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

2024-08-13

企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通用6篇)

篇1:企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

第一次作业(导论—第2章)一.名词解释 1.授益性应急措施

是行政机关为遭受突发公共事件损害的公民和组织,提供救助和保护的应急措施。2.一致性危机p13 一致性危机是可以使整个社会在外部压力之下,更加团结的社会扰动性事件。3.应急行政权p30 应急行政权是指在应对各类公共危机的过程中,依法享有、行使的各类职权和职责。二.简析突发事件管理的比例原则及其具体要求。

公共应急管理中的比例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紧急权力时,应当全面权衡有关的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采取对公民权益造成限制或者损害最小的行政行为,并且使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付出的成本与所追求的行政目的相适应。

比例原则包括:适合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相称性原则

具体要求:

(1)应急管理措施的方式、强度和持续时间,应当与突发事件的类型、级别、发展阶段相适应,以有效控制危机为必要;

(2)如果有多种手段可以同等地实现某一应急管理目的,应当选择其中对公民权益影响最小的一种;

(3)采取应急管理措施所付出的代价不得与突发事件本身所可能造成的损害丧失均衡。

三.如何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综合性特征?p22 1.全社会共同参与,成功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够调动,全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构成一个公共危机管理的网络,实现全民共同参与,形成自救互救与公就并存的局面。

2.全风险,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不是单一风险,而是多种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种类型。公务机关要建立以政府为核心和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网络,将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的力量协调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应对不同类型的风险。

3.全阶段,无论应对哪种风险,政府都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减缓、准备、响应与恢复重建等阶段,完成公共危机的应对与管理。

第二次作业(第3章—第5章)一.名词解释

1.“应急社会动员”p55 应急社会动员是指为了有效预防和成功应对危机,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宣传教育、组织协调等方式,调动企业、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整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资源,形成预防与应对危机的合力。2.应急规划p97 应急规划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主要指对应急预案的制订、演练、修改活动。二.如何增强灾区对未来灾害的控制力和承受力,降低灾区的脆弱性。p93 1.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减少引发危机的致灾因子。2.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推行与自然合作、而非征服自然的理念。在灾害易发区,避免开展重建工程,从源头上杜绝危机的发生。

3.对于不能规避、不得不建在灾害易发区的建筑或基础设施,要实行更加严格的设计与建筑安全标准,严把建筑施工的质量关,增强其抗毁损的能力,并采取严密的防护性措施。4.增强应急响应能力,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在危机发生后有效应对,尽可能减轻灾害的影响。5.建立良好的应急保障体系,确保灾后重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充裕。三.企业、非政府组织与志愿者、社区与公民个人应对危机各有什么优势?p60-企业:企业有经济实力,拥有自己的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装备。企业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可以使公共危机管理更加灵活。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

(1)贴近社会公众,可以反映社会公众在紧急状态下的利益诉求,防止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

(2)汇集着大量掌握应急救援相关技术的人才。非政府组织组成的基础是成员,具有某一方面的思想共识,志趣偏好或专业技能,这些技能往往可以在危机处置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反应灵活而迅速。非政府组织具有分散独立决策,且可灵活调动组合各种力量的优势,组织成员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可对危机进行有效全面的监控,可及时发现问题的征兆并加以解决 社区与公民个人:

(1)社区是因地缘关系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当危机来临时,社区中的公众是最直接的承灾主体。由于危机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社区公众一旦被动员起来,便具有很高的防灾抗灾意识与热情。

(2)社区中蕴藏着大量可调配的的人力、物力、财力。

(3)社区是公共安全教育的“前沿阵地”。社区为我们进行公共安全教育,普及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熟人社区”的基础土崩瓦解。因此我们需要推动社区参与公共危机管理,以此来增强社区责任意识,培育自主的公民精神,塑造现代意义上的新型,相互守望制度,预防和控制公共危机的滋生

(5)社区参与可以帮助我们从源头上防止危机,比如社区承担起一定的社会化功能,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习得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四.“预案综合症”有什么表现?如何解决?p105-107 表现:一方面,应急响应需要精明的组织和计划;另一方面,应急响应又是自发的,公共危机管理者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临机决断能力。解决:建立高可靠性组织

1.关注故障。认为每一次微小的差错都是系统问题的征兆,鼓励人们呢报告失误,从最近的危机中学习永不自满。

2.拒绝解释的简单化。鼓励个人看得更远,对人们所公认的智慧提出质疑。

3.运行的敏感性。鼓励持续性的调整以防止错误的累计扩大,鼓励人们说出自己的隐忧。4.重视弹性。不仅形成检测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在故障发生的时候继续工作。

5.尊重专家。决策权授予处于一线并且在相关领域具备最权威专业的知识者。

第三次作业(第6章—第7章)一.名词解释 预测预警系统p116 预测预警的是在危机发生前对致灾因子进行持续、动态的监测,并以此为依据进行风险评估的系统。

二.如何理解预测预警的人本理念?p129-131 1.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必须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横跨全过程、整合式的预警系统。2.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还要体现受众导向的特点,需要开展对预警技术的绩效评估,并对公众安全意识和预警服务满意度实施测评。

3.以人为核心的预警系统需要有相应的预警制度保证其正常运作。三.如何理解危机响应的目标?p134 1.应急响应者的保护。公共危机管理者必须注意保护应急救援队员的安全,还包括对应急救援队员及时地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公共危机管理者应注意救援队员的轮换和劳逸结合,尽快建立应急救援队员的资格考评与分类体系。

2.次生灾害的防范。危机的危害具有很强的连带性和扩散性,在处置过程中,必须以动态发展和普遍联系的眼光来观察危机。我们不仅要具备系统性前瞻性的思维,也必须注重在寻求安全过程中的风险。3.减轻原生灾害的损失。

四.危机发生后救人响应活动包括哪些内容?p137 1.搜索与救援。寻找被困者,将其转移到远离危险的地带。2.医疗急救。对伤者进行检伤分类,分轻重缓急予以救治。

3.进行疏散。要求人们预先指定集合地点,沿着安全的疏散路线进行,到达安全的避难场所。4.开展灾害评估。包括灾情评估和需求评估。公共危机管理者要进行损失评估,以便协调装备和物资,还需要对恢复阶段进行前瞻,根据损失评估确定恢复阶段的资金、政策需求。5.处置危险源影响。6.提供水、食品及避难场所。

7.进行卫生管理。对人与动物尸体进行妥善处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8.维持治安。维持社会秩序,避免趁火打劫等刑事犯罪的发生。9.提供社会心理咨询服务。10.恢复关键性基础设施。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服务应尽快恢复。11.对捐赠进行管理。

12.协调。公共危机管理者需要与专业人员、志愿者进行良好的合作,形成应急响应的合力。第四次作业(第8章—第9章)一.名词解释 1.总体灾害恢复p163 总体灾害恢复是指人们在灾害恢复与重建活动中,要改善生活质量,维护公共安全,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的风险。2.应急沟通p190 应急沟通,就是指应急管理者与社会公众建立良好关系以交流信息、互动反馈的双向过程。二.结合我国的国情,恢复重建的主要措施包括哪些方面?p171-172 1.做好灾民的安置。灾区恢复重建已原地安置为主,异地安置为辅,还必须对由此可能引发的群体认同性冲突系米高度的重视,做好协调工作,灾区政府应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动员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应鼓励灾区人民不等,不靠开展生产自救,鼓励合作自救,启动和完善社会化的补偿机制,分散和转移未来可能发生的巨灾风险,在这个过程中,要实现补偿与安置的公开化与透明化。

2.实现心理干预的长效化。不仅要防止社会公众因灾致病因灾致贫,还要防范心理问题带来的公众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是因此而引发的反社会行为。

3.加强未来的风险防范灾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建筑质量和抗风险能力。

4.以恢复重建促进区域的发展。灾区要因势利导,不仅要努力消除灾区的负面影响,更要除旧布新吐故纳新,在新起点上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发展。三.如何实现危机合作与协调?p207-209 1.在应急合作与协调中沟通占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沟通是合作与协调基础,为了增进应急沟通,应建立一个应急管理的网络体系,建立全社会动员机制,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以应对突发事件为目的的合力。

2.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部门分割,各自为战是大忌,它不利于我们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性的处置。

3.条块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属地政府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应主动联系属地内的中央直属部门,密切双方的合作关系。

4.地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相邻省市应建立地域联动机制,在处置突发事件方面相互支持。5.军民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武装力量与人民之间要相互配合合作。

第五次作业(第10章—第11章)一.名词解释 1.舆情监控p222 舆情监控就是政府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对舆情信息主动地进行监测、汇集、分析、控制与引导,反映社情民意,调动民智和民力,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2.宗教恐怖主义p247 以宗教为驱动力的恐怖主义 3.双应一体化p248 双应一体化,从本质上看是指一国政府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既考虑战时紧急状态的需求,也考虑非战时紧急状态的需求,实现应急与应战的一体化。4.国防动员 p257 国防动员是指国家在由平时进入战争状态的过程中,调动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将国防潜力转化为国防实力,确保国家赢得战争的一系列行动。二.媒体与政府、公众三者之间是何种关系?p215 政府、媒体与公众之间形成了两组重要的互动关系。

1.媒体受政府制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从事媒体具有一定的议程设置功能,可能对政府决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媒体既满足公众需求要引导公众,但是媒体不是一般的商业实体,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追求社会效益,就要满足公众的需求,要引导公众。

第六次作业(第12章)一.名词解释 1.灾害外交 p272 灾害外交指国家行为体或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对其他国家提供灾害援助而增进国家间的关系,是外交行为在危机应对里的一种特殊延伸。2.海外承包工程危机p280 指我国企业在海外工程承包业务的运作过程中由于未能有效识别并化解各种风险因素而造成的企业人员伤亡、工程无法完工、发包方以各种理由拒付、延付工程款、企业效益亏损等不利局面。

二.危机管理国际合作可以采取哪些形式?p271-272 1.从层次和范围上看,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可分为三种形式,全球合作、区域合作、双边合作。

2.从合作伙伴的性质来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非政府组织合作、救援企业合作、政府间合作。

(1)非政府组织合作。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信息资源,人力资源,财政资源;一方面它具有国际组织的特征,可以与地方政府结成危机管理伙伴,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草根组织的特点,组织结构分散化反应灵活,处置效率高。

(2)救援企业合作。它是政府救援的有益与必要补充。

(3)政府间合作,民族国家是国际关系的主要行为体,危机应对的国际合作离不开民族国家,其形式可以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双边合作、国家参与地区或国际合作等。军事合作是政府合作的特殊表现形式。三.我国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危机存在哪些风险以及如何应对。p280-281 风险:

1.政治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业务的开展,首先需要一个基本稳定的政治和政策环境,即所在国政治稳定,政策具有连续性。

2.社会风险。工程所在地的社会安全形势,对业务开展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也会导致企业组织管理不能顺利进行。

3.自然风险。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加大。极端气候事件一旦发生,必然导致工期延误,其它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海外承包工程工期延误。

4.合同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企业必须在所在国经济社会环境中经营。所在国的经济、社会环境稳定与否,直接对企业运营收益产生影响。

5.组织管理风险。海外工程承包企业自身的组织管理工作,较国内企业可能更为复杂。不仅要遵守我国法律,还要严格遵守当地法律,组织管理工作也要考虑到当地的文化、习俗等。6.恐怖主义。在海外,恐怖主义更加猖獗,这也影响了海外承包工程的组织管理工作。应对:

1.我国在海外的公民企业应积极寻求我国驻外使领馆的援助。

2.在发生可能危及企业人员安全的危机事件时,应首先保障企业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必要时可撤回部分甚至全部工作人员。

3.除积极主动寻求援助外,还应积极主动向相关国际机构寻求帮助。4.与总部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报告事态发展情况。5.不参与和本企业无关的纷争。6.积极与客观公正的新闻媒体进行沟通。7.依据我国和所在国法律维护权益。

篇2:企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

考纲:

名词解释(5个 十分)单项选择(20个 20分)简答(6个 40分)论述(2个 30分)

1.管理的概念:

管理就是由一个或多个的人协调他人的活动,以达到组织的目标。2.管理的职能:

计划与决策(决定组织的目标以及如何最好的实现目标)组织(组织活动和资源以促进目标的达成)

领导(指挥员工并将其引导向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方向)控制(监督和调整组织的活动以有利于目标的实现)3.管理者的技能:

技术技能(与从事工作或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人际技能(与他人相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概念技能(归纳、总结、和抽象思维的能力)4.成功的管理中什么是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

管理的效率(组织资源优化利用的程度——是否正确的做事)

管理的有效性(组织资源用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程度——是否做正确的事)5.科学管理理论

(1)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泰罗(2)主要管理思想:

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发展生产力

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泰罗的管理制度)代替旧的经验式管理

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劳资双方在思想观念上来一次彻底的变革(3)泰罗管理制度:(科、制、科、刺、管)科学的制定工作定额

制定并实施标准化的工作方法 科学的选择并培训工人

刺激性的报酬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 管理职能与操作职能相分离

6.法约尔的十四条原则(分、权、纪、统、统;个、报、集、等、秩;分、权、主、集)

分工、权威、纪律、统一命令、统一行动;

个人服从集体、报酬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 平等、人员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7.霍桑实验的结论:(工、存、提、要)

工人是社会人(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成员、金钱并不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的动力,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方面构成的动力,如安全感、归属感、相互尊重和友情,对劳动生产率有极大的影响)

存在“非正式组织”(工人中的非正式组织具有特殊的感情倾向和领袖人物,以一种默契左右着工人的行为)

提倡新型的领导风格(新型的领导风格就是通过满足工人的合理需要,加强正式组织内部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平衡,从而鼓舞工人的“士气”,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要关心工人(管理人员应该设身处地的关心下属,沟通感情,让工人能心情舒畅的工作、提高生产效率)附:霍桑实验的意义:

为管理学者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组织中人的因素可能产生积极作用也可能相反

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位置,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因素,这无疑对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 8.需要层次理论:(生、安、社、自、自)

生理的需要(人类维护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

安全的需要(包括心理、劳动、职业、环境、经济等方面的要求,如希望解除生病、失业、破产、意外灾难及养老等经济生活的担忧。)

社交的需要(包括社交和归属的欲望,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和支持,离群独居会感到痛苦)

自尊的需要(尊重需要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情,也包括别人对自己的赏识或尊重。如成就、声望、地位和晋升机会)

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目标是自我完成,或者是实现一个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做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9.社会系统学派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彻斯特.巴纳德

正式组织的协作基础是:成员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和信息联系

经理人员的职能是:选拔并用好人员、建立组织的目标、建立和维护组织的信息系统

10.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

决策工作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即决策 决策有程序化和非程序化之分

人是有限理性的,决策的标准不是最优而是满意 11.权变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弗里德.菲得勒

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有效的管理方式应与具体的环境相适应,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 附:管理科学学派的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斯宾塞.布法 组织是“经济人”

管理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模型来刻画,且存在最优解 计算机是重要的工具

12.组织的任务(行业)环境

行业现有的竞争者(同业竞争的态势和程度、自身的行业地位)

行业潜在的进入者(进入壁垒的大小:规模经济的大小、技术壁垒、政策壁垒)替代品的生产者(新技术、新材料的发明;替代品的出现;产品被替代程度)产品和服务的用户(用户讨价还价的能力:用户的集中程度、发展新用户的难度)生产资料的供应商(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的竞争程度、选择新供应商的难度)

13.计划的目的与作用(方向、风险、效率、标准)为组织行动提供方向

减少未预测变化的影响——降低风险

减少浪费和冗余——优化资源的利用并提高工作效率 为控制工作提供标准

14.影响计划制定的因素:(目标、环境、资源、时间)

目标的确定(战略目标的确定、目标的层次分解:子目标的确定)

环境的复杂与变化(信息的不充分和不确定、人的有限理性:影响对问题的分析和判断)

资源的限制(人、财、物各项资源都是有限的)时间的限制(计划周期的长短、计划工作的时限)

15.(决策)按所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划分:(知道那些属于哪类)确定性(环境是稳定的或变化不大。企业组织中确定状态下的生产计划、分配方案、库存计划等决策)

风险型(概率确定型,能够确定为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当决策问题的一方为自然状态且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能确定)

完全不确定型(概率不确定型,不能确定各种自然状态的概率。当决策的一方为自然状态,且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不能确定)

16.影响决策的因素:(环境、文化背景和组织文化、经验、能力、风险态度、认知和价值观、时间)环境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决策者的文化背景和组织文化 过去的经验 决策者的能力

决策者的风险态度 认知观和价值观 时间的限制

17.组织工作的本质:

以合理的方式对各项活动和资源进行组合安排的过程 工作设计 工作分配

权力、责任分配 人员配备

18.组织类型按组织的灵活性划分:(掌握二者区别)(工作分工和角色、部门划分和规章制度、上级对下级、基层人员自主权)

(1)机械型组织(组织的工作分工和角色都比较明确,部门划分和各种规章制度比较严格。上级对下属实行严密的监督,强调严格的纪律和命令。基层人员拥有较少的自主权,主要听从上级的命令,按照规章制度行事,以确保组织的运作有序和高效率。例如麦当劳)

(2)有机型组织(组织的工作分工和部门划分以及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易于随时调整。权力被下放、分散到中层和基层管理者手中,以鼓励他们承担责任。基层人员拥有较多的自主权,以及时地应对环境的变化,从而确保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

19.组织设计的原则:

因事与因人设计相结合(职位的设立必须与具体的工作相对应,但也要考虑人的特点和人与工作的相适应)

责权对等(权力必须有对相应的责任的约束)

命令统一(一个下级只能接受来自一个上级的命令和指挥)20.组织设计的依据: 组织的环境 组织的规模 组织的发展阶段 组织的技术 组织的战略 附:

(1)对于多变的环境,组织应更具灵活性和柔性,即有机型组织 对于稳定的环境,组织应更规范和更具有刚性,即机械型的组织(2)技术类型与组织结构间的关系(单件小批量,大批大量,连续生产)

(管理层次、高层管理幅度、基层管理幅度、经理人员的比例、技术人员的数量、规范化程序、集权程度(基层自主性)、书面沟通的数量、结构类型)(3)战略对组织设计的影响(保守型战略、风险型战略)

(集权与分权、计划管理、高层管理人员构成、信息沟通)

不同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组织功能,不同的组织战略要求组织要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业务活动,从而影响管理职务的设计,并需要相应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安排来支撑。

组织的设计要为组织战略的实施服务,必须服从组织所选择战略的需要。设计适应战略要求的组织结构,是战略实施和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组织的设计要为组织战略的实施服务,必须服从组织所选择战略的需要。设计适应战略要求的组织结构,是战略实施和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21.部门化:(概念)

定义:将组织的活动或人员划分为可管理的部门 职能部门化(按活动的相似性划分)

产品部门化(将有关同一产品的生产经营的所有活动放在同一个部门中管理)区域部门化(将不同区域的活动放在不同部门管理)22.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概念)管理层次(组织中权利等级的层级数)

管理幅度(向一级主管直接汇报的下级人数)附: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上下级的工作能力

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主管所处管理层次、下属工作的相似性、计划的完善程度、下属的工作难度)

工作条件(助手、辅助办公手段)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的稳定性)

23.基本的组织结构:(各自的优缺点)职能式结构 事业部制结构 矩阵式结构

(1)职能结构的优缺点 优点:

实现管理的专业化 维护组织的统一性 缺点:

各部门的贡献不易区分 部门间难以协调(2)事业部制结构 优点:

有利于组织活动的调整 有利于促进组织内部的竞争 缺点:

不利于统一指挥

过分的分权可能导致难以控制(3)矩阵式结构 优点:

增加了组织的灵活性

提高了组织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缺点:

违反了组织命令统一的原则

24.人员选聘的来源:(各自优缺点)外部招聘(由外部的人才市场选聘合适的人员,配备在需要的岗位上)内部提升(从组织内部选拔合适的员工,安排在需要的岗位上)(1)外部招聘 优点:

为组织带来新的冲击、新的理念、方法、经验,有利于提高组织活力 缺点:

选错人的几率高

对组织不熟悉,需要有适应期 对内部成员的打击(2)内部提升 优点:

提高正确选择的概率

较短的适应期,有利于工作的迅速开展 增加了组织成员的发展空间,鼓舞士气 缺点:

近亲繁殖,不利于组织的创新与保持活力

25.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确定报酬、人事调整、人员培训、内部沟通)为确定报酬提供依据 为人事调整提供依据

为人员培训提供依据(通过考评可以了解哪些人员在哪些方面不满足要求,从而知道哪些人在哪些方面需要培训和改进)

促进组织内部的沟通(考评的结果可以使组织了解自己的成员,同时也使成员了解自己可组织的要求,从而促进了信息的沟通)26.培训的目的和作用:

传递信息(通过培训可以传递组织对成员的要求,使其了解什么才是合格的成员)改变态度(培训不仅使成员增加知识、提高技能,更重要的是改变工作行为和态度)更新知识 发展能力

27.领导的影响力:(区别)(1)职位影响力

由于拥有职位所赋予的强制性权利而可以影响他人的能力 法定权力、奖励权力、强制权力、专家全力(2)非职位影响力——个人影响力

与职位无关,在群体内自然形成的可以影响他人的能力 28.影响职位权力和非职位权力的因素(1)影响职位权力的因素

传统因素(下级要服从上级的观念)

职位因素(职位权力的强制性产生的敬畏感)资历因素(管理者的资历和经历所形成的权威)

(2)影响非职位权力的因素(品、才、知、感、作)品德因素(领导者的品格、道德)才能因素(领导者的能力、才干)知识因素(领导者的知识和专长)感情因素(领导者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作风因素(领导者的领导风格)29.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管理者拥有职位所赋予的合法的强制性权力,可以对下属进行命令、指挥并影响其行为

领导者的权力更多的是建立在个人影响力和模范作用的基础之上。领导者可能没有正式的职位和职位所赋予的合法权力,其主要依靠个人影响力影响他人 管理者不等同于领导者,一个领导者也不一定是管理者 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该同时是一个领导者 30.管理方格 两个维度

形成不同的组合——领导方式 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1)1.1型—贫乏型管理 最差

(2)9.1型—任务型管理 士气低落,独裁式领导(3)1.9型—俱乐部型管理

纪律松散、效率低下,放任式领导(4)5.5型—中间型管理

没有全部投入,只求两方面都过得去(5)9.9型—群体合作型管理

努力使部下个人利益的满足与企业目标的实现有效的结合起来,因而士气旺盛、关系和谐、工作出色,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 31.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的生命周期理论:

(1)领导者应随着下属的不同和变化,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2)下属的成熟度:能力和工作意愿 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工作 有意愿但没有能力

有能力但不愿被指挥工作 有能力并且愿意工作

(3)命令型(高工作低关系)—>说服型(高工作高关系)—>参与型(低工作高关系)—>授权型(低工作低关系)

32.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的菲得勒的权变模型(1)领导风格(任务导向、关系导向)(2)LPC问卷关于最不喜欢的同事的问卷(3)情景因素:

上下级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否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喜欢 任务结构——下属的职责是否明确划分并被理解 职位权力(领导者所处职位的职权和组织支持)——权力的强调(4)中间以人为中心,两边以工作为中心的指令性(5)基本的解释:

有利的环境可以促进任务完成,但改善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环境不利时,难以通过在短期内改变环境,来促进工作和目标的完成。33.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的路径目标理论(1)路径目标领导过程:

辨别下属的需要——设置合适的目标——与目标相关的奖励——对下属提供实现目标的协助——下属满意、受到激励、接受领导——产生有效的工作绩效——员工与组织都实现自己的目标(2)理论框架

目标的设置——领导要为下属设立合适的目标

路径的改善——领导要为下属实现目标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领导风格的选择——根据下属的特点,要运用相应的领导方式(3)可行的领导行为:

指导型领导(让下属知道期望他们的是什么,完成工作的时间安排,并对如何完成任务给予具体的指导)

支持型领导(关心下属的需要,营造愉快的工作环境)

成就取向型领导(领导设置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期望下属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参与型领导(领导与下属共同嗟商,在决策前充分考虑下属的建议)(4)权变因素

环境的权变因素(任务结构——工作任务划分的明确程度;正式权力系统——权力关系明确和层级分明的程度;工作群体——是否存在激烈的内部冲突)

下属的权变因素(控制点——内控和外控;接受他人影响的意愿;自我认知的工作能力)

(5)理论的引申假设

与具有高度结构化和安排好的任务相比,当任务不明或压力过大时,指导型领导会带来更高的满意度。

当下属执行结构化任务时,支持型领导会带来员工的高绩效和高满意度。

组织中的正式权力关系越明确、越官僚化,领导者越应表现出支持型行为,降低指导性行为。

当工作群体内部存在激烈的冲突时,指导性领导会带来更高的员工满意度。内控型下属对参与型领导更为满意。外控型下属对指导型领导更为满意。

当任务结构不清时,成就取向型领导会提高下属的期望水平,使他们坚信努力必会带来成功的工作业绩。34.理论的核心和关键点

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他们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相一致。有效的领导者应通过指明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来帮助下属,并为下属理清路程中的各种路障和危险,从而使下属更顺利的完成工作 35.关于领导理论的新观点(1)魅力领导论

该理论将领导者的成功,归因为其所具有的领袖气质和个性特征。House认为,魅力领导有3各重要特征:高度自信、支配他人的 倾向、坚定不移的信念。关键特点:

自信:领袖魅力的领导者对他们的判断和能力充满信心。远见:有理想的目标,对未来充满希望。

清楚表述目标的能力:明确地陈述目标,并使他人明白。对目标的坚定信念:具有奉献精神,敢于冒险和自我牺牲。不循规蹈矩:行为新颖,反传统,反规范。

变革的代言人:激进变革的代言人,不是传统和现状的卫道士

环境的敏感性:能够对环境的制约和变革所需的资源进行现实的评估。(2)交易型领导

交易型领导者通过明确角色和任务要求来指导或激励下属向着既定的目标活动。领导者的奖励是下属的服从的交换条件。

权变奖励:努力与奖励交换原则,良好的绩效是奖励的前提,承认成就。通过例外管理(主动):监督、发现不合规范与标准的行为,并加以改正。通过例外管理(被动):只有在没有达到标准时,才进行干预。自由放任:放弃责任,回避决策。(3)变革型领导

变革型领导者是鼓励下属为了组织的利益而超越自身的利益,并能对下属产生深远的影响。

变革型领导者与交易型领导者有本质的区别,交易型领导者聚焦于领导的管理方面,业绩监控、纠正错误和奖励等。变革型领导则是要将追随者从自我中心的个体变成忠于群体的成员,激发其取得超出预期的成绩。

领袖魅力:提供远景和使命,灌输荣誉感,赢得尊重和信任。

感召力(愿景激励):对追随者寄予很高期望,激励他们投身于实现组织愿景的事业中去。领导者利用信条和情绪感染力来凝聚组织成员,以取得比个人利益更大的成就。

智力激发: 激发追随者创造和革新的意识,对已有的信念和价值观提出质疑,支持 尝试新理论、新方法来解决组织的问题。

个别化关怀:关注每一个人的需要,针对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给予培训、指导和建议。

36.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 同8.(2)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外在因素):不满意—>非不满意 ;个人生活、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工资薪水、公司政策、管理监督

激励因素(内在因素):非满意—>满意 ;工作本身、责任、成就、承认、发展机会 37.期望理论

(1)激励力=效价×期望

效价:(某种需要的心理价值)个人对自己所采取的行动将会达到的某一成果或目标的估价(有正值有负值)

期望:(某种需要得以满足的可能性)某一特定行动导致预期结果(或目标)的可能性大小(或叫概率)(介于0~1之间)(2)理论解析

付出的努力是否能有良好的绩效; 良好的绩效是否能得到应有的奖励;

得到的奖励是否符合和满足自己的需要; 38.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概念)

正式沟通(通过组织正式设计的方式和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非正式沟通(依赖于私人间的关系所进行的信息交流)39.(1)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优点:

沟通方式比较规范、有保证、约束力强、形式严肃、易于保密等,可以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缺点:

中间环节多、传播路线刻板、缺乏灵活性、沟通速度较慢、信息易损耗和失真等等。(2)非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优点:

沟通形式不拘,信息传递直接明了,沟通速度很快,容易及时了解正式沟通难以提供的“内幕新闻” 缺点:

沟通过程难以控制,信息常常不完整,可能导致小集团、小圈子,影响组织的凝聚力和人心稳定等。

40.有效沟通的障碍&41.有效沟通的管理 选择性接收——学会倾听 沟通的技巧——了解对方

沟通者间信任程度——建立彼此平等、信任的关系 沟通者间的相似程度——沟通的制度化 沟通者间职位的差别——减少沟通的层次 信息传递的链条——多渠道沟通 42.有效控制的原则 及时性 准确性

经济性(收益和投入之间进行比较)标准合理 重点控制

强调例外(控制反常现象,有效而不忙碌)43.组织变革的原因 竞争环境的变化

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 政府管制的变化 技术的变化 战略目标的变化

44.组织变革的内容:

组织结构——权力关系、协调机制、部门调整 工作任务——工作的重新设计

管理和运行技术——工作过程、工作方法、生产技术 人员——态度、期望、认知、行为 45.组织变革的阻力(1)来自个人的阻力 认知、观念和习惯

对未知的恐惧和不确定性风险 利益的调整

(2)来自组织的阻力 权力的重新划分 资源的重新分配

原有结构和关系的打破 46.组织诊断

(1)组织需要变革的征兆 决策失误——坐失良机

沟通不畅——不协调、人事纠纷

业绩不佳——无效率、得不到正常发挥 缺乏创新与活力——组织停滞不前(2)诊断重点 组织目标 组织结构 领导方式 控制系统 权力关系 集权与分权

47.组织发展(概念)

通过系统地运用行为科学技术,有计划地、整体范围地促进组织的健康和运作效率 1.管理的概念: 2.管理的职能 3.管理者的技能

4.成功的管理中什么是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 5.科学管理理论(1)代表人物(2)主要管理思想(3)泰罗管理制度 6.法约尔的十四条原则 7.霍桑试验的结论 霍桑实验的意义 8.需要层次理论 9.社会系统学派(1)代表人物(2)观点 10.决策理论学派(1)代表人物(2)观点 11.权变理论学派(1)代表人物(2)主要观点 附:管理科学学派(1)代表人物(2)观点

12.组织的任务(行业)环境 13.计划的目的与作用 14.影响计划制定的因素

15.(决策)按所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划分 16.影响决策的因素 17.组织工作的本质

18.组织类型按组织的灵活性分为 19.组织设计的原则 20.组织设计的依据 附:

(1)多变的环境、稳定的环境

(2)技术类型与组织结构间的关系

(单件小批量,大批大量,连续生产)

(管理层次、高层管理幅度、基层管理幅度、经理人员的比例、技术人员的数量、规范化程序、集权程度(基层自主性)、书面沟通的数量、结构类型)

(3)战略对组织设计的影响(保守型战略、风险型战略)

(集权与分权、计划管理、高层管理人员构成、信息沟通)巴拉巴拉

21.部门化概念及分类 22.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附: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23.基本的组织结构及各自优缺点 24.人员选聘的来源及各自优缺点 25.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 26.培训的目的和作用 27.领导的影响力及区别

28.影响职位影响力和非职位影响力的因素 29.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 30.管理方格

31.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的生命周期理论

32.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的菲得勒的权变模型 33.领导的权变理论中的路径目标理论(1)过程

(2)理论框架

(3)可行的领导行为(4)权变因素

(5)理论的引申假设 34.理论的核心和关键点 35.关于领导理论的新观点 36.激励理论(1)(2)

37.期望理论及理论解析

38.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概念

39.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各自的优缺点 40.41.有效沟通的障碍及管理 41.42.有效控制的原则 43.组织变革的原因 44.组织变革的内容 45.组织变革的阻力 46.组织诊断

篇3:中考二次函数复习概论

一、从定义入手

一般地形如y=ax2+bx+c (a, b, c为常数且a≠0) 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 我们将其称为一般式, 顶点坐标为.形如y=a (x-h) 2+k (a, h, k为常数且a≠0) 的二次函数我们将其称为顶点式, 顶点坐标为 (h, k) .若h=0, 则为y=ax2+k;若k=0, 则为y=a (x-h) 2;若h=0且k=0, 则为y=ax2.

二、图像及其性质

开口方向, 对称轴:二次函数y=ax2+bx+c (a≠0) , 当a>0时, 开口向上;当a<0时, 开口向下;对称轴为直线x=, 当x=时, y有最值=.

增减性:当a>0, 且x>时 (即对称轴右侧) , 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a>0, 且x<时 (即对称轴左侧) ,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如图 (1) ;当a<0, 且x>时 (即对称轴右侧) , 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a<0, 且x<时 (即对称轴左侧) 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如图 (2) .

增减性的应用较为广泛, 例题:抛物线y=x2上有两点 (x1, y1) , (x2, y2) , 若x1>x2>0, 则y1, y2的大小关系为______;若x1

此题应结合抛物线y=x2的开口, 对称轴, 利用增减性解决.抛物线y=x2的开口向上, 对称轴为y轴, 若x1>x2>0, 即图像在对称轴右侧, 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y1>y2;若x1y2.

三、抛物线y=ax2+bx+c (a≠0) 与坐标轴的交点

当x=0时, 抛物线y=ax2+bx+c (a≠0) 中的y=c, 所以 (0, c) 是抛物线上的点, 即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

当y=0时, 抛物线与x轴相交, 此时得到ax2+bx+c=0 (a≠0) .若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 x2, 则图像与x轴相交于 (x1, 0) (x2, 0) ;若此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 则图像与x轴相交于一点 (x1, 0) 或 (x2, 0) , 此交点也就是抛物线的顶点;若此方程没有实数根, 即无论x取何制值, 抛物线y=ax2+bx+c (a≠0) 的纵坐标y都不会取0, 即不会与x轴相交.由此得到抛物线y=ax2+bx+c (a≠0) 与x轴的交点情况:

当b2-4ac>0时, 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

当b2-4ac=0时, 抛物线与x轴有一个交点;

当b2-4ac<0时, 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

四、数形结合, 求x的取值范围

数形结合, 是解决二次函数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次函数y=ax2+bx+c (a≠0) 图像上点的横坐标就是关系式中x的值, 图像上点的纵坐标就是关系式中y的值, 解题中这一点应用很广泛.

例题已知二次函数y=x2+3x+2, x______时, y=0;x______时, y>0;x______时, y<0.

解析此类题目, 首先求出该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 根据开口方向和交点坐标画出草图, y>0, 即图像上纵坐标大于0的点, 这些点所对横坐标的值就是y>0时x的取值范围, y<0, 即图像上纵坐标小于0的点, 这些点所对横坐标的值就是y<0时x的取值范围.

五、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表达式

(1) 一般式法:若已知抛物线上三点坐标, 可利用待定系数法设其关系式为:y=ax2+bx+c, 将已知的三个点的坐标分别代入解析式, 得到一个三元一次方程组, 解这个方程组即可.

(2) 顶点式法:若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对称轴方程, 则可将其关系式设为顶点式:y=a (x-h) 2+k, 其中顶点为 (h, k) , 对称轴为直线x=h.

解题小诀窍:在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时, 要灵活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来设解析式.例如, 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可设y=ax2;已知顶点 (0, c) , 即在y轴上时可设y=ax2+c;已知顶点 (h, 0) 即顶点在x轴上可设y=a (x-h) 2.

六、二次函数的应用

(1) 二次函数常用来解决最优化问题, 这类问题实际上就是求函数的最大 (小) 值;

(2) 二次函数的应用包括以下方面: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大 (小) 值.

(3) 二次函数实际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问题, 几何图形面积问题和经济问题.

篇4:高三物理复习概论

关键词:物理考纲分析;高考预测;高考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高中阶段,物理是一门既重要而又十分难学的基础性学科。特别是在高考复习中,怎样才能提高物理复习的效率和质量,从而为高考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的高考复习实践,在高考物理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高考考什么?二是研究高考怎么考?三是弄清学生怎么错。四是确定老师怎么做。

一.高考考什么: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必须进行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研究考钢,二是研究新课程标准,三是研究近几年新课标高考试题。

1.考纲分析:《考试大纲》规定在新课标理综试卷中物理的满分为110分,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类,必考共有4个模块,包括必修1、必修2 、3-1 、3-2 ,这部分内容基本和旧教材一致,满分值为95分。必考内容四个模块共包括61个知识点,和11个实验。其中一级要求35个,二级要求26个。除必考内容外,考生还必须从3-3 、3-4 、3-5 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模块作为自己的考试内容,分值为15分,这部分内容也和旧教材一致只是按照新课标的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划分而已。其中3-3中知识点15个,实验1个,全部一级要求。3-4中知识点20个,实验3个,一级要求16个,二级要求4个。3-5中知识点12个,实验1个,一级要求11个,二级要求1个。

2.新课标相对大钢版新增内容及考纲对新增内容的要求:①《万有引力》一章增加考点:“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 ”考纲要求Ⅰ,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②《恒定电流》一章增加了 “简单的逻辑电路”考纲无要求。③《电磁感应》一章新增“涡流 电磁阻尼和电磁驱动, ”考纲只对涡流要求Ⅰ,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④新课标新增《传感器》一章,考纲删掉了对这一章的考查⑤《机械振动》一章新增考点:“简谐运动的公式”考纲要求Ⅱ,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⑥新课标增《相对论简介》一章,考纲要求Ⅰ,近三年新课标高考无命题。

3.从知识模块上看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试题分布:必考内容: 共80分,包括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三部分。①选择题:共8道题,48分。三年全考的有三个:万有引力、机械能、静电场。三年两考的五个:相互作用物体平衡、牛顿定律、磁场、电磁感应、物理學史。三年一考的两个:稳恒电流、交流电。三年没考的两个:直线运动、曲线运动。②实验题:每年两个实验都是一个力学一个电学,共15分,采用一大带一小形式,电路实验每年必考,力学实验纸带问题应是重点,还有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③计算题:共两道32分。一个力学一个电磁学。第一道计算题三年中全出在力学,第二道计算题全出在磁场。

选考内容:选考内容共15分。近三年均为一道选择题一道计算题,选择占5-6分,计算占9-10分,至今还没有考过实验题。3-3计算题都出在了气态方程。3-4机械波和几何光学各出一题,光的折射每年必考,另一题则出在振动和波。3-5计算题均为动量和能量的综合。

4.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考点分布: 近三年高考共涉及考点56个,其中一级考点12个,二级考点 44个,二级考点约占80%,可以看到二级考点占有绝对优势。

二.高考怎么考: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发现高考试题有如下特点

1.突出主干知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考查,注重命题的基础性。

2.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更加注重过程分析,体现新课程理念。

3.注重以实际问题为原型,考查建模能力。

4.联系学生经验和科技、生活、社会实际,巧设问题情景。

5.注重实验仪器使用,考查迁移和创新能力,注重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的考查。

6.选考部分难度降低,突出考查“Ⅱ级要求”考点。

三.怎么错:通过平时作业和考试发现学生在答题中存在以下问题

1.概念不清,原理模糊 。

2.知识零乱,考虑不全。

3.思路不通,不会建模。

4.实验不熟,方法不会。

5.漏洞百出,处处失分。

6.时间失控,留有空白。

四.怎么做:

1.明确难度结构特点,找出复习主攻方向:高考是集基础性、选拔性于一体的大众化考试,其命题难度结构有一定梯度,分析历年物理试卷结构可知,易、中、难的比例大约为3:5:2。容易题约30% ,中档题约50%,即80%的题目侧重于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能力。难度较大的题约20%。难题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做的,它仅对特优生有意义。所以,应对高考要瞄准80%不太难的题,降低容易题的失误率,提高中低档题的正确率,是复习的主攻方向。

2.分析考点,把握命题趋势:越是接近高考越要分析历年高考试题,只有认真分析高考试题才能从中找到灵感,才能把握高考的脉博,特别是对每年必考内容一定要特别重视,认真分析,这些考点连考了三年今年是否还会考?如果考的话能从哪个角度去考?比如第一年以理解能力的形式考,第二年以推理能力的形式考,第三年可能以综合分析能力的形式考或以不同的情景或不同的角度设问考查。同时还要想一想,如果不考的话为了达到考查的目的它会向那个方向转移呢?

3.慎重选择选考内容:首先分析一下三个选考模块考点分布情况,最简单的应是3-3,但由于气态方程等知识删去好多年了,老师们对教材不熟,大多不愿选,但从考纲上看这个模块应是最简单,要求全是一级要求。不见得出太难的题目。对3-4和3-5笔者还是倾向选3-5,首先从内容上看3-4中知识点20个实验3个,一级要求16个,二级要求4个。3-5中知识点12个,实验1个,一级要求11个,二级要求1个。3-4比3-5多了10个知识点,并且3-4又增加了振动方程,振动和波的难度明显加大,另外对于光的折射问题,涉及几何学,大多数学校数学又不会选修这一模块,学生数学知识跟不上。而3-5中二级要求只有一个动量,计算题一定也是关于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题,以前是20分左右的分值,当然要有一定难度,现在变成了10分左右,难度自然会降低不少。它不可能会出和电磁学相联系的跨模块的综合题,同时讲动量的过程也是对前面力学知识的复习,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使整个力学体系更加完整。

篇5:企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

第一章:导论第1节 公共事业的内涵和特征

1、公共事务

2、【大题】公共事务的特征: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阶级性;规模性。

3、公共事业: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而正在形成、发展的社会全体公众的事业,是面向社会,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为基本目标,直接或间接为国民经济提供服务或创造条件,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并且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活动。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规模性

4、公共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5、公共产品的特征:(1)非排他性:指一个人在消费公共产品时,无法排除其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产品,而且即使你不愿意消费这一产品,你也没有办法排斥。虽然有些产品在技术上可以排斥他人的消费,但这样做是不经济的,或者是与公众的共同利益相违背的,因而是不允许的。(2)非竞争性:是相对于私人产品所具有的竞争性来说的,这里所说的竞争性是指消费上的竞争性,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有两层基本含义:边际生产成本为0;编辑拥挤成本为0.纯公共产品

准公共产品

6、社会总产品俱乐部产品

纯私人产品

7、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特点中的一个,另一个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或者虽然两个特点都不完全具备但却具有较大的外部收益的产品。准公共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公共产品。

8、准公共产品的特征:(1)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的不充分;(2)外部性:指一个人的行为对第三者的福利的影响。生产的正外部性:生产的社会成本小于私人成本,表现为生产成本的下降。消费的正外部性:消费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表现为社会对该商品需求的下降。注:公共产品也具有负外部性,如行政处罚。

9、准公共产品特点: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点的不充分;外部性(具体分析)

10、【选择题】公共事业产品基本性质:(1)纯公共产品性质(气象、基础科学研究、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大型水利设施、社会科学研究);(2)准公共产品(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动植物检疫、出版、广播、影视以及基础设施)。

第2节 公共事业管理界定

11、公共组织(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致力于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与服务社会大众,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可以分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准政府组织(技监局、消协、商检局、行业协会残联、经济仲裁委员会)。

12、【大题】公共组织的特征:(1)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2)活动受到法律的明确限制并具有权威性;(3)受到高度的公众监督;(4)活动具有政治性;(5)目标形式上清楚但实际中模糊,且组织行为结果评判较苦难;(6)具有一定的独占性。

13、公共权力:用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14、公共权力的形成15、【大题】公共权力(强制性权力、非强制性权力)的特征:(1)社会性;(2)政治性;(3)综合性;(4)约束性。

16、公共事业管理:在一定的环境中,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满足社会公众需要,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

17、【大题】现代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征:(1)具有公共性;(2)具有强制性;(3)具有非营利性;(4)具有服务性。

18、【大题】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1)以公众为本原则;(2)服务原则;(3)社会效益优先原则;(4)法治原则。

第3节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相关管理的关系

19、【大题】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管理:(1)联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包含、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学科。

(2)区别:A、管理对象,前者是狭义的,后者是广义的公共管理;B、政府职能的角度,前者主要与社会管理职能相关,后者与政务管理、宏观调控等职能相关;C、管理手段,前者偏重于柔性管理,后者刚性手段和柔性手段得到广泛的使用。

20、【大题】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1)联系:A维持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B、管理范围上有联系,管理公共事业是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C、管理主体上,并不完全一致,但却有密切联系。(2)区别:A、管理对象上,前者是特定的公共事务,后者是广义的公共事务;B、管理主体上,前者是整个的社会公共组织,后者是国家行政机关或政府部门;C、管理方法和手段上,前者手段丰富,后者较单一。

21、【大题】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区别:(12前者是公共权力,后者主要是私有权中的财产所有权;(3)管理的性质不同,前者是社会管理,后者是经济管理;(4)管理的物质基础不同,前者是税收,后者是“内部事务”;(5)管理的限制因素不同,前者主要是法律,后者主要是利润;(6)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求不同,前者遵守公共伦理和公共管理规范,遵守公务员相关管理的规定,职业化、终身化的倾向;(7)绩效评估标准不同,前者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并重公平,后者经济效益是首要指标。

第4节: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的研究对象、方法及意义

22、【大题】意义:(1)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是当前改革的迫切需要;(2)学习和研究公共事业管理,能直接促进我国科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形成,极大的推进政府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名词解释、选择题】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第1节: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基本问题

1、【重要】概念:指外部环境,即公共管理主体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2、【比较重要】特征:(1)广泛性;(2)复杂性;(3)差异性

3、分类:(1)以层次为标准:宏观、中观、微观公共事业管理环境。(2)以国别区域为标准:国际、国内公共事业管理环境。(3)以作用和影响为标准:积极、消极公共事业管理环境。(4)以内容为标准: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

4、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关系:(1)辩证关系: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决定、制约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对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2)相互作用:通过特定资源和信息的交换,公共事业管理满足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需求。

第2节:公共事业管理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5、【重要】公共事业管理的文化环境:和观念形态的总和,它是一定区域内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意识形态。

6、文化环境影响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形式:(1)文化环境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和公共事业管理人员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解释;(2)文化环境决定着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的管理价值取向;(3)文化环境规定着公共事业管理方式方法的选择。

7、【重要】公共管理文化:

8、公共管理文化的基本内容:(1)公共管理的价值观;(2)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

9、【重要】公众政治文化:总和。

10、公共政治文化的内容:(1)政治意识形态;(2)社会政治思想或政治思潮;(3)社会政治心理。

第3节: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

11、【重要】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环境:指在一定政治体系中与公共组织并列且对公共组织产生作用的诸

种政治因素之总和。

12、影响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因素及其影响方式:(1)政治制度和政治结构的影响;(2)政治关系的影响;(3)公共事业管理主体所拥有的权力的影响。

13、【重要】公共事业管理的经济环境:是公共事业管理所处的经济背景,是制约和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一切经济因素的总和。构成因素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成分、经济体制。

14、经济环境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1)生产力发展方面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的范围、能力、水平和效率;(2)经济成分方面决定着政府要有相应的经济职能、经济管理方式和经济政策;(3)经济体制方面决定着公共事业管理的形态特征和制度特征,影响着公共事业管理的行为特征和运行。

15、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对不同层次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对高层次的影响是直接的,对中低层是间接地、迂回的,且相对小一些。

第4节: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关系环境和国际环境

16、【重要】公共关系环境:影响和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的各种公共关系因素的总和。

17、公共环境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1)公共事业主体与社区的公共关系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决策和实施上;(2)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系统之间的公共关系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实施上。

8、【重要】国际环境:是以国别区域作为标准来对影响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的因素进行分类的,它是指影响和制约国内公共事业管理的全球性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由国际政治环境、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文化环境构成。

9、国际环境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1)对公共事业管理基本政策的影响;(2)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方法、手段等产生影响;(3)本国国际地位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

【名词解释、选择题】第四章: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组织第1节:政府与公共事业管理

1、政府的基本属性:阶级性和社会性

2、【重要】:整体性;适应性;差异性;统一性。

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认识应确立在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基本观念,一方面政府能够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改善和扩大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市场力量在改善政府功能上有其重要作用,在国家控制的公共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有利于改善其低效率运转形态。

4、【重要】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1)提供公共产品;(2)消除外部效应;(3)调节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4)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概括为以下职能:政务管理职能;经济管理职能;社会事务管理职能。

5、【重要】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1)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2)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核心:政府在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模式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围、基本性质和基本方向;政府决定着整个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和运行;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中其他管理主体的管理者。

第2节:非政府组织与公共事业管理

6、【重要】非政府组织:依靠社会权力,以增进社会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的非官方的非营利的社会组织,显然,社会组织中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的非营利的社会中介组织,就是非政府组织。

7、【重要】非政府组织的特征:(1)组织性或正规性;(2)民间性或非政府性;(3)非营利性;(4)自治性;(5)自愿性;(6)非政治性;(7)非宗教性。

8、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地位:非政府组织是当代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市场模式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9、【比较重要】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作用:(1)非政府组织是微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职能的主要承担者,也就是公共事业管理的必然主体;(2)非政府组织能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3)非政府组织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4)扩大就业渠道;(5)增加社会保障制度能力;(6)提高公民民主意识;(7)增加社会公民化程度等。

9、基金会案例:P141非政府组织:社会再分配的工具,社会的减压阀,公共或私人组织的公关工具。

10、事业单位的类别:P14

4第七章: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过程第1节:公共事业管理问题及其确认

1、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界定:一定时期内产生的社会问题,只有属于公共事业管理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而且在当时情况下公共部门有资源和能力能够予以解决的,才能进入公共事业产品政策的讨论范围,最终通过计划的制定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对象。

2、公共事业管理问题成立的前提条件:(1)它首先是必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2)必须是公共事业管理决策者所察觉的、所认知的;(3)必须具有公共性;(4)它是一种有必要在当前加以解决的公共性问题。

3、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特点:(1)公共性(最基本);(2)可变性;(3)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4、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形成:(1)自然灾害;(2)经济的较显著变化;(3)技术的发展;(4)国际交往和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5、公共事业管理问题的提出:(1)政治领袖或政治领导人;(2)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3)大众传媒;(4)智库。

6、调查公共事业问题的基本方法:(1)直接调查法:观察法【无结构的参与观察法、无结构的非参与观察法、有结构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2)间接调查法。

第2节:公共事业中的公共项目管理

7、公共项目:根据政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过程。

8、确立公共项目的基本要求:(1)划分必要的行为步骤或阶段;(2)考虑每个步骤之间的关系;(3)明确每一步的实施者和责任者;(4)有明确的时间表;(5)经常检查资源分配与预先计划是否相符合。

9、目标确立:根据公共政策或一定的公共事业管理战略,针对具体的公共问题或需求,选择一个公共事业管理行为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和所期望的实施效果。

10、目标确立中中低层管理人员考虑的因素:(1)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战略、有关本机构及其管理权限和职责的法律规定;(2)本机构管辖范围内的社会需求和现实条件;(3)本社区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并考虑总和人们利益的最佳方法;(4)进行那个效果预测,包括对目标实现障碍的估计。

10、计划的形成:(1)阐述目标;(2)对客观的环境和各种主观条件进行分析和评估;(3)列出尽可能的运作方案,经过比较后选择适当的运作方案;(4)确定实施这一项目管理的方法,以达到管理的高效率和资源的节省。

11、时间预算法:乐观、中性、保守。

12、目标管理:以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其基本内涵是将一个项目的总目标,分解为若干与总目标相关联的具体目标,即一种树状的目标体系,并以目标即具体的管理结果为依据,明确每个具体目标的负责人、完成时间和资源配置等。

13、目标管理的优点:(1)有利于管理人员的责任明确化,减少盲目性,节省资源,提高管理的效率;(2)目标的制定者也是实现者,促进了对管理的参与;(3)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自己的成绩,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4)有利于对整个管理里过程进行控制、监督和评估。

14、目标管理的不足:(1)容易造成总目标就是小目标的简单相加的认识误区;(2)对整个公共项目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5、公共项目运作方案的决策:方案的拟定+方案的选择P23216、拟定方案的基本原则:可行性原则(限制因素分析、潜在问题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详尽性原则;互不兼容原则

17、公共项目运作方案选择的基本步骤:(1)综合分析:从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和希望达到的目标进行分析;从成本和效果的对比进行分析;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的对比进行分析。对方案本身进行分析和对实施方案的环境进行分析。(2)运作方案的选择:多种选一;合多为一;重新拟定;暂缓抉择。

15、公共事业管理运作方案的实施:(1)实施的准备阶段:制定实施方案;思想准备;组织与人力准备;财务准备。(2)实施的落实阶段:设立指挥中心,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控制失效(早期失效;偶然失效

—中期;耗损失效—后期)。

(3)评估阶段:效果检验和绩效考核。

【选择、名词解释】第八章:公共事业管理费用及配置效率分析

第1节: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的及其价值

1、当代公共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提供方式的组合:

生产方式提供方式产品性质

公共提供纯公共产品

混合提供准公共产品

市场提供私人产品或接近

于私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

第2节:不同类别的公共事业管理经费分析

2、公共支出: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政府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成本。

3、公共支出的分类:(1)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2)预防性支出和创造性支出;(3)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之处。

4、公共消耗性支出:公共消费支出(服务,国防、教育、公共保健)+公共投资支出(资产,水电煤气通信)

5、公共转移性支出:单方面的无偿转移,包括各种财政补贴、补助、养老金、失业救济金、债务利息等。

6、公共支出的原则:公平;效益;稳定。

7、非政府组织投入:

(1)非公共支出的内涵包括:溢余(净资产的增加);社会捐赠;政府拨款;

(2)非政府组织的支出原则:非营利性原则;安全原则;

8、企业资金投入:

(1)投资于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企业;

(2)通过项目融资的方式进行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BOT(建设—经营—转让)、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O(建设—拥有—经营)、凭单、产权交易、合资或兼并。

第九章: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和伦理第1:公共事业管理中的责任和责任机制

1、公共事业管理责任: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承担和履行的职责。

2、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性质:公共性以及以这一公共行为基础的效率标准时期最基本的特征。

3、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基本内涵:

主观责任: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对所从事的公共事业的忠诚、良心以及认同。

客观责任:有关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律要求,以及上级交付的客观应尽的责任,只要是指负责和义务。

4、公共事业管理责任分为:(1)回应;(2)弹性;(3)胜任能力;(4)依据正当的法律程序行为并负责;

(5)廉洁。

第2节: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控制机制

5、概念:指运用一定的行政手段或通过一定的行政层级,对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履行责任进行的监督和控制。

6、包含:(1)公共组织自身的责任机制;(2)行政监督和检查:对具有隶属关系的组织行使行政监督权;对具有无直接隶属关系的组织行使行政监督权;(3)行政监察;(4)审计;(5)行政复议。

6、科层制的特点: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明确的额权责分配;完备的规则和程序;层级节制;重视文件的处理和保存。

7、公共事业管理责任的立法控制机制、司法控制机制

8、公民参与控制机制:

(1)作用:A、可以反应公众的需求和偏好,提高政府的代表能力和回应能力;B、可以使公共事业管理者清楚公众对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绩效评估的意见;C、可以向公民提供有关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的信息;D、促进公共事业管理机构服务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强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同和支持。

(2)条件:要有必须的制度设计;要有相应的公共管理文化;公众必须具备参与能力和信息。

(3)基本方式:公开听证;民意调查;咨询委员会;利益群体。

第3节:公共事业管理伦理

9、公共事业伦理的构成(1)政府组织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

(2)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内容构成:公共事业管理伦理意识;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伦理;公共事业管理角色管理。

10、公共事业管理伦理的具体内涵:(1)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2)以公众为本提供服务;(3)严格遵守和执行法律;(4)勇于承担公共责任;(5)高尚的敬业精神。

11、公共事业管理伦理价值的功能:

(1)导向作用:提高公共事业管理人员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2)规范作用:通过伦理规范限定公共事业管理组织活动的范围、行为模式,使公共事业管理全过程程序化和规范化。

(3)选择作用: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在一定的伦理意识支配下,以社会和公众的利益为标准,在不同的价值准则或善恶冲突之间做出的自觉、自主、自控、的抉择,是对自己行为动机、意图、目的和行为方式、过程、结果的选择。

篇6:企业管理概论期末复习

《电力系统管理概论》课程所用教材为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电力系统概论》。本次考试涉及教材各章的内容,以下为考试复习内容:

第一部分:

考试题型及比例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4分)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第二部分:复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电力系统再加上它的动力部分可称为动力系统。换言之,动力系统是指________与_______的总和。

2.衡量电能质量的指标是电压偏差_______、________三相不平衡度,电压波动和闪变,暂时过压和__________。

3.电力线路按结构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类。

4.电力线路的电气参数包括导线的_______、_________以及由交变电磁场而引起的_______和________四个参数。

5.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分为__________的稳定性和____________的稳定性。

6.当系统发生不对称短路时,发电机定子回路中的_______、________对转子运动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7.切除故障所需的时间是_________和________的总和。

8.在高压输电网中采用分裂导线的主要目的是为_______同时可以减

小线路__________。

9.差动线圈有抽头可供调整,健电器的动作安匝是一个常数通常为

_________安匝。

10.评价电力系统的性能指标是、和。

11.变压器的变比分为两种即和。

12.电力系统的参数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_ 另一类

是。

13.发电机即是唯一的电源,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电源。

14.线路串联电容主要用来补偿线路的,也过改变线路,起到作用。

15.对网络的无源部分化简,可采用、、及进行化简。

16.定时限过流保护包括两个主要元件,一个是另一个

是。

17.稳定储备的大小通常用来

表示。

18.根据电压等级的高低,目前电力网大体分为低压、、高压、超高压和五种。

19.电力系统中的()也称为电力系统的元件,它们之间

有(),又相互()。

20.架空线路是由()、()、()、()和()构成。

21.所谓电晕现象是指导线周围()的()现象。

22.发电机即是唯一的()电源,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电源。在正常运行时,其()电流和()电流都不应超过()。

23.电力系统调整()的目的,是要在各种运行方式下,能维持各()设备的()电压在规定的()范围内,从而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电能()和()。

24.电力系统运行()的改变,不是()完成的,而是要经历一个()状态。这种过度状态称为()。

25.定时限过流保护包括两个主要元件,一个是()另一个是()。

26.稳定储备的()通常用()来表示。

27.根据电压等级的高低,目前电力网大体分为()、()、()、()和()五种。

二、名词解释

1.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2.正序网:

3.对称分量法:

4.等面积定则:

5.电力系统:

6.理想变压器:

7.电力网络的对称性:

8.零序网:

9、电力网:

10、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

11、电缆的构造:

12、电力线路的参数:

13、输电线路:

14、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

15、电缆的分类:

16、变压器的分类:

三、简答题:

1.机组与系统失去同步后,出现异常运行的后果是什么?

2.电力系统的接线方式应满足电力系统运行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直接形成法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4.在不对称故障分析和计算时,如何选择基准相?

5.为防御外部相间短路时引起的变压器过电流,应采用哪些保护措施?

6.简述如何提高系统的运行电压?

7、简述牛顿—拉夫逊法计算潮流的核心?

8、电力系统电压调整的方法有哪些?

9、简述简单不对称故障的计算方法解析法和复合法的含义?

10、简述继电保护装置的基本任务?

11、简述提高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措施是什么?

12、简述三段式电流保护由哪三种保护组成?

13、什么是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

14、电力网络化简的方式有哪些?

15、什么是电力线路的电能损耗?

16、电力系统的无功电源有哪些?无功负荷有哪些?

17、什么是电力系统的闭环网?

18、电力系统潮流分布计算的目的是什么?

19、什么是电力负荷的功率因数?功率因数低有什么不好?

上一篇:儿童防拐安全教育教案下一篇:公司表彰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