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教的辩论材料

2024-08-08

关于支教的辩论材料(通用6篇)

篇1:关于支教的辩论材料

利用克隆技术复制人类的利与弊

谢谢主席!主席,评委,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首先请容我在此为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克隆人,克隆人是指利用克隆技术来复制出一个和被复制的人基因相同的一个人或者部分组织。而我方认为克隆人对人类的发展是利大于弊的,其标准是克隆人能使人类发展指数提高。我方所引用的联合国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包含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GDP的对数等。我方将就此来阐述观点:

第一、人均预期寿命度量了人类的健康状况。克隆人是治疗性克隆所指向的终点。治疗性克隆在生产移植器官和攻克疾病等方面获得的突破将给生物技术和医学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再者药物经过试验将更加安全,器官也不再会有排斥现象。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相同的基因可能会使病毒更容易地转播,可这都抵挡不了克隆人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生物技术和医学技术水平提高了,人均预期寿命自然而然的也将提高。所以我方认为克隆人对人类的发展利大于弊。

第二、人均GDP的对数是衡量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指标。虽然克隆人类或许会对环境承载量带来一定的压力,但就目前技术而言还不能肯定其会构成威胁。克隆人作为治疗性克隆的最终指向带来了实用性强、效果明显、副作用少的医疗方式,这种方式投入市场将带来不可估计的庞大利润。克隆人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对人均GDP的对数做出的贡献真是令人佩服。所以我方认为克隆人对人类的发展利大于弊。

众所周知,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其是否有益于人类,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对待及应用它。所以人们不能因其暂时不合情理而因噎废食。火药技术如此、原子能技术如此当然克隆人技术也应是如此。我方认同克隆人对人类发展是有存在弊端的可能性,如对两性繁殖的威胁,血缘关系难以确定,身份和社会权利难以分辨等。可是请对方辩友冷静思考,今天的“克隆技术热”是否就仅仅只让我们看到它的利与弊呢?是否更多的是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深思呢?人们面对应不应该克隆人类这一话题进行不断讨论。无论结果如何,这都将是人类在未来面对新生科技的宝贵经验。其对人类发展的利处将是深远而流长的,所以我方认为克隆人对人类的发展利大于弊。

到此我方已经从人类发展指数的两个方面来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克隆人对人类的发展利大于弊。尽管人类发展指数还有不足的地方,不能够全面地衡量人类的发展,但克隆人问题所引发的思潮及经验将使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高新科技,这无疑将成为人类的伟大财富。所以我方坚决认为克隆人对人类发展利大于弊。

克隆

技术

“克隆”一词于1903年被引入园艺学,以后逐渐应用于植物学、动物学和医学等方面。广泛意义上的“克隆”其实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只是没叫它“克隆”而已。克隆是人类在生物科学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反映了细胞核分化技术、细胞培养和控制技术的进步。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意为生物体通过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简称为“无性繁殖”。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动物繁殖的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叫克隆技术。利用克隆技术可以在抢救珍奇濒危动物、扩大良种动物群体、提供足量试验动物、推进转基因动物研究、攻克遗传性疾病、研制高水平新药、生产可供人移植的内脏器官等研究中发挥作用,但如果将其应用在人类自身的繁殖上,将产生巨大的伦理危机。克隆技术在带给人类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问题,但我们不能因为这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而阻止其发展,它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利大于弊,它将被广泛应用在有利于人类的方面。我国计划利用克隆技术,使频危鱼类复生。通过采用低温保存细胞克隆技术,中华鲟等濒危鱼类有望死而复生。我国鱼类克隆专家、江汉大学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余来宁教授表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濒危鱼类低温保存细胞克隆技术研究目前进展顺利。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由我国童第周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已经在细胞核移植上取得了成功,大大地推动了鱼类克隆研究的进程,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近几年来,我国开展鱼类克隆应用研究较少,国外研究水平已有超越我国的趋势。据余来宁教授介绍,濒危鱼类低温保存细胞克隆技术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在细胞水平上保存和恢复白鳍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鲟鱼等我国特有濒危珍稀生物,从而达到保护濒危物种的目的,项目计划在2006年完成。

余来宁教授表示,根据已有的研究经验,克隆鱼类技术成功率低。实验上千次,也许只有百分之一的实验符合要求,这也是阻碍该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关键。目前研究人员主要围绕提高克隆成功率开展研究:优化核移植技术、筛选发育全能性较好细胞、供体核与卵配合问题和核质技术、研究重组胚胎的激活方式、鱼类细胞低温保存方法及克隆技术等。为了解决试验材料的难题,研究人员遴选了斑马鱼、泥鳅、带鱼、白鲢等常见物种作为科研试验的替代材料。

生物技术的范围很广,从基因组破译到转基因技术和克隆技术等等,但生物技术的核心目标是为人类自身特别是人类健康服务,正因如此,克隆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动物而不是植物。1997年2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成功的小羊多利,是用乳腺上皮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的,它翻开了生物克隆史上崭新的一页,突破了利用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的传统方式,使克隆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自克隆小羊多利成功后,世界各国引起强烈的反响,有的看作福音,有的则视为祸水。生物克隆取得突破,最大的好处是培养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使畜牧业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还可提供某些药物原料以提高人类免疫功能等等。利用克隆技术还可以大量复制珍稀动物,挽救濒危物种,调节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人类造福。当然,克隆技术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克隆动物在遗传上是全等的,一种特定病毒或其它疾病的感染,将会带来灾难,如果无计划克隆动物,会扰乱物种的进化规律,干扰性别比例,这种对生物界的人为控制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危害。但只要采取相应的研究对策,制订科学的克隆计划,这种负效应就可以避免。至于克隆人由于涉及伦理和人权问题,因此一直是社会各界争论的话题。有科学家指出克隆人是一个没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当代生物史证明,克隆技术只能复制出外貌特征相同的生物,不能克隆出被复制者原有的才能。人的思想才能受后天的制约。所以,即使有人能克隆出酷似历史上的伟大领袖、伟大科学家那样的人物,也仅在外貌上相同,却缺乏伟大领袖、伟大科学家那样的思想、气质、才能,试问这样的克隆具有什么意义?至于有人主张克隆人以取得人体器官,用于医学上人体器官的移植,这也是不可行的。因为克隆出来的人首先是一个公民,他享有人权,如果克隆人不肯捐赠器官,你发明者也不能侵犯人权。根据美国《时代》杂志和美国有线新闻网(CNN)上个月联合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人不赞成克隆人。但在问及有关具体细节时,很多人又表示,克隆技术的可行性得视具体情况而定。譬如,28%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是为了拯救其他的生命,制造人类身体的重要器官将被视为合法;约21%的人赞同通过克隆人来挽救被克隆者的生命;20%的人觉得,可以通过克隆技术来帮助不育夫妇。虽然许多人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反对克隆人,可是相当一部分人(约34%)将他们的宗教信仰作为最主要的理由。22%的人说,克隆技术同化了人们的特征和个性,另有22%的人担心克隆会被用作某些可疑的目的,譬如克隆优等人种甚至军队。总之,根据调查结果,69%的人认为克隆人冒犯了上帝的权威。将近一半(45%)的美国人认为,在未来10年内制造一个克隆人是有可能的。

我们所说的生物技术的利和弊主要指的是克隆,其利和弊是

利:1)克隆技术可解除那些不能成为母亲的女性的痛苦。

2)克隆实验的实施促进了遗传学的发展,为“制造”能移植于人体的动物器官开辟了前景。

3)克隆技术也可用于检测胎儿的遗传缺陷。将受精卵克隆用于检测各种遗传疾病,克隆的胚胎与子宫中发育的胎儿遗传特征完全相同。

4)克隆技术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的损伤。成年人的神经组织没有再生能力,但干细胞可以修复神经系统损伤。

5)在体外受精手术中,医生常常需要将多个受精卵植入子宫,以从中筛选一个进入妊娠阶段。但许多女性只能提供一个卵子用于受精。通过克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个卵细胞可以克隆成为多个用于受精,从而大大提高妊娠成功率。

弊:1)克隆将减少遗传变异,通过克隆产生的个体具有同样的遗传基因,同样的疾病敏感性,一种疾病就可以毁灭整个由克隆产生的群体。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国家的牛群都是同一个克隆产物,一种并不严重的病毒就可能毁灭全国的畜牧业。

2)克隆技术的使用将使人们倾向于大量繁殖现有种群中最有利用价值的个体,而不是按自然规律促进整个种群的优胜劣汰。从这个意义上说,克隆技术干扰了自然进化过程.3)克隆技术是一种昂贵的技术,需要大量的金钱和生物专业人士的参与,失败率非常高。多莉就是277次实验唯一的成果。虽然现在发展出了更先进的技术,成功率也只能达到2-3%。

4)转基因动物提高了疾病传染的风险。例如,如果一头生产药物牛奶的牛感染了病毒,这种病毒就可能通过牛奶感染病人

5)克隆技术应用于人体将导致对后代遗传性状的人工控制。克隆技术引起争论的核心就是能否允许对发育初期的人类胚胎进行遗传操作。这是很多伦理学家所不能接受的。

6)克隆技术也可用来创造“超人”,或拥有健壮的体格却智力低下的人。而且,如果克隆技术能够在人类中有效运用,男性也就失去了遗传上的意义。

7)克隆技术对家庭关系带来的影响也将是巨大的。一个由父亲的DNA克隆生成的孩子可以看作父亲的双胞胎兄弟,只不过延迟了几十年出生而已。很难设想,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另外一个人的完全复制品,他(或她)会有什么感受?

所以说,科学技术有时就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没弊,没有标准答案!就看人们这样利用了!我们所说的生物技术的利和弊主要指的是克隆,其利和弊是

利:1)克隆技术可解除那些不能成为母亲的女性的痛苦。

2)克隆实验的实施促进了遗传学的发展,为“制造”能移植于人体的动物器官开辟了前景。

3)克隆技术也可用于检测胎儿的遗传缺陷。将受精卵克隆用于检测各种遗传疾病,克隆的胚胎与子宫中发育的胎儿遗传特征完全相同。4)克隆技术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的损伤。成年人的神经组织没有再生能力,但干细胞可以修复神经系统损伤。

5)在体外受精手术中,医生常常需要将多个受精卵植入子宫,以从中筛选一个进入妊娠阶段。但许多女性只能提供一个卵子用于受精。通过克隆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个卵细胞可以克隆成为多个用于受精,从而大大提高妊娠成功率。

弊:1)克隆将减少遗传变异,通过克隆产生的个体具有同样的遗传基因,同样的疾病敏感性,一种疾病就可以毁灭整个由克隆产生的群体。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国家的牛群都是同一个克隆产物,一种并不严重的病毒就可能毁灭全国的畜牧业。

2)克隆技术的使用将使人们倾向于大量繁殖现有种群中最有利用价值的个体,而不是按自然规律促进整个种群的优胜劣汰。从这个意义上说,克隆技术干扰了自然进化过程.3)克隆技术是一种昂贵的技术,需要大量的金钱和生物专业人士的参与,失败率非常高。多莉就是277次实验唯一的成果。虽然现在发展出了更先进的技术,成功率也只能达到2-3%。

4)转基因动物提高了疾病传染的风险。例如,如果一头生产药物牛奶的牛感染了病毒,这种病毒就可能通过牛奶感染病人

5)克隆技术应用于人体将导致对后代遗传性状的人工控制。克隆技术引起争论的核心就是能否允许对发育初期的人类胚胎进行遗传操作。这是很多伦理学家所不能接受的。

6)克隆技术也可用来创造“超人”,或拥有健壮的体格却智力低下的人。而且,如果克隆技术能够在人类中有效运用,男性也就失去了遗传上的意义。

7)克隆技术对家庭关系带来的影响也将是巨大的。一个由父亲的DNA克隆生成的孩子可以看作父亲的双胞胎兄弟,只不过延迟了几十年出生而已。很难设想,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另外一个人的完全复制品,他(或她)会有什么感受?

所以说,科学技术有时就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没弊,没有标准答案!就看人们这样利用了!

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 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克隆技术的应用大致有以下好处:

一是利用克隆等生物技术,改变农作物的基因型,产生大量抗病、抗虫、抗盐碱等的新品种,从而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二是培育大量品种优良的家畜,如培养一些肉质好的牛、羊和猪等,也可以培养一些产奶量高,且富含人体所需营养元素的奶牛。

三是对医疗保健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如依靠分子克隆技术,搞清致病基因,提出疾病产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将一头奶中含有治疗血友病的药物蛋白的转基因羊进行克隆,则可以较好地满足血友病人食疗的需要;为器官移植寻求更广泛的来源,将人的器官组织和免疫系统的基因导入动物体内,长出所需要的人体器官,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移植成功率。

四是为保护环境和濒危动植物,以克隆技术再现物种。

五是为医学研究提供更合适的动物,大大提高试验的精确度和安全性。

六可以在短时间内培育出大量农作物,可以缓解粮食危机.克隆绵羊“多利”

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公布了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威尔莫特等人的研究成果: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到去年7月,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α-I抗胰蛋白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牛,以色列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白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克隆”技术怎样造福人类

林月

●1997年2月27日,英国《自然》杂志刊文宣称:英国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首次用“克隆”培育法成功地复制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此后,这头7个月大的小羊把生物界乃至全世界都搅得沸沸扬扬。

●多利的诞生,证明一个已完全分化成熟了的体细胞,还能完全恢复到早期的原始细胞状态,这对胚胎学、发育遗传学的意义,怎么估计也不算高。

●美国的克隆猴,以及其它的克隆猪、克隆山羊、克隆牛为什么没有引起世界震惊,因为它们都是用胚胎细胞进行的核移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性繁殖。

●克隆技术的经济效益十分巨大,它在选育良种、抢救濒危动物、建立疾病基因模型、生产药物、异种器官移植等方面,都能产生重大影响。

●人类能否复制自己?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科学这把双刃剑又一次锋芒毕露,面对利刃,人类说“不”!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类在发展自然科学的同时,应加强社会科

学的研究,以确保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2月27日,英国权威的科学家杂志《自然》刊登一篇文章,宣布人类首次用 “克隆”培育法,即用成年绵羊的细胞基因繁殖绵羊获得成功。幼羊继承了“母”体绵羊的全部基因特性,换句话说:“母”绵羊被百分之百地“复制”。在这篇文章正式发表之前,消息不胫而走,世界舆论为之震惊。

“克隆”,英文名称“Clone”。是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这个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是相同的,亦称无性繁殖细胞系。

“多利”的诞生

英国爱丁堡有个罗斯林研究所。“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就是在这个研究所的伊恩·威尔莫特和基思·坎贝尔领导下进行的。

无性繁殖现象在低等植物中存在,而“多利”是标准的哺乳动物,它的出现打破了生物界中的自然规律。

威尔莫特研究小组操纵了“多利”的胚胎发育和诞生过程。他们利用药物促使母羊排卵,然后将未受精的卵取出放到一个极细的试管底部,再用另外一种更细的试管将羊卵膜刺破,从中吸出所有的染色体,这样就制成了具有活性但无遗传物质的卵空壳。接着,他们从“多利”的母亲———一只6岁的母羊的乳腺中取出一个普通组织细胞,使乳腺细胞与没有遗传物质的卵细胞融合,通过电流刺激作用使两者结合成一个含有新的遗传物质的卵细胞。这一卵细胞在试管中开始分裂、繁殖、形成胚胎,当胚胎生长到一定程度时,研究人员再将其植入母羊子宫内,使母羊怀孕并于去年7月产下“多利”。

“多利”是世界上第一个“克隆”出来的哺乳动物,它的特点在于它与它的母亲,即那头6岁母羊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可谓是它母亲的复制品。“多利”的诞生意味着人们可以利用动物的一个组织细胞,像翻录磁带或复印文件一样,大量生产出完全相同的生命体。而哺乳动物界的自然规律是,动物的繁衍须由两性生殖细胞来完成,且由于父体和母体的遗传物质在后代体内各占一半,因此后代绝对不是父母的复制品。

白白胖胖、一身卷毛的“多利”虽然才7个月大,却已有45公斤重,它身体健康,活泼好动,跟一般的小羊没有什么区别。“多利”是威尔莫特用他喜欢的乡村歌手多利·帕顿的名字起的名。由于“多利”是利用功能已彻底分化的成年动物细胞“克隆”成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动物复制品,因此它具有重大的价值。它既不会像普通羊那样被卖掉,更不会被人吃掉。但为了防止意外,它无法离开羊圈到大自然中吃草和玩耍,也无法像它的小伙伴们那样过上正常的生活。

“多利”开辟了无性繁殖的新时代

继英国宣布获得了“克隆羊”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声称早已获得了克隆动物或植物,如“克隆猴”、“克隆山羊”、“克隆猪”、“克隆鼠”、“克隆西红柿 ”等。但为什么这些克隆动物并未在世界上引起轰动呢?据科学家解释,这些克隆动物都是用胚胎细胞进行的核移植,同采用已高度分化的体细胞进行核移植的“多利”相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严格说来,前者不能说是“无性繁殖”,因为胚胎细胞本身是通过有性繁殖产生的,其细胞核中的基因组,一半来自父体,一半来自母体。而“多利”的基因组,全都来自单亲,这才是真正的无性繁殖。宽泛点讲,可以说它们的克隆技术低于“多利”,所以才没有像“多利”这样在世界上掀起轩然大波。

作为生物体广泛存在的繁殖传代方式之一,克隆并不神秘。据介绍,克隆的核心技术———细胞核移植技术,早在本世纪初人类就已经掌握。事实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过克隆,如今一些蔬菜瓜果就是通过无性繁殖培育出来的。目前,在植物上运用克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现在,不少传媒过多地渲染了“人类复制”这一问题,使人们的兴趣都集中到这一方面。有一位科学家最近警告说:“放任对克隆技术不懂的新闻媒介对公众进行片面宣传,可以导致哥白尼式的悲剧,从而使伟大的科学发现停滞。”所以应该将“克隆”本身的科学价值宣传够,让克隆技术为人类造福。

克隆技术的经济效益十分巨大,它在选育良种、抢救濒危动物、建立疾病基因模型、生产药物、异种器官移植等方面,都能产生重大影响。

克隆技术可以大大加快育种的步伐,提高育种质量。培育一个品种,通过杂交这种途径至少要十年以上,还不能保证100%的纯度。但通过无性繁殖,就能产出相当纯的后代,其次,在动物杂种优势利用方面,与目前通常采取的方式相比,哺乳动物无性繁殖技术具有明显的优点,特别是费时少,而选育的种畜性状稳定;其次,它在抢救濒危珍稀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另外,医学上需要建立动物基因模型。这种动物模型是很难做的。现在已经在做的基本上都是单基因突变的遗传变异模型,但实际上我们人的大部分疾病,无论是高血压、肿瘤,都绝不是某一个基因的改变引起的,而是多个基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无性繁殖对建立医学模型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假如高血压与100个基因有关,通过无性繁殖就可以把这100个基因都拷贝下来。这是我们现在的转基因技术所不能做到的。今后,与成百上千个基因相关的疾病的动物模型,原则上我们都将可以建立。可见克隆技术可以福荫人类,前景广阔,是一座淘之不尽的金矿。

人类能否复制自己

白白胖胖、一身卷毛的“多利”悠然自得地在羊圈里玩耍,全然不知它已经把世界搅了个沸沸扬扬。它的出现从理论上宣告了人是可以复制自己的。这一下子引起了全世界的恐慌。

虽然从理论上讲人是可以复制的,但至今并无“克隆人”。而且从“多利”到 “克隆人”还有一个艰难的过程。“多利”的诞生就经历了近300次失败才成功的,更何况人?人体并不是每个细胞都是全能的。全能的仅仅是一部分体细胞,而且这种全能性的体现是要有一定环境的,一定要放在一个卵细胞里,经过一定时期的一定处理,需要很多外界条件,只有所有条件统统满足的情况下,克隆才会成功。唯此,“克隆羊”多利才会显得如此伟大。

如果人真的能被复制,那么“复制人”和被复制人是否一模一样呢?这是人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科学家说复制人和被复制人不会是一模一样的,因为是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虽然肉体上很像,但由于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不同,智力水平也会相距甚远,行为也会差异很大。

全球反对“克隆”人

从来没有任何一项科学突破能在世界上迅速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科学技术问题迅速演变成为政治、社会、道德和宗教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克隆人有悖伦理道德,应予禁止,并将召开专家会议,商讨相应对策。

震动最大的当然是罗马教廷。梵蒂冈报纸《罗马观察家》发表社论,强烈呼吁世界各国立即制定一项法律禁止人类无性生殖,这篇文章称:“人类有权以人类的方式出生,而不是在实验室。任何一种反人类的方式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因为这彻底违反了上帝的造人计划。任何性以外的生殖努力都将被认为是违反道德、人类生育和夫妻关系尊严的行为。”

以色列犹太教首席拉比以色列·劳说,用基因技术克隆人是“偏离”科学的作用,受到犹太教律令的禁止。犹太教法律允许医生治愈伤痛,但不允许侵犯造物主的作用,不得用非自然手段制造生命。

阿根廷总统卡洛斯·梅内姆颁布一项法令,禁止阿根廷在人的克隆研究方面做出任何努力,这项禁令将在两个月内提交议会批准。

欧洲制药业要求通过法律禁止克隆人,但对于全面禁止研究细胞克隆技术所产生的影响表示担忧。

日本文部省的机构学术审议会决定,将开始制定大学在研究有关制作遗传信息完全相同动物的克隆技术指导方针。关于把这种技术用于克隆人的问题,学术审议会决定当前不允许提供科研经费。政府设置的科学技术会议已决定着手研究伦理问题。文部省打算制定一部限制措施。

韩国的汉城街头发生示威,反对将克隆技术用于人类。

“克隆”术研制者如是说

培育出“多利”绵羊的研究小组负责人伊恩·威尔莫特说,这项技术并没有使他感到寝食不安,而且无论从何种角度说,遗传学还远远没有发展到可以制造人的阶段。

威尔莫特对前往位于爱丁堡附近的罗斯林研究所观看“多利”绵羊的新闻记者说:“我们已经表明———我们看不出人们进行制造人的临床研究的理由。这项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效益„„核武器比这项技术危险的多。”

威尔莫特现年52岁,以他为首的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无性繁殖的研究方面已经默默地工作了10年。“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宣布他们的研究成功。

威尔莫特认为从技术角度来说将“克隆”法应用于人类是没有问题的,但他看不出“克隆人”的临床研究的医学理由。他认为,目前英国对人类胚胎研究的每一

步都有严格的法律控制,英国现在不存在“克隆人”的问题。他说:“我看不到‘克隆人’的医学意义何在。”

无论如何,威尔莫特和其他科学家在“克隆”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已经将科学与伦理的关系问题尖锐地提了出来,目前已经引发了新一轮关于伦理和科学关系的论战。不少人认为,科学与伦理之间的争论目前才刚刚开始,这场争论也许会贯穿整个21世纪。由此看来,如何理智地驾驭科学成果,使其更有效地为人类自身服务,必将成为困扰包括罗斯林研究所科学家在内的所有科研人员的重大课题。

篇2:关于支教的辩论材料

安庆师范学院为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为打磨培养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倾情开展了师范生“顶岗支教”工作。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先后有张少敏、张敏、何大义、许慧慧、谷俊、汪知明、吴怀超七位老师来我校支教。他们的到来有效地推动了安庆师范学院与我校的教育交流,有力地推进了“双进”工程的实施。大学生来我校体验教育生活,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给我校吹进了一缕教育春风,我校教育教学水平迈开了改革与创新的征途。现就“顶岗支教”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确保支教工作落实到位。

根据县局会议和文件精神,我校成立了由校委会组成的支教领导小组,并召开了全乡中小学校长会,传达文件精神,以引起全乡上下的重视与关注。殷校长在有关会议上,多次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细致的部臵安排。由于领导措施得力,宣传到位,我校师生及家长都,认识到了“顶岗支教”既有益于年轻教师的培养,又有助于我们农村学校解决学科短缺和师资不足等问题。我们能够从这些年轻教师的身上学习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到似火的工作激情,有效推进全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这些举措解为支教工作的顺利开展 1

提供了思想认识保证。

二、安排细致,关心支教教师生活,确保支教教师能安心工作。

我校地处偏僻山村,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均与其他城镇学校有较大差距。为呵护支教教师的一腔热情,我们在生活上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安排,尽可能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支教老师的到来,我们用真诚的心欢迎:中心校殷校长亲自到县城迎接,帮支教老师搬运行李,到达支教学校后,一再叮嘱校长要给予支教教师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条件差,一定要真心对待他们”。一再说“这些支教老师其实还是孩子,我们要用父母兄长之心待他们,要关心他们的疾苦,了解他们的要求,尽力为他们营造安心舒适的工作环境。”为解决支教教师食宿问题,校本部学期初将充值好的IC卡发到他们手中,周末则安排到住校教师家里就餐,校领导带头,其他老师纷纷响应。一到周末,王程小学的老师们就主动带支教老师回家过周末,待以宾客之礼。中小学还为支教老师配臵了灶具,让他们吃上自己喜欢的饭菜。校本部为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粉刷墙壁、拉网线、配臵洗浴用具,保证女支教教师的住宿安全等等。支教工作开展几年来,支教教师生活的快乐时刻记挂在古坊教育人的心中。学校领导对支教教师不定期地走访、慰问,了解他们的困难,主动予以解决。了解到许慧慧老师家里有急事,她在学校放心不下,中心学校领导找她谈心,安抚她的情绪,协调安排好课程,报销来回差旅费,并送上当地的土特产回家探亲。张少敏老师有轻微的咽炎,学校为他买来“金嗓子喉宝”。周末孤寂,就邀支教老师一同家访,让他们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结束支教工作后,安排师生为他们饯行,一直派人送到县城,让支教教师切实感到我们亲如一家人,这里就是他的第二故乡,是他们成长的另一个摇篮。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内心的依恋与不舍,每位支教教师都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何大义老师曾说,他的意愿就是和我们永远在一起,一起工作和一起学习。去年,中心学校专程到安师院看望在这里工作过的支教老师;支教工作结束,他们不顾路途颠簸,返回学校和师生团聚,电话、短信常联系,这证明了我们与支教教师心意相通,情意相连。

三、珍惜热情,发挥特长,提供支教教师展示才艺的平台。支教教师新的知识体系和灵活创新的教法,对教育的满腔热情,对学生的无比喜爱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我们总是让支教教师在班团活动、学校教研活动中大显身手。许慧慧老师拥有表演天赋,歌唱得好,普通话说得好,每次大型活动让她担任主持人并表演节目。她的出色表现赢得师生一致好评。汪知明老师的篮球技术好,经常参与学校举行的篮球比赛。让各位支教教师的特长得到充分展示,他们的工作热情成为不竭的学习和工作动力,让支教老师的生活丰富而多彩,充实而精彩,真正实现支教的目标。

四、提供机会,严格要求,真正实现支教教师和受教学校“双赢”的目标。

我校给予支教教师充分的信任,让他们承担一至两门主要学科的教学任务,并和班主任一起参加班级管理,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我校安排了教学能力、责任意识强的骨干教师担任他们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支教老师采取“充分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充分信任是指让他们将自己的个性和特长都充分发挥和展示,让他们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位支教老师努力将课堂教学设计最优化,真正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落实。严格要求是指要求每位支教老师做到“五个一”即:每周听一节课,每月交一份规范教案,每学期独立出一份试卷,每学期完成一个课件,每学期写一份教学案例或教学叙事。每位支教老师支教工作结束后交“五个一”总结材料。这些措施无疑对支教教师的成长是大有益处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今天的支教教师将是明天教育的栋梁。我们充分认识到支教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到我们肩上的重任,所以在认真执行上级对此项工作的要求时,我们结合乡情校情,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竭力使支教教师在这里找到教育的价值,使其能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借助这项工作提升我校教育教学水平。

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支教教师的关爱工作,让痴情山区教育、热爱贫困山村的支教教师能在这里享受到教书育人的幸福,享受到“家”的温暖,让他们的教育梦想在这里扬帆远航。

我们真诚希望安师院领导今后继续关心支持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每学期能为我们安排支教教师,以缓解我们师资力量不足和学科不配套的燃眉之急。同时,也望院领导能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多多亲临我校指导工作,传授先进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推进边远山区教育的均衡发展,让贫困山乡的教育在同一片蓝天下沐浴阳光。

篇3:关于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思考

支教自2003年国家倡导以来, 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追捧, 尤其是大学生短期支教, 大部分选择在寒暑假的时间, 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做有意义的事。但是, 随着短期支教实践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 我们需要冷静下来好好思考, 怎样做才能达到短期支教的最佳状态, 怎样做才能达到双赢。

一、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支教只凭一腔热情, 准备不充分、不科学。

不少大学生认为去支教无非就是教一些小孩子, 再容易不过了。这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表现。首先, 由于被支教地区的孩子生活、学习条件极其恶劣, 部分孩子可能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支教大学生没有考虑到被支教地区孩子们的特殊性, 对其心理没有进行认真分析, 无意间容易造成对孩子们的心理伤害。其次, 应该说, 就知识储备而言, 支教大学生足以胜任教学实践活动, 但是, 教学也是讲求技巧、方法的。如果没有进行专业的师范性课程的学习, 教学活动就难以开展, 教学质量就会不尽人意。

2、大学生的安全和生活保障不到位。

一般来说, 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都是一些偏远的山区。这些地区大都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事故造成大学生伤亡的现象时有发生。2010年, 年仅20岁的赵小婷在贵州马场河小学支教期间, 就不幸被山石击中。另外, 一些支教地区条件极其艰苦、资源极其匮乏, 个别大学生由于不适应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甚至出现了过敏、昏厥等情况。这些都影响了大学生的生理和精神状态。一方面, 我们期望大学生通过艰苦环境的锻炼, 磨练心志。另一方面, 这些又确实是大学生和支教地区有所顾忌的方面。

3、缺乏长效机制。

对于支教, 很多大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积极性很高, 绝大部分大学生一次支教后就不闻不问。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一些大学生最初的态度就是不端正的, 只是单纯的为了体验生活、丰富阅历或是荣誉奖励等。第二则是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具备, 使得被支教地区不能持续发展。这种缺乏长效机制的支教行为, 容易造成不同的支教团体各搞一套, 无法实现长期的支教战略, 不能达到最佳的支教效果。

4、未能充分考虑被支教地区的现实状况, 盲目灌输新鲜理念、带去先进的设备等。

一些大学生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创新课堂形式, 紧跟素质教育的步伐, 支教过程中经常带孩子们玩儿游戏、进行户外活动等。等大学生走后, 当地老师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调整孩子们的心态, 毕竟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 过分强调素质教育是行不通的。另一方面, 有些大学生带去电脑等现代化设备, 但由于当地条件有限, 大学生走后, 孩子们的心理落差很大, 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

5、支教对象只局限于学生, 而与当地老师缺少沟通。

在有些知识掌握方面, 大学生和当地老师之间可能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如英语的发音问题。支教大学生如果缺乏与老师的沟通, 自顾自地教授, 待大学生走后, 当地学校的教育就会出现断截, 甚至出现一些孩子们不服当地老师的情况, 引起教学秩序混乱。

二、解决的方法

1、主观来讲, 大学生要增强自身责任感, 端正心态, 真正树立服务意识。

不能仅仅把支教当作一次生活体验, 更不能当作是未来竞争的筹码。面对一双双渴求的眼睛、面对一颗颗充满期待的心灵, 我们应该以一种认真谨慎的态度去面对。首先, 要补充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掌握与特殊群体孩子们的沟通技巧。另外, 不仅要充分了解当地学校的需求, 制定科学有效的支教方案, 还要在自身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进行一些师范性专业的学习, 以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效果。

2、大学生的安全问题是支教工作的重要问题。

针对现实情况, 大学生应该增强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 支教之前, 要做好应急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在支教地区, 尽量不到灾害频发的地方去, 更不要单独行动。另一方面, 虽然, 支教本身也是锻炼大学生毅力和耐力的机会, 当代大学生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但是, 这都要建立在不影响支教效果的前提下。为此, 政府和教育部门可以适当为大学生创造相对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3、要以当地教育部门为纽带, 建立支教大学生和被支教学校的长期联系。

当地学校的情况可随时传达给大学生, 及时反馈信息。大学生也可以持续不断的向被支教地区“输血”, 即建立一个虚拟的长期支教的平台。即使支教大学生不能再次到之前的被支教学校, 他们仍旧可以利用这一平台给被支教学校提供帮助。另外, 当地教育部门可建立一个支教数据库, 将每个支教点的具体情况记录在其中, 供不同批次的大学生参考。这样一来, 就可以促进被支教地区教育的持续发展。

4、在支教的过程中, 让当地老师和家长充分参与其中。

如果有机会, 请当地老师、家长同孩子们一起上课, 课下与老师、家长多多交流。当地老师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 只有老师的教学质量提高了, 学生们的学习质量才会得以提高。同时, 老师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强, 在支教期间, 支教大学生可以针对当地老师教学方法或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与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 互相促进。

5、对于一些先进理念的灌输和现代化设备的利用要适度。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可以进行课堂形式的丰富和创新, 但是也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 和当地的老师进行沟通, 找到一个最适中的点。另一方面, 也要对孩子们的心态进行引导, 既要让他们感受到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 看到未来的希望, 又要减小其心理落差。

大学生短期支教看似是一个既简单又有意义的事情, 但是, 我们不能盲目跟风。这关乎孩子们的未来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不能好心办了坏事, 一定要摸索出一套科学、持续的支教方法和模式, 充分发挥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积极作用, 实现奉献爱心和提升自我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孙 山. 浅析大学生支教状况[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 (14) .

[2]孙 婧. 关于建立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的思考[J]. 成人教育, 2011 (6) .

篇4:关于增长放缓的辩论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

经济增长是自然而然的事。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创新,同时观察别人在做些什么,并采取更先进的做法或工具。他们进行投资,从而积累金融、人力以及实物资本。

如果经济没有增长,则表明存在极其严重的问题,因为这意味着上述自然而然的过程受到了阻碍。正因为如此,自中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地,增长停滞一直是政治压迫或不稳定的信号。若一切正常,经济就会增长。

因此,富裕国家一直以来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否过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富裕国家有没有真正帮助人们扫清障碍,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条件。有时需要靠规章条例、公共投资甚至重新分配来消除障碍,而不是一味地自由放任。

人口、教育、资金以及技术等基本面因素决定了增长潜力。一国政府若以超出自身增长潜力的“最大”增长为目标,将很快遭受挫折——通胀加剧、瓶颈出现,金融市场也将遭遇“调整”。而如果一国一直以低于自身增长潜力的增长为目标,将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年轻人前景暗淡,欧元危机导致经济萎缩期间的南欧就是此种情况。储蓄价值缩水,以至于许多老年人无力维持自身医疗保健和基本收入。

在各种资源型威胁中,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是真正值得担忧的问题。但导致资源告急的原因并非经济增长,而是对其真实成本定价错误以及资源配置不当。事实上,富裕国家经济增长加速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各种灾难的希望所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正是那些平均而言经济增长达到潜在增长率的经济体(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本世纪头十年的德国,以及现在的中国)率先降低了自身的单位GDP碳排放量。即便出于政治原因幼稚地否认全球变暖的美国,也在此方面有所改进,因为为了促进效率就会自然倾向于健康的增长。

其次,要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就需要关停污染行业或低效工序,而更高的增长率能降低这种转型的难度。下岗失业人员更容易找到新的就业机会,阻挠进步的特殊利益集团更容易改弦更张。这是因为富裕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政治性问题,其源头在于政客们没有勇气对碳排放和水资源正确定价,所以增长是改变这种政治局势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至于另外一大全球性道德挑战——贫穷国家的减贫问题,我持同样论点,且有更清楚的论据。

过去30年来全球脱贫的人数,超过此前人类历史上脱贫人数的总和,这恰恰是因为其间大部分时间里,富裕国家以自身潜在增长率稳步增长。富裕国家的增长使创新扩散到较贫穷国家,也使得贫穷国家的出口市场扩大。如果其间富裕国家以最低增长为目标,减贫工作不会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果。

蒂姆·杰克逊:这将是件好事

英国萨里大学可持续发展教授、可持续繁荣研究中心负责人

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曾说:“那些相信在有限的世界能一直维持指数型增长的人,要么是疯子,要么是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用了整整一章来谈“稳态国家”的概念,称稳态国家“总体而言,将远优于我们目前的状况”。

然而,过去70年来在世界各地,追求经济增长一直是最盛行的政策目标。

目前的全球产出是1950年的8倍多。如果全球产出维持这一平均增速,那么到2100年,世界经济规模将是现在的17倍——在仅仅几代人的时间里,经济规模就增长了146倍,可谓增速惊人。

经济活动前所未有地增加,越来越挑战我们这个有限星球的生态限制。到本世纪之交,随着经济活动增加,世界生态系统估计有60%都已经出现了恶化。

今年早些时候,位于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斯德哥尔摩应变中心指出,在气候变化、土地使用变化、生物圈完整性缺失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圈过载这四个关键领域,人类活动已经超出地球的“安全操作空间”。

对于这种困境的预设默认响应是假设我们可以使增长与其物质影响“脱钩”,并能在经济无限期增长的过程中继续这样做。

但脱钩的算法极具挑战性。举例来说,不断扩大的科学共识现在认为,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在2100年实现碳排放量净值为零,而且在本世纪下半叶,经济体应当是减少而不是增加大气中的碳含量。

实现脱钩的技术选项显然是存在的。但正如另一位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曾指出的那样,从财务角度而言最具吸引力的技术选项(积极追求能源效率)可能因为导致需求进一步增长,从而令完成这项任务更加困难。

绿色投资机会肯定存在。但财政上的优先事项和制度激励往往指向完全相反的方向。

大多数情况下,阻碍进步的是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长的做法。我们固执地认为,增长必须继续下去——不光在那些迫切需要提升生活质量的最贫穷国家;还有在富裕的西方国家,即便在那里满足人类需要早已变成疯狂且可能具有破坏性的消费主义。

如今,质疑增长被认为是只有疯子、理想主义者以及革命分子才会做的事。

然而,我们必须质疑增长。增长准则已经让我们失望,让20亿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的人口失望。该准则正在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脆弱的生态环境。它助长了我们对螺旋式增长的债务的依赖。基于金融不稳定、生态破坏以及持续社会不公的少数人富裕,并非文明社会的基础。

篇5:关于支教的辩论材料

反方论点:

0.我国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

支持材料:日本在回顾工业化历程时,认为“先污染后治理”给社会和公众造成的损害是惨痛的,所付出的代价比事前污染防治投资高10倍以上。

在中国,若我们选择“先污染后治理”,付出的可能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超额支付,因为国情和时代的差异以及我们所依存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很可能在理论推算的污染排放 峰值到来之前“生态泡沫”已经破裂。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我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已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一,若不采取断然措施,污染物排放总量不仅居高不下,而且还会继续增加,环境污染已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的问题。

2)环境突发事件高发期已然来临,去年年末以来,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次水污染事故。在一些地方,长期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的损害已从隐性转变为显性,典型表现就 是不断增高的癌症发病率。污染的反作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蚕食改革开放的成果。

3)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识的提高,使他们的维权意识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呼声高涨。反映在实践中,就是以环境维权为特征的群体上访甚至与排污企业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能否依法公正处置此类事件,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新课题。在一些地方,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忍受程度已近极限,私力救济开始萌芽。

4)国际社会的约束。在发达国家“先污染”的时代,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远远低于当今,环境容量也远比现在丰富,无论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对环境污染的管制十分有限,而在生物多样性、臭氧层保护、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更是空白。而今,情形截然相反,发达国家“先污染”时的“宽松”外部条件已不复存在。更严重的是,发达国家借全球化之势,将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借此完成了本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却加重了我们的压力,污染排放和资源 消耗大国正在成为西方国家“妖魔化”中国的一个新选项。

5)就全球资源供给能力看“驾着大棚车到西部拓荒”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有限的资源供应能力与强劲的市场需求的不平衡,导致石油等基础资源价格飞涨,不仅加大了我们发展的成本,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上半年统计表明,能源消耗增长仍然快于经济增长,单位能耗同比上升0.8%,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上升6.5%和4.1%。新开工的10万个项目中有40%未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规,编制和申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无论从污染现状和趋势,公众健康和需求压力看,还是从资源供给能力与发展成本、国际社会约束来分析,我们都不应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中国今天根本就没有“先污染,后治理”的资本和条件。

1.先污染后治理的惨痛教训

支撑材料:

(1)雾霾!!

(2)严重污染给日本带来怵目惊心的“四大公害病”

水俣病、第二水俣病(新潟水俣病)、四日市哮喘、痛痛病。日本“先污染后治理”,但有些后遗症却难以治理

如何恰当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关系,是一件考验各国智慧的高难度课题。人们常说日本现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成功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其实不然。还以水俣病为例,如今日本水俣湾海水清澈,是熊本县少数几个美丽海域之一,但根据新近的报道,致力于水俣病救助的日本财团法人相思社理事远藤邦夫称,沉积大量汞的海域已被填埋,再也无法恢复原貌,而且填埋地有效寿命为50年,现在时间已经过半,如何保证汞不渗出将是一个紧急的棘手的课题。水俣湾受到汞污染的事件已经过去了60余年,至今该海域还面临如此难题,这一惨重事实说明,环境污染与治理二者必须并行不悖,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企业推动了经济发展,如果一家企业在它投资建立前,就做好完备的防治环境污染预案、采取严格的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同时采用先进的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那么,企业也可以在不污染或少污染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今天,企业是否拥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及完备的环保设施应该是判断一家企业是否一流的必要条件。一个经济仍处在发展、上升期的国家或经济体,如果拥有清醒的环境保护意识、采取得当的环境保护对策,把环境治理措施严格落到实处,那么伴随经济发展的,也会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其实,即使在经济高度发达之后也要高度重视环境污染问题,也要居安思危,有详尽的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与预案。2011年的日本福岛核事故就是一个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这是在日本早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成为一个拥有先进高端技术的国家之后发生的特大环境污染事件。福岛核事故造成的海域、土壤和海产品等污染非常严重,而彻底处理核事故留下的隐患却遥遥无期。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支持材料。。

从技术经济特性看,发展与气候和环境友善的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这一技术经济特性看,它与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节约资源、提高效率、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

未来中国要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包括 1.调整能源结构

在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度的必然选择。

2.提高能源效率

1980—2000年,中国的能源强度从14.34下降到4.87,平均每年下降0.52。我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其中工业能源强度下降是总体下降的主要原因。相对发达国家,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空间仍然很大。2000年火力发电、钢铁、水泥、乙烯的单位产品实物耗能指标国际先进水平只分别为国内先进水平的24.1%、20.9%、44%和69.7%。是年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

3.调整产业结构

4.遏制奢侈浪费

奢侈消费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诉求。中国文化传统有一种攀比和等级观念,少数人的斗富和奢华,多以多数人的基本需求为代价,不仅是一种消费上的非理性行为,而且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从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出发,必须遏制奢侈消费。浪费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规划上的失误,二是低劣的产品和建筑质量,三是消费行为上的疏忽。减少浪费,仅靠意识是不够的,必须采用经济手段。消费者理性是建立在预算约束基础上的。如果价格上有所反映,消费者行为必然会有相应调整。

中国能源资源总量较为匮乏,结构不合理,但能源浪费非常惊人,奢侈消费倾向十分突出。因此,遏制奢侈消费,减少浪费,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

5.发挥碳汇潜力

由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而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中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减排途径。研究表明,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7.1亿吨碳。

6.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3.实现发展与环保双赢的案例 支持材料。。

首先,美国国会针对美国出现的特定环境问题,通过环境立法确立进行环境治理的制度政策、机制框架和行为规范,促使美国构建了比较完备的环境法体系,并最终确立了美国进行环境治理的法律空间和秩序。需要强调的是,美国国会进行的环境立法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国会总是根据情况的变化,保持对环境规范和标准进行创造性的修订,从而提高了美国环境法规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这从美国国会对空气和水污立法的不断修订就可以看出来。其次,美国国会在环境立法初期就注重通过听证会的形式了解环境问题的性质和状况,权衡不同行为体的关切和利益,考虑可能产生的法律政策对各个地方所产生的影响,并对利益方面的得失展开评估,具有平衡和利益兼顾的优点。这就使得环境立法的过程虽然缓慢,但对各方面利益的充分协调和反复权衡,使得制定出的法律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也便于日后的实施和执行。

最后,美国国会通过对行政部门的环境政策和执法情况进行监督,保障环境法律的约束力并提高其实施的效果,也便于及时纠正总统和行政部门不恰当的环境治理行为。而对环境保护署的预算进行监督,则有助于提高环境治理成本收益之比,并保障国家环境治理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篇6:关于支教的辩论材料

2012年7月, 我接到学校通知要到农村学校支教, 当时心里十分忐忑, 因为有一百所乡村小学, 不知道会分到哪所, 可尽管这样, 我还是很坚定地说:“去。”放假后一直在等待着自己的分配结果, 心里既有担心, 也有期待。担心分到彝族地区, 因听不懂彝语, 而与孩子们交流困难;也期待到农村去支教, 可以跟乡村的孩子们近距离接触, 感受他们的纯朴, 如果能分到自己的母校那就更好。带着矛盾的心情, 8月底我接到通知, 到实验学校开支教动员大会, 下午就随支教学校领导到支教学校任教。当看到支教学校领导时, 我喜出望外, 因为我看到了我的老师, 而我支教的乡村小学也正好是我的母校。因此自从我踏进校园那一刻起, 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流水的兵”, 而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 在每一个平凡的支教日子里挥汗泼墨, 辛勤付出。

回到母校, 心情不再那么复杂, 可仍有许多不适应, 支教生活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规律, 学校环境也不同, 孩子们的家庭环境、学习目标也参差不齐, 这让我倍感压力。但当我加入支教队伍之前, 已做好充分准备, 不管遇到多大困难, 一定要坚持不懈, 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于是, 我严格要求自己, 服从领导的各项安排。在思想上我积极进步, 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工作中坚持做到无私奉献, 这让我很快融入了同德小学这个大家庭。

记得刚接手新班级一星期, 就发现学生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扎实, 思维速度慢, 语言词汇贫乏, 作业拖拉, 及格率不高, 而且两极分化严重, 彝族学生较多。面对此种情况, 我及时采取行动,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我经常与他们谈心交流, 并让他们和成绩优秀的学生“结对子”, 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他们进行辅导。同时, 我还告诉他们, 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 也可以写信告诉我, 我一定会保密并及时回复。但愿意来找我的还是寥寥无几, 特别是彝族孩子几乎没有人来找我, 于是我找来了几个平时较开朗、健谈的孩子了解情况。通过谈心, 我感觉到农村的学生生活很苦:在家里, 他们既要做农活, 又要做家务, 回家根本没有时间写作业, 而父母也忙于劳作, 很少跟孩子进行必要的交流和作学习上的辅导;有的父母又不识字, 对孩子的学习无法辅导。了解到他们的家庭情况和学生的内心世界后, 我及时加以引导、教育, 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力求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上, 我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特别是学一些生字、词语时, 以“开火车读”、小组读、男女对读的方式进行教学, 对于成绩差的孩子, 我积极鼓励, 耐心等待, 读对了加以表扬, 读错了, 请人教读, 并再请他读, 读对了继续鼓励。上课回答问题, 我积极鼓励, 答对了给予表扬, 答错了不批评, 慢慢地, 孩子们上课活跃了, 主动回答问题的也多了起来。平时, 我关心学生, 不否定孩子, 多与他们聊天, 给他们讲我读书时的趣事, 还告诉他们大学生活的精彩, 并以此鼓励他们努力读书。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 孩子们向我敞开了心扉, 学习积极性也有了明显提高。有一个彝族女孩, 她很纯朴, 记忆力好, 但拼音写得不规范, 也不爱说话, 不爱卫生, 成绩较差。我并没有放弃她, 而是耐心辅导, 积极鼓励。课余时间, 我一笔一画地教她, 反复纠错, 她渐渐变得没有耐心, 也失去了信心, 可我仍然非常耐心地教她, 并鼓励她。同时, 她有一点进步我便在班上公开表扬她。慢慢地, 她有了自信, 错误次数也少了, 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人也变得开朗了许多, 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这让我很欣慰。

面对这些农村孩子, 特别是彝族孩子, 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并积极和学校有经验的老师交流、讨论, 以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在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使他们的学习有所进步。于是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纠正他们的写字姿势, 指导他们积累语言, 教他们如何进行朗读, 如何做笔记, 并让他们知道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丰富知识等。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不掉队,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完善自己, 在各个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前, 我坚持做到认真备课, 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课堂上我循循善诱, 及时鼓励, 引导学生们大胆质疑, 拓宽阅读渠道, 学习阅读方法。课后, 我认真批改作业, 对于后进生, 我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尊重, 对他们进行重点辅导;对于中等生, 我努力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培优工作中, 我鼓励他们放远眼光, 开拓知识面, 抓住自身亮点, 以求更好的发展。我班的一个彝族男生, 同学们都不太喜欢他, 他虽聪明但爱搞恶作剧, 调皮捣蛋, 生活习惯差, 学习差, 连最简单的字都不认识。为此, 我利用课余时间耐心地教他, 不久, 他有了明显的进步。通过这种方式, 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成绩也明显进步了不少。

除了对孩子们进行学习辅导教育之外, 我还注重对他们进行卫生教育, 让他们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同时, 还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教孩子们要学会尊重、理解、体谅、感恩, 让他们换位思考, 并把一些事情中大人的想法告诉他们, 还给他们讲述了有关感恩的故事, 还教会了他们歌曲《感恩的心》的手语操。这让他们在生活中对大人有了更多的了解, 对老师也有了更多的体谅。刚开始由于孩子们的学习基础差, 所以, 我着重抓基础, 让他们反复抄写并听写生字, 后来无意中我听到几个学生在抱怨, 于是, 我就说: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是出色的。但师傅领进门, 修行看个人。请你们记住, 你们现在拥有什么知识, 以后就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同时, 我还告诉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是希

我校高一年级组共有12个教学班, 31位教师, 其中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有20人, 年级组的发展迫切需要教师的成熟和进步。作为年级主任,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要求和年级组的实际特点, 明确年级组的工作目标, 以课堂教学为集结点, 抓创新理念下的常规教学管理, 向科学的管理要质量、求发展。

一抓备课, 实现集体智慧共享

1. 进一步强化集体备课

在优势学科的带领下, 深入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备课组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 根据学期计划制订周密的月工作计划、周工作计划, 共同确定具体的单元或课题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共同确定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 寻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的方法。备课组全体教师共同创建单元的最佳知识结构, 研究习题类型、编选补充的习题。备课组全体教师共同研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方案, 将课堂教学准备工作做实做细, 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 进一步提升备课能力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 教师个人备课更加深入, 把备课上升到课堂教学设计的层面, 在备好大纲、教材的基础上, 还要备学生, 要从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要从教学目标的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认真研究自己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 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有效教学。

二抓上课, 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课堂上, 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注重分层次教学,

望他们有更大的进步, 并让他们知道:作业写得多, 老师的工作量也更大, 所以请他们也要学会尊重、理解、体谅老师。通过这件事, 孩子们对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体谅。还有一次, 我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课, 底下总有人在小声说话 (有的还是成绩好的学生) , 我用眼神暗示了几次, 可说话声还是此起彼伏, 老师讲他们讲, 老师停他们停。于是, 我生气地说道:“可能你们的事很重要, 必须要现在交流, 那我就先不上课了, 我到办公室, 等你们交流完了我再过来上课。”说完我走出了教室, 回到办公室, 其他老师问我发生了什么事, 我就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 他们说:“这些孩子就是这样, 学习没有积极性、不上心, 对老师也不尊重, 说不定你走了他们还乐呢?”听到这儿, 我心里有些难过, 自己尽心尽力教他们, 可他们却这样。正在这时, 班长带着几个孩子敲响了办公室的门, 站在门口说:“老师我们错了, 请您回去上课吧!”我心里很高兴, 可还是拒绝了, 于是他们默默地回到了教室。过了一会儿, 他们又过来了, 我还看到有几个女学生眼睛里泛着泪光, 心里一阵窃喜, 旁边老师说道:“你们班学生还挺懂事的, 还是去上课吧。”我严肃地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 适当降低教学的起点, 研究中下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 重新调整知识结构, 构建适合全体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每堂课, 每位教师都争取做到让学生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所有的学生都能听懂、理解、会用。同时教师能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 研究课堂教学效果验收方法, 要做到堂堂清, 决不能“欠账”。课堂教学实际中会遇到许多难题, 希望教师要迎难而上, 不要轻易放弃每一名学生, 积极面对教学中的问题, 用崭新的课程观、人才观、质量观、教育教学观、师生观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三抓听课, 实现教师实战式培训

组织骨干教师, 分学科确定承包人, 承包人每周听课2~3节, 及时捕捉学科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学科承包人要明确职责, 树立服务意识, 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年级组解决实际困难, 或及时向年级组反映教师的需要, 起到学科教师与年级组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作为年级主任也要主动、随时向承包学科的骨干教师了解情况;把所掌握的情况向部门领导汇报。沟通时要认真剖析不足, 找出解决和突破的办法, 与任课教师交流, 提出整改建议;同时也要不断发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向全校教师推荐。

各听课组长抓教学, 要把工作做到实处, 务必参加学科教科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 加大对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的督导和检查力度, 带领教师找准科研和教研的结合点, 让科研课题走进课堂, 增强科研课题的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品位。教研组全体教师, 包括听课组成员要不断研究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所有的教师在研究中思索、

“回去吧, 我马上过来。”可他们还不肯走, 非要拉我一起去教室。我随着他们走到教室门口, 听到的不再是此起彼伏的说话声而是哭声, 同时, 映入我眼帘的是黑板上的六个大字:老师, 我们错了。紧接着, 班长喊:“起立!”所有的孩子全部站起来说道:“老师, 我们错了, 请您原谅!”此时我感觉我的眼睛湿润了。我让他们坐下, 并跟他们说了一些心里话。以后的课堂上, 偶尔还是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可只要我不讲了, 他们也就明白了, 自觉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认真听讲。这让我感觉非常温暖, 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骄阳似火, 我心里却是格外的伤感。孩子们围在我身边, 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老师, 你还回来吗?”更有孩子说:“老师, 你的家就在这里, 你调回来吧!”我不知如何作答, 更不敢轻许承诺, 生怕让他们失望。在孩子们殷殷的目光送别下, 我一步步离开。在拐角处, 回头望去, 孩子们站立在校门边, 我的心里涌出阵阵激动:支教生活所焕发的光芒将照亮我今后的人生道路, 会照亮孩子们的人生之路, 也会让山乡花开遍地!

上一篇:武汉工程大学优良学风班申请材料下一篇:软装学习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