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江山的诗歌

2024-08-16

有感于江山的诗歌(共20篇)

篇1:有感于江山的诗歌

秋日艳阳

如坠寒冰

心中的野望

早已丢失

没有理想的人啊

该何去何从

如今的我

要怎么去寻找

当初的`梦想

曾经的心已变得浮躁

佛说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可我始终拂去不了心中尘埃

篇2:有感于江山的诗歌

生活像一根鞭子

狠狠抽打着

他,仿佛一头驴

在崎岖的路上不停奔走

只有偶尔休息时

方可将一身的疼痛

默默装入那些有韵的文字中

并不是好东西

就一定会得到理解赏识

据说当时国家

出的.一本厚厚的诗集里

竟找不到他的姓名

他的声望

也是在他死后许多年

才如炊烟般上升

但这丝毫未能改变他那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

每当他用枯枝似的手

把自心尖

滚落下来的一颗颗珍珠捡起

放到恰当的位置

纵使囊夹仅剩下西北风

他也感觉自己

篇3:有感于“乘法的认识”教学差异

一、教学过程及内容重视层次有差异

以前重点是强化基础训练,尤其是算式的写法,这点我深有体会。现在则在于感受乘法的意义、乘法的产生和实际应用发展过程。比如在教学中重点观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用乘法,用乘法的简明指出在哪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

其实在《新课程标准》的带领下,让学生怎么样来感受乘法的实际意义,值得我们探讨。教材是两两摆6朵花,三三摆9个正方形,四四摆黑点,五五摆圆,让学生写出求和,开门见山的教学生把加法改写变成乘法,然后机械地强化练习,直到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这就形成一种机械的传统的强化跟踪式教育。而现在从外景入手,如课本所提示的场景,在游乐场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游玩的人数越来越多时,用常用的简单加法计算比较费时费力了,显得极为麻烦,自然而然的,我们急需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来解决当前比较棘手的问题,这就让学生对我们今天的新课有了好奇的心理,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我们急用一种新的方法解决这个麻烦的问题。通过相同的个数,教师要顺其自然地启发学生用相同数和它的个数做想法,用什么样符号连接起来能形成新的算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乘法。把问题和情境设计成人数的计算,老问题,新算法,形式显得新颖,寓教于乐,符合学生的心理。这样就涉及到了乘法的发生及过程的发展,再结合按群数数相乘就能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并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对乘法意义的感受和理解会更为深刻。

二、学习重点内容的差异

以前重点解决加数与个数,加法和乘法的联系及改变方式让许多学生卡壳在这里,没办法理解。而现在在《新课程标准》的带领下,主要是让学生弄明白乘法的产生过程以及乘法的实际意义,通过按群数数的方法研究探讨,感悟乘法的实际意义,并为以后乘法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能很巧妙地绕开那个以前那些比较绕的问题,把乘法的学习重点和意义完全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再通过解决问题。

在课改多年的今天,怎样让学生学习到重点的学习内容,更是值得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以前的教材是让学生在机械的训练下重点掌握乘法的算法,直接把学生从加法一下子提到乘法里面,让学生在里面混混沌沌的练习,结果既枯燥,内容又有难度,学生感觉很难学,因为学生始终没明白乘法是什么,干什么的,又该怎么用了。而在现在的课堂中,让学生首先明白乘法是什么,干什么的,在哪种情况下用乘法,这样就让他们明白了乘法的实际意义,也就对乘法的学习有了好的认识,进而更主动地学习了。

三、教学方法及环境的差异

以前的教学,就是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一个教师,另外加一群认真听课的孩子,构成了传统而且死板的样式化教育场景, 课堂气氛死板不说,学生参与度很少,是真正的填鸭式教育。

随着城乡教育差异的逐步缩小,以及教学硬件设施的逐渐提高,现在的教学环境相比传统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就教学方法而言,教无定法,我一直推崇只要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就很好了,但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形式要活泼,训练要得当。优秀的教师及其他的好方法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应随着学生差异情况而定教法。

在教法设计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上提倡的教学策略, 无论备课还是练习,都要用教材中的内容,这样会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课本是那样的接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感觉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乘法及其实际意义。还有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图实践时,必须要注意分析、判断,注意区分。这样,能让学生在辨别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的意义的认识。

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加强与前面课程的联系,如按群数数的关系,在所带的问题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主观地发现计数数的多样性、计算的多样性,能加深他们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同时,能把枯燥的死记硬背的知识变得让学生更具有主动性和更高的热情。

总之,本内容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分量,我们要深刻思考,随着课改的脚步,领会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学无定式,但内容始终是我们的出发点,我们要在差异中求相同,要多为学生着想,让学生真正参加到教学实际中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这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乘法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比较浓墨重彩的篇章,随着课改多年的进程,在《新课程标准》的带领下,让学生怎样来感受乘法的实际意义,值得教师探讨。当前,在新课标的带领下主要是让学生弄明白乘法的产生过程以及乘法的实际意义,通过按群数数的方法研究探讨,感悟乘法的实际意义,并为以后乘法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把乘法的学习重点和意义完全呈现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再通过解决问题,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硬性要求。

篇4:有感于林森的“垂拱”

老夫在童稚之年就见过他的标准像:穿中式长袍的一个胡须老头。挺陌生的,问其身份,老爸说“是林主席,比蒋委员长还要‘大粒’。”当时就挺纳闷:怎么从没听说过?直至花甲之年,到重庆写作,登歌乐山,瞻仰了他的坟茔,听同行介绍,那坟台上曾经是蒋介石和毛泽东会谈之处,又产生了另一番哲悟。而直到如今,才对其人其事有了个大体的了解。

“垂拱”一词,既典雅而又形象。“垂拱”是何意思?即是垂衣拱手,古时统治者以无所作为,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叫做“垂拱而治”。说明白了,就是向下边拱拱手就“治国平天下”,绝对是乌托邦。武则天以“垂拱”作过年号,但她行的却是另一个极端的铁腕。一千二百年后,林森又以“垂拱”自许,却又喜剧式地显出一片无奈。文中说他“知趣”,那是含蓄,北京贫嘴爷们说得俏皮:“您知道您是谁?说钱没钱,说枪没枪,仗着个虚名作老本,不拱还乍的啦?”

说是这么说,可读了全文15个事例,您却不会把他看成纯粹的弱者或滑头政客。他早年也曾气粗血热,作为监察委员列名弹劾过蒋介石,闹出风波被开除党籍。而后侧身于这位鹰视狼顾,狐性多疑的“委员长”身边,做一位有职无权的“虚君”国家主席,能“垂拱”12年之久,真不容易了。

作为当年的“孺子”,今日在历史的远处评说斯人,便不能不联系到当前的实际。此公对下级和平民平易亲和,在彼时彼党之内,不可多见;但在咱共产党内,更生动的例子还有的是,我党曾在历史上反复教导党员和干部:老百姓是咱们的衣食父母,患难之交,咱可不能忘本。近年综观各级各种传媒,“村官”们的架子,就大有山大王、土皇帝的味道。更何况等而下之,还有各种贪官,脱离群众,造成人民的隔阂。

篇5:有感于江山的诗歌

过江山县浮桥有感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堪笑行人日日忙,又扶衰病过浮梁。

滩流急处水禽下,桑叶空时村酒香。

枯*敢怀贪雨露,饥鸿自悯犯风霜。

篇6:江山的诗歌

花香浓郁,从时光密林穿越群壑

觑见锣鼓声声的天堂

千万个太阳的热量,抵御着尘世的冷漠

有风从四面八方吹来,摩挲有声

吹落黑暗旧伤扶起黎明

晶莹的眸子里依然泉水清澈

汇聚溪水交织成网

天空降临的蜘蛛,早已悬挂成喜悦的灯笼

-

照亮红彤彤的.信念。呼吸

与攀越的巅峰

那么多熟悉的名字,高举旗帜的手

被时光打磨得修长

锃亮,弹奏凯歌一曲。高原上的喉结

已婉转成故乡频传的回音

使一块块沉默千年的石头,开口说破

八年辉煌的秘密

-

风雨兼程。当年的幼芽已茁壮成长

绿豆植入的土地,如今红遍枝头

顶戴皇冠的人正守护着天宫

所有的城门已被打开,接引着

一批批需要摆渡的

游子,陆续上岸

-

黑夜殆尽,一阵风吹透时光的背影

将心事掏空。坐上八月季节

云端之上的众神啊,且看我江山锦绣

篇7:打江山坐江山保江山诗歌

坐江山

保江山

更难

红色

映红了人民的心空

映山红

映海红

映天红

就这样

66周年

共和国的记忆里

有你有我也有他

我们一起走过

走过长征的风花雪月

走过民族烽火

走过淮海

走过平津

更早的走过辽沈

你来自长江以北

我来自黄河以南

岁月炼成了你我你我的执着

红小鬼冲锋陷阵

小八路沿河快乐

就是你

是我是他

营造新生活

蹉跎

蹉跎了几多生活

那黑云

狞笑

你我不会哆嗦

相信吧

相信执着

松针一样

把冰雪拥抱

饥饿

战天斗地

因为

心中有沸腾的生活

长夜里

北斗星闪烁

斗争中

方向明确

征途上

篇8:有感于讲授“角的初步认识”

【片断一】提供情境, 三次找角

一、根据提示找角

师: 学生, 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 根据红线的提示快找找吧!

学生说到一个, 就用课件演示把这个角拖到空白的一边来, 并及时表扬!

师: 小朋友一下子找到这么多角, 真了不起! 仔细看, 这些美丽的形状就是角.

分析: 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说: 科学家并不是因为大自然有用才去研究它; 他研究大自然是因为他对它感到乐趣, 而他对大自然感到乐趣, 是因为它的美丽……学生最初思维里不知道角是什么样子, 在这里, 学生根据提示, 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经历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 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性, 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角的印象, 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美丽图形角的兴趣.

二、没有提示找角

师: 这三个实物中也有角的存在, 没有提示你能找出角来吗?

……

分析: 学生刚刚建立了角的大致模型, 现在没有提示找角, 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在这采取优生引领的方法, 建立多维学习模式.

三、全班人人找角

师: 刚才的三位学生找得非常准, 请大家拿出1个三角板, 我们知道三角板上有几个角? ( 3个) , 现在把你找到的三个角指给同桌看.

分析: 教育家陶行知说,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学生在引领下跃跃欲试, 教师创造时机, 提供平台, 满足学生的心理, 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片断二】认识顶点, 感知特征

师: 摸一摸每个角的中间部分, 说说有什么感觉? ( 尖尖的)

师: 用这个尖尖部分扎一下你的手心, 你们发现什么? ( 有个小圆点)

师: 对了, 这个小圆点就是角的中间部分留下的, 我们把它叫作顶点. 顶点必须是…… ( 板书出示“顶点”)

……

分析: 基于学生以往对“顶点”认识不深刻, 在判断图形“∠”时, 认为这不是角, 因为没有顶点.“两条线相交于一点”这以后才会学习, 怎样才能让他们意识到“顶点”的存在呢? 教育家说,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基于此理念, 决定用“扎”的方法, 在手心里会实实在在的留下“顶点”, 让学生有迹可寻, 欣然接受.

【片断三】提供辅垫, 创新折角

师: 生活中有很多角, 可这条直的线上有角吗? ( 出示准备的细纸条) 怎样才能变成一个角?

师: ( 出示一张圆形的纸) 这张纸上有角吗? 为什么没有角?

师: 开动小脑筋, 能动手折一个角吗? 你准备怎样折? ( 先折出一条直线, 然后再折成角)

分析: 皮亚杰曾经指出: 动作性的活动对于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 以往教学此环节时, 直接用圆形纸片折角, 对折, 再对折, 有的学生不会, 盲目模仿. 学生没有认真思考为什么对折, 操作活动的有效性不高. 本课上, 先用“直直的线”作铺垫,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将无角的东西变出有角来, 学生茅塞顿开, 折出了各种各样的角, 开拓了思维, 培养了创新精神.

【片断四】游戏贯穿, 感知大小

1. 师: 咱们先做一个“变变变”的游戏.

师: ( 把两边张开, 跟教师一起做) 刚才你是怎样变的? 这个角的什么变了?

师: 张口变大, 我们就说这个角变大.

师: 你会把这个角变小吗? 你又是怎样做的? ( 把边合拢. )

小结: 想一想, 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2. 师: 大家玩得这么开心, 电脑上的角也想玩, 注意看, 这个角的大小变了吗? 是变大了, 还是变小了? 为什么? ( 课件演示: 角的两条边逐渐变长)

学生分成两组辩论, 各说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先请认为角变大的代表说.

师: 听了第二位学生的回答, 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 课件接着演示: 角的两条边分别变短)

师: 现在角的大小变化没有呢? ( 学生回答一致了, 没变) ( 试着点了两位平时不那么积极举手的学生, 回答正确, 并说出了理由. )

最后小组合作思考: 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跟什么无关?

教学反思: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 我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学生熟悉的校园场景图和日常用品中, 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

1. 充分利用主题图, 立足学生起点. 学生以往对角的认识, 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 是模糊, 没有数学意义的. 单个角是什么形状, 学生头脑里没有具体的形象, 根据红线提示找出主题图中的角来, 学生明确任务, 也初步认识到这样的形状就是角, 为建立丰富的表象奠定基础.

2. 想学生之所想, 立足学生情感. 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学和谐相处的主阵地, 在课堂上教师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情绪, 满足全班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宽松、愉快、融洽的氛围下共同探究新知. 在找角环节, 有三位学生上台来指角, 那其他学生是不是也想一试身手呢? 学生眼中的角可以说就是两根小棒挨在一起就形成了, 为什么中间还有“顶点”, 通过“摸一摸、扎一扎”活动, 从学生角度出发, 让他们亲身体验, 在最短时间内有效帮助他们解除疑惑, 愉快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3. 培养动手能力, 立足学生发展. 对比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后发现, 数学操作方面的能力要求已经上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师需从学生实际从发, 怎样操作, 为什么这样操作, 以动辅思, 以思促动. 本节课上, 学生刚刚建立了对角的数学层面的认识, 为了巩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知识及各部分的特征, 设计了“创新折角”这一环节, 让学生用喜爱的方式去学习. 同时结合学生实际, 先辅垫, 然后创新, 学生不仅知其然, 而且还做到了知其所以然.

摘要:角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听过很多次“角的初步认识”的优质课, 自己也教了多次, 这次初到新疆, 准备再上一次.在备课过程中, 深入理解教材, 注重以生为本探寻教学教育的精髓, 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只有立足学生实际, 俯下身来, 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才能凸显数学的魅力.

关键词:感知,创新,情感

参考文献

篇9:有感于学生的读

可以说,“读”是学习的法宝和捷径。在读巾可以感知,在读中可以感悟,在读中可以理解,在读中可以生疑,在读中还可以解疑,有感情地读,还能大大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对于多读和少读,我有过深刻的体会和教训。就拿我上的《草原》和《可爱的草塘》两课的例子来说吧!

《草原》和《可爱的草塘》均为人教版第九册课文,且都是极美的写景文章,可对于我们这儿的人来说,无论是内蒙古那一碧千里的草原,还是昔日“北大荒”那可爱的草塘,都太陌生了。我们的学生只知道潺潺的河,连绵的山以及和山口差不多大的天,怎么能感受到文中所描绘的境界?初上《草原》这课,我也很束手无措。我让学生自由读文,看看草原美在哪儿?学生看看课文——白纸黑字,再瞅瞅插图——不过如此。我让他们齐读第一段(这段写了草原的景美,可谓文章的精华),他们像面对八股文一样,表情冷漠,听课老师心急如焚,我就不言而喻了。为了补上这课,课后我用两节自习时间让学生欣赏九寨沟的光碟(因为没找到草原的光碟),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学生们被那美景吸引,喷喷发出感叹声。接着,我又用一节课,耐心地教他们试着有感情地一遍遍读,尤其是第一段,每朗读一遍,都能增加一份热情。最后学生竟情不自禁地感叹:草原真的太美了!我真想长大去那儿生活!

经过这次失败,我更加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记得上《可爱的草塘》时,我们就通过一遍遍饱含感情的读,大至草塘的描写,小至人物的对话,我和学生在读中体会草塘的景色美丽,学生跟着我一起品尝草塘的物产丰富。整堂课书声不断,虽然学生读的不够标准,但也步入了那种境界。师生合作得很愉快。我同时真切地体会到:不是我的学生基础太差,而是我教不得法——读的太少,我为我有这群可爱的“小精灵”高兴。

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在培养学生如何读的问题上,我初步总结拙见如下:

一、把握好读的要求

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读,尤其要把朗读和默读作为经常的基本训练。大体来说:

首先,读的目的要明确,读的时间要有保证。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读。读不是遵命,完成任务,而是自己的需要。也不要用繁琐的问答、机械的练习,无必要的表演和无目的的扩展代替读书。

其次,创设读的情境,增强读的趣味。重视读,不是满节课的反复读,集体读,个人读,读的很无聊。而是让学生带着任务读,享受着读,快乐地读,增强阅读动力。

再次,尊重读的个性,加强读的指导。指导要因材施教,加强示范(听录音带或老师范读),并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并进行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二、注意朗读指导方法

首先,根据课文特点,明确朗读指导的目的和内容。我们现在用的5、6年级教材每课课后一题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年级属于新实验教材。它们都对朗读联系的提示做了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课朗读都有着特定的任务。例如,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课后要求“我要多读几遍课文,把对草地和蒲公英喜爱的感情读出来”。我们可以根据它来指导朗读。5、6年级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训练重难点来指导训练朗读。

其次,避免纯技巧性的形式化朗读指导,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体验。朗读技巧主要靠感受,而不是分析。运用朗读技巧要自然,掌握好分寸。

第三,按正常朗读的形式背诵。不但背下语言,而且背下“思想感情”。有的学生让读,读得不错,一旦让背,一点儿感情没有。

第四,根据情况处理好大声读、小声读和默读的关系。

最后,朗读指导要注意正音训练,不能有错不究,但也不宜有错即究(以防打扰学生思路)。

请张开我们的嘴,带着学生张开嘴;请捧出我们的心,教会学生们会用心。让我们一起更加重视起学生的读,并用心读。真的,读的好处说不完!不信,快试试吧!

篇10:江山情缘的现代诗歌

拨动似水的琴弦,

上帝郑重地把过往存盘。

一次回眸的偶然,

我迷恋于光阴那双柔软的手臂。

悬在梦里的七彩霓虹,

拽着氤氲的颓废寝食难安。

混沌中一抹光影的窥探,

有些张扬,愤怒地

拧着我落寞的心跌入火红十月。

窗外的举止失了几分温柔,

茫茫人海仿佛已司空见惯。

冷漠一时成了尘世的代名词,

在奢望与欲望并存的狭小空间里,

谁仍保存着良知的一丝清明?

沿着思绪下榻的地方,

与生俱来的`眷恋油然而生。

朦胧中一只掉队的大雁,

与吾为伴。

很想爱上它轻灵的羽翼,

那是一湾希望搁浅。

嫣然入梦纸折的小船,

随风的舞动载我离开困惑深渊。

十指轻捻,

怡人的画卷映在眼前。

妩媚风韵,花样年华,

瞳孔里的回音告诉我,

续一段难舍的情缘。

此生无憾,

篇11:江山经典诗歌

竹林百鸟朝凤凰,听雨凭栏凝眸望。

江南水乡春色美,翠柳共水一天长。

喜逢芳辰同欢庆,玉杯金樽满琼浆。

遥送长寿面一碗,色味俱佳溢清香。

枝头黄莺鸣仙音,溪畔静坐沐夕阳。

遥见血色裙拖地,风采神韵气轩昂。

雅居绕宅植翠竹,琴音舒缓声悠扬。

风姿绰约含雅丽,千娇百媚春姑娘。

芙蓉出水赛婵娟,青藤攀岩越东墙。

西施浣纱戏游鱼,貂蝉对镜巧梳妆。

身若扶风柳含烟,回眸笑颦醉海棠。

流光溢彩惊夜色,珍珠傅粉闪银光。

玉兰清幽吐芳华,馥郁花香蕊中藏。

冷艳不惹蜂蝶恋,伫立一隅不张扬。

雨巷深处倩影过,高跟触地石板响。

篇12:大道运行江山诗歌

步履匆忙疾行,

朝目标奔前程。

穿梭人海之中,

搏潮流奋力争。

凸出岩石易躲,

暗礁让人难防。

生来就是战士,

世事斗志昂扬。

赶时间抢速度,

尽人力展宏图。

前途多难坎坷,

我为正义做主。

月亮送来智慧,

太阳注入能量。

心境坦然淡定,

人生路为理想。

(三)心念漫游天地

心念漫游天地,

雪峰尽收眼底。

江冰舞动北国,

磅礴飞向无极。

滚滚世间沧桑,

瞬时身前张扬。

往事淡然湮灭,

唯真理谱华彰。

南国春风送雨,

闻百鸟唱河渠。

花蕊又吐芳馨,

到处欢歌笑语。

神州江山千万,

美景四季流转。

真善美主风韵,

篇13:有感于生物教学的实验研究

一、不断质疑与假设问题, 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笔者发现, 生物教学中, 猜想和假设比验证更为重要, 没有对问题探究的猜想与假设, 也就谈不上验证。猜想是探究的开始。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 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能力出发, 提出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大胆猜想, 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设计与验证, 这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变得更浓厚了。如在上“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实验时, 我首先提问学生:“种子在什么环境下能萌发?哪些因素会影响种子萌发?”有的同学说许多种子都是在春天播种, 所以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有的同学则说空气是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因为播种前要松土, 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则认为光照能影响种子萌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探究的激情也高涨起来, 我则及时引导他们, 在作出假设时, 要紧密联系日常生产、生活, 要有一定依据, 不能盲目猜想。

实验设计是科学探究的关键步骤, 是当前素质教育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具体表现。探究实验设计是指学生为了验证猜想和假设, 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 创造性地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让他们把注意力从以往中规中矩的实验步骤中转移到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或对已有实验方案的改进上来, 从而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方法、态度和创新精神。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实验时, 让学生根据实验题目自行准备实验材料、自行观察细胞结构。

二、培养合作精神, 体验中培养竞争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 要使学生有“亲身参与”的“体验”, 就应该让学生尽量多动手, 给他们充分自主探索实践的机会, 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生物实验不仅需要学生个人参与, 还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分工合作, 共同协作完成。做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成员有的负责取唾液, 有的负责用小刀切馒头模拟牙齿对馒头的咀嚼, 有的负责测量水的温度,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 学生会深深体会到任何一个实验的成功都凝聚着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 从而养成良好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合作意识。新教材的许多探究实验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完成, 如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发芽率的测定、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扦插材料的处理等, 均需要学生课外亲自动手, 参与过程体验, 增强学生感受生命、爱护生命的情感。

篇14:有感于“羚羊的思维”

许多人可能都会嘲笑那些羚羊的愚蠢。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具有“羚羊思维”的人并不在少数,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这种思维的怪圈,结果让自己与成功失之交臂。在人生的竞技场上,起初,每个人都是雄心勃勃、斗志昂扬,对人生充满激情,对目标抱有信心,都渴望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人却在为理想目标奋斗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方向,消磨了斗志,失去了进取的信心和动力,甚至驻足观望,徘徊不前,让自己在不经意间变成了那些愚蠢的羚羊。

生活中许多人之所以成了羚羊思维的牺牲品,通常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在于他们朝目标努力的过程中犯了错误,而是在于他们缺少一种继续向目标努力的决心和毅力,思想上出现了麻痹厌战、畏难懈怠的情绪。

篇15:雪漫江山诗歌

为什么如此纯洁,如此轻盈,如此欢快

我在想,只要足够持久

这洁白将成为世界的主宰

所有的喧嚣,都会被快乐的雪花吻没

我看着她,她自然也照着我

黑暗里,母亲的眼睛把灯光洗得更亮

我推开窗

那些飞舞的精灵,打开并非迟来的信件

每一个白色的文字

都在照进昨天,舞向未来

夜,是如此的安宁

她们在听,从人们心底里

源源不断流淌出来的柔柔甘泉

篇16:江山晨风朋友诗歌

晨风,翩翩而来

带着晨曦的骄傲

拥着朝阳的期盼

与复苏的春天一起,携手并肩

足迹迈向很远很远的广袤江山

灵魂丰盈着更蓝更蓝的海角天边

当文字千帆侧畔在我的心灵港湾

我愿用一腔热血开出莲一样的花笺

我愿用炽热的情怀凝结最美的祝愿

让那千娇百媚的`文字燕儿盘旋在我的窗前

挑起我金色的窗帘

绽现出一抹恬静已久的欢颜

不去叹曾经逝去了的岁月

不去挽已经无可挽回的昨天

因为今天的我们更懂得勤奋

因为今天的我们更热爱人生

为了不负生命绚丽的万紫千红

为了感谢大地母亲挚爱的深情

朋友们啊

哪一颗充满渴望的心不会颤动

哪一个多彩的空间不是燕语莺声

当黎明的朝霞染指了多情的梦萦

当秀美的江山抚慰着晴朗的晨风

当我和友人们一起抛弃了惰性

融进入了勤奋者行程的星空

我愿意放弃习惯已久的矜持

放开歌喉

为如画江山盛满祝福

篇17:赠江山三师友诗歌

【一】额滴那个神——致冰山雪峰

亲,你来草原吧

我有奶茶和青草蛋糕

有一兜兜的清风和那么那么多的马莲花——

你坐下来,我敬你!

没有比沉淀更迷人的风采

没有比走过更真实的履历

当我把你读个遍的时候

爱上你,早已不是问题

亲,你知道我有多么庆幸

在秋日的金灿里,我追上了你

在夕阳未老前,我追上了你

你稍一驻足,我便盛放得稀里哗啦

岁月的小河叮咚叮咚

它一定会流经一个叫“响沙湾”的地方

亲,你来吗?

我们骑上骆驼远行——

一会儿说说绿洲,一会儿说说沧凉

【二】为何夕阳——致夕阳

我来晚了吗,夕阳?

是你把正午折叠成小禅了吧

你就在京华的烟云里修炼

而沉和落已早已与你无干

我常常度量你眉宇间的`宽度

你长发后的情结,你沉默的眸子

和你如月光普照般的面庞

一定有一个秋天曾彰显过你的金黄

于是,你的小楷轻灵,你的诗行曼妙

你的影音悠长,你的写真太美!

我说夕阳姐姐你可真是的

大漠那么远,你因何眷顾我?

京城那么深,你为何如此清?

【三】吉日——祭井底蛙

蛙哥,清明是天堂里的吉日对吧?

所以,我仍以妖娆而性感的女色去丰盈它

我们回人间逛街

无需拐杖,不用轮椅

以神的姿态光顾所有大海和草原

蛙哥,草原泛青和海涌春潮

这会儿都正在发生

你用诗歌临摹的这个世界

也正像诗歌一样,从不缺乏美丽

更不缺乏哲理

你之前攒下的那些金色的谷种

你走之后便洒满大地

它们是《麦子 麦子》,是《四月拼盘》

是《六月的垄行》,是《土地的呢喃》

是《野蒿子》,是《风吹过草就吹过人间》

……

我从不尝试写出佛的轮廓

就像邂逅在直白的七月

灵魂的热烈,只一句“爱你”

便有了开始

便有了结局

便从此 骨肉相连

今儿,咱俩吃一顿三鲜水饺

韮菜是内蒙的,小虾皮是山东的

郭子给咱俩斟两盅小酒

咱们一边回忆人间的圆满

篇18:有感于于永正老师背诵课文

猛然间想起前些日子听过的一节家常课。那位年轻的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了学生背诵的环节。等到学生一起背诵的时候, 只看见那位教师将头埋得低低的, 一头秀发遮住了她的大半张脸, 眼睛贴着纸面, 忙着鉴别正误, 基本上没有闲暇顾及班里学生是不是真的在背诵。有滥竽充数的, 有心不在焉的, 有东张西望的, 有龇牙咧嘴的……竟然在老师的人影下夸张地表现着。老师来不及看, 眼里只死死盯住课文。那情景, 那场面, 真有些尴尬。

2011年版新《课标》里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 (段) 。并在每个学段都清楚地指出了背诵的篇目与数量。在日常教学安排的学生背诵环节, 我们很多教师只是成为一个聆听者。学生若背不出来, 我们只会横加指责, 只会埋怨学生如何地不用心, 如何地不听话, 如何地不上进。或许从来也没有问过——自己会背吗?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看到一个普遍现象:要求学生积累的, 自己却不去积累;要求学生背诵的, 自己却不会背诵。自己的素养不到位又不努力提高, 功力欠火候还要固步自封, 这是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的事情。我以为, 在背诵的问题上, 要求学生做到的, 老师一定要做到, 而且要比学生做得更好。如果需要学生背诵的课文我们都能背诵如流, 那么, 当学生背诵的时候, 我们就能自如地查看学生的神情, 及时纠正学生背诵的错误, 也不至于出现顾此失彼、掌控不力的局面了。

靳家彦先生这样回忆他的老师:“他 (他的恩师王企贤) 要求我, 老师讲哪篇课文自己必须先背下来, 备课就包括‘背’课。到现在, 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课本的所有课文我都能背下来, 包括篇幅较长的契诃夫的《凡卡》、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学生背错了一个字, 我都能听出来。”从王企贤那里, 靳家彦懂得了“当一个语文教师第一位的是学养, 第二位才是技术技巧”。

也许, 我们做不到像靳家彦先生那样, 能将一至六年级教材的所有课文都背下来。但我们完全能够做到要求学生背诵的, 自己也能背诵, 要求学生积累的, 自己也能积累。如能将课文烂熟于心, 教师就像是拥有“千言万语”的将军, 在课堂上就能运转自如, 自信满满, 更多的时间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且不说, 背诵能提升教师的语感, 提升语文的素养, 提升自己的涵养了。

篇19:有感于“教师是学生的镜子”

一、教师要塑造健康的自我,能够包容学生

只有健康的教师才能教出健康的学生。进入新世纪,健康的内涵更为丰富,心理健康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这一点,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宣言中就已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的状态。”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塑造健康的自我,做好学生的榜样。乐观、豁达、开朗和宽容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另外,教师要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如果我们经常被情绪所动,带着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走进教室,必然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并且,由教师的负性情绪引起的沉重气氛会让学生手忙脚乱,畏首畏尾,达不到快乐学习的效果。更糟的是如果教师带着情绪走进教室,将一腔怒火发给学生,我们很难想象这会给学生心理造成多大的伤害。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宽容地对待学生,能用和蔼的态度悦纳学生,用认真倾听的态度与学生相处,那么,“好言一句三冬暖”,你不但能给学生一个表述的机会,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你关爱的和风细雨中感受到师爱的伟大。长此以往,学生定会将老师当作一个可信的朋友,乐于将自己的心声与之倾吐。那时,即便是真正有错误的学生也会有悔改的诚意了。

二、教师要当好“镜子”,反射学生的亮点,让学生增强自信

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都还不成熟,尚未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如我教过的一个小学生所说的一样,有时候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对还是错,但老师一时冲动的情绪会影响到一个班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作为教师,要想当好学生的“镜子”,就不要吝惜激励的言语,不要轻易放过给每一位学生热情鼓励和真诚帮助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自信,使他们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换句话说,教师要用正确的评价尺度,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状况给予恰当的评价。古语说得好:“天生我才必有用。”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映射出学生身上的一切可激发他们上进的东西并加以合理的引导,便能唤起学生莫大的上进心。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绝对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之”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便能正确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和缺点,鼓励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不断地积累学习与生活的经验,使他们逐渐成长起来。教师作为学生的一面“镜子”,只有能显现出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让他们敢于面对困难,才算是真正体现了“甘为人梯”的师德格言。

三、教师要成为榜样,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上看得更远

教师每时每刻都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有怎样的老师就有怎样的学生”,“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这些话早已言明了榜样的力量。作为教师,往往言传不如身教,大事小事,如果我们处处身体力行,便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如果教师始终做到学而不厌,知难而上,并能精益求精,那么他的学生就可能会像这位老师一样,在学习中乐于拼搏,不知疲倦。在生活中,如果教师能做到洁身自好,关心他人,遵纪守时,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拥有先人后己,尊师重教的良好品德。在行为习惯上,教师若能持之以恒,不耻下问,那么,他的学生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知识的海洋中上下求索。但是,榜样并不是不可超越的,在当好学生的镜子的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道理。换而言之,就是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这或许正是每个甘为孺子牛的教师的最大心愿。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肩膀上,他们就能看得更远,走得更长。

作者单位

云南省大理州教育局

篇20:江山五周年,我怀念诗歌

怀念那美好的友谊和情感

怀念那个我曾为之倾尽心血的

文学社团

相离的痛,相聚的缘

在凌晨的思念里辗转

上一篇:高尔基 童年下一篇:基督教与天主教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