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发展规划

2024-08-06

物流业发展规划(精选8篇)

篇1:物流业发展规划

《淮安市物流业及物流园区发展规划》解读

2014年3月,市政府批准了我委组织编制的《淮安市物流业及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5)》(以下简称《规划》)。为便于《规划》理解和执行,现作相关解读如下:

一、《规划》编制背景

淮安物流业经过长期以来的建设,物流业态初具规模,对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益显现。但淮安物流大多从传统业态发展起来,同发达地区相比物流结点空间布局不合理、物流业集聚度不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低,迫切需要制定专业规划来统领物流业协调发展。

淮安独特的区位优势,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也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良好的综合运输优势和产业基础,使淮安具备发展大商贸、大物流的有利条件。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淮安迫切需要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重新思考定位,促使淮安物流业适应支撑未来经济快速发展需要。

《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江苏省 “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苏省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和颁布,为淮安《规划》的制定发挥了政策支撑作用。

市委市政府紧抓建设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必需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多渠道、多业态、内外贯通、城乡一体化的物流发展系统。要求市发展改革委组织省内知名专家编制物流业发展《规划》。《规划》编制完成后,市政府于2013年8月组织了讨论。市发改委在2014年2月市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上作了专题汇报,进一步听取了相关意见。经修改完善后,市政府批复印发了《规划》。

二、《规划》编制意义

《规划》编制进一步彰显了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管理决策手段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体现了提高淮安现代物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发挥了以规划引领指导物流业发展的科学思路。

《规划》编制采用物流业发展与物流园区空间布局合并编制形式,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而且增加了规划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方便了规划的贯彻落实。

《规划》明确淮安下一阶段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物流园区空间布局方案,确定了淮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实施路径。《规划》编制有利于加强对淮安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指导,有利于促进全市物流资源整合和合理配置,有利于形成物畅其流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有利于推进淮安现代物流业走向区域化与国际化。

《规划》提出了保障措施,明确了市发展改革委在加快物流业发展中的牵头作用,健全了管理机制,解决了淮安物流业管理多头、职责不明问题。

三、《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通过对淮安物流现状、基础条件分析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预测,论述了淮安物流业发展总体思路、发展战略重点,提出了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淮安物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共分十一章45节,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明确了淮安物流业总体发展纲要

1.指导思想 坚持以推动物流业科学发展、突破发展为主题,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通道建设、坚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能力、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轻环境压力为目标,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创新物流发展方式,加强产业联动及区域联动,着力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节能环保、安全有序并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物流服务体系。

2.战略定位 主要依托淮安市的综合交通优势和产业优势,将淮安打造成立足苏北,辐射鲁南、豫东、皖北地区,服务长三角的区域性重要物流枢纽城市。建设立足苏北,辐射鲁南、豫东、皖北地区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形成苏北内陆地区对接沿海地区的区域性物流转运枢纽和苏北重要的保税物流集散中心。

3.发展目标 主要把淮安打造成沟通国际、服务长三角、辐射周边的苏北现代物流产业高地,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物流保障。到2015年,物流增加值达到200亿元以上,重点推进形成新增营业收入50亿元上省级示范性物流园区1-2个。到2020年,物流增加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4%,新增营业收入50亿元上省级示范性物流园区3-5个。到2025年要求物流增加值达到800亿元以上,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3%。

4.总体框架体系 《规划》确定淮安物流发展以“3平台5体系4园区8中心”建设为总体框架体系。即打造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发展政策三个平台,形成商贸、产业、电商快递、港口、保税五大物流体系,建设淮安东南物流园区、淮安空港物流园区、淮安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淮安保税物流园区四个园区,建立淮安盐化工物流中心、淮安粮食物流中心、涟水物流中心、洪泽物流中心、盱眙物流中心、金湖物流中心、淮安新港物流中心、马坝物流中心八个物流中心。

(二)确定了淮安物流结点空间布局及功能定位 一是依托涟水机场临空产业优势,发展空港产业物流,推动快递龙头企业建设区域快递物流基地,加强保税物流服务,建设苏北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二是依托淮安综合大市场、公路枢纽、新长铁路袁北货站、西港片区,采用“一园二区”布局方案,高标准打造淮安现代综合物流园区。

三是依托苏北灌溉总渠、新长铁路、京沪高速等交通优势,在淮河入海航道以北、临近连淮扬镇铁路,建设淮安东南物流园区,打造电商快递物流基地,完善电商快递物流服务体系,提供大宗物资海河联运、公铁水联运等中转联运服务。

四是立足淮安综合保税区,依托涟水空港及高速公路优势,发展保税物流,开展进口商品的保税、展销、分拨、国际电子商务等物流服务。打造辐射苏北、山东、安徽,与青岛港、上海港联动的保税物流集散中心。

五是利用淮安新港良好的水运条件,扩大港口规模,重点建设连接苏北、苏南,辐射皖北、鲁南的内河集装箱物流集散中心,重点发展水陆、水水集装箱物流。利用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的水资源优势,依托贯通洪泽湖和高邮湖的淮河入江水道,加快金湖港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完善港口物流服务功能。重点发展金湖港港口物流、制造业物流及商贸物流。

六是根据淮安产业发展特点,加快产业物流发展。⑴依托盐河航道打造面向苏北,辐射沿海,服务苏南的集粮食交易、加工、检测、仓储、转运分拨、配送、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⑵依托洪泽湖的水产资源优势,围绕洪泽湖水产品批发市场,打造洪泽水产品物流中心,提供农副产品展示交易、加工配送、冷藏冷冻等物流服务;⑶依托淮安盐化工基地,以盐化工新材料为主导、传统盐产业为支撑、盐产业延伸为拓展,建设盐化工物流中心,为盐化工基地提供原料及产成品的仓储配送、中转分拨、仓单质押、展示交易等服务;⑷利用盐河航道、宁连高速等的优势,建设涟水物流中心,为涟水县酒业、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产业提供配套服务。⑸利用盱眙的区位优势及农副产品资源,建设盱眙物流中心,为龙虾、畜禽、经济林果、优质稻米等特色农产品提供流通加工、仓储运输、分拨配送等服务。七是根据淮安空间布局规划,依托宁淮高速公路、宁连一级公路、121省道以及金马高速公路交汇的交通条件,打造马坝物流中心,为淮安市南片区的制造企业、商贸企业提供货物集散、货运配载、仓储配送、货运交易、干线运输、货运班车等公路物流服务。

(三)明确了加快淮安物流业发展重点工程

第一,抓好重点物流园区培育工程。将淮安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淮安东南物流园区打造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物流组织化程度高、技术水平先进、集散能力突出、公共服务能力强、对物流业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综合型物流园区。将盐化工物流中心、粮食物流中心打造为专业特色明显、物流规模大、专业能力强、行业配套功能全、对行业物流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专业物流园区。将淮安新港物流中心打造为服务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信息化水平高、配套设施全的内河集装箱物流中心。支持建设淮安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淮安东南物流园区,打造为省级重点物流园区。

第二,多式联运与转运设施工程。完善综合交通建设与管理体制,有力促进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推进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统筹布局的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开展多式联运工作。加快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衔接设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以铁水联运、公铁联运、公水联运等为主的多式联运,鼓励物流企业拓展业务范围、提高运输组织水平,积极开展多式联运服务,实现最佳的运输衔接和物流效率。第三,城乡配送工程。加快推进淮安城市配送网络与农村物流网络的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物流配送网络,打造便利、快捷、高效的城乡配送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城市配送网络,大力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体系,积极推进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配送站的建设。加快农村物流网点建设,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畅通城乡双向物流渠道。

第四,口岸物流工程。加快推进淮安保税区物流园区、淮安空港物流园区的建设,完善保税物流功能,积极发展保税仓储、国际采购、国际分销、国际中转、国际配送等业务。推进淮安新港水路二类口岸的建设,完善配套物流功能,推进新港与连云港、南京、太仓等开放港口的有效对接,积极拓展内河集装箱业务。

第五,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加快建设汇集全市物流信息资源、与全省信息平台及全国信息平台有效对接的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物流信息采集的智能化,提升物流信息采集的速度、效率及准确率。加快物流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建立全市物流信息采集、交换、共享机制。

(四)提出了加快淮安物流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管理协调体制。成立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由发改,经信、交通运输、商务、财政、粮食、供销、统计、规划、国土、海关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淮安市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主要负责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针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方案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推进物流业重大项目建设。

二要强力推进规划的落实。各县地方政府也要将现代物流业发展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制订当地物流业规划及物流园区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当地物流业的发展。重点物流企业向规划的物流布局区域转移,促进城市物流基础设施的优化布局。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物流相关企业向物流园区园区集聚。

三要提升物流业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的淮安市现代物流业统计信息收集、研究、监测、发布体系。建立全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制度,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淮安市物流业的规模、结构以及发展水平。充分发挥物流协会在政府与企业联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强化协会在规划编制、政策研究、物流咨询服务以及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中介服务功能。

四要加大物流业开放合作力度。加强物流业的国际合作,鼓励重点物流企业提高国际物流服务能力,尽快纳入区域乃至国际采购供应链体系。加强与长三角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供需对接,建立物流信息、人才交流共享机制。积极吸引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在淮安设立分公司、区域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物流资源配置。五要强化物流人才培育。支持高等院校物流相关学科建设和产学研基地建设,建立校企结合的物流培训模式,鼓励物流业在职人员培训,大力培养物流业适用技能人才。着力引进现代物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引进一批现代物流领域领军人才,培养一批本土通晓物流业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篇2:物流业发展规划

建“一核多点”物流园区

从建设布局上看,规划将建设“一核多点”的物流园区(中心)。“一核”是为沈阳机床、沈重、沈鼓、特变电工等国家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工业原材料和产成品物流服务的沈西综合物流园区,计划在大青乡规划建设用地3平方公里,初期启动1平方公里。“多点”包括化学工业园物流中心、冶金工业园物流中心、铁西物流中心、大型设备交易展览中心、零部件交易中心、钢铁物流中心、东药物流中心、汽车及配件物流中心和国际纺织服装城等,尽快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与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相匹配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分布空间在“两廊一带”

从建设区域中看,“两廊一带”是该区的产业集聚区,因此物流也集中在该区域内。“两廊”即“西部十字金廊”,横向以建设大路为主轴,是一条以商业、金融业、服务业为主要业态的经济带,纵向规划是兴华大街,从南至北遍布建成和在建大型商业项目。“两廊”重点发展商业型和生活型物流体系。“一带”即沿沈西工业走廊物流产业发展带,该带东起北一路西至冶金工业园,重点发展为装备制造业服务的物流体系。

篇3:物流业发展规划

1.1 我国物流业快速增长

分析物流发展要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来看,外部主要是市场和影响市场的环境,内部是物流的整合和运作。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非常迅速,但主要是在中国制造业环境下,这也从近几年的外贸量和货运量规模直线增长可以看出,这种增长方式主要被认为是一种规模的快速扩张。事实上物流发展是基于第三利润源泉,第一是扩大销售,第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利润实际上是挖潜、扩大再生产的模式,物流的本质属于成本范畴,规律是占GDP比值呈下降趋势。

1.2 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我国的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1.3 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

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2 物流业振兴规划为物流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2.1 为推动物流行业发展,我们应从规划方面入手

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只有国内需求发展平稳,才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扩大内需,带动国家经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我们应加强物流行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提高物流行业的服务水平,这对扩大国内需求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产业转移进入新阶段,广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这种机遇中带有挑战,物流企业要抓住有利时机,通过自建或并购等手段,实现低成本战略扩张。

2.2 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

中国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角色正在不断强化。制造业已经进入供应链管理时代,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已经让位多品种、小批量的精益生产模式。制造企业开始有选择地推进供应链管理,推动集约式生产方式的发展。企业加快引入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技术,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库存,加速企业的现金周期,提高资金利润率。这对物流企业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好机会。关键是物流企业要具备满足制造企业物流需求的技术和能力,形成制造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的格局。物流企业要应用供应链管理技术,深入挖掘客户潜在需求,从销售物流向生产物流、采购物流延伸服务,全面介入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2.3 振兴规划为资源整合创造条件

物流业振兴规划鼓励制造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实施有利于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强做大。加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推进物流业技术创新。深化区域物流合作,促进物流集聚区加快发展,是我们当前工作的目标,一些有实力、勇于创新的物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日益凸显出来,获得了快速发展和继续壮大的机会,物流业的行业竞争加速了资源重组,使得行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发挥了它的最高效率。物流业的行业竞争对于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来说,也是一次做大做强的良好机会,只要在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企业就能在整个行业领域站稳脚步。对于中小物流企业,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发挥自己做精做细的特色,由于自己可以灵活多变,可以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与生产企业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物流企业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企业文化当中,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运用灵活多变的方式,加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以便为企业更好地服务。

2.4 加快我国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

当前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生产制造业面临困境的同时,物流业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难。而物流振兴规划的出台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注入了强心剂,总体来看,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增长势头良好且稳定,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外国投资者对于物流服务外包的强烈愿望还在不断增长,在政策上,我国政府坚决鼓励物流市场的发展,这些因素都将为我国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摘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国务院常务会议获得通过,使物流业搭上振兴计划的“末班车”。本文对物流业振兴规划出台的背景、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物流业振兴规划为我国物流业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

关键词:物流业,振兴规划,机遇

参考文献

[1]冯建本.物流业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和机[J].山西:经济师.2009.3.

[2]王乃超.我国物流业的未来走向—把“冬天”化为机遇[J].天津:中国储运.2009.2.

篇4:物流业发展规划

关键词:物流业,发展劣势,发展对策

一、我国物流业重要发展劣势探讨

1、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较低,不利于物流业的整体发展。虽然我国物流装备市场在近几年有了较快的发展,各种物流装备设备的生产增长较快,汽车、起重装备、升降装备、输送装备、搬运车辆、货架、立体仓库、集装箱运输等的运用在我国的物流业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我国的物流装备基本上是以手工或半机械化为主,物流业的装备水平总体较低[1]。另外,我国开始有了铁路提速、公路联网、专业化泊位建成投产、长距离油气管道开通和车船运力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这虽然对我国交通运输全面紧张局面的缓解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与我国人口和地域相对而言在世界仍处于低水平 [2],特别是存在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有不是很适合中国人口多、人口集中国情,投资没能发挥最大作用的情况下,我国交通、运输等物流基础设施相对不足的情况尤为突出。这导致我国许多物流组织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低、配送成本高、客户满意度差、盈利能力低,这将严重影响物流行业的整体发展。随着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普及,为适应电子商务条件下高效率低成本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快速提高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以提高物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物流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制度约束,不利于全国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一系列制度方面的问题约束着物流业的健康发展。首先,条块分割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我国目前的物流行业管理仍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部门分割体制。例如,我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与物流相关的各部分分别由铁道、交通、民航、外贸等不同政府部门进行管理。同时中央到地方也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一方面,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难以有效合作和协调;另一方面,各部门、各地区各管一块,将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实行一种分段式的管理模式。这种条块分割的体制,不仅无法适应和满足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物流产业的发展。其次,我国现代物流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企业在改善自身物流效率时,必须要整合配置企业内外的资源,而与企业资源配置密切相关的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用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市场准入与退出等制度还远不能适应物流企业发展的需要。

3、物流信息化水平落后,国际竞争力低。我国物流信息化水平与过去相比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中国仓储协会会员企业填报的数据显示59家企业只有31家企业拥有管理信息系统,其中多数企业只有单一的仓储管理系统[2]。这些实力相比强大的会员企业尚且如此,很多没有进入协会的更加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则会更甚。有资料显示:有相当多的企业甚至还停留在原始的仓库租赁的简单业务中,他们拥有的仅仅是一纸租赁合同[2]。另外,由于很多物流企业物流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落后,没有组织实施质量控制的系统,导致准时送达率、货损货差率、订单交付率等绩效指标离客户要求还有很大差距[1]。面对国外物流业抢占中国物流市场步伐的加紧,国内物流业为了能很好地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必须加快物流信息化的建设步伐,以增强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物流教育滞后和人才短缺,严重阻碍物流业的发展。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较上世纪而言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总的来说仍然很落后。具体表现为: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较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模式;研究生教育刚刚开始起步;物流职业教育虽有但不到位;物流培训仍有但不能做到理论和实际兼备,培训效果不大。由于这一系列的原因,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现象严重。物流人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通过合理的教育和有效培训难以出现符合要求的人才。

二、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以优化资源整合。在加快公路、铁路、航道、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快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物理设施(场、站、库房及装备)、信息网络和服务能力的建设,建立有效衔接的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和运输、仓储、配送、信息、展示等功能集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基地;建立包括数据交换中心、电子商务安全认证中心及金融结算中心在内的公共网络服务平台;要加强对大型配送中心、交通枢纽的投入,整顿现有的分散网点,使之集中化、合理化;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功能整合,用活用好现有物流设施;调动物流企业的积极性,多渠道筹措资金,对现有物流设施进行改造,提高现有物流设施的技术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5];新建设施的规划要与既有设施的改造、整合相协调,要按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推进相关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完善,在以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宏观协调,改变过去各自规划的做法,以推进物流基础设施的合理空间布局与功能的不断完善;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从有助于物流基础设施整体规划发展的角度防范重复建设。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和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将可以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的保障。

2、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按照物流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不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制度方面的约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首先,必须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行为,加强对不正当行政干预和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制约,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也就是说,要迅速改变物流业管理政出多门且不协调、物流运作功能条块分割、行业垄断严重、地方保护主义泛滥、对外超国民待遇对内非国民待遇等状况。其次,必须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势重组。再次,对物流业采取积极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鼓励物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改善物流设施,促进物流企业的发展和物流服务的推广。针对现有物流税费不合理的情况,要加大完善物流税费方面的力度。为此,应做到:统一营业税税率、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计征基数;降低扣除率、扩大扣除范围,解决运输发票抵扣增值税问题;统一缴纳企业所得税,合理运用优惠政策,扶持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再次,在国家物流法规体系发展滞后和不健全情况下,政府应推动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性的物流法规和配套规章的制定,明确物流的范畴、管理部门、物流企业的资质和市场准入与退出的条件、市场竞争规则等。通过制度环境的优化,调动资源所有者的积极性,合理整合现有资源,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加快我国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我国物流业应通过加快信息化的建设,来实现其核心技术能力,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物流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社会化是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的GIS、GPS技术,在现代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对物流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物流信息技术主要有:EDI技术、实现资金快速支付的EFT技术、条形码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及全球定位系统等。而涉及的设施主要有:条码用材、条码打印机、数据采集终端、质量检测仪、无线网络、电子标签、自动化元器件等。为了应对全球物流业的挑战,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共同投资的方式成立物流信息服务企业,将GIS、GPS、GSM、WEB等各种物流技术集成一体,为物流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值得关注的是,在目前中国物流总体实力较缺乏和众多企业资金、资源等竞争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会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措施,基于互联网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与其他物流系统相比,真正实现了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物流信息和物流功能的共享。

4、加速物流人才的培养。 针对物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缺乏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快物流人才培养的步伐:①通过学历教育培养物流人才。②通过职业培训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③强化资格认证提高物流人才水平,资格认证考试不仅应加强理论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体现不同层次的实践能力的测试。④通过出国进修扩大物流人才培养渠道。通过参加国外的培训进修,有助于我国物流技术、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人才素质尽快赶上发达国家。

总之,在看到我国物流业成绩时,更应关注现今存在的问题,努力探讨多途径的解决办法,积极借鉴他国的成功的经验与经营管理模式。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职业大学经管系

参考书目:

[1] www.ztb.org.cn .现代信息化物流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 庄光平.我国物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N].经济日报,2002-1-12.

[3] 王茜.信息化:现代仓储业的灵魂[N].现代物流报,2003-2-26.

[4] 章劲松, 袁云斌.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1980, 2:33-35.

The logistic industry development inferiority of Our country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Liu Zhuzhong

Hunan Women's Vocational University administe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Abstract: While Our country logistic industry is under fast development, there are a series of development inferiorities. main development inferiority is that the logistic infrastructure and the equipment are underthe lower level;The logistic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facing the bigger systemrestraint; The level of the information is to be backward; The education of the logisticlag and the talented person is short. Solving this a series of problems need the government, the enterprise and society's joint effort.

Key words: logistic industrydevelopment inferiority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篇5:呼和浩特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金梅

(3)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

(4)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汇编

王璐

(5)呼和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王璐

(6)呼和浩特市服务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2—2015)

张玲

(7)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张玲

(8)呼和浩特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建设的总体方案(2011—

2015)齐芳

(9)呼和浩特市交通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齐芳

(10)呼和浩特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枢纽总体规划研究

报告赵丹丹

(11)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0)赵丹丹

篇6:物流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的公示

为推进惠州市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我局牵头编制了•惠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按照市政府•印发†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惠府„2009‟102号)的要求,现予以公示,公开征求社会各届的意见。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于公示之日起30天内通过书面或电子邮件、传真、电话等方式向我局反馈。

联系电话、传真:0752-2892236

电子邮箱:2892236@huizhou.gov.cn

地址:惠州市江北云山西路6号行政中心4号楼320室

邮编:516003

附件: •惠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

惠州市发展改革局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六日

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综合运输能力不断增强,交通对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一是公路主骨架初步形成。截止2010年末,惠州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总长1082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0074公里,高速公路379公里,惠州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跃居全省第二位,“五横四纵三支”高速公路网逐步形成;通车里程公路密度为97公里/百平方公里;等级公路密度为90公里/百平方公里。二是京

九、广梅汕与惠大铁路实现无缝对接。京九铁路与广梅汕铁路在惠州市交汇,又与惠大铁路接轨,形成铁路连接港口的大陆桥格局。截至2010年底,全市境内铁路营运里程为142.7公里(京九铁路88.9公里,惠大铁路53.8公里)。三是惠州港建设初具规模。惠州港拥有生产性泊位34个,最大靠泊等级为30万吨,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5个(30万吨级2个,15万吨级2个,1~5万吨级11个),千吨级及以下泊位19个,设计总吞吐能力达7400万吨;东江内河港口拥有码头泊位37个,总吞吐能力为350万吨。四是惠州机场恢复民航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惠州机场将按4D标准进行扩建,把惠州机场建设成为以货运为主、客货两用、军民合用的珠三角主要支线机场。

3、物流园区和商贸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随着惠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惠州市物流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理念进一步强化,物流资源整合不断推进,包

低空载率,提高物流效率和物流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发展趋势。物联网技术的兴起,GPS、RFID等先进技术应用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政府和物流企业共同追求的热点。“惠州够快物流网”和南方物联网示范工程“物联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瑞驰项目的建设,有力的支撑和带动了惠州物流信息化发展。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惠州市物流业还处于发展阶段,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物流资源整合程度不高

惠州市物流组织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物流企业“小而散”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物流园区集约化程度低,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物流质量和物流效益普遍较低。物流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存在多头管理现象。

2、物流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作为惠州市发展物流业主要依托之一的惠州港,港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国际集装箱码头建设缓慢,港铁联运方式有待加强,港口在物流业中支撑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公路路网亟需进一步完善,公路物流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有待改善。

3、专业化物流企业少,服务水平偏低

惠州市的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少物流龙头和品牌企

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惠州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行业抓实抓好,并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业总体思路、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为惠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良好的区位交通条件为惠州市物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珠三角经济区是国内目前最活跃的物流集散地之一,全国物流市场收益的近4成来自珠三角地区。惠州位于珠三角经济圈内,是中国大陆除深圳市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且陆域腹地广阔,占整个珠三角地区的1/5,是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承接穗深港莞产业转移的理想地区。惠州还是珠三角通往粤东、江西、福建的门户,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惠州市等级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等陆地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惠州港打造亿万吨级港口工程整势待发,惠州机场按4D标准进行扩建工程有序推进,粤苏皖赣物流大通道初步打通,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为惠州市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三、雄厚的产业基础为惠州市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惠州市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质量逐步提高,经济发展活力日益增强,投资环境日臻优化。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惠州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改组、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以石油化工、电子数码为龙头的产业群以及特色农业、汽车零部件业、水泥建材业、服装制鞋业、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等“2+8”

展机遇。

2、面临的挑战

惠州物流业的发展存在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国际国内不确定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物流业务量特别是外贸业务量明显下降,物流企业发展受到较大冲击。

二是受银行信贷款收紧,以及劳动力、原材料、燃料等成本增加,部份物流企业特别是小型物流企业出现发展资金不足,流动资金周转紧张,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等现象。

三是物流市场竞争加激,受周边地区物流业快速发展,而惠州市在港口建设、干线运输等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影响,在难于吸收外地物流量的同时,本地物流量产现外流,影响惠州市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

项目,加快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具有惠州特色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4、创新模式、提升质量

加快传统物流发展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新型物流业态,提升物流效率效益,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做强做优物流企业,打造物流知名品牌。倡导绿色物流理念,积极发展低碳物流。

三、发展目标

力争到“十二五”末,惠州市物流业增加值达400亿元,年均增长11%以上,占GDP的比重达14%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0%;全市货物运输总量达1.9亿吨,年均增长8.5%以上,货物周转量达300亿吨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超过1.2亿吨,年均增长15%以上;形成一批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服务功能强大、核心竞争力突出的专业物流企业和大型物流园区。

到2020年,全市实现物流业增加值超过77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全市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明显下降,创建5家以上省级重点企业,10-15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国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占物流企业总量的明显上升,建成一批规模化、网络化、专业化、信息化、可集约发展的现代物流企业集群,形成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3、三大物流企业集群

根据惠州市城市功能规划、区位优势和产业特征,重点打造服务功能强大、具有自身特色三大物流企业集群。

(1)中部惠城中心城区物流企业集群。依托惠城交通、商贸、文化等快速发展优势,以江北百万平方米商业物流园区为中心,并逐步向周边拓展延伸,形成以综合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商贸物流等为主的物流企业集群。

(2)南部大亚湾-惠阳物流企业集群。依托惠州港口优势和大亚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重点建设中海油物流基地、太东国际物流园、大亚湾华瀛燃料油调和配送中心等物流园区和项目,形成以石化物流和大宗物品流转等为主的物流企业集群。

(3)西南部仲恺物流企业集群。依托仲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点建设中投综合物流园、华立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形成以工业物流、保税物流、商贸物流等为主的物流企业集群。

第三章 发展任务

一、建设物流快速通道

完善惠州市交通运输网络,打通惠州至周边城市的快速物流

3惠州江北农产品批发场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不断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进一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物流工程。加强物流标准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发挥物流业行业协会功能。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实现惠州市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根据各县区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加强政策引导和市场培育,深化各地产业合作,整合物流资源,推进优势互补,不断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惠城区依托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等区位优势,以及“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国照明电器品牌基地”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工业物流及汽车、农产品、建材等专业市场,逐步发展会展物流、再生资源物流和冷链物流。大亚湾区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和石化大项目,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和石化物流。惠阳区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充分发挥香港、深圳和大亚湾后花园的作用,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空港物流、海港喂给物流基地。惠东县依托碧甲港区以及农业、女鞋工业等优势,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会展商贸物流和农产品物流。博罗、龙门根据各地特色,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工业园区物流、农业物流等物

五、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建立开放的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打造惠州“物联网”,积极融入全省、全国“物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在线跟踪与过程控制,提高和优化政府监管服务水平、货物通关效率和物流效率。不断提高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按照物流现代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要求,增强物流服务能力。鼓励物流企业自主开发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并通过服务外包等形式,带动全市物流信息化普及运用。

六、加强物流基础工作

建立和完善物流技术标准体系,贯彻执行物流技术装备、物流管理流程、物流信息网络等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机具等设施,普及应用商品条码、自动识别、信息交换等技术。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鼓励采用厢式货车、专用车辆和专用设备。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物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建立现代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运行分析制度。充分发挥物流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行业规范与自律。

7第四章 政策措施

一、树立物流理念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促进惠州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惠州市各级各部门应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意义,以大物流意识谋划全市物流业布局。引导和鼓励惠州市物流企业利用现代物流理念和先进物流技术,通过增资扩股、并购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做精,通过物流带动人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聚集,壮大产业规模,提升惠州市综合经济实力。

二、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加强对惠州市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领导,组建相应的组织机构,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发改、经信、交通、港务、财政、税务等部门组成的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加快物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相关政策,协调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对全市物流业实行统一组织、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管理。组建和培育市物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

9领域中央预算内资金,市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市现代产业100强专项资金适度向物流业倾斜,支持惠州市现代物流业项目建设,促进惠州市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

五、培育市场体系

遵循物流一体化运作的规律,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分割,建立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物流市场体系;修订或废除过时政策法规;加大物流市场整治和监管,避免无序竞争;规范针对物流企业的各种收费,整顿道路运输收费站点,对物流服务价格实行宏观指导,进一步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建立物流业发展的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物流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六、培养物流人才

篇7:物流业发展规划

答谢词(代拟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根据安排,今天,安庆市人民政府与北京中物联物流规划研究院在这里共同举行《安庆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专家评审会。首先,我谨代表安庆市人民政府对参加今天评审会的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谢意,对省发改委、省皖江办对规划编制的指导以及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庆市是示范区规划“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中沿江发展轴的重要节点,是“铜池枞组团”、“安庆产业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皖江六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安庆产业组团,包括安庆市和池州市东至县,主要依托石化产业基础,促进化工产业集聚,构建循环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支柱产业实力。重点承接发展轻纺、汽车零部件及船用设备加工、文化旅游等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建设全国重要的石化和轻纺产业基地。发展现代物流业,既是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有关政策、实现安庆市跨越式发展的现实

需要,也是发挥安庆区位和交通优势、集聚区域资源、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客观要求。

与此同时,根据《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安庆作为全省五大物流枢纽之一,市委、市政府对物流业的发展十分重视,我们将尽力发挥安庆的区位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加快港口物流园区建设,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建成服务皖西南、面向皖赣鄂的区域性物流枢纽。

下面,我根据各位专家和领导的意见,强调下面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认真完善规划。刚才,各位专家和领导按高标准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对规划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规划编制单位充分采纳,进一步完善规划,确保规划具有较高的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规划编制单位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参谋指导作用,做好规划实施的后期相关服务工作。

二是严格执行规划。规划通过评审后,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报批。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充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确保规划的延续性。

三是恳请大力支持。安庆市的发展,尤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省发改委、省皖江办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在此恳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从规划、政策、项目等角度对安庆给予一如既往的关心和重视,以促进安庆市物流业更好更快向前发展。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顺达!

篇8:物流业发展规划

1 应时而生 意义重大

当前, 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主要指标处在合理区间, 但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结构调整任务艰巨。面对新的形势, 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 把物流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多次考察物流企业, 对物流业发展作出重要讲话和批示。这次又把物流业发展问题提到国务院常务会议, 足见高层领导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视, 也说明物流业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的重要作用。

物流业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每一单位的GDP需要3个多单位社会物流总额相配套; 二是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 物流业每增加6个百分点, 就可以带动服务业增长一个百分点; 三是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源泉, 物流成本的降低可以转化为直接的经济效益; 四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 劳动密集的物流业对于“稳就业”功不可没。

近年来, 我国物流业得到较快发展, 但也遇到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2009年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对物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三年振兴规划到期, 急需新的规划来接续。早在2011年7月,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 吸收包括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内的13个部门和单位组成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近三年来,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国家发展改革委领导下, 积极反映行业企业诉求, 参与了有关的调研、起草、修改和论证等项工作。

2 内容丰富 重点突出

《中长期规划》在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问题和面临形势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新一届政府决策导向, 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新华社新闻稿报道的主要内容来看, 有这样一些“亮点”值得关注。

一是深化了对物流业产业地位的认识。《中长期规划》提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把物流业放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 重要性得到强化。体现了国务院对物流业认识的深化, 极大地拓宽了物流业发展空间。

二是明确了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中长期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提升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 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既是对原有规划的延续, 又体现了新形势对物流业发展的新要求。特别是提出了“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的“四化”要求。

三是确定了12项重点工程。《中长期规划》提出了农产品物流、制造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等12项重点工程。如果从物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来看, 以下几项极有可能列入重点工程。如: 多式联运工程、物流园区工程、大宗资源型产品物流工程、城乡物流配送工程、电子商务物流工程、物流标准化工程、应急物流工程等。

四是聚焦了物流业的突出问题。会议强调, 当前建设现代物流体系要突出重点, 一要着力降低物流成本, 二要推动物流企业规模化, 三要改善物流基础设施。这些都是制约物流业发展最突出、对于物流业提质增效最有效的问题。这就抓住了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牛鼻子”, 找到了推动产业政策的“突破口”, 具有积极的政策指导意义。特别是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会议要求加快物流管理体制改革, 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 加强市场监管, 清理整顿乱收费、乱罚款等各种“雁过拔毛”行为, 形成物畅其流、经济便捷的跨区域大通道。这些方面正是多年来困扰物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3 推动落实 充满期待

2009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后, 物流业界欢欣鼓舞, 充满期待。但从这几年落实情况来看, 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次《中长期规划》讨论通过, 再一次给我们带来希望, 相信新一届政府一定能够推动政策落地。

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 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近期连续两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 都强调“国务院决不发空头文件, 所有政策措施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就我们掌握的情况看, 群众最期盼、制约行业发展最突出、社会有共识的一些主要问题和业界诉求如下:

一是减轻税费负担, 为物流企业“减负”。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 物流企业2008—2012年税收支出平均增长速度快于同期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增长; 五年间平均税收负担, 高于全国同期宏观税负水平, 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特别是实行“营改增”试点以后, 运输与仓储等物流服务环节税率非但没有统一, 运输服务型企业普遍增加税负120% 左右。为此, 建议将物流业降低税负、统一税率。将“货物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合并, 设置统一的“综合物流服务”税目, 执行6%的统一税率。以适应物流业一体化运作的需要, 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

二是支持物流用地, 促进项目“落地”。物流用地作为物流园区的重要载体, 具有较强的公共属性, 应予以重点保障。随着城市扩容改造, 原有物流用地不断“被拆迁”, 而新增物流用地难以保障。一些地方以物流名义圈占土地, 更加剧了物流用地的紧张局面。为此, 建议对物流设施用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保障物流用地的稳定供应, 取消对物流用地投资强度等的附加要求。对物流用地应立法保护, 不得随意变更用地性质和规模, 不得强制物流用地无限度外迁。推行租赁土地方式, 不再一次性出让土地, 从源头上堵住借物流名义圈占土地的问题。

三是创造便捷交通, 缓解“行路难”。近年来, 大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许多城市在中心城区采取多种形式的交通限行管制。此外, 公路收费居高不下, “乱罚款”现象屡禁不绝。正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的“雁过拔毛”行为。为此, 建议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城市配送车辆与普通货运车辆进行分类管理, 对符合要求的城市配送车辆按照公共交通管理, 给予道路通行权。合理规划通行路线, 科学设置装卸地点。选择部分城市开展取消通行证试点, 加强城市配送体系建设和管理。对于公路收费, 建议降低和统一收费标准, 公开收费使用情况。逐步撤并收费站点, 控制收费公路规模。坚决杜绝公路“乱罚款”, 设立全国统一的执法规定, 减少自由裁量权, 切断地方、部门与公路管理的利益链条, 加强公路罚款制度约束。

四是改革投融资体制, 解决“融资难”。物流业资金需求量大, 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长, 普遍存在融资瓶颈。企业普遍反映, 行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银行贷款仍然是主要的融资渠道。行业缺乏产业基金、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融资模式, 融资成本较高。此外, 由于客户资金紧张, 资金回款账期进一步延长。为此, 建议进一步放开融资渠道, 鼓励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方式。降低融资门槛, 理顺企业间债权债务关系。推进现代物流产业基金试点, 鼓励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此外, 要支持物流行业诚信体系和担保机制建设。

五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物流企业具有网络化经营的特征。企业普遍反映, 许多地区不允许外地物流企业设立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 或者设置较高“门槛”作为前置审批条件。企业不得不在每个网点都设立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 大大增加了开办和运营成本。为此, 建议应明确允许物流企业设立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 不得以各种理由不予办理, 不得设置前置审批条件。允许分支机构使用总部取得的各种运营资质, 无须再度审批。清理物流领域各类行政审批和许可项目, 精简相关资质。在物流行业试点负面清单管理, 加强政府事中事后监管。

六是加快物流管理体制改革, 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物流业是复合型服务产业, 涉及管理部门多, 各地方管理体制也不尽相同。导致部门间协调难度大、政策落实难; 地区间各自为政、很难协同。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加强统筹协调, 形成促进物流业发展的合力。同时, 加强物流业政策督查落实和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切实改善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上一篇:团委成立流程下一篇:神木三中体育教学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