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教学设计

2024-08-15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教学设计(共14篇)

篇1: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教学设计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吃的学问》第4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加工食品,什么是天然食品;

2、知道食品添加剂的利弊,了解过多摄入食品添加剂有损健康,能够识别加工食品包装袋上添加剂种类;

3、认识食品安全标志和绿色食品标志;

4、知道怎样做到安全饮食。

过程与方法:

如何选择食物,并学会安全饮食的常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技进步给食品工业带来的巨大发展;意识到应当科学的`对待生活中的食品,初步建立科学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点: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

教学难点:认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危害。

教师准备:学习资料、芒果1个、芒果汁饮料1瓶、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图片若干。

学生准备:任意袋装食品1包、有色饮料1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陈老师第一次来乐东,回去的时候想带些乐东的土特产,你们能向老师推荐一下吗?

腰果、芒果、香蕉、琼脂等都是非常好的食物。既然谈到食物,今天老师就来跟同学们聊聊有关食物的问题。

板书部分课题:我们的食物

二、通过对比,了解天然食品与加工食品

1、分别出示芒果和芒果汁饮料(边出示边把图片贴在黑板上)

问:两种食品有什么不同?(天然的和加工过的)

2、再出示若干种食品,让学生按天然的和加工过的进行分类,贴在黑板上。

3、让学生给这两类食品取名。

4、揭示两类食品的特点:在加工方法上有差异。像右边这组未加工或只经过简单加工,里面不含有其他物质的食品,我们把它们称为“天然食品”;而左边这组却经过了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并且添加了某些物质。像这类食品,我们称为“加工食品”。

在食品名称旁边板书:天然食品加工食品

三、了解加工食品的添加成分

1、用开水和芬达饮料做对比,让学生选择。

问:你更喜欢喝哪一种,说说理由?

2、学生猜测:芬达里面可能含有的物质有哪些?(糖分、香料、色素)

由此问题引出色素。

师:色素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人为添加进去的,我们称之为食品添加剂。

板书:食品添加剂

3、除了色素,还有别的种类的食品添加剂吗?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它里面含有哪些食品添加剂?

4、小组活动:调查食品中的添加剂。

请大家拿出你们带来的食品,观察食品袋上的配料表。看看除了主要的食物成份外,还有哪些是额外添加进去的?(可互相交换食品观察)

5、通过刚才的调查,大家有什么发现?

篇2: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教学设计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2、科学知识: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利弊,知道安全饮食的常识。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教师—— 分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老师手上拿了包什么?(薯片)喜欢吃吗?喜欢吃什么样的零食?(展示课件各种食物的照片)

二、自主学习

1、了解色素的作用及危害

(1)提问:对了,老师刚才在放图片时你们为什么发出惊叹声?从哪知道好吃?

(2)谈话:很多食物因为有诱人的色彩而吸引我们,你知道食品中诱人的颜色是什么?

(6)讲述:制备或烹调食物时所添加的对健康无害的色素,主要是用来增加食物的美观,促进食欲。

2、调查加工食品里添加了什么

(1)谈话:在我们吃的食品中除了添加色素外,你知道还添加了什么吗?

(5)提问:通过调查食品配料,你们有什么发现?

3、讨论新鲜食品安全吗

(2)学生讨论

(3)谈新闻:有毒的金华火腿;加雕白粉的粉条等

4、讨论怎样吃才安全

(1)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讨论:应该怎样吃才安全?(3)汇报讨论结果

三、巩固总结

1、提问: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研究的?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天然色素

食用色素

人造色素(少吃)

注意安全饮食

?第五单元 排序与分类? 1.

篇二: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教学设计林霞

课题: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48----5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加工食品、什么是天然食品。

教学重难点:重点: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学生:1调查集食品中的添加剂种类。

教师:1.收集各类食品。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师:上课前,老师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早饭吃的什么?(生自由谈)

师:很好。民以食为天吗,食物能够保障我们一天的工作和学习。

师:关于食物,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分类方法,按营养成分分:淀粉类物质、蛋白质类物质---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种新的分类方法,按食物 的生产方式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

师:这些食物中,你最喜欢吃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我们吃的食物安全吗?

(一)认识食物中的添加剂

师:(出示橙色饮料)你知道这瓶饮料中的漂亮颜色是什么?(生回答:色素)

2.生汇报交流:(学生收集到的可能有)

(2).天然色素的特点:大都来自水果、蔬菜和动植物,因而对人

体的安全性比较高,能够更好的模仿天然物的颜色,色调较自然。但是成本较高,保质期短。(3).色素的危害:人造色素多数以煤焦油为原料制成的,它们不但

无营养价值,而且大多数对人体有害。

(4)区分天然色素和人造色素的方法:(1)天然色素是由瓜果、蔬菜等酿制而成,应该具备一些比较天然的颜色和香味;人工色素,颜色一般会比较鲜艳,味道比较重。

生汇报交流:(学生收集到的可能有)

我收集到的食品添加剂有:(1)防腐剂(2)抗氧化剂(3)发色剂(4)漂白剂(5)酸味剂(6)凝固剂(7)疏松剂(8)增稠剂

(9)消泡剂(10)甜味剂(11)着色剂(12)乳化剂(13)品质改良剂(14)抗结剂(15)增味剂(16)酶制剂(17)被膜剂(18)

食品中的其他添加剂

4.师课件展示:老师也收集了一些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请看大屏幕:

(二)调查食品中的添加剂

3.分析调查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师质疑:1.长期过量吃加工食品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2.学习了食品添加剂的知识,能否评价一下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健康、合理?

(三)认识天然食品也不一定安全

(四)学习食品安全常识

三、谈收获

四、教学拓展

科学购物献计献策

妈妈要带小明去东方文化园玩1天,小明喜欢喝牛奶,决定带上一些,于是到超市,发现有两种自己喜欢喝的牛奶:

a光明酸牛奶:生产日期:20111102 保质期:常温下3个月

五、限时作业

篇三:我们的食物安全吗王莉莉教案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教案 2015.10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第四节

教材分析 今天这一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4单元第4课《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本单元是指导学生通过研究、分析自己生活中食物的食用、搭配、在人体内的消化及食用安全,了解到身体科学的基本知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而第4课《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是学生对本单元的总结延伸。在单元主要概念结构中从属于合理营养里面的饮食安全。针对自己的的饮食状况和社会的食品问题,学习用科学的方法衡量自己的营养行为,从而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由于小学生比较喜欢加工食品,又对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缺乏了解.因此在本课中,要通过调查加工食品是否安全的活动使学生了解造成加工食品不安全的因素,认识社会食品问题。通过讨论天然食品是否安全使学生认识环境污染、及其他操作污染的存在状况和食物腐败变质的常见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加工食品、什么是天然食品。

2、知道食品中的人造食用色素。

3、能够识别加工食品包装袋上添加剂的安全范围标志。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配料表了解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的区别;通过对常见食物的分类巩固认识

2、通过调查加工食品是否安全,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加工食品

3、结合环境污染和食物腐败变质的常见现象指导学生认识天然食品是否安全

4、学习食品安全常识,指导学生健康饮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准备:

2.了解食品包装袋 3.预习

教师:1.鲜橙汁 芬达 色素 甜蜜素 柠檬酸 香精芬达饮料 橙子 2.食品包装袋打印板书 记号笔 便签纸 食物分类名称磁铁 3.榨汁机 放大镜 空水瓶 2个小水杯8个 水垃圾桶 4.多媒体课件制作翻页笔带灯放大镜 投影仪 粉笔

5、记录单(奖品)落实分组及鼓励方式 布置预习熟悉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民以食为天。人们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每天都需要食用丰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营养。2)然而,我们的饮食危机四伏。

二、了解食品分类

鲜橙汁:鲜橙水

芬 达:碳酸水(水+二氧化碳)白砂糖 柠檬酸 香料苯甲酸钠 日落黄

师:请观察一下,二者的成分有什么不同?

3.小结:我们发现鲜橙汁的原料只有鲜橙和水,没有添加其他的东西;像鲜橙汁这样的食品未经过加工或只经过初级加工,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食品叫天然食品。而芬达里面加了很多与鲜橙和水无关的东西。我们看,只有白砂糖我们熟悉。其余都是化学物质。像芬达这样由工厂制造生产,经过机器或化学药品处理过的食品叫加工食品。

4.活动:四人小组讨论,选出你们平常最爱吃的两种食物名称,用记号笔写在便签贴上,每张纸只写一种食物的名称,写大顶满,例如——再把它们帖在黑板上食品分类的位置上。(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看那一组同学是火眼金睛,完成的又快又好。

三、认识食品添加剂

1.刚才我们看芬达配料表的时候,发现里面加入了除白砂糖和水这些常吃食物之外的化学物质,它们是食品添加剂。

2.实验: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种糕点屋常用的食品添加剂,这里有瓶水,这瓶水是安全的!加入日落黄(色素)看 怎么样了?色素能使食物?? 加入香精(香精)闻到了什么?香精能使食物??

请一位同学含住不喝添加剂制成的饮料,另一位同学含住橙汁,同

色素只是加工食品中的一种添加剂,你还知道哪些食品添加剂?它们有什么作用?(除了色素香精甜蜜素这些添加剂,还有将近23类2000多种添加剂。(幻灯片6)常用的有这几类:生读例如:防腐剂 膨松剂等。)可以使食品??我们熟悉的是:花椒、八角。它们是天然香料。

四、探究食物的安全性

1、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是比较安全的?食品安全信息都在食品包装袋上。包括一些食品标志(幻灯片7)。让我们调查常吃食品的包装袋,并将调查结果写在单记录上。记录单可以这样填。比如:(幻灯片8)要求合作完成,一个同学记录,其他同学每人调查一个食品袋。现在开始,时间5分钟。

2、响铃。

3、零食里有添加剂,最常用的调味品中是否也有添加剂呢?我们一

起调查,有。据调查表明:现代食物中有97%都含有添加剂。

4、老师也做了调查:自然天面制品没有生产日期。没有食品安全标志。它安全吗?相机插入“三无”产品。

5、(幻灯片7),了解食品安全标志相机插入安全标志、绿色食品标志。食品添加剂经强制检验合格用量符合标准,这样的食品还是安全的。(幻灯片9)读:??你还能找到那些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

6、既然检验合格的加工食品是安全的,刚上课时老师播放的视频里,含吊白块的粉丝,含苏丹红的红心鸭蛋??等等那些食品安全事故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比如:(幻灯片10)那些食品安全事故究竟怎么回事?我们应当怎样对待食品添加剂?请看视频里的专家意见。

篇3:盗梦空间:我们的梦还安全吗?

人类科技能窥视他人的梦境吗?

《盗梦空间》中, 捕梦者们使用一种叫做自动梦素的药物和一台盗梦机器将情境上传到目标人物的梦境之中, 然后, 若干名连入机器的捕梦者也进入梦乡, 进入对方的梦中。而在现实中, 这种能读取他人思想的装置已经被发明出来, 它就是核磁共振扫描仪, 它可以抓拍脑部活动的照片, 然后再通过某种软件就可以将受试者所看到的图像还原出来。有科学家已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技术模拟试验者大脑视觉系统算法, 绘制出试验者大脑活动图像, 并通过给受试者播放电影, 再依据受试者的脑扫描图相当精确地重现电影图像。科学家认为, 运用这种方法能够重现人在梦中的景象。

读取别人的梦境已经很难, 植入一个想法更是难上加难, 至于植入真正的高指令思想, 在现今阶段还纯属虚构杜撰。现实生活中, 目前只能通过“大脑起搏器”将非常原始的信号注入大脑:医生通过手术把一个非常细小的电极片在计算机的辅助指引下放入病人大脑中的准确位置, 再连接上一个像小型打火机一般大小的脉冲生成器, 脉冲生成器可以产生持续的非常弱小的电流, 刺激麻木的脑神经, 还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生成器一般放置在病人的皮下或胸腔上方, 和心脏起搏器的功能类似, 因此被称为“大脑起搏器”。这种用电子脉冲对脑部进行刺激的治疗方式, 此前被用来治疗重度抑郁症、强迫症、帕金森等疾病, 甚至用于唤醒植物人。

人类进入梦境后还能保持清醒吗?

《盗梦空间》中的盗梦者能够在进入梦境后依然保持清醒, 以正常的逻辑思考问题, 甚至还会用一个陀螺来验证自己是否在梦中。这种“清醒梦”作为电影中某些想法的基础让电影人物意识到自己在做梦, 而无法主观控制自己在梦中的行动。但事实上, 有些清醒梦者可以自然地控制自己的梦境, 而另一些人通过学习也可以完成, 有种设备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这台设备名叫“诺瓦梦仪”, 是一个睡眠面具。它既可以探测出睡眠者给出的信号, 又不会让对方从睡梦中醒来。

实际上, 要经历“清醒梦”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训练自己在入睡时对自己发问说“我正在做梦吗?”一些狂热的视频游戏迷们特别擅长做这种清醒梦, 因为他们经常一整天都在集中精力去完成某个游戏任务。加拿大麦科文大学的科学家发现, 电子游戏是一种虚拟现实, 这跟做梦非常相似。因此人们可以通过玩游戏来控制自己的梦, 乃至战胜噩梦。“如果你梦见一头怪物在追你, 你不是逃跑和尖叫, 而是回过头来反击, 并从中获得许多乐趣, 你就控制了自己的梦。研究者认为, 电子游戏能够满足这种模拟威胁的需要, 进而让人们的梦得到“进化”。

梦中时间真的会变慢吗?

《盗梦空间》里最有趣的一个设定就是梦中时间流逝变慢, 而且随着梦境深入几何级变慢。影片后半部那种惊心动魄的剧情张力, 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个设定——如果你在梦中做梦, 时间流逝的速度会更慢。原本5分钟的现实时间等于1小时的梦境时间, 而5分钟的梦境时间又和二级梦境中的一个礼拜时间相当, 如此类推, 梦越深时间流逝得越慢。而实际上这源于我们的一种错觉。

篇4:过了保质期的食物安全吗?

“保质期”这个词常见于食品包装标识上,也是消费者购买食品时主要关注的标识信息。

一般来讲,确定食物保质期需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食用品质,比如外观、颜色、口感、味道等,保质期内的食物,其食用品质不应有明显的劣变,例如:保质期内的面包不会显著干硬;另外一个方面是其卫生品质,生产实践中大多以微生物指标作为判断其卫生品质的依据,保质期内的食物,不应出现微生物引起的腐败变质现象。但是,“保质期”并不等同于安全,过了保质期,并不意味着就变得不安全了,而是品质较差了。事实上,“保质期”这种说法误导了中国消费者。

食品的保质期由生产厂家根据产品情况、并做了相关的保质期实验后确定。我国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7718-2011《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中,对一些食品的保质期做了具体规定,这个规定是企业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通过改进工艺和包装,企业生产产品的实际标注保质期可以高于国家规定。

国外对食品的“保质期”是如何

規定的?跟我国有何不同?

我们经常将“保质期”当做食物的安全期限,认为只要过了这个安全期限的食物就是危险的。事实上,国外并没有食物安全期限的说法,而是用best before、use by date、sell by date的说法。

从这些表述可以看出,国外所谓“保质期”,指食物具有最佳食用品质的最后日期或者商家售卖该种食物的最后日期,这个日期仅表征了食物的货架天数。超过这个天数,食物的食用品质变差了,食物由best变为better(大多数时候是这样),商家也需考虑撤换商品,但并没有“食物质量不能保了”或者“不能食用了”这类含义。相对于我国“保质期”的叫法,国外的表述更加客观合理。

保质期内的食物是不是绝对安全?

过了保质期就一定不能吃吗?

“保质期”内的食品其实只是厂家给消费者的食用口感和安全性最佳的承诺,从口感和安全性考虑,保质期内的食品当然是最好的,但在食品贮存条件达标、包装完好、色香味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过期食品也能食用。比如过期面包没有发霉,也没有变硬,颜色、味道、口感正常,就可以放心食用。

食物的保质期还与储藏和包装条件相关。“保质期内不变质”需要遵循厂家的保存要求才能实现。否则,在保质期内食品也可能变质,而厂家也没有责任了。比如说,鲜奶保质期两周,是指没有开封且冷藏的前提下。如果已经开盖,或者放在室温下,那么就可能很快变质,虽然在保质期内,但还是变质了,也并不安全。

所以,过了期的食品并不是都不能吃,而保质期内的食品,如果储藏不当,也可能变质。

消费者注意事项

(1)食品即将到保质期时并不意味着食物不能食用,如果购买回家之后,放过了保质期,有些食物如果状态正常,仍然可以食用。比如说,果酱和蜂蜜没有发霉也没有酒味,味道和口感正常,那么不一定非要扔进垃圾桶。

篇5: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教学反思

“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但我们的食物安全吗?这是值得学生探究的问题。特别是现在很多的孩子热衷于垃圾食品,肯德基、薯片、可乐、口香糖更是孩子们的最爱。这些食品虽美味可口却含有很多的食品添加剂,长期食用定会危害人体健康。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掌握在日常生活中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从而提高安全系数,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健康成长。我在本课中食品安全为教学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展开课堂活动。本课的特色主要有:

1、创设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收集食品包装袋、观察与讨论等教学环节,训练了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学习、学会研究。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走出课堂,寻找食品中的不安全因素,鼓励学生将他们自己掌握的各种各样的知识、经历过的事情“带到”课堂中来。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真诚、互相讨论、互相交流。

篇6: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甜水学校

王晶晶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什么是加工食品、什么是天然食品。

2、过程与方法:

知道过多摄入食品添加剂有损健康。

能够识别常见食品属于加工食品还是天然食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安全的饮食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难点:认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危害。

三、教材分析

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吃的学问一单元中的第四课。

人的一生要吃掉大量的食物,吃无毒、无害的食物是健康饮食的基本保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物质被用于农作物生产和食品加工,环境的污染也影响到食品的安全。因此,食品是否安全、是否被污染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学习了食物的营养、合理搭配、消化器官的保健之后,有必要帮助学生学习一些食品安全的常识。由于小学生比较喜欢加工食品,又对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缺少了解,所以本课的重点放在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上。

四、教学准备 食品包装袋、课件。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来看大屏幕,这是什么?(奶粉),我们小时侯都非常喜欢喝,看看这个小孩喝了三鹿牌奶粉之后变成了什么样子?长期喝入三鹿奶粉的孩子脑袋都变大了,同时过早成熟,大家说吓人不?再看下面这副图片,这是南方一个制作豆芽作坊做出来的,看起来是我们常见的豆芽,你们知道这些豆芽我们吃了会怎样吗?会使儿童发育早熟、老年人骨质疏松,还有致癌可能,可怕不?像这样的食品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由此可见我们吃的食物是不是都安全啊?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我们的食物安全吗这一课,大家说好吗?(板书课题)

2、认识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

分别出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的图片。

学生找共同点,引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的概念。

根据已学知识辨别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

3、调查加工食品

相比较这两类食物,大家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多数都喜欢吃加工食品。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深入了解一下它们。

同学们对图片上食品已经辨别完了,现在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是什么食品?同学们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猜一猜,瓶子上的包装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回答。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呢?看一看、观察一下。同学们拿出我们课前准备好的饮料瓶,我们来看一看,验证一下瓶子的包装上究竟有什么信息呢?学生小组观察,汇报。

通过对瓶子的包装的观察发现里面含有添加剂。

介绍添加剂的作用和危害。重点介绍色素的种类和区别。我们重点说这个“色”有的食物看起来颜色很鲜艳很诱人就是因为里面加了一些“色”,在这里的色主要是指色素。色素呢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色素,一种是加工色素。我们来看一下吃这两种色素的区别(课件 舌头上颜色的差别)。

色素是添加剂的一种,添加剂还有哪些种类呢?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

简单介绍添加剂的种类。

4、认识天然食品不一定安全。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人造食品中含有添加剂,并且添加剂过量会对人体产生害处。那么是不是天然食品就一定安全呢?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现在同学们先跟随老师看几幅图片,然后再对天然食品是否安全这一问题做出结论,大家说好不好?(图片)垃圾猪、被污染的鱼、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等,同学们说这些天然食物还安全吗?生回答。

5、怎样注重食品安全

不安全的天然食品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它们也严重影响着人体的健康。为此,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确保食品安全?(小组讨论)

我们应该注意(1)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2)多清洗,多浸泡。(3)多吃绿色食品。(4)少吃腌腊食品。因为腌腊食品里含有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质,所以要少吃。

6、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内容,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呢?学生回答。看来本节课同学们都学会了不少知识,现在老师给大家出几个小问题考考大家。

课下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交流更多的关于安全饮食的方法,以便我们都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大家说好不好?

七、板书设计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天然食品

加工食品:添加剂(色素、香料等)

注重食品安全

八、教学反思

学生从小到大已经接触过各种各样的食品,这些食品中既有许多天然食品,也有许多加工食品,但学生对食品的这种分类方法还不清楚。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也有了解,也知道加工食品不如天然食品的营养价值高,但他们不明白其中的原因。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对于食品安全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同时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所以学生会有比较高的探究兴趣。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带领孩子们调查加工食品里添加了什么,关注色素等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要思考天然食品是否安全,讨论到底怎样吃才安全,以此来关注食品安全中的科学。

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和老师的指导,我在以下几方面对自己做出了总结。

1、导入部分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

2、对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的讲述可以换一种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分类,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知识。

3、对添加剂的调查研究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各种颜色的饮料,然后由学生找出里面含有的色素,由此可以明确不同的色素的颜色,以便学生更容易的明确色素的作用。

篇7:我们的食物安全吗反思总结

本课中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把教学的重心定位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上,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多地充当“促进者”的角色。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走出课堂,寻找食品中的不安全因素,鼓励学生将他们自己掌握的各种各样的知识、经历过的事情“带到”课堂中来。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充满真诚、互相讨论、互相交流。

在本课中,学生的活动很有自主性,表现在他们学习活动中具有的独立的主人翁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如自我布置“博览会”,自我整理调查报告,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知识。

篇8:食物不坏一定是防腐剂的功劳吗?

如何防止食物的腐坏?

需要强调一下:“食物没有腐坏”跟“食物没有变质”是不同的概念。“腐坏”通常是指长了细菌或霉菌, 而“变质”还包括其他的导致食物品质下降的情况, 比如油脂氧化、失去固有风味、口感变差等等。因为腐坏跟食用安全密切相关, 所以更受关注, 这里也只讨论这一变化。

腐坏的发生是因为微生物 (细菌或者霉菌) 的生长, 需要营养物质、水分和适当温度与酸度等条件。一般而言, 多数食物中不会缺乏营养物质, 只有极少的比如白酒、盐等, 无法支持微生物的生长。而水分是细菌和霉菌生长的先决条件, 这个条件不是直观的“水含量”, 而是“水活度”。它不仅跟食物的含水量有关, 还跟水与食物的结合状态有关。简单说来, 就是当食物的水含量小到一定地步, 细菌和霉菌就无法生长了。比如糖、蜂蜜、脱水蔬菜、方便面等等, 都因为水含量很低所以难以腐坏。温度与酸度是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一般而言, 酸度越高 (p H值越低) , 微生物越难生长。而温度则尤其需要一个适宜范围, 过高过低都不行。除此之外, 微生物生长还需要有一些“种子”, 所以如果可以不让微生物的“种子”接触到食物, 哪怕有适合细菌和霉菌生长的环境, 食物也不会腐坏。

那些不用防腐剂的防腐措施

微生物要生长, 需要满足上述的所有条件。而防腐, 只需要搞定一条就可以。当然, 因为每一条要想“彻底搞定”都不容易, 现实中往往是多管齐下, 让微生物们“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干燥。这或许是人类最早懂得的防腐措施。那些容易腐坏的食物, 只要在变坏之前晒干或者烘干, 也就可以长期保存了。除了粮食, 很多传统食品这是这么保存的。在农村, 许多人会把萝卜、红薯、豆角、竹笋、土豆片、香菇等等晒干, 就可以长期保存了。即使是肉, 在高盐的帮助下把表面烤干, 也可以实现防腐——腊肉、风肉、香肠, 都是如此。加工食品中, 方便面是这一技术的代言人。不管是油炸的还是风干的, 面中的水活度都低于细菌生长的最低需求, 所以并不需要防腐剂。只要不开封然后受潮, 方便面的干燥足以防腐了。

盐渍。一般细菌在高盐环境中难以生长。除了前面提到的腊肉, 各种酱菜、咸菜的核心也都是高盐防腐。

糖渍。这一防腐措施的核心还是高糖环境中水的活度低, 各种蜜饯是这一措施的代表。

低温。在冷冻温度下 (低于-18℃) , 虽然让食物腐坏的微生物没有死, 但是停止了折腾, 不能生长了。只要不化冻, 它们也就无法闹事。

罐装。罐头食品通过先密封, 然后彻底加热的方式来防腐。经过长时间的高温加热, 其中的细菌被杀光。因为已经密封, 环境中的细菌也无法进入。没有了星星之火, 不管罐头内的食物多么适合, 也不会有细菌长起来。“超高温加热然后无菌包装”是食品工业上的另一种常用方案。其原理跟罐头一样, 也是通过超高温加热杀光细菌, 然后无菌包装杜绝细菌进入, 从而在不需要防腐剂的情况下实现防腐。可以常温储存的牛奶和动车上的盒饭是消费者熟知的代表。

汉堡为什么没有坏

基于上面的讨论, 再来看汉堡的问题。相对来说, 麦当劳的卫生条件还是不错的, 汉堡的灭菌也比较充分。美国犹他州算是比较干燥的地方, 只要那个汉堡在细菌或霉菌长起来之前变得足够干, 再往后也不会长出细菌或者霉菌了。

至于“酸黄瓜解体”, 要知道酸黄瓜含水量在94%左右, 完全干燥之后只剩下一点点, 看起来几乎是“没有了”。

这一现象也不难重现。在夏天的北方, 把馒头片或者米饭摊开放在窗台上, 用不了多长时间也就变干了。把它们放在不受潮的地方, 过十几年来看, 也还是没有“腐坏”。

其实, 快餐食品并没有多大的防腐压力。配送的半成品是冷冻保存的, 成品做出来, 几十分钟之后风味口感就大大不如, 所以总是现做现吃。它本来就没打算长时间保存, 也没有必要往里面加入防腐剂。

篇9:微波炉热出的食物安全吗?

一、微波炉为什么能加热食物

让我们从水说起。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氧原子对电子的吸引力很强,所以水分子中的电子比较集中在氧原子那一头,相应的氢原子那头就少一些。整体来看,水分子就有一头带着正电,另一头带着负电。在化学上,这样的分子就被叫做“极性分子”。

在通常的水里,水分子是杂乱无章地排列的,正电负电冲哪个方向的都有。当水处在电场中的时候,正电的那头就会转向电场的负极,负电的那头就会转向电场的正极,正所谓“异性相吸,同性相斥”。

如果是一个静止的电场,水分子们排好队也就安静下来了。如果电场在不停地转,那么水分子就会跟着转,试图和电场保持一顺儿的队形。如果电场转得很快,那么水分子们也就转得很快—类似摩擦生热,水的温度就升高了。

电磁波就相当于这样一种旋转的电场。用在微波炉上的电磁波每秒钟要转二十几亿圈,水分子们以这样的速度跟着转,自然也就“浑身发热”,温度在短时间内就急剧升高了。一旦微波停止,旋转电场消失了,水分子们也就安静下来,它们的世界也就回复清净了。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并没有被微波改变。

不仅是水,其他极性分子也都可以被微波加热。通常的食物中都含有水和其他极性分子,所以在微波作用下可以被迅速加热。而非极性的分子,如空气,以及某些容器,就不会被加热。我们平常热完食物后觉得容器也热了,往往是被高温的食物给“烫”热的。

二、微波加热,致癌吗

因为微波是一种辐射,所以许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它会致癌。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跟收音机、电报所用的电波、红外线以及可见光本质上是同样的东西。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频率的不同。微波的频率比电波高,比红外线和可见光低。电波和可见光不会致癌,自然也就不难理解频率介于它们之间的微波也不会致癌。其实,这里所说的“辐射”,只是指微波的能量可以发射出去,跟X光以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辐射是不一样的。X光虽然也是电磁波,但是其频率比微波高得太多,因而能量也高,而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会放射出粒子,所以它们能让生物体产生癌变。

微波不会对人致癌,也不会让食物产生致癌物质。甚至,它还有助于避免致癌物的产生。对于鱼、肉等食物来说,传统加热尤其是烧烤炸等方式容易导致肉变焦,从而产生一些致癌物。2004年发表的一篇科学综述介绍了这类致癌物的产生以及致癌性,最后指出:用微波炉加热可以有效降低这类致癌物的产生。

三、微波炉,安全吗

太阳光是比微波更高能的电磁波。太阳光,安全吗?

微波的安全性跟太阳光一样—是否伤害人体取决于能量的强弱。和煦的阳光让人舒爽,烈日暴晒则可以造成严重的皮肤灼伤。微波也是如此—既然能够加热食物,自然也能加热人体。问题的关键在于:到达人体的微波还有多少能量?

科学家们已经为我们做了大量的研究,找到了对人体产生伤害的最小微波功率。完好的微波炉,泄漏的微波功率距离伤害人体的强度还很遥远—美国的规定是,在距离微波炉大约5厘米的地方,每平方厘米的功率不超过5毫瓦;而我国的标准更加严格,是1毫瓦。而且,微波的能量是按照距离的平方减弱的。也就是说,如果5厘米处是1毫瓦,50厘米处就降低到了百分之一毫瓦,更是“人畜无害”了。

所以,对于微波炉来说,只要是合格产品,使用中没有损坏,就不会泄漏出能够伤害人体的微波来。

微波炉使用中的另一个安全疑虑是塑料容器释放的有害物质。的确,有些塑料在受热的时候可能会释放出一些有害的成分来。FDA测定了各种塑料容器在正常微波炉加热中可能释放到食物中的有害物质的量,要求这个量低于动物实验确定的有害剂量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才可以标注为“可微波加热”。所以,对于那些合格的“可微波加热”的塑料容器,是相当安全的。当然,如果还是不放心,或者不相信厂家的标注名副其实,使用陶瓷或者玻璃容器也就心安了。

四、微波安全事故从何而来

煎炒烹炸涮,这些传统的加热方式安不安全?至少,因为做饭,有人被烫了,有地方着火了……

美国的FDA(食品药品管理局)说,接到了许多因为使用微波炉而“受伤”的报告。不过,这些“事故”都跟微波炉本身无关,而是不当使用造成的。只要了解并避免错误使用微波炉,就不会有事故发生了。以下是最常见的两类事故:

1.液体过热。传统烧水的时候水会流动,到了沸点就“开”了。而微波加热水不流动,只是温度升高,有可能超过了沸点还“不开”。但是这个时候的水温度已经非常高了,只要有一点扰动,就会猛烈沸腾。如果这个扰动是你去拿水的时候产生的,那么就会被烫得比开水还厉害。越干净的容器,越干净的水,就越容易发生这样的事故。所以,为了安全,最好不要“以身试法”,去体验过热水的“过热”。其他的液体,如牛奶、汤等,因为其中有别的成分不容易过热,但是长时间加热也很容易“暴沸”而溢出容器。不是不能用微波炉来加热这些东西,而是要算好加热时间。

2.鸡蛋爆炸。微波炉不能加热鸡蛋,大概是一个常识了。鸡蛋爆炸的原因有点类似于水的“暴沸”。鸡蛋内部过热,压力很大,受到外界干扰,压力释放,于是鸡蛋就爆了。如果爆炸发生在鸡蛋进嘴的时候,大概就相当于在嘴里放鞭炮了。

结论:谣言粉碎

总之,关于微波炉“致癌”“产生有害物质”的说法都是谣传。虽然微波炉难以帮助我们做出很美味的食物,但是它所带来的方便、快捷,是大家公认的。对于老人和孩子来说,用微波炉来热菜热饭,也要比电炉或者煤气要安全得多。

(本文转载自科学松鼠会网站)

篇10:我们的食物安全吗反思总结

我没上《我们的食物安全吗》这一课之前,觉得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上,可第一次试教结束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如3个活动时间的分配比较难把握。第一个活动如果观察不充分,那么学生对包装上的信息会了解得不够充分,对后面的教学,如让学生选择安全的食品,带来一定的影响。教参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即要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对食物包装进行充分观察,思考怎样把观察到的信息分类。于是,第二次试教时,我安排了较长时间让学生进行第一个活动,学生探究的兴趣较浓,然而问题又出来了,研究保质期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填表用时较多,问题提得太大,交流汇报时容易跑题,时间也较仓促;让学生自主选择比较两种食品的保质期,研究其影响因素时,学生选择材料比较随意,没有很好地控制变量,如要研究配料或制作方法不一样而导致保质期不一时,我们必须选择同种食品,同个牌子,相同的包装的两种食物进行比较。于是,第三次试教时,我修改了研究保质期的记录单,因为每组材料都一样,所以事先把各食物名称写在记录表上,同时注明一些提示性的关键词,使学生把握其研究方向。为了节省时间,我准备了3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省去了学生选择材料的环节,其实这个环节让学生探究,也是很有意义的,能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研究不是随意性的,而是相当严密的,但时间不允许,只能舍去。

每次试教时,课堂上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问题,可见要上好这一课,确实有点难。或许是我把这一课想得太复杂了,反而模糊了,在课堂上就很难把握……

篇11:我们的食物安全吗教学设计

微波加热食物会致癌吗?微波炉加热食物安全吗

微波炉为什么能加热食物?

让我们从水说起。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氧原子对电子的吸引力很强,所以水分子中的电子比较集中在氧原子那一头。整体来看,水分子就一头带着正电,另一头带着负电。在化学上,这样的分子被叫做“极性分子”。

在通常的水里,水分子是杂乱无章地排列的,正电负电冲哪个方向的都有。当水处在电场中的时候,带正电的那头就会转向电场的负极,而带负电的那头会转向电场的正极――所谓的“异性相吸,同性相斥”。

如果是一个静止的电场,水分子排好队也就安静下来了。如果电场不停地转,那么水分子就会跟着转,试图和电场保持一顺儿的队形。如果电场转得很快,那么水分子也就转得很快,类似摩擦生热,水的温度就升高了。

电磁波就相当于这样一种旋转的电场。用在微波炉上的电磁波每秒钟要转二十几亿圈,水分子以这样的速度跟着转,自然也就“浑身发热”,温度在短时间内就急剧升高了。一旦微波停止,旋转电场消失了,水分子也就安静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本身并没有被微波改变。

不仅是水,其他极性分子也都可以被微波加热。通常的食物中都含有水和其他极性分子,所以在微波作用下可以被迅速加热。而非极性的分子,比如空气以及某些容器,就不会被加热。我们平常热完食物后觉得容器也热了,往往是被高温的食物给“烫”热的。

微波加热致癌吗?

因为微波是一种辐射,所以许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它会致癌。微波是一种电磁波,跟收音机和电报所用的电波、红外线以及可见光本质上是同样的东西,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频率的不同。微波的频率比电波高,比红外线和可见光低。电波和可见光不会致癌,自然也就不难理解频率介于它们之间的微波也不会致癌。其实,这里所说的“辐射”,只是指微波的能量可以发射出去,跟X光以及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辐射是不一样的。X光虽然也是电磁波,但是其频率比微波高得太多,因而能量也高,而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会放射出粒子,所以它们能让生物体产生癌变。

微波不会对人致癌,也不会让食物产生致癌物质,甚至,它还有助于避免致癌物的产生。对于鱼、肉等食物来说,传统加热尤其是烧、烤、炸等方式容易导致肉变焦,从而产生一些致癌物,而用微波炉加热,则可以有效减少这类致癌物的产生。

使用微波炉安全吗?

太阳光是比微波更高能的电磁波。太阳光安全吗?

微波的安全性跟太阳光一样――是否伤害人体取决于能量的强弱。和煦的阳光让人舒爽,烈日暴晒则可以造成严重的皮肤灼伤。微波也是如此――既然能够加热食物,自然也能加热人体。问题的关键在于:到达人体的微波还有多少能量?

科学家们已经为我们作了大量的研究,找到了对人体产生伤害的最小微波功率。完好的微波炉,泄漏的微波功率距离伤害人体的强度还很遥远――美国的规定是,在距离微波炉大约5厘米的地方,每平方厘米的功率不超过5毫瓦;而我国的标准更加严格,是1毫瓦。而且,微波的能量是按照距离的平方减弱的。也就是说,如果5厘米处是1毫瓦,50厘米处就降低到了百分之一毫瓦,更是“人畜无害”了。

篇12:《我们的食物》教学设计

1、知道什么是加工食品、什么是天然食品。

2、知道过多摄入食品添加剂有损健康。

3、能够识别常见食品属于加工食品还是天然食品。

4、能够识别加工食品包装袋上添加剂的安全范围标志。

5、知道怎样做到安全饮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

2、教学难点是认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危害。

【学案】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学案

自主探究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加工食品、什么是天然食品。

2、知道过多摄入食品添加剂有损健康。

3、能够识别常见食品属于加工食品还是天然食品。

4、能够识别加工食品包装袋上添加剂的安全范围标志。

自主探究过程:自主探究过程:

一、我看书:我认真阅读了电子书,熟悉了课的内容。

二、我思考:我与父母探讨了、思考了书中提出的问题。

三、我能做:

1、我知道的加工食品有:

我知道的天然食品有:

2、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加工食品的包装袋,了解到食品添加剂及其危害:

四、我总结:通过探究性学习,我知道了:

五、我提问:我经过思考,还不懂的问题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吃过哪些食品?

2、在食品中,有的为了长期保存而对食品进行了加工,因此,可将食品分为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

二、认识加工食品和天然食品

1、阅读资料(书48页),想一想:什么是加工食品?什么是天然食品?

2、看图,判断:你知道这些食品中哪些是加工食品?哪些是天然食品?

3、讨论:我们吃的`加工食品安全吗?

4、汇报交流。

5、看图,议一议:加工食品中的诱人的色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6、汇报交流:

(1)色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多吃含有人造食用色素的食品有什么危害?

7、汇报交流:在你收集的食品包装袋中,有哪些添加剂?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对人又有什么危害?

8、通过调查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应该怎样对待加工食品?

9、小结:食物添加剂在安全用量范围内是允许的,但对人体没有好处。如果超过安全用量会危害人的健康,所以要少吃。

10、想一想你3天内所吃的食物,把它们分为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你认为你的饮食是否健康?为什么?

11、看图,议一议:这些天然食品安全吗?为什么?

12、汇报交流:

13、小结:我们怎样对待天然食品?

三、注重食品安全教育

1、加工食品有添加剂,多吃含添加剂食品对人体健康不利。天然食品也有不安全的。那我们怎样注重食品安全呢?

2、汇报交流。

3、小结:我们要注意食品安全,不买、不吃不卫生的食品。

四、总结

1、说说我们的食品安全吗?

2、你打算怎样注意食品安全?

五、作业

1、生活中,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了解更多安全饮食的方法。

篇13:我们的教育在“教本能”吗

狮子和狼知道在攻击猎物时首先咬住对方喉咙。为何?是因为它们得到过这样的教导吗?是因为它们理解了其中的原理吗?不是。山羊的喉管联结呼吸和动脉的原理“有一匹布这么长”, 足可写一本书, 我们当然不会认为狮子们需要读这本书。它之这样吃食, 依靠的是猎食的本能。回观人类就不同了。人们吃鸡的时候没有谁喜欢咬鸡脖子, 因为人类有智慧和工具, 可以实现更高级的猎取和用餐。语言和智慧使我们成为万物之灵长, 使我们毫不怀疑我们依靠的不是与其他物类相似的本能, 而是在此本能之上的学习和教育。问题也就由此产生了——我们始终缺少这样的精神准备:人类在进化中失去了某些本能, 但却生成了另外一些更高级的本能。我们赞叹自己所有的思维和语言文字推理的成果, 而没有想到它的核心就是我们的新近生成的本能 (所谓新近, 也有若干万年的历史了) 。尽管0-3岁的幼儿的语言现象无数次地证明了这种语言本能现象的存在, 我们还是要在教育中, 煞有介事地把许多生命的现象看成是可教之物, 让孩子们去学习许多他的本能领域的事情, 就像狮子先生教小狮子“咬喉管的理论”一样, 我们即使造成了巨大的浪费也不自知。这就是我们所想要揭示的问题。

二、牛喘气的学问

老牛拉磨时呼呼地喘粗气, 青蛙博士对它进行研究, 认为这是一种美丽的劳动诗篇, 它的形态重复不断, 表现了排比关系。他的结论是, 反过来, 会喘气的关键在于学习排比句的知识。青蛙据此给小牛上课, 教他调息、排比、喘气, 但小牛一直喘不起来, 焦躁, 溜号。回来时青蛙见他气喘吁吁, 甚喜, 把它算作学习排比句的成果。接着排比句被列进青蛙的喘气教材, 岁岁年年, 用于教学。后来, 有好事者通过对牛弹琴了解到, 牛喘气之所以出现排比现象, 其实是因为拉磨费劲, 喘一口气不够, 不得不一直喘下去, 它是生命活动中的一种, 并非教学的结果, 甚至不是学习的结果, 更与学习排比句无关。

犹如放鞭炮吓着自己, 这个自创故事反使我吃了一惊。因为它可能蕴涵着对今天教学问题的某种不小的发现。比如,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 语文课的教者看到一首诗歌, 立即想到要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 原因是我们认为, 有了方法, 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但事情并非这样。我们爱诗、写诗、读诗, 是因为诗打动了我们, 而不是因为掌握了欣赏诗的方法。我们可能在与诗打交道的时候想到别的, 但对于诗的欣赏和写作来说, 没有什么比生命的感动更直接更强烈的了。人们感受母爱, 感受爱情、友情, 是生命地、而非方法地———即使有方法, 也是嵌着在各人生命里, 同感悟和感受交融在一起而不能提取出来。比如刘禹锡写“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似乎说到了他产生诗情的方法, 但同样是他写了“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 (情) 却有晴 (情) ”。因为什么呢?因为他头脑中终日盘旋着那若即若离的可怜的感情, 而不是想起了“拟人法”或“比喻句”, 更不是想起了“以鹤引诗”的方法。无人可以教刘禹锡写诗, 包括他自己, 因为他不能有意识地、理性地让自己感动。而写诗的方法不过是感动的一种闪亮, 这种闪亮是什么形状, 用理论来固化它的意义不大, 因为它既不是事情的本质, 又不能迁移。当然, 如青蛙博士所热心的排比句一类, 是连方法的层次也达不到的, 那只是一种表象的描述。它可以让小牛知道, 但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喘气的基础。

进而, 我们可以给人以文字符号的启蒙, 从深的层次说, 却不需要也不可能教人怎样阅读, 教人写作, 教人如何解释词语, 教人悟到一个新的难题的解法, 除非教他依葫芦画瓢, 因为这些都是涉及本能的疆域。这里我们所总结的许多方法, 言之成理, 井井有条, 絮絮叨叨, 却于事无补。我们无法教人之本能, 如同我们不能, 也不需要教孩子入睡一样。你教他入睡, 他就不能入睡了。不仅如此, 甚至, 儿童掌握的某些推理方法, 如归纳和演绎, 最初也是生命现象, 而不是教学的结果。比如, 小孩子玩火, 两次都给大人打了, 第三次他再玩, 必定知道还可能挨大人打, 这就是归纳。它不需要外界的教, 就在他的生命里存在着。 (这一定是远古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实践和需求在基因中的记录。) 古人发明了烽火台, 串成一串的鞭炮等等, 都含有“如第一个已经点燃, 而当第n个点燃之时, 第n+1个必然点燃的话, 那么, 这个烽火台或鞭炮的系列就可以悉数点燃”的意蕴, 其实, 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数学归纳方法 (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法) 。有人给我讲了一个贫困时期的“归纳”故事。乡下的一位朋友为了到省城会南洋归来的亲戚, 买了一张汽车站票 (无座位的票) , 在车上苦站了10几个小时。当到了人家给他安排的宾馆, 看到床上面竖着挂的圆顶蚊帐, 他的第一反应是:“糟了!今天坐车才买到站票, 睡觉又买了站票!”这不奇怪, 站了一天已满脑子归纳了“站”字, 而且他从未见过圆顶蚊帐。这种归纳可遇不可求, 不呼而来, 挥之不去, 可见是蕴涵在生命之中, 而不是外加指导的结果。科学很多地用到了归纳和演绎, 但科学不是给人植入推理。科学只是把人本能中就有的推理收集起来, 方便人更深入、更广泛和自觉地运用。这可能使我们有点失望, 因为我们一直以为人的成长, 甚至包括语文的知识和能力, 从不会作文到会作文等等, 都是我们教的结果。然而依上推之, 文化教育固然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就根本而言, 所有这些都是人的自身在文化教育的环境中产生的生命现象, 而不是外界雕琢的结果。对于人来说, 语言是本能, 文法也有本能, 感悟也有本能。 (请阅语言学家平克所著《语言的本能》, 汕头大学出版社)

就像我们发现在我们所站立的地方居然是一个巨大的丰饶的矿藏一样, 我们所教的学科, 居然都有学生的相关本能可以依托, 我们只要无为, 依靠对方的本能就已经可以过日子了。当然, 这种无为不是不要做什么, 我们处于社会之中, 需要为孩子们做出教育教学规划, 要给予组织和帮助。无为是指对于人的成长机制的无为, 即尊重、保护和依托。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对方的自主的活动可能性。

对人的高级本能的依托使我们产生了新的疑虑。比如, 我们教者会不会像那些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的人们, 不用动手, 就可以有东西吃, 反而缺少制造东西的能力 (从历史上看, 这是古代北欧制造业发达和南方制造业低微的原因) 那样, 缺少教学的能力呢?

说到这里, 我们要说到教育的本体了。教育不是为了我们教者的发挥, 而是要使学习者成就。据此, 教育无“懒人”, 我们依托学习者的本能, 学习者就会很好地使用他的本能, 而方法就是让他们自己学。青蛙博士想要小牛喘气, 不是要他辛辛苦苦地教排比句, 他的最好的办法, 是让小牛去跑。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英语教师想要孩子们学得好, 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从语文研究、数学研究和英语研究中摆脱出来, 让他们最大限度地进行语言文字的阅读、说、思、写的实践、数学 (建立概念、形成结论、找到方法的) 思维实践、英语交流实践等。我们从拉牛上树的纤夫变成组织他们学习生活的牧者。牧者有牧者的学问, 他不需要懂得拉牛的力学, 却需要懂得生命、善待生命。教学相长, 学生的主动发展带来教师的进步。我们有一所很好的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 当她的学生三年级时, 写信给校长, 说某老师自己如果不多阅读的话, 就不能再教他们了。这件事使这位老师十分伤心, 后来校长鼓励了她, 告诉她这正说明所教的孩子们很棒, 应当感到高兴。后来, 这位老师规定自己每天保证有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经过3年, 她所教的学生被公认为质量很高地毕业了。这位老师自己后来也成为广东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之一。她就是何建芬老师。

古人说我们是化雨的春风, 近人说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都强调了教师的作用。然而, 照上面的“本能说”, 我们教者的地位如何呢?其实并没有矛盾。古人还说了春风“润物细无声”———春风哪有像我们今天的教育那样, 弄出那样大的动静来?又是监控, 又是统考或变相统考, 又是电脑排名, 等。春风知道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成长还是靠万物自己。可惜我们的教育就像电脑软件中帮忙过度的序号输入服务, 反而使我们手忙脚乱:你打了一个1, 回车, 就自动出现了序号2, 而这时你就要同多出来的东西作斗争了。这时候, 我们多么希望软件里没有这项服务呀。至于近人说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那是一种爱敬心情的表达, 我们就用一种温馨的态度去接受吧, 在学理上就不必那么认真了, 我们怎么可能真的设计人的灵魂呢, 那可是天造地设的万年之功啊。

教育就是这样的学问。它迫使我们思考如何去看待人。出于近代生活和研究的浮躁, 我们只注意人之间可以较劲的部分, 即为外部加工的部分, 而忽视了他们的共同部分, 即人的高级的先天资源。它是人成为社会的人的基础———人永远是自然的人, 他的众多的本能伴随他终生。这种忽视带来了教育的困境。于是, 我们“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我们想象大自然必定有一种安排, 不至于使教育这样的好事如此困窘。现在我们似乎找到了症结所在:我们一直在用我们辛劳的教育去对立人的学习的天性和本能。我们一直缺少对人的本能的高级性的准备, 只看到人的低级的本能, 或后天的差异, 而看不到正是在我们都没有注意的地方, 如上所说, 有一个最为丰饶的矿藏———人的学习的、语言的、创造的和思维的高级本能, 而我们一旦发现了它, 就会改变我们的整个教育生活。因为我们不需要那么教了, 大部分不用教了, 语文变成了认字和用字的实践, 英语的单词他们也可以自己学会。所有的学科, 都主要依靠学生的学了。

那我们做什么?我们可以找小牛来问一问, 他们需要我们做什么。他们的要求不会太多了, 而我们作为小牛的牧者, 做的事情要比拉牛上树的纤夫更重要, 这是可以肯定的。

三、关于同“本能”有关问题的说明

从总体来看, 教育中之所以教人之本能, 是因为对人具有如此高级的本能缺少思想准备。人们通常认为, 来自先祖基因的构成应当比较粗糙, 它可以是低级的, 直接用于维持共同生命和繁衍的层次, 而不可能深入到人类晚近的发展, 比如文字符号、语言、数理等等, 即所谓“上帝不懂得投骰子”, 但实际上并非这样。所有的近世知识当然是人类的精制佳作, 然而它不过是被人类智慧之母结构所蕴涵的子结构。就像我们在电脑上的全部输入活动, 都为电脑程序所接受一样。这种关系如老子所称:“天下有始, 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 复知其子。既知其子, 复守其母”。在基础知识的领域, 我们所做的事情, 更是用符号去描述日常可见的事物 (包括自觉或不自觉的实验) , 进而使之深刻化。因之深刻知识归根到底是从基本知识中发展出来的。比如, 我们看到了一张放大的照片, 就把它提炼为几何图形的“相似”, 其目的是获得理性工具去实现向高深知识的飞跃。比如, 我们在进入高等数学时用“有限”去刻画“无限”, 其实是叙述着我们心里的无限:比多还要更多。有趣的是, 严格的定义叙述还难免有漏洞, 但却不影响我们的继续讨论:什么是无限多呢?高等数学中的无限定义是:你先说多少, 我的比你的更多。而这里“你说多少”本身就蕴涵了无限的可说, 即已暗中承认了尚未定义的事实。也就是说, 纵使是作为高等数学基石的无限的定义, 也不过是用来作为一个符号来记载我们心中的一个事实。在华阳小学的一年级, 孩子们在“千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课堂上的对话, 很快就揭示了悖论:一个小学生说我用786-783=3, 所以786大于783, 另一位小学生说, 你为什么不用783-786呢?前一位说, 因为783小, 大数减去小的数才能减。后一位说, 你都知道大小了, 还要用减法去比较吗?在上述的种种讨论中, 无论它说得无懈可击还是有懈可击, 都一样:这个事实你知道, 我知道, “只有文字不知道”。其意为:文字的功能, 犹如信使把口信带到了, 却不太知道信的确切内容一样, 是借以为主体承载一种默契了的、不能为文字自身所完全表达的意蕴。换句话说, 符号只是工具, 我们只是用它来呼唤人的心灵和脑海中的事物本体意象的苏醒和活化。

我们得知所有知识都为人类心灵或头脑中的母结构所蕴涵, 并没有降低知识的作用。我们一点儿也不会减少对它可以为用于当时今世的尊重。对我们重要的是, 人类的智慧的母结构同时也在儿童的生命中蕴有, 并且表现为人的学习之本能及框架, 即是说, 儿童完全可以学到所有必要的知识和形成必要的能力。大自然有一个奇异的现象, 就是让儿童在他幼年的游戏、生活之中, 就可以遍历人类许多高深知识的模型。比如, 儿童只要把一张小纸条贴在下唇吹气, 就可以得知当纸条上方的“风吹得快” (空气流动快) 时纸条会被托起, 而后发生的联想是:飞机的机翼做成, 当飞机前进时, 机翼上面的空气流动得快, 飞机就给托起来了。又如手里用线拉着小球旋转, 当转得快时, 线断球飞, 就形成了第一第二宇宙速度的模型。儿童的生活中有无数的机会与高深知识的模型邂逅, 然而许多儿童并未能奔赴与大自然的这一盛约, 成了所谓差生, 那是因为教的占据而使之扭曲, 甚至失去了真正的学习。人们对强调学生的学的教育常认为浅薄, 认为教才有学术层次, 然而这并不符合事实。只要创设出真正依靠学生的课堂 (难的是这不是一朝一夕) , 就会知道这种担心或遐想是多余的, 这不能用在师本教学下的经验来解释。无论是语文、英语或是其他学科, 基本上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而且过去的教对于儿童的学的这种藐视, 实际上挑战了人类之学习。如上所述, 人类之学习乃是人之本能, 是先于教, 固结在人的生命之中的一种本质, 它不仅是一种动势, 而且是一种完美的框架和巨大的能量。否定它, 就使教育陷入困境。

篇14:我们的孩子安全吗?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玩具。玩具可以给孩子们带来快乐,也可以帮助孩子启发智力,并且丰富他们的想象力。然而,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且更习惯将玩具放入口中。所以,如果有害重金属(如铅、砷等)被应用于儿童产品的原料和生产过程中,其对儿童造成的威胁就会更大。因此,世界各国对儿童产品中的重金属都进行了重点控制与监管。

为了深入了解儿童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水平,“绿色和平”与“国际消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网络”(IPEN)在 2011年11月至12月间进行了一项合作调查。他们从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香港的儿童产品市场上随机购买了500件儿童产品,分别检测了产品中6种有害重金属的总含量,包括铅、锑、砷、镉、铬和汞。调查结果显示,500件产品中有163件样品含有至少一种有害重金属。

一、儿童产品重金属含量调查结果

1. 三成产品被检出含有害重金属

在 500 件儿童产品中,共有 163 件、占总量 32.6%的产品被检出含有至少一种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包括铅、锑、砷、镉、铬和汞。这些产品有购自百货商场以及超市的高档产品,也有购自批发市场的小品牌、甚至“三无”产品(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这表明儿童产品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并不与产品的品牌、购买地与产品种类直接相关。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接触到多种重金属危害的风险。玩具、文具等用品是儿童接触到重金属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儿童触摸、舔咬、吮吸或吞食部分产品时,可能接触到产品中的有害重金属;此外,在儿童使用产品的过程中,重金属可能会释放到周围的灰尘中,从而被儿童吸入体内。具体检测结果详见下表。

儿童产品中重金属含量总结

2.儿童产品中铅含量超标显著

在500件儿童产品中,有48件、占总量9.6%的产品,其含铅量超过中国对玩具中铅含量(含铅总量)的规定限值 600ppm。这些产品包括:儿童水杯、塑料玩具球、儿童拖鞋、遥控车、书包等。其中,一款银色的儿童戒指铅含量高达120,000ppm,超出中国规定限值的200倍。

铅被广泛应用于消费产品中。瓷器、塑料、涂料、焊料以及化妆品中都可能含有铅及其化合物。铅的来源有很多,包括涂层、汽油和其他消费品,摄入铅的途径包括空气、食物、水、灰尘和土壤。铅及其无机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与胃肠道被人体吸收。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产品及油漆里的铅是儿童暴露于铅污染之下的主要途径之一” 。

儿童更容易暴露于铅,因为儿童可能会通过将玩具、手指等放入口中的行为接触到产品涂层或灰尘中的铅。铅影响青年和儿童发育中的神经系统,较低量的持续接触即可产生严重的影响,如降低智商、 引发学习障碍、 难以集中注意力, 影响儿童的体格发育等。铅很容易累积在人体内,长期存在于人体内会严重危害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及消化系统,严重时可导致大脑的损伤甚至死亡。科学研究发现铅并不存在对儿童健康安全的暴露剂量,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明确提出:“人体内的铅含量没有安全阈值,人体对铅的安全暴露值应该为零。”

基于产品中的铅对儿童严重的潜在健康危害,一些国家已经开始逐步淘汰和禁止铅在玩具和儿童产品中的使用。例如,《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规定,2009 年 8 月 14 日之后,产品涂层中含铅总量限值降至90ppm。

在此次检测中,其他没有超过中国规定的铅限值的产品中,有34件、约占总产品 6.8%的产品,其铅含量超过了目前国际上更为严格的产品铅含量限值 90 ppm。这些产品包括:铅笔盒、银色手枪玩具、乐器玩具、悠悠球、小汽车、魔方等。

3.七成产品不含有害重金属

有337件、占总产品67.4%的产品,不含有害重金属。这表明,有大量生产厂商已经能够做到在儿童产品中消除有害重金属的使用。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上实现“不含重金属”的产品是完全可能的。大幅降低产品中铅含量的限值并不会导致大量生产企业不能达标,中国应该、也有能力进一步收紧产品中铅含量的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未检出有害金属(或低于可检测值)的儿童产品,并不一定是完全安全的,因为本调查没有考察可能存在于儿童产品中的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如邻苯二酸甲酯、双酚A等有机化合物。

二、重金属对儿童的健康危害

众所周知,铅、汞、砷等有害重金属对于儿童健康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因为相对于成人来说,儿童每单位体重需要摄入更多的水、食物和空气,因此儿童暴露于有害物质的相对比例更大;此外儿童的新陈代谢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如果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暴露于重金属污染,与成年后接触重金属污染的人群相比,其罹患重金属导致疾病的几率更大。

1.铅

铅是已知神经毒素,会影响人的感官、行动、认知和行为,包括学习障碍、难以集中注意力等;还可能影响儿童协调、视觉、空间和语言能力,以及贫血。幼年接触铅所造成的健康危害会持续到青少年和成年阶段。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研究指出,儿童血液中的铅含量安全值应该为零,对铅的接触不存在安全阈值。

2.锑

动物实验显示,锑暴露会引起皮肤过敏,生育问题和肺癌。在实验环境中,锑表现出类雌激素的特性。

3.砷

砷作用于神经系统、刺激造血器官,长期接触砷会引发细胞中毒和毛细管中毒、高血压、神经机能障碍,还有可能诱发恶性肿瘤。人体暴露实验显示,越来越多的关于肺、肝、心脏的疾病、肺癌以及婴儿夭折与砷的接触有关。儿童智力低下可能与砷的暴露有关。

4.镉

对人体危害包括肺损伤、肾衰竭、肝损伤、骨质疏松和高血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将镉定义为生殖毒素。

5.铬

本实验使用的分析仪无法区分铬的两种普通形态:三价铬和六价铬。三价铬是人体必需元素,急性的动物实验时会显示出中等毒性。皮肤接触六价铬会引发皮肤炎和皮肤溃疡,长期吸入或食入六价铬会造成肺功能衰退,破坏肝、肾和免疫系统。实验室研究认为六价铬与先天畸形和发育问题有关。六价铬是已知人类致癌物。

6.汞

汞是已知神经毒素,可破坏肾脏和很多人体系统,包括神经、心血管、呼吸道、肠胃、血液、免疫和生殖系统。因为发育中的神经系统异常脆弱,易受汞金属的伤害,所以儿童暴露在汞环境下会出现智力减退、肌肉异常、运动功能丧失、注意力不集中和视觉-空间能

力受损。

三、儿童产品中重金属的监管政策

亟需完善与加强

目前,世界各国对儿童产品中的重金属都进行了重点控制与监管。国内外所有涉及玩具安全的标准和法规都对重金属的限量进行了规定,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规定的测试项目不同,主要分为有害元素含量(总含量)和可溶性有害元素含量(溶出值)两类。

基于铅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严重性,为减少铅在环境和人体中的累积,国际社会纷纷颁布相应的标准来控制产品中的铅含量,并不断收紧限值规定。中国在2010 年10 月1日开始生效的《玩具用涂料中有害物质的限量GB 24613-2009》中不仅规定了 8种可溶性元素的限量值,还控制了总铅含量。其规定产品中总铅含量的限值为600ppm。

由于铅是一种具有明确健康危害的重金属,中国应该基于预防性原则对儿童产品中的含铅总量进一步加强管控,采用更加严格的标准,并落实监督执行。本次检测结果显示,67.4%的产品不含有任何有害重金属, 这表明在儿童产品中落实对儿童健康更具保护性的重金属限值规定是完全可行的。

此外,当前针对儿童产品中的重金属限值,各国对除铅之外的重金属均采取限值“可溶性元素含量”(即溶出值)的措施。该方法模拟儿童误食入玩具小零件,通过计算零件被胃酸溶解所能得到最大浓度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测算产品中可允许的重金属“溶出值”限值。但是,对产品中重金属“溶出值”的规定忽略了一些重金属的累积效应, 以及儿童可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产品中重金属的可能性。而且重金属的“溶出值”检测成本高、花费时间长,不利于企业和监管部门快速测定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以有效监督法规的落实。因此对产品中重金属“总含量”的规定,应从对铅的规定扩展到其他重金属。

为使儿童远离产品中铅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侵害,“绿色和平”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工业企业、生产厂商等应该积极改善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减少、淘汰产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尤其是铅等有害重金属。为消费者特别是儿童提供无“毒”的安全产品。

建议二:政府应该加强儿童产品中包括重金属在内的有毒有害物质的监管,对儿童产品中的铅含量采纳更严格的限量标准。 同时, 也应该加强儿童产品中其它有害重金属的管理政策,如制定“总含量”限值。

上一篇:新职业道德课件下一篇:门急诊护理质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