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电子政务

2024-08-09

新加坡电子政务(通用6篇)

篇1:新加坡电子政务

新加坡电子政务的发展及现状

新加坡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发展电子政务,现在已成为世界上电子政务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目前,普通公民在家里通过政府的“电子公民中心”网站即可完成各种日常事务,例如查询自己的社会保险账号余额、申请报税、为新买的摩托车上牌照、登记义务兵役等。2000年新加坡政府借助互联网完成了第四次人口普查,普查的速度和效率都比以前大大提高。

1.新加坡的电子“政务” 1.1政体结构

新加坡的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总统为国家元首,由直接民选产生,新加坡国会实行议院制,国会议员也是选举产生,总理从国会多数党中产生,国家实行总理负责制以及各部长负责下的常任秘书领导制度,总理从议员中选出内阁,其领导下的内阁拥有行政权。新加坡的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离,并且是一党为主的政治体制国家,允许有反对党存在,具有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但新加坡是一党长期执政,党内无派。新加坡的执政党是人民行动党,反对党主要有工人党和新加坡民主党。新加坡民主党主张反对党之间实行联合,打破人民行动党一党统治格局,民主党在新加坡社会的中上层知识界具有一定的影响。新加坡政府体制似乎更接近专政统治而不是民主政治,但令人惊奇的是,新加坡拥有一个完全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机关。

新加坡是亚洲最稳定的国家之一,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社群和睦融洽的生活在一起,共同为新加坡的繁荣昌盛而努力。新加坡民主大选每五年举行一次,有多个政党参加竞选;有几个独具本地特色的政治机制,如非选区议员、官委议员和民意处理组,确保民意有抒发和被讨论的空间。

新加坡经常在各种调查报告中被确认为政治环境最稳定的国家之一。在2002年的国家政治风险全球调查中,瑞士商业环境风险评估公司(BERI)和瑞士洛桑管理都把新加坡排在风险最低的国家的榜首。

新加坡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都能灵活应变,如19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2001年9月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和2003年的沙斯疫情。面对经济危机,新加坡政府选择检讨现行政策的措施,并尽快作出适当的调整,而对于非经济危机,则能迅速采取防范措施。

2.2政府管理模式

新加坡政府在独立后的经济发展中,贯穿和实行了以下经济运行管理模式及理念:不折不扣地实施市场经济体制并与世界经济挂钩;努力营造廉洁的政府运作环境;实行论功行赏制度;实行劳-资-政三方合作;牢固不破的公积金制度;同西方接轨,新加坡政府为解决国内就业,在实施工业化进程中,始终力求使自己的工业产品面向美、欧、日等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实行西方的工业标准,并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在金融、运输等服务行业采取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同或近似的作法,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五点:

(1)建立即高效廉洁又高效运行的政府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新加坡采取一套较为合理的公务员激励制度,对犯有贪污行为的公务人员则施以重刑,从而建立了一个廉洁奉公的政府运行机制。

(2)鼓励群众参政议政

提倡全体新加坡公民就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向政府献计献策,对具有重大贡献的提案,政府会予以重奖。

(3)妥善处理劳资纠纷

公民对政府政策不满而发生罢工罢市等是令西方国家政府较为头痛的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大敌。新加坡政府为妥善解决此类问题,建立了一套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政府主导型的劳-资-政合作协调体制,其中典型的就是把全国大大小小的工会统一成一个“新加坡职工总会”,简称“职总”,把全国大部分工薪阶层都吸纳为会员,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将政府政策向其会员进行宣传,求得理解,涉及工人利益问题的,统一向全国资方代表-新加坡雇主联合会进行交涉。

(4)建立公积金制度 为妥善解决公民住房、看病等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基本生活问题,新加坡政府建立了一套强制性的公积金制度,即任何企业在员工的薪金中,必须按照政府规定的公积金提取比率为员工配发公积金并将其存入员工固定的公积金户头。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新加坡政府规定,雇主发给员工薪金时,要按照其薪金标准的20%由雇主配发公积金,连同扣除该员

工薪金的20%(即员工薪金的40%的金额),存入该员工公积金户头。该员工可按照有关规定,在购房和看病以及子女教育等开支时使用公积金款项。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基本保障了新加坡公民基本生活水准,对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2.新加坡的“电子”政务

上一章从“政务”角度介绍了新加坡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本章将从“电子”的角度对新加坡电子政务建设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新加坡电子政务建设能够走在世界前列的另一因素是政府早在80年代初就非常重视信息化基础建设,分别为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制定了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因此为电子政务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新加坡实施电子政务建设的专职机构

新加坡电子政务建设完全是受国家控制的,没有私人企业的加入。8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信息化建设,国家为此成立了国家电脑局,以后又建立了资讯通信发展局,他们都是专门从事信息化建设的政府机构。

新加坡国家电脑局(NCS)成立于1981年。1996年独立成为新加坡最大的应用服务公司。从80年代开始,NCS在发展部属新加坡民事服务电脑化的规划和建设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20多年来,NCS一直密切关注最新的电子政务行业发展趋势、政府监管规定和新兴技

术,以创造并提供包括业务战略、流程、技术和创新等关键元素在内的、适合本国各政府机构需要的电子政务解决方案,NCS拥有一整套经过时间和项目考验的可靠方法,支持业务流程规划、变革管理规划、战略IT规划、项目管理、系统托管和维护等,为新加坡实施超过1000个大型项目,涵盖政府所有领域:公共服务、家居生活、医疗卫生、公共安全、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工商贸易、交通物流、电信等。

作为政府主导型的电子政务发展模式,新加坡政府专门设立了“资讯通信发展局(IDA)”,是新加坡政府主要的信息技术服务供应商,专门从事电子政务的全面协调发展。这一机构隶属于新加坡交通与资讯科技部,是“Infocomm21”计划的具体实施部门,也是促进电子政务系统、电子商务发展和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部门。IDA的主要职能是:规划发展蓝图;资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技术环境建设;政策法规和信息安全环境建设;鼓励重视创新,在风险环境中创造财富;在蓝图规划下制定相关的行动计划等。另外,新加坡政府专门组织成立了由各大委、局等机构共同参与的、跨部门的委员会-“国家电子商务行动委员会”,统一负责协调和推动实现电子经济、电子政府和电子社会的目标。这一机构的设立,对克服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新加坡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发展更加有序、协调一致。

2.2新加坡城市信息化建设

目前,新加坡99%的人口有宽频网络接驳能力,已取得每秒21兆位的国际联系带宽,但是新加坡政府还在不停歇地发展和建设信息化。世界经济论坛在2002年把新加坡评为全球十大网际网络整备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政府在推动政府信息化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在过去20年中,新加坡计算机委员会实施了四项国家信息化技术计划,为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智能岛”计划

根据IDC最近公布的社会信息化指数报告,在全球信息化进展排名上,新加坡由原来的排名第11位攀升到第4位,这是IDC第3次发布信息化指数报告,该报告以55个国家1997年的信息化资料为依据,将拥有PC的家庭比率、Internet利用人口、市内电话费率等23种资料化为指数,该报告直接地反映出新加坡信息化发展的巨大步伐。新加坡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高速建设通信网络,开展计算机应用服务。通信基础设施被视为国家经济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整个技术开发都是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进行的,这也是新加坡信息化的关键。

新加坡的信息化始于1980年,一开始规划为4个阶段:所有行业实行计算机化、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帮助普通民众应用信息技术、建设新的基础设施。1981年提出了国家计算机计划;1986年实行了国家IT计划;从1989年开始积极建设科技岛;1992年提出了IT2000计划。

第一项国家信息化技术计划:1981-1985年,实施公务员计算机化计划,为各级公务员普遍配备了计算机,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并在各个政府机构发展了250多套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政府机构办公自动化。第二项国家信息化技术计划:1986-1991年,实施国家信息技术计划,建成连接23个政府主要部门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了这些部门的数据共享,并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开展电子数据交换。目前,新加坡是全球少数几个率先在对外贸易领域推行电子数据交换,实现无纸化贸易的国家之一。

第三项国家信息技术计划:1992-1999年,在公务员办公计算机化和国家信息计划成功实施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其目标是将新加坡建成智慧岛IT2000计划。1996年,新加坡宣布建设覆盖全国的高速宽带多媒体网络,并于1998年投入全面运行。

第四项国家信息计划是IT2000计划:即国家基础设施的(NTI)计划,旨在把新加坡建成“智能岛”。以ATM交换技术为核心、光纤同轴混合网(HFC)和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ADSL)并举,这些技术综合担当新加坡“智能岛”主干神经的重要角色,由局域网接入网连通所有的办公室、公共场所和家庭,向社会各领域提供信息技术应用和服务,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新加坡的国家基础设施结构由七层组成,即NTI网络和平台层、分布式计算机和管理层、公共服务层、应用服务层、安全性和系统管理层、系统环境和人机界面层。在实施这一计划的过程中,新加坡政府软硬并举,从科研到产品和应用进行了统筹规划,在各区域发展,同时以各种政策鼓励私人企业参与。

1996年6月,新加坡投资8200万新元,开发国家宽带信息高速公路项目SingaporeOne,目的是使新加坡成为一个“智能岛”,在今后几年内让每个家庭、每个教室都有计算机,为每一个新加坡人提供交互式多媒体业务。SingaporeOne是新加坡IT2000计划宏伟理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计算机委员会(NCB)、国家科技局(NSTB)、新加坡电信管理局(TAS)、经济发展局(EDB)和新加坡广播局(SBA)共同协调、开发运营。1997年6月,SingaporeOne顺利建成,目前已有1.1万用户,约140种应用,投资已经超过2亿美元。有计划、分阶段的信息化工程卓有成效。在过去的10年中,新加坡IT领域保持着高达38%的年平均增长率,目前已有50%的家庭拥有PC,25%家庭使用Internet,95%的行业应用信息技术,SingaporeOne已成为新一代宽带多媒体通信基础设施。1996年,新加坡调整Internet的发展方向,促进全国的政府单位迈向电脑化,从1997年开始,新加坡启动“新加坡一号计划”,鼓励市民和政府上网,并以90%的家庭拥有CableModem以及ADSL宽带网络作为目标。

在成功建设“智能岛”之后,新加坡政府正努力将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四通八达可链接的网络城市,使新加坡成为亚太地区电子商务中心。对新加坡来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有其特殊的地理优势和意义,新加坡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金融、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发达的通信、商业贸易、金融、航空、航运等传统产业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必要和良好的基础,反过来,电子商务给这些传统的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使新加坡国家的传统行业从电子商务中得到新生,更好地走向世界。在推动电子商务方面,新加坡政府一开始便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使网上交易合法化,对于应用高速网络科技的企业,政府都予以配合和支持。

总之,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是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根本保证,而一系列具体的配套法律措施的出台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投入直接决定着各国信息化水平的高低。3新加坡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3.1新加坡电子政务应用领域

电子政务是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建立的合作关系,它并不只是简单地将政府事务搬上网络,而是要除去冗余的系统,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提升电子政府的社会价值。新加坡电子政务解决方案涵盖了以下领域:

3.2 新加坡电子政务带来的效益

新加坡电子政务的应用和开展,显著地提高和改进了政府各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了政务活动的成本,据有关测算表明,新加坡的电子政务每年大约可以为政府节省 2300 万美元,新加坡政府期望今后电子政务每年能够节约的办公费用再翻一翻,达到 4600 万美元的水平。新加坡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电子政务服务是个人所得税的在线申报,实施电子政务后,相关部门每处理一笔业务平均可以节约 1.54 美元的办公费用,年累计可以节约 34.3 万美元。

电子政务对改进审批工作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新加坡生产力和标准局对中小企业技能发展基金的审批业务进行重组后,审批周期从原来的 42 天缩短到 5 天,对产品的测试也从原来的 22 天缩短到 10 天。另外,2000 年,新加坡政府借助互连网和新的人口统计系统的帮助,完成了第 4 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期间动用了 600 名统计工作人员,花费 2400 新元,统计公报在普查结束后 6 个月后对外发布。如果按照过去传统的人工普查办法,至少需要 6000名统计工作人员,花费 7000 新元,统计公报在普查结束后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对外发布。

参考文献

[1]新加坡电子政务发展现状.河南科技.2003(13).郑春蕊

[2]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趋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5).项侃文 [3]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思路研究.华东交通大学.2011.樊梅

[4]国外电子政务的现状及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电信快报.2012(11).刘迎盈 张潇

篇2:新加坡电子政务

新加坡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RP)是个不停车收费系统,通过道路收费管理新加坡的交通,类似于通过税收机制来调节车辆牌照的发放。在成功通过车辆高速运行的压力测试后,国土运输部在1998年9月启动了ERP的应用,替代1975年启用的区域通用券系统(ALS)。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电子道路收费系统来实现道路拥堵收费的城市。ERP系统

项目由连接通往中央商务区的所有道路的ERP显示牌龙门架组成,这些龙门架也安装在拥堵的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道上,用于在交通堵塞的高峰时间限制车辆的行驶。ERP显示牌龙门架系统实际上安装在一前一后的2个龙门架上的感应器系统。照相机也安装在龙门架上,用于抓拍车辆后面的车牌号。目前,在新加坡境内有80个ERP龙门架,新的ERP龙门架会安装在交通拥堵比较严重的地方,如高速公路和其它道路上。

车载单元(IU)粘贴在车辆挡风玻璃的右下角处,插入一张充值卡(现金卡),则可以支付道路使用扣费。第二代的IU是非接触式的现金卡和EZ-Link,每个IU的费用为$150。在新加坡,登记的车辆必须强制安装IU,如果车主希望在收费道路上行驶的话。

三菱重工业公司出售IU技术给新加坡,ERP项目则由飞利浦新加坡公司、三菱重工等公司组成的财团在1995年通过公开投标的方式获得建设。当装备IU的车辆行驶通过ERP龙门架的时候,道路使用费将由IU里的现金卡扣减。安装在龙门架上的感应器通过短距离的无线通讯系统与IU的通讯,扣减的金额在显示在IU的LCD屏幕上。

道路使用费的多少取决于车辆行驶的地点和时间,在交通高峰时间收费是最贵的。比如说,从WOODLANDS 经过宜樟——CTE——CBD到达Raffles Place,要经过5个ERP龙门架,在交通高峰期需要花费$15 改进与完善

据2006年世界道路会议的一篇论文中透露,新加坡国土运输部正在做一个基于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的系统测试,这个系统最终可能将取代目前的电子道路收费系统,克服了ERP系统设置安装龙门架的非灵活性。效果

ERP系统虽然还不为大多数道路使用者所理解和接受,但自它的实施应用后,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道路的使用方式。LTA的报告显示,高峰时间道路交通减少了将近25000辆车,车辆行车速度提高了20%左右。ERP运行期间,在限制区域内,车辆减少了约13%,从27000辆下降到23500辆。据观察,停车场的车辆明显增加。在高峰时间的交通拥挤状况逐步得到缓解,接近于非高峰期的交通状况。报告同时显示,尽管近几年交通流量不断增加,但高速公路与其他主要道路的运行速度却保持稳定。

系统的应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道路使用者指出,在高速公路、主干道安装使用ERP,会把交通流量转换到其他地方,潜在的造成了在支路上的交通瓶颈。例如,据说中央高速公路(CTE)ERP的实施,已经造成南北主干道交通流量的大幅增加,比如在汤姆森路和实龙岗路走廊。交通流量的增长促使LTA在汤姆森路安装ERP龙门架,而上游的实龙岗路的交通流量相应增加,引起了新的高架路的修建。这种“堵塞追逐”现象已经引起了公众对ERP系统有效性的质疑。

最新进展

为了改进收费机制和推出实时的可变收费,从2006年12月到2007年4月,新加坡国土运输部与IBM共同试点运行交通估算与预测工具(TrEPS),这个试验通过使用历史的、几个试验点的实时交通流的反馈,以提前一个小时预测道路交通的拥堵水平。通过准确地预测即将出现的交通状况,这项技术也被期望用于实现可变收费和改善整体交通管理水平,包括交通信息的提前通知,给驾驶员预报交通状况,同时收费标准作相应的改变。

新系统整合了LTA现存的各个交通管理系统,例如绿波带决策系统(GLIDE),TrafficScan,高速公路监控系统(EMAS),路口电子眼(J-Eyes),还有电子道路收费系统。新系统的测试非常成功,预测结果的准确率达到85%。此外,在高峰时间,如能获得更多的数据支持,预测的准确率接近90%,预测提前时间从10分钟到60分钟。

8.驾驶员行为

可能有人会问,与 ALS 系统相比,特别是建立了更低的费率和更灵活的收费系统之后,为何进入限制

区的交通量反而有所减少呢?在使用了 IU 设备和现金卡之后,驾驶员不必再为寻找和购买常用的区域通行

券头疼。而在旧的人工系统中,只有持有通行券,驾驶员才能合法使用限制区内道路。目前,这种新收费

系统与老系统的唯一不同是现在驾驶员必须为每次进入限制区域支付一次费用。因此如果想要研究这些变 化,就必须研究驾驶员的行为。

ERP 系统提供以下几种服务:付款驶入,选择可替换的路径,为获得更便宜的费率而改变进入时间; 使用公共交通,放弃此次交通出行。95% 使用 ALS 系统时驶入限制区的驾驶员在实施 ERP 系统以后仍然进入 该区域,仅有 2% 的驾驶员放弃此次出行,3% 的驾驶员则是新近才开始进入该区域的。与 ALS 系统相比,ERP 系统不鼓励驾驶员从小汽车交通转换到 公共交通 模式。但是,这种结果并不是 ERP 系统所期望的,因为 ALS 系统在过去的二十年间一直在鼓励这种出行方式的转换。

所以,交通量的减少是由于多次进入限制区的交通行为的减少。通过使用 ERP 系统,多次进入限制区 的交通量减少到 34%。驾驶员能够以两种方式减少他们进入限制区的出行次数。一种是,他们事先认真地

计划进入限制区的出行路径,以便减少在限制区的通行次数。另一种是,驾驶员一旦进入限制区,他们也

将认真选择行驶路径,以使其不离开限制区,如果他们在限制区的另一个区域行驶则不会重新进入。为了

保持在限制区内,驾驶员采用的一些行驶路径可能是不合乎逻辑的。

那些居住在限制区内的居民出行需求是非常有趣的。如果他们在区域内运动,则他们不会受到 ERP 系

统的影响。如果他们从限制区的一部分到另一部分运动,他们也将尽力不离开限制区。为了帮助驾驶员确

定自己不会无意识的被迫离开限制区,在限制区边上的每个出口都设有指示 标志。

9.ERP 系统效用 使用 ERP 系统时,可以使用在限制区范围内沿主要道路的车流速度作为指标分析 ERP 系统缓解交通拥

挤的效果。城市内主干道路的速度都在期望优化速度的范围内,即20-30kph。在使用 ERP 系统之前,上午 7 : 00 到 7 : 30 的车流速度并未受到严重影响。但是 ERP 系统停止以后,(即下午 7 : 00 之后)45 分钟内

的车流速度严重下降。

据有关统计表明,77% 的车辆平均每月至少使用一次 ERP 系统。所以,在一个月内至少有 23% 的驾驶员

根本不使用收费公路。即约 8/10 的驾驶员一次或多次行驶在 ERP 系统(限制区和收费道路)道路上。同时 也可以看出,一些驾驶员仍不熟悉 ERP 系统,一些驾驶员重复犯错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违章行为发生。

10.绕行路线上的交通量

采用区域收费 ERP 系统和其它道路收费系统将提高收费区及与其相连道路上的交通情况。所以,道路 收费系统的影响超过了收费区域的范围。但是,驾驶员可以选择绕行限制区的路线。一些路线穿过限制区,大部分的路线是绕行限制区的。绕行线路上部分车辆交通调查表明 30% 的驾驶员是实行 ALS 系统时进入限

制区的交通量。绕行道路单向三车道,总长 15 公里,并有 18 个信号灯进行控制。在旧的区域通行券系统

管理下,绕行道路的中心路段在早晚两个高峰时段出现交通拥挤现象。表 1 列出了绕行道路中心区部分高

峰小时段内,主、次方向上的小时交通量和速度。在高峰时段内,特别是早高峰时段,绕行道路中心区的 交通拥挤持续发生。对 40 位驾驶员的调查表明 8% 使用环路进入限制区的驾驶员是由于 ERP 系统的建立而 不再进入限制区的。

11.ERP 的收益

ERP 系统的月收益是人工 ALS/RPS 系统月收益的 60%,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对所有时段和所有类型车辆 的费率都已减少。星期六 ALS 系统使用时,ERP 系统并不工作。而且 ERP 系统的灵活性允许以半小时为间

隔改变费率。额外的费率仅附加在交通量最大的半小时内,在 ERP 系统开始和结束时段内费率减少。运用 ALS 系统,这种费率微调麻烦甚至几乎是不实用的。收益下降表明这种道路收费系统是一种交通管理措施,而不是一种增收措施。

12.ERP 需求弹性价格

弹性价格被定义为:

E= 需求比例改变 / 价格比例改变

该公式可以用于计算进入限制区车辆的交通量需求如何随 ERP 比例的改变而改变。经济学家们用需求 弹性作为市场上集合反应的近似值。

限制区 ERP 系统的费用值在 1998 年 9 月首次确定下来,1998 年 11 月、1999 年 3 月、1999 年 9 月各

变过一次。收费额的最大变化发生在 1998 年 11 月。

交通需求变化的比例可以根据进入限制区交通量的变化计算。价格变化的比例可以根据 ERP 收费的不

同计算。但价格比例变化的计算则难以确定。其原因是部分驾驶员多次进入限制区。假设上午 7 : 30 到上 午 9 : 30 时段内的出行对驾驶来说是第一次出行,驾驶员的费用是 ERP 费用。但是,很难假设在这一时段 之后的时段内某一驾驶员的费用是不是 ERP 费用,因为一些驾驶员的这种行为可能是第二次出行,在这种 情况下,它的 ERP 费用应是这两次费用之和。所以弹性价格仅适用于上午 7 : 30 到 9 : 30 的时间段内。

弹性应为负值,因为价格的减少对应于交通量的增加,价格的增加对应于交通量的减少。弹性值小于 1 表

明需求是非弹性的,它对价格变化不敏感。其值大于 1 表明需求对价格敏感。当商品很少有可替换的其它物品时,需求是非弹性的;当有很多商品可以替换时,需求是弹性的。对

于那些在限制区工作或经商的人来说,进入限制区是非常重要的。在高峰时段支付较高的费用进入限制区 的替换方案是:在较晚的时间段进入以求支付更少的费用,或选用公共运输方式进入限制区。

根据计算值,在最高峰时段内,即上午 8 : 00 到 9 : 00 弹性表现为负值。车辆的弹性值在-0.12 和-0.35 之间变化。在使用 ALS 系统时,1976 年通行券的费用增加了(在建立后的一年),其弹性值稳定在-0.15 左右。摩托车的弹性值在-0.7 和-0.28 之间变化。由于摩托车的费用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没有 ALS 系统使

用期间的相应弹性值。摩托车驾驶员对价格的变化反应明显,然而汽车驾驶员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则迟钝一

些。这种敏感性的不同可以解释为汽车驾驶员往往比摩托车驾驶员的收入层次高。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仅仅是短期的需求弹性变化,其值在长期内将会有所变化。这就和摩托车驾驶员 调整他们的行为一样。

13.对待外国车辆的措施

在 ERP 系统中,如何对待国外车辆是一直被关注的问题,实质上这一问题在 ERP 系统设计时就得到了 仔细考虑。国外的车辆可以从马来半岛上的两条道路进入新加坡。一些经常进入并使用新加坡道路的外国 车辆可以像当地车辆一样安装永久性的 IU 设备。

一些希望进入限制区域并使用收费高速公路的临时性车辆 可以在指定加油站或边界附近的委托点租用一个临时 IU 设备,购买正常的现金卡。与永久性 IU 设备不同,暂时性 IU 设备以干电池为能源,并用暂时性的尼龙拉扣固定在挡风屏上,这种设计形式非常容易拆装。

14.驾驶员提出的若干问题

ERP 系统的建立是一个事先大作宣传但并没引起特别新闻效应的事件。因为在它建立一年以前,宣传

和教育工作就已经展开了。而且驾驶员主要关心的问题是 ERP 技术实施的可能性。

公众也提出了其它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 1998 年 9 月 ERP 系统建立之前就已经得到了满意的解决。

1998 年 9 月以后,ERP 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下:

忘记插入现金卡或卡上金额不足被认为是同一种违章行为,每位违章者必须支付 70 美金的罚款,这种

处罚引起了公众的不满。

很多现金卡违章者是因为忘记或没有将卡完全插入 IU 设备中。因此,很多驾驶员 声称他们没有蓄意违章。但是如果他们知道系统可以探测到所有的违章行为时,他们仍然试图违章就显得

很愚蠢了。公众对下面的一项措施存在着大量的争议。在新的规定下,驾驶员如果存在以下现金卡违章行

为,如无现金卡或现金卡储备金额不足,驾驶员仅需支付 ERP 费用和 10 美金的管理费用。但是,没有 IU 设备的驾驶员将必须支付 70 美金的罚款。

一些人会问,当驾驶员第一次使用钥匙启动时,IU 设备应当提醒驾驶员没有插入现金卡。在目前的系 统中,IU 设备是从车辆的蓄电池中直接获取能量的,因此这种提示是不可能的。当新一代的 IU 设备问世

时,我们可以看到这方面功能的改进。

一些人抱怨说,他们因将现金卡插入 IU 设备中而被偷。在旅行结束时,他们不想将现金卡取出是因为 害怕后来忘记插卡而必须支付罚款。在我们的系统中,一小部分的现金卡被留在 IU 设备之外,以使驾驶员

能够确定他已经插入了现金卡。对于贼来说,这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不过,当地的一个公司已经生 产出了一种附件,它可以盖住 IU 设备,使突出的现金卡不明显。

其它一些人指出,ERP 系统用来改变费

率的时钟和他们的时钟不一致。公众使用的时间是由新加坡时间发布服务中心公布的标准时间。

经常有一些车辆在靠近ERP 入口显示牌前端徘徊或减速,以等待 ERP 收费时段的结束或避免半小时的 高价收费。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费率改变即将结束的时间段内。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也不是新近出现的,过去使用 ALS 系统时也有同类事情发生。为了保证行车的安全,专门设立了警察制止这种危险行为。

开始建立 ERP 系统的时候,驾驶员在 ERP 入口处发生一些较小的追尾事故。事故的原因是驾驶员为了 将现金卡插入 IU 设备中或为避免 ERP 系统而将车道变换到绕避路径上,而突然减速。事实上,道路上的信

息牌非常清楚的给驾驶员指出 ERP 显示牌将要出现的位置。

也有一些人在他们到达 ERP 显示牌之前的最后时刻将现金卡插入。如果他们在第一个显示牌 10 米范围 内这样做,IU 设备将会被漏测,车辆因此被认为违章。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违章者声称这条规定他们事 先并没获知。因此,建议驾驶员在出行开始时就将现金卡插入,以便于驾驶员能够检查系统能否正常工作。

我们反对驾驶员在最后时刻将现金卡插入,因为这将会使驾驶员的视线在一段时间内离开前方道路,因此

容易发生危险。但是,显然一些驾驶员并不听从这项建议。

另外一些人也不满意,因为他们必须每进一次限制区付一次费。所以他们希望回到旧系统中去以使他

们每日花费的费用收到最大的效用。例如,对办理公务的摩托车驾驶员,他们在一天的工作过程中多次出 入限制区。但是,ERP 系统的工作原则是:驾驶员使用道路的次数越多就应当支付更多的费用。一般情况

下,摩托车驾驶者总是抱怨他们不应当支付 ERP 费用,因为他们车辆的尺寸较小不会导致交通拥挤。但是 他们占全部车辆数的 15%,并且确实占用了很大一部分的道路面积。不过,目前越少导致拥挤的车辆应当 收取越少的 ERP 费用的观点也得到了认可。

一些人更愿意使用中心结算系统,这样他们就不必插入现金卡。

到月底时,他们根据使用收费道路的次数进行现金结算。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车队管理者,他们将现金卡

篇3:新加坡电子政务

关键词:电子政务,电子政府,新加坡经验

1 引言

新加坡是一个土地、人力等资源稀缺的国家,但却能够发展成为全球金融、贸易中心,形成了不少世界顶级优势产业,他们靠的是快人一拍的机遇意识、与外界广泛交流的开放意识、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协调发展的和谐意识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创新思路。为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新加坡政府特别重视信息化和电子政府的建设,不管是基础设施,还是服务应用,新加坡电子政府都独树一帜,其成功经验和做法对提升我国政府信息化水平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 新加坡电子政府建设历程

新加坡的电子政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新加坡的电子政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总的来说,新加坡电子政府建设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1992-1999年),以“IT2000计划”为标志,明确提出将新加坡建设成为“智慧岛”的目标,并建设了新加坡的首个宽带网络,政府部门开始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民众通过Internet能够在各级政府网站上提取政府机构的信息。

第二阶段是融合阶段(2000-2006年),通过实施“信息通信21世纪蓝图”(2000-2003年)和“联系新加坡”(2004-2006年)等计划,全面开放了通信市场,把信息通信的发展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民素质的主要动力,政府所有部门全部完成业务系统的建设。政府机构在网上开展纳税,办理执照等业务。

第三阶段是定制阶段,目前正在实施“智慧国2015蓝图”(2007-2015年),提出“3I策略”(创新、整合与国际化),推出“多个部门、一个政府”口号,努力提高政府办事事项的信息化服务水平。

在整合政府2010计划中,新加坡适时地将电子政府改名为整合政府,实现从e到i的转变,是为了强调其工作的重点将转向建立一个整合政府,这超出了技术的运用,而且继续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着眼服务民众。意在增加电子服务的范围和丰富应用程度,增加国民智慧与意见在电子政府中的参与比例,提高国家综合竞争优势。

3 新加坡电子政府建设的特点

3.1 统一规划,统筹管理

新加坡电子政府主管部门称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简称IDA),类似我国原来的信息产业部(即现工信委),IDA代表政府履行以下四大核心功能: 一是发展资讯通信业; 二是经济领域改造,IDA通过先进、创新的资讯通信系统,引领主要的经济部门、政府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实现改革; 三是改革重要社区以提升市民熟练使用资讯通信的能力; 四最值得借鉴的一点,就是IDA担当了政府“首席信息官”的职能,实行集中指导与分权执行相结合的运作机制。IDA不仅负责政府资讯通信总体规划,还为政府制定IT标准、政策、指导方针和实施流程的监督,并对重要资讯通信基础设施进行工作评估和安全管理。财政部作为电子政府的拥有者,掌控财政经费的划拨。运用财政和工作评估“两根杠杆”,树立IDA集中指导的权威; 同时IDA依靠在各部门CIO和IDA的派驻人员,建立沟通与协调的“纽带”,确保分权执行的质量。在此组织架构下,政府各部门之间在资讯通信建设上很少出现利益纠纷,也较少出现重复返工现象。

3.2 加大投入,打牢基础

在硬件建设上,统一规划,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同时,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分清前端与后端,设计为倒三角形的运行模式。对于底层的通讯基础设施、光纤管路铺设、及无线基站布点交由单独一家企业来建设,结合市政设施建设一并推进,而后端的最终服务则引入多家营运商,通过充分的竞争来降低价格,提高服务质量。2006年,新加坡政府首先铺设超高速的资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希望通过电子通信产业的改革,对主要经济领域、政府部门和整个社会体系进行改造。从2006年到2010年,新加坡“整合政府2010”(iGov 2010)顺利完成,政府跨部门工作流程逐渐建立起来,成为新加坡电子政府统一数据管理和共享的前提。

在软件配套研发上,政府设置优惠政策,选择环境优越的地块,建设两大软件园,吸引国际大型软件企业入驻。政府着力打造大型软件企业,引入各国的高端人才,鼓励服务外包,在印度和中国等国家布设协作研发中心。在软件研发上坚持实用原则,注重基础平台的建设,围绕政务应用领域,自主研发实用可靠的应用软件,并由相关部门出资组建政府直接运营管理的数据中心。针对软件研发的专业特点,利用企业公司化运作方式,通过提供服务收费,既确保了信息数据安全可靠,同时也保证了信息系统的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及改进提升。部分成熟的政务应用软件也已推广销售到世界上50多个国家。

3.3 以服务应用引领建设

无论是政府内部还是面向企业和公民的服务,其应用均构建于开放的互联网络上,没有单独设置政务服务中心这样的机构和场所。服务应用充分开放,降低了成本,提供了便利。据统计,新加坡电子政务每年可为政府节省办公经费约2300万美元;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财、物,而且提高了政务透明度。

(1)在政府内,各部门使用标准的ICT运行环境,让公务员在任何办公地点都能得到同样的感受。2008,新加坡推出SOEasy(Standard ICT Operating Environment)项目,旨在建立一个横跨其政府部门的集标准桌面、网络和通信/协作为一体的环境。新加坡政府实施该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协助公务人员更有效率地工作,并提升公营部门的灵活性和办公能力。这个共享环境将提高安全性,并允许员工通过实时通信、视频会议和留言版分享等工具,在机构内部和各机构之间无缝协作。所有政府机构都必须为网上表格、网上支付和安全环境等事项采用一致的系统基础构件和模板,而且采用同一种方法和流程进行处理。从这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无论从组织架构的顶层设计,还是从具体入微的桌面体验,新加坡IDA整合政府的贯穿力非常强大。

(2)服务企业和公众是电子政府的建设的核心目标,电子政府更多关心民众的问题,而不是技术本身。电子政务服务的范围从简单的信息发布,到个性化门户,再到提供一站式的交互式综合事务性服务,涵盖甚广。正是受益于信息化的广泛应用,才保证了整个社会各要素的高效运转,从而带动经济持续发展。在新加坡,通过每个公民或永久居民的唯一网上身份认证“新加坡通行证”(SingPass)或企业的唯一身份识别码(UEN),可以处理超过1600项政府公共服务:缴税、购房、申请社区课程、申请商业执照……。

(3)以公民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用户不必具体知道有关事务,只要按程序接受政府服务就行了。“电子公民” 网站的用户界面采取了一种模拟的方法来描绘一位新加坡公民从小到大在人生不同阶段所要走过的道路,他可以在不同的“城堡”中停留。每一个“城堡”里都有一组相互关联的服务包。例如,在“就业城堡”里,你可以找到这样如下服务包:“雇佣员工”(专为雇主设计)、“寻找工作”(专为求职者设计)、“退休”、“提高技能”和“在新加坡工作”(专为外国人提供)等。 “电子公民”网站里共有9个“城堡”,涵盖商业贸易、国防、教育、就业、家庭、医疗健康、住房、法律法规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目前,新加坡正在推行手机移动电子政务服务和其他移动终端电子政务服务,今后新加坡居民只要一机在手,便能上网通过电子政务享受公共服务。

4 新加坡电子政府建设的效果

在新加坡,政府已牵头建立了一个“以市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府体系,人们谈论eGov(电子政府),真正谈e(电子)的很少,大多数人关心的都是Gov(治理)。如今,眼花缭乱的新技术往往让职能部门盲目地认为,建设电子政府要做的只是部署好新的软硬件、弄几个样板工程,可实际上,如果忽略了政府服务于民的功能,那么电子政府就会变成是政府“剃头挑子一端热”。在服务型政府方面,新加坡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整合政府2010计划下,IDA将邀请市民参与政策制定流程,通过资讯通信技术进一步增强政府与市民的关系。

4.1 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平

有了广泛的电子政府应用基础,新加坡政府可以通过重新分配财富资源来帮助低收入者。通过综合各个政府部门的不同数据库(例如: 中央公积金记录和住房数据),能够准确确定低收入者来源。通过政府数据库与银行系统的连接,得以用既透明又负责的方式,将补贴款直接拨入每位符合条件者的银行账户中,不仅迅速且节约成本。

4.2 创造了更有效率的商业环境

新加坡不仅注重于政府信息公开,公民与政府互动,更注重于经济领域的各方面应用。政府明智地认识到现在普及的电子政府项目,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创造更有效率的商业环境,并带动产业发展。特别是几大系统的应用,如公民注册、银行支付、政府审批、港口贸易作业,物流服务、公积金、所得税、医疗健康记录、电子法律文书等系统的应用;个人电子税务网(myTax Portal)、电子商务网(GeBIZ)、网上商业执照服务网(Online Business Licensing Service)、贸易平台“商贸讯通”(TradeXchange)等相继推出,这些具体的举措为企业和公民提供了便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4.3 提高了企业对外交流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帮助行业间构建更强有力的连接,同时还为寻求海外投资的公司提供援助。向新加坡当地企业提供的援助包括市场信息、政府间接口、业务配对服务,例如今年4月,IDA就率新加坡本地企业在南宁、玉林等地与当地政府开展了交流活动。

5 对我国电子政府建设的启发

5.1 以政府为主导,统一规划电子政府的发展

电子政府是政府的全方位变革,需要由政府主导,统一行动,设立专职机构,明确政府职能。通过统筹规划、强化管理,建立跨部门的电子政府建设管理组织保障体系,建立强有力的业务协作机制,以公共服务为中心来设计电子政务系统,将电子内网、电子外网、交互系统和应用系统建设统筹规划,构建一体化的电子政府整体解决方案。现阶段应在政府各部门内部垂直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完善的基础上,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逐步向整合政府过渡,即实现从e到i的转变。

5.2 要把满足公众的需求放在首位

切实落实以服务为向导,体现“以公民为本”的宗旨。电子政府的本质是要通过技术应用实现制度和管理的创新,优化服务,提高效率。政府门户网站是电子政府面向公众的主要窗口,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把用户需求作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用户满意度,提高公众对政府服务的信任度。特别应注重对企业及公众的服务与交互功能的完善,如单一窗口,数据公用,流程电子化等方面的建设,应尽早设立居民及企业的认证注册码,由政府直接监管运行。

5.3 立法先行,推进相关法规出台

当前,我国有关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整体滞后,如信息公开、电子签章等基本的法律法规还未出台,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资源的共享带来障碍,也制约着应用系统的使用和推广。立法部门和职能部门应加快推进相关法规的出台。

5.4 大力提高民众素质,为电子政务的推行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人的因素是电子政务顺利实施的关键,关系到e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我们要高瞻远瞩,坚定信心,加大信息化建设投入。大力培训电子政务人才,提高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信息主管的信息化知识及网络应用、管理水平。

5.5 规范标准,完善电子政府的基础条件

电子政府实施的一体化、标准化是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信息化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其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一体化和标准化是电子政府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电子政府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

6 结语

篇4:新加坡电子政务

在推进政府、社会、国家信息化进程中,新加坡政府营造电子政务技术的良性生态环境颇具一格,并侧重处理好三对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

一、妥善处理公开与安全的关系

政府信息公开,是推进政府管理民主化进程的一项重要措施。确保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安全,则是关系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妥善处理公开与安全的关系,关键在于“度”的把握及基本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尽管两者都不可偏废,但要注意在不同阶段的主要偏向,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就信息化初起阶段而言:最大的阻挠是片面强调安全而否定信息公开的保守观念;随着电子服务的兴起,主要隐患就是只讲公开而忽略安全的躁进情绪。新加坡就较好地处理了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府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

坚定不移地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政策。2002年6月13〜14日,新加坡资讯局吴彩宾先生率团到中国上海,参加主题为“电子政府——消除数字鸿沟”的第三届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并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访。他认为:“政策的透明化不会威胁到国家安全,政府也没有那么多需要保密的信息。”在政府拥有的信息中,只有极少数属于秘密范畴,一旦泄密就会威胁到国家安全。而很多情况下,导致保密范围扩大化的原因,只是基于貌似“谨慎”的一种保守观念。譬如:一册资料中,属于应该保密的内容可能只有一页;但只要在封面上钤盖“机密”章,整册内容就被列入保密范围。因此,不能因为安全问题就对实施电子政务心存顾虑,关键是如何界定信息的性质。新加坡政府做了很多工作,重点是具体界定哪些信息不能公开、哪些可以公开。从概念上讲,凡被列入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政府信息就都公开了,也就被置于公众监督之下。这样做能够保持政府政策与公务员具体执行的一致性,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的一致性。从而提高政府透明度,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也确实能使政府的服务做得更好。

赋与数字签名法律地位。出于访问权限控制的考虑,公众要获取政府信息就必须具有自己的数字签名或专门密钥,以在网上认证身份和确保不被别人冒用。

1998年6月29日,新加坡国会通过了由电子商业政策委员会拟订的《电子交易法》(Electronic Transactions Act)。该法共分为12个部分,主要内容有:序言、电子记录和签名、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电子合同、安全电子记录和签名、数字签名的效力、有关数字签名的一般责任、认证机构及证书申请者的责任、认证机构的认证规则、政府对电子记录和签名的使用(尤其是政府部门和法定机构对电子填单的认可)等。新加坡《电子交易法》六、七两部分确认,用数字签名成功地签署一个文件,表明了以下两点:(1)自签署之时起,文件内容未被修改;(2)可确定签署者的身份。此外,第6条规定,信息不能仅因采用电子记录形式而否认其法律效力、有效性或强制执行力;第7条规定,凡法律要求信息应以书面形式记录或存在时,电子记录即满足该要求;第8条规定,当法律要求书面签名时,电子签名也符合要求。对于电子合同,《电子交易法》第四部分第11条规定,要约和承诺都可以用电子记录的形式做出。从而,确认了数字签名和电子文件(包括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的法律地位,为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合法化奠定了法律架构。

1998年6月,新加坡成功地测试了全球首例政府与政府间的交叉证明,使新加坡与加拿大的商人得以在线相互确认对方的身份。可能采用以电子邮件发送的合同文本上附加数字签名的方式,在线签订电子合同。

1999年2月,国家计算机委员会发布CA执照条例。明确规定,由具有公信力的认证中心以数字证书予以确认的安全电子签名,同书面签名具有同样的法律约束力。目前,发放数字证书的当地机构只有一家,即新加坡政府与本地银行合资的“网户保障私人有限公司”。新加坡各政府机构和银行都采用该公司发出的数字证书。

采用规范的密码。在新加坡,许多政府机构的网站都提供电子交易服务,但各个网站往往需要不同的密码。在公积金个人密码的基础上,财政部和中央公积金局于2003年3月1日联合推出全新的“电子政府密码”。使用这一个密码,居民可在12个政府机构的网站进行100种交易。诸如:登录公积金网站,查看账户存款额;往经济重组股票网站,申请把股票兑换成现金;在公益金捐款网站,向公益机构捐款等。财政部副常任秘书罗锦贤指出,任何新加坡公民都可以申请该密码。他披露,不但公积金会员已采用这种密码,另外约有40万人也将使用它来获取网上服务,包括学生、家庭主妇等。此外,那些年满15岁申请身份证的年轻人,都会自动收到电子政府密码。不过,仍然有40多个政府机构采用彼此独立的密码系统,如教育部、国防部、建设发展局等。新加坡政府将敦促这些部门逐步改用“电子政府密码”,并希望将其适用范围扩展到400种电子交易。

推出网上数字身份。就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以姓名和居民身份证为代表那样,所有新加坡人还将在数字化虚拟世界获得一个以网址形式出现的网上身份,从而使新加坡的身份认证管理系统更趋完善。2000年11月新加坡资讯局副主任胡女士说,这种网址将成为一个人在互联网上的终生身份号码,并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用。丹麦的一家公司正为新加坡致力于将这种域名转换成数字身份的安全技术工作。不管人们现在是否注册数字身份,最终还是会接受它。政府会通过特殊用户群——电子大使——向越来越多的人展示:拥有一个数字身份将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新加坡资讯局希望,到2010年将有百分之九十的新加坡人注册这种数字身份。

二、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从实施电子政务的角度认识,信息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可区别为两个方面:政府拥有的技术人才;社会(包括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专业的信息技术开发与服务公司)拥有的技术人才。

信息化建设是以电子化方式实现: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换。在实施电子政务、推动电子商务、构建电子社区过程中,新加坡政府投入巨资,兴建国家和政府的基础设施;同时也充分利用原有设备和采用了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呼叫中心、因特网、智能卡、数字电视、无线接入技术等,并不断探索和开拓新技术在政府电子服务中的应用。政府服务提供方式的技术含量增大,显然需要拥有一支高水平的IT专业技术队伍。尽管可以把一些业务外包给专门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但政府自身还是必须有非常懂技术的人员。早在20世纪80、90年代,新加坡政府就与国立大学联合创办研究机构肯特数码港,专门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和开发信息技术项目应用。

在20世纪末,新加坡信息通信行业已拥有9.3 万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三分之一是外国人。据有关方面预测:到2010年新加坡信息通信行业将需要25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人才需求缺口超过15万。新加坡政府从三方面着手:提高现有人才、培养新的人才、引进国外人才,以助于使新加坡的IT人力资源,在本世纪的头十年内逐渐增加到25万人。

为增强本国信息通信行业的竞争力,并帮助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由新加坡电脑协会和新加坡IT联盟牵头制订了《信息通信技能证明和认可框架》。在这个新的发展纲要中,大致描述了变化迅速的IT界最需要的新技能,明确信息通信行业内部各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并指导业内专门技术人员如何掌握这些新技能。此外,还耗资207万美元建立新加坡电脑协会资源中心,作为该协会培训基地,及4500名会员集会、交换行业信息之用。

新加坡政府投入8亿美元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在新加坡材料研究工程协会2000年10月的大会上,贸易和工业部长乔治·姚(George Yeo)宣布,新加坡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得到40亿美元的政府预算,用于2001—2005年的科学技术发展。预算的一半将用于技术进步、研究和开发;30%用于鼓励企业建立科研中心,加大研发力度;其余部分(即20%)则用于人才培养。《2005科技规划》(即2001〜2005年科技规划)也要求:“吸引大批海外人才、培养本土人才并大力发展国际合作项目。”

为缓解信息科技人才短缺现状,新加坡资讯局与印度信息科技服务业的亚太NIIT公司,于2000年8月在新德里签署协议。通过该私营企业在印度、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培训中心,在当地每年帮助新加坡招募1000名信息科技人才。这些人才通常应具有研究生学历,并能出示在信息科技业界工作年限的证明。资讯局则负责最后筛选,并帮助被录用者获得新加坡工作签证。

三、把握控制与放开的时机

新加坡政府有自己独特的互联网发展模式和运作方式。即:在初起阶段,由政府起主导作用,以稳定保持国家对互联网接入的宏观控制;并有限度地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实行开放政策,以避免因垄断而导致僵化、保守的衙门作风。一旦本国ISP市场基本成熟,又及时地彻底放开市场,引导真正的自由竞争,以降低民众上网成本。

从1995年开始,新加坡相继成立三家由政府控制的ISP(Information Service Provider)公司,作为专司互联网接入的信息服务提供商。即:SingNet、Pacific Internet和Cyberway。凡新加坡互联网接入服务的运作都由其控制,并负责收费、维持网络运作效率。为确保政府、企业和公民的信息安全及维护安全传输,新加坡实施资料保护法案并采用SSL(Secure Socket Layer)技术来加以保护。政府设置的服务器同时封锁了所有色情和政治敏感网址,以引导互联网应用的健康发展。

经过激烈的竞争,三家ISP都已各自打开局面。譬如,从1999年7月起,Pacific Internet向预付一年因特网访问费的用户免费赠送电视机、DVD播放机、VCD机或者照相机。享受这项特惠的用户包括:支付1236新元一年无限制访问费;或选择一年772.5新元每月访问32小时的超易链接方案;或以一年679.8新元每月访问13小时的易链接方案。

之后,新加坡逐渐开放基础电信服务和宽带接入领域。一方面,政府鼓励、协助和引导更多的新加坡企业走出国门,与东盟国家和泛亚洲地区乃至世界信息业界广泛联系,寻求多边合作的商机,拓展国外市场。例如,新加坡政府资讯局十分看好中国信息市场的巨大潜力,在上海市设立信息产业处,并多次联络信息企业组团到中国访问,与上海信息业界接触、交流、研讨,进行洽谈,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另一方面,政府也主动充当红娘,为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和风险投资家牵线搭桥,吸引众多国际厂商自由进入新加坡市场,帮助发展本土的先进技术应用。自1999年起,新加坡政府相继实施新的鼓励措施。比如,加快工作签证的办理;为新兴的网络公司优惠提供最初的办公场所;乃至资助推出为旅居新加坡的外国人特别设计的公寓等。此外,新加坡政府还非常慷慨地提供种子基金。约200个新公司获得总计2.5亿新元的种子基金。据粗略计算,1999年狮城已有500家新兴的科技公司,比上年增长70%。仅2000年1—4月份政府就颁发新执照200张。使新加坡信息业界不断注入新血、增添市场活力。

当然,竞争局面也更为错综复杂:老牌商家力图进一步巩固优势地位;后起的新锐则采取激进的竞争措施,挤占一定市场份额,谋求立足之地。

2000年初,Starhub Internet公司率先推出免费上网服务。为应对这一攻势,拥有一半上网用户的SingNet公司宣布,为用户承担本地电话呼叫费用,把因特网访问的总成本降低50%。这一举措把拨号访问用户的网上冲浪费用降低到每小时0.72新元。随后,占据约40%市场份额的Pacific Internet公司也宣布,将为因特网用户承担电话费。而Cyberway公司则从与StarHub的联合中获得开展广泛服务的资金、经验和前景,并自2000年4月起在新加坡提供有线和移动电话服务。

2000年4月1日,新加坡ISP市场完全放开:任何单位均可向电信管理局申请,在新加坡经营公众因特网接入业务。准营证的费用为45万新元外加1%的年营业额。准营证的有效期为5年,随后可再申请延长3年。

此外,为适应社会经济活动与政府公共服务的转型,新加坡启动立法程序,制定相关法律(如《电子交易法》);政府还制定了若干与之配套的行政法规:如《信息安全指南》、《电子认证安全指南》、《电子交易法执法指南》、《电子交易(认证)条例》等。并不断发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期更好地为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保驾护航。譬如对1993年出台的《滥用计算机法》,在1998年适时加以修订,修订后的法律条款就增加了三项新罪的名称。即:“干预或阻碍合法使用的行为”;“在授权和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进入电脑系统犯案”;“透露进入网络的密码,非法获利和使别人受损失”。

参考文献

[1] 谷泉.新加坡将在亚洲范围内招募IT人才[N/OL].(2000-08-28).http://www.Chinabyte.com/20000828/109248.shtml.

[2] 新加坡创造信息化奇迹[N].计算机世界日报,2000-08-21(C6).

[3] 新加坡婴儿将拥有网上身份[N/OL].(2000-11-19).http://www.chinabyte.com/20001119/134382.shtml.

[4] 新加坡推行电子政府统一密码3月1日启用[N/OL].(2003-2-28).http://www.1st-eg.org/bank/gj/article.asp?idd3=44&idb2=1&idb3=2.

[5]初识新加坡《电子交易法》[N/OL]. (2001-11-19).http://news.xinhuanet.com/it/2001-11/19/content-119462.htm.

[6] 冯亦珍.新加坡与中国信息业界的交流合作升温[N/OL].(2003-04-09).http://www.1st-eg.org/bank/gj/article.asp?idd3=83&idb2=1&idb3=2.

[7] 新加坡电子政务:以民为本[N/OL]. (2003-04-16).http://www.1st-eg.org/bank/gj/second.asp?idb2=4.

篇5:有关新加坡作文:花园城市新加坡

6个小时的飞行,就从北京到新加坡了。这里很美,很多花草树木,这里街道上到处是一种叫”雨树“的大树,很有趣:粗壮的树干上长了好多浓密的枝叶,雨天的时候叶子都合上避免吸收太多雨水,等晴天的时候叶片就会打开吸收阳光,而树叶中夹着的雨滴就会从高高的树冠上滴落下来,好像又下雨了一样,所以叫雨树。

新加坡的标志是鱼尾狮,长达37米的大雕像高高耸立在海边,嘴里喷出水柱,它的前面还有一个美丽的喷泉,整个海岸线就是一个漂亮的大公园。我恨不能长八只眼睛把所有的美景都看遍了!新加坡著名的景点包括圣淘沙、环球影城、牛车水等等,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地方,一个是云雾林,另一个是河川生态园。

先说云雾林,那是一个人工建造的室内超大花山,一座小山上集合了全世界的兰花,那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兰花,美不胜收!沿着环山的石头小路向上走,还有很多不同的蕨类植物,整个云雾林散播着雾气,感觉像在仙境一样!

河川生态园是我去过的最有意思的动物园!以河流为主题,可以摸大蟒蛇,很近很近地看熊猫吃竹子、挠脚丫,还能坐着小船像漂流一样看两岸的动物,我还和可爱的动物照了相,非常有趣!

一转眼,7天过去了,我又要回到北京了,我坐在飞机上回味着这七天的快乐旅程,新加坡真是个美丽又有趣的国家!

篇6:新加坡电子政务

接下来,参观著名景点鱼尾狮公园。一座栩栩如生的狮子雕塑立在河口,嘴里不断地吐着泉水,导游给我们详细讲述了鱼尾狮的来历,以及新加坡称为狮城的原因。听着这么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对新加坡的热爱也增添了几许。

新加坡虽说是一个领土面积不大的国家,但新加坡人民的智慧却是世界闻名,许多成就也令人瞩目又神往。

世界最大的.摩天轮作为一种象征屹立在新加坡的国土上,我们怀揣着期待又紧张的心乘上了摩天轮,坐完全程需要长达半个小时,敞亮透明的小空间内更加方便的让我们将新加坡的全景尽收眼底,一座座海市蜃楼整齐排列,近些年才修建完成的帆船酒店尤其引人注目,酒店下身是正常的建筑,但房顶却别出心裁的做成了一个帆船型,据说房顶是一个无边游泳池,在帆船酒店住一晚甚至需要五千,这便成为许多人遥不可及的梦。

时间总在匆忙中过的飞速,转眼之间,我们便到了旅途的最后一天,我们参观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我们了解了大学的图书馆和宿舍楼,正是这惬意舒适的学习氛围,沁人心脾的学习环境让我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幻想。

上一篇:假如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作文下一篇:教师关于爱与责任优秀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