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寓言》有感作文

2024-08-09

读《人生寓言》有感作文(精选17篇)

篇1:读《人生寓言》有感作文

读《世界寓言精选》有感作文

・ 暑假里我读了《世界寓言精选》这本书。书中有各个国家精彩的寓言故事,每篇都很吸引我,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我最喜欢的一则故事就是“火与蜡像”了。故事是说一个技艺高超的蜡匠精心浇塑了一尊非常完美的蜡像。就在他觉得万事大吉的时候,他却把蜡像放在靠近火的地方, 结果热烘烘的火焰很快把蜡像烤化了。可怜的蜡匠白辛苦了一场。

・读完这个故事,我忍不住想起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些事,我和这个蜡匠真的很像呀。 有一次,我正在准备一幅参加比赛的画,画了好长时间了,我有些口渴,就停下来喝了几口水,喝完随手就把水杯放在我的画上继续画。等我上完颜色后,看着还不错的作品,我高兴的准备拿给妈妈欣赏一下, 结果在我抽起画的时候,水杯被弄翻了,我的画也“洗了一次澡”。我也是白辛苦了一场啊。欲哭无泪啊!

・在学习上,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一次数学考试时,我感觉题目很简单,很快就做完了。可就在做最后一道生活应用题时,我却在抄答案时把得数抄错了, 结果可想而知了。

要是蜡匠能注意到有火的细节,他的蜡像就不会被火烤化了,要是我在喝完水后,能把水杯放在离画远一些的地方,我的画也不会被“洗澡”了,要是我在做题时,能不那么激动,仔细抄得数的话,我就能答对了。虽我们都付出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了,但是没有注意到一些小的细节, 结果就会因为百分之一的疏忽完全变样了。・真是细节决定成败啊!

篇2:读《人生寓言》有感作文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好东西,我们要珍惜它。前不久,我就买了一些书,有一本叫《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里有很多故事使我受益匪浅,《狮子和兔子》就是其中一篇。故事是这样的:狮子想抓住一只正在睡觉的兔子。正要行动,狮子又看见一只漂亮的小公鹿,就去抓鹿,兔子又被惊醒,立刻逃跑了。狮子因为长时间没有抓到鹿,就回去吃兔子,但没想到兔子也逃跑了。于是,它说:“我真是倒霉,因为我为了贪图更多的食物,反而把唾手可得的食物丢掉了。”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见异思迁的结果是什么也得不到。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该有始有终,坚持下去。只有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才能取得成功。这让我想到我小时候的一件事。

篇3:读《人生寓言》有感作文

信天游的声浪,踏着黄土的热气,拐过峻岭高坡,散作漫天黄沙,那曲调声声入耳,响彻天际,来往经行的人们纷纷住脚,驻足倾听,为这歌里的故事动容、惆怅,感时伤怀,在尘土飞扬中品味着曲终人散的结局。

城市与农村,繁华与安然,总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一旦人生被卷入到这样的故事当中,悲喜苦乐便不由自主地交错撕扯在一起,不由你去置身或抽离。这许多故事中,城乡二元制背景一直是造成一切悲欢离合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高加林的故事也是如此。

高加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一个身在农村却渴望更广阔天地的年轻人,他身上有着当时的“现代青年”所具有的自信坚毅与辛勤朴实;他热爱生活,心性高远,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对前途的憧憬。他不愿意像他的父亲那样安守本分地活着,他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努力想要融入时代的潮流中——这样一个人,又怎么会甘愿一辈子留在家乡的方寸土地上呢!可是人的理想再伟大,终究也无法跨越现实的桎梏。高加林的内心深处,由衷地渴望着摆脱这注定的一辈子农民身份,渴望着成为城市里的一员,但是,当理想、现实和爱情掺杂在一起,一切都变得无法单纯。

刘巧珍和黄亚萍,并不单单是两个女人,她们的背后分别是广袤的农田土地和高耸的高楼林立。在高加林失去乡村教师资格的时候,巧珍给了他温柔的呵护;当高加林要走向城市的时候,她支持他走向更光明的未来;而当高加林想要割断和她的关系,走向城市妇女黄亚萍时,巧珍又一次选择支持他心爱的人,自己默默地离开;最后高加林重新从城市落魄地回到了农村,巧珍虽然已为人妇,仍然尽力地帮助他,让他在农村得以生活下去。德顺爷说的对,高加林丢了一块金子。文化水平的鸿沟横亘在他们两人之间,巧珍不可能说出有多少种新兴能源,不可能跟高加林讨论国际大事,她只懂说母猪下了崽之类的生活琐事;但亚萍可以,城市出身的她有着别样的气质和浪漫,最重要的——她有城市户口,这意味着高加林可能有机会离开他祖辈一直生活的落后愚昧的农村,走向更广阔的城市。亚萍也是深爱他的,为了高加林,她毅然舍弃了爱她的张克南。她比巧珍有文化,懂得浪漫,他们可以在同样的思想高度上沟通交流,可以畅谈科学、诗歌和理想,但她却也没有巧珍那样的纯真可爱。然而最终,他们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

有人说高加林是背信弃义的,黄亚萍是没有同情心的。我觉得执此论者徒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向下俯瞰一切,忽略了人性本来面目。自孟子荀子关于人性本源的争执开始,已逾千载,然而千载之下,人性愈发变得捉摸不透。善恶均不足以把人性概括全面,也显得愈发苍白无力。就加林来说,他想的只是摆脱自身的局限,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爱情燃起与之冲突的时候,他不能够改变当初的愿想而屈从于温暖的怀抱,他当然想要两全其美的结局,如此一来,这指向的不就是亚萍吗?尽管最后加林输掉了一切,甚至似乎输掉了梦想,可是这个故事中黄土是无言的,它始终注视这一切,注视着加林走走停停,往往复复,像巧珍那样,永远对他敞开怀抱,不言一语。这不是一片普通的黄土地,而是铺满黄金的烂漫故园哪。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年轻人年轻的时候。”其实人生中会遇到无数个岔道口,可是你能说哪个是对哪个就是错吗?如果说死亡是这条路的尽头,那么无论我们走过什么样的路,做出过什么样的选择,统统殊途同归于一点,这又有什么可质疑的呢?选择踏踏实实努力工作是对的,想要做个背包客丈步天涯也是对的。高加林想要打破地域的束缚是对的,与巧珍相爱也是对的,转而靠近志趣相投的亚萍也是对的,可是,当他最后跪倒在德顺爷脚下,亲吻那片淳朴的黄土地、泪满衣衫的时候,又有谁能说这一切的一切就不是对的呢?

兜兜转转,最后回头。然而,浪子回头就是最后的归宿吗?路遥在结尾说的“并非结局”有很多种解释,而在我看来,人生本身就是波折跌宕的,高加林难道就不会再次奔向魂牵梦萦的城市?尔后又一次被大浪掀翻梦回故土?这都并非是最终的结局。人生有起点,却谈不上有什么结局。

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必然贯彻着作者的思想,路遥先生作出《人生》并不是要描绘一个离乡的农村青年的灿烂人生。无论是铺满鲜花的坦途或是荆棘丛生的坎坷都只是一个选择,作者刻画出的“高加林悲剧”,令人痛惜、感慨、反思,是面对巨大的社会变革时发自心底的呼唤与期盼——这样的悲剧随时都在上演,在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中,整个社会、整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内在质变是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篇4:读《伊索寓言》有感

我叫何子美。想认识我吗?跟我来吧。

会画卡通女孩,且能异想天开地画,并因此能拿奖的,是我;会讲故事,会写童话,且有多篇作品发表的,是我。

伤心的时候,能强忍住眼泪的,是我;爱打抱不平,路见不平就一声吼的,是我。

这就是12岁的我,一个聪明的小女孩,现在北京读初中。

你认识我了吗?

[创作感言]

因为看书,我喜欢语文;因为写作,我很快乐。通过看书,我了解到了知识的深远,文字的奥妙。通过写作,我的想象力一直在飞翔。我最喜欢写童话。我觉得写作文最需要的就是想象力。童话能不断地丰富我的想象力。我爱语文,我爱写作,我更爱看书。

这次的国庆七天假,我看了不少好书,其中就有一本特别值得回味——《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收集了四百多个小故事,里面大部分的故事都是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这些故事虽然短,文字浅显,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在这四百多个故事当中,有5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

第一个故事是狗和自己的影子:一只衔着肉块的狗走在桥上,看见水里自己的影子,以为又有一只衔着肉块的狗,因而放弃了嘴里的肉,和自己的影子打架。狗试图抢不存在的肉,结果却把自己嘴里实实在在的肉丢了。多么贪心的狗呀!真是贪多必失啊!

第二个故事是天文家的故事:天文家仰面观星,结果却失足掉到井里,他大喊“救命”。他的邻居赶过来救他,叹气说:“谁叫你只看着天上,不注意脚下呢!”只看着天上,却不顾脚下的结果,可能会是下井,也可能是下台,也可能比这更倒霉,更惨。不过,有的人下去以后,绝不会说是不小心的,会说是有意去下层做调查和工作。就像这位天文学家有很好的借口:坐井观天。虽然掉下去了,可嘴巴里却还在说大话。

第三个故事是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老婆子养的一只母鸡,每天都下一个鸡蛋。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两个鸡蛋,便加倍的喂它。从此鸡越吃越肥,不下蛋了。我想:有些贪婪的人总想得到很大的利益,结果却总将手中的小利丢失掉了。这真是既丢了西瓜又丢了芝麻啊,损失太大了!

第四个故事是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狐狸看见藤上一颗颗已熟的葡萄,用尽办法想吃到它,可最终也没尝到葡萄。于是它安慰自己说:“这葡萄还没有熟呢,肯定非常酸。”呵!我不禁对狐狸的说法感到好笑。现实中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时机未成熟,这实在是对喜欢为自己找借口辩解的人的一个生动写照。

第五个故事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乌鸦有一块大肥肉,狐狸想把大肥肉弄到自己的手里,一个人独吞,就赞美乌鸦说他的歌喉多么的美妙,请乌鸦唱一首歌。乌鸦一听,果然中计,可他刚一张嘴,大肥肉就掉在了狐狸的手中。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往往是别有用心的。喜欢听好话的人,很容易上当受骗。

这本寓言故事,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包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深深的吸引住了我。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篇5:读《小寓言大启发》有感的作文

《弓手》的作者是德国的莱辛。他写的这个故事卞要讲某人有一张黑植木做的弓,他非常喜欢。但他对弓的样子不十分欣赏,便请一位艺术家在弓上面刻了一幅狩猎图。这个人高兴极了,试着拉了一下弓,但是,弓断了。

这个故事,给了我深刻的启迪;过分的修饰对于事物来说,有时反而是有害的。

我想,一张黑植木做的弓,使用它可以把箭射得又远又准。但是,故事中的这个人为了使它变得十全十美,便请来艺术家在弓卜刻出了一幅完整的狩猎图。然而,良弓配上狩猎图,身价真的变得更高了吗?没有。与这个人的想象相反,刻上狩猎图的弓变得脆弱了,一拉就断了。弓上刻的图案不仅没有使它变得十全十美,反而使它失去了实用价值。

我感到,事物内在的价值和外在的形式之间,往往有着某种密切的关系。良弓看起来粗笨一些,这是因为它要把箭远远地射出去。粗笨正是保证它功能的一种条件。过于精巧纤细,弓就不是原来的弓了。改变它粗笨的外貌,也改变了它的性能和价值,这就从根本上毁了它。由此我想,在讲究形式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事物内在本质的要求。这就像人的衣服一样,并不是穿得越高档越好,越讲究越好。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这是由工作性质决定的。应该考虑事物本身的因素。

篇6:读寓言有感

伊索寓言》是伊索的作品,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因为每读一篇我都能从中学到知识。

《伊索寓言》里面有许多新奇有趣的故事。比如《聪明的公鸡》讲了狗和公鸡是好朋友,一次他们外出游玩。遇到了狐狸,等到晚上狗和公鸡在睡觉的时候,狐狸趁他们在睡觉的时候想将他们一网打尽。结果出乎意料,早在遇到狐狸的时候公鸡已经猜到会有这么一刻,心里已有准备,装睡中的公鸡反攻了狐狸,狗儿趁机咬死了狐狸。狐狸反而赔上了性命。

《伊索寓言》的故事让我们游玩于知识的海洋,指引我们走向智慧的生活。我喜欢这本书。

篇7:读寓言故事有感

今天我了一个寓言故事——《东郭先生和狼》。读后我感触非凡。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天,赵简子去山中打猎,一匹狼的右腿被箭射中了。恰好东郭先生去中山国求官,他在林中休息,一匹狼从草丛里跳出来,它恳求东郭先生救它,东郭先生把它装在装书简的袋子里,赵简子走后东郭先生就把狼放了出来。狼说:“你就好人做到底把你的身躯给我吃吧”!东郭先生听了,就对狼说:“我们去问问那三位老人,如果他们认为你可以吃我,那你就吃我。”狼爽快地答应了。他们先问了老杏树,老杏树说:“种树人种下一棵杏核不费力气的照顾我,这十几年他一直吃我的果实。我老了却要被卖到木柴厂。狼为什么不能吃你呢?”他们又问了老母牛,老母牛说:“当初我被用一把刀换回来,我辛辛苦苦的劳作,养活了他全家。现在老了他却要把我宰了买肉,狼为什么不能吃你呢?”他们又问了一个老人,老人说:“你为什么要吃掉你的恩人呢?”狼狡辩道:“他把我装在袋子里分明想把我闷死。”老人说:“有这么回事吗?那你再演一遍让我看看。”狼又装进了袋子里。老人马上把袋口扎紧,他对东郭先生说:“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你对它讲仁慈,真是太傻了。”说完,老爷爷抡起锄头把狼打死了。

这个故事中的狼就像生活中的坏人,我们遇到坏人的时候可不能像东郭先生那样产生怜悯之心,千万不能上他们的当。应该像那个爷爷一样想办法让坏人收到应有的惩罚。

篇8:读《人生寓言》有感作文

关键词:《菩提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心传录》,下士道,人生无常

《菩提道次第心传录》这本书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三部分来论述了《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核心佛学思想。本文将对比《菩提道次第广论》就下士道当中人生无常这一部分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宗喀巴言:“殊胜下士者, 是于现实不以为重, 希求后世善趣圆满, 以集能往善趣因故”[1] (P42) , 即是对于具有下士根器的人以佛教的三善趣:天、人、阿修罗和三恶趣:地狱、畜生、饿鬼的划分来引导人们逐步提升和调整自己的人生境界和生活态度。

一、人死的必然性

每一个人从一开始出生就会注定会走向死亡。这是亘古不变的一条自然定律。当然每一个人都不希望死, 可是每一个人最终都逃脱不了这个普遍的规律。兰仁巴大师以宗喀巴大师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为蓝本就人生无常这个问题提炼出了三条规律并且为每一条规律引经据典作以证明。

第一条规律:死亡必定来临。兰仁巴大师认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没有任何一种办法可以改变这一条。这个论点兰仁巴大师用四个论据作以支持。

(一) 众生无论生在任何地方都避免不了死亡。

在此, 兰仁巴大师举了《无常集》 (诸阿罗汉所集经中关于无常方面的典籍) 中的一段话:“没有任何一地方, 可以避免死亡来, 天上也无海中无, 山林之中也无有”。这段话有力的佐证了死亡是没有区域之分。

(二) 众生无论生在任何时代都会死亡。

在此, 兰仁巴大师同样举了《无常集》中的一段话来证明死亡不受时间限制。前两条从时和空两方面来论述了死亡的必然性。

(三) 无论何种生命形式都免不了死亡。

(四) 没有不死的任何办法。

总之这四个理由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死亡的必然性和不可抗拒性。

第二条规律:寿命时刻在减少, 没有丝毫增加的道理。

对此, 兰仁巴大师引了《入菩萨行论》中的一段话来说明“浊世的寿命极短暂, 一部分已经失去, 所剩也已不多”[2] (P93) 的道理。

第三条规律:有生之年也没有修法宽余时间的道理。

以上的内容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则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述。如《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三卷中所说:“谓任受生何等之身, 定皆有死, 《无常集》云:‘若佛若独觉, 若诸佛声闻, 尚须舍此身, 何况诸庸夫。’任住何境, 其死定至者, 即彼中云:‘住于何处死不入, 如是方所定非有, 空中非有海中无, 亦非可住诸山间’”[1] (P45) 。

二、人死的未知性

观想人生无常的第二条本质规律就是“死无定数”。既然我们一定会死, 那么到底是什么时候死呢?兰仁巴大师认为这就没有一个固定和准确的规律可循了。

第一部分兰仁巴大师阐述了众生死无定数的原因。这一部分兰仁巴大师提出了死无定数的三大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南瞻部洲 (地球) 的生命的寿命长短没有定数, 尤其是浊世的生命的寿命长短不定, 死无定期。佛教认为我们住的这个地方叫南赡部洲, 南赡部洲众生的寿量没有一定。第二个理由是:众生死因多而生因少。这就是说死无定数的第二个理由是导致我们死亡的时间太多了, 相反促使我们生的原因太少了。即我们死亡的速度总是比生的生命的速度快很多, 然而毁灭一个生命太容易了, 可以是刹那间。所以说我们的生命太脆弱太不堪一击了。兰仁巴在这本书中也同样说道:“损害生命的内因疾病种类有404种, 外因有魔障8000种。延年益寿的条件只有药物等少量东西, 而且药物等延年益寿的东西也往往会变成致死的原因, 归根结底没有一样不是致死的因缘”[2] (P96) 。第三个理由是:生命的本身是脆弱的, 脆弱的就如水泡一样, 它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坚固, 因此兰仁巴大师认为我们每天都是和死忘擦身而过的。

第二部分列举了死无定数的三种比喻, 这三个比喻都非常形象的说明了世间各种生命在死亡面前的脆弱和平等。这本书中举了油灯的例子, 分了三个层次来说。第一个是油灯因为自身的原因而熄灭即油尽灯枯。第二个是油灯因为外部的原因而熄灭比如风。第三个是从时间这个角度来讲的——油灯里面的油还剩多少不定, 而风什么时候吹来更是个未知数, 所以油灯什么时候熄灭是无法判断的, 这里借油灯来说明我们呢的生命是何其脆弱, 我们的寿命是何其短暂。就像龙树大师所说的:“生命害多无常还不如, 水上吹起水泡易破灭, 出入呼吸之间含生死, 睡后能在醒来是奇迹”[2] (P98) 。

三、死亡来临时除了佛法没有任何东西能帮的上忙

正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说:“思惟死时除法而外, 余皆无益之三者”[1] (P49) 。既然一定要死, 而且今天就要死并且死了以后所有的东西对于自己来说什么都用不上。那么只有一样东西有用即佛法。兰仁巴大师在探讨这个问题是分出了三个理由和一个结论。

第一个理由是:死亡来临时钱财帮不了忙。第二个理由是:死亡来临时亲人朋友帮不了任何忙。第三个理由是:死亡来临时自己的身体也帮不了忙。

所以基于以上三个理由, 兰仁巴大师认为我们除了一心一意的学佛修行之外没有别的任何出路。

总之, 通过以上探讨, 兰仁巴大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死亡的奥秘, 让我们了解到无论是生命的开始还是生命的结束都是人生必经的阶段, 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形式并且我们应以平和的心态来接受这完全不同的两种生命形式。

参考文献

[1]宗喀巴著, 法尊译注:《菩提道次第广论》[M].青海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2]兰仁巴大师著, 多识译:《菩提道次第心传录》[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5.12月.

[3]日常法师译:《菩提道次第广论浅释》[M].台北:佛教书局出版社.

[4]蔡巴.贡噶多吉著, 陈庆英、周润年译.《红史》[M].拉萨西藏人出版社1986年.

篇9:读《我的语文人生》有感

一、感受大道无形

触摸着书中鲜活的文字,我深切地感受到张老师对教育之道的独到见解。

震撼:“宁丢三分,不丢方针”的悲壮

张老师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站在学科本位的角度,去压抑学生的天性与特长,可能我们会暂时获得几个分数的提高,但失去的却是孩子的兴趣和理想,是孩子的快乐童年……”张老师中肯的话语背后是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让孩子感受读书的美好”“教育是为了促进每个人健康自由地发展”!

如果说李承龙校长在1979年喊出“宁丢三分,不丢方针”的口号需要勇气,那么口号的践行更需要一种定力与魄力!试想,时至今日,面对考试,理论归理论,行动归行动,又有多少校长、教师能真正响应这样的口号呢?

共鸣:“语文就是浓缩的生活,学语文就是为了生活。”

的确,教育只有与生活相融,才能使我们的教育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张老师大胆提倡学生读书阅报,听广播看电视,我想,这不仅是为了增加积累,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关注身边时刻变化的城市、国家、世界和未来。对此,我深有同感。我觉得只有这样,学生才是“站起来”读书的。

“应生活的需要而作文是愉悦的,如果只是为了作文而生活将会是痛苦的。”张老师认为学生们所喜欢、感兴趣的生活才是他们最好的学习素材,才能成为他们对生活的一种享受。离开了学生喜欢的、需要的生活去写作,作品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张老师开创了“谈天说地”课,将语文还原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还原成了真实的生活。“写作和生活真实地亲密接触,足以让学生们感到骄傲和振奋!学生对为什么要学语文、为什么要写作文的认识会有质的飞跃。他们会认识到,学习语文不只是为了考试,而是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社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地干预生活,更多地为社会服务……”

行走在字里行间,我不禁为张老师对教育真谛的透彻领悟而拍案叫绝!同时,也为自己与张老师的观点产生共鸣而欣喜。

二、感叹大法无痕

教育的最大技巧是无技巧,是妙到不露痕迹,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位教育家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捧读师傅的书,我经常感叹师傅的匠心独具、教育无痕。感叹之余,我发现,在这无痕的教育背后是有形的目标,是他对教育目标的高瞻远瞩、准确定位。

目标有形: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带着走的素养

张老师把三维目标形象地比喻成三个同心圆,最核心的圆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学校应当教育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只为他们的就业做准备。然后是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最后是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这样的次第、这样的目标序列非常值得我们去反思。

张老师又进一步将语文教学目标浓缩为一句话: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带着走的素养。短短的一句话,没有深奥的理论,却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这正是一位教育大家40多年无痕教育的观照与皈依。

教育无痕:“把玩进行到底”

亚里士多德说过“休闲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英国的下午茶喝出了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儿童的玩和专家的闲暇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在思想放松的前提下”,进入无意学习的状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撬动深藏的那根神经”。

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太把课堂当课堂了。其实课堂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平台之一,教师应当是引领学生在这个广阔的平台上“玩语文”的人。张老师在上《草船借箭》时,学生产生了许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让学生们学着30个士兵的样子擂鼓呐喊。开始时,学生边喊边笑。张老师问:“像你们那样擂鼓呐喊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学生们很快就发现,这样喊曹操会发现是一个骗局,是无法“借”到曹操的箭的,而且很可能被曹营的人所伤。他顺着学生的“玩劲”,让学生在玩中有所领悟。

正如张老师写的:在玩中赢得欢乐,在玩中获得乐趣,在玩中探究奥秘,在玩中激活潜能。是的,只有学生喜欢,他们才会学得开心,学得印象深刻。回顾历史,我们中国传统的学习观,赞许的是“苦学”,从“头悬梁,锥刺骨”到“囊萤映雪”,从“板凳得坐十年冷”到“学海无涯苦作舟”,无一不在强调学习是个艰苦乃至痛苦的历程。

我们不得不感叹张老师“把玩进行到底”的睿智与淡定。在玩中得到快乐,在玩中得到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三、感动大爱无边

感动于“每个孩子都是宝”

张老师说:“在生命所有的态度中,只有教育爱才是理性和久远的,也只有教育爱才能真正改变生命。”

美丽的花儿谁都喜欢,我们会毫不吝啬地把爱撒向优等生。然而,在书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张老师对“后进生”的关爱。张老师给“后进生”制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享受快乐。让灿烂的阳光照耀每一个孩子,张老师做到了!

“每个孩子都是宝”,读到这样的文字,我想,温暖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眼睛。由此,我还想到了自己。2009年11月25日,正式成为张老师的徒弟之后,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张老师太“高大”了,师兄师妹们太强大了,在这个团队里,我无疑是“后进生”。我曾一度非常沮丧,甚至想过逃避。难忘2009年12月7日上午,我收到了张老师第一次集中作业的两次通报,张老师的严谨深深地震撼着我,深深触动我的还有张老师的宽容与仁爱!张老师极具教育智慧的“通报艺术”,恰到好处地保护了一位拖欠作业的“后进生”的自尊心。在这严厉与宽容之间,我感受到的是暖暖的爱!正是这爱,鞭策着我,也唤起了我奋起直追的信心与决心!

后来,张老师讲了三个小故事让我们思考三个问题:“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我们敬爱的师傅,一开始就极有预见性地让我们重新定位,找准方向。

于是,我又想起了每次上课时,抬起头,总能遇上张老师暖暖的目光、暖暖的笑,还有整个冬天,我心里暖暖的幸福味道……

感动于“用好人生的每一张日历”

“人生由昨天、今天和明天构成。再辉煌的昨天也终究是历史……明天又毕竟不好把握。唯一可把握的就是今天,属于自己支配的实实在在的时空。我不奢望明天是什么,但将踏踏实实珍视今天的分分秒秒。尽管我已经没有年轻人的敏捷,中年人的睿智,但是我会善待自己的生命,老老实实地用好人生的每一张日历。”这是我在这本书最后一段话中摘录的。

张老师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一路走来,让自己的人生与语文紧紧融合在一起,不停地实践拼搏,不停地自觉反思,不停地超越自我!一直以来,他就是这样认认真真地用好人生每一张日历,爱学生、爱学员、爱家人、爱自己,爱着一生追求的语文。在书中,我们读的是语文,更是人生!

(作者单位:浙江永康市实验学校)

篇10:读伊索寓言有感

前几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伊索寓言》。他是古希腊的伊索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时候创作的。其实这并不是伊索刻意创造的,而是后人根据伊索编的寓言整理出来的一本充满生活智慧和想象魅力的《伊索寓言》。

这本书中的每一个寓言都是以故事加寓意的形式为我们呈现出来的,让我们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能够学到知识,明白道理。

这是一本富有想象力的书,这本书中的大多语言,都是让动物“说话”,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人生哲理。

《伊索寓言》也让我懂得不少道理。比如:《龟兔赛跑》中,小兔子让我明白了做人不能太骄傲。小乌龟让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再比如说:《狼和小羊》让我们明白了实话往往比那些好听的话有用。

寓言虽然短小,但作为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它形象地反映了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并通过故事背后的哲理,给人们深刻的启示。

篇11:读伊索寓言有感

暑假中,我读了《伊索寓言》中的《狮子与报恩的老鼠》这篇故事,故事说的是一只狮子睡着了,一只老鼠跳到它身上,被它抓住了。老鼠对狮子说:“如果你放了我,我会报恩的。”然后,狮子放走了老鼠。一天,狮子被猎人抓住了,把它捆在一棵树上,老鼠听见狮子的救命声,就咬断绳子放走了狮子。

这个故事说明人人都应该知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个道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情。记的上次我们学校举行第五届文艺汇演,在现场有社区领导和爱心人士给那些家庭困难的同学捐款,送给他们学习文具。希望我们好好学习。不光在我们学校,在社会上也有很多爱心人士,他们资助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给困难家庭送去温暖,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而作为这些被别人帮助过的人,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学得更多的知识,长大后努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传递爱心,感恩于心,愿社会更美!

篇12:读伊索寓言有感

每天拿起《伊索寓言》,我就爱不释手,半天放不来,我就像一只小书虫,遨游在书的海洋里。我一个字一个字地点过去,细细地读着,生怕漏掉一个字,就像一只小蝴蝶,勤劳地采集书里的“花粉”.

《伊索寓言》中的《小蟹和母蟹》让我明白,人一定要正直地生活;《老鼠开会》让我知道,我们想出一个好主意并不难,但要实现这个主意却下不怎么容易;《蟹与狐狸》告诉我,有些人抛弃自己熟悉的地方,而去自己一无所知的地方,这样一定会遇到读伊索寓言有感

暑假里,杨老师让同学们读书,并写下读后感,我读了《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里面的每个寓言都有一个道理,每个道理又有一个寓意,比如说《妇人与兔子》说的是兔子挖洞的本性是永远也改不了的,《孩子和青蛙》是说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吹牛的运动员》是说事实是最好的证明,《树和斧头》是说不能帮助对自己可能造成威胁的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帮助,《宝剑的价值》是说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小鹿和他的母亲》是说在多的优点也无法掩盖致命的缺点所带来的伤害。等等……还有很多的故事,我就不一一讲了,总之,我很喜欢这本书,也许这是我的喜爱,所以我很快的把这本书读完了。

篇13:读《人生寓言》有感作文

《跳杆不断往上抬》中的主人公因为一场意外, 腿受了伤, 导致行走一瘸一拐的。他为此生活在自卑的阴影之中, 于是, 他厌恶上体育课, 拒绝参加体育活动。直到初中, 教体育的杨老师可谓冷酷无情, 六亲不认, 不但“逼”他坚持上体育课, 而且经常点名去沙坑边跳高, 他气愤了, 就与老师唱反调、顶嘴。然而, 老师并没有丝毫同情之心, 最后, 他被老师激怒了, 疯一般地冲向跳杆, 结果出乎意料, 竟然跳过去了。老师接着要他再跳一次, 他又轻松地跳了过去。老师说, 再来一次, 他一发力, 又过了。老师被感动了, 同学鼓起了掌, 他自己满眼泪水……其实, 在他跳过一次, 老师都背着他暗暗地提升了跳杆。之后, 他主动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晨跑, 上体育课表现特别积极, 上课也踊跃发言, 成绩好了, 人际关系顺了, 自信心增强了。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简单, 却给我深刻的启示:我们难免会让外界因素或自身因素给自己套上枷锁, 如比赛的失利、情感的伤害、意外的事故……这些都可能给自己设限, 可能导致无法自拔。而我觉得, 只有不设限的人生, 才会有不断的突破。

我曾经满怀信心, 把一张自认为有奇思妙想, 自我感觉良好的画给同学分享时, 却遭到几个同学的嘲笑, 有的说“内容空洞, 画之无物”, 有的说“鬼画桃符, 人见人吐”, 这使我不再想提起笔画出自己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上美术课也开起了小差。老师在了解事情后, 拿起了我的画, 对全班同学说:“艾鑫同学这张画很随笔, 虽然有点信笔涂鸦, 却透露出画的精干简练,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显示出独特的风格!”我疑惑地望着老师, 老师却给了我一个灿烂的微笑。老师又握紧拳头往上一举“加油!”自此以后, 我每节课听得十分认真, 作画明显有了进步, 在市里艺术节还得过一等奖呢!

篇14:读《伊索寓言》有感

我读过很多书,但我最喜欢的是《伊索寓言》。书中讲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比如《蚂蚁和屎壳郎》,《狮子.狗熊和狐狸》,《三只蚂蚁》......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一个令我们终身受用的道理。

《蚂蚁和屎壳郎》这个小故事主要讲:冬天快要来了,蚂蚁们都在忙着储存食物。而屎壳郎呢?还躺在草地上悠闲地唱着歌。到了冬天,寒风凛冽,外面已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的屎壳郎只好向蚂蚁们去乞求食物。蚂蚁们都不理他,说:“谁要你不储存食物,我们不会给你的!”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偷懒,许多事情要提前做好准备,否则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书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读完这本书,我学会了很多知识,又懂得了很多道理,尤其是在做人方面。街上乞讨的人中,有些人有手有脚,比残疾人幸福多了。可他们很懒惰,不愿意自己动手去创造,靠乞讨为生,只会被人们瞧不起,最终被社会淘汰。我们可不能像他们一样,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这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才是有意义的!

篇15:读《伊索寓言》有感

里面有许多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农夫和蛇》、《狐狸和葡萄》、《乌龟与兔》、《蚊子与狮子》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农夫和蛇》:“冬天,农夫发现一条蛇冻僵了,很可怜它,便把它放入怀中用体温帮它取暖。蛇苏醒过来,恢复了本性,咬死了农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对恶人仁至义尽,他们的邪恶本性也是不会改的。还有《冠雀》:“有只冠雀被捕鸟夹夹住了,他说:“我没偷金子、银子,只是一粒小谷子,就让我丧失了性命。”这个小故事让我明白:偶尔的贪小便宜,有时也会引来大灾难。

特别是《猴子与小猴》的故事,从中我明白了:过分的关心、宠爱只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想想现实生活中也真是这样——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让孩子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孰不知,这种生活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懒惰,养成处处依赖别人的习惯,让他们就像温室里的秧苗一样,经不起大自然中任何风吹雨打——又怎能谈得起茁壮成长呢?家长们,如果你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请你放手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吧!让他们从小懂得:凡事不能总是依赖父母,该自己做的事,就得自己做。

读了《伊索寓言》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今后,我要把这些道理用在生活里,让它指导我更好地成长与学习。

篇16:读《伊索寓言》有感

今天我读了《伊索寓言》当中的“朱庇特和猴子”这个小故事,使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

这个小故事讲了百兽当中选美,可是猴妈妈却抱了一只秃毛、塌鼻、丑陋的小猴子去参加,就在大伙儿看见小猴子爆出阵阵笑声时,猴妈妈说:“我不管朱庇特把奖赏奖给他中意的任何人,但我永远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底下最漂亮的”。

我们的妈妈又何尝不是像猴妈妈这样爱我们的呢?在每个妈妈的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最漂亮、最优秀的,也是最关心我们的人。我们长大以后一定要懂得感恩我们的妈妈,也一定要好好关心她们,爱她们哦!

篇17:读伊索寓言有感

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位父亲,他的几个儿子平时常常争吵不休。他反复规劝无效后,决定给他们一个现实的教育,说明团结的重要性。为此,有一天他叫他们给他拿来一捆筷子。他们拿来以后,他把这捆筷子逐个放到他们的手中,叫他们把它折断,他们一个个用尽力气,也没能折断这捆筷子。然后他解开这捆筷子,一根一根又逐个发到他们的手里,这回他们一点儿不费力气,一下子就折断了,于是这位父亲对他们说:“我的孩子们如果你们齐心协力,你们就像刚才那捆筷子那样,你们的敌人怎么也伤害不了你们;如果你们互相分裂,你们就会像刚才那些筷子那样,容易打垮。”

这个故事很平凡,也很乏味,可它却给了我们一个受用一生的哲理: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如果我们能团结起来,我们就会变得很强大,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战胜不了的敌人,团结就是力量!是的,团结就是力量。正如文中所说“一根筷子容易折断,可是如果把筷子都捆在一起,成为一捆筷子,那就会变得不易折断。”我们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可是我们如果团结起来,把我们点点滴滴的力量汇聚在一起,就会产生无比强大的力量。就说蚂蚁吧!在我们的生活中,蚂蚁可算是小不点了,根本就微不足道。可是它们在面对危难是,却会团结在一起。

我曾看过一篇报道——在河畔有个蚂蚁洞,那里有好多的蚂蚁。有一天,河畔的芦苇突然着火了,蚂蚁们都被困在火中出不来。只见蚂蚁们马上抱成一个团,幼小的和年老的蚂蚁在里面,年轻力壮的蚂蚁抱成团,围住他们。那个黑团迅速地向河里滚去。只听见外层的蚂蚁被火烧得发出刺啦刺啦的声音。终于,黑团冲出了火中。里层的蚂蚁们得救了,可外层的蚂蚁却被烤得不成样子,但它们仍抱在一起,呈一个球形。多么令人感动啊!这就是伟大的团结精神和牺牲精神!试问,就连蚂蚁们这样幼小的生灵都懂得团结,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该团结起来吗?我所说的只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

上一篇:主动作为创一流自我剖析材料下一篇:企业培训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