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应用基本原则

2024-08-06

抗生素应用基本原则(精选6篇)

篇1:抗生素应用基本原则

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各临床科室:

为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省卫生相《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提高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保障医疗质量,现就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出以下要求,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

㈠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㈡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有无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③ 异物植入手术;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㈢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器官-腔隙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并参考本医院细菌耐药状况选用品种。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1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静脉给药可在术前0.5小时,肌注在术前0.5~1小时),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污染手术野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在手术中给予第2剂(使用长半衰期抗菌药物者除外)。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剂即可。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存在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手术时预防用抗菌药物选用品种参考附件1,药物品种可依据各医院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二、加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我国临床应用普遍,使用量大,细菌耐药率高,必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加强管理。

㈠对于消化和泌尿系统感染,初始经验性治疗可选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㈡对于确诊的需要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可以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沙星等)。

㈢按CAP指南条件确诊可以在门诊治疗的CAP患者,首选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可选口服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㈣青霉素和/或头孢菌素过敏的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可以选择氟喹诺酮类药物。

㈤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治疗失败的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可酌情改用氟喹诺酮类药物。

㈥除上述情况外的其他感染,应参照有关专业用药指南、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或药敏实验结果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三、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规定,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按“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分级管理规定,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㈠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根据临床实际、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以及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

药物。

2.限制使用:鉴于此类药物的抗菌特点、安全性和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需对药物临床适应证或适用人群加以限制,价格相对较非限制类略高。

3.特殊使用:包括某些用以治疗高度耐药菌感染的药物,一旦细菌对其出现耐药,后果严重,需严格掌握其适应证者,以及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后者的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尚不多,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相对较高。

根据当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决定将以下抗菌药物作为“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医疗机构在使用时应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

1.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

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朵利培南;

3.甘酰胺类抗菌药物:替加环素;

4.糖肽类与噁唑酮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粘菌素、利奈唑烷;

5.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伏利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㈡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

1.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

2.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病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该类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使用,并应受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的监督检查,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

3.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应经感染专科医师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经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并应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

紧急情况下根据药物适应证或适应人群,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如需继续使用,必须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四、认真做好细菌耐药性监测,指导监督临床用药

检验科(细菌室)应每季度将住院病人的细菌培养及耐药情况作详细监测分析,并将常见致病菌(如:革兰阴性杆菌中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革兰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等)的耐药情况及时报告给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由医院统一转发临床各科室,指导临床用药。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发布抗菌药物应用预警。

㈠对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将预警信息及时通报有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㈡对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该慎重经验用药。㈢对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该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㈣对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该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五、层层落实责任,加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管

药剂科与医务科密切配合,严格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和处方评价制度,规范临床医师用药行为。对临床医师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和整改,对问题突出的科室的负责人和当事人要按照《山东省<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和《山东省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实施办法》有关要求,严肃处理。督导各临床科室及其医务人员坚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手术部位

头颈外科手术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心脏手术 神经外科手术

抗菌药物选择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甲硝唑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血管外科手术 乳房手术 腹外疝手术

应用植入物或假体的手术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骨科手术(包括用螺钉、钢板、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 金属、关节置换)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曲松

胃十二指肠手术 胆道手术

头孢呋辛;头孢美他醇

头孢呋辛;头孢美他醇,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

阑尾手术 结、直肠手术 泌尿外科手术 妇产科手术

头孢呋辛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头孢呋辛;环丙沙星

头孢呋辛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甲硝唑

注:1.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

高的医疗机构,如果进行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可选用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2.医疗机构选择手术时预防用抗菌药物时,可按卫生部有关要求依据各医院具体

情况适当调整。

篇2:抗生素应用基本原则

1.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是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预防用药应保证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范围 2.1 清洁手术

2.1.1 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卫生部规定,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2.1.2 清洁手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年龄大于70岁。(5)糖尿病控制不佳。(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2.2 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

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预防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2.3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3.1 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3.2 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3.3 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给药,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3.4给药地点:手术室

4.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选药依据 4.1 针对手术部位正常菌群的成员。

4.2 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4.3 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4.4 预防性使用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确切、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应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附件2)选用抗菌药物。

5.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基本原则

5.1 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骨科手术、剖宫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

5.2 周围血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5.3 颅脑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5.4 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

5.5结、直肠手术、阑尾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可加用甲硝唑或替硝唑。

5.6 肝胆系统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舒巴坦。

5.7 泌尿外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5.8 妇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

6.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6.1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6.2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呋辛。6.3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

头孢唑啉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

6.4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6.5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使用时必须经科主任审批,并在病程录中说明理由。6.6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作为泌尿系统手术以外的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7.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操作流程 7.1 择期手术

7.1.1医生手术前一日开临时医嘱(注明术前0.5小时用),填写术中临时医嘱单并打印,由病房领药。

7.1.2需做皮试者由病房护士完成,并在病历上记录皮试结果。7.1.3手术当日病房护士将药品和已打印的术中临时医嘱单交付手术室接病人人员。由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开始前0.5小时(或麻醉诱导期)执行医嘱,同时在术中临时医嘱单执行栏记录执行时间并签名。

7.1.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追加一次剂量。各科应根据本科手术特点或预计手术时间,提前将第二剂量抗菌药物提交手术室备用(操作程序同上)。若术中未用,手术结束后随病人带回病房。7.2急诊手术

7.2.1急诊手术术前用药由病区医生开临时医嘱,由病房领药。7.2.2需做皮试者由病房做皮试,紧急情况可由手术室做皮试。7.2.3各病区可根据本科特点,必要时备用一定数量术前常规应用的抗菌药物,或建立急诊病人领药绿色通道。7.2.4其余程序与择期手术同。7.3剖宫产手术

7.3.1为了避免胎儿接受抗菌药物,剖宫产手术应在钳夹脐带或断脐后给药。

7.3.2其余程序同外科手术。8.术后预防用药原则

8.1 术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宜选择与术前相同的药物。8.2 I类切口术后用药时间应不超过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但必须在病程录中说明理由。II类切口用药时间不超过48小时,必要时可延长至72小时。III类切口可根据实际情况应用3-7天。9.术后治疗性用药

术后如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属治疗性用药,应及时采集标本送细菌学检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病程记录中应注明所使用的抗菌药物目的如:“预防”或“治疗”,不能笼统的写成“对症”或“抗炎”。10.预防用药品种和剂量

篇3:抗生素应用基本原则

1 抗生素临床使用的误区

1.1 误区之一:

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 某职工做腰椎椎间盘突出手术, 为预防感染, 医生给他用了大剂量的抗生素, 引起腹泻。医生又用抗生素止泻, 结果腹泻越来越厉害。专家会诊认为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专家还指出, 每用一次抗生素就产生10%的耐药率, 所以, 必须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1.2 误区之二:

抗生素可以外用 不少外科医生经常把抗生素配成液体冲洗伤口, 有的在术后向伤口内撒抗生素粉剂, 这都是很不正确的。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 我国结核菌耐药率高达46%。尽管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这个结果, 但不能说与利福平的滥用毫无关系。

1.3 误区之三:

对抗生素期望值过高 许多的病人使用抗生素一两天后没有明显好转, 就要求医生用其他抗生素, 或增加使用其他抗生素。专家认为: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 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 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 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1.4 误区之四:

新的抗生素比老的抗生素好 不少人认为抗生素“越新越好”, “越贵越好”, “越高级越好”。其实每种抗生素优势劣势各不相同, 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 价格也便宜, 再加上人们不经常使用, 疗效反而可能更好。

1.5 误区之五:

抗生素是消炎药 多数人将抗生素等同于消炎药, 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 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专家介绍说, 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 这些菌群互相制药, 保持体内的微生态平衡。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 会引起菌群失调, 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

1.6 误区之六:

忽视抗生素的特殊不良反应 二重感染: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由于体内敏感细菌被抑制, 而未被抑制的细菌以及真菌即趁机大量繁殖, 引起菌群失调而致病, 以老年人、幼儿、体弱及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为多见。

研究证实, 在人体的皮肤、口、咽部、阴道和结肠等部位存在大量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这些细菌在宿主细胞上定居、生长、繁殖、同时具有: (1) 参与物质代谢和激素转化和合成、胆汁代谢、胆固醇代谢和激素转化等; (2) 作为一种抗原, 刺激宿主产生抗体, 增强其免疫能力; (3) 产生脂肪酸等代谢物和细菌素等, 可对抗外来细菌的侵入, 构成防止外来细菌侵入的生物屏障; (4) 使某些致癌物质转化为非致癌物质。可见这些细菌存在对于保持人体生态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我们把这些细菌称为人体正常菌群, 并予以积极保护。然而, 当我们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时, 体内正常菌群同样会被杀灭或抑制。不过, 其受抗生素影响的范围大小, 取决于所选用抗生素的抗菌谱的广或窄。因此, 治疗感染病应根据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来选用窄谱、有针对性的抗生素。这样既可以有效杀灭病原菌, 达到治疗疾病目的, 又可避免或减少对正常菌群的杀灭或抑制作用。

2 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2.1 严格掌握适应证

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 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 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2.2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

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 因抗生素用后常使病微生物不易检出, 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 影响临床确诊, 延误治疗。

2.3 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

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 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有害无益的。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 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 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2.4 皮肤、黏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

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 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 其他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在眼黏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2.5 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

2.5.1 风湿热病人, 定期采用青霉素G, 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 防止风湿热复发。

2.5.2 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他适当的抗生素, 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2.5.3 感染灶切除时, 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2.5.4 战伤或复合外伤后, 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2.5.5 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2.5.6 严重烧伤后, 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2.5.7 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 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限于门诊) 。

2.5.8 颅脑术前1d应用抗生素, 可预防感染。

2.6 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 应充分认识到人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 不能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了人体内在的因素, 当人体免疫球蛋白的质量和数量不足、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足时, 抗生素治疗则难以奏效。因此, 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应尽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状况得到改善;采取各种综合措施, 以提高机体低抗能力, 如降低病人过高的体温;注意饮食和休息;纠正水、电解质和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以及处理原发性疾病和局部病灶等。

总之, 抗生素可以治疗疾病, 同时也会产生不良反应, 可以说没有一个抗生素是绝对安全而没有任何不良反应的。因此患者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作为消费者需要更多地了解抗生素使用常识, 避免常见的误区, 在生病的时候才能正确地用药。

篇4:抗生素合理应用原则及方法

【关键词】抗生素应用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R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37-01

生活在地球生物圈中的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成员。在生物圈中,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总是处于有序的动态平衡之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天然和谐、共生共荣的大家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破坏了人与微生物的平衡,必然遭到细菌耐药的报复,肆虐人类。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使用最广,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是一类滥用最严重的药物。医生是直接影响的原因,医生对使用抗生素药理作用、适应证等掌握不全,不重视病原学检查,凭经验使用抗生素,有的不了解各类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及间隔时间等方面不规范,个别医生受经济利益驱动,加速了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大众媒体大量刊播抗生素广告,夸大其治疗作用,误导了消费者。使用抗生素的误区表现在: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抗生素可以外用;广谱抗生素比窄谱抗生素效果好;新的抗生素比老的抗生素好;抗生素是消炎药。

1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要性;我国某医院2000年对该院住院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调查,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占82.2%,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大大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不合理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造成一些听力障碍的残疾人。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已经达到60%~70%。我国ADR中心监测的不良反应报告病例数抗生素占了所有中西药报告病例数的近一半,其数量和严重程度都排在各类药物之首。为了使抗生素在发挥最大治疗效应的同时,使不良反应减少到最低,合理使用抗生素就显得十分重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就是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用药。强化抗生素的使用权限过程,结果监管,使其应用利大于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从2004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职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抗生素。

2.抗生素合理应用原则

2.1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联合。

2.2病毒性感染或病毒感染可能性较大的患者,一般不使用抗生素。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针对性地选用抗生素,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一旦确认为非细菌性感染者,应立即停用抗生素。

2.3对重症细菌感染,医院感染或难治性感染,应力争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体外药敏试验,根据细菌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2.4要避免外用PN类、头孢菌素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眼科、耳鼻喉科、外科、妇产科及皮肤科使用外用抗生素也应严格管理,掌握适应证。

2.5细菌性感染所致发热,经抗生素治疗体温正常,主要症状消失后,要及时停用抗生素。明确诊断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在使用某种抗生素72h后,临床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加重者,应分析原因,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改用其他敏感的药物。

2.6一般情况不要因预防目的而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不要过长,不要过分依赖抗菌药物,要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2.7预防和减少抗生素的毒副作用,要注意剂量和疗程,避免产生耐药菌株,同时要密切注意患者体内正常菌群失调,以免因此而诱发二重感染。

3.合理应用方法

篇5:临床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1)只能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所有抗生素仅用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生素。虽然近十年来,许多学者报导了大量的大环内酯类非抗菌作用,如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胃肠道神经源性运动障碍、胆囊结石等,但由于其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应十分谨慎地对待这些新用途,原则上不予利用。

(2)尽早确立病原菌诊断 病原菌检查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临床上许多感染性疾病可以通过经验性治疗治愈,但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感染、不同的医疗单位,致病菌种类、构成、药物敏感性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为了找到敏感的抗生素,及时地控制感染,就应当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力争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正确采集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3)针对性经验治疗 在未获得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可进行针对性的经验治疗。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一般抗生素;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难治性感染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致病菌及耐药情况,选用覆盖面广、抗菌活性强及安全性好的杀菌剂,可以联合用药。对导致脏器功能不全、危及生命的感染所应用的抗生素应覆盖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菌、真菌。

(4)结合临床评价细菌培养与药敏结果的意义 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尽快判断经验性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以便参照“培养+药敏”的结果有针对性地选用作用强的敏感抗生素。无感染表现的阳性结果多无意义,应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寄殖菌的可能。

(5)选用作用强,在感染部位浓度高的抗生素 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①患者的疾病状况 基础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病理、生理、免疫功能状况等。

②药物的有效性 包括抗生素的抗菌谱,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如半衰期、血药浓度、组织浓度、细胞内浓度等),药效学特点及不良反应等。③本地区、医疗机构、病区细菌耐药状况 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

④给药途径 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及药代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

⑤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⑥其它 药物的相互作用、供应等。

(6)要注意及时更换抗生素 要根据临床疗效或(和)微生物检查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所用的抗生素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就可根据临床疗效来判断所用抗生素的有效性。

(7)要有合理的治疗终点或疗程 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2~3天,就可终止抗感染治疗;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如结核病等。

(8)要重视必要的综合治疗 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人体免疫力的重要性,过分依赖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视人体内在因素常是抗生素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必须尽最大努力使人体全身状况有所改善,各种综合性措施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输血、血浆、白蛋白或氨基酸,处理原发病和局部病灶等,均不可忽视。

(9)要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如果局部感染较轻,或感染较重但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病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选用如下外用制剂:呋喃西林、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莫匹罗星、磺胺醋酰钠等。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制剂在局部使用,以防对临床常用药物耐药的菌株产生。(10)指征明确才能联合使用抗生素 只有那些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需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才能联合使用抗生素。2.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原则

(1)联合应用目的 联合使用的药物要能够对致病菌产生“协同”或“累加”的杀灭作用,以达到增加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的目的。

(2)联合应用适宜的种类 联合应用一般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联合应用,特殊情况下还要加用抗真菌药。通常采用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磷霉素、万古霉素等)与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联合或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以获得协同抗菌作用。(3)联合用药的适应证 联合使用抗生素的适应证应较单独用药更为严格。其明确的适应证如下: ①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

②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③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④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感染。

⑤联合用药的协同作用可使其中一种毒副作用较大的抗生素剂量得以减少,因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⑥需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如结核病,强化期治疗时应采用四联、三联,巩固期以二联为宜。

3.相对合理的药物联合

根据体外的联合药敏试验结果以及长期的临床应用效果,证实了某些药物联合应用确实具有很好的疗效。现将一些可能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罗列如下:

(1)对金葡菌引起败血症、心内膜炎、重症肺炎(或肺脓肿)等各种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氨基糖苷类;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氨基糖苷类;(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去甲)万古霉素+头孢唑啉;氯唑西林+(去甲)万古霉素;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去甲)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替考拉宁+氨基糖苷类。

(2)对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青霉素(大剂量)+氨基糖苷类(AGs单用耐药);(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

(3)对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大剂量)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其中的一种+(去甲)万古霉素;其中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去甲)万古霉素已成为治疗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标准经验性方案。要特别注意的是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的联合对它无效,因为肺炎链球菌的耐药机制是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所致,而非产生β—内酰胺酶。

(4)对肠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应用有 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奈替米星(普通株);(去甲)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一般耐药株);达托霉素+氨基糖苷类(VRE株)应注意的是替考拉宁+氨基糖苷类对肠球菌无协同作用。

(5)对绿脓杆菌引起的各种严重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哌拉西林(或阿洛西林、头孢他啶)+氨基糖苷类;头孢他啶+氟喹诺酮类;头孢哌酮+酶抑制剂;哌拉西林+氧氟沙星。

(6)对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严重肺炎或败血症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甲氧苄啶+氨基糖苷类;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

(7)对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哌拉西林+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哌拉西林□氧氟沙星;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

(8)对结核杆菌引起的感染有效的药物联合有 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氧氟沙星(600~800mg/d)+利福喷丁+异烟肼。

篇6:论抗生素给药原则及其副意义

摘要:注重杭生素的使用,按照其原则给药,使得杭生素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而不至于导致耐药性的增加。加强对杭生素副作用的了解,根据副作用发生的理由进行合理给药,使得杭生素的研究和临尿都进入科学化的轨道。

关键词:辅助治疗 过敏反应 药物热

临床上基本每一个科室,每一个专业的医生都在使用抗生素,它的使用率是非常高,对于感染,包括病毒感染,细菌的感染,寄生虫的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等微生物感染都需要使用抗生素。我们平常的很多疾病也确实属于感染性疾病,如普通的感冒,上呼吸道的感染,泌尿道的感染,皮肤的感染,但他们引起的感染原是不同的,上呼吸道80- 90%是病毒感染,而泌尿道的是细菌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我们要用抗病毒的抗生素,如果是细菌感染就要用抗细菌的抗生素。在医院里抗生素的使用占总量的30- 50%。其中一部分是需要使用的,另外一部分属于不合理使用。除了医院,老百姓的家里都会有抗生素存在,药店里的很大一部分也是抗生素。在我国抗生素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其中肯定有很多不合理之处,这就需要进行严格的、科学的指导管理。

1、给药途径

人体是一个微生态平衡的整体。各种细菌在身体各个部位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和平共处。对于病毒引起的感染或无菌炎症使用了抗生素;或者已经明确某种细菌的感染而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或者没有针对性的使用窄谱抗生素,这些抗生素不但没有杀死致病菌、病毒,或者即使杀死了致病菌,同时也杀死或抑制了正常细菌,引起菌群失调,耐药致病菌种大量产生、繁殖,造成二重感染,即原有细菌或者病毒感染,由于大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机体的抵抗力下降,一些真菌趁虚而入,引起鹅口疮、念珠菌肠炎、全身性念珠菌、曲菌感染等。

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开: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开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例如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此情况见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以及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等。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开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可局部滴耳。

2、根据感染的不同部位选药

2.1肺部感染

患者肺部感染常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等,肺组织血供不良,影响抗生索效果。应当选用毒性较小的青霉素杀菌药,且应静脉给药,剂量大些,以保证疗效,若病情严重或有混合感染,采用合理的联合用药。

2.2尿路感染

头孢菌素、青霉素类抗生素在尿液中浓度较高,适用于泌尿系感染;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在尿液中的浓度也较高,但老年人慎用,有肾功能不建全者禁用。

2.3胆道感染

上一篇:大班奥尔夫音乐:小毛驴下一篇:幼儿园小孩开学祝福语(6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