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水资源调查报告

2024-08-12

福建水资源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福建水资源调查报告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文件

闽国土资综[2 011]1 5 5号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 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区)国土资源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环境与国土资源局:

为做好我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现将《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按照办理。

(此件不予公开)

二o一一年六月二十二日

主题词:国土资源

后备资源 方案 通知

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

年6月23曰印发 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

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变更调查、已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农用地分等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省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

(二)任务

1、调查

以2010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比例尺和上图指标为标准,以已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为参考,结合自然坡度、土质土壤、灌溉水源、水分条件、地质地貌、交通状况、环境影响等条件,调查全省辖区内耕地后备资源,包括可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含未变更为未利用地的废弃园地,不包括滩涂)、可复垦为耕地的废弃建设用地。

2、建立数据库

以2010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运用GIs技术,依据外业调查记录,完成耕地后备资源图斑的图形和属性数据入库,建立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

3、图件制作

以201 0土地变更调查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落实耕地后备资源图斑边界,制作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布图。

4、汇总

利用数据库和GIs软件,对入库的耕地后备资源图斑进行面积量算和汇总。

5、分析

根据辖区内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情况,对照各类资料,分析评价辖区内耕地后备资源情况。

6、报告编写

编写省、市、县各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报告。

7、检查验收

各县(市、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完成,经县级自检、市级验收后,将辖区内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各项成果上报省厅。省厅组织有关人员对县(市、区)调查成果进行抽查、整理、分析和汇总。

二、技术依据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TD/T 1 O 07—2 O 0 3)

(二)农用地分等规程(TD/T 1 004—2 00 3)

(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 1 01 O一2 0 07)

(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 01 4—2 0 07)

(五)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 1 01 6—2 O 07)

(六)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T 1 02 3—2 01 O)

(七)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 024—2 01 0)

(八)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 02 5—2 01 O)

(九)其他有关规范规程

三、技术路线与方法

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与上图指标,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 1 01 O一2 O 07)国家标准,结合县或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变更调查、农用地分等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确定调查对象。

以福建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制作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底图。

开展外业调查,实地核实调查对象的地类、面积和分布等情况,填写外业调查手簿、表格,编绘外业调查成果图。

依据外业调查记录和已立项土地整理项目资料,结合县或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认耕地后备资源地块。借助GIs软件,完成对外业调查信息的转绘和属性录入工作,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统计汇总数据,编制各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图,编写报告。

四、提交成果

(一)县级成果

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外业调查底图、记录、表格

2、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

3、标准分幅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成果图

4、县、乡级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图

5、县、乡级耕地后备资源汇总数据及表册

6、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分析报告

(二)市级成果

1、市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

2、市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分布图

3、市级耕地后备资源汇总数据及表册

4、市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报告

(三)省级成果

1、省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

2、省级耕地后备资源汇总数据及表册

3、省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报告

五、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工作部署,我省于2 011年底完成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具体工作进度安排如下:

(一)2 01 1年6月1 0日~6月3 O日

编制工作方案,制定《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要求》。

(二)2 01 1年7月1日~7月2 O日

开展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业务培训工作;以2 01 O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县(市、区)提取本辖区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图斑,制作外业调查底图,为外业调查做好准备工作。

(三)2 Ol 1年7月2 1日~8月31日

开展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外业工作。

(四)2 011年9月1日~9月3 O日

开展内业处理工作,建立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编制图件,汇总数据,编写报告。

(五)2 011年1 0月1日~2 0 1 1年1 0月3l目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相关成果资料整理并自检后报市级验收。

(六)2 01 1年11月1日~2 011年1 2月1 5日

完成省、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数据库建设、数据汇总、图件编制、报告编写等相关工作。

(七)2 01 1年1 2月1 6日~2 01 1年l 2月31日

整理相关成果资料,成果归档。

六、组织实施

(一)组织保障

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以县级为单位开展,调查工作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部署,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省厅地籍处、规划处、耕保处、整理中心负责相关业务指导。

(二)技术保障

省国土资源厅依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技术规范、技术标准为基础,结合我省实际,制定《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技术要求》,并组织各市、县(区)及作业单位有关技术人员开展培训。

为解决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中遇到的技术业务问题,由省规划院组织成立技术组,聘请调查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具体负责解决全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中遇到的技术业务问题。

各县(市、区)也可参照省厅的做法,加强调查工作技术保障。

(三)经费保障

各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同本级财政部门做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经费的落实,确保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顺利按时保质完成。

七、成果检查与验收

按照《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检查验收办法》,按照县级自检、市级验收,省级抽查的制度,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进行检查验收。

省、市视各县(市、区)成果情况,按一定比例对各县(市、区)调查成果进行实地核实与内业检查。

各县(市、区)对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应认真修改并补充完善,凡达不到成果验收要求的不予验收,并限期整改直至验收诵主寸。

篇2:福建水资源调查报告

一、目的意义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是国有林场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科学培育、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经营水平和森林经营效益的主要依据,也是国有林场进行一次摸清家底,全面掌握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和结构状况,为森林经营、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主要任务

(一)森林资源调查的主要任务:

1.核实经营小班界线,查清各类森林资源面积、蓄积的现状;

2.监测森林资源结构和质量状况;

3.分析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化动态;

4.建立生态公益林动态监测和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5.完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

6.完善省、设区市及国有林场三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平台。

(二)经营方案编制的主要任务:

1.确定国有林场的经营方向、经营目标;

2.确定国有林场的林种、树种和经营类型的结构;

3.规划森林经营总体的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重点工程;

4.安排两个五年森林采伐、更新造林、成林抚育等具体地点、时间和相应措施;

5.落实经营小班的经营类型和经营措施。

三、遵循的原则

(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真实反映森林资源状况和森林经营水平,科学评价林业工作成效。

2.总体控制的原则。采用抽样调查与小班调查相结合,以抽样调查控制小班调查的总体精度,提高小班调查的可靠性。

3.一查多用的原则。坚持森林资源调查与建立生态公益林动态监测的实施效果评价体系相结合,森林资源调查与建立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相结合,森林资源调查与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相结合,森林资源调查与非规划林地植树造林规划相结合。

(二)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的原则。

1.生态优先,可持续经营原则。坚持森林经营管理从以木材生产管理为主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为主转变,以利用性采伐为主向经营性采伐为主转变,严格按照“管严公益林,放活商品林”的精神,力求达到森林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统一。同时,按照可持续经营的思想,围绕林业发展的方针,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又要确保森林资源的总量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确保各经营单位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2.科学经营,合理利用原则。科学培育森林,最佳组合树种和龄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确定森林年采伐量。并制定相适应的培育、保护和利用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政策,充分发挥森林功能的多重性。

3.实事求是,科学编制原则。根据国家林业局下发的《森林采伐管理分区施策导则》结合我省国有林场的实际情况,编制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

四、单位的确定

(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单位。

1.抽样调查。1996调查时,确定以国有林场为调查总体,采用系统抽样调查或分层抽样调查控制小班蓄积量调查精度的方法:一是系统抽样结合小班调查涉及林场有14个;二是系统或分层抽样结合小班调查涉及林场有12个;三是分层抽样结合小班调查涉及林场有43个;四是小班调查涉及林场有39个。

本次调查仍以国有林场为独立调查总体,采用分层抽样结合小班调查和小班调查两种方法,根据2001年开展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和国有林场经营区变化情况对少数林场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整,具体是:

⑴分层抽样结合:峡阳、葫芦山、樟湖、政和、大庄、石陂、范桥、故县、和平、武夷山、水西、卫闽、松溪、寨下、埔上、路马头、止马、华侨、三明市郊、明溪、宁化、清流、永安、桃源、梅林、尤溪、水南、将乐、泰宁、建宁、官庄、五

一、楼子坝、邱家山、仙岽、南坊、白砂、金山、岩溪、西陂、利水、葛山、天马、九龙岭、中西、南靖、林下、永丰、丰田、半林、碧卿、五台山、葛坑、灵石、美菰、白沙、大湖、陀市、南屿、白云山、杨梅岭、黄田、景山、溪口、洋口、莱舟、莘口等67个。

⑵小班调查:南平市郊、西芹、香洋、蟾溪、福口、水库、化蛟、后坪、古峰、蜡洋、水门、宦溪、平潭、北峰、大鹤、桐口、罗源、长龙、白濑、坫头、竹园、罗溪、罗山、大荣、赤湖、黄龙、白云、亭下、长芦、国强、赤山、下蔡、岭下溪、湖内、园岭、天宝、汀溪、祥溪、坂头、天竺山、树木园等41个。

国有林场分层抽样以林分优势树种(组)、单位面积蓄积量2项因子为分层依据。采用小班调查方法的国有林场要求负责回收经营区内的县(市)级抽样总体的样地。

2.小班调查。以国有林场为调查单位开展小班调查。

(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单位。

以国有林场为编案单位,按一类编案单位的要求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国有林场中不同的经营模式数据应在经营方案中予以充分分析,说明不同的经营模式的森林资源的情况、发展方向、森林资源利用和经营效果评价。

五、调查界的确定

国有林场经营区界以林场总体规划、林权证、协议书确定的界线为准,即以1996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基数,1996年以来依法受让的森林资源应纳入国有林场调查编案工作。

前期调查遗漏的属国有林场经营区的山林,应由国有林场调查统计。前期调查中不属国有林场经营区的山林本次可不进行调查。

国有林场经营区的山林,未按规定要求办理手续被集体或个人占用的,仍属国有林场的经营区,由国有林场调查统计。

前期调查调绘的经营区界,本期调查时有争议,但未经协商或协商未果的,仍按前期调查确定的经营区界调查统计。

国有林场协议归还并经省国有林场管理局批准归还的集体林地应从国有林场经营区中划出。为此要重点做好如下五项工作:

1、各国有林场应做好与当地资源管理部门对接工作,包括准确界定国有林场现有经营区的界线和经营面积,收集2003年全省统一建立的图形数据,核对国有林场的经营区界和原图形数据的准确性,做好与县(市、区)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对接,确定好国有林场应调查的范围,国有林场调查面积和经营界确定后应正式上报各国有林场管理处;

2、各国有林场管理处应将所属国有林场确定的经营面积和经营界及时与各设区市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对接,并将对接后的国有林场经营面积上报省局,并由省局汇总后报省森林资源管理总站备案;

3、各国有林场在调查规划过程中应及时、主动的与与县(市、区)森林资源管理部门保持业务上的联系,确保森林资源调查与编案工作不重不漏;

4、各国有林场在外业调查结束后应及时将调查范围和调查情况与县(市、区)森林资源管理部门沟通;

5、各国有林场应做好“十一五”采伐限额编制前已协议受让但未列入国有林场“十一五”采伐限额编制和“十一五”采伐限额编制后协议受让的小班登记和面积、蓄积量统计并逐级上报汇总。

六、技术方法

本次森林资源调查和经营方案编制采用传统调查技术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相结合以满足查、管、用的需要。

(一)森林资源调查采用总体抽样调查与小班区划调查相结合,定期全面调查与每年变化调查相结合。以抽样调查总体林木蓄积量控制小班蓄积量调查。以总体抽样调查估测值为准,误差小10%,修正小班调查值;误差在10%至20%的应在检查并修改误差较大的地块或类型的基础上,修正小班调查值;误差大于20%的小班应重新调查。小班调查采用现有的森林资源信息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绘制的1∶1万林业基本图与林改林权发证的宗地界图相结合,卫片(航片)判读与地面调查相结合,仪器测定与目视判定相结合。

(二)为了保证前后期调查数据的可比性,国有林场小班蓄积量调查、样地蓄积量调查应采用人工林《林分断面积蓄积量速见表》、《一元立木材积表》、《二元立木材积表》。材种出材率表采用《福建省森林资源调查和经营用表(二)》中所规定的材种出材率表。

(三)推广应用新技术,启用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将森林资源调查和经营方案编制的图表制作、数据处理一律由省厅开发的软件完成,提高外业调查、内业计算以及成果编制的速度和质量。

(四)经营方案编制采用宏观调控与实地规划相结合,制定森林经营总体规划目标和划分森林经营类型相结合,以上期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适当进行经营规划调整,力求经营方向、经营目标和经营措施的连续性。

(五)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要根据国有林场的特点、森林资源现状、和所处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确定两类林场的发展方向。要全面分析两类林分的森林资源状况,确定两类林分的资源培育、开发利用和发展方向。

(六)国有林场管理处应根据所属国有林场自然、社会和经济情况,四大基地建设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等目标和条件,制定各国有林场经营类型的比例和调整的指标。国有林场经营类型的组织和调整应严格按控制指标调整到位,不得随意调整。

(七)国有林场伐区安排严格执行采伐伐区配置的11条原则,在此基础上允许国有林场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木材树材种和数量的需求、交通情况、林分生长情况等因素合理调整当年或下一的伐区配置。国有林场伐区和采伐指标可结转至下一。国有林场的伐区调整和指标结转要报请国有林场管理处审核并报省国有林场管理局批准后方可实施。

(八)国有林场由于森林经营需要补充编制造林类型、经营类型、经营措施类型者应由国有林场提出申请,国有林场管理处审核后报林业厅批准执行。

七、工作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和决定。

(二)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和森林培育、保护、采伐等方面的技术规程。

(三)福建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定。

(四)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编制的林业区划、林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生态公益林规划。

(五)上期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近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成果。

八、工作步骤与时间安排

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与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从2006年8月开始,2007年3月底前完成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任务。2007年上半年完成国有林场各级汇总,按照省厅的统一部署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小班数据库和样地数据库以及生态公益林动态监测和实施效果评价体系。

工作步骤为五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组织准备

(1)成立领导机构。省国有林场管理局、各设区市国有林场管理处、各国有林场要成立调查与编案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组织和指导调查与编案工作。

(2)组织工作队伍。各调查和编案单位要组织与任务相适应的工作队伍,完成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经营方案编制任务。无力自行承担的国有林场可由设区市国有林场管理处统一组队开展工作。

(3)制订工作计划。各设区市国有林场管理处、各国有林场要制订工作计划,明确部门职责、阶段任务、工作时间和相关制度等。

2.收集资料

(1)上期森林经营方案的有关图、表、文字资料。

(2)上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变化调查统计)有关图、表、文字资料。

(3)上期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有关技术规定和技术经济指标。

(4)近期林业生产、建设的统计和规划资料。

(5)近期本地区社会、经济和自然等方面的资料。

(6)近期与森林经营有关的国家和地方建设工程项目情况。

(7)最新的行政区界、经营区界的有关图籍和文字资料。

(8)生态公益林规划图表和文字资料。

(9)印制各种用图(林业基本图、地理信息图、林权登记发证“宗地”权属分布图等)和用表(小班变化调查记录卡、调查规划一览表、调查用的数表等)。

3.技术培训

(1)由省林业厅统一组织对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培训主要内容包括:

①学习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有关文件和林业发展规划。

②学习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有关技术规程: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森林培育技术规程、森林采伐技术规程、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定等。

③学习森林资源调查统计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中微机软件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技术。

(2)各设区市国有林场管理处可根据本市国有林场规划设计调查和编案工作的实际要求组织参加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4.试点

各设区市国有林场管理处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林场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应起到发现工作的盲点、解决技术难点和确定调查的重点的效果,起到统一各设区市国有林场仍至全省国有林场调查步骤、时间和技术路线的目的,确保全省国有林场按《福建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定》要求完成调查和编案工作。

(二)初步规划阶段。

国有林场在开展森林资源调查前应对编案工作中的主要事项提出初步构想,为现场调查规划提供依据。

1.拟定本期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重点。

2.拟定本期经营方案编制的林种、树种结构调整和树种选择的指导意见。

3.提出本期经营方案编制的用材林各经营类型面积比例的控制指标。

4.拟定本期经营方案编制的伐区配置所需要的各类采伐类型年采伐量(未编制采伐限额前)预控指标。

5.拟定本期经营方案编制技术经济指标。

6.提出本期经营方案编制的重点工程如森林公园、商品林基地、防风固沙林带、农田防护林农带、防火隔离带、种苗培育、集运材道路等新建或扩建的规划意见。

(三)外业调查阶段(包括样地调查与小班调查)。

国有林场样地调查,由各国有林场负责实施,样地调查数据由各国有林场组织进行处理,计算结果作为控制小班调查精度和修正小班蓄积量的依据。

小班调查由各设区市国有林场管理处、国有林场组织调查。小班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提供软件,各国有林场运作,打印森林资源调查成果资料。

(四)方案编制阶段:

在外业调查基础上进行森林经营方案有关项目的规划设计。主要内容包括:

1.更新造林的规划设计。

2.森林保护的规划设计。

3.森林采伐的规划设计。

(五)成果复制阶段:

1.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

(1)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

(2)森林资源统计表。

(3)森林分布图。

(4)工区林相图。

(5)工区林业基本图。

2.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成果。

①森林经营方案说明书。

②森林采伐规划图。

③更新造林规划图。

④重点工程规划图。

⑤森林经营规划设计表。

九、审批制度

(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的确认。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按规定组织检查验收,合格后才能转入经营方案编制和成果复制。检查验收办法按《福建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执行。

(二)森林经营方案的审批制度。

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由省国有林场管理局负责审批,报省林业厅备案。

经批准的森林经营方案作为经营期采伐规划主要依据,国有林场的采伐规划由省国有林场管理局负责审批,报省林业厅备案。

十、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监督

(一)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的管理机构。

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实施应由省国有林场管理局、设区市国有林场管理处两级监督管理。森林经营方案的实施要按方案文本执行监督。方案一经批准,必须认真执行,不得随意修改、变动;确需修改,应报原批准的主管部门审批后才能执行。

(二)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的检查评定。

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实施、监督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系列。省国有林场管理局、设区市国有林场管理处应成立专门机构组织检查评定方案的实施情况和效果。重点方案生产性指标和林业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期末重点检查是五年方案实施的效果。

(三)建立方案实施信息反馈体系。

建立包括经营方案——生产计划——作业施工——经营效果等内容的信息反馈体系。信息反馈一律以各级森林资源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将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森林资源变化,年末进行小班资源数据输入,建立省国有林场管理局——设区市国有林场管理处——国有林场方案实施信息反馈体系,作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检查评定经营单位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和采伐利用的依据。

十一、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调查与编案领导小组。

为加强森林资源调查和经营方案编制工作的领导,要求成立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调查和经营方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森林资源调查和经营方案的组织协调和检查督促,相关内容的技术指导,森林资源调查和方案编制的质量检查。国有林场在开展外业调查前上报开展单位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技术总负责人名单及工作计划。

(二)严格执行技术规定,搞好质量检查监督工作。

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调查和方案编制工作应严格执行《福建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定》。为了保证质量,省局、各设区市国有林场管理处、各国有林场要指定技术总负责人,具体负责业务技术工作。同时要建立成果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1.调查人员对调查材料负全部责任,第一手资料要齐全准确,记录和计算材料以及质量检查报告单等均应填写日期和调查(检查)人员姓名。对调查材料弄虚作假,除责令返工外,情节严重的要严肃处理。

2.质量检查工作分三级管理,一是国有林场森林资源调查办公室按规定组织专业检查组,负责外业调查与内业成果的质量检查。通过检查评定工组的调查质量,提出质量检查报告;二是设区市国有林场管理处按规定组织专业检查组对所属国有林场调查质量、成果检查,提出质量检查报告;三是省国有林场管理局、设区市国有林场管理处组成联合检查组对质量、成果检查验收。

3.实行奖惩制度。调查与编案工作核心是质量问题,要求把质量摆在工作的首位,对质量差的予以重罚,对质量优的予以奖励,有奖有罚,奖罚分明。同时要及时通报质量存在的问题。若有重大质量问题,全省通报,并严肃查处,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统筹安排,落实经费。

国有林场工作经费由国有林场自筹。内外业补助标准为抽样调查每个样地100-150元,小班调查按实际调查的林业用地面积计算每亩0.70-0.80元。调查经费列入国有林场经济计划,专款专用。

(四)注重安全生产,防止工伤事故。

森林资源调查与经营方案编制工作量点多、面广、分散、流动,野外作业要十分注意安全。各级领导要把调查与编案人员的安全工作时刻挂在心上,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防止发生工伤事故。

(五)建立汇报制度,及时反馈进度。

篇3:福建柏自然资源调查研究及建议

福建柏(Fokienia hodgirtsii(Dunn)Henry et Thomas),又名建柏或滇柏,柏科福建柏属单属种植物,第三纪古孑遗植物,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也是福建的乡土树种。福建柏木材通直,纹理细致美观,树形优美,其挥发的芳香油具抗菌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材用、观赏及生态价值[2]。因人类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从而导致了福建柏自然资源急剧下降[3]。因此人类应该更加重视保护福建柏自然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通过调查福建柏的天然林及古树,研究福建柏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并针对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2 福建柏自然资源分布

福建柏自然资源分布有限,水平自然分布约为102°~120°E、22°~28.5°N,中心分布约为110°~119°E、24.5°~26.5°N[4]。福建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部,福建、湖南、广东、云南、广西、江西、湖北、贵州、四川、浙江多个省份,以福建省分布居多,此外,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因人类缺乏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一些名木古树及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因此,目前现存的福建柏古树及天然林已为数不多。

经调查,目前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市、福建省龙岩市雁石镇莲台山、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三堆村等地现存有少数福建柏古树及天然林。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策源乡梨树洲村现存有300多年的福建柏顶级群落约70hm2,并在该县大院农场内有一株福建柏古树,树龄约500年,树高约26m,胸径约105cm。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也存有小面积的天然林,目前,福建省内现存几株福建柏古树详见表1。

3 存在的问题

福建柏自然资源遭受破坏严重,天然林濒危,现存古树非常少。在福建柏古树调查中,大部分古树因“风水树”等原因而被保存,林分内的古树则受破坏严重,现存极少。古树历经百年春秋更替,能够应对各种不良气候,而最终得以生存,说明该树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种质优良。故古树都是重要的基因库来源,应该加强保护古树。而天然林的生态效益及潜在价值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应当注重保护。在福建柏自然资源遭受如此严重破坏的处境下,福建柏种质资源的保护变得更加迫切。

4 对策及建议

4.1 提高保护意识

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能够正确认识天然林及古树的保护意义,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促进人人参与福建柏自然资源的保护。政府要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加大投入有效基金,保障各项保护措施的实施。科研单位要注重福建柏自然资源的研究,建立丰富的基因库,逐步建立高世代种子园。

4.2 就地保护

对于古树,应立即采取就地保护的方式挂牌保护。编码挂牌入库,列为古树进行管理。加强对古树的保护管理,护林员要多加注意保护,避免古树被盗伐。加强古树的病虫害检疫,以免因环境因素或病虫害导致古树死亡。加大对古树保护的资金投入,使保护措施能有效开展。对于天然林,应该建立生态区位或确立生态林、自然保护区。提高对福建柏天然林分的保护力度,将更多的天然林列入保护范围。严格实行生态林或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法规,避免天然林分被破坏。争取各方面资金保障保护天然林。

4.3 异地保护

对于古树和优良的种质资源,采用嫁接、采种等方式,构建福建柏基因库、种子园,丰富福建柏遗传多样性。保存古树基因,可以丰富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潜在价值。保存优良种质,对今后培育优良林分奠定基础。对于福建柏的遗传多样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采用分子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遗传多样性指纹图谱,并深入对福建柏不同种质的生理生化研究,为福建柏遗传多样性及其适应性作出评价。

5 结语

目前福建省内,在安溪白濑林场、永春碧卿林场建有福建柏基因库,尤溪林场、安溪半林林场、安溪白濑林场、仙游溪口林场等建有福建柏种子园。但这对于福建柏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加强科学研究,不断丰富福建柏基因库,促进遗传多样性,保护优良种质,并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高世代种子园,促进种质优良,提高林分质量。

摘要:调查了福建省内外的福建柏自然资源,分析了福建柏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其现状,并针对保护工作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福建柏,天然林,古树,调查,建议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R].北京:国家林业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1999.

[2]黄树军,荣俊冬,张龙辉,等.福建柏研究综述[J].福建林业科技,2013,40(4):236~242.

[3]林峰,侯伯鑫,杨宗武,等.福建柏属的起源与分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5):22~26.

篇4:福建水资源调查报告

【关键词】草珊瑚;分布特性;蕴藏量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149-05

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系金粟兰科草珊瑚属常绿半灌木植物,民间俗称肿节风、接骨木、九节茶,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以全草入药。其味辛、苦,性平,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活血止痛、祛风除湿、通经接骨等功效[1]。福建、江西、湖南是草珊瑚的传统产区,据资料记载福建全省均有分布。我国有几十家企业以草珊瑚为原料生产中成药,可达数亿元产值。目前,草珊瑚主要以野生为主,随着其开发利用的不断扩展,市场需求量剧增,但在开发过程中忽视了对其资源的保护,广大药农在采集时为了方便往往是连根拔起,导致野生资源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很多传统产区已经枯竭,造成原料药材供应紧张。因此,全国各地开始进行野生草珊瑚的人工引种驯化栽培,然而由于对草珊瑚适宜的生态环境不清楚盲目引种栽培,导致草珊瑚人工种植出现存活率不高、抗病虫害能力弱、品质下降等问题[2]。为了成功引种驯化野生草珊瑚,必须掌握野生草珊瑚资源的分布现状和特性。笔者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中,全面调查研究建阳区野生草珊瑚资源的分布及其贮藏量,了解现有野生草珊瑚资源的分布现状和特性,为野生草珊瑚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利用和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草珊瑚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建阳区概况 南平市建阳区地处武夷山脉南麓,福建省北部,闽北山区盆地中部。位于北纬27°16′32″~27°43′41″,东经117°32′20″~118°37′51″之间。地势东部与西北高,东西距离长,南北距离较短,宛如马鞍形。东邻松溪县、政和县,西连邵武市、光泽县,南接建瓯市、顺昌县,北依武夷山市、浦城县。建阳丘陵山地面积30.58万公顷,占总面积90.4%,耕地面积3.1万公顷;土壤类型有红壤、黄红壤、黄壤,土层深厚、肥沃。建阳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冬短夏长,气候宜人,雨季集中,静风多,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282d,年平均日照1802h,年平均降雨量1700~2400ml,适宜动植物生殖繁衍,有“嘉禾之乡”美称。

1.2 调查方法与样方设置 2014年12月至2015年7月,通过野外踏查与实地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建阳区野生草珊瑚资源的分布及蕴藏量。野外样方调查工作依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方案进行[3-4],以确保本次调查的科学性。

1.2.1 代表区域的设置 在中药资源普查地理信息系统(DBMS_Herbal)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为主,辅助高程、坡向、土地利用、TM影像等数据生成若干生境地块,将相同的生境地块归为同一代表区域,计算得到每个代表区域的面积。在建阳市区域内根据生境类型可划分为灌丛、阔叶林和针叶林3个代表区域。

1.2.2 样地和样方设置 选择1km大小的网格,将代表区域网格化,在代表区域内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依据植被类型、交通可达性等设置样地,共44个。根据样方套所属样地内的海拔、地形、地势等小生境确定样方套的位置,若样地内小生境相同,可采用等距法确定样方套的位置,每个样地设置5个10m×10m 的样方套。每个样方套是由6个不同大小样方组成的总体,该总体包括1个10m×10m用于调查乔木类药材的样方,1个5m×5m 用于调查灌木类药材的样方和4个2m×2m 用于调查草本类藥材的样方,见图1。草珊瑚属于灌木类,在样方5m×5m里调查。野外实地样方设置见表1。

1.2.3 野外样地调查 调查过程中采用易测宝T700平板GPS获取海拔、经纬度信息,现地拍照、记录、取样等相结合的方法采集数据。拍摄每种资源个体照片和生境照。记录样方内出现的草珊瑚株数,并记录相关样方的海拔、经度、纬度、坡向、坡度、坡位、植被类型及土壤类型。同时,观察植株地上、地下部分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状况,采集样方内出现中等个体的草珊瑚5株,并对整株进行质量称定,再根据马卫峰[5]的方法计算药用植物蕴藏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生草珊瑚的形态特征 常绿半灌木,高50~150cm无毛;茎多分枝,节膨大,节间有纵棱及沟;叶革质,单叶对生,椭圆形、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5~17cm,宽2~7cm,顶端渐尖,基部尖或楔形,边缘具粗锐锯齿,齿尖有一腺体,两面均无毛;叶柄长0.5~1.5cm,基部合生成鞘状;托叶钻形;穗状花序顶生,通常分枝,多少成圆锥花序状,连总花梗长1.5~4cm;苞片三角形;花黄绿色;雄蕊1枚,肉质,棒状至圆柱状,花药2室,生于药隔上部之两侧,侧向或有时内向;子房球形或卵形,无花柱,柱头近头状;核果球形,直径3~4ml,熟时亮红色。花期4~6月,果期8~10月。见图2-a、2-b。

2.2 草珊瑚的生态习性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草珊瑚在建阳区分布较广,其中在回龙乡、黄坑镇、书坊乡、徐市镇分布的居群比较多,这几个乡镇的生态环境比较适合草珊瑚的生长。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草珊瑚为喜阴湿的半灌木,适宜温暖湿润气候,喜阴凉环境,忌强光直射与高温干燥;均分布于海拔850m以下的山坡、沟谷林下阴湿处,集中分布于海拔250~700m范围内,最低生长海拔为170m;植被类型主要为落叶阔叶林,在毛竹林、针叶林也部分分布,而在灌木林中只有少量分布;土壤类型主要为殖质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红壤,黄红壤中也有少量分布;生长区域均为阴坡,坡度为0~60°,中下坡位居多。

2.3 草珊瑚的分布及蕴藏量 通过在建阳区3个生态代表区域设定的44个样地,对野生草珊瑚进行全面的实地样方调查,结果见表2、3。结果表明,在建阳区3个生态代表区域内均发现有野生草珊瑚居群分布,野生草珊瑚的总分布面积为526.0km2,总蕴藏量达2523.68kg,野生草珊瑚出现的样地数占总调查样地的52.27%,野生草珊瑚出现的样方数占总调查样方的17.72%。其中在阔叶林代表区域8个样地内均有草珊瑚分布,出现样地数占该代表区样地的100%,该代表区草珊瑚的蕴藏量为2294.02kg,占建阳区草珊瑚总蕴藏量的90.90%。其次在针叶林代表区域内草珊瑚出现的样地占该代表区样地的57.14%,其蕴藏量占建阳区草珊瑚总蕴藏量的8.68%。而在灌丛代表区内只有少量草珊瑚的分布,其蕴藏量只占0.42%。因此,阔叶林代表区中野生草珊瑚的蕴藏量最多,其生态环境最适合野生草珊瑚的生长。

3 讨论

建阳区草珊瑚的总分布面积为526.0km2,总蕴藏量达2523.68kg,主要分布在回龙乡、黄坑镇、书坊乡、徐市镇等地。建阳区野生草珊瑚总体集中分布于海拔250~700m的山坡或沟谷林下阴湿处,植被类型主要为阔叶林,土壤类型为红壤,生长区域均为阴坡,坡度为0~60°,中下坡位。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随着草珊瑚的过度工业化利用,野生草珊瑚资源受到掠夺式采挖,且由于人们乱砍乱伐,大量的常绿阔叶林被采伐,草珊瑚生长环境的破坏导致其分布区减小,野生资源蕴藏量骤降。因此,野生资源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与正确处理好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结合资料查阅和实地调查分析为建阳区野生草珊瑚资源的研究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以下建议:

3.1 加强野生草珊瑚种质资源保护和管理:一是严禁乱采乱挖野生草珊瑚,对植物园和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更应作为种质资源加以保护;二是必须改变采收方式,应采大留小,只采地上部分,不采地下部分,停止以草珊瑚地下部分入药。草珊瑚药材收购企业、中成药生产企业停止收购草珊瑚地下部分或带根的草珊瑚药材,以此强制药农改变采收方式,保护草珊瑚野生资源;三是加强保护草珊瑚产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产地的常绿阔叶林生态区,恢复和扩大草珊瑚的适生地。

3.2 完善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建立草珊瑚GAP基地:研究道地药材野生变家种是当前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的重点[6]。目前,在福建省等地人工栽培草珊瑚已进入市场,但栽培技术还有待完善,野生草珊瑚资源在市场中仍占较大比重。改进和规范草珊瑚栽培技术可提高药材产量,有助于控制与提升药材质量,实现草珊瑚的GAP 栽培,逐步减小市场对野生资源的依赖,最终实现对野生资源的保护。

3.3 充分利用草珊瑚种质资源,保护选育优良品种:种质资源是药材生产的源头,是培育优良品种的遗传物质基础,在药材优良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草珊瑚种质资源的调查和收集,对优良选区适宜环境进行迁地保护,保存种源丰富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建立种质资源库,选育出高产、优质的品种资源及发掘药材品种的基因资源,是提高草珊瑚药材质量和实现草珊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ChP(中国药典).2010;Vol I.

[2] 潘心禾,刘日林,斯金平,等.肿节风药材资源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研究[J].中草药,2007,38(3):474-478.

[3] 陈士林,張本刚,杨智,等.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方案设计[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6):1229-1232.

[4] 张小波,郭兰萍,陆建伟,等.基于网格(Grid)的空间信息技术在中药资源普查中的应用[J].中国天然药物,2009,7(5):328- 332.

[5] 马卫峰,张小波,郭兰萍,等.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野生广布种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估算方法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8):1130-1133.

[6] 高昆谊,朱慧贤.云南生物地理[M].昆明:云南科学出版社,2008.

篇5:福建省森林景观资源质量评价

应用改进的.投影寻踪技术建立森林景观资源评价模型,可把各森林景观资源多维分类指标综合成一维投影值.投影值越大,表示该森林景观资源景观价值越大,因此,可以根据投影值的大小,对森林景观资源样本集进行合理区划.改进的投影寻踪技术用于景观资源分级与区划,其优化时间短、投影函数能达到最优,投影寻踪效果理想,简单可行,可操作性强.通过由样本数据驱动的改进的投影寻踪技术,建立福建省阔叶林森林景观资源评价模型,并结合聚类分析进行等级划分,福建省阔叶林景观资源等级划分为三级较为适宜.

作 者:林小青 李宝银 吴承祯 周俊新 Lin Xiaoqing Li Baoyin Wu Chengzhen Zhou Junxin 作者单位:林小青,吴承祯,Lin Xiaoqing,Wu Chengzhen(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李宝银,周俊新,Li Baoyin,Zhou Junxin(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南平,353000)

篇6:福建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初步研究

福建省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初步研究

调查表明:福建省共有野生药用植物191科、661属、1215种,分别占中国药用植物科、属、种数的70.48%、31.21%、10.28%.其中多年生草本类464种,占药用植物总数的`38.19%,灌木类次之.全草和根及根茎类的药用植物最多,分别占50.45%、14.98%、9.80%.针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提出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建议.

作 者:李珍 罗德超 林秀香 黄阿凤 卢闻东 作者单位: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漳州,363001刊 名:福建热作科技英文刊名:FUJIA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年,卷(期):34(3)分类号:Q949.95关键词:药用植物资源 福建省 保护 开发

篇7:福建水资源调查报告

(1997年7月30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2005年9月29日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森林资源流转,保护森林资源流转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林业改革与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森林资源流转是指森林、林木,以及林地使用权全部或者部分,依法由一方转移给另一方的行为。

森林资源流转可以采取承包、拍卖、招标、协议或者其他方式进行,但国有森林资源流转应当采取拍卖或者招标的方式进行。

改变林地用途的林地使用权流转不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森林资源流转应当有利于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不得损害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森林资源流转应当遵循合法、自愿、公开、平等、诚信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森林资源流转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流转范围和程序

第五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权属明确的下列森林资源可以流转:

(一)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

(二)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

(三)不在公益林经营区内的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的使用权;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可以流转的森林资源。

第六条 国有森林资源流转及其流转方式应当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依法进行监督管理。

集体森林资源流转及其流转方式、流转保留价等,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集体林地使用权流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还应当报经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合资经营、合作经营或者权属共有的森林资源流转,应当依法征求合资方、合作方或者权属共有方的意见。

第七条 国有森林资源流转应当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

集体森林资源采取家庭承包方式流转的,是否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集体森林资源采取拍卖、招标、协议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评估价可以作为森林资源流转保留价。

其他所有制的森林资源流转是否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由其权属主体自主决定。

第八条 委托拍卖企业拍卖森林资源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非委托拍卖企业拍卖森林资源的,应当在森林资源所在地的林业、监察等有关部门的监督下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出让方在森林资源流转前七日发布公告;公告一般包括拍卖标的、拍卖形式、竞买者条件、竞买者登记期限、竞买时间、竞买地点等内容;

(二)竞买者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向出让方登记,领取有关资料;

(三)出让方审查竞买者条件;

(四)符合条件的竞买者不得少于三个,并应当在向出让方交纳保证金后参加竞买;

(五)竞买的价高者为受让方,但最高价不得低于保留价;受让方应当当场与出让方签订流转合同;其他竞买者交纳的保证金,由出让方当场如数退还。

第九条 招标流转森林资源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协议流转森林资源的程序:

(一)流转双方依法协商;

(二)流转双方签订流转合同。集体森林资源采取协议方式流转的,应当接受村务监督小组的监督,其流转价款不得低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价。

第三章 流转管理

第十一条 森林资源流转合同应当包括以下主要条款:

(一)流转双方名称;

(二)流转的森林资源的林种、树种、林龄、地点、面积、四至、蓄积量或者株数;

(三)流转价款、付款方式和付款时间;

(四)森林管护责任、风险承担;

(五)流转期限、用途和更新造林责任;

(六)违约责任;

(七)争议的解决方式。

第十二条 森林资源流转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十年,再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原流转的剩余期限。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条 森林资源流转后,流转双方向森林资源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林权变更登记的,受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七日内审查完毕。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二十日内进行变更登记,但国家规定需要公示的,从其规定;不符合条件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 申请森林资源变更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所流转的森林、林木、林地的林权证;

(二)流转双方依法签订的流转合同;

(三)依照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批准或者同意流转的相关文件、决定、决议或者协议书;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五条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应当由具有相应评估条件的机构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的条件和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 受让林木的采伐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管理,采伐量应当纳入所在县(市、区)森林采伐限额。

第十七条 森林资源流转合同规定的更新造林责任方在林木采伐后,应当于当年或者次年内完成迹地更新造林,并通过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的造林质量验收。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建立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库,及时发布森林资源流转的供求信息,并为流转活动提供指导和服务。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立森林资源流转市场。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十条第二款、第十二条规定,进行森林资源流转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不予办理林权变更登记。违反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或者组织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

第二十条 受让方未按本条例第八条第二款第五项规定与出让方签订流转合同的,取消其受让方资格,所交纳的保证金不予退还;造成出让方损失的,受让方应当赔偿损失。出让方不按规定与受让方签订流转合同的,应当如数退还保证金;造成受让方损失的,出让方应当赔偿损失。

第二十一条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其评估结果无效,并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处以该评估费用二至四倍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流转当事人弄虚作假、操纵拍卖的,由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该森林资源流转价款总额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的罚款。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流转双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徇私舞弊、行贿受贿、贪污挪用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其上级主管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费用标准,由价格管理部门依照《福建省定价目录》的有关规定确定。

篇8:福建水资源调查报告

1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均等化具有必然性

1.1社会发展的宗旨要求资源配置均等化

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体现公平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政府的义务,也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和基本宗旨,即政府应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条件均等,也就是资源配置应均等化。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平等享有必然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也是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推动资源配置均等化,让人人都共享改革的成果,这是城乡差距较大的中国目前解决民生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

1.2缩小城乡差距要求科技服务均等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服务是发挥科技在农村发展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保障。我国目前仍处于“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加速转型时期,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内生增长因素的今天,农业发展的驱动力已由依赖政策创新、劳动力增加逐步转变为依赖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供给[1,2]。因此,农业科技服务均等化可以优化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公共科技资源配置,这对于促进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3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均等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要不断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贡献率的过程。可以说,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2]。现阶段,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与劳动的投入之上,普遍采用的是一种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粗放经营方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普遍较弱,农业所获得的科技资源分布不均。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3],但如果其配置只追求效率,不关注公平,必将扩大现代农业发展差距,从而严重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也必将危及到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的发展地位。

2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测算

近年来,在“五新”科技推广应用、星火科技富民强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村科技工作机制创新、农业科技资源投入等工作的推动下,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增加较显著。根据课题组对调查的样本县数据进行推算,“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农业科技人员和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了12.92%和97.86 %,说明,随着福建省县域农业发展对科技资源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农业科技资源供给量在不断增加。但也根据课题组的测算,2005—2008年,福建省县域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平均效率却分别为0.73、0.69、0.68和0.71[4],呈下降的趋势。县域农业资源利用综合效率偏低的根源在于福建省尚未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县域农业科技资源需求与供给步调不一致,导致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均等,难以发挥农业科技资源对农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经营综合水平的提升。

其实,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是有机的统一体,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下必须兼顾公平,只有兼顾公平才能促进效率的提高,因为,公平所反映的秩序的合理性会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同样要强调公平配置,使得区域间、区域内部间拥有公平、平等的发展机会。只有区域、地区经济均衡发展,才能改善地区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才能促进资源配置及社会整体效率的提高。为了对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公平度进行了解,本文将用差异系数法、锡尔系数法和基尼系数法分别对其进行测度。为计算方便,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总体公平程度为该方法下农业技术人员系数和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系数的加权平均,权重分别为0.5和0.5,即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总体公平程度=0.5×农业技术人员系数+0.5×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系数。

2.1基于差异系数法的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测算

差异系数(V)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是测算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差异系数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均衡程度也越小;差异系数越小,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均衡程度也就越大。利用差异系数法测算福建省农村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的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即undefined

其中yi表示第i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员数或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σ为数据的标准差,undefined表示所有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员数或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的平均值,n为地区数。根据调研数据,可测算出反映福建省2007—2011年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差异系数,见表1。

注:数据来源于调研 表1数据显示,2007—2011年,福建省农业技术人员配置的均衡度要劣于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的均衡度,但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总体公平度有趋缓的迹象,不过,由于差异系数的测算没有考虑到地区的差异,即地区的大小、农业规模等,因此需要进一步考虑地区差异,求得更为合理的公平度系数。

2.2基于锡尔系数法的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测算

锡尔系数(Theil index)是锡尔等人于1967 年研究区域差异时提出的,旨在借助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考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锡尔系数包括两个分解指标, 即Theil系数T 和Theil系数L,两者不同之处在于Theil-T系数以GDP 比重加权计算,而Theil-L系数则以人口比重加权计算。利用Theil-T系数对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公平度进行测算,以农林牧渔产值比重为加权,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式中: N为区域个数, yi为i地区农林牧渔产值占全部地区产值的份额,pi为i地区农业技术人员或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占全部地区的份额。Theil 系数T越大,表示各区域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Theil 系数T越小,表示各区域间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根据调研数据,可测算出反映福建省2007—2011年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的Theil-T 系数,见表2。

注:数据来源于调研

Theil-T系数考虑了地区的差异。根据经验,利用Theil-T系数判断公平与否的临界值为0.2,大于0.2说明配置不公平,小于0.2说明配置较为公平[5]。

根据调研数据,测算出2007—2011年福建省农业技术人员配置的Theil-T系数分别为0.424、0.443、0.414、0.406和0.399,对照经验数据,福建省农业技术人员配置具有较大的不公平度。

同理,可以测算出同期间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配置的Theil-T系数分别为0.200、0.254、0.228、0.222和0.244。从数据上看,其2011年的Theil-T系数比2007年上升了0.044,不公平度略有上升,但农业技术人员配置的不公平度高于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配置的不公平度。

从总体公平度上看,2007—2011年期间,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Theil-T系数分别为0.312、0.349、0.321、0.314和0.322,五年均大于临界值0.2,因此可以判断福建省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有待提高,并且五年间不公平度有所上升,即科技资源配置差距变大。

2.3基于基尼系数的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测算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的判断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洛伦茨曲线原本用于衡量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衡量收入分配、地区差异、产业集中度等领域。

基尼系数以洛伦茨曲线为基础,由基尼系数的定义推导出来,它是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A与对角线以下的面积(A+B)之比,如图1所示,即:

undefined

采用基尼系数的计算原理和方法,将之应用于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的测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其中,Wi是按农业技术人员或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排序后各地区的农业人口数占总农业人口数的比重;Yi是农业技术人员或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排序后各地区农业技术人员或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占全部地区农业技术人员或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总数的比重;Vi是Yi从i=1到i的累计数。根据调研数据,可测算出反映福建省2007—2011年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公平度的基尼系数,见表3。

根据联合国相关组织的规定,收入绝对平均情况下基尼系数应低于0.2、比较平均系数应为0.2~0.3、相对合理系数应为0.3~0.4、收入差距较大系数应为0.4~0.5、收入差距悬殊系数应为0.5以上。

根据调研数据测算,2007—2011年,福建省农业技术人员配置的基尼系数都是在0.5以上,而且有上升的趋势,依据上述标准,福建省农业技术人员配置不公平度较大,处于不合理水平。同样,根据调研数据测算,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配置的基尼系数从2007年的0.399上升到2011年的0.436,上升了0.037,不公平度程度也较大,但程度要比农业技术人员配置略好。

注:数据来源于调研。

综合而言,福建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基尼系数在2007-2011期间分别为0.457、0.483、0.455、0.461和0.482,2009年比2005年增加了0.025,科技资源配置差距较大,不公平度高。

3总结

农业公共科技资源配置均等化是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当前农业公共科技资源供给总体呈上涨趋势,特别是资金的供给方面。然而在总量不断上涨的同时,资源配置公平度问题也逐渐呈现出来。传统的保障重点地区发展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所带来的不公平性日益突出。

在公平度方面,本研究分别采用差异系数法、锡尔系数法和基尼系数法对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呈现出一定的不公平,差异系数法、锡尔系数法和基尼系数测算显示农业科技人员配置不公平度高于农业科技活动实际费用的配置;锡尔系数法和基尼系数测算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呈现出较大的不公平性;基尼系数法测算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公平度已经超过警戒线,需要进行资源配置调整。

本文测算的是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公平度,但是这种公平度对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程度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评价。

4对策建议

4.1增加农业科技资源总量

要继续增加农业科技资源供给总量,特别是农业科技人员和科研资金的总量。将农业科技资源总量发展指标与全社会科技资源总量发展目标挂钩,保证农业科技资源总量占全社会科技资源总量比例不断上涨,并将之作为政府发展与考核指标。利用“绿箱”政策,增加农业投入,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科技水平等联系起来[6]。同时加大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支持,政府可以对地方的农业科技人员进行适当的补贴,并强化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

4.2因地制宜配置农业科技资源

中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对科技的重大需求,科技体系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和农民对技术的需求[7]。应该根据地区的农业规模和发展情况,科学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首先应该考虑总量的公平,依据地区的农业规模,按比例分配农业科技资源;其次,在总量考虑公平的基础上,考虑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科技资源配置的适度倾斜。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农业产业对科技需求的差异性,有所侧重合理分配科技资源。

4.3增加对落后地区农业科技人员的配置

农业科技人员配置不公平度较高,需要增加这方面的投入,特别是落后地区农业科技人员的配置。建立“高校农业科技与教育网络联盟”信息平台,并通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现的研究和工作,初步构建实现了分布式高校农业科技资源集成系统[8,9]。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流动,实现区域科技资源的互补。创建区域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实现区域科技资源共享。

4.4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组织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市场化进程中,农民合作组织被寄予厚望[9]。扶持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民合作组织的自主性,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技术的服务推广与普及上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农业科技资源的均等化配置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具有必然性。在进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发现,福建省农业科技资源存在增量不增效的现象。通过差异系数法、锡尔系数法和基尼系数法进行测算得出,福建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在人员和资金配置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公平度,据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配置,效率,公平度,测算

参考文献

[1]杨传喜.转型期引进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路径研究[J].经济纵横,2010(7):46-49.

[2]郑晶,王姿燕.闽台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1-5.

[3]李家洋.为了希望的田野——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J].求是,2012(7):54-56.

[4]冯永晔.河北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状况及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5.

[5]王姿燕.福建省县域农业科技资源需求分析[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6]唐小我.经济预测与决策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9-57.

[7]沈映春.我国农业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04(S1):102-105.

[8]赵其国,黄季焜.农业科技发展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J].生态环境学报,2012(3):397-403.

[9]熊桉.供求均衡视角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2(4):44-48.

[10]王甲云.分布式高校农业科技资源集成系统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上一篇:申请事项: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下一篇:有趣的蜘蛛中班科学活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