电子交易平台认证检测

2024-08-14

电子交易平台认证检测(共9篇)

篇1:电子交易平台认证检测

电子招标投标系统交易平台认证流程图

认证委托人可以直接联系认证机构,也可通过检测机构与认证机构建立联系认证委托人向认证机构提交认证申请不通过一般5个工作日左右认证机构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核通过一般30个工作日内(因检测项目不符合,进行整改和复测的时间不计算在内,整改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检测机构对交易平台进行检测不通过运营机构整改通过2~6个月,不少于3个招标投标案例运营机构自行组织交易平台试运行认证机构组织进行文件审核15个工作日内完成文件审核和文本现场审查(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和纠正措施验证的时间不计算在内)不通过运营机构整改通过认证机构组织进行现场审查(必要时)通过不通过运营机构整改一般不超过10个工作日认证机构做出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不通过不予颁发认证证书,认证终止通过认证机构向获证机构颁发认证证书国家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公布认证证书、认证标志和检测报告,协助证后监督,提供监测数据。认证机构开展获证后监督证书维持、暂停、注销、撤销

篇2:电子交易平台认证检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是指按照《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及所附《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规范》)相关要求建设和运营,由软件、硬件及软、硬件的组合产品所组成的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检测认证,是指基于实验室依照相关要求对电子招标投标系统进行符合性检测结果,由第三方认证机构评价和证明电子招标投标系统能够持续符合相关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

第四条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指导协调全国电子招标投标活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编制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技术规范,作为本办法附件一并印发。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商务部等有关部门依法建立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制度。

国家认监委负责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和综合协调。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商务等部门负责对检测认证结果建立采信和运用的监督机制。

第五条 国家认监委牵头组建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技术委员会,对涉及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技术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审议,为建立完善电子招标投标系统(以下简称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制度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章 检测编辑 第六条 负责招标投标系统日常运营的机构(以下简称运营机构)向认证机构提出检测认证委托,并在认证机构签约的实验室名录中自主选择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实验室进行检测。运营机构应当与其委托的实验室签订检测委托合同,合同应当包括检测范围、检测内容、检测费用、检测期限、出具检测报告的时间,以及技术保密事项等内容。第七条 运营机构应当依据所签订的合同向委托的实验室提供以下资料:

(一)受检招标投标系统的检测需求、设计方案、使用维护等相关说明;

(二)受检招标投标系统能够实现的基本功能定位、网络结构拓扑图及运行环境软硬件配置说明;

(三)受检招标投标系统符合《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及《技术规范》规定的要求,并能在线完成招标投标交易或公共服务流程的证明材料以及平台标识代码;

(四)受检招标投标系统与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实现对接并具备数据交换功能的证明材料;

(五)受检招标投标系统符合国家有关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并与实际运营的招标投标系统相一致的声明。

第八条 实验室应当依法经过资质认定,符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并具备从事招标投标系统检测工作的相关技术能力。

实验室检测人员应当通过专业能力培训,掌握招标投标系统相关的标准、技术要求和认证规则要求,具备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能力。

认证机构应在其网站上公布与其签约且符合上述要求的招标投标系统检测实验室名录,并交互至国家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

第九条 实验室应当依照本办法及《电子招标投标系统检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检测规范》)等确定的检测内容、要求和程序进行检测。

招标投标系统检测应当包括数据项、业务规则、功能、接口、性能、安全性、可靠性、易用性、运行环境等内容,并对招标投标系统的需求、设计和使用等相关文档进行审核。

第十条 实验室发现受检招标投标系统不具备检测条件或者招标投标系统中有部分检测项不符合《检测规范》要求的,运营机构应当在修改或者重新设计后再次进行检测。运营机构可以根据招标投标系统建设情况和实际需要,请实验室提前进行部分检测,但实验室只对受检招标投标系统一次性出具最终检测报告。第十一条 实验室应当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准确,并对检测全过程做出完整记录,归档留存,保证检测过程和结果具有可追溯性,配合认证机构对获证招标投标系统进行跟踪检查。

第十二条 招标投标系统经检测合格后,实验室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运营机构出具数据电文形式且经过电子签名的检测报告,并交互至省级以上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公布。检测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受检招标投标系统名称、版本及运行环境;

(二)受检招标投标系统的建设、运营和开发机构身份、资格和相关负责人姓名;

(三)检测时限、范围;

(四)检测工具及环境说明;

(五)实验室名称、检测人员;

(六)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及检测依据;

(七)受检招标投标系统可以实现的全部功能以及与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实现对接并具备数据交换功能的验证证明及平台标识代码;

(八)运营机构提供的受检招标投标系统符合国家有关招标投标法律法规并与实际运营招标投标系统相一致的声明;

(九)检测结论。

实验室对其作出的检测报告以及结论负责。

第十三条 招标投标系统检测合格后,运营机构应当在获得认证证书前自行组织招标投标系统试运行。招标投标系统试运行期限从出具检测报告之日起计算,不少于两个月但不得超过半年,在试运行期限内应当达到至少3个成功运行的案例。

招标投标系统试运行期间,实验室应当依据合同对招标投标系统整改给予支持和配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招标投标系统试运行结束后,运营机构应当编写招标投标系统试运行报告,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验证和记录招标投标系统实际试运行过程、与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的对接和数据交换情况,招标投标系统存在问题和整改情况等;

(二)根据《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保证招标投标系统持续符合技术标准及招标投标法律法规规定所制订的技术、管理措施及风险防范措施的文件。第三章 认证编辑

第十四条 运营机构可以自主选择和委托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认证机构对其招标投标系统进行认证,并与认证机构签订认证委托合同。合同应当包括认证内容、认证方法、认证费用、认证时限,以及技术保密事项等内容。第十五条 运营机构应当向认证机构提交以下材料:

(一)认证委托书,包括运营机构及其相关专业负责人的身份、资格等证明材料;

(二)招标投标系统检测报告及相关附件;

(三)招标投标系统试运行报告;

(四)保证招标投标系统合法、安全、规范运营及数据真实性、可靠性的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运营岗位人员和职责设置方案;

(五)用户投诉及监管部门处理情况;

(六)认证机构要求的其他材料。

第十六条 认证机构应当依法经国家认监委批准,符合国家标准中关于产品认证机构技术能力的通用要求,并具备从事招标投标系统认证活动的相关技术能力。

认证人员应当通过专业能力培训,掌握招标投标系统相关的标准、技术规范、检测规范和认证规则要求。

从事招标投标系统认证活动的认证机构名录由国家认监委公布,并交互至国家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

第十七条 认证机构依据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技术委员会相关要求,制定认证规则,经检测认证技术委员会审议后发布实施,并于认证规则发布后30日内报国家认监委备案。

第十八条 认证机构受理运营机构的认证委托后,应当按照认证规则要求,对运营机构提交的招标投标系统检测报告、招标投标系统试运行报告、持续性符合措施进行文件审查,并可根据情况对招标投标系统的持续符合保证能力进行现场审查。

符合认证要求的,认证机构出具数据电文形式和纸质形式的认证证书,并将数据电文形式认证证书交互至省级以上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公布。不符合认证要求的,认证机构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其原因。

第十九条 认证机构应当对认证全过程作出完整记录,并归档留存,保证认证过程和结果具有可追溯性。认证机构对其作出的认证结论负责。

第二十条 认证机构应当在认证证书有效期内对获证招标投标系统及运营机构每年至少实施一次跟踪检查,以确保获证招标投标系统能够持续符合认证要求。

第二十一条 认证机构通过省级以上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公开认证规则、收费标准、获证招标投标系统和运营机构等信息,接受社会的监督和查询。

第二十二条 认证机构应当定期向国家认监委报送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的实施情况及认证证书暂停、撤销或者注销的信息。第四章 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编辑 第二十三条 认证证书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认证委托人名称,地址;

(二)招标投标系统名称、型号版本和网址;

(三)运营机构名称、注册地址、受审核地址;

(四)认证依据的标准、技术要求;

(五)认证模式;

(六)证书编号;

(七)发证日期、换证日期和有效期;

(八)发证机构的名称、印章及其标志;

(九)发证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权签字人的签字;

(十)其他需要标注的内容。

第二十四条 认证证书有效期为三年。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内,认证委托人应当办理重新认证。

第二十五条 在认证证书有效期内,招标投标系统功能、架构、运行环境等发生重大变更、出现重大事故,或者由于运营机构原因导致无法持续与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和行政监督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时,运营机构应当及时向认证机构报告,认证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作出变更、注销、暂停、撤销或者重新认证的决定,并对外公布。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运营机构应当向认证机构提出变更认证证书的申请,认证机构作出相应处理:

(一)获证招标投标系统名称或者网址发生变更的;

(二)运营机构名称、地址发生变更的;

(三)认证委托人名称、地址发生变更的;

(四)本办法及《检测规范》、认证规则等发生变化的;

(五)认证机构规定的其他应当变更的情形。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证机构应当注销认证证书:

(一)认证证书有效期届满,运营机构未申请延续使用的;

(二)获证招标投标系统不再运营的;

(三)运营机构申请注销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注销的情形。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证机构应当按照认证规则规定的期限暂停认证证书:

(一)获证招标投标系统适用的认证依据或者认证规则发生变化,运营机构在规定期限内未达到变化后要求的;

(二)运营机构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跟踪检查,或者在跟踪检查中被发现违反有关规定的;

(三)跟踪检查中发现获证招标投标系统发生变更且不能持续符合认证要求的;

(四)运营机构申请暂停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暂停的情形。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证机构应当撤销认证证书:

(一)跟踪检查中发现实际运营的招标投标系统与办理检测认证时运营机构提供的招标投标系统不一致的;

(二)认证证书暂停期间,运营机构未采取整改纠正措施或者整改后仍不合格的;

(三)运营机构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得检测报告和认证证书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撤销的情形。第三十条 招标投标系统认证标志的式样由基本图案和认证机构识别信息组成。认证标志的基本式样如下图所示,其中ABCDE代表认证机构简称。ABCDE 认证标志应当嵌入到获证招标投标系统中,并在获证招标投标系统及运营机构网站首页予以明示,同时在标志下方标明获证日期和有效期。电子认证标志由认证机构发放和管理。

第三十一条 运营机构应当建立认证标志使用管理制度,对认证标志的使用情况如实记录并存档,按照认证规则的规定在其招标投标系统网站、广告、产品介绍等宣传材料中正确使用和标注认证标志。

第三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冒用、买卖和转让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第三十三条 认证机构发布的认证规则、出具的认证证书、对外公布的认证处理决定及相关检测报告应同时交互至国家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

第五章 监督管理编辑

第三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要求招标投标系统增加违反法律法规的服务功能,并作为在一定地域、行业注册登记、运营、招标投标系统对接和数据交换的前置条件。第三十五条 国家认监委组织开展招标投标系统检测认证专项监督检查,包括对认证机构、实验室的监督检查和获证招标投标系统的质量抽查等。发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查处,并通报有关部门。

第三十六条 社会公众和电子招标投标当事人对检测认证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可以向国家认监委投诉、举报。国家认监委应当依法处理,并将处理决定交互至国家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

第三十七条 认证委托人对认证机构的认证活动和认证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认证机构提出申诉。对认证机构处理结果仍有异议的,可以向国家认监委申诉或者投诉。第六章 附则编辑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经投入运营的招标投标系统,按照本办法要求进行检测认证期间,运营机构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招标投标系统安全运营。第三十九条 招标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应当按照《电子招标投标办法》及《技术规范》的要求建设行政监督平台。行政监督平台的检测认证参照本办法执行。

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与有关行业行政监督平台对接时,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以及行业行政监督部门的规定。

篇3:电子交易平台认证检测

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利用其分布式的超级计算能力为普通民众提供各种智能应用, 其虚拟化、高扩展、灵活性等特点还可为政府和企业解决信息化建设和IT管理上的诸多问题, 使这类用户不用搭建和维护IT基础设施就能享受到高性能的网络服务, 减少政府、企业软硬件配置的成本投入。

在云计算技术逐渐成熟和“十二五”规划的共同促进下, 各地政府的云计算发展如火如荼。近两年, 政府用户对云计算的了解和认可程度不断提高, 云计算厂商的解决方案也在逐步完善, 成功案例不断涌现。截止到2014年初, 已有北京、上海、成都、杭州、青岛和西安等城市在政府云应用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 并取得丰硕成果, 政府云计算应用效果正在逐渐显现。政府在建设电子政务云之后, 在电子政务网的投入资金整体上得到了降低, 同时也达到了节能的目的。采用云计算模式的电子政务云, 还可以达到加强信息资源整合、促进政务资源共享的目标, 推动政务服务和管理创新, 使得整体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优化政府的服务能力, 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2 电子政务云的建设需求

(1) 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 避免重复建设, 减少专业维护人员的需求。近年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 各级政府机关投入巨资采购了大量硬件设备, 建设了多个应用系统, 但是普遍出现了设备资源利用率低、重复建设严重、信息系统运维难、人工成本和能源消耗巨大等问题, 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降低维护成本成为各级政府机关迫在眉睫的需求。

(2) 推动信息资源整合, 促进政务资源共享的需求。由于政府信息化的发展的阶段不同, 在电子政务应用的初级阶段, 是围绕一项项业务开发或引进一个个应用系统。这些分散开发或引进的应用系统, 没有统一考虑数据标准和信息共享问题, 导致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所以, 通过信息资源整合来促进政务资源共享就成为电子政务建设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3) 提高服务灵活性, 改善服务可扩展性, 推动创新提升服务效率的需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现已成为我国政府主要任务之一。围绕政务强化需求, 按照政府职能转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务公开的需要, 按照公众、企业和社会对政府的需要, 选择适合电子和网络实现的事项, 提供灵活多变的政务服务, 推动服务创新, 以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4) 整合平台提高安全性的需求。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文化的发扬, 能否有效地化解信息化带来的风险, 建立完善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 已成为保障各国政治、经济地位的重要手段。由于各级政府机关安全意识、人才配备与信息化建设的不相匹配, 信息安全已成为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风险。通过云计算技术整合电子政务资源, 以提高平台安全性是政府部门核心需求之一。

3 电子政务云的典型系统架构

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 私有云是电子政务云建设的首要选择。由市、区级政府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 部署通用应用, 如行政审批、邮件、打印、视频会议等应用, 为辖区内政府机构提供电子政务服务, 各级机构根据使用量付费或免费使用电子政务云服务。

电子政务私有云的建设仍然是采用传统的云计算模型, 即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 、平台即服务 (PaaS) 和软件即服务 (SaaS) 。典型的电子政务云平台的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1) 电子政务云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搭建云基础设施服务平台, 对原有的硬件平台进行虚拟化改造, 实现物理服务器的迁移, 同时实现新增硬件服务器的虚拟化。支持平台服务租用模式, 实现平台按需定制、租用、服务及交付。

(2) 电子政务云支撑服务平台通过引入云总线等相关技术, 实现电子政务系统应用的有效集成, 支持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3) 安全与运维服务体系从业务、应用、数据和服务器各层次对构建的电子政务云进行管理和监控, 确保电子政务云平台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4) 电子政务云应用平台在构建的电子政务云平台的基础上, 通过云计算基础服务平台向市政府电子政务的各种应用提供基础资源服务, 包括弹性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平台广泛支持Windows、Linux等操作系统的虚拟化, 提供了便捷、友好的管理界面, 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指标, 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 电子认证云平台

4.1 面临的安全挑战

美国Gartner咨询公司发布的一份《云计算安全风险评估》认为云计算服务存在七大潜在安全风险。IDC在2009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指出, 云计算服务面临的前三大市场挑战分别是服务安全性、可用性和性能表现。Gartner 200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74% 受访企业表示近期不会采用云计算, 首要原因就是担忧云计算环境中数据的安全性与隐私性存在风险。显而易见, 在云端化的趋势下, 资讯安全、隐私安全成为消费者在云时代最为忧虑的问题。目前云计算安全技术分为三大领域:身份的保护、信息数据的保护和基础设施的保护。

身份的保护。对于身份安全来说, 用户需要的是强认证机制, 这种强认证机制要考虑一般的ID和密码保护, 这样用户才能有充分的信心, 确保得到授权的用户访问某一应用或系统。在云环境中需要联合身份认证技术, 才能实现云服务和云应用的安全迁移。

数据和信息的安全保护。要确保用户访问云环境的时候, 一方面要确保数据的保密性, 也就是谁能够阅读这些数据;另一方面要保证云环境中的数据完整性, 也就是这些数据在访问的时候, 不应该被任何人随意篡改。

基础架构的安全保护。基础架构包括一些硬件和网络设施、操作系统、应用环境。对基础架构安全来说, 要确保基础架构的安全有非常大的挑战, 在系统从一个云环境进入另一个云环境的时候, 如何保证应用业务系统不受攻击, 也是非常大的挑战。

4.2 系统架构设计

本文提出的设计方案, 利用云计算虚拟化、云存储、资源动态管理等方面的技术, 融合电子认证、敏感数据安全存储、证据保存等技术, 构建基于数字证书的云安全认证平台, 形成一套集电子认证、云存储、数据安全为一体的云服务安全解决方案。

电子认证云平台的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电子认证云平台中三个层次的主要功能。

(1) 基础设施层。基础设施层为云认证安全应用支撑平台的基础设施部件及系统, 该层部件及系统是云认证安全应用支撑平台中的底层核心部件, 是云平台认证支撑的基础。通过该层设施构建了基本的证书生产、证书验证、可信标准时间、设备资源、密码运算等支撑体系, 形成了高度安全的信任源和数据信息安全保障机制, 为云认证安全应用支撑平台的奠定了电子认证服务的基础。

(2) 安全支撑层。安全支撑层以基础设施层为基础进行构建, 是云认证安全应用支撑平台的安全功能模块层, 主要为云认证安全支撑平台的服务支撑层提供认证支撑并为云服务提供商提供基础的安全认证服务。其中, 硬件聚合层将基础设施层的硬件资源、系统资源、信任源、安全资源接口化, 形成各种跨平台的接口组件, 屏蔽了基础设施层硬件设备和系统的差异性及业务逻辑的复杂性, 只需通过嵌入式的接口调用及简单的部署就能实现各种安全应用功能, 为安全支撑模块的实现提供了便利。虚拟化管理层是将安全支撑层中安全支撑模块进行虚拟化并进行统一调度和分配的管理层, 通过虚拟化管理可将安全支撑模块进行叠加整合, 基于用户需求进行再分配和控制, 为服务支撑层提供支撑。

(3) 服务支撑层。服务支撑层是以安全支撑层为基础面向对公应用服务系统、私有云或SaaS应用提供商提供各种类型认证支撑服务的服务层。服务支撑层实现了应用安全一体化, SaaS服务运营商通过与服务支撑层整合, 提升SaaS服务安全性与可靠性, 有效提升平台的可信度。

4.3 优缺点分析

数字证书为云安全提供了身份认证、数据安全传输及访问控制管理等机制, 可以较好的解决云计算面临的安全问题, 电子认证云平台具有的技术优势。

(1) 通过整合虚拟化、云存储、资源动态管理等技术, 构建计算资源、存储、网络虚拟池, 实现资源统一调度、基础设施一体化管理。

(2) 通过整合电子认证技术, 构建认证服务中间件体系, 实现多用户中心异构系统统一集成环境, 构建安全可信的电子认证环境。

(3) 通过敏感数据安全存储技术, 突破敏感数据的隐私保护和海量数据完整性验证、数据源鉴真、数据恢复等核心技术, 实现数据安全存储云服务。

(4) 通过证据保存技术 , 完成具有法律效应的第三方证据溯源体系建设, 实现多CA接入, 并为行业安全产品提供统一的运行集成环境。

然而, 由于云计算环境的特殊性, 基于数字证书的云安全解决方案同样存在着缺陷。

(1) “云”中拥有海量用户 , 每个用户可以属于不同的安全组, 对应于不同的安全策略、服务和权限, 增大了证书管理难度, 同时频繁的数据加 / 解密操作也降低了系统运行效率。

(2) 数字证书认证技术在实际应用中 , 会受到外部环境的一些限制:高昂的构建和运行成本, 用户认识不足, 以及当地的相关标准、法律、政策和规范的影响;此外还需要解决多个独立PKI系统之间的交叉认证与互操作性, 以及证书过期、撤销、丢失所带来的密钥托管和证书安全等问题。

5 结束语

电子政务云将传统的资源独立的电子政务服务与云计算服务模式结合起来, 打破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 使得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能够做到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针对电子政务云建设中面临的安全挑战, 提出了基于PKI技术的电子认证云平台, 可以实现与电子政务云的有效整合, 保障电子政务云的信息安全。虽然目前基于数字证书的云安全解决方案并不完美, 但随着云计算的广泛应用, 方案的逐步完善, 数字证书会伴随着更多的智慧“云”并肩绽放。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电子政务云建设中面临的安全威胁, 提出了基于PKI技术的电子认证云平台, 可以实现与电子政务云的有效整合, 保障电子政务云的信息安全。

关键词:PKI,云计算,电子认证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政府云计算应用战略研究 (2012年) 》.

篇4:电子交易平台认证检测

关键词:汽车电子产品;电磁兼容;检测;认证

随着近几年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由发动机和传动装置构成的运输机械了,它已经成为了一种高端化的电子性能消费品。在很多高档轿车上,电子化的产品已经超过了整车的50%以上,汽车电子产品在整车和零部件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电子产品的质量,对电子产品详细的检测与认证就成了企业要采取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汽车电子产品检测主要包括了性能功能测试、环境与可靠性测试、环保与化学测试、以及电磁兼容EMC检测,本文主要是针对电磁兼容领域做出详细对比和阐述。

一、汽车电子产品EMC检测的主要内容

汽车电子产品EMC检测主要包括传导发射、辐射发射、辐射抗扰度、瞬态抗干扰和静电放电等几个项目。下面对汽车电子的主要检测项目做了一个归纳:第一个辐射发射RE,主要检测方法是暗室法,第二个传导发射CE也是采用暗室法,第三个传到瞬变发射CTE采用暗室法,第四个辐射抗扰度RI采用暗室法,第五个传导抗扰度CI采用BCI法,第六个传导瞬变抗扰度CTI采用BCI法,第七个静电放电ESD采用BCI法。这几个都是汽车电子产品电磁兼容的常见项目,标准我就不详细列举了【1】。

二、我国在汽车电子产品认证的质量认证现状

我国汽车电子产品认证采用强制认证和自愿认证结合的方式,在国家认监委2012年第30号公告《国家认监委关于印发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描述与界定表的公告》中,明确了11类机动车零部件产品必须通过强制性认证,其中包括灯具、发射器、行驶记录仪、车身反光标识、制动软管、后视镜、喇叭、油箱、门锁等16种产品。查看相关产品的实施规则,主要内容涉及机动车整车和零部件性能指标要求和驾驶安全,而关于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要求却屈指可数。但是随着汽车电子行业的迅速发展 ,在相关领域展开产品的检测和认证已经是必然的,我国相关产品认证机构也在积极为汽车电子产品认证的相关开展而积极努力的工作着。2013年7月,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组织、中国赛宝实验室作为检测技术服务机构的汽车电子类产品资源CQC标志认证规范出台,这标志着我国在汽车电子产品检测和认证领域新的发展特突破。

三、我国应尽快建立汽车电子产品认证的标准体系

我国近几年颁布了一批有关汽车电子电磁兼容性的国家标准,内容涉及到电磁兼容专业的发射和抗干扰两大方面,包括辐射发射、传导发射、辐射抗扰度、静电放电、传导抗扰度等项目。我国的这些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我国汽车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标准体系还在完善过程中,其中很多的国际标准有待研究并转化为国家标准,国内没有建立应用于认证的标准体系,更没有结合国情分析自主品牌汽车性能和汽车电子产品现状【3】。

我国汽车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存在两级分化的问题严重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点是有些汽车电子产品需要出口国外,这些产品在生产制造之前就要考虑各方面的国际指标和规定,必须要通过相关国际标准的要求。但是我國部分汽车电子产品主要是负责在国内供应,这部分国内供应的汽车电子产品没有相关电子兼容认证体系的把控和管理,而且还属于后期辅助和扩展系统,所以产品质量的问题令人担忧,在该汽车电子产品使用时会对人身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合上述情况,我国对汽车电子产品电子兼容性的认证工作在前期的技术研究上迫在眉睫,一方面要通过对该项目的实施认证,不管产品是出口还是在国内销售,都要对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进行检测和控制;另一方面,要通过中国品牌的认真,为中国品牌打进国际市场,与国际认证要求和国际汽车企业厂家的合作达成基础。

四、关于汽车新能源的思考

汽车新能源是指采用新型非常规车用燃料来作为汽车的动力源,把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技术综合起来,形成新结构的技术先进的汽车。现有的性能能源汽车有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等,就有关资料指出,在能源和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必定将是以后汽车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我国现在也在全面推广新能源城市公交、混合动力车,等到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会普及新能源汽车的使用【2】。随着现今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国内实施新能源汽车的计划也已经全面开展,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电磁兼容性的认证要求也应该满足市场需求。我们要积极开展新能源方面的研究与测试,以便能够为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标准化发展,提供有意义的价值和数据。

结束语:

我国的汽车电子产品EMC检测与认证一直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发展,但是随着近几年汽车事业的发展,对汽车的整体要求都在不断的提高。汽车电子产品在汽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汽车生产方也对供应商的要求越来越高,供应商都在逐渐加强汽车电子产品EMC的检测与认证。这对提高我国汽车电子产品的发展,追赶上轨迹标准,消除国际贸易差距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良性的发展认识。

参考文献:

[1] 李铁华. 汽车电子电磁兼容标准体系与应用研究[J].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11(01)

[2] 杜建福,付多智,朱正礼,陈彦雷. 新能源汽车EMC测试与设计研究[J].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1(06)

[3] 王洪武,张戟,杨腾飞.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EMC问题研究现状[J]. 电子测量技术. 2011(06)

篇5:检测报告认证标识

2011年10月6日编制

CAL是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认证标识,国家授予的权威性标志。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认证标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 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并授权的国家认可机构,统一负责对认证机 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等相关机构的认可工作。

ILAC-MRA(ILAC Mutual Recognition Arrangement),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 员会(CNAL)颁发的认可证书,国际互认联合标识。有助于各国之间接受获认

可实验室出具的检测和校准结果。

国家计量认证标识,这是做为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最基本的要求。

经计量认证合格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所提供的数据,用于贸易出证、产品质量评价、成果鉴定作为公证数据,具有法律效力。

篇6:电子交易平台认证检测

微信怎么认证?

首先在认证之前需要:

微信粉丝人数需500人以上,在微信认证前已有认证好了的新浪微博或腾讯微博,(记住是已经认证好了的哦)。

第一步,点击设置,账号信息,你会看到在微信号下有一个“申请认证”的按钮。点击“申请认证”。

第二步,点击“申请认证”之后,进入如图显示的提交入口处,显示分别有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如果你已认证了其中的微博可以选择已经认证的微博进行绑定,二选一。

第三步,选择好微博绑定之后,显示需签署微信公众平台认证用户承诺书,同意签署后,然后登录腾讯或者新浪微博,将微信公众帐号认证的信息分享到微博,认证完成。

微信增加粉丝数量技巧?

可以找专业代认证的机构帮您认证,如美基营销,一般在2-7日内便可完成认证。可在百度搜索美基营销,在官方网站上找到联系方式,通过美基营销的工作人员认证,费用较低,且正规有保障,永久有效。

1、认证自己的微信号,这样容易被微信排到搜索结果前面,增加曝光度。

2、加微信群,然后在里面发消息,相互将对方的微信公号向粉丝们推荐。

3、坚持群发一些有内容价值的信息,吸引用户注意。

4、微信取名也是关键,取个能吸引别人的名字,容易受到关注。

篇7:电子交易平台认证检测

1)货物到港后检验,客户自理

2)装货地检验:客户申请BV检验提供检验号;联系中国BV检验机构提供检测资料(不能作假)供审核,审核通过后越检验时间。Ps:一般在装货前一周做。

CIQ:(埃及)

1)向检验检疫局申请做CIQ,然后准备样板送过去检验局,大概一个星期后检验局那边会有个检测报告出来,2)有了检测报告之后就可以向检验检疫局那边申请安排人监装,装柜的时候让质检去接监装的人装柜就可以

3)费用大概是1000rmb每柜

SASO:沙特(要求,saso label其格式有检验机构提供,每片盖make in china)1)提供检验申请单按照尺寸,一种尺寸一类

2)约检验时间,检验员到厂按申请的检验种类开箱拍照侧可。3)检验后可出货。

SGS:

1)散货:按照客户提供的检验号联系中国sgs,按照抽检,检验通过后方可出货

2)整柜:按照客户提供的检验号联系中国sgs,约sgs检验员在装柜当天到现场做检验。

FTA:可以理解为巴基斯坦专用的优惠税率证明,会根据OB我们的公司的不同会有不同的优惠税率。现在公司做的OB FTA 税率大约为42%

ANEOR:厄瓜多尔

根据客人提供的检验号约第三方AI来检验,一般在生产好货物后,AI来抽检32片,检验期是10天左右,25天左右出检验报告,AI会再次来检验大货,通过后出证书certificate of conformity,方可出货.FORM A 优惠原产地证 波兰,韩国,加拿大 FORM B 优惠原产地证 印度用

篇8:电子交易平台认证检测

关键词:检验检测机构,改革,公共服务平台,互联网+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发展迅猛,而国办发〔2014〕8号文件的发布,又将国有检验检测机构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如何推动检验机构的改革,促进省级质检机构建设、加强服务功能、助力产业创新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面对大数据浪潮,如何实现互联网和检验检测行业的结合,达到整合现有的检验检测资源,提升服务能力的目标,无疑是一个经济可行的方式。

1背景

目前,我国检验检测行业正超速发展。数据显示,2013年检验检测市场规模为1678亿元,2014年达到2105亿元,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随着国办发〔2014〕8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的下发,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推向市场,转制企业已经箭在弦上。一场深刻的变革即将来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国务院在结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上强调要有序开放检验检测认证市场,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检验检测认证业务,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预示着第三方检测市场将迎来重大发展机会。

目前贵州省的检验检测机构存在“规模普遍偏小,布局结构分散,重复建设严重,体制机制僵化,行业壁垒较多,条块分割明显,服务品牌匮乏,国际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等问题,既不能满足政府监管部门对检验检测的要求,又不能为企业、市场提供良好的服务。

作为处于变革大潮中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更应当大胆创新,打破旧的思想束缚,当一个鸡蛋从外部被打破就是食物,从内部打破却是新的生命,与其坐等变革的到来不如迎难而上,积极投身于变革之中,变被动为主动转变观念面向市场,顺应变革的潮流顺势而为。

以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为依托,建立一个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整合全省的检测资源,以服务为导向,更好的为政府与客户服务,同时又可保持各检测机构的相对独立,保持适度竞争性和灵活性。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无疑又是顺应“大数据”的潮流。

2优势

建立网络服务平台,以质检院的检测力量为依托,在线上提供全省检验检测服务信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分析测试、培训咨询、信息发布、查询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在线下以联合体的形式,参加政府部门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的招投标活动,充分发挥各专业检测机构的技术优势,为政府提供优质服务。

例如,某监管部门需要对全省的塑料管材进行一次质量抽检,但是目前全省没有一家检验机构能够全面覆盖所有塑料管材的全部检测指标,如果由服务平台以联合体的形式进行投标,则可以全面覆盖所有的产品的全部指标,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检测资源,满足政府机构的有关要求。另一方面,由服务平台把检验任务分解到各专业检测机构,还可以解决各专业检测机构设备、人力等资源不足的问题,保证政府监管工作的时效性。

3作用

一件普通的消费品,从工厂生产出来后会经过中间流通环节,最后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而在检验市场,各检验检测机构就如同一家家生产工厂,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就是一个中间环节,一头联着各个技术机构,一头面向市场需求,将能更好推动我省检验检测的产业化发展,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检验检测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强化线上线下检验检测信息共享,进一步拓展检验检测认证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检验检测服务。传统的检验检测机构运作方式,如图1所示。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实验的建设总是滞后于市场的需要,同时为满足市场的需求,政府必须不断的进行投入,随着热点的变化,又会造成大量资源的沉淀和浪费。

当有一个中间机构作为联系检测机构与市场需求的纽带后,情况就会发生变化,在此过程中,各检测技术机构专注于检验能力的提升,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公共服务平台则面向市场,以提供全面服务为目标,将服务做到极致,使贵州省的检验检测机构形成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即有竟争又有协作,同时作为面向市场的公共服务平台又因为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环境,也同样具备充分竟争的条件,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推动该省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服务业做强做大。

采用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运作方式,如图2所示。

4建设基础

目前电商线上支付、电子签名、电子认证、在线交易条件均已成熟,同时中国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加上事业单位改革、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政府服务外包、检验检测业务逐渐延伸至企业前端,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及中小企业对于平台模式的接受度以及积极参与的程度较高等多重因素影响,现阶段探索在线检验检测的条件初步具备。另检验检测服务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产业,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并有相应政策支撑,这些都对平台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基于在诸多领域的多年服务经验,通过对各方资源的全面整合,以实现检测认证机构专业技术优势与中小企业检测认证需求的无缝对接。

5模式

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运作模式如图3所示。

这样一来,各机构专注于自己专业的发展,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则更多的关注需求与服务。

6效果

一个生产企业从产品检测到认证,质管体系的建设以及检验人员的培训等需求在服务平台都可以得到解决。企业办理委托检验费用对比见表1。

一个中等规模的检验机构每年约办理1万件委托检验业务,可以为委托方节约350万元的办理费用。

7结论

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大数据的发展紧密相联,立足于本地,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对促进本省的检验检测行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依托的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支撑,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助力检验检测机构进一步拓展检验检测认证业务,每能够带来持续稳定的检验收入。通过运用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检验资源,线上线下的紧密结合,最大限度的实现检验检测资源共享,以服务为核心,以客户为根本,实现一站式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同时通过这样的整合,完成各检验机构跨行业的大整合任务,顺应改革大局,为全省全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王磊.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汪正兵,徐湛.检验检测与认证信息化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应用研究[J].杭州:第12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2015.

篇9:电子交易平台认证检测

【关键词】地震;电子政务;系统

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地形结构的原因地震给我国的人民的安全以及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一个完善的电子政务平台已成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

一、电子政务平台对地震检测的重要作用

1.信息发布交流平台的需要

地震事件所涉及的公共信息应该及时、公开、透明地披露,而电子政务为信息发布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政府网站迅速地对外发布地震救援的相关信息,这样减少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也降低了传统媒体深入第一线进行采访和报道时的人身安全和其他二次危险,为下一阶段的危机处理工作提供帮助。

2.决策制定传达的需要

在地震救援中中,由于时间和资源有限,需要有一个决策系统来支持决策,可以集思广益,把决策群体的知识、经验融为一体,减少决策的盲目性,也可以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以利于决策的落实与执行。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可以将不同领域的专家等集合到一起进行群体决策。提高地震应对措施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可以借助电子政务平台及其网络迅速地传达到相关执行部门,减少信息传递的延误,提高实施决策的效率。

3.普及地震相关教育的需要

在我国,全民的危机管理教育很单薄,多数人没有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质和精神准备,而仅仅寄希望于政府和其他外部力量的帮助。这大大加重了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负担,也可能增加危机带来的损失。因此,强化危机管理的普及教育是政府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政务是非常合适的平台。在现阶段,要建立危机教育电子平台,具体操作可以是在政府门户网站下建立危机教育分站,或者建立单独的危机教育网站等,要将危机教育整合到政府网站群中。依靠该平台进行危机教育。

通过这个平台向公众进行危机相关的普及教育,指导公众在平时如何进行准备,在危机来临时,如何根据自己的能力为其他人提供帮助。借助该平台公布危机救助方式,告诉公众在地震紧急状态下应该如何寻求救助。地震危机防范是面向可能遭受危机打击的公众,而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因此政府部门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建立和完善该平台。

二、地震检测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落后

计算机系统本身的脆弱性使得它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破坏也难以避免偶然无意造成的危害。地震的破坏造成环境的影响温湿度、磁场、碰撞、污染、断电或电压不稳定。这些危害会损害操作系统设备有时会丢失或破坏数据甚至毁掉整个系统。

2.缺乏统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因为缺乏统一的信息安全标准、密码算法和协议,无法进行严格的安全确认。我国缺乏技术改造尤其是在系统安全和安全协议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程序一旦发生重大情况那些隐藏在软件中的“特洛伊木马”就能够在某种秘密指令下激活,造成我国电子政务关键软件系统的瘫痪。

3.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检查保护措施

再好的技术和设备都无法确保其信息安全。机房重地随意进出微机或工作站管理人员在开机状态下擅离岗位,没有设置系统的访问权限,可以轻易地绕过许多访问在内部系统进行网络刺探、尝试登录、破解密码等都相对容易。安全意识淡薄是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瓶颈。我国在网络工程中网络安全的投入费用不到同国外的相比有较大差距。技术产品落后是地震检测中心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隐忧,这些年,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几乎都是美国生产的。管理机制的缺陷制约了电子政务安全防范的力度。网络安全管理方面人才匮乏,不具备安全管理所需的技能、资源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安全措施不到位、不落实许多政府部门没有从管理制度上建立相应的安全防范机制在整个运行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检查和应对保护制度。

4.电子政务系统缺乏法制化的防范机制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立法还存在相当多的空白。电子政务法所需的配套法规尚不健全。由于网络作案手段新、时间短、不留痕迹等特点给侦破和审理网上犯罪案件带来极大困难。

三、对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提出的要求

1.推进网站平台建设

建立防震减灾信息网,除了要有全球最新的滚动震情报告外,还有新闻中心、机构简介、政策法规、监测预报、地震目录、地震应急、地震科普的版块。及时反映了工作情况和最新的地震资讯。让网站成为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前沿阵地。及时公布信息,保证行政权力透明运行。

2.完善地震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

以当前的电子政务设施平台为基础。应急管理联动系统是综合的大型系统,利用现有的电子政务设施平台,将会节省大量的资金。地震联动系统本身就是电子政务的深度应用,离开电子政务平台,系统的作用将会受到限制。地震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以网络设备、无线通讯设备为中心,以当前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平台为依托来打造,重点围绕如何使用设备,而不是从需求出发。

3.以优质服务改善管理功能

电子政务的发展与系统改革相互结合,建立统一的技术规范、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格式,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在地震管理部门形成一个整合的、标准化的数据仓库,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促进信息共享,解决“信息荒岛”和“信息孤岛”。在应急时,有助于调度各个方面的应急资源,高效进行指挥。

4.建立地震危机状态跟踪子系统

在地震发生后,地震检测中心需要全面了解事态的现状及发展态势,才能及时正确地就危机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此时,地震危机状态跟踪子系统就将发挥重要作用。下设动态数据监测系统和反跟踪推测系统。动态数据监测系统利用现代化的终端感应探头,将危机事件采用科学定量或定性的方式转化成可供分析的数据,通过电子政务环境下,传输到国家危机管理系统中心数据库中。反跟踪推测系统根据现有的状态参数,反向推测、追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为全面分析危机事件提供一个相对全面的分析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文俊.浅谈IERS建设存在的问题[J].信息化建设, 2005(11).

[2]蒋力群.新加坡电子政务成功的因素[J].信息化建设,2006(6).

[3]范维澄.我国应急平台建设现状分析[J].计算机世界,2007(6).

[4]洪舂艳.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解决途径[J].科教文汇,2008(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电子交易平台认证检测】相关文章:

电子化交易平台范文06-09

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05-16

电子结算平台06-17

电子信息平台范文05-25

电子印章平台范文05-25

电子交易论文08-21

电子化平台05-26

电子化交易06-17

电子设计工作平台06-24

电子交易合同07-16

上一篇: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5则范文下一篇:2010企业家中秋晚会主持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