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高一数学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说课稿

2024-08-15

人教A版高一数学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说课稿(通用6篇)

篇1:人教A版高一数学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说课稿

2.2.3对数函数的性质(性质的应用)

A(1)进一步熟练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设计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等问题。(2)对于反函数,知道同底的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B通过问题的探究研讨,体会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体会类比的方法解题、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对数函数的模型功能。

C进一步增强函数与方程意识,培养运用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本质,提高数学思维品质。

一、函数性质应用

1、已知函数f(x)loga(x1),g(x)loga(1x)(a0且a1),(1)求函数f(x)g(x)的定义域;(2)判断f(x)g(x)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3)探究f(x)g(x)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解:

2、已知函数f(x)log4(2x3x2),(1)求f(x)的定义域;(2)求f(x)的单调区间;(3)求f(x)的最大值,并求取得最大值时的x的值。

例3已知log0.7(2m)log0.7(m1),求m的取值范围

例4求函数ylog2

二、反函数

对数函数ylogax(a0且a1)与指数函数ya(a0且a1)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图象关于直线y = x对称。试举例说明哪些函数是互为反函数并画出它们的图像

xxxlog2(x[1,8])的最大值和最小值。2

4三、函数图像的应用

例5:画出y = lg x的图象,作出y = | lg x | 和y = lg | x | 的图象,并解答以下问题: 函数y = lg | x |()

(A)是偶函数,在区间(0,+∞)上单调递增(B)是偶函数,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C)是奇函数,在区间(0,+∞)上单调递增(D)是奇函数,在区间上(0,+∞)单调递减 练习:将y = 2 x的图象()

(A)先向左平移1个单位

(B)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C)先向上平移1个单位

(D)先向下平移1个单位 再作关于直线y = x的对称图象,可得到y = log 2(x + 1)的图象。

四自我小结(总结本节课用到的数学方法和思想)

篇2:人教A版高一数学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现在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四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值的求法、函数定义域的求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2、学生的基础较好,大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好,因此可以通过描点,让学生动手画图像,观察图像的特征,进一步理解性质,因此我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从具体到一般地探索、概括对数函数的性质。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来加深理解。在对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我借助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变化的动画过程,从而使学生直接地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说学法“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比较法:在初步理解函数概念的同时,要求学生比较两种概念,特别加深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

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新问题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学媒体设计如下:

教师利用多媒体准备的素材①对数函数的图像②例题和习题③与本节课相关的结论

设计意图:利用电脑,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的变化的动态过程,例题和习题,从而使学生直接的接受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准确性。

六、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引入课题,初步感知概念

1.知识回顾

1)学习指数函数时,对其性质研究了哪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结合指数函数,让学生熟知对于函数性质的研究内容,熟练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借助图象研究性质.

2)对数的定义

设计意图:为讲解对数函数时对底数的限制做准备.

2.教学情景

由学生前面学习的熟悉的细胞有丝分裂问题入手,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会函数

环节二:新知探究,构建概念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logarithmic function)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学生思考问题:①为什么对数函数概念中规定②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

设计意图:为学习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做铺垫(

(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师和学生通过列表,描点画出函数1)(2)(3)(4)的图像,并引导学生类比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观察,归纳对数函数图像的特征,得出性质。

探索研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可用描点法,也可计算器)(1)(2)(3)(4)

环节三、典例分析,深化知识、

例1:

解:(略)

设计意图: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巩固练习:

环节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对数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及其求定义域,了解通过图像观性质。

环节五、作业布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篇3:人教A版高一数学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说课稿

《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1、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实验、观察、联想、思考、分析、归纳;(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3)渗透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2、教学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类比学习:与指数函数类比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2)探究定向性学习:学生在教师建立的情境下,通过思考、分析、操作、探索,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3)主动合作式学习:学生在归纳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通过小组讨论,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四、说教程

1、温故知新

我通过复习细胞分裂问题,由指数函数y2x引导学生逐步得到对数函数的意义及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互为反函数.

设计意图:既复习了指数函数和反函数的有关知识,又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有利于引出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探求新知

在理解对数函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研究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关键是抓住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从而作出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对数函数的图像.由学生自主作出对数函数ylog2x和ylog12x的图像后,引导学生填写所发表格(该表格一列填有yax在a1及0a1两种情况下的图像与性质),通过类比学习,小组讨论,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归纳总结出ylogax(a0,且a1)的图像与性质.

在学生得出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后,教师再加以升华,强调“数形结合”记忆其性质,做到“心中有图”.另外,对于对数函数的性质3和性质4在用多媒体演示时,有意识地用(1)(2)进行分类表示,培养学生的分类意识.

设计意图:教师建立了一个有助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究的情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联想、类比、思考、分析、探索,在此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协作构建起新的知识.这充分体现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究定 向性学习和主动合作式学习.

3、课堂研究,巩固应用

例1主要利用对数函数ylogax(a0,且a1)的定义域是(0,)来求解.在这个例题中,重点、难点是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解决提供了必要条件,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对数不等式埋下伏笔.

4、课外研究

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利用课堂研究中体现的重要的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课后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5、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把握.从三方面进行小结:

(1)理解对数函数的意义;

(2)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体会类比、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会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同底对数值的大小,初步学会对数不等式的 解法,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6、课外作业

篇4:人教A版高一数学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说课稿

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对数的起源)价绍对数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对数的兴趣,培养对数学习的科学研究精神. 尝试解决本小节开始提出的问题. 新课教学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那么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Logarithm),记作:

— 底数,— 真数,— 对数式

说明: 注意底数的限制,且;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思考: 为什么对数的定义中要求底数,且;

是否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呢?

设计意图:正确理解对数定义中底数的限制,为以后对数型函数定义域的确定作准备. 两个重要对数:

常用对数(common logarithm):以10为底的对数;

自然对数(natural logarithm):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对数式

指数式 对数底数 ←

→ 幂底数 对数

指数 真数

幂 例1.(教材P73例1)巩固练习:(教材P74练习1、2)

设计意图:熟练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加深理解对数概念. 说明:本例题和练习均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完成,并指出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对数的性质(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73例2,指出其中求的依据;

独立思考完成教材P74练习3、4,指出其中蕴含的结论 对数的性质

(1)负数和零没有对数;(2)1的对数是零:;(3)底数的对数是1:;(4)对数恒等式:;(5).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对数的基本性质. 作业布置

教材P86习题2.2(A组)第1、2题,(B组)第1题. 课题:§2.2.1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的:(1)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

(2)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3)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教学重点:对数的运算性质,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教学难点: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对数的定义:; 对数恒等式:; 新课教学

1.对数的运算性质

提出问题:

根据对数的定义及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解答下列问题:

设,求;

设,试利用、表示·.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评析,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得出对数的运算性质1,并引导学生仿此推导其余运算性质)

运算性质:

如果,且,,那么:

·+;

-;

(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叙述上面的三个运算性质)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75例3、4,;

设计意图:在应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完成教材P79练习1~3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反馈学生对对数运算性质掌握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值

设计意图:学会利用计算器、计算机求常用对数值和自然对数值的方法.

思考:对于本小节开始的问题中,可否利用计算器求解的值?从而引入换底公式. 换底公式

(,且;,且;). 学生活动

根据对数的定义推导对数的换底公式.

设计意图:了解换底公式的推导过程与思想方法,深刻理解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思考完成教材P76问题(即本小节开始提出的问题);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

(1);

(2).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并熟练掌握换底公式的应用.

说明:利用换底公式解题时常常换成常用对数,但有时还要根据具体题目确定底数. 课堂练习

教材P79练习4 已知

试求:的值。(对换5与2,再试一试)

设,,试用、表示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主要学习了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在教学中应用多给学生创造尝试、思考、交流、讨论、表达的机会,更应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作业布置

基础题:教材P86习题2.2(A组)第3 ~5、11题; 提高题:

设,,试用、表示;

设,,试用、表示;

设、、为正数,且,求证:. 课外思考题: 设正整数、、(≤≤)和实数、、、满足:,求、、的值.

课题:§2.1.2对数函数

(一)教学任务:(1)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2)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3)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图象类比指数函数,探索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会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定义,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及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1.(知识方法准备)

学习指数函数时,对其性质研究了哪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结合指数函数,让学生熟知对于函数性质的研究内容,熟练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借助图象研究性质.

对数的定义及其对底数的限制. 设计意图:为讲解对数函数时对底数的限制做准备. 2.(引例)教材P81引例

处理建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填写下表: 碳14的含量P 0.5 0.3 0.1 0.01 0.001

生物死亡年数t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表,体会“对每一个碳14的含量P的取值,通过对应关系,生物死亡年数t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从而t是P的函数” .(进而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新课教学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logarithmic function)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且. 巩固练习:(教材P68例2、3)

(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问题:你能类比前面讨论指数函数性质的思路,提出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内容和方法吗? 研究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

研究内容: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探索研究: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可用描点法,也可借助科学计算器或计算机)(1)

(2)

(3)

(4)

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研究,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填写如下表格: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

函数的定义域为(0,+∞)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1)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思考底数是如何影响函数的.(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规律:在第一象限内,自左向右,图象对应的对数函数的底数逐渐变大.

(三)典型例题 例1.(教材P83例7). 解:(略)

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解.

巩固练习:(教材P85练习2). 例2.(教材P83例8)解:(略)

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熟悉对数函数的性质,渗透应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注意:本例应着重强调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的方法,规范解题格式. 巩固练习:(教材P85练习3). 例2.(教材P83例9)解:(略)

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际问题题意的理解,把具体的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 注意:本例在教学中,还应特别启发学生用所获得的结果去解释实际现象. 巩固练习:(教材P86习题2.2 A组第6题).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小节的目的要求是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在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小节的重点. 作业布置

必做题:教材P86习题2.2(A组)第7、8、9、12题. 选做题:教材P86习题2.2(B组)第5题. 课题:§2.2.2对数函数

(二)教学任务:(1)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熟练应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综合问题;

(3)通过例题和练习的讲解与演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回顾与总结

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哪个函数对应于哪个图象,并解释为什么?

(2)函数与

且有什么关系?图象之间 又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3)以的图象为基础,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的图象.

(4)已知函数的图象,则底数之间的关系:

. 教 完成下表(对数函数且的图象和性质)

图 象

定义域

值域

性 质

根据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填空.

已知函数,则当时,;当时,;当时,已知函数,则当时,;当时,;当时,当时,. 应用举例

比较大小:,且;,. 解:(略)

例2.已知恒为正数,求的取值范围. 解:(略)

[总结点评]:(由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共同归纳概括).

例3.求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

解:(略)

注意:函数值域的求法.

例4.(1)函数在[2,4]上的最大值比最小值大1,求的值;当时,.当时,;

(2)求函数的最小值.

解:(略)

注意:利用函数单调性求函数最值的方法,复合函数最值的求法.

例5.(2003年上海高考题)已知函数,求函数的定义域,并讨论它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解:(略)

注意:判断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的方法,规范判断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的步骤.

例6.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解:(略)

注意:复合函数单调性的求法及规律:“同增异减”. 练习: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作业布置 考试卷一套

课题:§2.2.2对数函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依赖关系,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加深对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图,体会两种函数的单调性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体会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内在的对称统一.

教学重点:

重点

难两种函数的内在联系,反函数的概念. 难点

反函数的概念.

教学程序与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与操作设计: 环节

呈现教学材料 师生互动设计

材料一:

当生物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会按确定的规律衰减,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根据些规律,人们获得了生物体碳14含量P与生物死亡年数t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求生物死亡t年后它机体内的碳14的含量P,并用函数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关系,指出是我们所学过的何种函数?

(2)已知一生物体内碳14的残留量为P,试求该生物死亡的年数t,并用函数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关系,指出是我们所学过的何种函数?(3)这两个函数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4)用映射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何种对应关系?(5)由此你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生:独立思考完成,讨论展示并分析自己的结果.

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概括得出结论:(1)P和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一一对应;(2)P关于t是指数函数;

t关于P是对数函数,它们的底数相同,所描述的都是碳14的衰变过程中,碳14含量P与死亡年数t之间的对应关系;

(3)本问题中的同底数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是描述同一种关系(碳14含量P与死亡年数t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不同数学模型.

材料二:

由对数函数的定义可知,对数函数是把指数函数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对调位置而得出的,在列表画的图象时,也是把指数函数的对应值表里的和的数值对换,而得到对数函数的对应值表,如下:

表一

环节

呈现教学材料 师生互动设计

„-3-2-1 0 1 2 3 „

„2 4 8 „

表二

„-3-2-1 0 1 2 3 „

„2 4 8 „

在同一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出图象. 生:仿照材料一分析:与的关系.

师:引导学生分析,讲评得出结论,进而引出反函数的概念.

组织探究

材料一:反函数的概念: 当一个函数是一一映射时,可以把这个函数的因变量作为一个新的函数的自变量,而把这个函数的自变量作为新的函数的因变量,我们称这两个函数互为反函数. 由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同底数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材料二:以与为例研究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什么特殊的联系? 师:说明:

(1)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是定义域、值域相互交换,对应法则互逆的两个函数;(2)由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单调函数一定有反函数”;

(3)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是描述同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关系的不同数学模型.

师: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材料二.

生:分组讨论材料二,选出代表阐述各自的结论,师生共同评析归纳.

尝试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1);

(2)生:独立完成.

巩固反思

从宏观性、关联性角度试着给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作一小结.

作业反馈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2 3 4 5 7 9

环节

呈现教学材料 师生互动设计2 3 4 5 7 9 2.(1)试着举几个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a·b)= f(a)+ f(b).”的函数实例,你能说出这些函数具有哪些共同性质吗?

(2)试着举几个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a + b)= f(a)·f(b).”的函数实例,你能说出这些函数具有哪些共同性质吗?

答案: 1.互换、的数值. 2.略.

课外活动

我们知道,指数函数,且与对数函数,且互为反函数,那么,它们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呢?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探索下面几个问题,亲自发现其中的奥秘吧!

问题1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指数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你能发现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殊的对称性吗?

问题2 取图象上的几个点,说出它们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并判断它们是否在的图象上,为什么? 问题3 如果P0(x0,y0)在函数的图象上,那么P0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在函数的图象上吗,为什么?

问题4 由上述探究过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5 上述结论对于指数函数,且及其反函数,且也成立吗?为什么? 结论:

篇5:人教A版高一数学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正切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教材理解分析

《1,4.3 正切函数的.性质与图像》是人教社A版必修4第一章第4节的第3小节的内容。是前面系统的学习了正弦与余弦函数的概念,图像及其性质以后滴内容

学习目标

1、掌握正切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2、理解并掌握作正切函数图象的方法;

3、体会类比、换元、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文科平行班基础不太好加之学习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又是一个难点,自主学习必然会出现困难。加之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前面地学习也不是很好。

根据教材结构和学情我对具体地教学过程和设计作如下说明:

在学法上大胆采用高效课堂模式,让学生探究,大胆去掉非主线知识内容,内容程序尽量简洁明了,一课一得,便于学生掌握。教学过程共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复习引入

(1)画出下列各角的正切线

(2)复习相关诱导公式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正切函数的性质

探究二 正切函数的图像

三、新知运用

例1 求函数的定义域、周期和单调区间.

四、课堂练习

1、求函数y=tan3x的定义域,值域,单调增区间。

2、 观察正切曲线,写出满足下列条件x的范围:

(1) ; (2) ; (3)

篇6:《一次函数的性质》的说课稿

说教材:函数是中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它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的始末,同时也是历年中考、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初二数学中的函数又是中学函数知识的开端,是学生正式从常量世界进入变量世界,因此,努力上好初二函数部分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初二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为此,在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函数思想等思想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信心和兴趣,这也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画好函数图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图象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函数性质的基础。

(2)让学生学会观察图象,能从一次函数的图象中更好地理解函数的两个变量 x,y 之间的关系。即 “函数值 y 随着自变量 x 的增大而如何变化?”“图象随着自变量 x 的增大从左向右如何延伸?”

(3)启发学生对所取的值和所画一次函数图象进行探究观察,并对所得的结论进行总结,最后形成一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领悟决定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是 k,b 的取值。

(4)要求学生会运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题。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通过取具体数值进行尝试、比较和观察探索具体的一次函数的图象,总结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并会加以运用。逐步培养学生的特殊—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提高自我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语言的准确描述、归纳总结及应用。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次函数性质及其对应关系;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探索函数图象,最后由性质又回归函数关系式(即总结出字母 k,b 的符号与图象及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法指导

教法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动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理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探索图象的变化特点,从而总结出函数的性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设置问题来研究,由同学间的讨论得出结论;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引导学生发现变化规律。

学法指导:

基于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及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函数性质的可借鉴性,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掌握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和途径—观察图象法和特殊—一般的数学方法,要求学生注重准确画图,对若干个函数关系式符合一定的共同特征的图象进行对比观察,注意图象中的一些特殊点,研究图象上点的变化规律。在解题中要注重性质的直接引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巩固,埋设问题

1、通过对一次函数的概念、关系式和图象画法的复习提问,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前面已经学习过的一次函数的有关内容。

2、让学生动手画一次函数的草图并进行观察探索,得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分布特征,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一次函数的图象会有这种分布特征,由哪些因素来决定?图象的点是否也会随着自变量 x 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发生变化呢?本课我们就将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并探索问题

(1),(用列表法)当x取-2,-1,0,1,2 时,一次函数y= 和y=2x-2 的值分别是多少?

并观察 y 随 x 的变化情况;(一次函数 y=-2 x-2 和y=-)

(2)、画出上述两组一次函数的图象,并观察你自己画的一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以下问题:

①当自变量 x 从小到大逐渐增大时,各x在同一支图象上的对应点在直线上作何变化?

②关系式中的 b 究竟影响到图象的哪个方面?

2、解决问题

一次函数 y=kx+ b(k ≠ 0),k > 0,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函数图象必过一,三象限,从左到右上升;

k < 0,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函数图象必过二,四象限,从左到右下降。

3、性质的应用

1,做一做:画出函数 y=-2 x+2 的图象,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学生做,教师提问)

(1)。这个函数中,随着 x 的增大,y 将增大还是减小?它的图象从左到右怎样变化?

(2)。当 x 取何值时,y=0 ?当 y 取何值时,x=0 ?(3)。当 x 取何值时,y>0 ?

(4).函数的图象不经过哪个象限?(补充问题)

2、课本中的练习:(强调学生要直接运用刚总结出来的一次函数的性质解题)(可请学生上台板演)

1、已知函数;y=(m-3)x-

(1)当 m 取何值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2)当 m 取何值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2,已知点(-1,a)和(,b)都在直线上,试比较a和 b 的大小。

3、提高题:根据学生对性质的掌握情况,增加以下提高练习:(教师提问)(1),已知一次函数 y=kx+ b(k ≠ 0);

①。如果函数的图象只经过第二,三,四象限,请你试着确定 k 和 b 的符号;

②。如果函数的图象不经过第二象限,请你试着确定 k 和 b 的符号.(2),已知两个一次函数 y=kx+ b 和 y=bx+ k,(k,b ≠ 0),它们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图象大致位置是()。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于具体的一次函数的两个变量的取值和一次函数的图象,通过观察, 探索而总结出一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观察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反过来,要学会从一次函数的主要性质想象出函数的图象,并会在解题过程中加以应用,即在 y=kx+ b(k ≠0)

1,k 的取值←→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减小)←→函数图象从左到右上升(下降)←→函数图象过一,三象限(二,四象限);2,b 的取值←→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情况。

(四)、布置课外作业

1、课本习题 17.3 中的第 8 题。

2,已知一次函数y=(k-1)x+3k-2的图象经过点一(1,5),请你画出该函数的图象,并回答该函数的性质。(补充)

3,已知一次函数y=(m-2)x+(m-3)的图象与 y 轴的交点在 x 轴的下方,求 m 的取值范围?(补充)

板书设计

1、复习:什么叫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关系式怎样?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如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板演要点)

2、问题引入

请同学们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学生板演草图);

3、一次函数的性质:(板演要点)

(1),当 k > 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函数图象过一,三象限,从左到右上升。

(2),当 k > 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函数图象过二,四象限,从左到右下降。

(3)、b决定了图象与y轴的交点位置(即b>0时,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b<0时,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下方;)

4、布置课外作业(媒体演示)(1)、课本习题17.3 第8题

(2)、一次函数y=(k-1)x+3k-2的图象过点A(1、5),请叙述此函数的性质。(补充)(3)、一次函数y=(m-2)x+m-3与y轴的交点在y轴的下方,试求的取值范围。(补充)

《一次函数的性质》的说课稿

说教材:函数是中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它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的始末,同时也是历年中考、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初二数学中的函数又是中学函数知识的开端,是学生正式从常量世界进入变量世界,因此,努力上好初二函数部分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初二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为此,在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函数思想等思想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信心和兴趣,这也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画好函数图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图象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函数性质的基础。

(2)让学生学会观察图象,能从一次函数的图象中更好地理解函数的两个变量 x,y 之间的关系。即 “函数值 y 随着自变量 x 的增大而如何变化?”“图象随着自变量 x 的增大从左向右如何延伸?”

(3)启发学生对所取的值和所画一次函数图象进行探究观察,并对所得的结论进行总结,最后形成一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领悟决定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是 k,b 的取值。

(4)要求学生会运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题。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通过取具体数值进行尝试、比较和观察探索具体的一次函数的图象,总结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并会加以运用。逐步培养学生的特殊—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提高自我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语言的准确描述、归纳总结及应用。

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次函数性质及其对应关系;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探索函数图象,最后由性质又回归函数关系式(即总结出字母 k,b 的符号与图象及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法指导

教法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动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理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探索图象的变化特点,从而总结出函数的性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设置问题来研究,由同学间的讨论得出结论;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引导学生发现变化规律。

学法指导: 基于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及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函数性质的可借鉴性,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掌握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和途径—观察图象法和特殊—一般的数学方法,要求学生注重准确画图,对若干个函数关系式符合一定的共同特征的图象进行对比观察,注意图象中的一些特殊点,研究图象上点的变化规律。在解题中要注重性质的直接引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巩固,埋设问题

1、通过对一次函数的概念、关系式和图象画法的复习提问,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前面已经学习过的一次函数的有关内容。

2、让学生动手画一次函数的草图并进行观察探索,得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分布特征,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一次函数的图象会有这种分布特征,由哪些因素来决定?图象的点是否也会随着自变量 x 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发生变化呢?本课我们就将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并探索问题

(1),(用列表法)当x取-2,-1,0,1,2 时,一次函数y= 和y=2x-2 的值分别是多少?

并观察 y 随 x 的变化情况;(一次函数 y=-2 x-2 和y=-)

(2)、画出上述两组一次函数的图象,并观察你自己画的一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以下问题:

①当自变量 x 从小到大逐渐增大时,各x在同一支图象上的对应点在直线上作何变化?

②关系式中的 b 究竟影响到图象的哪个方面?

2、解决问题

一次函数 y=kx+ b(k ≠ 0),k > 0,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函数图象必过一,三象限,从左到右上升;

k < 0,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函数图象必过二,四象限,从左到右下降。

3、性质的应用

1,做一做:画出函数 y=-2 x+2 的图象,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学生做,教师提问)

(1)。这个函数中,随着 x 的增大,y 将增大还是减小?它的图象从左到右怎样变化?

(2)。当 x 取何值时,y=0 ?当 y 取何值时,x=0 ?(3)。当 x 取何值时,y>0 ?

(4).函数的图象不经过哪个象限?(补充问题)

2、课本中的练习:(强调学生要直接运用刚总结出来的一次函数的性质解题)(可请学生上台板演)

1、已知函数;y=(m-3)x-(1)当 m 取何值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2)当 m 取何值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2,已知点(-1,a)和(,b)都在直线上,试比较a和 b 的大小。

3、提高题:根据学生对性质的掌握情况,增加以下提高练习:(教师提问)(1),已知一次函数 y=kx+ b(k ≠ 0);

①。如果函数的图象只经过第二,三,四象限,请你试着确定 k 和 b 的符号;

②。如果函数的图象不经过第二象限,请你试着确定 k 和 b 的符号.(2),已知两个一次函数 y=kx+ b 和 y=bx+ k,(k,b ≠ 0),它们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图象大致位置是()。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借助于具体的一次函数的两个变量的取值和一次函数的图象,通过观察, 探索而总结出一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观察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反过来,要学会从一次函数的主要性质想象出函数的图象,并会在解题过程中加以应用,即在 y=kx+ b(k ≠0)

1,k 的取值←→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减小)←→函数图象从左到右上升(下降)←→函数图象过一,三象限(二,四象限);2,b 的取值←→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情况。

(四)、布置课外作业

1、课本习题 17.3 中的第 8 题。

2,已知一次函数y=(k-1)x+3k-2的图象经过点一(1,5),请你画出该函数的图象,并回答该函数的性质。(补充)

3,已知一次函数y=(m-2)x+(m-3)的图象与 y 轴的交点在 x 轴的下方,求 m 的取值范围?(补充)

板书设计

1、复习:什么叫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关系式怎样?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如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板演要点)

2、问题引入

请同学们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学生板演草图);

3、一次函数的性质:(板演要点)

(1),当 k > 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函数图象过一,三象限,从左到右上升。

(2),当 k > 0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函数图象过二,四象限,从左到右下降。

(3)、b决定了图象与y轴的交点位置(即b>0时,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b<0时,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下方;)

4、布置课外作业(媒体演示)(1)、课本习题17.3 第8题

(2)、一次函数y=(k-1)x+3k-2的图象过点A(1、5),请叙述此函数的性质。(补充)

上一篇:延迟执行申请书下一篇:西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