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

2024-08-17

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精选8篇)

篇1: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

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

为了探索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是否有所改善,实验设计运用量表征选存在人际关系交往困扰的大学生24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有明显的效果.

作 者:雷雯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刊 名: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年,卷(期):“”(23)分类号:关键词:团体辅导 人际交往 大学生

篇2: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

齐平① 欧罗城 黄丽春 黄雪薇 项 中 张 瑛 王凤仪 陆小莲

摘要 目的 探讨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方法 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 对80 名医药大学生进行了为期8

周的改善人际关系的训练。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 统计被试训练前后心理自评的7 个项目得分差异。结果 被试在自我意

识, 以及人际交往诸方面训练后的自我评分增加, 有显著和极显著意义(P < 0.05, P < 0.001)。对训练后被试的书面报告定

性分析, 其收获主要反映在3 个方面: ①自我认识更加客观;②自信心增强;③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高。结论 通过纠正认

知偏差, 同时辅以行为训练、团体心理辅导, 在短期内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发展 自我意识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已经成为大学生诸多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

面。胡会芹的研究显示: 约占1.3以上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一

般或不良, 有待进一步改善[1 ]。笔者在对本院新生做的一项

“你认为上大学以来情绪上对你影响最大的事情是什么?”的调查中发现, 约1.5的大学生认为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为了探讨改善本院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 我们于

2000 年3~ 6 月开展了主题为“改善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

辅导实验研究。辅导前我们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

析。我们认为大学生正处在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在他

们身上发生的诸多心理问题, 大多数是由于发展过程中自

我意识的认知偏差所致。个体是根据自我意识来控制、调节

自己的行为, 以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2 ]。学生之所以

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正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或者

自卑、或者自负, 或者还处于矛盾的自我之中, 以及对环境、对他人缺乏较全面、合理的认识。因此, 我们此次辅导定位

在以发展为目标, 帮助大学生纠正认知偏差, 同时辅以行为

· 8 9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 年第9 卷第2 期Health Psychology Journal 2001,Vol 9,No.2① 中国.广东药学院高教研究室(广州)51022

4.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All rights reserved.训练, 增强适应能力上面。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被试为本院99 级新生, 以自愿报名形式招收

参加“人际关系团体心理辅导班”学生共98 名。经过面试,筛选掉目的不明确或无法坚持的学生18 人, 实际参加实验的成员为80 人, 男性50 人, 女性30 人, 分7 组进行。

1.2 方法 心理辅导的时间为每组(每期)8 周, 每周1次, 每次2 小时, 总的辅导时间为16 小时。每个小组的成员

有6~ 18 人不等。辅导前采用自编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自

编量表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拟出7 个项目, 以测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对他人的了解与态度等方面在辅导前后的心理

变化(详见附表)。每个项目由弱到强分10 个等级, 由被试

自我评定。对统计数据采用SA S 6.12 软件进行分析, 方

法: 非参数检验。同时对被试参加辅导后的书面报告进行定

性分析。

1.3 辅导方式 每期分3 个阶段。①导入阶段: 约3 小时。

目的是让团体成员之间相识、了解, 逐渐形成团体合作互助的气氛。②实施阶段: 约11 小时。采取讲座、讨论、写体会、写日记、演心理剧等形式, 通过“我是谁?”、“自画像”、“生命

线”等活动帮助被试重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进而学会客

观地分析自我, 接纳自我并增强自信。而“人际关系中的我”、“脑力激荡”、“信任之旅”等行为训练则用来促进被试

之间的沟通, 增加对他人的了解, 并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

想。另外还介绍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注意事项等理论知

识。③终结阶段: 约2 小时。以总结会、大团圆等形式作为一

期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此阶段由辅导员总结本期的辅导

情况, 并鼓励大家将所学知识与技巧运用于今后的生活实

践, 以不断地完善自我。同时, 成员们畅言接受辅导后的体

会。最后再让被试填一次自编量表, 并写一篇接受辅导后的体会。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前后量表得分的显著性检验 被试接受辅导前

后的量表得分差异经非参数检验, 统计结果(见附表)全部

有显著性意义(热情乐观: P < 0.05, 其余各项: P < 0.001)。

附表 辅导前后量表得分差异统计

自评项目U P

1.了解自我5.79 < 0.00

12.责任感3.83 < 0.001

3.热情乐观2.54 < 0.0

54.自信心5.89 < 0.001

5.了解别人5.89 < 0.001

6.关怀别人3.45 < 0.001

7.分享经验5.68 < 0.001

从附表可以看出, 被试通过辅导, 自我意识的3 个方面

有了明显的进步: 自我认识更加全面和客观, 因此了解自我得分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自我检验更加积极肯定, 表现为

责任感显著地提高、更加热情乐观;体现自我控制的自信心

有了明显的增强。自我意识的改善, 加之一定的行为训练,促进了被试之间的沟通, 增进了相互了解, 人与人之间的距

离缩短。结果了解别人、关心别人、分享经验的得分均显著

提高。

2.2 对被试书面体会的分析 80 名学生均写了接受辅导的心得体会。所有被试都反映不同程度地有所收获, 其中认

为收获不小的38 人, 占47.5%;认为有一些收获的42 人,占52.5%。对于这次以“改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团体心理

辅导, 被试的书面体会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自我认识更加客观 “团体辅导使我的自我认识提

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开始重新认识自我, 明确并修改自己的生活价值观”,“通过了解自己, 剖析自己, 终于能够正确、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 并且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改正缺

点, 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闪光点, 增强生活、学习的自信

心”。“以前我不是很了解自己, 通过辅导, 我对自己有了较

全面的认识。以前只知道有哪些优点, 忽视了缺点, 而现在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缺点, 并为之改变, 从而使自己有了更大的进步。”

2.2.2 自信心增强 “团体心理辅导给了我一个很好的锻

炼机会和实习场合。以前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讲话, 害怕别人

嘲笑。现在不同了, 不但在同学面前, 而且在陌生人面前都

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 谈笑自如, 有时还发表自己的见

地。这对我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最有力的证据就是

上次上化学实验课, 我走上讲台发言, 第一次不紧张, 也很

轻松自然。真的应该感谢这次活动、自由地站在众多人的面

前”。

2.2.3 人际交往能力提高 “令我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意

思, 如何从容应付一些(人际交往的)突发情况。在同辈间如

何交往, 与长辈如何交流, 与陌生人如何交谈..等都有了

一定的心理基础”。“在这样的团体中, 我终于勇敢地迈出了

我人际交往的步伐, 在众人面前我也敢发表我的意见, 虽然

见解不够深度, 但我却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或许是我觉

得成功的第一步”。

总之, 这次团体心理辅导在成员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不少成员认为“参加心理辅导是一次难得的好机会”, 并纷

纷反映“这一活动应该坚持下去”,“应该扩大范围, 让更多的同学受益”。讨论

通过纠正认知偏差, 同时辅以行为训练, 团体心理辅导

在短期内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尽管不少研究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堪忧, 但我们认

为, 大多数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仍然是成长过程中的不

稳定, 并由此产生认知偏差所造成的。因此只要能够纠正这

种认知偏差,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多数心理

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另外, 这种以主题形式开展的团体心理

辅导因其目标明确, 易为被接受, 也容易激发被试参与的积

极性, 从而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总结此次团体心理

辅导, 我们还注意到一些应该给予重视的问题, 一是成员的· 9 9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 年第9 卷第2 期Health Psychology Journal9,No.2

篇3: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被试与方法

(一) 研究被试

对山东铝业职业学院2013级新生进行的心理普查中筛选出具有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21名大学生, 通过心理面谈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并告知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和形式, 本着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 最终选出18名人际关系敏感的大学生纳入团体作为研究被试对象,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9名学生。两组被试对象从未参加过团体心理辅导, 辅导前的各项测试结果无显著差异, 因此两组被试对象具有可比性。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从2013年10月开始, 实验组参加每周一次, 每次90分钟, 为期7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在团体心理辅导开始前一周和全部辅导结束后对实验组实施前测与后测。对照组处于自然学习状态, 不参加团体心理辅导, 和实验组在同一时间完成心理测试。

1. 辅导内容

团体辅导依据人际交往理论, 以改善成员人际交往意识、增加人际信任、人际交流和互动为目的, 以心理游戏、小组分别讨论、心理剧表演、辅导老师点评、分享体会、共同探索等为主要活动, 7次辅导的内容见表1。

2. 研究工具

(1)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之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 共有9个项目, 采用5级评分, 得分越高, 人际敏感程度越高。 (2) 交往焦虑量表 (IAS) , 共有15条自陈项目, 采用5级评分, 得分越高, 社交焦虑程度越高。 (3) 人际信任量表 (ITS) , 共有25个项目, 采用5分对称评分法, 得分越高, 信赖程度越高。 (4) 自我接纳量表 (SAQ) , 共有16个条目, 由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两个因子组成, 总量表得分越高, 自我接纳程度越高。

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团体辅导前,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人际敏感、交往焦虑、人际信任、自我接纳量表上的得分无显著差异 (p>0.05) ;团体辅导后,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后测各量表上的得分达到了显著性的差异 (p<0.05或p<0.01) , 具体结果见表2。

团体辅导后, 实验组被试各个量表上的得分在前测和后测中达到了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对照组被试各个量表上的得分在前测和后测中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体结果见表3。

三、讨论

本研究选取了在心理普测中存在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18名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对象, 为衡量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把18名被试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实验组, 一组为对照组。通过表2我们发现, 实验组和对照组团体心理辅导前在各个量表上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明本研究中所选取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对象是同质的, 在辅导后进行测试获得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通过表2可以发现,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辅导后各个量表上的得分达到了显著性差异, 通过表可以看出, 实验组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在各个量表上的得分达到了显著性的差异, 对照组在前测和后测各量表上的得分没有差异, 表明团体心理辅导有利于提高高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这与以往同类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注:***, p<0.001

注:***, p<0.001

本研究表明, 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地降低了高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度, 这与国内的研究一致。人际关系敏感是一种不恰当的主观体验和感受, 导致人际关系敏感的因素有多种, 个体的人格特质、负性生活事件、个体社交苦恼回避和应对方式倾向及社交心理等, 都直接间接地影响到人际关系敏感。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在心理、意识层面上改善学生的人际理念, 在团体互动中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因此降低了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度。

本研究表明, 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地降低了高职大学生的交往焦虑, 这与国内的研究一致。可能是因为团体心理辅导将具有类似共同特征和需要的人组织在一起, 这样的特点和氛围使学员更容易找到共同性, 找到被接纳的感觉, 从而放松自己、减少心理防卫, 焦虑的情绪降低, 并开始主动与其他学员交往。

本研究表明, 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地提高了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 这与国内的研究一致。可能是因为在团体心理辅导中, 成员学会了各种人际交往技巧, 增强了人际交往的自我效能感, 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 同时在共同的交往情景中彼此了解, 相互影响, 能提高人际信任水平。

本研究表明, 团体心理辅导有效地提高了高职大学生的自我接纳水平, 这与国内的研究一致。自我接纳是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指个体爱护和接受自身及自身具有的特点, 对自己的一切, 包括身体、能力、品德、名誉等各方面, 都能确认其正面的价值, 接受自己的现实。在团体情境中, 学生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 观察他人的观念及情感反应, 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促进自我反思, 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未对研究的效果进行纵向跟踪, 因此无法评估团体辅导对参与者所产生的效果能否持续及持续的时效, 在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追踪、研究与完善。

摘要:本研究主要是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有效性。选取具有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18名高职生为被试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实验组参加为期7周的团体心理辅导, 对照组处于自然学习状态。在团体辅导前后采用SCL-90中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交往焦虑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和自我接纳量表对两组被试进行同时测量。结果表明, 在团体辅导后,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各个量表上的得分达到了显著性差异 (P<0.001) , 实验组在辅导前后各个量表上的得分达到了显著性差异 (P<0.001) , 对照组在辅导前后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P>0.05) 。因此, 团体心理辅导对存在人际关系问题的高职生具有明显的干预效果, 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交往焦虑、人际信任和自我接纳方面有明显的变化, 该团体辅导方案有应用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高职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人际关系敏感,交往焦虑,人际信任,自我接纳

参考文献

[1]冯奎.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观教育与培养的意义及途径[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9 (4) .

[2]宋艳.团体心理辅导对解决中职学生恋爱问题的实证研究[J].新课程学习, 2013 (12) .

[3]马先明, 孙荣山, 桑运川.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干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 .

[4]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 1999.

[5]丛中, 高文凤.自我接纳问卷的编制与信度效皮检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8 (1) .

[6]胡海青, 庄凡.团体心理辅导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52) .

[7]李芳.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研究[J].高教论坛, 2009 (9) .

[8]程淑英, 杨绍清, 张海岚.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 (4) .

[9]李英, 刘爱书, 张守臣.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焦虑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5 (4) .

[10]李欣.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0 (1) .

[11]郑凯, 何元庆.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8) .

篇4: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团体辅导  大学生人际交往  改善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b)-0235-01

团体辅导的教育方法起源于欧美,是由西方“当代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卡特·勒温研究而来,后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不断发展和盛行。团体辅导是在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大陆地区,历经多年发展在我国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在当前还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进入21世纪以来,团体辅导在我国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中成为被广泛应用和认可的教育、辅导方法。在大学生教育方面,团体辅导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发展趋势。为此,文章就团体辅导的重要作用和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等现状入手,展开相应的可行性研究。

1 团体辅导的必要性

团体辅导是一种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手段和途径,而进行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教育方法。其对当前大学生适应能力、人际关系交往、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树立等各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1.1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相比较于传统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团体辅导的形式是在此基础上的一种有效创新。它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的丰富,有效地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疏通和引导。其中,团体辅导的教育方法为各高校的大学生辅导员提供了新型的教育视角和思路,完善了以前的教育方法,使得辅导员在疏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心理障碍、提高他们的自身适应能力等对大学生思想上的教育的干预等和教育方法进行了完善的创新。创新教育思路、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使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重受益于此。

1.2 对学校心理咨询处的适应与协调

在当前,我国众多高等院校中都面临着这样的学生心理咨询现状——学生多,但是面对的心理咨询辅导教师少。这样的现状条件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和及时地有效疏导与沟通都不能得到及时的完善和进行。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团体辅导有着明显的优势和实用性,团体辅导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心理咨询的效率以及效果的明显加强。总之,团体辅导的教育方法,卓有成效地缓解了众高校心理咨询处的紧张局面和不完善的现状,良好地协调和适应该些教育的有序进行。

1.3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等的提高

团体辅导的教育方法对大学生思想的疏导和教育创新了形式,在使得相关教育人员的思想等的教育工作更为顺畅的同时,更多地使得大学生颇为受益。这种良好的教育方法之下,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的更为及时和顺利,并且大学生的也更容易接受相关的教育内容等,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和理解、人际关系交往方面的认知等都有所受益。这些,便在很大程度上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强有力的基礎。

2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实验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左右逐步开始,国内学者关于大学生适应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学者针对大学生适应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大学新生的研究。1995年,陈会昌所带领团队编撰了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APAS),他选取了1168名大学生作为测试样本,对中国大学生的适应状况进行了研究。傅茂笋等人也编制了适用于我国大学生适应问题的测量量表,研究提出了影响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几大因素。并对大学生入学适应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大学新生在开学初期与首个学期结束时社会支持对学习、人际交往、环境适应、身心状况、情绪反映等方面适应特点的影响。大学新生不适应的原因主要在于新生入学之际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交往人群的改变、生活方式与角色的改变以及教育氛围的改变,容易引发学生的心理问题。

3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效果

针对以往团体辅导的相关研究及其成果的展示,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团体辅导的教育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影响,使得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问题的疏导、适应能力的提升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明显的改善。而这其中,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改善也是有着明显的效果。

3.1 团体辅导从教育方式上,大大改善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团体辅导创新了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以一种更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容易使当代大学生接受教师的相关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与认知水平。从而,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得以改善的同时,也为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等奠定基础。

3.2 团体辅导从教育规模上,大大改善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团体辅导在教育规模上使得早先的传统教育模式得以创新,教育规模上使得涵盖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咨询、疏导的学生增多,这样的规模上的扩大,使得学生整体上更容易融进集体,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人际交往的改善。

总之,团体辅导和大学生适应能力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团体辅导对大学生适应能力的积极影响的研究,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团体辅导的功能,改善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

4 结语

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新型的基于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全和人格提升、适应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并且,团体辅导的教育方式更是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趋势。文章结合实验,对大学生样本进行研究,也充分地表现出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值得其被广泛推广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雷雯.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篇5: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

以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对34名大学生进行为期6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并于9个月后对辅导的效果进行再评估.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干预有效;实验组的.干预时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不仅有即时提高与改善效应,还有潜在的长期效应;因为交往各变量的复杂性,在团体辅导后各变量的具体变化趋势又略有不同.

作 者:邢秀茶 王欣 作者单位:邢秀茶(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教育系,石家庄,050081)

王欣(河北师范大学教科院,石家庄,050091)

篇6: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

活动背景:人际交往是日常生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大学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让自己的校园生活顺利而快乐;另一方面要学会面对亲朋好友,便于将来适应社会生活。然而,大学生的一些群体特征常常给我们的人际交往造成困扰,譬如过分自信、追求独立、争强好胜等。鉴于此,我们见习小组特策划此次主题为“打开人际交往千千结”的团体辅导活动,希望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帮助大家敞开心扉、真诚交往,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活动目的:

1.通过“电波传递”这个快速而且简单的小游戏,它可以使整个小组协同工作,并给他们带来欢笑。

2.通过“爱在指尖”的游戏,让大家体验与人交往时的各种态度,学会主动敞开心扉,接纳、肯定、支持和喜欢他人,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这样才会得到接纳、肯定、支持和喜欢。

3.通过“巧解千千结”的游戏,让大家正确面对人际冲突,并学会通过主动交流、团结合作的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流程:

一 热身游戏 “电波传递”(20分钟)

1.让所有成员手拉手站成一圈。任选某一成员(如A)作为“电波”传递的起点。当领导者说“开始”时,A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向相邻的同伴传递“电波”(即一个信号,如轻捏一下相邻同伴的手)。当每位成员收到“电波”后要用最快的速度传递给下一位成员。如此类推,直到“电波”回到起点,即A处。当A收到电波时,大喊“收到”。

2.领导者在一旁负责发出“开始”的指令,并用秒表记录下每次“电波”传递一圈所需要的时间,即从领导者喊“开始”到A喊“收到”之间所用的时间。公布每次的结果,然后鼓励大家再来一次,希望下一次能传递得更快一些。

3.当所有成员都熟悉操作之后,领导者要求变更“电波”传递的方向,如由原来的沿顺时针方向传递变为沿逆时针方向传递。当“电波”沿着新方向被传递几次之后,再一次加大传递的难度,如要求队员们闭上眼睛或是背向圆心站立。

4.在游戏快要结束的时候,为了使游戏更加有趣,悄悄告诉A同时向两个方向传递“电波”,而且不要声张,看看这样会带来什么有趣的效果。

5.分享环节(谈谈自己在传送和接收电波时的心情,为了提高整体的传递速度都做了怎样的努力啊等等)

二 “爱在指间”(30分钟)

1.活动过程:将团体成员分成相等的两组,一组成员围成一个内圈,再让另一组成员站内圈同学的身后,围成一个外圈。内圈成员背向圆心,外圈同学面向圆心。即内外圈的成员两两相视而站。成员在领导者口令的指挥下。做出相应的动作。

当领导者发出“手势”的口令时,每个成员向对方伸出1~4个手指:(1)伸出1个手指表示“我现在还不想认识你”;(2)伸出2个手指表示“我愿意初步认识你,并和你做个点头之交的朋友”;(3)伸出3个手指表示“我很高兴认识你,并想对你有进一步的了解,和你做个普通朋友”;(4)伸出4个手指表示“我很喜欢你,很想和你做好朋友,与你一起分享快乐和痛苦”。

当领导者发出“动作”的口令,成员就按下列规则做出相应的动作:(1)如果两人伸出的手指不一样,则站着不动,什么动作都不需要做;(2)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1个手指,那么各自把脸转向自己的右边,并重重地跺一下脚;(3)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2个手指。那么微笑着向对方点点头;(4)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3个手指,那么主动热情地握住对方的双手;

(5)如果两个人都是伸出4个手指,则热情地拥抱对方。

每做完一组“动作一手势”,外圈的成员就分别向右跨一步,和下一个成员相视而站,跟随领导者的口令做出相应的手势和动作。以此类推,直到外圈的同学和内圈的每位同学都完成了一组“动作一手势”为止。

2.成员进行经验分享

(1)刚才自己做了几个动作?握手和拥抱的亲密动作各完成了几个?为什么能完成这么多(或为什么只完成了这么少)的亲密动作?

(2)当你看到别人伸出的手指比你多时,你心中的感觉是怎样的?当你伸出的手指比别人多时,心里的感觉又是怎样的?

(3)从这个游戏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领导者点评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但是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喜欢我们、接纳我们。别人喜欢我们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他们,承认他们的价值。也就是说人际交往中喜欢与讨厌、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一般而言,喜欢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去喜欢他,愿意接近我们的人,我们才会去接近他;而对于疏远、厌恶我们的人,我们也会疏远或厌恶他。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交互原则。对于交往的对象,我们应首先主动敞开心扉,接纳、肯定、支持、喜欢他们,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这样别人才会接纳、肯定、支持、喜欢我们。

三 “巧解千千节”(30)

1.活动过程:让所有人围成一个圈,让大家认清自己左右两边的人,然后领导者通过“大风吹”的游戏将队员的秩序打乱,让后让大家用左手去牵之前站在自己左边的人,右手去牵自己之前站在右边的人,这样大家就会“纠缠”在一起,队员们要齐心协力将千千节打开。在这一段过程中,只要成员之间不松手,保持团结一致,最终一定会将这个节解开。

2.分享环节:让大家谈谈自己在解开千千结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心情,最初面对一团乱麻和最后成功解开时的感受有些什么差别?大家认为活动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篇7:小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打开心扉交朋友”——小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 2.团体性质 封闭式、结构式、同质性、成长性 3.团体目标

本团体希望通过“心理游戏”的形式,为组员营造一个真诚、尊重和温暖的小组氛围,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人际关系,通过与其他成员的沟通、探讨,使组员认识、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缺点,并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帮助组员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的感觉,在体验与他人的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提高人际沟通技巧、建立互信互助关系。4.团体对象

新造镇在校小学生,需有比较强烈的的认识自我的意愿,希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能认真地对待小组活动。5.团体规模

12~16人(团体人数为偶数)6.团体时间

活动计划3次,每次2小时,在一周内完成。7.团体地点 新造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8.团体领导者

领导者:吴丹婷,湛江师范学院大二在校生。2013年获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现为新造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工实习生。曾在三下乡活动中带过“人际交往”团队。9.理论依据 1.人际沟通理论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是人们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前提条件。人际沟通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人际沟通具有传递信息、心理保健、自我认识和人际协调等功能。

人际沟通为团体咨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怎样增强沟通效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或减少交往障碍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也为团体领导者选择怎样的团体沟通方式,如何观察、指导团体成员的沟通,增进自我了解和他人了解,在协调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成长提供了具体的方式和技巧。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原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着重阐明人是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团体咨询为来访者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3.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的,他受经济交易理论的启发,而强调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其基本假设是,人们所付出的行为发么是为了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并且,人们是按照昼缩小代价而昼提高收益的方式行动的。而后,发展出代价与报酬的关系理论,提出了获得报酬与付出代价的关系,即对称的获利、对称的吃亏和双方代价与报酬的不对称。海斯(Hays,1988)对交换关系得失的研究表明,人们认为从人际关系中自己获益的方面是:陪伴、自信、情感支持、交换信息、物质或任务上的帮助、自尊及获得朋友的价值观。为对方付出的代价有:花费时间、增加责任、影响情绪、失去独立性及对其他人际关系的否定影响。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揭示每个人都渴望被他人接受、尊重和欣赏以及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团体可以满足人社交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10.团体方案第一单元

单元名称:有缘来相识 单元目标: 1.打破僵局,营造气氛,小组成员相互认识并初步了解。2.订立团体契约,培养团体凝聚力和信任感。活动准备: 大白纸1张,大头笔1支,彩色卡纸(剪成各种形状不一的三角形或正方形,并一分为二),团体活动心得记录表 活动程序:

(一)开火车(10分钟)

活动目标:活跃团体氛围,打消拘谨气氛。步骤:

1、全体成员为一组进行游戏。

2、在开始之前,每个成员要说出一个地名,代表自己,地名不能重复。

3、游戏开始后,假设甲来自北京,乙来自上海,甲就要说:“开呀开呀开火车,北京的火车就要开。”全体成员一起问:“往哪开?”,甲说:“往上海开。”那代表上海的乙就要马上快速反应,接着说:“上海的火车就要开。”然后大家一起问:“往哪开?”再由乙迅速地选择另一个游戏对象,说:“往某某地方开。”如果对方稍有迟疑,没有反应过来就算输了。输者要受到惩罚。(二)最佳搭档(15分钟)

活动目标:彼此相识,建立互动关系。步骤:

1、每位成员抽取一张裁好的彩色纸。

2、成员拿着自己的彩色纸在团体里找到与自己同色、同形状的另一半。

3、找到后,两人自由交谈2分钟,互相认识。

4、共进行3轮。

5、在领导者的带领下,全体成员交流分享。

(三)自我介绍(30分钟)活动目标:通过轻松的氛围与活动,使全体成员彼此更加认识。步骤:

1、领导者要求成员在介绍自己的名字时,在名字前面加上一个标号,如“我是紧张的小明”等。

2、当每一个成员介绍完后,领导者引导大家分别解释为何会得此标号,同时分享感受。

(四)许愿(20分钟)

活动目标:探索并交流团体成员对团体咨询的看法、期待,引导成员心往一处想。步骤:

1、按逆时针顺序。让每个团体成员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以澄清每位成员参加团体的动机和对团体的期望。

(1)我加入团体的希望是:(2)我希望我们的团体是:

2、领导者澄清成员对团体的错误期待和认识,说明团体的功能、目的和内容。

(四)你我的约定(20分钟)

活动目标:建立团体规范加强我们的团体凝聚力,为后续活动做好准备。步骤:

1、领导者说明订立团体规范的原因。

2、团体成员共同讨论和制定团体规范,如“做到保密,不把团体内的事情说给其他人听”;“仔细倾听。不打断和批评他人的发言”;“不缺席,不迟到,不中途离开”;“不把食物带到团体辅导室来吃”等。然后将它们加以归纳,写在一张大白纸上,形成《团体契约书》。

3、每个团体成员在《团体契约书》上签名:以示自己愿意遵守这些团体规范。

(五)小结(15分钟)

1.领导者进行简单的小结,并分发《团体活动心得记录表》,要求每位成员每次团体活动结束后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与心得。2.领导者预告下一次团体活动的内容,然后结束团体。第二单元

单元名称:心灵不设防 单元目标:

1、进一步增进团体成员间的了解。

2、协助成员树立积极主动的人际交往态度。

3、检视团体的凝聚力,以及成员在团体中的参与程度。活动准备:纸笔每人一份,眼罩一个,桌子椅子若干,活动程序:

(一)背背佳(20分钟)活动目标:消除组员之间的隔阂,增进组员间的了解。步骤:

1、先请每两人组成一组进行。两人背靠背坐在地上,然后两个人的手臂扣住手臂。各组成员都准备好后,领导者下达站起来的命令,各组组员依靠背靠背的支撑一起站起来。

2、组员在站起来的过程中,扣在一起的手臂不能松开,不得借助其他的外力站起来。

3、当两人站起来成功后,将两组合并成一组,一同样的方法站起来。以此类推,直至全体成员共同站起来为止。

4、分享感受。(二)积极倾听(10分钟)活动目标:让成员学会倾听。步骤:

篇8: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抑郁,团体处理,人际关系,结果评价(卫生保健),学生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指丧失体验快乐的能力[1]。有调查发现,抑郁在大学生中具有相当普遍性[2]。范兴华等[3]对湖南某大学的1 1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显示,肯定有抑郁和重度抑郁的现患率为13.80%和13.35%。轻度和中度抑郁或称为阈下抑郁者,可能不属于抑郁症患者,由于无法被诊断为抑郁症,所以往往得不到正规的治疗和必要的帮助[4,5,6,7]。探索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体辅导对改善阈下抑郁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以便为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某大学一~三年级学生。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一年级抽取8个班,二年级抽取10个班,三年级抽取8个班,其中文科类和理工类分别为13个班。共发问卷738份,回收有效问卷654份。其中男生334名,女生320名;大一年级学生183名,大二年级学生247名,大三年级学生224名;文科生324名,理工科生330名。

按照以下条件选择干预对象:(1)抑郁体验为高分(前27%界定为高分组,即抑郁分≥292分),自我概念处于非高分(自我概念得分≤289分)。(2)Beck抑郁量表得分≤13分。(3)自愿参与团体辅导。经数据分析和访谈后符合条件的被试共有50人,根据专业和年级、性别匹配分为3个组:干预组1、干预组2和对照组。干预组1参与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干预组2参与一般户外活动,对照组不进行干预。

1.2 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包含一般项目、自我概念量表(TSCT)[8]、社会支持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8]和抑郁体验量表(DEQ)[1]4个测验,共178个项目。

1.3 干预内容

团体辅导和户外活动每周1次,每次2 h,共进行10次。

每个干预组由一个专业研究生领导者和一个协同领导者共同带领。在团体辅导和户外活动开始之前,每个领导者都认真学习团体咨询师职业道德指南以及心理辅导活动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原则和规范[9,10]。由研究者指导各组领导者进行辅导过程演习,每次活动后完成团体活动记录表,每星期进行1次集体讨论,及时总结团体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干预组1采用结构性团体辅导。每次活动开始,领导者将本次活动的主题和基本安排告诉小组成员,并进行热身活动,整个活动按照计划进行,每次活动结束后再预告下一次活动的主题。每个小组成员都拥有记录本,每次活动结束后,成员将自己的感受进行记录。团体辅导最后一次活动结束时,每个成员都完成“团体气氛自我评价量表”,以此作为衡量团体效果指标之一[11]。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体辅导的方案分为人际认知、人际沟通、人际情感和人际关系4个部分。

干预组2以热爱户外活动为主题,分为认识户外运动、体验户外运动和在户外运动中成长3个部分,帮助成员认识到户外运动对自己身心健康的重要意义,建立户外运动与自己的成长和生活质量密切联系的观念。

团体全部活动结束后,对3组对象统一组织干预效果测试。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自我概念、社会支持和抑郁体验

全部被试抑郁体验总分均值为275.41分。在抑郁总分上,理工类学生高于文科类学生,男、女大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将自我概念与社会支持水平各维度作为自变量,应用逐步回归法检验其对抑郁体验水平的预测效果,结果见表1。

注:*P<0.05,**P<0.01。

路径分析显示,社会支持水平和领悟支持都是经自我概念影响抑郁体验,社会支持方面的因素影响是间接的,而自我概念直接影响抑郁体验。

2.2 干预实验效果

各组干预前的抑郁体验、自我概念和社会支持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3个组自我认同、行动自我和自我概念总分以及抑郁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1与干预组2各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组1与对照组在心理自我、自我认同、自我行动、自我概念总分、社会支持利用以及自我概念变化量和抑郁体验变化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以同样的方法将干预组2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社会自我、自我行动和抑郁变化量上存在差异。对各组被试前后测试差异变化分析显示,对照组只在抑郁体验和内射性上有变化;干预组2在抑郁体验、内射性、无助性、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行动自我以及自我概念上都有变化;干预组1则在抑郁体验总分、无助性、内射性、自我概念总分、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领悟社会支持方面变化显著。

3 讨论

研究发现,在有抑郁体验的大学生中,有71.8%的高抑郁体验者不能被Beck量表确定为中、重度抑郁。他们并不属于严重抑郁或者抑郁症,但确实有较高的抑郁体验。在实际生活中,这些人很可能得不到适当的帮助。本研究并没有发现女大学生的抑郁体验水平高于男大学生,但女大学生有比男大学生更高的自我,并且在对社会支持的领悟方面也比男大学生强。理工类学生的抑郁体验水平显著高于文科类学生,在有效性维度上理工类学生的得分高于文科类学生,说明理工类学生对自我安全感的渴求以及对自己的目标追求上要比文科类学生更高,自我批评的维度也更高。

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自我概念确实与抑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心理自我、自我批评、生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与抑郁体验显著相关。自我概念的不同方面对抑郁体验的影响不同,有研究者在非大学生群体的研究中也发现同样的结果[12]。回归分析显示,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体验之间存在相关(r=0.474),但路径分析没有发现从领悟支持到抑郁体验的直接路径。社会支持因素对抑郁没有直接的显著关系,但它们与自我概念之间关系显著。人际关系方面的改变将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和社会支持而影响抑郁,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积极的自我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又能维护积极的自我[13,14,15]。因此,从人际关系入手,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样的途径是可行的。

上一篇:关于中秋节的作文:中秋月更圆下一篇:学校校庆参观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