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统筹城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4-08-10

民政局统筹城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9篇)

篇1:民政局统筹城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今年,我县被列为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试点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全域规划、试点先行”的理念和“四化并举”的目标,提出首先在xxxx村和xx镇xx村试点,逐步在全县全面铺开城乡统筹工作。因此,当前在我县推进城乡统筹工作面临重大的良好机遇,我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用新的发展理念调整城乡关系,用全新的机制整合城乡资源,用发展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循环中统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社会的进步中统筹城乡发展繁荣,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我县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

近两年来,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城市开发、重点项目、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先后实施了村村通油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二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先后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农村规范化卫生室的建设。三是统筹城乡发展已列为我县的重点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门班子,抽调了专门人员,设立了办事机构,还把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纳入到了全县绩效考核范围,统筹城乡发展工作已全面展开。

二、我县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基层干部群众对城乡统筹发展概念仍比较模糊。调研中了解到,有不少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对推进城乡统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一是安于现状,故土难离。许多村庄虽然规模小,人口少,基础差,但大多数村民世代居住在这里,不愿意搬离。二是有的村民认为集中居住虽好,但担心会造成距土地较远,生产上会不方便;三是对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所需投入资金感到压力很大;四是对于城乡统筹的含义有些误解和曲解。有相当部分人认为盖座楼、修条路就是城乡一体化。

2、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统筹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县与其他县市一样,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明显,农村依然落后,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城乡基础设施投入不平衡、不同步,农村缺少集体文化生活的场所,没有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另外,由于受经济的限制,农村各项社会保障还很不完善。

3、农民综合素质较差,思想观念落后。在我县的农村中文盲、科盲、法盲仍有一定的比重。农民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据不完全统计,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xx%,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种地粗放经营,打工只能卖苦力,从而严重地制约了农民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抬头。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4、城乡统筹发展思路和规划尚不够明晰。我县作为试点县,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很多工作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之中有很多建设性课题、难题需要我们破解,很多创新性领域有待我们探索。

三、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几点建议

1、抓根本,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统筹城乡工作不是搞形象工程,而是让老百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质的提高,在做群众工作过程中,要围绕群众的利益来开展。要深入群众搞调查,多争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让失地农民能得到生活的保障,跳出土地这个圈。

2、抓宣传,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让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理解什么是城乡统筹,为什么要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通过宣传教育,使群众明白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体制的创新、机制的创新。使群众清楚我县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规划、特色、步骤,形成加快发展的氛围。

3、抓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政策是推进城乡统筹的保证。各部门要以改革的精神,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壁垒,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全局来创新体制、完善政策。当前要突出抓好县城、中心镇和中心社区的规划,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体现风貌。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管理,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

4、抓关键,突破资金瓶颈。通过在外地的参观学习了解到,凡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工作做的好的地方,资金是关键。所以我们要千方百计抓经济,一是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更多的支持。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力度。壮大农业发展资金、工业强县资金规模,加大对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基础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业;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民。三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采取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等办法,激励和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建设家园,使之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主体、建设主体。四是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发展形式多样、产权多元化的农贷担保机构。积极引导支持农业银行、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努力形成多元化的“三农”资金投入长效机制。五是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在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导向作用的基础上,着力营造由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良环境为重点的“洼地”效应,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建立起“政府引导、群众决策、项目补助、民资参与”的良性投入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5、抓产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空间规划和要素整合,调整优化城乡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布局。工业按照集聚发展的原则,通过各类园区建设,引导主城区产业向城郊有序转移。农业要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向交通便捷的交通干线集中。服务业按照全面搞活农产物资,促进消费品流通的原则,自上而下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带动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尤其是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攻方向。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依托本地特色,努力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带。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有品牌、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发挥龙头企业、经营实体、社区组织、农民经纪人的作用,积极发展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合作社跨区域、跨行业经营。

6、抓改革,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借鉴先进地市的土地流转模式,建立农民“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保障”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把农民从农村和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搭建农民变市民的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和破解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有效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离乡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闲置土地、闲置宅基地和撂荒地普查,搞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产业聚集、集约经营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辟新的空间,为城乡各种资源的合理自由流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7、抓队伍,建立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战略任务,需要一批有活力、有朝气、有思想的农村干部来完成,特别是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用他们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和带动群众。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农民专业合作负责人中选拔干部,及时注入新鲜血液,把那些真正有文化、有胆识,思路新、点子灵,有群众威信,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又具有改革和拼搏创新精神的能人推选为村支部书记,让他们带领广大农民完成城乡一体化这项新的历史变革任务。

篇2:民政局统筹城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

根据市政协主席会议和常委会议的工作安排,8月5日至9月5日,由市政协副主席马文建带队,农村委牵头,各专委配合,组织28名市政协常委和委员,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一专题,分两个阶段分别深入到市规划局、市农业局、市发改委、市广电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建设局等市直18个有关部门以及平定县、盂县和郊区三个农业县区的9个乡镇、30多个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期间,分别召开了3次由委员参加的、3次由县(区)领导参加的、15次由市、县(区)部门领导参加的和9次由乡(镇)、村有关领导、文化站、学校、卫生院及部分农民代表共同参加的汇报会、座谈会。通过走村进户、个别访谈、实地查看、汇报座谈等形式,广泛了解情况。总的来看,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指导思想已经明确,目标任务已经确定,正在扎实有序地推进,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不容忽视,各方面的工作力度还需要不断加大。

一、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

我市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促进城乡关系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首先,典型示范,以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狠抓文明生态村镇的创建工作。

2004年7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全市文明生态村镇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市累计创建301个高标准文明生态示范村,31个试点村和71个重点推进村.全部完成了“四化四改”和“五个一”工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村镇建设模式,基本实现了“一个突破、一个提高、二个促进”。

其次,突出重点,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健全新保障、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创建好班子”的“五新一好”为工作中心,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是着力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提高农民收入。狠抓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实施“35155”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工程和“3+2”富民产业工程,积极做强畜牧、干果、蔬菜三大优势产业,发展生态林业、小杂粮两大潜力产业,大力实施“培育骨干企业、确立成长工程、狠抓项目建设、发展园区经济、加大技术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六大战略,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推进农村第三产业全面提速。2007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57.6亿元、比上年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24元,同比增长14.1%。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市农村公路在册里程达到4686公里,村村通硬化路率达98.3%,村村通客车率达到了100%,行政村的通达率达到了96%;饮水解困再上新台阶。“十五”期间,全市共建成各类人畜吃水工程881处,累计解决了856个自然村、28.9万人、1.62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89处,解决150个村、6.4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2%;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全市累计完成各类造林30.55万亩,完成通道绿化1028.7公里,园林村250个,绿化覆盖率达到23.1%;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和城市居民实行同网同价;“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等便民工程,拉近了城乡距离,农村的信息化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农机、农村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05万千瓦,机耕面积60万亩,机播面积40万亩;累计发展农村户用沼气5003户,秸秆气化炉20183户;农村信息化“村村通”试点工程——农业科技信息网在平定县全面启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了市气象防灾减灾综合指挥中心,初步形成了人工增雨和防雹体系。

三是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教育事业有效推进。“十五”期间共投资1.38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面积9.75万平方米。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部免除了农村和农业县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费,三个农业县区已有99所学校、3万名农村中小学生用上暖气,对农村学生实行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生活补助,全部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投资2588万元对32个乡镇卫生院、601个村卫生所进行了改、扩、新建和规范化建设,全市共有58.36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24%,参合农民最高补偿金额达到3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农村五保对象实现了按标尽保,应保尽保,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全面开展,“福星工程”全面实施,新、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3所,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2600元;扶贫攻坚取得新突破。整体移民搬迁56个村、6180人,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四是扎实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和民主管理,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首先,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组织科技大集、送书下乡、送文艺下乡、农民体育比赛等活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施,数字化电影、数字化电视走进农村。着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广场、街心公园、图书馆、体育场等文体设施。其次,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开展“三级联创”、创建“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党支部活动,对全市乡镇书记、乡镇长、农村党支部书记和71个重点推进村主任进行了新农村建设专题培训,公开选聘了700多名大学生村官到基层任职,抽调68名副县级后备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分赴全市32个乡(镇),驻点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和指导工作,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进展顺利。同时,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规范议事制度,突出村务、财务公开等关键环节,保障了村民的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第三,紧紧抓住我市成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唯一试点市的大好机遇,着眼“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强领导,制定意见,编制规划,稳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007年初,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使其成为指导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纲领性文件。制定了《阳泉市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完成了阳泉市城乡一体化规划方案展版、沙盘模型以及多媒体专题片,召开了全市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会。

二、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影响和制约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认识问题、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问题以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要进一步深化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意义的认识

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内涵、意义。二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县(区)、乡镇都要尽快成立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工作机构,在资金、人员、办公场所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确保《实施意见》落到实处。同时,我市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唯一试点市,应当积极向省里争取税收的省、市分成比例调整向我市倾斜、对农村金融机构实行税收减免、允许农村宅基地作为资本形态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及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教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尤其是要针对我市没有享受全省贫困县、“两区”开发优惠政策的实际,积极主动地争取省里农业、农村方面投资向我市倾斜。

(二)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努力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1、进一步摆正位置,突出特色,努力使农民增收的基础产业实现产业化。

——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进一步研究扶持粮食生产诸如化肥、农药等农资补贴的政策措施,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使种粮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二是加快发展小杂粮基地。在稳定发展谷子、马铃薯、莜麦、荞麦、玉米等品种生产的同时,应大力发展甘薯生产。三是继续打造“青红牌”等品牌优势,在平定和郊区重点发展红富士苹果和以油桃、红提葡萄、凯特杏等品种为主的小宗水果,盂县努力建成酥梨集中产地,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使水果生产有一个大的发展。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经营企业化。一要在继续把田园乳业、大寨饮品、鸣凤食品和三来食品等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小杂粮加工,特别是要发展肉牛、生猪等畜产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增强对农业发展和农户增收的带动力。二要加快推进种养大户向农业企业转变。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

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上下工夫,大力发展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户,实现农业的“第二次飞跃”。尤其要加快培育种养殖大户,并对种养大户给予政策扶持,使之逐步由种养殖大户转变成为种养业企业,提高规模效益。三要组建或引进培育一批大宗农产品的营销公司或配送公司,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企业和配送公司。四要加速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农业外部增收途径。要认真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配套资金落实不够和不到位的问题,进一步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技能,加大“阳光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广辟农民就业渠道,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切实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环境,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围绕我市畜牧、干果、蔬菜主导产业的发展,着力抓好畜禽良种繁育、优质核桃栽培管理和疫病防治等体系建设,加快先进适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要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重点围绕粮食、蔬菜、核桃、水果、肉、蛋、奶类等优势农产品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以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过程监测、市场准入等手段为突破口加强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进一步理清思路,开拓创新,把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乡镇企业推向一个新的台阶。一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扩张。大力实施“升级、规范、推进”战略,着力抓好白泉工业园等4个市级重点工业园区的升级,尽快规范南娄工业园等6个县级重点工业园区的发展,加快推进西上庄新型能源工业园等5个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它们成为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煤炭企业转产、发展现代工业,助推农民增收的产业基地和接替平台。二是在企业规模上,要在做强做大的同时,还要抓住小的,大力度膨胀乡镇企业总量,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要注重挖掘我市传统产品诸如沙锅、“任”字牌铁锅等传统特色产品产业的开发,使我市小有名气的品牌特产形成群体产业;要注重开发千家万户能参与的以手工业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注重积极扶持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的小作坊、小企业等加快发展;要坚持“放胆、放手、放宽、放开、放活”的原则,动员和引导经过多年摸爬滚打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有一定实力的乡土人才,创办、领办机制活、投资少、见效快、有市场、好调头的小企业;要注重各种不同类型经营组织形式的发展,特别是注意小规模、小批量、小品种、多门类产业产品生产经营中的经济组织形式建设。对小建筑、小加工、小运输和小养殖企业,除个体经营之外,还可以积极探索创建不同类型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合伙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以此种种办法,膨胀乡镇企业总量,多形式增加农民收入。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搞活农村生产、生活市场,繁荣农村经济。

依靠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广阔的前景。对此,一要大力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经营要按照“六统一”的要求,对全市农资经营网点进行连锁化改

造,形成公司+连锁店+综合服务社的配送模式,充分发挥供销社、农村“三站”等原有供应网点资源,推动其加强联合,开展农资和农技专业服务,构筑农资经营服务网络;日用消费品经营要培植城市市场的龙头企业,依托基层网络,向农村市场延伸,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二是完善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连锁超市、“农家店”的建设步伐,新建和改建规范的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努力扩大乡镇超市和村级农家店的覆盖面,以方便农民生活需求。三是把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信息服务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科技服务、中介服务、餐饮住宿、健身产业、社区服务、市政与公共服务等服务业,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尤其要加快面向农业的生产、销售、科技、信息、金融以及农村生活服务业,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新的增收空间。

(三)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强化公共设施建设,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直接成果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仍然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难点问题。

1、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对“三农”和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资金比重。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以逐步实现城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和基本服务为目标,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建立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建设的机制,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厂矿、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社会力量,广泛地参与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之间各种资源要素的相互流动,使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不仅成为政府行为,而且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要巩固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的成果,加大养护力度,制定发展规划,形成布局合理,畅通便捷,优质高效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加快农村公路等级化建设,尽快实现县县高速路,乡乡沥青路,村村水泥路,户户硬化路的目标。二是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进程。继续大力实施“六大造林”工程,巩固创建园林城市成果,形成城市、乡村和农田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生态环境体系。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垃圾处理制度,减少城市垃圾和工业废弃物对农村的污染,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三是要把农田整治和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重点,加强对现有项目和资金的整合。加强统筹协调,统筹编制基本农田建设规划,确定建设任务和开发治理的重点区域,把水利建设、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项目向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布局,将各相关项目资金拼盘配套实施,集中成片地整体开发治理农田,并完善水利排灌和道路配套网络,通过部门的合理分工和相互配合,真正实现“建设一片、见效一片、致富一片”。四是要集中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要切实加大财政投入,有效整合部门资金,还要积极探索吸引社会

资金和农民投资开展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思路和办法,在明晰产权的同时,开展有偿服务。同时扩大城市骨干供水工程覆盖面,力求“十一五”末基本解决全市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提高到90%。五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按照设施共建、资源共享的思路,不断加大城乡水、电、气、热、信息网络等工程项目建设,把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排水和信息网络向农业县区延伸覆盖。

3、继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一是以全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统筹城乡教育规划,制订城乡教育办学基本标准,打破城乡教育分割格局,建立城乡优质资源共享的教育体制,特别是要研究制定城乡师资优化配置和相互整合的办法,加大城镇教师服务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鼓励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支教,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学校任教,尽快提高农村教学水平。二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建设、农村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及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整合力量,实行农村文化“多元共建”和一个服务点具有多种功能,提高文化建设的整体效益。三是以居民健康为目标,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医疗救助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基础设施建设,多方并举,不断提高农村医疗队伍整体素质。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尽快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尤其要关注农民“失地又失业”的社会保障,通过“政府出一点、集体拿一点、个人缴一点”的办法,逐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障覆盖面;要继续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全面实施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作,提高标准,核编定岗,落实人员,开展市级资金统筹的试点工作,加强合作医疗电脑网络化管理,加强购药管理,积极探索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研究制定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体无障碍进入合作医疗的具体办法,努力使农民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

(四)要加快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

篇3:小丘村统筹城乡发展调查报告

(1) 道路建设方面: 投资770 万完成移民搬迁35 户, 铺设砂石路2 km; 现已硬化一、三、五组巷道2. 6 km。 (2) 农田、农产品方面: 平整土地200 亩, 旧庄基复垦100 余亩; 投资15 万元新建果园200 亩, 老园间伐350 亩; 投资10 万元实施西河流域开发, 发展水产养殖20 亩。 (3)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启动实施小丘群众集中安置新型社区 ( 20 000 m2) 工程 ( 现已完成社区建设的前期工作) , 房屋预售200 余套, 前期投资共计330 万元; 三组居民小区40 户已完成主体建设; 投资86. 9 万元发展中心社区建设, 落成办公楼面积为440 m2, 文化广场2 000 m2;占地7. 2 亩的小丘中心幼儿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投资3 万元实施农村环境卫生集中连片整治项目; 计划2014 年完成三组居民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新建移民搬迁12 户, 新建沼气池40 户, 投资30 万解决一、二、三组260 户居民饮水问题; 建成标准化卫生室1 座, 新建幸福互助院1 个; 新建1 000 m2超市1个。 (4) 项目建设方面: 雅荷公司流转土地128. 8 亩用于现代农业项目建设; 成立了果业协会、农兴苹果专业合作社和高峰养殖专业合作社, 为农民提供一条龙服务; 计划2014 年新建标准化苹果示范园100 亩, 改造提升低产园200 亩, 实施果园渗灌工程300 亩。 (5) 环境治理方面: 加快实施小丘群众集中安置新型社区建设, 全力做好福安小区建设的环境保障工作; 投资300万元扎实开展镇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完成垃圾填埋场、垃圾台、公厕等配套设施。

2小丘村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小丘村优势产业规模不大, 产业水平还比较低。小丘村产业结构单一,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仍以农户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为主, 规模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规模不大, 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经营管理企业总体上综合素质不高,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专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2) 农民思想观念保守, 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农户观念陈旧, 思想仍然停留在小富即安、小农经济的温饱型状态。过去那种“养猪为过年, 养牛为种田, 养鸡为换个油盐钱, 种田混个肚儿圆”的思想和做法, 在农村仍占较大的比重, 考虑吃饭过多, 考虑发展少, 导致发展跟不上, 家庭富不起来。

3)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增收渠道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程度较低,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 遇到自然灾害根本无法抵御, 在很大程度上农民仍然“靠天吃饭”。农业产品缺乏竞争力。由于小农经济意识还比较强, 缺乏市场意识制约, 一部分农民只注重农产品的产量, 不注重农产品的质量, 造成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 在市场上基本上没有竞争力, 严重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 产业建设资金投入不够, 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基础, 但是由于政府财力有限, 协调银行贷款还没有完全落实, 加上民间资本薄弱、招商引资较少等因素, 小丘村产业发展所需资金缺口较大, 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发展。

3 对策及建议

1) 因地制宜拓宽市场, 以人为本落实惠农政策。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目标要求, 合理利用当地资源, 找准产业定位, 培育和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 吸引外出劳动力回乡打造乡镇品牌, 让“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民优先发展, 进行产业规模扩大, 推动一方特色产业发展, 最终形成产业群体, 带动全村农民增收致富。

2) 城乡公共服务共享。加大农村投入倾斜力度,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医疗卫生方面, 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 完善县乡村三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卫生院 ( 室) 标准化建设;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基本药物制度, 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低保管理制度, 提高农村低保标准, 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3) 切实提高农民素质。政府要增加对农民文化教育事业的投入, 让更多的农民接受教育; 要重视对农民的培训工作, 迅速普及科技知识, 大幅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治穷治愚思想,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大力推行科教结合, 实行网上教育和农村远程教育, 应多开展“阳光工程”、“技能培训”、“农民工再就业培训”, 不断提高小丘村各类人才的内在素质。

4) 坚持“果业富民”的战略地位不动摇。按照“全面建档, 升级达标”的果园精细化管理模式, 狠抓果业生产, 促进以苹果为主的果业发展不断加快。按照“一户一个明人”的目标, 上上下下狠抓培训、传技术, 提高果农的素质, 达到示范引导的良好效果。充分发挥果业协会和农兴苹果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为果农提供营销渠道。

参考文献

篇4:民政局统筹城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键词】喀什地区民政局;城乡低保;困难群众

当前,切实做好低保工作,是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在城镇涉及下岗失业人员、无业人员,在农村涉及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安排好了,使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党和政府的帮助,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就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做好低保工作,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解决得不好,就有可能引发矛盾,影响社会的稳定。

一、喀什地区城乡低保及发展概况:

喀什地区辖11县1市,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人口403.69万,其中农业人口311.6万,截至目前全地区共有7.6万户21.1万城市困难人群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占全区城市总人口的22%。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困难群众有16.2万户,50.45万人,占全地区农业人口的16%。

喀什地区低保于1998年在喀什市和泽普县开展试点,1999年在全区全面铺开,城市低保人数范围由1999年的7721人扩大到如今的21.1万人,年需保障金由最初的460.6万元增加到目前的5.95亿元,人均每月补助从最初的49.7元提高到目前的225元。农村低保2007年7月1日按照“低标准、广覆盖”的要求,年需保证金由最初的1.35亿元增加到目前的6.83亿元,人均每月补助标准由最初的22.3元,上涨到目前的107.3元。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成就:

(一)不断加强城乡低保基础建设。

(1)完善了低保组织体系。地区、县、街办(乡镇)三级普遍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城乡低保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全地区低保工作。地区民政局设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中心,各县(市)民政局普遍设立最低生活保障办公室,配备工作人员3-5名,通过与地区劳动局沟通,为各乡、街办解决了172名低保公益性岗位,初步形成了有专人负责低保工作的城乡低保工作体系,确保了城乡低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培训基层低保队伍建设。喀什地区坚持推行低保属地化管理,把社区、村(居委会)作为城乡低保工作的落脚点,通过社区、村(居委会)作为城乡低保对象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依托社区、村(居委会)开展困难居民家庭状况普查,进行低保初审、动态管理等工作。

(二)不断提升低保规范管理水平

(1)加强了低保法规建设。喀什地区结合低保工作实践,不断完善各项低保政策制度,出台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先后制订了《喀什地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喀什地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喀什地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管理暂行办法》、《喀什地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管理暂行办法》、《喀什地区低保量化考核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低保政策、制度体系,推进了城乡低保工作的法制化进程。

(2)规范了低保工作程序。喀什制订了地区、县(市)、街办(乡镇)、社区(村、居委会)四级低保工作流程,明确了各级工作职责,使低保工作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喀什地区围绕《低保量化考核标准》按照制定科学化、申报审核程序化、审批过程公开化、资金发放社会化、低保对象管理动态化,档案管理规范化的要求,狠抓了城乡低保工作规范化管理。严格进行家庭收入和财产调查,规范申请、审核、审批和资金发放程序,保证困难群众随时申请,随时审核,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3)强化动态管理。喀什地区在低保工作上注重把握动态管理的两个环节:一是全面落实低保对象定期核查制度,对低保对象定期复查。二是在采取不定期的抽查和每季度一次的全面集中核查中2012年,各县(市)通过认真开展全面集中核查,共核查清理城乡低保对象70069人,占城乡低保人数的9%,其中城市低保对象8501人,农村低保对象61568人,对在核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进行严惩,初步形成了低保对象能进能出,低保标准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基本实现了“分类施保”和“应保尽保”,有效维护了喀什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贫困群众切身利益。

(三)积极开展实施了社会救助资金现金发放。

城乡低保资金都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高压线,为确保城乡低保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发放到城乡弱势群体手中,切实加强城乡低保资金的监督管理,喀什地区在民政、财政设立了专门的账户,实施封闭运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坚决杜绝摊派、拖欠、搭车收费现象的发生,充分保障了低保对象的权益。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经过多年的探索努力,喀什地区城乡低保救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在城乡低保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保障员编制、工作经费、交通工具。地、县(市)民政部门管理着全区71.5万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城乡低保对象,民政工作任务和工作量的成倍增长与各县(市)、乡镇基层民政工作人员少(乡镇民政干事专职不能专用)、经费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基层民政工作严重“缺位”,尤其是2012年1月1日起,所有的民政社会救助资金全部以现金形式发放。

建议:为确保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能在基层真正贯彻落实,改善工作条件,解决人员编制和交通工具,保障工作经费。

(二)解决低保工作人员特殊津贴或信访津贴。低保工作人员既要面对面接触大量有传染病的特殊困难群体(如艾滋病、肺结核、肝炎等),并且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45号)文件要求,还肩负着处理信访接待职责。喀什地区民政局低保中心仅2012年截至目前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600余人(次)。与此对应的是只有处理信访接待责任、义务,没有相应的权益和岗位津贴,导致基层低保工作人员对有传染性的特殊困难群众存在推诿,对信访事件不积极,不重视。

建议:文件规定解决低保工作人员特殊津贴或信访岗位津贴。

参考文献:

[1]李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

[2]曹海兵、刘建中、陆骏骅.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江海纵横.2006

篇5:民政局统筹城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化危为机担使命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XX局长以忠诚干净的政治品格、为民务实的宗旨意识、无私奉献的全局观念、运筹帷幄的驾驭能力和敢闯敢试的担当精神,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聚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带领我市商务领域干部职工夺取了阶段性胜利。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严格落实,强化政治担当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XX局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市部署要求,把疫情防控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疫情发生以来,XX局长大年三十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靠前指挥、强化担当,迅速调配人员,切实加强市场供应监测保障工作。正月初三,根据市委、市政府最新要求,XX局长连夜召开市场供应保障研讨会议,正月初四紧急召集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畜牧局、市供销社等市场供应保障组成员单位负责人,明确生活必需品储备、供应及价格监测各项职责分工,建立日调度工作协调机制。2月24日上午,根据市委要求,市X局牵头市委经济运行应急保障指挥部外经外贸运行工作组、消费与市场运行组,参与其余6个工作组,上午11:00,XX局长第一时间召集党组会议,传达工作任务,明确XX、XX、XX等同志分工负责,第一时间进入工作节奏。疫情期间,XX局长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企业复工复产,全局动员,全员保障,确保我市生活必需品市场稳定供应和商务企业高效复工复产。

二、无私奉献,秉承大局观念

XX局长始终秉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观念,疫情期间他作为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市场供应保障组、市委经济运行应急保障指挥部外经外贸运行工作组、消费与市场运行组和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第九督导组4个工作组的组长,每天兼顾指挥部工作例会调度和个工作组组织落实,面临的任务重、压力大、头绪多,他毫无怨言,以身作则,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带头担当疫情防控“急难繁重”任务,组织、参与各类会议数十场,每日处理公文几十份,每日坚持日报告亲自审阅定稿,多次率队赴县区就疫情防控组织领导、值班值守、市场供应、企业复工复产等工作进行实地督导。他的无私奉献的全局观念,为全市商务系统干部职工立起了一面旗帜,汇集了全体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蓬勃动力。

三、为民务实,牢守宗旨意识

一是全力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

疫情期间,XX局长作为市场供应保障工作组组长,组织专人调度全市重点粮油企业、农副产品养殖种植企业商品储备,修订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坚持对市场供应保障情况每日一调研、一研判、一发布,组织安排县区商务部门引导鼓励城乡重点商场生活超市部分及时开门营业,切实保障生活必需品供应。截止目前,全市生活必需品储备充足,商品价格运行一直处于合理区间。二是舆论引导群众理性消费。为确保市场秩序井然,XX局长安排专门人员组成宣传报道组,每日结合发改物价部门利用报纸、电视等公开市场供应情况及价格信息,消除群众消费恐慌心理。在市X局微信公众号开辟专栏每日推送一篇以上信息,提炼推广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的防疫公告、感人事迹、、倡议书、明白纸等信息。三是借助腾讯为村平台引导居民疫情防护。疫情发生以来,市X局在“为村政务大厅”推送“我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情况”、“口罩的正确戴法”等多篇防疫信息,累计点击十万余次,评论超五千条,让居民吃下“定心丸”。据不完全统计,市县两级商务主管部门、各乡镇(街道)等利用“为村”平台的“村有好货”等X大板块,累计推送防疫公告、科学预防知识、倡议书、明白纸等信息X万余条,使权威防疫信息高效下沉社区,净化舆论环境,形成乡村居民众志成城防控疫情的良好氛围。

四、精准施策,运筹帷幄驾驭

疫情发生以来,各类风险逐步增多,人员感染风险、舆情导向风险相继出现,XX局长深入分析疫情形势,保持清醒头脑、增强风险意识,抓紧抓实各项防控工作。一是加强实地督导,确保商场超市零事故。疫情发生以来,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尤其是各大商场、超市是人员密集区域,我省部分商超发生人员聚集性感染事件,XX局长对此高度重视,并根据疫情动态适时调整督导重点,先后率队、组织专题工作组赴全市X个县区对疫情值班值守、商场人员集聚等情况进行多频率、全覆盖、无死角的实地巡查,全面掌握战“疫”一线真实情况,及时起草并印发《大型商场超市疫情防控注意事项》10条,推行限时限流等具体措施,确保了我市未出现商超人群聚集性感染事件。二是精准服务,全力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为保障商务经济尽快恢复正常秩序,市X局持续完善外贸企业运行情况预报制度、外经贸会商机制、“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系统,组成商务法律服务工作组,通过电话、微信为企业提供合规体检和法律咨询服务。外资服务大使一线帮扶,及时将近期中央、省密集出台的X个政策文件传达到企业。同时,为企业调配口罩X万只,为X家企业X亿元资金缺口协调信贷支持,协调菏泽海关开通绿色通道,采取特殊时期特别办法,为外贸企业办理信用证明等手续。截止目前,我市外贸外资企业、大型商超、加油站均已全部复工,外贸、外资企业达产率分别为X%、X%。三是全力破解农产品滞销难题。1月29日,XX局长了解到X县X万吨蔬菜因疫情交通管制影响滞销,迅速组织专人摸清情况上报市指挥部,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滞销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但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需求下降,我市部分农产品滞销问题尚未得到解决,XX局长组织精干力量成立专题工作组,要求工作组充分挖掘“互联网+”潜力优势,第一时间主动对接市农业农村局、市畜牧服务中心及大众网,联合建立“滞销情报站”和“网上滞销产品超市”,累计收到有效滞销信息X余条,宣传发动爱心网友、爱心企业、各大超市解决滞销产品X多万斤。

五、敢闯敢试,勇于创新突破

篇6:民政局统筹城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扎实做好城乡低保工作,有效杜绝“人情保、关系保、骗保”等行为,推进城乡低保管理的规范化和社会化,我局于****年**月制定了《***低保听证制度》,同时,县人民政府印发《***城乡低保听证制度实施意见》(***„***‟***号)文件开始实施。

一、实施过程

听证会由村(居)委会负责召集,由申请人、听证委员、旁听群众参加。对申请人,由村(居)委会入户调查核实,研究形成申请人相关材料,组织相关相关人员组成听证代表,听证过程充分体现民主,既给申请人充分的发言权,也给申请人以支持和反对的空间,综合各听证代表的意见后,得2/3以上的票即形成一致决定,当场公布评议结果。听证结束后,评议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听证会消除了村(居)委会群众的误解和顾虑,扩大了基层群众对低保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实施情况

目前,城乡低保听证制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落实,全县大

部分村(居)委会均认真贯彻实施。自实施以来,我县共召开了**次城乡低保听证会,有**户**人通过低保听证会享受了城乡低保待遇,同时也有**户**人由于达不到2/3的投票数而未能享受低保待遇。

三、取得的成效

第一,申请人与审查人、听证委员等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现场听证,真正使贫困人员享受到低保,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更全面详细地了解国家的城乡低保政策。

第二,让居民参与、广泛接受民主监督,对低保申请人的情况进行评议和表决,不仅保证了申请人资格认定的准确性,同时也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使低保审批工作变得更阳光。

第三,通过提高低保工作透明度,有效地杜绝人情保、关系保,防止低保审批过程中弄虚作假、骗保现象的发生。

四、存在问题

第一,由于低保听证制度的实施是把审查权力广泛的交给了群众,而部分听证代表却存有私心,影响低保听证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第二,由于召开低保听证会需要耗费一定的物力、财力,而我局却无资金为各村(居)委会配备一定的工作经费,导致有的村(居)委会无法召开听证会,有的则把听证过程简易化,影响了我县低保听证制度的健康发展。

第三,有部分申请人对申请低保待遇存有一定的侥幸心理,在不能通过低保听证会后,继续纠缠村(居)委会干部,并无限次的提交低保申请,不断参加低保听证会,妨碍了低保工作的秩序。

篇7:民政局统筹城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今年上半年,**街道面对困难和挑战,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十九大精神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按照坚持统筹部署与精准施策相结合的思路,多项措施并举,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街道上半年主要亮点是:积极推进项目开展,协调完成恒力物流园项目收尾工作,预计10月投产营业;完成街道供热管网改造设计规划,计划取暖期前完成全街道供热管网改造;朝鲜族村特色村寨和晏屯村画家基地建设进入收尾阶段;**街道幼儿园实现开园,教育民生显著提升。

一、结合实际,认真开展主题教育,提升工作效能。

1、今年以来,我街道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安排与部署,在全街道开展主题教育中,提升领导干部的干事业的责任感、鼓舞了士气,以化解矛盾、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引导街道上下形成一心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2、宣传思想意识形态工作扎实开展。新闻宣传报道立足于“宣传,拓展形象”,在、等各级报刊、电台有声有色。同时,加强对共青团、妇联、民兵组织的领导,定期研究讨论群众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资源要素互动,统筹开放与合作,统筹发展与保护。

1、全力提升建设品质,优化拓展域内经济发展新空间,增强街道经济发展实力。

2、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明晰发展定位,树立全局发展思维,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改善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化问题,努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3、统筹发展与保护,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持预防和整治并举。全力解决“省委巡视组反馈问题”,治标和治本并用,建立长效机制。

4、坚持缩小差距与发挥比较,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大力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持续促进教育质量,完善就业创业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覆盖。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街道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环境仍不够理想,产业结构层次低、企业素质总体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民增收任务仍然很艰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财政收入压力依然较大;农村矛盾纠纷仍然较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还要进一步加强,等等。

篇8:民政局统筹城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关键词:职教,助推,户改

2009年底,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珠海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充分阐明了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有效就业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是适应经济结构转变、促进充分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大举措。因此, 重庆市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 人力资源素质不适应产业发展的矛盾将日益凸显,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对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的“314”总体部署, 助推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破解国家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难题, 提高重庆经济增长质量和竞争力,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民族团结和谐都具有重要意义。

1 重庆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0年底, 重庆市学历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218所, 在校生55万人, 高职院校29所, 在校生18万人。“十一五”期间, 全市职业学校已输送技能型人才近百万人, 对75万余名农村新增劳动力进行了培训就业, 开展了移民职业技能培训50余万人次。重庆未来10年可能新增4万亿元产值, 可新增就业岗位600余万个, 近5年中专生毕业后半年内就业率达95%。2010年全国有2.4亿农民工, 6000万留守儿童, 重庆在外地农民工430万人, 新增农民工岗位需求55万, 职校发展潜力巨大。

2 职业教育与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2.1 户籍制度改革与职业教育发展缺乏统筹协调

一是对户籍制度改革重要性、政策、办法等的宣传及认识不够, 有碍“转移”工作的持速推进。二是存在户籍制度改革的就业、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及配套资金压力。三是缺乏户籍制度改革与职业教育发展统筹配套规划。

2.2 渝东南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一是受不良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严重, 社会存在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的误区, 造成职业教育生源不够、素质偏低的现象。二是因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导致实验实习基地缺乏, 专业师资量少质弱, 办学质量不高, 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差。三是职业教育缺乏城乡统筹发展思路, 缺乏主城一类重点职校帮扶农村职校的引导, 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衔接不够, 职业教育未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活力。四是渝东南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亟需高层次人才缺口大与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突出。

2.3 农村职教发展不能适应户籍改革需要

一是因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重视不够、欠账较大、改革管理滞后等, 导致农村学校发展缓慢、招生困难。二是经费及师资投入不足, 办学条件差, 特别是“两翼”地区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教学设备、辅助用房、图书、计算机、试验实习基地等指标与全国同类学校相比, 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教育质量不高, 服务能力不强, 导致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不强, 教育发展滞后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四是农村职教布局规划滞后, 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 缺乏结合户籍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对职教发展的前瞻性全局规划。

3 对职业教育与户籍制度改革协调发展的建议

3.1 突出职教发展地位,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技术工人教育。针对重庆不少地区、企业出现“技工荒、民工荒”的实际,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争取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二是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符合产业发展需求。针对重庆工业化、城镇化提速, 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实际, 从教育体制上理顺中职、高职与技术本科教育的衔接关系, 解决好职教结构与人才结构不相适应的矛盾, 处理好发展、提高与普及的关系, 为建设西部经济高地提供人才支持。三是突出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的权威性、学术性建设, 确立职教理论的学术地位, 强化职教的社会性地位, 为大众化、平民化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3.2 创新职校发展规划和机制, 提高职教市场竞争力

一是把职校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合城市公共资源将城市建设中的文化、体育、商业等公共设施, 既服务市民, 又服务职校。职校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社区发展内涵、文化繁荣空间、群体消费市场和招商引资环境, 形成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 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格局。二是整合城市与职校资源。通过发展职业教育, 走扩大城市容量、改善城市人口结构的城市化道路。通过职校对农村劳动力转岗培训, 推进城市人口结构不断优化, 有效提高人口素质, 不断提升城市形象, 助推城市协调发展。通过规划建设职教基地, 着力解决职校布局分散、规模较小、实训不便等突出问题。三是加强对职教的政策扶持。对投资职业教育、民办职教的个人及企业, 学校建设及用地实行税费优惠, 并为其搭建行政服务、对外宣传、合作交流、基础设施、招生就业、教学改革、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和优惠政策扶持。

3.3 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 促进全市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提高发展民族职业教育的认识。明确民族问题的核心是发展问题, 发展的核心是教育及就业问题,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的定向专门教育, 因此, 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是关系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事。二是建立和完善民族职业教育投入长效机制。针对民族职业教育基础差、欠账大的实际, 各级政府应随着逐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加大对民族职业教育的“超常规”经费投入, 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经费保障。三是拓宽民族地区亟需人才培训渠道。科学制定中专、职高、技校“集团式”发展规划, 应用网络、电视、电影、广播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人才培训, 拓宽就业年龄空间, 满足经济对人才及用工需求, 为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四是创新民族职业教育考核机制。建立主城一类重点职校对民族地区职校结对帮扶捆绑发展机制, 为民族职校提供师资培训、优化管理、专业设置、基地建设、就业指导等。把民族职业教育发展纳入政府及主管部门年度综合考核内容, 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把职校教育作为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竞争能力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

3.4 创新农村职教发展机制, 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改革和完善农村职教体系。整合中专、职校、函大、农广校和民办校资源, 扩大农村职业教育群体, 积极探索高中加高职的教育模式, 发展农村社区学院, 开展灵活多样的专业技术培训, 使农民一看就懂, 一学就会, 学了能用, 用能致富。二是突出农村职教实用性和技能性特征。把教育重点转移到培养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亟需全面发展各级各类人才上来。以升学无望的初高中毕业生为对象, 开设种养、加工、商贸等区域特色与当地农业生产相适应的专业和课程, 突出实用性和技能性,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聘任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 加强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人才交流, 从工厂和企业中聘请合适的技术、管理和科研人员在校任兼职教师等满足职教需求。

3.5 创新职教市场机制, 拓宽教育发展空间

一是加强管理体制创新, 推进城乡职教统筹发展。建立以市教委和区县 (自治县) 政府共建共管职业院校的体制, 整合人力社保、农业部门组织的技能鉴定、人才交流、农村劳动力培训职能, 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统筹。二是创新发展思路, 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及集团化的办学发展思路。通过成立职教基地、职教研究会等跨校组织, 增强院校间的联系与合作。建设职教师资流动站, 推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有序流动, 打造职教基地品牌, 推进职教向规模化发展。三是推进职教投资主体多元化、层次多样化、专业设置特色化发展。职教基地建设按照政府投、学校筹、社会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学模式。采取政府支持、市场运作、校企结合等方式, 建立应用技术本科、高职、中职、农技推广等多层次培训体系, 提高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公报

[2]中国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3]重庆市政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4]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3号)

[5]中共中央关于重庆市成为城乡统筹示范区的决定

[6]国务院批准重庆市建立内陆保税港区的决定

[7]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代表大会报告》

[8]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渝府发〔2009〕78号)

[9]重庆市城乡教育及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篇9:民政局统筹城乡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本课题依据公开的数据资料,经甄别、核实的基础上对全国318个地市州盟(除19个直辖市和副部级城市)进行了相对富裕程度的监测评价。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监测评价采用人口、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地区发展和财政统筹等五类22个公开客观数据,将指标分为居民富裕集合(居民收支类、公共服务类)和统筹发展集合(地区发展类、财政统筹类)二个集合,使用综合指数分析和分类坐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地区相对富裕程度分A+、A、A-、B四个等级和I、II、III、IV四个类型。监测评价是一个比较客观实用、以人为本、以人均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要调控手段的监测分析体系。根据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等级和类型,可以非常直观地考察出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差异性,并为区域统筹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导向。国家提供公共服务时要根据公共服务水平的全国差异性分成不同等级和标准,确定基本的保障性等级标准并进行保障性财政转移支付,消除绝对落后现象。

一、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差异性

地区相对富裕程度反映了地区发展水平的一个侧面,特别强调的是统筹发展的目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各地区已经成为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地区的相对富裕程度差异性也非常大。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差异性可以用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差)、极差率(最大值与最小值差比)、差异系数(标准差与平均值比)等指标来度量。

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差异情况见表-1。

全国地市州盟中郡富强指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极差达到202.06,比值达到6.14 倍;最大的10%(三十个)地市州盟与最小的10%(三十个)之比达到3.61倍;相对发达地区(125以上的A+级)和相对落后地区(75以下的B级)的中郡富强指数平均值分别是159.75、59.44,两者的比值达到2.70倍。

二、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等级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分为A+级、A级、A-级、B级等四个级别。全国318个地市州盟的相对富裕程度等級分布是:A+级38个,占11.95%,A级45个,占14.15%;A-级103个,占32.39%;B级132个,占41.51%,具体见表-3。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等级呈现“洋葱头”形状,不是“橄榄形”,相对发达地区数量少,相对落后地区的数量却占很大比例。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等级的划分为地区统筹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点工作对象。

三、全国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类型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分I类、II类、III类、IV类等四个类型。全国318个地市州盟的相对富裕程度类型分布是:I类71个,占22.33%;II类13个,占4.09%;III类16个,占5.03%;IV类218个,占68.55%,具体见表-2。

全国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类型呈现“葫芦”形状,说明地区的居民富裕与统筹发展之间是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和财政统筹是提高居民富裕的直接手段。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类型划分为地区的统筹安排提供导向。

四、全国中郡富强指数相对发达地区

根据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大小划分出等级和类型,全国相对发达地市州盟就是地区相对富裕程度为A+级I类地区,共计38个,占总数的11.95%;人口1.40亿,占全国地市州盟总人口12.47%。全国相对发达地区名单见附表中的前38个。

全国中郡富强指数相对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具体是:东部地区25个,中部地区4个,西部地区7个,东北地区2个;在省市区分布是:广东7个,浙江7个,江苏5个,山东4个,内蒙古4个,新疆2个,安徽1个,福建1个,甘肃1个,海南1个,河南1个,黑龙江1个,湖南1个,辽宁1个,山西1个。

全国中郡富强指数相对发达地区前十位是:广东佛山市、新疆克拉玛依市、广东珠海市、江苏无锡市、江苏苏州市、广东东莞市、广东中山市、江苏常州市、浙江舟山市、浙江嘉兴市。

全国相对发达地区在东部沿海地区呈网络分布,在其他地区呈点状分布。

全国相对发达地区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东部沿海率先发展型、区位优势综合发展型和资源优势综合开发型。

五、全国中郡富强指数进步地区

根据两个年度的地区相对富裕程度的变化情况,将中郡富强指数上升变化(排序、幅度)最大的部分地区选择出来,共有30个,作为全国中郡富强指数进步地区,也是全国“强国富民”进步地区。

全国中郡富强指数进步地区在省市区的分布(按汉语拼音顺序)是:安徽2个,广西3个,河北2个,河南6个,湖南1个,江西1个,内蒙古1个,青海1个,山东6个,山西2个,陕西2个,新疆2个,浙江1个,具体名单见表-3。

全国中郡富强指数进步地区利用区位比较优势和资源比较优势,正确定位,加快发展,加强统筹,强国富民工作走在全国前面。

六、全国省市区相对富裕程度检测评价

上一篇:小学年级组工作计划怎么写下一篇:商贸公司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