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机制和德育队伍建设措施

2024-08-11

德育机制和德育队伍建设措施(精选8篇)

篇1:德育机制和德育队伍建设措施

市坪民族中学

德育机制和德育队伍建设措施

一、学校德育工作机制

(一)明确目标,突出特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校德育有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个性。要增强该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明确目标、内容。我校德育的一大目标是“使学生热爱学校和班级、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环境意识。”也就是说,我校德育要突出自身特点,突出三项教育内容,即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道德教育。

(二)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

自我管理是一种显性的自我教育,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要把学生的自我管理纳入学校管理体系,以利于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度,利于把学校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需要。因此,作为学生德育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的教师,要按照“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活动是中心、自育是核心、终身发展是目标”的原则,从自主管理、参与评价、接受评价几方面,培养学生责任心,鼓励学生自悟、自省,提高

自我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如:根据我校学生心理特点,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使学生不断深化自己的道德体验;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参与管理、参与教学、参与评价;让学生参与制定班规、校规,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让学生参加学生会、竞选值周班长、学生会主席等形式参与学校管理,让学生在参与中明事理、长见识、提能力。让每一位班干部、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管理组织能力。

(三)注重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把德育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能够影响他们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虚心学习;同时,还要努力学习为人处事和优秀品质,如“顾全大局”、“团队精神”、“合作攻关”、“克己奉公”、“公而忘私”等。因此,学校应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的渠道上充分挖掘潜力,拓宽途径,千方百计为学生搭建实践的舞台,给学生更多参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四)从传统德育向制度德育转化,推进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 新的德育形式和制度需要我们去寻找和挖掘。由于传统德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强化学校德育功能建立,完善的德育制度是当前学

校德育的当务之急。

一是要建构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发现和识别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帮助他们实现富有个性特色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内容与方法的多元性。设置各种奖励:运动奖、活动奖、公民奖、特长生奖、杰出成就奖、增进协调者奖、道德模范奖、读书俱乐部奖、校园文明之星奖等,无论在哪方面有点小本事,又肯努力,就总能找到得奖的机会;只要有价值的才能和行为,就总能受到奖励和激励。除教师外,学生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评价者。另外,家长、同伴、社会的评价,也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审视着学生的发展情况。成立的学校德育工作小组、学生家长委员会、学生会,让他们参与、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这样,评价起学生来就比较全面、客观和丰富,而不是片面、主观和简单。二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品行缺陷学生帮教。为了增强实效,避免心理教育流于形式,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品行缺陷学生帮教制度。要为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即在新生入学之际进行一次系统的心理测量,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作科学分类和处理。对筛选出有问题行为的新生,应由有关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等共同配合帮教,帮助这些学生走出问题行为的阴影。三是实行党员、中层干部联系制度──“牵两双手”

制度。“第一双手”是行为偏差严重,有严重违纪的学生的手,实行“五个一”(即一周至少一次交心;一月与家长和班主任至少沟通一次;一学期与结对学生进行两次有意义的活动;一学期一次总结;一学期至少一次集体大家访)。“第二双手”是经济困难学生的手。实行在精神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帮助和关注,使这些学生心态好、不辍学、表现好。

(五)开展德育研究,解决好当前我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系统,信息渠道多,信息量大、传播又快,年轻一代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德育的研究,有效防止、矫正和消除有害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我们还要通过对德育新途径、新形式、新制度、新评价标准等的研究,取得成果并进行成果转化,使德育工作从经验型逐步转变到科学型,实现德育科学化。

我校德育要走出重智育轻德育和心理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言教轻身教的困境,由经验育人转向科学育人,由片面强调学习成绩转向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由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转向形式多样、生动有效的途径方式。由于学生成长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都可能改变学生发展的轨迹,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德育实效低的责任推到学校德育工作上,因此,我们应该发动全社会参与,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方能实现德育效果最大化。

二、学校德育队伍建设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1)认真设计、详细制定《班主任工作条例》,不断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学校多次组织班主任工作交流,组织了“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班主任分别从后进生的转化、正确对待学生早恋、学风建设、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等角度介绍了他们在工作中的成功做法,启迪了其他班主任的工作思路;还不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组织班主任及其他德育管理人员深入剖析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从而达成共识,明确方向。将每周五最后一节课做为班会课,由班主任总结本周班情,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通过每星期一的教师工作例会,发现上星期的问题,按时上交“班情周报表”,总结经验与教训,然后制定这个星期的详细工作计划,以此来不断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和工作效果。

(2)学校分管德育领导能做到经常找班主任(尤其是新班主任)进行谈心,让优秀的老教师老班主任,交流带班心得,传授带班方法与

经验,在实践中进行“传、帮、带”,解决新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热情和工作水平,使新班主任接触更多的德育工作理论,为更有效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

(3)减轻班主任压力与负担,让班主任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学校通过有效途径把班主任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高效率地投入到班级学习管理和德育工作中来。

2、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

我校学生干部在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校团委、校学生会、学生文学社、各级学生分会的学生干部更是参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因此,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是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今后我校要认真组织校团委、校学生会学生干部开展换届选举工作、新干部的培训工作等,让一大批学生干部能成为老师的德育小助手。

市坪民族中学

2013-3-1

篇2:德育机制和德育队伍建设措施

(一)明确目标,突出特点,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职学校德育有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个性。要增强该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明确目标、内容。中职学校德育的一大目标是“使学生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具有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环境意识。”也就是说,中职学校德育要突出自身特点,突出三项教育内容,即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

(二)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 自我管理是一种显性的自我教育,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要把学生的自我管理纳入学校管理体系,以利于提高学生对学校管理的认同度,利于把学校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需要。因此,作为学生德育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的教师,要按照“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活动是中心、自育是核心、终身发展是目标”的原则,从自主管理、参与评价、接受评价几方面,培养学生责任心,鼓励学生自悟、自省,提高自我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如:根据中职学生的专业特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实践,使学生不断深化自己的道德体验;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参与管理、参与教学、参与评价;让学生参与制定班规、校规,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让学生参加校务委员会、竞选值周班长、值周班主任、值周校长等形式参与学校管理,让学生在参与中明事理、长见识、提能力。成功的例子如泉州双喜科技学校通过值日班长制,让每一位班干部、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增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管理组织能力。

(三)注重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把德育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要尽可能多地让中职学生参与能够影响他们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虚心学习企业员工的精湛技术;同时,还要努力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事和优秀品质,如“顾全大局”、“团队精神”、“合作攻关”、“克己奉公”、“公而忘私”等。因此,学校应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的渠道上充分挖掘潜力,拓宽途径,千方百计为学生搭建实践的舞台,给学生更多参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有的学校除了有市、县两级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基地外,还有各街道(乡镇)的社会实践和劳动基地、学校自己的校本实践基地等,这些资源都为学生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四)从传统德育向制度德育转化,推进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

新的德育形式和制度需要我们去寻找和挖掘。由于传统德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强化学校德育功能建立,完善的德育制度是当前学校德育的当务之急。

一是要建构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发现和识别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因材施教,以长补短,帮助他们实现富有个性特色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内容与方法的多元性。如某校设置各种奖励:运动奖、活动奖、公民奖、特长生奖、杰出成就奖、增进协调者奖、道德模范奖、读书俱乐部奖等,无论在哪方面有点小本事,又肯努力,就总能找到得奖的机会;只要有价值的才能和行为,就总能受到奖励和激励,这个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除教师外,学生也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评价者。另外,家长、同伴、社区的评价,也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审视着学生的发展情况。如泉州双喜科技学校所成立的学校德育工作小组,就吸纳学生家长参加,让他们参与、配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这样,评价起学生来就比较全面、客观和丰富,而不是片面、主观和简单。二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了增强实效,避免心理教育流于形式,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档案制度。要为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即在新生入学之际进行一次系统的心理测量,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作科学分类和处理。对筛选出有问题行为的新生,应由有关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等共同配合,帮助这些学生走出问题行为的阴影。三是实行党员、中层干部联系制度──“牵两双手”制度。“第一双手”是行为偏差严重,有严重违纪的学生的手,实行“五个一”(即一周至少一次交心;一月与家长和班主任至少沟通一次;一学期与结对学生进行两次有意义的活动;一学期一次总结;一学期至少一次家访)。“第二双手”是经济困难学生的手。实行在精神上、学习上、生活上、资金上、就业上给予帮助和关注,使这些学生心态好、不辍学、表现好、技能好、就业岗位好。

(五)开展德育研究,解决好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系统,信息渠道多,信息量大、传播又快,年轻一代思想品德的形成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德育的研究,有效防止、矫正和消除有害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我们还要通过对德育新途径、新形式、新制度、新评价标准等的研究,取得成果并进行成果转化,使德育工作从经验型逐步转变到科学型,实现德育科学化。

中职德育要走出重智育轻德育和心理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言教轻身教的困境,由经验育人转向科学育人,由片面强调学习成绩转向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由传统单一的教育模式转向形式多样、生动有效的途径方式。由于学生成长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都可能改变学生发展的轨迹,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德育实效低的责任推到学校德育工作上,因此,我们应该发动全社会参与,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方能实现德育效果最大化。

二、学校德育队伍建设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1)认真设计、详细制定《班主任工作条例》,不断完善班主任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学校多次组织班主任工作交流,组织了“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班主任分别从后进生的转化、正确对待学生早恋、学风建设、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等角度介绍了他们在工作中的成功做法,启迪了其他班主任的工作思路;还不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组织班主任及其他德育管理人员深入剖析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从而达成共识,明确方向。将每周一第一节课做为班会课,由班主任总结上周班情,及时了解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通过每星期一的班主任工作例会,发现上星期的问题,按时上交“班情周报表”,总结经验与教训,然后制定这个星期的详细工作计划,以此来不断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和工作效果。

(2)学校分管德育领导能做到经常找班主任(尤其是新班主任)进行谈心,让优秀的老教师老班主任,交流带班心得,传授带班方法与经验,在实践中进行“传、帮、带”,解决新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热情和工作水平,使新班主任接触更多的德育工作理论,为更有效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从而提高学校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

(3)减轻班主任压力与负担,让班主任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学校通过有效途径把班主任从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高效率地投入到班级学习管理和德育工作中来。

篇3:德育机制和德育队伍建设措施

内化与道德内化

“内化”一词最早是由以杜尔克海姆等人为代表的法国社会学派提出的, 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 即意识形态的诸要素移置于个体意识之内。一般而言, 心理学上把内化定义为:主体把现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与其所处环境间有规则的相关联系, 以及现实的或想象的环境特性转化为内在的规则和特性的过程。换言之, 内化就是使某种外部世界的样式, 如外部文化结构、社会需要、道德意识、交往形式、实践价值等转化为个人内在的精神生活, 并使关于外部世界的内在表象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

道德内化, 是指通过使一定的道德理论、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等作用于人们, 使人们产生身心的某种影响和需要, 使人们不仅真诚地信服、接受和遵守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而且自觉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纳入自身品德结构之中, 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 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道德内化机制的结构体系及其形成过程

关于道德内化机制的构建, 在学术界众说纷纭, 综述起来可以理解为, 道德内化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规范要求, 通过社会规范的指导, 结合情感和自我意识等要素, 不断理解、认识和反思自我行为, 从外在遵守到内在地自我意志控制的过程。社会道德规范、个体道德理性、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内化实现则构成了道德内化机制体系的主要要素。道德内化机制体系及其影响机制的各部分因素可用图1表示。

如图1所示, 道德内化机制呈金字塔结构, 越往上层, 越难以实现, 而在各因素的作用下, 道德内化又得以逐步完成。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与行为相结合的作用下, 逐渐改善个人行为, 并形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而这种自觉性的提升促使个体道德理性的稳定。个体道德理性进一步借助于情感因素, 会促使个体道德情感得以提升。在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自我意识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 个体道德不断巩固, 形成较为稳固的道德内化机制, 即“道德意志”。最后, 道德意志借助于坚定的道德信念反作用于道德情感, 使个体不断地修正和改善自己的道德行为, 完成道德的内化。

因此, 道德内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道德规范向个体道德理性、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不断转化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与行为的匹配、道德规范的自觉遵守、情感的调动、自我意识的参与和道德意志的作用等, 对道德内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道德内化机制与德育课程建设的关联性分析

个体行为、社会道德规范、品德教育因素与德育课程的关联性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 就是外部的道德规范要求逐渐为个体所同化的过程。道德内化作为一种道德现象, 既是可能的, 也是必然的。一般而言, 社会道德是社会共同利益、要求、意志的反映, 总是作为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指令而存在, 这种具有普遍性指令的存在构成了支配个体活动的道德必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说, 道德原则和规范对个人而言, 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另一方面, 由于道德原则和规范又毕竟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尺度把握现实关系 (主要是现实的利益关系) 的产物, 而且, 其本身就是作为一种行为方式而存在于人的活动之中的, 因此, 它们又能够转化为个体的道德需要, 支配个体的道德活动。也就是说, 个体对道德的必然性而言, 并不是完全被动的, 消极无为的, 而是能够使其从“自在”的存在转化为“自为”的存在, 并据此为“自身立法”, 实现精神的自律。在这种他律与自律的辩证关系中, 个体行为、社会道德规范与品德教育构成了社会道德规范向个体道德理性转化的关键性因素。如图2所示。个体与行为的结合影响着个体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系统而又规范的原则指导则使个体从“自在”的存在转化为“自为”的存在。而德育课程具备的系统性、批判性、思考性特点, 使我们看到了个体行为、社会道德规范与德育课程的有机统一。个体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实际就是个体行为、道德规范与品德教育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与德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情感因素与德育课程的关联性个体的道德内化过程, 就是借助多种因素的作用, 不断发展和巩固道德规范的过程。而个体情感、自我意识在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作用显得尤为明显。情感, 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是个体对于客观事物的直接的态度和体验。情感与理性不同, 理性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 而情感则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好恶的倾向。道德理性要驾驭欲望, 必须借助于情感这一中介, 必须使情感摆脱盲目冲动的纠缠, 与道德理性一起完成对欲望的控制, 情感在道德内化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因此, 在道德内化过程中, 需要情感环境的创设, 所谓“以情动人”就是要用感染力说服他人, 德育课程对情感环境创设的指导性作用, 有利于对情感因素的利用。

自我意识因素与德育课程的关联性自我意识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意识形式, 一般由自我调节系统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辨析、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四个要素) 、自我导向系统 (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人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等要素构成的动因部分;二是由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等要素构成的人的追求的方向部分。) 和自我功能系统 (包括人的气质、性格、态度、意志、情绪、理智和能力等要素) 三个子系统构成。在道德内化过程中, 组成自我意识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及其诸要素都会参与其中, 构成个体道德需要发生的心理机制。德育课程培养的是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价值和自我价值判断的能力。在自我意识方面, 主体通过课程指导借助于对价值观的理解, 按照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检查自己、反省自己、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从而使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断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需要, 因而两者具备关联性。

关联性因素在德育课程建设中给我们的启示

个体行为、社会道德规范与品德教育需要德育课程的介入和规范从个体道德社会化过程的角度看, 个体行为、社会道德规范、品德教育与德育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 德育课程建设要求课程与德育的规范性和原则性进行整合, 德育要对个体所受教育的环境进行选择。个体道德从自在的存在 (外界环境) 转化为自为的存在, 需要德育课程从理性上说服个体, 使其感悟和领会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德育课程介入的程度和实施的规范性直接影响个体道德社会化进程。因此, 在德育课程建设中, 应该提高德育课程在德育原则和规范性上的指导, 并创设多种德育环境使个体受到最大限度的影响。在德育课程题材的选择上应注意选取原则性和规范性的内容,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校内外课堂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 使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

德育课程需要情感教育模式的介入情感因素的亲和性和不确定性, 造成个体对道德的理解产生不同的偏好。个体道德理性向道德内化转化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从情感上打动受教育者的心, 其最终标志在于个体是否产生了与正确的道德理性相符合的正确的道德情感。对于还没有形成道德意识的受教育者来说, 如果不借助于情感因素使道德理性过渡到道德情感, 则道德教育难以对其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而对于曾经有过错误的道德意识的个体来说, 要改变其错误的道德意识, 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更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已有的错误道德意识, 可能已为相应的情感所固化, 从而形成了对于正确的道德观念的情感障碍。在这种情况下, 情不移则理不通, 若不首先从情感上打开缺口, 而仅仅依靠道德规范的理性灌输, 即只“晓之以理”, 而不“动之以情”, 则正确的道德理性难以进入, 与之相应的道德情感更是难以建立。因此, 德育课程建设要介入情感模式教育, 这种教育要求符合学生的个体心理要求, 要因势利导。

自我意识结构性特点需要德育课程注重个体自我意识的系统性培养自我意识结构的系统性特点决定了道德主体的自我意识要通过一系列复杂过程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 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价值判断和自我价值实现, 即自我调节系统、自我导向系统、自我功能系统三大系统均会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正是由于这种结构性的特点, 使得对个体在德育方面的培养显现出综合性和复杂性。三大系统任何一方面出了问题, 都会直接影响到自我意识的形成好。德育既要将对象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 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的德育需求, 又要培育他们的主体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 以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 德育课程建设要结合个体发展的特点, 遵循个体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 将多种价值观融于自我意识培养中, 使个体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维, 等.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

[2]张梅.道德内化的形成机制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 2005, (9) .

[3]刘亦工.论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及其特征[J].伦理学研究, 2007, (3) .

[4]高翠欣.试析高校德育课程教育的个性化[J].学校营建与思想教育, 2006, (11) .

[5]开凤琴, 李英.高校德育课程问题与德育实效性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 2008, (1) .

篇4:德育和美育机制融合的初探

关键词:德育 美育 机制 融合

当前的高校德育改革已普遍重视德育中审美因素的价值,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审美化问题上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共识,对审美教育有强烈的要求,讲究教育工作的艺术性,在美的享受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和陶冶道德情操。德育工作从教育现状看,大凡成功的、优秀的教育,都运用了审美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指出,审美教育就是道德复苏强有力的手段:“纯粹道德的生活,是以理性来压制感性,其结果使生活变得过于严肃,而在美的艺术中,感性和理性能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融合。”

从美育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德育,即如何把理性的灌输转化为理性和自觉,把德育实施中人格的他律转化为主动的自律,是当前德育的核心和难点。道德教育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必须将美育融入道德建设之中,而寻求德育和美育机制上的融合,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引进美育的情感体验机制,把德育也作为一个情感问题来对待,是德育和美育机制上融合的前提。

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观点与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将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观念意识内化于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之中,以促进受教育者自觉服从普遍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准则。从性质上说,德育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意志约束力,以铸造人的理性和遵从意识为目的,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地位;德育是一种规范教育,是一种说理教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是他律。而美育是一种自由的感性教育和人格教育,它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力、创造力,使个性得到和谐而自然的发展,靠受教育者的人生体验和领悟,具有自发性。

二者虽然性质不同,却有内在的价值统一性。引进美育的情感体验机制,把德育也作为一个情感问题来对待,是德育和美育机制上融合的前提。

美育的情感性是指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美育正是通过美的事物调动人们的心理功能,激发人们的感情,使人们在心理上受到感动,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它主要是通过美的欣赏与创造活动,来打动人的感情,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道德情操,培养和谐发展的个性。虽然德育也包含着情感,但不是它的本质所在,而美育的情感因素都是作为本质的东西存在的,情感是美育的核心,既受理性调节,又可以转化意志,使人达到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例如,人们在读小说或者看电影时,会情不自禁地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使自己置身于其中,并为之动情,会不知不觉地随着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笑逐颜开,或痛苦悲愤,产生了情感的激动。也正是在这激动之中,在这愉快与满足、悲痛和遗憾之中,令人受到了教育和陶冶。

审美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它“寓教于乐”,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这是德育所不能取代的。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最终意义在于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以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它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所以,引进美育的情感体验机制,能让受教育者在情感的感染和熏陶下,不断增长对道德感受和崇尚感受的自觉意识,促使道德教育把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要求逐渐转化为个体的情感要求,以克服道德说教的强迫性和灌输性,克服道德教育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某些缺陷。当审美情感转化为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时,这种行为就不但是善的,而且是美的,甚至是崇高的。

二、引进美育的形象化和愉悦性机制,克服道德说教的枯燥与抽象的弊病,是德育和美育机制上融合的关键。

从方式上说,德育是一种理性的说教和灌输,尽管也可以采取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但它终究是理性化的,受教育者也基本处于被动地认识与接受的位置。而美育则是一种感性的引导和诱发,依靠形象的力量向人们揭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靠受教育者的人生体验和领悟,从趣味满足中获得认同和教益,主要诉之于感性。故引进美育的形象化和愉悦性机制,克服了德育过程中道德说教的枯燥与抽象之弊病,是德育和美育机制上融合的关键。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美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形象的,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不论是自然美、社会美,还是艺术美,都是以它的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形式因素构成鲜明生动的形象,诉诸人的感官,影响人的思想情感,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美育的愉悦性是指“寓教于乐”,也就是说美育是在个人爱好兴趣的形式中,在娱乐中接受教育,这种教育形式会使受教育者身心都处在愉快、自由的状态。因此,在进行美育教育时不仅要注重严谨性、逻辑性,更应该注意到轻松活泼,让学生在笑声中受教育、在娱乐中长知识,通过一些娱乐形式,如听音乐、学舞蹈、看录像、看电影、看戏剧等,来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质,因为这些艺术美不仅能愉悦人们的感官,而且能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的教育作用。所以,在德育过程中注意借助美育的手段,引进美育的形象化和愉悦性机制,将使受教育者在生动形象、愉悦有趣的活动中受到道德的教育,这是单一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说教无法取代的。

德育教育的实践证明,寻求德育与美育机制上的融合,引进美育的情感体验机制和愉悦性机制,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形象,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运用美育因素能收到显著效果,能够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道德升华、灵魂净化,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效地把理性的灌输转化为理性和自觉,把德育实施中人格的他律转化为主动的自律。

参考文献

[1]肖高 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美育[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05):262。

[2]王文 杨平 刘进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对美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01):29-30。

[3]赵伟 谈高等学校的美育教育[J].理论界,2000,(04):49-50。

[4]傅晓萍 对当代大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思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05):72-75。

篇5:德育机制和德育队伍建设措施

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李主权

我校位于“华实蔽野,黍稷盈畴”的沮漳河畔之城乡结合部,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加上学校规模宏大,生源素质参差,教师新手多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任务非常艰巨。但是,当阳二高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依靠全体师生,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狠抓德育常规机制的落实,注重德育针对性,强化德育实效性,通过一系列德育活动,把一个五千多人的大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校风学风纯正,教育教学严谨,办学质量迅速提高,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那么,当阳二高究竟建立了怎样的德育机制,营造了如何的德育特色呢?这里仅就我们的基本做法汇报如下。

一、现状:主流较好,问题不少。

了解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加强针对性,是我们做好德育的前提。为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定向观察或走访等形式,对我校三个年级近千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显示,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他们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拥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追求理想,崇尚真善美;学习上勤奋刻苦,生活中乐于助人,平时尊敬师长,待人诚信有礼等,这些都是我们开展德育的良好基础。

但是,少数同学在思想道德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是:①部分同学缺乏远大理想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经常沉迷在武侠奇幻小说的“超自然神力”,或网络游戏的虚幻境界里,盲目追求歌星影星球星的作派。②自由主义严重,逆反心理强,不约束自己。③享乐思想严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④缺乏责任感。他们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感情淡漠,很少想到如何报效祖国、建设家乡、善待亲人。⑤极少数同学法纪观念淡薄。遇问题总喜欢找三朋四友私下解决,经常造成违纪事件。⑥一些同学心理脆弱,承受不了学习或生活中的压力。⑦缺乏劳动观念,不肯吃苦受累。⑧忽视礼仪,不尊敬父母师长,没有感恩之心。⑨行为拖遢,卫生意识差等等。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突出问题,那就是理想信念淡薄,规则意识不强,缺乏立身处世的责任感。可见,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理想、规则、责任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二、原因:社会、学校和家庭未形成德育合力。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青少年道德素质的下滑呢?我们认为,主要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在教育上未形成合力。具体表现在:第一,当前经济转型期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和家庭教育的失误等,是造成青少年道德素质下滑的原因之

一。这主要包括:①社会价值观念的模糊让青少年无所适从。②社会文化环境的阴影效应,让青少年受到了不良影响。③各种社会腐败现象扭曲了青少年对真善美的理解。④家庭教育失误。如只重智力,不重品德,溺爱,家庭不和,父母因外出务工对孩子缺乏监护等等。第二,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的滞后,是造成青少年道德素质下滑的另一原因。如教育目标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教育内容多理论少实践;教育措施重形式轻实效;教育方法传统单一,缺乏创新意识等等。

三、对策:建立健全德育机制,分线分块督促落实。

我校以“德育为首,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我们采用正面引导,预防为主,个别帮扶,坚持不懈的方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学校成立了校长挂帅的德育工作委员会。德育工作由校德育工作委员会——处室年级组——班主任构成主导线;学校值周领导——政教处——年级值日领导——值日教师构成主控线;校学生会(团委)——年级学生会(团总支)——班委会(团支部)——学生等构成主体线,这三条线在学校德育工作委员会指导下,形成一个有序运转的整体,简称“三线一体”。每次德育活动,学校领导和党员教师都率先深入班级,指导学生开展各项活动;全体教职员工也纷纷联系学生,或者在本部门开展服务育人活动,真正体现了“全员全面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育人精神。

针对我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需要,依据相关德育理论,我们将德育目标、德育原则、活动对象以及方法措施都细化在每一德育活动之中。经过几年实践,我们形成了一些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德育途径和方法。这些德育途径和方法分学期、分月、分阶段地进行,就构成了我校德育的常规工作机制。这大致包括:①抓好德育常规工作。例如我们对三个年级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同的要求,归结起来就是“高一学生有形象,高二学生有风格,高三学生有品位”的“三有”教育活动。每一学年要围绕“三有”要求考评各个年级。②抓好学期德育常规工作。学期德育工作由政教处和校团委具体牵头,拟定常规计划,各年级组负责落实。比如办好“三校一班”(业余党校、青年团校、学生干校和德育培训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为落实全员全面育人,我们还实行德育安全捆绑制,“党员联系班级”,“教师跟踪培养”,并发放德育工作记录卡,学期结束考评归档。每一学期,我们都要聘请大量家长参与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参与期末考试监考,让家长充分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③抓好学期中的主题教育月活动。我们每学期都有几个主题教育,如“感恩”教育月活动、“以我文明言行,建我美丽校园”教育月活动,师德教育月活动等,这些活动针对性强,教育效果好,是我校最显著的德育特色。④抓好每周德育常规。周一升旗时的国旗下讲话和值周领导

小结,周六课间操的集体训话和周日晚的安全检查,都是保证安全,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的得力措施。⑤抓好德育工作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这是落实学校德育常规工作机制的重点,难点,也是突破点。我校利用保卫科、政教处工作人员和校园巡警,以及电视监控系统,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全程管理,实行量化评分;学校学生会和年级学生会干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也是量化评分;这样多管齐下,到时评出“红旗年级”、“红旗班”。可以说学生的每一活动都在师生的相互控制指导之下。⑥积极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挖掘课程德育资源,让德育扎根课堂;这不仅是学生身体力行、体验德育的措施,也是学校德育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的良策之一。当然,建立德育考评机制,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更是我校在德育过程中经常进行的以点带面的基本做法。

四、特色:德育——目标讲究针对性,形式采用多样性,效果注重实效性。

1、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德育。我校德育机构健全,形成了立体德育网络。同时,一系列德育制度的出台,如《当阳二高德育手册》、《当阳二高和谐教育读本》、《当阳二高学生作息时间程序表》、《当阳二高关于奖励见义勇为举报有功人员的规定》、《当阳二高关于严禁学生携带手机入校的规定》等,保证了我校德育工作的规范有序。

2、德育活动针对性强。如“扬起理想的风帆”主题活动侧重培养学生的远大理想,促进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建造美丽的校园”主题活动侧重抓学生的仪表、言行、纪律、三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卫生。

3、德育活动的载体具有广泛性。在德育中,我们充分利用了以下载体:①“三校一班”。业余党校、青年团校、学生干校培养先进骨干,德育补习班转化后进生,起到抓“两头”促中间的作用。②结合学校教育教学重点利用纪念日或重大节日,组织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如“学雷锋系列活动”、“到烈士陵园扫墓”、“美化校园行动”、“十八岁成人冠礼仪式”、“夏令营”、“军训活动”、“走近教师”、“歌颂祖国、歌颂家乡”征文比赛等。③学期学生教育评议活动成为主题活动品牌工程。主题活动总结阶段,按照《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学生操

行评价表》对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学习态度、组织纪律、生活习惯、心理品质等七个方面开展学生自评、组室评、班级评。评议结果作为评选“优秀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的重要依据。④社会实践。寒暑期布置学生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兴趣小组有计划地开展校外调查、考察等。

4、德育活动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仅仅靠说教是吸引不了学生的,必须有丰富的形式:①国旗下讲话;②专题报告会和专题讲座;③主题演讲比赛;④主题橱窗展;⑤主题晚会;⑥主题辩论赛;⑦主题团日活动;⑧多媒体和电影专题内容播放;⑨聘请法制副校长,请公安、司法部门的领导到校上法制课,服刑人员现身说法;⑽请专家教授来校讲学等等。富有情趣寓教于乐的活动具有形式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所以吸引力大,学生参与率高。

5、德育活动的安排讲究规律性。例如每年9月第一周是高一新生的入学教育,9月第2周配合教师节进行尊师教育,开展“走近教师”活动等。

6、德育活动的成果具有实效性。德育活动的针对性强,容易操作,采用的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经过了亲身体验和实践,所以效果显著。几年来,我校红旗班和文明班达56%,学生行为规范合格率达98%,犯罪率为零,且多次被省市评为“安全文明校园”。

五、建议: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发展当阳地方经济,增加人民群众收入。民富而心安,一则社会秩序稳定,二来学生监护得力,这样可以减少留守学生数量,让更多的孩子享受父母天伦之乐,从而避免部分学生失学或因缺少教养而混迹于社会,引起一些社会问题。

2、认真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消除校外不法或不良人员对师生的负面影响或侵害。

3、重视当前青少年问题,组建专班,拨付经费,认真研究,积极探寻解决之道。如将所有网吧收归政府管理,或组建集体网络公司,不许个人经营,以免他们因谋利而危害未成年人。

篇6:学校德育和师德建设工作总结

学校德育工作和师德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加快转变了 “法治”的育人理念,确立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目标和“质量立校,法治强校,特色兴校,创新发展”的办学思路。现将2010的工作总结如下:

1、政教处成立安全保卫小组,建立政教处教师主管、以学生会成员为主的学校护卫队。同时,由校长、书记负责,安排中层领导及教师轮流值班,确保学校安全不出现空档。

2、政教处定期组织班主任老师学习教育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及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每年开展一次教育文章评比活动,每学期召开一次教育经验研讨会。开设 “一日百分赛”创先进班集体评比活动,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3、以校园为主阵地,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并通过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宣传栏、刊物、专题讲座等教育系列途径,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通过主题班会,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写观后感及开展读书阅报、征文比赛等活动。本学先后组织全校学生观看电影《让生命充满爱》、《地道战》、《林海雪原》。

4、学校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如:图书角、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等,有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5、通过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开展各种主题教育的具体情况,请求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提出建议,要求家长对学生在家的礼仪等情况(包括尊老爱幼、待人处事、举止行为、卫生习惯、家务劳动等)及时与学校沟通。

6、本学期聘请了司法局律师作 “力行‘十戒’,预防犯罪”为主题的法制教育报告会,深入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提高我校师生的法律法规意识,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营造依法治校的舆论环境。

7、本每学期开展了“文明礼仪活动月”一系列活动。上文明礼仪主题班会课,看文明礼仪光盘,进行文明知识竞赛,开展文明礼仪演讲比赛,参加校外社会实践服务,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评比,纠正不文明行为等。

8、开展了十月为“纪律整顿月”、“环境卫生整顿月”活动。清查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携带物品、整顿了学生的生容生貌、严肃了校纪班规,整顿了学校学生纪律,净化了教育教学环境。

7、认真开展了“爱心教育”和“感恩活动”活动,并展开与之相应的一系列的“感恩爱心、文明卫生”活动。通过校团委广播栏、板报栏的宣传;政教处对学生的宣传教育;班主任对学生的谆谆教育;

以及每周的定期活动;并要求每位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一贯落到实际教育教学中,使师生形成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8、开展“警校共建”活动。我们密切联系司法局、消防大队、交警部门、派出所,邀请他们到校作“普法”、防火、交通安全方面的教育讲座,配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校园及周边违法犯罪行为,有力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

9、体育组坚持两操一课,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开展篮球、单双杠、武术、长短跑小组活动,并进行踢毽、拔河比赛,并初步启动了大课间活动。美术组开展课外绘画兴趣小组,参评并展览作品。

10、开展的各项活动认真记录,上报信息,积极使用《万全德育信息网》。一年来共上报信息85条,采用69条信息。

11、组织教师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等一系列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法规,教师人手一册,并要求全体教师做笔记、写体会。

12、结合“师德建设月”开展系列活动,定期召开师德教育讲座,让全体教职工以身边的模范为榜样,坚定育人信念。

13、召开领导班子会。要求班子成员对自己公正廉洁,勤政务实,公开办事制度、社会承诺服务制度,依法治教,规范办学秩序。

14、召开党员大会,会上要求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到师德师风建设中去,大力配合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工作,把师德师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师德师风的楷模。

15、召开教职工会。要求教职工根据工作岗位对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等情况进行自查自纠,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准。

16、设立师德师风投诉箱。向学生、学生家长公开学校投诉电话,接受学生、学生家长对师德师风的监督,学校对收到投诉及时进行了自查自纠。

17、开展师德师风家长问卷调查,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及时给予了处理、整改。

18、学校将师德师风建设与考核、晋职晋升、教育教学管理等师资队伍建设的其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学校每一学期都要对教师师德师风情况组织学生问卷调查,以学生的满意率作为评先、评优的首要依据。

今后努力的方向:

1、学校还要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使一中的教师全心全意地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进一步加强学生纪律,规范学生言行,做一个合格的一中文明人。

3、积极探索德育实践活动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4、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学生因迷恋上网、电子游戏、早恋等耽误学业,加大正面教育引导的力度。

篇7:德育机制和德育队伍建设措施

1.突出对“德育主题化”工作的考核。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有主题,让主题成为统领学校德育工作的主线。学校工作最有自主、创新特点的其实是德育工作。如果能够把主题化工作常规化,从计划到总结,从过程性材料积累到内涵深入发展,让一学年的德育工作在开学初就有计划,然后有条不紊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就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简而言之,理论是德育主题,实践就是学生活动。

2.强化德育过程性了解。德育主要的特点是过程决定了结果,关注过程比关注结果更有意义,所以必须加大对德育过程的了解,作为德育工作者而言,关注过程是德育工作成功的关键,对于评价者而言,对过程的了解能够很好地去关注、评判德育工作,了解观察常态化下的学校德育工作。

3.重视师生的交流座谈。德育的对象主要是人而不是物,所以只有作为对象的学生与老师最有发言权,师生的交流座谈,是信息的互通反馈的过程,是收集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最能捕捉不能量化打分的信息,通过这些渠道获取信息往往是无法掩饰与打扮的,所以是最真实、最客观。从某种角度来说,对德育工作成果的主观性描述比客观性打分更接近真相,更有益于德育工作的开展,因为人的教育效果不是用分数可以衡量的,而只能是语言的描述。

篇8:浅谈学校德育工作建设的措施

一、明确施教主线:做到学校领导、科任教师、班主任、学生自我教育四层次齐头推进

1.中小学校长对德育工作负有领导责任, 应该建立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的德育工作体系, 在整个德育工作体系中, 校长是指挥中心。德育工作首先从以校长为中心的学校德育管理系统开始, 建立目标, 制订计划, 建设队伍, 保证时间,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这是施教主线的开端。

2.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教师在课内和课外均应加强品德教育工作, 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 学校必须明确每个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任务, 组织全体教师投身到德育工作中去。

3.班主任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 又是学生的导师。他们和学生的接触时间最长、交往交流最多, 和学生最亲近。班主任既要组织好学生, 管理好班级, 更要深入学生, 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从思想上、情感上影响学生。

4.学生自我教育在德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思想转化过程中产生内在省悟力。一方面, 要把学生尽可能地组织在共青团、学生会等青少年的组织中去, 通过“学生组织”的纪律和互相影响, 起到积极地教育学生的作用。另一方面, 要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锻炼, 让他们在自我教育和友省中增强道德观念, 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鉴赏力。

二、拓宽途径主线:做到课堂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层层相扣

1.课堂育人是德育最基本的途径。各科教学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渗透德育内容, 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更要向学生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

2.在着眼课堂育人的基础上, 要加强活动育人。学校要更多地、经常地、反复地组织德育活动, 并形成制度, 有效地建立学校德育工作的秩序。

3.学校要时刻意识到通过管理育人的重要性。学校管理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合格的一代新人, 管理的过程要发挥管理者的教育作用。一方面, 校长、处室主任、班主任要忠于职守,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使学校的工作井然有序。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工作, 努力发掘管理中的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无小事”, 只有这样, 学校的管理才会真正实现育人的目的。

4.学校应该树立环境育人的观念, 使学生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学校环境氛围, 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充实内容主线:做到行为规范、权利义务、科学文明、思想政治教育逐层深化

1.向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 这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党和国家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 是学生日常活动的准则, 也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 学校必须以此为依据, 认真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俗语说:“要像个学生的样子”, 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就是把学生教育成“有样子”的人规教育。

这些看似简单的人规教育, 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做人的起点, 一定要抓早、抓实、抓好。

2.学生的成长过程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学校必须向学生提供进入社会的教育, 即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教育。

3.加强学生的科学教育和文明教育, 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学生的成长过程, 也是社会文明的个性化。因此, 我们必须用科学的知识哺育他们成长。寓德育于教学之中, 寓科学于育人之内, 在上好文化课的同时, 还应开展科学普及和实验活动, 让学生从中受到科学的思维训练, 陶冶思想情操。文明行为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 文明教育也是德育的基本内容, “五讲”、“四美”是社会主义文明行为的基本概括, 要教育学生崇尚文明, 崇尚科学。

4.确实做好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把我们的学生教育成一般意义上的公民, 这是德育的目的。但这还不够, 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就要抓好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 做好政治思想教育, 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人。

四、慎择方式主线:坚持讲解引导、检查评比、学习交流、慎独省身四个层次互动

1.讲解引导。德育工作首先要向学生讲清要求, 讲明道理, 从正面进行引导。教师、班主任、校长要有计划、分专题向学生讲清学生必须知道的要求, 讲清学生迫切知道的问题, 使学生对此有个科学的、正确的认识。

2.检查评比。它是学校管理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也是实施德育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一是做好常规检查, 如卫生检查、校纪检查, 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做好班级评比, 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检查评比是德育制度化的具体体现。通过分层分项的评比检查, 形成多线检查, 互相监督, 互相促进的机制, 以提高德育的效果。

3.学习交流。在检查评比的基础上开展学习交流, 德育的效果才会持久。举办报告会、经验交流会, 通过黑板报、广播站等向学生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和先进事迹, 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 使德育向更深层次发展。德育绝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 也不能停留在评比的结果上, 更重要的是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风气, 共同发展。

4.慎独省身。在集体交往中形成学生的健康人格, 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也是完成作为社会人的培养的必然途径。实施创新教育、个性教育, 认真对待德育过程中慎独省身的作用, 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只有自省, 才能说是完整意义上的自我教育和道德修养, 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层次。

五、营造氛围主线:使班级氛围、学校氛围、家庭氛围、社会氛围共同起到感染熏陶的作用

1.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班级不应是学生个体的简单组合, 要发挥群众功能, 组织群体竞争, 让学生树立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群体观点。

2.树立良好的校风。一个好的学校风气比说服教育要有力得多。优良校风的形成, 良好的教师群体是关键,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通过学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才能最终形成良好的校风。

3.通过组织家长委员会、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 创造学生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上一篇:XX县人民医院精、麻药品考试答案下一篇:生产安全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