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教师职称答辩题库

2024-08-11

高级教师职称答辩题库(精选6篇)

篇1:高级教师职称答辩题库

高级教师职称答辩自述

尊敬的各位评审专家:

大家好

我叫XXX,现年XX岁,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为XXXXXXXXX学校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数学教学工作。我1985年8月参加工作,30年来,一直工作在农村教育教学的第一线。1996年1月被聘为二级教师,2003年1月取得一级教师资格,2005年1月被聘为一级教师。

我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能够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吉林省教育厅重申“六条严禁”。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通过30年的工作实践,我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了自主驾驭课堂的能力,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能够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言传身教,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为培养下一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2:高级教师职称答辩题库

关于今年中学高级教师资格评审面试答辩 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今年中学高级教师资格评审面试答辩定于 11 月 27 日-28 日举行,所有申报高级教师资格者须全部进行面试答辩。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地点:龙岗区布吉荣超路深圳外国语学校龙岗分校。候考室设于二楼阶梯教室。

二、面试答辩具体安排:具体人员、时间、教室、组别 请参照《面试答辩安排表》(附后)。

三、面试答辩具体要求及程序:面试答辩均以口头形式 进行,不得携带书面材料进场,无需制作课件。面试答辩内 容包括申报人述职和专家评委提问两个环节。(一)答辩对象根据安排到指定地点等待,抽签决定面 试答辩顺序。(二)答辩对象经工作人员引导进入答辩现场,将证件 交予工作人员查验身份。(三)经答辩组长提示后,答辩对象首先以口头形式述 职,主要结??申报条件简要介绍本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情 况。(述职时间控制在3 分钟以内,工作人员在剩余1 分钟 时举牌提示)(四)述职完毕后,答辩人向答辩组说明述职已完毕并 请专家提问。(五)专家评委针对答辩人材料审核情况和本人述职情 况提出问题,答辩人回答,必要时可以追问。专家评委将提 出的问题及答辩人得分情况记录在相应位置。(专家评委提 问时间控制在7 分钟以内,工作人员在剩余1 分钟时举牌提 示)(六)经答辩组长提示后,答辩结束,答辩人退场。答 辩人不得在现场及附近逗留。

篇3:高级教师职称答辩题库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成都市部分高校高级职称教师, 共200名, 其中男性112名, 女性88名;平均年龄为48岁, 副教授62名和教授138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教育网高校资料数据库、期刊论文数据库等多种途径, 以“体育行为、健康状况、高校教师”等为关键词查询了大量有关高校教师群体活动方面的文献资料。

1.2.2、调查法

采用随机抽样对成都市高校高职称教师群体进行问卷调查, 其信度、效度检验均达到要求。

1.2.3、专家访谈法

走访十余位高校体育研究专家学者, 了解其对高校高职称教师群体体育锻炼与健身的看法和建议。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平均值、百分比、单因素方差检验等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锻炼的时间安排

体育锻炼的时间安排是指运动时间在一天之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 所调查的高校高职称教师群体有37人选择在早上进行锻炼, 占锻炼总人数的18.5%, 有92人选择在傍晚进行锻炼, 占总人数的46%, 选择在上下午的有32人, 占总人数的16.0%, 选择不定时间的35人, 占17.5%, 有18人选择在晚上时段进行锻炼占总人数的9%。成都市高校高职称教师群体不分年龄, 性别与职称, 在体育锻炼时间上均多数安排在傍晚锻炼, 与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全呈现出不一致的状态, 这可能与高职称教师群体的职业特点有关。由于高职称教师群体担负着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 为了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而较少选择早上和晚上锻炼。

2.2、锻炼的强度

体育锻炼的强度是指运动时的负荷强度, 他是指在单位时间或单个 (组) 动作中运动员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刺激。也可以理解为在单位时间或单个 (组) 动作中运动员所承受的一定外部负荷量所引起的内部应答反应。其大小是由应答反应的速度及其相对应的外部负荷的大小所决定的。如果是指外部和内部绝对负荷值的话, 那么外部和内部强度就是指单位时间或单个动作中所完成的训练量或所表达出的心理, 生理量。本文所讨论的负荷强度指生理强度, 它一般通过练习的速度、远度、高度、负重量或练习的难度给予衡量。负荷强度对健身效果影响很大, 根据训练学上的研究表明, 机体的适应性变化与负荷程度密切相关, 如果强度太大不但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 反而会造成身体的损伤。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身体活动不足是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危险因素;而且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新的研究表明, 即使是经常参加轻度和中等强度的锻炼也能产生临床上相应的健康益处。身体活动有利于保护健康的根据来源于流行病学研究, 有日本学者研究证明:对中年人采用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在半小时到45分钟之间能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 美国学者建议每个成年美国人应该在每周的大多数日子, 最好是每天, 累积30分钟或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 这样能有效的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的一个例子是2英里的快步走。由于对锻炼的强度测量比较困难, 鉴于实际的科研条件, 本文以高职称教师群体锻炼后的自我感觉为依据, 把“无感觉”与“全身微微发热”定义为小强度, 把“微微出汗”与“中等出汗”定义为中等强度, 把“出大汗”定义为大强度, 按照此标准, 在调查的200人中127人是中等强度, 占总人数的63.5%, 可见成都市高校高职称教师群体在运动时的强度是比较合适的, 以小强度和中等强度为主。这同时也说明了高职称教师群体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是以健身娱乐为主, 而不是以争胜为目的, 所以在强度的调节上, 多数人选择中小强度, 防止身体太疲劳以免影响晚上和第二天的工作。

2.3、锻炼项目选择

成都市高职称教师群体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排前五位的依次是:散步、跑步、羽毛球、乒乓球、气功太极拳, 这与2001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中的前五位体育活动项目大体一致, 只是少了游泳, 多了气功太极拳。从项目的选择情况我们可以看出高职称教师群体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以投入较少、场地器材简单技术性不强的基础部分项目为主, 并有逐渐向需要一些专门场地器材和经费投入的项目发展的趋势。

2.4、锻炼的参与形式

锻炼的参与形式是指参加锻炼时以何种参与方式进行。它有个体形式 (个人) 与群体形式 (与他人) 之分。以个体为主的锻炼参与形式具有灵活、随意的特点, 适合进行一些个人体育项目, 如跳广播体操, 跑步等。群体形式比个体形式具有较好的健身气氛, 有利于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易调动人的积极性, 培养竞争和协作意识, 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 它不仅适合个人体育项目而且适合集体项目, 但它对场地和组织管理的要求要比个体形式高。所以群体在选择锻炼的参与形式的时候,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体内部的组织化程度和现实的锻炼条件。在调查的200人中, 发现选择“个人锻炼”的占总数的19.5%;选择“和朋友同事一起”的最多, 占总数的31.2%, 选择“俱乐部锻炼”的“社区锻炼”的分别都在10%以下。从选择率的排序我们可以看出成都市高校高职称教师群体在锻炼参与形式上体现出注重社交, 突出个性的选择趋势。反映出该群体有较好的健身意识, 自主性强, 另一方面说明了单位与社区组织的不力与不重视。

2.5、锻炼地点选择

调查显示高职称教师群体选择锻炼场所的先后顺序依次如下: 第一位的是选择在本校体育场进行锻炼, 有129人, 占总人数的64.5%, 随后是选择住宅区空地的, 占总人数的16.6%, 排在最后的是选择在公共体育场的, 占总人数的6.0%。由于高校里的运动场地多, 许多不收费, 而且许多教师住在学校或家离学校很近, 所以选择在高校体育场进行锻炼成为了高职称教师群体的首选。现在很多住宅区都配有很好的体育设施,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的人也选择在住宅区空地进行锻炼。

3、研究结论

3.1、成都市高校高职称教师群体不分年龄, 性别与职称, 在体育锻炼时间上多数安排在傍晚锻炼, 与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全呈现出不一致的状态, 表现出很明显的职业特征。

3.2、成都市高校高职称教师群体在运动时的强度比较合适, 以中等强度为主;表现出锻炼是以健身娱乐为主, 而不是以争胜为目的, 防止身体太疲劳影响晚上和第二日工作。

3.3、成都市高职称教师群体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排前五位的依次是:散步, 跑步, 羽毛球, 乒乓球, 气功太极拳。其中男性倾向于较剧烈竞争性强的项目, 而女性却倾向于传统的、展示人体美的锻炼项目。

3.4、成都市高校高职称教师群体在锻炼参与形式上体现出注重 社交, 兼顾亲缘, 突出个性的特征。

3.5、在高校体育场进行锻炼成为了高职称教师群体的首选, 有 相当一部分的人也选择在住宅区空地进行锻炼。

项目基金来源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 (体育社会科学) 点点研究基地课题, 项目号:TY201017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法, 对成都市部分高校高职称教师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 认为:成都市高校高职称教师群体在体育锻炼时间表现出很明显的职业特征, 运动时的强度比较合适, 以中等强度为主;表现出锻炼是以健身娱乐为主, 而不是以争胜为目的, 其中男性倾向于较剧烈竞争性强的项目, 而女性却倾向于传统的、展示人体美的锻炼项目, 在锻炼参与形式上体现出注重社交, 兼顾亲缘, 突出个性的特征, 高校体育场进行锻炼成为了高职称教师群体的首选。通过分析本文希望高校领导加强重视教职工参与体育锻炼的力度, 研究和开发适合高职称教师的趣味性群体活动项目;要采取积极措施, 鼓励、引导非体育群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关键词:高校,高级职称,教师,体育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力研.来自中关村的健康报告[J].体育文史.1998.2.

[2]何福根.知识分子健身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J].体育学刊.2004.11.

[3]胡海青.科技人员身体锻炼与防御方式、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

篇4:应增加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层次

不少中学高级教师自认为自己职称已到头,正所谓“船到码头车到站”,没有多少发展空间了。一般的中学教师二十二三岁毕业,快的三十二三岁就能评上中学高级教师,迟的四十岁左右也能评上中学高级教师。由于没有更高的追求目标,所以不少本来可以更优秀的中年教师渐渐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有的中学高级教师连备课笔记、听课笔记都不写;有的几乎不参加校内外的教研活动,对教学设计、论文、优质课的评选等看都不看。比如:现在,在各种论文评比中已经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参评的教师几乎都是“小年轻”,40岁以上的教师提交论文的很少。

二、中学高级教师的水平差异悬殊

以安徽省为例,除具备基本条件外,教师要评中学高级的“硬条件”主要有两项:(1)任现职以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成绩,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共有9项条件,下面仅简单列举3项条件):①被评为县级以上优秀教师或被评为市级以上“教坛新星”。②在学生初中毕业学业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或会考)中,所任班级学科平均成绩(等级)、合格率名列同层次学校的前1/4。③所带班级的学生在参加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高中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专业技能竞赛,以及汇演、汇展、体育比赛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奖项。(2)任现职以来教研、科研成果,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共有8项条件,下面仅简单列举3项条件):①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不含增刊,下同)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篇,或在市级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2篇。在农村连续从教满15年的,在市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篇。②参加县级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研究课或课例分析课教学1次以上,并获得较好的效果;或在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学大奖赛中获一等奖1次,或获得市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以上(农村教师获得市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1次。③从事艺术和体育教学工作的教师,本人在教育、文化、体育部门主办的市级以上汇演、汇展或比赛中获奖2次以上,其中三等奖以上1次。

从上述要求可见,获得中学高级教师的难度一般,要求基本条件合格、“硬条件”不“软”即可。在评审时,有的教师的评审材料刚好达标(只符合两项“硬条件”各自中的一项,可能达到的还是较低的要求),而有的教师评审材料远远超标(不仅符合两项“硬条件”各自中的多项,而且每项都达到较高要求)。这造成同为高级教师,在参加评审时,教育教学水平、教科研成果差异显著,而他们所享受的一切待遇却完全相同。

三、应增加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层次

笔者认为:对中学高级教师进行分级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时机已经成熟。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出台对中学高级教师进行分级的文件,增加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层次。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将中学高级教师分成三级,即一级中高、二级中高、三级中高。

三级中高经过两年才能评审二级中高。评审二级中高,除了其他一些条件外,在教科研成果方面,参评教师必须于任期内在省级及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2篇;主持或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过市级以上教科研课题研究1项,并通过成果鉴定。

二级中高经过3年才能评审一级中高。评审一级中高,除了其他一些条件外,在教科研成果方面,参评教师必须于任期内在全国核心刊物或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2篇;主持或作为课题组核心成员,参加过省级以上教科研课题研究1项,并通过成果鉴定。

获得高一级职称的中学高级教师,待遇相应得到提高,与工资挂钩。

2对评上一级中高或教授级中高的教师仍提出要求。例如:每两年要上一节县级以上的示范课或作一次县级以上的专题讲座;每两年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篇;每两至三年,作一次市级或省级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汇报;帮助青年教师实现专业成长(如推荐并指导一名青年教师上一节县级以上研讨课),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篇5:高级教师职称答辩题库

最重要的一点:你要对课本上的重点篇目非常熟悉!对于现代文来说作者、题材、课文重点、重点句子词语、中心思想等你都要明了。对于文言文来说,要求学生掌握的,你必须也要不折不扣的完成,要求背诵的古诗古文评委或让你背诵,或让你默写,重点句子词语会让你翻译,易错的句子会让你板书,古文的文体知识,句式,名句赏析都会一一考查。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

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 ②表插说 ③表声音中断、延续 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 ②现象←→本质 ③原因←→ 结果④慨括←→具体 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 滥用虚词(介词)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第六部分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第七部分 新闻知识

1、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2、狭义的新闻报道专指的就是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3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主标: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标: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标: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倒金字塔结构: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

4消息的特点。:

1、传播性

2、时效性

篇6:高级教师职称答辩题库

一、简答题(40分):

A.你所任的学段________所教学科_______ 1.说出你所教课程的性质。

答: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2.简要说明本学期你所教学科教材的编写特点。

答:本书内容包括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最后一个基本初等函数。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一,它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有一定的应用。

3.列举你所教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

一、常用的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二、国外教改中的数学教学方法

1.发现法 2.程序教学法 3.范例教学法

三、国内教改中的几种数学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 高中数学教材只是一个蓝本,如何利用好这个蓝本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数学教育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还记得以前上学时老师给我们上课,对于教材上内容基本上是不经过“加工”,直接灌输给我们,这种方式处理教材的弊端很多: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等等,这种照本宣科的处理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要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更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吃透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讲解教材”,始终是中学数学日常的教研教改的焦点,自然也是

砥砺教师专业“锋芒”的“磨刀石”。基于此,现就高中数学的教材教法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4.你在教学中常运用哪些评价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答:在我十几年的教学经历中,我感到比较困难的不是怎样去备好一堂课,而是怎样去驾驭一个班的学生,调动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来听自己的课。我想这也是我们所有从教者的一种心声吧!我说说我的几点体会:

一、师生互动

二、运用情境

三、适当鼓励

四、亲近学生

5.简要说明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

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近几年的新课改要求当今教育教学目标不能只是以往的教给学生知识,要求达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往往感到不知如何从整体上来把握三维目标。因此,在现实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还是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主,至于后两个维度目标能意思就意思一下,实在不行就毫不犹豫地丢掉;第二种,在课堂中割裂三维目标,把三者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第三种,过于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等目标,忽视知识与技能目标,结果使教学失去了知识这一目标和载体,给人以华而不

实的感觉。那么如何有效地落实三维目标呢?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下面我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来谈一谈。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落实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注重了知识却忽略了能力,这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所学到的只是书本上死的知识,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统一呢? 1.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创设一系列富有趣味性与艺术性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使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来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主动学习知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教师要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习得新知、形成技能。一方面通过学生对概念、定理的学习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知识规律,实现知识的内化。另一方面将这些数学思想与方法应用于综合性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技能。

3.知识的实际应用阶段。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学会相关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而且还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知识的内化。在此阶段的任务就是巩固学生所学,并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数学训练多样化,主要包括:基础性应用用以巩固知识,综合性应用加强知识点间的联系,发展性应用主要是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开放性习题。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与方法。我认为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特别是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教师不要怕学生不懂,要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发现。学生只有在遇过挫折后才会成长。

1.教学内容问题化,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探索的动力。在教学中,一方面我们要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鼓励学生质疑,使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挑战教师,勇于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运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得出结论。

3.体验教学。对学生发展而言,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或理解,而体验正是一种心智活动。比如,学生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实际体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后者肯定优于前者。

三、数学课堂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说到这个目标,许多数学教师感到不知如何是好,认为这个目标应该是语文和政治、历史教师的任务啊!其实,数学教师也有责任而且也能完成这个目标的。1.数学教材中许多概念的发现、公式和定理的建立,背后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教师应充分发掘,将这些科学知识与有血有肉的和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不仅使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来龙去脉深刻地理解,而且无疑会赋予这些内容大量的情感色彩,增强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信心,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

2.教学评价要多元化。单一的教学评价不符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我们要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与多样的评价方式,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要表扬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又要肯定回答错误的学生的积极性;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形成;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对于学生错误的见解与解题思考要重在引导,促进学生自行修正。

3.调动教师自己的积极的情感因素来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踏进教室的那一瞬间,就应该把所有的烦恼、悲愤的情绪抛之室外,带着愉悦、微笑,宽容、鼓励来开展教学。教师的每一个充满深情的微笑、抚摸与鼓励,目光中的关切与期待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会成为学生情感升华的催化剂。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这三个目标不是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是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时应该做到这三个目标的水乳交融,切忌分割开来。

总之,三维目标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教学理念的进一步完善。作为教师,我们应用心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学科中落实好这三维目标,上面所述只是本人的一些见解,希望能给同科目的教师一些参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努力,为落实三维目标想更多的方法,为学生的教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60分)就你近年来讲过的感触最深的一节课,描述课堂教学过程中最有创意的情景,并从教育教学理论层面加以分析,谈谈这节课

对同行教学的借鉴意义。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对一名高中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首先是对数学概念的反思。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想,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去了解世界:用数学的精神来学习。而对于数学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去挖掘数学,他不仅要能“做”、“会理解”,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去“理解”,去挖掘、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辨证等方面去展开。

以函数为例: ● 从逻辑的角度看,函数概念主要包含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三要素,以及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性质和一些具体的特殊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这些内容是函数教学的基础,但不是函数的全部。

● 从关系的角度来看,不仅函数的主要内容之间存在着种种实质性的联系,函数与其他中学数学内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方程的根可以作为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不等式的解就是函数的图象在轴上的某一部分所对应的横坐标的集合; 数列也就是定义在自然数集合上的函数; 同样的几何内容也与函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在教学生是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高中数学教学几点反思

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已将两年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0分钟的学习效率,这对于刚刚接触高中教学的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要把握以下几点:①要对新课标和新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③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④要把握教学课堂的气氛。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并在此基础之上自主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

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适当地还可以插入与此类知识有关的笑话,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选择例题时,例题最好是呈阶梯式展现,我在准备一堂课时,通常是将一节或一章的题目先做完,再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型和本节的知识内容选择相关题目,往往每节课都涉及好几种题型。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四、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每一堂课都有规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模型,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立体几何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铅丝做一个立方体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各条棱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各条棱与正方体对角线之间、各个侧面的对角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这样在讲授空间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通过这些几何模型,直观地加以说明。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谈话、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五、关爱学生,及时鼓励

高中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并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在一堂课中,教师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操作,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探究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7、切实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浮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8、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习效率,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应该多思考、多准备,充分做到用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反思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事关一节课整体的重要问题,是教师备课的目的所在。

在老师的教案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认为可有可无。

2、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定位于学生而是指向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仍然是把教师当作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

3、教学目标设计忽视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的培养。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反思一: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指明灯,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南,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夸张。教学目标如同写文章时的大纲,大纲的好坏决定着文章的条理,决定着故事的情节,教学目标的定位决定着教学行为的实施,决定着是过程目标包涵在知识技能目标中实施,也决定着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没有教学目的课堂教学犹如放野马,脚踏西瓜皮滑到那算那。

反思二: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学生主体,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生学习之后所发生的变化。而“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是把教师作为行为主体,而学生变成了老师灌输的工具。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制约,相互促进。因而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作为行为主体,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实施的指南,真正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反思三: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

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对学生而言,数学学习过程既是他们接受、探究、处理、反馈数学信息的过程,也是他们形成、表达、传递学习数学情感的过程。积极的情感可以促进学生学好数学,为他们的终生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没情感的课堂如同嚼蜡,枯燥无味,尤其是数学课更是如此。

3、反思教学过程现象1:逢课必“情境引入”,导致创设情境流于形式。案例:某教师在讲抛物线方程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知道赵洲桥吗?想不想看看?同学们回答:想┉。老师马上打出赵洲桥的图片,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赵洲桥的图片+知识新授,其次是赵洲桥的图片+例题,再次是赵洲桥的图片+巩固练习,最后还是赵洲桥的图片+总结。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作用呢?反思:我们为什么要“创设情境”,仅仅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一下?给传统教学加点“味精”吗? “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如果情境创设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虚构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宁可不要。不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渲染情境,也不是所有的情境创设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利,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讲解。我们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更不能是虚拟的,我们需要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现象2:“我拼、我拼、我拼拼拼” 案例:公开课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班级的桌子全都要重新拼一遍,有时两两相拼,有时三三桌子相拼,经过教师的安排依次坐好,后来听得多了,才知道由于要进行合作学习。课桌一拼就表示走进新课程了?就表示合作学习了?再看,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的效率,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不少教师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就其课堂形式来看,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具体表现在:就教师而言,部分教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合并”,认为提几个问题,再把桌子拼拼,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导致学生对如何合作无从下手。同时部分教师给出的讨论题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想在哪讨论就在哪讨论,甚至于学生讨论的题目并不具备讨论的价值问题都也要在小组里讨论。有时讨论的时间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就学生而言,讨论中不能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你讲你的,我讲我的,从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小组中只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

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合作,这种合作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之上等。

现象3:刻意“孤立”文本──用教材教就不要求品味教材吗?案例: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的书本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课本。反思:上面的现象从一个极端走另一个极端。新课程标准提倡老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然而这一教学理念却成了一些老师随意处理教材的借口,一些教师出于“用教材教”而不去吃透教材,甚至脱离教材。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内容不能只限于书本,它既来自课本,但也来自学生生活;教材不是学生的全部世界。“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一些教师错误地理解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以至于有的课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有的教师甚至离开文本去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有的课堂甚至从开始到结束根本见不到有教材。以上种种,对教材本身的学***削弱了。

现象4:课堂提问表面热闹,其实华而不实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学的艺术全在于

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和要点,泛泛而问。由于问题的结果已经很明确,这样的提问表面热闹,实质流于形式,肤浅,对启迪学生的思维毫无意义。

2、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只关注结果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很少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想出来的”?

3、提问只面向少数优等生,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他们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逐渐对提问失去兴趣。

反思一:课堂提问要注重质,面向多数,而不是关注形式、数量、面向尖子。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拙劣的提问。那种“是不是?”的提问仅是表面的热闹,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

反思二:提问要目的明确,表述清楚;教师提问要考虑到提什么样的

问题,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提问。是关注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还是能力目标。同时一个好的提问必须表达清楚,准确严密,词不达意的问题会让学生茫然失措,浪费时间。

上一篇:续写《稻草人》下一篇:英美浪漫主义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