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2024-08-15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简介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二、教学设计的定义

加涅曾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中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梅里尔(Merrill)等人在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作了新的界定。他认为:“教学是-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

教学设计是 “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教师在设计中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教学设计一般来讲,有教学内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课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元素。

三、教学设计的目的

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四、教学设计的方法

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

2、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3、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五、教学设计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六、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每一个教师在达到了基本要求之后,要写出学科特色和个人的教学风格来。①教学设计中必须有:教学内容(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板书设计(及演示文稿.ppt)、主要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各阶段时间分配、教学过程(5个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各阶段设计意图、课后评价与反思等内容。教学设计要灵活多样,注重实效。同一个教学内容,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教师设计的教学设计形式可以不同。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时期,同一个教师设计的教学设计也会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设计方法和风格,只求基本部分相同,不求完全相同。

七、教学设计的撰写

(一)教学内容分析 要有章节序号、本节课在本章中的位置,以及学习内容(“学什么”)。“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知整体教材者,不能教好一节课。”每一节课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要有具体的章、节的名称,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学段教材中的具体位置。教学内容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分析教学内容是为了规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及教学内容各部分的联系,回答“学什么”的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

(三)课型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来确定课的类型。例如: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实习课、检查课、测验课、综合课、活动课等。新授课是以讲解新知识为目的的课。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为目的的课。实验课、实习课是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的课。检查课、测验课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程度为目的的课。综合课、活动课是将讲授、复习巩固、检查提问、作业练习等活动交叉进行的课。任课的教师要根据选择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的类型。

(四)教学目标 目标的设置要包含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操作。

具有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是实施基础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的选择,影响到教学结果的评价。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教学有导向作用、调节作用、评价的作用。一堂成功的课是目标明确、妥当、主次分明的课,教师要能够善于确定有效目标,要善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激起学生对达到预定目标的强烈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①课程目标。《课标》中的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②课堂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教条主义,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撰写课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常用“知道”、“了解”、“理解”等词语来表述。技能目标中,常用“学会”、“掌握”、“熟练掌握”等词语来表述。情感目标中,常用“体会”、“体验”、“感受”、“认识”等词语来表述(见《课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撰写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比较难写的部分。需要授课教师对此章、节的教材,要有全面的认识和较深的理解。

(五)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指本节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什么。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没有教学重点此栏目项,那么看教学设计的人就不会知道这节课到底要讲什么?还要从教学设计中自己去提炼。不同的教师讲授同一节课的内容时,教学重点应当相同。

(六)教学难点 应为学生在本节课中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地方。设置每一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根据教学的环境、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教学环境和学生,教师在讲授同一节课的内容时,教案中设置的教学难点也会有所不同。同一个教师所教授的同一节课,在⑴班的课堂教学中,不是难点的地方,在⑻班就有可能是教学的难点。教学难点是在备课时,由教师根据对不同班级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学机房设施等条件而设置的。

(七)教学方法 本节课中,使用的几种主要教学方法。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讲,应当是有无数种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讲授法为主,不能事事都要学生去活动、去体验。同时还有讨论法、发现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导学法、辅导法、谈话法、陶(táo)冶(yě)法、任务驱动法、交流法、互动法、练习法、开放方式教学法等。

(八)教学准备 如:计算机、网络、投影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课件(要求用网页课件)等。(九)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通常有5个环节: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归纳、课后作业。

(1)复习提问:(2~5分钟)

主要目的:①为化解本节课的难点而做必要的准备工作。例如:《设计程序解决问题》 本节课中,如果要利用到了数学公式,可以引领学生回忆,并将数学表达式转变为PASCAL表达式,为突破本节课的难 点做准备。②为顺利地引入新课内容而做铺垫工作。复习提问的最后一个问题,通常设计为与本节新课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也可以顺利地进入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引入新课)。例如:《数据的导入》 从复习文字处理的表格中的单元格的名称,引申到电子表格中单元格的名称。从复制/粘贴网页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引申到导入网页表格数据与电子表格数据的动态关系。

(2)引入新课:(1~2分钟)

手法与实例: ① 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赋:直接陈述;比:比喻;兴:先言其他,引出主题),自然顺畅地引出新课的内容。②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从学生有感受的生活实例入手。

(3)讲授新课:(31~38分钟。根据内容,时间可分多段。)内容对题目,结构要清晰。目标能操作,具体可检测。特殊到一般,规律推普遍。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分段控时间,藕断丝不连。环节紧呼应,高潮有节奏。纲要转标准,精神和理念。信息为主线,素养得提升。知识与技能,准确加精巧。教学又教法,教书并育人。

(4)总结归纳:(3~5分钟)重温结构点题目,从具体实例中上升到对知识结构化认识。余(yú)音(yīn)袅(niǎo)袅(niǎo)意未尽,从本课内容里扩展到对相关问题的关注。

(5)课后作业:(1~2分钟)课后作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具有拓展性、迁移性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即达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是检测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三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作铺垫,也可以作为下一节课的复习提问的内容。

【设计意图】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段一般都有设计意图,或者要想实现的理念。例如: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提出活动主题:理解„„知识(概念、原理、现象等)为„„做准备 分层教学:加深理解 提高兴趣

„„

通常按教学的五个环节各为一个时间段,其中讲授新课教学环节还可分为1~5个时间段,各时间段的长短可根据内容设置,合计为45分钟。

(十)反思 根据学生课后学习的效果,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进行反思、修正。反思的内容可包括课前教学设计中,预期的(知识、技能、情感)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适合(这些)学生?是否达到了最佳效果?是否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教学难点设置是否准确?应当如何修正和改变?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 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得是否周全?对于遇到的不定因素处理是否合情合理? 对于课堂上意外的突发事件处理及时恰当?

教师的备课和讲课,要依据《纲要》和《课标》、依据教材,但是不能唯《纲要》和《课标》、教材,要根据本地区的情况、学校的条件、学生接受能力和水平,二次开发教材。要发挥出自我,要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来,让听课的专家、领导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找到有悟性的您”。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详细,但是不能超过A4纸5页。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能够灵活多变地、轻松自如地驾(jià)驭(yù)课堂,不拘于教学设计。

1、课题应将技术标题放在前面,活动标题放在后面。

即应改: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走进“约翰·库缇斯”

2、没有教学总结

3、没有课后作业

20

24 27

篇2: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杨莉

众所周知,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要充分彻底地分析所教学的内容,应该针对培养目标,综合学生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形式、特点和规律以及知识结构图到学生学习能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去进行学习重点、难点的分析。如《孔乙己》一文,主题深刻,语言含蓄,值得研究探讨的东西很多。如果仅凭学生先有的知识及思维方式,要达到迅速的领会作者材料安排的意图,是非常困难的。不如从人物入手,先提示学生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一句话,抓住三个要点,联系此句话的前后内容,以此为阅读的突破口,化难为易。

3.教学对象。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教学难点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和特点决定的,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学习心理、思维障碍分析,结合学情考虑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的心理特征及遇到的困难是很重要的。

(二)制定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综合性方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考虑。

1。教学组织形式。由于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的增加,传统的单一的课堂组织形式显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出现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发展学生学习潜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探究学习中学生对于问题情景的体验和问题解决的结论论证,合作学习中师生、生生间的交流等,都不可能用以往的授课组织形式替代。

2.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规。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虽然,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但是教学还需遵循一定的规律,一般教学论著作中对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均有过论述,认为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此外,除了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还需要考虑适当的选择程序。应避免以下问题:第一,对学法不重视。既然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应该既包括教法也包括学法,但是,目前的教学方法都是仅仅从教师活动来说的。第二,教学方法的设计过于一般化,缺乏针对性。如“讲解”和“讨论”,“归纳”和“演绎”等。第三,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缺乏研究。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不可能完全照搬已有的教学方法,这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但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方法到底有哪些?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因此,在考虑教学方法的同时还需考虑学法指导。

3.学法指导。(1)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重在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营造一个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2)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关注教学过程的问题化,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交流、辩论、竞赛等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3)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

4.教学媒体。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所选择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等等。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

(三)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么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是教学设计的一大难题。

教学设计是以目标导向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另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使教师在目标指引下理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教学目的这一要素。(四)自我评价

篇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倡导个性化阅读

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景, 激励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 获得独特感受与体验, 然后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彼此交流启发, 共同探讨,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有多种途径, 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意识和习惯, 培养他们辩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他们喜欢的方法探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读文章, 并且主动地进行讨论交流, 在自主探究中感受获取知识的乐趣。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习惯的养成和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 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能够自主探究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 阅读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

阅读教学大多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 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 以发展读者个性为归宿,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各人的阅读习惯都不一样, 对文本中某一句某一词的理解也有所差距, 这样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达到不同的感悟和体验, 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有力展开。个性化的阅读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 包括朗读和默读, 以及精读、略读和浏览, 个性化阅读也为培养学生自身的阅读方法和语感提供了一个机会。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通过新颖手法, 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 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 把课文内容与经典作品的思想真谛以及语言内在意蕴在感悟中升华, 培养学生思考的灵活性, 多向性, 深刻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对同一问题做多角度思考, 进行丰富的想象, 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总结概括和综合思维的能力, 并不断加以深化,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从而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课题解读, 巧设悬念, 唤起学生阅读意识, 提倡多角度的, 有创意的阅读, 充分利用阅读期待, 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发现文本蕴含的深刻意义, 提高阅读质量。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承担主持人的任务, 采用反驳、解疑的方式在共同探讨中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解, 使自己的想法更为成熟。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 在文中找出论据, 再融合收集的资料和自己的理解, 让学生自由发言, 共同探讨, 从而加深理解。

四、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转变观念, 减轻课业负担, 还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要从素质教育理念出发, 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使之形成重视读书的良好风气。要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让学生走出封闭、狭隘和沉闷的死胡同, 进一步让课堂向社会和自然界开放, 恢复知识生动丰富的本来面目, 明确课内外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学原则。

五、重视课外阅读和方法指导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发展, 教师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阅读条件, 并注意方法指导, 加强阅读指导的针对性, 体现层次性,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层次, 高起点, 高要求, 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 让学生在中外名著中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 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并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克服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增强阅读效果。通过课外阅读, 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更广泛, 求知欲更强了。

六、培养学生阅读的多种途径

快速阅读, 一目十行, 提高阅读速度, 扩大阅读范围, 增加阅读量。快速阅读使学生所感知的不再是一个个的文字, 一个个零零碎碎的符号, 而是由字、词、句、段所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陶渊明的“好读书, 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 则欣然忘食”中的“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快速阅读的过程, “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所以, 学生在进行快速阅读时, 确实没有必要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的意思, 而利用与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 提高阅读速度, 从而快速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把握作品本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 可以活跃主体的直觉思维。有了快速阅读作基础, 就能广泛地浏览, 增加阅读的范围, 扩大学生视野, 丰富其感知对象, 增加学生的词汇、句式的储备, 使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 培养语感, 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

篇4: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习作教学

【关 键 词】 新课程理念;习作教学;自主写作;个性表达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1]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同时也向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重视教育对象的真实、自由精神。但长期以来,在习作教学中,由于有文体、命题、立意、章法等层层捆绑,造成以下现象的存在:没有张扬个性的学生,没有显现智慧火花的妙笔,没有不同观点的碰撞,所见的只有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谨慎,步调一致的思维模式。学生用套话,按固定的套路写作文,哪来放飞心灵的自由?要走出目前习作教学的困境,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就必须在习作教学中适时为学生创造有利的条件,放飞他们的童心,回归丰富多彩的生活,启迪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不惟师、不惟一,形成“万马奔腾、八仙过海”的习作教学新格局,让他们在读写结合中掌握写作规律,在自由表达中彰显自己的个性。

一、排难激趣,放飞童心

小学生普遍存在害怕作文、厌恶作文的心理,这是一种心理障碍,是一种畏难情绪。教学时,应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鼓励学生大胆写,破除畏难情绪,敢于表现自己,勇于与人交流;提供和创造写作机会,激发写作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放手去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懂得写得不好总比不写好;多组织展示和交流,让学生自然养成写作习惯。

同时,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氛围。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对学生的幼稚表现出宽容和呵护;对学生的错误应善意、艺术地引导;允许学生大胆设想,鼓励孩子们创造想象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营造出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放飞孩子的童心,唤醒他们的自信。

二、加强积累,丰富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惜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2]积累习作素材主要从生活中,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3]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他们爱玩的天性,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活中收集、积累习作素材,让他们在玩乐中完成写作,他们就会写得轻松,写得愉快。

(一)在课余生活中积累素材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是帮助学生积累素材的最好源泉。如组织学生春游,到敬老院慰问演出,到工厂参观,到社区服务,收集家乡特产、名人名事、名胜古迹、节日庆祝、集邮集币等资料,然后要学生写下做事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这样,他们的视野开阔了,写作素材丰富了,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写作。

又如快过年了,通过展示学生创作的一幅幅《过新年》的图画,引导学生回忆过年的一幕幕场景——吃饺子、穿新衣、拿压岁钱、贴春联、蒸年糕……于是一个小小课题出现了: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为什么蒸年糕?年糕是怎样制成的?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四处寻找积累素材,记下了自己探究的过程并写成了习作。

(二)在校园生活中积累素材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们同学习,同玩耍,同活动,其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教师可抓住时机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设计写作“套餐”。

如学生捡到东西交给老师,要引导他们写招领启事,并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拾金不昧的同学,写一篇报道,让失主写感谢信。事后,对那些热心、表现突出的同学,可抓住其特点写《我的同学×××》。

若开展活动,就要求学生写活动通知,组织写倡议书。活动中发现学生乱丢果皮、纸屑或损坏花草树木,就让学生以《×××的自述》为题作文,其中的“×××”可以是“地面”,也可以是“花草树木”。教育学生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使那些犯了错的同学不仅从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还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三)在点滴小事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至世界社会,小至学校家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会扣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关注和兴奋。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细细寻找闪烁的“珍珠”,使一件极其细微的事情,一次真情实感的交流,一缕生活浪花的冲击而触发的感情……都变成学生写作的素材。

如一次美术课结束后,当了解到学生在美术课上做的是手工时,便对学生说:“同学们做的手工都很漂亮。老师也想学,谁愿意教我?”同学们纷纷举手。“同学们太热心了,我一时不知道该跟谁学了。这样吧,把你的做法详细地写出来,老师慢慢看慢慢学着做,好不好?”同学们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写起习作来也得心应手。

又如学生在上完一节跳远体育课后,兴致很高,趁机引导学生回忆:体育老师是怎样讲跳远的要领的,咱们班谁跳得最好,他是怎样助跑、怎样起跳、怎样分腿、怎样落地的?当你自己跳时你是怎样跳的?心情如何?先让学生讨论,再以《跳远》为题作文,写出的习作就会生动具体。

(四)在热点话题中积累素材

热点是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热点必将引起人们的工作、生活、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以敏锐的目光及时捕捉这些变化,写成习作,往往具有独创性。关注的热点主要包括社会热点、家庭热点、教育热点等等。社会热点,就是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带有普遍性的,对生产和生活有直接影响的问题。如奥运会,环境污染,“五·一二”四川大地震等等。“五·一二”四川大地震后,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抗险救灾,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教师紧紧把握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收集有关的故事、诗歌、图片,然后把自己心中想法写下来,以书信的形式寄给灾区的小朋友。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了教育,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家庭热点是家庭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独生子女教育,住房搬迁,父母下岗等等。教育热点主要包括山东省推行素质教育,小学实行等级制,取消晚自习等等。

习作来源于生活,只要平时多看、多听、多观察,记下每天的一点一滴,装满自己的“素材库”,就不愁没有习作素材了。

三、自由表达,彰显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认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4]因此,习作教学的指向应当是学生自我体验的获得和表达。

有丰富的情感,文章才能丰富生动。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往往欠深刻,但他们那一份幼稚的感受、联想甚至疑问,都是他们认真观察生活的收获,是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的真情。因此,我们应当珍视保护学生的这一份真情,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表达的氛围,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明确告诉学生:写自己的真话,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就是好作文。让学生有表达心灵的自由,有倾吐真情的心理安全感。自由作文会使学生敢于放开胆子写“放胆文”,不再局限于提心吊胆地写“小心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抒写出别具特色的妙文。

(一)练笔自由

可淡化作文,突出练笔,减少对写作的束缚。让学生在自然和自由的状态下作文,让他们能无拘无束地写日记、周记;编童话、故事;经常写一些生活随笔,读书笔记。这些限制少的自由文体的写作,看似无规范,随心所欲,行文却极其自然,往往能发现生活,抒写出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反映儿童“本真的生活”。不同年级要有不同的要求,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遇事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积累写作素材,培养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天长日久,熟能生巧,就会下笔如有神,写出富有个性的习作。

(二)选材自由

习作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把习作教学带入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打破题材、体裁的限制,给学生自由的作文空间。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可以不限定学生的作文题目,不妨多出几个题目,让学生从中选作或者划定一个范围,让学生自拟标题,自由立意,自由选材。教师在提供题目时,要让题目来自学生“生活近区”,命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力求新颖、有趣,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束缚,自由、快乐地写作,在习作中写出独特的感悟。

(三)形式自由

除了作文命题,作文形式也力求多样化,片断作文、连词作文、想象作文,新见解跃然纸上,使他们敢想、敢写。编写电视剧、解说词等使学生如同游戏,兴趣盎然,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写出富有创意的习作。

习作,为的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和风格,我们的习作教学必须遵循人文合一的规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灵。

四、读写结合,掌握方法

在练习了一段时间的放胆文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习作的方法,学会有创意地表达,还需要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读与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叶圣陶)[5]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处理好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关系。读写结合,则相互促进,事半功倍;读写分离,则相互割裂,事倍功半。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读与写是一种互逆的关系,但根据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点,它们不仅为依存,相互沟通,而且构成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6]因此,阅读教学应该顾及习作训练。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既要重视对内容的理解,也要重视对语言的研究,要让学生从读中学会写作,提升习作的质量。

(一)读中学写

1. 读中学段落结构

课文中有些自然段,句与句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有些段落句与句之间存在总分关系,有些段落存在并列关系,有些段落存在因果关系,有些段落存在转折关系等等。所以,在学习课文时,遇到这样的段落,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揣摩其结构方法,直至领会。课堂上领会了,课下接着练,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段落结构方法写一段话,进行一次小练笔。

2. 读中学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辞方法、遣词造句

遇到名家名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中心之后,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和学生共同讨论作者为何这样命题,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了实现写作目的,作者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来表达?为了达到写作目的,作者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遣词造句?分析作者的写作过程,其实就是在让学生领会一篇文章从构思到写作的整个过程。

3. 读中感悟写作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典范的文章,一定要揣摩、感悟写作方法。首先让学生揣摩、感悟文章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状物?是借物喻人,还是借景抒情等等。然后老师点拨、引导。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学生就能自觉领会不少文章的写作方法,不但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而且为写好作文奠定了基础。

(二)读后仿写

大教育家朱熹早就指出:“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模仿能够加快知识迁移的速度,促进知识较早地转化为能力。学生在学习了文章的写作方法之后,如果不及时地运用,就会成为堆砌在脑子里的无用的知识。一个较好的方法就是仿写。仿什么呢?仿题目,仿立意,仿布局谋篇,仿遣词造句。如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让学生仿写《我爱故乡的……》;学习了《桂林山水》,让学生学习文中二、三自然段运用排比句式分别介绍桂林水的静、清、绿,桂林山的奇、秀、险的写作方法,介绍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的特点并用上排比句……但是有一点应注意,就是应及时仿写,否则学生掌握的写作知识会因得不到及时运用而遗忘。当然,学会仿写不是目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仿写,能够灵活运用学到的写作技巧,熟能生巧,达到独立习作。

(三)借鉴创新

小学生习作属于作文的起步阶段,要创新很难,让学生仿中求创,不失为写出创新习作的好方法。教师可采用丰富课文内容、给课文补白、拓展延伸、再造想象、再现情境等方法,在续写、补写、改写中拓展思维,写出富有创意的习作。

1. 续写

续写是指读了一篇文章之后,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文章,训练学生的想象力,顺着文章的情节发展,接着文章的结尾,继续写下去。如学完《穷人》一课,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学完《会摇尾巴的狼》之后,续写《老山羊走了之后》等。

2. 改写

改写主要是改体裁。如学完了《新型玻璃》,改写《新型玻璃的自述》。有时是改人称,如有的课文是以第三人称写的,让学生改成第一人称或是第二人称。

3. 读后感

除了上述,还有读后写读后感,如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读《落花生》有感;还有读后写想象作文,如读了《七色花》,写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甚至读后写同题作文,如读了《心愿》写《心愿》,读了《夕照》写《夕照》等。

五、多就少改,保护自信

经验告诉我们: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学生作文教师改是由来已久的传统方法。叶老的体会是教师给学生改文“徒劳无功”。“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文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7]要提倡自改、互改、教师改相结合,自评、互评、教师评相结合。即使改,也要“少改”“多就”遵从学生的原意,改在紧要处,辅助他们自我完善,让学生逐步摸索着掌握写作的方法和规律。

对学生习作不能要求太高,难度太大。否则,学生就会对写作文产生畏情结,产生不了兴趣。我们的老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表达的准确性,而忽视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对学生要求过高。如流利、准确、生动等,超越了学生的能力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评改中,只要看到学生有一点点进步就要给予鼓励,不吝啬使用赞赏的话语和关爱的动作。做到深切地了解学生,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懂得用最美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就会由羞涩拘谨变得活泼大方,学生的精神就会得到彻底的解放,就连语言表达有障碍的学生也会从老师赞赏的语言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因为“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

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有学生智力水平的差异,语文素养的差异,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还有学生个性特点的差异。我们不必恨铁不成钢,不是每一个学生将来都要成为作家的。教学本来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唤醒孩子们沉睡的习作潜能,积极表达自己的心声,让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就是最大的胜利。

教育的本质在于发现、唤醒、激励和鼓舞,培养孩子的习作能力就要最大限度地放飞他们的童心,启迪他们的思维,善待他们的每一篇佳作,彰显每个孩子的个性,让习作真正成为孩子们心灵的港湾,精神的乐园。

【参考文献】

[1][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5][7]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篇5: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

成都市城厢中学校 蒋世政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应更新,高中物理教学改变,应从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始,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然而,当前的物理教学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结果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物理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为中学物理教育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在全面倡导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探讨。

一、教师要有新课程意识

新课改实验以来,广大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长期以来,在教师的意识中只有“教学”的概念,而缺少“课程意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多使用教学术语,很少谈论课程论话题。在新课程实施中,广大教师尝试用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理论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当前的教学改革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在课程的话语范围进行的,因此,在两者关系中,课程首次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成了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了教学观。

由于长期受传统课程与教学论影响,在对新课程目标的理解上,常常混淆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希望在一堂课上充分体现课程的“三维目标”,所以使课堂教学目标欠缺了学科特点及课型特色,目标欠具体,内容重点、难点不清楚,把理想的课程目标当成标签,使教学陷入困境。又如,“综合实践活动”这样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没有统一要求的教材,教师会用“教学”的话语与思维去解决课程领域的问题,基于此,在新课程实施上,教师应确立这样的课程意识:关注课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所教学科,把所教学科放到整个课程结构中去思考、去衡思,树立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去认识,去处理好教学中各种矛盾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师只有确立了课程意识,才可以使自己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体,不再是机械被动的课程方案计划的忠实执行者。

二、创设丰富、有效的物理教学情景,增强学生学习乐趣

良好的开端是教学取得成功的保证,所谓良好的开端,就是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彻底调动起来的一种状态,教师可以在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直接提出新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产生学习的需要。问题的提出要以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为前提,使其 1

充分感受到身边确实存在物理,引起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尽量创设一个良好的物理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中有关的信息加以提取、分析,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何在物理学习中培养兴趣和乐趣,是值得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问题。兴趣与动机有关,如果在物理学习的历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得到满足,兴趣将随之产生。因此,只有从调整物理学习动机去设想,才是培养物理学习兴趣的可行途径。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明确阶段性学习目标,把课标中对物理知识的要求分解细致,目标越明确,也就越容易评定自己的成绩,达到了自己预期的成绩,自然就会满意,兴趣也随之产生。对于学习物理教材疑难偏多的学生,应选择与疑难问题有关的浅显的材料来学习,使学生的能力与内容相配合,这样学习才会有成就感,兴趣自然会产生,然后再不断深入地学习,疑难就会被解决。

将学习物理的心得体会及时地表达出来,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一条途径。学而有得是一种满足,把心得表达出来,有利于加强学习时寻求心得的兴趣。学习心得的表达方式很多,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之间讨论,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设立板报,办物理小报,征集实验方案等活动。为了准备将心得表现出来,学生在学习时自然要用心思考,能将书中的材料重新组织,纳入系统的记忆之中,心得表达出来会受到别人的重视而提高了学生的自尊,这会更加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物理学习不应只局限在教科书内,应伸出触角,广泛接触前沿的、边缘的相关知识和成果,感受物理学科的价值,深化对物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特性。例如,有些学生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对物理与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喜欢带着问题去做社会调查;有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感兴趣,喜欢进行一些逻辑、理性的思考和探索。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与提倡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展开,联系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创造种种成功机会。

2、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物理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物理知识能帮助人们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及自然现象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背后的物理规律。教学中用于问题研究的对象不应仅局限于小球、木快、小车等更多的采用学生在生活中能轻松感到的物理事物的现象。例如:在曲线运动中的物体有汽车、导体、铁饼、雨伞上下落的雨滴,在受力分析的例子中可以列举发生形变的跳板和被弹起的运动员及悬挂着的工艺品,在强撞中有台球的碰撞、两节列车的链接问题,在简谐 2

运动的图象中可给出心电图仪、地震仪的记录图像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以及将物理规律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必须忍痛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并且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条件。教师的任务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教学中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教材中学生能看懂的内容一律不讲,留给学生更多时间,让他们充分思考,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任。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增加对学习任务和对自身学习过程的理解,引导他们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变得富有个性。

四、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怀疑、发问的意识和能力

物理教师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势引导,充分保护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特别要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角度,强化学生的问题提出意识,提高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环境,教师要善于吸收教育科学的最新成果,将其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并努力营造民主气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怀疑是创新的心理动力,是思维独立性、自主性的体现,要倡导多向怀疑。如果没有怀疑,物理学就不会有新发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对教师的示范探究,对书本,对以往的结论敢于怀疑的精神,鼓励学生针对要怀疑的某一课题多方面收集信息、资料进行探究,勇于从多角度、多层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案。

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如果对任何事物能大胆地问一个为什么,就能揭示矛盾,发现不足,找到课题探究的突破口。教学一开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时,就要保护、促进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因为多数学生还未养成发问的习惯,而且此时心中即使有问题也顾虑重重地怕自己提的问题太简单,怕提错了问题被别人笑话而不愿和大家一起探讨。

篇6: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它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都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阅读教学的成败,往往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当务之急,我们应努力探索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捷径。通过对《新课标》的细心研读,加上十几年来的教学积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寻;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老师们一直在尝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但都流于形式,不敢大胆放手,生怕孩子又学漏了哪一个知识点,所以,始终是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所谓“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轻易改变的行为、倾向,习惯有好坏之分。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拟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有序阅读的习惯。学习一篇文章,都需经过从阅读到领悟的过程,其中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等几个环节,环节之间有序排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反映了阅读能力的层次不断提高。我们平时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有序阅读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不望文生义,不凭想当然,也不依靠别人。另外,根据实际情况,还应及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其他工具书,如《古汉语字典》、《现代散文鉴赏辞典》等,并传授一些查阅图书资料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学生既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增长了许多知识。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不是本文能够穷尽的。要学会好的方法,养成好的习惯,需恒心,靠勤奋。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牢固树立 “ 以学生为主体 ” 的阅读教学思想,切切实实地做好学法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努力实现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内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悟、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把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有机结合,是行之有效的。

如《月光曲》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月光曲》,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多么美妙的曲子呀!贝多芬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首曲子的呢——从而激起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九自然段时,抓住皮鞋匠听曲子产生联想的句子,多读,多体会,看看皮鞋匠仿佛看到了几个画面——教师用大屏幕展示画面,学生结合画面朗读课文,这样就把皮鞋匠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我坚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新课程理念的牵引下,阅读教学将不断走向开放,变被动的、单一的、平面化的阅读为自主的、多样的、探究性的学习。我们的教师将会在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

篇7: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体味美感、激发想象、创新作品,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是每一位美术老师面临的严峻课题。虽然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性问题,但美术教学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改进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美术 教学理念

教学策略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它同素质教育中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提高审美教育会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到主动地达到心灵境界的转化,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能力.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创造力的目的。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身为美术教师,无可回避正在变化的教育环境,一.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社会与家长方面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把音体美称为副科、小三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做做画画的美术更是教学中的“调味品”,在这个大气候影响下,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孩子画画是„不务正业‟,既耽误学习又浪费钱财,只有学好文化课才是正路。

2.设备设施:部分学校已具备专用美术教室及多媒体教学设施,但个别边远学校的教学配套设备还不齐全,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美术教师没办法在美术教室中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学校图书馆美术书籍资源较匮乏,学校一般没有订阅美术类杂志。3.制约美术课堂实施的重要因素——材料工具

美术学科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运”“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其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生的学习材料涉及不能收费等问题。学生使用的材料均为自带。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工具材料的准备不足是制约美术教学的最大问题。4.专业教师不专职,专职教师不专业

在学校中,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仍然较大,教师队伍缺乏专家型教师的引领。美术学科教师队伍出现了“专业教师不专职,专职教师不专业”的现象。

5、学科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弱化。而在现有各项评优、晋级及培训制度中会对教师的职称会有一定的要求。这就使得美术教师的培训学习机会更少。

6、较重的周课时量使得部分美术教师负担过大,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课堂教学设计随意、课堂教学随意,不愿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美术活动,教学效果不理想。

7、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不合理性: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这种现状有碍于创造力、想象力和视觉记忆力的发展及中小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味,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

二、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美术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美术教育具有陶冶情感、辅助道德、增长智能、促劳创美的功能,它对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和谐发展具有积 3 极的作用。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小画家为目的,它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作为美术本身与孩子们的心灵靠的很近,它的直观性、艺术性、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对儿童、少年健康心理的培养,思想情操的陶冶和高尚人格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它的教育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育契合了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是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现阶段,小学美术教育必须紧密贴合素质教育的背景。充分彰显其在教育进程中的显著作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 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我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究。

(一)、教材是学生创造愿望的最基本源泉。首先,精选教材,怡情励志。教材内容选择和安排上应考虑到学生工具材料的携带与使用,把相同工具材料的课节集中安排比较方便。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德育为首,精选教材,有机渗透人文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能力,陶冶情操,其次,活化教材,激发兴趣。将静止的教材内容形象化、活动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来积极参与。

还有,拓展教材,探究体验。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才是真教,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因此教师创设情境、动手演示、形象讲解;学生动脑想、用眼看、动手做、用嘴讲,多角度探究,多方位体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变通性和发散性,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得到了挖掘,同时也充分享受到了在做中探究学习的成功快乐。

(二)美术新课程下教师素质的挑战

美术教师进入新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质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1、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如果连老师都是一个思想陈旧的人,还怎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呢?因此,教师切忌把学生往 自己的思维定势上引,而应该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往更远更广的天地引。有创新意识的老师,也更能想出更好更适合学生的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2、教师要有的放矢选用合适的学习方式,要注意各种学习方式的特点,力求有效。自主学习也不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折腾,而是通过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给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同时让他获得更大的学习乐趣。

3、教师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不可代庖。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使参与的面更宽;参与的程度更高.教师以情景角色,朋友身份,真诚信任的态度进行巡回指导,为学生创作服务。

4。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美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 6 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三)新课程下教学策略的改变

一个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一个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一辈子。新课程的实施不得不改变一些已有的教学方法,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但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

1、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现代媒体立体,动态、连续、全面,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教优化能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使学生对于学习美术的信息来自各方面,呈现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

2、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

3.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兴趣,挖掘潜质,激发创新能力 老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挖掘潜质,开拓想像力,激发创新能力,实现美术教育教学的目的。4.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美术教育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所以我们应该摒弃原有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的学习方式,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讲解、示范注意形象性,趣味性

语言注意儿童化、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纳,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各种示范形式交替运用。示范得法,往往事半功倍,学生参与示范,师生合作,共同作画,学生较能掌握操作过程与技能。

6..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想象的天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我手画我心。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是深入生活。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

7.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绘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丰富的 艺术修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让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观念。

8..运用鼓励性的评价,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在学生的创作过程中,还是面对学生的美术作品,都应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让学生感到获得成功的快乐,使他们更富有创作勇气和热情。在美术教学中,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就凭认真上好课,研究教材等是远远不够的。应总结反思每一节课所给自己带来了什么;与同组的教师进行诚恳的交谈,讨论课堂中细节问题,订出一个解决的方案;在网上查阅有关的材料,或是在教育网上与同仁们来讨论有关美术的教学方法等手段来促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的提高。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美术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更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美术教师更应大胆开拓教学活动,实现美术教学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寻求优化美术教学的真正出路,使学生得以更生动活泼地发展。

篇8: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作文教学

一、走进生活,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学生的生活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在许多成人眼中,小学生生活面狭窄,生活内容单调,每天都是两点一线,缺乏生活体验,缺少写作素材。其实不然,当今小学生接触的东西不仅来自课堂、书本,还来自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学生缺乏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关注、发现。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多角度地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不会出现胡编乱造、千篇一律的问题。在作文教学中以此为突破口,尝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来关注生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 话题作为作文教学的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如,笔者所在城市的建筑物上常有“办证” 等字样,对此,笔者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用饱含感情的笔写下来,以此让学生走近生活,让作文走近生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二、展示个性,让学生表童心说童话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深刻的、感受最深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凡是给学生辅导过作文的教师都会知道:学生的作文或为印证某种高尚的思想而编(所有体现母爱的文章,都是从“母亲陪孩子打吊针” 开始);或为应试得分而作(不按要求写不得分);或为体现某项章法技巧而写;或为迎合教师的评判口味而撰。学生在忙于代他人立言的同时,变成了谎言的制造者,失落了最重要的东西———学生个性化的真话、真情、真体验和真实感受。 失落了个性的作文就是没有灵魂的作文。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观察、思考、想象的角度不一样,风格、特色也不尽相同,不存在什么标准规律、标准套路可言。只要能准确自如地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象到的就是好习作。总之,教师应鼓励学生写个性作文,表童心说童话,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写“下水文”,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师生双方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对对方的主观能动性给予激发、肯定和鼓励,从而促使学习内容进一步深化。本着这一教学理念,教师不妨写写“下水文”,并在作文课上让学生阅读教师的“下水文”,让学生读后说出自己的看法,指出教师的不足,帮教师改好这篇“下水文”。当教师觉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有价值时,应予以充分肯定,这样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气氛更和谐,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说话欲望。可见,在课堂上教师以“下水文”为切入点,让学生自由评点,在评点中感悟要领、揣摩写法、学会写作是极其必要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教师的激情引导对学生是一种促进,它能使学生拓展思路、开掘想象。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自由表达亦对教师构成促进和挑战,能促使教师更进一步去探索写作规律,提高作文水平。

上一篇:押韵口号下一篇:维修资金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