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复习

2024-08-11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复习(精选6篇)

篇1: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复习

(一)耳部解剖

耳分为外耳,内耳,中耳.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外耳道由骨部和软骨部组成.两者交界处较狭窄,称外耳道峡部,异物常嵌顿于此

2.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鼓室是不规则含气空腔.外侧壁其位置与外耳道底呈45-50°角,鼓膜分松驰部和紧张部.鼓脐:鼓膜中心凹点相当于锤骨柄尖端.内侧壁:中央隆起部为耳蜗底周突向鼓室所形成称鼓岬.鼓岬后上方是前庭窗,为通入内耳前庭部的孔,后下方是蜗窗,向内通入耳蜗的鼓阶.上壁岩鳞裂在2岁前未闭合,成为中耳感染进入颅内的途径之一

听小骨由锤骨,砧骨,镫骨组成.咽鼓管:成人鼓室口高于咽口1.5-2.5mm,而儿童短粗平直,易引起中耳感染.鼓窦外侧壁相当于外耳道上三角,此处表面有小孔,又称筛区,是乳突手术进路的标志.乳突小房又称乳突气房,可分为蜂窝型(气化型或含气型),板障型,硬化型(坚质型)和混合型.3.内耳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骨迷路包括耳蜗,前庭,骨半规管。膜迷路包括窝管,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

耳生理功能:平衡,听觉。

(二)鼻部解剖

鼻由外鼻,鼻腔,鼻窦组成

1..外鼻由骨部,软骨部及外覆皮肤组成。静脉回流:外鼻的静脉主要经过内眦静脉和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内眦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连通, 面部静脉管内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当鼻或上唇有疖肿时,勿挤压,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

2.鼻腔内侧壁:即鼻中隔,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内动脉血管组成网丛,此处称为利特尔区,又称易出血区。外侧壁: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外覆黏膜,由下向上依次称为下、中、上鼻甲。各鼻甲的外下方均有一裂隙样空间,对应地依次称为下、中、上鼻道。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空腔,有4对。分别为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3.前组鼻旁窦: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组鼻旁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开口于上鼻道,后者窦口位于蝶筛隐窝.上颌窦为鼻窦中最大者。鼻的生理:呼吸,清洁,加湿,嗅觉,共鸣和反射.(三)咽部解剖

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喉咽.鼻咽:咽峡(悬雍垂和软腭游离缘,下有舌背及两侧舌腭弓和咽腭弓组成),双侧为咽侧索。喉咽中,在喉口入口的两侧和甲状软骨板内侧面之间,各有两个较深的隐窝,称梨状窝。在舌根与会厌之间有两个浅凹,称为会厌谷。咽壁从内到外分为粘膜层,纤维层,肌肉层,外膜层。特点是无明显的粘膜下组织层,纤维层与粘膜紧密附着。腭扁桃体习称扁桃体,位于口咽两侧腭舌弓与腭咽弓围成的三角形扁桃体窝内,为咽淋巴组织中最大者。扁桃体内侧面有盲管称扁桃体隐窝,隐窝内易潜藏病原体。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与后壁交界处,6-7岁时最显著,10岁以后逐渐萎缩,至成年则消失。舌扁桃体位于舌根部,含有丰富的粘液腺。咽鼓管扁桃体为咽鼓管咽口后缘的淋巴组织,炎症肥大时可阻塞咽鼓管口而致听力减退或中耳感染。咽的生理功能:吞咽,呼吸,言语,防御保护,调节中耳气压,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四)喉部解剖

喉:呼吸的重要通道,上通喉咽腔,下连气管。会厌软骨:通常呈叶片状,甲状软骨:为喉部最大软骨。是颈部中线及喉部手术的重要标志。成年男性称为喉结。环状软骨是保持外形及保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作用。喉韧带分为喉外韧带和喉内韧带。喉腔以声带为间隔,分成:声门上区,声门区,声门下区。声门上区:喉腔上界为喉入口。声带上方与之平行的皱襞为室带。声带和室带之间,开口呈椭圆形的腔隙称为喉室。声门区:声带张开时,出现一个顶向前的等腰三角形的裂隙称声门裂,简称声门,为喉腔最狭窄处。喉的生理功能:呼吸功能,发声功能。喉是唯一的发音器官,喉部发出之音称为原音,经咽腭舌齿唇鼻腔鼻窦等的协调或共鸣作用,使之音节清晰,形成语音。

(五)耳部疾病

A耳瘘(先天性耳前瘘管):因先天禀赋不足,耳部皮肤腠理失养而发生于耳前或耳后的瘘管。

症状:局部红肿疼痛,流脓,反复发作,而后瘘常流清稀脓液,经久不愈,多伴耳内流脓。耳前瘘开口多位于耳轮脚前缘,按压时可有少许白色分泌物溢出,探针可探知瘘管深度染毒可见瘘口周围红肿,时有脓液溢出。控制感染后可行楼管切除术。辩证论证:1.禀赋不足复感邪毒-五味消毒饮2.气血耗伤拖毒无力-托里消毒散。外敷、切开排脓、挂线。

B旋耳疮(外耳道湿疹):因风热湿邪犯耳或血虚生风化燥所致的外耳道或旋绕耳周而发的湿疮,以耳部皮肤潮红、瘙痒、黄水淋漓或脱屑、皲裂为主的耳病。风热湿邪浸渍-消风散;血虚生风化燥-地黄饮。

C断耳疮:耳郭损伤染毒、火毒上攻所致耳郭红肿疼痛、溃烂流脓、甚至软骨坏死,耳郭变形疾病 D耳疖:邪热搏结耳窍而发生于外耳道的疖肿,以耳痛、外耳道局限性红肿突起为特征的耳病。多发生于外耳软骨段,局限于单个毛囊。外治法:排脓。切脓三原则:切熟不切生,切软不切硬,切直不切横。

E耳疮:是指湿热邪毒搏结耳窍外耳道弥漫性红肿疼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好发于夏秋季节。病史:多有挖耳、污水入耳或耳流脓史。临床症状:耳内灼热疼痛,少许流脓,或耳内发痒不适。检查:耳屏压痛,耳郭牵拉痛,外耳道弥漫性红肿,可有少许分泌物。反复发作可见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甚则外耳道狭窄。症型:1.风热湿邪上犯:疏风清热,解毒祛湿-银花解毒汤2.肝胆湿热上攻:清泄肝胆、利湿消肿-龙胆泻肝汤3.血虚生风化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地黄饮。外敷,排脓,滴耳。F耳胀(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由于外邪、湿浊上蒙清窍所致的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的耳病。诊断要点:病史:感冒史,冬夏多见。临床症状:以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为主要症状。病变有久新不同,病初患耳胀闷堵塞感,或有微痛不适,耳鸣时如机器声、风声,打哈欠、喷嚏或擤鼻时稍觉好转。病久耳聋逐渐加重,耳鸣声低,耳内压迫感。检查: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则可在鼓膜上见到液平面,或见鼓膜外凸。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增厚凹陷,或见灰白色斑块,或萎缩疤痕粘连。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反复发作者可呈混合性聋。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症型:1.风邪袭耳:荆防败毒散(银翘散)2.肝胆蕴热:龙胆泻肝汤3.脾虚湿困:-参苓白术散4.气血瘀阻:通窍活血汤。滴鼻滴耳。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

H脓耳(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因脏腑失调湿浊邪毒停聚耳窍所致的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耳病。以小儿及青年为多见。小儿的咽鼓管短、宽、平;且位置低。当患呼吸道感染时,致病菌就非常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到中耳,引起化脓性中耳炎。因小儿脏腑娇嫩,容易染患各种传染病,以致体质虚弱,邪毒容易乘虚而入,引致脓耳之患。病因:细菌感染,途径即咽鼓管,鼓膜,血行感染。

I急性脓耳起病急,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主要症状:起病急,耳痛,逐渐加重,搏动性痛或跳痛,耳内流脓,耳鸣,听力下降。全身可有恶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检查:耳膜呈鲜红色、肿胀,血脉显露或标志不清,耳膜穿孔位置多在中央部边缘或松驰部。若穿孔较小,脓液常随搏动流出,穿孔较大则无搏动现象。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耳聋。乳突部有压痛,鼓膜一旦穿孔流脓,耳痛顿减,全身症状明显减轻。慢性脓耳是以耳内长期或间歇流脓,耳膜穿孔,听力下降为特点。分1.单纯型:耳流脓,多呈间歇性,伤风感冒时流脓增多,脓液粘黄或粘白,无臭味2.骨疡型(坏死型或肉芽型)耳流脓持续,脓液粘稠或带血丝,常有臭味3.胆脂瘤型:耳内长期持续流脓,量多少不等,有恶臭味。症型:风热外袭:蔓荆子散.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脾虚湿困:托里消毒散。肾元亏损:知柏地黄丸(肾气丸)。外治:清除脓液,滴耳,吹药,涂敷,滴鼻,鼓膜切开,手术。

J耳眩晕:因邪犯耳窍或脏腑虚弱,耳窍失养或痰浊水湿泛溢耳窍引起的以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如坐舟车,恶心呕吐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症状:眩晕,突发旋转性,自身与周围物体旋转,转头加重,闭目静卧减轻;耳鸣,眩晕发作之前持续性低音调风声或流水声,后卫高调蝉鸣声或汽笛声;耳聋;头脑涨满感。检查:自发震,外耳道鼓膜检查,听力检查。1.风邪外袭:桑菊饮2.痰浊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3.肝阳上扰:天麻钩藤饮4.寒水上泛:真武汤5.髓海不足:杞菊地黄丸6.气血亏虚:归脾汤。7.气滞血瘀:通窍活血汤

K耳异物:1.昆虫类,先用酒精,植物油等使虫体失去活力,用镊子取出,或外耳道冲洗。2.圆形异物,可用刮匙或耳钩取出,切用镊子夹取3.质轻而细小异物,凡士林或胶粘涂在棉签头上,将异物取出4.不规则异物,对已膨胀、体积过大的异物,可夹碎,分次取出。

(六)鼻部疾病 A.鼻疔(鼻疖):火毒上攻所致以外鼻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局限性红肿疼痛为特征的疖肿。鼻部疼痛,触之痛甚,伴发热头痛。处理不当可转化为疔疮走黄,眼、颅内并发症-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检查:外鼻部丘状隆起,周围发红方,黄白色脓点。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红肿灼痛,头痛如劈,伴有高热,烦躁,呕恶,神昏,痉厥等,为疔疮走黄。1.外感风热:五味消毒饮2.火毒炽盛: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

B.鼻窒(慢性鼻炎):因脏腑失调邪滞鼻窍所致的经常性鼻塞为主要特点的鼻病。特点:时重时轻,或双侧鼻窍交替性堵塞,反复发作经久不绝,甚至嗅觉消失,受凉受湿加重。诊断:病史:有伤风鼻塞反复发作史。临床症状:鼻塞日久,呈间歇性或交替性。较重者,可呈持续性鼻塞,鼻涕不易出,久病者可有嗅觉减退,或可有头晕、头重、咽部不适等表现。检查:早期鼻黏膜色红或暗红,下鼻甲肿胀,表面光滑,触之柔软,弹性好,对血管收缩剂敏感。久病下鼻甲肥大,成桑葚状或结节状,触之有硬实感,弹性差,对血管皱缩剂不敏感,有粘液性分泌物。症型:1肺经郁热:黄岑汤加减2肺脾气虚:肺气虚为主,温肺止流丹(脾气虚,补中益气汤)3气滞血瘀:通窍活血汤。C鼻槁(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由于阴津不能滋润所致以鼻内干燥感、肌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女性多见,且在月经期或怀孕期。诊断要点:病史:慢性鼻病、有害气体长期刺激史。症状:鼻内干燥感、易鼻出血,鼻塞,甚则嗅觉减退或丧失,鼻气腥臭。检查:鼻黏膜干燥、萎缩,鼻甲缩小(下鼻甲为甚),鼻腔宽大,可见大量灰绿色脓痂覆盖。1.肺肾阴虚:清燥救肺汤2.脾气虚弱:补中益气汤3.燥邪犯肺:清燥救肺汤。

D鼻鼽(变应性鼻炎、血管运动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非变应性鼻炎):由于脏腑虚损卫表不固,以突然和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为主要特征的鼻病。诊断:过敏史及家族史。症状:发作快消失快,鼻痒眼痒、喷嚏频频、清涕如水、鼻塞,阵发性,突然发作和反复发作的特点。检查:发作期鼻黏膜多为灰白或淡蓝色,亦可充血色红,下鼻甲肿大,鼻腔有较多水样分泌物,在间歇期以上特征不明显。症型:1肺气虚寒:温肺止流丹2脾气虚弱:补中益气汤3肾阳不足:肾气丸4肺经蕴热:辛夷清肺饮。外治:滴鼻,嗅法,吹鼻,塞鼻

E鼻渊(鼻窦炎):外邪侵袭或脏腑失调所致的鼻流浊涕、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临床上伴有头痛、鼻塞、嗅觉减退等症状,诊断:病史:有伤风鼻塞病史。临床症状:脓涕量多,伴鼻塞及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也可双侧同时发生,可伴明显的头痛,头痛的部位长局限于前额、鼻根部或额面部、头顶部,并有一定规律性。检查:鼻黏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或淡红,中鼻甲肥大或称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后鼻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颌面部或鼻根部可有红肿及压痛。“通、排、补”芳香开窍,祛痰排脓,补益肺脾。症型:1肺经风热:银翘散2胆腑郁热:龙胆泻肝汤合苍耳子散3脾胃湿热:甘露消毒丹4肺气虚寒:温肺止流丹5脾气虚弱:参苓白术散。预防①及时彻底治疗伤风鼻塞及邻近器官(如牙病)的疾病;②注意保持鼻腔通畅,以利鼻窦内分泌物排出;③注意正确的擤鼻方法,以免邪毒窜入耳窍致病;④禁食辛辣刺激食物,戒除烟酒;⑤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外治:滴鼻,熏鼻,穿刺,置换,理疗

F鼻衄:因热伤血络或气不摄血所致的以鼻出血为特征的病症。诊断:病史:鼻部外伤、肿瘤或全身各系统疾病。鼻中隔出血:李氏区最常见,儿童青年;鼻腔后部:中老年人;鼻腔上部:腮前动脉出血出血,中鼻甲以上。症型:1肺经风热:桑菊饮2胃热炽盛:凉膈散3肝火上逆:龙胆泻肝汤4心火亢盛:泻心汤5虚火上炎:知柏地黄汤6气不摄血:归脾汤。外治法:1冷敷法,坐位,冷水浸湿的毛巾或冰袋敷患者的前额或颈部2压迫法3导引法4烧灼法5鼻腔填塞法6.滴鼻法7.吹鼻法。应急处理:确定出血部位:望问,出血量,轻<100,中100~200,>10次/年,重>200.(七)喉部解剖 A喉痹(咽炎):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因外邪壅遏肺系或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诊断要点:病史:外感病史,咽痛反复发作史。症状:咽干燥灼热疼痛,或咽异物感,干咳咽痛,刺激性咳,恶心呕吐,空咽时有异物感。检查:咽黏膜充血、肿胀,咽后壁或见脓点;淋巴滤泡中央间或出现黄白色点状渗出物,或见咽粘膜肥厚增生,咽后壁颗粒状隆起,或见咽黏膜干燥。1外感风热:疏风清热汤2.外感风寒:六味汤3.肺胃热盛:清咽利膈汤。3肺肾阴虚:百合固金汤4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5脾肾阳虚:附子理中汤6痰瘀互结:贝母瓜蒌散。B乳蛾(扁桃体炎):因邪毒积聚喉核或脏腑虚损喉核失养所致的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喉核红肿,表面可有黄白脓点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儿童及青年为多见。诊断:病史:常有受凉、疲劳、外感病史或咽痛反复发作史。症状:急骤发作着,咽痛剧烈,吞咽困难,痛连耳窍。全身可伴有畏寒、高热、头痛、纳差、乏力、周身不适等;小儿可有高热、抽搐、呕吐、昏睡等症;迁延日久者,咽干痒不适,哽哽不利,或咽痛、发热反复发作。检查:起病急骤者,喉核红肿,连及喉关,喉核上可有黄白色脓点,重者喉核表面腐脓成片,但不超出喉核范围,且易拭去。迁延日久可见喉关暗红,喉核肥大或干瘪,表面凹凸不平,色暗红,上有白星点,挤压喉核,有白色腐物自喉核隐窝口溢出。1.肺肾阴虚:百合固金汤2.脾胃虚弱:六君子汤3.痰瘀互结:会厌逐瘀汤合二陈汤;外邪侵袭肺经有热:疏风清热汤;肺胃热盛:清咽利膈汤。预防:1.彻底治疗急乳蛾,避免余邪滞留为患2.戒除烟酒,忌食辛辣之品3.注意休息,起居有常,避免过度操劳。C喉喑:外感风邪或脏腑失调所致的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特征的喉部疾病,可伴喉痒干涩。急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喉肌无力,声带麻痹。诊断:感冒史、用嗓不当。症状:声音嘶哑。检查:声带鲜红肿胀充血水肿;或边缘有小结或息肉,声门闭合不全;或喉黏膜及声带干燥、变薄;或声带活动受限,或松弛无力。外邪侵袭:银翘散,六味汤(芥防桔甘僵薄);痰热壅肺:清金化痰汤;肺肾阴虚:百合固金汤;肺脾气虚:参苓白术散;痰瘀互结:二陈汤合会厌逐瘀汤。急喉暗(急性喉炎)又称暴暗,卒暗,病因病机:实者多由风寒,风热,痰热犯肺,肺气不宣,邪滞喉窍,声门开合不利而致,犹如金钟拥塞而鸣声,即所谓“金实不鸣”。预防:1.锻炼身体,预防感冒2.注意声带休息,避免有声过度。3.戒烟酒,少吃辛辣之品,避免粉尘及有害化学气体的刺激。慢喉暗(慢性咽炎)以声音不杨,经久不愈,甚则嘶哑失音的喉部疾病。虚者多因脏腑虚损,喉窍失养,无法鼓动声门,声户开合不利而致,犹金钟破损而鸣声不宏,即所谓“金破不鸣”。防治急喉暗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D喉痈:是指发生于咽喉及邻近部位的痈肿。以咽喉肿痛,吞咽困难,甚则窒息,危及生命为特征。诊断要点:【喉关痈】(扁桃体周围脓肿)病史:多有外感乳蛾发作史,或咽部创伤染毒史。临床症状:乳蛾发病数日后,发热持续或加重,一侧咽痛加剧,吞咽时尤甚,痛引耳窍,吞咽困难,口涎外溢,言语含糊,似口中含物,汤水易从鼻中呛出,甚则张口困难。检查:急重病容,张口时表情痛苦,头偏向一侧,患侧腭舌弓红肿隆起,软腭隆起,悬雍垂水肿,并偏向对侧;或患侧腭咽弓红肿,喉核被推向前下方。若患处红肿高突,触之有波动感,示已成脓,此时穿刺可抽出脓液。【会厌痈】(急性会厌炎及会厌脓肿)病史:可有外感、异物、创伤或邻近器官急性炎症史。临床症状:起病急骤,咽喉剧痛,吞咽困难,张口流涎,言语含糊,甚则呼吸困难。检查:急重病容,有呼吸困难表现,口咽部检查多无明显病变,间接喉镜检查见会厌充血肿胀,或肿成球状;如痈肿已成,则见有局部隆起,其上有黄白色脓点。喉部X线侧位片显示会厌肿大。症型:1.风热侵犯:五味消毒饮2.肺胃蕴热:仙方活命饮3.余毒未清气阴暗耗:托里消毒散。E梅核气:由于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气机瘀滞不利,有形之痰与无形之气互结于延后所致以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临床症状:咽部异物阻塞感。其状或如梅核,或如炙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痛不痒,不碍饮食及呼吸。局捡咽喉各部所见无异常。1.肝郁气滞:逍遥散2.痰气互结:半夏厚朴汤。喉风:风痰或火毒上攻咽喉所致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咽喉危急重症。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可伴咽喉肿痛、痰涎壅盛、语言难出、声如拽锯、汤水难下等症状,可窒息。

F喉风:风痰或者火毒上攻咽喉所致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的咽喉危急重症。临床咽喉肿痛、痰涎壅盛、语言难出、声如拽据、汤水难下等症状。症形:风寒痰浊—六味汤,风热外袭--清咽利膈,热毒熏蒸——清瘟败毒散检查:一度:安静无症状,活动或哭闹时喉鸣和鼻翼煽动,三凹征。二度:安静时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加重,但不影响饮食睡眠三度:呼吸困难,喉鸣明显,缺氧出现紫绀,烦躁不安,自汗,脉数四度:呼吸极度困难,病人坐卧不安,唇青面黑,额汗如珠,身汗如雨,甚至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外治:蒸汽吸入,中药离子透入,吃药,含漱。

G骨鲠各种骨类或其他不同异物梗于咽喉或食道等部位所致咽喉疼痛、吞咽不利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耳疮与旋耳疮的鉴别要点:①症状:耳疮以耳痛为主要症状,旋耳疮则以耳痒、渗液为主要症状。②病变部位:耳疮主要发于外耳道,旋耳疮可发于外耳道、耳廓乃至耳后皮 肤。③体征:耳疮有耳屏压痛,耳廓牵拉痛,外耳道弥漫性红肿;旋耳疮可见外耳道、耳廓 乃至耳后沟皮肤潮红、起水疱、溃破流黄色脂水,干后结痂。乳蛾与喉痹急发者均以咽痛为主要症状,迁延日久者均可出现咽部灼热、干焮、咽痒、异物感或咽痛反复发作等症状,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喉痹病变在咽部粘膜,检查见咽部红肿、喉底或见颗粒状突起为主;乳蛾病变在喉核,检查以喉核红肿、表面或见黄白色脓点为主。

伤风鼻塞和鼻鼽的鉴别:

伤风鼻塞 鼻鼽 病史:受凉,疲劳史 过敏史

症状:发病渐起,消失较慢 发病快,消失快。

全身症状重,发热,无全身症状。

头痛,检查 鼻粘膜充血红肿 鼻粘膜苍白水肿

鼻涕粘性变浓 鼻涕清涕,水样 潜伏期2-3天 无 病程 短 长

篇2: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复习

★★★★★第一单元 新生儿疾病 ●

一、新生儿黄疸

1、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2、寒湿阻滞:温脾化湿;茵陈理中汤

3、淤积发黄:化瘀消积退黄;血府逐瘀汤 ●

二、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1、寒凝血滞: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当归四逆汤

2、阳气虚弱:益气温阳,通红活血;参附汤

★★★★★第二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

一、小儿上呼道感染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

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

二、急性支气管炎

1、风寒咳嗽: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杏苏散

2、风热咳嗽:辛凉解表,宣肺止咳;桑菊饮

3、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4、阴虚咳嗽: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沙参麦冬汤

三、肺炎

1、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2、痰热闭肺证:清热宣肺,地毯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3、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

4、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身五味子汤

5、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汤

★★★★★第三单元 循环系统疾病 ●

一、病毒性心肌炎

1、邪毒犯心:清热解毒,宁心安神;银翘散

2、湿热侵心:清热化湿,宁心安神;葛根黄芩黄连汤

3、痰瘀阻络:豁痰活血,化瘀通络;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

4、气阴亏虚:益气养阴,宁心安神;炙甘草汤合生脉散

5、信仰虚弱:温振心阳,宁心安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二、充血性心力衰竭

1、心阳虚衰证: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2、阳虚水泛:温补心肾,化气利水;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

3、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散

4、血脉淤阻:活血化瘀,益气通脉;血府逐瘀汤

★★★★★第四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 ●

一、鹅口疮

1、心脾积热:清心泻脾,解毒泻火;清热泻脾散

2、虚火上炎: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汤

二、疱疹性口炎

1、风热乘脾:疏风清热,泻火解毒;凉膈散

2、心火上炎:清心泻火;泻心导赤汤

3、虚火上炎: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三、小儿腹泻

(一)常证

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

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

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

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

5、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二)变证

1、气阴两伤证: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

2、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第五单元 泌尿系统疾病 ●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1、风水相搏证:疏风利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湿热内侵: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三妙丸合导赤散

3、水气上凛心肺:泻肺逐水,温阳扶正;己椒历黄汤

4、水毒内闭证:辛开苦降,辟秽解毒;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 ●

二、肾病综合征

1、脾虚湿困:益气健脾,利水消肿;参苓白术散

2、脾肾阳虚证:温阳利水;真武汤

★★★★★第六单元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

一、病毒性脑炎

1、痰热壅盛:泻火涤痰;清瘟败毒饮

2、痰蒙清窍证:涤痰开窍;涤痰汤

3、痰瘀阻络:涤痰通络,活血化瘀;之谜茯苓丸合桃红四物汤 ●

二、癫痫

1、惊痫:镇惊安神;镇惊丸

2、风痫:熄风定痫;定痫丸

3、痰痫:涤痰开窍;涤痰汤

4、淤血痫:活血通络,通窍熄风;通窍活血汤

5、脾虚痰盛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6、脾肾两虚:补益脾肾;河车八味丸

★★★★★第七单元 小儿常见心理障碍 ●

一、多发性抽动症

1、肝亢风动:清肝泻火,熄风镇惊;千金龙胆汤

2、痰火扰心:泻火涤痰,清心安神;礞石滚痰丸

3、脾虚肝旺证:益气健脾,平肝熄风;醒脾散

4、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柔肝熄风;大定风珠

★★★★★第八单元 造血系统疾病 ●

一、营养性贫血

1、脾胃虚弱:健运脾胃,益气养血;参苓白术散或异功散

2、心脾两虚: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归脾汤

3、肝肾阴虚:滋养肝肾,益精生血;左归丸

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益精养血;右归丸 ●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血热伤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

2、气不摄血证:益气健脾,摄血养血;归脾汤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凉血宁络;大补阴丸合西根散

4、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理气止血;桃仁汤

★★★★★第九单元 结缔组织病及免疫性疾病 ●

一、支气管哮喘

(一)发作期

1、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2、热性:清热化痰,止咳定喘;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

3、虚实夹杂证:降气化痰,补肾纳气;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

(二)缓解期

1、肺气虚弱:补肺固表;玉屏风散

2、脾气虚弱: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不纳:补肾固本;金匮肾气丸 ●

二、风湿热

1、湿热阻络:清热利湿,祛风通络;宣痹汤

2、寒湿阻络:散寒除湿,养血祛风;益痹汤合独活寄生汤

3、风湿淫心:祛风除湿,通络宁心;大秦九汤

4、心脾阳虚:温阳利水;真武汤合金匮肾气丸

5、气虚血瘀证:养血活血,益气通脉;补阳还五汤

三、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1、湿热流注:清热解毒利湿,祛瘀通络;清络饮

2、气营两燔证:清气泻热,凉营化斑;清瘟败毒饮

3、寒湿郁滞: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乌头汤

4、痰瘀痹阻:化痰行瘀,通络;双合汤

5、肝肾亏虚:滋补肝肾,养血通络;独活寄生汤

四、过敏性紫癜

1、风热伤络证:祛风清热,凉血安络;银翘散

2、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化斑;犀角地黄汤

3、湿热痹阻: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四妙散

4、胃肠积热证:泻火解毒,清胃化斑;葛根黄芩黄连汤合小承气汤

5、肝肾阴虚:滋阴补肾,活血化瘀;西根散

6、气虚血瘀:益气活血,化瘀消斑;黄芪桂枝五物汤

五、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1、卫气同病:清热解毒,辛凉透表;银翘散合白虎汤

2、气营两燔证:清热解毒,凉营化瘀;清营汤

3、起因梁上:益气养阴,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

★★★★★第十单元 感染性疾病 ●

一、麻疹 顺证:

1、初热期: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

2、见形期:清热解毒透疹;清热透表汤

3、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解余邪;沙参麦冬汤 逆证:

1、麻毒闭肺:宣肺开闭,清热解毒;麻杏石甘汤

2、热毒攻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清咽下痰汤

3、邪陷心肝证:凉肝熄风,清营解毒;羚角钩藤汤

二、风疹

1、邪郁肺卫证:疏风清热;银翘散

2、邪入气营:清热解毒,凉血透疹;透疹凉解汤

三、水痘

1、风热轻证:疏风清热解毒;银翘散

2、毒热重症:清热凉营解毒;清胃解毒汤 ●

四、猩红热

1、邪侵肺卫证:辛凉解表,清热利咽;解肌透痧汤

2、毒在气营:清气凉营,泻火解毒;凉营清气汤

3、疹后伤阴:养阴生津,清热润喉;沙参麦冬汤

五、流行性腮腺炎 常证:

1、温毒在表证: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柴胡葛根汤

2、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普济消毒饮 变证:

1、邪陷心肝证:清热解毒,熄风开窍清;瘟败毒饮

2、毒串睾腹:清肝泻火,活血止痛;龙胆泻肝汤

六、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1、毒邪内闭:清肠解毒,邪热开窍;黄连解毒汤

2、内闭外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邪郁肺卫:疏风清热,清肺利咽;银翘散

2、热毒炽盛证:清热泻火,解毒利咽;普济消毒饮

3、热瘀肝胆:清热解毒,利湿行痰;茵陈蒿汤

4、正虚恋邪:益气养阴,兼清余热,通络化痰,气虚为主:竹叶石膏汤,阴虚:青蒿鳖甲汤

★★★★★第十一单元 中医相关病症 ●

一、咳嗽 外感咳嗽:

1、风寒:金沸草散

2、风热:桑菊饮 内伤咳嗽:

1、痰热:清金化痰汤

2、痰湿:三拗汤合二陈汤

3、气虚咳嗽:六君子汤

4、阴虚咳嗽:沙参麦冬汤 ●

二、积滞:

1、乳食内积:乳积者消乳丸,食积者保和丸

2、积滞化热:枳实导滞丸

3、脾虚夹积:健脾丸 ●

三、厌食:

1、脾失健运;不换金正气散

2、脾胃气虚证:异功散

3、脾胃阴虚:养胃增液汤 ●

四、惊风:

感受风邪:银翘散 温热疫毒:

1、邪陷心肝证:羚角钩藤汤合紫雪丹

2、气营两燔证:清瘟败毒饮

3、湿热疫毒证:黄连解毒汤

4、暴受惊恐证:琥珀抱龙丸★★★★★★★第十一单元 妊娠病★★★★★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肝胃.痰湿阻滞-小半夏加茯苓;气阴

1、先兆流产(胎动欲堕):肾虚-寿胎丸.;血热-保阴煎.;

气血虚弱-胎元饮.外伤-圣愈汤;血

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2、难免流产(胎陨难留):

胎动欲堕-脱花煎;胎堕不全-生化

汤;气虚血脱-人身黄芪汤

3、习惯性流产(屡孕屡堕、滑胎):肾气亏虚-补肾固冲丸;

气血虚弱-泰山磐石

散;阴虚血热-加减一阴煎

II号方;已破损型(休克型):生脉散合宫外孕I号方; 已破损型(不稳定型):宫外孕I号方;已破损:宫外孕II号方;

肾虚-补肾安胎饮;气血虚弱-胎元血热-保阴煎;跌仆损伤-加味

脾虚-白术散;肾虚-真武

阴虚肝旺-杞菊地黄丸脾

虚肝旺-半夏白术天麻汤;

肝风内动-羚角钩藤汤;痰

阴虚内热-保阴煎;胞宫虚气血虚弱-胎元饮合寿胎丸;肾气亏虚

湿热内蕴-茵陈二黄汤;热瘀热-二丹茜草汤

★★★★★★★第十二单元妊娠合并疾病★

心气虚-养心汤;阳虚水泛-真武

心血虚-归脾汤;气虚血瘀-补阳

湿热蕴结-茵陈蒿汤;湿肝郁脾虚-逍遥散;热毒内陷-犀角地

肺热伤津-消渴方;肾阴亏虚-六胃热炽盛-玉女煎;阴阳两虚-金

脾虚湿盛-白术散;肾阳虚-真阴虚火旺-知柏地黄;心火

肝郁气滞-柴胡舒肝散;

热入营血-犀角散

★★★★★★★第十五单元常见产时并发症

气虚血脱-参附汤;瘀阻气闭- 第十六单元产后病

一、晚期产后出血:

气虚-补中益气汤;血瘀-生化汤合失笑散;血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热陷心包-清营汤送安宫牛黄

暑入阳明-白虎汤;暑伤津气-暑犯心包-安宫牛黄丸或紫雪

肝郁脾虚-逍遥散;神智错乱-心脾两虚-甘麦大枣汤合归脾

气血虚弱-通乳丹;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

★★★★★★★第十七单元常见产后并发症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瘀外感-独活寄生汤;肾虚-养

肾气丸;

血瘀-加味四物汤;气滞-木通

散;

2、频数失禁:气虚-黄芪当归散;肾虚-肾气丸;

★★★★★★★第十八单元外阴色素减退及

湿热下注-萆薢渗湿汤;肾阴虚

肝肾不足-左归丸合二

脾肾阳虚-右归丸;肝郁气滞-黑逍遥

血虚化燥-人参养荣汤;肝肾脾肾阳虚-右归丸

★★★★★★★第十九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一、外阴炎: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湿毒浸渍-五味消毒饮;

二、前庭大腺炎:热毒蕴结-仙方活命饮;寒凝

湿热下注-龙胆泻肝汤;肾虚湿盛-肾气丸合萆薢渗湿

2、念珠菌阴道炎(乳快豆渣)::脾虚湿盛-完带汤;肾虚湿阻-内补丸

3、细菌性阴道炎(带臭):湿热-止带方;湿毒-五味消毒饮;

4、老年阴道炎:肾阴亏损-知柏地黄汤;湿热

湿热内蕴-龙胆泻肝汤;湿毒内侵

脾虚-完带汤;肾虚-内补丸

湿热淤结-仙方活命饮

2、慢性:湿热壅阻-银甲丸;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

气虚血瘀-理冲汤;气滞血瘀-血府

逐瘀汤;

★★★★★★★第二十单元月经病★★★★

虚热-保阴煎合生脉散;实热-清热固经汤;肾阳虚-右归丸;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脾虚-固本止崩汤合举元煎;血瘀-四物汤合失笑散

2、有排卵型功血(月经先期、过多,经期过长,经间期出血):

①子宫内膜修复延长(卵泡期出血)(经期过长):气虚-举元煎;

虚热-两地汤;湿热蕴结-固经丸;血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②黄体功能不足(月经先期):脾气虚弱-补中益气汤;肾气不固-归肾丸;阳盛血热-清经散;肝郁血热-丹栀逍遥散;阴虚血热-两地汤合二至丸

③黄体萎缩不全(淋漓不净):脾虚气弱-归脾汤;湿热蕴结-四妙丸;

气滞血瘀-血府

逐瘀汤;

④排卵期出血(经间出血):肾阴虚-两地汤合二至丸;肾阳虚-健固汤;湿热-清肝止淋汤;肝郁气滞-丹栀逍遥散

肝肾不足-归肾丸;气血虚弱-人参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寒凝气滞-温经汤;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清热调血汤;气血虚弱-八珍益母汤;肝肾亏虚-调肝汤;

痰瘀互结-丹溪痰湿合桃红四物.气虚血瘀-理

肝经郁火-清肝引经汤;胃热肺肾阴虚-顺经汤;血瘀-肾虚-右归丸;肝经郁热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佛手

肝郁气滞-柴胡舒肝散;肝肾

脾肾阳虚-健固汤合四神丸;心脾气虚-

肾阴虚-左归饮;肾阳虚-右肾阴阳两虚-二仙汤合二至

★★★★★★★第二十一单元女性生殖器官 :肝郁化火-丹栀逍遥

阴虚-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脾肾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凝

痰湿瘀阻-开郁二陈汤;湿热夹淤-清宫消瘕汤;阴虚内热-清海丸

★★★★★★第二十三单元子宫内膜异位症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汤;痰瘀互结-丹溪痰湿方合桃红四物汤;气虚血瘀-理冲汤;肾虚血瘀-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气虚-补中益气汤;肾虚-大补湿热-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

★★★★★★★第二十五单元不孕症★★★★★★★

肾虚-硫麟珠;肾阳虚-温胞饮;肾阴虚-养精种玉汤;肝郁-开郁种玉汤;瘀血阻滞-少腹逐瘀汤;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

★★★★★★★第二十六单元盆腔淤血综合征★★★★★★★

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凝滞-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肝肾亏损-调肝汤;

★★★★★★★第二十七单元计划生育★★★★★★★

篇3:耳鼻咽喉疾病的中医护理举隅

急性扁桃体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 一般分为三类:急性卡他性、急性滤泡性、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中医称之为“喉蛾胀”、

全身症状:畏寒高热, 头痛, 腰背及四肢酸痛, 食欲差。

局部症状:咽痛, 吞咽、咳嗽时加重, 波及耳咽管, 还可出现耳闷、耳鸣及耳痛。因其容易引起各个靶器官的变态反应而出现急性关节炎、风湿热、心肌炎、急性肾炎, 所以及时治疗和正确护理非常必要。

全身症状的辨证施护:观其全身症状, 属中医太阳经病、麻黄汤主治的伤寒, 方用:生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煎汤口服, 葱白、姜片熬水湿敷前额、擦身以降体温。也可针刺大椎穴、风池、风府以退热。在背部脊柱两侧太阳经循行部位刮痧, 可缓解全身症状。

局部症状的辨证施护:用荆芥、桔梗、甘草煎水含漱, 减轻疼痛。

饮食:忌食生冷、辛辣、酒酪、粘滑、肉面。喝药后, 盖被微微发汗, 即会热退身凉, 咽痛缓解。

2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炎症向咽鼓管感染所致。还有在不洁的水中游泳或跳水, 不适当的擤鼻、咽鼓管吹张、鼻腔冲洗时, 病菌可循咽鼓管侵犯中耳。婴儿哺乳位置不当, 如平卧吮奶, 乳汁可经短而宽的咽鼓管流入中耳。

全身症状:畏寒、发热、倦怠, 小儿还多由高热惊厥, 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穿孔后, 体温会下降。

局部症状:耳痛、耳鸣、听力减退、耳漏。

全身症状的辨证施护:多以外感风热为主, 方以银翘散为主, 随症加清肝火、清心火、清热解毒之品。鼓膜穿孔后, 脓液流出后, 重在渗湿解毒、活血排脓, 可用仙方活命饮。呕吐腹泻者, 与藿香正气散。

局部症状的辨证施护:勤清除耳道脓液, 有利于脓液排出, 减少上行感染机会。可用黄连滴耳液作为清洗剂, 既可清洗脓液又可起治疗作用。洗耳后, 再行少量吹用清热解毒、敛湿去脓作用的药物如烂耳散、红棉散。量多易致耳道堵塞。

饮食:忌食生冷辛辣、膏梁厚味。

病因的辨证施护:感冒鼻塞者, 可以用麻黄、辛夷、苍耳子煎汤鼻部雾化吸入, 改善通气, 改善耳咽管的充血、水肿, 从而改善中耳症状。避免游泳、用力擤鼻, 哺乳时, 婴儿要取半卧位, 喂奶后, 要竖起婴儿轻拍后背, 避免再呛入耳咽管奶液, 加重症状。

3 变应性鼻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 变应性疾病日渐增多, 变应性鼻炎也不例外。其中分为常年性过敏性变应性鼻炎和花粉症。引起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主要为吸入物, 其次是食物。吸入物有尘螨、昆虫、羽毛、花粉、真菌、化学物质。食物致敏原由面粉、奶、蛋、鱼虾、花生大豆及一些水果蔬菜。本病主要是局部症状重:鼻痒、喷嚏、鼻塞、清涕。中医称之为“鼻鼽”。中医认为,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人之所以对上述物质发生过敏反应, 主要是自身体质问题, 增强体质, 使其不对过敏原产生过敏反应, 才是治病的根本。所以这方面的护理也很重要。

增强体质的辨证施护:中医主要分为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 或肺肾两虚、肺脾两虚。方用玉屏风散、参苓白术散、金匮肾气丸等加味治疗。以改善体质, 改善免疫紊乱。针刺背部肺俞、脾俞、肾俞亦有改善体质作用。艾灸足三里、太溪、中脘、气海1次/d, 一次悬灸15min。

局部症状的辨证施护:用麻黄、苍耳、辛夷、白芷煎汤做鼻部的局部雾化, 改善局部症状。自行按摩迎香穴, 1次/d, 每次

5 min。艾灸足三里、太溪、中脘、气海1次/d, 一次悬灸15 min。

饮食起居的护理:治疗期间, 避免接触过敏原, 避免饮、食辛辣刺激食物。不养带毛宠物。避免着凉、感冒, 使疾病加重、反复。

篇4:中医外治法治疗咽喉病

临床表现

咽喉部疼痛、干、痒、憋胀、烧灼感、异物感、恶心、声音嘶哑、失音,或有痰,咽红或紫暗,或有脓点、溃疡、滤泡,或伴有全身症状。

外治法

1.吹喉法:凡吹喉药多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化痰止痛、祛腐生肌的作用。成药有冰硼散、锡类散、桂林西瓜霜等,可随证选用。

2.漱口法:具有化痰涎、解毒消肿、清洁患部的作用。用淡盐水频频漱口,简单实用,无论何种咽喉病用此法皆有益处。

3.外敷法: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用栀子、大黄末湿敷咽喉外部皮肤;用吴茱萸研末,醋调如泥,外敷足心涌泉穴处。

4.刮痧法:具有疏风散热、活血化淤、舒经通络等作用。用刮痧板蘸润滑液(食用油等),在颈部周围从上往下刮至出痧为止。

禁忌及注意事项

在患咽喉病期间,禁烟酒刺激,忌食辛辣、肥甘厚味食物,多饮水,适度用嗓,保持大便通畅,适寒温,生活要有规律,不要熬夜。

篇5: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复习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耳鼻咽喉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耳鼻咽喉科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耳鼻咽喉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耳鼻咽喉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开设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门诊手术室、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

第八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第九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咽喉针刀治疗设备、电磁波治疗仪、激光治疗仪、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仪、鼓膜按摩仪、耳鼻咽喉内窥镜光学检查系统、医用多功能吸注套扎器、听力及平衡检查系统等。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耳鼻喉科综合治疗台、多导睡眠呼吸检测仪、嗓音声学诊疗设备、五官科多功能显微镜等。

开展急诊服务的,应配备处理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的基本设备。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专科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放血疗法、针灸疗法、喷雾疗法、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烙治、割治、啄治等耳鼻咽喉科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现象。对于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生应接受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培训,掌握中医学和耳鼻咽喉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150首方剂,重点掌握6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耳鼻咽喉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应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疑难、复杂的耳鼻咽喉科疾病进行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耳鼻咽喉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本科常见病的诊断标准、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耳鼻咽喉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耳鼻咽喉科难治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对本专业多发病、难治病有独到的诊疗思路,并能指导下级医师。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耳鼻咽喉科疑难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具备解决本专科危重疑难疾病和继承、创新专科技术的能力,掌握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新进展。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应具有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执业医师人数在8人以上的,可以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本科室发展方向。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耳鼻咽喉科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耳鼻咽喉科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长是耳鼻咽喉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耳鼻咽喉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耳鼻咽喉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准确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专科中医特色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围手术期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专科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具备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处理暴聋、鼻衄、鼻损伤、乳蛾、急喉痹、急喉喑、脓耳等疾病的能力。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基础上具备处理黄耳伤寒、耳眩晕、断耳疮、严重鼻衄、鼻疔走黄、喉痈、急喉风、鼾眠等疾病的能力。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开展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灸、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压、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等中医特色技术。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开展钩活术、平衡针、穴位埋线、浅针、火针、蜂疗、雷火灸等中医特色技术。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制定常见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本科疾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常见疾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季节、疾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耳鼻咽喉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手册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耳鼻咽喉科疾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耳鼻喉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附件

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常用方剂目录

篇6:咽喉炎中医治疗方法

[原料]活蚯蚓1条,鸡蛋1个。

[制法]将蚯蚓浸泡洗净,捣烂,与鸡蛋清调匀,1次服下。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适用于咽喉肿痛症。

二:蜂蜜鸡蛋

[原料]生蜂蜜20克,鸡蛋1个,香油数滴。

[制法]将鸡蛋打入碗内,搅匀,以沸水冲熟,滴入香油及蜂蜜,调匀,顿服。每日两次,早晚空腹服食。忌烟酒及辛辣。

[功效]清肺养阴。适用于慢性咽炎症。

三:生地螃蟹汤

[原料]生蜂蜜20克,鸡蛋1个,香油数滴。

[制法]将鸡蛋打入碗内,搅匀,以沸水冲熟,滴入香油及蜂蜜,调匀,顿服。每日两次,早晚空腹服食。忌烟酒及辛辣。

[功效]清肺养阴。适用于慢性咽炎症。

四:冰糖蒸柿饼

[原料]柿饼8个,冰糖适量。

[制法]每次用柿饼8戈洗净,加少量清水及冰糖,碟载,放锅中隔水蒸至柿饼绵软后服食。

[功效]润肺,消痰,止血。适用于咽痛、慢性支气管炎干咳等。

五:柿饼罗汉果汤

[原料]柿饼两个,罗汉果1-2枚,冰糖适量

[制法]取锅放入洗净的罗汉果、去蒂柿饼,加水适量,置火上煮开,放入冰糖调味即成。

上一篇:学生晨检考勤制度下一篇:敬佩的同桌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