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方案

2024-08-10

小学《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方案(通用15篇)

篇1:小学《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方案

童年的水墨画小学诗歌

花丛

蜻蜓在绿叶上微微振翅

蜜蜂在花朵上细细采蜜

小草长满了每寸土地

淘气的孩子们在玩耍

欢声笑语传遍整个土地

哈哈哈——哈哈哈——

榕树下

燕子在榕树枝上梳理着羽毛

那叫声是多么的富有节奏

密密的枝叶长满了榕树

这就更吸引小朋友们

在榕树下玩耍

他们忘记了时间

忘记了烦恼

陶醉在这美丽的.仙境中

湖边

柳枝把湖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湖水是那样的平

没有一丝的涟漪

小舟的影子被水染绿了

石桥上站着几个孩子

正在数着河里的小鱼

忽然扑腾两三声影子碎了

低头一看好一个鱼跃龙门

篇2:小学《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方案

停在枝头的鸟儿忘记了歌唱,

仰着头静静的听着,

麻雀也不再叽叽喳喳,

轻轻聆听这美妙的声音。

原来教学楼正演奏一曲读书交响乐。

清脆的下课铃声打破了寂静。

孩子们奔向操场去玩耍,嬉戏。

草丛

蝴蝶停在绿叶上微微振翅,

蜻蜓在

绿草铺满了整个空地,

调皮的孩子相互嬉戏。

欢声笑语融入了草地,

使它充满了无限欢乐。

树旁

黄柏树撑起一把翠绿的大伞,

一群白鸽在树阴下舞蹈歌唱。

阳光透过叶缝悄悄地看,

千万只眼睛织成一张网,

仿佛老树也变得年轻了,

一次次鼓着绿色的手掌,

篇3:小学水墨画教学浅谈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它博大精深, 文化内涵深厚。让学生从小接触学习中国画,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 也是中国画继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国画最重要的莫过于笔上水分的掌握, 同时, 教师设定一个共同的模式标准, 让学生达成, 学生面对的不只是反复的枯燥的技法训练, 而是太多的想象、创造的自主空间, 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提高, 从而就会更加热爱中国画。

在小学国画教学中, 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及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 小学国画教学还是以临摹范画或教师画一笔学生练习一笔的现象为主, 一节课下来, 全班完成了同一幅画, 学生也将在课后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很快忘记干净, 这是什么原因呢?不外乎有以下几点: (1) 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 一些教师因此而不愿涉足其中。 (2) 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 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 教学上颇有难度。 (3) 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 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4)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 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故改变现有的传统的国画教学模式是当务之急。在我的国画教学中, 应改进传统的方法, 努力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 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 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 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教学形式上我是这样做的。

二、激发学习兴趣, 鼓励做课堂的主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明确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现代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唤起儿童对艺术的兴趣, 引导和激发儿童用真实的情感体验生活, 感受自然的美感, 陶冶情操, 学习用真情去表达和创造美的乐趣。在生活的乐趣中, 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成为具有好奇心、创造性的和不断探求的人。在各种教育活动中都应如此, 而艺术教育在这方面更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 游戏激趣, 引发学生“创造性”学习。

在水墨画教学中, 传统教育模式是一直被教师沿袭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即以临摹为主、注重笔墨技巧的教育教学方法。固然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积淀的产物, 如不能熟练地运用前人为我们留下的“传统技法及传统文化”, 则无“国画”可谈。但是, 只注重传统笔墨技法, 脱离儿童的生活, 儿童无感受, 无触动, 何谈创造性思维呢?我在水墨画教学中既注重传统技法、传统文化的渗透, 又注重在学生学习的同时开发其创造性思维, 培养审美能力, 把弘扬传统之精华, 树立创新的意识, 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作为我教学的追求。国画与蜡笔画、水彩画等不同, 一瓶墨水一张宣纸就可以产生变化无穷的迹象。刚开设国画课时, 我引导学生通过玩墨, 玩笔让其发现笔的运用, 刚接触《国画》, 学生对国画很陌生, 不知道毛笔、水、色, 墨在国画中的不同用途和使用方法。如我在教中国画用笔用墨时出现这样的情景, “老师, 我画出的线条怎么那么花?”学生A拿出毛笔兴奋地在纸上练着线条。这时学生B急切地叫道:“老师, 我怎么画出的线条那么干枯, 像焦掉一样”没等我发话, 号称小画家的学生C慢条斯理地答道:“简单, 一个毛笔上的水分太多, 一个毛笔上的水分太少。”说话时特地把两个“太”字加重了语气, 简直像长者在对孩子说教。

教学中我通过学生运用毛笔的游戏实验, 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与发现技能、技巧。让学生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运, 上下、左右、来来回回得“乱涂乱画”, 直到笔干墨渴, 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游戏结束后, 互相展示, 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及墨色产生的原因, 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学生很惊讶原来在自己的随意涂画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激发学生有意识地进行一些笔墨基本训练的热情及提高运用、表现能力。使其明白了:太花是因为笔上水太多, 太干是因为毛笔蘸水太少的道理。在教学中, 我并不具体教学生“按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做”, 即传统教学方法, 而是要求学生根据总体要求自己探索实践, 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笔墨技巧, 即“不教而教、”“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思路。

(二) 采用多渠道的教学方法, 引发儿童对水墨画的兴趣。

为唤起儿童对水墨画的兴趣,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我从三方面加以探索。

1. 选择作画内容

传统的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 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贴近他们的生活。如《画故事》、《戏剧人物》、《动物的脸》等, 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梅兰菊竹、花草虫鱼等。

2. 开放艺术理念

即以多元化的艺术理念来指导学生的国画学习活动, 而不仅单一地以传统中国画的审美理念进行艺术创作, 如《有趣的文字》一课, 即是以现代构成的理念, 引导学生在对文字与符号文化的认识与探讨中, 感受抽象艺术与画面构成的独特美感, 并努力尝试用中国画的勾、写、点、染等各种手法进行表现, 体验中国画艺术的独特美感, 学生的作品也显示出了种种不同的文化气质和审美趣味, 给人以美的享受。

3. 丰富表现形式

以更加自由多样的方式进行创作活动, 而不仅仅用传统的笔墨技法, 鼓励学生尝试一切可以的手段与方法, 进行多样化的创作实践。如我让学生创作《春天的花》的主题, 就鼓励学生结合油画棒与水彩色在宣纸上进行了大胆的表现, 由于油画棒的不融水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的作品不但各种细节丰富, 而且具有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因此, 教学的实践中, 我体会到中国画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 其自身的发展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作为儿童的一种美术学习活动, 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促进自身的发展, 更应以一种开放的理念来加以把握, 既能很好地植根于传统的土壤, 又能海纳百川, 以现代的各种艺术理念来丰富其营养, 只有这样, 儿童的国画学习才会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常青树, 不断地壮实粗大。

三、利用范例, 提高学生观察力、表现力

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 只是大小不同、显现及未显现而已。为了给学生提供挖掘自身潜能的环境与机会, 我提出以观察为主线的教学思路。因为观察能力是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的基础, 人们观察事物, 不只是用眼睛, 更重要的是用脑子。潘天寿在画论中谈到:“要到生活中去写生。关在房间里闭门造车, 是画不好画的。要善于观察生活、分析生活。所谓‘读书万卷, 行万里路’, 指的就是要加强学识修养, 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也是我在教学中长期实施的教学目标, 而通过水墨画教学在观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对创造性地运用笔墨技巧起重要作用。在水墨画教学中, 学生在尝试“各种笔墨技巧”的练习后, 对实物进行细致的观察, 以观察为主线, 搜集创作素材, 探究笔墨技法。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他们往往看得少, 对事物极其生疏, 如在画“熊猫”这一课, 老师对熊猫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 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的熊猫各种神态, 再让学生进行创作, 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熊猫各不相同, 发火的熊猫用红色。也可用各种颜色, 如在画熊猫头四周的毛时, 有的学生用干笔来画, 体现出了笔的质感, 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 他们能够用自己的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 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 让学生选择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 从而传授些构图技巧等, 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国画的基本知识。总而言之, 我认为儿童的国画教学既要引导学生从传统艺术中了解特点、学习规律、吸取营养, 又要帮助儿童从各种现代艺术的思想、艺术家的创作方法与风格中领悟一些新的艺术规律, 来建构自己的审美思想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大胆地进行表现, 表现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与情感。只有这样, 儿童的国画学习才富有积极的发展性意义。

四、引导求异,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在学生的造型活动中, 我尊重他们的个性, 既可以用写实的手法, 又可以夸张、变形;在色彩上可以按客观去表现, 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实践证明, 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他们都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 令人耳目一新。如“老师, 我的枇杷蓝画画得太偏右了, 那可怎么办?”学生D急着把目光投向我, 没等我发话, 学生E抢着说:“可以在空的地方补画上一些东西。”“枇杷”、“樱桃”, 其余的学生也纷纷抢着说。学生A抬了一下头, 望着我神秘地说:“我就和他们画得不一样。”学生们听到马上凑到她的桌前, 我也跟了过去, 低头一看, 她在篮子的把上添加了红红的蝴蝶飘带, 我当即表扬了她……这是我在上《枇杷的画法》一课。为了摆脱国画课一味的技能训练, 我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创作, 哪怕一个小的细节也好, 尽可能不要和老师的范样雷同, 也一定不要与同学一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 有的添加枇杷、有的添加樱桃、也有的添加小鸡和小金鱼, 有的还添加了彩带。学生眼中的中国画开拓了一个宽阔的空间, 变单一为丰富, 它的丰富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提高学习兴趣, 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国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不止于此, 这就是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鼓励学生活跃思维, 激发创新意识。

五、搭设情意之路, 抒发内心真情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 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便能将自己内心的情意抒发出来。“情意性”展现才是学生内心深处思想、意愿的真正表达。因此, 水墨绘画融入“情意性”教学相当重要, 我运用水墨画配诗句, 水墨画配故事的教学方式, 尽可能地为学生抒发情意提供方便。

(一) 运用诗意, 绘出真情。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挖掘, 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 进入作品美的意境。画诗是为了懂诗、赏诗, 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诗画出来, 不但是对教学成果的一种反馈, 更能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也使孩子们更好地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的道理。水墨画具有诗歌的语言特点, 也兼具视觉造型艺术心理直接反馈的表现深度, 更重要的是深藏不露的心灵倾诉。其表述方式往往超越视觉极限, 将思维层次推展至更加深广的界域, 达至经典的完美境界, 这是对水墨画应有的历史定位。既然它具有诗歌的语言特点, 那么与诗歌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联系与共同点, 我们可以结合学生早已接触或熟悉的诗歌来充分表现他们的绘画意境。有许多孩子早在幼儿时期就在家长的引导下开始尝试背诵简洁上口的古诗, 还有些孩子在平时的语文知识及课外汲取中, 早已有相当多的古诗存放在自己的记忆当中。要让学生根据完成的作品添上自己熟悉并且与之相适应的诗词, 这就需要他们对作品有相当程度的体悟, 倾入自己的情意。如我在教授《猫头鹰》该课内容时, 将主体放入一定情境之中, 引发学生思考。有位学生将猫头鹰当作了一位思乡的朋友, 独自蹲坐枝头, 看似精神抖擞, 殊不知他的内心满是思乡之情, 故以一首《静夜思》加以表达。还有很多学生为了能拓宽自己的绘画思路, 以诗句引出绘画的题材, 通过诗句原有的含义, 阐述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孩子们用画笔和心灵把古诗的含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也充满童趣。创作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水墨作品。

(二) 结合故事, 表达真情。

儿童从小就爱听故事, 特别爱看有图画的书报。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延伸活动来描绘静止的画面, 把“故事”与“画”结合起来, 在学生看来是入情入理的, 而且能很快接受并投入绘画的创作中。画故事的整个过程都是对学生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想别出心裁、构思出与众不同的内容、情节。所以将故事与想象力作结合可产生无限的创意空间。这种水墨表现的题材很多, 但在选择上也必须符合儿童特点, 如《小蝌蚪找妈妈》、《比比谁最美》等, 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情节, 都是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通过生动的讲述和回顾, 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 得到感染, 并激发其作画的愿望。每个小朋友的想法各异, 通过互相描述, 可进一步丰富想象, 然后提供片段的描绘, 给学生以一定的表象, 再以补画的形式要求学生创造一幅情意画。这样结合故事, 层层过渡的绘画形式, 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理解, 也更能体现他们的内心感受。

六、结语

总之, 我认为儿童的国画教学要引导学生从传统艺术中了解特点、学习规律、吸取营养, 来建构自己的审美思想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大胆地进行表现, 表现出自己真实的生活与情感。这样对拓宽儿童知识面、丰富想象力, 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能力都有好处。

摘要:传统国画教学长期以来沿袭着以临摹为主, 注重笔墨技巧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教学模式脱离儿童生活, 约束了学生表现的主动性、自由性和创造性。本文从创造教育的角度出发, 论述了水墨画教学中如何既注重传统技法, 传统文化的渗透, 又注重在学习的同时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强调儿童画表现的自由性、淡化完全的临摹, 给予儿童创作的空间和内心情感与体验表达的机会, 才能使儿童的作品个性张扬、风格多样。

关键词:创造教育,小学国画教学,创新意识,观察,想象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创造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张安吴.少儿美术.2005.11.

篇4:小学中段水墨画教学的尝试

一、走出教材,走近欣赏

水墨画融和了诗、书、画、印等多种元素,代表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小学中段,学生刚开始接触水墨,应当怎样开展水墨画教学呢?要使学生喜欢水墨画,画好水墨画,首先得从欣赏教学开始,通过欣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水墨画,水墨画要如何表现才算好。从而提高学生对水墨画的认识,培养起对水墨画特有的审美情趣,

要让学生掌握水墨画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困难。

第一、水墨画的技法比较复杂,小学生的造型能力还比较差,要控制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同时注意对象的形态比例,对小学生来说很难。

第二、绝大多数水墨画作品都是成人对生活题材的提炼,或者是学习一些前辈大师的固定模式,这很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困难,久而久之对传统的水墨画感到索然寡味。

我在水墨画欣赏教学中,有时让看水墨动画片来,使学生迅速进入水墨的氛围之中。有时通过对实物和水墨作品的对比,让学生找到墨色变化所产生的美。如画竹子时,我先在教室中组织学生欣赏竹子的照片和不同的绘画作品,又带着学生到学校后的竹林中感受不同时段的竹子的特点,还让学生欣赏水墨画的创作过程。我常常现场示范,让学生亲眼目睹水、墨在宣纸上的渗透及变化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用焦、浓、重、淡、清构成水墨画独特的风格,才能让学生得到美的启迪和无穷的乐趣。

通过对水墨画的欣赏教学,我校3年级学生很快就喜欢上水墨欣赏,在欣赏中更深刻地了解了水墨画,喜欢上了水墨画,水墨画作品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教师示范,教法灵活

中国水墨画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独特象征,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水墨画在小学美术课程中面临着很多问题,一是课时少,二是教学方法不好把握。小学美术教学具有启蒙性、趣味性、游戏性和审美创造性并行的特点。如何兼顾水墨画的文化性与小学生的儿童性,这是当前教师进行水墨画教学中应该探究的问题。在传统美术教学中,水墨画教学往往以传统方法为主,主要是让学生临摹名家或教师的作品,学习内容较单一,学生学习起来很枯燥。

三、减少束缚,自由创作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总是教师先讲述,或者出示范画,然后再让学生按要求去画。这无疑对幼儿掌握绘画的技能与方法是有利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学生往往以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为标准进行单纯的模仿,即便鼓励他们去想象,也无非是进行一些简单的添画,这显然会限制学生的想象,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慢慢地失去对画画的兴趣,只是为完成画画而去画画。 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方式,通过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来激发了创作热情,提高了孩子们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我们总是先提出了一些要求,让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自选动作,大胆想象,自由构思,独立作画。不要求他们画得很好,只要画得高兴就行了。

根据北师大版教材的安排,三年级的美术课就开始接触水墨了。虽然水墨课上起来很吃力,但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慢慢地形成了这样的教学模式:首先介绍水墨画的基本材料,继而通过示范让学生懂得如何掌握笔法和墨色(粗细、干湿、浓淡),然后欣赏大师作品和学生作品。接着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画,画自己觉得有意思的画面,不一定要求画出具体的物体。刚开始学水墨画就应该让学生感受一下水墨的乐趣,我们不应该像要求成年人那样要求小学生。如果一开始接触就没有兴趣地画,以后学生会连工具都不带,就更别提让学生感兴趣,感知水墨的乐趣了。

减少束缚,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学生的思想更活跃,画出来的画面就会形式多样,比平时的绘画课更显得生动活泼,每个学生都很认真的参与。一旦画好了一幅作品,学生就会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并且十分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于是,学生的学习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在此基础上再循循善诱,肯定会事半功倍。

我在教学《水墨游戏》时,结合二年级下期的《绘画游戏》,让学生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白由挥运,来来回回地“乱涂乱画”,游戏结束后,再让学生运用《绘画游戏》中的方法,根据已有的图形,加以想象,完成了一幅有趣的画。然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所创造的各种墨色,以及添加这些图形的原因,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的用笔表现出来的。这样,学生既感兴趣,又在快乐的活动中学到了技巧,培养了能力。

四、由浅及深、循序渐进

我们先从简单的线条练习入手,再逐步提高。在教学《水墨游戏》时,让学生将毛笔蘸上浓墨在宣纸上白由挥运,上下、左右、来来回回地“乱涂乱画”,直到笔干墨竭,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启发学生分别用直线、横线、斜线、大点和小点,在学生们能够用简单的线条绘制水墨画后,就可以进一步教他们用弧线、圆圈等通过用墨技巧来画比较复杂的作品了。

篇5:《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使学生想象出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篇6:《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它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情景,特别是《溪边》——钓鱼的孩子,那样的快乐,静静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我们仿佛觉得空气都停止了流动,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勾勒出一个现代垂钓儿童的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让孩子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这首诗必须细读才能品出味道,我担心学生们抓不住重点,品不出味道。课堂上,见学生似乎摸不着头脑,我心里急了,几乎要把答案公布了。关键时刻,我忍住了,因为我看到后排的几个学生显得跃跃欲试。我赶紧提问,哎呀,真好,他们不仅回答正确,而且理解得比我想象得要到位,有趣味。接下来是《溪边》,当我询问:“为什么人影会碎了?”的时候,有个孩子居然会回答:“因为鱼儿上钩了,欢蹦乱跳的鱼儿打破了孩子的影子”我一听这话,心里高兴极了,我没想到他能这样机敏。这首诗里,并没有直接说到“鱼儿上钩”的语句,能这样回答,说明他思考了,理解了。

最后一首是《林中》。一开始,学生们还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让他们小组自由讨论发言后,再统一汇总上报。这样的程序以后,学生们的问题少了,原先很多的问题他们都已经解决且非常明了。剩余的问题,我依然让学生自主探讨解答,效果依然不错。在他们显得特别有阻碍的地方,我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有恍然大悟的愉悦感,师生均受益匪浅。

篇7:《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 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七、总结,布置作业

1、补充采蜜本。

篇8:小学水墨画教学谈

一、趣味性教学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水墨画简单、概括性的表现方式非常契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对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传统水墨画课堂教学往往采取临摹范本、机械训练的方式,将小学生水墨画教学等同于专业的美术学习,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水墨画的兴趣,这与素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以生为本,多措并举,积极实施趣味性教学,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达成新课程背景下美术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

笔者在讲授一年级《水墨游戏》的时候,没有刻意地要求这些八九岁的孩子去认识水墨的基本概念,掌握水墨干湿、浓淡、粗细的变化,识记生宣、熟宣以及羊毫、狼毫、兼毫等水墨画专用工具与材料,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玩,在玩中体验墨色调配的浓淡层次,感受水墨不同表现方法与韵味。笔者先从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入手,说美羊羊今天要到集市上买一些化妆品,于是她精心打扮了一下自己,先穿上白纱裙(在笔根调制了白粉色),又穿了半截粉色裙(在笔肚调制了淡红色),最后套上了红衬衫(在笔尖调制了鲜红色),然后随意在宣纸上一按,学生马上惊奇地叫了起来,因为他们看到了一朵美丽的花儿。吸引他们兴趣的目的已经达到,笔者便顺水推舟,鼓励学生们自己调色,画出一座色彩缤纷的百花园来。孩子们兴致勃勃,跃跃欲试,产生了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膜拜。

二、生活化教学

水墨画教学十分强调具体事物的意象,它有以抽象、概括的形式来再现事物的显著特征。要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就必须使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高度契合。教材内容有限,不可能适合所有地区的所有学生。因此,在课堂上笔者更多地要求学生去关注身边的生活环境。春天来了,组织学生到公园里感受嫩绿嫩绿的小草,观察在春风中舒展筋骨的柳芽柳条;夏天到了,和学生们一起站立田间地头,看麦子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像海浪,像飘带……联系当前的社会热点和传统节日,组织主题竞赛。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笔墨技巧与表现手法,更教会学生闪烁追寻美丽的眼睛,领略罗丹“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真谛。

笔者在讲授三年级《水墨画鸟》的内容时,要求学生回家后多观察爷爷鸟笼里的鸟,然后对照知名画家在水墨画中点、线、面的运用,想象自己如何利用笔墨的浓淡和干湿变化来体现水墨画鸟的韵味。课堂上,学生们有的画鹦鹉,有的画天鹅,什么织布鸟、大丽鹃、画眉、黄雀、百灵、金丝雀等应有尽有。有了对实际生活充分的观察做铺垫,学生在勾画轮廓、刻画细部尤其是眼神、嘴、翅膀、脚爪、羽毛等方面都胸有成竹,有模有样,充分体现了水墨画重“神”的特点。生活化教学不但较好地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还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的意识。

三、创新性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成为了各科教学活动的课堂目标,美术学科水墨画教学亦如此。一方面,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墨画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爱国情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传统水墨画教学固有的人物、山石、花鸟内容体系,点染、勾勒的绘画技巧,还有临摹、写生的教学方式过于狭窄和死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挥。小学美术教师要在充分继承、发扬传统艺术光辉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创新性教学,促涨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

笔者在讲授六年级《水墨园林》的时候,摒弃了传统课堂讲授、训练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进县里的几处传统民居,和学生一起分析古建筑的结构特点、设计风格和文化价值。课堂上,笔者将这些传统民居作为学生习作的材料,引导他们在泼墨画法与勾线画法的基础上巧妙融入取舍、留白的作画形式,辅之以水冲洗法、水拓法、拼贴法、揉纸法、喷绘法等各种表现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水墨画这一传统技艺在新时代中所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点燃了孩子们心灵深处创新探究的火花。◆(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城南新区伍佑小学)

篇9:《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材料

》教学设计材料

【单元导教】

本单元围绕“多彩童年”的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而儿童生活,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也是本单元训练重点。教学本单元要充分认识单元内各板块内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少讲多读,以指导朗读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认识35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7个生字和41个词语。

阅读:1.朗读课文。背诵《溪边》和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

2.默读课文。能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体会文章的丰富想象。

4.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

表达:1.能说出课文以“剃头大师”作为题目的好处。

2.能发挥想象说出肥皂泡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

3.能依照例子,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4.选择我们身边一个有突出特点的人,用上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写一写。

童年的水墨画

【课前解析】

关注教材:《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的典型场景: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诗中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

关注课题: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小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三首小诗组合在一起,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十分贴题。

关注课文: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的那些场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课文所配的插图就是淡淡的水墨画,近处,三个小孩在江水中尽情嬉戏,水面上浪花四溅;远处,雨后的松树林雾气弥漫,若隐若现,向天边延伸,一眼望不到尽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指导学生运用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六个上下结构,四个左右结构,“爽”字比较特殊,是对称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其中“墨、蘑”笔画较多,要注意指导让学生把握部件的位置与比例,把字写紧凑。

关注词语:本课部分词语与植物有关,如“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部分词语表示的是动作,如“扑腾、煽动、戏耍、拨动”,可以归类积累。

关注句子:在学习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理解体会。如“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一句,可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可联系上下文理解体会。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13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墨、染”等5个生字,会写“墨、染、竿”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水墨画、葫芦、蘑菇”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出示课件1.2:

2.板书并齐读课题:(18.童年的水墨画)

3.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4.让我们走入诗歌,感受“我”童年的快乐吧!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诗歌的学习中,为后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初读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准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读准确,还要把声音放轻一些。请看PPT上的初读要求。

出示课件出示3:

(设计意图:课件出示预习要求,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有据可依,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

2.学习生字词

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呀!字词识记的如何呢?

(1)正字音:出示生字,自读两遍,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碎”翘舌音“染”。

出示课件4:

(2)读词语。自读两遍,开火车读,齐读。

注意读准:前鼻音“溅”。

出示课件5:

3.朗读课文,检测识字效果

现在这些字词朋友们再一次来到了我们的课文里,同学们同桌合作读一读这三首儿童诗,看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

4.理解不懂的词语

(1)学生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并做好笔记。

(2)全班交流,抽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求同学们不但能谈出字典上的释义,而且能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3)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水墨画、斗笠、梳妆、玉带”这几个词的意思。

出示课件6.7.8.9: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互相交流指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每首儿童诗的主要内容。

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

出示课件10:

老师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2.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四、识记要求会写的生字,写字指导。

1.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表指名读,齐读,指名领读。

出示课件11:

2.识记生字

看看这些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预设:

(1)生字归类识字。

(2)加一加识字。如:艹+磨=蘑,艹+如=

(3)字理识字。如:爽

出示课件12.13: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怎样写好所读的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记住每个字的字形。

①这几个字怎样写才能做到规范、美观?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对照例字认真观察读帖。

②交流:提醒大家在写某个字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墨

竿

菇”是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除了“墨”是上宽下窄的字,其余都是上窄下宽的字。

“腾

浪”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墨

腾和爽”:

出示课件14.15.16.17: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实物投影写得优秀的学生习字,由写字的学生说说写好字的做法。

(设计意图:会写字先读后记,再书写,保证足够的时间书写,使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溪边》。

3.能说出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

出示课件18:

2.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三首儿童诗都写了什么内容?

出示课件19: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出示字词,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

出示课件20:

2.理解大意。

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首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三首诗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预设1:《溪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溪边钓鱼的情景。

预设2:《江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江上游泳的情景。

预设3:《林中》主要写了儿童在林间采蘑菇的情景。

师:是的,这三首诗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深入学习第一首《溪边》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并回答课件里提出的问题。

出示课件21.22:

提问: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1)预设:读了《童年的水墨画》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追问:如果溪边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呢?

(2)预设: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预设: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预设: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教师板书:(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2.过渡:同学们的想象真美呀!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第一首是怎么描写的这美丽的画面的吧!

指名读第一句话。

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预设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溪水很清澈,很平静。

出示课件23:

过渡:这里的溪水真是太神奇了,像梳妆的镜子,像漂亮的绿玉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默读后两句,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的?

出示课件24: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同学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预设2: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一个小孩在钓鱼。

预设3:我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有“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4: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过渡: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学生默读、思考。

预设5:老师,我从第一句话“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倒映着垂柳的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预设6:“染”字用的好。这样把溪水当作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预设7:这样写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

评价: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来给大家读出这美丽神奇的景色吧!(生读)

过渡:读得真不错,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8: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的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4.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大家自己读一读这首小诗,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抓住诗句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感悟能力。)

5.师范读: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出示课件25:

预设1: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有绿色的柳树、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做点缀,真是美极了!

预设2: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在等待鱼儿上钩。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6.同学们说的真不错。参照老师黑板上的词语,试着一起来背一背!(自由背诵、指生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首小诗吧!

(1)自读第二首,提出自读要求。

出示课件26:

(2)学生回答,想象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

预设:这是一幅快乐的戏水画。水中鸭子拍着翅膀玩耍,孩子们也用双手拨动着浪花,快乐地在水中嬉戏。

老师板书:(鸭子、孩子戏水)

(3)我们一起走进江上去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27:

读一读这句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了孩子们像小鸭子一样在水里快活的游动。

预设2:孩子们在水中互相你拨我溅的嬉戏,真是太快乐了!

过渡:真是一群快乐的孩子们啊!男同学我们一起读一读,把孩子们的快乐读出来吧!

(4)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读一读,你知道水葫芦指什么吗?

出示课件28:

预设1:我觉得水葫芦应该是一种植物,在这首诗里指的是戏水的孩子们。

预设2:把孩子们比作水葫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儿童游泳的本领很高。

通过“两排银牙”你体会到什么呢?

预设3:“两排银牙”应该是儿童钻出水面,张开嘴露出的白色牙齿。

预设4:我体会到儿童钻出水面激起的浪花伴着孩子们的笑声,真是太快乐、有趣了。

2.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出示课件29:

预设1: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像一群小鸭子,在水中嬉戏的快乐。

预设2:读了这首小诗,我感受到这些孩子的游泳本领可真高啊!

师:是啊!孩子们的游泳水平真高,可以在水里像小鸭子一样自由快活地游来游去。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三)自学第三首《林中》

1.总结学法: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首小诗呢?

预设1:先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

预设2:还可以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面读懂不理解的地方。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请大家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2.学生根据读书要求,小组内自主完成第三首小诗的学习。

出示课件30:

3.小组汇报,班内交流。

预设1:这首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景。

预设2:林中有许多刚长出来的小蘑菇,还有一群孩子们。

预设3:我知道了第一句话“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一串串晶莹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多么漂亮啊!

预设4:第二句话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下长出来,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所以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小蘑菇零零星星或成片成片地长在树下,像一朵朵小花开放在树下一样。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棒!“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的呢?

出示课件31:

预设5:我觉得是在雨后嬉戏的孩子们。

预设6:孩子们的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快乐啊!

诗的最后一行写到了“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和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意思一样吗?

预设7:不一样。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指的是小蘑菇,最后一行的斗笠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师总结:这真是一场快乐的《采蘑菇》图,雨后的山林中,蘑菇多多,人影绰绰。女同学们,一起把这首小诗来读一读。

师板书:(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四)这真的是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充满快乐的水墨画啊!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

我们再来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注重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

四、鉴赏写法,仿写诗歌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段,我们一起来总结本课诗歌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1: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预设2: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的场景,有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性。

出示课件32:

2.模仿这三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吧。

出示课件33:

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设计意图:分析诗歌的表达特点,模仿诗歌特点,练习写话,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五、课后作业、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六、板书设计

溪边钓鱼: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江上戏水:鸭子、孩子戏水

童年的水墨画

林中采蘑菇: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课后反思】

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朗读训练。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为了强化学生语言实践,我在课的最后指导学生借鉴诗歌写法,借鉴诗歌的表达方法,诗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及时抒于笔端。

篇10:小学《童年的水墨画》教学方案

2、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尽量在学生交流中拓展学生的思路,可以就语言进行交流,可以就感受到的童年生活的快乐进行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如“读《我想》,你觉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读《童年的水墨画》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等,结合学生的感悟,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悟。

对《我想》一诗的朗读,要读出幻想的意味,边读边想象,才能入境;对《童年的水墨画》一诗,要读出诗的意境。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评读,互相取长补短。

3、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对于这样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的儿童诗,可鼓励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还可以结合《我想》,让学生模仿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

4、如果学生对儿童诗感兴趣,可以举办儿童诗朗诵会、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也可以向学生推荐几首儿童诗,拓展阅读,以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篇11:童年的水墨画

森林

鸟儿把树叶当做睡觉的被子,森林像睡着似的安静,草儿把森林染绿了,花边停着一只小白兔,忽然一声鸟叫,小白兔漾着笑跳走了。花园听得见蜜蜂嗡嗡叫,看得见蝴蝶欢快飞舞,手指在花上轻轻抚过,耳边响着丝丝抹不掉的鸟叫,花朵悄悄从树边探出头来,脸上漾着幸福的笑。果园苹果在枝头摇来摇去,橘子在树头荡秋千,它们在树头嬉戏,摇来摇去,荡来荡去,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似的。

篇12:小学水墨画教学有感

一、感受笔墨情韵,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生画水墨画,要教会他们掌握运笔蘸墨的基本规律,不能把他们引到刻意追求笔墨偶然效果的误区中。一般讲来,用毛笔直接蘸墨画画,就是无变化的死墨,当墨中注入水,水、墨相融,就产生了具有干湿浓淡变化的活墨。国画家们都非常讲究蘸墨的艺术,一般是先蘸水后蘸墨,再将笔调至尖浓根淡过度均匀,随着作画使用时的消耗,墨色会自然地由浓到淡、由湿到干,产生出一系列的变化,尽量“一笔墨”用完后,再蘸墨保持墨色的鲜活。执笔本来无定法,学生们可以随意,但从一开始,就要强调是腕悬肘,这样画出来的线条,凝重浑厚、生拙奇趣,再一点是要求他们,每作一幅画必须一气呵成,墨的干湿浓淡,只有趁湿的时候,在生宣纸上才会产生墨韵变化。只要学生们学会正确的运笔蘸墨方法,把精力集中到所描绘的内容里,一些奇妙的笔墨效果,往往会是不思而遇的,不妨让学生们试一试,感受一下笔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二、画感兴趣的事物来提高学习兴趣

中国水墨画传统的学习方法是从临摹入手,如一些蔬果、一些美丽的花朵植物、一些可爱的小动物、小鸟昆虫等,因为学生对这些事物比较熟悉、感兴趣,所以画起来比较容易上手,同时,在临摹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分析画家们是怎样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艺术表现的。如《菊花》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观察他们采摘来的菊花:①花、叶、花蕾之间的高低、方向、穿插等的组织关系。②花的构造、微妙的色彩变化、叶的形状、枝的质感等。③花、叶在不同视觉中的造型变化。为了拓展学生视野,通过多媒体欣赏其他种类、花色的菊花,以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积累更多的感性素材。有了充分的亲身体验后,学生进行自由创作表现,在自由驰骋的空间里往往会创造出出人意料的作品。在创作中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对探索出的表现方法进行总结,以让学生对自己创造的表现语言从感性的实践提升到理性的认识,实现知识到智能的转化。

三、结合写生,培养创造能力

在没有进行亲身体验与观察物象的情况下,而一味的照本临摹会使学生的思维定势化,对临本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离了临本便无从下手,画画不再是一种乐趣,而是负担。发展心理学认为少儿智慧发展的每个阶段在宏观世界的不同事物及其呈现形式的影响下,少儿有他们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他们有天生的创造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写生的机会,讓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物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在写生中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对一种事物进行整体观察、局部观察、多角度观察,为创造、表现积累丰富的资源,并在观察、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去研究。学生性格天真活泼,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想象力十分奇特,他们作画无拘无束,任意驰骋,绘画作品从内容、构图到用色往往不拘一格,大胆夸张变形、丰富多彩、作品单纯而简练,稚气十足,少儿的这种心理特点正好符合水墨画的特点。水墨画确立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原则,“气韵生动”的审美标准,并有“以形写神”,“超以象外、缘物寄情”等艺术理论,这一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张开他们想象的翅膀、自由地表达内心感受的良好空间。作为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亲眼目睹大自然的花鸟鱼虫,而对用笔的技法,物象的形体不做过多的约束和要求,让学生自主实践、大胆作画、启发引导学生摆脱前人的思维模式,推陈出新,创作出符合少年的感性体验,充满活力和时代朝气的优秀水墨作品。

四、工具材料的多变,使学生产生新奇感

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绘画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而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还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来作画,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在技法上多法揉合:揉搓皱纸法、拓印法、水拓印、拼贴法、豆浆法、冲水、冲色、吹墨等,让学生寓学于玩,如在创作《中国山水画》时,有的学生就用水拓法来表现天空或流水,用树叶拓印法来表现树林,有的学生用冲水法表现雨后的树林,也有学生用绿叶拼贴来表现春天嫩绿树叶,或用排笔体现有倒影的静静的池塘……出乎意料的特殊效果常常让学生欢呼雀跃。综合材料,特殊技法的运用所取得的奇特视觉效果,会刺激学生去探索更多的材料以及技法在中国画表现中的可行性。

五、深入生活,扩展学生表现面

在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而目标相当数量的少年国画班,也施行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模式,有的更以前辈画家成名作品为范画,此现象已引起众多美术界有识之士的忧虑。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活,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如鞋、自行车、花瓶、田野的树等静物外,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愉快的课间活动、春游小记等。

篇13:童年的水墨画作文

叮叮当当放学了,

收拾书包忙回家。

路边小草点头笑,

青草地里开了花。

一个个四处奔跑,

兴奋地尽情蹦跳。

全不顾汗水流淌,

只管追逐疯狂。

跳够了,

跳累了,

“轰”的一声,

全倒在了软软的草地上。

顿时,

只见那一对对闪亮的眼睛,

望着天空那雪白的云眨呀眨。

这时,四周静静的,

忽儿,

又响起了一阵叽叽喳喳,

原来,

大家在与邻近的伙伴说着有趣的悄悄话。

图书馆

图书馆,

一个安静的地方。

跟着伙伴去看书,

只听小兰扯着嗓门高声喊。

“你看你看,快来看,”

这本书可有趣啦!

一时间,大家一起涌过去,头碰头,

相聚看。

忽然,

“哈哈哈……”

几个人,

手捂肚子笑开了花。

“嘘,嘘,嘘,”

书馆里的工作人员发生了安静的提示不。

正笑得起劲儿的我们赶紧闭上了嘴,

忍着笑各自散去,

将自己喜欢的书找寻。

不知哪儿,

篇14:《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几个画面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儿童快乐的心情。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描绘的场景展开联想和想象。

3.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绘的三个典型场景,感受诗歌意境,感受儿童可爱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欢乐美好,体会儿童在大自然间的天真快乐的心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朗读课文,背诵《溪边》,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展示的三个场景,理解课文内容。

2.从学习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体会儿童生活的多彩与美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童年》)童年如诗,充满了奇思妙想;童年如画,溢满了五彩斑斓;童年如歌,萦绕着欢快悠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儿童诗,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三幅美妙的图画。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打开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去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幸福快乐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和后鼻音“腾、浪”。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竿、蘑、菇、葫”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墨”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腾、碎、爽、溅”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拨、浪”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

黑土地,上下立,变成水,能写字。(谜底:墨)

对比识字示例:

竿(竹竿)—干(干净)—杆(笔杆)

拨(拨动)—拔(拔牙)—泼(活泼)

浪(波浪)—狼(狼皮)—狠(凶狠)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墨”上下略窄,中间四点底略宽,末横比其他几横稍长一点。

“腾”左窄右宽,右边两横写短,撇捺不宜伸展,盖住下面的“马”。

“爽”整个字结构宜紧凑,横宜写短,中间竖撇和捺伸展;四个撇点要分布匀称。

“浪”左窄右宽,三点水写在田字格左边中间,“良”写在竖中线靠左一点处。

易错提示:

“染”左上是三点水,不要写成两点水;右上是“九”,不要把竖弯钩写成竖弯。

“竿”的部首是竹字头,不要写成了草字头。

“拨”右边是“发”,不要写成“犮”;末笔是点,不要丢掉。

“蘑”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磨”,不要把广字头写成了厂字头。

“菇”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姑”,不要写成“如”。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竹字头的字:竿(竹竿)—笋(春笋)—管(水管)—篮(摇篮)—筷(筷子)—笛(笛声)—竽(滥竽充数)

带草字头的字:葫(葫芦)—蘑(蘑菇)—苗(禾苗)—莓(草莓)—茅(茅屋)—芦(芦苇)—英(英雄)

(4)多音字。

dǒu:斗笠气冲斗牛

dòu:争斗明争暗斗

shān:扇动扇风

shàn:扇子电风扇

zuān:钻洞钻研

zuàn:钻石钻孔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全文分成了几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用三首小诗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孩子们在溪边钓鱼、在江中游泳戏水、在林中欢笑嬉戏的场景。

(2)你从这几个场景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欢乐,他们亲近大自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让人羡慕。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童年的水墨画》由三首小诗组成,虽然不是图画,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童真童趣。同学们喜欢作者描绘的这三幅图画吗?大家课下可以互相交流。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篇15:《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童年的水墨画》一课选取的是张继楼写的三首儿童诗:《溪边》《江上》《林中》,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课文构思新巧、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充满童真童趣、耐人寻味。教学时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边读边想象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和童趣,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读出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墨、染、碎、浪、溅、爽”6个生字,会写“墨、染、竿、腾、碎、碎、拨、浪、葫、爽、蘑、菇”11个生字,学习积累词语“水墨画、浪花、葫芦、清爽、松针、蘑菇”。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童年的快乐,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溪边》。

3.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一、教学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及关于“水墨画”的微课;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写“墨”字,揭示课题。

导语:孩子们,老师考考你们,文房四宝是什么?(笔墨纸砚)

1.介绍“墨”字的构字特点:

看“墨”字(课件出示:墨),墨是由松树的油和其他材料制成的,是书写、绘画的黑色材料,所以上边是——黑字,下边是——土。

2.指导书写“墨”:(范写)“墨”写的时候,四点底是四兄弟,中间两点比较小,两边比较大。大家在写字本上写一写。(巡视指导)

谁来给“墨”字组词?

3.微课介绍,初识“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用水墨或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的绘画,那浓淡干湿的墨,那远近虚实的景,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无穷的意境,像诗,像词,像梦,像故事,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播放微课)

【教学意图:关于“水墨画”学生了解不多,通过微课介绍有关水墨画的特点,一方面带领学生欣赏水墨画,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诗歌时学生能自然地走进诗境做好铺垫。】

4.揭示课题,读好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楼用文字记录的一组水墨画,齐读课题:18《童年的水墨画》,再读课题。(在“的”字后面稍微停顿,读出节奏)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这组用文字记录的诗歌水墨画共三首,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这些地方是诗人在童年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和小伙伴在这儿做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1.读通课文,随机识字。

谁能把诗读流利?(指名读三首诗,师相机正音,并读出诗的节奏。“碎”平舌音;“染”翘舌音;“浪”“爽”后鼻音;如“当作”“扑腾”;指导“爽”的笔画笔顺。)

2.概括事件:每首诗写了小朋友在做什么?(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教学意图: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认读生字,读通课文,顺应“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理念,既能突出重难点,又能关注学生的需要。】

三、品读《溪边》,探究学法。

诗人童年的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我们先走进《溪边》这首诗。

(一)听读录音,感知事物

1.听读想象:

请听录音读这首诗,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

2.交流印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充分地说,老师随机点拨,并在书上划出相应的景物。)

(垂柳、溪水、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二)品读诗文,理解诗句

1.自读诗文,感悟画面:

如果说溪边是一幅画的话,到底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吗?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溪边》,边读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批注在旁边。有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打上问号。

3.交流分享,理解诗意。

同学们认真品读了这首诗,觉得溪边这首诗写出的是平静、欢快而又美丽的画面,为什么?

(1)分享阅读收获,点拨学习方法。

感悟平静、欢快、美丽的画面,相机指导、点拨孩子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品读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重点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a.联系上下文理解“染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b.展开想象理解“染绿”:还会把什么染绿了?c.借助图画理解“染绿”(出示绿玉带般的山溪图)

(2)提出疑问,合作学习。

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的呢?(学生提出来,相互帮助)

3.指导背诵,走进诗境。

《溪边》这首诗,寥寥几笔,勾勒出一静一动,生机盎然,充满童趣的画面,让我们牢牢地把这首小诗记在脑海里。

【教学意图:诗的语言清新,意境优美,但大部分三年级的孩子对抽象性的诗歌比较难以理解,他们走马观花地读后,在诗句的理解上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诗歌的情感更是难以深入体会。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现场质疑问难,聚焦难懂的语句。如,“人影给山水染绿了”是比较难理解的,人影平常是黑的,但由于溪水是绿的,人影倒映在溪水中才会被“染绿”。学生如果只是单单关注“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这个句子,是比较难以理解的。这里让学生质疑、思辩,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结学法(播放录音——学法指导)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溪边》这首小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我们先——读诗歌,再想画面,最后品诗意。那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品读诗歌的呢?我们是通过——(手指板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了诗歌的。

先自由朗读,想象画面;再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等方法走进了文本,读懂意思,读活画面,走进意境。接下来咱们就用这些方法继续感受《江上》、《林中》这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意图: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借助图片等方法是理解难懂句子的好方法,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这些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进行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四、学法迁移,学习《江上》《林中》。

(一)学习单。

第一关:自由读《江上》《林中》两首诗,想一想,各写了怎样的画面,在旁边作上批注。

第二关:用横线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旁边打上“?”,试着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理解,再和同桌交流分享。

(二)读后交流《江上》

我们先看看《江上》。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说画面

2.理解“水葫芦”“银牙”

(1)水葫芦加了引号,说明它不是真的水葫芦,而是游泳本领好的小朋友。

(2)大家看课文插图,一个个小脑袋,就是一个个——水葫芦。

(3)银牙就是“孩子笑了,露出了白白的牙齿呀!”写出的欢乐的画面。

3.指导朗读

(三)读后交流《林中》

1.说画面。

2.理解“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这句话。

(1)借助图画对比理解“斗笠”“蘑菇”。

(2)联系上文理解句子。

3.指导朗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在课堂学习只能够拥有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这里运用“学法迁移”模式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读书,思考和练习的时间,课堂教学活动,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活动,再同桌交流分享,就变以“教”为核心为以“学”为核心,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教为学服务的局面,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五、总结延伸

《童年的水墨画》里的这三首小诗,寥寥几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的欢乐画面,就像画家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的一幅幅水墨画。这组儿童诗共有6首,课后请大家读读另外三首诗,你也可以用小诗描画出你们自己的童年水墨画。

(作业:

1.抄写词语: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

扑腾扇动戏耍拨动

2.背诵《溪边》;

3.读读其他的三首小诗;

4.有兴趣的同学试着用小诗描画出你们的童年水墨画。

板书设计:

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18童年的水墨画

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溪边(钓鱼)

想象画面

借助插图平静欢快美丽

教后反思:

《童年的水墨画》分别摄取了“钓鱼”“游泳”“拾蘑菇”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活泼、可爱、俏皮的生活场景,构成了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画面。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想象诗境,读中感悟,积累语言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正道,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

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尽可能帮助孩子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由此带孩子们进入诗的美妙境界。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品读《溪边》后,学生有了各种不同的感受,他们充分交流所看到的画面,在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比如:品味了“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和“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溪水的那份绿和活力,已经牢牢地记在心里;“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我通过情境设置,让孩子把自己当成溪边钓鱼的小伙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体验,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朗读也就充满激情。因为有了前期的情感铺垫,所以学完这首诗,让学生背诵,也就容易许多。同样,通过交流,也体会到擅长水性的伙伴们在江上戏水的快乐,在林中采蘑菇的开心,三幅充满童趣的水墨画由此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那些美妙的诗句,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

习得方法,迁移运用,发展思维

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所以,在学习《溪边》这首诗时,大部分学生对“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比较难理解,我紧扣“染”字,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让学生走进溪边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诗意情境,理解了这个句子。学完第一首诗,我和孩子一起回顾欣赏诗歌的学习过程:读诗歌——想画面——品诗意,品诗意主要的方法是结合生活、想象画面,继而激励学生迁移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江上》《林中》两首诗,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三、微课进课堂,培养审美力

注重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关于“水墨画”学生了解不多,上课伊始,我通过微课介绍有关水墨画的特点,一方面带领学生欣赏水墨画,感受水墨画的意境美,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诗歌时学生能自然地走进诗境做好铺垫。学生对于绿玉带般的山溪,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为了让学生更快理解,也为了让孩子更深刻地感受山溪的绿,我在学生充分品读这句话后

出示了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碧绿的山溪图片,学生马上发出“哇”的惊叹声,他们为这样美丽的山溪而震撼,老师趁此机会让学生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上一篇:业主委员会竞选通告下一篇:六年级上册英语课本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