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高分作文

2024-08-15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高分作文(精选6篇)

篇1: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高分作文

【绽放在沙漠中的美丽】

一直以来,我都对这个在撒哈拉大沙漠走出来的奇女子情有独钟。阅读她的文章,总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了解她的经历,让我对人生的意义豁然开朗。这个奇女子,就是《撒哈拉的故事》的作者,三毛。

三毛是个热爱自由、热衷于幻想,并且不愿与任何繁复妥协的人。当三毛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撒哈拉大沙漠时,她蓦然感受到了那份属于前世的乡愁。从此,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去那片荒凉的土地,不惧黄沙漫天、风声四起,不为做个女探险家,只为了圆一个心愿:“那里有属于我前世回忆的乡愁”。

于是,三毛来到了撒哈拉,来到了这个叫做阿雍的小镇,住进了一个小而破的房子里,《撒哈拉的故事》由此展开。尽管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有的只是漫漫黄沙和骄阳的炙烤,但三毛和荷西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开始自己动手装修房子,为了省钱,甚至用装棺材的木板箱子来做家具。很快,他们就将自己的家装饰成了撒哈拉最美的房子,一个美丽圣洁的殿堂。于是,他们结婚了,最能知晓三毛心意的荷西,送她了一副骆驼头骨!这对富有生活情趣的夫妇,带着一双慧眼,探寻着撒哈拉的故事,正如同三毛所说:“这一次直渡撒哈拉,我们双双坠入它的情网,再也离不开这片没有花朵的荒原了”。

三毛的文章,永远都像是在用一种很温暖的口气,向我们娓娓道来她在撒哈拉的经历以及感受,没有华美的辞藻,却有富有征服力的语言,字字珠玑,打动人心。“人,真是奇怪,没有外人来征服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价值。”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啊,但细细品味,又是多么符合我们的心理啊:那么多人总是会感到自卑,究其原因是觉得自己不被认可;可假如被许多人虚伪地称赞后,即使你做的并不完美,却也会在别人的言语下滋生傲慢情绪;“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走这么一遭!”这话使书外的我感同身受,生命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又何必惶惶终日,或是平平淡淡度过这一生,我们都应明白一个道理:既来之,则安之。

三毛征服我的,不仅是她那孤独自闭的少年时代、多灾多难的情感历程,也不仅是《撒哈拉的故事》中所提到的那些极富传奇色彩的流浪故事,还有她那些自然天成的真性文字,以及她那份敢做敢爱的真性情。正如同她自己所言,她是灵魂骑在纸背上,红尘不悔追梦人。

正是她那份敢做敢爱的真性情,才造就了她妙笔生花传天涯的极致人生。

而这份绽放在沙漠中的美丽,还在每个读者心中延续……

篇2: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高分作文

接下来就毫不犹豫的买下了三毛老师一套书籍,第三本看的就是《撒哈拉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也是这本。 看到三毛老师和荷西的爱情故事,如果说可歌可泣就太夸张,但是绝对让很多人羡慕。

谁不渴望这样的爱情,不管你做什么我都陪着你,背后默默支持你。 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句话,“我想过很多遍什么是最好的爱情,如果前方有一条我曾跌得面目全非的路,而你执意要去,我不会拉住你说不要去,而是给你准备最耐穿的鞋子,备好雨伞,告诉你第二个路口地很滑,第五条街上有小偷,路边的切糕不要买,告诉你,回来家里有饭。”

这或许最能概括他们之间的爱情了。 这本书中,带我们领略了非洲的另一翻景象,这里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国家,也知道了并不是所有的黑人都是蛮横无理。

我一直都很羡慕三毛老师,可以看遍人生百态,赏遍人生中最曼妙的风景,让那天涯何其远和人世道阻且长都抛之脑后。 在现实中,生活太拥挤,喧嚣都市的人们,从《撒哈拉的故事》中感受到自由的快乐,生命的热度,找到了共鸣,填补了空白,为其单调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动力。

篇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高分作文

整部书中, 或许根本感觉不到语言有多么铺锦列绣, 而是用平实的语言, 像在给一个老朋友讲她一段旅行的日子, 读着她的文章, 有时仿佛感受到了来自大沙漠中充满异国风情的热风拂过脸颊, 有时读着那些沙漠中女人的遭遇, 却又揪心无比, 像三毛一般对她们的遭遇愤愤不平。通过她眼里的世界, 我们对于心灵的栖息地仿佛又打开了一扇窗户。

一、笑看风雨的人生态度

三毛, 出生在重庆一个普通的家庭,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她在初中时期就读完了市面上可以买到的世界名著。这样的一个奇女子, 普通学校自然是容不得她的。休学后, 在父母和顾福生、韩湘宁、彭万墀三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 在诗词古文、英文和绘画方面都打下了基础。就像别人说的那样, 她就是像一个孤独流浪的灵魂, 哪里都无法留住一颗流浪的心。在来到西班牙之后, 她终于遇见了那个让她愿意许下誓言, 并深爱一生的人, 那个人就是荷西。随后她在自己作品里, 大都写到了与荷西快乐无忧的婚后生活, 也正是有了荷西, 才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最可爱、最快乐的三毛。

在《撒哈拉的故事》里, 三毛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在大沙漠里发生的事, 既有沙漠的少数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习俗, 更有她与荷西简单而又浪漫的生活小事。或许我们都会觉得在沙漠生活真是件洒脱而又浪漫的事, 对三毛的流浪生活甚至充满美好的向往, 但当你翻开这本书时, 你会发现, 三毛在一件件讲述她在沙漠里发生的事时, 在字里行间, 仿佛感受到她的脆弱和忧伤, 但她从不明明白白讲出来, 她永远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积极开朗、苦中作乐的流浪者的形象, 这正如她的母亲所说, 她从不逃避命运, 总是勇敢面对人生。

三毛曾说:“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 在于是否痛快活过。”生命里即便有许许多多困难与无法抗拒的命运的捉弄, 但我们要学会乐观看待它们, 用积极的心态迎接它们, 在书中的《素人渔夫》这篇文章里, 三毛讲述了她与丈夫两人因为经济困难, 迫不得已体验了一把上街卖鱼的故事。故事的开始, 三毛列下收支账单告诉荷西今年赚了很多钱, 并安慰荷西在沙漠的辛苦是值得的, 荷西起了兴致, 两人便去了当地最好的饭店消费了一把, 回来之后, 三毛又把账单支出的另外一部分告诉荷西, 赚来的钱都被花光了, 两人便信誓旦旦地说再也不帮别人拍照, 也不再去旅行了。最终两人通过自己打鱼卖鱼, 赚来了一笔钱, 还是大吃了一顿, 花光了赚来的所有钱, 哭笑不得的三毛又继续开始了以前的生活。沙漠的生活在旁人看来是既浪漫又神秘的日子, 但缺水, 经济落后, 生活习惯的不同这些问题时而不时像小插曲一般发生在三毛的流浪生活里。在发现支出和收入抵消时, 并没有直接告诉荷西, 而是安慰他今年的收入很多, 让单调的沙漠生活多了更多情趣, 卖鱼的经历让爱尝试新事物的三毛苦中作乐, 在荒芜的沙漠中, 她总能找到一个方式寻找心灵的栖息地, 使漂泊的心灵得到慰藉, 正如她所想的那样, 生命有长短, 但她想要的是痛快地活好每一天。或许真的像周粲说的:“根据我从三毛的书中得出的印象, 我同意三毛是一个真正生活过的人。生活过的人很多, 但是‘真正’生活过的人, 恐怕就少之又少了。”[1]

三毛这样的奇女子生活的方式自然是那样的理想主义, 钱放在棉袄口袋里, 想拿便拿, 直到拿完后才发现钱已经花完了, 再和荷西一起体验卖鱼的乐趣。当爱情面临物质生活的威胁, 三毛却说:“爱情是一种奥妙, 在爱情中出现藉口时, 藉口就是藉口, 显然已经没有热情的藉口而已, 来无影, 去无踪。如果爱情消逝, 一方以任何理由强求再得, 这, 正如强收覆水一样的不明事理。”试问现在还有谁能做到爱情只追求精神的快乐呢?

三毛在用自己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 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对生活的执著的追求, 面对苦难时, 依旧坚持内心的信念, 以极高的热情拥抱生活, 使心灵找到可以依靠的地方。

二、心怀信仰的流浪人生

“三毛不是美女, 一个高挑着身子, 披着长发, 携了书和笔漫游世界的形象, 年轻的坚强而又孤独的三毛对于大陆年轻人的魅力, 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象来估价都是不过分的。许多年里, 到处逢人说三毛, 我就是那其中的读者, 艺术靠征服而存在, 我企羡着三毛这位真正的作家。”[2]贾平凹曾这样形容过三毛, 她用爱与流浪, 唤醒灵魂对纯真与自由的渴望。

曾经有一位读者说, 在读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后, 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看到三毛面对强悍无法抗拒的宿命时, 用灵魂哭诉, 用灵魂与之抗争, 继续选择流浪, 做一个不被一切红尘世事牵绊的追梦人, 他的心中或许就像其他人一样, 感动于三毛洒脱的面对苦难, 热爱眼前的生活, 只求心灵找到真正的归宿。

有人说三毛的一生就完成了两件事, 一件是走遍千山万水的流浪, 她的一生仿佛都是伴随着长鸣的汽笛声, 她的流浪旅程得不到大众的尊敬, 得不到体面的生活, 没有现有生活的安逸乐趣, 没有家人在身边的嘘寒问暖, 还要和爱的人一起忍受生活的艰苦, 终有一天甚至会忘了你从哪里来, 要去往哪里, 她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旅行, 寻找存在的意义, 在一场又一场陌生的事物面前寻找心灵的慰藉, 这不就是流浪的意义吗?另一件是一场理想主义的浪漫爱情, 三毛曾说:“每天想你一次, 天上飘落一粒沙, 从此形成了撒哈拉。”可见她对荷西的用情之深。在于荷西相识后, 三毛得到了她想要的爱情, 在书里, 她向我们描绘了她与荷西婚姻生活的点点滴滴, 他们的生活充满情趣, 让多少人为之羡慕与动容。对于三毛这样的流浪者来说, 像是无处漂泊的千年的情, 终于有了一处栖息地。

“我喜欢的是她那种爽朗的性格, 好像很柔弱, 其实却很刚强。她把很多凄怆的际遇, 都能写得生气勃发, 洒脱浑厚, 她不是不知忧愁伤感, 但在生命里还有比伤感更强的东西。”[3]彭歌曾这样形容过三毛内心的刚强, 三毛之所以能够经得起流浪途中的孤独, 不为世俗的东西所牵绊, 其内心刚强的来源是她的信仰, 有人一提到信仰就会想到宗教信仰, 其实对于信仰来说, 宗教信仰只是信仰中最狭隘的一部分。真正能够触动人心的信仰, 来自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感悟, 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带给你的感动, 它们足以让你感慨万千, 让你拥有巨大的力量, 那就是生命的力量, 就是所谓的信仰的力量。

对于三毛来说, 只要能带给她指引, 带给她感悟的就是她所追求的信仰, 她是一个基督教徒, 却也喜欢佛家, 甚至还会看《金瓶梅》这样的书, 在三毛的世界里, 宗教不是限制你言行的东西, 它是你用来感悟生命的东西, 只要你心怀信仰, 所有宗教就是一样的, 你只需要跟随自己的心, 满怀对生命的感悟, 这就是你的信仰, 就是信仰的力量。

真正的流浪者是不会有“为什么要去流浪”这样的问题的, 因为对于流浪, 他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意义, 有人说,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对于流浪者来说, 既然选择了流浪, 便要放下尘世的牵绊, 去自己心中的理想的世界, 如果你还在纠结徘徊, 就请你立即背起行囊上路吧, 不要问为什么, 当你在流浪的路上时, 就会找到想要的答案。

三、善良心灵的追梦之路

在黄沙漫天的撒哈拉沙漠, 一切都显得那么荒芜, 生活在当地的人们仿佛与世隔绝, 落后的生活方式与思想, 女性与奴隶所遭受的灾难时时刺痛了三毛与我们的内心。书中的《哑奴》这篇文章就描绘了一个沙漠里奴隶的生活, 善良的三毛同情奴隶被财主虐待, 便常常偷偷跑去给哑奴送吃的和钱, 即便已经这样帮他了, 但三毛还是觉得不够, 她觉得她的帮助只能帮他度过眼前的困难, 却打开不了他一辈子的枷锁, 改变不了他的命运, 所以她心怀愧疚, 在奴隶被买走时, 她竟泪流满面, 这就是三毛, 一个心怀怜悯、善良的三毛。

“等到阿布弟拿着一块染着血迹的白布走出房来时, 他的朋友们就开始呼叫起来, 声音里形容不出的暧昧。在他们的观念里, 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4]。在《娃娃新娘》里, 三毛描绘了落后腐朽的撒哈拉居民的婚俗, 从言语间可以感受到三毛对这种行为的谴责与愤怒, 她无法忍受一个还是花儿一般年纪的女孩就这样失去了追求幸福的权利。

她悲天悯人, 在面对命运的无情捉弄时, 她同情别人的苦难, 她说她的同情不是施舍, 施舍就成了同情的罪, 她是用另外一种方式向人们传达勇气的正能量, 她说:“个人的遭遇, 命运的多舛, 都使我被迫成熟, 这一切的代价都当是日后活下去的力量。”

人生来就是不一样的, 每个人出生在不同的起跑线, 沙漠里的女人和奴隶他们生来就身份卑微, 他们无法改变这一现实, 但平等是相对的,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至于周围的环境怎样限制你, 这都是平等之外的事, 即便生活有这么多无法改变的不公, 但我们仍需要满怀希望与热情面对生活, 因为你要相信, 生活中还是有很多公平的事, 没有人可以阻止你追求你想要的幸福。

三毛通过她眼里看到的世界告诉我们, 即便眼前一片黑暗, 但我们还是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用努力改变命运, 用心灵感受这个世界存在的善良与平等, 无论前方是荆棘丛生还是鲜花盛开, 都要勇往直前。

四、结语

“所有人世间关于生命的哲学, 都不是用来说与听的, 而是用来感悟的, 用来热泪盈眶的”[5]。一世清欢曾这样形容三毛带给我们的生命哲学。她用一生的流浪情结, 写尽世间繁华悲欢离合, 用她的善良, 乐观, 对生命的热爱, 唤醒了一代人的灵魂对纯真与自由的渴望, 虽然三毛已经离开了我们, 但她以记忆和文字的方式重新活在人们心中, 从此, 有一种, 敢爱敢恨, 敢于追求梦想, 心怀希望活好每一天的生活方式叫三毛。

摘要:《撒哈拉的故事》的出版, 使得“三毛热”迅速横扫整个华文界。书中以散文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沙漠中遇到的奇事逸闻及沙漠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用朴实而流畅的文笔讲述了她如何笑看沙漠中的种种苦难遭遇, 坚持自身的信仰, 为自己的心灵找寻栖息地的过程。本文从三毛的人生经历出发, 从她的生活态度、流浪人生观及心灵寄托三个方面论述整本书想要传递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撒哈拉的故事》,流浪,信仰,善良,归宿

参考文献

[1]贾平凹.贾平凹作品集第十二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268.

[2]周粲.我不是三毛迷——读《温柔的夜》[N].南洋商报, 1979-11-12.

[3]三毛.温柔的夜[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3.

[4]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30.

篇4: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07级翻译一班

杨帆07272201

2《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记得第一次读《撒哈拉的故事》是读初中的时候,那时的班主任老师给我们推荐了许多中外小说,还定期组织了读书报告会。记得当时我在书店淘到了那本盗版的《撒哈拉的故事》,因为作者三毛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电视剧《三毛流浪记》,不知道此三毛和彼三毛是不是一个人,因为好奇所以期待,也因为期待所以迫不及待的翻开书,尽管书的纸张不怎么好,尽管印刷的时候有很多错误,但是,整整一个下午,我捧着那本书,第一次那么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第一次真正的沉迷于书中,第一次感觉到这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是那么的真实与深刻。

但是,毕竟那时候的我,对于小说,对于文学知之甚少,我迷恋的只是那些离奇的故事,只是第一次接触沙漠生活的好奇,对于其更深层次的含义理解甚少。多年以后,重新拾起那本书,一样是欣喜,感动,不同的是,我不再仅仅追求故事的情节,不再只是莫名其妙的感动,而是,结合作者的生平去看待她文字,看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于人生的态度。我羡慕她和荷西的相偎相依的爱情,寄望着自己以后也能够拥有,当她写到不死鸟中那一段,我永远不死,我要给我爱的人做饺子,不会死的,我伤心了。荷西对伤心的三毛说,把我的心换给你,这颗金子做的心换你那颗破碎的玻璃心。两个人在一起出游的日子也让人艳羡,但是要是让我选,我最愿意他们在沙漠过快乐的生活,没有不死鸟,没有万水千山走遍,没有高原上的百合花,没有闹学记,只要白手成家,只要天梯,只要那个在沙漠中偷看别人洗澡,在聚会时不得已啃那块四五个人肯过的羊肉的Echo和Jose。

书中描述了三毛与荷西在沙漠里的所见所闻,记载了他们多姿多彩的经历,从中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三毛的乐观、热情、快乐的心境。其包含有《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以及《白手成家》这些篇章。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犹如走进一幅充满异国风情的画卷。这一切更让我心驰神往,竟然产生一种踏着三毛足迹重游的强烈冲动。

沙漠是一个很让人向往的地方,印象中,它,伟大与雄壮,但是当我读《撒哈拉沙漠》的时候,却看到了不想看到的一面。女人不能以面目示人,只能像个木乃伊地包裹着,面上带着长长的遮布,只露出一双眼睛出来;男人,永远代表着至高无限的权力,甚至在婚礼之上,作为迎亲的队伍里,女人也没有资格掺和进去。一个女人,在她的一生中,她的世界只有自己的丈夫与家庭,在新婚的日子里,她也只能被人封闭隔离着,而不能有半句怨言。虽然三毛尽量以轻松的笔调写来,但是也深深感到封建历史一直存在着,从来没有人试着去改变这一切。

读完《撒哈拉的故事》之后,我看到了一个广阔美丽的撒哈拉沙漠,作者用一篇篇耐人寻味的小则故事,深刻地描写沙漠中的人情风俗。在保守的观念下,当地的回教徒身受古老文化的局限,令人感到愚昧不堪,卻又不禁令人怜惜他们的可悲。在遥远的撒哈拉沙漠中,就有着他们那一群人,与他们的故事。看到了一个快乐的三毛,看到了三毛的美:想象的美、有趣的美、真诚的美、灿烂的美、丰富的美、深情的美、忧伤的美、怀旧的美„„说不完也说不尽,我很奇怪那些再普通不过的字眼经三毛一组织竟会有如此的美。

三毛,这个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贫瘠广漠的大沙漠在她眼中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她勇敢地抛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迎接她的是黄沙滚滚、风声呜咽的恶劣环境,水源奇缺、物质匮乏。还有那置于大坟场的破旧沙土房:狭窄简陋,没有家具,没有床,顶上还有一个大窟窿„„但是这一切难不倒三毛。她和荷西一头扎进去,甚至将生命中最神圣、最憧憬的婚礼也“搬”到了沙漠。在艰难的日子里,她和荷西动手设计房子,积极乐观地一步步建设着充满情趣的“沙地城堡”,三毛说“在一年以后,已成了一个真正艺术的宫殿”。与此同时,三毛也尽一切可能走进浩瀚的沙漠探寻她真实的面目,她用相机拍下极荒僻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随身带着药箱为贫穷落后的撒哈拉威人义务诊治,并将日用品等送给当地的人们„„作为第一位涉足大荒漠的东方女性,她以东方女性不常见的潇洒和诙谐,以中国人特有的广博与侠义的精神传播着现代文明。同时,她也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生动地记录着她在沙漠的所见所闻所感。她在《沙漠观浴记》描述了撒哈拉人的肮脏、奇异生活习俗。由于沙漠缺水,她们三四年才洗一次澡,洗澡的方式闻所未闻,用石片刮掉身上的污垢,还用海水灌肠,让人真实地感受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与生活方式的落后,也为三毛在沙漠的生活捏了一把汗。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

阅读这部故事集,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也让人羡慕不已。他们牵手在沙漠的艰难岁月里,相互支撑,彼此尊重,同舟共济,演绎着夫妻间真挚而可泣的爱情故事。“知三毛者,荷西也”。三毛崇尚精神生活的,特别热爱大自然的天然杰作,荷西竟然煞费苦心地为她找来一副完整的骆驼骨架,并将作为新婚礼物。这样的举动让人惊诧,同时也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登记结婚时,三毛一袭蓝裙,草帽上插着一把香菜,任由荷西牵着她的手,温情地行走在风中的沙漠里,充满着浪漫与甜美„„贫瘠的沙漠,简单的家庭生活,在乐观的三毛笔下呈现生趣: 窄小的家是他们“沙漠中的饭店”,荷西上班回家,三毛亲自下厨做菜,还将普通的菜肴冠以美名:“粉丝煮鸡汤”称作“春雨”,引得憨厚的荷西接二连三地要吃,还惊叹中国美食的浪漫;她将“粉丝、菠菜和肉绞碎放在一起做饼馅”,让荷西误以为是用昂贵的“鲨鱼的翅膀”做馅;三毛将紫菜包成饭团,吃得津津有味,却捉弄荷西说是复写纸,吓得荷西担心她会中毒„„真是乐不可言。生活在沙漠的日子里,既有苦中作乐的温馨时刻,也有惊涛骇浪的生死考验。故事《荒山之夜》里,三毛和荷西游历沙漠驾车捡化石,不幸迷路,更糟糕的是荷西身陷泥潭,无法脱身,面临危险。这可急煞了三毛,她到处找绳子和木板,但四周一片荒芜,只有沙和小石子。暮色开始降临,气温很快下降,冻得发抖的三毛,好不容易找来“救兵”,却“引狼入室”差点受侮辱。机智脱险后的三毛看着已经冻僵的荷西,情急之下用千斤顶将车子摇起,干着天地下女人不敢干的事——拆掉轮胎,撕开自己的裙子,将碎片系成绳子,硬是把濒临死亡的荷西救了出来,奏响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生死恋歌”。

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

人的一生总有难忘的事情,像三毛,她的一生在纸上显得丰富多彩,异国生涯让人心中苦甜交加。荷西的死是个致命伤,但是我从不愿相信坚强的三毛会自杀,她爱她的母亲,正如我一样,在母亲还在世上的时候,她怎么不负责任的离开。这是证据,看完这本书,你会了解三毛的坚韧与勇敢,会看清闪耀着光环的三毛在沙漠中最本真的体现,愿我也能像她一样曾经为大家传递积极的人生信念。

“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近乎初冬的气候,在原本期待着炎热烈日的心情下,大地化转为一片诗意的苍凉。”这是三毛在《白手起家》里对沙漠的描写,凄美,是我看到后出现在脑海里的第一个词,然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我看到了那个穿着一条蓝色裙子,迎着日落,享受这种凄美的三毛。一种完全纯粹的自由,一种享受生命最自然的状态,我想,这正是三毛吸引着广大读者的原因,她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自由生长的状态,一种体验人生无极限的可能。

现在,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她把自己取名为“三毛”,这么简单的一个代号,代表的是最最普通的生命,在人生的旅途中,享受五彩缤纷的生命体验。也许,《三毛流浪记》里 的三毛,和作家三毛,是同样一种状态,因为流浪,所以毫无牵挂,无拘无束,没有欲望,唯一的目的就是体验精彩的人生。

篇5: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三毛的书,以前虽然也有听闻其大名,但从未读过她的书,这次阴差阳错能有幸读到她的书说起来还得感谢我们运发公司的职工福利,我正是用每年的书报费用去买的这本书。

三毛是台湾著名作家,生于重庆,三毛的文章在她的丈夫荷西去世前大都为欢笑喜悦的,但在在丈夫去世后她的文章开始变的黑暗、悲伤起来,这本《撒哈拉的故事》正好就是记录了三毛和荷西结婚后在撒哈拉发生的事情,文章轻松、愉快,跟着三毛一起体验在沙漠中的生活,别有一番情趣。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看过了许多的地方。但对于三毛这样喜欢云游四方,浪迹天涯的人来说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她的地方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而沙漠收容三毛和荷西,一并揽入它的怀抱,这便是故乡了。

在这本书中三毛详细的叙说着他和荷西在撒哈拉的点点滴滴,包括他们刚到撒哈拉的时候他们开始自己布置自己的房子,三毛开始自己烧中国菜给荷西吃,东西方文明的差别在食物上也可以碰撞出色彩,书中写道荷西第一次吃粉丝的时候不知其为何物,三毛骗他这是春天山上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人们扎好了从山上背下来卖的,荷西虽然不信可到底还是没搞清楚粉丝是什么东西做的。撒哈拉沙漠因条件恶劣,所以当地人的生活水平也很低,亦包括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整体素质也是如此,在《悬壶济世》的章节中三毛所带的药品和她的基本的医疗保健知识使得她在那边成为了名医,但凡她的邻居和周边的人得了病都会去找三毛,医疗条件和思想的落后产生了啼笑皆非的事情,有位当地妇女要生小孩,也叫三毛去帮忙,三毛问为何不去医院,答曰:医生是男的。

三毛以现代的东方女性的视角细致入微的给我讲着发生在这沙漠上的故事,在《沙漠观浴记》的章节中描述了撒哈拉人奇异的生活习俗,因为地处沙漠他们几年才洗一次澡,靠近的话身上都有一股浓郁的无法言状的气味,故他们在难得的洗澡中喜欢用石片刮去身上的污垢,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他们喜爱用海水灌肠,三毛和荷西还特意跑到海边去偷看,最后三毛忍不住笑了出来被发现,狼狈逃走后当地流传起了“有个东方女人,到处看人洗澡”的传言,令人忍俊不禁。

整本小说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撒哈拉人经常无节制的对三毛索取物资和帮助,而当三毛实在帮不上忙的时候他们会说“你伤害了我的骄傲”,实在是令我无法理解,也让我对当地撒哈拉人或多或少产生了些许鄙夷的想法,三毛通过那句话揭露了当地人的贪婪和懒惰,撒哈拉人落后的环境和习俗造就了他们的性格。三毛和荷西的生活并非一直是安宁幸福的,有一次荷西突然提议去沙漠深处观景,三毛随即同意,这点倒蛮符合现代人说走就走的旅行理念,他们在那边遭遇了险情,荷西被沙漠沼泽困住,三毛去求援,但非倒没得到援助还遭遇了路过的几个流氓的骚扰,最后三毛凭着从车上拆下的轮胎救了荷西,从中我也看到了他和荷西生死相依的爱情,也让我了解了为什么荷西去世后三毛的文字会变得相对黑暗和悲伤,最后失去荷西后的三毛在1991年1月4日的凌晨在医院选择自缢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绚烂多彩的一生。

篇6: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初一建二 栾秋实

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文笔生动,我很喜欢。它主要写了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在遥远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与善良朴实的撒哈拉威人发生的一系列有趣的故事。通过读这本书,我读懂了撒哈拉威人的善良朴实;读懂了撒哈拉沙漠奇特的风俗习惯;更读懂了三毛与荷西在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撒哈拉沙漠中热爱生活、乐观、阳光的态度。

比如在《素人渔夫》一文中,由于沙漠中仅有的物资昂贵,三毛与荷西花了不少的积蓄,所剩的钱也不多了,但他们没有气馁,没有收拾包袱回家,更没有想自己的家人求助,让他们寄钱来,而是想到了另外一种方法——做生意挣钱。虽然这笔生意中因为三毛与荷西的马虎赔了一千五百元,而且用挣来的钱吃了一顿大餐,消耗了不少,但他们还是挣了一些的。我认为,当自己遇到困难时,第一不能气馁,第二就是不能光依赖他人帮助自己,这样不但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还会给他人造成麻烦。不过,在做生意自己挣钱的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能像三毛与荷西那样马虎:将一千五百元的账单放在裤子里,而裤子放在洗衣机里洗了,一千五百元也因此泡汤,这可真是得不偿失啊!

在《悬壶济世》一文中,主要写了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拿出自己的药,凭借自己仅有的医学本领免费给撒哈拉沙漠的撒哈拉威人治病的事。来到撒哈拉沙漠,三毛成了这里的医生,她的家也成了医院和药房。撒哈拉沙漠里没有医院,大家得了病,也非常苦恼。当三毛与荷西发现他们有各种各样奇怪而复杂的病时,二话不说,就拿出了自己的药,无偿为撒哈拉威人们治病。撒哈拉威人的心中有高兴,有感激,不过更多的是惊奇。他们不明白这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药片、药膏或者冲剂居然能治好他们的病!其实,三毛与荷西也很不解。这些药有可能不会让他们的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够痊愈,是因为三毛与荷西投入了他们的爱心,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们乐于助人的精神。撒哈拉威人信教,也许三毛与荷西的做法感动了神灵,是神灵让他们痊愈的吧。

再比如,在《哑奴》一文中,记叙了财主们肆意地虐待奴隶们为他挣钱,三毛在尽力解救奴隶们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位哑奴,他很善良,但他不会说话,而且经常被人虐待。三毛看不下去了,经常偷偷去哑奴的财主家给哑奴送去吃的和穿的,还经常给他钱。哑奴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孩子,他们一家对三毛感激不尽,但三毛却很内疚,她只能给他们一些适当的帮助,却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改变他们的命运。临走的时候,三毛将一条彩色的地毯给了哑奴,但哑奴拼进全身力气挣脱了枷锁,将彩色的大地毯给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们泪流满面,想说些什么,但总是发不出任何声音……

上一篇: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的教学反思下一篇:中国工商银行实习报告 (格式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