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4-08-08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精选6篇)

篇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成都市乡村旅游为例

蒲姝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成都6117311)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特征,指出目前制约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产品单

一、特色不突出、经营管理水平低下及营销和品牌意识差等,提出应对乡村旅游景点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品牌化战略,加强科学规划,强化经营管理,加快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以增强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差异化;品牌

文献引用:蒲姝.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成都市乡村旅游为例

【J】.生态经济,2010(5):119~123.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旅游

19世纪起源于欧洲,在我国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90年代中后期得到长足发展。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以一种更为灵活、更贴近生活的态势,以田园景观为主体,受到被柏油马路、高楼大厦困扰的人们的喜爱。乡村旅游强调休闲、回归山野及朴实的乡风民俗文化,在各大城市逐渐风行。做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吸引着众多人群的参与,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

1乡村旅游概述

1.1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环境及其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性与乡村意象为核心,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的一种旅游方式与经济开发活动。具体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风格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民生活方式、乡风民俗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求知、养生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其目标消费群绝大部分是城市人群,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就是通过视觉,味觉、触觉等感观享受,达到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效果。

1.2乡村旅游的特征

我国农村的乡村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大都具有以下七大特征:

(1)多样性。既包含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又包含农业资源、文化资源。(2)地域性强。有南、北,山地、平原之分,也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分。(3)极强的季节性。乡村农业生产活动有鲜明的季节性,乡村旅游靠天吃饭,在气候宜人的春、秋季节,乡村旅游旺盛,而炎热的夏季和严冬季节旅游冷淡。(4)游客的参与及体验性。到乡村旅游不单是观光活动,还包括农事劳作、垂钓、划船、喂养、采摘、加工等参与性活动,游客在参与活动中充分体验农民的生活情趣。(5)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是农耕文化、乡村劳作形式丰富,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划船捕捞、采莲编织等;二是乡村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民间文艺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6)人与自然的和谐性。乡村原始的自然风貌,浓厚的乡土风情,“古朴、原始、率真、土气”的乡土特点,使乡村旅游具有贴近自然、返璞归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这也是乡村旅游最能吸引城市人群的特性。(7)经营的低风险性。由于乡村旅游建立在原有农业生产和资源条件的基础上,不破坏原有生产形态,通过调整经营方式,而使其多功能化,开发难度小,见效快,风险较小。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分析

2.1乡村旅游的发展历史沿革

乡村旅游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进展很快,特别是进入2l世纪后形势喜人,引起了国际旅游界的广泛关注。分析其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推动作用。

(1)经济增长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水平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43元,N2000年达到6 280元,增长了18倍。恩格尔系数也由当时的57.7%降至1J39.4%,下降了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9.1%,下降了18.6个百分点。可支配收入增加,:至1J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 785.8元,恩格尔系数为36.3%,1:1",2000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下降了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及恩格尔系数的大幅下降使我国居民有了充足的旅游经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只满足于吃、穿、住的基本生活条件,转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的新要求。久居城市之中的人们日益向往郊外秀美的自然环境、清新的空气、开阔的田野,开始走出城市,走进农村。

(2)政府政策的推动。1995年我国实行的“5+2”工作日和每年三个长假期制度,使我国公民假期增加到114天。同时,经济收入增长使城市居民拥有私家车的数量大大增加,而道路交通设施大规模的建设,使交通条件大为改善,为都市人到郊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抓住新机遇,开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进入2l世纪,国家旅游局大力倡导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生活方式为主要吸引物的农业旅游,并开展了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活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阐明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2006年,国家旅游局开展了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的全国旅游活动,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 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的旅游主题为“中国和谐城乡游”,其口号是“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乡村发展、旅游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城乡互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2.2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

成都以“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而闻名全国,发展势头迅猛。“农家乐”主要以农户家庭

为主经营,早期的游客活动主要内容为赏花采果、棋牌、喝茶聊天等,且花费低廉(一般20元/人·天~40元/人·天),迎合了城市居民回归乡村、找寻童年乐趣的心理需求。市民到城郊“农家乐”去的初衷,更多的是为了打发周末时光,带上家人或者约上朋友,娱乐一下,放松一下。这种度周末的方式,成为市民喜爱的大众化休闲方式。1987年~1991年,为乡村旅游发展的萌芽阶段。1987年全国第一家“农家乐”诞生于郫县友爱乡农科村的徐家大院,农科村“农家乐”从花木种植和观赏开始,逐步开辟了农业观光、游览、休闲等项目,形成了“农家乐”旅游的雏形。这~时期的“农家乐“主要是农业生产结构从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成都市的乡村旅游类型还有龙泉驿区兴龙镇万亩观光果园、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花乡农居观光休闲旅游等。1991年~2002年为发展阶段,从事“农家乐“的农户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在城郊区、龙泉驿区、锦江区、都江堰区,各区县纷纷结合各自农业旅游的特色开发出大量的“农家乐”旅游点。从2003年起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成都市政府对近郊建设新农村的途径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来抓。这一阶段,成都市周边各城郊结合部建设了多处都市观光农业旅游景点,而且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 展,最典型的例子是锦江区三圣乡的“五朵金花”,在这一时期发展为4A级“农家乐”并不断壮大。据统计,成都“农家乐”仅2006年就吸收了直接从业人员3.6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8万人,年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主要类型包括农家园林型、观光果园型、景区旅舍型、花园客栈型、养殖科普型、农事体验型和川西民居型等,出现了锦江区三圣乡、龙泉驿区等“农家乐”旅游品牌。

表1 2003~2009年成都乡村旅游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年份***620072008

乡村旅游收入5.46.27.310.1 13.917

收入年增长量0.60.81.12.83.83.1

年增长率12.5% 14.8% 17.7% 38.4% 37.6%22%

数据来源:成都市旅游局公布数据和网上收集数据整理。

篇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府规制办法,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乡村旅游的标准管理、规模经营与经营者的“飞地化”导致乡村性的消失,主张乡村旅游应从主题、地格与氛围三方面塑造与维系乡村性,应该强化特色分类管理、合理规划、坚持“本地化”与改进土地政策以保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家乐;民俗村;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5)03-0063-06 我国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三种类型:农村依托型(以农村聚落、农民生活为依托);农田依托型(以农田、苗圃、茶园、花园、果园、林园等为依托);农园依托型(以“三高”农业园为依托)。乡村旅游发展比较成功的地方多在经济发达的大都市郊区,成都的农家乐与北京的民俗村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代表。

一、乡村旅游的理论与实践(一)乡村旅游的理论回顾

乡村旅游占所有旅游活动的10%~25%(欧洲参数EuroBarometer,1998)。它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rurality)为依托的旅游活动。德诺伊(Dernoi,1991)指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农业活动)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他还鲜明地指出:永久性居民的存在是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瑞切尔(Reichel)、罗文格特(Lowengart)和米尔曼(Milman)就指出: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强调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保持乡村性的关键是:小规模经营、本地人所有、社区参与、文化与环境可持续(布罗曼Brohman,1996)。

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在欧洲持续一个世纪以及美洲近80多年的乡村地区衰退使乡村旅游的作用日显重要。乡村旅游为农民提供了第二个收入来源,带来更多的就业,减少了人口的流失,带来了城市新观念。它给城市人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提升了他们对乡村问题的认识。它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尤其是手工艺,有利于基础设施改造(德诺伊Dernoi,1991)。乡村旅游者以有小孩的家庭、老年人、追求不同体验的城市人、教育水平中等偏上者为主体。本地人所有、本地人管理的小型家庭旅馆在乡村旅游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它们更多使用本地劳动力与本地的建筑材料,从外面买进的食品也不多。由于国内旅游更多使用本地的劳动力与资源因此它比国际旅游对乡村旅游的贡献大(阿奇尔Archer,1978)。肖普纳(Schoppner)研究了乡村旅游的经营规律,指出乡村B&B每年至少要出租80~100夜,公寓每年出租100~120夜才能赢利(欧普曼Oppermann,1996)。

朗格和兰恩(Long&Lane,2000)指出乡村旅游进入了第二阶段,扩张、兼并、差异化与理解(understanding)是主要特点。夏普利(Sharpley,2003)指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问题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而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本地化(Localization),即开发的目的主要是满足本地社区发展的需要,建设本地产品供应链,鼓励地方工艺品生产,保证收益最大程度地保留在本地,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

(二)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与规制

多数国家把乡村旅游作为政治任务或公益事业来发展,把社会效益(比如扶贫、增加就业等)放在经济效益之上。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角色从原来的管制(government)转变为现在的治理(governance)(古德温Goodwin,1998)。前者是由地方政府强制管理,后者则是地区内外的相关机构合作引导。治理更强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共同合作。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政府干预以及之后的新自由市场(neo liberalfreemarket)方法逐步被“第三条道路”所替代,即把政府的再分配(state sponsoredredistribution)与市场经济(marketledeconomy)整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夏普利Sharpley,2003)。

许多国家实施了一系列计划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如法国的“假期绿色居所计划(StationsVertesdeVancances)”与“欢迎到农场来(Bienvenuealaferme)”,奥地利的“农场假期(FarmHolidayinAustria)”项目,意大利的Toscana乡村节庆与Ecosert计划,波兰的“波兰绿肺”项目,以及泰国的Umphang社区旅游项目等。按照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干预程度,可分为:①高度干预: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等国,政府参与规划、经营、管理与推销;②少量干预: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政府参与规划,提供制度保障与财政支持;③很少干预:英国、德国等,只对自然生态保护方面进行干预。政府在乡村旅游发生危机时总是起主导作用,英国口蹄疫(FMD)危机时政府对受到沉重打击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包括宣传、促销、减息减税、培训等支持。意大利要求乡村旅游是在农业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规定旅游收入不得超过农业总收入的1 3,否则将提高税收比率。

非营利组织对乡村旅游有重要作用,1992年美国出台正式的关于乡村旅游与小商业发展的国家政策,并建立非盈利组织———国家乡村旅游基金(NRTF),从事项目规划、募集和发放资助、提供宣传。任务是鼓励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提高联邦旅游和休闲场所的知名度;实行游客分流;缓解现有旅游场所的压力。主要业绩有: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执行州旅游合作计划,推广国际旅游项目,开发全美森林服务项目。加拿大的乡村旅游形式有度假农庄和土著旅游,协会是主要管理者,他们分别于1977年成立乡村度假农庄协会(CVA),1990年成立加拿大土著旅游协会(CNATA)。在我国台湾,协会在发展乡村旅游中起重大作用:大力发展网站;倡导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鼓励奇观(spectacle)、氛围(aura)、风景(landscape)和主题(themes)等“情境消费”产品的开发;制定《台湾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保证产业有序发展(高贤伟等,2001)。

二、成都农家乐发展模式(一)演变历程

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特色的成都农家乐直接从业人员3 6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8万人,农家乐年收入10亿元。成都的农家乐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87~1991):位于成都市郫县的友爱民俗旅游村是全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之一,依托其传统的盆景苗圃优势,发展民俗旅游。农家乐作为传统农业的结构调整的产物,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或替代产业而出现;发展阶段(1992~2002):省委领导题名农家乐,并确立“先发展后规范”的指导思想;规范阶段(2002~):对农家乐实行规范管理,升级上档,塑造形象、打造品牌。许多农家乐分别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点”、“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农民公园”。

(二)经营特色类型

成都农家乐的特色类型包括:①农家园林型:以郫县友爱乡农科村为代表。依托花卉、盆景、苗木、桩头生产基地,这是农家乐的发源地。②观光果园型:以龙泉驿的书房村为代表。以水蜜桃、枇杷、梨子为依托,发展以春观桃(梨)花、夏赏鲜果的花果观光旅游,使旅游收入已经大大超过果品收入。③景区旅舍型:以远郊区都江堰的青城后山等自然风景区为代表。在景区附近的低档次农家旅舍受到中低收入游客的欢迎。④花园客栈型:以新都县农场改建的泥巴沱风景区等为代表。把农业生产组织转变成为旅游企业,在农业用地上通过绿化美化,使之成为园林式建筑。此外还有养殖科普型、农事体验型、川西民居型等(刘娜、胡华,2001)。

(三)政府扶持与规制办法

政府扶持:政府对农家乐不收管理费,经营1~2年不收税费,对中低收入的农户免收各种证照费,土地承包30年不变,买地50年不变。还组织专业户到全国以及东南亚国家考察。龙泉驿区政府每年拿出近100万元举办“桃花节”,又策划宣传了“赏果节”。政府对经营户实行“三证”管理和实行统一收费标准,指导农民增设旅游项目并对其进行培训。

星级管理:成都实施了《成都市农家乐服务质量管理办法》,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评定》,2004年首次公布了59家星级农家乐单位,其中四星级20家、三星级29家、二星级9家、一星级1家。这59家单位作为“十一”黄金周期间的重点农家乐旅游产品向市民和游客推出。

卫生环保整顿:成都市工商、卫生、旅游、环保四部门阶段性对农家乐进行专项整治。重点检查“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排污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检查卫生设施、客房、娱乐场所等安全是否达标。龙泉驿区针对农家乐水污染较为严重的实际情况,区环保局提出了“两池一证”的整治目标,要求景区农家乐必须修建化粪池、隔油池等污水处理设施,禁止随意排放,同时经验收后取得《排污许可证》。推进规模、打造品牌:为了推进规模,塑造现象,实施整体打造、局部统一规划的策略,通过政府补助一点、业主出一点与有关部门免收一点的方法解决了农家乐房屋统一建筑风格、统一改造问题。

三、北京民俗村发展模式

2004年北京市已有11个区县50多个乡镇的331个村开展了乡村民俗旅游接待工作,从事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服务工作的农业人口约4万人。民俗旅游接待游客人数达893 9万人次,郊区乡村民俗旅游收入7 57亿元,见表1。它能“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如平谷黄松峪乡雕窝村发展民俗旅游之前,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现在全村90%以上的民俗接待户,年平均收入在1 5万元以上。民俗旅游发展使上访村转变为专业村。海淀、门头沟、顺义等地的樱桃游客采摘价格高出市场销售价格近5倍。

北京市民俗村的发展历程与发展方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昌平十三陵首次出现了观光桃园之后,京郊民俗旅游经历了:①农家乐时期(1994年以前)。郊区农村观光、学生体验农村生活和农家乐等活动是当时北京郊区农村旅游的主要形式。②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户时期(1995~2000年)。1995年北京世妇会之后,大量宾馆饭店和旅游区(点)在郊区崛起,郊区民俗旅游户、民俗旅游村,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传统生活习俗、采摘果品菜蔬、垂钓等丰富的民俗旅游活动为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游者。③规模经营阶段(2001~)。黄金周长线旅游过热产生消极后果后,郊区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理性旅游消费的最佳选择,也是新颖的休闲度假方式。“非典”后的“休闲潮”推动了民俗村的规模经营。

北京民俗村的发展模式有三种模式:以遥桥峪为代表的“自发型”、以雕窝为代表的“领头雁”、以曹家路为代表的“好书记”模式,见表2。经营方式有以十渡为代表的“合作社”形式以及以遥桥峪为代表的“个体户”形式(邹统钎,2004)。

民俗旅游产品特色

北京市民俗村形成了许多特色:①10个以地域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养生文化、休闲文化、果品文化、餐饮文化等为特色的民俗旅游村。②6种特色的民俗体验活动。即:延庆的“乡下有我一分田”,大兴的满族婚丧嫁娶习俗活动,怀柔的“京郊满族”风情园,房山西庄村的“巧姑靓嫂”基地,虹鳟鱼养殖“一条沟”,以琉璃庙沿线为主的鲟鱼养殖“一条川”。③10个不同季节的果品采摘品种。即:海淀区的白杏、昌平区的樱桃、平谷区的蟠桃、大兴区的西瓜、门头沟的京白梨、怀柔的板栗、顺义的枣、密云的核桃、延庆的苹果、房山的柿子。④12种特色民俗餐饮、纪念品。即:平谷区雕窝村的烤全羊、海子村的炖鱼头、熊儿寨的侗家菜、黄草洼村的野菠菜;延庆县柳沟村的“火盆锅”、小河屯村的妫川传统婚宴“八八席”、传统米酒;怀柔的虹鳟鱼烧烤;昌平区羊台子村的手工编织;延庆县珍珠泉村的鞋垫、岔道城村的印染、辛栅子村的烫花葫芦等(顾晓园,2004)。

政府的扶持与引导

制定行业标准:目前建立了区县、旅游主管部门、乡镇、民俗旅游村四级管理体系。市农委会同市旅游局出台了《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试行)和《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村评定标准》(试行)。《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试行)从2002年开始试行,并评定出全市首批4166个市级挂牌民俗旅游接待户。《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村评定标准》(试行)从2003年开始试行,并评定出全市首批35个市级挂牌民俗旅游村。

改善基础设施:昌平区组织开展了以“户洁、街净、村美”为标准的村容村貌和环境治理整顿工作;以南口镇羊台子村等4个示范样板村为典型,带动全区民俗旅游村的整顿与规范达标工作的开展。平谷、昌平、房山、大兴区注重民俗旅游村道路和环境建设。对进入民俗村的道路进行了整治、绿化和美化,并加强民俗旅游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停车场,修建星级厕所,为道路安装路灯。

资金、培训与促销服务:2003年各区县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美化、服务设施改善等方面,投入资金约1 26亿元。昌平、延庆、平谷、房山、门头沟、大兴等区县政府每年还拨出100万元至上千万元作为民俗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各区县旅游局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对民俗旅游村(户)从业人员进行了以餐饮、礼仪、安全、外语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发放旅游刊物、光盘到各个民俗户家里。

四、两种模式的比较、问题与对策(一)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发展的问题

经过比较,北京和成都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存在惊人的相似,市场的季节性与政府的乡村发展(尤其是扶贫)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乡村旅游经营成功的关键因素:①有景点依托;②亲情服务,“家”的感觉;③垄断客源分配的行政权力;④良好的区位:在距离市中心1~2个小时车程的地带乡村旅游的成功概率最高。

经营方式的灵活性:由于市场需求的季节分明,因此在经营上:①采用季节差价与人数差价。一般吃住一天消费为成都40~50元,北京70~80元,因季节价格上下浮动10%~20%。保持最低价,不打价格战是他们的“共同纲领”。②客源分流机制。互相推荐、共同致富是他们的“行业规矩”。农家乐之间相互介绍无法接待的游客,适当收取一定的介绍费。

经营者的两栖性:同样也是由于季节性的影响,农家乐经营一般都带有“副业”性质,农户除经营农家乐外,还有土地经营作为其生活的基本保证。农家乐一般是夫妻经营或父子(女)、母子(女)等直系亲属经营,家庭经营色彩浓厚。雇佣的服务员也多为亲戚,季节性经营的农家乐更是如此。每到“桃花会”期间,亲帮亲、邻帮邻的现象普遍。北京的民俗村经营主体以中青年农妇为中心。有典型的非专门化的“两栖型”特点,家庭旅馆并不是家庭的唯一收入来源,如种植果树、外出做工等为农户提供了其他的收入。

政府先扶持后规制:政府往往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与促进乡村发展的手段来发展,前期在资金、手续、税费、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培训方面普遍采取扶持政策。然后采取标准管理逐步规制。随着乡村旅游行业协会成立,行业自律行为也逐步产生作用。共同的问题:乡村旅游发展呈现出“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缺乏特色、商业化与环境污染是乡村旅游的主要问题。

(二)发展对策 总体发展战略:分工出特色,乡情筑家园

乡村旅游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是:突出特色,塑造“家园”。成都农家乐的发展方向是:由大众化向特色化发展;由一般建筑风格向川西民居风格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化发展;由个体开发向联户成片发展;由单户经营向公司经营发展。要在“农”、“家”、“乐”上做文章,即经营风格要有农家特色,要给游客“家”的感觉,要提供可参与的特色娱乐活动;在硬件上,追求“外部民俗古朴、内部装修现代化”。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大战略是:实行以民俗村为中心的“分”、“家”战略。与成都的规模经营出特色的做法相反,北京强调“分”出特色。“分”即地区分工、产品分类、顾客分层、服务分级。分出特色、分出市场、分出规模。在产品上分出家庭旅馆(家院)、特色餐饮(家饭)、观光农园(家田)、观光果园(家园)、休闲渔场(家池)、民俗节庆(家庆)等在内的多种形式。“家”即把民俗村建设成为北京市民的“第二个家(secondhome)”。其特征是:硬件上,干净、卫生与舒适;服务上,重视人文关怀、亲情与乡情。强化分类特色管理,防止标准化、商业化与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

随着乡村旅游经营的商业化、建筑的城市化与设施的标准化,乡村性中淳朴的民风与低廉的价格等受到严重挑战。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如何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RuralImage)”。乡村性的塑造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实现:①主题(Theme):以差异与特色确立主题;②地格(SenseofPlaceorPlaceality):体现地方的风俗民情与建筑风格;③氛围(Atmosphere):倡导地方居民的友好、热情、淳朴与真实的态度。让都市市民把民俗村与农家乐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政府可以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把民俗村与农家乐变成真正的“市民家园”。

成都的农家乐星级标准与北京的民俗村标准都是一种标准化管理,容易导致产品与服务趋同。政府与协会应该推行特色分类管理:形成餐饮、采摘、歌舞、杂艺、农业、节庆等特殊类型的乡村旅游,建设一批特色精品民俗村。“家家达标准,村村有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在村内应该推广标准化管理,推进土地、接待设施的适度集中与规模化,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专业化的乡村旅游经营者。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乡村旅游定性定量规划,确定某一具体地域旅游特色,鼓励区域分工,反对模仿。坚持“本地化”、“两栖性”,防止“飞地化

”乡村旅游的最大特点是经营者“农游合一”的“两栖性”,体现了本地居民参与(communityinvolvement)的原则,经营者的本地化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乡村性。“飞地化”是对乡村性的最大威胁。所谓的“飞地化”,是指城里人占据了乡村旅游业中的经营者地位,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城里人的“飞地”。四川德阳市罗江县蟠龙镇在报纸上打“招募‘非转农’壮士”广告,蟠龙镇计划出租一万亩土地、引进100户“庄园主”,准许他们在租的土地上修房子,开发农家乐。在成都出现一批职业高手专做农家乐,比如龙泉驿枇杷节,枇杷沟吸引了一群多年从事餐饮娱乐业、经验丰富的职业农家乐经营者,他们以月租4万租1座农家院。这些职业农家乐经营者租的不仅是农家院子的使用权,而且拥有后园的枇杷树在节日期间结出的所有枇杷。在北京雕窝村,“非典”之后出现了7家从城里来的人租用农村的土地建房开展食宿接待的情况。“外来户”的优势是:经济实力雄厚,能够在区电视台作广告;与区里、市里有比较广泛的人际关系;最了解城市旅游者的口味。乡村旅游经营者与劳动力本地化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北京的民俗村中外来户与本地户业务分工互补,和平共处。外来户主要经营高投资的餐饮与娱乐,本地户主要经营经济实惠的家庭旅馆与农家饭菜。规模经营、“第二个家”(secondhome)与土地政策的配套

成片联户开发与规模经营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要形成特色,尤其是以田园风光(如农田、果园、茶园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景观,因此部分乡村旅游项目需要适度的规模经营,目前许多农民开始自行交换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的集中。

第二个家将是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欧洲人第二个家拥有率从最高的瑞典人达22%到最低的英国人达2%(莎克史密斯Shucksmith,1983)。在大都市,大多数“第二个家”就是周末之家(weekendhome),作为城市住所的补充。目前城里人到风景优美的乡村购买住宅的情况越来越多。在北京遥桥峪,已经有城里的人来购买农家院,全村有六七户将院子卖掉然后搬到镇里或县城居住。在曹家路,有20多户农家把院子卖给城里人。这些院子都是农户因为有多余的宅基地修建新房子之后空闲下来的,购买农家院的城里人有部队里的、电影制片厂的、事业单位退休的等等,都是将其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家,并且由镇政府正式办理房产证。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规,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方便土地的适度集中;对于在乡村发展“第二个家”,政府也应有相应的土地配套政策。品牌经营与品牌保护

篇3: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政策, 以缓解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也及时调整旅游业的发展方向, 提出要把发展国内旅游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很多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发放旅游消费券拉动内需。这些政策和举措直接或间接地给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机遇。

1、政府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旅游产业将长期受益。

为应对金融危机, 刺激经济增长, 我国政府大胆决策, 提出到2010年底投资4万亿元,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以此拉动内需。分析起来, 这些投资很多都与旅游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其中的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对旅游业的影响最为直接。特别是一些延伸到乡村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必将大大便利国民的出行, 对乡村旅游的长期发展意义深远。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等措施, 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新机遇。今后, 在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 乡村旅游将成为当地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

2、旅游消费券的发放彰显各地政府对旅游业拉动内需的重视。

金融危机袭来, 全球经济衰退, 外需不足。相比较而言, 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依然良好, 居民消费信心相对乐观。要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拉动内需无疑是不错的选择。在拉动内需的措施中, 旅游消费又是拉动内需很好的着力点。在入境旅游下降的情况下, 我国多个省市都在派发旅游消费券, 希望通过旅游消费来拉动内需。南京市政府直接发放乡村旅游消费券, 吸引更多的人到乡村去旅游消费。多数的旅游消费券都是政府主导下的政府采购行为, 反映了政府对旅游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视。政府的这种姿态, 对增强旅游企业的发展信心, 推动旅游业的尽快复苏非常重要。

3、乡村休闲正成为人们消费的新时尚。

世界旅游发展的轨迹表明, 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 休闲度假旅游将会迅速兴起。从我国的情况看, 2007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456美元, 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和各省会城市人均GDP都已超过3000美元, 休闲度假旅游已经出现, 且呈快速发展的态势, 正逐渐成为消费时尚。然而, 远距离休闲度假, 如到地中海沿岸、印尼的巴厘岛休闲度假终究是极少数人才能享受的。更多的人可能是选择到区域内环境较好的乡村休闲度假。乡村休闲旅游是在乡村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观光旅游者而言, 到乡村休闲的旅游者在一个一个村寨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 但对环境的要求也更高。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到乡村休闲将成为人们消费的新时尚。

4、社会环境发生变化, 旅游正成为民生议题。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 旅游的功能定位也在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政治事务到民间外交, 再到后来的经济产业, 都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又从单纯的经济功能扩展到复合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当前我国社会“民生主题”语境之下, 还原旅游的多重功能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旅游专家魏小安提出, 在经济低谷时期, 旅游的特殊功能不可小视。按照美国经验来说就是两点。从个人来说, 是抚慰与追求。通过旅游达到一种抚慰;对社会来说, 是润滑与稳定, 旅游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 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剂, 越是在低谷时期, 这种作用越突出。对国家来说如此, 对每个地方来说也是如此, 对个人更是如此, 旅游回来高兴了, 这就是旅游的特殊功能, 只是这种特殊功能平时意识不到, 尤其是在政府层面意识不到, 目前而言, 需要把这个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5、大学生回乡创业, 农民工返乡, 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智力和劳动力支持。

通过多年的大学扩招之后,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去年冬季以来,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势更加趋紧。少数大学毕业生在城里不好找工作, 萌生回老家创业的想法。再加上金融危机使得出口型企业订单将少、企业裁员, 导致大量农民工返乡。如果能通过短期培训让返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农民工的服务接待水平有所提高, 就一定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和劳动力支持, 并带动他们的就业和再就业, 推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上新台阶。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使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股市暴跌、信贷收缩、企业裁员, 经济纷纷陷入衰退之中。这不仅使得我国的入境旅游大幅下降, 以国内游客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1、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乡村旅游虽然在我国发展迅猛, 且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但多年来也积累了不少问题。一是由市县通往乡镇的一些道路设施不完善, 导致了旅游者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乡村旅游缺乏统一规划, 盲目开发问题突出。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 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不理想, 停车和卫生问题突出, 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三是经营项目雷同, 特色不鲜明, 缺乏对乡村文化内涵和民俗的挖掘, 对文化休闲项目和参与性健身项目开发不够, 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四是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的业务培训, 专业知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金融危机导致国民经济下滑, 国民旅游消费信心不足。

全球金融危机使我国出口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出口下降导致国民经济下滑。国民经济下滑又使得人们对未来的就业状况和收入预期不乐观。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 由于在儿女上学、养老和医疗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客观上都有一个储蓄额的要求。超过储蓄基本额之后, 人们才会考虑投资或消遣性消费。在我国, 旅游消费是在基本储蓄额满足之后产生的一种储蓄性消费, 基本不涉及到信用卡借贷消费。如果人们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不乐观, 或者会导致基本储蓄额下降, 这时旅游等消遣性消费会马上叫停。金融危机对于旅游业的冲击, 主要影响百姓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 进而影响旅游消费的信心。

3、市场竞争加剧。

金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正在给我国各地的入境旅游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今年上半年从墨西哥传出的新型流感更是让国际旅游业雪上加霜。由于入境旅游者减少, 一些针对国际游客的旅游设施出现闲置。面对有限的旅游市场和众多旅游企业的激烈竞争, 很多旅游企业为了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 不惜血本, 降价经营, 这无疑会增加乡村旅游的竞争压力。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我国乡村旅游既面临着一些好的发展机遇, 也存在一些困境需要去破解。各利益相关者应该共同使劲、形成合力, 抓住机遇, 推动乡村旅游更好发展, 发挥乡村旅游在拉动内需方面的特殊作用, 实现我国旅游业的尽快复苏。

1、出台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

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中央政府可以考虑适时出台我国居民旅游休闲计划、降低旅游景区门票、发放旅游消费券、鼓励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度假等措施, 千方百计撬动国内旅游市场。另外, 应该认真贯彻《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精神, 借助新农村建设的东风, 踏实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提高乡村的可进入性和环境质量,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让乡村旅游在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 成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

2、正确引导、加强培训, 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首先, 政府相关部门要正确引导, 让各个村落都注重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对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 避免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处处冒烟、产品雷同”的情况发生, 树立整体环境意识和品牌意识。其次, 做好市场推广。市场推广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对于乡村旅游供应方来说, 独立的农户无力从事大规模的市场推广工作, 即使农户个体有能力进行市场推广, 对于旅游者来说, 信息的可靠性也值得商榷。市场推广可以由政府或行业协会来做。再次, 要加大针对乡村旅游的培训力度, 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从业人员对旅游业务知识的缺乏和不足, 势必影响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整体感受。因此, 增强旅游业务知识的培训, 也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从而谋求我国乡村旅游新突破, 使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3、配合旅游消费券, 旅游宣传进社区, 加大对当地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 带动本地旅游需求。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我国的一些地市希望通过发放旅游消费券来拉动内需, 以实现经济的尽快复苏。但由于制度设计失误、发行渠道不畅、消费限制过多、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 各地民众对旅游消费券的热情并不高, 旅游消费券在拉动内需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通过乡村旅游宣传进社区, 让社区居民知道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 解答他们出游的各种问题, 完善旅游消费券的发放方式, 刺激他们的旅游需求。通过加大对各地旅游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促销力度, 带动各地的本地旅游需求。

4、积极探索从乡村观光到乡村休闲的转变。

乡村休闲旅游是在乡村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观光旅游更多带有郊游的性质, 旅游者住农家乐、吃农家饭, 但主要目的是看农村的风景, 在单个村落停留的时间较短, 一般不会超过一夜。到乡村休闲度假的旅游者也住农家乐、吃农家饭, 但往往以某个村寨为据点住下来体验生活, 享受大自然, 放松自己的心情, 在一个度假地停留的时间相对较长。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来看, 乡村旅游度假的特征比较明显, 游客的平均停留时间在一周以上。旅游者住在农民家, 吃农民自产自制的食品, 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 到附近的小池塘里游泳、钓鱼, 学习制作面包、奶酪、果酱、葡萄酒的手艺, 通过感受农家生活获得旅游体验, 很多度假者每年都会住在同一地方, 在他们看来, 乡村旅游是一种很高层次的旅游行为。近年来还开始向着深度体验项目发展, 如自行车越野、轻型飞机滑翔、高山滑雪、高尔夫比赛等等。许多地方还有向游客展示当地民俗特色文化的小博物馆, 在回归自然的同时领略到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目前这种形态的乡村休闲旅游, 已成了大多数欧洲国家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着我国休闲人群的增多, 乡村旅游应该借鉴国外经验, 结合各地实际, 实现从乡村观光向乡村休闲的转变。

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大于挑战, 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 大胆创新,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 就一定能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实现乡村旅游更快更好的发展, 带动整个旅游产业的尽快复苏。

参考文献

[1]魏小安.快乐经济, 低谷下的旅游新发展[N].中国旅游报, 2008-12-3.

[2]宋瑞.经融危机对旅游旅游业的影响[N].中国旅游报, 2008-10-30.

[3]于成国, 欧美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经济的影响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 2008-10.

篇4: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山东省;发展现状;改进对策

当前,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也随之改善,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休闲娱乐方式,越来越受广大城市居民的关注。乡村旅游具有贴近生活、亲近自然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其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对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一、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山东省为例

近年来,随着我国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逐步由最初的以观光和休闲为主向集观光、休闲、考察、学习、度假、娱乐等为一体转变,旨在建立全方位、综合性的乡村旅游,山东省也不例外。山东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之一,农业经济发达,区位条件优越,农产品物产丰富,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优势。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为发展乡村旅游业,在烟台、潍坊等地相继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及其项目,通过向人们展示富有娱乐休闲趣味的农业科技成果,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此外,为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山东省各乡村旅游开发区还在节假日期间开展各类具有地方传统民风民俗的旅游节庆和文化活动,如青岛糖球节、威海荣成市的国际渔民节、菏泽牡丹花会等。并且利用独特的区位条件开发了不同种类的旅游产品,如青岛、济南等大中城市周边的农村依靠其区位优势开发了“农家乐”旅游产品,日照、威海等地依靠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开发海岛游休闲娱乐等旅游产品。通过举办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节,开发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向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

山东各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提高山东省各乡村旅游地区的知名度,推动山东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山东省为例

山东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本身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地理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市场前景,并且在长期的经营战略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从全省的经营范围来看,由于农村产品过于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科学规划以及专业的导游人才等,因而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山东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首先,旅游产品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山东省部分地区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普遍存在旅游产品单一状况,并未将山东省乡村旅游特色有效发挥出来。如青岛市、济南市等大中城市周边的乡村在发展旅游时,仅仅局限在“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参与农家活,购买农家物”等简单层面上,产品的深度挖掘不够,没有充分整合和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此外,部分地区提供的旅游项目不能很好地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相融合,缺乏地方特色和吸引力,旅游景点档次不高,规模较小,与其他地区的旅游景點具有相似性,缺乏对当地景点的创新,不能有效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持续发展。

其次,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科学规划。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政府的宏观指导及科学规划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山东省部分地区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开展并未予以高度重视,要么过多干预,要么不予理睬。在旅游规划方面,缺乏宏观性的旅游规划指导,使得部分地区在开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从众性。有的地方政府在开展乡村旅游时,为获取一己私利,甚至掠夺农民的土地,导致大量的土地流转和城市化倾向,传统的民风民俗逐渐丧失特色,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此外,缺乏专业的导游人才。旅游业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行业之一,其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非常高,乡村旅游业亦然,从业人员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面以及规划管理能力,才能为旅游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然而在山东省,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大多以农民为主,文化程度和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因而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很难提出高端的策划方案,经营管理模式相对简单,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难以适应现代旅游的消费需求,不利于保障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最后,缺乏完善的基础设施。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山东省从整体来看虽然农业经济发达,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但由于部分地区的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必备的基础设施条件,对旅游开发所需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使得乡村旅游在网络、通信、卫生以及水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乡村旅游所需资金不能满足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要求。

三、山东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改进对策

尽管山东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但仍旧有较多问题制约着山东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解决好这些问题,对山东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以及整个山东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便针对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针对性对策。

(1)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突出产品特色。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山东省各乡村旅游开发区应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深度挖掘不同种类的旅游产品,同时,应将旅游项目与当地传统的民风民俗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和吸引力,并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引领游客欣赏独特的田园风光,更好的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加强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业的统筹规划。乡村旅游作为城市区域旅游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山东省各地区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对乡村旅游的开展给予高度重视,并对当地乡村旅游的开发进行宏观指导,提出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遵循当地传统的民风民俗,致力于打造独特的乡村旅游市场,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进而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足发展。

(3)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培养专业化人才。在开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山东省各地区应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中来,并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素质,通过科学的引导,使农村旅游开发和管理者能够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提高对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和品位的重视,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及经营管理策略,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开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山东省各地区政府应不断加强对网络通讯设备、医疗设备、水电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对乡村旅游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所投入资金能够满足开展乡村旅游的需要。只有加强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乡村旅游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在乡村旅游的开展过程中,只有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和经营战略,不断改进规划方案,才能更好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及我国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中楠.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07)

[2]王珊.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12)

[3]秦晶.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品牌,2015,(07)

[4]常吉波.山东省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2014,(10)

篇5:厦门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中文摘要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旅游活动的种类和领域正在不断扩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成员,并逐步成为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呈现出日益兴旺的发展趋势。本文将运用SWOT的分析方法,针对厦门的乡村旅游开发现状进行肤浅的分析,希望对厦门的乡村旅游开发有所贡献,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地方基础服务设施、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乡村旅游,厦门,对策

目录

引言...........................................................................................................................二、厦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一)优势(Strengths).................................................................................1、地理优势与地缘优势...........................................................................2、丰富的客源...........................................................................................(二)弱势(Weaknesses)................................................................................1、思想认识...............................................................................................2、产品单

一、缺乏特色...........................................................................(三)机遇(Opportunities)..........................................................................1、高铁效应亮点显现...............................................................................2、政策支持带来的发展新机遇...............................................................(四)挑战(Threats)....................................................................................1、潜在竞争者的增多...............................................................................2、现实竞争者的挑战...............................................................................三.对厦门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一)、政府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增强农民的旅游服务意识.维护景区形象........................................................................................................................(二)、加快乡村旅游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三)、资金的扶持..........................................................................................(四)、横向纵向并举,充分挖掘特色旅游元素..........................................参考文献...................................................................................................................引言

乡村旅游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意思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 它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在我国“乡村旅游”又被称为“农家乐”。目前,乡村旅游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已具有相当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我国的乡村旅游是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促动下应运而生的,尤其是国家旅游局把2006年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使得“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成为乡村经济生产中新的增长点,在当前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特殊功能.已成为支持“三农”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厦门地处海峡西岸,是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自1981年获批为经济特区以来,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这其中离不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贡献。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人口数量的日益增加,有限的景点使得各景区日显拥挤,显然也已经慢慢的无法满足观光旅游者的需要,同时不利于进一步扩大厦门的旅游竞争力。因此厦门发展乡村旅游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为旅游业开辟新的旅游资源,也可以为旅游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厦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优势(Strengths)

1、地理优势与地缘优势

厦门地处海峡西岸,有着丰富的海岸线资源,所处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变幅小,日照充足,四季宜人,全年均适宜开展旅游活动。同时厦门是闽西南、赣南、湘南地区最大和最近的出海口,是这些内陆地区前往沿海城市旅游最近的目的地,也是这些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其次,厦门位于台湾海峡西岸,距台湾仅150 海里之遥,两地血缘相近,语言相同、习俗相通。与台湾岛之间特殊的亲缘关系,是本区区位优越性中最突出的一点。优越的地缘环境,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厦门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

2、丰富的客源

丰富的客源是厦门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10 多年来,厦门市旅游业经过快速

运量277.3万人次,比增36.51%,公路客运量1078.84万人次,同比减少3.7%;水运客流量83.9万人次,比增5.8%;航空客流量303.11万人次,比增19.87%;从以上数据看出,高铁大大的方便了来厦旅游的参观者,这势必带动连乡村旅游在内的旅游业的高速发展。

2、政策支持带来的发展新机遇

2010年6月10日,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厦门市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推进厦门市乡村旅游业建设,紧扣全市旅游发展规划,着力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培育一批富有特色具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项目,使厦门成为海峡西岸的重要乡村旅游目的地。并提出由厦门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项目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2008年先在同安区做试点工作,2009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各区全面推开,2009年和2010年每年确定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培育和建成8个乡村旅游示范镇(街、场)、5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居)、30个“农家乐”示范点和“森林人家”休闲健康游示范点,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达30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0亿元。政策的扶持将使得厦门的乡村旅游迈入一个新的纪元。

(四)挑战(Threats)

1、潜在竞争者的增多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新趋向,已引起各地市的重视,各地纷纷加大投入发展乡村旅游,使得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潜在竞争者。

2、现实竞争者的挑战

厦门市周边已有一些发展得挺不错的乡村旅游景点,如长泰山重村的“农家乐”、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等景点。这些都是厦门今后发展乡村旅游的标杆,同时也是强有力的竞争者。

三.对厦门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一)、政府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增强农民的旅游服务意识.维护景区形象

参考文献

篇6: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文化内涵

论文摘要:该文在肯定了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大好形势后,指出我国乡村旅游还存在经营理念陈旧、营销渠道单

一、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提出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应该政府主导、科学策划、挖掘内涵、扩大影响、树立品牌、集聚人才、永续发展、加大投入,以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可持续发展。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成熟以及旅游者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我国旅游市场正经历着结构性升级: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丧失其市场垄断地位,代表现代旅游价值取向的乡村旅游成为旅游市场新的热点之一。

但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1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城郊休闲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程度、丰富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业发展的活力、满足国内外游客的旅游文化消费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2政府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机遇

2006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主要的要求。[2]为了深入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精神,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3]

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将共同推进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十一五”期间,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和10000个村,使已有的乡村旅游项目得到明显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种类丰富、档次适中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和特色突出、发展规范的乡村旅游格局,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总地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较大,发展前景良好。[1]

1.3近年来乡村旅游红火

近年来,我国各地农村旅游发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目前中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4]

2.乡村旅游主要存在的弊端

2.1经营理念陈旧

在经营理念上,还停留在特别看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于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特色(农家风味)、环境(绿化环境)、服务(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主张少投入,多产出;采购质劣价低的菜品欺骗顾客,甚至克扣斤两;目光短浅的井底意识还表现在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学习别人的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单兵独战的多,团结协作,致力于树立景区形象的意识不

强。

2.2营销渠道单一

在招徕客源上,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对朋友关系的依赖也说明经营户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原始的、被动的认识上。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这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的形式。

2.3市场竞争意识不强

经营者经营理念与游客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尤其需要专业的培训、指导和政府的引导。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近郊旅游休闲形式,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和经营模式。要让农民一家一户在实践中去摸索经验需耗费太大的成本,容易动摇经营者的自信。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私经营形式,其产业意义不大。对大众游客来讲,没有特色、规模,管理不规范的旅游地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

3.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

3.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

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庄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

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

3.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

一定程度上讲,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很多是农民自己干出来的,农民的勤劳加上市场的机遇造就了许多乡村旅游点的成功,但是缺少科学的规划逐步成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缺乏规划和低水平规划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对此,一要注意“引智”,重视发挥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参与。二要整合区域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景点形式上的单一,内容上的雷同。突出重点,择优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村,高层面的统一规划,科学策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以此来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长远发展。

3.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

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巧打“特色牌”。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

3.4注重宣传,扩大影响

首先,要突出乡村意象。乡村意象在乡村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所起作用一样,具有导向性。如江南“水乡之冠”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便属此类。其次,要敢于揭开“羞羞答答的面纱”走出去。根据景区发育的不同阶段,在对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广泛采取和记者交朋友、和新闻媒体联谊、和旅行社联合、和周边景区联手策划

组织活动等手段提高景区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客源。

3.5一村一格,树立品牌

乡村旅游最大的危险就是“千村一面”,所以乡村旅游发展应重视品牌效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使景区动静相宜、高远辅成、横侧不同、常游常新。“一村一格”,重要的是体现差异,突出特色,大到整体定位,小到吃、住、门票。

3.6加强培养,集聚人才

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7保护第一,永续发展

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多重立体利用。因为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资源造成变化或者是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努力探索在发展中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路子。

3.8广开渠道,加大投入

要使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必须要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的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体制网络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上一篇:市政道路管线分包合同下一篇:小班月主题计划(下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