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

2024-08-11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通用13篇)

篇1: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

丰乐镇中心小学2011~2012学公开课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

丰乐镇中心小学:王惠西

一、说教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册教科书P36页例3题,“乘法运算定律”的第2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教学目标:

《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心学习。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回报前面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师生谈话,课前,幻灯展示学习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师生近距离谈话。[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回报,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心理与交流的距离,为后面顺利教学奠定基础。(大约5分钟)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大约15分钟)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还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4+2)×25=4×25+2×25,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分成了25组,也就是25个组,(4+2)个25也就是4个25加上 2个25。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比较类推:像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和数学运算的意义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手势表达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3.揭题—细读—静想

第三环节:巩固训练,抽查教学效果。(大约15分钟)

第四环节:小结本节课教学内容,布雷作业。(大约5分钟)

五、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4+2)×25=4×25+2×25 ┆(学生举例)(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我的板书在黑板的右边(或多媒体演示出示板书)

篇2: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

丰乐镇中心小学:王惠西

一、说教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四年级第八册教科书P36页例3题,“乘法运算定律”的第2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教学目标:

《数学新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

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心学习。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回报前面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师生谈话,课前,幻灯展示学习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师生近距离谈话。[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5分钟回报,融洽师生关系,沟通师生心灵,拉近心理与交流的距离,为后面顺利教学奠定基础。(大约5分钟)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大约15分钟)1.导入—猜想—验证:

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还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

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 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2.交流—类推—表达:

合作交流等式(4+2)×25=4×25+2×25,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分成了25组,也就是25个组,(4+2)个25也就是4个25加上 2个25。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比较类推:像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和数学运算的意义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手势表达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3.揭题—细读—静想

第三环节:巩固训练,抽查教学效果。(大约15分钟)

第四环节:小结本节课教学内容,布雷作业。(大约5分钟)

五、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1)(4+2)×25

(2)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4+2)×25=4×25+2×25 ┆(学生举例)(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篇3: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

“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一个运算定律, 它比起其他运算定律、性质应用更广泛, 难度也更大。“乘法分配律”的正确灵活运用是学生运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它是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延续, 是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抽象形式, 是相遇问题的外部表征等等, 同时也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常用的手段和方法。

一、有机关联实际激活原有经验

联系实际创设学生比较熟悉的或者说容易理解的情境, 能很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教材以植树画面为背景, 展示了植树过程中同学们挖坑、种树、抬水、浇树等活动的情境。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主题图 (如下图) , 说说图中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 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 教师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多个问题, 其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能为我们学习乘法分配律所用。

信息:一共有25个小组, 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 每棵树要浇2桶水。

思考: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你准备选用哪些信息?

这两个是比较常见的、学生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第一问:求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是从一年级开始至今每学期都要经历的求和问题。它离不开部分数、部分数、总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无非是在方法上有所侧重, 当部分数相同时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第二问:你准备选用哪些信息?选取有用的信息也是学生解决问题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联系植树实际, 可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对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使学生能用学过的、自己习惯的方法解决, 而学生中一般会出现两种方法 (4+2) ×25与4×25+2×25, 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充分运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多维理解关系促进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 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获得基于自身的而非他人灌输的对事物的理解。在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内容时, 从发现相等到为什么相等, 可以设计两个层次的教学, 促使学生通过多维的理解来完成意义建构。

(一) 以果导因, 发现相等

生1: (4+2) ×25=150 (人)

生2:4×25+2×25=150 (人)

思考: (4+2) ×25与4×25+2×25这两个算式可否用等号连接?

学生能从这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150, 得出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也能从要求的是同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看出只要算式是对的, 就可以断定它们是相等的。当然这是学生浅层次的发现, 无需多加思考的发现, 此时学生思维的维度是单一的, 而这显然是不够的, 只有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才有利于意义的建构。

(二) 深度加工, 证明相等

刚才是结合具体的情境、具体的得数来说明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 而运算定律的学习要学生经历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 也就是说如果跟种树没有关系, 只看两个算式本身, 能否从另外角度多维地分析证明它们是相等的?

思考: (4+2) ×25与4×25+2×25一个算式是求积, 一个算式是求和, 积怎么会跟和相等?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但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学生既要理解四则运算的背景意义, 又要明白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 但给予充分的时间思考与心算,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左边是两个数合起来跟25相乘, 所以是求积;右边是把两个数分开来跟25相乘, 再合起来, 所以是求和;其实它们是一样的。教师适当地引导, 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左边6个25, 右边4个25加2个25, 左边的6个25, 可以分成4个25和2个25, 右边的4个25和2个25合起来也就是6个25。

通过一个“求积”与“求和”的问题, 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从左往右、从右往左对这两个算式深度分析, 证明它们是相等的。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人们在获得信息时对它进行深度加工, 那么这些信息的保持效果就可得到提高, 并有利于信息的提取和回忆。乘法分配律的学习, 从计算结果直观发现两个算式相等, 到结合具体情境从数量关系角度合情合理地说明它们相等, 再到脱离情境理解运算意义得出两个算式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 可以从多维度剖析两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促进了意义的建构。

三、深度验证关系固化数学模型

数学活动经验既应包括所获得的经验本身, 还应包括获得经验的过程。只有给学生提供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交流, 才能全方位地剖析问题、理解问题, 逐步使问题清晰化、解题思路多样化, 进而促进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在定律的形成到熟练运用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细节, 让学生深度验证数量关系, 强化理解运算律的结构特征, 再借助练习掌握定律, 固化数学模型。

(一) 观察细节, 发现异同

细节往往是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才发现的。“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遵循从算理的理解到定律的形成的过程来教学, 但当有部分学生理解后, 为了节约课堂时间, 会马上进入运用阶段, 这样仓促地完成教学任务, 势必会造成学生因为没有透彻理解就只好机械记忆。所以笔者认为, 有必要再花时间让学生观察左右两个算式在形式上的细微区别, 拉长探索的空间, 强化运算律的结构特征。

思考一: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相等, 观察它们长得一样不一样。

学生能从以下两个角度寻找异同点:

第一, 符号不一样, 左边有 () , 右边没有;左边有一个“+”和一个“×”, 右边有一个“+”和两个“×”。

第二, 数字不一样:左边只有3个数, 4, 2, 25, 右边有4个数, 4, 25, 2, 25。

思考二:右边怎么会有两个25呢?你怎么想的?左边4、2是加数, 右边怎么成了因数了呢?

思考三:根据你的理解, 能否用自己的话说说左右两个算式的相互转换。

生:从左往右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括号里的每一个数都与外面的数乘一次, 再加起来。从右往左看, 一个数与这个数相乘, 另一个数也与这个数相乘, 就等于两个数的和与这个数相乘。

学生的这种表达真实地体现了他对“乘法分配律”的深入理解。

(二) 过渡练习, 得到内化

在数学的学习中, 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 仅仅达到刚能回忆的程度是不够的, 必须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牢固熟记的程度。“乘法分配律”是小学阶段学生比较难理解与叙述的运算定律。四年级的学习内容到六年级的时候还有相当部分学生会搞错。由此可见, 在新知理解后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很有必要, 只有通过练习, 运算定律才能得以运用、熟练、巩固, 最终达到内化, 促进数学模型在学生头脑中的形成与固化。

篇4: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时教学为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运算律”的第1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内容要为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理解含义上。

二、说目标:《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此,我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课前调查,确定了如下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2.过程和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标准》还提到:要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内在规律,并与他人交流。

三、说学情:由于学生已初步具有探索、发现运算律并应用

第 1 页 运算律简便计算的经验,本节课遵循“解决问题—发现规律—交流规律—表达规律”的顺序来呈现内容,这样的安排易引起学生对学过的方法的回顾,亦有利于他们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节课内容。在实际教学时,我还强调依主题图情境引导观察、比较、猜测、分析、理解、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以亲历贯穿学习全过程,重学生的成功体验,引领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和谐氛围中理解算理,一步步发现与成功、探索与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数学教学需要多种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本内容是数学教学的难点,根据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及四年级学生独有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直至豁然开朗,开怀一笑。

五、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4大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自由欣赏,师生谈话课前,幻灯展示刚出版的《快乐数学》班级数学小报第3期,学生自由欣赏“自编数学笑话4则”等数学笔记,师生近距离谈话。[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前2分钟及数学小报的开展,融洽师生关系,沟

第 2 页 通师生心灵,拉近心理与交流的距离,为后面顺利教学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导入—猜想—验证:我出示改设的主题情境图,启发性谈话: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师:你是怎么列综合算式的?你怎么想?有和他的列式和想法一致的吗?(板书)师: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列式?(板书)师:看这两种列式,猜一猜两道算式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有猜想就要有验证,要验证就要有行动,请同学们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我们的猜想?学生计算交流,师板书:“=” [设计意图:合理利用并依据现实生活实际改造现有的主题图情境,将5件(条)改为2件(条),更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更易在具体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算式,在计算结果相等的情况下组成等式,这为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提供了现实背景,学生从中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合理性。] 2.交流—类推—表达:合作交流等式(65+45)×2=65×2+45×2,观察比较左右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强调: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继续引导从情境图中发现问题:要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需要付出多少元?假如买5件,等式能成立吗?让学生尝试用两种综合算式来完成,简单交流。

第 3 页 比较类推:象这样有规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等式多吗?举一些类似这样的式子?(注意强调计算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探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自己所理解的这类规律。之后要求学生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个规律,教师在板书的同时注意结合手势比划简要说明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设计意图:从问题的实际意义〈都买2件,也就是买2套〉和数学运算的意义〈(65+45)个2也就是65个2加 45个2〉两个层面来体会与认识;从比较类推、手势表达等活动探索与理解,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同时,在交流合作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透彻感悟。]

3.揭题—细读—静想: 教师顺势揭题,进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自述(课件)让学生细读静想,体会、感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规律表述、逆应用及变式。[设计意图: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我不强调口头上的简单表述,而力求通过“乘法分配律”的自述再次强化与渗透,让学生深刻印象。]

第三环节: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本节课我设计了5个层次的练习:1.“我是小法官”:填空及判断正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2.“我们算的最快”:分组比快,体会乘法分配律计算的简便。3.“我最聪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得计算更简便。4.结合本校3、5、6年级班级数和

第 4 页平均每班学生人数改编问题,交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相应的条件进行解答,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完成。5.自提问题,自由完成:一块长方形菜地种青菜和萝卜(长方形菜地宽36米,青菜地长66米,萝卜地长34米),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自编数学问题,自由解决。[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上,我深入解读教材练习设计的同时,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造,力求体现现实性、趣味性、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多层次的练习,深化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更多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挖掘,比如: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其在减法中的应用等,这使得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得到延伸,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一步的理解。]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布置作业回顾学习收获,安排学生课后补充完成第55页相关知识内容,并写数学笔记一篇。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 说课稿 苏教版 数学 《乘法分配律》,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5: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二、主要讲解的内容:

课本第26页例7及相关

三、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网络等

学生准备:数学书、笔、练习本、笔记本

五、教学环节

1、反馈家庭作业(表扬做的优秀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完成不太好的学生积极完成作业)

2、复习导入

算一算,比一比

(10+5)×5= (8+2)×7=

10×5+5×5= 8×7+2×7=

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习任务,请同桌交流计算的结果和发现。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3、新授

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促成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生成,为探索运算定律准备了资源。】

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学生先说想法,让个别学生说明。

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方法一:先算每个小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25

=6×25

=150(人)

方法二: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计算结果都是150人。

③观察对比,概括规律

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2)×25=4×25+2×25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吗?学生发语音

左边是4加2的和与25相乘,右边是4和2分别与25相乘,然后再相加。左右两边结果相等。

教师适时用箭头表示出来。

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写在练习本上。

拍照展示

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相等。

④你能结合乘法的意义理解这个规律吗?

如:(4+2)×25=4×25+2×25

左边表示6个25,右边表示4个25加2个25,也是6个25,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得出结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⑤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a+b)×c=a×c+b×c

a×(b+c)=a×b+a×c

4、练习巩固

(1)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答案:× × √

解析:【考查目标1、2】借助乘法意义判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注重形式表达的认识与强化。

(2)观察下面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答案:运用了乘法分配律25×12=25×2+25×10

解析:【考查目标1、2】结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乘法的算法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

(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

答案:(75+45)×60

=120×60

=7200(元)

解析:【考查目标3】借助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在列出不同算式的基础上,以生活情境的材料解释算式意义,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个新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是(a+b)×c=a×c+b×c

左边表示(a+b)个c,右边表示a个c加b个c,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如果反过来,等式仍然成立。

如4×7+4×3=4×(7+3)

篇6: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请两位同学到前面)假如后,二位在机场见到了我,你们会怎么样?

生:(齐)高兴激动。

生1::打个招呼,宋老师好。

生2:宋老师好!

师:我把这个过程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提问是有两个宋老师吗?

生:不是,是分别握手。

生:乘法分配律(小声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习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现在正是阳春三月,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季节。

1、引入主题图(:植树情景及信息):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1)阅读理解: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知道了什么。

生1:已知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生2:每个小组共有6人。

(2)分析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板书:(4+2)×25 4×25+2×25

2.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生读等式

板书:(4+2)×25=4×25+2×25

生读算式(4+2)×25=4×25+2×25

3、春季运动会李老师欲订购9套运动服,上衣每件58元,裤子每件42元,一共需要都少钱?

口头列式,得出(58+42)×9=9×58+9×42(生读等式)

4、观察这两组算式,请你写出一些类似的式子.

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写出几组算式,有很多学生已经用字母或图形表示的。(3个学生写错,2名学生自己改过来了)

投影展示

生1:(1+2)×3=1×3+2×3

(3+2)×4=4×3+2×4

(10+2)×5=10×5+2×5

(6+4)×5=6×5+4×5

生2:(4×2)×3=4×3+2×3

生3:他的算式是错的,括号里应该是两数之和。

生4:( + )× = × + ×

(a+b)×c= a×c+ b×c

a×(b+c) = a×b+ a×c

师;尝试用文字总结发现的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乘第三个数,可以先把第三个数分别与前两个数相乘,再相加。、、、、

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集体归纳。

抓住:两个数和、分别相乘

小结: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学前辈们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也就是---(电脑出示下面的文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6、讨论记忆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师: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不同,大家讨论一下记忆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生1:就像课前老师与两位同学见面一样,老师和两位同学分别握手再求和。

生2:括号外面的字母c就像我自己,放学回来,站在门外,爸爸和妈妈在房子里,我进门后先和爸爸打招呼,再和妈妈打招呼,最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学生的方法很多。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模仿写算式和寻找记忆方法的环节,让学生体会理解分配律的本质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三、巩固新知,尝试练习

1、数学王国正在举行有奖竞猜的活动,你能拿到那些精美的奖品吗?

(12+200)×3=□×3+□×3

15×(40+2)=□×40+□×2

2、数学游戏:找朋友

(1)找出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将算式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一共出示了四组算式,让学生在辨别正误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提问: 22×7+18 和(22+18) ×7 是朋友吗?如果要让它们成为朋友,该怎么改?

(2)整理卡片,分成两组

甲组 乙组

① 100×31+2×31 ① (100+2)×31

② 9×(37+63) ② 9×37+9×63

③ (22+18)×7 ③ 22×7+18×7

分组计算比赛: 女生计算甲组的三道题,男生计算乙组的三道题.看谁算的`快。

(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引出认知矛盾)

男同学这组为什么算的慢?你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平吗?你们有没有办法很快算出得数?(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简便计算的方法:把乙组题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另一种形式,使计算简便。)

小结:能口算,并且能凑整十、整百数,算起来比较简便。

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这一环节进行充分运用,渗透简便运算的意识)

四、运用规律,内化新知

(8+4)× 25= 34×72+34×28=

先观察,说一说算式特点,再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既显示了内容的完整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与评价: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 = 4×25+2×25

(a+b)×c= a×c+ b×c

甲组 乙组

① 100×31+2×31 ① (100+2)×31

② 9×(37+63) ② 9×37+9×63

篇7: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练习,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借助乘法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从形式上进行正确的表达。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6+18=18+76

56+72+28=56+(72+28)12×32=32×12

125×(8×40)=(125×8)×40

2、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X k B 1.c o m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二、新课探究

1、出示主题图及问题:参加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小组合作,列式计算。

3、生汇报:

第一种算法:先算每个小组里有多少人?

(4+2)×25 = 6×25 = 150(人)

第二种算法: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4、观察这两个算是有什么特点?

5、讨论,你得到什么结论?

6、汇报: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7、小结: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

8、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三、巩固练习

1、P26做一做。

2、根据乘法分配律写出等号右边的式子。(13+25)×4=

7×30+17×70=(4+5)×a=

3、p27练习七第4题。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2、拓展。

篇8: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钟玉美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正确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通过有步骤地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定律内容,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理解这个定律,掌握其数学特点和结构形式,会用字母表示这个定律。

4、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1、能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2、理解乘法分配率的特点和结构。

3、掌握数学特点和结构。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我们学过哪些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指名学生回答,并背出相关的定义)

生: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这些定律,在黑板板书

2.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以卡片的形式出现)

(10+20)X310X3+20X35X(20+40)5X20+5X40

提问: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结果相同吗?

老师: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结果却相等,那么两个算式之间究竟有什么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二)教学实施

1、教学例题

(1)、观察比较

问:从例题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植树节学校组织一些同学去植树,分成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问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怎样理解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这句话;

(3)、根据题意,怎样列式计算?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学生1:(4+2)X25

=6X25

=150(人)

4+2表示一件每一组的人数,再乘以25,也就是25组的人数。

学生2:4X25+2X25

=100+50

=150(人)

4X25表示挖坑、种树的人数,2X25表示抬水、浇树的人数,一共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

2、总结归纳

(1)讨论:

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有什么不同点?

两种算法不同,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把找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板书:(4+2)X25 = 4X25+2X25

(2)提问:等号左边的算式表示25个什么?右边是25个几和25个几的和?

(3)观察这些算式(原来卡片上的),两种算法不同,结果却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把找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10+20)X3= 10X3+20X3

5X(20+40)= 5X20+5X40

提问:这些算式左右两边有什么变化?什么没变?(这些算式左边和右边的运算顺序变了,结果没变。)

提问: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在把积相加,这两种的计算结果相同。)

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学生叙述规律时,对学生语言进行指导纠正。老师:同学们的总结很好,这个普遍的规律叫什么呢?你知道吗?(这个规律叫乘法分配律。)你都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哪些知识?

(4)、归纳规律。

老师:乘法分配律的总结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为了使这个定律表达得更简明更概括,我们可以用a、b、c三个字母表

示三个因数,这个定律可以写成:(a+b)X c= a X c + b X c。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三)课堂作业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8+4)

(2)、126X(40+21)=126X+126X

(3)、34X28+64X28=(2、把下面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4X35+27X1414X(35+27)

(15+23)X3615X23+36X23

(28+34)X10028X100+34X100

76X(43+56)76X43+76X56

3.完成书上P36 做一做,判断正误。

4.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X 1220 X 5524 X 205

(四)、课堂小结

篇9: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

执教:王惠西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P36例3(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埋伏

思考问题。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二、新授

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1)(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

(2)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汇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出发现的规律。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P36/做一做。

P38第5题。

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五、作业:

1、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进行大型团体操表演,一共有8个方阵,每个方阵20行,每行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2、两个工人加工晶体管,甲工人每小时加工24个,乙工人每小时加工26个,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两人一天能加工多少个晶体管?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4+2)×25=4×25+2×25

┆(学生举例)

(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篇10: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谈话:王阿姨准备买一些衣服在儿童节那天送给四川灾区的学生,你们愿意当王阿姨的小会计吗?

王阿姨选的夹克衫35元/件,裤子25元/件,她买三套这样的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

2、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出要付的元数。

3、全班交流,说一说每一步算式计算的意义。教师板书:

(1)35×3+25×3

(2)(35+25)×3 =105+75

=60×3 =180(元)

=180(元)答:一共要付180元。

[设计意图]情景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心。

二、体验感悟,揭示规律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灵活地进行引导,总结出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取达到水到渠成。

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学生举例。

根据学生举例板书。

到底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请学生验证。

4、感悟: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认为这些算式相等不是偶然的,绝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其中内在的规律。那这些算式中隐藏着什么规律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什么?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教师板书:(a+b)×c=a×c+b×c

5、揭示规律:大家真了不起,今天我们研究的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简记为: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设计意图]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强化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三、综合运用

1、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学生动手,小组合作。(2)、全班交流,说出每一步算式计算的意义。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方法一:(4+2)×25 =6×25 =150(人)

4+2是每组一共有多少人,在乘25就算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方法二:4×25+2×25 =100+50 =150(人)

4×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个人负责挖坑、种树,2×25表示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人了。

[设计意图]还原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亲身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篮球各 20个,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设计意图]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在练习小结中,帮助学生记忆乘法分配律。

四、小结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教师引导小结,相应完善板书。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A

1、数学医院(判断)

2×(6 + 5)= 2 × 6 + 5()

(25 + 7)×4 = 25 ×4 ×7×4()35×9 + 35 = 35×(9 + 1)= 350()

2、连一连:

3×17 + 5 ×17

(22 + 44)×30(18 + 4)×6 ×6 + 4 ×6 22×30 + 44 ×30

60×20 + 60×30 60 ×(20 + 30)

(3 + 5)×17 课堂检测B

1、填一填:

(12+40)×3=()× 3 +()×3

15×(40 + 8)= 15×()+ 15×()78×20+22×20=(+)×20 66×28 + 66×32 + 66×40 =(+

+)×()

2、做一做:

× 32

× 32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35×3+25×3

(2)(35+25)×3 =105+75

=60×3 =180(元)

=180(元)答:一共要付180元。(学生举例)

(a+b)×c=a×c+b×c

篇11: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一、教学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发现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P36/例3(乘法分配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2、数学思考: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并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3、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五、教学关键:通过举例,比较运算的顺序和结果。

六、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在设计乘法分配律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的参与的学习。

2、学法指导: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兴趣

1、回顾: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2、初次感知规律。

(1)出示练习。

第一组第二组

①(3 + 2)×43×4 + 2×4

② 2×(11 + 9)11×2 + 9×2

③ 20×5 + 4×5(20 + 4)×5

(2)同桌分别计算①、②题中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3)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4)猜测③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5)观察、激趣、导入: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今天,我们就

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实例感知初探规律

1、创设情境。在同学们植树的情境中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分别发现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今天我们继续来解决植树中的另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继续出示主题图。

(2)学生读题,看图弄清题意。

(3)独立列式解答,并展示不同的方法。(板演或投影展示,最好也有错误的算式)

①(4+2)×25② 4×25+2×25

=6×25=100+50

=150(人)=150(人)

③ 25×(4+2)④ 25×4+25×2

=25×6=100+50

=150(人)=150(人)

2、畅说思路。你是怎么思考的?这些算式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结果怎样?(可以自由发言,也可代表性的学生发言)

3、分类整理。如果按照算式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可以分成哪几类?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类:①和③,先算和,再算积;

第二类:②和④,先算两个乘积,再算和。

4、探索问题。两种算式,不同的意义,不同的计算顺序,但结果却都相同,这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找①和②这两个算式来研究研究。

(1)根据计算结果,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2)×25=4×25+2×25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等关系。

引导表述:左边是和的积,右边是积的和,结果相等。

(三)合作交流揭示规律

1、初说规律。

(1)小组活动。用自己的话在组内交流你发现的规律。

(2)验证规律。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是如何进行验证的,你

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验证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吗?

①利用③ 和④ 两个算式验证规律。

②学生自己举例验证。

(3)概括你发现的规律。

(4)师生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2、命名定律。

(1)填写(___+___)× ___ = 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 ____+____×____。

(2)概括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用字母表示:(a+b)× c = a×c + b×c

c×(a+b)= c×a+ c×b3、比较定律。

比较乘法分配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区别(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间的一种规律;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只是同级运算中的一种规律)。

(四)巩固练习运用规律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____ — 25×____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各题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为什么?把能用的写出来。

(1)(12+31)+82(2)17×17+15×16

(3)14×9+9×36(4)(24+37)×83、指导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注意点。

(1)什么时候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①(35+65)×17②25×4+25×10……

这些题都要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吗?

(2)在运用乘法分配律时,尤其是积和的形式时,要先找出加号两边相同的量。

28×19+72×8128×19+28×81比较,谁可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4、思考题。

(1)9×47+53×9=(2)8×(125+25+5)=

(3)(1000—3)×8=(4)125×13—125×5=

讨论:①怎样计算更快?你运用了哪个规律?

②如果是两个数相减再乘,乘法分配律还成立吗?请你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七、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1)(4+2)×25(2)4×25+2×25=6×25=100+50=150(人)=150(人)(4+2)×25=4×25+2×25┆(学生举例)(a+b)×c=a×c+b×c

a×(b+c)=a×b+a×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

篇12: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

纪钱华

乘法分配律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体验、练习中理解乘法分配律,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一、(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二、在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举例:设计学校买书的情景。让学生帮助出主意。出示:“一套故事书45元,一套科技书35元,各买3套书。一共需要多少元钱?”让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得出:(45 +35)×3 = 80×3 = 240(元)、45×3 + 35×3 = 135+105= 240(元)。此时,让学生观察通过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可用“=”连接。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

(a + b)× c =a × c+b × c

篇13: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说课

【教案的背景】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重点是对“计算技巧”进行训练,很少关注“选择策略能力”的培养,本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用济青高速公路上畅通行车的情景图引导学生通过解答济青高速公路有多长的问题,展开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学习。

“合作探索”中,第一个红点部分是借助研究相遇问题,学习乘法分配律。以前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解法:(1)先求两车分别行的路程,再求路程之和;(2)先求一小时两辆汽车所行的路程和(既速度之和),再求2小时共行的路程;问题解答后,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答算式,引出对乘法分配律的研究。第二个红点部分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学习我将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教学过程】

一、设疑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重点重复计算简便,能口算等)

2、口算:(让学生说明是怎样想的?)

25×63×4 6×8×125 7×20×5

3、师生比赛,引入新课:

(27+73)×8 45×9+45×1 14×(10+6)17×6+17×4

二、探究新知:

1、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让学生看课本信息窗2,让学生提出问题后,用自己的方法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比比哪种方法简单。

3、集体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和列式板书:

90×2+110×2(90+110)×2 =180+220 =200×2 =400(千米)=400(千米)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生共同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25+125)×4=__×4+__×4(20+125)×8=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试写,然后再对照课本学习)

5、师生共同总结:

(1)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2)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3)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

十、整百、整千的加数.(4)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上课开始时,我们比赛看谁算得快,老师就是应用的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 你们试算(1250+125)×8,比比谁算的快。

三、巩固发展,课件出示练习题:

1、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8×47+8×53=□×(□+□)

3×6+6×7=□×(□+□)

8×(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2)25×(20+4)=25×__+25×__

(3)45×9+ 55×9=(__+__)×__

(4)8×27+73×8=8×(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8 24×5+24×8

(3)20×(l+15)0×17+20×1(4)(40+28)×5 40×5+ 28

(5)(10×125)×8 10×8+125×8

(6)4×(30+25)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29)与下面的()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③28×42×29(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

①(a+b)×8 ②(a-b)×(8+8)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①10×5+8×5+9×5 ②10+5×8+5×9 ③10×5+5×8+9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布置作业,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125 35×37+65×37

32×(200+3)38×99+38 所涉及到的资源:

上一篇:2022情系夕阳池州站活动策划书下一篇:树木移栽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