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Internet)

2024-08-18

关于网络(Internet)(共8篇)

篇1:关于网络(Internet)

Internet网络管理规程

Internet网络管理规程

一. 目的

本公司已建成了大型的电脑信息网络,通过光纤上网,服务器配置ISA2000企业防火墙,部分员工因工作需要申请开通上网权限,某些特殊岗位可以通过硬件防火墙直接上网,为了保证信息和数据安全、规范操作流程,使其更好的为公司服务,特制订此规程。二. 作业内容

2.1部门总监上任后,总经办IT部直接为其开通Internet权限。其它员工如果因工作需开通上网等权限,请走CPC流程中<>,经部门总监审核后,由总经办IT部为其开通上网权限。

2.2所有的电脑在上网及使用时均要打开病毒防火墙。一旦发现病毒报警,应立即保存相关文件,断开网络,并与总经办IT部联系。

2.3员工应有相当强的保密意识,不允许将公司机密资料以任何形式发布到Internet网上。一经发现,立即开除。公司保留送交公安机关的权利。

2.4不得利用黑客软件以任何形式攻击公司的其它电脑或服务器,违者将罚款100-300元,并保留送交公安机关处理的权力。

2.5由于安全和特殊的需要,总经办IT部会通过CPC平台发布通知,随时关闭Internet网。如发现某人上网有异常现象,总经办IT部有权关闭其上网权限,进行维护检查,视其原因再次开通其上网权限或给予相应处罚。

2.6为了节省网络带宽和防止电脑病毒,未经允许,员工不得在网上下载软件、音乐、电影片断、电影或电视剧,不得使用BT或电驴等下载软件。违者总经办IT部将关闭其上网权限,然后视情况给予50-200元罚款,多次违犯者将报人力资源部给予开除处分。

2.7员工在上网时,除非工作需要,否则不允许使用QQ、MSN等聊天软件。更不得私自通过其它途径或手段使用QQ、MSN等聊天软件,一经发现,将处以20-50元罚款。

2.8公司电脑的IP地址由总经办IT部统一规划,员工不得私自更改IP地址,更不得恶意占用他人的地址。否则,将处以20-50元罚款。

2.9员工不得利用公司电脑在网上填写、发布任何应聘信息。2.10员工不得利用他人电脑上网,违者记小过一次。2.11在上班期间不得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

2.12员工办离职手续时,请说明是否有上网权限。如有上网权限,总经办IT部将关闭其上网权限。

2.13以上规程由总经办IT部监督执行。

制定:

审核:

上海欧迪斯物流有限公司(SHANGHAI OTS LOGISTICS CO.,LTD)地址:上海市定西路530号 TEL:50202780 FAX:38921280 第1页

篇2:关于网络(Internet)

Internet时代的网络出版

【英文标题】Web Publishing in the Internet Era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文章日期】―04―07

【 作 者 】彭静

【作者简介】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南京210093

【内容提要】介绍了在网络席卷全球的今天出版业发展的新趋势――网络出版,以及这

种新型的出版方式与传统的出版之间的异同,同时论述了网络出版中所存在的一些法律

、技术保护问题及有关的解决方法,最后对我国网络出版的前景作了简要的分析。

【英文摘要】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web publishing hasbeen

the latest trend in the publishing. The differencesbetween the tradit

ional and web publishing are revealedin the paper,and some relevant

legal and technical problemsare briefily discussed. At last the real

ities and prospectof the web publishing in China are analyzed.

【关 键 词】Internet/出版/网络

【 正 文 】

随着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Internet已从学

术界延伸至寻常百姓家,尤其是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加入,使远距离培训(Teleforma

tion)、远距离医疗(Telemedecine )、远程会议(Teleconference)、远程工作(

Teletravail )等都已成为现实。 据统计, 到1995 年7 月为止, 已有660 万台计算

机挂接在Internet上,约4500万人使用该网络,预计到,Internet的用户可以达

到7亿人。人类的交流方式正走出纸张铅字的范围, 而步入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时代。

Internet作为一个全球性的IP(Internet Protocol )网络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公

司、企业、集团和事业单位联为一体,在它们与其客户及业务伙伴之间建立起交互的快

捷通道。在Internet热潮的推动下,世界上出版业先进的国家已经将一些报刊、杂志和

文学作品等通过网络发行,譬如美国在网上发行了《Artdirect》、《ArteFACTed》;

澳大利亚也产生了第一家联机新闻杂志《The Australian Observer》, 中国的《广

州日报》等也已通过Internet向全世界发行……这就给出版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

网络出版(Web Publishing)。

1 网络出版势不可挡

事实上,网络出版是电子出版物的一种,它们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对出版物的

制作和发行,但网络出版突破了传统的出版物制作和发行方式,极大地拓宽了“出版”

的含义。就传统的出版物和以软盘、光盘为载体的电子出版物而言,其发行的手段是单

向的,非定时的,而且发行对象不广泛,信息的聚焦效应差,用户查找信息难度大、效

率低。而网络出版则以其信息的载体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网络而弥补了这些缺

点,网络出版具有如下特点:

1.1 对传统概念的拓展

①出版物

传统意义上的出版物是指存储信息的载体,如纸张,报刊杂志等,随着信息技术的

进步,进而出现了磁盘、磁带、光盘等。而如今在网络时代中,信息的存在要借助于一

种不同于以往载体形式的新型载体――网络,故不存在传统形式上的出版物――一种实

实在在的东西,面对读者的是计算机屏幕上所显示的来自出版商的各种信息,这便是出

版商提供给读者的出版物。

②出版

以往人们眼中的出版就是编辑、排版、校对、印刷稿件的一种非常繁复的工作,而

在网络时代,这一工作得以极大地简化,因为此时“出版”的概念已经有所改变。在网

络出版中,出版就是发布信息、传递信息的过程――这事实上也是出版本质上的含义,

只是在过去科技不发达的时代,由于对这些信息载体的处理过程冗长繁琐,我们难以做

到快速、便利的传递各种信息。

③出版商

显然,在出版、出版物等含义有所改变的同时,出版商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它的

范围比以前扩大了。它指任何在网上发布信息的人、单位或组织等等。相应的,对出版

商素质的要求也与以前不同,网络出版商不必精通以前的有关出版方面的知识技巧,他

需要掌握的是更多的关于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知识。

④购买

无疑,对网络出版物的“购买”也已不同于对以往出版物的购买这种行为了。对于

后者而言,购买的结果是拥有了信息的载体――书本、报刊杂志、磁盘或者光盘等等;

而对于前者而言,其结果是拥有了对信息访问、浏览的权利,购买者只有在获得这种访

问权后才能通过浏览器阅读所购买的“出版物”。

1.2 实时性的双向交流――网络出版的魅力

网络以其资源丰富、查找速度快、网点之间的双向交流见长:购买者可以将自己的

购书需求迅速地传递给出版商;出版商根据购买需求,迅速地提供相应的书目供购买者

选择;购买者确定自己所要购买的书后再通知出版商。同样,由于网络上双向交流的迅

速性,出版商可以快速地收到购买者的反馈信息――对所购“出版物”的评价、意见等

等,从而帮助出版商重新制定决策,促进出版业的发展。

事实上,随着网络出版的逐步开展,出版商可以根据其客户(经常购买其出版物的

人、单位等等)的需求,定期地为客户提供所想要、感兴趣的书目。这时候,面对购买

者的便不复是眼花缭乱且鱼龙混杂的信息,而是他所需要的信息,从而使得购买者节省

很多用于检索信息、查询信息的`时间,使得出版商服务具有个性化。

1.3 无纸的付款方式――电子信用卡

在网络充当着人和人之间联系的纽带的同时,人们的付款方式也开始借助于网络。

因为由网络联系起来的人位于地球的不同角落,他们之间由网络实现间接的“面对面”

交流,故其相应的付款方式也只能采取网络的远程付费方式,电子信用卡由此应运而生

据估计,Internet商业的发展,将使Internet上的信用卡金融交易量达到每年500

亿美元,Visa和MasterCard 两家信用卡公司曾同意制定一个统一的开放标准在Intern

et上安全地完成金融事务,遗憾的是,他们最终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而是分别与不同的

计算机厂家开发不同的安全性标准和技术,Visa公司与Microsoft公司合作,MasterCa

rd 公

司则与IBM、Netscape公司携手,这两种标准为信用卡信息经Internet 传输提供

端至端(end―to―end)的安全保护,传输的信息包括信用卡号码、口令和数字化的签

名,这些信息均经过加密后方才传输。

2 网络出版的实现

2.1 出版物的制作

附图{图}

图1 网络出版流程示意图

对于以往的出版物来说,其排版系统不论是批处理还是所见即所得(WYSIWYG:Wha

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都有各自的标记格式和加注方式,不同系统之间没有

统一的格式,无法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换,所以不能满足出版网络化的需要。国际标

准化组织针对这一问题发表了SGML(Information processing―Text and office

system ―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ISO8879:1986),我国相应的

SGML标准于1995年底公布,编号为GB14814。SGML 的设计目的是使文件信息与设备无关

、与处理系统无关、与应用无关、甚至与所用的语种无关。它旨在各个独立的系统之间

架起桥梁。SGML用描述文件逻辑结构的方法,做到制标的通用性,并有一系列的声明(

declaration),使各系统之间能够相互“理解”文件信息与制标,从而使得出版的网

络化成为可能。

目前,我们的网络出版商通过Internet提供自己的出版物时所使用的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语言就是SGML的一个子集。通过HTML语言编制的超文本(Hy

per―text)或超媒体(Hypermedia )的文档(其中包括出版商所要提供的信息资源和

一些链接到其它服务器上相应文档的链接信息),出版商可以向网上提供各类信息资源

;如声音、图像、动画和文本等等。

2.2 出版物的发行

在网络联系你我他的时代,“天涯若比邻”不再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通过网络

开展出版物的发行宣传工作的优越性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读者购书只需要坐在电脑屏幕前,敲打着相应的计算机命令,利用计算

机从浩繁的信息中查找出所需购买出版物的相关信息,如广告宣传信息、新书预告、内

容简介等等。确定所需出版物后,购买者只需向出版商的网点发送购书通知并采用电子

货币的方式付款;出版商获知这一信息后,就将该购书者纳入可以访问本网点信息的用

户集合中,于是已注册的读者在以后就可以毫无阻挡地访问所购的信息了。

在网络中通常采用的信息相互交流的技术是E ―mail , 它是Internet提

供的最初的功能,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功能,实际上,大多数用户就是从使用电子邮件开

始接触Internet的。E―mail 快速且价格低廉,并允许广播式发送,这样,一个用户可

以同时向许多人发送信息,当需要在某个群体中发布通知或征询意见时,显然这个优点

非常突出。目前利用电子邮件最新开发的一项功能是电子期刊(E―Journal,它实际上

也是一种网络出版)。电子期刊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传送给它的订购者,电子期刊的订户

可根据需要订购整本期刊,也可订购期刊中的相关文章,随着纸质印刷品价格的成倍增

长,电子期刊将会越来越普及。以教育界为例,该领域的主要出版物“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和“New Horizons in Adult Education ”已经开始有电子期刊

版本。仅就其较低的加工成本而言,网络出版已经对传统的出版观念提出了挑战。

3 金无足赤――随之而来的问题

网络虽然以其丰富的资源和不同平台上信息的快速传递为人们带来了好处,但也存

在着一些弊端:世界范围内的网络管理还未制订公认的国际法规;计算机互联网四通八

达,在某处被禁止上网的信息可以随便地再上网;入网的用户可以随意地调用网络中传

输的文字或图象信息,其过程完全匿名,无需登记,管理系统极难对接受者进行控制和

检查等等。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不法分子带来了一些可乘之机。在德国,有人利用I

nternet传播色情文字、图像和新纳粹思想,以致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停止美国Comp

uServe网的200 家公司上网。 在法国,1月23日,Besancon Cybercate利用Int

ernet 网传送被法国政府列为禁止出版的“大秘密”一书, 全书长达170 页, 作

者ClaudeGubeler医生在该书中披露了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患癌症的情况……

这些都为出版的网络化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何控制出版物中存在的黄色信息及禁书

的发行;如何恰当地收费;在网络下出版物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等。

3.1法律保护

首先必须制定相应法规、措施确保网络安全,规范网络管理和使用方法。对于网络

出版而言,尤其要健全知识产权法,提供全新、全方位的措施保护它,例如1912月

20日,国际版权组织关于版权和邻接权协商会议经历了18天艰苦讨论,最终通过了有关

电子出版物版权的世界公约――《世界版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版权组织表演、唱

片条约》。它们是对已在世界上通行了二三十年的《伯尔尼公约》、《罗马公约》作出

进一步的完善,使得电子出版物的版权保护不再是空白。此次的《版权条约》中已明文

规定:今后电脑网络中信息的存储、拷贝都必须经版权人许可,作品的内容、署名等不

得任意改变;同时,对加密信息的擅自解密,及擅自生产解码设备,都可能侵犯版权人

的权利。同时各国也采取了相应的法律保护措施:我国已原则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暂行规定》,成为率先推行法制化管理信息网络的国家之一;美国

政府亦公布了由克林顿总统签署的关于惩罚在国际信息网上传播猥亵文字、图像的法令

,最高罚款额为25万美元,乃至判处两年的监禁;德国政府将制订多媒体法,为互联网

络的法制化管理提供法律框架。

3.2 技术保护

目前对网络进行的技术保护有多种形式。例如:防火墙(Firewall);E―mail加

密的方案SMIME(Secure Multi ― purpose InternetMail Extensions); 一些安全

应用程序,如 Netscape公司增加了称作SSL( Secure Sockets Layer)的协议层来支

持其信息服务器和客户机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西欧在该领域中的研究情况。欧洲联盟(

第十三总司)在其研究计划RACE(Technologiede Pointe dans le DomainedesTele

communications)中,委托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UCL )协调“知识产权保护”和“

图像入网检查服务”两个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这两个研究项目分别命名为. ACCOPL和O

KAPI.由于近几年计算机上数据被盗、图像被拷贝的现象日趋严重,ACCOPL计划项目又

增加了“文件、图像加标记”的研究,命名为“TALISAAN”项目,由比利时的UCL 、德

国的Fraunhoffer Institute、葡萄牙的Institute Superior Tecnico、瑞士的Ecole

Polytechnique Lausanne 等大学和意大利的CSELT、法国的Thomson―CSF Communic

ations等企业参加研究。此外 ,一批法律事务所、图像制作公司也参加了该项目的合

作研究。尽管目前对网络实现尽善尽美的保护尚不可能,但在不久的将来诸多更为成熟

的安全技术将投入使用。

4 我国网络出版的现状与前景

网络出版的信息载体是网络,网络出版必然依赖于网络,同时也要依赖于电脑。在

总体上,我国已基本具备发展网络出版的技术条件与信息基础设施。

其一,就中国而言,我国的电子工业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

5%,成为我国各产业门类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电子工业部预测,十分之一的中国

家庭将在今后五年内购置电脑,这将形成一千万台的市场容量,每年将有二百万台电脑

进入家庭, 是1995 年的10倍。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电脑普及率超过百分之十以后

,就会出现攀比效应,市场销量就会快速增长。以来,各种品牌的电脑价格相继

下调,降幅在30%~80%之间,达到了一般单位和收入较高家庭可接受的水平。

其二,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电话已经成为工作与生活的必需品,并大量地进入家

庭。由于通信线路的全面更新和程控化,我国的电话线路已能完全满足计算机数据传输

的需要。1995年6月, 中国公用计算机交互网Chinanet 正式开通投入使用, 由此掀起

一股Internet 热潮。Chinanet作为Internet在中国的延伸,为广大国内用户提供了一

个进入Internet、获取信息的通道。随着国内百所联网、百校联网、“金”字系列工程

的开展,在不久的将来,全国各大中城市均可联入Internet。

在此热潮下,中国的新闻出版界已经开始涉足于网络出版这一领域。例如人们现在

已经可以通过网络来阅读《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市场报》等报纸了;期刊也

不例外,如今上网的有《微电脑世界》,《今日电子》等期刊;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出现

的书籍的网络出版,由于网上出版的安全性问题、版权问题、收费问题等尚未得到完全

的解决,《钥匙》一书的出版商刘方采取了一个特别的方法,将该小说通过瀛海威时空

系统在网络上发行。他仅将全书的20章45万字中的第一章发行在网上,原因是如何付费

的问题目前国内还无法解决。按国际通行做法,付版权费的应该是“网主”。但如何付

费?该付多少?目前尚无可操作的法规,现行的《著作权法》也没有与之相配套的章节

。因而,此次出版商与“网主”瀛海威公司双方采取了一种协商互利的方法:出版商免

费使用该网最醒目的“主页”空间,以文学作品的加盟来增加该网对用户的吸引力;而

“网主”则因只在网络上“出版”部分章节有为出版商做广告宣传的功用,因而也不向

出版商付费。而最为可喜的是通过网络发行,出版商收到了许多读者的反馈,有的甚至

用电脑按自己的理解来修改原作。

网络出版的出现绝非偶然,其对未来新闻出版的影响也并非不可预知,中国的信息

技术与产业正处于加速发展的时期,以此为契机发展网络出版乃至更新出版方式,从而

推进中国新闻出版的现代化进程,对于出版界而言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

任。

【参考文献】

1 董建平.计算机互联网的管理.信息工作研究,,(12 ):21

2 蒋明.中国出版物――新世纪的呼唤.现代情报,1997,(2):48

篇3:Internet网络测量概述

关键词:网络测量,主动测量,被动测量,网络性能测量,时延测量,丢包率测量,带宽测量

0前言

随着Internet规模的迅速扩大, 网络新业务不断涌现、网络拓扑结构的日益复杂化, 网络从单纯的数据传输发展到同时支持多种类型信息的传输, 流量模型从基于泊松分布转变为具有自相似的特性。网络测量就是遵照一定的方法和技术, 利用软件和硬件工具来测试或验证表征网络性能指标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美国在1992年开始大规模的研究Internet特征, 其中比较著名的项目一个是UC Berkeley的科学家们对Internet开展的两次共长达三个月的大规模测量, 其改进平台NIMI己经广泛设置于多个国家, 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另一个Surveyor是一个能够在Internet路径上测量单向延迟、包丢失和路由信息的测量体系结构。欧洲于1995年开始对Internet的测量, PPNCG (粒子物理网络协作组) 是在这方面做的较为成功的一个组织。加拿大的T I U U M F网络监视, 主要目的是对国家Internet路径上的包丢失情况和路由特征进行测量。

国内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实现了一个大规模网络拓扑测量的原型系统;中科院计算所开发出大规模INTERNET网络测量与分析系统N IPMAS, 在N IPMAS的基础上, 该所还开发出支持IPv6的大型网络测量系统FOX, 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单位在基于IC2MP协议的IP拓扑探测方面的技术比较成熟。

网络测量在人类社会中的典型应用如在病毒发作期, 通过测量, David Moore首次记录了2001年7月8日上午至9日午夜14个小时以内超过359, 000台计算机遭受红色代码病毒时病毒蔓延的实况。Steven Branigan等则测量了在1999年3月至7月科索沃战争期间, 南斯拉夫网络因战争影响网络链路不断消失与逐渐恢复的情况。这些网络测量行为和相关的结论必将对网络的安全性、抗毁性等方面的研究带来深远的影响。

1 网络测量方式

网络测量的分类标准有多种, 根据测量方法, 分为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根据测量点的多少, 分为单点测量和多点测量;根据测量内容, 分为拓扑测量和性能测量;根据被测量者是否知情, 分为协作测量和非协作测量;根据测量所在的网络层次与测量点位置, 分为路由测量、端到端测量和应用层测量;根据测量基准, 分为基于流测量、基于接口测量、基于连接测量、基于节点对测量以及基于路径测量。这些分类是相对的, 它们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

1.1 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

主动测量是将一定流量 (探测分组) 注入网络, 根据测试点获取到的这些流量的测试数据评估网络性能, 参看图1。如通过在一端发送探测分组, 而在另一端接收该分组, 可以观测探测分组的行为和到达时间, 估计端到端的延时、丢包率等网络性能指标。

主动测量使用灵活方便, 可以获知用户感兴趣的端到端的网络状况和网络行为, 对于一般用户而言, 主动测量方式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并且由于主动测量方式通过测量自身发送的探测数据包来获得相应的参数, 不会捕获网络中已经存在的流量, 因此不会对网络用户信息的隐私和安全形成威胁。在研究者进行大规模网络测量的初期以及满足网络用户日常的测量需求的时候, 主动测量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式。

但是用主动测量诊断网络故障时, 会对网络产生新的流量, 它给网络增加了潜在的荷载负担, 如果事先没有特别设计减小负载的方案, 那么就会引起Heisenberg效应, 附加的流量会扰乱网络, 歪曲分析结果。

被动测量是指测试工具本身不产生流量, 而是通过监测测试点上的数据来评估网络性能, 不必主动发送测量包, 也不会占用网络流量, 参看图1。Cisco公司的Net Flow就是这样的一个被动测试工具, 它能让路由器获得大量的流量统计, 包括一个包的源和目的IF, 地址及端口号、协议类型等。

被动测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被动测量无需主动发送测量包, 它会引入额外的测量流量, 因此不会产生Heisenberg效应, 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测量结果。同时由于采用捕获链路上所有数据包的方式, 被动测显可以非常详尽地刻画该测量点或该链路的网络行为。

由于被动测量需要对捕获点位置处的所有用户信息进行获取和分析处理, 然而网络中传输的大部分数据又没有经过加密处理, 因而给用户信息的保密和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同时被动测量需要在网络中布置大量的包捕获器才能够获知整个网络甚至是一条通路的信息, 其实现的复杂度较高。另外, 被动测量只能固定在网络的某一点收集数据, 而不能根据网络的整体情况来调整收集策略, 只能获得网络局部数据, 无法了解网络整体状况或对网络的端到端行为的理解。最后, 被动测量的前提是协作, 否则无法在测量点安装必要的软、硬件设备, 测量范围由此而受限。

1.2 单点测量与多点测量

在研究初期, 许多工作都属于单点测量, 但因为测量能力有限, 搜集的信息不全面, 分布式多点测量应运而生, 尤其是多点主动测量, 利用多个探测点得到的数据, 能够综合出大规模的网络数据和单点所得不到的交叉路由信息。单点测试的典型例子是贝尔实验室的Internet Mapping项目, 这是一个非合作测量。该项目成功地描述了科索沃战争期间南斯拉夫和科索沃两个网络的拓扑变化情况, 这表明在IP网络测量中, 单点非合作测量具有相当强的网络探测能力, 同时这也是网络测量在军事领域中应用的典范。

1.3 拓扑测量与性能测量

在拓扑测量方面, 多数项目显示的是逻辑拓扑关系图。随着测量范围的扩大, 整张图规模结构也随之扩大, 这时, 人们往往希望与实际地域位置相对应, 也就是具有地理信息的拓扑图。Skitter (CAIDA) 针对从几个源点到成千上万个目标点收集到的路径信息进行拓扑结构和性能属性的可视化, 并且开展了AS的地理信息图方面的研究。

2 网络测量的关键内容

网络测量与分析主要包括指标的测量、指标的模型化和控制等方面的内容。网络的服务质量直接由网络性能决定, 因此网络性能测量是网络测量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性能指标体系包括往返延时、丢包率、带宽、吞吐量、路由、链路利用率等指标以及各种应用性能指标。通过对网络中各种参数的研究可以发现网络瓶颈, 了解网络的可达性、利用率和负荷, 优化网络配置, 并进一步发现网络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 进而辅助解决网络问题。

2.1 时延测量

时延是网络性能测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在网络层、应用层以及传输层的不同应用中, 时延都成为考察网络性能的重要参数。对不同的应用业务, 时延的重要性和考察重点也有不同。

时延主要分往返时延 (round trip time, RTT) 和单向时延 (end to end delay) 两类。往返时延是指一个固定大小的IP数据包从源端到目的端往返所需要的时间间隔。单向时延是指发送固定大小的IP探测数据包, 源端离开的时间和到达目的端的时间之差。它是评估Internet的网络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通过对端到端时延的测量, 能够分析当前Internet的基本特性, 可根据Internet的Qo S要求进行网络规划设计, 如推测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网络的流量模型等, 为网络技术的改进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时延一般由介质访问时延、传播时延、传输时延和排队时延等4部分组成。在时延测量中由于往返路径不一定是对称路径, 不能简单的用Ping命令来测出的网络往返时延除以2来估算单向时延, 单向时延主要是通过直接测量网络中端到端的时延来获取。

2.2 丢包率测量

IP协议中路由器尽力而为地转发数据包, 但也可以根据即时情况而将一些数据包丢弃, 需要可靠数据包传输的业务就必须检查丢包率并重发丢失的数据包。

网络丢包率是指在一特定时间间隔, 从客户机到服务器间传输过程中传输丢失的数据包占总发包数的百分比。丢包率测量的具体过程为:发送源和接收者都设置各自的同步时钟;发送源选取发送源和接收者的IP地址, 生成一个含有时间戳的探测包;接收者安排接收探测包;发送源将把设置有时间戳的探测包发送给接收者;如果该包在允许时间内达到接收者, 则认为丢包率为0。丢包同时延一样, 也会影响网络的实时业务, 如导致图像或语音质量降低, 而对于一些面向连接的应用, 丢包导致重传, 增加了应用的总时延。

2.3 带宽测量

带宽作为计算机网络中的一种宝贵资源, 对其进行测量的重要性和意义已是不言而喻, 准确地估测网络带宽对于有效利用网络带宽从而提高网络服务质量非常重要。根据对带宽指标体系的说明, 可以将带宽测量分为链路带宽、瓶颈带宽和可用带宽的测量。在测量过程中, 一般认为链路带宽和瓶颈带宽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是固定的, 测量没有实时性要求, 而可用带宽要受网络流量影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它的测量有实时性要求。通常所说的可用带宽是指通路的可用带宽, 因为进行链路可用带宽的测量没有实际的意义。

目前流行的带宽测量技术主要有三种:变包测量技术 (Variable Packet Size, VPS) 、SLo PS (Self-loading Periodic Streams) 测量技术和包对/包列分散测量技术 (Packet Pair/Train Dispersion, PPTD) 。其中变包测量技术是用于测量单跳的带宽, SLo PS测量技术用于测量端到端的可用带宽的, 而基于包对/包列分散测量技术是用于测量端到端带宽的。

2.4 网络性能测量工具和算法

对网络性能测量中各个指标体系测量的算法和实现工具在表1中统一汇总。

3 结束语

总体来讲, 目前网络测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

(1) 网络的不确定性和数据传输的干扰因素较多, 导致测量的准确度降低, 只能加大测量的频率来使结果更准确。如何解决网络物理性质各异引发的数据变动, 网络通路节点不同导致数据传输延迟, 某些通路不同的传输协议等。

(2) 如何降低数据包传输中, 原始流量数据对其的影响, 对于干扰因素的过滤值得深入探讨。

(3) 数据包发送接收过程中往返程的带宽对称问题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往返程不对称的链路处理异常困难。

如何把网络测量理论方式方便快捷的用于实际生活中, 进一步提高网络的利用率, 这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Vern Paxson, Guy Almes, Jamshid Mahdavi, et al.Framework for IP Performance Metrics.IETF RFC2330.May1998.

篇4:关于网络(Internet)

关键词:混合网络;共享;路由;服务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Hybrid Network INTERNET Access Shared

Lv Yanzhong1,Liu Haiying2 Ge Shanying3

(1.Mulei County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Mulei831900,China)

(2.Changji Institute,Changji831100,China)

(3.The Mulei County Third Elementary School,Mulei 831900,China)

Abstract:INTERNET connection sharing problem more common for a single network, but also better resolved,usually installed sygate or use ICS or NAT system comes with shared services.But some units or departments have a more complex hybrid networks, in the absence of new hardware into the case,the use of several existing old switch, without affecting the existing network of OA office,but also to resolve various departments INTERNET access,possible program is not i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programs,without increasing too much on the basis of input to solve a specific network connection problems with a custom network to access outside the network of common problems.

Keyword:Mixing network;Sharing;Route;Server

有关INTERNET共享的问题针对单一网络比较常见,也比较好解决,通常安装sygate或者使用系统自带ICS或NAT共享服务。但是一些单位或部门会有较为复杂的混合网络,在没有新硬件投入的情况下,利用原有几台旧的交换机,既不影响原有网络的OA办公,又要解决各部门INTERNET访问,可行方案是有没有呢?经过一个阶段摸索,终于找到解决办法。

本案例的网络环境是这样:行政楼有一台交换机联若干机器,外接办公OA(企业内部网络,IP地址自动获得且分布为10.1.1.x和10.1.0.x,是外接网络,不可更改),相邻教学楼有一台服务器有ADSL接入,以及网络教室(自定义网络,采用静态IP,分布是192,.168.222.x)。

目标实现:两个网络能够访问INTERNET,或能资源共享。

硬件必备:服务器三块网卡,交换机若干,网线夹钳及RJ45头。

服务器默认设置windows2000server/2003的路由和远程服务的启用NAT,达到共享上网。具体步骤:

在管理工具下,点选“路由和远程访问”,右键点服务器名,点击“配置路由和远程访问”,在随后出现的“公共设置”下选择“Internet连接服务器”,继续后,点选“设置网络地址转换(NAT)路由协议的路由器”,然后在列出存在的网络接口中选择外网连接,点选连接ADSL的网卡,以后自动完成。服务器网卡中设置一块连接交换机B,IP为192.168.222.250。客户端的IP保证与服务器内网网卡在同一段,要把网关设为服务器内网网卡的IP即可。教学楼这边上外网问题就解决了。看看行政楼那边:

[方案一]为行政楼每台办公机器再添加一块网卡,让这块网卡设法连接到交换机B,使用时禁用一块即可上外网或上企业OA办公。显然这样极为费工且麻烦的很。成本:新购网卡、网线。

[方案二]服务器windows2000server/2003的路由及远程服务的启用NAT。从交换机A引出一根网线,让交换机A,B连接(或级连),给OA机器分配和教学楼同段的IP。成本:一根网线。使用时,更换IP即可实现上网。

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两个网络时常会造成阻塞,办公室人员不太了解网络知识,IP、子网掩码、网关来回改写很容易造成混乱,网管工作量不小!

[方案三] 从交换机A引出一根网线直接连接服务器网卡(解决了网络阻塞,不是连交换机B),当然需要给服务器配一块网卡并设置IP为10.1.0.50(事先测试获取OA网段的IP、子网掩码、网关),这样服务器已经连接了两个网络,即10.1.x.x和192.168.x.x.。通过软件控制来实现软路由以及WEB代理。这就需要安装防火墙软件ISA2004。ISA2004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布局复杂网络的软件,安装也比较容易:首先安装过程按默认提示进行,中间自动侦测外网接口,有提问内网的对话,可以输入IP范围,例如本例加入了10.1.1.1—10.1.1.10和10.1.0.1—10.1.0.99以及192.168.222.1—192.168.222.255,注意这些地址必须含有服务器内网网卡的IP!随后安装默认直到重新启动。

第二步配置ISA2004,需要注意几点:1.防火墙策略的建立,关系到局域网内部互相访问,以及外网的访问。建立过程先命名,访问规则选“允许”,访问协议为“所有出站通讯”,随后提示添加(从)源网络(选择网络类型:内网、本地主机或VPN用户),(到)目标网络(外部、内部、本地主机),2.缓存地设置,在“配置”里,右鍵点“缓存”,定义缓存驱动器,输入值不要太小。

使用:OA办公机器原设置保留,只需要在Internet选项里的连接选项卡里局域网选项,将代理设置为10.1.0.50,端口默认8080,高级选项使用本地不用代理,即可上外网,也可以上内网OA。而教学楼那边可以使用代理也可以使用NAT共享服务。两边基本可以达到资源传递。

实践中几个方案比较证明,第三种方案稳定可靠在使用中效果非常好,方便实效而且经济,在不增加太大的投入的基础上,解决了特定网络与自定义网络连接问题以及共同访问外网的问题,对于非专业的网管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这里提供了一个复合网络布局建构的实例,还有许多挖掘的空间,需要进一步研究ISA防火墙软件,例如教学楼在现有基础上如何实现对OA网络的访问,答案总是可以找到的。

当然,不同部门所遇见的问题各有差别,解决办法不尽相同。这需要网络管理人员积极思考,研究探索,把现有资源合理配置,发挥到最大作用。

[作者简介]

篇5:关于网络(Internet)

姓名

(学院 , 班级 , 学号)

摘要: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狭义云计算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资源;广义云计算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IT和软件、互联网相关,也可是其他服务。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

关键词:互联网,中国云计算,IT产业,数据存储,云服务

1.前言

由于云计算是多种技术混合演进的结果,其成熟度较高,又有大公司推动,发展极为迅速。Google、亚马逊、IBM、微软和Yahoo等大公司是云计算的先行者。亚马逊研发了弹性计算云EC2(Elastic Computing Cloud)和简单存储服务S3(Simple Storage Service)为企业提供计算和存储服务。Google是最大的云计算技术的使用者。IBM在2007年11月推出了“改变游戏规则”的“蓝云”计算平台,为客户带来即买即用的云计算平台。微软紧跟云计算步伐,于2008年10月推出了Windows Azure操作系统。在我国,云计算发展也非常迅猛。2008年,IBM先后在无锡和北京建立了两个云计算中心;世纪互联推出了CloudEx产品线,提供互联网主机服务、在线存储虚拟化服务等;中国移动研究院已经建立起1024个服务器的云计算试验中心;解放军理工大学研制了云存储系统MassCloud,并以它支撑基于3G的大规模视频监控应用和数字地球系统。

2.2012年值得关注的十个云计算服务

它们是:AppFog(用户可以在上面搭建自己的Web App)、Bromium(为企业的网络提供保密服务)、Cloudability(可以帮助用户追踪他花在云服务方面的开销)、CloudSigma(它为用户提供了优异的性能和更多控制权)、Kaggle(为高智商人才提供竞赛平台)、Nebula(为OpenStack提供了特别优化的硬件)、Parse(移动开发者能在上面创建自己的应用)、ScaleXtreme(一个管理物理服务器、云服务器的云服务)、SolidFire(提供商效的云存储)、Zillabyte(为非专业人员设计的数据分析工具)。

3.中国云计算发展现状和展望

中国云计算产业分为市场准备期、起飞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尚处于导入和准备阶段,处于大规模爆发的前夜。

中国云计算产业生态链的构建正在进行中,在政府的监管下,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与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商以及云计算咨询规划、交付、运维、集成服务商、终端设备厂商等一同构成了云计算的产业生态链,为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服务。虽然对云计算仍存在一些担忧,但随着概念的普及,产业界对于云计算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如果忽视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未来技术,中国将会在新一轮技术发展浪潮中落后于世界,中国需要抓住这一轮产业变革,占据国际产业分工制高点。早在2010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就指出,“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制造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将云计算应用提上了创新生产方式的高度。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发展云计算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布局。

中国云计算的产业化快速发展尚存在如用户认知不足、标准缺失、数据主权争议、可用性、稳定性担忧、用户锁定、服务质量难以规范等诸多障碍。其中,标准和安全这一对“翅膀”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最为核心、也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3-1.云计算产生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推动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进程:云计算能够提供可靠的基础软硬件、丰富的网络资源、低成本的构建和管理能力,能有效加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目前面临的IT机房建设和信息系统运维难、人工成本和能源消耗巨大等问题。

构建更大规模的生态系统,提振中国IT产业:云计算产业具有极大的产业带动力量,在云计算的驱动下,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将层出不穷,各种融合式创新将不断涌现,从而推动中国整体IT业产值的大幅提升。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业务动态性和敏捷性:通过提供海量数据存储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云计算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基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并缩短产品和服务进入市场的周期,提高用户业务的敏捷性和动态性。

降低总体拥有成本(TCO),助力绿色IT和节能减排:云计算可以提高现有设备运行效率,并减少初期投资和运营成本(管理、更新成本),降低用户总体拥有成本。同时,云计算对IT资源的集中和整合使用可以减少设备规模、及时关闭空闲资源,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地。

3-2.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大型服务商和成功案例较少。在技术浪潮和产业热情推动下,一大批厂商进入中国云计算市场,但由于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评价、资格认证和准入机制,云计算市场上鱼龙混杂,缺乏大型、可信赖的服务提供商,也缺乏行业普遍认可的成功应用实践案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规模的扩张。

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当前中国云计算产业参与者尚未形成一套共同遵循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具体表现在数据接口、数据迁移、数据交换、测试评价等技术方面,以及SLA、云计算治理和审计、运维规范、计费标准等运营方面,都缺少一套公认的执行规范,不利于用户的统一认知和云服务的规模化推广。

数据主权和数据安全问题。包括数据存储、传输安全,数据隐私、数据主权、身份认证等问题是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是阻碍当前云计算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

3-3.中国云计算发展趋势

云计算商业模式的迅速发展将对中国IT业产生重要的影响,涉及服务器、存储、网络等基础架构以及中间件、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络服务在内的诸多领域,从而开创一种全新的IT应用前景。

4.云计算的应用前景

2008年全球云产业产值是10亿美元,占全球IT业总产值的4%;而到了2012年,其产值将达IT产业总产值的9%,到了2016将达IT产业总产值的15%.我们估计,到了2020年,云计算产业产值将达IT产业总产值的30%-50%,产值将达万亿美元大关。因此,在我们看来,云计算产业是个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

事实上,云计算产业是以服务为主的产业类型,回顾一下云服务的发展,全球云服务收入,今年为174亿美元,估计到2013年会增加到442亿美元,应用方面的收入占云计算总收入的比例大概是38%.从美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发展商业云的过程中,虚拟化的云计算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它将被IBM、雅虎等大型高科技企业推动发展,云计算的产业产值会继续扩大。

事实上,目前世界上高性能计算机,没有卖多少台,基本上政府花的钱。云计算将成为在商业政府教育的公共事件,目前,在全世界已经有四万个服务器,安装在几千个数据中心。

从国内的应用情况来看,云计算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清华大学已建立一个存储为72TB,可供1万3千用户使用的云存储平台;此外,国家深圳超算中心(星云超级,上万台服务器)、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东莞分所,200台服务器)也纷纷在云计算技术方面占领发展先机。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2.作者:王立新 3.中国云计算网

篇6:关于网络(Internet)

姓名:XXX 学号:XXX 班级:XXX 指导老师:XXX 通过一学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我们从理论上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网络的知识,而与之配套的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实验则使我真真正正的熟悉了网络设备的外观、性能、工作原理及连接、设置技术,深入的了解了计算机的各种功能、技术,此外,黄老师要求我们实验分组,这也大大的培养了我们团队合作能力,这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学习都是有很大帮助的。转眼,一学期的实验课就要结束了,这里对此做一些简单总结。

本学期一共做了四次实验,分别是: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与双绞线的制作;ftp服务器的安装与使用;电子商务模拟系统及netmeeting实验;代理服务器与综合网的搭建。每一个实验都让我们学会了不同的东西,也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但都在自己的思考和多次反复练习,以及黄老师的指导下顺利解决了,下面一一总结归纳:

双绞线的制作与测试实验:该实验使我们了解了制作双绞线需要的工具;掌握了双绞线的制作以及测试仪的使用方法;知道了制作双绞线与测试的八大步骤分别是:剪断、剥皮、排序、剪齐、插入、压制、完成、测试。但我们的实验却还是失败了,在反复检测后,我们发现了原因是我们将8条导线同时沿RJ-45头内的8个线槽插入的时候,有一根没有插到线槽的顶端。

CuteFTP与Serv_U设置及Foxmail使用实验:该实验使我们掌握了CuteFTP2.01软件的使用方法和Serv_U软件的使用方法。实验中我和队友要完成的任务是先安装CuteFTP与设置其参数,再分别以匿名与非匿名方式相互上传下载文件,最后利用Serv_U开FTP服务给彼此分别以匿名与非匿名方式来访问。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没有在两节课上完成任务,但下来之后我们在寝室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学习,顺利完成任务,并按时提交了实验报告。

电子商务模拟系统及netmeeting的使用实验:该实验目的是使我们对电子商务系统及处理流程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并掌握netmeeting的使用方法。实验操作只需要在软件中心下载“电子商务模拟系统”软件包和摄像头驱动,然后解压并安装即可实现视频会见。实验非常简单,因此我们在小组两人之间实现了NetMeeting视频聊天之后,还跟别的小组进行了视频聊天,更全面的掌握了视频头的安装及使用以及NetMeeting的安装配置及使用。

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该实验使我们熟悉把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设置成为软路由的过程;了解路由器的基本作用和基本功能;了解代理服务的概念和掌握配置代理服务器的方法和过程;掌握BBS论坛服务的基本使用方法;掌握及时信息oicq服务的原理和其配置过程;体会到协作学习的一些理念。也通过亲自布线,对硬件(HUB、USB口的外置网卡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篇7:关于网络(Internet)

基于Internet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网络与21世纪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革新

[文章作者]何克抗

[文章来源] 不详

一、21世纪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需求的特点

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21世纪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需求的特点,下面是对这类特点的初步分析。

⒈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材要求全新的培养模式

信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材?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材应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为这类问题开过不下几百次的专题研讨会,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但似乎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这里我们想借鉴一下日本政府关于这类问题的看法。1995年5月日本文部省与通产省联合实施了一项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有重大影响的试验研究项目:“100所中小学校联网试验研究”(实际参与试验学校为111所)[1]。他们之所以投入大量资金实施这个项目,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使100多所试验学校的师生能掌握应用Internet网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探索一种新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体制与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这样的体制与模式下,能培养出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的能力(通常把这几方面的能力统称为“信息能力”)。他们认为具有这样一种能力对于培养能适应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材是至关重要的,而基于Internet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网络则为培养这种信息能力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很清楚,日本政府是把具有信息能力,即具有获取、分析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作为信息社会所需人材的最重要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来考虑的。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值得借鉴。

此外,为了迎接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种种挑战(例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压力、粮食匮乏、毒品泛滥、色情暴力……等等),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新世纪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而不应当是只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与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材。我国当前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体制与教学模式很难适应信息社会所需人材的信息能力培养与创造能力培养这两方面的强烈需求。

⒉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要求对劳动力进行终身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培训

在信息社会中,对劳动力不仅要求进行职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培训,而且要求进行终身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培训,理由很简单??信息社会中社会财富的创造与积累即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愈来愈依赖基于知识的信息产业。这可通过以下事实来说明:

⑴据有关方面的调查统计,1993年美国就业岗位的78%是与信息服务业有关,显示出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趋势近年来一直在持续发展。

⑵据美国公布的统计资料,1992年亿万富豪的排名榜,首次由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以65亿美元(已达到510亿美元)的个人财产荣

篇8:关于网络(Internet)

近年来,随着Internet的逐渐普及与发展,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成为了一个利用Web技术扩展和完善地理信息系统的新兴领域[1]。借助WebGIS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来寻找他们所需的空间数据,并且进行浏览、查询、定位等操作。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WWW访问到静态的或是用户自定义的地图,通过Internet获取自己所需的地理信息。然而这仅仅是做到了让用户被动地浏览和查询现有地图所表达的有限的信息,用户无法主动地编辑和制作自己的地图数据。从这种意义上讲,目前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整个结构体系是一个封闭的体系,空间信息被锁定在中心数据库中,网站就像孤岛,用户无法以任何可行的方式进行通信,浏览器只不过是看似强大却不够灵活开放的只读哑终端[2,3]。然而开放是信息交流的趋势,也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并且Web的本质特性就是其开放性,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将是开放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系统不仅应该能够将地图在网络上发布,而且应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网络地图服务,帮助用户构建可以自己定制的“个人信息空间”。系统在提供浏览器端地图浏览和查询功能的同时,应该进一步提供在浏览器端进行交互制图的功能,即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所发布的网络地图进行编辑,甚至能够在浏览器端制作新的地图,并提交给空间数据源供其他用户使用,真正做到“地图制图平民化”[4,5]。因此在实现网络地图发布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网络地图的交互制图功能,满足广大WebGIS用户以全新的方式使用网络地图,并和网络地图交互作用的需求,也是构建开放的、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一项图形技术[6,7,8]。

重庆市渝北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在.NET架构下所开发的基于B/S结构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力求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业务的网上办公,而大部分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业务均会涉及到矢量地图数据的发布与处理,并且业务需求系统能够提供网络地图的交互制图功能。鉴于这种需求,该系统在.NET的开发环境下借助GeoMedia WebMap Pro来构建地图服务器,在实现了网络地图发布的基础上进一步为用户提供了网络地图的交互制图功能。本文即是以重庆市渝北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中网络地图的交互制图功能为例,对实现基于Internet的网络地图的交互制图进行了一些探讨。

1 网络地图的交互制图实现机制

网络地图的交互制图功能实现首先要以网络地图的发布为基础,根据在网络上传输的地图数据格式的不同,实现基于Internet的网络地图发布当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传输栅格地图数据的方法,它通过HTML语言将地图发布给用户;另一种则是直接将矢量地图数据下载到客户端后,地图用户借助特定的插件或JAVA Applet实现地图操作[9,10]。网络地图的交互制图主要是针对发布到浏览器端的矢量地图数据进行的交互制图[11,12]。鉴于目前矢量地图在Web上的发布方式,由于网络地图的交互制图将对所发布地图的空间数据源做出修改,同时又考虑到在WebGIS的开发技术中,纯粹的侧重服务器或纯粹的侧重浏览器的策略都存在明显的局限,因此网络地图的交互制图实现思路采用综合型的开发策略,如图1所示兼顾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双方的优势和潜力,合理地分配双方的数据运算和传输负担,将网络地图的制图操作以及获取操作产生的几何图形的节点坐标放在浏览器端实现,而制图操作的结果在服务器端生成。这样使服务器和浏览器双方充分地共享彼此的计算能力,将浏览器端的制图操作所产生的小量数据(如:所画点的坐标值、原有点的坐标变化值等)通过网络提交给服务器,服务器利用这些数据产生制图操作的结果,同时在对空间数据源做出修改之后将结果返回给浏览器端。

重庆市渝北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地图服务器采用了GeoMedia WebMap Pro结合.NET的技术来构建,其动态发布的矢量地图在被下载到浏览器端后通过GeoMedia WebMap Pro自带的ActiveCGM插件发布给最终用户。在此基础上实现的网络地图的交互制图,即采用了上述的实现思路,在浏览器端通过编写JavaScript脚本来实现地图的制图操作,然后将操作产生的数据提交给地图服务器,制图操作结果的产生以及对空间数据源的修改在地图服务器端由.NET结合GeoMedia WebMap Pro开发的程序来完成,最后地图服务器将制图操作的结果返回给浏览器端。该系统实现网络地图的交互制图功能的体系结构图如图2所示。

2 实现网络地图交互制图的关键技术

实现基于Internet的网络地图交互制图,并将其应用到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中,将会涉及到几个关键技术的实现。

2.1 坐标转换

从整体实现的逻辑顺序上来讲,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制图操作数据在浏览器端的产生,重庆市渝北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在浏览器端采用了JavaScript脚本调用ActiveCGM插件提供的方法来实现浏览器端地图的制图操作,并获取产生的制图操作数据,JavaScript脚本是可以用于开发在浏览器端页面上解释执行的脚本程序,是可以直接与用户交互的脚本语言,GeoMedia WebMap Pro自带的ActiveCGM插件是用于在浏览器上显示矢量地图的ActiveX控件,该控件提供了一些能够有助于在浏览器端实现制图操作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只能获得操作产生的点的坐标,并不能产生真正的图形[13]。并且浏览器端产生的坐标点的坐标是CGM坐标,而在地图服务器上生成图形需要将此坐标转换为地图原有坐标系下的坐标,这就涉及到了需要解决的有关坐标转换的问题。它可以在地图服务器端通过将其与存储单元的显示比例尺、X坐标的存储偏移量、Y 坐标的存储偏移量等参量相互运算修正实现转换。

2.2 空间数据源的修改

实现对空间数据源的修改是实现基于Internet的网络地图交互制图功能的必要技术,因为只有做到了空间数据源的不断更新,用户在浏览器端的制图操作才真正有了意义。这就要求地图服务器端的程序要具备对空间数据库进行修改的能力。GeoMedia WebMap Pro正是一种能够对空间数据库进行写操作的WebGIS开发平台,系统正是借助GeoMedia WebMap Pro,结合。NET开发了能够对空间数据源进行修改的程序。由于目前矢量地图一般是以图层为单位以关系表的形式存储在空间数据库中的[14],其具体形式如表1所示。因此这里对空间数据源进行修改的程序不仅能够修改空间属性而且能够实现地理属性的修改,这正符合了网络地图交互制图的要求。

3 网络地图的制图操作实现

矢量数据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的数据源,目前以矢量格式发布到浏览器端的网络地图通常是由多个图层来组成一幅地图,而点、线、面又是构成每一个图层的基本元素。因此,在浏览器端的制图操作主要是实现对点、线、面进行的操作。在系统的实际开发过程中使用JavaScript脚本将对点、线、面的操作分别封装到不同的函数中实现。以对多边形的制图操作为例,其关键函数的代码示例如下:

//提取所画点的个数

function SetACGMNumPoints(CorStr)

{

var Temp = 0;

PtsNum = 0;

if(CorStr =="" )

return CorStr;

Temp = CorStr.indexOf(PointSeparator );

PtsNum = parseInt(CorStr.substring(0,Temp));

CorStr = CorStr.substring(Temp +1,CorStr.length );

return CorStr;

}

//画多边形

function AddPolygon()

{

var Str;

pnt=document.MapForm.Activecgm.

MLCommand ("promptvector -polyline -force");

Str=SetACGMNumPoints(pnt);

if (PtsNum <=2)

window.alert("点的个数少于3个!");

else

document.location="Map.aspx?addpolygon=1&StorageOffsetX=<%=StorageOffsetX%>&StorageOffsetY=<%=StorageOffsetY%>&DisplayToStorageScale=<%=DisplayToStorageScale%>&ploygonpnts="+Str;

}

除此外,系统还在浏览器端开发提供了画点函数AddPoint()、画线函数AddLine()、提取所画点的坐标字符串函数SetACGMNextPoint()、转换X坐标函数TransformX()、转换Y坐标函数TransformY()等一系列在浏览器端实现网络地图交互制图操作所需要的函数。同时为使所编写的代码具有更强的复用性,系统将这些在浏览器端执行的函数存放到一个公共的.inc文件中,其它页面或Web程序通过引入该.inc文件,即可调用其中的函数来实现网络地图的交互制图操作。

4 网络地图制图操作的结果生成

网络地图制图操作的结果生成是实现网络地图交互操作的关键,制图操作结果的生成、对空间数据源的修改以及制图结果回传给浏览器端将在地图服务器端实现。实际开发过程中,系统根据浏览器端操作对象的不同将制图操作结果的生成、对空间数据源的修改以及制图结果的回传封装成不同的过程在.NET服务器端的后台编码文件中实现。对应于前面所示的对多边形的操作,地图服务器端提供了用VB.NET结合GeoMedia WebMap Pro开发的过程AddPolygon(ByVal pntscord As Array,ByVal tablename As String)来实现多边形的生成、对空间数据源的修改以及多边形操作结果的回传。此过程的程序逻辑与关键代码如图3。

地图服务器端对点、线的生成处理与对多边形的处理类似,也分别由不同的过程来实现,同时为辅助以上过程的执行,系统在地图服务器端还开发了一些辅助函数和过程,如函数Split(ByVal polygoncor As String) As Array是用于实现从浏览器端上传的坐标字符串中提取坐标值的、过程CreateMapserver()用于创建地图服务等。

5 结 语

上一篇:厨师国家职业鉴定标准下一篇:演讲口才第六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