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和合文化”品牌 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2024-08-10

打造“和合文化”品牌 争创全国文明单位(精选2篇)

篇1:打造“和合文化”品牌 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打造“和合文化”品牌 争创全国文明单位

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的美好时节,我们有幸与领导和同志们齐聚一堂,交流文明单位创建的做法和体会,共享文明单位创建的经验和智慧,共谋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大计。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巴东一中汇报学校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请大家批评指正。

巴东一中始建于烽火连天的1943年,1958年开设高中班,1984年被确定为湖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高中之一,2007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示范高中。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192人,在校学生2566人。学校几经搬迁,2011年9月10日搬迁至现在的校址。十七年来,我们坚持教育教学和文明创建两手抓、两促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学校,着力打造校园“和合文化”品牌,形成了“三个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努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学校以高考成绩为标志的教育质量综合评比连续十二年位居恩施州同类高中前茅,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湖北省示范高中”等诸多荣誉称号,被北京大学授予“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已连续三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称号。我们的做 法和体会是:

一、持续强力推进文明创建工作,用心打磨细胞工程 早在1996年,学校在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中就提出了创建文明单位的设想,经过五年的努力,学校先后完成了县级文明单位、州级文明单位、州级最佳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2001年,学校在“二五”发展纲要中又适时提出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规划,2001-2004年连续两届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与此同时,着力创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并把这一目标载入学校“三五”发展规划,变成全体一中人的共同意愿和自觉行动。2005-2010年,学校连续三届被表彰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10年6月,学校又把“争创国家级文明单位,争创国家级示范高中”载入学校“四五”发展规划中……十七年来,我们在创建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心打磨每一个细胞工程:持续开展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持续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月活动、名师评选活动、优秀学生干部评选活动等系列文明细胞创建活动,做到了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努力把每个细胞工程都做成精品。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由量变到质变,实现了文明创建工作的“五级跳”。

二、不断丰富校园特色文化,为文明单位创建提供丰厚的土壤

文明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文化是文明的母体。学校创建 文明单位,就必须以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皇天后土。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打造校园“和合文化”品牌。

一是以坚实的物质文化作为校园特色文化的基座和载体。校园建筑呈台阶状分布,象征着一中不断上台阶;从北大门拾级而上,人们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升堂入室的庄严感;而沿途孔子、荀子等先贤们的教诲又激励着人们去寻芳探幽;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显得大气、典雅,富有生机,让师生在环境中自觉提升品位和精神;校园内的墙壁上、走廊里到处都是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和学生自创的“格言”,“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

二是以完备的制度文化作为校园特色文化的支撑和保障。学校制定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巴东一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一百七十多项制度和规章,形成了较系统较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学校坚持教代会制度,让教职工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学校实施严格公平的考核机制,营造了积极进取的事业环境,使学校管理成为理性与人性的有机结合。

三是通过不断创新行为文化来丰富校园特色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学校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之首,通过实施系列德育活动,着眼于情感、意志力、创造力、独立人格的培养,着力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教育,始终贯穿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这一主旋 律,促进师生生活与生命、精神与人格的和谐发展。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学校已形成“三节两活动”(即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和科技节,校园文化建设月活动和教学质量月活动)的校本品牌课程,把微型课堂(小组或班级活动)和大课堂(年级或全校活动)结合起来,不断丰富课程的人文内涵。“文化艺术节”通过举办系列文化活动,提升师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师生的爱国情操和博爱精神,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体育节”的系列活动,实现了锻炼体力、培养毅力、促进智力、发展能力的课程目标。“科技节”融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科学精神培养于一体。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月,以争先创优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人生,感恩社会,学会做人。教学质量月活动则为教师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四是以博大的精神文化作为校园特色文化的源泉和灵魂。经过多年实践,学校提炼出“以师生发展为本,让教育充满智慧”的办学理念,聚合了“以人为本”理念和“智慧教育”思想,铸造了校园文化的灵魂;以“厚德、博学、慎思、笃行”作为校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体现了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追求;总结和升华了以“团结拼搏的团队精神”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把握了时代的脉搏;通过“以德育德,以心换心,以爱博爱”,实现师生互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三个统一”的价值观,即教育质量和 学校品牌相统一、学校“工作目标”与教育“终极价值”相统一、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凸显现代教育的终身性和未来性特征。经过长期思考,我们把校园文化升华为“和合文化”,建立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文明单位创建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通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增强学校的核心发展力。通过完善《巴东一中名师培养方案》,对名师实行量化、动态管理,打破了名师终身制;通过推出一批精品课,帮助教师实现向“学生课堂”过渡,并不断追求“智慧课堂”,打造教学的思维盛宴;通过开展系列课题研究,鼓励教师提高研发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成为拥有善于思考、勤于研究、乐于奉献三张名片的教师。

二是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型人才。我国的现代化伟业需要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省级示范高中承担着培养后两个层次人才的重任。学校提出了培养“志向高远、情趣高雅、能力突出、特长明显、心智健全、体魄健壮的合格中学生”的目标,要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合格品和优质品。学校通过校本教材《走进一中》对学生的做人、学习、生活 和思考等问题进行全方位指导;通过《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序列纲要》,对学生高中三年的德育工作进行全面规划,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情商;通过各种评选活动,在学生中表彰先进,树立榜样;通过“三节两活动”,为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特长、展示能力搭建平台;通过各种培优、竞赛活动,帮助更多的学生走进“985”、“211”工程大学。近十几年来,学校有数千学生考入全国“985”、“211”工程大学,1998年以来有47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巴东一中学生也因成绩优异、素质全面而倍受高校的青睐,一些著名高校纷纷来信表示感谢和祝贺。一大批踏入社会的青年才俊也开始在各个领域崭露才华,各领风骚。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全州文明行业(单位)推进会在巴东召开,是促进我们创建工作提档升级的一个难得机遇。我们将珍惜信任,精诚团结,抓住机遇,不辱使命,为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争创国家级示范高中,为办人民满意的示范学校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篇2:争创文明单位 打造示范高中

校本精神——创建的灵魂支撑

这种灵魂支撑靠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个意识。

一种精神就是“拒绝平庸,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精神。竹溪一中一直把“拒绝平庸,崇尚一流,追求卓越”作为发展追求、工作要求和治校理念贯穿教育教学中,注入全校教职员工脑海里。通过学校层面的深层解读,教师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学生结合自己学习生活实际的不断内化,这种精神逐渐成为学校的核心文化。在这种文化力量的引领与鼓舞下,全校师生总能保持激情,从每一件小事的落实做起,从每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做起——“拒绝平庸”;在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的引领下,一步步踏实向前,将“崇尚一流”做为做人做事的出发点。

一种态度是专注与纯粹。长期以来,学校要求全体师生用专注与纯粹的态度,面对每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面对每一天的学习任务,不把时间耗费在无聊的事上。

一个意识是作品意识。作品意识就是精品意识,学校要求全校师生将每一天的工作与学习都当作品来完成,用热爱与创意将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学习任务做到最好,从而成就精彩的“作品人生”。

校园文化——创建的氛围支撑

学校充分利用新校园的建设机遇,主动将文化元素注入硬件建设之中。从“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入手,将精神文明与校园环境充分结合,让墙壁说话,让花草育人,让榜样示范,让文化引领,建设多元化的育人环境。

整体规划墙壁文化、石刻长廊、主楼门厅、校园CIS系统;主体雕塑《孔子》,雄浑明快、寓意深刻;开卷《论语》,寓意儒学传统;竹、水池寓意知识渊源、凸显竹溪地域特征。科技实验楼图文展示载人航天、基因工程等高新科技知识,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教学楼图文展示英雄楷模、时代先锋、著名科学家、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展示茶叶、魔芋等竹溪主导产业及竹溪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对学生进行爱我家园教育。

校园因景植绿,因绿配景,“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给师生创造了优美的校园环境;温馨的宿舍文化,激情飞扬、个性独具的班级文化,节俭有礼的餐桌文化,再现了学校传承儒学文明、追求和谐发展的理念。

德育生态——创建的活动支撑

文明单位创建的生命力在于用实践推动群体道德内化与素质提升。学校始终把德育为首、立德树人作为治校、办学方向,坚持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

在教师中开展“三树立”主题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精神品位和师德品质。即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树立改革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将最先进的教改成果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将学生德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构建“三三二”主体德育模式,即“在校讲勤奋、讲荣辱;在家讲孝敬、讲感恩;在社会讲公德、讲责任”的“三讲”教育,“自尊、自强、自律”的“三自”教育和 “成人、成才”的“两成”教育,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学校管理之中;开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挺起民族的脊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系列德育校本教材,并有计划地作为必修课将其安排至三个年级,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贫困生奖励机制和救助机制,成立“爱心社”,把每年的教师节定为“爱心接力活动日”,发动师生和社会力量有计划、有组织地帮扶贫困学生;建立敬老爱老、拥军、科技等多个德育基地,积极开展敬老爱老献爱心、拥军爱军、学习消防安全知识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利用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天一次的德育教育、每日一次班级量化;十星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礼仪标兵等各种评比活动;妇女节、青年节、建党节、教师节、重阳节、国庆节等传统教育活动;法制报告会、感恩励志演讲会、校园艺术节、科技活动月等系列德育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公民道德、时政、品德、心理健康、安全、文明礼仪、法纪、感恩励志、爱心教育。

精细管理——创建的制度支撑

文明单位创建不仅内强管理的过程,更是外树形象的过程。山区高中在生源、师资、教学硬件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要发展必须从管理上寻找突破口。

积极推进“依法治校、民主管理、从严治校”,用法理看管学校,管理在机制中运行。制定《竹溪一中章程》,完善覆盖学校各方面工作和所有教职员工的规章制度、岗位责任制,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体系。

注重调查研究,创新管理方式。学校通过“外值”评价年级、处室,年级、处室通过“内值”评价所有教师。评价制度注重把过程评价与终端评价相结合,在评价中让各部门,各备课组、各寝室、各班级、各小组团队荣誉的捆绑共担,通过精细化评价打造优秀团队。

始终坚持教代会制度,重大问题教代会讨论,让教职工具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坚持学校与学生对话机制,高度重视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合理建议及时解决,所有意见建议及时反馈说明。每月召开一次全体教职工大会,统一思想,凝聚智慧、明确工作重点,使每一项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社会贡献——创建的成果支撑

随着教学改革和文明创建的深入,学校对社会贡献逐年增多,社会形象日益向好。

学生在全国、省市级学科竞赛中多人次获奖,多名教师在省市教学比武中获奖,省市级课题多项结题,教师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

学校连年荣获“十堰市教学质量优胜单位”。以2014届为例,参加高考的八个学科中七个学科全市同类学校排名第一,一个学科排名第二。教育教学实现了“低起点、高落点”的目标,在本地区高中学校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十堰市内各高中及临近陕西省部分学校近2000人来校交流学习。学校也因为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于2014年9月获得县政府特别嘉奖。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践行“传承文明,立德树人,善教乐学,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关注差异,因材施教,知能并重,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的培养目标,一届届优秀毕业生从学校走出去,走到各个工作岗位,成为竹溪县域经济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作者系竹溪县教育系统工委书记、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 鄢志勇)

上一篇:文化综合考试大纲下一篇:童年时光作文初二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