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通知

2024-08-08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通知(共8篇)

篇1: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通知

【发布单位】81602

【发布文号】豫政[1997]50号 【发布日期】1997-08-21 【生效日期】1997-08-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通知

(豫政〔1997〕50号一九九七年八月二十一日)

现将《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举办的,从事教育、科研、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业务,不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不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主要目的,相对独立的社会服务实体单位。

第三条 第三条 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坚持政事分开和精简、优化、效益的原则,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可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逐步发展。

第四条 第四条 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是管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法规、规章和政策,制定本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和规定;

(二)拟定和实施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方案;

(三)制定和落实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控制计划;

(四)制定和落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标准和人员结构比例;

(五)制定和实施事业单位登记和审验办法;

(六)具体审批和管理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

(七)检查监督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

第二章 机构管理

第五条 第五条 事业单位机构管理的内容包括:设置、撤销、分设和合并机构,确定和改变性质、名称、隶属关系,审定、调整职责范围和规格等(以下简称设置和变更)。

第六条 第六条 设置各类事业单位,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或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布局合理;

(二)有明确的举办主体和规范的名称;

(三)有明确的业务范围和固定的工作任务;

(四)有经批准的投资计划或合法、稳定的经费来源;

(五)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必需的设施;

(六)有适应业务需要的人员。

第七条 第七条 申请设置和变更事业单位,其举办主体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报告。内容包括:设备的目的、依据、单位名称、隶属关系、业务范围、内设机构、人员编制、领导职数、人员结构比例、经费管理形式等。

(二)论证报告。内容包括: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现有同类机构的业务分工情况,经费来源、办公地点、基本设施及其他有关情况。

(三)证明材料。与设置和变更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资格认证证明等。

第八条 第八条 各类事业单位的设置和变更,按下列权限审批:

(一)省和市地相当厅级、副厅级的,由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按规定权限报批;省直相当处级以下的,由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二)市地、县(市、区)相当处级、副处级的,由市(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按规定权限报批;市(地)相当科级以下的,由市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三)县(市、区)相当科级、副科级的,由县(市、区)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按规定权限报批。

第九条 第九条 审批设置事业单位,应明确其名称、隶属关系、业务范围、相当规格、内设机构等。事业单位应按审定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

事业单位的名称,一般称院、校、所、台、站、社、馆、队、中心等。事业单位一般不得使用行政机构或企业的名称。

第十条 第十条 部分教育事业单位的设置和变更,按下列权限审批:

(一)高等学校,由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省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省属高等学校的内设机构,由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市地管理的高等学校的内设机构,由市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二)中等专业学校,由其举办主体或市地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提出意见,经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省属中等专业学校的内设机构,由其举办主体审批;市地管理的中等专业学校的内设机构,由市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三)技工学校,由其举办主体或市地人民政府、行政公署提出意见,报省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省属技工学校的内设机构,由其举办主体审批;市地管理的技工学校的内设机构,由市地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四)高级中学,由同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机构编制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市地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审批。

(五)初级中学、小学,由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独立的自然科学研究单位的设置和变更,由其举办主体提出意见,报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征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后审批。

其他科学研究单位的设置和变更,报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报纸、期刊和图书、音像等出版机构的设置和变更,由国家或省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刊号、社号后,报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咨询、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机构的设置和变更,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认定资格后,报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及时向机构编制主管部门申请撤销:

(一)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责令解散;

(二)举办主体决定解散;

(三)原定业务范围消失;

(四)性质改变,不再作为事业单位;

(五)因合并、分设而解散;

(六)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

申请撤销事业单位,应当提交申请报告,有关责令解散的法律、法规、文件和其他有关材料。

第三章 编制管理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经批准设置的事业单位,使用国家事业编制。事业单位的编制,由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的编制,按规定的定员标准核定;没有编制定员标准的单位,按实际工作任务和应设的工作岗位核定;新建、扩建单位的编制,分期分批核定。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核定事业单位编制的同时,应核定其领导职数和各类人员结构比例。

事业单位的编制定员标准和人员结构比例,由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配备人员,应当以编制和结构比例为依据。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经批准合并、分设的事业单位,应重新核定其编制;被撤销的事业单位,应收回其原定编制。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审批事业单位编制,应同时审定其经费预算管理形式,并应征求财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四章 登记管理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实行登记管理制度。未经核准登记,不得以事业单位的名义开展活动。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由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审核、登记。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名称、性质、规格、编制、业务范围、经费预算管理形式、隶属关系、办公地址、法定代表人等。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分为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和事业单位登记。具备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不具备法人资格的,进行事业单位登记。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事业单位经批准分设、合并、撤销或改变登记内容的,应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进行登记、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后,由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发布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实行审验制度,一般2至3年审验一次,审验结果和评价作为管理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依据。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事业单位及其举办主体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执行机构编制法规和本规定。机构编制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同级机构编制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收回登记证件,责令停止业务活动,并通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停拨事业经费;情节严重的,由监察机关或其主管部门给予直接责任者行政处分。

(一)未经批准擅自设立事业单位机构或不按按规定的职责范围开展业务活动的;

(二)擅自增加编制和领导职数的;

(三)擅自调整机构规格和改变性质、名称、隶属关系的;

(四)擅自超编调配、接收人员的;

(五)严重超编或内部人员结构严重不合理长期不予调整的;

(六)不按规定进行登记和审验的;

(七)在机构、编制、经费和登记管理以及审验中弄虚作假的;

(八)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法规和本规定的行为。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应当申报撤销而未申报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主管部门调查核实后,可直接行文撤销。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本规定执行中的有关问题,由省机构编制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过去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通知

【颁布单位】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颁布文号】豫政办〔2010〕86号

【颁布时间】2010-7-28

【实施时间】2010-7-28

【正文】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一0年七月二十八日

河南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建设、管理和服务,促进农村五保供养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456号)和《河南省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省政府令第111号)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是指县级政府民政部门和乡镇政府举办,主要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提供供养服务的公共服务机构。

第三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创办、解散应当经县级政府民政部门批准,报上级民政部门备案,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登记手续。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

供养服务机构应当依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411号)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第四条 各市、县(市、区)政府应把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领导。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兴办和资助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第五条 省民政厅指导全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管理工作。省辖市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管理工作。县级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审批、监督、指导工作。乡镇政府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建设、管理工作。

第六条 乡镇长是农村五保供养第一责任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乡镇应建立健全以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为依托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网络,定期走访分散供养的五保供养对象,及时帮助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第七条 县级以上政府民政部门应根据床位规模、供养人数、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实行等级管理。

第二章 规划建设

第八条 各市、县(市、区)政府应按照相关规定及建设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原则上每个乡镇应建设规模适度、基本满足当地实际需要的供养服务机构。

第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原则上应建在临近乡镇政府驻地的地方或集中居住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国有、集体闲置资产,改建、扩建和新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

第十条 新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占地面积应满足当地集中供养五保供养对象的需要,且布局合理,生产、生活区分设,道路硬化,院容院貌美观整洁。第十一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居室应具备采光和自然通风条件,有取暖、防暑设施。室内生活必需品齐全,摆放整齐。

第十二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建有开展供养服务所必需的居住用房和辅助用房。辅助用房主要包括办公室、厨房、餐厅、卫生室、储藏室、活动室、浴室、公用洗衣间和公共卫生间等。有条件的地方应配置适合服务对象使用的健身器材。

第三章 服务对象

第十三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以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为主。有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向社会开放,为社会老人提供代养服务,但不得接收精神病患者、传染病人。

第十四条 符合规定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入院自愿、出院自由。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入住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乡镇政府批准,并由本人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双方签订入院协议。

入院协议应包括以下内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和供养人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及五保供养对象财产处置办法等。

第四章 制度建设

第十五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请销假、值班、环境卫生、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安全保卫等管理制度。

第十六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实行主任(院长)负责制。主任(院长)主要职责是:(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农村五保供养和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法规和政策;(二)组织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各项制度;(三)组织开展农副业生产,不断提高供养人员的生活水平;(四)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督促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维护供养人员的合法权益;抓好安全工作,严防事故发生;(五)自觉接受乡镇政府的管理。

第十七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设立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各类供养人员享有参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的权利。管理委员会成员必须经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全体人员民主选举产生,管理委员会成员中供养人员所占比例不得少于1/2。其职责是:(一)研究制定各项制度,审议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重大事宜;(二)监督落实各项制度,定期评议主任(院长)和工作人员的工作实

绩;(三)监督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财务收支和管理情况;(四)其他管理职责。第十八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制定食谱,注重营养,合理安排饮食。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伙房、餐厅应卫生整洁,餐具定期消毒,确保饮食安全卫生。

第十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适时向供养人员发放衣、帽、鞋、被、褥等生活用品,及时换洗床单、被罩、蚊帐、衣物。供养人员应定期洗澡、理发,保持卫生洁净,做到仪表整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每月应向供养人员发放零用钱。

第二十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组织供养人员开展经常性文化娱乐和康复健身活动。

第二十一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设立医务保健室,建立供养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为供养人员和工作人员检查身体。供养人员生病时,应及时治疗,并安排人员照料。

第二十二条 对自理能力差的供养人员,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帮助饮食起居;对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的,应安排人员护理。

第二十三条 供养人员去世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妥善料理后事。

第五章 生产经营

第二十四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资产依法归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和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随意处置。

第二十五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坚持勤俭办院、民主理财,做到各项账目健全、手续齐备,接受服务对象和有关方面的监督。财会人员离职时,必须按规定办理移交手续。

第二十六条 鼓励和支持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因地制宜开展农副业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经营收入归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所有,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改善供养人员的生活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二十七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根据供养人员身体状况,组织供养人员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经营活动并给予适当报酬。

第六章 工作人员

第二十八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由乡镇政府根据需要和规模配备,工作人员和供养人员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10。

第二十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负责人由乡镇政府选派。其他工作人员实行合同聘用制,择优录用。从事财会、医疗等专业人员应当具备国家认定的职业资格。

第三十条 县级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核,工作人员应持证上岗。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要经常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经费、人员工资和其他相关费用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并按时拨付。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提供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待遇。具体保障办法由县级政府制定。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社会力量举办的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应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1号)办理法人登记,其管理和服务参照本办法执行。

篇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通知

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若干政策》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8号)及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精神,促进首都地区社会办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特制定本政策。

一、进一步开放首都医疗服务市场。

允许社会资本在本市举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逐步提高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比重。本市需要新建医疗机构时,优先安排社会资本进入;当出现多个社会主体同时申请时,可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举办主体。

二、对于符合政府支持方向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实行鼓励政策。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在郊区新城、重点镇和新的大型人口聚居区举办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中医、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院;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拥有高新技术和专科优势的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捐资举办医疗机构或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进行捐赠。

三、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本市公立医院改制重组。

优先选择并支持具有办医经验、社会信誉好的社会资本通过合作、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本市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公立医院改制重组要按照事业单位改革有关规定,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医务人员合法权益。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对于聘用合同未到期、不符合解除条件、由单位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的正式在编人员,可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制试行办法的通知》(京政办发[2002]50号)相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政府相关部门要在严格执行国有资产处置监督管理相关规定的同时,为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疗机构改制重组提供指导与服务。

四、保障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合理用地需求。

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按划拨方式用地,也可以按协议出让或租赁的方式取得用地;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有偿方式用地,经国土等有关部门审核符合条件的,可按协议出让方式供地。公立医院改制或上市涉及用地的,参照上述规定执行。社会办医疗机构用地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改变用途。

五、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给予建设资金等支持。

社会资本举办康复、护理、中医和民族医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或在医疗资源薄弱地区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按规定申请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抵押贷款等方式筹集建设发展资金。

六、社会办医疗机构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实行一视同仁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

社会办医疗机构均可申请本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定点服务资质。有关部门对于各类医疗机构实行统一的审批标准。

七、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采购。

社会办医疗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和支农、支边、对口支援、大型活动医疗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指令性任务,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补偿;提供符合条件的基本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按规定享受财政补助政策。

八、落实社会办医价格政策。

社会办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同价。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特需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

九、落实国家社会办医税收政策。

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免征营业税。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产自用的制剂免征增值税;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获得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符合有关规定的收入列为企业所得税免税收入。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收入,直接用于改善医疗条件的,自取得执业登记之日起3年内,自产自用制剂免征增值税,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捐资捐赠办医的按规定享受税前扣除政策。国家税收政策调整的,按新规定执行。

十、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全市医疗卫生职称评定、人才选拔和培训体系,在技术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全科医生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与政府办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全市引进人才专项计划,对于通过公开招聘平台确定引进的人选可直接办理人才引进调京手续。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领先技术的海外高端人才,可以申报中组部“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和中关村“高聚工程”,并享受相关政策。鼓励医务人员在政府办和社会办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符合条件的非京籍户口人员可以担任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

十一、确保社会办医疗机构平等学术地位。

社会办医疗机构在科研课题申请、科研成果申报方面享受政府办医疗机构同等待遇。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在临床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方面的建设。社会办医疗机构可申请成为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或临床教学基地。各医学类行业学会、学术组织和医疗机构等评审委员会应当安排合理比例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参与,并使其平等享有承担领导职务的机会。符合名老中医资质标准的可以参加名老中医师承工作室评选,并享受相关支持政策。

十二、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科研发展与技术创新。

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独立开发、合作开发先进(适宜)的诊疗技术及产品。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转化和应用高新技术成果,符合条件的可纳入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统筹资金支持范围。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经认定具有先进技术或产品(服务)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政府在相关基本建设、关键设备购置和重点学科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鼓励社会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院内制剂向药品转化。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首都重大疾病科技攻关。

十三、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在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和分级医疗、应急医疗保障与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提供全天、无假日医疗服务。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努力培育国内和国际服务品牌,发展连锁化运营和大型医疗集团。支持政府办医疗机构与社会办医疗机构合作、协作与交流,发挥政府办医疗机构的品牌、管理及科研优势,促进社会办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提升科、教、研水平,提高防病治病能力。

十四、加强与改进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服务。

市和区县有关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简化审批程序,尽量采取统一联审或并联审批,为社会办医疗机构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卫生行政部门应向社会公示区域卫生规划和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准入条件、等级评审标准和审批程序;医保部门应公开医保定点准入条件和审批程序,保障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在政策知情、信息和数据等公共资源共享方面的合法利益。

十五、规范社会办医审批程序。

社会资本申请设立100张床位以下的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门诊部、诊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等医疗机构由区县卫生局审批。社会资本申请设立100张床位以上的综合医院和各级各类专科医院、专科疾病防治院、医学检验所、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等,由区县卫生局初审合格后,报市卫生局审批;100张床位以上的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由区县卫生局初审合格后,报市中医管理局审批。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到民政部门办理注册登记,营利性医疗机构到工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并及时到医疗机构所在地税务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卫生、民政、工商等相关审批登记手续在正式受理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

十六、加强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执业监管。

将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全市医院等级评审体系、全行业医疗监督执法和医疗质量监管范围。对无资质人员行医、超登记范围开展诊疗活动、大处方、过度医疗、乱收费、违法违规发布医疗广告、欺骗患者谋取不当利益、出现重大医疗事故、弄虚作假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重点监督,并依法进行查处。对违法违规的医疗机构,由政府相关部门依法处置。对构成犯罪的机构与个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强对社会办医疗机构药品、医疗器械使用和制剂的监管。

十七、加强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资产监管。

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收入所得除规定的合理支出外,只能用于医疗机构的继续发展。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生变更主体时,增值部分应当留在原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原则上不允许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转变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确需转变的,须经原审批部门批准。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机构注销时,其清算资产不得私分,土地由政府收回。

十八、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健康发展。

篇4: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通知

(2010年6月29日)

各州、市教育局,省属中小学校:

为了进一步规范全省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我们拟定了《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统一认识,把《若干规定》的要求落实到位。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是促进全省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切实把《若干规定》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二、加强督查,营造落实《若干规定》的良好氛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落实《若干规定》的办法,定期、不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督查,督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地区、部门和学校评优、晋级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认真查处,坚决制止各种违规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学校违规行為的查处力度,对违反《若干规定》的各种行为,要严格按照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查处。

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试行)

为了进一步规范全省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现代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全省基础教育软实力,根据教育部关于规范普通中小学校办学行为的有关要求,特作如下规定。

第一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具备国家和省规定的任职资质,并依法履行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及其他行政事务的职责。健全基层党组织并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领导工会、共青团、少先队以及其他组织参与学校管理。

第二条实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教职工大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等方式,落实教职工对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成立由校领导、各部门负责人、教职工代表、社区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研究决定学校重大事项。普通高中校务委员会,应当吸收学生代表参加。

第三条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及时、准确、全面地向教职工、学生和社会公开学校重大决策、财务收支、评优晋级、收费项目及标准、招生等重大事项的相关政策及其执行结果。建立面向社会的举报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条开展现代价值教育。学校要以“三生教育”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尊重师生人格,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观。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关心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

第五条减轻学生负担。学校应当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沟通交流的能力。切实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和发展兴趣特长,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第六条规范课程设置。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时安排意见,开齐开足各学科课程。坚决纠正随意增减课程课时及教学内容、随意提高教学难度的做法,确保学生得到完整、规范、合格的教育。

第七条规范教学时间。每学年52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学年教学日历40周(其中,上课时间35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机动时间3周、复习考试时间2周),寒暑假12周。普通高中每学年教学日历43周(其中,上课时间40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机动时间2周、社会实践l周),寒暑假9周。学校不得增加或减少教学时间。

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按上述规定,结合每年春节时间、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及当地实际,对辖区内普通中小学、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每学年两个学期的开学、教学和放假时间作出具体规定,向社会公布,并于每年8月1日前报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监察室备案。

第八条规范作息时间。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不含课外活动)时间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寄宿制学校学生集中自习时间每天不超过90分钟,非寄宿制学校不统一组织学生自习。

第九条控制课外作业量。义务教育一、二年级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三、四年级课外书面作业每天控制在半小时以内,五、六年级控制在1小时以内,七、八年级控制在1.5小时以内,九年级控制在2小时以内。普通高中一、二年级课外书面作业每天控制在2小时以内,三年级控制在2.5小时以内。

第十条遵守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放假的规定。除周六可组织义务教育九年级、普通高中三年级学生在校内进行教学活动外,中小学校及教师不得在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可对双休日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当调整,法定节假日、寒暑假要严格按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规范考试行为。全省普通中小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期中考、一次期末考,义务教育九年级、普通高中三年级每学期最多可增加两次测试。各级教育行政和业务部门、各中小学校不得以质量监测为名,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因教育教学研究需要,对学校、年级、教学班进行学生学业情况抽测,须经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规范评价呈现形式。小学考试实行等级加鼓励性评语的评价办法,中学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按相关规定执行,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结果原则上以等第形式呈现。学校不得公布学生考试分数和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座次。切实加强对考试信息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向社会及新闻媒体提供学生考试成绩。

第十三条规范考评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向学校下达任何形式、任何名义的升学指标,学校不得向班主任、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考试成绩以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

第十四条规范教学用书管理。各地须在省教育厅每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范围内选用教学用书;未经省教育厅批准,不得随意更换教材版本。严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资料和学习用品,不得用教辅资料布置作业。

第十五条规范竞赛活动。除教育部批准的项目外,未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其他任何形式的学科竞赛、考级活动。

第十六条开展课外活动。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重点保证学生每天有l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寄宿制学校应当组织学生早操。

第十七条规范教学常规。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

活动,认真落实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检测、反馈等教学常规。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健全教学常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十八条规范学校招生行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严禁公办学校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挂钩的任何形式的考试,不得将学生的获奖、竞赛情况和考试成绩与招生入学挂钩。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按《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初中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意见》执行。

第十九条规范教师管理。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教师要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不断提高教真育爱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十条加强安全管理。学校应当遵守有关安全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校内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应急机制,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学校应当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应对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使师生掌握避险、逃生、自救的方法;学校禁止使用检测不合格的车辆接送学生,禁止车辆超员接送学生和人货混载,禁止使用报废车、低速货车、拖拉机、拼装车等不符合安全条件的车辆接送师生。对突发重大事件要按相关规定有效处置、及时上报。

第二十一条规范学籍管理。建立健全学生入学注册、转学、休学、复学等各项管理制度,实行学籍信息化管理。严禁弄虚作假,随意出具休学、转学、毕(结)业证明,涂改学籍档案等。普通高中不得接收无学籍学生就读。

第二十二条规范执行收费政策。学校要严格按国家、省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所有收费项目必须经物价部门批准后进行公示,未经公示的收费项目一律不得向学生收取。学校面向学生收费,必须出具正式票据。学校的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必须坚持学生自愿和非营利的原则,即时发生即时收取,据实结算。

第二十三条加强互教通管理。学校对互教通(家校通、校讯通)等信息平台的使用应严格遵循自愿和不盈利原则,严禁强制使用和变相強制使用。应制订规章制度,严格控制互教通信息发布的内容和数量,禁止学校或班级通过互教通向学生布置作业、通知学校管理事项,对未参加互教通的学生和家长应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信息通畅。学校不应参与互教通经营过程,坚决杜绝商业贿赂行为,严禁出现乱收费行为。

第二十四条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学校要把提升语言文字素质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培养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不断提高师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第二十五条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严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为重点和非重点,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学校内班级、学生全面均衡发展。

第二十六条严禁举办重点班。学校应当依法规范教育资源配置,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名目把教学班分为重点和非重点。

第二十七条严禁举办复读班。普通中小学校不得占用公共教育资源举办、参与举办或变相举办复读学校、复读班,不得招收往届毕业生插班复读,不得为社会力量举办的复读学校、复读班提供教学场所和师资。

第二十八条严禁教师有偿补课。严禁在职教师对学生实行有偿家教、有偿补课,严禁在职教师举办或参与社会举办的各类收费培训和补习班。严禁教师私自在校外兼课、兼职。

第二十九条严格责任追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学校出现的违规办学问题,要按管理权限进行严格问责,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对教育行政部门违规的,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撤销荣誉称号等处分并限期整改;对中小学校违规的,由主管教育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撤销荣誉称号并限期整改;对民办学校违规的,由审批机关责令限期整改,并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解聘教职工,解除校长职务。

篇5: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省辖市财政局、有关县(市)财政局:

为了加强对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我们制定了《河南省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机构监督管理办法》,现予以下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河南省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机构监督管理办法

二O一O年六月七日 河南省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机构

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根据《财政部关于开展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8】8号)和《中纪委、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财会【2010】4号)文件精神,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机构,是指在坚持农村集体经济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和收益权不变的前提下,接受各行政村(含社区、村民组,下同)的委托,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实行统一管理的乡镇财政所、“三资”委托代理中心、农经站等机构。

第三条 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必须保持财务审批权和经济活动监督权仍由村集体行使,不得侵占、平调、挪用集体资产、资金和资源,不得侵犯村集体合法权益。

第四条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机构主要职责

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及相关法规。

二、按照内部控制制度设置出纳、会计和审核岗位,根据业务需要也可设置档案管理等岗位。会计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主管会计由具备中级会计师资格或相当水平的人员担任。

三、必须以村集体名义由代理机构统一在金融机构开立结算账户。分开保管印鉴章,相互牵制,相互监督。

四、按照“一村一账”方式进行分户核算管理,建立统一的行政村集体“三资”台账,台账的保管、调整实行动态管理,并逐步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

五、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核定备用金额度,由报账会计定期到委托代理服务中心报账并领取备用金。

六、审核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原始凭证及其他会计资料是否合规、完整,手续是否完备;根据审核通过的原始凭证编制会计分录,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定期提供财务信息,配合做好财务公开;监督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工作。

七、对于财务票据入账要做到:没有经手人签字的不入账,未经民主理财小组或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盖章并签署意见的不入账,未经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联签的不入账,应当经过村两委研究而没有研究的不入账,未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大额度资金开支不入账。要对村两委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召开情况进行核实把关,并将会议记录等有关资料备份留存,连同支出票据一起 入账。

八、对村级集体投资项目招投标和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情况的动态监管,审查公开竞价、招投标程序是否按规定进行,结果是否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入账时,应当留存会议记录和相关合同等资料备案。

九、根据当年各村资金使用情况,编制决算报告,送各村村民代表会议审议。

十、村级资金、代理机构资金以及乡镇财政资金严格分开。

十一、至少每季度汇总一次村“三资”管理使用情况,出具书面材料并加盖委托代理服务机构印章后交由各村公开。

十二、对村集体“三资”实行动态监督,每年应至少全面检查一次,防止“三资”变动隐瞒不报等情况发生。

十三、定期对代理会计入账的原始凭证进行全部或抽查审核,重点审核会计分录编制、会计账簿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生成是否符合会计核算要求和会计制度规定。

第五条 县级财政部门必须加强对村报账会计的业务培训,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发给“河南省农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第六条 县级财政部门负责对委托代理服务工作的监督管理,保证委托代理服务机构认真履行职责。

第七条 县级以上财政部门定期开展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检查,及时纠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被挪用、平调的村级资金必须限期退还,对相关责任人要严肃处理,并进行通报。对检查中发现的严重问题,移交纪检、检察机关处理。

第八条 各市、县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报省财政厅备案。

篇6: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1998年11月修订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文主题同表》印发给你们、自1999年1月1日起,凡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文件和各市地、省政府各部 门报送省政专、省政府办公厅的文件,均按此表标引主题词。报送国务院的文件,仍按《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标引主题词。1995年3月制订的《河南省人民政 府公文主题词表》伺时废止。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文主题词表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修订)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使用说明

为适应办公现代化的要求,便于计算机检索和管理公文,特编制《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文主题词表》(以下简称《词表》)。《词表》主要用于标引省政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文件和各市地、各部门上报省政府及其办公厅的文件。

一、体系结构

(一)《词表》共由16类1247个主题词组成,分为主表和附表两大部分,主表有13类931个主题词,附表有3类316个主题词。词表分为三个层次。第 一层是对主题词区域的分类,如“综合经济”、“财政、金融”类等。第二层是类别词,即对主题词的具体分类,如“工交、能源、邮电”类中的“工业”、“交通 ”、“能源”和“邮电”等。第三层是类属词,如“规划”、“统计”、“指标”等。第二层和第三层统称为主题词,用于文件的标引。

(二)《词表》类属词中。仿宋字部分大国务院公文主题词;黑体字部分为曾列入《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而现已不再继续用作标剧的主题词,只供检索用;楷体字部分为省政府办公厅增补的主题词。楷体字部分的主题词不适用于标引向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报送的公文。

二、标引方法

(一)一份文件的标引,除类别饲外最多不超过5个主题词。主题词标在文件的抄送栏之上,顶格写。

(二)标引顺序是先标类别词,再标类属词。一在标类属词对,先标反映文件内容的词,最后标反映文件形式的词。如一《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做好生产救灾工作的通知》,先标类别词“民政”,再标类属词“救灾”,最后标“通知”

(三)一份文件如有两个以上的主题一内容,先集中对一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再对第二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如《关于听取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情况和全国打击走私 工作会议准备情况汇报的会议纪要》,先标反映第十个主题内容的类别词“财政”,再标类属词“税务”;然后标反映第二个主题内容的类别词“公安”,再标共属 词“缉私”;最后标“会议纪要”。

(四)根据需要,可将不同类的主题词进行组配标引。如《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以及对其主要品种实行最高限价的通知》,可标“农业、物资、物价、管理、通知”。

(五)当《词表》中找不出准确反映文件主题内容的类属词时,可在类别词中选择适当的词标引。

(六)附表中的主题词与主表中的主题词具有同等效力,标引方法相同,不同的是,如果附表中所列的国家、地区的实际名称发生了变化,使用本表的各单位可先按照变化后的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省政府办公厅将定期修订附表。

三、《词表》管理

(一)本《词表》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管理和修订,具体工作由秘书处承办。

(二)本省各级行政机关如确属需要,可根据本机关的情况在本《词表》的基础上进行增补,增补的主题词只能供本机关下发公文时使用。

(三)本《词表》自1999年1月1日起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公文主题词表

01.综合经济(89个)01A 计划

规划

统计

指标

分配

统配

调拨

平衡 规模 01B 经济管理

经济

管理

调整

调控

控制

结构

制度 所有制

股份制

责任制

流通

产业

行业

改革

改造

竞争

兼并

开放

开发

协作

资源

土地

资产

资料

产权

物价

价格

投资

招标

经营

生产

转产

项目

产品

质量

承包

租赁

合同

包干

国有

国营

私营

集体

个体

企业

公司

集团

合作社

普查

工商

商标

注册

广告

监督

增产

效益

节约

浪费

破产

亏损

特区

开发区

保税区

展销

展览

变更

评估

统筹

普查

体制

优化

产量

扭亏

资本

治理

商品化

横向联系

第三产业 生产资料 02.工交、能源、邮电(78个)02A

工业

冶金

钢铁

地矿

机械

汽车

电子

电器

仪器

仪表

化工

航天

航空

核工

船舶

兵器

军工

轻工

有色金属

盐业

食品

印刷

包装

手工业

纺织

服装

丝绸

设备

原料

材料

加工 02B

交通

铁路

公路

桥梁

民航

机场

航线

航道

空中管制

飞机

港口

码头

口岸

车站

车辆

运输

旅客

公交

货运

客运

空运

路政

高速公路 02C

能源

石油

煤炭

电力

燃料

天然气

煤气

诏气 02D 邮电

通信

电信

邮政

网络

数据

无线电 通讯人

光缆

民品

厂矿

空运

三线

通讯

水运

运费 03.旅游、城乡建设、环保(53个)03A 旅游

景观

旅行社 03B 服务业

饮食业

宾馆

饭店 03C 城乡建设

城市

乡镇

基建

建设

建筑

建材

勘察

测绘

设计

市政

公用事业

监理

环卫

征地

工程

房地产

房屋

住宅

装修

设施

出让

转让

风景名胜

园林

岛屿

区域

市容

拆迁

验收 03D 环保

保护区

植物

动物

污染

生态

生物

水质

垃圾

治理

风景区

风景

饭店

城乡

国上

沿海

04.农业、林业、水利、气象(92个)04A 农业

农村

农民

农民负担

农场

农垦

粮食

棉花

油料

生猪

蔬菜

糖料

烟草

水产

渔业

水果

经济作物

农副产品

副业

畜牧业

乡镇企业

农膜

种子

化肥

农药

饲料

灾害

以工代赈

扶贫

菜篮子

家禽

田间管理

村镇

农机

基地

黄淮海

蚕业

综合开发

多种经营

土特产

小麦

产业化

农田 04B 林业

绿化

木材

森林

草原

防沙治沙

平原

荒山

山区

果树

造林

绿地

护林 04C 水利

河流

湖泊

滩涂

水库

水域

流域

水土保持

节水

防汛

抗旱

三峡

水 移民

灌溉

人畜饮水

引黄

防氟改水

黄河

淮河

枢纽

凌汛

小浪底 04D 气象

气候

预报

预测

天气

人工增雨

气温

烟酒

土特产

有机肥 多种经营

牧业

05.财政、金融(72个)05A 财政

预算

决算

财务

会计

审计

债务

集资

收费

租金

拨款

折旧费

附加费

养路费

增收

减兔

税收 05B 金融

银行

货币

存款

贷款

通货膨胀

交易

利息

贴息

汇率

债券

彩票

信托

信用社

融资

拆借

费用

抵押

现金

留成 费用

侨汇 06.贸易(60个)06A 商业

商品

物资

购置

市场

副食品

日用品

批发

供应

专卖

订货

储备

储政

供销

交易会

食油 06B 外贸

对外援助

军贸

引进

海关

商检

外商

合作

关贸 核算 税务 积累 资金 利润 固定资产

节支

挂帐 黄金 信保 期货 外汇 证券 保险

代理

国债

流动资金 折旧率 收购 集贸 销售 零售 营业 货物

贸易 进口 缉私 外资 许可证 收支 税率 经费 基金 补贴

征管

罚没 白银 贴现 利率 外币 股票 赔偿

担保 储蓄 定购 酒类 消费 拍卖 仓库

网点 出口 仲裁 合资

驻外企业

外经贸 劳务输出

商贷

贸易

倒卖

外向型

议购

议售

垄断

经贸

贩运

票证

外经

交易会 07.外事(45个)07A

外交

对外政策

对外关系

领土

领空

领海

外交人员

建交

公办

大使

领事

条约

协定

协议

议定书

备忘录

国际

涉外事务

抗议 07B

外事

国际会议

国际组织

对外宣传

出国

出入境

签证

邀请

来访

谈判

会见

接见

招待会

外国人

外宾

对外友协

定居

公派

留学生

涉外

08. 公安、司法、监察(59个)08A

公安

警察

武警

警衔

非法组织

安全

保卫

消防

防火

检查

案件

处罚

户口

事件

危险品

游行

边防

边界

边境

综合治理

非法

牌照 08B 司法

政法

法制

法律

律师

检察

程序

劳改

劳教

监狱

诉讼

复议

法规

立法

仲裁

戒毒 08C 监察

廉政建设

审查

纪检

行贿

受贿

贪沙

目标

监督

侦破

09. 民政、劳动人事(101个)09A 民政

基层政权

选举

行政区划

人口

双拥工作

社会保障

救灾

救济

募捐 照会 出访 护照 会谈 宴会

外国专家 治安 禁毒 扫黄 证件 海防

身份证 法院 公证 规章 执法 处分 地名 社团 婚姻

移民

抚恤

慰问

调解

老龄问题

烈士

纠纷

残疾人

墓地

殡葬

社区服务

军属

追认

遣送

保障

村委会 09B 机构

驻外机构

体制

职能

编制

精简

更名

撤销

合并 09C 人事

行政人员

干部

公务员

录用

职工

家属

知识分子

专家

参事

文史馆员

履历

聘任

辞退

退职

职称

离休

退休

交流

调配

模范

表彰

评比

先进

回避 09D 劳动

就业

失业

招聘

工人

保护

劳务

事故

竞赛

再就业 安全 09E 工资

津贴

奖金

福利

公积金

养老金

老年

简历

劳资

招工

待业

补助

丧葬

奖惩

10. 科、教、文、卫、体(100个)10A 科技

科学

技术

科普

鉴定

标准

计量

发明

实验

情报

自动化

信息

卫星

海洋

评审

高科技

名牌 10B 教育

学校

教师

招生

培训

毕业

学位

教材

校办企业

进修

扫盲

督导

函授 10C 文化

考核 子女 院士 任免 待遇 安置 奖励 合同制 第二职业

下岗 收入 人才

佣军优属 科研 专利 计算机 地震 学生 留学

义务教育

文字

文史

文学

语言

艺术

古籍

图书

言传

广播

电视

电影

出版

版权

报刊

新闻

音像

文物

古迹

纪念物

电子出版物

美术

摄影

戏剧

娱乐 10D 卫生

医院

中医

医疗

医药

药材

防疫

疾病

计划生育

妇幼

保健

检验

保健

优生优育

艾滋病

献血

爱国卫生

地方病

改水

改厕

药检 10E 体育

运动员

教练员

运动会

健身

竞技

馆所

院校

校舍

软科学 社科 11.国防(26个)11A 军事

军队

国防

空军

征兵

服役

转业

预备役

军衔

复员

后勤

装备

战备

训练

防空

军需

弹药

人武

义务兵

退伍

12.秘书、行政(89个)12A 文秘工作

机关

国旗

国徽

印章

信访

督查

公文

档案

会议

秘书

电报

提案

谈话

讲话

总结

汇报

建议

意见

题词

章程

条例

细则

规定

方案

决议

命令

决定

公告

通告

通知

报告

请示

批复

会议纪要

名单

备案

提纲

协调

经验

值班 检疫

血液

防治

体检 比赛 地方志 海军 民兵 文职 作战 武器 机要 保密 文件 议案 批示 文章 办法 布告 指示 通报 函

记录

规范

草案

修订

编纂

政务 12B

行政事务

行政

工作制度

纪念活动 庆典活动

休假

节假日

着装

参观

接待

措施

调查

视察

考察

礼品

馈赠

服务

活动

落实

检查

出席

发 转发

名单

批准

审批

信函

事务

活动

纪要

督察 13.综合党团(70个)13A 党派团体

共产党

民主党派 共青团

团体

工会

协会

学会

民间组织

文联

学联

妇女

儿童

基金会

青年

妇联 13B 统战

政协

民主人士

爱国人士 13C

民族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事务

民俗

少数民族

民族关系 13D 宗教

寺庙

信仰

教会 13E 侨务

外籍华人

归侨

侨乡 13F 港澳台

香港问题

澳门问题

台湾问题 13G

综合

整顿

形势

社会

精神文明

法人

发展

其它

试点

处理

代表

情况

领导

政策

人大

政府

关系

问题

推广

青年

政治

范围

党派

组织

领导

方针

政策

党风

事业

咨询

中心 清除

附表

01.国行政区域(54个)

01A 华北地区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0lB

东北地区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01C

华东地区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01D

中南地区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01E

西南地区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重庆

01F

西北地区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01G 台湾 01H 香港 01I

澳门

哈尔滨

沈阳

大连

青岛

厦门

宁波

武汉

广州

深圳

海南岛

西安

单列市

省市

自治区

02.世界行政区域(244个)02A 亚洲

中国

蒙古

朝鲜

韩国

日本

越南

老挝

柬埔寨

缅甸

泰国

马来西亚

新加坡

文莱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

东帝汶

尼泊尔

锡金

不丹

孟加拉国

印度,斯里兰卡

马尔代夫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格鲁吉亚

阿塞拜疆

亚美尼亚

巴基斯坦

阿富汗

伊朗

科威特

沙特阿拉伯

巴林

卡塔尔

阿联酋

阿曼

也门

伊拉克

叙利亚

黎巴嫩

约旦

巴勒斯坦

以色列

塞浦路斯

土耳其 02B

欧洲

冰岛

法罗群岛

丹麦

挪威

瑞典

芬兰

爱沙尼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俄罗斯

白俄罗斯

乌克兰

摩尔多瓦

波兰

捷克

斯洛伐克

匈牙利

德国

奥地利

列支敦士登

瑞士

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

英国

爱尔兰

法国

摩纳哥

安道尔

西班牙

葡萄牙

意大利

梵蒂冈

圣马力诺

马耳他

南斯拉夫

斯洛文尼亚

克罗地亚

波黑

马其顿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阿尔巴尼亚

希腊 02C

非洲

埃及

利比亚

突尼斯

阿尔及利亚

摩洛哥

西撒哈拉

毛里塔尼亚

塞内加尔

冈比亚

马里

布基纳法索

佛得角

几内亚比绍

几内亚

塞拉利昂

利比里亚

科特迪瓦

加纳

多哥

贝宁

尼日尔

尼日利亚

喀麦隆

赤道几内亚

乍得

中非

苏丹

埃塞俄比亚

吉布提

索马里

肯尼亚

乌干达

坦桑尼亚

卢旺达

布隆迪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

加蓬

厄立特里亚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安哥拉

赞比亚

马拉维

莫桑比克

科摩罗

马达加斯加

塞舌尔

毛里求斯

留尼汪

津巴布韦

博茨瓦纳

纳米比亚

南非

斯威士兰

莱索托

圣赫勒拿 02D 大洋洲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巴布亚新几内亚

所罗们群岛

瓦努阿图

新喀里多尼亚

利比里亚

科特迪瓦

加纳

多哥

贝宁

尼日尔

尼日利亚

喀麦隆

赤道几内亚

乍得

中非

苏丹

埃塞俄比亚

吉布提

索马里

肯尼亚

乌干达

坦桑尼亚

卢旺达

布隆迪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

加蓬

厄立特里亚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安哥拉

赞比亚

马拉维

莫桑比克

科摩罗

马达加斯加

塞舌尔

毛里求斯

留尼汪

津巴布韦

博茨瓦纳

纳米比亚

南非

斯威士兰

莱索托

圣赫勒拿 02D 大洋洲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巴布亚新几内亚

所罗们群岛

瓦努阿图

新喀里多尼亚

美属维尔京群岛

英属维尔京群岛

圣基茨和尼维斯

安圭拉 安提瓜和巴布达

蒙特塞拉特

瓜德罗普

多米尼克

马提尼克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巴巴多斯

格林纳达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荷属安的列斯

阿鲁巴

哥伦比亚

委内瑞拉

圭亚那

苏里南

法属圭亚那

厄瓜多尔

秘鲁

巴西

玻利维亚

智利

阿根廷

巴拉圭

乌拉圭

苏联 民主德国

联邦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扎伊尔

留尼往岛

圣赫勒拿岛和阿森松岛等 贝劳

马绍尔群岛

北马里亚纳群岛 东萨摩亚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

百慕大群岛

多米尼加共和国

多米尼加联邦

荷属安的列斯群岛

03.河南省行政区域(18个)

郑州市 开封市

洛阳市

平顶山市

安阳市

鹤壁市

新乡市

焦作市

濮阳市

许昌市

漯河市

三门峡市

南阳市

商丘市

信阳市

周口地区

驻马店地区 济源市

主题词:文秘工作 公文 通知

主办: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处 督办: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处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军区,驻豫部队,部属有关单位。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院。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篇7: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通知

【发布文号】云政发[1999]171号 【发布日期】1999-09-14 【生效日期】1999-09-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云南省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云政发〔1999〕171号一九九九年九月十四日)

各州、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直各委、办、厅、局: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云南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的《云南省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云南省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集中财力打好扶贫攻坚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中发〔1999〕10号,和《 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国办发〔1997〕24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扶贫资金是指中央、省和各级政府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支持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而专项安排的资金(含外援扶贫资金)。主要包括:扶贫专项贷款、以工代赈资金、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中央新增财政扶贫资金、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外资扶贫资金。

第三条 第三条 各项扶贫资金以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为中心,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对象,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种养业为重点安排使用。

第四条 第四条 各类扶贫资金的主要用途。

1.中央扶贫专项贷款。重点用于有经营效益、能还贷、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效益好、有助于直接解决群众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项目以及小额信贷扶贫。

2.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包括以工代赈资金、支援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扶持贫困地区建设基本农田(地)、兴修水利、解决人畜饮水、建设县乡村公路、建设草山草场、发展经济林果,以及改土、治水、通路、通电、绿色等五大扶贫工程。用于小额信贷扶贫、异地开发扶贫、科技扶贫、畜牧扶贫、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及推广、温饱试点村及扶贫安居工程等项目。适当用于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卫生、计划生育设施。

3.外资扶贫资金。主要用于项目县的大农业开发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及专项扶持等项目。

第五条 第五条 扶贫资金管理。根据“国家下达的各项扶贫资金全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安排,由同级扶贫开发工作协调机构具体负责”的原则,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根据《云南省七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对各项扶贫资金实行统一使用原则,统一使用方向,统一计划分配。分级分口组织项目实施。

第六条 第六条 扶贫项目管理。扶贫专项贷款项目由各级扶贫办负责立项,经同级扶贫领导小组批准后向同级农业银行推荐项目,各级农业银行根据《 中国人民银行法》和《 贷款通则》的有关规定评估、审定发放。以工代赈资金项目由计委负责立项,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财政部门下达资金。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扶持的改土、治水、通路、通电、通电话、绿色、科技、畜牧等扶贫工程或项目,由省扶贫办与各有关部门联合立项,报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下达计划。异地开发扶贫、温饱村试点、扶贫安居工程等项目由各级扶贫办(异地办)负责立项,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财政部门按项目拨(付)资金。有关部门负责具体项目实施。

第七条 第七条 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每年统一安排下达盘活扶贫贷款存量计划,并将各地(州、市)计划完成情况与新增扶贫贷款分配挂钩。各级扶贫办要积极支持、协助农业银行回收到期贷款,努力盘活贷款存量。

第八条 第八条 加强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制度。

1.建立健全扶贫部门的内审制度。各级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负责协助审计部门定期对所使用扶贫专项资金的各有关部门的扶贫资金项目进行检查,防止改变资金用途。凡使用扶贫资金的各行业主管部门每半年将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扶贫工程的进展情况和效益报省扶贫办,由省扶贫办汇总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国务院扶贫办。

2.各级审计部门每年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一次专门审计,并把对扶贫资金的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日常工作。各级监察部门要对扶贫资金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进行监督。3.对贪污、挪用、拉用、挤占扶贫资金的,视情节给予直接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对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部门处理,同时追究领导责任。

第九条 第九条 建立完善扶贫资金使用激励机制。实行当年扶贫资金审计情况同次年资金分配挂钩的原则。根据对各地各部门在扶贫资金投向、使用效益、信贷扶贫专项资金的回收等情况检查的结果,次年分配资金时酌情增减,违规违纪严重的要给予必要的资金分配制裁。

第十条 第十条 本办法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篇8: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通知

2007年,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两份文件,即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令[2007]44号和45号令,文件主要规定了,自2007年2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对符合条件的科研机构进口规定的物品,可以免征进口关税以及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2009年10月,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又发布了财税[2009]115号文,明确了44号令规定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同样也适用于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同时也规定了,自2007年2月1日起至2010年12月31日止,符合条件的研发中心,无论内资或外资,均可以享受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优惠政策。

2010年1月17日,国家税务总局公布国税函[2010]9号文,规定了有关于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具体的税务管理措施,以便于该增值税退税优惠政策的执行。

◎符合条件的研发机构的范围

1.44号令和45号令中规定的科研、技术开发机构和学校,具体如下:

(1)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核定的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转制为企业和进入企业的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机构;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核定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和科技部核定的企业技术中心;

(4)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核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核定的其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机构;

(6)国务院部委、直属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所属专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各类科研院所;

(7国家承认学历的实施专科及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

(8)财政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核定的其他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校。

2.享受进口税收免税的外资研发中心。115号文将外资研发中心分为2009年9月30日之前成立的与之后成立的两类,并列出了不同的标准,包括最低的研发费用、研发人员数以及设立以来累计购置的设备原值等。

◎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国产设备范围

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国产设备,是指115号文中附件所列的为科学研究、教学和科技开发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装置和器械。

◎9号文规范了增值税退税认定手续

1. 享受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的研发机构,应在申请办理退税前向主管退税税务机关申请办理采购国产设备的退税认定手续。9号文下发前已办理出口退税认定手续的,不再办理采购国产设备的退税认定手续。

2.已办理采购国产设备退税认定的研发机构,其认定内容发生变化的,须自有关管理机关批准变更之日起30日内,持相关证件、资料向其主管退税税务机关办理变更认定手续。

3.企业向税务机关申请认定应提交的文件应包括: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或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

(2)税务登记证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3)退税账户证明;

(4)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认证要求的特殊规定

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研发机构购进国产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在规定的认证期限内办理认证手续。2009年12月31日前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其认证期限为90日;2010年1月1日后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其认证期限为180日。未认证或认证未通过的一律不得申报退税。

◎增值税退税申请的程序

1. 研发机构应自购买国产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开票之日起180日内,向其主管退税税务机关报送《研发机构采购国产设备退税申报审核审批表》及电子数据申请退税,同时附送以下资料:

(1)采购国产设备合同;(2)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3)付款凭证;(4)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2. 不属于独立法人的公司内设部门或分公司的外资研发中心采购国产设备,由总公司向其主管退税税务机关申请退税。

3. 对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研发机构的退税申请,主管退税税务机关须在增值税专用发票稽核信息核对无误的情况下,办理退税。对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研发机构的退税申请,主管退税税务机关须进行发函调查,在确认发票真实、发票所列设备已按照规定申报纳税后,方可办理退税。

◎9号文明确了增值税应退税额

1.采购国产设备的应退税额,按照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9号文规定:凡企业未全额支付所购设备货款的,按照已付款比例和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额确定应退税款;未付款部分的相应税款,待企业实际支付货款后再予退税。

2.一经批准,企业不得将已批准退税的相关增值税发票作为进项税额的抵扣凭证。

对研发机构已退税的国产设备规定了五年监管期

1.研发机构已退税的国产设备,由主管退税税务机关进行监管,监管期为5年。9号文未涉及具体如何监管的问题。

2.监管期内发生设备所有权转移行为或移作他用等行为的,研发机构须按9号文规定计算公式,向主管退税税务机关补缴已退税款。

应补税款=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设备折余价值÷设备原值)×适用增值税税率

设备折余价值=设备原值-累计已提折旧

设备原值和已提折旧按企业会计核算数据计算。

◎相关研发机构不应忽视9号文的执行期限

上一篇:做文明广场舞者倡议书下一篇:大班幼儿健康教案《胡萝卜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