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新经济发展及举措的论文

2024-08-13

欧盟新经济发展及举措的论文(精选8篇)

篇1:欧盟新经济发展及举措的论文

欧盟新经济发展及举措的论文

[摘要]信息技术发展推动美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的现象被成为新经济。按照新经济对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的贡献度量,欧盟的新经济比美国落后5年,对其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为此,欧盟已经从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教两个方面入手,先后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劳动力市场改革计划等,大力发展新经济,力争在前赶上或超过美国的水平。

所谓新经济主要是针对传统经济而言。按照西方经济理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旦失业率低于6%,通货膨胀率就会急剧上升。但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特别是90年代后期经济增速平均超过4%,失业率降至3.9%,而核心通货膨胀率却低于2%。一些经济学家把美国出现的这种“高增长、低失业、低通胀”即“一高两低”的经济称之为新经济。

尽管经济学界对是否出现了新经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形成的原因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经济持续高增长、经济周期特征淡化、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是“新经济”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经济全球化、不断创新完善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急剧增长的风险投资、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务实和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等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电脑、通讯、网络和金融化了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的发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所带动的经济增长成为度量一个国家(地区)新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在信息技术的生产和应用方面比美国落后是欧盟经济存在的弱点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一系列打造新经济的措施,力争在内赶上或超过美国,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新经济地区。

一、欧盟新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来,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到,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93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3.6%上升到4.4%,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2.5%的增长水平,自1995年以来平均每年推动欧盟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但和美国相比,欧盟仍相形见绌,1995年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8.3%,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从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说,-200年,欧盟只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相差近5年。各成员国的情况差别较大,爱尔兰、芬兰、瑞典、荷兰和英国等国家发展较快,其中爱尔兰的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美国,芬兰信息技术产业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

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生产率的发展。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除了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引起的增长外,其他的都叫全要素生产率,实际上是技术要素的增长率。测算表明,1995年以来,信息技术对欧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为每年推动经济增长约0.2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1990-1995年的水平。

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下跌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降低,20世纪80年代,硬件设备、软件和通讯服务的价格平均每年分别下降1.8%、0.3%和0.2%,90年代前半期,其分别下降3.3%、0.7%和0.7%,而到90年代后半期,其下降的速度分别达到10%、1.4%和1.3%。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使欧盟的通货膨胀率自1995年以来每年降低0.2个百分点。

新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信息技术产品的使用,计算机拥有量、上网人数、移动电话使用量、电子商务发展等是主要的指标。在这些领域,欧盟远不及美国,根据初步的估计,,欧盟每100人均拥有计算机为20台,不到美国的二分之一;欧盟只有14%的人上网,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电子商务额约为170亿欧元,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只有人均移动通讯电话拥有量和美国持平。欧盟人均对信息技术产品的支出约为1600欧元,不及美国的一半。实证分析也表明,在欧盟,信息技术以外的部门没有因为利用信息技术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总之,虽然,欧盟的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其经济的增长,但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等看,欧盟要比美国落后5年。

二、欧盟新经济落后的原因

从传统的工业化进程和形成的经济结构看,欧盟与美国同属工业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有的国家如德国甚至比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加明显。但为什么新经济首先出现在美国而不是欧盟。对此有两种解释,一是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有比较优势;二是欧盟的经济体制僵化阻碍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了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要素禀赋和专业化分工的作用。按照这一理论,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中建立了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鼓励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以及大量军工技术转为民用和军工产业的技术外溢等。人才优势是美国最主要的比较优势,美国的信息技术人员比例明显高于欧盟,在欧盟内部,芬兰、爱尔兰、瑞典等信息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其受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教育的人员比例居于欧盟的前列。由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和第一发起人效应,即使欧美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的差异很小,也可能由于研究与开发以及专业化生产的正反馈作用而使美国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欧美双边的信息技术贸易也说明了美国有比较优势,近几年来,欧盟从美国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占双边贸易的25%,而美国从欧盟进口的信息技术产品仅占双边贸易的6%。

经济体制差别的`理论论证了欧盟僵化的经济体制束缚了新经济。首先是劳动力市场相对僵化。欧盟严格的解雇程序、高昂的解雇费用、最低工资限制、工作时间约束等各种就业保护措施和强大的工会势力使解雇工人的成本极高,抑制了企业利用节约劳动成本技术的积极性,减低了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和应用。其次是金融体制不成熟,缺乏创新。美国实行的是股权资本主义,其发展的路径为:个人创业→合伙制→股份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在美国的出现和迅速膨胀被认为是一场金融革命和股权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为一些极具发展潜力和成长前景但又有高风险的新兴科技企业提供投资,催生了一大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使之迅速发展,英特尔和微软等都是通过风险投资而成长为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的。而欧盟国家多为银行债权资本主义,其储蓄大多流入资产雄厚的少数大企业,许多依赖于科技成果创立的新兴企业因其无形资产不能做为抵押品而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支持,银行也不会提供风险投资,从而限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此外,建立新企业的各种行政障碍、公共研究和私人研究严重分离等科研体制僵化也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三、欧盟发展新经济的举措

虽然在新经济方面,欧盟落后于美国。但欧洲具备赶上来的机会和条件,一是欧美从事新经济的企业已相互兼并和投资;二是可以利用美国现有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欧元启动以后,欧洲的资本市场发展迅速,筹资越来越方便。但欧洲必须在经济结构改革和科教两个方面行动起来。去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提出了建立电子欧洲计划,并把该计划提高到和欧盟共同市场、经济货币联盟同样的高度,此外,还制定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风险投资行动计划、欧洲研究区战略等各种计划,力争在年前赶上美国的水平。其发展信息技术的主要政策如下:

1.坚决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把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从而鼓励投资和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改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实行统一的专利法。到完全开放电信市场,20前欧盟境内所有学校上网,政府采购全部上网,加强网络培训,鼓励终生学习,。

3、发展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作为创新型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对高成长性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美国相比,风险投资在欧洲仍处于不发达阶段。19,美国的风险投资额达到了33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15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达到180亿欧元;而欧洲的风险投资额仅为120亿欧元,比上年增长70%,其对软件、通信、因特网的投资为50亿欧元,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为此,欧盟提出了风险投资行动计划,主要措施为:加快欧盟内部一体化的步伐,使跨国金融活动更加便捷,专业投资人执行统一的结算规则,改善便于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金融条件,并斥资2.3亿欧元对企业获得贷款和风险投资等进行支持;成立7贤人委员会研究加快欧盟资本市场一体化政策。

4、培养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欧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基础,是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首先,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利用社会基金资助各种宣传和推广企业家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活动,加强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其次,鼓励企业进行创新,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利用统一专利法保护创新企业的技术安全;再次,放松政府对企业在开业和营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优化企业发展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环境;第四,提供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第五,发展包括电子商务、网络、信息、老龄服务、特色旅游、社区服务等在内的技术型、经济型和社会型等新型服务业。

5、鼓励科技体系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创新是提高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动力。在创新能力方面,欧洲远远落后于美国,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差距在进一步扩大。,欧盟15国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其GDP的比重为1.8%,而美国为2.8%。同时,研究与开发力量分散,研发和成果商品化脱节,没有形成统一的科技市场。欧盟委员会已计划设立欧洲研究区,以减少研究力量的分散,鼓励研究单位和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国外的技术人才。

6、更好的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欧元区各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一直将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解决失业问题作为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以来,先后提出了卢森堡、加迪夫和科隆三个劳动力市场改革方案。劳动力市场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把失业者依赖于社会福利转向基于通过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失业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等预防性措施,改革福利制度,严格领取失业金的标准,改革僵硬的就业保护立法,降低解雇工人的成本。

7、加快税制改革。美国新经济的发展源于里根总统当政时期采用的通过减税和放松管制来鼓励企业投资和创新的供给学派经济理论,美国新经济的成功,促使欧盟各国更加重视财政政策,尤其是减税对宏观经济的推动作用。鉴于此,在改革福利制度的同时,减税潮在欧元区各成员国兴起,今年7月德国议会通过了政府提出的涉及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股权交易税等在内5年减税计划,减税金额高达560亿马克,这一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减税方案,会使德国的经济自年起每年多增长0.25个百分点。法国政府今年8月31日也宣布了有关小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的三年减税计划,减税金额1200亿法朗。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家也都推出了各自的减税计划。

篇2:欧盟新经济发展及举措的论文

——对武威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认识

甘肃武威工业园区管委会 杨万学

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园区经济是迅速发展壮大产业经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重要进展,园区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总体上看,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园区经济与许多省市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国家调整加工贸易政策,给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园区经济带来新的重大机遇,我们一定要抢抓新机遇,理清新思路,采取新举措,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在新起点上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一、充分认识发展园区经济的重大意义

我区园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园区经济,对于增强我区经济增长后劲,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意义重大。

首先,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是全方位承接产业转移的迫切需要。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平台。当前,国际产业正向中国转移,中国产业正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这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国家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后,东部加工贸易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加快园区建设,为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搭建更好的平台,创造更好的条件,以加快园区建设促进东部产业向我区转移,以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第二,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是深入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必然要求。工业化城镇化是我区加快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发展园区经济符合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的方向和要求,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和内容。我们必须把园区作为工业化的主战场和城镇化的重要阵地来加快建设。

第三,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是扩大招商引资、提高开放合作水平的现实要求。园区是内引外联、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前沿和窗口。只有加快园区发展,不断完善园区投资环境,才能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企业和产业。把我区建设成为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要体现到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落实到园区建设上。我们必须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园区经济来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通过扩大开放合作、招商引资来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第四,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发展园区经济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培育企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物耗水平,实现节能降耗减排,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第五,加快发展园区经济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迫切需要。要把我区当前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保持下去,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必须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开放型经济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区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我们一定要把发展园区经济与培育其他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好地结合起来,使经济增长后劲持续不断,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当前,我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园区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中西部各省区市对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各显神通,新招频出;越南等周边国家也在千方百计争抢我国东部产业转移。快则主动,慢则被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园区经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形成承接产业转移与发展园区经济的良性互动,推动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以新思路新举措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当前,园区经济发展面临着新形势,肩负着新使命,我们要做到成绩面前不停步,机遇面前善把握,困难面前不畏缩,明确新目标,打开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形成新合力,在新起点上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发展园区经济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就是:(1)发展要有新目标。园区经济发展的目标要更加具体明确。三年内园区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要翻番。(2)工作要有新措施、新办法、新机制。就是在园区建设资金筹措、土地供应、标准厂房建设、财政资金扶持、招商引资、服务体系、组织管理机制等方面,都要有新措施、新办法、新机制。

(一)以招商引资新方式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招商引资是园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招商引资做不好,园区经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从长远看,招商引资关键是要培育园区的竞争优势。要从园区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前“万商西进”的有利机遇,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泛珠”合作、“泛北”合作、西南协作、兰洽会把优秀人才派到招商引资最前沿,把优惠政策落实到第一线,采取组团招商、驻点招商、媒体招商、活动招商、代理招商、小分队招商、上门招商等多种形式,运用筑巢引凤法、以商招商法、名企吸引法、产业聚集法、工贸联动法、网上推介法等多种办法,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依托产业基础招商,依托园区优势招商,依托合作项目招商,依托区位优势招商,依托市场优势招商,使园区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为园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以搭建投融资新平台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要实现园区经济新发展,关键是要打破近年来过度依赖财政性资金、融资渠道狭窄的状况,树立经营园区的理念,用市场化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为园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保障。要通过组建投融资公司,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采取市场化的资本运营方式,运用盘活存量资本、优化增量资本、吸纳社会资本、募集市场资本、开展金融租赁等多种做法,拓宽园区建设投融资渠道。要继续加大各级政府对园区建设的财政投入支持力度。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努力实现担保资金筹集社会化、担保机构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为园区企业发展融入流动资金。要加强政府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合作,共创园区良好融资环境。

(三)以土地供应新方式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土地供应不足,供需矛盾大,是制约园区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国家每年分配给我区的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土地是稀缺的资源,要想方设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最大的产出。一方面要想方设法拓展园区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切实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要通过创新土地供应方式来解决园区经济发展用地难问题。要单列园区用地指标,便捷企业用地。今后,国家每年下达我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的20%要专项用于重点园区;各市安排的工业用地指标中,80%以上安排给所在市(县、区)的园区。要着力解决土地报批时间较长、报批费用较高等问题,切实加快土地供应的速度。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要合理地确定园区二三产业的土地利用组合方式,保证园区在发展工业的同时,适度发展配套服务产业,让投资者和劳动者在园区安居乐业。要提高园区投资强度,实行园区投资强度最低标准制度。园区供地要向大项目倾斜。要加强闲置土地管理,盘活土地存量。要通过收购、清理、置换、寻找新的战略合作伙伴等办法盘活闲置土地,或按国家法律法规收取土地闲置费和收回土地,对闲置土地进行二次招商。要对这几年批出去的土地进行一次调查清理,坚决按照国家的规定,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一律依法收回,对没有开发能力的企业用地要坚决进行调整。要鼓励建设和使用标准厂房,集约使用土地。

(四)以标准厂房建设运营新机制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凡是由政府大包大揽、垄断建设和经营标准厂房的,其活力都不强、发展都不好;凡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经营标准厂房的,其发展就比较顺利。今后园区的标准厂房建设,必须彻底改变政府和部门大包大揽、垄断经营的方式,而要采取政府规划引导、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社会参与的方式来建设。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集体资产或土地使用权以入股方式参与标准厂房建设。

(五)以财政扶持资金使用新方式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园区建设长期靠财政直接投入是难以为继的。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把财政安排的资金直接投入建设的简单做法。省本级安排的园区建设专项扶持资金,大部分要以资本金注入的方式投入到各园区投资公司,没有投融资平台的园区一律不给予扶持。各市、县财政也要拿出配套财政资金注入园区投资公司。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搭建好园区建设的投融资平台,提高园区投资公司的投融资能力,真正发挥财政扶持资金倍增效应的作用。各级财政及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研究财政资本金注入和管理办法,切实保证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保证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放大效应和乘数效应,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园区的滚动发展。

(六)以建设服务新体系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要牢固树立速度就是竞争力、效率就是效益的理念,结合正在开展的作风年建设活动,大力推进园区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机制创新。要研究建立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高效服务机制,完善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简化办事环节,严格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建设法治、诚信、服务型政府,提高工业园区的运作效率,切实解决园区建设及企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创造园区投资发展的新优势。要广泛开展尊重企业、尊重纳税人活动,使入园企业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发展。要切实解决企业职工落户及子女入学等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要协调当地和周边政府整顿市场秩序、进行综合治理,为工业园区营造和维护良好的内外环境,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办得好、能发展。

(七)以组织管理新机制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齐心协力推动园区经济加快发展的组织管理体制。各市(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园区工作,亲自抓好领导、管理和服务。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支持园区经济发展的职责,形成合力加快园区建设和发展。要大力加强园区工作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特别能开拓、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奉献的干部队伍。要着力提高园区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倡导和培育奋发有为、蓬勃向上的朝气,敢想敢试、开拓进取的锐气,敢于负责、敢抓敢管的勇气,用精神的、物质的、经济的、行政的措施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为他们干事创业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真正做到支持改革者、起用开拓者、鞭策落后者、淘汰无为者,保证园区建设与发展任务的顺利完成。

篇3:欧盟将启动新的电动汽车发展计划

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1月20日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出席欧洲议会会议时发表讲话说, 西班牙将以欧盟轮值主席国的身份与欧盟委员会一道在今年上半年提出欧盟电动汽车发展计划。2月8日在西班牙的圣塞瓦斯蒂安市召开的欧盟工业部长会议将重点讨论欧盟电动汽车发展计划。萨帕特罗表示:“如果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刺激欧洲的汽车行业增加电动汽车发展的投入, 欧洲在这一新兴领域将很快被中国和日本抛在后面。”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称, 发展电动汽车将是欧盟绿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欧盟的专家们已经开始论证该计划。此前, 欧盟经济振兴计划已经提出在欧盟绿色汽车项目中投资50亿欧元 (其中40亿欧元为欧洲投资银行贷款, 10亿欧元为欧委会和成员国配套资金) , 一方面支持汽车生产商加强电动汽车研发, 另一方面鼓励成员国开展“以旧换新”, 资助地方政府的采购网络以提升对清洁汽车的需求。面对中国、日本等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 欧洲一些国家已经采取措施促进电动汽车发展, 如德国为购买电动汽车提供五年免税;法国电力公司目前正在与丰田公司合作开发遍布全法国的充电站;冰岛计划到2012年将全国所有汽车都更换为电动汽车;葡萄牙政府则与雷诺及日产达成了协议, 一起建设全国性的充电网络。萨帕特罗认为, 这些措施目前还不够, 欧盟需要建立为电动汽车厂商提供财政支持的管理框架, 推动欧洲建设统一的快速充电设施, 制定电池及配套基础设施的生产标准。

篇4:欧盟新经济发展及举措的论文

“欧盟2020战略”共提及教育32次、培训13次。近年来,欧盟对通过发展教育摆脱欧债危机困境,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以最终实现其战略目标寄予了厚望。2013年7月,在“欧盟2020战略”大框架下,欧盟又推出了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该战略基于欧盟对教育国际化重要作用的高度重视,即教育国际化有效推动了人员和技术流动,进而促进个人能力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知识创新社会的发展。该战略对教育国际化应如何服务于“欧盟2020战略”三大功能指标进行了梳理与细化,为欧盟成员国提供宏观政策指导,并提出欧盟能够提供的政策支持和项目举措。

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为欧盟成员国及其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宏观政策指导;二是为欧盟在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提供政策和项目支持。其中,在提供宏观政策指导方面,欧盟提出了构建更全面的国际化战略的思路,指出全面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及教职人员的国际流动;二是课程和数字化教学的国际化及质量提升;三是战略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及自身能力建设。

在学生及教职人员的国际流动方面,目前,欧洲已经建立了内部的学分转化及认证体系,欧美之间也通过校际合作实现了学分互认,这些都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流动,从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及教职人员的国际流动,欧盟提出了促进高等教育国际流动的工作重点,即进一步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学分互认,更多地关注教职人员国际流动,建设更高质量的国际合作课程,增强科研与经济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升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及进一步改进移民及签证政策,扫清人员流动的体制障碍。

在课程和数字化教学的国际化及质量提升方面,该战略强调,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应只局限于少部分能出国学习和研修的学生及教职人员,还应着眼于更广泛的不能出国但同样需要具备国际视野的师生。因此,要将国际化因素融入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引进国际化的教学人员,吸引国际留学生以建设国际化校园。同时,也要通过教材交流、虚拟校园、教学软件、跨学科网络交流等方式来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为此,战略建议欧盟成员国及高等教育机构优先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利用教育人员的国际化经历和技能,开发面向不能出国学习的学生的国际课程,使其获得国际化视野及技能;二是为学生和教职人员提供更多的语言学习的机会,使其能够在欧洲多语言环境中最大程度地获益;三是通过在线教学、屏幕课程等新的数字化方式开展国际合作,联合开发国际课程,探索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在战略型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及自身能力建设方面,该战略指出,欧洲在吸引国际学生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但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需要更深入更广泛的全球合作,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根据自身在教育及科研创新方面的优势进行更准确的定位。要在欧洲和欧洲以外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建立联合项目,开展联合科研,培育新的研究项目,进一步强化自身优势,并与合作伙伴互为补充。在联合国学位及双学位方面开展合作,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已有700余所欧洲高校从联合学位及高等院校项目中获益,欧盟及欧盟成员国还将继续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欧洲高校与合作伙伴在这方面进一步开展合作。与此同时,将进一步消除合作双方的壁垒,如学校层面关于学分构成、考试及论文的相关规定,国家层面关于颁发联合学位的有关限制。另外,在创新领域跨境合作也是建立战略型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方式,其中,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合作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因素,因为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很可能成为明天的新兴经济体。学生的国际流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质量,还能使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在学术上获益,并成就其社会责任,从而有助于建立深入持久的战略关系。

如上所述,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第二点内容是为欧盟在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提供政策和项目支持。在这方面,欧盟将通过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及透明度来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具体措施包括开展国际合作与对话,加强欧盟内外资格、学分及注册程序的可对比性等。此外,欧盟还将通过现有的计划以及高校自我评估和监测体系,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质量,并继续开发和完善欧洲多维大学排名体系,以此来提升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透明度、比较基准点及可对比性。而且,欧盟还将与欧洲高等教育宣传机构及校友联合会通过分享信息和协调行动等方式开展合作,进一步树立欧洲优质的教育及科研形象。在项目举措方面,欧盟委员会将通过伊拉斯谟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对境外学生以及科研人员双向交流的资助力度。

欧盟在2014-2020年的工作主要围绕伊拉斯谟行动计划的落实来开展。伊拉斯谟行动计划将原有的涉及青年培训和体育方面的十多个计划及项目整合为一体,其根本目的是提升欧洲教育和培训的现代化程度,弥合劳动力和市场之间的鸿沟,确保欧洲青年获得国际化知识和技能,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重振欧洲在全球化发展中的竞争力。经过近两年的谈判和协商,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已正式批准了2014-2020年欧盟多年度财政框架,并承诺总预算为9599.9亿欧元,总预算支出为9080亿欧元,比上一次预算分别减少了3.5%和3.7%。然而,伊拉斯谟行动计划中涉及教育的财政预算总额高达147亿欧元,较上一年度增长了40%;与教育相关的科研预算总额高达800亿欧元,较上一年度增长了30%。由此可见,欧盟在总预算经费缩减的情况下,对教育和科研预算给予了格外的关照。伊拉斯谟行动计划的资助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助4000万名以上的欧洲青年的国际流动,以帮助他们进行学习、培训、工作和志愿服务等;二是资助65万名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欧盟内外学习、培训和工作;三是资助80万名教学人员及青年工人在欧盟内外进行教学并接受培训;四是启动20万个硕士研究生贷款担保,以保证硕士研究生在欧盟内外获得相应学位;五是设置2.5万个奖学金名额,帮助学生进行欧盟内外的研究生学位的学习;六是资助50万名青年人参与欧盟内外的志愿者项目和青年交换项目;七是资助12.5万所职业培训机构、成人教育机构、青年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以建立2.5万个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促进机构间的经验交流和业务联系;八是资助1500家教育机构开展合作,拟建立150个知识联盟;九是资助2000家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拟建立150个行业技术联盟。值得一提的是,在伊拉斯谟行动计划通过的45亿欧元预算之外,欧盟还将设立专门用于与合作伙伴开展合作的专项经费,其中当然也包括与中国的合作经费,这笔专项经费的数额将在2014年确定。

下面,我谈一谈欧洲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为我国带来的机遇。欧盟各成员国一直是我国学生的重要留学目的地,中欧的教育合作历史悠久,特别是2012年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建立以来,双方在校级领域的合作更加充分和务实。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发布以及伊拉斯谟行动计划的启动,既是欧盟向成员国发出的政策信号,也是欧盟向合作伙伴发出的合作邀请。我们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根据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双方感兴趣的领域继续开展合作。在建设战略型合作伙伴关系方面,我们除了要与欧方继续开展在政策层面的对话外,还要积极考虑如何围绕伊拉斯谟行动计划与欧方商签配套的合作协议,进一步密切双方在创新型合作项目、联合科研、开发联合学位项目、促进学分转换及资格互认等方面的合作,从而提升我国教育领域国际合作的质量。

篇5:党校谋划发展新举措方案(共)

编者按:材料详见:

日前,**区委党校在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党校校长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围绕进一步加强党校的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党校的教学质量和办事效率,提升党校的良好形象,以优良的作风服务教学、服务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展开了讨论,并就党校未来的发展,统一了思想认识,提出了加强党校建设的新举措。

一是坚持“党校姓党”原则,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谋划党校的长远发展。在**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标志区”建设新的发展时期,区委党校要根据“党校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的政治定位,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领导,自觉坚持“党校姓党”原则,集中精力履行干部教育培训的职责,充分发挥党校“三个阵地、一个熔炉、一个主渠道”的重要作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按照“力足现有挖掘潜力,力争引进打牢基础”的出发点,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按照胡锦涛、曾庆红等对全国党校工作的讲话精神,积极开展地方党校工作和教育规律的研究。近期启动**党校教学人才培养的实施

篇6:欧盟新经济发展及举措的论文

摘要:新常态下,如何更好地适应经济转型带来的影响,是现阶段所有煤矿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如何在煤矿企业中创新开展党建工作,助力煤矿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是煤炭企业党建工作的全新课题。本文围绕新常态下煤矿党建工作的一些特点,结合党建工作实际,探析新常态下做好煤矿党建工作的思路与举措,以进一步增强煤炭企业党建工作的活力和实效,使党建工作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煤矿;党建;思路;创新煤?V党建工作的新特点新挑战

国家整体经济增速换档回落,供给侧改革亟需加强,过去几年我国煤炭产能过剩,煤炭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但目前煤炭行业的形式转好,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党建工作是国有煤炭企业的政治资源。近年来,党建工作在促进煤炭企业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国有煤炭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党建工作也出现了新特点、新要求,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综合当前煤矿整体形势,煤矿党建工作存在以下特点和挑战:

1.1 党建工作实效亟需方法创新来提升

新常态下,随着煤矿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党建工作的实效性需要加强,工作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落实好基层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制度,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党建工作的思路和形式。

1.2 党建工作开展亟需平台拓展来推进

在全球网络和大数据时代的背景影响下,拓展企业党建工作平台十分重要。党建工作不再局限于作报告、喊口号、贴标语,新传媒工具在党建工作开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3 党建工作中心亟需大局意识来把握

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一些煤炭企业党员,特别是一些年轻党员党性意识出现了淡化的现象,对党的一些大政方针学习不足、理解不透、感悟不深,在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容易出现思想摇摆,甚至触碰底线。所以,只有增强党性意识,才能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才能更好发挥标杆和带头作用。这也成为企业党建工作的重点和中心,需要企业党组织树立宏观和大局意识去把握和推进。做好煤矿党建工作的思路与举措

从煤矿新常态党建工作的特点和挑战可以看出,做好当前煤矿党建工作,关键在于“求实、求新、求变、求活”。“求实”就是要进一步夯实党建工作基础;“求新”就是要有新的工作方式、有新的活动载体、有新的工作平台;“求变”就是党建工作要有突破性;“求活”就是党建工作要有活力,围绕中心服务职能要有新高度。

2.1 强化思想教育,坚定理想信念

受市场经济和价值多元化影响,许多煤矿职工理想信念意识淡薄,甚至是一些党员的党性意识也在弱化。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要让广大党员真正在思想上硬起来,就要在引导广大党员正确认清当前煤炭形势的基础上,强化三个教育。一是要强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教育,提升广大职工、党员干部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武装自己的能力。二是要强化作风意识教育,提升广大职工、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执行力和实效力,形成脚踏实地做事、踏踏实实做人的作风。三是要强化廉洁意识教育,引导广大职工、党员干部知廉和守廉成为的煤矿生力军。

2.2 创新党建载体,提升工作实效

党建载体是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党建载体的选择要体现在强化教育、服务中心、发挥作用方面上。而党建载体的设计要达到创新的效果则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紧密贴合党建工作的难点、热点和关键点;二是要具有前瞻性、灵活性,广受活动者喜欢。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为了引导广大党员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党委紧紧抓住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激励党员“在讲政治上作表率、在讲道德上作表率、在讲贡献上作表率”。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2.3 紧抓时代脉搏,贴近形势需要

在过去几年国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煤矿党建工作要取得效果除了要有新突破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适销对路”,也就是要紧抓时代脉搏,要贴近形势需要。针对煤矿职工工作及生活中的问题要及时了解,并加强广大职工的思政政治教育。这样既可以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又可以及时化解职工中存在的矛盾,理顺情绪,维护和谐。

2.4 强化制度建设,发挥党建正能量作用

党建制度是党建工作的基石,没有党建制度或党建制度执行不足、落实不到位,党建工作就会流于形式。“三会一课”“党费收缴”等都是党建工作的制度,这些制度在党员教育管理和党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在开展党建工作中党组织更应该充分利用好党建工作制度,做实做细,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制度的正能量作用。而要达到上述目标,关键要做两点:一是要把党建工作制度的落实列入党组织和党员个人目标管理考核中,形成一对一挂钩考核制度,让党建工作制度成为每个党员的自觉行动。二是要发挥党建工作制度增强党性修养、服务安全生产中心、服务员工群众的作用。

2.5 推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2017年3月,安徽省出台《关于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意见》,启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旨在通过规范基层党组织在党的组织设置、班子队伍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党内组织生活等方面工作,让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的各项工作定有标尺、干有方向、评有依据。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煤矿当前的整体形势,党建工作除了要大力夯实基础外,也应该针对形势任务的需要,开展“适销对路”的活动,既要在党性修养上做实,又要在发挥作用上做活,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谈如何做好“新常态”理论宣传[J].郝艳杰,王二军.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2]新常态下基层党建工作思考与创新[J].陈浩.中国盐业.2017(06)

[3]新常态下做好煤炭企业党办工作的几点建议[J].刘小敏.经营管理者.2017(30)

篇7:欧盟新经济发展及举措的论文

信息更新:2010年1月8日来源:审计署网站

近日,湖北省恩施州召开了全州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会议听取了州审计局关于近两年来全州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的汇报,充分肯定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绩,并就如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提出了新的举措。

一是纪委、组织部门将积极参与经济责任审计。在今后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将一改过去“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工作方式,编排纪委、组织部门相关人员参与到审计组,对经济责任审计过程实行跟踪问效,最终形成审计结论。这样,一方面更有利于加强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联系,使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变得更加公开、透明,促进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及时转化利用。

二是要审慎用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告,以此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警示教育作用,加快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和公开的步伐。

篇8:欧盟新经济发展及举措的论文

到2010年, 欧盟对中国的进口达到了3112亿美元, 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地。按比例来算, 对欧盟的出口几乎占到了中国总出口 (15779.3亿美元) 的20%。

那么从2004年东扩至今, 中国对欧盟的出口情况是如何变化的, 哪些方面是使得中国对欧盟新老成员国出口存在差距的可能原因, 我国的出口企业该对此做何调整,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中国对欧盟的出口情况

如图1所示, 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仅在金融危机过后的2009年出现下滑。从2005年到2011年, 不管是对老欧盟成员国还是对新欧盟成员国, 出口增速都很快, 其中对老欧盟成员国出口年平均增速为15.18%, 对新欧盟成员国出口年平均增速26.71%。

由于对新欧盟成员国出口平均增速明显快于对老欧盟成员国出口平均增速, 因此, 中国对欧盟新成员国出口占中国对欧盟25国出口的比重正逐渐增长, 而对老成员国出口占中国对欧盟25国出口的比重在逐渐下降。

中国对欧盟的出口是在不断增长的, 那么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水平相比如何呢?

对此, 我们引入贸易强度指数。

贸易强度指数 (Trade Intensity Index, TII) 是由A.J.Brown (1949) 首先提出来的, 分出口强度指数和进口强度指数, 出口强度指数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的进口总额占世界其他地区进口总额 (不包括该国的世界总进口额) 的比重之比, 进口强度指数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的进口占其总进口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其他地区出口总额 (不包括该国的世界总出口额) 的比重之比。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代表i国对j国的出口强度, 代表i国对j国的进口强度;Xij和Mij分别表示i国对j国的出口额和进口额;Xi、Xj、Xw分别代表i国、j国、世界的出口额;Mi、Mj、Mw分别代表i国、j国、世界的进口额。

贸易强度指数若小于1, 说明i、j两国的贸易水平低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水平。贸易强度指数若大于1, 说明i、j两国的贸易水平高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水平。指数越高, 说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越紧密, 反之就越疏远。

通过贸易强度指数的计算公式, 我们可以得出2005-2010年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强度指数。计算结果见下表。

对2005年~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强度指数进行分析, 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强度指数较高, 但总体来说在下降。

(2) 中国对欧盟的进口强度指数低于1, 但在不断上升。

(3) 欧盟对中国的出口强度指数低于1, 但也在不断上升。

(4) 欧盟对中国的进口强度指数大于1, 基本稳定在1.60左右。

我们发现, 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强度和欧盟对中国的进口强度是比较高的, 且都大于1.5。但是从2005年到2010年, 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强度从1.77下降到1.63, 说明欧盟对中国出口的依赖性在降低, 我国应该对此进行分析, 进一步增加对欧盟的出口, 防止中国对欧盟出口强度的继续下降。

而中国对欧盟新老成员国出口的不同为我们分析中国对欧盟出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比较新老成员国的不同, 分析可能对中国出口造成的影响, 从而进行调整, 成为提高中国对欧盟出口的新途径。

二、可能影响中国对欧盟新老成员国出口的因素

本文的研究基于宏观视角, 从整体研究可能影响中国对欧盟新老成员国出口的因素, 包括以下内容:

1. GDP

GDP是一国经济总量的体现。GDP越高, 说明一国的需求水平越高。老欧盟的GDP水平虽然远高于新欧盟, 但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下滑明显, 反之新欧盟虽然也有所下滑, 但幅度较小, GDP总量比较稳定。

新欧盟成员国2005年~2010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76%, 高于老欧盟成员国的3.02%。从GDP的增长率可以看出, 新欧盟成员国的经济更有活力, 需求增长更快。我国出口企业应该关注新成员国的经济增长, 向经济增长快的成员国开拓市场。

2. 进口占GDP比重

一国的对外贸易额占GDP比重实际上体现了一国经济参与自由贸易的程度, 而进口占GDP的比重则可以看成是一国的开放程度。因为一国开放程度越高, 对外贸易越发达, 则进口占GDP的比重也越高。一般来说, 如果一国的进口占GDP比重越高, 那么相应的, 该国对中国的进口, 即中国对该国的出口也越多。

单位:%

如表2所示, 近年来新欧盟成员国进口占GDP比重平均值较高, 最低为2009年的48.89%, 而2010年为56.78%, 高于老欧盟成员国35%左右的比重。

因此, 我国出口企业在出口时应关注那些开放程度高的市场, 把握市场机会。

3. 中国对欧盟出口的产品结构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各种类别的出口商品占整个出口贸易额的份额。

新老欧盟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中国对其出口的产品结构也必然存在差异。对此, 我们根据SITC的分类对中国对欧盟出口的产品结构进行分析。

单位:%

从表中数据可以得知, 中国对欧盟出口主要集中在制成品, 即5~8类。

7类产品为机械和运输设备, 占的比重最大。中国对老欧盟15国出口的7类产品占总出口的45%左右, 对新欧盟10国出口的比重更是高达60%以上, 2010年甚至达到了68.22%, 呈增长趋势。

其次是8类杂项制品, 占的比重也很高。中国对老欧盟15国出口的8类产品占总出口的35%左右, 对新欧盟10国出口的比重为20%左右。虽然比重略有下降, 但还是很高。

6类以材料分的制成品也占有一定比重。中国对老欧盟15国出口的6类产品占总出口的11%~16%, 对新欧盟10国的比重在10%左右。金融危机前6类产品占比曾小幅上升过, 而金融危机后均出现小幅下滑, 而新欧盟10国的下滑更明显, 说明6类产品可能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

5类化学及有关产品占比较小。中国对老欧盟15国出口的5类产品占总出口的3%~4%, 略有上升, 而对新欧盟10国的比重从2005年的2.73%下降到了2010年的2.30%。

综上所述, 7类机械和运输设备占比呈增长趋势;8类杂项制品有所下降;6类以材料分的制成品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 金融危机前后变化明显;5类化学及有关产品占比较小, 在老欧盟成员国有所上升, 在新欧盟成员国有所下降。

另外, 新老欧盟成员国也存在一些差异。中国对新欧盟成员国的出口中7类产品比重高于对老欧盟成员国出口中7类产品的比重约15%, 说明中国对新欧盟国家的出口更依赖于机械和运输设备。中国对老欧盟成员国的出口中8类产品比重高于对新欧盟成员国出口中8类产品的比重约15%, 说明对老欧盟成员国出口的杂项制品比重较高。

这两方面的差异可能是因为新老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老欧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 对机械和运输设备的生产能力高, 进口比重相对来说低一点。而新欧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 对杂项制品的生产能力高, 进口此类产品的比重较低。

三、我国的出口企业对此如何进行调整

1. 加强对欧盟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监控, 及时调整出口预期

欧债危机对中国来说, 主要是欧洲经济发展缓慢, 造成欧洲国家需求水平低, 影响了中国对欧盟国家的出口。

总体而言, 新欧盟国家的GDP增速更快, 老欧盟GDP增速缓慢。我国企业应该把握好欧盟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 向更有活力的经济体出口, 而不能仅仅依赖于传统的老欧盟国家的市场。

2. 向开放程度高的国家出口

尽管同属于欧盟, 但是欧盟国家的开放程度还是有很大不同。新欧盟国家的开放程度远高于老欧盟国家, 这也是中国可以加大对其出口的原因之一。

3. 不同国家出口不同产品

机械和运输设备在新欧盟国家更受欢迎, 而杂项制品在老欧盟国家出口相对较高。金融危机后按材料分的制成品的出口比重明显下降, 说明按材料分的制成品的出口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 在欧洲经济发展缓慢, 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 前景不是很乐观。

目前来看, 机械和运输设备比重最高, 而且仍然在不断上升, 特别是在新欧盟国家。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应该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强, 综合利用我国的技术优势 (相对于新欧盟国家) 和成本优势, 继续扩大出口。

摘要: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地, 对欧盟出口占中国出口的比例接近20%。而2004年欧盟东扩, 十个中东欧国家成为新的欧盟成员国, 新老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对欧盟新老成员国出口的不同, 分析影响中国对欧盟出口的因素, 以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欧盟,出口,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校领导退休教师迎春座谈会讲话下一篇:教科版语文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