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标准解析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2024-08-17

历史课程标准解析课程论文格式要求(共15篇)

篇1:历史课程标准解析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设计管理福建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设计或者毕业论文要求

课程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准确立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过程。文章的撰写是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训练的过程,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指导和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符合国家及有关行业(部门)指定的有关标准和汉语语言规范,同时便于同学们的排版打印,现对设计格式等作如下要求:

一、要求:

1、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字,不得请他人代写。

2、图表要求:图表整洁,布局合理,不准徒手画,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绘图标准绘制。

3、字数要求:专科字数在5000字左右,本科8000字左右。

4、页面设置:纸张大小:A4打印纸,页边距:左3cm(装订),上、下、右:各2cm;页眉:1.5cm,页脚:0.75cm;

5、页脚格式:正文必须从正面开始,并设置为第1页。页码在页末居中打印,其他要求同正文(如正文第2页格式为“―2―”)。

二、设计说明书(论文)结构和要求:

1、封面 参见附件:

2、正文()

第一章引言(介绍设计的目的和意义,设计选题的发展情况及背景简介,方案论证)(居中,宋体,加黑,小二号、段前、段后1行)

1.1

1.1.2

正文一级及以下子标题格式如下:第一章;1.1;1.1.1; 1.;(1);①;

1.2

第N章 结束语

结束语:对结果的讨论与分析,着重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观点,对自己的工作做出客观的评价,对整个设计达到的水平进行评述,对设计中所遇到的重要问题或未解决的难题做出讨论或探索。

篇2:历史课程标准解析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1、课程设计(论文)报告要求用A4纸排版,单面打印,并装订成册,内容包括:

①封面(包括题目、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起止时间等)②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

③中文摘要(黑体小二,居中,不少于200字)

④目录

⑤正文(设计计算说明书、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

⑥参考文献

2、课程设计(论文)正文参考字数:2000字

3、封面格式

4、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格式

5、目录格式

①标题“目录”(小二号、黑体、居中)

②章标题(小四号字、黑体、居左)

③节标题(小四号字、宋体)

④页码(小四号字、宋体、居右)

6、正文格式

①页边距:上2.5cm,下2.5cm,左3cm,右2.5cm,页眉1.5cm,页脚1.75cm,左侧装订;

②字体:一级标题,小二号字、黑体、居中;二级,黑体小

三、居左;三级标题,黑体四号;正文文字,小四号字、宋体;

③行距:20磅行距;

④页码:底部居中,五号、黑体;

7、参考文献格式

①标题:“参考文献”,小二,黑体,居中。

②示例:(五号宋体)

篇3:历史课程标准解析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刘利民指出, 课程标准在整个教育教学链条中具有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这次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极其重要, 也非常紧迫。首先, 要放在立德树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来认识, 放在统筹推进课改的大背景下来设计、来谋划, 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求率先落实到高中课程标准中。其次,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着力解决10余年高中课改存在的突出问题。再其次, 要做好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与高考改革政策的衔接, 确保学和考的有机结合, 增强育人效果。

刘利民强调, 要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准确把握好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总体要求。要增强思想性, 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充分体现民族特点。要增强科学性, 在课程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上, 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与学科规律、教育教学规律有机结合好。要增强可操作性, 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教学、考试、评价等育人环节的统领和指导作用, 确保协同推进, 形成育人合力。要增强整体性, 把跨学段整体育人、跨学科综合育人作为重要工作任务, 做好统筹协调, 强化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纵向有效衔接和相关学科间的横向协调配合。

刘利民强调, 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全面部署、统筹推进。教育部将健全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专业力量的作用, 将自上而下的督促推动与自下而上的自觉改革相结合。专家工作委员会要统一思想认识, 明确目标要求, 创新工作机制, 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修订任务。

会上,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介绍了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下一步工作考虑。与会的200余位专家认真研究讨论了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有关工作, 特别是对如何全面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提出了意见建议。

篇4:新课程标准下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

新教材强调知识和技能,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加入一些佐证这些结论的史料,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再是干巴巴的只记住历史结论。一次听课,老师讲的是《辛亥革命》这一课,老教材直接给我们的结论就是辛亥革命失败了,而新教材对于这一历史史实没有下定论,所以在这一节课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探讨,课堂气氛活跃。有一名同学的发言相当精彩。他说,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是它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使政治走向民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民主与共和深入人心。这些话让我记忆犹新。过去的课本只是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产生了什么影响;现在则不强调对史实的记忆,而是让学生结合史实,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一小小的改变告诉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在实施过程中,更要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考试的选拔功能,现在则强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方式既有基础知识的检验,也有基本能力的考查,还有社会实践的测评。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领导。面对新课改的情况,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与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要求历史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而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 政治 、 经济 、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选修分为六个学习模块,这么众多知识的教授,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其首先要掌握的是历史本学科知识,它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础,尤其是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呈现出专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历史教师的知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学这单一学科范畴,而应向哲学、文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使自己拥有广泛的学科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立起多元的知识结构。一个历史教师,光有常识没有专长,不能深入显出,只有专长常识不足,也难以触类旁通。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历史知识、理论素养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厚的知识积淀有助于教师从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现实联系来理解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它是教师从容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基础和保障。

其次,注意现代技术的运用。历史从广义上讲,凡是过去发生过的一切的事情都是历史,上包天文,下括地理,无所不包。老师就必须广泛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充分利用网上资源不断的丰富自己。尤其是现在信息时代,资源共享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可以达到知识在不同地域的充分交流,从而使各地的同学科教师能有一个很好的知识交流,既丰富了自己又使知识共享。要把自己的知识真正的传播出去,这样老师就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把现代的教育手段融合的传统的教育中去,使传统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再次,要多多关注学术界的发展。历史教学中有很多的学术观点的渗透,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应该多多关注学术界的动态。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多与学术界接触。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就是一线教师多到高等院校进行学习。这样就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丰富自身知识。而且通过这种知识的交换可以使学术界的一些观点达到普及的目的,不再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但是,课堂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要想真正的把学生教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新课改不仅对教师,对学生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学生要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要知道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只有教师的讲解是不够的,学生必须要动起来。这就必须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应该让学生多多的阅读课外书籍,当然上课时我会或多或少的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了解一些名人如毛泽东、拿破仑等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历史,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可以借鉴名人成功的经验,另外,在课堂学习的时候要把历史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能够有把握历史的真实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讲究方法的真正意义在于理性的选择适合个人的具体方法,故同学们应主动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在认真听讲、扎实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历史课本真的鲜活起来,有血有肉。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在网上、图书馆里知识的获得,对课本知识进行丰富,自己多加思考,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消化再吸收。经过长期的积累,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会一天天提高,从单纯地去学历史到会学历史。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师应该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大胆的开展教学实践,进行与现行教材相匹配的教育改革,教学方面要让学生体验到历史课的乐趣,让学生爱学,会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一切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能力、知识储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我们努力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及专业技能,与新课程同行,与新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篇5:培训课程编写格式要求

第一部分:培训课程教案编写格式 第二部分:培训课程讲义编写格式

第三部分:培训课程教案、讲义字体及排版要求

第一部分:培训课程教案编写格式

一、培训背景描述

(一)培训对象

(二)培训目标

(三)培训课时

二、培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结合培训目标,分析本节教学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要求)。

(二)内容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培训对象现有水平的了解,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员分析(分析学员的认知特点、学员已有知识结构、工作经验和能力水平,以及对培训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四)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方法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并对选择教学方法的相关依据做简要说明)。

2.学员技能训练设施和教师教学资源方面的要求

三、教学资源

(一)本课程用到参考资料、教材、多媒体课件等

(二)本课程用到教学仪器设备及实物样品等

(三)本课程用到的网络资源及其网址

第二部分:培训课程讲义编写格式

课程讲义标题

一、课程名称

二、课程目标

三、内容提要

四、重点、难点

五、评估方式

六、授课方式

七、讲义正文

引言部分:…… 一级标题:

一、…… 二级标题:

(一)…… 三级标题:1.…… 四级标题:(1)……

八、课程小结、思考题或试题

第三部分:培训课程教案、讲义字体及排版要求

(一)标题字体:方正小标宋简体,二号。

(二)一级标题:黑体,三号。

(三)二级标题:楷体_GB2312,三号,加粗。

(四)三级标题:仿宋_GB2312,三号。

(五)正文:仿宋_GB2312,三号。

(六)页面设置要求:

1.页边距:上、下 2.54cm,左、右3.17cm。2.页

篇6:概论课程调查报告格式要求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得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其特点是具有写实性、针对性、逻辑性。用A4纸打印,五号字体。附调查问卷原始材料。根据调查报告要求,对该课程的学生调查报告格式做如下要求:

一、标题要求(封面上方)

采用规范化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xxxx的调查报告”、“xxxx调查”等。

二、在封面上列出调查的主要内容,格式如下: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明确范围调查方法:

调查人及分工:(以小组形式调查,小组人数3-6人,写明姓名、学号及班级)

三、报告正文

1、前言 简要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过程、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

2、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

四、参考调查报告题目:(学生可以自拟题目,要求与教材相关性

明显)

1、高等教育存在问题调查

2、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方法调查

3、中美(日本、印度、德国、法国等)两国的国情比较调查(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调查

5、各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调查

6、中国文化影响力调查

7、中国政府积极改善民生的措施及影响调查

8、当代大学生对台湾问题认识的调查

9、当代大学生对西藏或者新疆问题认识的调查

10、大学生价值观调查

1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

篇7:数据库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要求

人事管理系统

二、内容

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建立、数据输入、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实现、系统调试和安装等。

三、要求

(一)报告内容格式要求

纸张大小为A4纸。正文为5号宋体,一级标题:第一章(标题,2号宋体,上下空两行居中,行距为5号宋体单倍行距)。二级标题:1.1(标题,3号黑体居中,上下空一行,行距为5号宋体单倍行距)。三级标题:1.1.1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一个问题](标题,4黑左顶,占2行)。

… … … …

表名为小5号黑体,居中,形式如“表1-1 表名”。

图名为小5号宋体,居中,形式如“图2.4图名”。

参考文献字体为5号字体。

页眉,页码为小5号宋体,居中。

(二)报告内容要求(参考教材 数据库设计)

(1)目录

(2)概述

包括项目背景、编写目的、软件定义、开发环境等内容

(3)需求分析

①信息要求

用户需要从数据库中获得信息的内容与性质。数据库中需要存储哪些数据。

②处理要求

用户需要完成什么处理功能,对处理的响应时间有什么要求。(给出功能模块图)③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

(4)概念模型设计

生成基本E-R图

(5)逻辑模型设计

把ER模型图转换为关系表

(6)物理模型设计

在sql server中实际创建的表

(7)主要模块的设计以及代码

按功能模块进行划分,进行前台界面的设计,把前台界面和后台数据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

(8)总结

①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②设计的体会。

(9)参考文献。

题目一:人事管理系统

1、系统功能的基本要求:

(1)员工各种信息的输入,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学历信息、婚姻状况信息、职称等。

(2)员工各种信息的修改;

(3)对于转出、辞职、辞退、退休员工信息的删除;

(4)按照一定的条件,查询、统计符合条件的员工信息;至少应该包括每个员工详细信

息的查询、按婚姻状况查询、按学历查询、按工作岗位查询等,至少应该包括按学历、婚姻状况、岗位、参加工作时间等统计各自的员工信息;

(5)对查询、统计的结果打印输出。

2、数据库要求:在数据库中至少应该包含下列数据表:

(1)员工基本信息表;

(2)员工婚姻情况表,反映员工的配偶信息;

(3)员工学历信息表,反映员工的学历、专业、毕业时间、学校、外语情况等;

(4)企业工作岗位表;

篇8:历史课程标准解析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担任初中数学教师以来, 遇到过很多“基础差, 态度差”的学生.然而, 正所谓“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面对着这些学生, 要想教好就必须掌握他们的症结所在!那么,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学生基础差和态度差呢?

当我们仔细了解和分析这些所谓的“后进生”之后, 不难发现, 他们其中的绝大多数面对数学题目无从下手的关键原因是“不会”.这里的“不会”, 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不会分析问题;二是不会解决问题.由于经常“不会”, 所以时间长了,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慢慢也消失殆尽!没有了兴趣和信心, 再加上本身的惰性, 造成“后进生”的现状也不足为怪了.

就此, 我不止一次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寻找解决的办法《数学课程标准》中, “学生的主动性”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 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编者很明确地给我指出了一条阳光大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的一切目的就应该是“如何让学生很好地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所谓“主人”, 那就要求学生要会“学习数学”!如果数学是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 那么, 教师就应该是经验老道的驯马师, 传给学生的就应该是驯马的技巧, 而不是已经驯服的马!也就是教给学生“如何学”!在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 我们过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 故而就一再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 强调学生多花时间在练习上, 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课程改革的今天,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育者, 对“传道授业”的理解应该与时俱进.我想应该把“道”解释为“方法”, “业”为“知识”更为恰当.当代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把“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或者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永久目标.一直以来, 中国的应试教育支配着整个教育界, 围绕着“考入重点高中”“考入重点大学”这样的目标, 我们过多地着眼于对学生知识的输入, 而忽略了“方法”的输入, 没有抓住教学的根本,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那么, 究竟如何才能很好地教会学生“渔”呢?我觉得,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着手于以下几点:

一、骗学骗做

就像学生迷恋游戏一样, 如果根本不会, 就无从玩起.但一旦清楚游戏规则, 知道游戏方式之后, 哪怕再索然无味的游戏, 也会想去尝试一下.一旦打破了游戏的第一关, 就会去情不自禁地想打下面的关卡.究竟是什么让孩子如此容易着迷于游戏呢?因为在游戏中, 孩子从简单的关口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正是这种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想要更大的成功, 从而不想放弃, 并且奋力拼搏.

其实, “数学学习”和“打游戏”颇为类似, 数学学习好的同学往往越来越好, 差的往往越来越差.前者不停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不断激发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后者则无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久而久之就放弃了.对于放弃的学生来讲, 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仍然研究一下学生玩游戏玩游戏的第一步, 必须先明确游戏规则, 知道游戏的步骤, 然后才会有行动的欲望.这种欲望一旦被激发, 往往就会恋上游戏.学习也一样, 学习欲望的激发非常重要, 尤其是一开始“学生想学”的契机, 一定得抓准, 等步入正轨之后, 学生自己就会形成一个“爱学数学”的良性循环.

例如, 遇到过这样的一名学生, 小学数学不及格是家常便饭, 他自己好像也将自己定位于数学学不好的学生了.初一入校以来, 课堂上经常走神, 数学作业也不能按时完成, 即使完成, 也是错误百出.我及时找到他, 和他攀谈起来.

师:你觉得自己数学学得怎样?生:很差.

师:真的很差吗?那老师出道题给你做做, 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差.生: (我出了一道题:2-1=?)

生:有些疑惑地看着我说:1.

师:那你说2和1谁大呢?生:2.

师:大多少呢?生:大1.

师:好, 那你能再告诉我1-2等于多少吗?

他有些卡了.师:那告诉我1比2大还是小?生:小.

师:小多少?生:小1.

师:那老师告诉你小1, 就说明不够减了, 不够了就自然欠别人的了, 结果就成了负1, 记作-1.

继而, 我将负数的概念顺势讲了一下, 然后问他:“1-3=?”“-2.”他很快地写出了答案, 而且顿时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得到了一些回归.可见, 学生的学要经常以不是“学”的名义引进,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灌输知识给他, 这样不仅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而且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这里我用了一个“骗”字, 那是因为在这里, 作为教师, 我们的确是需要适当地运用一些手段让学生自己迈出第一步让他们从第一次的数学学习中, 感受到愉悦, 让他们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发他们向获得更大的成功体验而努力!

二、导学导做

数学学习过程中,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关键的第一步;那么, 有了第一步之后就要我们进一步的“导”了.当学生对数学学习已经享受过成功的快乐之后, 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他们不断寻求更多的成功体验,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这里, 我想将“鼓励”提到一定的高度.在数学教学的实践中, 我发现“鼓励”往往是最奏效的.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促进都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后进生”的促进, 因为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本身就不是很足, 所以就更需要教师去关爱, 去激发.

遇到过这样的一名学生, 我接班的时候, 他初一期末考试是不及格, 课堂上也低着头, 作业也经常拖拉.我针对这一情况, 采取了个别谈话的方式.谈话过程中, 我没有批评, 只是出了两道相对简单的数学习题让他做.

第一道:“ (a+3) (a-3) ”, 第二道:“ (-5-a) (5-a) ”.

他顺利地完成了第一道, 在第二道时还是有点卡住的, 这时, 我没有批评, 只是将 (a+b) (a-b) =a2-b2这一公式的形式变为 (△+○) (△-○) =△2-○2, 将字母公式形式换为更加形象的图形, 然后帮助他一起发现:遇到这样的题型时, 我们只要找出这两个小括号中相同的数值与互为相反数的数值, 然后就是用相同数值的平方减去互为相反数的数值的平方.经过这样一讲解, 他很快就作出了正确的答案.我趁势又给出了第三道:“ (-b-5) (-5+b) ”.他运用刚刚学会的方法, 不需要调整位置, 就很快写出了: (-5) 2-b2=25-b2我表扬了他, 对他说:“其实, 你看, 只要掌握了方法, 数学题目其实做起来又快又简单, 所以我们关键掌握方法就可以了”他开心地离开了办公室, 在我以后的数学课上, 可以看到他眼神的光亮!

这就是“导”学“导”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很大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顺利地抓住每个知识点的关键所在,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错误率, 从而让他们从自己做题的过程中更加容易地得到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迈好每一步, 直到他们自己可以稳步前进!

三、精学精做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题量繁多, 一直是扼杀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和信心的一大杀手.正所谓“让学生跳出题海, 教师就得跳进题海”.我们平时出题一定要精选精做, “做百道, 不如懂一道”, 关键在于做题的实效;千万不可盲木追求练习量的多, 而忽视了学生厌烦情绪的增长, 久而久之, 不仅没有达到练习的效果, 反而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

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 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数学每天作业量一定不能过多, 而且难易程度也要注意调节.课堂作业以基础题为主较好;家庭作业的难度比例一定要根据该班级的情况安排适当, 确保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这个问题, 我体会相当的深———记得是一次“五一”放假, 我布置的量偏多, 结果“五一”回来之后, 我发现第一页的卷子相对最认真, 后面就越来越不认真了, 能全部认真完成的人寥寥无几.这样既没有达到练习的效果, 还让学生感觉数学卷子不全部完成是大众现象, 不是他一个人, 没太大关系的———给以后数学作业的完成程度形成了不好的影响.而且, 在了解到学生做家庭作业的过程时, 我还发现, 他们往往找量最少的学科先完成, 选择动脑筋少的学科先完成.因此, 数学作业量布置的多少直接影响作业完成的实质成效,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可见, 只有“精”学“精”做, 才能确保学生长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

综上所述,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只有教师将“骗”“导”“精”坚持不懈地运用到帮助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 演绎好“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才能很好地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知道自己该如何学.此刻, 我们成就的就不只是一个数学能考好的初中生了, 而是一个自己知道怎么去掌握、运用知识的“人才”!

摘要:本文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找出学生成为“后进生”的症结所在;结合《数学课程标准》, 从“骗学骗做”“导学导做”“精学精做”等三个层次诱导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会学生“如何学”.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如何学

参考文献

篇9:解析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带来的思考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生物;课程文化

中國分类号:G633.91

0.引言

在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物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同时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发展过程中生物技术也是重点研究对象之一。生物学科作为基础自然学科之一是农业科学、药物科学以及环境科学的重要基础,其主体研究对象是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生命现象,学生在生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对知识进行掌握,同时还要领悟到生物学科中所涵盖的文化,这对于学生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1.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下对课程文化的理解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师对各门学科进行的有计划,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切的活动的总和。没有课程设置,就无所谓学校教育,由此可见课程设置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新课程改革在课程上下了功夫,力求推动课程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课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物,是一个学校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在传统的课程文化中,重视课程的工具性更甚于人文性,文化的传承迫切需要将学校课程作为手段,对诸如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科学成果等进行传播和学习。但是在现代教育影响下,学校课程的设置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更应正视课程本身的文化内涵,注重将人文性和工具性进行统一[1]。并注意保留民族自身的特点,当然还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有所创造和生成。

2.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下课程文化重建的必要性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了课程文化重建,而传统课程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特点使得课程改革的难度加大,加之教师和学生角色问题,更加确定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从当前教学环境来看课程文化重建主要受到以下问题制约。

2.1 重工具性,轻人文性

在当下,重视课程的工具性的固然重要,但是对人文性的要求也不可松懈。工具性强调的是理性地对知识的认知学习过程,对文化的复制和传递,而人文性则更多地注重非理性的情感的认知过程,注重对文化的创新和再理解。在高中生物课程中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要将理性和情感相联系。在课程教学中,不论是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还是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都将造成生物课程的畸形发展,两者不可偏废其一,重视两者的结合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如在对高二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个教学内容进行讲授时,除了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等方式对细胞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时,还应该将其上升到人高度,把微小的细胞与人的成长相结合。

2.2 教师、学生的角色尚未转变

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这其中应该体现出人的价值和人的观点。在传统文化影响下,往往忽视对人的价值肯定,教师只是知识文化传播的工具,学生是接受的工具,两者都缺乏对文化的理性思考。但是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下,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这一重要角色中解放出来,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在课堂的教学中,也不能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学习实践[2]。学生不再是纯粹知识接受者,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来进行学习。如在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进行概念对比的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结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重建新的生物课程文化

要实现对课程文化的重新建构,就必须对原有的课程文化有所改变和创新,努力探索出一条新的课程文化发展道路。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积极开发和研究校本课程,强化研究队伍的建设,实现课程文化重建的意义。

3.1 积极研发校本课程,实现专业化特色

校本课程是与国家、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它弥补了国家和地方课程的缺陷,立足于学校的自身问题,通过校长、教师的合作探讨,对学校实践进行改进,对学校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决[3]。校本课程的研究,使学校设置的课程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使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因此,在高中生物课程安排上,不应局限于国家和地方课程,学校还应该以自身的特点为基础,研究出适应于本学校发展的生物课程,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课程文化的重建

教育改革的施行最终都是通过教育者来实现的。要实现课程文化的重建离不开强大的师资建设,课程文化的重建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平台。要在课程文化重建中有所建树,就应该在综合能力和专业精神上都有所加强,分享在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引起其他教师的借鉴和学习。通过积极的合作讨论,摸索课程文化重建的方向和道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小组,为促进课程文化的重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4.结语

高中生物课程文化的重建是长期的一个过程,在新课改影响下进行课程文化的重建应该值得学者和学校教师的重视和研究。以高中新课程标准为导向对课程文化进行重建,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培养取得成效,这将大大促进生物教学水平提升从而让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会学.更新教育理念,适应课改要求——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上的尝试[J].新课程(中学).2013(03)

[2]王小梅.探析生物新课程的课改之路——生物课程如何实现向探究式教学方式转变[J].教师.2011(21)

篇10:保险学课程论文格式及要求

一、题目:自拟,但必须围绕保险方面的内容,可以是社会保险也可以是商业保

险方面的内容,尽量与所学课程相结合二、内容范围:

1)保险方面的最新研究,前沿进展

2)保险理论在某领域的应用等

3)某一保险问题的现状、问题分析、解决对策等

三、写作要求:

1)字数要求至少3000字,内容要求语言精练、通顺,内容新颖,层次清楚,格式正确,结构完整。

2)避免抄袭现象:①整段抄、整篇抄; ②移花接木; ③冒名顶替; ④直接从网上下载;⑤雷同现象。

3)如果发现抄袭或雷同,成绩60分以下。

四、评分标准

1.选题(25分)

1)题目是保险当前理论或实践方面的热点、焦点问题(25分);

2)题目与保险相关,且范围相对具体不空泛的(20分);

3)题目与保险相关,但界定不够详细(15分)

2.内容(35分)

1)内容能够紧密联系主题,问题分析透彻,层次清晰(35分);

2)内容能够联系主题展开,并且比较深入地分析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30分);

3)内容与主题对应,有问题分析或解决措施(25分)

3.语言(25分)

1)语言专业且精练、通顺,逻辑性强(25分);

2)语言较为专业、通顺,能够较好的说明问题(20分);

3)语句较为完整,能够说明问题(15分)

4.格式(15分)

1)写作格式规范、正确,图表使用规范,标点运用恰当(15分);

2)写作格式比较规范,图表使用基本正确,能正确运用标点(10分);

3)格式完整,有图表,标点基本正确(5分)。

篇11:历史课程标准解析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一、实验报告相关要求:

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写作要求:

1.实验报告必须手写,实验内容为给大家发的六章的实验。2.要求大家写出每个实验的详细步骤。

3.实验报告一定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雷同者取消课程成绩。

二、课程论文相关要求: ㈠ 论文格式要求:

1.用A4纸打印,版面页边距上空2.5厘米,下空2厘米,左空2.5厘米,右空2厘米,左侧装订。

2.题目:黑体三号字,居中,加粗,三倍行距。

3.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字,加粗。

4.二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字,加粗。

5.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字,加粗。

6.正文:宋体,小四号字(英文用新罗马体12)。

7.页数用小五号字在页脚中标明。

8.论文标题层次要求用“

一、(一)、1”编写。9.段前段后无段间距,行间距为1.5倍。10.论文不少于3000字。

㈡ 论文内容要求:

1.要求与课程内容相关即可。可以是应用案例分析,也可以是学习中总结的技巧、经验或学习的心得体会。

2.课程论文不得直接从网上下载,要根据自己所搜集的参考资料独立完成,课程论文有雷同者取消课程成绩。

篇12:历史课程标准解析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征集2008年市中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初中:各区教研室选拔推荐9篇初中教学设计(每年级3篇);市直初中每校交2篇。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小学:各区教研室选拔推荐12篇优秀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设计(每年级2篇);市直属小学每校交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设计3篇。

三、写作格式与框架(参考)

(一)课标分析: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每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分析: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从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突出“教学重点”。(2)突破“教学难点”。

(六)教学策略:介绍进行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技巧、策略。

(七)教学过程:

a、课前探究部分: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b、新课导入部分: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

c、师生互动部分:(1)设计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

本环节是重点内容,要注意体现几个要求:(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 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4)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5)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d、课堂总结部分:(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八)教学反思:(1)评价出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篇13: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健全的人格和系统的理论素养

历史教师之所以难当, 就在于它被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所左右。同样的历史情节, 可能被用来给某人某事正本清源, 也可能给某人某事套上“莫须有”的罪名, 因而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人品正直、人格健全。同时更要具备扎实的理论修养, 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站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高度观察历史过程, 给历史科学客观实际的评价, 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揭示历史的规律。惟有这样, 学生学到的才可能是真正的历史智慧。

二、科学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育, 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 教师充当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选择者、学生成绩的评判者等角色;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 长期下来, 势必会压制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火花。新课程则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 在历史课程改革中,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应遵循“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服务于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的原则。

三、渊博的专业学识和丰富的历史底蕴

恩格斯曾说过:我们只知道一门社会科学, 那就是历史科学。这是从历史学无所不包、无不涉猎的角度来阐述的。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应具有“专博结合”的历史专业知识, 历史教师除了精通通史之外, 平日还应该广泛的积累知识, 不断扩大知识领域, 无论文学、艺术、体育, 还是天文、地理、时政, 甚至是民风、民俗等都要有所知晓, 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同时, 还要经常了解史学研究的新信息和新成果, 要站到历史学科和史学专著的高度来研究教材, 做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晓”, 而不能把自己的认知水平停留在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 要弄懂、弄通教学大纲、教材, 理清线索, 完全掌握教材的知识框架。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 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整体化。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做自己教学科目的主人, 让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只成为你最基本的知识, 如同字母表对于已掌握修辞学奥妙的人一样。”只有把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 才能够适应教学的需要。这样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勇立潮头, 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较高的科研素质和理论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是教学改革的发动机。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的设置, 课程内容的改革, 更重要的是借助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使教师与时俱进, 逐渐由以前的教书者转化为教育文化的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 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 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很多历史教师认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新世纪历史教师必须要加强探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学问题、摸索教学规律、研究历史教育理论。这对提高历史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水平十分有利。当今历史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激励鼓舞着历史教师, 广大历史教师在新课改实践中不断得到了理念上的更新, 理论上的充实, 历史底蕴的丰富, 教学实践上的飞跃, 历史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自己。逐步摆脱教书匠的桎梏, 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建树的、新型的学者型的教育工作者。

五、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力

当今,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对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也为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开拓出了充足的空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展开, 就历史学科教学而言, 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成为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能较为熟练的使用各种与教育教学相关的软硬件;2.有获取新信息的意愿, 能够经常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从现实世界或虚拟世界 (互联网和局域网) 中查找并获取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3.能够较为自如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并正确地加以评估;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正确的思想和观念;5.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篇14:新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师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化学课改;教学方式;有效性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也随即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应用于课堂教学,职业学校化学教育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系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要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作为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当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精神。因此新课程标准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师生学习过程,课堂上勇于提出问题,并大胆质疑,和其他同学一道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式。要做到上述这些要求,我认为化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化学教师应该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化学教师都知道,新版化学教材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教材不再只是知识载体,而是具有化学学科“三维”目标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这种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不可能一一明显地出现在教材的插图与文字中,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去挖掘、去探究,更需要学生去感知、去猜想。

新版化学教材充分利用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有着紧密、广泛联系的特点,选取了很多学生有着感性认识的化学现象作为学习化学的背景,这不但会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而

且很快会因为兴趣投入化学的学习中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境,并相信学生学习的能力,给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①。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想要的知识,在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寻求证据和论证结论的正确性,这

无疑会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创造空间。

二、化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大家都知道《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的道理,它的意思是说: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师学问做得好,而且能真诚待人,这样的教师自然也就具有人格魅力,因此会得到学生的喜爱和尊敬,如果教师在人格上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学生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导。学生这一群体永远会崇拜富有知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教师应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地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且要兢兢业业,用实际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化

学生。

2.教师要全身心地呵护学生,就像父母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该教师也就极具亲和力了。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观念,从过去的师道尊严中走出来,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的、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3.化学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和扩充知识面,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惑,并能在课堂教学中机智地处理突发性问题。

4.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化学教学需要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科特点出发。学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杂乱,要记的东西多且易忘。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上下工夫,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总之,廣大化学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行为都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要自觉深入研究化学课的教学规律,把全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篇15:历史课程标准解析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1、本课程教学课程标准供高职高专中药专业使用。

2、中药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发挥临床功效是其中某些化学成分起作用。《中药化学》是一门运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学科。它是实践技能很强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中药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及从事药物生产、制备、检识和经营管理奠定基础。同时,本课程也是培养中药专业同学具有基本科研意识和初步科研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中药化学》是高职高专中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它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根据高专中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中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精制、检识(鉴定)和结构测定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涉及化学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和中药成分预试验等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中药的性能、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并力求反映中药化学方面的新进展、新成就和新技术。具体要求是:

1、掌握中药中各主要类型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

2、掌握中药中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精制和检识(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3、对中药中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具有初步的判断能力,并能提出合理的提取方法。

4、熟悉部分常有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结构、性质、用途。

5、了解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6、了解光谱解析成分的原理和方法。

7、具有初步的中药化学成分的科研能力。

《中药化学》也是中药专业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学好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将对学习中药专业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力求理论 1 联系实际,反映中药特色,并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依照中药专业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统计分析中药行业具体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与素质,组织校内专业教师、校外工程技术人员和教育专家设计的。其内容确定以掌握中药中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结构性质、完成中药提取分离和检识具体工作项目为出发点,根据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工作任务的性质、工作流程和国家中药提取工等高级工种要求安排选取,同时考虑理论和实践一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整体工作项目编排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典型性、可操作性。课时安排144学时。其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要求相一致,使学生具有胜任中药行业各工作岗位的必备知识与操作技能,主要达到中药制药高级工、中药调剂员、医药商品购销员和中药制剂质量检验员(QA)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根据高职高专中药专业确立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按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具体分述如下: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中药中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分类、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精制和鉴定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常用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及生物活性。

熟悉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结构修饰和构效关系。

了解中药化学在中药研究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的生源、分布及生物活性。研究中药化学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能力培养目标】

正确掌握煎煮法、回流法、连续回流法和水蒸气蒸馏法等常用提取方法;具有分离、精制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技能;能熟练使用薄层色谱、纸色谱和各类化学检识试剂检测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备常用鉴定试剂的配制能力;能正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常用中药中有效成分能设计出合理的提取、分离、检识方法。

【素质教育目标】

1.专业素质巩固,具有热爱中药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2.具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质量第一的观念(做药就是做良心)。

3、具有良好的药学专业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一切为患者解除病痛为服务宗旨)。

2、具体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熟练完成中药提取、分离精制和检识,中药调剂、中药炮制、中药经营管理等岗位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掌握中药提取方法选取、技能操作、提取物检识及相关理论知识及基本原理,同时形成做药就是做良心、质量第一的职业观念,具有对人民生命负责的情感,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技术与理论水平达到高级工技术标准,并获取中药各工种资格证书。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

1、能熟练进行提取各工序的操作,具备具体分析、解决技术难点的能力。

2、具有及时发现提取分离过程中质量隐患、分析成因、预防的能力。

3、具有对各种溶剂、试剂使用量进行计算,以及绘制提取工艺流程图的能力。

4、具有正确使用和调节提取设备、器具并进行维护保养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5、具有对原料、溶剂、工艺用水以及提取物进行质量检测的能力。

6、具有使用现代中药提取机械设备;能独立完成提取物质量检测的能力。

三、内容与标准

(一)教学内容与标准

第一章 绪论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了解研究中药化学的意义和发展概况。明确本课程在中药专业中的意义、作用和地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研究中药化学的意义

1. 重点阐述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和有效成分的概念。2. 阐明研究中药化学的意义。第二节 中药化学发展史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常用提取、分离、鉴定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熟悉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定义和主要溶解性质。了解中药化学成分结构鉴定的一般方法。【能力培养目标】

能正确安装渗漉、回流、连续回流、蒸馏、减压蒸馏及水蒸气蒸馏装置。具备TLC、PC操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

1. 重点阐述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定义和主要溶解性质。2. 简述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第二节 常用的提取方法 1. 阐明溶剂提取法的原理。

2. 重点阐述浸渍法、煎煮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蒸馏、减压蒸馏及水蒸气蒸馏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

3. 讲述渗漉、回流、连续回流、蒸馏、减压蒸馏及水蒸气蒸馏装置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第三节 常用分离方法

1.重点阐明两相溶剂萃取法、结晶法、沉淀法、分馏法、各类色谱法的原理及在中药化学成分分离中的应用。

2. 讲述简单萃取法、薄层色谱、纸色谱、柱色谱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第三章 苷类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苷的定义、结构、分类和性质。苷键的酸催化水解法和酶水解法。苷类化合物提取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熟悉苷类化合物中糖的检识方法。苦杏仁中主要苷的结构、性质及鉴定方法。【能力培养目标】

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熟练进行苷的鉴定操作。【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结构与分类

1. 阐明苷的定义和结构。2. 重点阐述苷键原子分类法。3. 简述苷的其他分类法。第二节 理化性质

1. 阐述苷的一般通性、旋光性和溶解性。第三节 苷键的裂解

1. 重点阐述酸催化水解和酶水解。

2. 简述碱催化水解和氧化开裂法。第四节 糖的检识方法

1. 重点阐述糖的显色反应。2. 阐述糖的纸色谱和薄层色谱。第五节 提取与分离

1. 重点阐述苷的一般提取方法和注意事项。2. 阐述苷的分离方法。第六节 实例

1. 重点阐述苦杏仁中苦杏仁苷的结构、性质及鉴定方法。简述青黛。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醌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基本结构。蒽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大黄、丹参中所含主要醌类化合物的结构、提取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

熟悉蒽醌类化合物的光谱特征。

了解醌类化合物的分布、生物活性及含有醌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能力培养目标】

能运用连续回流法提取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结构、分类及生物活性

1. 重点阐述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2. 阐述苯醌、萘醌、菲醌的结构特点。3. 简述醌类化合物的分布和生物活性。第二节 理化性质

1. 重点阐述蒽醌类化合物的酸性、酸性强弱与结构的关系及在分离中的应用。2. 阐述醌类化合物的颜色、升华性和溶解性。第三节 检识方法

1. 重点阐述蒽醌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2. 阐述蒽醌类化合物的TLC和PC检识。第四节 提取与分离

1. 阐述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2. 阐明蒽醌类化合物的分离原理和方法。第五节 结构测定

1. 重点阐述蒽醌类化合物的UV和IR光谱特征。2. 简述蒽醌类化合物的MS和1H-NMR光谱特征。第六节 实例

阐述大黄、丹参中所含主要醌类化合物的结构、提取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第七节 含有醌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香豆素结构、分类、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秦皮中主要成分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熟悉简单香豆素的光谱特征。木脂素的结构、分类和理化性质。补骨脂、五味子、厚朴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

了解香豆素和木脂素的分布、生物活性及含有香豆素和木脂素类成分的常见中药。【能力培养目标】

能运用已掌握知识分析提取分离流程的原理。【教学内容】 第一节 香豆素

1. 重点阐述香豆素的结构、分类、性质、显色反应和提取分离方法。2. 阐述秦皮、补骨脂中主要成分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

3. 简述香豆素的分布、生物活性和含有香豆素类成分的常见中药。第二节 木脂素 1. 阐述木脂素的结构、分类和理化性质。2. 阐述五味子、厚朴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

3. 简述木脂素的分布、生物活性和含有木脂素类成分的常见中药。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黄酮类化合物分类、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检识反应和提取分离方法。熟悉黄酮类化合物的UV光谱特征。黄酮类化合物的1H-NMR谱特征。槐米、葛根、黄芩中所代表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生物活性。

了解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生物活性及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能力培养目标】

能运用煎煮法提取槐米中黄酮类化合物。并掌握酸水解芸香苷的操作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结构、分类及生物活性

1. 重点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2. 简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和生物活性。第二节 理化性质

1. 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酸碱性,酸性强弱与结构的关系及在提取分离中的应用。2. 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性状和溶解性。第三节 检识方法

1. 重点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及与结构之间的关系。2. 阐明聚酰胺色谱和纸色谱在黄酮类化合物鉴定中的应用。第四节 提取分离

1. 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一般提取方法。

2. 阐明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分离方法的原理和应用。第五节 结构测定

1. 重点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UV光谱特征及位移试剂在结构测定中的原理和应用。第六节 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挥发油的定义、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方法。萜的含义和主要分类。熟悉环烯醚萜的结构特点和主要理化性质。薄荷、黄花蒿、穿心莲、紫杉、龙胆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

了解萜类生源途径、分布、生物活性及含有挥发油的常见中药。【能力培养目标】

能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教学内容】 第一节 萜类概述

1. 阐明萜的含义和主要分类法。

2. 简述萜类生源途径、分布和生物活性。第二节 结构类型和分类

1. 重点阐述单萜、环烯醚萜、倍半萜、二萜的结构类型。2. 阐述环烯醚萜的结构特点和主要理化性质。

3. 阐述穿心莲内酯、青蒿素、紫杉醇、龙胆苦苷的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4. 简述三萜类化合物。第三节 挥发油

1. 重点阐述挥发油的定义、化学组成和理化性质。2. 阐述挥发油的显色反应和TLC、GC检识。第四节 提取与分离

1. 重点阐述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2. 阐述冷冻法、分馏法、化学法、气相色谱法分离挥发油。第五节 实例

1. 重点阐述薄荷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2. 简述莪术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第六节 含有挥发油的常见中药

第八章 皂苷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皂苷的结构、分类、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显色反应。人参、甘草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性质、提取分离和生物活性。

熟悉皂苷的结构测定。柴胡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了解皂苷的分布、生物活性和含有皂苷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能力培养目标】

能用化学方法鉴定酸性皂苷与中性皂苷。【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结构、分类和生物活性

1. 重点阐述甾体皂苷、三萜皂苷的结构特点和分类。2. 简述皂苷的分布和生物活性。第二节 理化性质

1. 重点阐述皂苷的发泡性和溶血作用。2. 阐述皂苷的性状、溶解性和水解性。第三节 检识方法

1. 重点阐述皂苷元的显色反应。2. 简述皂苷的TLC、PC检识。第四节 提取与分离

1. 重点阐述皂苷的沉淀分离法。2. 阐述皂苷和皂苷元的提取方法。第五节 结构测定

1. 阐述甾体皂苷元的IR光谱特征。α-香树烷型、β-香树烷型和四环三萜类的IR光谱区别。

2. 简述皂苷元的UV光谱。第六节 实例

1. 重点阐述人参、甘草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性质、提取分离和生物活性。

2. 简述柴胡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第七节 含有皂苷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

第九章 强心苷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强心苷的结构、分类和鉴定方法。

熟悉强心苷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构效关系。了解强心苷的分布和生物活性。【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结构分类与强心作用的构效关系 1. 重点阐述强心苷元的结构特点、分类以及糖与苷元的连接方式。2. 阐述强心苷糖部分的结构特征。3. 阐明强心苷的构效关系。4. 简述强心苷的分布和生物活性。第二节 理化性质

1. 重点阐述强心苷的水解性。2. 阐述强心苷的性状和溶解性。第三节 检识方法

1. 重点阐述强心苷中甾体母核、五元不饱和内酯环及α-去氧糖的显色反应。2. 简述强心苷的TLC、PC检识。第四节 提取分离

1. 重点阐述强心苷的一般提取方法。2. 阐述强心苷的分离。第五节 实例

1. 阐述毛花洋地黄中强心苷元的结构类型。2. 简述西地兰和地高辛的提取。

第十章 生物碱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生物碱的含义、主要类型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麻黄、黄连、苦参中主要生物碱的结构类型、提取分离和生物活性。

熟悉防己、洋金花、乌头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结构类型和理化性质。了解生物碱的分布、生物活性及含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能力培养目标】

能用回流法提取防己中生物碱,并具有精制、分离及鉴定生物碱的能力。【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结构与分类

1. 阐明生物碱的含义。

2. 重点阐述有机胺类、吡啶类、莨菪烷类、异喹啉类和吲哚类生物碱的结构特征。3. 简述生物碱的分布和生物活性。第二节 理化性质 1. 重点阐述生物碱的碱性及碱性强弱与结构的关系。2. 阐述生物碱的形态、颜色、旋光性和溶解性。第三节 检识方法

1. 重点阐述常用生物碱沉淀试剂的名称、沉淀条件及结果判定。2. 阐述生物碱的色谱检识。3. 简述生物碱的显色反应。第四节 提取与分离

1. 重点阐述生物碱的提取方法。2. 阐明单体生物碱的分离原理和方法。第五节 结构测定

1. 重点阐述霍夫曼降解的原理。2. 简述埃姆特降解。第六节 实例

1. 重点阐述麻黄、黄连、苦参中主要生物碱的结构类型、提取分离和生物活性。2. 阐述防己、洋金花、乌头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结构类型和理化性质。第七节 含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

第十一章 其它成分

【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鞣质的结构、分类、理化性质和除去鞣质的方法。牛黄中胆汁酸类成分的结构特点、鉴定方法和提取分离。金银花中绿原酸的结构特点和生物活性。

熟悉有机酸的分类、理化性质和鉴定方法。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的主要性质及鉴定方法。

了解蟾酥、麝香、斑蝥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及生物活性。蜕皮激素的定义和结构特点。主要矿物药成分、功效及检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有机酸

1. 阐述有机酸的结构与分类、理化性质和鉴定方法。

2. 阐明羟基桂皮酸类衍生物的结构特点及金银花中绿原酸的结构特点和生物活性。3. 简述含有有机酸类成分的常见中药。第二节 鞣质

1. 重点阐述鞣质的结构、分类、理化性质、鉴定和除去鞣质的方法。2. 简述含有鞣质类成分的常见中药 第三节 氨基酸、蛋白质、多糖

1. 阐述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的结构、主要性质及鉴定方法。2. 简述氨基酸、蛋白质、多糖的生物活性。第四节 动物药和矿物药

1. 重点阐述牛黄中胆汁酸类成分的结构特点、鉴定及提取分离。2. 阐述斑蝥、蟾酥、麝香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及生物活性。3. 简述主要矿物药成分、功效及检测。第五节 蜕皮激素

1. 阐明蜕皮激素的定义和结构特点。2. 简述蜕皮激素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第十二章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知识教学目标】

熟悉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一般过程、文献资料查阅方法和预试验的方法。了解中药活性成分筛选方法。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意义、作用和地位。【能力培养目标】

能掌握药学资料查阅方法。具备常用鉴定试剂配制的能力。【教学内容】 第一节 研究过程

1. 阐述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一般过程。

2. 简述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意义、作用和地位。第二节 研究方法

1. 阐述药学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和预试验的方法。2. 简述中药活性成分筛选方法及鉴定的一般步骤。

(二)教学时数分配与安排

按照教学计划规定,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44学时,其中理论88学时,实践56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

第三章 苷类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第五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八章 皂苷 第九章 强心苷 第十章 生物碱 第十一章 其他成分

第十二章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考核机动 合计

总时数 2 20

理论教学时数 12

实践教学时数 16 6 18 16 6 4 26 6 16 144 8 6 10 10 6 4 14 6 6 88

8 6 10 4 56

(三)实践教学环节与要求

实践教学是中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根据中药专业教学计划所确定的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与要求如下:

教学内容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 第四章 醌类化合物 第六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十章 生物碱 第十二章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考核

实验综合操作技能考核

学生操作、教师考核 18 16 26 16

大黄中游离蒽醌的提取和分离 槐米中芸香苷提取分离及鉴定 八角中挥发油提取与鉴别 防己中粉防己碱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中草药化学成分预实验 8 6 12 10 总时数 20 20

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规章教育、清点仪器薄层板的制备

中药化学实验操作技术

实践 时数 4 4

实践教学 方式

电教、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电教、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操作

四、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在教学顺序上可适当调整,但不得破坏课程基本体系。

2、鉴于本课程的特点,建议采用“任务驱动法”和“理论讲授+实验操作法”教学模式。

3、本课程教学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分知识教学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目标又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级。凡属掌握和熟悉的内容均为教学重点,应使用不同的环节和方法,充分利用实践和电化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理解、掌握以至应用的目的。属于了解的内容,可简要介绍或引导学生自学。

4、本课程教学标准中规定的理论与实践学时,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二)考核评价建议

为更好地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以满足职业能力要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应加强平时考试和实训考核,具体考核办法如下。

1、平时考试平时考试(占总成绩的20%)是在学生学习完每个项目后随堂进行,采取现场考核,每次考核成绩以百分计。

考核时主要对提取物质量进行评判分析,以了解学生对该类方法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考核成绩在80分以下尤其是技能成绩不足65分者,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给予一定的辅导、强化,再考核。各次考核成绩之和的平均值即构成该生的平时成绩。

在进行组员考核的同时对小组间进行评比,即将各小组成员的每一项目成绩之和构成该小组的每一个项目成绩,对该班各小组进行排名,以促使各小组间的竞争、管理及该小组间同学的互帮互学,使其共同提高。

2、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0%)主要采用笔试的方式考核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其应用情况。

期末考试分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10%)和实训考试(占总成绩的50%),以对学生该学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全面综合测评。

通过加强平时考核,不仅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对炮制品质量的评判分析能力,而且体现了学校、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关爱,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树立了产品质量意识。

(三)教材编写建议

依据课程标准,从中药生产、制备、检测和营销过程的际情况出发,编写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项目为模块的技术教材,实现“教 材与岗位操作规范一体化”。教学内容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由易到难编排,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反映新技术、新工艺。编写考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组织,先教学生做,再扩展相关知识,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文字表述通俗易懂。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1、中药化学实验实训室二-三间:通风、设备齐全;中药化学预备室一间;中药化学试剂贮存和配制室一间(通风)。

2、中药化学实验室仪器设备基本配置清单 略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中药化学实验操作基本要求》录像片

2、相关教辅材料和行业标准,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中医药)《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实例》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 《中草药成分分离分析技术》

《天然药物提取分离技术》高职高专系列教材 河南科技出版社 陈斌主编

药学系 化学-药检教研室 陈斌

上一篇:《我是什么》的教案下一篇:租赁公司服务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