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法学教育差异

2024-08-17

中美法学教育差异(共6篇)

篇1:中美法学教育差异

“中美教育”之差异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陈耀华

我有幸在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本部学术厅听了美国校长肯尼迪的《美国小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主要方式》专题交流,又现场观摩了中美教师上的六节“同课异构”的课。通过老师们在工作坊里的思维碰撞和现场与专家的对话,对中国小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比较,找出了差异。由于中国和美国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育差异也非常大。

一、透视美国的小学教育现状 1.教育目标

美国的小学教育发展到今天,一直也处于变革之中。美国的小学教育十分强调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学科知识应用,强调技术的运用,注重学科教学中的交流,注重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素养的提高,重视培养学生创造力。特别重视学生参与、体验、感悟、探究、发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教学有所忽视,教学目标比较单一。

2.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已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思维,追求教育公平,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追求人文精神,讲究独立思考,教育要保证宽松、安全的环境。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平常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小,动手能力很强。提倡让学生经历获得学科知识的过程,强调理解的学习,学少悟多。

3.教学效果

美国的学生虽然在学科上的成绩不如中国的学生好,但是公认的是,美国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远在中国学生之上。

二、透视中国的小学教育现状

1、教育目标

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征的传统教育,在这些传统中,积极的作用与消极的作用影响并存。中国小学教育教学的特 点与方式,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传承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自己生长的文化“土壤”和民族“根基”。中国的小学教育,突出知识性的具体目标,大纲、课标对知识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教学过程中对目标细化具有可操作性,每章每节每单元都有细致的目标,但是,往往忽视育人的大目标;重在由“旧知”引出“新知”,绝大多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引入的,基本符合人的认识规律,这里容易衍生两种形态:一是使学生由旧知识中产生困惑或新的情境,形成和激发认识新知、发现新知、获取新知的欲望和行动,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是应该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形态。另一种是淡化旧知识到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甚至会由旧知识直接把新知识告诉学生,只要所谓会用就行了。这容易造成学生被动接受,成为事实上的灌输知识的容器。注重新知识内部的深入理解,从对知识内在意义的联系中获得的认识。以中美两节数学课为例,我们重视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解题必须以概念和定理为依据,是对概念和定理的再学习。强调解题有利于对解题的基本方法的熟练掌握,有利于夯实基础。注重一题多解,一法多用,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重视训练记忆和巩固。2.教育理念

在教育理念上,我国传统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给人做人的道理,在教育过程中,一味地强调概念的重要性,将学科概念、定理翻过来讲过去,要求学生记住各种变换形式下的知识点的精髓,美其名曰“万变不离其宗”。我国注重应试,国际数学竞赛上,我国的学生一向都是骄子,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我国的学科教育侧重于应试教育,即为考试而准备。对于解题的过程,要求严谨规范,只要解题过程出现了所谓的跳步子,就可能被扣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被迫模仿固定的方法,思路,缺乏主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3.教育效果

在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学生的学科基本功很扎实,记忆能力很强,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我国的学生往往不及别人,特别在动手能力方面,远远落后。

三、中美课堂闪光点

正如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松林副院长在总结中指出:

1、中美教学中,都重视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2、中美教学中,都强调学科学习方法的引导;

3、中美教学中,都重视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

4、中美教学中,都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四、差异分析

从两天的“中美教育”课堂实景中我们可以发现,中美的学科教育在教学目标,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差异主要有:教学方式上,中国的教学班级通常人数较多,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师难于兼顾,小组研讨活动也难于展开。教师为预设的目标而上,学生按教师预设的目标而学,师生感到紧张。美国小班上课,“规则意识”强,易于“1对1”地讨论学习,师生交流互动,气氛较活跃,教师也追求变化轻松。从个体学习来看,中国学生虽不博闻,但以强记著称。美国提倡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理解的学习。在教育理念上,中国的小学教育是重视打基础的教育,学多悟少,美国的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教育,学少悟多。

由此差异带来的教学效果上,也是各有春秋。美国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富有创新能力,中国的学生在解题方面无与伦比,动手能力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五、几点启示

基于以上情况,美国教育有它的必然优势,对其比较、分析和总结,启示如下:

1、扬长避短,取其精华;

2、强调规则,训练倾听;

3、目标适度,“三维”不丢;

4、重视过程,强化理解;

5、体验感悟,探究发现;

6、结对交流,全员参与;

7、尊重保护,培养创新。

(整理:陈耀华)

篇2:中美法学教育差异

夏莹

信息来源:南京日报 更新时间:2013年5月25日

【人物小传】

夏莹,南京市教育工委副书记,兼任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曾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工作,历任副校长、党委书记等,获得市学科带头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发表和获奖论文26篇,主编、参编教材等12本。【开场】

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和思考美国基础教育。

由于工作缘故,我经常有机会接触美国的校长和老师,特别是近些年我的很多学生到美国学习,我们几乎每天交换教育方面的信息。我还曾两次带队到美国考察学习基础教育,第一次是在2000年中,带中学生夏令营;第二次是2012年底,带“高中多样化与创新人才培养”课题培训团。两次都是二十多天,行程紧凑,一路边看边想,收获不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希望能从美国教育发展中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看清并推动我们正在逐步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美国基础教育内容很多,在这里我着重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各位交流。“美式课堂”形式多样,轻松活泼,让人耳目一新。

没有班主任,德育怎么抓

初到美国的人,很快会注意到这里的学校大都没有大门和围墙,校园与街区、社区相融。当然,这只是表象上的差异。走进校园、深入班级,你就会发现,在内核部分,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别很大。先来看美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

美国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行动,非常注重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而这种培养并非通过一些形式上轰轰烈烈的活动或者以教材为载体进行课程教育。对于基本规范,美国老师更讲究“行动”而不提倡“苦口婆心”。让孩子从教训中学会尊重社会法则。对违反规范的行为,他们毫不让步。我问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中国老师与美国老师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中国老师什么都管,说话经常凶巴巴的。美国老师管得很少,说话和颜悦色。而一旦我们犯错了,如迟交作业,中国老师会说:‘下不为例。’美国老师说:‘这次作业零分。’”

另外一个特点是,美国中小学不设学生处,没有班主任。

中国的中小学学生按班上课,每个班都配有班主任,班主任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管理中最关键而最基础的一环。美国学校不设班主任,而是在每个年级配备心理辅导和学业指导老师。学生的品行操守方面的问题,小问题由任课老师解决,大问题由心理辅导员负责。

上次美国行,我接触到瓦萨中学的高二学生戴旭刚,他高一从福建转学过来。他说:“我最喜欢顾问老师,她非常关心我。”我问:“你在国内的时候班主任老师不关心你吗?”他想了想说:“当然,班主任老师也很关心我,但他们关心的方式不一样。班主任说你应该这样,你必须那样,美国的顾问老师说我能帮你什么吗?”

在美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员在处理学生不当行为的时候注重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比如,处理学生打架问题,心理辅导员找个安静的地方和学生一起坐下,平和地说:“说说看,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他会耐心听完双方陈述。然后开始辅导:“打人违反校规,你得接受惩罚停学三天,明白吗?”“生气的时候,除了动拳头以外,还可以选择什么别的方式宣泄愤怒的情绪?”“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你控制一时冲动?”

心理辅导员的辅导诀窍之一,是避免使用命令式的语言,永远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让学生明白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后果,让学生用他自己愿意的方式解决问题。

由此,我想到我们现在的德育,有两个方面值得反思——

一是要把握好“严”与“爱”的尺度。现在,我们该对学生宽容关爱的时候,做得有些不近情理甚至苛刻;该对学生严格教育的时候,有时又底气不足或摇摆不定。老师如此,家长也是这样。

二是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道德是高度情境化的东西,把它从各种生活的体验中、各科知识的蕴藏中抽离出来,依靠单独的诸如政治课、班会课等课程,配备专职的德育教师,设立专门的如政教处、学生处等机构实施德育,结果把德育变成了某一门课程、某一个教师、某一个机构在某一规定时间内的任务。这样的教育主观目的性太强、人为设计的痕迹太明显,学生们往往有防范抵触的心理,效果并不理想。

最近,有个学生发给我一条微博笑话,內容是:“上帝缺手机,于是乔布斯去了。上帝缺歌手,于是张国荣去了。上帝缺杀手,于是本·拉登去了。万能的主啊,你缺班主任不?缺的话就把我们班主任带走吧!” 一笑之后,满腹心酸。

教育vs孩子,谁适应谁

近年来,“补课”“重点班”让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们都很纠结。听说补课在美国也很盛行,我带着好奇仔细观察了一番。

在中美校长交流中,美国校长都谈道:“对于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学校通常都通过课后补习或者假期补习为学生补课。”当然,美国学校补课是不收费的,只要学生成绩不达标,学生就要通过补课来提高,所有的经费都由政府支付。按照联邦政府关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近年来,美国绝大多数中小学以“缩小差距”为目标,采取了许多帮扶措施。“择校”问题同样也非常值得关注。

美国教育是多元体制,有条件的家长可以为孩子选择私立学校。全美共有公立学校9.7万所,有5000万学生在公立教育系统内读书;私立学校共有2.8万所,有600万名学生。

考察中,我惊讶地发现,美国的精英教育几乎存在于每一个学区、每一所学校中。公立学校对本学区的学生是不收费的,为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些年陆续推出了“特许学校”“磁石学校”,这些学校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学术拔尖型学校。即使家境贫寒,如果孩子有很好的天资,一样可以得到特别的培养,保证了教育的公平。

我们去考察的牛津中学是一所公立学校,4年前通过申请转为特许学校。艾伦校长介绍说:“我们每年先在本区报名者中筛选申请学生材料,选中者由学校组织集中考试。我们择优录取,录取率大约20%。现在几乎所有考试,牛津中学在本学区都是第一。学区致力打造它为品牌学校。” 我查阅了资料,美国所有50州都立法规定:必须进行天才教育,让智商超高的2-5%学生进入“天才班”。名牌大学的学生很多来自“天才班”。

即使不是特许学校,美国的课程安排也给资优生提高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美国的小学实行包班制,中学开始实行跑班制。让同一年级的每个学生用统一的课表,上一样的课程,一样的进度,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是完全不可思议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一样的兴趣和需要呢?!全校1000个学生,就有1000份不同的课表。美国著名教育专家梅克教授提出了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问题——让教育去适应孩子,而不是孩子去适应教育。她认为,教育不仅要承认差异,而且要尊重差异,不仅尊重一般的差异,而且尊重特殊的差异。真正的教育民主,不是教育平均,而是在个体需求和现实水平的基础上,让每个人都能有所发展。

其实,这种教育理念我们并不陌生,孔子的“因材施教”说古已有之。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有足够的智慧,去认识人的差异,并设计出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这是改革的关键,也是改革的难点。

占有知识,还是生成知识

在美国,并非所有学校的硬件条件都很好。

几年前,有一本书风靡中国教育界,书名《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作者雷夫是美国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教师。雷夫任教于一所条件欠佳、雨天甚至教室漏雨的社区学校,一人包揽一个班的所有学科教学,长达28年。几乎所有从他教室里出来的学生都发生神奇的变化,自信儒雅、多才多艺、成绩出众。上次美国行,我专门拜访了雷夫,听了半天他的课程。此后,也听了其他老师的课。旁听美国中小学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美国教师授课非常灵活。课桌不是整齐排列的,学生也没有固定的“坐姿”,教师上课教态很轻松。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没有统一模式,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师生讨论、辩论、实验、项目研究等。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不用起立。

通常,每堂课教师讲解不多,只是提纲挈领地讲解或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自己思考、操作、查阅有关资料等自主学习形式,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相互讨论,教师个别指导,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讨论、研究、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在一节有关“美国起源”的历史课上,有这些讨论题:

1、哥伦布为什么想航海去印度?

2、这位探险家在何地登陆?为什么误把“新陆地”称作“Indies”,误将土著美国人叫成“印第安人”?

3、哥伦布提出“地球是圆形的”,这与传统的“地球是平面的”观点针锋相对,人们刚开始对他的看法反应如何? 课后作业,分组完成一项:

1、按照一定的比例加以缩小,用纸模仿制作帆船。

2、以哥伦布的身份写一篇讲话稿,出发前告诉人们你想做些什么,或者回来后告诉人们你做了些什么。

3、用面包、乳酪、纸等材料分别做出船、帆和海员戴的帽子。

4、学唱《克里斯托夫·哥伦布》、《节日之歌》等歌曲。

美国课堂教学不是占有知识,而是要生成知识。课程设计是综合的、多变的,提问和讨论十分活跃。老师传递给学生明确的理念:你们可以对世间的一切进行质询,进行思考。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问题的主动思考的态度和批判思维能力。

篇3:中美法学教育差异

一、中美教育存在的差异

中美两国国情不同,教育传统[1]也不同,我国教育体系相对注重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学习的“精”和“深”,而美国教育体系[2]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重视学习的“广”和 “博”,应该说差异颇多,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对立的,中美教育深层次或实质性的差异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教育理念试图通过教育查漏补缺,尽量把学生的短处补齐、变长,让学生各科齐头并进和全面发展,是典型的补短式教育。在教育实践中, 往往过分强调弥补学生的短处,并以学习成绩高低论成败,忽略了学生个人的天赋和兴趣,抑制了学生长处的发展,这样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痛苦,其结果是“短”的补不长,原来长的也变短。 而美国的教育理念是通过教育发现学生的长处、潜质,不断激励和激发学生潜能,使之更长,最终发展成杰出人才,主张在某个领域成绩突出要优于在每个方面都居于中游者,是扬长式教育。教育实践更多的是以游戏、讨论、实践等学生乐见的方式进行,这样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也轻松。

(二)教学目标的差异

中国教育通常由教师整理教材的知识点,在课堂上反复讲解,以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即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快下课时老师常常会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把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和学生不再有问题的课堂看作是最佳状况。美国教育更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以不断让学生产生问题为目标,美国的课堂教学,教授们只是简单讲解一些主要内容,教科书只是作为一本参考书,课堂教学是在不断问答和讨论中进行,往往是下课了学生还有很多问题要问,并带着众多疑问下课,需要课后自行去查找答案,美国认为课后如果学生没有更多问题,那是教学的失败。

(三)教学方法的差异

中国教育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教师喜欢把知识点进行罗列,上课时逐点逐条讲解,教师讲、学生听,这种 “一言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育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是习惯了知识的被动接收后,缺乏自我学习的动力,面对新事物学生有畏缩心理,问题意识比较差。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在课堂上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教育的引导作用,教师善于开展与学生的互动,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各种设想,并由师生一起开展讨论。这种“群言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和产生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对知识创新的能力。

(四)学习过程的差异

中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学生习惯对知识死记硬背和反复训练,课堂上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学习过程可以归结为是一个学、练、记、考的过程,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3],他们没有余暇也没有精力再去研究教材之外感兴趣的知识,总体而言,学多悟少。 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中学生是主体,课堂教学内容都是围绕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的,在课堂上任何学生有问题会随时举手发问,教授们都会耐心地解答,课堂气氛轻松活泼, 学习过程可以归结为是一个看、问、想、做的过程, 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他们善于发现、探索及归纳推理,学少悟多。

二、中美教育差异对学生创新的影响

中美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存在的巨大差异对学生创新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两种重要素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4],也是非常深远的。

(一)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创新能力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智能基础,中国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刻苦认真,具备严格、严密、严谨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知识储备和基础,是高质量的、周旋于已知世界的“考生”。美国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自信、自主、自立,具备跳跃式发展学习的能力和宽泛的知识基础,是高素质的、具备探索未知世界能力的“学生”。就某一个特定阶段而言,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全优于美国学生,但从创新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学生易于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习惯于固守成规,缺乏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

(二)对创新精神的影响

创新精神包括创新志向、创新胆略、创新热情、 进取心以及自信心、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中国教育模式下学生高度追求“认同”而非“求异”,严重阻滞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问题由多到少,缺乏问题意识,进而使创新能力受到束缚。而美国整个教育过程时刻都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学生非常多的机会,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面对任何事物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跳跃,随着年龄的增加问题由少到多,有强烈的问题欲望。

可以说在一个人的创新过程中,创新能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础,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的更高境界。 创新精神是在创新欲望和创新热情驱动下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凡事都渴望找到问题的答案,会对各种问题都很敏感,时时感到一些问题在向他挑战, 从而促使其努力寻求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所以对中国学生而言,相比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相对薄弱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美教育差异对高职创新教育的启示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动力, 我们国家要建设成为创新性国家,势必需要各行各业、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均参与创新,作为培养生产一线技术人员的高职院校应该主动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加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把创新教育作为整个人才培养的核心,根据目前高职教育仍然沿袭着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现状,高职创新教育急切呼唤高职教育创新。

(一)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

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中职教育,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着重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而忽视学生在专业技术上的创新,学生在选课、学习上完全是被动接受,基本没有自主权,学什么、怎么学学校都已经统筹安排, 这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要求是完全不相符的。美国学分制的灵活性、针对性、自主性在培养学生独立意识、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毫无疑问,我国高职教育也应走层次化、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改革现有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给学生充分的选课权,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爱好、特长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自我设计,个性发展,着重激励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中国教育最大的不足是缺乏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环境,教师本身接受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所以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基本沿袭这一教学传统,保持着按照课本内容照搬全讲的“灌输式”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背离了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无法营造培养创新精神的课堂环境。从美国的教育优势来看,课堂教学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阵地,根据美国高校的经验,教师必须自身先转变教学观念,要对课程内容及相关的实践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研究,采取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型学习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展现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

良好的创新实践可以使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大胆的创新和突破,高职院校要以项目为载体[5],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工艺、技术等创新项目,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以工程实践为主体,建立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创新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要以技术服务为平台,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项目引导、 工程实践锻炼和技术服务可以增加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比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有益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高职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还需具备相应的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意识,然而创新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营造出一种适宜于创新思维形成、发展和强化的环境。中美教育,各有自己的传统,各有自己的特色, 就创新教育而言,我们需要锐意改革,摒弃不足, 大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把素质教育真正植根于中国教育。

摘要:通过对比中美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过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分析了中美教育差异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潜在影响,并结合我国高职创新教育的现状及要求,提出了我国高职教育应走层次化、个性化的发展道路,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改进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大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环境,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建议。

篇4:中美本科教育差异

价值观教育的差异

美国大学是在本科学院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全方位实现美国的价值观教育,中国大学是在独立成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进行专门化的价值观教育,学生考完试后,很容易将背诵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

1948年,芝加哥大学在本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开设了一门课——《西方文明史》。学生必须通过阅读三卷本的教科书和九卷本的原始材料,参与课堂讨论以及高质量地完成论文写作等方式学习研究,否则他们无法通过难度很高的考试。因此,完成这门课程后,他们对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贯穿其中的价值观,在头脑中会留下深深的烙印。另外一门于同年开设的核心课程是《美国政策的形成》。本科学院院长F·钱皮恩·沃德认为,“在这些在一起学习和思考的讨论过程中,最后学生不仅要‘知道’那些他必须知道的事实,同时,他还要学会自己去分析问题和形成自己的判断。课程要引导学生去相信或是怀疑。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懂得美国政策的过去,而且要让他们形成公开讨论的习惯,形成独立的判断,能够领导美国未来的政策。”

重视方式的差异

和美国顶尖大学相比,我们重视本科教育教学的方式比较单一。强调教授——特别是院士和大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这个“进步”显得何其荒唐!一个不给学生上课的人,还有必要称之为教授吗?

相比之下,美国顶尖大学一旦确立了本科生教学的核心地位,就没有动摇过。比如,芝加哥大学是世界上最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之一——拥有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但教学是它的核心使命。教师如果不上课或者课上得不好,就没有地位。那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往往在学校重大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权力。再比如,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全美最顶尖的艺术院校之一——没有将学校搬迁到市政府免费提供的风景优美的郊区而宁愿待在拥挤的市中心。原因是作为艺术院校,学生必须要接触真实的艺术世界,他们要通过逛街,随时了解当下的流行趋势和时尚元素,激发出创作灵感。郊区风景虽美,但不符合他们的教育教学要求。

本科生培养质量监控的差异

美国所有的顶尖大学,无不对本科招生工作高度重视,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般来说,大学里纯粹从事招生的工作人员有40人至50人,少的也有20多人。招生办公室每年要处理来自全球的3.6万多份申请材料,每一份申请都经过严格审读,确保最终获得通过的学生是最适合斯坦福大学培养的学生。此外,美国顶尖大学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非常严格。比如,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里专门设置了一个机构——院校研究处负责对本科生培养质量进行调研和分析;再比如,芝加哥大学在上个世纪30年代建立了著名的“综合考试”制度,学生不仅要在入学时参加这一考试,通过后才能入学,而且在毕业前还要参加这一考试,通过后才能获得学士学位。当然,最为人所熟知的是美国顶尖大学在本科培养过程中的高淘汰率。著名的加州理工学院的淘汰率居然达到了30%。

相比之下,依赖单一的高考成绩录取,中国大学已经逐步蜕化甚至丧失了识别人才的基本能力。

篇5:中美大学教育差异(共)

大学教育的目标: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本科教育被定为成培养某方面专业人才的专业教育。在于培养工具式的人才。

任何高等院校的内部结构都是纵横交错的,纵的方向是本科教学,横的方向是科学研究。不同的学校其内部结果是不一样的。高校的内部结构:我国的高校在纵横方面趋于雷同。依国际经验,我国的本科教学的方向不能多,横向的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可以多些,但我国的高中生考入高校往往被分入几十个不同的系、院。

中国教师地位较高,上课计划、内容、方法、考试由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划处理,重于基础。老师与学生不等位。

由于中国国情,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压力大,而大学的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教学过程与就业指导脱节,教育中,学校重视招生而轻就业,导致学生就业之后很难提升空间与自身发展。

总结:每种教育制度,都是由各国传统文化结合国家发展需求所制约与联系。国情不同,教育体制本质不同,结构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方向便有本质区别,各有所缺。能做到的,是适合性的调整与改善,针对性与普遍性并存的取优教育。

24次考试机会,可择最高分报考大学。分数只为进大学小比例条件。其课外活动,老师推荐更为重要,社会与家长给予升学压力小。

美国人认为大学本科教育是一个自由人最基本的教育,它帮助一个体成长为一个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健全人,使其成为一个称职的文明社会公民。

国外的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纵向简洁,横向丰富。把广博教育放在培养本科生的首位,把专业培训放在次要位置;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丰富,而横向简洁。

美国老师地位中等,上课计划、内容、方法、考试基本上由任课老师定,思维比较活跃,重于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老师与学生关系平等。

篇6:中美小学数学教育差异何在?

Liping Ma, a former teacher and principal in China, has written extensively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ow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each math 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After earning a doctorate in curriculum and teacher education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 she worked as a senior scholar at 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In 1999, she published ―Knowing and Teaching Elementary Mathematics,‖ an influential book that argue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need a better grounding in arithmetic and math in order to teach them effectively to their students.She currently works as an independent researcher.Dr.Ma spoke recently with Vikas Bajaj of The New York Times editorial board about her research and why Chinese and other Asian students score well above their American counterparts on international math tests.曾在中国任教师和校长的马立平就中美小学数学教育的差异撰写过大量文章。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获得课程和教师教育博士学位后,她作为资深学者在卡内基教育发展基金会(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工作。1999年,她出版了《小学数学的掌握与教学》 一书,这本影响深远的著作提出,小学教师要想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自己需要在算术和数学方面打下更好的基础。目前是一名独立研究者的马博士近日与《纽约时报》评论版委员会的维卡斯·巴贾吉(Vikas Bajaj)谈了她的研究,以及为什么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学生在国际数学测验中成绩要比美国同龄人好很多。Q.Your research compares how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each elementary math.Can you briefly explain the bigges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问:你的研究对中美小学数学教育进行了比较。能否简要解释两个国家的最大差异在哪里? A.In my first work, published in 1999, I found that Chinese teachers who had much less education than our American teachers showed mo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lementary math they were teaching.答:在我1999年出版的第一本书里,我发现中国教师虽然接受的教育远不如美国教师,但是对他们所教授的小学数学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I noticed that Chinese math education at the elementary level has a core subject structure.They focus on one subject;I called it school arithmetic.That ongoing core subject picks up other things [like fractions, geometry and simple equations].While in the States, we teach many, many things [like number operations, algebra, problem solving and geometry, taught independently of one another in a way that makes it hard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onnect them].We lack this kind of core that goes through five, six years of elementary school.That‘s why, in my opinion, we in the States don‘t teach elementary math in an efficient way.我注意到中国的数学教育在小学这个层面具有一个核心科目架构。它专注于一个方面;我称之为学校算术。这个持续的核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入其他东西,比如分数、几何和一次方程。而在美国,我们教很多、很多东西,比如数值运算、代数、解题和几何,这些都是分开来讲授的,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很难把它们联系起来。我们缺乏那种在小学的五、六年时间里贯穿始终的核心。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我们在美国没能找到一种高效的小学数学教育方法。Q.One interesting observation in your work is that the two countries once used similar approaches to teach math.An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changed how it teaches math, while the Chinese kept and built on that approach.问:在你的书中有一段有趣的观察,说两个国家曾经采取过类似的数学教育思维。美国改变了教数学的方式,而中国保持了这种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A.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States was in 1959, after Russia launched Sputnik.In the beginning, it was all about advanced math.But this new structure allowed people to make changes and allowed people to take stuff out and put stuff in [the math curriculum].What I criticize is the structure, that structure made the content unstable.Whenever the policy makers changed, the content changed.So, we were not able to accumulate teaching experience.答:美国的转折点发生在1959年,俄罗斯人造卫星升空后。一开始仅限于高等数学。但是这种新的课程体系允许人们对数学课程进行增加和删减。我批评的是这种体系,这种体系让内容变得不稳定。决策者一有变更,内容就变。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积累教学经验。Q.How important are these differences in explaining why students in China and other East Asian countries tend to have higher scores on international math tests than American students?

问:中国等东亚国家的学生在国际数学测验中往往会取得比美国学生高的分数,你说的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呢?

A.There are many explanations.Students [in those countries] work hard, the parents have higher expectations.But I myself will say that content plays a big role.The subject was not developed by the Chinese, not even the Japanese.The core theory of school arithmetic was created by scholars, including American math scholar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We created it, but we abandoned it.While on the other side, they [East Asian countries] just adopted it and improved the teaching approaches.答:有很多解释。那些国家的学生学习勤奋,父母寄托着更高的期待。但是我个人认为内容起到的作用相当大。科目不是中国人开发出来的,甚至都不是日本人开发的。学校算术的核心理论是19世纪下半叶的学者们创造的,包括美国数学学者。我们创造了它,但是我们把它抛弃了。而与此同时,东亚国家却采纳了它,并对教学手段进行了改良。

Q.There is a common percep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education systems in Asia rely heavily on rote memorization.How true is this perception?

问:在美国有一种常见的看法是,亚洲的教育系统很强调死记硬背。这种认知符合实情吗? A.Of course, rote memorization exists in Asia.But, I think, it‘s not only rote memorization.By those tests we can clearly see that they do not only memorize.It‘s overly simplistic to say they just memorize it, and it blocks our research and understanding of why they are doing well.答:亚洲当然是存在死记硬背的。但是我认为他们不仅仅是死记硬背。从那些考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不是单纯在记忆。说他们只是在记忆是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这样会妨碍我们去研究和理解为什么他们考得好。

Q.The other common perception is that Chinese and East Asian students are less happy and under greater stress to do well on exams.问:另一个常见看法是中国和东亚学生没那么快乐,承受着更大的应考压力。

A.Again, that is another issue I wish was not oversimplified.I am in my early 60s, when I was a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back in China, I felt I was very happy.Hard work doesn‘t make you unhappy, as long as you learn meaningful things.You will even feel good when you work hard.But currently in China, there is an over-emphasis on tests.That does make students unhappy.答:这又是一个我希望不要过分简单化的问题。我现在60出头了,我在中国的小学里读书时,是很开心的。勤奋学习不会让人不开心,只要你学到有意义的东西就行。勤奋学习甚至会让你感到愉悦。但是现在中国过分强调考试了。那的确会让学生不开心。

Q.In a recent article, you express concern that recent changes China has made in its math curriculum could weaken its approach and make it more like the United States.Can you explain what China has done and why you are concerned about it?

问:在最近的一篇文章里,你对中国近年的数学课程改革表示了担忧,认为会削弱它的教学思路,变得更像美国。能否讲解一下中国做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 A.Since 2000, they published a new Chinese standard.They kind of copied a lot of our concepts.Mainly, my concern is that they conceptually gave up their structure.They said we will not use arithmetic as the core subject, we will break it into several standards.That makes me feel that they will follow the structure that will weaken the content.However, Chinese schools and textbook publishers have so far kept the arithmetic structure.But they are not allowed to say that.It‘s a very weird situation.答:2000年以来,他们发布了一份新的教学规范。他们差不多是拷贝了一些我们的概念。我的担心主要是他们在观念上放弃了自己的体系。他们说我们不要再把算术作为核心科目了,我们要把它分成多个规范。这让我觉得他们会去追求一个弱化内容的体系。然而中国的学校和教科书出版社迄今为止还是保留了算术体系。只是他们不能说出来。这是个很古怪的状况。

Q.How much has chang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our approach toward elementary math since you first started studying it? 问:自从你开始研究以来,美国的小学数学教育发生了什么改变?

A.We have been trying in this country to teach less.We have noticed that we have taught too many things – our curriculum is one-mile wide and one-inch deep.We have tried to get focus.That is a big change in this country.However, we have not noticed that arithmetic is a core subject.In the States, now we want to teach algebra, algebraic thinking in elementary school.I personally think it might not work.答:在这个国家里,我们在努力少教点东西。我们注意到我们教的太多了——我们的课程是求全而不求精的。我们在努力集中注意力。这是这个国家的一个重大改变。然而我们还没有看到算术成为核心科目。在美国,我们现在想要在小学教代数和代数思考。我个人认为这样是行不通的。Q.Are you arguing that children shouldn’t be taught algebra or that it should not be taught in elementary schools? 问:你认为孩子们不应该学代数,或者不应该在小学的时候学?

A.I am concerned about algebra at the very beginning of elementary school, even kindergarten.We will not teach real algebra.We will call this algebra and we will say, ‗Oh, we are teaching algebra, we are teaching advanced things.‘ Actually, that will not lead to what we want.答:我对小学一开始、甚至幼儿园就学代数感到担忧。我们不会教真的代数。我们会称它为代数,然后说,‗噢,我们在教代数呢,我们在教高级东西。‘实际上那不会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上一篇:社区全科带教模式探索下一篇:求职励志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