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阅读及答案

2024-08-10

十五从军征阅读及答案(共13篇)

篇1:十五从军征阅读及答案

1.①才 ②菜汤 ③洞 ④给

2.远远看去,那就是你的家,那边松树柏树很多,坟墓一大堆。

走出门外向东望去,(心情极其悲痛),眼泪就流了下来。

3.十五、八十

4.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5.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篇2:十五从军征阅读及答案

①阿谁:谁。阿,语气助词。②旅:通”稆”,不经播种而野生曰”稆”。

6.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析:从诗歌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看,主人公是一个八十岁才回来的征夫。据此,可以概括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这首古诗反映了兵连祸接的社会现实,控诉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7.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战争有关,但诗歌中却没有一个字直接控诉战争,据此,可以判断诗歌的手法。

篇3:《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师播放歌曲《回家真好》片段,让学生欣赏:好想加快步伐/往熟悉的方向回去/有一个家能够回去真好/家人的爱永远不减少/关切的慰问或安慰的拥抱/受伤后是最好的治疗/有一个家能够回去真好/家的温暖是不会熄灭的光芒/让我又重燃了希望……

师: 歌曲表达了什么感情?你听了有什么话要说?(师生共同引出:家是“快乐的城堡”,是“心灵的港湾”,是“精神的后花园”等)

师:回家的感觉真好!然而你们知道吗?对有的人来说,回家并不意味着幸福、快乐,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窥探一位老人回家后的心灵世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6页——(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 交流预习情况

1. 理解课题:十五从军征(15岁尚未成年即参加军队,出征)

2. 指名读文,全班同学思考:你从诗中知道了什么?

◆关于本文的出处,教师可辅助解释“乐府”之意,介绍郭茂倩与乐府诗:(出示)乐府原指汉代设置的掌管宫廷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后来,人们把魏晋时期至唐朝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宋代有个叫郭茂倩的学者,是位有心人,他搜集汉魏以迄唐、五代的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

◆对于汉代“十五从军”之现象,教师给予必要的时代背景方面的介绍:一个老兵从军竟长达整整六十五年,并不是作者的有意夸张。在封建时代,士兵服役的年限常常是由封建统治阶级随心所欲决定的。例如《宋书》所载宋亮对宋文帝所说的话即可说明这一情况。(出示)“伏见两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可见老兵的遭遇不是封建时代的个别现象,而是具有代表性和富有典型意义的。

3. 你在预习中克服了哪些障碍?

① 字音方面例如:冢(zhǒnɡ)、窦(dòu)、舂(chōnɡ)、羹(ɡēnɡ)等;② 难写易错的字词如:冢、窦、舂、羹;③ 说说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4. 你还有什么疑问?教师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畅所欲言,然后带着这些疑问进行下一步学习。

三、 解读诗歌

1. 理解诗意

(1)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① 让学生计算出“十五”到“八十”经历的时间。② 理解:始、阿。(“始”透露出作者对老兵“‘早’出‘晚’归”的深切同情,亦含有对封建统治者的抨击;“阿”是发语词,无实际意思,但可以补足音节,使句子读起来完整顺口)

(2)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① 理解“累累”。(同“垒垒”,是重重叠叠,一个挨一个的样子)② 引导学生体会“乡里人”答话的婉转、用心的良苦。(“乡里人”对老兵已经破亡无存的“家”用“松柏”之语道出,为的是不致于刺伤老兵的心)

(3)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① 理解“旅谷”“旅葵”。(“旅”同“稆”。“旅谷”指野生谷物等植物不种自生;“旅葵”,指野生的开大花的葵菜,亦称冬葵)② 从两句诗可以看出什么?(老兵的亲人死去很久了,所谓的“家”早已荒芜凄凉,乡邻的话让老兵失望,哀伤倍增)

(4)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① 理解“舂”。(舂:把稻谷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去糠皮或捣碎)② 体会“羹饭一时熟”后,老兵却不知道与谁共同享用的悲苦心情。

(5)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 带着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四、 研读课文,探究“留白”

1. “十五”到“八十”之间的时间跨度很大,但文中并未告诉我们任何相关的信息,请你发挥想象进行填充,说说老兵可能是怎样度过这段人生时光的。

2. 老兵的家里到底有几个亲人?为何都不见了?

3. 课文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通过描述古代从军65年的老兵回归家乡时悲苦的心情,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教育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国泰民安、和谐稳定的生活)

五、 练一练

在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诗歌改写成一篇内容具体,感情浓烈的文章。题目自拟。

[补充说明]

① 在导课环节,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交流事先收集到的有关“回家”或“思念家乡(家人)”的名句佳段。例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这种方式,可操作性强,不仅复习平时“经典诵读”积累的语言,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铺垫、加温。

② “留白”是文艺创作和欣赏的术语,有的学生可能有所隔膜,我们可以举例子说明,如南宋马致远的《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小舟,舟上一个渔翁在垂钓,没有一丝水,然而我们在欣赏这幅画时却有烟波浩淼水澹澹之感,因为画家通过画面留下的空白,激发人们的遐想,以少总多,以约驭博,从而创造出让人回味无穷的意境。

篇4:《十五从军征》的阅读答案

答:

2.主人公归家后,看到家中凄凉破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5: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及赏析

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及赏析1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翻译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那些人健在?”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阿:语气词,没有意思。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松树、柏树。

冢: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野鸡。

旅谷:野生的谷子。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葵:即野葵。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做。

羹:就是饭菜的意思。

一时:一会儿就。

贻:送,赠送。

沾:渗入。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创作背景

十五从军征》晋代已入乐。在它被用为横吹曲辞以前,是否曾入乐,已难查考。这首诗诗原来或许是汉魏间大**时代的民歌,是为控诉残酷繁复的兵役制度而创作的。

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

阿(a):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野的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糊状的菜。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十五从军征原文、翻译及赏析3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遥看 一作:遥望)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他说)“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原为“遥望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阿:语气词,没有意思。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望:远远地望去。

松柏(bǎi):松树、柏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谷:野生的谷子。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做。

羹(gēng):就是饭菜的意思。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十五从军征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篇6:十五从军征

他两鬓斑白,一身破旧的布衣,那老树皮似的手拄着一根拐杖,蹒跚地朝着他记忆中的家乡走去。

65年了!整整65年啊!或许,家乡未曾发生过多大的变化,但这位60个春秋未曾踏上过故土的老人,却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老兵又累又饿地坐在路边歇息。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过,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桃花村怎么走?”

“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

在这**的年月,我可亲可爱的亲人们啊,竟无一幸存者吗?满怀希望,满腹衷情,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遥看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室空无人,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庭园荒芜杂乱,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倍伤人心神。你看,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

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象对“松柏冢累累”不闻不见一样,对荒凉的家园的感触也变得麻木了。于是,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

篇7:十五从军征改写

这时一个农夫模样的老人走了过来,老兵赶紧追问:“请问老哥,这田河村怎么走?”“那不就是吗?”老兵顺着老者的手望去,可不是?——有时候家就近在咫尺,却又找不到。老者上下打量着老兵,指着一处破烂的茅草屋说:“你是袁衮吧!那便是你的家,你的家人因为一场瘟疫去世了!”老兵听了,泪水不断往下流,可还是忍着巨大的悲痛,说:“多谢。迈着铅块般沉重的步伐,老人来到久别重逢的加。野兔在狗洞里肆无忌惮地钻进钻出,似乎没把老者放在眼中,野鸡在屋梁上蹦来跳去。房屋四周,一个个坟冢紧挨着,上面刻着老人亲人的名字。

庭院中杂草丛生,还长满了野谷,昔日井旁的木桶已倒落在地,周围还长着茂密的野菜。老人看着眼前的一切,不禁泪眼婆娑,想起了儿时:娘亲坐在凳子上纺织,爹爹去了田野里耕种了,年幼的妹妹在一旁玩耍,姐姐追着他,整个庭院中充满了欢歌笑语。不是娘亲还为他擦汗。真可谓是“其乐融融”!而现在确实天壤之别。想着想着,渐渐地,夕阳收了最后一缕光辉。老人将野谷捣碎做成了香喷喷的米饭;用野菜煮成了鲜美的汤。却不知道送给谁吃。老人一想到昔日幸福的家庭,老人不禁潸然泪下。

他已不能想年轻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有凝聚那六十五年的艰辛,六十五年的思恋,六十五年的期盼,六十五年的沙场风尘,六十五年的人世沧桑的老泪,扑簌簌的落到满布征程的衣襟上。篇三:十五从军征改写十五岁那年,离开了家乡,走向那无情的战场。每当月圆时,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泪眼朦胧中,我似乎又看到了家乡,看到了亲人多少次梦里回到了家乡,看到了静静的院落,白发的双亲,是那么的亲切。但却总是梦而已!冰冷的战场诉说了逝去的时光,一位位战友倒下了。将军们说战争就要结束了。我们一直盼望,但是我一次次死里逃生之后,却又被派往边疆做守卫去了。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我这个幸存者,经过了无数的仗,成为了一个满头白发,老人。只有回归故里,才是我唯一的期盼经过了长途的跋涉,我终于回到告别65年的家乡,回到了我的家乡,回到了65年来,我天天想,夜夜盼的家乡。但是眼前的景象如滚滚而来的浪潮淹没了我的喜悦。这是我的家吗?惊飞了草丛中一群群的野鸡,它们停在房梁上,用它的眼睛疑惑地望着我。原本有花的墙已经坍塌,成了野兔的家几只野兔探出头来——他们为一个陌生人的到来而感到恼怒。

纸窗户已经破了,留下一个巨大的圆形的洞,阳光从圆XX进来,父亲亲手为我制作的小木桌,可如今已腐化,从前伴我度过十五个春秋的那张小床也堆满了稻草,我抚摸着那件丢在地上的破衣服,眼前浮现出母亲给我们织布,一家人其乐融融,围成一圈,聊着天,欢笑着的情景??我采下野葵做了一顿饭,放在地上。我看到爹娘在一旁,兄弟在一旁,快乐地谈笑。

篇8:改写《十五从军征》

改写《十五从军征》450字

他回来的时候只是隐隐约约的记着自己住在哪个村。当他来到这个村子的时候。与他同村的人看到他衣衫褴褛,白发苍苍,还拄着拐杖。别人还以为他是一个乞丐。突然,在路中遇见了他原来的那个善良的邻居。他兴奋地慢慢走到那个邻居的跟前问道:“你知道我母亲XXX的家在哪里吗?”那个人用手指着远处的那个屋子说道:“那就是你的家。”“那你知道那里住了谁吗?”那人应道:“几年前你的`父母已经死了。”说完他走到了他的家只见:他的那个家已经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墓地,他捶胸痛哭着。

接着他来到他家门口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最后他觉得在这儿住就会想起以前。为了感受原来他又把屋子打扫了一遍。把庭院中的野谷和野葵做一顿饭。野谷做饭,野葵做汤。当饭汤熟了的时候,他想:又有谁能和我一起吃饭呢?“唉”他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他走出家门口向东边望去,那晶莹的泪水落在他的征衣上。

篇9:十五从军征改写

没想到自己还会认得这山路,它已随岁月的流逝变得平滑,偶然突兀的石子也不甚明显。我定步凝望,看到了七岁满头蓬发,举着蒲公英飞奔的自己;看到了十一岁背着山柴,袖口里紧紧地裹着一本书的自己;看到了十四岁因为丢了镰刀不敢回家,半夜里被家人在大杨树下找到的自己;看到了十五岁的自己,然后时间定格,父母、姐姐、小弟,来为出征的我送行,还记得父亲眼中的坚定,母亲低声的抽泣,姐姐递过来的荷包,小弟珍藏的小木棍;还记得风一路往南吹,而我一路向北走。

回忆飘散,视线清晰。一片干枯的叶子划过眼前,似乎预示着悲哀。

“前面那有两棵松柏的院子,就是你的家了,那一个一个的坟墓,就是你家人的归宿了。”

我带着近乎绝望的一颗心,来到家门口,低矮的四个小土包,将心逼向绝望之颠。一切注定会是悲伤的。野兔从狗洞跳进跳出,野鸡在屋梁上扑扇着翅膀,院子中有野生的谷子,水井上生出了莫名的葵菜,我尽力以平静的心情面对眼前的一切,而心,已被撕成碎片。

我上前,摘下庭院中的谷子和葵菜,生了火,我要做饭。那口破锅里的水沸腾了,水中的几颗干巴巴的谷子和葵菜也随之翻滚。

篇10:十五从军征教案

——以说诗意和展开联想为主的方式提高学生说的的能力

金堂县赵家镇小学

黄群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起战争,人们就不寒而栗,眼前就会出现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画面,可战争并没有因为它给人们带来灾难而停止过。今天我们就跟随一位征战65年的80岁的老人一起回到故里,看看他看到的是什么?

二、解题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那诗题是什么意思呢?

3、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歌,请读72页小资料。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顺为止。

2、抽生读,正音、齐读。

3、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可同桌交流。

4、抽生汇报交流。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请你用一个字来表达你读了这首诗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字?

2、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回家?他当了多少年兵?漫长的65年里他日夜思念着亲人,今天他终于踏上了回乡路,体会一下:此时,他心情怎么样?他走在路上会想些什么?

3、是哪些词句让你有这种感觉呢?请静静读诗,划出以下相关诗句: 他回到家乡,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4、生汇报

(1)、他听到了什么?

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2)、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A、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闭上眼,展开想象,看到了什么?

B、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日夜思念的家呀!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猜。(3)、老人又做了什么?

A、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啊?

B、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C、这流淌的泪是怎样的泪?他为谁哭呢?会想些什么呢?

5、汉代连年战争,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老人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仅仅是一个家庭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6、师范读、生齐读,展现老兵的悲苦。

五、总结升华情感

六、古诗欣赏

凉州词

从军行

(唐)王翰

(唐)王昌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七、拓展延伸

将《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个故事。板书:

十五从军征

篇11:《十五从军征》改写

我正值风华之年的时候,边关总不得安宁,为了国家的安危,为了百姓的安宁,我毅然决定从军。 离别那天,父母到村口送我。那时,正值春天,柳枝随风摇曳,柳絮漫天飞舞。我一步三回头,啊!我这一去何时才是归期?何时才能再见到我亲爱的父母?何时才能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

乡愁

黄沙滚滚,我已征战过无数。我知道,年迈的父母在等着我回家,所以,我不能死。我杀敌无数,也立过很多战功。只是,我与父母渐渐失去了联系,一切关于他们的消息都断了。

那年的中秋,月儿很圆,而人却何时才能团圆?在那边关,夜晚静得可怕,风一个劲地吹,吹得我的心好冷,好冷......

归家

转眼,几十载过去了,我已年迈花甲,我终于可以回家了。家呀,我思念了几十年的家呀,我终于可以回到你的怀里了!不知道父母是否还健在,是否仍在等着他们的海儿回家。想到这,我不禁加快了脚步。

“爹,娘,我回来了!”我激动地推开家门,却看到一片狼藉的庭院:野兔到处乱跑,野鸡在梁上乱扑。走到后院,看到的却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坟墓。“爹,娘,孩儿回来了,您们看,孩儿回来了......”我扑在父母的坟前大哭。深秋的傍晚,偶尔有几片落叶孤零零地飘下......

老境

篇12:改写《十五从军征》

在一个春天,一个偏远的村落里,朝廷前来征兵,一个未满十五岁风华正茂的小孩儿也不幸被抓走,在哭泣声中与家人分别,被带到战场。

被带到战场后,他向城下望去,土地上残留的血色被阳光照的闪闪发亮,正应了那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刚被抓来参军的他不禁心里一颤,不知还能否与家人相见。

不久,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悠长的号角声,士兵传来战报,敌军若黑云一般兵临城下,将军下达命令迎敌,他无奈的披上战甲,拿上兵器,只好硬着头皮冲上战场,经过大家的努力,终于首战告捷。

战后他坐在城墙之上,看着眼前这哀鸿遍野、马革裹尸的鲜红的土地,听着城下人们对战死之人的哭喊声,触目伤怀,不禁又想起他的家人,有他的父母,他的哥哥,和他熟悉的家,使他落下了一颗颗豆大的泪珠,阳光照在上面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打湿了衣襟,可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只是空想罢了。

昔日与家人温馨的场面历历在目,可又触之不及,只得长叹一声。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征战复征战,转眼间,八十有余满脸沧桑的老兵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依稀还记得家的位置,问路过的老乡说:“我的家里还有谁在啊?”远远望去,看见自己家的院子里的坟墓一个挨着一个,可能是想明白了。

篇13:改写《十五从军征》

我的记忆力全都是战争,有多少朝暮相处的战友在血泊中倒去,而上旁似乎还是眷顾我的,他让我一次次死里逃生。家,是什么的味道,有什么气息,我已经不记得了。是因为我年老了忘了?还是因为我太久时间没回家了?

沿着曲折的小路,踩着地上厚厚的落叶。一道黄昏的残阳洒在我身上,洒在路边的,老树上。这时我才发现,没有战争的黄昏原来是这么美的。

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回到村里的,更不知自己是怎样回到那“松柏冢累累”的家。站在我的“家”前,周围的空气似乎已经凝结,黄昏不再美好。父亲、母亲、大哥、大姐,他们全部都在这里,但我再也看不到他们了,他们被土壤囚禁了!垒起来的坟墓杂草丛生,家里的围墙已经倒塌,野兔从家里面探出头来,无解地用红眼盯着我。我打开摇摇欲坠的`门。房梁上两只野鸡惊叫着扇动翅膀。扑起阵阵尘埃,几股臭味也扑鼻而来……我几乎要晕倒了,这就是我的家?

我顿觉天旋地转,无力地搀着木门,父亲、母亲、大哥、大姐的脸一时间涌上我的脑海,一切都不可挽回地走向了毁灭。

我从家里弄来些野生稻谷、葵菜,架起炉火,煮饭充饥。在袅袅炊烟中,我看到了晚霞在山的那边凝成了血块。饭菜熟了,我端起饭菜,心里又是一阵彷徨,还有谁能与我共进晚餐呢?

上一篇:2008年度第一学期校本教研活动计划下一篇:35进入生产区人员着装安全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