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农业经营机制改革的启示

2024-08-14

珠江三角洲农业经营机制改革的启示(通用6篇)

篇1:珠江三角洲农业经营机制改革的启示

在全球处于气候危机、粮食危机、发展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议于7月2日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7月9日通过《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意见》;6月8日颁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一个月内三个文件体现了粮食、土地,改革的关系: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物产,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唯一载体,改革土地权益是一切改革的首

要内容。耕者有其田,生者有其地,是人类生存权的基本保障。实现社会进步,人类前行,只有靠人类的劳动和创新,怎样实现人类劳动和创新的成果与人们的享有成正比呢?这就是公平、正义的追求,和谐社会的实现,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解决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只有制衡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创新思维、创新体制、创新性研究就是解决问题的源头,创新型社会体制的建立就是解决全球三大危机的唯一途径。据此,我们首先从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进行探索。

一、建立农村经济社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

1、农村改革三十年后,需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机制。

(1)从“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解决了生产责任制、利益分配问题,但出现了分散经营、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问题。

(2)从“农民离土”到城镇化的社会变迁,解决了社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配置问题,但出现了新的产业结构矛盾和社会失衡问题。

(3)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再到“包产到户”,制度创新有着客观和现实的要求。从1949年到1978年30年间实现了个体化生产向社会化生产的转变;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实现了社会的改革和开放;从“十七大”之后2008年,开始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制衡,从此进行的改革、开放,将是围绕和谐和制衡展开。其中农村体制的改革将会是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像三十年前农村“包产到户”的改革一样,今天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会推动整个社会的改革和创新。

2、建立农村经济社区的实施目标

(1)经济和社会目标:

为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提高地方和社区福利质量,实现无烟工厂,绿色银行的目标。

(2)文化和科技目标:

将塑造的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传播贡献给社会,促进农村文明,文化的积累和进步。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积极进取,在推广行业技术进步中争取领先地位。

(3)产业化和制度化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以农为基的理念,立足于各地的资源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进行农业产业化的规模、集约经营,开展农业生产和科研活动,促进地区农业的改进和发展,以现有产权为基础,建设农村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建立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开拓现代社会新农村。

3、建立农村经济社区的保障措施

(1)以各地的土地特点为基础,规划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经济社区;以现 有和规划的道路、渠系为坐标,设立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以经济社区 为核算单位,承担法人责任。社区结构,社区组织形式、社区管理、社员自治 等构成社区治理制度。

(2)以各地农民土地为基础,确定县域、区域民权。社区是农村基层组织和经济区划单位。社员在社区内享有各项民权,社员在社区产权范围内获得相应收益,在生产、经营组织中获得劳动收入,社员的产权不得剥夺,社员所有物产均可流转,实现民权物化的多种存在形态。

(3)以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项目实施为切入点,推动农村行政区划改革;社区结构改革;生产经营体制改革;社区治理和城乡一体化改革;现代社会公民意识的改革。在国家、省、市、自治区政府的支持和领导下,在农业院校,科研部 门的指导下,通过市、区、县各级行政部门的积极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广大社员的参与性和创造性,在分项实验、分步实施的基础上,力争一年内各区、县建成农业产业化示范社区一至二个。二年内各地区全面推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年内完成制度设计和各项配套措施的落实。三年后不断改革创新,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的建设,为我国农村体制改革做出有益探索。

二、探索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机制,实现农民土地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有序、有效实施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

1、区域规划原则和目标

原则:

(1)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规划农业产业化集团和农村区域化社区;以现有和规划的道路渠系为坐标,设立

适度规模的农村经济社区;以单元经济社区为核算实体,承担法人责任。社区结构、社区组织形式、社区管理、社员自治等构成社区治理制度。

(2)原行政区域内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变,土地权益流转到新的经济社区中按原值登记入股;原农民户籍身份不变,转入城市户籍或享有固定工资的人员失去农民身份,原土地权益转为经济社区所有。

标:

(1)由行政区划功能向经济社区功能转化。建立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农村经济社区。

(2)经济社区具有经济、文化、社会功能,成为农村主要的组织形式。构建民生为本的社会管理结构。

2、区域规划范围和层级

范围: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河道渠系为线索,整合土地资源,优化渠系功能,形成合理布局的经济社区。

层级: 以县域经济区为规划界线,以流域经济带为管理层级,以单元经济社区为核算实体。县、区、社三级管理,社为基础。

3、社区制度设计和组织实施

以各地土地特点为基础,确定县域、区域、社区产权,社区是农村基层组织和经济区划单位。社员在社区内享有各项民权,社员在社区民权范围内获得相应收益,在生产、经营组织中获得劳动收入。社员的产权不得剥夺,社员所有物产均可流转,实现民权物化的多种存在形态。产权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

三、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和农民提供多样性的服务。

1、转变行政管理职能,涉农部门都要提升服务意识和质量。

2、转变金融服务方式,加大和改善金融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力度。

3、组建农业产业化中介服务组织,提供政策、法律、科技、信息、文化多种惠农服务。

四、推动适度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村经济的现代化程度

1、组建农业产业化经济社区和专业合作社,通过经济社区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农业科研项目,强化科技对农业的支撑。

2、组织农机、农肥、农药等专业服务机构,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例如:农机服务队、施肥服务队、施药服务队等专业化的生产、经营组织。

3、协调农业科研院校与农业生产、经营实体的合作攻关。使农业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转变为粮食增产、增效。

五、实施一批农业生产的节能减排项目和科研成果,拉动城市产业向农村的转移

1、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的优势,建设适度规模的太阳能、风能和水利发电厂,减少排放。通过政府的支持,科研专家的项目指导,经济组织的投入和运营,使相关节能、减排的项目有效实施。

2、充分利用各地区相邻大中城市的地缘优势,以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资源利用合理化,城乡结构均衡化的目标。积极引进,吸收相关的科技成果,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

3、充分利用广大农村物产丰富,劳动力便利,自然形态各异的优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带动整个地区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拉动城市产业向农村的转移,从而改善本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口分布广泛,生产经营条件差异大,实施区域化社区制度是农村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农村土地的流转,实现农民产权收益和劳动收入并存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切入点。采取充分协商、尊重民意,科学决策的契约制度,建立农村经济社区是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的转折点。

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改革的焦点。建立共和国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理念,实现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建立市场经济体系是以“包产到户” 的理念,实现了社会的改革开放。两个三十年过去了,2008年又是中国社会巨变的转折年,我们深知:改变三十年的农村产权制度;改变农村干部和群众习惯性思维;改变原有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实在不是一朝一夕,一帆风顺的,但我们坚信:农村“经济社区”的建立将会象“包产到户”一样推动整个农村的改革开放,将会影响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进程。

篇2:珠江三角洲农业经营机制改革的启示

关于印发《贵州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认定监测办法

(暂行)》等办法的通知

各市(州)农委、水利局、林业局、供销社,贵安新区农水局,仁怀市、威宁县农业、林业、供销、水利主管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推动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根据《贵州省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2014年实施方案》(黔农改专〔2014〕1号)要求,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联席会议制定了《贵州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认定监测办法(暂行)》和《贵州省星级家庭农场、优秀专业大户认定监测办法(暂行)》。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附件:

1、贵州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认定监测办法(暂行)

2、贵州省星级家庭农场、优秀专业大户认定监测

办法(暂行)

省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专题组(代章)

2014年11月25日

抄报:远坤副省长、省委改革办

抄送:省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专题组各成员单位

附件1

贵州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认定监测办法(暂行)

(2014年11月25日)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选认定和运行监测工作,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的指导、扶持与服务,促进农民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参照农经发〔2013〕10号通知要求,结合全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贵州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以下简称“省级示范社”)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成立的,达到省级标准并经贵州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联席会议(以下简称“省联席会议”)认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等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

第三条

省级示范社的评选认定和运行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干预农民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动态管理机制。

第四条

省级示范社评定工作由省联席会议根据各市(州)农民合作社发展和示范社建设情况,采取名额分配,合作社自愿、县级审查核实、市(州)审核推荐、省级复检评定、媒体公示、发文认定的方式进行。

第二章

准 第五条

省级示范社原则上应是市(州)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并符合以下标准:

(一)依法登记设立

1、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运行二年以上。登记事项发生变更,能依法及时办理变更登记。工商注册成员数100人以上(特色农林种养业合作社成员数量可适当放宽),农民占成员总数的80%以上,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超过成员总数的5%。

2、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通讯地址,有牌子、有公章、有组织机构代码证、有税务登记证、有独立的银行账户和社员证。

3、有根据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国家林业局《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示范文本)》,结合本社实际情况制定的经全体成员表决通过的合作社章程。

(二)实行民主管理

1、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代表)大会等组织机构健全,定期召开“三会”,且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成员(代表)大会,有完整的会议记录,出席成员在会议记录或会议签到薄上签名。

2、成员(代表)大会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或一人一票制加附加表决权的办法,其中附加表决权总票数不超过本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20%。涉及到重大财产处置和重要生产经营活动等事项必须由成员(代表)大会决议通过。

3、按照生产经营需要,设立生产技术、销售、财务等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议事决策、社务公开、档案管理等 制度,并认真执行。

(三)财务管理规范

1、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设置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或委托有关代理记账机构代理记账、核算。财会人员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和出纳互不兼任。财会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2、成员账户健全,成员的出资额、公积金量化份额、与本社的交易量(额)和返还盈余等记录准确清楚。

3、可分配盈余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与成员没有产品或服务交易的股份合作社,可分配盈余应按成员股份比例进行分配。

4、每年编制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或亏损处理方案、财务会计报告,经过监事会审核,在成员(代表)大会召开的15日前置于办公地点供成员查阅,理事会接受成员质询。

5、监事会负责对本社财务进行内部审计,审计结果报成员(代表)大会。成员(代表)大会也可以委托审计机构对本社财务进行审计。

6、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到成员账户,并建立具体的项目资产管护制度。

7、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规定,年终定期向工商登记机关和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报送会计报表。

(四)服务成效显著

1、坚持服务成员的宗旨,以本社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生产经营范围明确,经营产业有效带动当地区域产业和经济发展。

2、农业生产资料(初入社自带固定资产除外)统一购买率、主要农产品的统一销售率超过60%。新品种、新技术普及推广。土地流转使用黔工商合〔2010〕5号通知的合同文本。

3、统一生产、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贮藏(加工)等服务,与非成员交易的比例不得高于合作社交易总量的50%。

4、合作社开展或参与“农社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成效明显,销售渠道稳定畅通。

5、在有关网站建立自己的信息网页,并定期更新维护,发布供求信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

6、成员收入高于本县域内同行业非成员农户收入的30%以上。

(五)经济实力较强

1、入社成员原则上均应出资;

2、成员出资总额80万元以上;

3、固定资产40万元以上;

4、年经营收入120万元以上。

(六)产品(服务)质量安全

1、广泛推行标准化,有严格的生产技术操作规范,建立完善的生产、包装、储藏、加工、运输、销售、服务等记录制度,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

2、在同行业农民合作社中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处于领先水平,有注册商标,获得质量标准认证,并在有效期内(不以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合作社除外)。

(七)社会声誉良好

1、遵纪守法,社风清明,诚实守信,在当地影响大、示范带动作用强。

2、没有发生生产(质量)安全事故、环境污染、损害成员利益等严重事件,没有行业通报批评等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无不良信用记录。

第六条

优先评选模式创新突出或成员中家庭农场占比较大的合作社,优先评选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优先评选开展“农社对接”成效突出的合作社、优先评选农业园区内的合作社。对于从事农资、农机、植保、灌排等社会化服务和林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合作社,申报标准可以适当放宽。

第三章 申

第七条

申报省级示范社应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农民合作社自愿向所在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省级示范社书面申请,并提交合作社基本情况等有关材料。

(二)县级农业、水利、林业、供销等行政主管部门分别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和现场核实,征求发改、财政、税务、工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单位意见,分别上报各自的市(州)行政主管部门。

(三)市(州)农业、水利、林业、供销等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业务主管部门复核,复核无异意后,统一交由市(州)农 5 委,以市(州)农委或市(州)联席会议文件附审核意见和相关材料向省联席会议推荐上报,并报省水利厅、省林业局、省供销社备案。

经3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推荐的农民合作社,可直接向联席会议办公室申报省级示范社。

第四章 认

第八条

省级示范合作社评选认定每年进行一次,程序如下。

(一)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组织专家组对各市(州)推荐的省级示范社进行复核评审,提出评审情况报告和省级示范社候选名单报省联席会议。

(二)省联席会议召集人召集全体成员开会审议,审定后在有关媒体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三)公示有异议的,由各市(州)农委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核实,提出处理意见。

(四)公示无异议的,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发文公布,并在官网上建立贵州省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名录。

第五章

第九条

对省级示范社中符合国家级示范社标准的,可按综合实力情况推荐评定国家示范社。

第十条

符合条件的,可优先申报国家、省有关部门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储藏加工、产销对接、产品认证、产地认定、商 标注册和贷款贴息、保险补贴、培训指导等各类项目。

第十一条

符合条件的,优先申报省级扶贫、水土保持、产业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本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等建设项目,并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对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可优先申报开办费用和开办当年运营费用补助等。

第十二条

优先推荐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全省性农产品交易会及各种博览会和全国开设的展示销售活动,并享受举办方的各项优厚待遇。

第六章

第十三条

建立省级示范社动态监测制度,对省级示范社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制定省级示范社的动态管理和扶持政策提供依据。

第十四条

省级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加强对省级示范社的调查研究,跟踪了解省级示范社的生产经营情况,研究完善相关政策,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第十五条

实行两年一次的定期监测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具体程序:

(一)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提出省级示范社运行监测工作方案,报省级联席会议确定后组织开展运行监测评价工作。

(二)县级农业、水利、林业、供销社等行政主管部门部门对辖内省级示范社所报材料进行核查,提出合格与不合格监测意 7 见。核查无误后,经市(州)委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成立专家组,负责对各市(州)的省级示范社进行抽查,抽查范围不低于30%。核查抽查汇总情况报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

(三)根据市(州)核查抽查汇总情况,省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成立省专家组,负责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随机抽查,抽查面不低于10%。最终形成省级示范社监测报告并提交省级联席会议审定。

第十六条

监测合格的省级示范社,保留在省级示范社名录中,监测不合格的或者没有报送监测材料的,取消其省级示范社资格,从名录中删除。

第七章

第十七条

省级示范社及申报省级示范社的农民合作社应按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不得弄虚作假。如存在舞弊行为,一经查实,已经认定的省级示范社取消其资格;未经认定的取消其申报资格,三年内不得再行申报。

第十八条

省级示范社要及时提供有关材料,对不认真、不及时提供的,给予警告,并作为监测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十九条

对在申报、评定、监测工作中,不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存在徇私舞弊行为的有关人员,按有关党纪政纪规定予以严肃查处。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件2

贵州省星级家庭农场、优秀专业大户

认定监测办法(暂行)

(2014年11月25日)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进一步促进全省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健康发展,树立一批可学可看可比的先进,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星级家庭农场是指主要进行种养业专业化生产,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经营者大都接受过农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示范带动能力较强,具有农产品生产销售能力。收入水平能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实现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优秀专业大户是指从事某一种类农产品生产、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专业种养水平的农户。星级家庭农场和优秀专业大户(简称农场大户)需经贵州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联席会议(简称“联席会议”)认定。

第三条

农场大户认定管理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1 不干预其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动态管理机制。

第四条

农场大户认定程序,由联席会议根据各市(州)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发展情况,采取名额分配,自愿申报、县级审核、市(州)推荐、省级抽查认定、媒体公示、发文认定的方式进行。

第二章

第五条

星级家庭农场标准

省级星级家庭农场以三星家庭农场为起点,最高为五星家庭农场。

(一)基本条件。

1、有工商登记营业执照(或经农业部门审核备案),有规范名称,注册资金不少于5万元;

2、有与生产经营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土地流转使用黔工商合〔2010〕5号通知的合同文本,不低于5年(渔业租期或承包期10年以上,四星不低于15年,五星不低于20年);

3、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不少于2人),常年雇工数不超过家庭劳动力数;

4、实施财务核算管理,收支记录规范;

5、购买农业保险;

6、在本乡镇范围内,没有同时领办合作社,没有注册登记专业大户,没有注册登记公司企业,没有与兄弟姊妹亲戚及工商资本合伙开办。

(二)经营规模和科技水平

经营规模方面。

1、粮食类。流转耕地面积≥100亩(四星≥300亩,五星≥500亩)。

2、养殖类。种猪场存栏≥100头,2 商品肉猪年出栏≥400头,肉牛年出栏量≥100头,奶牛存栏量≥50头,山羊年出栏量≥200只,蛋鸡种鸡场存栏量≥15000羽,蛋鸡商品场存栏量≥15000羽,肉鸡种鸡场存栏量≥15000羽,肉鸡商品场年出栏量≥15000羽,蛋鸭种鸭场存栏≥10000羽,蛋鸭商品场存栏≥10000只,肉鸭种鸭场存栏≥10000羽,年出栏量≥15000羽,兔种兔存栏量≥400只或商品兔年出栏量≥15000只。池塘养殖≥7亩,流水养殖≥20亩。

3、蔬菜类。种植面积≥60亩,大棚≥30亩。

4、水果(干果)类。种植面积≥200亩。

5、茶叶类。种植面积≥400亩。

6、综合类。参照以上类别八折计算。(农产品加工运输、工艺品制作、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农家超市等农村二、三产业暂不纳入星级家庭农场认定范围。)

科技水平方面。良种良法覆盖率100%,产地农产品安全各种各项合格率10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5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80%,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9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

(三)经营效益。农业净收入占家庭农场总收益≥80%,家庭成员劳动力平均纯收入≥10万元(四星≥20万元,五星≥50万元)

(四)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生产标准科学实用,产品具有知名品牌。(四星自有品牌销量占比≥50%,五星自有品牌销量占比≥80%)

(五)社会化服务和环境卫生。生产环节大量购买种子、土肥、植保、农机、收割、筛选分级、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场内环境优美,晒场干净,道路整洁,物品堆放有序,厕所除臭无蚊虫,磁砖化≥60%,垃圾收集处理≥95%,生产生活污水处理≥95%,“脏乱差”治理≥95%。周围自然生态保护良好,人居环境美好便捷。在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市(州)以上农业示范园区的优先推荐认定。

(六)示范带动能力。成员均接受过省、市级农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在周围村寨群众中的口碑好。

第六条

优秀专业大户须符合以下标准

(一)基本条件。

1、有工商登记营业执照(或经农业部门审核备案),有规范名称,注册资金不少于10万元;

2、有与生产经营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土地流转使用黔工商合[2010]5号通知的合同文本,不低于5年(渔业租期或承包期10年以上);

3、实施财务核算管理,收支记录规范;

4、购买农业保险;

5、在本乡镇范围内,没有同时注册登记家庭农场和公司企业。

(二)经营规模和科技水平

经营规模方面。

1、粮食类。流转耕地面积≥300亩。

2、养殖类。种猪场存栏≥500头,商品肉猪年出栏≥5000头,肉牛年出栏量≥500头,奶牛存栏量≥200头,山羊年出栏量≥3000只,蛋鸡种鸡场存栏量≥30000羽,蛋鸡商品场存栏量≥50000羽,肉鸡种鸡场存栏量≥30000羽,肉鸡商品场年出栏量≥ 50000羽,蛋鸭种鸭场存栏≥10000羽,蛋鸭商品场存栏≥20000只,肉鸭种鸭场存栏≥10000羽,年出栏量≥30000羽,兔种兔存栏量≥2000只或商品兔年出栏量≥30000只。池塘养殖≥20亩,流水养殖≥100亩。

3、蔬菜类。种植面积≥1000亩,大棚≥300亩。

4、水果(干果)类。种植面积≥1000亩。

5、茶叶类。种植面积≥1000亩。

6、中药材类。种植面积≥1000亩。

7、食用菌类。种植面积≥10000平方米。

8、林果类。种植面积≥3000亩。

9、花卉苗木类:种植面积≥500亩。

10、蜂蜜类。蜂箱≥200个。

11、桑蚕类。种植面积≥50亩。

12、农产品运输类。各种车辆≥20台套,总动力≥1000马力。

13、工艺品制作类。制作量≥10000件套。

14、农家乐类。全年接客量≥10000人次。

15、茶馆茶楼类。全年接客量≥5000人次。

16、农家超市类。全年接客量≥5万人次。

17、农产品电子商务类。全年点击≥100万次。

18、农村经纪类。签订并履行合同≥300份,帮助就业≥1000人次。(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暂不纳入优秀专业大户认定范围。)

科技水平方面。良种良法覆盖率100%,产地农产品安全各种各项合格率10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80%,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9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90%。

(三)经营效益。专业大户收入应以主业收入为主,净收入占总收益的90%以上。粮食类、养殖类、蔬菜类、水果类、茶叶类专业大户年收入≥400万元,农产品运输类、农家 乐类专业大户年收入≥600万元,工艺品制作类、茶馆茶楼类、农家超市类专业大户年收入≥200万元,农产品电子商务类专业大户年收入≥100万元。

(四)市场开拓和品牌建设。生产标准科学实用,产品具有知名品牌。

(五)社会化服务和环境卫生。生产环节大量购买种子、土肥、植保、农机、收割、筛选分级、冷链等社会化服务。注重改善生态环境,污水排放无污染,晒场干净,道路整洁,厕所除臭无蚊虫。在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专业大户优先认定。

(六)示范带动能力。专业大户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在村寨周围群众中的口碑好。

第三章

第七条

农场大户应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农场大户自愿向所在县(市、区)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有关材料。

(二)县级农业、水利、林业、供销社等行政主管部门分别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和现场核实,征求发改、财政、税务、工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单位意见,分别上报各自的市(州)行政主管部门。

(三)市(州)农业、水利、林业、供销等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其他业务主管部门复核,复核无异意后,统一交由市(州)农委,以市(州)农委或市(州)联席会议文件附审 6 核意见和相关材料向省联席会议推荐上报,并报省水利厅、省林业局、省供销社备案。

(三)市(州)农委会同其他业务主管部门复核,复核无异意后,以市(州)农委文件附审核意见和相关材料向联席会议推荐上报,并报省级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备案。

经3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推荐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可直接向联席会议办公室申报农场大户。

第四章

第八条

农场大户评审认定每年进行一次。并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对各市(州)推荐的农场大户进行评审抽查,提出评审情况报告和候选名单报联席会议。

(二)联席会议召集各成员进行审定,审定后在有关媒体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个工作日。

(三)公示有异议的,责成市(州)农委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核实,提出处理意见。

(四)公示无异议的,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发文公布,并在官网建立农场大户名录。

第五章

第九条

建立农场大户动态监测制度,对农场大户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制定农场大户的动态管理和扶持政策提供 依据。

第十条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加强对农场大户的调查研究,跟踪了解农场大户的生产经营情况,研究完善相关政策,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第十一条

实行两年一次的定期监测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具体程序:

(一)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提出农场大户监测工作方案,报省级联席会议确定后组织开展运行监测评价工作。

(二)县级农业、水利、林业、供销社等行政主管部门部门对辖内农场大户所报材料进行核查,提出合格与不合格监测意见。核查无误后,经市(州)委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成立专家组,负责对各市(州)的农场大户进行抽查,抽查范围不低于30%。核查抽查汇总情况报省级联席会议办公室。

(三)根据市(州)核查抽查汇总情况,省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成立省专家组,负责对全省农场大户进行随机抽查,抽查范围不低于10%。最终形成农场大户监测报告并提交省级联席会议审定。

第十二条

监测合格的省级示范社,保留在农场大户名录中,监测不合格的或者没有报送监测材料的,取消其农场大户资格,从名录中删除。

第六章

第十三条

农场大户应按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不得弄虚作假。如存在舞弊行为,一经查实,对已经评定的农场 大户取消其资格;对未经评定的取消其申报资格,三年内不得再行申报。

第十四条

农场大户要及时提供有关材料,全方位图片资料,对不认真、不及时提供的,给予警告,并作为监测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十五条

对在申报、认定、监测工作中,不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存在徇私舞弊行为的有关人员,按有关党纪政纪规定予以严肃查处。

第十六条

篇3:珠江三角洲农业经营机制改革的启示

1 国外四类国家或地区对工商资本经营农业的经验做法

1.1 美国工商资本经营农业的形式

土地资源丰富,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以美欧为代表。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 美国的农业生产就开始与产前、产后具有联系的工商资本企业通过经济、组织等各方面的结合, 或者通过各种形式的契约合同, 建立起一套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的体系。美国工商资本企业经营农业之所以能够存在,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 政府的严格控制和农业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二战”过后, 由于美国的专业化、商品化和机械化的快速发展。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许多农场主由于农业技术不发达、劳动力缺乏等原因使得无法兼顾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所有工作, 于是许多农业关联产业就不断随着社会需求蓬勃发展起来。其次美国的土地保护制度完善, 利用土地分区管制的方法对本国土地进行严格控制, 所以无需担心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与农民争夺耕地经营权的状况。最后, 由于美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非农就业的机会多, 而且美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所以也不用担心工商资本经营农业对农民利益的损耗和对农业劳动力的挤兑现象。其二, 美国政府提供有效服务。美国政府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对农业的发展进行服务。一是在全国范围内兴建物质基础设施 (如电力供应、交通运输、大型机械设备等) 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商品流通条件。二是组织并完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系。美国政府对此体系当中的相关机构进行财政资金上的支持, 由这些机构不断地对农业进行科学研究, 培养现代化农业技术人才, 从而将有利于美国农业发展的技术和知识传递给农民, 使其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美国政府不仅仅对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技术知识, 也为农产品的销售加工、利用、育种和林场管理等方面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帮助。

美国农工商资本经营农业的形式通过农业结合与农业资本企业的方式和程度不同, 可分为以下两类。

1.1.1 合同制。

即工商资本企业通过和农场主签订合同, 在明确各自职责的基础上, 进行合理的业务往来的一种合同制经营方式。美国的农业合同一般有三种类型: (1) 生产合同。指农户和企业在生产之前签订的合同。合同规定企业向农场主提供种禽种畜、饲料等方面的生产资料, 以及这些生产资料的价格和向农场主提供企业信贷等内容。同时农户提供服务, 如劳动力、房屋、设备等。农户是根据提供的服务获取收益, 该收益通常只占农产品市场价值的一小部分, 因为企业提供的投入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 (2) 销售合同。合同规定农场主提供的农产品的数量、规格、质量及农产品的价格、供货期限等, 在产品交货之前农户拥有归属权。 (3) 生产销售合同。就是以上两种合同的结合。合同制度不断地普及成为美国现代农业的一大特点, 同时也促进了美国农业生产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根据美国农业部资料得知, 合同制农场在美国农场的比例持续上涨, 1991年占10%, 2001年占11%, 则2005年就提高到11.1%。同时, 合同制农场占美国农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28%到2001年的36.4%, 2005年则增长到40.7%。随着美国农业企业的迅速发展, 许多农场将更加普及合同制。这种以合同为纽带的经营方式, 其优点有两方面:一是经营的灵活性和积极的主动性。农业的生产和销售是不同的营业者独立完成, 工商资本企业和农场主在合同中就会明确各自的责任, 能够做到经济上、法律上的独立, 各自实行独立核算, 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双方都会发挥各自全部的能力来完成业务。二是有利于一体化经营的正常运行。此经营方式是建立了严格的经济责任和稳定的业务往来的关系, 所以他们双方都有义务完成好各自的任务, 同时政府对于实行此经营方式的企业都会有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因此此类的经营方式成为美国工商资本企业与农业结合的一种主导形式。

1.1.2 农工商综合体。

即工商资本企业直接渗透到农业领域, 将农业的产前、产后各环节融合到一个完整统一的经营体内, 形成具有垂直一体化的综合经营。这种经营模式, 主要表现为许多大型的农产品企业通过投资购买农场, 从而建立属于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或者是实力雄厚的大型农场投资工商业, 为其农产品找到合适的销售渠道。农工商综合体不但具有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经营范围较广等特点, 而且这种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将生产和服务集为一体, 减少农业经营各环节之间的交易费用, 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 这种完全垂直的农工商一体化可以在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平衡盈亏, 使得公司总体保持盈利状况, 对于产品进入加工和投入市场的速度也有所加快。2005年, 美国大约有0.9%的农场属于农工商综合企业, 约占美国农产品总产值仅有5%。

1.2 巴西工商资本经营农业的经验做法

1.2.1 政府积极扶持, 推动农工商联合体发展。

巴西土地资源丰富,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但巴西政府对工商资本经营农业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其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巴西政府对农业投资有优惠的政策, 例如信贷、价格、税收政策和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政策。农业信贷可以分为种植、投资和销售三种, 主要根据土地占有面积、农业产值、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生产率来进行发放依据。据资料显示, 政府规定, 所有的商业银行将30%的存款必须用于农业信贷, 其年利率最高可达到12%, 对于中、小型生产者分别在利率上可优惠9%和6%。同时在税收优惠方面, 只要土地的利用率在90%以上并占地25hm2以下的, 居住在农村的地主都可免土地税。巴西政府不但提供多种优惠政策, 而且还提供土地和基础设施, 从而大量吸引外来资本开发本国的国内市场。二是政府直接参与其中, 建立具有国有性质的农工企业, 从事生产活动。政府机构与本国的工商资本企业还有跨国公司合作共同建立新型的农工商一体化的联合企业。由于拥有较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装备, 因此使得此类联合企业集约化程度高、生产力水平也高。如巴西东北部的开发管理局和斯特列食品公司联合投资建厂, 在南巴伊亚地区共同建立可可、奶牛生产基地, 同时还建立了其他奶制品的工厂。由于巴西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积极参与, 使得巴西的农工商联合企业发展迅速。许多其他国家 (日本、美国、加拿大等) 都与巴西国营或者私人企业联合共同在巴西建立了大批的农工商企业, 使得巴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资源利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2.2 积极发挥农业合作社作用。

随着农业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被外来因素影响, 农民的经济利益和力量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如果农民想要不断地接触市场并有效地控制他们的产品营销, 农业合作社是潜在手段。巴西的农业合作社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农业合作社作为巴西主要的农业行会组织。这些合作社组织里的专业性合作社是领导者, 相当于不以盈利性为目的的民营企业, 实行股份制, 每个会员都有一定数额的股份。其主要任务是向农户提供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咨询和技术帮助、组织个体农户联合生产销往国外的农产品等。巴西现有的各类合作社有5500多个, 同时覆盖面很广, 在农牧业、消费服务、劳动、技术等12个领域均有涉及。巴西的农业合作社为本国的农业产业化、供销一体化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3 日本工商资本经营农业的主要模式

日本土地资源稀缺,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据了解, 日本的农产品一般都以进口为主, 因此对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受到严格的限制。目前, 日本的农业发展主要有两大模式:

1.3.1 以工商资本为主的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

这类经营模式又可以细化分为两种具体形式: (1) 直营型。即由实力雄厚的大型工商企业通过购买农户的土地, 建立自己的养猪场、养鸡场等, 同时利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但是日本不像美国一样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由于日本的土地资源稀缺, 地价高涨, 许多的农户不愿意将土地出售, 使得直接经营农业这种形式由于缺乏土地要素, 从而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2) 委托型。即由大工商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委托农场主或农户生产经营的一种形式。大工商企业会为农场主或农户规定使用的农艺、品种、质量等要求, 农户要在规定的时间向大工商企业提供符合标准的农副产品。

1.3.2 以农协为主体的平行一体化经营模式。

对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 起到领导性作用的就是日本农协。农协, 全称为日本农业协同组合, 在1990年以前被称为产业组合。经过上百年的发展, 农协现在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事业经营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体系。日本农协成为了集农业、农村、农民为一体化的综合性社区组织, 农协对日本农业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协不但作为政府和农户沟通的桥梁, 一方面农协要接受政府在法律、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的同时成为了政府全面执行国家的农业政策的组织, 另一方面要成为农民的代言人, 提高农民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而且, 农协也为分散的农户和市场企业实现有效衔接的重要作用。日本农协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 不但为农户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信贷、保险、产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 而且为大市场企业提供优质、价格适宜的农产品, 从而促使了日本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1.4 菲律宾工商资本经营农业的做法

菲律宾土地资源稀缺, 经济发展水平偏低, 经济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农业的发展和增长对菲律宾的整体经济有很大的影响。菲律宾政府主要采取鼓励和扶持“资本家下乡”, 走“农户+企业”的农业发展道路。通过政府帮助, 许多跨国公司和本国资本家全面地控制了农业的土地交易、金融保险、农产品的加工、流通、生产和销售、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的领域。然而大多数农民只能从事小型的养殖业和种植业, 大量的小型企业农户被大公司挤压下破产, 被迫失去了土地成为农业的打工者。菲律宾的农业被其他国家的企业所控制, 不到20年的时间, 传统的小农遭到大面积的破产。许多农民由于没有土地所种, 只能涌向城市地区, 但城市经济发展也不景气, 导致国家经济衰落, 失业严重, 形成了恶性循环。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 菲律宾政府才意识到本国现代化道路的错误, 进行了收购土地资本家的土地, 归还给农民和流民, 这项农业改革的道路仍然继续着。

2 国外工商资本经营农业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工商资本经营农业的发展在日益扩展, 政府对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应该保持谨慎态度, 我们可以根据国外这四类国家对于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措施来完善我国工商资本经营农业的发展。

2.1 加强引导, 注重工商资本对农业产前、产后环节的投入

我国应该将工商资本企业经营农业同各地的农业产业发展联合起来, 鼓励工商资本企业不断渗透到产后的加工、销售、储存和技术服务等领域, 促进农产品的增值。同时, 必须坚持资本、技术、农民三位一体化的原则, 依靠科技和资本的力量, 完善我国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链, 不断挖掘农产品的附加值。合理引导各类资本投入到我国农产品市场,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

2.2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创造良好的合同执行法律环境

美国的农工商一体化让我们认识到, 一方面工商资本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使得农户不但可以收到初级产品的收益, 同时对于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也可以享受到利益。另一方面创造良好的合同执行法律环境有利于企业和农户明确自己的职责, 更好地发展工商资本经营农业。在我国, 一些政府也曾组织参与过大规模农产品的产销衔接, 可是效果不是很好。对于农户和企业的违约都没有明确的制裁措施, 使得农户和企业都得过且过, 聚聚散散, 没有形成稳定统一的共同体。因此, 政府应该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制定合约, 明确双方责任, 建立合理的制裁措施。

2.3 大力发展高效率的农业农民合作组织

日本的农协对日本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我国来说, 也应该建立起代表农民自己利益的合作组织。此类的合作组织有利于反馈广大农民的意愿, 使得农民作为一种整体的力量, 更能代表农民的利益。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 可以抵制中间盘剥, 提高农民的对话地位。同时许多农业企业可以直接通过农业组织来购买价格合适、质量良好的产品, 可以减少企业的中间成本。

2.4 提高政府的参与度, 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从我国现在的工商资本经营农业的现状来看, 无论是工商企业、农户还是市场都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政府应该从四个方面来支持我国工商资本经营农业的发展。

2.4.1 夯实基础, 加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基础, 农业基础设施不但可以给农业发展带来好处, 同时它也具备着很强的正外部性。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建设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2.4.2 转变职能, 为工商资本发展农业搭建信息服务平台。政府可以加大“三农”政策宣传力度, 为资本企业提供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的服务信息。一方面可以及时发布土地流转、农产品产销等信息, 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桥梁”作用, 帮助农户和企业联系各大高校的科研组织机构,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量值, 降低生产成本, 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提高企业的利润。

2.4.3 通过各种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工商资本经营农业, 由于工商资本企业众多, 我国政府应该严格实行企业的准入资格制度, 规范工商资本下乡。对于符合要求的工商资本企业,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信贷来降低工商资本企业经营农业的成本。

2.4.4 由于农户将土地出租之后就失去了最后的保障, 我国政府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不但要完善医疗养老保险制度, 而且也应该建立农村失业保险体制。

摘要:工商资本经营农业在我国发展农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依据土地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研究分析了美国、巴西、日本、菲律宾这四类国家工商资本经营农业的一些经验, 以期对我国工商资本经营农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工商资本,农业发展,国际经验与启示

参考文献

[1]王浩.美国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借鉴[J].比较与借鉴, 1999, 3 (45) :54-56

[2]黎均湛, 罗朝晖.美国农业合同制概况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 1998, 226 (2) :53-56

[3]娄昭, 徐忠, 张磊.巴西农业发展的经验[J].国外农业, 2012, 56 (3) :37-38

[4]邹帆, 江华.日本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J].农业技术经济, 2000, 45 (4) :62-64

[5]陈慧萍, 王玉斌, 武拉平.日本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 2010, 45 (9) :58-60

[6]张百放, 王凯伦.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国际比较[J].经济纵横, 1998, 56 (3) :43-47

篇4:珠江三角洲农业经营机制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国际农业经营;经验;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52-01

21世纪的今天,中国农业发展逐渐进入全新的阶段,但是农业规模化经营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新的问题,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收入带来了严重的负担。现阶段,对于如何做好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始终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结合国际农业经营经验,对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进行研究分析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规模经济,主要是西方的一种微观经济学,这种规模经济主要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大生产的一种产物,在实践发展中,有着越来越完善性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学家在对于规模经济虽然有着各种论述,但是这种规模经济的论述往往和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有着直接性的关联。

农业规模化经营中的规模经济不仅仅来源于企业内部,同时也来源于企业的外部,并在企业的内部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外部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将固定成本不可分割的一些分摊成本不断的降低,一旦规模扩大的同时,将会获得一定的规模经济。

二、国际农业规模化经营的经验

农业经济发展中,逐渐的趋向于农业规模化的经营发展,伴随着现代化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间农业规模化经营屡次取得成功。对于韩国而言,在五年的時间保证耕作的面积超过75英亩,规模化经济的农户数量翻了一倍。对于日本而言,农业人口从1947年到1975年从72%降低了百分之四十点。这种规模化飞速发展的速度,实现了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对于整个经济的现代化有着一定的支撑作用。对于国际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对于土地集中有着大力的支持和鼓励。国际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中,更加保证农业经济发展中对于耕地有着合理性的应用,同时借助于土地政策上的改革,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以及相对集中。国际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中,关于其土地的买卖政策中,主要是将土地私有制实现,在东欧国家的农业规模化经营中,土地买卖中,更要对官方以及半官方的结构管理和监督加强,做好小块土地的优先购买,并将土地售给一些生命力较强的中等农户。法国土地市场管理机构中,土地转让中,一旦土地缺乏管理机构的相关批准,将会有着无效的土地转让。子啊农地租用中,将土地租用的期限不断演唱,并采取土地不可分割的政策,避免性的小规模的农户出现。

(二)实现劳动力的转移。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中,对于国外的农业规模化经营而言,往往有着更高化的机械化程度,进而不断的释放农业劳动力的一些人员,实现劳动力的真正转移。国际农业规模化生产的经验中,一方面政府采取相关的补贴措施,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逐渐促进,对于一些小规模的农户给予不断的鼓励。就日本而言,通过对各种奖励性的方法,对小规模农户进行鼓励,并将土地放弃,进而在农业中进行转移,并对再就业农民实行一些免费性的职业培训,做好生活补贴的及时发放。一方面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在推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适当的增加一些农业机械,为劳动力的转移将物质前提加以提供,并将农业劳动力的一些转移提供相关的就业机会,将大量的劳动力吸引,进而打破传统的农业劳动和农业种植。另一方面则要对农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副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国际农业规模化经营对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启示

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中,由于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经验,而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实现,更要对农民群众的自主选择给予尊重,始终保证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和最实际的利益,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这项系统性复杂的农业工程有着更好的建设,实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并将我国农业竞争的实力显著增强。对于国际农业规模化经营对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启示,可以从以下几点具体做起:

(一)政府提高对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参与度。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中,政府更要积极的参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加大对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参与力度,尤其是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其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的发达,而在实际的实践管理中,政府就要对针对这一农业经济发展局面进行相关的管理制约制度,并结合需求者的需要,避免村委会成员对农民权益的侵害,加大农业对土地的依赖性,实现土地使用权的合理化以及集中化的流转。

(二)加快我国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加快我国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我国政府就要结合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对合理的发展环境进行创建。政策上提供一定的支持,将不利于农户合作化服务组织的相关制度规定消除,并加大农户技术交流的宣传力度,加大农产品加工以及资金融通的发展力度。同时也要加强农户合作组织管理,加大骨干分子的积极培训,保证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内部有着规范化以及法制化的故那里,对各种符合民办特点的相关管理制度进行综合性的建群啊,对财产关系进行明确,将财务管理加强。

总而言之,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中,就要不断的完善我国企业农户经营模式,不断的创新制度的设计,将政府的监管力度加强,实现我国农业规模化的和谐化发展。

结语

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中,更要及时的借鉴国际农业的发展经验,实现现代化一体化的农业专业化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并实现入地的流转,加大中介组织的发展,培育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经营体,实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对完善的市场体系进行培养,将农民的农业产品的质量提高,对品牌意识增强,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而做好我国农业规模化的和谐经营和发展,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以及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最大程度上实现我国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王琦. 推进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经济纵横,2011,(8):82-85.

[2]徐海峰.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探索与实践[J]. 学术交流,2011,(6):98-102.

篇5:珠江三角洲农业经营机制改革的启示

【发布日期】2009-09-15 【生效日期】2009-09-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此,提出如下意见:

一、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一)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核心是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要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夯实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础。抓紧做好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承包地块、面积、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没有落实到户的,2010年底前要全部落实到户;基本农田已落实到地块和农户的,要尽快标注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妥善解决承包地块四至不清、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内容不完整和登记簿不健全等问题,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推进土地承包档案管理信息化。及时解决影响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突出问题,对违法调整收回农户承包地的要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抓紧研究涉及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重大问题,推动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民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重要体现,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坚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认真总结各地采取财政补助、项目扶持等多种措施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经验和做法,支持各地采取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群众乐于接受的多种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户家庭经营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开发农业,规范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行为,探索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和提高农业效益的土地流转办法。要按照产权明晰、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加快培育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可根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需要,建立有形的土地流转市场,搭建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交易平台。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落实土地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指导合同履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强化流转土地用途监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发布流转信息,提供法规政策咨询,开展价格评估,指导合同签订,调处土地流转纠纷,为土地流转市场发育创造条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监测,系统掌握土地流转的面积、类型、流向、价格等变化情况,为完善政策、指导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三)妥善解决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是依法调处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重要法律保障,各级农业部门要切实抓好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工作。根据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需要,依法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体系。要充分发挥调解的基础作用,依靠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尽力把纠纷解决在当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充分发挥仲裁的关键作用,综合运用调解和裁决手段,依法及时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充分发挥司法的保障作用,加强与人民法院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各级人民法院的支持,为调解和裁决提供执行保障。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要加强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配套规章制度建设,支持有关调解组织和仲裁委员会依法开展工作,抓紧落实将仲裁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的法律规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正常开展。

二、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

(四)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是完善统一经营的重要内容。要鼓励和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发展与承包大户、技术能人、企业等联合与合作经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鼓励和引导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其他社会化服务组织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联合,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更好地为家庭经营服务。继续深化农村集体经济问题研究,推动出台支持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五)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资金、资产、资源占有、使用、收益和分配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深入开展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强化财务公开工作,充实公开内容,完善公开程序,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监督,重点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土地补偿费以及农民负担专项审计;进一步规范会计委托代理制,明确会计委托代理范围,健全会计委托代理机构,完善委托代理程序和会计代理帐务处理程序。

(六)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合法权益的需要。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城中村、城郊村和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要围绕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稳步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界定、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决策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三、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新型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就是扶持农业。各级农业部门要把研究和落实扶持政策作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重要任务。积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努力扩大财政支持规模,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强化金融服务,不断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抓紧研究和推动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和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开展信用合作试点的具体办法。扶持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畅通产销渠道,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业部门组织实施的财政专项和基本建设有关项目,要积极安排或委托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等各行各业都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采取多种措施,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八)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要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办社、依章办事、规范发展。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运行机制,帮助合作社制定章程、搞好注册登记,指导建立健全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保障成员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帮助合作社落实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健全会计账簿、财务管理制度和盈余分配制度,保障成员经济利益。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逐步建立农业投入品使用登记制度和农产品生产可追溯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品牌化经营,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宣传和保护,提高合作社产品信誉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其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合作社运行和发展情况监测,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办社经验和做法,对成员有意见、运行不规范的要及时指导帮助。

(九)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要深入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政策,普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扩大社会影响,营造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良好氛围。加强合作社人才培训,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纳入“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合作社业务辅导员培训,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指导规程,提高辅导员指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水平。通过开展法律咨询、市场营销、技术信息等服务,帮助合作社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力量。要全面落实国家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财政、税收、信贷、进出口等政策措施,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帮助龙头企业化危为机、做大做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部门沟通协调,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新的政策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要适应产业梯度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新要求,推进龙头企业向农产品优势产区集聚,命名一批农业产业化集群示范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引导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壮大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要把龙头企业发展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结合起来,鼓励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现代农业技术产业化。要按照准入条件公开、企业公平进入、实行动态管理、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改进和完善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办法。逐步建立重点龙头企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和各产业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十一)完善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带农增收的作用。可以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也可以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组织模式,引导农民以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真正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

(十二)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强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参与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高产创建活动,鼓励企业按照农业标准和良好农业规范创建果蔬茶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一村一品专业村对接,把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乡镇建设成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鼓励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商品流通网络,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流通方式。

五、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十三)加快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把家庭承包经营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适应农业多功能拓展和农民分工分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产品营销、农业信息、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基础设施、农村金融保险等服务。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和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抓紧实施《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加快制定农业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充分发挥农业公共服务组织的主导作用,全面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示范县项目,用3年时间在全国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推进村级服务站点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十四)推进农业服务机制创新。着力创新农业生产服务机制。要大力推广种子种苗统供和病虫害统防统治,推进农业技术专业化服务。继续抓好农机跨区域联合作业,拓宽农机服务新领域,探索建立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的农机服务新模式。积极推广“三电合一”、“12316”等信息服务方式,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联结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消费的农业信息服务新机制。发展农产品现代营销服务,促进超市、企业、基地和农户有效对接。推广农业生产资料统一定购、厂家直供等方式,规范种子、化肥、农兽药、饲料、农机等农资市场营销,从源头上遏制坑农害农行为发生。

六、加强农民负担监管,构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

(十五)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加强农民负担监管,既要着力解决农民反映的突出问题,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又要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法规制度,努力构建农民负担监管长效机制。在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地方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要保持农民负担监管工作的整体合力不减弱,领导责任不放松,高压态势不改变。深入开展农民负担重点治理,对农民建房乱收费、农村中小学乱收费、修建通村公路乱集资、向村级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乱摊派乱收费、抵扣挪用惠农补贴资金等问题进行专项治理,继续对农民负担信访较多、问题突出的县(市)进行综合治理,加大农民负担检查监督力度,确保减负惠农政策落实到位。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抓好减轻农业用水负担综合改革试点。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涉农收费文件“审核制”、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农村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和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等五项制度,加快推进《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修订工作,抓紧完善农民负担监管地方法规。

(十六)构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围绕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推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及财政奖补广泛开展,努力构建政府资助、农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明确筹资筹劳适用范围,规范民主议事程序,提出筹资筹劳限额标准,确定筹资筹劳分摊办法,明确以资代劳工价标准。要通过深入宣传、广泛培训、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基层一事一议组织实施的指导,力求达到有事能议、议事能决、决事能行。按照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扩大范围的要求,积极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争取各级财力更大支持和社会广泛资助,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开展一事一议的积极性,不断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发展,真正让农民受益,切实把好事办好。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保障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是农业部门推进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摆上议事日程,把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动力,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去思考,放在新农村建设中去谋划,放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去推进,在发展规划、项目安排、经费保障、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倾斜。对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专题研究,精心部署,督促落实。

(十八)强化工作指导。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政策性很强,必须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格把握法律政策界限,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人为本,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否有利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作为衡量体制机制创新成效的根本标准。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加强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先试先行、封闭运行,努力破解农村改革发展的难题。

(十九)加强农经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任务繁重,各级农业部门特别是农村经营管理系统要切实履行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管、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和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项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要健全农经工作机构、建设高素质的农经干部队伍,县和县以上要重点加强队伍建设,强化人员培训,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依法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乡镇要继续办好农经站,机构不健全的要进一步明确农村经营管理职能,落实承担机构和专职人员,确保各项职能得到有效履行,确保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有序推进。

篇6:区农业经营机制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牵动农村发展全局,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一、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状况

近年来,区积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机遇,以突破发展为主题,以破解“三农”难题为目标,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较为丰富的农特产品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立区、产业富区、科教兴区”战略,不断培育优势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区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产业基地和规模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区发展中药材10.1万亩、蔬菜8.5万亩、烤烟5500亩、林果78万亩、食用菌500万袋,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种植9万亩。先后建成了刘湾中药材示范园、杨峪河丹参、张村桔梗、孝义黄芩、大荆西洋百合等25个药源基地;刘湾、陈塬、沙河子、大赵峪等6个蔬菜基地;腰市、蒲峪等4个烤烟基地;三岔河、陈塬、沙河子、孝义等36个林果业基地,以及黑龙口秦岭铺、孝义甘河、沙河子柴湾、大荆孟村等23个畜禽养殖示范小区,发展养殖大户297户。其中丹参基地顺利通过国家GAp认证,刘湾大蒜、沙河子胡萝卜、黑龙口生猪等17个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12个农畜产品分别通过省级以上无公害认定和认证。全区初步形成了“东药、南菌、西牧、北烟、城郊菜”的产业发展格局,“天麻”、“孝义柿饼”、“黑龙口豆腐”、“白条肉”等一批农产品已在省内外形成了一定品牌效应。发展核桃协会、中药材协会、畜禽养殖业协会、蚕桑协会等各类经济合作组织58个,吸纳会员2300人,拥有固定资产1230万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及全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25.12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农业生产总值达到7.79亿元,同比增长17.5%;地方财政收入4258万元,同比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70元,同比增长8.2%。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区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成效,主导产业的培植壮大,带动了农民收入的明显增长。但是,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初始阶段,由于基础差、起步慢,发展不均衡,在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市场化经营理念还有待加强。受传统思想定位影响,一些干部群众对发展农业产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片面地停留在压粮扩经的“平面调整”上,对农业产业化缺乏一种长期性、系统性的认识,市场化经营理念差,致使产业开发步伐不快,产业化程度不高。

二是特色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产业基地建设滞后,专业村、重点大户较少,示范、带动力不足,农产品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弱,大多数农产品都属原料型,大路货多,名优特新产品少,没有规模效益,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增加值程度低,缺乏在省内外有影响的农产品名优品牌。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结构趋同,组织、协调、开发、生产能力弱,未能把生产基地、农户与市场很好连结起来,龙头带动作用难以发挥。

三是市场建设滞后,信息化程度低。由于农产品市场地方性、自发性较强,狭小、分散和无序发展的状况比较普遍。加之农产品信息市场的发展滞后,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情报资料的有偿转让等适应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各类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规模,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各方利益的实现和补偿。

四是利益机制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类经济实体之间的经营关系存在着随意性和非规范性,导致彼此之间利益关系扭曲,尤其是作为各类经济实体基础的农户成为转嫁经营风险的对象,其经济利益没有保障。加之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机制激励和调节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直接影响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经济实体之间经济关系的协调稳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五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技含量低。我区属国家级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低,积累少,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上级财政投入有限,民间投资乏力,加之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知识结构老化,致使农业结构调整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科技推广方面步履艰难。特别是一些市场行情看好的项目,常因资金缺乏而搁浅。

六是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发展存在盲目性。有些基层政府及职能部门仍然延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表现在一是政府“越位”。其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过度,不遵循市场规律,存在拔苗助长现象。二是政府“错位”。政府与企业、市场的职责不清,以政府投资的方式代替政府支持,通过行政命令搞“富民工程”。三是政府“虚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搞文山会海多,抓落实少;形象工程多,实效工程少。正是由于个别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增加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本和风险。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农业产业化发展应遵循的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走“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之路,扩基地、强龙头、兴中介、重销售、创体制、促增收,强力构建以药、菌、果、畜、烟、菜六大产业为支撑,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紧密联系,行政推动,市场拉动和科技带动相结合,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双增加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全面提高现代农业水平。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解放思想,转变农业经营理念。要破除传统观念,克服因循守旧思想,进一步深化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树立大农业的理念,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的思维定势,把农业和农村发展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谋划,以经营工业的方式经营农业,按照市场导向和需求,组织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同时以工业的手段来抓农业生产,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强化市场意识,自觉遵守市场规律,将农业的项目选择、基地建设、产品加工、销售流通等置于大市场的环境中运作,以市场为导向,靠市场去调节,依市场谋发展,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发挥资源优势,做大特色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建设特色乡镇和专业村、社为重点,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目标,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通过特色产业化来推动农业布局区域化、投资主体企业化、经营机制多样化、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优质品牌化。在具体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政策扶持和协调指导力度,不断优化以蔬菜、烤烟、中药材为主的种植业;以猪、牛、羊、鸡为主的养殖业;以核桃、板栗、柿子为主的林果业布局,实行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促进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同时,落实包抓责任,在项目、人力、财力方面予以倾斜,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抓好以张村、孝义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沙河子、大荆等为主的畜禽产业,以黑山、三岔河等为主的林果业,以蒲峪、腰市等为主的烤烟产业,以刘湾、大赵峪等为主的蔬菜产业,进一步加大“一村一品”示范村(推进村)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扩大规模,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把特色产业做精做专。

(三)加大投入,大力引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载体和依托力量,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承担着带动农户进入市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面临资金、市场、技术等多重制约,单靠企业自身实力难以克服,必须通过招商引资,走国际化、民营化、多元化发展之路,以大招商、大投入,实现项目大开发、加工业大发展。要把招商引资贯穿产业调整和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以较大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产业化龙头项目和现有企业对接项目为重点,开展定点招商、叩门招商,寻求我区生产要素与域外资金、技术、人才及市场的有机结合。同时,要抢抓国家加大对农业投入机遇,精心策划和包装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农业产业化项目,争取列入中省市盘子。金融、计划、财政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资金和项目的支持,强化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观念,用足用活小额信贷、粮援项目、山川秀美、退耕还林等政策,在培育、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依托工业项目集中区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集群,带动产业发展。

(四)完善激励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动力,当前我区农业科技创新应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技术、精加工和深加工技术、保鲜贮运技术和降耗增效技术,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制改革,鼓励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积极投身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线,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网络,使高效农业示范园、示范带成展示高科技农业的窗口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的基地。特别是龙头企业,要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承包和科技入户工程,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方式,密切与龙头企业、专业村社、专业大户的技术联系,为提升全区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打好基础。

(五)加强市场建设,拓宽营销网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快慢与市场开拓范围的大小和市场发育程度的高低紧密相联。必须紧紧围绕农产品的生产、销售两大环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扩大覆盖、自负盈亏”的原则,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在有形市场建设方面,加强对原有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依法管理,规范交易行为,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同时在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农产品集中的乡镇和专业村新建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延伸销售渠道,重点抓好沙河子农特科贸城建设,形成产业产品集散地。在无形市场建设方面,大力培育经纪人、专业协会、专业营销队伍等中介组织,健全销售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以开拓西安市场为重点,切实抓好农产品在西安市场的准入和营销工作,构建营销体系,扩大交易份额。加快建立区、镇重点村农业产业化资讯网,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六)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是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一体化,是农户与产业化经营组织利益的一体化。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保障。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引导产业化经营组织大胆尝试建立长期、稳定、“双赢”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形式,密切企业与农户双方的利益关系,鼓励通过提供生产基金或预付定金、优惠供应良种、赊销生产资料、技术培训与指导、产品储运与加工销售、资金的承贷转贷等方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树立互利互惠、长远发展的利益关系。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企业和农户的法律意识,强化诚信理念,坚持平等互惠的原则,推行订单农业,明确各方责、权、利,依法维护各方利益。通过政府、企业、农民的共同努力,建立起紧密的契约关系,推动全区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七)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广泛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努力把广大农户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经营者。加大“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支持力度,完善培训机制,从农民工中培育一批中高级技工。采取各类支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乡土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上一篇:安静的高二(1)班作文下一篇:工作表现自我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