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师》中学观后感

2024-08-15

《钢琴师》中学观后感(通用6篇)

篇1:《钢琴师》中学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一部教科书级别的经典影片。如果要向别人推荐此生必看电影,母庸质疑,它一定会被列入名单之上。该影片首映于。近日,其在我国各大影院上映,反响良好。多亏这次4K修复版的引进,观众终于能在大银幕上重温这部经典电影。

影片由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主演。《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之一。这部影片可以算得上是封神杰作。豆瓣评分达9.2分之高。没有看过的观众可不要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海上钢琴师》中国区纪念版海报,由黄海操刀设计,灵感来自于电影中的经典一幕:“时隔多年,依然清楚记得,栈桥上的1900,选择放弃、扔出帽子、挥别纽约的一幕。”

影片以宏大的时间线勾勒出一个时代的沧桑变幻,讲述了一个钢琴天才传奇的一生。1990年,Virginian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90。1990慢慢长大,有着无师自通的非凡的钢琴天赋的他,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

爵士乐鼻祖杰尼听说了1900的高超技艺,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自叹不如,黯然离去。可惜,这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海上,1900从不愿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随着女孩的下船离去,1900的心开始波动。

这部影片堪称是艺术创作者的终极浪漫,每一帧画面都是艺术。全片音乐和故事内核完美结合,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其中最精彩的是斗琴片段,全程高能。当1900弹奏着激昂的曲子,突然在玻璃窗上看见女孩的面容时,连曲子都不知不觉变得温柔的一幕令人心悸。

也许大部分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的直观感受便是:孤独。拥有着一颗孤独而又自由的灵魂的1990独居于他的海上乌托邦。影片最后,殉身于大海的1990真正诠释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真意。或许我们不需要为1990的孤独而伤神扼腕,1990只是忠于自我,他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孤独反倒成就了他生命的丰盈。

不得不说,《海上钢琴师》连台词都极为经典。“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宁愿一生孤独,我不愿随波逐流。”“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销魂的船长,但是可以让梦想起航。”

经典永不过时。好电影,什么时候看都不算太晚。快和你的小伙伴在电影院约起来吧!

篇2:《钢琴师》中学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最新观后感《海上钢琴师》影评精选(一):

《海上钢琴师》不愧为一部经典影片。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在船上,长在船上,死在船上,只为钢琴而生的人的一生。他将一生所有的光芒撒在个这艘船上,短暂而凄美。

主人翁(名叫1900)对于这艘船的爱恋不舍,可能类似于我们对于故土的一种眷恋。生于斯,长于斯,故土赋予我们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这艘船同样赋予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情感。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愿离开他的故土,纵然那土地贫瘠,荒凉,甚至充满危险,纵然外面的世界纷繁多彩,金银遍地,他们从不离开故土一步。对于1900,一个孤儿,他的全部世界就是这艘船,那里就是他的的家,他的全部快乐悲伤梦幻激情。能够说他对于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个人来的都更深沉,更灼热。所以即便是最后一刻,他仍然不会选取离开。

片中最后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独白,他说他不走,不是因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筑让他感到畏惧,而是因为他看不到世界的尽头。是啊,钢琴的键有始有终,船的甲板有始有终,他能够用有限的键盘奏出无限的乐曲,他能够驾驭这种“有限”,在那里,他就是他。而这个世界呢,没有开始,没有结束,错综复杂的街道,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有太多的路能够选取,他没有办法去驾驭。驾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乐。他只能选取他能够选取,能够驾驭的方式生活,这种方式与世无争,平静自如,不受功名利禄的纷扰。如果一种生活方式,他无法驾驭,他宁可不要!我想这也许是他不选取离开的第二个理由。

他内心的孤独,音乐可知,就如同他的语言,他用它来述说生命,表达情感。其中有这样的一幕,夜晚,在船的酒会大厅,他演奏着,钢琴随着在飓风大浪中左右摇摆船艘,在光洁的地板上,合着音乐的节拍,乎左乎右,时而转圈,时而滑行。让你感受到仿佛他整个人的身心和这音乐,这艘船,这大海早就融合在了一齐。他说过,他的音乐和他的人不分开,所以拒绝发布他的音乐胶片。我想,他的内心里,也必须这样笃信,他的这艘船和他的人,不能分开。生命仿佛自他被抛弃的那一刻起,就和这船联系在了一齐。音乐,船,他,是“一”,永远无法分开。船的生命结束了,相信他的生命结束,也似乎成为了必然。这也许是他不离开的第三个理由。

对家的深深眷恋,对生存方式的抉择要求,以及早就融为一体的共同的生命,促成了他的杯具。

然而这真的是杯具吗?就像戏曲在最高潮处嘎然而止,人生在颠峰时刻隐退,情人们相拥着步入婚姻,我们看到了最完美的一幕,之后呢?看戏曲渐渐索然无味,人生逐渐走向低谷,感情继婚姻之后埋葬在数不清的家庭琐事里,这就是最真实的世界。他的死,至少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谁也无法想象这样的一位旷世奇才,走下船舶,是怎样开始他平凡的人生,开始变得庸俗乏味,追名逐利。我们不忍心看到那里,导演自然也不会忍心拍到那里。所以从某种好处上讲,这也许算不得是一幕杯具。

现实生活中,对于别人的选取,我们会感到匪夷所思,就像这部影片一样,可能很多人也不解他的这种选取,但是,我想说,无论是谁,作出怎样的选取,无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不明智,多么的让人不解,这都是他的选取。这个选取必须有他的理由,他的思考,你不是他,你没有经历他所经历的,你没有了解他所想的,那么我们唯一能够作的事情,不是述说我们的不解,而是握住他的手,微笑着说一句,Goodluck!

喜欢这部电影,喜欢1900,喜欢音乐,喜欢这一片湛蓝的大海。

《海上钢琴师》最新观后感《海上钢琴师》影评精选(二):

喜欢钢琴的儒雅与高贵,喜欢琴音或者精致或者激昂的感动你心底的每一寸角落。我从来不会自诩自己有多么高贵有多么艺术,但是但凡听了1900动情的曲调和行云流水般的演奏后,我都不会有丝毫的掩饰:我爱上了这种氛围,虽然不是那么疯狂,那么强烈,却如沁人心脾的芬芳一样挥之不去。在某天不经意的一个瞬间,突然想起。

1900是一个人。或者能够这么说,他是一个在1900年出生,被而父母抛弃在船上但却拥有惊人音乐天赋的天才。好心的船员收养了他,教他读书,教他写字,教他任何他好奇的东西。童心未泯的他很快就对自己的“父亲”告诉自己的一切产生了怀疑,因为他可爱的黑人爸爸经常会告诉他与报纸上不符的知识。有一天小家伙闪烁着自己纯洁的双眸问了一个任何孤独的小孩迟早都会想明白的问题:“妈妈,是什么呢?”我的心头因为这句话而微微一颤,我看着画面,看着他父亲的眼神,我不明白他要怎样才能完美自己善意的谎言,怎样来保护1900小小的心灵,“明白吗,妈妈是马,是赛场上跑的最快的马!”听了爸爸的话,1900煞有介事似懂非懂的重复了一遍,然后开怀的笑了,笑声中满是天真的味道。我的心暖暖的宽慰了,我突然想起了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一句话:儿童是人类的父亲,他将人的天真性灵举的太阳一般高。()1900从一开始就生活在海上,那个虽然封闭却永远没有欺骗和虚伪的世界里,他永远都是天真的,没有一丝的瑕疵,一向到他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从来没想过一脸痞子气,在昆汀的调教下不是演卧底就是强盗的TIMROTH竟然也会深情的落落大方,那绅士般的举止言谈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当长大成人的1900坐在钢琴前,用纤细的双手轻轻滑过琴键的时候;随着海潮的汹涌,随着钢琴的滑轮和悠扬的曲调在大厅里浮动起舞的时候;当他满面陶醉的在下等船舱里,为那些穷苦的人们带去自己的音乐的时候,我的心好像也在其中上下起伏,随着船舱里的调调。随着人们脸上的欣喜,随着外面海潮声。

有的人说1900很幸福,他生活在他喜欢的音乐中,伴他左右的是对他没有半点私心的朋友们,不用去担心纷繁与拥扰。但是,只是这样吗?每次停船靠岸时他独自向岸上远处眺望的眼神分明有掩不住的落寞,还有他偷偷的拨通陌生人的电话时那紧张和期盼的语调:“你好,也许你不认识我,但,我们能聊聊吗?”尤其是当他听那个飘过的流浪人告诉他自己的经历,他愈发的想去体验:站在岸上,听海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样奇妙的感觉呢?我不是1900,但我分明能够抓住他心里最细腻的孤独和向往—-他渴望踏上陆地,那个他从没体验过的从没经历过的世界,这让他躁动不安,但又让他莫名的冲动,像我们在孩提时期盼生日早日到来一样。

可当那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站在下舱梯中间的1900,应对面前陌生的城市。凝视了良久,最终却又回到了船上。我当时并不明白他到底在想着什么,但当结尾时,1900含着泪告诉老友“:在船上,我拥有钢琴,我能够在它的88个琴键上奏出我所喜欢的无限的音乐,在那里,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可当我看着面前那个陌生的时候。我突然感到恐惧,那是一个无限的钢琴,没有限制,你行走其中,永远都不会明白你要去弹奏什么。在这样的世界,我要怎样去生活呢?”一切疑问像烟云一样散失在他依然纯洁的眼神当中,当我们早已习惯了这样那样去生活,当我们把持着自己的方向拥有着自己的目标向远方的地平线风雨兼程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如果失去了习惯,失去了方向抑或是坚强的信仰,那么面前的远方,是否也是灰暗如是,散发的恐惧是否也会让我们止步不前呢?这样一个超然物外的钢琴师始终没有迈出那跨越的一步,即使岸上有令他谱出无比华美乐曲令他砰然心动的女孩,即使踏上岸能使他听到向往已久的另一种海的声音,他最后还是选取了停留,即使这个决定的砝码,是他的生命。

不能说这是一种愚昧,没有脱离生活的你我都无法去揣测1900那颗孤独的心。只是,在他娓娓诉说的琴声最后响起时,那双手在凭空轻轻滑动。只是,1900抬头看看天空时那异常平静的眼神,早就让旧船爆炸时的震耳欲聋,湮没的无影无踪。

《海上钢琴师》最新观后感《海上钢琴师》影评精选(三):

俗人理解不了的幸福

关于钢琴,关于尽头,关于彼岸,这些我都不想说。我只想说说1900这个人。

众人叫他天才,众人为之疯狂。1900,从拥有这个不平凡的名字起,就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目光、掌声和荣耀,平凡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天才的1900就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

但目光、掌声和荣耀并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长久。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让我个性难受: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天才其实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有的天才都是异类。而再体面的异类都不会被人真正地爱。那些为1900的琴声瞠目结舌的人,在琴声终结的时候,他们也就咂巴着嘴散去。1900这样的天才更像是个宠物。人们会喜欢它、呵护它、痴迷它,但它跑到马路中间迎面驰来飞车,谁也不会扑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

大概只有小号手是愿意聆听1900的内心而非琴声的人,他不理解他,但是他尊重他。他用尊重成全了1900完整的独立。我看到有人说如果他是那胖子他就会把1900敲昏然后拖下船。我想这样的想法也就注定他成不了那个胖子,成不了1900唯一的真正的朋友。

如果我们较真一点,假设小号手真的把1900弄下船了,故事将怎样延伸?我们都明白,落魄的小号手没有潜力去为朋友找一艘新的船,找88个琴键和尽头。1900将无可避免被磨去棱角和平庸,落入红尘变成一个凡人。

活着,还是活得安心。这也是个问题。凡人的选取是无论如何先活下去再说,“活着”这件事情本身比什么都重要。而天才则把心灵的舒适看得更重,生死则次之。所以凡人能够忍辱,天才却情愿玉碎。每一种人都获得了他最看重的东西,说起来谁也不比谁亏。

其实我不太乐意用天才这个词儿来定义1900。天才已经被用滥了。我更愿意说1900是个ET。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想表达就开口说话。这是人类的方式。但是1900不属于人类范畴。他的手指是他的发声器官,连着他的心和眼睛。他的身体机能是人类的,他的感知和内心是ET的。

ET很神奇,但不算稀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ET。

小时候看哲学入门读物《苏菲的世界》,哲学老师说,你是否想过自己或许是个火星人?你是否有一天会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然后想:“我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我是一个神秘的生物。”——我并不理解。我看着每一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一张嘴,我无法理解这一模一样的人怎样会是不同星球的物种。

直到之后我发现人的内心比海还深,发现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差异比天和地的相错都大。我才渐渐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ET,至少都以前是ET。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如此千差万别,就像从宇宙的各个角落聚集到这个星球。我们透过眼睛看世界的角度,我们吃奶头的力度,我们尿裤子的姿势,都如此独立如此百花齐放。

我们以前都很与众不同,鲜活跳跃。但是之后,我们被教育,被纠偏,被放入轨道。于是我们从一个个ET变成一群地球人。我们鲜活的面容淹没在人群之中变得模糊不清,一眼望去毫无分别。只有那些因缘巧合的,比如1900,侥幸(或者说是不幸?)保存了自身的独立和ET本色,成为地球人眼中的天才和异类。

差异导致孤独。葆存了差异性的ET在承受异样目光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孤独,远超出凡人的孤独。凡人们如我们虽然也还都残留一些差异,但大致面貌八九不离十。我们失恋了后觉得痛苦比谁的都大,我们拥抱心爱的人自认比谁都幸福。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每个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没什么区别。我们在不断重复,千篇一律。

我们丢了个性却换来了共鸣。我们借助艺术寻找通感,在人性中相交叉的部分,抹着眼泪互相慰藉,或者说,互相平衡(原先有人比我还惨啊,这下心里舒坦多了)。而被称为天才的人站在人群之外,忧郁地注视这群有些像他又不是他的物种。用他们ET的本能将那些交叉部分,提炼、放大、直抵内心。那些永远无法交叉的部分,则作为孤独的源头,令他们永远无法融入人群。他们只有躲在自己的轮船里,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孤独地活着,然后死去。

《海上钢琴师》最新观后感《海上钢琴师》影评精选(四):

这是一个虚幻的奇迹,一个伤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他的传奇。大海、轮船、钢琴、陆地、孤独、友情与天才交织的故事。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海上钢琴师》。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

和众多欧片一样,这部片子也充满了暗示。主角1900是最大的暗示,这名出生在轮船上的孤儿,是天生的钢琴大师,他一生从来没有下过船,能够在别人因晕船而吐得一踏糊涂的时候闲庭信步。他生世凄凉却用钢琴征服所有人,他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不以为意,他能选取与船共亡却不能为了深爱的女人登上一次陆地。托纳托雷想透过他暗示什么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看到的是选取。人的一生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面临选取,每一个细小或者重大的选取决定了各自的人生走向。1900选取了留在船上,他无法迈出走下甲板的那一小步,哪怕是为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恋爱。所有人似乎都恨不得把他推下船,但1900毅然回头。他说:“陆地没有尽头。”这种没有尽头的感觉让他害怕,钢琴的琴键是有尽头的,这让他觉得安稳。

那个吹康牌乐器的胖子,上船挣钱的时候只有一把小号,到影片最后还是靠别人施舍才继续拥有这把小号,人生,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循环,周而复始的循环,我们都在循环中消耗生命的时光。每一艘船上都有第一个发现自由女神的人,他们纵声高呼,为了一个不明白结果的目标而激动,从而开始了新一轮的奔波。还有爵士乐本身似乎也暗示着那种自以为是的人,“什么都不是,那就是爵士了。”

恕我肉眼凡胎,只能以自己的目光来理解大师。但光有暗示是不足以吸引观众的,《海上钢琴师》的情节如同碧海潮生,高潮一浪之后一浪。在狂风暴雨中一边任钢琴自由滑动一边弹奏,小孩子无师自通的演奏震惊满船的人,这些只但是是大师的铺垫罢了。自称“爵士乐祖师”的谢利上船与1900比赛钢琴,激动人心的程度简直能够和最激烈的枪战相媲美。美国的西部片中,快枪手一对一的较量很是惹眼,但欧洲人能够用钢琴当武器。让人喘但是气来的钢琴比赛才结束,1900第一眼就爱上的女人出此刻了舷窗外,他弹出了快心之作“柔情似水”,窗外,美人如水,窗内,柔情似水。这一幕,必将成为电影史上的浪漫经典,这一曲,也必将成为传世之音。

他是音乐演绎的天才,轻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过琴键,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着的就不仅仅仅是音符,而是对生活的真诚。深情飘逸的曲风,唯美、优雅的飞扬,他的音乐时而精巧,时而大气,时而细腻,时而磅礴,时而留意,时而大胆,时而激情,时而委婉。他以音乐来体现人物,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用音乐来讲述人生,他用音符来代替语言来触及人们的心灵,听着他的音乐,就像是听着人生的经历,听着人生总总,他的手在键上,但是心如痴迷的乐者一样随着自己的音乐一齐翱翔。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音乐的世界是这么广阔,原先音乐讲述的世界是这么的迷人,这种音乐与人生的立体结合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于音乐也有了另一番的认识。

其实与俗世的生活来对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实的地方。比如,他从未接触过钢琴和音乐,但当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键上的时候,那些动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泻而出;他从未受过正统的教育,却能说出那么诗意而蕴涵丰富的语言;甚至最后,当朋友迈克斯在那条残破不堪的,显然已废弃很久的游船上找到他时,1900哪来的食物维持生命?

还有的就是影片最后的结局—1900和麦克斯的谈话!我喜欢这个情节的原因不是因为1900怎样选取他的生活,怎样选取他的死!相反我很不赞同他不下船的解释!因为这是一种不负职责,对生活不用心的看法!但是最后1900跟麦克斯开的玩笑才真正让我明白1900为什么这样选取,因为他死后到天堂还是想弹钢琴,弹只属于自己的曲子,因为没人能用两只右手弹琴!如果1900下船估计他会和杰里一样,不再会为自己喜欢而弹琴,而是为了别人或钱而弹琴,那是1900不想看到的,甚至1900如果下船再也没有灵感弹出属于他自己的曲子了!简单说1900为音乐而生,为音乐而死!不简单啊!

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我想,也只能以一颗诗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开物质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灵魂与音乐的交融,同时引导观众与片中或精彩绝伦,或妙趣横生的音乐到达共鸣。

我们都有自己的世界,都想划定自己安全的范围,都想过自己所谓的“生活”。但是,那真的是我们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吗,会不会因为太贪心而不快乐。1900把自己的生活缩小到钢琴这头到那头的距离,又放大到88颗琴键上能够演奏出的音符排列组合的矩阵里,他用自己的尺度取舍,懂得人生的自由是无限的,而自己能享受到的又何其有限。于是他总是快乐的,嘴角微微上翘,于是他总是思索的,观察着人们眉梢眼角一丝细纹的变换,于是他是注定不能留给这个世界任何痕迹的,过于纯净的生命是没有抵抗力的。他说,至少我能够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语气是心甘情愿的放下。

《海上钢琴师》最新观后感《海上钢琴师》影评精选(五):

说实话,看《海上钢琴师》我哭了,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哭,只是看到小1900在轮船上的所有人都上岸以后一个人躲在船窗前眺望纽约的时候,孤独无助而又忧郁的眼神冲破了我的心里防线。我哭了。整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名为1900的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传奇故事。

大海由始以来都是宽阔的代名词,象征着自由,激情,幻想。以海为主题的电影看过不少,讲述潜水员挑战人类极限的〈碧海情天〉,讲述完美亲情的《海底总动员》。钢琴则是一种黑白二色的忧郁,淡许飘荡出来的优美旋律,陪伴着多少个孤单的心房,《钢琴别恋》中不动声色的感情激发,《钢琴师》中灰暗的人生境地……都是生活中只有听到才会迸发的感情。

1900天才的钢琴技艺来自于大海,来自于对世界细微而深入的观察。如果说在餐厅那一场随海浪拍动而进行的钢琴舞让我大打眼界,那么在和那个他妈的爵士乐的创始人谢利进行对抗的表演就足以让我眼珠子互换了,一身洁白的礼服,高贵,典雅,汗水凝满的面容上有一种坚毅,在88个黑白键上舞动的那一双手就是千手观音姐姐见了也不得不甘拜下风。当1900把那根从琴弦上轻易点燃的香烟放在目瞪口呆的谢利的嘴里时,顿时心中便是阵阵叫好。

大海是有生命的,钢琴也是有生命的,琴声与海浪的共舞表演让生命赋于了更多的美妙的韵味,电影中配乐来自颜尼欧。莫里康这位现意大利最有名气的音乐大师,他的旋律由于乐思宽广、质朴流畅、极富歌唱性而具有在一瞬间渗透人心灵的强大感染力,包括天堂电影院,洛丽塔,索多玛的120天,都是来自这位大师的作品。本片的所有曲目都是编写的,激情四溢的,感伤怀悲的,都深深打动着我。

凌晨的晚上,看不清时间的逝去,蹲在马桶的边缘上,脑袋里还挤满了油画般色彩的维尼吉亚号,那美奂美仑的海边天际,1900随着巨轮的爆炸声消失了,就像他说的,反正这个世界也没人明白我,没有国家,没有名字,没有出生证明。萨特同志说“人生即是虚无,存在既是荒缪“

这一棒子打死了许多包括我这样的捧着一颗滚烫烫的心永远奔向完美新生活的热血青年。()每个人都在存在的好处,也许是一个人,也许是一件事,再或许是你家养的小乌龟也不尽然。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家,也是个天生的思想者,他不是害怕世界的陌生而不踏上陆地的,因为一个连死亡时都能面带笑容悠然自得讲个左右手笑话的家伙是不会还有什么事物值得害怕的。他追求生活存在的好处,大海是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维多利亚号就是他的世界。离开这任何一项,他将无法正常呼吸,就像一个三角形一样,虽然三角的世界是最稳定的架构,但是任何一方脱掉都将导致整个世界的破灭。1900告别时曾说过,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我能够用88个键弹凑像大海一样无限宽广的音乐,在那里我能看到天边的尽头。

当火光亮起,六吨半的TNT埋葬了伟大而又无人知晓的1900。

1900的朋友迈尔斯曾说过:你其实只需一小步,就上岸了!但是这一小步始终没有踏出,1900最后的一些让迈尔斯流泪的演说词更加说明了他对外面世界的不相信,恐惧感,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毕竟比不起巨轮中简单的日子。

篇3:《钢琴师》中学观后感

钢琴是一个多声部的乐器, 每一首钢琴曲都是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声部共同组成的, 这就要求演奏者对于各个声部之间的独立和配合有着熟练的掌握和充分的表达。在大多数作品中, 右手承担着主旋律声部, 学生也往往下大力气去加强右手旋律的练习, 而忽视左手声部的存在, 这是一种对左手重要意义没有认识充分的体现。

1、担任伴奏声部, 起到衬托的作用

中国的俗语说:“红花还需绿叶配。”钢琴演奏也是如此, 一部优秀感人的作品, 纵然是右手旋律部分弹奏的再出色, 没有伴奏声部的烘托, 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在钢琴发展史中, 左手伴奏的重要性也是逐渐被加大, 从古典派到浪漫派, 不论是和声还是织体都比以往有着明显的加强和侧重。当演奏一个抒情歌曲、歌谣、摇篮曲的时候, 左手所弹奏的织体、分解和弦、流动的琶音等等, 无一不是对右手旋律的衬托和补充。拿肖邦的著名夜曲《降E大调夜曲》来说, 这部作品具有明朗和平静的特点, 左手担任伴奏声部, 演奏者不但要把伴奏声部的音量控制好, 同时低音也要演奏的清晰和准确, 为右手旋律的完美表现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因此, 为了弹好左手伴奏声部, 更好的烘托和配合右手的旋律声部, 必须要加强左手演奏技巧的练习。

2、左手是弹好舞曲或舞蹈性乐曲的重要关键

在舞曲或舞蹈性乐曲中, 节奏是表现其题材的主要特征, 而要把握好节奏就必须把握好左手声部节奏的准确的弹奏。例如小步舞曲和圆舞曲, 同样都是舞曲, 但是由于对节奏的分寸上掌握不同, 效果也不相同。小步舞曲是一种速度徐缓, 风格典雅的舞曲, 曲调和节奏端庄、稳重, 表现出文质彬彬的舞蹈动作, 左手的三拍子, 弹奏时要很好的控制声音, 第一拍略长, 第二、三拍子不能太跳跃。而圆舞曲是一种活泼、欢快、流畅的舞曲, 左手的三拍子弹奏区别于小步舞曲, 第一拍是强拍, 要有弹性, 后两拍子要轻快有力, 有控制力。因此, 在弹奏这类曲子时, 左手对于节奏和控制尤为重要, 不但要弹好主旋律, 同时也要注意左手声部的节奏和韵律练习。

3、左手在复调音乐中和右手一样重要

复调又叫赋格, 是音乐创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复调音乐中, 是部分主要声部和从属声部的, 没有伴奏部分和旋律部分之分。在复调音乐中, 每一个声部都是重要的, 都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 都有着自己发展的线条。例如巴赫,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复调作品, 想要弹好他的作品, 就一定要加强对左手的练习, 这也往往是弹奏的重点和难点。

二、当前高校学生左手弹奏中存在的问题

1、手指不如右手灵活

从生理角度上说, 右手天生比左手灵活, 我们大多数人在生活中也是多用右手来活动, 常说的左撇子毕竟是少数, 这是因为右手比左手更容易接受大脑的命令, 更容易做好这些事情。于是在钢琴演奏中, 右手的手指以及手臂在力量和灵活程度上会大大的优于左手。特别是一些演奏程度不是很深的学生, 右手比左手灵活, 在动作的完成、手指的力度方面比左手做得好。他们在练琴中常常会发现左手手指抬得高度不如右手高, 左手手指软弱无力。

2、左手总是依附于右手弹奏, 缺乏独立性

左手声部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伴奏声部, 学生在弹奏伴奏声部往往不重视, 而是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右手的旋律声部上, 错误的认为, 伴奏声部只要弱弹或随着右手的旋律强弱变化就可以了 (右手强弹, 左手就强弹;右手弱弹, 左手就弱弹) 却不管伴奏声部本身的韵律及和声走向, 这种无生命的伴奏只会使音乐空洞、缺乏感染力。左手弹奏伴奏声部时, 虽然应稍轻于右手旋律, 但左手本身也处于不止一个声部或层次的状态, 训练其独立、灵敏、应变的能力尤为重要。

3、训练左手技巧的教材相对较少

学生在开始练习手指技巧时常接触的是车尔尼练习曲系列丛书, 在这套书中, 大部分曲子都是训练右手技巧的, 而且“车尔尼练习曲中的写作受他所处时代的限制, 多是主调织体功能和声, 因此左手处在伴奏地位。虽然车尔尼注意了伴奏织体的变化, 又专门写了车尔尼2 4首左手练习曲 (作品7 1 8) , 还写了不少双手并重的练习曲, 但从总体来说, 左手的技术训练并没有得到充分展开。另外, 像《莫什科夫斯基练习曲》、《名手之道》等书中, 大多数曲目也都是以训练右手技巧为主的, 由于练习曲目相对较少, 使学生选择练习左手技巧的曲目的范围也就相对小一些。关于训练左手特性奏法 (例如关于训练颤音、装饰音等) 的练习曲也比较少。这种现状为训练左手技巧又增加了难度。

三、针对高校学生训练左手技巧的方法

1、要勤于思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对于高师音乐系学生来说, 不但要练习手指技巧, 还要注意研究理论, 不但要懂得怎么弹琴, 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弹, 不仅要多练琴, 还要多思考。我国传统的钢琴教学, 是在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下, 由学生模仿教师和听录音, 并在较长学习年限的演奏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弹奏概念的。这对于学琴年限很短的高师学生来说, 难以做到, 许多学生的专业学习处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 有的还没有搞清弹奏原理就已离开钢琴学习了。学生学习手指技巧有两个途径:一是教师传授, 二是多看书。一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学生演奏技巧, 同时要把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教师通过示范演奏与深入讲解, 使学生增强理性认识、并在练习中独立思考以求触类旁通, 尽快地掌握与提高手指技巧, 这便是钢琴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 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除了按老师讲的方法去练习手指技巧之外, 还应该看一些著名的钢琴家撰写的关于钢琴演奏技巧的书, 通过了解这些钢琴家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手指技巧的, 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借鉴他们的优秀的学习方法和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2、重视复调作品中左手声部的练习。

复调作品是练习手指技巧的一类重要作品, 尤其是练习左手技巧。复调作品虽然声部多, 但是音乐形象较单一, 这样学生就能专一地去控制每一个手指, 分清主次声部的层次, 并使音乐平均、流畅、有横向感, 不至于因声部层次多而混乱。通过学习复调, 可以锻炼每个手指的灵活性、独立性以及力度等。由于在复调作品中, 没有主次声部之分, 没有旋律声部和伴奏声部之分, 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独立存在的意义, 都有自己发展的线条, 左手同右手承担着一样的责任, 它需要有和右手一样好的技巧才能完成自己的声部, 这就对左手的手指技巧提出了更高的有求, 同时它又为左手各个手指练习灵活、独立、力度的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3、加强练习左手手指的歌唱性的技巧。

训练左手手指的歌唱性是训练左手手指技巧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钢琴历史文献上看, 左手担负旋律演奏的机会大大少于右手, 加上左手又有一些先天不足, 致使“左手弹奏旋律的水准, 音色音量的控制力, 较右手要差很多, 正因为如此, 教师应该定期的、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选用一些左手弹奏旋律的钢琴作品, 着重演奏旋律“歌唱性”的能力, 使其发出深沉、柔韧、醇厚的音色, 强而不硬不砸, 弱而不虚不飘”。要想训练左手歌唱性演奏, 就首先要解决好左手连奏的问题。教师在教学生弹奏左手旋律时, 应该详细的讲解连奏的作用、弹奏方法, 以及弹旋律的连奏与弹伴奏声部的连奏的联系与区别。

3、练习左手手指技巧的教材的选用。

在我国已出版的关于专门训练左手手指技巧的书籍是比较少的。但是几乎所有的练习手指技巧的书籍中都会有涉及左手手指技巧的练习曲,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按照学生的特点和不足,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书籍和曲目对学生进行训练。其中, 《哈农钢琴练指法》是练习手指技巧的一本重要的书籍, 它对于训练双手手指的灵活性、力量、耐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但为了加强左手技巧的训练, 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应强调左手的单独练习, 或双手齐奏时要求学生强弹左手来加强大脑对左手的控制。

钢琴, 这一多声乐器的特点是由左、右手合作来完成的, 从这一意义上说, 左、右手应是完全同等的地位, 但由于左手“先天不足”, 在弹奏中经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 进而影响到音乐的整体表现。正是由于左手技巧的难练和左手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矛盾促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都要格外重视左手技巧的训练。学生在学琴过程中必须付出更大的精力去学习左手技巧, 使其手指功能和控制力毫不逊色于右手, 达到左、右双手互相“得心应手”地合作。

参考文献

[1]陈旭.钢琴弹奏技巧谈[C].:《钢琴艺术》编辑部主编.怎样提高钢琴演奏水平:第2集.北京:华乐出版社.2000

篇4:《钢琴师》中学观后感

关键词:创新能力 综合素质 实际应用能力 即兴伴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197-01

近些年来,为适应高校扩招,各地钢琴教学普遍采用新兴数码钢琴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很好的解决了大量钢琴普修学生的教学。但仍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音乐应该是把强调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来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音乐在人的个性特征发展、形成方面培养人的创新精神。高师音乐教育担负着中小学音乐师资的培养任务,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观念、音乐知识和能力培养等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其中,钢琴教学是高师音乐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1 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钢琴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1.1 曲目量有限

每学期学生大都被动盲从地反复练几首曲目应付考试,难于真正提高演奏能力。大多数教师为了确保落实“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反复要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当然,“基本功”是弹好钢琴的先决条件之一,但我们还应该通过期中、期末考试规定“每学期最低学习量”,学生既有练习的“精练”曲目,又增加“泛弹”曲目,广泛涉猎巴洛克、古典、浪漫、印象及近现代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包括大量优秀的中国作品。扩大音乐视野,建立良好的听觉感性体验。

1.2 教条化严重,教学内容及教材都有待改进

很多教材仅局限于古典及浪漫派的作品,中国和现代派作品接触不多,极大束缚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开设数码钢琴课,目的是通过对学生的多方面的综合性音乐实践训练,提高其音乐素质和音乐修养。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可以灵活多样,可以针对性的选用重奏、合奏曲目,甚至采用乐队总谱。这样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广泛地聆听交响乐、声乐、合唱、室内乐等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全面提高音乐修养。

1.3 即兴伴奏的教学脱离实际

一个合格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所必备的重要技能—— 即兴伴奏的教学脱离实际。目前的许多即兴伴奏教学,仍然仅仅是学生按照老师指定的和声及织体模式进行练习。学生的创新及实用能力学习的兴趣遭到严重扼杀,创新意识受到抑制,挫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偏离了培养师范生的方向,导致多数学生在毕业后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缺乏给歌曲编配伴奏的实际能力。因此,怎样在钢琴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即兴伴奏能力则是非常重要和值得很好研究的课题。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笔者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断利用各种方法、途径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思考在高师的钢琴教学中如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现在总结出几点供大家参考。

2.1 应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年来,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在中国提倡“尊师重教”,所以我们看到在课堂上,几乎都是教师的“天下”。学生被动被灌进了许多知识信息。教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方活动,我认为“重教、尊师”还不够,还必须“尊学”。

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音乐课堂教育的特点,在创设民主、和谐、自由、互动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起着决定的作用,过分强调课堂纪律会导致学生自我压抑,放弃主动参与学习,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了。所以我认为应有选择地摒弃了原先课堂上的条条框框,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2.2 丰富各种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2.2.1 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

为了上好数码钢琴课,教师不但要有组织集体课教学的能力,还必须学习运用高科技技术搞好课程建设,运用数码钢琴强大的计算机音乐输入与录音功能,给各种室内乐、交响乐、声乐伴奏作品弹奏,并指导学生进行编配与创作。

2.2.2 集体课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进度快慢不一,对慢的学生进行重点辅导。但也绝不是集体化的个别课,而是要利用集体课的优势,交替地运用齐奏、轮奏、独奏、接力、分组竞赛等方式,强化群体效应,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

2.3 加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1 加强作曲理论课学习

数码钢琴集体课必须把握教学系统和结构的完整性,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的传授。教师应按照事先拟定的教学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讲授演奏理论与技巧方法,并采取多种方式反复地强化基本概念和要领。

2.3.2 在钢琴教学中贯穿音乐史课

钢琴教学中拓宽教材范围,引导学生学习各国各民族钢琴音乐。例如,19世纪俄罗斯民族乐派、法国民族乐派、匈牙利民族乐派以及中国各时期优秀的钢琴作品。理论概念化的音乐史知识结合生动的钢琴作品,让学生能够很有兴趣地了解到各时期各地域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语汇,帮助他们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增强学生的审美思考能力。

即兴伴奏课。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弹奏能力、和声作曲理论知识及音乐史知识后,就可以及时的开设这门全称为歌曲伴奏的即兴编配课了。即兴伴奏是培养学生音乐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过去所有学习的一个大总结。在即兴创作过程中,他需要演奏者将全部的理论知识、音乐感觉、音乐想象力、演奏技巧、结构思维以及内心冲动一起瞬间迸发,达到灵感与技术、创造与表演的完美结合。

2.4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考试往往是一次性或者使用单一的评价标准这样既不能测试出学生的真实成绩,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文章开头已经提到音乐应该是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来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课程目标。通过音乐在人的个性特征发展、形成方面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所以,创新教育的目的绝不仅是要求学生对知识性内容和基础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评价标准就不能仅着眼于有限的技能的测评,而是应该从单一的演奏水平考查,扩展到对即兴伴奏、即兴演奏和创造性能力的综合考查,要改变以往仅以弹奏难度和质量来评价学生成绩的评价,更多的评价体系应从培养高素质人为目标,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进步幅度都可以列入考评之列。

3 结语

篇5:钢琴师观后感

影片的开头是复古的黑白影像,音响中渐渐传来悠扬的钢琴曲。老师忽然播放的电影让我有点措手不及。当得知片名为《钢琴师》的时候我暗自欣喜,还以为是一部关于西洋艺术的唯美电影。可老师话语一转告诉我们,影片是战争类型,我便对影片狐疑起来。紧接着,优雅的钢琴声被炮声掩盖,弹着钢琴的优雅男主角不得不逃离逐渐坍塌的广播室。此后,影片便开始了战争带来的无尽的压抑。

《钢琴师》又名《战地琴人》。每次看电影前我都会搜索电影简介,查了个大概再开始看。虽然新鲜感少了但是心里踏实。这次由于影片播放得太突然,还来不及查询,就开始观看了。原来这是一部二战期间关于犹太人的电影。这让我想起了小学有篇关于德国纳粹与犹太人的课文,可是当时太小,也不太明白这段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然而影片给我了赤裸裸的视觉冲击,当我看见斯皮尔曼一家人穷困潦倒,犹太人无处藏身的时候,我才感觉到犹太人的悲哀和无助。

男主角是位钢琴家,演员阿德里安·布劳迪将艺术家那种绅士儒雅又文弱的气质演绎得十分到位。影片开头当全家人都一团乱地担心要搬出住所时,斯皮尔曼表现得十分淡定,一切都是个人无法改变的,他说他宁愿死在自己的家里。

当所有犹太人搬到犹太人区时,他面对像贫民窟一样的犹太人区也只能在心中默默地掩埋悲哀的情绪。妇人仅存的一碗食物被抢落在地;被德国军官逼迫跳起僵硬舞蹈的无辜的人;见人就询问自己失去的爱人的神经错乱的妇人。他望着那些惨象却又无能为力。每个犹太人都过着随时可能被杀的危险生活。也许那个已经疯了的带着一群乞丐似的孩子跳舞的老人是幸福的,他的精神大概已经无法承受战争带给他的痛苦。

当我看到一群德国军官直接冲进一家犹太人的家里,因为年迈的老人坐在轮椅上站不起来而直接将他从阳台扔下去的情形,整个人都有些无法接受这样赤裸裸的现实。紧接着那一家人被抓下楼然后开始向前奔跑逃亡,德国军官在短短几秒全部将他们击毙,一个都不放过。

还有后来男主角在工地干苦力活的时候,德国军官突然找出几个年纪较大的男人,每个人趴在地上一一击毙。然而到最后一个人时枪突然没了子弹,本以为会有奇迹发生,结果德国军官换上子弹仍然将其击毙。其中犹太人没有一丝反抗。

我想看到这些画面的每个有感情的人一定都特别震撼,心中充满了沉重。

整个影片都保持着一定的灰色调,给观众一种历史感以及沉重感。导演用冷静而又残酷的镜头语言将历史带给犹太人的伤痛记录得明晰而又深刻。

观影后经我上网查询才知道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是经历过战争的波兰人,也许正是因为他童年的经历再加上他的才华,才能将看电影的我们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

篇6:《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终于有了一台自己的旧电脑,于是有了今晚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看《海上钢琴师》的纯粹享受。贯穿始终的是音乐,流淌着,流淌着,像清泉溪流,像风和大海的声音...如丝绸划过肌肤,月光轻抚过脸庞,如灌进生命的风的声音,如雨点敲击心灵的键盘,发出来自最深处的灵的和响,如大海的声音,对生命广博的惊叹与盛赞,如无法诉诸苍白无力的文字的一切一切......1900,一个世纪开始的名字,在船上,死于船上,一生从未离开过大海、从未跨出陆地与大海相连的那几步舷梯的钢琴家,一个没有上过学,受过系统教育的,却只有他能奏出那空前绝后的天籁之音的天才心灵音乐家。一个站在勇敢与懦弱的两极并引发极端的争论的人,是从人性中抽离出来的最纯粹美好的精神生活和灵魂境界,他又是一个故事,甚至只是一个永远无法考证的传说。

看第一次,我想把他打晕硬带下船的冲动,后来才发现自己多么愚蠢世俗浅薄,如果只惊叹他的才华和惋惜他的消陨,那我根本不配也不可能成为他的朋友。人要是没有精神的存在,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有时候也许是该唯心点了,我思故我在。

很多人说这条船是他的宿命,我却觉得这只是他自己选择的人生方式。看第二遍,第三遍,我才开始真正慢慢地了解他,他只属于那条船,不为任何人而存在,过那种能主宰自己的,有始有终的生活,一旦离开,就再没有„他"了。而我们大多数人只是那条船上来去匆匆的旅客,或者最终选择离开的那个小号手,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过,很少为自己而存在,在这个无穷无尽的世界上忙碌地继续着我们没有尽头的人生。

正如他自己所说,使他无法下船的原因,并不是他看到的部分他看到的陆地让他恐惧,而是他看不到的,他下船之后的未来和他的音乐的未来,那无穷无尽的部分、无法主宰的人生,是上帝的钢琴!不是他的,所以也就无法再在那上面演奏出自己的音乐来。他本不属于这个世俗红尘,只有在那艘船上才有他的音乐,他的灵魂,和他自己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保尔认为他活着就要为共产主义奋斗;余华认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无论一个人认为他为什么活,拥有信仰的人总是幸福的。我向往1900那样的生活方式,纯精神、纯音乐,有始有终,清楚自己的人生轨迹,主宰着自己的一切。在一架有始有终的钢琴上,演奏着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这个世界什么都有,唯一除了尽头。只是想想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没有尽头的世界上,街道没有尽头,城市没有尽头,所有的欲望和追求也随之永无止境,这个世界就这样重压在你身上,你不知道何时才会结束,哪里才是尽头。就是因为有那么那么多供你选择,所以你才更难去选择其中之一,一条路,一本书,一份食物,一个相伴终身的人,一种生存或死亡的方式。选择越多,越难选择。

人的一生好像是一艘船的航程,只有像1900那样的人才能找到自己的目的地,而我们,生活在陆地上的,这艘大船上的人,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终点。

“我不能让我的音乐离我而去”,他的这声呼喊深深震颤了我的灵魂。他只是在捍卫属于自己心灵的那一小块地方,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那样一小块地方的,也许是信仰,也许是尊严,也许是生存的底线,也许,只是有那样一块地方......如果他真的下船了,拥有了那唾手可得名与利,他的钢琴曲是传遍了全世界,但是那还是“他的音乐”吗?很可能就会像那位自称爵士乐的鼻祖的钢琴家一样,就像现在泛滥的那么多强暴人耳朵的商业歌曲一样,弹奏的是技巧,宗旨是娱乐,是一种商业,一种交易,换取金钱名利的工具。还有多少纯粹的“为自己而音乐”?离开了那船给他的安全感和存在感,来到这个没有尽头的俗世,他还能有灵感,创造出那空前绝后,宛如天籁的音乐吗?他已经用生命的代价给了我们答案:肯定不能!所以他把艺术生命与自然生命永远留在了那船头和船尾之间的距离,所以才有了他在6吨半炸药的死亡面前静静演奏的那双手。他的生命太过纯净,他根本不属于任何时代,他只属于音乐,属于弗吉尼亚号,属于1900他自己。

感谢上帝把他遗弃在船上,让他与这个世界擦身而过,让他没有跟我们一样上十几年“圈羊”模式的学校教育,感谢上帝让他与众不同,有个属于自己的成长和精神空间。

必须清楚的是,他这样特殊的天才,也只有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下才会产生。而我们,总在过着《偷天情缘(名字听起来很俗,但内容...)》里男主角那没有明天的,明天就是今天的重复的没有尽头的日子,我们,永远只能望望尘世中那永无止境的,街道上的灰尘,再毫无意义地想想而已。

我想说的太多太多了,每一次看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思考,但是我却无法用具体的通顺的语言说出自己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的感觉,感觉,就是感觉,冰山一样的感觉,而任何被文字化,具象化的感觉永远只是感觉中浮出水面的那一小部分。

上一篇:初中文言文专项训练下一篇:谢谢你优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