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4-08-07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8篇)

篇1: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陈祥明 院长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高职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多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机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设置“同质化”。各个不同的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大同小异,缺乏各自特色,社会需求已近饱和的专业如计算机、财经、管理、外语类等办的很多、招生规模也大,而企业所急需的工科类、技术应用类专业办的却较少、招生规模也小。这种专业设置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就业也存在很大难度。二是人才培养方案“雷同化”。不同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也都差异甚微,缺乏特色。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就很难适应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企业、不同用人单位的多元需求。三是教育质量评价“内部化”。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学校自己或学校聘请的专家学者。这种评价标准、方法、结果很难为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所认同。四是教学内容陈旧化。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不能及时纳入教学,这既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差距,也反映了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的落后。五是办学模式形式化。“以就业为导向” 已成为高职学院的共识,不少院校都进行了“订单教育”、“ 2+1 ”模式、“双证毕业”(毕业证、技能证)或多证毕业(毕业证、技能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驾驶证)等改革,但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没有明显改观。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个性化特色与创新不够明显。

要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这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加强校企合作是一个重要途径。然而,校企合作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对校企合作存在认识误区。就高职院校层面而言,不少院校把校企合作视作权宜之计,简单地把所合作的企业作为自己的暂时补充,偶尔聘请企业人员上上课,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他们并没有把校企合作看成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就企业层面而言,大多数企业把高职院校视作人才制造工厂和人才招聘场所,偶尔来校开个人才招聘会或选聘几名员工。他们甚至认为校企合作是额外负担。就政府层面而言,他们认为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自己的事情,不便多管,不愿多管,没必要也不能进行调控。因此只是在舆论上予以肯定支持,没有在政策上予以强有力支持。

其次,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性质类别不同,资产隶属不同,管理方式不同,追求目标不同,因此他们对校企合作的认知不同、态度不同、运作方式不同。这集中表现为体制机制障碍。一是人事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同,企业人才与院校人才不能双向流动,院校想从企业引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非常困难,按现行事业单位管理规定,不能解决从企业引进人才的编制、职称、待遇等问题。二是资产管理制度方面的障碍。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的资产管理体制不同,院校与企业资源共享就非常困难,共建教学、培训、实训、研发基地也受到极大制约。即便国有企业支持公办院校也受到政策限制。三是投资体制方面的障碍。因为国家资产管理与投资管理制度的限制,大中型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没有积极性,不愿意投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四是企业重组、院校重组造成的影响。近几年,企业改制与重组力度很大,这对行业企业所举办的高职院校影响很大;院校改制与重组力度也大,这对高职院校的办学格局影响也大,旧的办学壁垒被打破,新的办学藩篱因运而生。如国有企业所投入的办学资源尤其土地、房产等,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往往移作它用。

就总体而言,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起步比较晚,层次比较低,形式比较单一,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为支撑的新的办学机制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真正形成。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究其主要原因,就宏观层面看,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促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立;就微观层面看,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学校制度,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基础与前提,将产学研结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办好高职学院,必须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明确政府、企业、院校各自的社会责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各自都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走“政府主导型”路子,政府要依法领导、指导、协调、服务,要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从而形成“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的环境氛围。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企业一方面可使自身获得技术进步与更好效益,另一方面又有效支持了高职院校,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试岗、就业机会等。高职院校要自觉主动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效益、持续发展服务,以服务求得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以服务求得自身的不断发展。

其次,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已经多元化,有的高职院校是地方政府举办,有的是行业举办,有的是国有企业举办,有的是民营企业举办,还有的是不同所有制单位联合举办。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事业单位与企业人事管理体制不同,彼此人才资源共享、人才流动非常困难;事业单位与企业资产管理体制不同,彼此资产、设施共享互用非常困难;事业单位与企业经济—技术管理方式也不同,产学研结合所产生的技术成果、经济效益等要彼此共享也比较困难。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消除校企合作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这种制度创新,在宏观层面需要政府主导和协调,在微观层面需要企业、院校的积极参与配合。

第三,要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多种实现形式。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单

一、层次较低,不能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校企合作应该是多形式、多层次,比如建立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培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管共用的实训基地,建立与企业共享互动的技术队伍、师资队伍,建立技术—经济成果与企业共享的研发基地,以及建立为企业生产、经营、技术推广、产品销售服务的工厂或公司等。高职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宗旨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与企业的追求目标是经济效益和利润最大化有很大差异,如何做到共建共赢,各得其所,是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第四,围绕“三个符合度”,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要紧紧围绕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提出的“三个符合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要真正体现重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听取和吸收企业专家意见,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深入的职业分析基础上,确定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职业主要素质、职业核心能力,从而确定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实训课程,以及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手段等。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围绕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优化专业培养方案,重组课程体系。要按职业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整合,形成核心能力模块、通用能力模块、拓展能力模块,保证学生学会必备的基本技能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还要适应企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开发新课程或拓新老课程,努力将职业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纳入教学过程,保证专业课程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

二是重新构建质量标准,创新考核评价方法。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最新提出的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以及各个行业(如电力、冶金、煤炭、交通、电信行业等)颁布的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鉴定标准,构建新的质量标准体系。参照常州大学城高职院校共同的成功的经验,这种新的质量标准体系,由职业特定技能标准、核心技能标准、行业通用技能标准、跨行业职业技能标准四个模块构成。这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体需求、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的质量标准体系。与此相适应,要创新考核评价方法,要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水平的做法。新的考核评价方法以考查学生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单凭一纸试卷来评定,而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来评定。要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现场人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定工作,以保证考核评定的权威性。三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不少高职院校都开展了“订单式”教育、“ 2+1 模式”教育、学分制、工读结合等改革试点。但这些只是形式,关键是教学本身的改革。要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技能标准引入高职课程,这就要求改革我们原有的所习惯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那种知识讲授加上实验验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两张皮”,实训与生产现场实际严重脱节,实习往往形式化甚至走过场的做法必须彻底改变。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

一、教学手段落后的局面必须彻底改变。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都要服从于服务于这一目的。我们当然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但这还不够,还要把对学生的职业训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

篇2: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是承德技师学院(承德工业学校)示范校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校改革发展的主线,为此学校不断探索与创新。在校企合作方式上,学校既有多年传承下来的校企互为基地形式,又有赋予全新理念的订单培养、企业冠名、合作培训的形式,还有以教学工厂(校办企业)为基地实施的全真培训,以及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互为基地

学校是企业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是校方相对稳定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基地。这一合作形式近年来又有所改进:一是优选企业,由过去的100多家,优选为40家。其中包括:首钢公司、北汽集团、北京安德建奇集团、天津大港石油公司、中粮集团(天津)有限公司、唐山中材、河北钢铁集团承德分公司、承德颈复康药业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二是所有企业基地均成为学校一体化课改的重点参与企业。三是合作更深入,机制更有效,渠道更畅通,关系更紧密,效益更显著。

二、企业冠名,校企共同培养人才

在校企合作中,如何使课堂教学对接企业生产,在对学生的培养中渗透特定企业的专业技能要求、员工素质要求和企业文化特质,一直是合作双方特别是校方不断探索解决的问题。承德技师学院的企业冠名班在这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有:

一是在开放性的新课程中融入合作企业需要的培养内容。这使培养的人才更具针对性。二是企业提供相应设备,并派人到校从事部分教学工作,讲解关键专业知识技能,宣传企业文化。以此实现企业生产与教学的紧密对接。三是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实习培训。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实现最大限度的融合。

这种新的企业冠名班不是传统的订单培养,不以向企业输送学生就业为唯一合作目标。其特点是:一方面,在用人问题上,企业有自主权、优选权,无用人契约压力;(教育论文 )另一方面,培养社会紧缺、企业急需的人才是校企双方共同的合作动机。人才越是紧缺,校企合作愿望就越强烈,形成的合作关系也就越密切。其中,办学硬实力和“有女不愁嫁”的就业优势使合作更加深入。

目前,学校已与中粮集团(天津)有限公司、承德颈复康药业、北京安德建奇集团、东方金子塔教育集团、中国电信集团、天津捷威动力、北京恒日工程机械、唐宫(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办了冠名班,涉及校内5个系部7个专业,培养学生近300人。

三、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项目是示范校建设的两大特色项目之一,也是目前学校大力推行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物质基础。为此,学校组建了包含幼儿园、广告公司、机加工厂、商场、汽修厂、宾馆、健身中心和传呼中心在内的双元校企集团。集团建设的首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与企业生产环境一致的全真实训环境,让学生全方位体验一个技术工人的生产实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与企业生产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校企集团中的幼儿园、广告公司、机加工厂、教学商场、宾馆、健身中心运行良好,已真正成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此外,学校还拥有三座专业实训楼,一座综合实训楼,建筑面积近3.5万平方米,有120个专业实训室,实训设备3480台(套),价值5000万元。“校中有厂、厂中有教、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育人新环境已基本形成,推进了工学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四、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

集团化办学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级形式,是改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也是学校目前积极谋划并将付诸实施的校企合作形式。集团的组成将体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特点,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的多方共赢。

1.对政府,组建校企集团有利于政府完成社会经济特别是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

技能人才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保障。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每一个零部件都反映了民族的素质。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的校企集团,可以实施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为政府提供发展实体经济必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并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优秀技能人才外流。同时,校企联合培训城市待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退转军人等,也有助于政府解决就业这一民生问题。

2.对企业,组建校企集团有利于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订单式的培养使企业在引进人才时更具计划性。企业将生产与课堂教学对接,在对学生的培养中渗透企业的专业技能要求、员工素质要求和企业文化特质,使培养的人才更具针对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让合作企业植根于学生心中,保证了定向培养的可靠性。同时,还能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实施企业员工的在职提升培训计划,满足员工终生学习、终生发展的需要,使企业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3.对学校,组建校企集团将是打造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在办学过程中,把学校与企业融为一体,把企业的技术需求、人才需求变成学校的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与企业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开展合作,很好地体现了职业学校“动、走、转、变”的办学特色。即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组建校企集团还有利于职业学校促进培养模式改革和办学质量的提升。有利于龙头学校(示范学校)进一步发挥引领、带动、辐射作用。在企业积极参与下的职业学校集团式人才培养,使市级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可以得到充分的整合和有效地发挥作用,这无疑使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够得到系统的质量提升。

4.对学生,组建校企集团有利于学生缓解就学的经济压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以集团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使学生一入学就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企业的人才预定和班级冠名,对学生提供学习费用上的资助,使得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减轻了就学的经济压力,使之获得一技之长,顺利走向社会,开创技能人生。

组建校企集团还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职业能力。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要求学生毕业后时能够具备上岗的必要素质,也就是综合职业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不能在学校的单一环境里培养出来的,其中必须依靠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才能够实现这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组建校企集团,开展校企合作,体现工学结合,才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正途,也是组建校企集团的初衷所在。

目前,根据承德产业结构总体规划和人才需求实际,本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服务企业人才实际需求的原则,以及职业院校专业布局状况,拟以承德工业学校为龙头学校,成立四个校企合作集团:一是矿山钢铁业校企集团。企业成员为河北钢铁集团承德公司、建龙集团、天宝集团。二是汽车行业校企集团。企业成员为河北北汽福田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德环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承德市轻小型汽车修理有限责任公司、承德柳工远志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三是旅游服务业校企集团。企业成员为避暑山庄旅游集团公司、行宫大酒店、鼎盛王朝文化产业集团。四是清洁能源与仪器仪表业校企集团。企业成员为华能承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河北金风电控设备有限公司、承德热河克罗尼仪表有限公司。学校成员分别为承德技师学院、河北旅游学院及各县职教中心。每个集团下设四个委员会:人力资源预测与评价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课程开发委员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四个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并利用信息化手段,保持长期的工作沟通与联系。集团要建立由各方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人才培养、使用等相关事宜,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将成为承德技师学院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攻方向,以期通过这种合作办学形式,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企业需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承德技师学院在这方面还在进行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争取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切实发挥国家示范校的带动、引领、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

[3]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沈阳第三届校企合作高峰论坛上的讲话,2010(12)。

作者简介

篇3: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教育部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 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是解决“怎样培养”的问题, 并且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遵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规律[1], 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与各高校的兴衰和可持续发展生死攸关, 它是在高校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的科学定位后,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及培养方式、培养过程等方面建立起来的较完善、稳定的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2 高校层次的科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层次的科学定位关系到各职能部门的健康运行及功能的充分发挥, 是学校制订各项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的理论依据, 也是学校沿着明确的办学方向持续稳健发展的保证。因此, 高校只有科学定位自己的层次, 才能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然后探索其人才培养的模式。如果将大学划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4种, 那么河南科技学院是这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其定位就是“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学研究型大学对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及某些特殊行业提供人才支持。

3 加强校企合作, 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1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 企业已成为学生就业的主渠道。要想使培养的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顺利就业, 高校必须与企业合作, 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目前, 企业普遍需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河南科技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与企业需求一致, 因此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2009年为96.09%,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5%以上。

3.2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调整专业

在我国, 随着扩招计划的顺利实施, 批量培养的人才集中涌向就业市场。学生能否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 与高校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 要求高校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风向标来设置专业, 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师资情况, 参考企业的短、中、长期人才需求意向和市场调研报告, 优化专业结构, 适当设置或调整专业方向, 创办特色专业, 增加社会急需的新专业, 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综合能力, 以不断增强人才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

3.3 加强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 从社会的反馈信息来看,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突出问题是掌握知识不适应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的需要, 自身素质与能力不符合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2]。因此, 高校必须适应时代要求,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加强校企合作, 在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3.1 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为确保校企合作取得实效, 必须建立由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具有行业和企业特色的建设性意见, 并对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提出明确要求或改进措施, 为各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负责专业建设的规划、论证和实施监督, 推动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定期进行交流、沟通, 及时开展教学指导工作, 增强学校同企业的联系,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促进学校、企业、学生共赢。目前, 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先后成立了校企联合办学理事会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动物科学学院成立了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企业发展联盟。实践证明, 校企合作实现了优势资源共享, 构建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在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成果的转化、学生就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3.2 组建企业冠名班

“企业冠名班”是企业与学校的“联姻”, 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专业教学管理, 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并融入企业特色课程而成立的校企联合办学班。企业选中的学生除和其他学生一样必须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 还需要了解冠名企业的岗位要求、生产管理、企业文化等, 强化岗位使命感和职业精神。冠名班的学生每年到企业实践一段时间, 最后一年或半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考核合格者毕业时由企业“包办”就业。企业冠名班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 联合培养优秀岗位人才的目标, 是校企合作的成功举措, 也为学生解除了后顾之忧, 为高校的就业工作开拓了新思路。

3.3.3 开展订单培养

订单培养的基本内涵是高校和用人单位在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的基础上, 由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相关要求, 双方共同论证和确定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 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3]。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 培养过程可由成立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 优势互补, 资源互用, 利益共享, 共同发展, 共同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强技能的“零适应期”优秀人才。“订单培养”使企业主动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 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针对性和目的性极强, 使学校的招生、培养、实践、就业等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丰收”, 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和办学效益。

3.3.4 校企共建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企业通过资金支持而参与学校的专业实验室建设, 不但可使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及时得到更新, 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实力, 而且也为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合作交流的平台。在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过程中, “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促共建”的合作理念, 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发展的最佳定位[4]。校企双方本着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目的, 在校内外共建专业实训基地进行职业素质训练, 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培养出更多高技能技术人才。实训基地的设备、操作流程、规章制度及质量安全等均由企业按生产标准要求提供, 并由企业技术专家和学校指导教师一起参与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 同时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通过到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按照未来专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锻炼自己, 最终获得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满足未来岗位的需要。

3.3.5 推行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是指除学校的指导教师外, 还聘请1名企业生产实践指导教师。企业导师是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教学驾驭能力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并通过学校选拔而获得指导资格, 他们主要讲授企业生产知识和企业文化, 以充实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学习主要由校内指导教师负责, 重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指导, 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在企业或实训基地进行, 由企业教师指导, 重在参加企业的顶岗实习及企业文化的学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教学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的人才更接近企业化、市场化, 并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3.6 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 培养创新人才, 还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这就要求教师既能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 又能在生产岗位中解决技术难题。高校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 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目标和制度, 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或技能深造, 一方面使其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现状和趋势, 掌握岗位要求、生产流程、工艺环节, 并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内容中, 充实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水平, 努力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 也加强了校企双方的产学研合作, 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促使教师积极面向生产、面向企业开展科技服务, 承担科研项目, 从生产中挖掘研究价值高、易于转化的课题, 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活动, 以提高其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水平, 增强校企合作办学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平祥.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 2005 (1) :66-68.

[2]姜登岭, 倪国葳, 王兴国, 等.以市场为导向,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9 (5) :80-82.

[3]陈军.关于“订单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继续教育, 2007, 21 (8) :11-12.

篇4: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开发开放战略以来,大连市的城市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10年,是大连市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期,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尤其是新市区的开发建设,为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新的增长动力和强大引擎,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如何保证毕业生适应未来就业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200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与行业企业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制订和实施校企合作的法规,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的试点范围,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在国务院和教育部大力倡导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校企合作教育是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有效教学形式;是高职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仅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各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已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的实现形式,摸索出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可谓百花齐放。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把企业的理念、战略、需求、文化、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作为校企合作的另一端,行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也获益良多,职业教育与培训已越来越成为行业企业提高职工素质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开发技术、改善管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开发开放战略的大前提下,需要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及其运行机制进一步创新,以期能够为大连市未来的经济建设略尽绵薄之力。

1.学校如何合理调整专业设置

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突出专业设置的实用性。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校企合作能有效地打破高校自我封闭、脱离社会的局面,将企业最新的科技动向及先进成果引入专业教学中,优化教学体系。

企业是人才的接受者,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企业最具有发言权。为使学校更好地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及其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由行业专家、企业经理、行业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校企合作中充当桥梁和纽带,帮助学校联系实习基地,提供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指导学生就业,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为供需双方搭建一个直接对话的平台。定期举办校企联谊会,沟通信息,加深感情,使校企双方成为彼此信任、忠诚合作的战略伙伴。

2.对现有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改进

广义地说,“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应该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基本要素,而不是一个局部的措施。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国家政策法律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呈现多元化特点。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方式和层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2.1“企业配合”模式

这种模式中,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处于辅助地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例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目前,我国多数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中都采用这种合作模式。这与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以学校本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的现状直接相关。

2.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这种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部分高等学校中试点。目前全国试点院校128所,其中部分高职学院参加了试点工作。实践证明,合作教育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2.3“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

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企业对高职学院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企业通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所以,参与高职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份内之事。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

3.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3.1社会动力和制约机制

第一,建立崇尚技术教育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人们以接受职业教育为荣。第二,加大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政府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和国外教育投资,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第三,建立具有标准齐备和运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和培训市场,全面建立和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其四,建立法律和相关政策制度,鼓励和保护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其五,校企双方更新观念。企业要以长远的观点,将校企合作作为营造“学习型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学校则要充分认识到,企业的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

3.2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目前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这种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最初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因此,必须注重构建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站在企业的角度,校企合作的利益主要体现在:(1)选择优秀的高职人才,利用学校资源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从长远观点,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化为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2)借助于高职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3)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起到宣传效应,树立企业形象。(4)学生使用企业提供的专业实训设备进行训练,起到了针对潜在消费者的广告作用。

3.3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1)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2)建立相关基础文件。(3)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叶春琴.谈校企合作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吉林教育.2010.35.

篇5: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思考。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1 致力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

长期以来,四川省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分院一直坚持对企业进行人才需求情况调研,认真听取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对畜牧兽医分院办学的意见,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尽量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例如,畜牧兽医分院与崇州旺达饲料有限公司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在2006~2007 学年从2004 和2005 级学生中选拔一批学生组建起了第一届“旺达班”,迈出了“订单式”

培养的第一步。在组建的过程中校企业双方召开多次研讨会,确定办班方式、针对企业用人要求,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确定课程及授课教师、教学方式、实习实训场所等具体事宜,同时对课程调整情况上报教务处备案。

在“旺达班” 的基础上,四川巨星企业集团公司合作也与本院展开合作,于2007 年初开始联合筹建第一届“巨星班”,这标志着畜牧兽医分院校企业合作又一次取得了可喜进展,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接轨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四川巨星企业集团公司合作与畜牧兽医分院已经联合筹建了三届“巨星班”。在毕业生招聘会上,有来自四川隆生集团、四川乾坤集团、希望集团、北京英惠尔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几十家省内外知名的企业来本院招人。目前本院所设专业基本覆盖了饲料兽药生产加工企业、动物良种繁育场、畜牧兽医和动物防疫监督管理部门、果蔬饮料加工企业多方面的职业岗位群。

通过与企业座谈和毕业学生追踪调查,毕业生多数分布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服务与生产管理等工作。他们以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用的技术技能和较好的综合素质,深受企业的好评。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成为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的骨干,并在校企结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企业参与学院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

1.2.1 校企共育人才。

本院组建了由分院专业教师、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和技术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如今专业顾问委员会中,主任委员和大多数成员仍为企业的专家,学院依靠专业顾问委员会全面推进专业的教学改革,坚持走校企结合培养高职人才的道路。

1.2.2 参与专业教学改革。

本院每年都召开教学改革会议,听取专业指导委员的意见,随时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面向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服务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在修订07 级畜牧兽医专业[天下论文网]计划时把《畜禽饲养与生产》分设为《猪生产》、《禽生产》和《牛生产》三门独立的课程。在修订08 级畜牧兽医专业计划时做了新的尝试,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强调学习与实践的交替循环,把课堂办到企业车间去,养殖场里。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草食动物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宠物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四个职业方向模块。针对当前畜牧生产实际,具备从事畜牧兽医相关岗位群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能通过相应的职业工种鉴定的前提下,必修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2 个职业方向模块课程,为扩大学生就业面和增强就业竞争力。在草食动物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宠物饲养管理与疾病防2 个职业方向模块中任选其一作为选修课程,完成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在综合实践训练与毕业实习项目中根据职业规划、个性发展和爱好强化1个职业方向技能训练,实现零距离就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 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的教学交替人才培养方式。

在修订09 级畜牧兽医专业计划时做了大范围的调整,第五期只开设专业限选课程。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就业的基础上,把专业限选课程分为草食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方向、宠物保健与修饰方向、养禽与禽病防治方向和养猪与猪病防治方向四个职业方向,以满足学生就业选择和当前养殖业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大了实践教学比例,增加了学生假期的专业调查与实践课程。此外还把职业技能考核单独列入教学计划,将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职业资格考核内容嵌入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实施“双证书” 教育,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至少1 个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连续四年毕业生100%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1.2.3 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实训教学。

本院现与崇州旺达饲料公司、四川乾坤集团、四川隆生集团、四川巨星集团、大北农集团等10 多家龙头企业或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结合实训基地,还与双流县共同建设了严华村分院、红碑村分院、篁筱村分院3 个专家大院村结合实训基地,在金堂县帽顶村、邛崃市土溪村等地建立了对口扶贫基地。这不仅是教师发挥专业优势与技术优势服务“ 三农” 的场所,也是学生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及培养“ 亲农、事农、兴农” 情感教育的基地。毕业学生实习多数放在生产第一线,企业安排有技术人员作为实践训练的指定教师,学校也派有专业教师进行巡回指导。特别是“巨星班” 的毕业实习由企业分成小组,每组全天派出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实习、监督、填写实习鉴定评语,综合评定给出实习成绩,学生普遍反映学到了东西,收获不小。

1.2.4 聘请企业专家兼课。

分院长期聘请崇州旺达饲料有限公司的余大军硕士、西南大学的佘永建教授、四川巨星集团生猪事业部总经理岳良泉、饲料技术总监及生猪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唐春祥、生猪事业部综管部副经理周欣等作为客座教授为学生亲自授课,深受学生好评。学院积极为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在面向社会开展职教培训的同时,本院积极主动为企业优先解决实际困难,与企业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创双赢的局面。专业教师为崇州旺达饲料公司等企业养猪大户及经销商进行《种猪的选择》、《仔猪和母猪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疫病免疫程序》

等针对性强的短期培训。2006 年开始与四川乾坤集团联合开展全国经销商专业技能培训,预计在全国范围内培训500 人,目前前三批近三百余名“金牌”经销商培训班已圆满结束。帮助隆生集团制定业务员培训计划,并参与了多家分公司业务员的培训。还有更多的企业主动找到学院,商谈合作培训事宜,以期提高员工素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取主动。学校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有多名教师常年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服务咨询,在企业和广大养殖业主中建立了很高的社会声誉。周大薇和李光沐两位副教授及刘永红老师与温江农友家禽研究所合作的“红酒酵母多糖对产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研究项目在四川省目前存栏量最大的商品蛋鸡场(达25 万只鸡)——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的巨兴养殖场进行了推广应用扩大试验,使该场每只鸡净增纯利3.27 元,在一个产蛋周期中,就净增纯利80 多万元。周光荣和唐仁华两位副教授长期为温江区、邛崃等地的养殖户进行养殖技术的推广、饲养管理的规范以及畜禽疫病的诊治,两位副教授被聘为重庆西南大学科信动物药业有限公司专家顾问团成员、成都凤凰饲料有限公司销售部技术顾问。6名副教授作为成都农业科技特派员分别对口联络和技术服务龙泉驿、邛崃、崇州、青白江、都江堰和大邑6个市县,按照当地的发展规划,收集急需解决的农业科技问题,反馈给成都农林科学院组织协调解决。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批靠得住,不脱产的农民技术员和农民经纪人。此项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和农户的肯定,推动了当地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积极地开展“订单式” 培养,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是现代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具有教育性、技术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等综合效能,是实现本院突出特色教育、打造品牌的有效途径。本文参考如下文章:

1、胡萍。走校企合作之路,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技能教育,2007(2)。

2、田明山。高职高专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校企模式的思考,培养高技能人才[J].教育与职业2008(18)。

篇6: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罗玲云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104)

摘要: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鲜明的特色,这一培养模式也对传统党建工作提出了挑战,要创新党建工作理念,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创新党建工作思路,校企合作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创新组织形式,促进基层党组织高效运转;创新工作载体,增强党建工作的吸引力;创新工作内容,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篇7: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企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变化,准确定位,体现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应运而生。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学生特点,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到课程体系等进行了大胆改革,提出了建立一种全新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设想。

【关键词】校企合作;电子商务;创新型

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规定: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办学基础,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强校之路,而社会服务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和落脚点。要使高校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就必须积极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为此,我们进行了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

一、形成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全程合作的2+1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关键是如何将企业的信息和项目优势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最终培养出实用的创新型人才。该模式瞄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在充分考虑企业项目运作人才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培养模式,在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基础上,同时注重企业项目运作的需要性。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了“2+1”教学模式改革。2是指学生在校的大一、大二学年,主要依据人才培养定位、国家助理电子商务师、合作企业电子商务项目对岗位职业能力与知识需求在校内基地的学习;后面1指是学生在大三学年开始,在合作企业教育基地,以合作企业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电子商务项目的运作,进行定岗实习。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共同辅导下,将企业实际工作任务贯穿于相关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边工作、边学习。

二、实行了校企共建专业项目化核心课程体系依据电子商务运作项目所设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结合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发展的长期性,建立是国家助电子商务师相融合的《电子商务概论》、《网络推广与营销》两门突出电子商务基本知识与技术技能,以合作企业项目为任务驱动的核心课程;与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企业、阿里巴巴诚信通业务部、淘宝网等合作共同开发《网上零售》、《阿里巴巴国际贸易课程》、《阿里巴巴国内贸易课程》等项目化核心课程。

三、建立了校企共建专业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以“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体验教学、顶岗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教学,形成了“递进相融”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安排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将基础性、体验性的实践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将实操性强的实践教学安排在第二学年以及第三学年。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年校内校外体验教学。通过对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企业实地参观、考察,聘请电子商务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开展专业讲座,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座谈,组建电子商务专业社团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等的感性认识,促成其职业素质的养成。

第二年校内顶岗实训教学。按照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顶岗实训教学,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分批分次进入校企合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校内工学结合顶岗实训。熟悉工作程序与工作内容,熟练专业技能,同步开设《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网络营销与策划》等课程。

第三年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电子商务学生在第三年进入校企合作企业,实行校外顶岗实习,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他们到校外实习企业一线岗位顶岗实习,由此促成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与合作企业达成就业协议的基础上,以见习员工身份参与项目运作。

四、创建了校企共建的考试体系

学生在最后一个学年在阿里巴巴网络技术公司、掏宝网等企业进行定岗实习,合作企业进行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形式,以实习企业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评定为主确定考核成绩。一般顶岗实习考核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结束后,校企合作企业根据学生在此期间的工作表现和技能掌握情况出具实习成绩和实习评语;二是在学生实习结束后,由企业教师负责的有关校企开发课程的考试,并提交考试成绩。实习单位将每位学生的校企开发课程成绩以书面和电子两种形式提交给学校。书面稿应加盖实习单位人力资源部公章。

五、校企合作的保证措施

1.建立了长效的、系统的、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第一,建立了校企合作教育组织机构主要与阿里巴巴网络技术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由学校教学主管领导、分院领导,专业负责人、电子商务专业教师、阿里巴巴网络技术公司国内贸易部和国际贸易部经理、掏宝网营销部经理、网站负责人、网络客服部、企划部、市场部等成员组成。

第二,确立合作双方的目标

明确学校培养高技能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的目标,创新阿里巴巴会员企业的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互动发展,实现阿里巴巴会员企业转型与提升的目标。第三,确立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确立学校技术支持,人才提供的权利与义务,企业提供合作项目与人才培养资源支持等的权利与义务。

第四,确立双方收益分配方式与调适关系第五,制定系列双方互信制度第六,确定合作评价制度第七,制定实习员工(学生)岗位工作制度与报酬第八,明确企业指导教师、校内专业教师工作任务与职责第九,企业确定实习员工岗前技能与知识需求第十,建立开放性的师资建设与管理制度第十一,建立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第十二,建立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管理制度2.校企合作的师资队伍保障电子商务专业拥有一支“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较高、“校企一体”的专业教学团队,能够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课程体系对师资队伍的整体要求。

第一,师资政策及师资培养

(1)制定师资培养、引进政策并能有效执行,保证教学、科研、服务的各项职能,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电子商务专业制定了《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骨干教师培养具体措施》、《电子商务专业骨干教师引进方案》、《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专职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办法》等政策,以此保障师资培养、引进的有效执行和监督,为培养行业企业人才奠定基础。

(2)建立教师参与教育计划制订和教育管理决策的机制。

电子商务专业建立了完善的教师参与教育计划制订和教育管理决策的机制。全体教师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期调研、中期论证和最终的形成。使任课教师充分理解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计的意义,明确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开展和学生课程学习。

(3)制订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保证教师的培养、考核和交流,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

根据专业发展和教学任务制定每学期的师资队伍建设计划,通过专职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外派学习进修等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第二,兼职教师的聘任

为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打造专兼合理的教学团队,电子商务专业从阿里巴巴网络技术公司、掏宝网等电子商务企业中选拔数量适当、实践能力突出的一线专家和能工巧匠,聘请为学校兼职教师。

(1)兼职教师聘任条件

①具有3年以上本专业一线实践工作经历,熟悉电子商务工作程序,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②一般应承担基层主管或部门经理以上职务,具有本岗位相应专业技术职务或资格证书;

③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

④工作态度认真,能配合教学团队完成教学、科研等任务。

(2)兼职教师职责和任务

①兼职教师应自觉遵守经管系兼职教师管理办法;

②兼职教师至少承担一门专业课程的实训授课;

③兼职教师至少承担一门精品课程建设任务;

④从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素养打造等方面,定期为在校学生进行电子商务企业专业知识培训;

⑤承担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指导工作;

⑥认真填写教学日志、编写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等教学资源;

⑦配合专业教师完成学生企业认知等校外实习任务。

(3)兼职教师考核办法

根据教学需要,对企业兼职教师实施动态管理和过程管理;

制定任职标准,工作职责,薪酬标准,考核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质量。

①学生根据兼职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对兼职教师打分评价;

②专、兼职教师通过听课形式打分评价;

③旅游管理学院根据兼职教师在学院教学、科研等建设中的贡献度打分评价。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建议

加强教学团队“团队协作”能力建设;

教学团队持续加强校企联合力度,专职教师必须与企业一线保持密切联系;

教学团队输出管理,加强社会服务能力。

3.校企合作的实训实习条件保障

第一,校内实训条件保障根据校企课程教学需要建设校内阿里巴巴网络技术公司、掏宝网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成以后,在进行课堂讲授的同时,同步完成学生课堂实训,授课地点和实训场所合为一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实训基地建设规模合理,工位数和学生比例达到1:1,能够完全满足学生校内实训的需要。

第二,校外实习条件保障

电子商务专业本着每个实习基地能容纳10人至20人的原则,能够完成电子商务基层岗位的顶岗实习的需要,建立10个实习基地。下面是部分联系紧密的校外实习基地基本情况。

建设目的实习基地名称顶岗实习内容为了满足学生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需要阿里巴巴网络技术公司学生在国际贸易专员、国内贸易专员等岗位顶岗实习。

学生以准员工标准为诚信通会员提供咨询、投诉以及运营问题解决等服务。

为了满足学生校外企业

顶岗实习和就业需要淘宝网学生在客户服务与网店管理等岗位顶岗实习。学生以准员工标准,熟悉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制定适合客户需求的营销模式,进行客服和网店管理方面的服务。

为了满足学生校外企业

顶岗实习和就业需要浙江中纺集团学生在网上运营、网上交易等岗位顶岗实习。学生以准员工标准为客人提供网上洽谈、网上订单处理、网上支付等服务。

为了满足学生校外企业

顶岗实习和就业需要杭州鑫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学生在商务网站维护、管理等岗位顶岗实习。学生以准员工标准为客人提供网页设计制作、商务网站建设、维护等服务。

为了满足学生校外企业

顶岗实习和就业需要义乌国际商贸城学生在商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等岗位顶岗实习。

学生以准员工标准为客人提供网上商务信息收集、网上商务信息分析、网上商务信息发布等服务。

4.校企合作教学资源保障

第一,课程相关资源保障在《电子商务》省级精品课程和其他优质核心课程的辐射带动下,经管系已经完成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教学资源库配套建设所有专业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授课计划、课程标准、题库(每科5套)、教学案例库(每科不少于20个)、教学方案、实训指导手册、参考图书等。通过资源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进而保障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

第二,信息服务与网络资源保障

电子商务专业依托学校良好的网络平台和健全的网络信息设施,使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有效地用于教学,使师生能够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进行自学、获得信息。目前已经实现了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和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自学。

第三,专家资源保障

建立了以知名教授等为主的行业专家和以生产一线为主的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资源库,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提供信息帮助和决策支持。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要继续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合作,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子建.创新型电子商务市场应用实验室建设研究[J].电子商务,(7).

[2]张微,张喜梅.美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3).

[3]方桐清.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10).

[4]殷翔文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7).

[5]方厚政.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式选择和组织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

[6]王蛟.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的动力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7]何小刚.职业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篇8: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师资,建设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社会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社会对各种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 这些都对各高校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高校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目前各高校具有教师离教育部提出的标准偏低, 能否在短时间内建设一支本专业基础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 同时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共同呼声。教育部2010年发布《2010-2020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关系到各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 也是各高校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任务[1]。

1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以我们专业为利, 最近几年新近1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 改善了教师队伍的学历机构。但他们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还停留在书本上, 并没有变成自己的能力, 因为他们在学校所到知识也是纸上谈兵, 缺乏实践锻炼, 造成有些理论知识还没有弄懂。他们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水平相对欠缺, 教育教学经验严重不足。很多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教育规律和心理规律, 自己对所讲知识不是很精通, 也就无法传授给学生, 限制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 普通教师由于受经验、资历等因素的影响, 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不是很高, 一般很难引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的重视, 因此申请科研项目难度较大。

1.2 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大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大多数教师的毕业院校都是本校毕业的, 占教师人数80%以上, “近亲繁殖”现象严重。他们来源的学校相对集中, 教学和学术风格相似, 企业实践经验比较少, 很难充分开展实践教学, 多数是流于形式, 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教学, 轻视实践教学, 理论课教师比例大, 实验指导和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 对学生的能力提高不明显[2]。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1.3 实践教学设施缺乏和设置不合理, 影响教师能力的提高。

专业实验室不仅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也是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和科研开发的基地, 专业实验室的设备应该是与实际的工程设备是一样的。但是, 一方面, 由于各高校都面临扩招带来的资金短缺等一些问题, 教学仪器设备落后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所需, 使教师实践能力始终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另一方面, 专业实验设备完全都是简单的验证性的实验箱, 结构简单, 实验项目有限, 没有开发和综合设计的条件, 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极为不利。使教师失去了实践锻炼的机会。造成教学结构上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很严重, 阻碍了师资队伍的发展。在教学上, 理论和实践相比理论教学的师资力量较多。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则相对较弱。由此导致很多学校难以开展实践教学, 即使开展了, 也是流于形式, 很难对学生的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1.4 缺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评估机制, 在对教师进

行岗位聘任考核、年终考核、职称评审等形式的教师评价中, 存在只重学历不问学力;只重身份不重能力的思维定式。在绩效考核和职称评、随着各高校扩招这种特殊的现象, 评审中许多高校还存在重科研业绩考核轻教学质量考核现象。对教师承担教学工作情况仅以是否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为考核标准, 有的也仅以学生评教成绩作为教学效果好坏的评估标准, 有些教师为取得高的评教分, 迎合学生需要, 降低教学要求, 满足学生的一些无理要求。而对科研的要求则以论文、课题的数量质量为评估标准。教师们只能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 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等硬指标上, 这是导致我国教师“能讲不能做”的重要原因之一[3]。

2 高校教师的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2.1 高校教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或工程实践能力。

专业教师应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 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 并通过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 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

2.2 高校教师按专业不同, 其素质要求应有所不同。

工程实践类的教师则应突现能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工程技术的动态, 能够通过专业授课、实训、实习, 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技术和能力;能引领学生走“从理论到实践, 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能力提升之路;能够通过实际工程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3 高校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专业教师必须善于接受新技术、分析新情况、处理新问题, 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并通过合理使用信息资源, 及时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传递给学生, 并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

3 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

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锻炼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优秀的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外, 在工程实践方面也应该有较高的造诣, 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教书育人、工程实践方面的反复锻炼与积累, 工科院校才能造就创新型师资队伍。我们专业于2009年启动工程教育, 先后与富士康公司, 新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524厂等三家上市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工程型人才的协议, 通过一年的实践, 充分体现校企战略联盟的独特优势, 灵活、有序、长效、稳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的运行机制, 不仅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也为学校培养了的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型师资队伍, 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1 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目前工科院校中青年教师大多是从高校到高校, 缺乏对工程实际和产业的了解。因此, 加强现有教师工程实践的训练, 成为当务之急。学校依托战略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培养基地, 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培养教师的工程素质, 取得了成效。目前, 学院为了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培养制度, 把教师具有工程实践背景和行业工作经历作为职务晋升的基本条件加以规定。

学校派出的教师完全脱产在企业全日制工作, 实践周期为每人一年。实践基地均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条件, 安排最务实、最实用和最实效的实践工程, 让教师在实践中训练。实践期满后, 由企业组织专家对教师的工程实践成效做出鉴定, 作为教师评聘的基本依据。在工程实践中, 教师了解了一线对学科专业的现实需求, 有效地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凡经实践训练的教师已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 大大提高了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3.2 通过校企合作改善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学校与企业人才互动交流常态化。优秀工程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工程实际、指导他们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而且可以成为学生的“工程师榜样”, 使学生们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工程师的责任、能力和素质。为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学校发挥行业系统优势, 形成企业和学校人才交流互动的常态化机制。学校聘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来校兼课, 以此来强化本科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学校鼓励老师到企业实践或做访问工程师等鼓励教师将教学科研活动做到企业, 用于企业。由此, 产生了可观的科研成果。

校企人才互动交流, 大大提高了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聘请的6名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从教在培养创新人才中显现了实际效应。来自企业界的专家把各领域的前沿问题、带动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科研项目带进学校, 使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参与重大科研项目之中, 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企业技术专家直接参与专业课程建设, 确保了教学内容的适时更新;学生毕业设计实行了校企“双导师制”, 在企业完成, 增强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由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实习、实训, 确保了生产实习效果和质量, 实现人才培养与工程实际的无缝对接[4]。

3.3 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了实践教学条件不足问题

学校由于资金的短缺, 及教学条件的不足,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实施校企合作, 企业不仅为学校提供了优质的工程实践的教师队伍, 还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场地和设备, 这些都是学校无法得到的优质条件, 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进行工程实践的大舞台。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教学水平是无法估量的。

通过校企合作我们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而且教师的理论水平也得到较大提高。教师的教学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干巴巴的理论, 而是结合实践讲理论, 既简单又生动。学生学起来简单易懂,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使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 为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同时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方向明显增强。经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方式和方法。以便进一步提高我们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董建强, 陈雁“.校企合作”是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 2002, 23 (34) :50-52.

[2]金志民, 柴军红, 任荣等.校校、校企合作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 (2) :102-105.

[3]石美友, 石振秋.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J].高教科研2006:825-829.

上一篇: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下一篇:伤感说说心情短语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