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

2024-08-08

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精选8篇)

篇1: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

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应用已经普及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门,成为国家事务、经济建设等重要领域管理中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加快司法行政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等手段,建立全国司法行政信息系统,实现部机关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及监狱,劳教管理部门之间的计算机联网。改善司法行政管理工作,提高各项司法行政业务的管理水平,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的司法信息服务,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现状

近年来,司法部机关根据自身的业务需要,在信息化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包括:部监狱管理局、部劳教局建立了局内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内部信息传递功能;律师公证司开通了全国律师事务所查询系统,实现了律师事务所远程登记注册;法制宣传司建立中国普法网国际互联网站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等。

全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本省或本单位的业务需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的司法厅(局)建立了内部计算机网络,开发了部分适合本单位业务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统;有的建立了全省范围的计算机广域网,开通了电子邮件系统,实现了信息传递功能;有的建立较权威性的信息数据库,除为本部门服务外,还被当地政府采用,为党政机关提供信息查询服务;有的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宣传司法行政工作,等等。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司法行政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二是缺少统一规划和指导;三是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四是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等等。这些都制约了司法行政系统办公自动化整体效益的发挥和建设工作的发展。

三、任务和目标

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网络,拓宽应用领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体系。

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建成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司法行政信息系统,建立司法行政机关内部计算机办公网络;实现司法部机关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之间的计算机联网;逐步实现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同时,开发适合司法行政系统业务需要的应用管理软件,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管理,高效率、高质量地为部机关和各地司法厅(局)宏观管理、科学决策服务。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司法行政信息网站,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宣传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成就。

四、网络构成

根据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结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司法行政系统信息网络分为四个部分:

1.内部办公网络(内部局域网)。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本单位建立内部计算机网络,同时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开发相应的内部办公软件,为本单位的工作提供信息服务。

2.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远程信息网络。各省(区、市)司法厅(局)在建立内部办公网络的基础上,向上与司法部实现计算机远程联网,向下与各地市县以及监狱、劳教场所实现远程联网,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司法行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

3.司法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各省、区、市司法厅(局)逐步实现与当地政府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实现司法行政机关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

4.条件成熟时,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网站,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

五、设计概要

(一)总貌

1.结构。逐步建成以司法部为中心节点,以各省(区、市)司法厅(局)、监狱管理局、劳教局及副省级市为中继枢纽节点,以各地市县司法局、监狱、劳教场所为最终节点的自上而下的三级计算机远程信息网络系统;中心节点系统,在条件成熟时,实现部机关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与远程信息网络的互连,并和有关领导机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联网。省级节点系统,向下和横向联网,形成一个立体的综合信息网络体系。拓扑结构是树状与网状相结合。

2.特点。司法行政信息系统的各节点系统是全方位信息的交汇点。本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有着密切的信息交换关系。系统的主要特点,一是可以获取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二是可以拒绝其他信息系统进入本系统;三是对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可以组织、协调。总之,本系统既是一个对外部有着广泛信息联系的高层信息系统,又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保密的敏感系统。

3.逻辑功能。全国司法行政信息系统的功能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事务处理、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实现为司法行政机关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功能是本系统建设的根本目标。

(二)节点系统要求。全国司法行政信息系统的总体功能由各节点系统的功能总合而成。节点系统应具备下列主要功能:

1.事务处理功能,用于文字处理、数据采集和联网传输、办公服务等方面。如提供文字处理,远程联网传输,电子邮政等功能。

2.信息管理功能,密切结合办公业务,建立各种高效实用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MIS),如公文、档案、信息、法规、律师、公证、监狱、劳教、法学教育,法制宣传、机构人事变动等管理信息系统。

3.决策支持功能,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建立为领导同志办公服务的决策支持系统(DSS),如司法行政业务综合统计系统、监狱建设、劳教场所建设、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等。

4.公共信息服务功能,电子信息资源除为本节点系统服务外,还将为其他节点系统服务,如提供地区、部门的基本情况,地方、部门法规,可公开的地区、部门文件等。

5.指挥调度功能,实现对突发事件上报及处理过程的指挥调度。6.多媒体信息管理功能,用于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和影像资料信息的管理。

7.本节点系统需要的专用功能,如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或数据库。

(三)物理结构。各节点系统,应密切结合工作实际,充分考虑各自的具体情况,如办公自动化工作现状、通讯环境、信息源状况和人员素质等,并参照以下要求,作出具体的系统设计方案。

1.节点系统的物理结构。各节点系统是以数据处理和通信设备为核心的计算机局域网络,并辅以其他设备构成的系统。节点系统内部联网模式:

①集中式主计算机系统。数据处理、联网与资源共享能力强,操作系统安全性好。应采用两台以上的主机组网。

②微机局域网系统。投资少,见效快。适合司法行政信息系统初级阶段和于系统建设的需要。

③开放式系统。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联(OSI)要求的开放式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国际上已经逐步成为新一代信息系统的主流。

2.节点系统内部数据交换。局域网内部,数据交换主要利用电子邮件,近程用户主要利用专用信道,远程用户在使用国家主管部门指定的安全保密设备的前提下,利用国家通信基础设施,实现信息交换。

3.其他设备系统。如图像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排版和轻印刷系统等,作用主要是完善和强化节点系统的功能。

4.局域网间互联。节点系统之间,在使用国家主管部门指定的安全保密设备的前提下,利用国家通信基础设施,实现各局域网间的互联。

六、实施

(一)指导方针和原则。系统建设的指导方针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高起点着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同建设,资源共享,安全保密。在系统建设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

1.统一与分散相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在司法部的统一指导下,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制订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安排工作进度,建设相对独立的局域网络,并相互联成广域网络。

2.系统建设中,大力推行标准化,以加快建设进度和提高系统功能。

3.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应用管理并重。除保证硬件设备投资外,还必须十分注重应用软件的持续开发投资、推广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机关业务人员的应用培训等。

4.边建设,边应用,边见效。在建设中要坚持以应用为导向,注重实效,由小到大,由简入繁,分段建设,逐步完善。

5.促进信息共享,确保安全保密。系统的特点是相对封闭,一是实行联网,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二是在统一安排下实现有条件、分层次的信息共享;三是采用先进可靠的安全,保密技术手段,确保系统运转安全和信息保密。

6.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运用成熟的先进技术。系统建设中,各地区、各部门务必注意节约,充分利用好现有设备,运用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注意近期建设和远期规划的衔接与配套。(二)进度。系统建设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完成总规划,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工作,开展内部计算机办公网络(局域网)的建设工作。开展基础软件的开发工作。

第二阶段(2002年):完成节点系统局域网建设,实现系统设计功能。部分节点系统进行局域网间互联,实现信息传递。开发部分管理应用软件。

第三阶段(2003年):全面完成各节点系统局域网间互联,基本建成在广域网支持下的全国司法行政机关信息系统。

第四阶段(2004—2005年):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建立完善司法行政系统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库,建成完整的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体系。

(三)经费。根据系统建设的指导方针和现行的计划财政管理体制,各地区、各部门自行解决所需建设经费。省级节点系统需要投资的主要项目是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软件开发,辅助设备(如电源、机房等),以及其他设备系统。每年还应按照实际需要,给予必要的软件开发、设备运行及维护经费。

七、组织、领导和管理

(一)组织领导。为确保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司法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部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制定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及技术标准;对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指导,日常工作由司法部办公厅承担。各地区、各部门要有专门机构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

(二)节点系统的管理。节点系统管理机构的职能是:

1.负责制订本系统的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与管理。

2.负责各种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3.负责组织开发本部门电子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

4.负责系统安全保密建设。

5.参与标准、规范的制订,负责标准化的执行和推广。

6.负责培训及推广应用。

7.指导,协调机关各部门信息化建设。

8.协调其他信息系统为司法行政信息系统服务的工作。

(三)技术人员。各节点系统应有与各自工作相适应的技术队伍。人员组成应考虑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合理搭配。人数应根据系统规模大小、发展状况等逐步充实。

八、安全与保密

司法行政系统的职能决定了系统内的大量信息涉密,因此司法行政系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属涉密系统,各地在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对系统的安全保密予以高度重视,在规划和建设计算机信息系统时,应同步规划落实相应的保密措施,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制度,确保系统的安全。计算机信息涉密系统的方案设计需经保密工作部门检查评估和审批,必须选择经过保密工作部门资质认定,取得《资质证书》的集成单位来建设,并经保密工作部门的检查验收(一)安全

系统安全基于运行保障条件,操作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三个方面。

1.运行保障条件。为了保证系统连续、正常工作,必须使其运行在安全的环境中,需注意做好辅助设备保障、后援设备保障,制度保障三个方面的工作。

2.操作系统安全。选择安全的操作系统。应选择适合司法行政机关这一特定环境要求的操作系统,尽量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

建立系统管理制度。必须采取最严格的措施对操作系统的超级用户权限及其口令进行管理。在条件具备时,还应对系统管理进行安全监察,以确保操作系统的严格管理与安全。

开发和应用环境严格分开。软件开发和用户应用要在不同的机器上进行,以防止开发调试过程中的不可预见原因使操作系统出现故障,影响用户使用,危及数据安全。

系统运行记录。必须对系统运行情况做尽可能详细的记录并定时分析,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

3.数据安全。存贮于各种介质中的数据,是电子信息资源的主体(包括应用程序),是系统的核心部分。确保数据安全是系统安全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数据备份。必须定时对各种数据进行备份,频度应根据数据的重要程度、刷新周期和实际需要确定。介质应有两套以上副本,并存放于异地。

存取权限管理。对所有数据必须进行存取权限控制。

严防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已成为数据的主要威胁,必须依靠国家主管部门的指导与帮助,积极防范。

(二)保密。从技术的角度看,系统保密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电磁泄露发射泄密和非法入侵窃密。为防止电磁泄露发射泄密,可选用国家保密局认可的低泄露设备或电磁干扰设备,如涉密级别高且环境条件不符合要求,可采取建设屏蔽室方法,以防止电磁波通过传导和辐射两种方式造成泄密。为防止非法入侵窃密,可采用中央办公厅机要局认可的加密保护技术和设备传输秘密数据。

司法行政系统计算机远程信息网络,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仍将借助国家电信公网进行网络数据传输,为此,必须采取物理隔离措施,不得直接或间接接入国际互联网。此外还必须采取软件加密的方式和硬件加密措施。根据中央办公厅机要局有关批复规定,司法行政系统密码设备的管理属部门系统管理。因此,司法行政系统的计算机数据密码机的规划、管理和安装使用,由司法部密码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同时接受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和当地机要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安全保密检查。司法行政系统计算机数据密码机的安装、开通必须经司法部密码工作领导小组批准、验收。

九、标准化

篇2: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

司发通〔2001〕09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法局、监狱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应用已经普及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国家事务、经济建设等重要领域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政府系统办公自动化建设和应用工作的通知》,要求用三至五年的时间,不断完善各地区、各部门的办公业务网,实现机关办公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和网络化,使政府行政管理,应急指挥和快速反应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高效率、高质量地为各地区,各部门宏观管理,科学决策服务。同时,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司法行政系统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司法行政机关转变工作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信息化建设。

司法部党组决定加快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确定了结合司法行政系统的实际,建立司法部机关计算机办公业务网,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计算机远程信息网,以国际互联网为依托的司法部公众信息网站,力争三年内建成比较完善的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体系的总体目标。明确了“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高起点着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同建设,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工作原则。

为保证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司法部制定了《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现将“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附件: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

附件

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前言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及信息网络的应用已经普及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门,成为国家事务、经济建设等重要领域管理中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加快司法行政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等手段,建立全国司法行政信息系统,实现部机关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及监狱,劳教管理部门之间的计算机联网。改善司法行政管理工作,提高各项司法行政业务的管理水平,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的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的司法信息服务,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二、现状

近年来,司法部机关根据自身的业务需要,在信息化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包括:部监狱管理局、部劳教局建立了局内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内部信息传递功能;律师公证司开通了全国律师事务所查询系统,实现了律师事务所远程登记注册;法制宣传司建立中国普法网国际互联网站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等。

全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本省或本单位的业务需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的司法厅(局)建立了内部计算机网络,开发了部分适合本单位业务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统;有的建立了全省范围的计算机广域网,开通了电子邮件系统,实现了信息传递功能;有的建立较权威性的信息数据库,除为本部门服务外,还被当地政府采用,为党政机关提供信息查询服务;有的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宣传司法行政工作,等等。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司法行政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二是缺少统一规划和指导;三是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四是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等等。这些都制约了司法行政系统办公自动化整体效益的发挥和建设工作的发展。

三、任务和目标

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网络,拓宽应用领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建成比较完善的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体系。

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建成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司法行政信息系统,建立司法行政机关内部计算机办公网络;实现司法部机关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厅(局)之间的计算机联网;逐步实现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网络互联。同时,开发适合司法行政系统业务需要的应用管理软件,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管理,高效率、高质量地为部机关和各地司法厅(局)宏观管理、科学决策服务。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司法行政信息网站,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宣传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成就。

四、网络构成

根据司法行政工作的实际,结合国家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司法行政系统信息网络分为四个部分:

1.内部办公网络(内部局域网)。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在本单位建立内部计算机网络,同时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开发相应的内部办公软件,为本单位的工作提供信息服务。

2.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远程信息网络。各省(区、市)司法厅(局)在建立内部办公网络的基础上,向上与司法部实现计算机远程联网,向下与各地市县以及监狱、劳教场所实现远程联网,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司法行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

3.司法行政机关与政府之间的计算机网络互联。各省、区、市司法厅(局)逐步实现与当地政府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实现司法行政机关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

4.条件成熟时,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网站,面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

五、设计概要

(一)总貌

1.结构。逐步建成以司法部为中心节点,以各省(区、市)司法厅(局)、监狱管理局、劳教局及副省级市为中继枢纽节点,以各地市县司法局、监狱、劳教场所为最终节点的自上而下的三级计算机远程信息网络系统;中心节点系统,在条件成熟时,实现部机关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与远程信息网络的互连,并和有关领导机关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联网。省级节点系统,向下和横向联网,形成一个立体的综合信息网络体系。拓扑结构是树状与网状相结合。

2.特点。司法行政信息系统的各节点系统是全方位信息的交汇点。本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有着密切的信息交换关系。系统的主要特点,一是可以获取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二是可以拒绝其他信息系统进入本系统;三是对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可以组织、协调。总之,本系统既是一个对外部有着广泛信息联系的高层信息系统,又是一个相对独立、封闭、保密的敏感系统。

3.逻辑功能。全国司法行政信息系统的功能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事务处理、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实现为司法行政机关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功能是本系统建设的根本目标。

(二)节点系统要求。全国司法行政信息系统的总体功能由各节点系统的功能总合而成。节点系统应具备下列主要功能:

1.事务处理功能,用于文字处理、数据采集和联网传输、办公服务等方面。如提供文字处理,远程联网传输,电子邮政等功能。

2.信息管理功能,密切结合办公业务,建立各种高效实用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MIS),如公文、档案、信息、法规、律师、公证、监狱、劳教、法学教育,法制宣传、机构人事变动等管理信息系统。

3.决策支持功能,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建立为领导同志办公服务的决策支持系统(DSS),如司法行政业务综合统计系统、监狱建设、劳教场所建设、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等。

4.公共信息服务功能,电子信息资源除为本节点系统服务外,还将为其他节点系统服务,如提供地区、部门的基本情况,地方、部门法规,可公开的地区、部门文件等。

5.指挥调度功能,实现对突发事件上报及处理过程的指挥调度。

6.多媒体信息管理功能,用于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和影像资料信息的管理。

7.本节点系统需要的专用功能,如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或数据库。

(三)物理结构。各节点系统,应密切结合工作实际,充分考虑各自的具体情况,如办公自动化工作现状、通讯环境、信息源状况和人员素质等,并参照以下要求,作出具体的系统设计方案。

1.节点系统的物理结构。各节点系统是以数据处理和通信设备为核心的计算机局域网络,并辅以其他设备构成的系统。节点系统内部联网模式:

①集中式主计算机系统。数据处理、联网与资源共享能力强,操作系统安全性好。应采用两台以上的主机组网。

②微机局域网系统。投资少,见效快。适合司法行政信息系统初级阶段和于系统建设的需要。

③开放式系统。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联(OSI)要求的开放式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国际上已经逐步成为新一代信息系统的主流。

2.节点系统内部数据交换。局域网内部,数据交换主要利用电子邮件,近程用户主要利用专用信道,远程用户在使用国家主管部门指定的安全保密设备的前提下,利用国家通信基础设施,实现信息交换。

3.其他设备系统。如图像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排版和轻印刷系统等,作用主要是完善和强化节点系统的功能。

4.局域网间互联。节点系统之间,在使用国家主管部门指定的安全保密设备的前提下,利用国家通信基础设施,实现各局域网间的互联。

六、实施

(一)指导方针和原则。系统建设的指导方针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高起点着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同建设,资源共享,安全保密。在系统建设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是:

1.统一与分散相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在司法部的统一指导下,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制订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安排工作进度,建设相对独立的局域网络,并相互联成广域网络。

2.系统建设中,大力推行标准化,以加快建设进度和提高系统功能。

3.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应用管理并重。除保证硬件设备投资外,还必须十分注重应用软件的持续开发投资、推广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机关业务人员的应用培训等。

4.边建设,边应用,边见效。在建设中要坚持以应用为导向,注重实效,由小到大,由简入繁,分段建设,逐步完善。

5.促进信息共享,确保安全保密。系统的特点是相对封闭,一是实行联网,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二是在统一安排下实现有条件、分层次的信息共享;三是采用先进可靠的安全,保密技术手段,确保系统运转安全和信息保密。

6.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运用成熟的先进技术。系统建设中,各地区、各部门务必注意节约,充分利用好现有设备,运用成熟、可靠的先进技术,注意近期建设和远期规划的衔接与配套。

(二)进度。系统建设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1年):完成总规划,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工作,开展内部计算机办公网络(局域网)的建设工作。开展基础软件的开发工作。

第二阶段(2002年):完成节点系统局域网建设,实现系统设计功能。部分节点系统进行局域网间互联,实现信息传递。开发部分管理应用软件。

第三阶段(2003年):全面完成各节点系统局域网间互联,基本建成在广域网支持下的全国司法行政机关信息系统。

第四阶段(2004—2005年):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建立完善司法行政系统共建共享的电子信息资源库,建成完整的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体系。

(三)经费。根据系统建设的指导方针和现行的计划财政管理体制,各地区、各部门自行解决所需建设经费。省级节点系统需要投资的主要项目是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软件开发,辅助设备(如电源、机房等),以及其他设备系统。每年还应按照实际需要,给予必要的软件开发、设备运行及维护经费。

七、组织、领导和管理

(一)组织领导。为确保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司法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部机关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制定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及技术标准;对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指导,日常工作由司法部办公厅承担。各地区、各部门要有专门机构负责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

(二)节点系统的管理。节点系统管理机构的职能是:

1.负责制订本系统的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与管理。

2.负责各种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3.负责组织开发本部门电子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

4.负责系统安全保密建设。

5.参与标准、规范的制订,负责标准化的执行和推广。

6.负责培训及推广应用。

7.指导,协调机关各部门信息化建设。

8.协调其他信息系统为司法行政信息系统服务的工作。

(三)技术人员。各节点系统应有与各自工作相适应的技术队伍。人员组成应考虑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合理搭配。人数应根据系统规模大小、发展状况等逐步充实。

八、安全与保密

司法行政系统的职能决定了系统内的大量信息涉密,因此司法行政系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属涉密系统,各地在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对系统的安全保密予以高度重视,在规划和建设计算机信息系统时,应同步规划落实相应的保密措施,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制度,确保系统的安全。计算机信息涉密系统的方案设计需经保密工作部门检查评估和审批,必须选择经过保密工作部门资质认定,取得《资质证书》的集成单位来建设,并经保密工作部门的检查验收。

(一)安全

系统安全基于运行保障条件,操作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三个方面。

1.运行保障条件。为了保证系统连续、正常工作,必须使其运行在安全的环境中,需注意做好辅助设备保障、后援设备保障,制度保障三个方面的工作。

2.操作系统安全。选择安全的操作系统。应选择适合司法行政机关这一特定环境要求的操作系统,尽量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

建立系统管理制度。必须采取最严格的措施对操作系统的超级用户权限及其口令进行管理。在条件具备时,还应对系统管理进行安全监察,以确保操作系统的严格管理与安全。

开发和应用环境严格分开。软件开发和用户应用要在不同的机器上进行,以防止开发调试过程中的不可预见原因使操作系统出现故障,影响用户使用,危及数据安全。

系统运行记录。必须对系统运行情况做尽可能详细的记录并定时分析,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

3.数据安全。存贮于各种介质中的数据,是电子信息资源的主体(包括应用程序),是系统的核心部分。确保数据安全是系统安全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数据备份。必须定时对各种数据进行备份,频度应根据数据的重要程度、刷新周期和实际需要确定。介质应有两套以上副本,并存放于异地。

存取权限管理。对所有数据必须进行存取权限控制。

严防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已成为数据的主要威胁,必须依靠国家主管部门的指导与帮助,积极防范。

(二)保密。从技术的角度看,系统保密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电磁泄露发射泄密和非法入侵窃密。为防止电磁泄露发射泄密,可选用国家保密局认可的低泄露设备或电磁干扰设备,如涉密级别高且环境条件不符合要求,可采取建设屏蔽室方法,以防止电磁波通过传导和辐射两种方式造成泄密。为防止非法入侵窃密,可采用中央办公厅机要局认可的加密保护技术和设备传输秘密数据。

司法行政系统计算机远程信息网络,由于受条件的限制,仍将借助国家电信公网进行网络数据传输,为此,必须采取物理隔离措施,不得直接或间接接入国际互联网。此外还必须采取软件加密的方式和硬件加密措施。根据中央办公厅机要局有关批复规定,司法行政系统密码设备的管理属部门系统管理。因此,司法行政系统的计算机数据密码机的规划、管理和安装使用,由司法部密码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同时接受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和当地机要部门的业务指导和安全保密检查。司法行政系统计算机数据密码机的安装、开通必须经司法部密码工作领导小组批准、验收。

九、标准化

全国司法行政信息系统是有上千个节点的大系统,标准化是关键环节之一,是实现网络互联、资源共享、高效运行的重要前提,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有重要意义。

在系统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国家标准,尚未标准化的,应选用司法部统一选定的标准。

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办公业务规范化。性质相近的部门办公业务应尽量采用相同的办公程序和办法,这将减少应用程序的开发量并有利于机关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数据标准化。这是电子信息资源高效管理和共享的基础。例如,编码和数据传输格式标准化等。

设备规范化。软、硬件应尽量遵循统一的要求,便于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和联网。软件开发规范化。应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的规范与标准开发应用软件,提高软件质量和可维护性,便于推广应用;公用管理软件由司法部负责开发。

通信标准化。采用统一的通信规程。

十、结束语

篇3: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行政事业单位,信息系统可行性,信息系统构建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促使会计电算化迅速向会计信息化发展。会计信息化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按照管理者的需要进行设计并服务于管理者的一种手段,其设计依据是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目标是对会计流程、信息的重新整合,以逐步适应“数据银行”等新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本文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和实时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实时会计信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1、理论的发展

随着事项会计理论的提出和不断改进,尤其是美国会计学会成员、著名会计学教授乔治·索特在1969年否定了“价值法”而明确了事项会计的两项造成原则即,使用者能够按照事项解构资产负债表中的汇总数据,并按照需求重新汇总数据和在收益表中对事项的描述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设定外生变量的变化,同时业务流程重组理论、价值链管理理论的提出和ERP的不断发展,都促进了实时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不断改进和升级,而这些对事业行政单位的管理的不断改进和系统的升级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信息技术的发展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基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升级,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金融电子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会计信息化为会计信息化的使用创造了良好的使用环境和安全保证。尤其是在2004年7月,《国家xx系统信息安全体系总体方案》中首次提出了“安全管理平台”的理念和具体建设方案,国内现在比较典型的产品有;天融信的TOPSEcr—soc,安氏的soc,绿盟科技的ESP,启明星辰的泰合信息安全运营中心。国家又在2007年8月,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投资建立了计算机病毒应急指挥调度室,为会计信息化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使用环境,使得会计信息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这些又为事业行政单位的信息化提高了条件,使得事业单位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得到很大的进步,促进了我国的公共事业的管理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二、实时会计信息化的构建

1、现有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目前现行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现有会计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没有包括业务活动的所有信息,信息内容涵盖不全面,这些都给使用者造成了大量的麻烦,同时在现在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也体现不出业务事件的完整性,造成大量的数据重复和冗余及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记录和处理不及时,甚至有些层面上讲还未改变传统手工会计信息处理程序和方法。这些都严重降低了会计信息化的效率,使得会计信息化的实时性的建设大打折扣。尤其是在像事业单位这样的公共事业单位中,严重降低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效率。

2、实时会计信息化的建设

实时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应立足于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及在应用方面的推广。着重从财务处理子系统、事项凭证处理子系统、数据储存和处理子系统和实时财务报告子系统四个方面进行构建。这些子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工作效率,也为会计信息化的信息数据安全提供了保证,这对尤其是像事业单位这样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是极其重要的,由于处理实时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数量大,结构复杂,数据计算方法要求严格,数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安全性、准确性和实时性要求高,因此必须建设和完善会计信息化系统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安全可靠性,如建立实时监控、安全控制等。

3、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和优化

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管理基础和现状选择开发“适用、实用、好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应着重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和优化投入更多的研究。所谓的会计信息化系统的集成应从信息集成,如内部不同业务部门(如采购、生产、销售、人事等)的信息集成,外部部门(如人、财、物、产、供、销等)的信息集成,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其次是过程集成,在整个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整个系统的人机界面以及组织机构、权力分配和管理模式等非技术问题。最后是理论集成、组织集成和技术集成。这些功能和技术的集成使得实时会计信息系统突出了工作的协调和集成,可以带来响应速度的提高和控制简化。运用起来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运行的效率,保证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安全运行。

三、总结

会计信息化颠覆了传统会计的很多观念,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部门提供全面、动态的会计信息创造了便利,提高了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了会计职能的转变,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本文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和实时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黄昌勇.论全通用电算化会计的理论框架[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0,(10):9-12.

[2]、赵连卿.浅析企业会计制度体现的会计核算原则[J].财会月刊,2001,(12):26-27.

篇4: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目前,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1640所,由于特殊需求儿童分类比较复杂,所以特殊教育学校亦分为多种类型,其中包括独立的聋校、盲校、培智学校,还有聋弱合校、盲聋合校、盲聋弱合校、脑瘫、多动、自闭、孤儿学校等多种办学类型。在校学生41.7万人,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26.4万人,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学生的两倍。特殊教育学校在学校分布和教育教学情况上具有办学规模小、地域分散、学生分类复杂、课程设置多样等特点,以上特点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不易监管。对于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和开办随班就读班级的学校,从办学规模、课程设置、教学质量以及教育科研方面更加不易统计和管理。通过建设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完成对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就业、办学质量、学生人数、康复设备等的有效监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为国家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更好地服务特殊需求儿童及其家属和社会各界人士。因此,“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很有必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总体规划的标准,规范“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依据社会需求和实际能力,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务求实效。

2.应用主导,突出重点

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重点发展对教育行政部门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起关键作用及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数据库系统、支撑平台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3.整合资源,服务社会

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使现有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在特殊教育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4.强化基础,保障安全

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规范,综合平衡安全成本与风险,把强化技术手段、健全管理体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以及教育培训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和监管体系。

三、“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特点

1.准确做到数据信息准确、权威。本系统所有信息为国家决策和学术研究提供权威的信息。

2.快速做到沟通无时滞,信息的发布、查询和反馈,数据的传输等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

3.全时段通常是全天候作业,例如信息发布与查询。

4.高效能够及时进行业务作业,特别是通过系统平台,可以将原来的串联工作方式改成并联方式,极大提高信息呈现的效率。

5.低成本相对于传统统计方式,本系统减少了现场办公,缩短了工作流程,节约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减少纸张浪费。

6.创新提供服务创新的手段与平台。

四、建设目标

1.建设《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标准》

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必须符合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学校、学科、年级、资源种类、文件格式、学生智力水平、残疾类型、康复手段、康复方法、辅助设备等进行定义时要根据统一的规范标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教育水平发展不一致,因而在进行信息资源录入、开发、建设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只有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才能使国家在进行信息统筹、各地区在进行信息交流、社会各界在共享数据时具有可行性,并能与世界接轨,避免走弯路。因此,建设“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标准是非常重要和很有必要的。

2.开发统一的数据库和系统管理平台

该平台采用国家、省、市、学校四级逐级向下管理的模式,搭建分级的系统管理平台。及时将各省、市、学校的相关教育教学信息及时准确入库上报。国家级平台可以及时对各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为国家层次的机构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省级、市级平台可以分级及时对下属教育局、特教学校的各种信息统计汇总,例如学生学籍信息、教师人事信息、学生康复信息、学校康复设备信息等,教育行政领导和相关部门可以清楚的查询和了解相关信息;学校级平台可以在第一时间共享全国各地特教学校的信息,及时准确贯彻和执行国家、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和任务。

在本项目建设结束后实现所有独立建制的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全部录入到本系统中。所有开办随班就读的学校,关于随班就读学生和教育教学信息全部录入到本系统中。通过以上建设最终实现网络资源和特殊教育基础数据的共建共享。全面实现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信息电子化,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公效率、实现无纸化办公、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的特殊教育;实现特殊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提高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水平。

五、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1.建立各级组织机构

(1)领导组:负责本系统研发、培训、推广的协调组织工作。

(2)技术开发组:负责制定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标准以及对标准进行定期的更新升级;开发建设全国特殊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和相关软件。

(3)培训组:负责对国家、省、市、学校各级各类组织机构人员进行培训,以便具体使用本系统。

(4)咨询维护组:负责向各相关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和日常数据信息填报工作。

2.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包括前期调研和评价体系的建立

全国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一项国家级开发项目,要综合政策法规、硬件配置、人力统筹等来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不仅要处理本系统的各个子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更要正确处理与教育这个大系统中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只有协调发展,信息数据才能高效利用,这是避免重复建设而浪费资源的必要因素。

因此,包括从教育行政部门、特殊教育学校、技术研发、高校学者等多角度的前期调研至为重要,只有详细、客观、准确地调研,才能设计出满足各方面需要的标准。

对于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及时评价,是保证系统能够顺利运行的基础,组织包括教育行政领导、学者专家、特教学校领导、特教学校教师、统计部门、信息技术专家在内的专家评议组织,通过通讯、现场等形式,定期对完成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及时反馈信息,以便逐步建设逐步完善。

3.应用先进和可行的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库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用的普及,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特殊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势在必行。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支持政府和学术团体高效率完成数据信息统计、分析的日常事务,是适应现代社会要求、推动政府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数据库管理具有传统统计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特殊教育信息数据管理的效率,也是行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

4.分批培训,逐级实施

采用“国家、省市、学校”三级分批培训、逐级实施的方法普及此套系统的使用。同时,面向社会各界开放本系统,使本系统信息能够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春市特殊教育学校

篇5: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不断改变着政府行政运作方式。司法行政机关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提高司法行政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市司法局依托自治区司法厅、市委政府建立起来的信息化平台,不断开拓创新,以信息化手段推进司法行政各项工作不断深入发展。

一、**市司法局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建立了政法协同网上办案平台

我市被中央政法委确定为全国首个网上办案试点城市,市、区司法局均联通政法专网,刑事案件从公安机关侦查开始,到检察院起诉,审判机关审判,最后是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社区矫正,所有过程全部从网上流转,构建了网上监管和网上接收新模式,有效解决了社区服刑人员衔接不到位,法律文书不健全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社区矫正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建设了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了社区矫正“矫正通”移动执法系统。实现了人员查询、信息交互、语音识别、定位查询和现场执法等功能,与我市的社区矫正信息

— 1—

管理系统的实现了数据链接。二是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的所有功能都可以在手机“矫正通”移动执法系统实现,工作人员通过该系统可以随时随地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实时信息查询、定位监控,还可以在开展禁止令、调查评估、工作走访等现场执法活动中进行录音录像并上传到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证据保全。在检查定位手机是否人机分离时,通过该系统的声纹识别功能可以自动辨别是否是矫正人员本人持有定位手机。三是为各区社区矫正中心和司法所配备了25部社区矫正执法记录仪,全程记录执法过程。投资建设了“**市社区服刑人员报到系统”,可以真实有效记录每个社区服刑人员的报到、学习、社区服务等情况,该系统正在设备安装建设期间。四是投入9万余元建设了**市社区服刑人员指纹面部识别报到系统,在日常报到、公益劳动、学习教育和不定期抽查等活动中,改变传统的签字方式,由系统根据采集的信息进行自动识别和签到,真实有效地记录每名社区服刑人员的报到、学习和公益劳动等情况。

(三)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建立了信息监控指挥中。2014年12月,经市编办批复我局正式成立了信息中心。今年3月份,在原有视频会议室基础上,建设了规范化信息监控指挥中心,按照自治区司法厅统一标准设计了印有“**市司法局信息指挥中心”字样的背景墙,并正式投入使用。

— 2—

2.积极做好“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一是由局领导带队、市法律援助中心、信息中心人员组成观摩小组赴锡林郭勒盟参加全区“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现场推进会,对锡林郭勒盟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学习。二是积极联系市政府等部门,协调解决“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业务用房、法律人才聘用等方面的问题。三是设计制作了“12348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背景墙,并购置了办公桌椅、办公电脑等设备;配备了4名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司法厅的工作时间接听、解答法律咨询,开通至今,累计解答法律咨询1105件。

3.完成高清视频会议平台建。根据自治区司法厅关于升级视频会议系统的要求,我局采购了一套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并配备了一台80英寸屏幕的专用电视和电视桌。市司法局高清视频会议系统专网持续畅通,保障了司法部、司法厅等上级机关多次视频会议正常使用。

(四)加强新媒体建设,积极探索网络问政

一是开通了“乌海司法”政务微博,定期发布、转发司法行政相关工作动态、法律法规制度等,并及时发现并回复网络舆情,解答群众咨询等。微博自2013年开博以来共发布、转发微博111条,现拥有粉丝17868人,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二是按照自治区司法厅要求,我局在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中开展了“法治内蒙古”、“内蒙古司法厅”微信公众号添加关注工作,要求全市

— 3—

司法行政系统工作人员、各普法成员单位工作人员都要添加司法厅微信公众号,制作了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海报,现全市已完成关注人数2202人。三是投资建设了“**市司法局”官方微信公众号,该公众号将紧紧围绕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发展,为推动各项业务顺利开展,方便群众了解司法行政工作动态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网络平台。四是不断加强门户网站建设。**市司法行政网自开办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内容更新频率,全方位的宣传我市司法行政工作动态。2014年,按照市政府要求对门户网站进行了升级改版,改版后的网站板块分类更加详细,内容更加丰富,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司法行政宣传工作效果。

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认识高、行动快

市司法局各级对加强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视。根据自治区司法厅有关要求,市区两级司法局及时调整工作部署,成立了组织,健全了队伍,明确了职责,把信息化建设摆上了全局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确定了以信息化建设带动司法行政工作出成绩、上水平的工作思路。市司法局领导分工负责,分别深入到三区司法局就视频会议室、探视室建设共同协商,根据各区经费情况,市局为每个区投入10万元保证了硬件建设。并及时协调市、区编办,成立信息中心,配备了专兼职人员,为工作更好开展奠定基础。

(二)措施实、标准高

— 4—

信息化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实现“互联网+法律服务”的基础工程。所以,为把这项工作做深入、做扎实,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工作高起点、高标准完成。一是市局分管领导与各科室、二级单位签订了信息化建设责任状,要求各科室和二级单位按照司法厅部署,及时录入上报相关数据,各科室对分管的业务进行重新分工,指定专人负责这项工作。二是及时邀请厅信息中心工程技术人员到我局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市区两级领导及相关人员、二级单位负责人员100多人次参加了为期3天的培训,为此项工作全面推开,从技术层面得到了较好的保障。三是在厅里培训的基础上,各区、业务科室,二级单位根据业务分工又集中起来,进行消化吸收再培训。以问题为导向,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实现数据录入全流程、无死角。

(三)强基础、重实效

在抓好技术普及的基础上,突出了硬件建设,对视频会议室、监控中心、12348用房问题,多次向市里请示汇报,争得领导的支持。在市里办公用房压缩的情况下,又给我们腾出两间,按照厅里的建设标准完成了相关用房的建设。特别是我们12348平台和市里的12345民生平台在建设上,市领导有分歧,经过我们多次请示、协调,不但给我们腾出了房间,而且对我们平台作用的发挥,领导们非常认可,给予大力支持,下拨专项经费用于平台建设。**司法局到我市建立结对共建协议时,对我们的平台也给

— 5—

予了高度评价。现在12348平台运行良好,工作人员在经过培训和近半年上机实战的基础上,基本能够满足我市群众咨询的要求。

(四)补短板、促提高

为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更好的实现信息化与司法行政工作深度融合,补齐短板。厅里开展了“百日培训运用会战”。按照厅里各阶段任务安排,我们又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市司法局长布和同志亲自组织动员会,研究工作落实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对抓好“百日会战”提出了具体要求,特别是要求各分管领导对各科室实现“一通四会”进行考核,不足的限期改正,不能“偷工减料”。在“百日会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各区、各科室及二级单位对照活动安排制定计划,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对各个软件又进行了再熟悉、再认识、再操作。可以说,通过“百日会战”,对我局信息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提高作用。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感觉有很多不足,一是个别人员由于惯性思维,对推行信息化认识不足,行动上不是很自觉。二是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使用电脑不熟练,信息录入不及时等。

三、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部分业务应用系统无法正常使用。基层工作综合管理系统: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员,无对应项目可录入;社区矫正综合管理系统:没有起诉书无法录入平台,— 6—

托管撤销缓刑没有选项无法录入,补录以前的评估录入时间为当日,司法所无法接收录入,数据录入后无法在更改。建议尽快完善。

(二)基层信息化专业及时人员无法保障。尤其是旗县区级司法局,现有人员无法满足信息化要求,外聘专业人员没有专门的经费,建立由自治区司法厅统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予以解决。

篇6:司法系统信息化建设与探索

现状

近年来,司法行政机关围绕“六项建设”,即司法行政信息网络平台、信息资源库、应用系统、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应急指挥中心和信息中心以及全国监狱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68%的监狱建立了视频监控系统,以信息化促进执法规范化的工作局面逐渐形成。

问题与不足

总体看,司法系统信息化建设中了存在一些的问题与不足。

(一)认识不够到位。仍有部分干部职工没有看到信息化建设是司法行政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认为信息化建设额外增加了工作负担,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在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行政成本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有的认识片面,认为信息化就是办公自动化。有的思想上因循守旧,仍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式,信息化实际应用水平低。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上缺少积极主动的精神。

(二)应用能力不够高。经过近几年公务员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和专职人员应用系统操作培训,队伍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部分人员的操作能力仅仅停留在会打字、能上网的初级水平上,对应用系统不能熟练应用。目前懂得系统维护、能够应急处理、精通网络管理的人才不多,工作中遇到计算机故障或系统网络问题时,自身往往难以解决。

(三)应用机制不够完善。信息化的生命在于应用,但由于一些局机关各业务科室及下属单位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按照保密工作要求,有的信息系统实行内外网物理隔离,业务工作数据信息只能是向上级主管部门单向上报,本级机关科室之间业务数据不能完全共享,局领导不能实时掌握工作动态,领导工作缺乏完整有效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信息化建设的成效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网站受众面不够广。一些地方政法系统门户网站建设中,往往存在网站栏目不多、信息资源不足、服务领域不宽等问题,造成社会公众对网站的认知度低。由于网站缺少对社会公众的互动与服务,使网站的宣传效果也受到限制。

(五)网页信息更新不及时。主要是有的司法所人员思想上重视不够,平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信息化应用上,造成了司法所网页信息发布不及时,更新不经常,存在动态信息较少、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

(六)应用系统集约化程度低。一些业务主管部门针对自身业务分别开发了各自的应用系统,但由于局机关业务科室及下属单位的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分属上级不同的部门管理,且对各应用系统的建设标准、工作内容、考核要求都不尽相同,存在各自为网、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这给系统的实施、利用、维护、培训、考核带来管理上的难度。

对策与措施

(一)建立司法行政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司法行政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各级对法律服务、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社会矛盾调解等主要业务工作的全方位综合管理,实现对司法行政系统资源的统一整合和综合利用,为上级部门和领导机关科学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即时准确的数据资料。

(二)优化门户网站网页建设。加快司法行政门户网站建设,丰富网站栏目,拓宽对外宣传平台,建立与社会公众互动与服务的平台。并进一步完善网站网页信息的采集、编辑、审核、发布、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发布及栏目内容管理责任制,实行业务主管科室归口管理。要加强对司法所网页建设工作的指导,并将其纳入目标考评的一项内容。

(三)增强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宣传,使全系统人员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是提高司法行政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办公成本的便捷途径,是进一步提高决策水平,更好地为民众服务,加强内外部监督的有效手段。要将信息化应用水平作为业务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以此激励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要建立健全并落实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各项制度,以制度规范应用,以制度促进应用,切实推进信息化应用工作。

篇7: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

(2016.1.19)

一、系统概况

全国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交通运输部组织统一开发建设,交通运输部和各省分级部署,以实现部、省、市三级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对执法人员与证件(海事管理门类除外)、执法人员在线培训与考试、执法机构、执法文书远程评查等功能的综合管理系统。我省作为系统建设试点单位之一,目前已顺利实现新旧系统切换,并进入试运行阶段。

全省已分配系统登录账号的各市、县交通运输局(港口局)操作人员应认真学习系统操作手册,熟练掌握系统赋予本级权限的有关功能和操作流程,准确、规范填报执法人员基础信息,并严格按照流程和管理要求进行审批。已参加各类岗前培训,并通过资格考试并符合持证资格的人员,均须在系统内按要求准确录入个人信息,并完成逐级审批后,方可进入制发执法证件的环节。执法人员个人信息进入审批阶段后,各级账号都无权修改,因信息填报错漏等原因导致未通过审批的人员,由省厅从系统内退至人员信息录入阶段,待执法人员信息符合填报要求后须重新点击申请审批。

二、执法人员证件管理系统要求

1、为严格管理,明确各级单位责任,目前本系统已为厅属

—1—

各执法单位(含苏北处、省高管局),各市交通运输局、港口局及其行业管理处,各省管县交通运输局(港口局),各县交通运输局统一分配了系统登录账号。各单位须制定专门的系统操作人员,并在进入系统后将登录密码修改为6位以上含大小写字母和数字组合的新密码,以防被盗用。严禁将上一级执法单位的系统登录账号和密码擅自交给下一级单位使用。

2、各单位应对执法人员所提供的本人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加强审核,凡发现有弄虚作假骗取执法证的,提供执法人员信息的个人、出具各类证明材料的单位及信息录入者均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

3、系统在正常投入使用后,如本辖区(或系统)内执法单位名称发生变化或需要新增、删除的(含本单位执法门类总类有变化),各单位系统操作人员须及时将相关情况统一汇总至市级(含省管县)交通(港口)运输主管部门,并提供编办批复等证明材料,由省厅在系统内进行修改。

三、执法人员基础信息录入操作相关要求(必须认真执行!)(1)系统界面显示的所有执法人员信息均应如实填报,不得有漏项,否则审批时不予通过。如属于执法人员不具备的信息,如“现持省内执法证号(即省证)”,如该人员未持相应证件,则无需填报,如政治面貌不是***党员,可填报为群众等选项。

(2)执法单位应为本级政府编办批复的单位全称,如因区划调整或机构撤并导致执法单位名称改变的,须统一换证,原单

—2—

位所属的执法人员应按实际去向进行调入调出操作(只有本机构内无执法人员时,才能将该执法单位从系统内删除);如在填报信息时发现系统内没有所对应的执法单位或该执法单位所含的执法门类与实际不符,请及时通过各市局向省厅汇报,由省厅统一进行调整,有关执法单位应提供相应的编办批复文件等证明材料(电子版)。

(3)执法人员基础信息中的民族、学历、参加工作日期、从事执法日期、毕业专业、分配渠道、职务、人员编制、政治面貌和入党日期等均可在人员信息填报界面相应位臵的下拉菜单中结合执法人员实际情况选择填报,无需手动输入。

(4)参加2015年道路运政(含水路运政)、航道行政管理等门类岗前培训并通过结业考试的各单位在编在岗执法人员,在按要求填报人员基础信息后均须同步上传人员身份证、毕业证书、有效编制证明材料和岗前培训证书原件扫描件(或照片,文件格式应小于4M);在2015年之前已参加岗前培训或通过换证取得证件的,待省厅近期统一部署后开展有关证明材料附件补充上传和人员基础信息完善工作。今后,所有参加各门类岗前培训并通过考试具备持证资格的人员信息须在岗前培训结束后3个月内完成系统内填报及有关附件上传工作。

(5)人员基础信息填报完成后,信息录入人员应通过系统“查看”进行预览,确认所填信息无误并无遗漏后点击“申请审批”,进入系统审批环节,否则该人员仍处于未申请状态,无法进行逐

—3—

级审批流程。

(6)执法人员各项基础信息填报要求:

1、人员姓名等需手工录入的信息不得随意在信息中或前后处增加空格,否则无法正常对其按姓名进行查询。

2、人员省份证号应录入二代18位省份证号,号码内字母一律大写,人员性别和出生日期系统自动生成,如系统生成的人员性别或日期等信息与个人身份证所载明的信息不符,请在人员基础信息录入阶段直接与系统开发单位联系修改。

3、毕业院校应填写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复的学校名称全称,学历填写执法人员目前具有的在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院校中所取得的最高学历(新申领执法证件均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毕业专业和分配渠道按照系统内分类进行选择;毕业证书编号和资格证书(即岗前培训证书)编号等信息均按证书所载明信息完整填报。

4、执法证号码由8位数字构成,前四位数字代表执法人员所在市(或)辖区编码,执法证号段资源由各市交通局、港口局(含苏北处、省高管局)统一分配,当号段资源出现不足时,由其向省厅请示后进行调整。执法人员执法证号码不得为空白,且必须填写在“执法证号”处(人员基础信息填报界面的左下侧)相应位臵,系统内“现持部级执法证号码”处无需填报;海事管理门类的执法人员仅需在“现持海事执法证号”处填报其执法证号。

5、各省辖市级执法单位的执法区域,统一描述为“**市”;

—4—

各县(市、区)级(执法单位,其执法区域统一按“**市**县(市、区)的格式填报”;在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内设臵的执法单位,其执法区域按开发区全称填报,如苏州市吴江区航道管理处其执法区域应填报为“苏州市吴江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公路管理站其执法区域应填报为“南京化学工业园区”。

6、人员职务在相应下拉菜单内选择,属于政府行政机关序列(含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员选择局长、处长、科长、办事员等职务,其余的一线普通执法人员按门类选择站长、大队长、所长、稽查员、路政员、航政员、工程质量监督员等相应工作类别的执法人员职务,不得选择“其他”。如执法人员在日常执法工作期间仅涉及职务变化的,均不再办理换证手续。

7、人员编制按执法人员所在单位编制性质填报,目前系统内默认的执法人员性质为事业编制,我省的执法人员均不得填报为执法人员编制。如执法人员借调到其他单位工作的(未履行单位内部正式调动手续或其编制所在单位未发生变化的),人员性质仍按其实际所在单位性质编制填报。

8、人员状态无需手工填报,待执法证件正常写卡后,系统自动将其状态更新为“执法人员”状态。

9、政治面貌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填报。

10、执法人员照片应上传岗前培训阶段统一拍摄的着制式服装照片(一寸大小,无背景色,正面免冠证件照),在进入上传图片阶段后进行裁剪操作,符合系统要求后保存。

—5—

四、执法证件补(换)证操作注意事项

(1)执法人员因工作调动等原因导致执法证号码、执法单位名称、执法门类、执法区域等信息改变的,应履行换证审批流程。首先由市级操作人员在系统内完成调动手续(调出、调入操作),其次在市局点击申请审批前,应按人员调入单位后的信息修改人员执法门类、职务、执法区域和执法证号码,上传换证审批表和证明材料,最后待审批通过后,市局统一汇总本地区换证人员信息采集表(格式及填报要求详见附件一)后,与执法人员照片一并发至省厅制证。有关换证申请纸质材料(含任职文件等各类证明材料)应填写各级经办人意见、时间并逐级盖章后须按季度由市局(省管县局)报厅法规处存档。

(2)执法人员证件发生遗失或所发的证件无法正常读写信息重新制作证件的,应履行补证流程。各市局按季度汇总补证申请表和遗失声明等补证证明材料报厅法规处(含人员信息采集表和照片电子版),省厅在系统内审核通过后统一制证。

五、证件发放管理

各市局(省管县局)、厅属各执法单位在收到省厅下发的执法证件后应认真进行登记,填写执法人员证件发放情况汇总表(详见附表二),由经办人员与系统内所填人员基础信息核对无误后,逐级下发。各领证单位也应做好执法人员证件领取和发放管理工作。

六、培训、考试信息录入

—6—

1、执法人员岗前培训信息应在完成执法人员基础信息录入后,在最下方点击系统培训信息-新增-培训类型中选择“资质培训”,需如实录入培训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培训结果(或成绩)、培训名称、培训机构、证书名称和编号等信息后点击保存。岗前培训的培训结果只分为合格与不合格。

2、执法人员轮训综合考核结果在人员参加轮训并考核通过后开始录入,各市、县交通运输局(港口局)和厅属单位负责组织。

执法人员轮训考核结果统一在培训信息-新增-培训类型中选择“全省轮训”,按照“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类录入个人轮训培训结果。

培训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填写执法人员参加的各期轮训班举办时间。

培训名称统一描述为“全省第**期路政(或运政、航政、港政、质监、建设、高速公路、乡镇交管等)执法人员轮训班”。

培训机构在全省定点的轮训机构内选择:

(1)江苏省交通行业宣传教育中心;(2)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3)无锡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4)九州职业技术学院;(5)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6)南京陆军指挥学院;(7)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8)中共淮安市委党校;(9)盐城交通技师学院;(10)中共宿迁市委党校(含宿迁市考试鉴定中心)

证书名称和编号无需填写信息。

篇8: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

水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国家水资源环境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水信息的基准性调查[1]。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通知》(国发[2010]4号)(以下简称“通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主要包括7项任务,包括全面查清我国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基本情况及经济社会用水状况,查清河流湖泊开发治理保护、水土保持和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和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为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初步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总体方案》(国水普办[2010]16号)关于建立水利普查空间数据库的要求,制定了《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实施方案》,作为该项任务的实施指南。

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主要用于县、地市级、省、流域和国家级普查机构对本级水利普查对象进行空间数字化采集与处理,是水利普查数据处理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最终在省、流域和国家级分别建立水利普查空间数据库,形成普查综合成果数据库的重要技术工具[2]。

普查空间数据库建设要求在县/地市级完成本级空间数据采集,在省级完成汇总接边,在流域和国家级完成空间数据接边、转换、入库、空间属性关联映射等建库程序,并最终按省分切与分发。

由于县/地市级与其他级对软件功能要求与运行环境完全不一样,故此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系统分采集版与处理版。采集版部署在县/地市级,采用文件型空间数据库,在涉密单机上运行;处理版部署在省、流域和国家级,采用基于大型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库和客户端/服务器(C/S)模式,在涉密网络环境中运行。

1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设计

1.1 采集版软件系统设计架构

基于单机使用环境和后台数据,以文件方式管理的数据录入、编辑子系统,可满足数据录入、编辑、规则符合性检查等基本功能,使用单位无需另购GI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软件环境。软件架构如图1所示。

1.2 处理版软件系统设计架构

基于客户端/服务器(C/S)或浏览器/服务器(B/S)、局域网环境的多用户协同应用模式,该系统不仅能完成数据录入、编辑等基本功能,还具备数据审核、汇总、入库、元数据著录等功能,该应用子系统需要部署在该级普查机构购买或自行搭建的与厂家所提配置相一致的GIS服务器和桌面套件、支持空间数据管理要求的大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环境。

为满足省级空间数据汇总建库要求,在省级普查机构要求按第2种配置标准自行准备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在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市也可比照该标准自行搭建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加快数据建库速度,提高后续自行维护、使用数据的便捷性,但不作为硬性要求强制统一贯彻。软件架构如图2所示。

2 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处理技术路线与方法

2.1 总体技术路线[3]

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严格遵循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印发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规定》,以县级水利普查区划为基本工作单元,进行水利普查对象空间数据的采集与处理,逐级汇交水利普查空间数据成果。主要采用内业标绘(利用电子工作底图)为主,外业采集(利用GPS坐标采集设备)为辅的工作方法进行。

2.2 采集方法

2.2.1 内业标绘

利用水利普查电子工作底图,判别水利普查对象,通过选取电子工作底图中相应图层要素,完成该对象在电子工作底图上的位置、形态特征的采集。

2.2.2 外业采集

对于水利普查中规模以上河湖取水口、入河湖排污口、地下水取水井、农村供水工程4类对象和其他无法在工作底图上清晰辨识的普查对象,需通过现场勘查,利用GPS坐标采集设备,获取位置信息,再经内业编辑进行标绘。

2.2.3 对象关系建立

水利普查对象空间关系包括空间拓扑和属性关联关系。拓扑关系的建立,主要依据工作底图,利用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完成;属性关联关系的建立,主要依据清查登记成果,利用水利普查数据处理专用软件完成。

2.3 处理方法

2.3.1 空间数据合并

地、省、国家级水利普查机构逐级接收下一级水利普查机构上报的空间数据,并依据相关规定对上报的空间数据实施合并,做好相邻地区普查对象拼接,形成本辖区完整的空间数据集。

2.3.2 对象归并

地、省、国家级水利普查机构,利用水利普查数据处理专用系统,对堤防、灌区及其渠道、引调水工程等跨区普查对象实施归并,形成归并对象名录,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系统,依据归并对象名录,完成跨区普查对象的标绘工作。

2.4 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处理总体工作流程

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总体上划分为前期准备、采集处理、审核上报、成果发布等4个阶段,总体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3 项目管理

3.1 空间数据质量监控

为确保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工作能够有效、顺畅地开展,保证采集与处理成果质量可靠,项目进度符合全国水利普查总体工作安排,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实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成果数据质量监控项目”(以下简称“空间数据质量监控”)工作,对县、市、省3个层级的空间数据采集到入库处理整个过程的质量和进度进行监控,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为后续水利普查成果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开展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空间数据质量监控工作,统一各级普查机构对《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规定》和《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实施方案》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各级普查机构的成果质量意识,保证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各阶段的质量与进度要求,为水利普查成果数据库提供内容详实、质量合格、规格统一的空间数据成果。

主要包括以下3项工作任务:

1)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空间数据成果质量检查第三方软件的采购与定制开发。

a)采购成熟的空间数据质检软件工具。

b)针对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实际情况及需求对软件进行定制开发。

2)各阶段、各级水利普查空间数据成果质量的检查和控制。

a)协助省级普查机构对县、地市、省及其技术支撑单位的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工作实施全过程的质量检查和控制。

b)对南方片和北方片空间数据采集版与处理版、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控制等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监督相关供应商实施整改。

c)对空间数据采集处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直接反馈业主单位,及时协调予以解决。

d)对各级普查机构提交的空间数据采集或处理成果实施合格性检查,并给出批次数据质量检查报告,作为空间数据成果提交逐级验收的依据。

3)对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工作的进度实施监督与管理。

协助省、流域和国家级普查机构,对各层级普查执行或参与单位空间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工作进度进行协调控制,提出优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确保成果质量的建议和措施,并予以监督和管理。

空间数据质量监控工作从2011年9月启动至2012年11月中旬结束,共历时1 a多的时间,投入驻省监控师39人,专职项目经理1人,专职项目专员2人,技术支持人员4人,完成了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括港、澳、台)的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空间数据成果质量监控工作,协助各省顺利提交了最终的空间数据成果。

3.2 项目质量控制

为了规范项目管理,保证项目投资和质量,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引入了项目管理第三方监理机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通过政府采购协议供货的方式选定了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协助进行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进行项目质量控制。

由于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要部署到县、地市、省、流域和国家5级水利普查机构,系统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将直接影响各地区普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将关系到普查工作的成败。为此,中心高度重视意见的整理、反馈和回访工作。要求监理单位严格落实质量控制,除了常规的开工报审、方案计划报审、软硬件基础设施到货验收、抽查和功能测试等手段外,还要求承建单位务必做好用户意见反馈工作。各承建单位参与的空间数据采集版和处理版软件部署、加密单机安装部署和Key分发、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等工作均得到了全国各省、各流域水利普查机构的确认,反馈信息中提出的意见都在周监理例会上进行讨论,形成决议后告知各意见提出单位的同时要求承建单位按决议尽快解决,保证了数据采集处理工作顺利开展。

3.3 现场技术支持

为有效支持各省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工作,项目采用了驻省工程师现场技术支持的方式,范围包括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未包括港、澳、台),其中每个省份保证派驻软件系统技术支持工程师2名,空间数据质量监控技术支持工程师1名。他们的进驻有效地支持了地方,增强了各省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的技术力量,保证了各省空间数据质量,有效地缩短了各省空间数据采集、处理、汇总、修改、校核的时间,为水利普查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争取了时间,做出了贡献。

4 结语

目前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工作已经进入验收总结阶段,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处理成果初见成效,已完成水资源环境、水利工程和社会经济用水等水利普查基础数据的集成,建立了水利普查成果综合数据库,最终形成了全国水利普查成果1张图,实现了包括河流湖泊、水利工程、经济社会用水、河湖开发治理保护、水土保持和行业能力等水利普查对象的空间位置、形态特征和空间拓扑关系、属性关联关系等内容的空间数据图层,完成了项目建设任务,提高了水利普查成果的技术水平,为初步建立国家基础水信息平台、推进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此次项目,积累了全国性大型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经验,培养和锻炼了大批的水利信息化专业人才。项目建设的特点和难点有以下几点:

1)系统复杂程度高。县级水利普查机构是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的基层单位,水利普查空间数据的清查、数据录入、内业标绘、关系建立、外业采集和数据自检等工作需要县级水利普查机构完成。这项工作录入任务重、强度高、检查难度大、技术复杂、相对于县级水利普查机构人员来说要求很高。

2)建设范围广,协调难度大。项目建设内容覆盖全国省、市、县级水利普查机构及7大流域水利普查机构,项目干系部门众多,包括行政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最终用户、参建部门及监管部门,许多参建部门为临时机构,各自独立管理,协调难度大。

3)项目监管难度高。项目涉及承建单位众多,包括各软件开发单位、设备供应商、数据加工生产单位、项目质量保证服务提供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等相关干系单位。各方管理模式、工作方式、项目关注点不同,尤其是在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开发和部署方面,引入竞争机制,委托了2家承建单位对全国各省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因此监管难度非常高。

4)档案管理要求严格。严格按照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档发[2008]3号)和《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完成整理和归档工作。

5)信息安全要求高。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是我国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工作,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作为水利普查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安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障涉密数据使用安全,防止涉密信息泄露也是建设的重点之一。

摘要:简单介绍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建设内容和项目特点,详细叙述针对项目特点和难点开展的建设管理工作。为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普查任务,引入项目建设管理第三方监理和空间数据质量监控管理等内容,在项目建设管理规范性和数据质量控制有效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全国性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普查,建设管理,空间数据,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空间数据采集与处理实施方案[R].北京,2010:2-9.

[2]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处理系统总体设计[R].北京,2010:129-136.

上一篇:思想大解放-思想大解放心得体会下一篇:拒绝“五不”,新冠肺炎防控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