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总复习提纲有哪些

2024-08-15

人教版初中生物总复习提纲有哪些(精选11篇)

篇1:人教版初中生物总复习提纲有哪些

1、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成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的适应环境和影响和改变环境。

4、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5、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6、显微镜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7、目镜看到的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10X30=300

8、在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标本应朝左下方移动物像才能移到中央;标本朝右上方移动,在视野看到的物像朝左下方移动。

9、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清水);制作(撕下内表皮、展平;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纸吸引)

10、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生理盐水);制作(刮几下、涂抹;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纸吸引)

11、植物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相同点都有细胞膜、质、核。

12、胞由无机物(如水、无机盐、氧等)和有机物(如糖类、核酸、蛋白质)组成。

13、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植物有)和线粒体(动、植物有)是能量转换器。

14、分化形成组织。人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植物体无系统。

15、绿色植物的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16、植物的几种组织:营养组织、保护组织、分生组织、输导组织。

17、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基本相同。生活:靠细胞独立完成。

18、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吞噬细菌等),有害(引起赤潮现象等)

19、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0、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胚完整而且是活的,不在休眠期。

21、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2、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伸长区。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23、枝条是由芽发育来的。

24、庄稼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有机物(光合作用合成),其中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缺氮时叶片发黄,植株矮小瘦弱,严重时叶脉淡棕色;缺磷时植株特别矮小,叶暗绿色并出现紫色;缺钾时茎杆软弱,叶边缘呈褐色。

25、花的结构:雄蕊(花药、花丝),雌蕊(柱头、花柱、子房含有胚珠)

26、雌蕊发育成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中,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两个重要过程。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

27、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特点是因为该区长有大量的根毛。

28、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和气体交换的“窗口”。蒸腾作用使水分大量散失。

29、蒸腾作用能带动植物体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向上运输,并能降低植物体的温度。蒸腾作用能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30、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氧从气孔进出,水由根吸收后通过导管运输到叶,实验条件是光照,场所是叶绿体,有机物中含花学能。)

31、有机物用来够建植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2、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发生在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33、叶放在凉开水中,放在阳光下照射,叶不会放出气泡.原因是烧开的水中缺少二氧化碳,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

34、光合作用的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合理密植

35、人的生殖系统: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36、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结合完成受精过程;胎儿生活在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

37、消化系统由消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胆汁没有消化作用,但可以乳化脂肪。淀粉在口腔开始被消化,蛋白质在胃开始被消化,脂肪在小肠开始被消化。小肠液和胰液能消化糖类、脂肪、蛋白质。三中物质最终在小肠被消化成葡萄糖、脂肪酸和甘油、氨基酸。

38、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小肠很长(5—6米)且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的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就大大增加了它的内表面积。

39、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肺。

40、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横向扩张,胸廓的左右径增大;膈顶端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从而使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小于外界气体压力,从外界吸入气体。

篇2:人教版初中生物总复习提纲有哪些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1.目前已知约有150多万种动物,据动物最主要的特征可分为:

脊椎动物: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2.水中生活的动物:

(1)鱼的特点:靠游泳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并能在水中呼吸。

(2)鲫鱼的外部形态:身体呈梭形,体色为保护色,体表被鳞,有黏液;身体两侧各有一

条侧线(能感知水流,测定方向);有鳍(胸鳍和腹鳍能维持身体平衡,尾鳍能保持

前进的方向);头部鳃盖内有鳃,主要由鳃丝(内密布毛细血管)构成,利于呼吸。

(3)鲫鱼的结构和生理:

呼吸的过程:氧(水中)口鳃丝血液(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口、咽、食道、肠、肛门等)。 消化腺:肝胰脏。

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一心房、一心室)和血管。 只有一条循环路线。

途径:心室鳃部毛细血管心房

运动:主要靠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产生运动。

(4

鲤鱼、鲫鱼、中华鲟(“长江鱼王”活化石)

(5)其它水生动物:腔肠动物(珊瑚虫等);软体动物(章鱼、河蚌等);甲壳动物(虾、

蟹等)爬行动物(龟、鳖等); 哺乳动物(海豚、海豹、鲸等,特点

是胎生、哺乳)。

(6)水域环境的保护:由于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趋枯竭,应减少水域污染,保护水域环境。

3.陆地生活的动物:

(1)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般都具有的结构是:

①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甲、鳞、外骨骼); ②、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③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器官(如肺、气管); ④、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2蚯蚓:

①生活习性:适于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以枯叶、朽根等为食。 ②形态结构: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体表有刚毛(协助运动)。

③运动:靠发达的环肌和纵肌,交替收缩,并在刚毛的协助下产生运动。

④呼吸:靠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内密布毛细血管)来完成。

⑤益处: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净化环境,处理生活垃圾;药用;营养价值高。 ⑥其它的环节动物:水蛭、沙蚕。

(3家兔:

①形态结构:体表被毛,体腔被膈分为胸腔(内有心脏、肺)和腹腔(内有肝脏、胃、

肠等),膈的收缩、舒张与肺的呼吸有关。

②与草食性特点有关的结构:有门齿、臼齿,消化管很长,盲肠发达和众多消化腺(唾

液腺、肠腺、肝脏、胰腺等)。

③血液循环路线两条:肺循环和体循环。心脏四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④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脑神经、脊神经)组成;大脑发达,反应敏锐。 ⑤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体腔内有膈,牙齿分门齿、臼齿和犬齿(肉食性动

物才有),用肺呼吸,心脏有四腔,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⑥动物栖息地的特征:活动范围减小,群体内基因交流的机会减少,对繁衍极为不利。

4、空中飞行的动物:

(1)类型:①鸟类(如家鸽); ②哺乳动物(如蝙蝠);③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

的动物,也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超过了100万种(如蝗虫)。

(2)鸟适于飞行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阻力;②体表被覆羽毛;有可飞翔的翼;③胸骨发达,有龙骨突附有发达胸肌;④消化系统发达,消化能力强,食量大,直肠短能随时排便,有喙无齿,长骨中空等都能减轻体重;⑤有独特的气囊,利于散热和进行双重呼吸。从而扩大了其活动和分布范围。

(3)鸟类的主要特征:有喙无齿,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骨中空,内充气体,用肺呼吸,

心脏有四腔,体温恒定,卵生。

(4)蝗虫的特点: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体表有外骨骼,能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运动器官是:着生在胸部的足和翅。 呼吸器官是:气门内通的气管。

5、生物圈中许多动物的活动并不局限于水中、陆地或空中,而是跨越多种环境。

如:两栖动物中的青蛙、蟾蜍等,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

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即称为两栖动物。

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

①骨骼是指由多块骨通过一定的方式连结而成的整体。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

②单块长骨的结构:由骨膜、骨质(骨密质、骨松质)、骨髓(红骨髓、黄骨髓)。

③骨的成分:由柔韧的有机物(约占1/3)和硬脆的无机物(约占2/3)组成。

④骨连结的形式:不活动的连结、半活动的连结、活动的连结(即关节)三种形式。 ⑤关关节的结构:由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关节囊(有韧带)、关节腔(内有少量滑液)

三部分组成。模式图见课本29面。

⑥肌肉:由肌腱(位于两端)和肌腹(位于中间)组成。每块骨骼肌就是一个器官,其两端

分别附着在不同的骨上。每完成一个动作都由多块骨骼肌相互配合作用的结果。

⑦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即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

⑧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

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2、据行为获得的途径,动物的行为大致可分为两类:

①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蚂蚁做巢、小鸟喂鱼、吃梅分泌唾液。

②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如:大山雀偷饮牛奶、黑猩猩取食香蕉、蚯蚓走迷宫、谈梅止渴、望梅止渴。

3、社会行为:

①含义: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所具有的一系列行为。

②重要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如:白蚁群体、狒狒群体、蜜蜂等。

③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方式:通过各种动作、声音、气味随时交流信息。

④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 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⑤意义:使动物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对杀虫剂破坏生态的大量调查后,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一书,从而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

2、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①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态平衡: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②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如二氧化碳等)循环。

③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从而扩大了植物的分布范围。

3、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常用方法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4、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调查活动去了解)。

畜牧业和渔业的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 ②动物与生物反应器:

生物反应器的原理:即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如牛、羊)的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使这些

动物能产生并分泌出人们所需要的某些物质(如药品、保健品)。

优点:生产成本低;设备简单,效率高;产品作用效果显著;减少工业污染。

人们认为动物中最理想的一种生物反应器是:“乳房生物反应器”。

5、动物与仿生:

①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技术。

②动物与仿生:A、长颈廘与宇航员的“抗荷服”; B、萤火虫与冷光;

C、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 D、乌龟的龟壳与薄壳建筑。

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1、观察菌落:

①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②配制培养基:琼脂(常用材料)+营养物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等)。

③接种: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

④细菌与真菌菌落的比较:

2、探究细菌与真菌的分布:

广泛分布于生物圈中,其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特定的生活条件等)。

3、细菌的发现者:列文﹒虎克(荷兰人)。

细菌存在的证实者:巴斯德(法国科学家),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4

5、细菌有的有荚膜(保护)、有的有鞭毛(运动)、有时能形成芽孢(适应不良环境)。

真菌有大型真菌(蘑菇、灵芝等)、霉菌(青霉、曲霉)、酵母菌(单细胞,能产生芽体)。

第五章: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②、能引起动植物、人患病;

③、能与动植物共生(能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

2、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①用于食品的制作(酿酒、发酵、制醋等); ②、用于疾病的防治(提取抗生素、制疫苗); ③用于环境的保护(净化污水,生产沼气);

④食品的保存(原理:杀死或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使食品不致腐败。

方法:多种多样)。

3、①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研究发明了青素,获得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②科学家把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内,对大肠杆菌进行培养,能生产治疗糖尿 病的药物---胰岛素。

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1.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①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外部、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②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③分类的目的是:据生物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等级,以弄清楚不同类群间的在生物界所占的地位及进化的途经和过程。

2、植物的分类:无茎叶(无根):藻类植物(如:水绵、海带) 无种子无根的(假根):苔藓植物(如:葫芦藓)

植物有茎叶有根的:蕨类植物(如:肾蕨)

种子无果皮包被:裸子植物(如:松树、杉树)

有种子种子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平行脉,一片子叶(如玉米)

3、动物的分类:网状脉,两片子叶(如大豆)

动物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4、 生物学家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

①分类单位由高到低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②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生物共同特征越少;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生物共同特征越多。 ③原核生物总界(只有一个界)——原核生物界

生物原生生物界、真菌界;

真核生物总界(含四个界)植物界和动物界(门、纲、目、科、属、种)

5、桃隶属于: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蔷薇目、蔷薇科、梅属、

桃(种)。

马隶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奇蹄目、马科、马属、马(种)。

6、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这本书中正式提出科学的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即:属名+种加词

7、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①种类的多样性:我国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苔藓、蕨类、种子植物位居世界第三, 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动物种数也位居世界前列。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②基因的多样性:包括种间基因的多样性和种内基因(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森林、草原、海洋、湖泊、湿地、农田、城市生态系统等。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⑤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8、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珍稀动植物

的自然保护区(如: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9、自然保护区具有的重要功能:是“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10、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世界及我国特有的部分珍稀动植物频临灭绝(如:金丝猴、朱鹮、

扬子鳄、白鳍豚、银杉、珙桐等)。

篇3:人教版初中生物总复习提纲有哪些

第一节 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一个家。

二、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两类:1、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四、探究实验的步骤: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

三、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地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第四节 生态系统

一、定义: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 生物成分: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 消费者(主要指动物)

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2、 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等。

3、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三、食物链的定义: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四、食物网的定义: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构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

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1、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2、草原生态系统3、海洋生态系统4、淡水生态系统5、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6、农田生态系统7、城市生态系统8、河流生态系统等。

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来好像毫不相干,但实际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2、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篇4:人教版生物总复习试卷有哪些

A.噬菌体 B.珊瑚 C.生石花 D.槐树

2.下列对调查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

A.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对象

B.要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C.对调查的结果要认真整理分析,有时还需要进行数学统计

D.调查时可凭自己的感觉记录

3.下列有关生物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生物都能运动 B.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C.生物能生长繁殖 D.生物都生活在水中

4.用显微镜观察字母“b”,显微镜下看到的应该是 ( ▲ )

A.b B.d C.p D.q

5.海洋里由浅入深依次生活着绿藻、褐藻、红藻,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是( ▲ )

A.阳光 B.水 C.温度 D.空气

6.细胞中的有机物包括 ( ▲ )

①水②无机盐③核酸④糖类⑤脂肪⑥蛋白质⑦氧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 C. ③④⑥⑦ D. ①③⑤⑦

7.下列选项不能体现生物因素 对生物影响的是 ( ▲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一山不容二虎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8.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 ▲ )

A.一片农田 B.一块草地 C.生物圈 D.一条河中所有的鱼

9.下列哪种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 的美称 ( ▲ )

A.农田生态系统B.湿地生态系统C.淡 水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 系统

10.下图表示一个用右手写 字的人正在用显微镜观察,其中观察方法正确的是( ▲ )

11.下列对于生物圈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

A.为生物提供阳光、水、空气等生存要素

B.阳光不易透过深层海水,生物圈不包括海洋

C.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叫做生物圈

D.生物圈范围为海平面上下各10千米

12.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 ▲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 D.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13.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春天换为灰色,下列现象与此不相类似的是 ( ▲ )

A.枯叶蝶停在树上像枯叶 B.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C.仙人掌的叶退化成针形 D.蚯蚓活动使土壤更肥沃、疏松

14.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请问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 )

A.森林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草原生态系统 D.湿地生态系统

15.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一组是 ( ▲ )

A.青草与山羊 B.青草与青蛙 C. 工蜂与蜂王 D.水稻与稗草

16.使用显微镜对光的步骤是 ( ▲ )

①选遮光器上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③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④转动反光镜调节出一个白亮的视野.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③-②-①-④

17.显微镜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要判断污点的来源,下列操作无效的是 ( ▲ )

A.转动反光镜 B.转动目镜

C.移动玻片标本 D.转动转换器,换一个物镜

18.不符合画生物图要求的是 ( ▲ )

A.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尽量标注在图的右侧 B.画图时务必使图形真实

C.图中比较暗的地方用铅笔点上细点表示 D.图的左侧写图形的名称

19.在大豆根和菠菜叶中的细胞中,分别含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 ▲ )

A.叶绿体,线粒体和叶绿体 B.线粒体,线粒体和叶绿体

C.线粒体和叶绿体,线粒体 D.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

20.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 ▲ )

A.有光 无光 B.干燥 湿润 C. 有光 无水 D.有空气 无空气21.(2.5分)判断对错(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⑴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 )

⑵“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句话描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 ( )

⑶要想观察到血液中红细胞,可以将实验材料制成切片观察 。 ( )

⑷生物的环境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 ( )

⑸细胞中的物质都是由细胞自己制造的。 ( )

22.(1分)取一粒浸软的小麦种子,穿到铁丝上烧。种子燃烧后,烧掉的物质是_____ ____,剩下的灰烬是_____ ____。

23.(1分)克隆羊多莉的繁育需要 只羊,克隆羊多莉长得像提供 的

羊,此实例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神武的发育和遗传。

24.(0.5分)生物圈包括 、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25. (5分)观察植物细胞模式图,回答问题:

⑴图中4具有 和 作用。

⑵细胞在生活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不需要的的或有害物质,这些物质要由图中 排出,此结构的作用是 。

⑶如果该细胞是苦瓜的叶肉细胞,那么决定苦瓜具有苦味的遗传物 质存在 中,苦味物质存在于 中。

⑷将细胞比作汽车,相当于发动机的结构是

⑸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与此细胞相比,不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此外还不具有的结构是 和 。 (第25题)

26.(5分)图Ⅰ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Ⅱ表示某条生物链中的四类生物的相对数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26题)

⑴图Ⅰ所示的食物网由 条食物链组成。请任意写出其中的一条食物链 。

⑵图Ⅰ所示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 消费者是

除此之外,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包括 和 。

⑶图Ⅰ的土壤中含有某种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则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 。

⑷若图Ⅱ表示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则②对应的生物是 。

⑸森林生态系统与图Ⅰ所处的生态系统相比,自动调节能力 (填“强”或“弱”)。

⑹一般情况下,图Ⅰ所示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7.(5分)下图为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图(顺序被打乱),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请写出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的正确顺序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⑵图D滴的液体是 ,如果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这一步骤滴的液体是 ,

图G滴的液体是 。

⑶图E这样盖盖玻片的目的避免

⑷结合下面图1~4回答问题,显微镜观察时,图1中,转动 时,镜筒的升降范围较大;如果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少的目镜和物镜组合 是图2中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图 ,想把图4中的细胞A移到视野的正中央,玻片标本将向 移动。

⑸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视野中找到细胞物像后,为使物像更加清晰,需要调节显微镜的 。

28.(10分)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请你将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⑴提出问题: ?

⑵作出假设: 。

⑶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 ,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处各放 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⑷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做实验行 吗?为什么?

⑸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取平均值,为什么做的目的是

⑹从以上的实验结果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⑺实验结束后,应该将鼠妇 。

⑻在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受温度的影响”实验中,实验变量是( )

篇5:人教版初中生物总复习提纲有哪些

公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87页)主要是淀粉

3、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99页)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像一个巨大的能量转换站,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中,养活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4、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过程:(91页)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

放能量。植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如细胞分裂、根吸收无机盐等)所需要的能量都是来自呼吸作用。公式: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

5、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103页)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人类的生产、生活等需要燃烧煤、石油等,也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则通过光合作用影响氧循环。在这过程中,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处于相对平衡。

6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95页人们通过调控温室中的光照、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为植物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给大田温室里的农作物施用二氧化碳的方法称为气肥法,二氧化碳又被称为“”空中肥料“。以上都可以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

7、青春期发育特点:(9-10页)身高和体重突增。青春期的性发育包括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发育。青春期也是个体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

8、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20-23页)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水。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9、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6-27)消化道包括:囗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包括:在消化道内的唾液腺(分泌唾液)、胃腺(分泌胃液)、肠腺(分泌肠液),在消化道外的:肝脏(分泌胆汁)、胰腺(分泌胰液), 其中胆汁不含消化酶,只能将脂肪乳化成小颗粒脂肪。

10、食物的消化过程:(28-29页)食 物中的蛋白质、,不淀粉、脂肪等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由大分子物质变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才能被吸收。食物的消化与消化 液中的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消化酶的作用像剪刀,可将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咀嚼和搅拌的过程是物理性消化。食物在 消化液的作用下逐步分解的过程是化学性消化。

蛋白质、淀粉、脂肪的具体消化过程见29页图,淀粉从口腔开始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初步消化成麦芽糖,蛋白质在胃里开始消化,脂肪在小肠开始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最终在小肠分别消化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

11、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30-31页)小肠的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仅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因此小肠是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小肠的皱襞和绒毛等结构使小肠吸收营养的内表面积扩大了600倍。

12、食品安全:(34-35页)

13、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53-54页)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使进入的气体温暖湿润),咽(既是空气的通道又是食物的通道),喉(仅是空气的通道,还能发出声音),气管(内表面有黏膜,能分泌黏液,粘连空气中的小颗粒,形成痰,并经咳嗽咳出体外)。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场所。在细支气管的末端形成许多肺泡,肺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每个肺泡的外面都缠绕着许多毛细管,这有利于肺泡和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14、人体肺部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58-60页)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经过肺泡里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较多的动脉血,经过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含氧较多的动脉血变成含氧较少的静脉血。

15、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16、血液的组成与功能:(38-40页)包括血细胞和血浆,血浆约占血液总量的55%,其中90%以 上是水,其余为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等。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数量最多,无细胞 核,含血红蛋白,容易与氧结合,所以有运输氧的能力,当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时,人会贫血。白细胞较大,但数量少,有吞噬病菌的能力。化验时白细胞过 多,身体可能有炎症。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有凝血功能。

17、血管的种类:(46页)动 脉: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分的血管,管内血流速度最快。静脉: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管内血流速度较慢。毛细血管是连接最小的动脉和静 脉的血管,它很细,红细胞只能单行通过,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是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8、心脏的结构与功能:(47-48页)心脏分四个腔:左心房(与肺静脉相通)、左心室(与主动脉相通)、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通)、右心室(与肺动脉相通),心室厚于心房,左心室厚于右心室。

19、血液循环的途经:(49-50页) 含 氧较多,颜色鲜红的是动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是静脉血。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经 过体循环,血液由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颜色暗红的静脉血。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室,血液由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颜色鲜红的 动脉血。

20、血型、输血原则、血量:(40-41页)血型:O、A、B、AB,输血原则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只有在没有同型血且十分紧急的情况下,才能输入异型血,在这种情况下,O型血可以输给各类血型的人,AB型血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血量,人一次失血不超过总量的10%(400ml),对身体健康就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超过30%(1200mL)就会有生命危险。

21、泌尿系统的组成:(67-68页)肾(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有100万个肾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球)、肾小囊、肾小管(外面环绕丰富的毛细血管)

22、尿的形成:(72页)当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液中其他成分都能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进入肾小囊内,形成原尿,这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原尿 中的葡萄糖等有用物质在流经肾小管时,会被重新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称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通过重吸收作用,原尿中所有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 被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剩下的便是尿液了。

23、尿的排出:(72页)尿液从肾小管流入集合管并汇入肾盂,再经过输尿管进入膀胱,经尿道排出。

24、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91-95页)视觉的形成:(92页)外界光线→ 角 膜→瞳孔→晶状体的折射→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近视的成因: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 体的凸度过大,使远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眼,可佩戴凹透镜。听觉的形成:(94页)外界的声波→外耳道→鼓膜→三块听小骨→耳蜗内听觉感受器→相关的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鼻、咽、喉发炎时,病菌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皮肤上分布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皮肤感觉主要有四种:解压觉、痛觉、冷觉和热觉。

25、神经系统的组成:(83-85页)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脑和脊髓称为中枢神经系统,它们发出的神经称为周围神经系统。

神 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分枝多,能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兴奋,并传给细胞体。轴突 长,分枝少,能够传导细胞体发出的神经兴奋。轴突和树突称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分枝称为神经末梢,许多神经纤维集成一束外面包结缔组织膜构成一条神 经。

在脑和脊髓中,神经元的细胞体集中部分色泽灰暗称为灰质,神经纤维集中的部分色泽亮白称为白质。脊髓中央是灰质,外围是白质,大脑表层是灰质,又叫大脑皮层,上有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运动中枢等,是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平衡,使运动协调准确。

脑干有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管理人的心跳、血液循环和呼吸等生命活动。

26、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85-87页)基本方式是反射,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接收的信息作出的反应称为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天生就会的,条件反射是在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是后天性反射。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刺激(食物)与条件刺激(铃声)的多次结合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且是暂时的。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是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等信息发生反应。

27、激素调节:(78页人体的内分泌腺有:垂体、甲状腺、胸腺、肾上腺、胰岛和性腺(睾丸和卵巢)等。 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能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缺碘会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导致甲状腺肿大。又称“地方性甲状腺肿”,平时 可多吃海带、紫菜等含丰富的食物。如分泌过多,则代谢增强,出现多食、多汗、消瘦等症状,称为甲亢。幼年是时分泌不足会得呆小症。

篇6:人教版初中生物总复习提纲有哪些

一、音调

1、音调: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Hz,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3、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人们听到的声音越尖细;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人们听到的声音越粗钝。不同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同,同一物体的振动频率也可以调节。

4、超声波与次声波

人们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0Hz的声音为超声波。它们都超出了人类听觉的范围,所以人类听不见超声波和次声波。

能产生次声波的声源有:火山爆发、地震、风暴、核爆炸、导弹发射等。次声波有极大的破坏力,能使机械设备破裂、建筑物遭到破坏等。有些动物不但能听到部分次声波,还能听到超声波。

二、响度

1、响度: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振幅:发声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3、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课本P21)

4、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⑴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⑵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距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发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5、增大响度的方法:增大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减小距发声体的距离;减小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散。

注意:音调和响度是根本不同的两个特征,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声音也不一定音调高。我们平时所说的声音“大小”是指响度,而声音“高低”一般是指音调。

三、音色

1、音色也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不同发声体的材料不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就是根据它们的音色而分辨出来的。

篇7:人教版初中思品总复习教案有哪些

教师讲述:

人的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往往受到情绪的影响和调节。情绪对人们的学习、工作起着组织与协调作用,影响人的学习、工作效率。积极的情绪能使人的感知、记忆、思维语想象敏锐、牢固、活跃,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消极情绪的作用则正好相反。不同的情绪会影响人的认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行为的结果超出或低于自己的正常水平。

中学生常见的考试时的过分紧张焦虑导致对知识的暂时性遗忘,影响了知识、能力水平的正常发挥就是这个道理。(如上述情景材料)

情境活动六:(教材p31页材料)

(活动目的:引发学生对情绪与健康关系的思考,感悟积极情绪对保持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和消极情绪对人身心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

讨论:冰心老人“在微笑中写作”给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名言:(见教材p31页——巴浦洛夫)

上述材料和心理学家巴浦洛夫的名言,告诉我们:不同情绪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同影响

(2)不同情绪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同影响

教师讲述:

情绪对人的身心又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具有两重性。

积极的情绪会使人感觉良好、精神振奋、身体机能协调、心态平静、舒畅,整个身心处于良好状态。消极的情绪则可能引起种种生理和心理疾病,现已证明,长期紧张、焦虑会导致心脏病、胃溃疡、结肠炎、偏头痛等严重的生理疾患以及诸如焦虑和情感症之类的心理疾病。

同时我们还要知道,过分强烈的情感反应也会使人的健康受到不良影响。所以情绪表达要适当,不能过头,积极健康的情绪反应是平和、稳定、愉悦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小栏目:想一想,写一写(教材p32页材料)(《资源与学案》p 17页—警句名言)

(课后让学生搜集相关谚语或俗语2——3句)

三、作业

(完成《资源与学案》p19页——我的活动1题; 我的收获p2页—9题

人教版初中思品总复习教案三

教学内容:讲授第二框-——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情绪产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同时,我们还知道了“不同的情绪会对人正常才能的发挥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情绪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同影响”。

因此,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我们就要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2、板书框题: 第二框 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二、讲授新课:

1、情绪是可以调控的

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32页材料)

说一说: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情绪是可以调节和控制的)

想一想:生活中,自己产生过哪些消极情绪?是怎么样对待的?

(1)情绪是可以调控的

教师讲解:

以上的讨论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某些消极情绪不但会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别人,而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关键是要积极寻找调控消极情绪的方法;生活、学习中消极情绪的出现是在所难免的,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任其泛滥,会对我们产生不利影响,在消极情绪面前,关键是要掌握具体的调控方法,学会及时地调节和控制消极情绪。

对于消极情绪,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地选择调控情绪的具体方法。调控情绪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2)调控情绪的方法

①理智控制法(见教材p33页)

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33页材料)

分组讨论:遇到下列情况时,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

②注意力转移法(见教材p33页)

指导学生读图:(见教材p33页)

③幽默化解法(见教材p35页)

指导学生读图:(见教材p34页漫画)

幽默有两个作用:一是生活的调味剂。幽默感强的人,通过调侃自己,减轻心理上的挫折感,求得内心的安宁;二是精神的缓冲剂。以幽默的态度应对现实,往往可以使本来紧张的情绪变得比较轻松,使一个窘迫的场面在笑声中消逝,

阅读材料:(见教材p35页)

④积极的自我暗示法(见教材p35页)(学生阅读教材)

“积极的自我暗示法”通过自己主动、自觉地运用语言、手势等方式向自己发出一定的信息,使自己按自己示意的方向去做。也可以通过自我激励,如用名言、警句来激励、约束自己,从不良情绪中振作起来。

想一想 填一填:(见教材p 35页)

2、合理宣泄情绪

教师过渡讲解:

对于消极情绪,首先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控制,因为无节制的爆发不但对自己无意,也会伤害别人。其次还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发泄,因为如果消极情绪长期压抑在心里,会有伤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还要学会合理宣泄情绪。

(1)合理宣泄的有效方法

①哭泣宣泄

从医学的角度讲,短时间内的痛哭是释放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是心理保健的有效措施。但要注意不能时间过长或遇事就哭,那样反而会加重不良情绪体验。

哭泣可以帮助人解除紧张、烦恼和痛苦,哭泣过后,人的情绪能够得到很好的放松。

②倾诉宣泄

倾诉是心理调节中最广泛、最有效的运作方式。将自己的委屈坦率低说出来,能使自己慢慢地感到踏实,帮助自己消除可能形成的压力。但要注意选择适当的对象,切忌不顾对象、场合,因为那样反而会增加压力。比如,我们可以找 ……老师、亲近的人或最好的朋友等。

③运动宣泄

从事体育活动不仅使人得到锻炼,而且还可以使人的情绪得到改善,摆脱情绪困扰。

④书写宣泄

书写可以使自己与自己的情感世界联系起来,从而能完全充分地表达情感,将压抑的情感发泄出来,得到解脱。

很多同学在宣泄不良情绪时,不注意场合和方式,忽略他人的感受,过分地发作和宣泄,对他人、集体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合理地宣泄。

(2)学会合理地宣泄

栏目指导:(见教材p37页—教你一招)

小结:

人情绪好像是不断积蓄的能量,不良情绪如果不及时地疏泄和释放,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心理的病变。但是宣泄也要合理。合理宣泄是指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来排解不良情绪。情绪需要宣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但要适当合理,不能无克制、过分地发作。宣泄情绪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既不能破坏公共财物,也不能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同时也要注意:情绪还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很容易影响到周围的人,因此,在表达喜、怒、哀、乐的同时,不能无视他人的感受,要学会关心他人。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

篇8:人教版初二物理复习提纲有哪些

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的道理做成。

2.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表示出来就

叫做力的示意图。这根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力的作用点),

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3.在物体学中,把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它的方向是

(竖直向下);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它的计算公式是(G=mg),

其中g=9.8N/kg)。它是表示质量为(1 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4.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在技术上,

增大底部支承(面积),降低(重心)位置,都可以增大物体的(稳定)性。

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滑动摩擦);

滑动摩擦中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

滚动时所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

6.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表面的(压力大小)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一定的压力下,接触表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7.通过力的作用点,沿着力的方向所作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用字母(L1)表示;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做(阻力臂),用字母(L2)表示。

8.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9.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杠杆平衡).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公式是(F1L1=F2L2);或(F2/F1=L1/L2).

篇9:人教版八下历史复习提纲有哪些

1、五十年代

①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②周恩来在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④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七十年代

⑤中美关系正常化

A.背景

敌对(孤立,封锁,包围)

B.原因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国际形势变化

c.改善中美关系

C.经过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中国建交《中美建交公报》

D.意义

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⑦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改革开放后

⑧中国承办亚太经和组织会议

⑨“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1、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2、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实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战略;

4、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5、支持各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援助;

篇10:人教版高中地理复习提纲有哪些

1.概念: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跨国公司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

此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环境因素、资源问题等。

3.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三大特点:(阅读选学)

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

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也已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

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

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4.国内产业转移

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的衰退,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如果中西部地区努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本地区成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那么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最佳的产业转移承接地。

5.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转移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可经使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往往由乡村地区变为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篇11:人教版初中政治总复习提纲资料

1、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一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到的利益。

2、公平是维系良好合作的重要前提,是社会的稳定器。公平总是相对的。

3、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自身力量的肯定、对权利的尊重。

4、公平的重要性:A、只有公平才能实现人们稳定持久地进行合作;B、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C、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已的合理期望,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D、有了公平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5、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6、公平与否的判断受到了个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制约。

7、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8、作为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就是维护正义。

9、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和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

10、做有正义感的人:

九年级全册:

1、责任的含义及产生:①责任的含义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和不应该做某些事情;②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这种承诺,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来自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2、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须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3、履行社会责任不计较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4、做负责任的公民:

5、积极承担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6、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何关爱集体?

7、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

8、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在对外开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既要坚持“引进来”,又要坚持“走出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

9、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

10、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1、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12、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13、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10、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内容):因为从总体上看,A、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B、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够高,C、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初级阶段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1的时间。)

11、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①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②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2、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2、制定基本路线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依据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点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4、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1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5、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②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基本分配制度(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管理)

16、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因为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流通的重要任务。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集体经济地位: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它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集体经济体现着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因此,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休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非公有制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7、“三步走”战略和“两个100年”目标:(略)“两个100年”目标: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2049年前后)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8、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9、在我们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2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主要职权: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国家的基本法律:选举、决定、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决定国家的重大事项;监督国家机关。

22、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3、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地履行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就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或者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关心少数民族同学等。

24、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25、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保证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26、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但从整体上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27、教育的作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原因)A、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和民族振兴的基石;B、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C、教育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D、教育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E、教育能培养人才,提高创新能力等。

28、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要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天辟地。

29、①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②可待续发展的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③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是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国情的必然选择。

30、①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此外,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衡等,也是我国人口现状的主要特点。②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③具体要求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④我国由人口问题引发的其他社会问题有:粮食供应不足;就业压力增大;教育经费短缺等。⑤人口问题的实质就是发展问题。⑥实行计划生育意义或重要性: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

31、环境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是,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32、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现象十分严重。

3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我们中学生要不断提高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

3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35、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或内容(什么是发展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6、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先进文化首要的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保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3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①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②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才一能从根本上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38、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发展先进文化。

39、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40、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民族精神的内容: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作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的不竭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⑥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我们的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创新精神等大大增强。⑦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同时,需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1、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一个和平、合作、负责的中国形象已被国际社会所公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42、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

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3、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43、贫困-温饱-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上一篇:写景作文:寻找秋天的足迹下一篇:新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