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

2024-08-18

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精选6篇)

篇1: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

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给企业带来了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随着其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也随之增加,对计算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而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性的动力。本文主要对计算机应用进行相关分析。

一、计算机应用概述

(一)计算机应用的概念

计算机应用是通过对各个领域的方法、系统、理论等与计算机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能够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计算机技术,是计算机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门边缘性学科。目前,国际上对计算机应用的分类主要是数值计算领域和非数值应用领域两大类。计算机应用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历程

上个世纪40年代中期,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这个阶段计算机主要应用在国防军事领域,主要表现在对数值的应用。

上世纪50年代末,计算机应用开始向非数值应用方面发展,逐渐应用于科学领域、商业领域等。

上个世纪70年代,计算机应用开始逐渐普及到更多的领域,如,医疗领域、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逐渐应用于家庭生活娱乐。

几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使得计算机应用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了全球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

二、计算机应用发展现状

(一)计算机应用在社会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在社会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值计算:数值计算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功能。目前,其在数值计算方面的应用仍比较广泛,主要是由于计算机运算速度具有快、准的特点,同时又具备一定的逻辑判断能力使得其在科学领域,如物理力学、化学计算和生物研究等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2.过程检测与控制:计算机检测系统是通过利用计算机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些信号进行检测,再把收集到的信号数据存入计算机中,对其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尤其是计算机在一些仪器仪表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精密度和自动化程度,对工业自动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3.信息管理:目前,信息管理是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通过计算机对一些数据信息资料进行输入、存储和处理等操作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在信息管理工作中的效率,实现了数据信息的实施共享,降低了数据冗余。绝大部分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制造资源规划系统、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等,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4.计算机辅助系统:主要用于一些比较专业的工程制图,如CAD、CAT、CAM,对精密度要求比较高的产品制造和性能测试中的应用也比较多。

5.人工智能:主要用于一些机器人、模拟实验中,通过计算机系统来模拟人的行为活动、思维判断等,使得计算机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计算机应用在社会中的作用

计算机应用在社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才在我国的国防军事和科学领域开始应用。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具有自己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对企业内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第二,增加了社会交往。在计算机应用在我国广泛普及之前,人与人之间的远程通信主要是靠传统的书信,其信息的传递易受到空间的限制,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且其传递过程比较容易受到人的因素影响。在互联网时代下的计算机应用实现了“地球村”和人与人之间的实时沟通不受空间的限制,增加了相互之间的社会交往。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应用在教育教学事业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计算机应用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水平与世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计算机信息化应用水平比较有限,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在企业和家庭的普及程度比较局限,一些偏远地区几乎没有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基础设备,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地区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使得我国地区经济不平衡,各地区的计算机信息化普及程度出现高低差异。我国东部沿海及港澳台地区计算机应用水平比较发达,在西部地区计算机应用水平比较落后,计算机信息化普及程度比较低。

3.对信息化产业的投入力度不够。目前,我国计算机信息化产业在研究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很多生产计算机的零部件都是从国外进口,很多重要领域在计算机应用系统方面都是购买的国外计算机应用系统和相关的软硬件。

三、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一)巨型化

巨型化主要是指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量进行进一步的扩展,使其功能更强。

(二)微型化

微型化是指计算机在小型仪器设备中的应用,实现仪器设备的“智能化”,如,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等。

(三)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化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银行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等。

(四)智能化

计算机智能化是现代计算机应用的发展方向。

四、结论

简而言之,计算机应用对全球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影响。计算机应用加快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有利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和普及。本文主要基于现阶段计算机的发展情况,对计算机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并展望了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侯晓璐.浅析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 (27)

[2]宗俊超.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现状及前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09)

篇2: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

1、虚拟网络技术

虚拟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随着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使其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运作当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也可以进行随时随地的沟通和交流,使人们在工作工程中可以更加快速的传递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2、虚拟专用拨号网技术

利用虚拟专用拨号网技术,计算机能够通过公共网络平台,将信息资源和网络信号进行共享。这样就能够满足不同使用者对计算机的不同要求,使用者不会受到空间的束缚,计算机网络的服务范围也更加广阔,传输效率和速度也得到了提高。此外,在虚拟专用拨号网技术的应用当中,其便利性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并同时提高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和高效性。确保了信息的安全,让使用者能够放心的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工作或娱乐。同时,该项技术的应用也能够对网络资源的过度占用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利用效率。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

1、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应用

相比与租用线路来说,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具有更为低廉的`信息传输费用。同时,由于VPN的作用,使得加密的数据在通过公共网络进行传递时,即使被截获,也无法被解密,从而保证了隐私信息的安全性。而信息认证和身份认证功能,也使得用户的身份和信息的完整性、合法性等的得到有效的鉴别和保障,可以为不同的控制用户提供不同的操作访问权限。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可以被应用在网络管理当中。例如,网络管理员在进行账单数据编制的时候,需要了解哪些人曾经使用过网络系统,使用了多长时间等信息。如果出现异常,可能说明系统使用不正确或是系统资源不足。而通过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可以向管理员及时发出警告,便于管理员进行网络维护。

2、虚拟专用拨号网技术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该项技术,可以建立虚拟加密隧道,从而使企业或单位的驻外机构人员能够也企业总部进行网络连接。同时,可以防止公共网络中的其他用户穿过虚拟隧道访问到企业的内部信息资料。而企业用户只需一次登陆操作就能够接入企业网络,企业网络会对用户进行认证和地址分配,而无需占用其他公共地址。这种应用方式需要NAS支持VPND协议,而认证系统需要支持VDPN的属性,网关则通常采用路由器或VNP专用服务器来提供。

三、结论

篇3:计算机多层交换技术应用分析

1.1 三层交换技术

大型企业信息网络采用三层交换技术, 可以确保计算机网络更加合理、安全、有效。

第三层交换 (IP交换技术) 是相对于传统交换概念而提出的。传统的交换技术是在OSI网络标准模型中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进行操作的, 而三层交换技术是在网络模型中的第三层实现了数据包的高速转发。如果将第二层的交换机与第三层的路由器合二为一, 使路由器根据第二层的地址转发数据包以达到快速通讯, 这就形成了第三层交换。三层交换技术的出现, 解决了局域网中网段划分之后, 网段中子网必须依赖路由器进行管理的局面, 解决了传统路由器高费用、低性能所造成的网络瓶颈问题。当然, 三层交换技术并不是网络交换机与路由器的简单堆叠, 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形成了一个集成的、完整的解决方案。

1.2 三层交换的实现原理及方法

1.2.1 实现原理

三层交换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假设A跟B以前曾通过交换机通信, 中间的交换机如支持第3层交换的话, 它便会把A和B的IP地址及它们的MAC地址记录下来, 当其他主机如C要和A或B通信时, 针对C所发出的寻址封包, 第3层交换机会不假思索地送C一个回覆封包告诉它A或B的MAC地址, 以后C当然就会用A或B的MAC地址“直接”和它通信, 因为通信双方完全没有通过路由器, 所以即使A、B和C属不同的子网, 它们间均可直接知道对方的MAC地址来通信;更重要的是, 因为第3层交换机能看懂三层信息, 如IP地址、ARP等, 因此, 三层交换机能知道广播封包目的何在, 而不是把它扩散出去, 另外, 第3层交换机没做任何“拆打”数据封包的工作, 所有路过它的封包都不会被修改并以交换的速度传到目的地。

1.2.2 实现方法

目前, 从硬件的实现上看, 第2层交换机的接口模块都是通过高速背板/总线 (速度可高达几十Gbit/s) 交换数据的, 在第3层交换机中, 与路由器有关的第3层路由硬件模块也可插接在高速背板/总线上, 这种方式使得路由模块可以与需要路由的其他模块间高速的交换数据, 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外接路由器接口速率的限制 (10Mbit/s-100Mbit/s) 。在软件方面, 第3层交换机将传统的基于软件的路由器软件进行了界定。

对于数据封包的转发:如IP/IPX封包的转发, 这些有规律的过程通过硬件得以高速实现。对于第3层路由软件:如路由信息的更新、路由表维护、路由计算、路由的确定等功能, 用优化、高效的软件实现。假设两个使用IP协议的站点通过第3层交换机进行通信的过程, 发送站点A在开始发送时, 已知目的站的IP地址, 但尚不知道在局域网上发送所需要的MAC地址。要采用地址解析 (ARP) 来确定目的站的MAC地址, 发送站把自己的IP地址与目的站的IP地址比较, 采用其软件中配置的子网掩码中提取网络地址来确定目的站是否与自己在同一子网内, 若目的站B与发送站A在同一子网内, A广播一个ARP请求, B返回其MAC地址, A得到目的站点B的MAC地址后将这一地址缓存起来, 并用此MAC地址封包转发数据, 第2层交换模块查找MAC地址表确定将数据包发向目的端口, 若两个站点不在同一子网内, 如发送站A要与目的站C通信, 发送站A要向“缺省网关”发现ARP (地址解析) 封包, 而“缺省网关”的IP地址已经在系统软件中设置, 这个IP地址实际上对应第3层交换机的第3层交换模块。

所以当发送站A对“缺省网关”的IP地址广播出一个ARP请求时, 若第3层交换模块在以往的通信过程中已得到目的站B的MAC地址, 则向发送站A回复B的MAC地址;否则第3层交换模块根据路由信息向目的站广播一个ARP请求, 目的站C得到此ARP请求后向第3层交换模块回复其MAC地址, 第3层交换模块保存此地址并回复给发送站A, 以后, 当再进行A与C之间数据包转发时, 将用最终的目的站点的MAC地址封包, 数据转发过程全部交给第2层交换处理, 信息得以高速交换。

2 基于三层交换技术的局域网信息安全系统构建

为了使三层交换技术的应用分析更为具体化, 这里以作者实际工作的单位———大学校园为研究对象, 从校园网的多层网络安全构建角度进行论述。

2.1 网络三层架构设计

为减少网络中各部分的相关性, 便于网络的实施及管理, 在网络的构建中, 从整体上可以将网络划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等3个层次。

(1) 核心层是校园网的主干, 负责完成各汇聚节点之间的互联及完成高效的数据传输、交换、转发及路由分发, 其主要功能如下: (1) 提供网内部各交换区块间的连接; (2) 提供到广域网的访问; (3) 尽可能快地交换数据包。

(2) 汇聚层是网络核心层和接入层之间的分界点, 负责将各种接入业务集中起来, 除了进行局部数据的交换、转发以外, 通过高速接口将数据输送到核心层去, 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数据的路由以及处理。其主要功能如下: (1) 部门或工作组接入; (2) VLAN聚合; (3) VLAN间路由; (4) 安全性控制。

汇聚层的主要任务是将接入层的大量工作组交换机、桌面交换机和无线局域网的头端汇聚在一起, 通过多条千兆链路上联到网络中心, 使网络中心所需的千兆以太网下连端口减少, 从而降低网络建设的成本。例如, 校园网的汇聚层可以通过核心交换机, 将业务单位子网、办公子网和作业单位子网连接起来, 办公子网和业务单位子网有较大的业务流量, 要求网络支持视频传送, 能够提供100M用户接入端口, 在各个网络机房 (位于不同地域) 设置一台千兆交换机。

(3) 接入层是最终用户被许可接入网络的点, 该分层能够通过过滤或访问控制列表提供对用户流量的进一步控制, 该分层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种标准接口将数据接入到网络中, 同时确定基于端口或MAC地址的VLAN成员以及数据流过滤, 完成基本的业务系统之间的隔离。

2.2 第三层交换硬件的实现

(1) 二层交换机。在校园网络的主设备间安装3台CISCO Catalyst 2924M-XL-EN交换机。每台交换机有24个10/l00M的RJ45端口、2个GBIC插槽和5个冗余风扇, 用于连接主干光纤、服务器、路由器及客户机。

(2) 第三层交换机。在分设备间安装一台CISCO Catalys29486-L3交换机。该交换机有48个10/l00M的RJ45端口、2个GBIC插槽和5个冗余风扇, 用于连接主干光纤及客户机。

(3) 光纤模块及堆叠模块。为满足主干光纤连接和3台二层交换机的堆叠需要, 分别安装2块千兆光纤模块 (CISCO5484 1000BASE-SX) 和3块堆叠模块 (CISCO Gigastack GBIC) 。

(4) 路由器及广域网接口卡。为满足拨号用户的需求, 配置一台CISCO1720路由器, 该路由器有一个10/100M的RJ45端口和2个WAN插槽, 同时配置了两块WIC-2A/S广域网接口卡, 该卡可以支持两路拨号用户, 在连接了MODEM后可以同时支持4个远程用户的拨入。

2.3 第三层交换软件的实现

在安全控制方面, 采用虚拟局域网 (VLAN) 来控制广播域和网段流量, 提高网络性能、安全性和可管理性。比如学生常常通过网络联机游戏, 有时游戏产生的网络流量严重冲击了校园网的骨干网络的整体性能;再比如, 有些学生好奇心强, 常常喜欢在网络中充当“黑客”的角色, 给网络的其他用户造成很大威胁。因此, 必须采用划分虚拟局域网 (VLAN) 的方法, 限制信息点之间的互相访问, 从而提高了网络的整体性能;更值得一提的是, 接入交换机可以采用VLAN实现端口之间相互隔离, 不必占用VLAN资源。在使用VLAN时, 各端口不可以互通, 仅可通过扩展模块上联端口或其他上联端口可访问互联网或社区服务器, 若用户希望端口之间通信, 则借助三层交换机或路由器进行路由转发。

通过采取这些相应的安全措施, 没有授权的用户在网络中不能任意上网, 给网络的安全性带来了基本保障。由于第3层交换主要是基于IP地址实现的交换, 因此VLAN划分要和IP地址分配相结合来完成, 主要是在交换机上进行配置。交换机的配置情况如表1所示。

对于第3次交换的实现, 主要是借助三层交换机和在交换机上进行VLAN路由配置得以实现, 因此, 本文所设计的基于三层交换技术的网络安全策略, 实际上也可以简单的说是采用三层交换机+VLAN配置, 从而构建网络安全策略。

VLAN的划分在上文已经分析过了, 因此, 要实现第3层的交换, 从技术层面来说, 还需要对交换机上划分的VLAN进行配置。在交换机上对于VLAN的配置代码, 限于论文篇幅, 这里不予赘述。

3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多层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 其中重点对三层交换技术进行了分析, 针对三层交换进行了介绍, 并在此基础上, 对网络的安全策略进行了设计和分析。本文采用的策略是基于三层交换技术, 将整个网络架构为三层网络, 利用VLAN技术对整个网络实现三层信息交换, 从而保障了整个网络的信息安全。

网络安全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硬件和软件在不断地迅速发展, 计算机网络也日趋复杂, 研究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和防范将是长期和复杂的任务, 要做的研究还很多, 因此, 我们将在安全体系结构的指导下, 继续深入研究, 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美]CHRIS LEWIS.Cisco交换式网络互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2]张义荣, 鲜明, 赵志超, 等.计算机网络攻击效果评估技术研究[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02 (5) .

[3]鲜继清, 谭月一, 陈辉.局域网中个人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6 (5) .

[4]张云鹏.网络安全与防护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 2006.

[5]李革立.VLAN和三层交换[J].广播电视信息, 2006 (6) .

篇4: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

摘要 運用运动视频分析技术,对浙江省大学生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跳远技术进行运动分析研究,从运动视频分析角度上对运动员的跳远技术提出整改要求。

关键词 运动视频分析技术 着地角 扇面角 蹬地角

运用计算机对运动视频进行分析为体育竞技服务是近几年新兴的一项科学技术手段,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为国内高水平运动员,从事研究的人员也以计算机专业工作人员居多。随着视频捕捉设备、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该运动分析技术的门槛在逐步降低。

笔者运用了瑞士飞鱼公司的dartfis运动视频分析软件、两台Sony HDVF-EL100摄像机,对浙江省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技术动做进行分析,以实现高端运动视频分析技术在高校水平层次的运动员身上的应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浙江大学高水平运动队选手高水丰、陈伯好及参加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运动会的丁组选手,他们的平均成绩为7.32,最好成绩为7.53,他们的运动竞技水平代表了浙江省高校男子跳远的最高水平。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为进行本研究,本文作者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查阅了自1980年至2008年有关跳远技术研究、运动视频分析技术的论文近100多篇,并根据研究类别进行了分类处理。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了解跳远运动研究需要解决和目前解决的比较好的技术问题。从而确定本文研究对象的研究内容:起跳阶段着地角、扇面角、蹬地角。

2.图像解析法

视频摄像所用机器为两台Sony HDVF-EL100,架设位置如图1所示,一台距离跑道30m,主光轴对踏板后5m,距离地面1.2m,运用定点跟踪拍摄手法,对研究对象的跳远全过程进行拍摄;一台架距踏板平面5m处,高1.2m,主光轴对准踏板中央,拍摄研究对象踏板瞬间影像。拍摄速度均为50帧/秒。

所拍摄视频资料后期采集、渲染、解析、均采用瑞士dartfish专业版软件进行处理,研究距离的测绘上以踏板宽度20cm、和起跳板1m后进行标记作为参照,对研究对象的助跑距离,助跑速度变化(最后10m),起跳阶段时像分析、各角度变化、腾空角等数据进行测绘,获取所需研究数据。

3.数理统计法

用EXCELL 2003、spss 11.5软件对所获取研究数据进行升降序、相关系数分析、独立样本的T检验,回归方程建立,获取研究对象各研究参数的相关程度、显著性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着地角是反映踏跳瞬间人体重心和脚掌支撑点的连线和后地面水平线构成的矢量角,着地角的大小反映了运动员踏板着地时,人体重心位置的情况,着地角的大小能反映两个问题:一、如果着地角偏小,势必增加踏板缓冲,从而减少水平速度;二、也有专家认为,有关着地角大小模式的看法应该是辨证的。在适宜范围内着板角较小,有助于充分预先拉长起跳腿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加大起跳腿完成退让性工作的程度,从而加大起跳腿肌肉的弹性形变,有助于把助跑的动能转变成弹性势能储存在肌肉中,为起跳缓冲阶段获得较大的身体重心垂直速度奠定物质基础。世界优秀运动员起跳时的着地角一般在66度±3,费歇尔的着地角模式为64度~69度,BH·谢卢亚诺夫踏跳模式为65-70度。

从表2可以看出,浙江大学生运动员里着地角最大的是徐光伟57.09度,最小的是俞小波54.09度,平均为56.04度,五名研究对象着地角均未达到理论模式的范围。起跳扇面角是起跳阶段着地角和蹬地角形成的夹角,即180度-(着地角+蹬地角),它反映了在起跳过程中人体重心在水平方向的运动状况,与身体重心连线的夹角,它的大小表明在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向前移动的距离和运动员在着板和离板两个瞬间身体的后倾和前倾程度,同时也间接表明运员起跳的速度,它也与着地角、蹬地角密切相关,三个角的和是180度。根据费尔歇模式看适宜的起跳扇面角,应为28―43度。

对于运动员在起跳时的扇面角,目前的研究认为,高跳型运动员缓冲动在身体重心离起跳脚支撑点垂直面前较远一些就已完成,随后即进入快速蹬期。这种类型的运动员在起跳时身体重心移动的扇面角较小,在起跳时水平度的损失较大,但腾起后获得的垂直速度也较大。而低跳型运动员缓冲动作完成要迟于高跳型运动员,有的运动员的蹬伸动作甚至要到身体重心移过支点正上方时才开始,其身体重心移动的扇面角较大。不过,这样起跳的运动员在水平速度上的损失较小,但获得的垂直速度也小。

从表2得出浙江大学生运动员扇面角最大的为俞小波,最小为高水丰,均值为52.85度,大于费尔歇模式的上限。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扇面角39.5度差异显著p<0.05。蹬地角是踏跳离地瞬间身体重心与下肢支撑点的连线与前地面水平线构成的夹角,它反映了起跳蹬地时机的好坏,对于起跳能量转化有直接影响。表.显示,浙江大学生跳远运动员的蹬地角为最大为高水丰74.47度,最小为陈伯好68.25度,均值71.11度,比世界优秀运动员74.17度小。从身体素质方面来看是浙江大学生助跑速度慢、起跳腿的离心收缩能力差,以及水平速度的“储备转化”差,从而不能创造出更好的跳远成绩;世界优秀运动员具有快速的助跑速度,水平速度的转化“能量储备”好,采用最大“可控”速度起跳。从而获得的垂直速度大。

本文认为,影响起跳阶段扇面角大小的其中二个重要因素,一是起跳腿的抗缓冲能力,二是起跳阶段摆动腿的角速度大小。科研成果表明,在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力量,占整个起跳力量的60-70%,换言之,就是摆动的作用要大于起跳腿的蹬伸作用。起跳腿上板时,摆动腿快速有力的摆动,可以引起起跳腿下压角速度的增大,起跳腿的积极下压,又会带动髋关节反向运动速度的加快,使得上板时送髋更充分,使板角相应增大。已有研究表明我国运动员摆动腿摆动角速度较小,外在表现为着板角和扇面角较小。另据研究证实,起跳腿平均摆动角速度与垂直速度增加值呈显著性相关(r=0.73,P<0.05)。由此可知,要解决着地角偏小、扇面角偏大的问题,摆动腿积极摆动训练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研究得出,目前浙江大学生男子跳跃运动员平均着地角偏小,增加了重心在水平线上的移动距离,不利于水平速度向垂直速度的转化,扇面角平均值偏大,不利于垂直速度增加,蹬地角与理论模式对比也偏小,不利与垂直速度增加。

建议加强跳远技术最后三步的节奏训练,使运动员能有更快的时间完成踏板到腾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张贵敏.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301-302.

[2] 李玉刚等.运动训练生物力学基础[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

[3] 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6.

[4] 李建英.九运会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相关参数的分析与讨论[J].中国体育科技.2004(2):33-34.

[5] 马莉芳.我国优秀男子运动员跳远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07.

[6] 马克寿.跳远过程中几个技术动作的力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999(10):16-24.

[7] 禹小明.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时空特征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8.34(10):37-40.

篇5: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

摘 要:摘要:本文将结合计算机数据库的具体概念以及发展情况,围绕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与操作相关技术,对于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及应用进行分析论述。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数据库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计算机数据库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数据库相关技术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技术。一般意义上,数据库是一种进行数据存储的重要基地,数据库具有非常强大功能,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借助相关存储和管理设备进行大量的较为复杂的数据信息的管理与保存,使得人们在对于数据信息的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大的便利性。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实际中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逐渐的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相关应用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计算机数据库概念和发展情况

1.1 计算机数据库的概念

一般意义上,对于数据的理解多倾向于是一种数据信息存储的重要的基地。在传统的概念理解里,数据就是一种使用一些符号形式进行记录的、一种可以进行识别的信心资料。依照对于数据的理解以及概念解释就可以看出数据和信息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强大联系,数据是对于信息的一种符号表现形式或者说数据是信息的一种表现载体,反之信息则是数据的内涵体现,是对于数据的一种含义解释。

计算机数据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服务器设备进行数据的长时间的有逻辑、有规律的存储和管理的数据信息的集合。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中计算机数据库能够实现各计算机用户之间的数据信息的共享,并且在进行计算机数据信息的共享应用中,计算机数据信息之间不仅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而且数据信息之间在相互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够为计算机数据信息用户在计算机数据库的应用中带来很大的便利。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计算机数据库技术是一种针对数据库数据信息的相关结构以及存储、管理、应用等进行研究分析的技术形式。

1.2 计算机数据库的发展

对于计算机数据库的发展情况,按照相关标准主要经历了第一代数据库系统以及计算机数据库的第二代数据库系统、计算机关系数据库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代数据库系统发展阶段中,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主要是以支持层次以及网状的格式化数据模型为主的计算机数据库系统。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发展中,层次数据库系统是数据库系统发展历程中最早出现并且具有一定意义的数据库系统,网状数据库系统则是为数据库系统的技术方法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是较早的两种数据库系统形式。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第二个发展阶段中,数据库系统是以一种支持关系模型的数据信息的形式出现,这也是数据库系统的第二发展阶段,也就是第二代数据库系统。第二代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主要是以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系统开发为主的,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系统多是一种商用的数据库系统,它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在企业管理以及办公自动化实现等领域的应用得到很广泛的推广应用,并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中一种基本应用技术。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系统是一种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系统,不仅在应用中具有一定的简便性,而且很大程度上对于计算机数据库用户的工作应用效率也有很大的提高。计算机数据库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关系数据库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数据库系统在关系数据模型出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阶段,关系数据模型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和完善的阶段。这一时期,数据库系统的运行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由过去单机形式发展到网络形式,数据库系统对于数据信息的采集以及存储、管理等也由集中式发展到分布式的状态,并且由封闭的状态逐渐的呈现开放形式。这一时期,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已经在存储管理以及应用等技术上取得很大的突破,一些系统软件的开发也得到相关应用,也为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发展以及用户提供便利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2.计算机数据库安全管理和操作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的安全问题。一般情况下,计算机数据库应用技术的安全就是指在进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对于计算机数据库用户的安全的保护,防止出现计算机数据库应用过程中非法越权窃取、使用或者更改破坏数据库信息的行为。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中,对于计算机数据库的应用安全问题涉及的层面较多,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注意做好相关的安全管理,以保证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安全。

2.1 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操作安全问题及管理

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由计算机数据库操作应用带来的安全和风险问题,对于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管理和应用有着很大的影响。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中,由计算机数据库操作引起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过程中,计算机病毒或者后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计算机操作系统所造成安全隐患或者问题。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中之所以出现以上安全问题多是由于计算机数据库用户的安全意识薄弱或者安全管理措施不规范造成的,因此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中,用户应当注意加强对于数据库技术应用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做好相关系统应用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防范,保证系统应用中的安全。

2.2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自身以及密保设置安全和管理

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过程中,由于计算机数据库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容易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产生一定的安全影响。在一些计算机应用程序和系统中,会存在有一定额数据库系统较为落后或者使用时间较长等情况,另外虽然有一些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版本不落后,但是由于系统不够成熟,这些问题都容易对计算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存在有很大的安全问题,严重情况下会造成商业机密丢失或者信息财产失窃等,这都是由于计算机数据库系统造成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不安全等。针对上述问题,在进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应注意及时对于数据库系统的检查和完善,保证系统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另外在进行系统技术应用过程中注意进行密保设置也是一种有效的进行数据库系统技术应用的安全防范措施,这对于计算机数据库的应用安全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结束语

总之,计算机数据

库技术的应用给计算机用户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便利,但是,在进行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对于数据库应用中的安全问题进行防范和加强,以保证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应用和管理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篇6: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

摘要:在当前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的大环境下,计算机的网络应用也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态势。信息化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许多便利,特别是在工作中,企业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由此提升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信息化实际可认为是培养和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工具,并借此造福社会的历史过程。基于此,现对信息化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化;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与国际经济进行接轨,更多的企业管理均向现代化和正规化方向靠拢,且逐步实现信息化程度。信息化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将信息资源全部收集起来,然后进行深层的开发和大范围应用,由此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经营决策的智能化、商业运作的电子化等,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所以信息化的核心可认为是对计算机技术的充分应用。

1我国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两方面的含义:若站在狭义的角度理解,则表示能够借助每一种计算机软件中的每一种功能为使用者提供需要的服务。若站在广义的角度理解,则表示能够对各种软件中的所有功能和设置属性熟练掌握,不但能够在任何环境下利用计算机进行高效的工作,而且可为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其需要的服务内容。企业信息化指的是:企业在针对业务流程优化与重构的前提下,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据技术,对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控制和实行集成化管理,从而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及有效利用,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由此能够看出,企业信息化与计算机应用技术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若能够使两者在有效协作的情况下共同发展,则会给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带来客观成效。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全社会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准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在加快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开发的同时,已经实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其自身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自身也以独特的方式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按照最新的.统计数据,当前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突破7亿,互联网的普及率已达到53%,而中小企业的互联网接入率为90%以上,大型企业的互联网接入率达到了100%,我国企业中拥有独立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占到43%,利用互联网与客户进行沟通的企业占到57%。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现阶段的我国企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然而,其在各方面还有待提升。

2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化应用中的优势

2.1有利于企业实现对信息化交流的调控管理

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但给企业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而且构建了极为快捷的交流平台,从而有效避免了企业信息交流不畅问题的出现。利用企业内部的交流与互动,使企业员工间的关系被有效拉近,此不但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而且提高了企业凝聚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使企业的各种资源得到快速和有效的整合,从而促进了企业在信息化交流过程中对资源的合理化利用。

2.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但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还促进了所有电商行业的高速发展,同时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使企业在实现远程办公的同时,还使其办公模式的调控性和灵活性等不断提高,同时使企业的无纸化办公成为可能,此将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此外,简化的工作流程也可让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效率呈现较为显著的提升,进而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3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3.1计算机技术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应用

企业中拥有的人力资源在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占据着极大的比例,而企业的人力资源也会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此可知,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背景下,借助计算机编程形成的既定程序,完成对企业职工的工作分配。另外,借助计算机技术更能够实现企业职工个人能力的提升。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风险和问题,但是借助计算机技术,能够确保企业职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风险进行防范,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合理解决方案。此外,倘若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不但能够对企业职工的信息进行准确统计和分析,继而帮助企业选拔出更为优秀的人才,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2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现代企业中较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都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应用来完成,如人事的管理、档案的登记、人才库的盘点、发布招聘信息、进行网站信息的维护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在人事管理中,借助计算机可使工作人员很便利地实现信息的统计和对比分析等内容。在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和通知发布方面,可利用网络中的OA功能轻松发布信息通知,从而便于全员学习与关注。借助现代通讯软件能够使企业的内部和对外工作交流更加简便。在技术创新领域,计算机技术能够随时开展各种类型的模拟实验,同时对有些程序的可行性进行验证,还能够及时发现其中的缺陷。在生产工艺环节,可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图纸的绘制、打印等工作。借助计算机进行大数据的计算,不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速度,而且精准度更高。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可召开远程视频会议,这样一来,当企业高层想要了解基层员工的工作状态和现场实况时,就可利用远程会议的形式与所有部门负责人进行互动,此与传统的将各部门人员召集在同一会议室议事的形式相比,即节省了成本,同时更便于开展业务沟通。

3.3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财务工作之中

倘若将计算机技术使用到企业的财务数据监控过程中,能够有效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对于财务部门来说,其自身属于企业的核心部门,因此对于财务部门的管理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技术自身的集成性能够实现对于企业财务数据的全面性监控,确保企业管理层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最终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企业的财务分析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保证了企业财务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由于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因此在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企业财务分析时,所分析的结果会更科学,由此使企业的财务分析数据实现科学化,有效避免了人工误差的出现,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正确把握方向。

4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方法

4.1完善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制度

企业在应用信息化系统的时候会存在一些风险,系统管理属于整个系统应用周期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中包括数据的备份制度、系统的维护管理制度以及数据的加密制度等。数据备份包括日常备份与双备份两方面,系统的维护管理制度包含软件的维护管理、硬件的维护管理两方面内容,其会涉及系统功能的调换、扩展与改善。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是为了防范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盗取或者遗失,而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可有效实现数据的安全性。

4.2打造企业信息化的安全机制

实现企业信息化安全机制的构建与管理是需要一个漫长和持久过程的工作,相对于企业来说,风险控制与信息化安全的经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拥有。所以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应首先在思想上提高对各种风险危害性的认识,然后加强风险控制与管理,最后建立具有可行性的信息化安全机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安全机制。具体方法:建立安全数据通信协议、采用安全性能相对更强的数据加密技术等,此外,还要健全针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机制、网络漏洞的检测机制和计算机安全应急预案,唯有此才能使企业信息化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得以保证,进而推动企业的稳步发展。

5结语

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有效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日常管理。在当前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已经由传统模式下封闭的管理模式,转变为外延供应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实现了极大地延伸。在此背景下,企业的流程控制已经由单一的流程控制转变为企业供应链的整体管理,该重大性的突破主要受益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其也能够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高爱莲,刘晓慧,刘增磊,等.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8):3418-3423.

[2]李迎娟,吕艳华,郭文秀.基于绿色计算的医院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6(4):68-73.

[3]赵敏.企业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6(6):33-35.

上一篇:爱因斯坦读书笔记下一篇:初一作文争论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