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筑系馆的空间设计论文

2024-08-17

论建筑系馆的空间设计论文(通用8篇)

篇1:论建筑系馆的空间设计论文

论建筑系馆的空间设计论文

我国建筑系馆也主要是传统的并排分割教室的教学楼模式和灵活空间模式,无论是建筑的规模还是建筑的空间氛围设计都不能满足建筑系馆私密性和灵活性的时代要求,建筑形式亟待创新。

建筑系馆空间氛围的影响因素

建筑系馆空间氛围的影响因素有室内和室外环境,室内包括了视觉、听觉、色彩、心理和光环境,而室外环境包括了建筑的朝向和建筑的选址,这些都对建筑内部的光环境产生着影响。由于高校建筑的场地有限,设计者需要加强对室内环境的设计,在把握人们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光环境与空间环境以及人们心理和光环境的互动,提升建筑系馆空间氛围设计的水平。

1)人的心理和行为。建筑系馆空间氛围设计中需要对人和社会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由于社会因素具有复杂性,因此,设计者要重点对人的感受进行分析和研究,确保建筑系馆的空间氛围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设计者需要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分析,总结人们的行为模式,设计具有领域性、私密性和公共性的建筑系馆。其中领域性是满足人们对建筑的控制需求,私密性是实现人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批判,而公共性则是要满足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协作。

2)室内空间感。室内空间是人们产生不同空间感受的关键,设计者需要增加室内空间的新鲜感,增强建筑系馆的内部吸引力。首先,建筑系馆空间氛围设计需要对空间形式进行考虑,针对不同的建筑系馆采取离心自由组合、匀质组合或者是中庭围合的空间组合形式,带给教师和学生不同的空间感受,实现或动感、或抒情、或轻快或生动的`建筑空间的设计。其次,增强建筑系馆内部的尺度感。建筑系馆设计者需要对楼梯、栏杆和装饰品的尺度进行设计分析,使人们对建筑产生于实际感觉不同的空间内部尺度感,增强建筑系馆内部的舒适度和亲切感。再次,设计者可以利用媒介或某种方式来实现建筑内部空间的分割,实现建筑内部空间的彼此贯通与穿插。设计者可以根据建筑的要求来设置开敞式和封闭式的空间,处理好空间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3)室内的光环境。设计者在进行室内空间意境设计的时候,可以对光环境进行营造。首先是光影与自然采光,设计者可以采取侧窗采光,减少室内的阴影,提升室内建筑的表现感,实现室内空间氛围的美妙多变。设计者也可以采取高低侧窗采光,避免室内空间的沉闷感,提升顶棚照度,激发室内宁静的感觉。此外,设计者还可以采取顶部采光和侧光与顶光结合的设计方式,实现开敞感和明亮感的室内空间氛围。其次,设计者要充分利用光的特性,结合建筑系馆不同的空间主题来采取点状光源、低侧光光源、低辐射光源或者是发光天棚和透光墙等,提升建筑的材质质感,实现独具风格的建筑特色。

我国建筑系馆空间氛围设计的原则和发展方向

高校是建筑系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的场所,由于高校学生缺乏建筑实践,因此高校的建筑系馆要满足学生交流、学习和实践的目的。建筑系馆空间氛围要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学生建筑设计的创新,提升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动力。

1)建筑系馆空间氛围设计的原则。首先是人性化的原则。建筑系馆不仅是学生学习和交流的场所,还是学生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建筑系馆空间氛围设计首先要对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进行考虑,使建筑空间氛围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其次是文化性原则,建筑设计是综合性的学科,建筑是时代精神的反映,设计者不仅要具有逻辑思维,还要具有艺术情怀,建筑系馆的人文内涵直接影响着设计者思维和行动。再次是生态性的原则。建筑系馆空间氛围设计应该尊重建筑区域的绿化、地形和水域等自然环境,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加强对光环境的利用。

2)建筑功能的混合性。近年来,建筑系馆的功能逐渐混合化和复杂化,建筑系馆不再是上课学习的地方,个人工作室和建筑设计院通常也设置在建筑系馆内,建筑空间变得日益模糊。建筑系馆设计者既需要实现单个空间的多功能性,也要区分开敞空间和封闭空间的设计,满足建筑系学生的日常学习、会谈、画图、娱乐和休息,实现匀质空间和单独空间的设计。

3)建筑系馆空间氛围设计要以交流为主。以往的建筑都是以教室为单位进行分割,建筑的主要功能是教学。但是建筑系要求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传统的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不适合建筑学专业的学习。因此,设计者的空间氛围设计要满足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多进行自由空间和闲置空间的设计,满足学生的休闲娱乐要求,实现建筑系馆功能的完善性。

4)建筑系馆的选址。建筑系馆的外部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系馆的空间氛围,由于高校的场地有限,设计者要充分利用场所环境,选择安静的和光线较好的场所来进行建筑系馆的设计,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建筑设计者要对玻璃、钢材以及混凝土等建筑材料进行充分的利用,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意识。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居住水平的提高,建筑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很多高校都设置了建筑学专业,培养专门的建筑系人才。建筑系馆是建筑学专业进行学习、交流和娱乐的场所,建筑系馆空间氛围的设计要满足学生学习和工作创新的需要。设计者要加强对人们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的分析,充分利用建筑材料、光环境和外部环境来提升建筑系馆空间氛围的设计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篇2:论建筑系馆的空间设计论文

提纲:

背景

建筑系馆的意义承载 设计要求和修建概况 看与被看:

地形与处理 与环境的融合 看与被看的效果(建筑的性格)建筑的艺术性

立面处理 材料选用 内外细部处理 整体的艺术性

建筑解决问题的能力

1)空间组成——主要空间、次要空间、交通空间;以及空间的形、量、质; 2)功能分区——动静分离、公共与私密分隔、内外有别;

3)流线组织与人流疏导 关于建筑系馆的改建

初衷 改建方案 结果

家的“难堪——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与原因探究(主要从学生的使用角度)

功能安排不合理 流线不合理 因为改建造成的采光通风等问题 年久失修等

正文:

天津大学呈典型的中轴线布局,从东门进入,直穿过前方的北洋广场,就会看到美丽的敬业湖,继续向西望,坐落在湖那头的肃穆庄严的建筑物则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天津大学建筑馆。

系馆坐落在由东门,北洋广场中心线,张太雷像,北洋大学堂,北洋亭,敬业湖,西门组成的中轴线上,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反映了建筑学院在天津大学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学校有心的安排也让建筑系的学生引以为傲。

而这些也不由得引发了我们对教学建筑这类公共建筑所承载的意义的探讨,学院系馆真的只是一个供该专业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吗?不是这样,一个优秀的教学楼还应该是专业性格与专业面貌的说明书。建筑具有长久性,当它矗立在那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的成长与成熟,它的意义已然变重了。建筑应当具有语言功能,能传承历史文脉,应具有人情味。天津大学建筑馆的设计则是这层含义的典范。

建筑馆,顾名思意,要为建筑系学生服务,它不仅要符合一般性公共建筑的共同要求,还有专业性很强的特殊要求,如模型室,展厅,设计教室等功能上的要求。天津大学建筑馆始建于1990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彭一刚先生设计与主持修建,满足了当时师生们的需求,并于2001年开始进行了改建,以适应学院规模的扩展。

看与被看

天津大学建筑系馆是在限制条件极为苛刻的情况下设计的,地形狭小且呈三角形,位于

整体规划中轴线的末端,南北两侧又有两条较繁忙的道路,尤其北边一条,人车川流不息,不时发出噪音。针对这一问题,彭先生最初提出了等边三角形的设计方案,最后又由于资金等问题作出修改,一“拉”一“压”,定稿为凸字形平面。建筑系馆,本不需要十分庄严雄伟的气氛,但考虑其作为400余米长的敬业湖的底景,应有强有力的结束。对称形体似乎变成了最佳的选择,从东向看去,严格对称的建筑馆稳重沉静,给人以庄严厚重之感。这是“被看”。

系馆三面环湖,使得建筑馆里面的视野非常好,内部中庭保留之时,中间的水池,鸭子,交流的学生又构成了令一个天地,良好的视野让人心情愉悦,这则是“看”。

建筑的艺术性:

立面处理上,采用比较纤细的方格网格来划分墙面,以削减其庄严气氛,让对称性极强的系馆少了死板和沉重。凹入的方形窗格造成了丰富的阴影效果,楼梯间的菱形小窗使建筑显得大气又不失精巧。除了建筑本身以外,还有匠心独运的细部安排,建筑体上的老子语录,两侧的斗拱和柱式,都丰富了系馆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建筑的体量感很强,在形象上很多人认为与贝聿铭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有相通之处,不仅表现在轴线的控制上,包括建筑的正立面,两边是很实的块,中间处理成虚空,开天窗,通过虚实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建筑解决问题的能力:

1、空间组成:

位于凸字顶头的小方块部分安排成主要的大空间,如二楼咖啡吧用于展览休息和交流,或做成大的设计教室,做成高品质空间。环着凸字大方块安排了教学,办公以及楼梯等交通空间和厕所等辅助空间。

2、功能分区:

建筑对功能的要求相当复杂,既有不同类型的讲课教室,绘图设计教室,素描教室,幻灯教室,又有功能要求很高的物理实验室,还有系图书馆,资料室,模型室,摄影师,计算机室,办公室等以及多功能报告厅。这些空间不仅面积差异大,而且功能之间还有各种联系,同时投资也很有限。面对这一问题,彭先生由外而内,先确定外部轮廓,再安排内部功能,办公集中在东边,教学教室置于西侧与环绕中庭布置,南北向开窗。中庭的引入很好地解决了通风和采光的问题,而这个中庭也成为建筑的亮点和灵魂。

3、流线组织与人流疏导:

一层东西方向开门作为疏散口,左右对称有两部楼梯,分别位于凸字对称的两个拐角处,西边楼梯对面有电梯,可直达六层。由于中间为中庭,采光良好,人们在围绕中庭活动时,移步换景,而且会和三个方向直接呼应,形成对景,富有趣味性。另外,这样一目了然的设计也让流线更加清楚明了。

关于建筑系馆的改建:

由于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的建筑面积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学校决定对其进行“加盖改建”。扩建部分总面积960平米,从一层至六层分别设建筑模型室,多媒体展示中心,控制室及信息管理中心,两个数字化教室及报告厅。改建理念简单说就是把一个玻璃盒子嵌入原来的中庭之中,新旧建筑关系“同构异质”、相互穿插,以一条弧线墙分割出一个实体和一

个反月形天井,但是同时,填空加盖造成了采光通风上极大的不便利性,中庭部分只能靠少量天光采光,灯需要常开;四周围的建筑采光也受到极大影响。当然同时,由于一些细部处理得当,也造成了一些丰富有趣的空间。

关于改建,大家意见很多,很多人极端地认为中庭是原建筑的灵魂,如果堵上了无异于毁灭了建筑,当然也有持乐观态度的。在随后进行的满意度调查中针对的群体为建筑学院师生,即可以长期使用建筑馆,对建筑馆改造前后馆内环境有一定认识和切身感受的群体。(见表1)

表1:被调查者基本资料数据表

将问卷调查所得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对总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时发现,年级这个变量所具有的相关性比较高,所以重点以年级对其他影响因子的比较进行分析,推导结论。以一层模型室为例,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于一层模型室满意度最高的是空间大小(4.05分),满意度相对比较低的是自然采光和通风情况。因为没有自然采光,此项满意度低情有可原,但是通风欠佳不容忽视,其中三年级对其评价最低(1.65分),可见三年级对一层模型室采光和通风要求较高。通过进一步了解,发现三年级同学从课业方面的要求来说相对其他年级更需要在模型室工作,所以对于一层模型室的通风情况必须加以重视,适当改进。

依此类推对改建后的建筑馆内各部分都进行了调研,通过满意度这种主观评价方式,提

出了建筑馆改造后哪一部分最成功,哪一部分依然存在不足。

家的“难堪”

当然,家在让我们自豪的同时,也有难堪的一面,设计时未考虑到的、因为改建造成的、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再适用等很多问题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便利性。举例如下:

1、其他学院的人常常反应进了建筑系馆找不到厕所和楼梯,这是因为楼梯间设在了两边走道尽头,由于中间部分的完全遮挡而十分隐蔽;

2、一层和六层没有卫生间,大家必须上或下一层楼后才可找到,而且卫生间由于尺寸问题,私密性很差,给师生带来困扰; 3、601等教室东西开窗,通风很差且有西晒,到了夏天,非常闷热,难以使用;

4、三楼计算机室的大柱子,总要把很多人的视野遮挡的严严实实,给教学带来不便;

5、平面安排很复杂,很多人会在其中“迷路”;

6、新增部分与老建筑之间的过道太窄,近乎不能使用;建筑内部缺乏亮点,平淡无奇;

7、另外,由于年代久远,建筑外表皮的贴砖很多发生了脱落,影响了建筑的外观效果,很多人都说“咱系馆真是只能远观啊”;

8、内部设施很多也老旧,跟不上时代,例如“老爷电梯”,不但慢而且小,总能看见电梯前站满了等候的人,甚至堵到了楼梯口;教室空调总不能开等等;

9、很大很粗的柱子竟然堵到了报告厅的大门口,人流稍大就会在门口造成阻塞与拥挤;

10、露台设计了很多,却全都封闭没有使用,造成浪费;

11、有很多空间没有收拾,显得乱七八糟,例如一层南边楼梯间处和北侧没有采光的楼梯间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不甚满意的地方,也是家的“难堪”。产生这些小问题的原因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改建中的不合理性,但是不能否认,改建还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建筑人所面临的问题,不应得到全盘的否定。

参考文献:《天津大学建筑馆中庭改建》荆子洋 卞洪滨

《限制与改造》彭一刚

《限制与改造》续篇 彭一刚

篇3:论建筑系馆的空间设计论文

一、中国国民党党史馆由兴到衰的过程和原因

参观中国国民党党史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 中国国民党当局非常重视档案工作。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与中国国民党政权一样, 经历了由大陆到台湾、由地位显赫到“寄人篱下”、由盛到衰的历史演变。

中国国民党党史馆的前身为1930年1月成立于南京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 其主要任务为掌理国民党党史史料的编纂及重要文献保管事宜, 属于国民党中央的一级部门, 也就是一个正部级机构, 它的办公室场所与党中央在一起。1948年底, 国民党在大陆的政权行将崩溃, 因时局关系, 国民党中央像对待黄金、国宝一样对待党史馆的馆藏资料。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将所藏的大批重要档案史料迁往台湾。迁往台湾后, 国民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先是定居在南投草屯, 1979年4月迁至台北市市郊阳明山上的阳明书屋。

阳明书屋位于阳明山的中兴路上, 原名中兴宾馆。它和阳明山上的草山行馆 (蒋介石的夏日避暑行馆) 、阳明山庄和中山楼几处建筑群, 逐渐成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实际的行政决策中心。蒋介石1970年搬入中兴宾馆, 这里便成为他与夫人宋美龄夏日暂居地以及接待中外宾客的场所。

1975年4月蒋介石去世后, 中国国民党党史会将办公地点及党史资料迁移至中兴宾馆, 而“总统府机要室”掌管的“大溪档案”也集中至中兴宾馆地下室管理, 同时将此处布置成陈列国父孙中山、蒋公及开国先烈、先贤历史文物的纪念馆, 并改称为“阳明书屋”。可见, 中国国民党对党史档案工作的极端重视。至1996年, 决定将阳明书屋建筑物及管理权捐赠内政部, 转交阳明山国家公园管理处, 并由管理处于1997年4月间完成私有土地征收事宜, 同年9月26日进行捐赠移交仪式。从此, 阳明书屋不再是国民党的禁地, 而成为游人如织的阳明公园, 对外开放。笔者正是在台湾开放大陆游客赴台后, 能够来到这个昔日神秘的地方考察。

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在阳明书屋历经20余年, 于1998年10月再迁至台北市政治中心区中山南路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七楼。能与自己的党中央办公地方放在一起自然是幸运的、有地位的。然而, 随着台湾政党轮替的时代风云变幻, 国民党党史馆也由地位显赫到地位下降, 由盛变衰。2000年中国国民党竞选失败下台后, 作为党史史料保管与研究部门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其地位也由国民党中央的一级部门降格为二级部门, 定名为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 人员与机构亦大幅缩减。

更为令人感慨的是, 至2006年3月, 国民党丧失中央党部大楼所有权, 易主为台湾长荣集团。该集团以张荣发文教基金会名义, 花费23亿元台币购得大楼。国民党党史馆面临“居无定所”“寄人篱下”的惨状。根据协议, 大楼的其中两层免费供给国民党党史馆等继续使用10年。同年6月, 国民党中央党部迁往台北市八德路二段的八德大楼, 党史馆则留在原地, 与中央党部分离, “寄人篱下”。至此, 我们很清楚地看到, 中国国民党党史馆的衰败, 完全由执政党地位的丧失而致。

二、中国国民党党史馆的鲜明特色

与大陆的档案馆、图书馆、党史馆相比较, 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第一, 机构精简。被誉为“中国现代史史料典藏和研究重镇”的中国国民党党史馆, 其工作人员只有4人, 这简直不敢令人相信。其中原因, 当然与国民党的执政兴衰有直接关系, 随着执政的兴衰而增多或减少。但总的来说, 国民党党工人员和党史馆的工作人员, 一直都很精简。全盛时期, 国民党党工人员只有600人, 党史馆最多时也只有40多位工作人员。2000年国民党下台后, 国民党中央逐步实施瘦身计划, 党工人员减至100余人, 党史馆工作人员也随之精简, 到2005年只有4位专职人员。从40多人到4人, 也就是十之九去。党史馆现任主任为邵铭煌。我们在参观时, 他特意出来会见了大家, 并合影留念。

第二, 职能明确。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具有多重职能:一是保管中国国民党党史史料。保管的档案主要是国民党成立以来中央各组织机构的文件, 总数量达300万件以上;二是研究党史史料。党史馆工作人员一边保管史料, 一边利用史料进行学术研究;随着党史馆的对外开放, 它又增加了第三个职能, 即为民众提供史料服务。

第三, 分类科学。在长期的党史馆建设中, 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探索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 用制度来保障馆藏的安全, 用制度来保障馆藏的不断丰富。该馆史料丰富, 总数量已达300万件以上, 而且都是原始档案, 所以价值极高。根据档案内容来分, 包括国民党党史沿革档案、党务会议记录及组织专档、特种档案、重要人物档案和图书资料等五种。根据档案形式来分, 包括文献、实物及照片 (图片) 三类。有“百年老店”之称的中国国民党, 溯其源头, 当始于孙中山在1894年11月创立的兴中会, 中间又分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几个时期。举凡中国国民党创建、革命发展与全国执政各时期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所形成的重要党史资料, 党史馆均有收藏。我们参观了部分档案资料, 深为惊叹, 包括国共合作时期的许多细节问题的档案, 比如, 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参加国民党一大会议的补助金发放明细表, 都保存得非常完整、清晰如故。有许多档案, 在大陆是找不到的, 甚至是不敢想象的。

第四, 利用得当。档案是反映过去的历史, 研究历史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宝贵资料。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之所以那样高度重视档案资料的保管, 就是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档案。不仅自身进行有关研究, 而且实行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由于该馆的收藏大都是原始档案和原始资料, 因此, 对研究中国国民党党史和1949年以前的近代中国历史而言, 都是不可缺少和极为珍贵的一座宝库。其中1949年以前的部分, 绝大部分已对外开放, 并已有部分资料得到整理出版、影印或制成缩微胶片, 供各界研究者阅读参考。如党史会已出版了《革命文献》、《中华民国史料丛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中国现代史史料丛刊》等大型史料丛刊。未出版的部分, 可以直接到党史馆查阅。但所需档案, 除已是当时公开出版物 (如当时的报纸、期刊等) 或是部分油印件可以复印外, 其余只能笔录或用电脑输入。

该馆工作人员给我们展示了国共合作时期的许多珍贵资料。这一时期的资料, 不仅是国民党本身的, 就是共产党人的活动记录, 都非常全面。这给我们很多启迪。我们在保存国民党方面的资料和历史文物, 应该以何种态度去对待。

三、中国国民党党史馆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国民党党史馆的历史变迁、馆藏特色, 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启示一:丰富馆藏和各种历史陈列, 标志着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一体性。从某种角度来看, 中国国民党党史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史。虽然它在政治上与大陆的党史馆和档案馆等馆藏有着不可否认的差异性, 但从客观上来说, 它是一条连接两岸的历史纽带。任何人想否定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割断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只要从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来看, 就根本做不到。

启示二:中华文化联结着两岸人民。从文化角度来看, 中国国民党党史馆所承载的这段中国近现代史, 与当前台湾使用的中国汉字文化是相一致的, 就是说, 他们一直保持使用中国传统的繁体字。正因为如此, 当前的台湾民众和执政当局, 都会从这个角度来自我标榜自己的中华文明正统地位, 而大陆经过文字改革, 有很多文字台湾人民不认识了, 对新中国的中华文明感到生疏了。所以, 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在保留中华传统文明方面的历史作用, 具有潜在的特别功能。

启示三:党史文化联结着两岸人民。从政治角度来看, 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一代伟人孙中山, 已经从无形中成为联结两岸人民的重要精神纽带。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 是过去、当前和今后中国大陆和祖国宝岛台湾共同尊崇和敬仰的一代伟人。在台湾, 孙中山、蒋介石被称为伟人;在大陆, 孙中山、毛泽东等被称为伟人。大陆和台湾的一些重大纪念活动, 都会有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出现。参观中山纪念馆后, 我们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并由此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宝岛与大陆的一体性和不可分离性。深深感到, 两岸人民本来就是一家人, 何必这样分家?

篇4:素食馆的禅意设计

一树一菩提!

于闹市中,感受心灵涤荡。

处方寸间,体味静雅素食。

近年来,越来越多以素食为主题的餐厅相继出现,并成为餐饮界一匹异军突起的黑马。提倡吃素,古已有之。按中国古老传统:素食养身、有益健康、正心修德。生活大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说:“吾谓蚀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渐近自然也。”

然而,素菜馆如何设计?却对设计师提出了挑战。如何简单而不简陋?如何保持禅味同时又不失热闹?这一切都考验着设计师的设计智慧。素食馆的设计理念中,最重要的是要贯穿一种简单而大方,素雅而质朴,文化感强,禅意氛围浓厚的理念。为此,设计师不宜浓墨重彩,反倒要寓意于无声处,在细节中见力量。

在人来车往的朝外SOHO商务区,快节奏的环境中隐藏着一个清静之所,颇有点大隐隐于市的神秘感。这片闹中取静的净土就是天厨妙香素食馆,她默默地开在喧嚣的写字楼中已有数年,用自己暗香流转的美味口碑,为写字楼里的繁忙白领们打造了一片清雅的静心之地。

设计亮点1莲花引室

在入口处,一座莲花造型的水池吸引了我们的注意,美蓉照水,莲香缥缈,莲花与佛教有不解之缘,佛菩萨就端坐于莲花座上,以涉俗利生,一尘不染。可以看得出来,这种点睛的装饰不但暗合佛意,也给一种净化心灵之感,雅致得紧,高洁灵动的莲花配上潺潺的流水声,让人舒缓身心,带来了一种安宁和悠闲的感觉。

餐饮整体的设计风格因而尽显禅意,刚踏入餐厅之中,就仿佛置身江南小镇甚浓的春意中,北京炽热的夏,已然被关在门外。这时迎上一位一身素雅的姑娘,白色上衣,踏着布鞋,浅浅地笑着迎接我们,说话都是轻声细语。都说环境造人、润物无声,在这样素朴的餐厅里,似乎只要走进去就能被熏陶出一身淡淡的气质。

设计亮点2静雅大堂

采访的时候,正是下午三四点的休息时间,所以这里的环境更显静谧淡雅,餐厅面积不大,但弥漫着若有若无的檀香,耳畔的音乐空灵曼妙,让人感觉十分的舒服,当真一派世外桃源的情境。一切显得精心而又自然洁净,高雅宜人。

之所以让人有这样的感觉,显然和这里的装修十分的简洁明快有关。黑,白、绿三色搭配,原有的水泥地铺成甲板色,沉静又让人放松。几棵两米多高鲜翠欲滴的滴水观音,为略显暗淡的整体色调增加了几分灵动之感。恰到好处的简单装饰,没有刺激感官的宣传品,给人一种朴素清淡,自然雅致的感受,让人们一进门就能静下来,身心释然。

设计亮点3人文环境

既然是素餐厅,当然要有佛教气氛以及人文氛围的设计。

所以设计师在布置餐厅时,在大厅内高高的书架上,摆满了佛学、历史、健康和儿童教育类的书籍,就连每个桌子旁边的书架或窗台上,也都是书籍,杂志和手工艺品,垂手可及。通常情况下,客人点菜后需等待几分钟,菜品才能端上桌。这里不希望浪费每一位客人的宝贵时间,希望用这些触手可及的书籍和智慧话语给大家带来有益的启示。

因为是午后的休息时间,我们在包间看到一个年轻的员工正在抄写着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弟子规》:“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原因……”,餐厅的创办人为了让更多人分享儒家文化智慧,特意请了老师每周日在餐厅举办免费的《弟子规》和“四书”学习班,并且要求员工也一起背诵抄写,在这儒雅的氛围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真有一种涤荡心灵之感。在老板看来,只有餐厅员工也具有这种禅意和古典情怀,才能由此及彼地把这份善意传递给客人。

设计亮点4通透包厢

两个不大的包间,看着舒适,敞亮,这全靠高大的玻璃墙,据说当时为了设计这堵玻璃墙,老板前后3次拆掉重做,这才有了如今这种通透灵动之感。阳光或明或暗,洋洋洒洒地透进来,心情也会随之愉悦起来,白墙上挂着大幅的字画,上书“上善若水”四个大字,十分清雅古朴。我们常觉得,食素的人在性格上可能会比较软弱,但想想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这就是“无欲则刚,上善若水”的道理。

设计亮点5妙香慢餐

天厨妙香的素食无蛋,无肉、无烟,无酒、无五辛,倡导全新素食主义。这里所有的餐具都是纯白色的,和暗红色的原木桌椅搭配,相得益彰,互为裨益。每张餐桌正中,放着一张宣传单,上面用实际数据向客人宣传素食环保节能——每周一素的低碳生活。桌上的菜单制作十分讲究,每道素菜的名字都透着佛情禅意,餐品形色味皆能兼顾。这里有一道人气很旺的招牌菜“天下有余”,看上去分明是一盆鲜香诱人的水煮鱼,入口却是嫩滑爽口的白豆腐,让人回味再三。但工作人员却说,“我们其实不希望推这个菜,太油了,不够环保。”餐厅的经营理念可见一斑。

整个餐厅似乎都在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慢餐文化”。放慢心情,在这个坐拥别致静雅的餐厅中品尝着清新健康的菜品,这种感觉脱俗而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对身体就是一种净化,身心的和谐才是健康的最高境界。

设计亮点6小麦草小清新

这是什么植物啊?我们望着柜台上一片栽培在小方盒里的清翠植物向工作人员发问。原来这一株株清新可人的小草状植物就是小麦的芽,生机勃发还带着泥土的芳香。用它鲜榨的饮料“小麦草汁”,绿色怡人,清凉舒爽,加冰入口,仿佛在口中生出无限春意。菜单上这种饮料的原料配方则别出心裁地注明:农科院种子+阳光、空气和水,想起来就感觉无比清新。

设计亮点7匠心独具的细节

除了餐厅中,一些随处可见的小细节,同样令我们备感暖心:用干植物做成的简单花艺,体现着创办人的生活情趣;制成桃心形的普洱茶饼,古朴之中透着一丝俏皮;在餐厅门口摆放的卡片,佛经和书籍,人们可以随意取阅,在感受素食魅力的同时,了解素食文化,获得一种健康的饮食理念;在天厨妙香自办的刊物《素锦》中,除了介绍自己店中的特色,还有一个“素食同业推荐”栏目,专门介绍同行业的素食馆,而在刊物封底一整页都是北京素食餐厅名录,有店名、电话,地址,甚至还画了一张分布图。这种希望“对手满天下”的豁达精神,正是对素食餐厅博爱,包容、简单质朴理念的最好诠释。

天厨妙香的环保设计细节

天厨妙香不仅提倡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还提倡环保理念,他们的环保理念在一些小事中表露无遗。

◆拿起饭桌上晶莹剔透的牙签,居然并不是木质的,而是以番薯绿豆粉和玉米粉为原料,制成的淀粉牙签。牙签虽小,但几乎是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使用物品,使用人群的基数庞大,无形中浪费了许多地球资源。淀粉牙签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这种新型的小牙签具有不容忽视的大作用。

◆后厨的原料全都摆放整齐,并且都是质量合格,有正规厂家的小包装产品,保证食品安全。同时,天厨妙香还经常搞“厨房开放日”活动,这对于餐饮业来说确实是需要一些勇气的。

◆在每月的28号,天厨妙香还会举办“惜福日”活动,旨在节约粮食,如果在这一天你来到天厨,并将所点的食物全部吃完,便会在一张精心设计的惜福卡上得到一个“福”字,并有小礼物送出。当然,节约不是靠这每月一天完成的,这一天只是个样板,带动每个人培养起节约意识,杜绝浪费的风气,当然这是需要长期去做的事情。

◆服务生在客人用餐快结束的时候会问上一句:请问还要加茶水吗?而不是一味添满茶水,节约的理念贯彻得如此彻底,让人心里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总结:素食馆的设计重点

素食是一种生活姿态,但它绝非哗众取宠地做给人看,而是发乎内心的品位与豁达。在这沉心养性的素食馆中,我们暂时远离都市的喧嚣,静静地体味这素朴悠然的饮食理念健康、平淡,清净,平和。

为了达到这一切,素食馆的设计理念中,最重要的是要贯穿一种简单而大方,素雅而质朴,文化感强,禅意氛围浓厚的理念。为此,设计师不宜浓墨重彩,反倒要寓意于无声处,在细节中见力量。

篇5:论建筑系馆的空间设计论文

我国现代的展示设计已经凸显出一定的特色风格,常见的包括回归式风格、统一性风格等。近年来在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背景下,校史馆空间展示设计中人们大量运用视觉虚无化风格,充分利用影视播放设备将相关的信息以声像的形式投放到大面积的展墙上,代替传统的展板展示,不需要使用更多的展板,非常经济环保,适应生态学的要求。校史馆的展示空间是多维空间,多维空间有折面、水平面、球面和弧面等组成,为了取得良好的展示效果,突出高校的特色,要合理设计展示空间,处理好展品和空间的关系,确保展品陈列的形式和空间的样态满足人们的视觉基本要求。

2.2展具设计

生态视角下的校史馆空间展具设计要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展示效果,展品的陈列离不开展具,常见的展具包括展板、展架和展台、橱柜等,展具的材质、工艺、色彩和肌理等要符合整体校史馆的风格,展具的尺寸要能够和人体的工程学要求相适应,能够更好保护展品和陈列展品,通过展具的组合形式和造型来突出展品的特征和特色。从生态学的角度考虑,所有的展具设计要拆卸安装方便,容易操作,并且结构要合理、简单,应该尽量采用美观、简洁和轻质的标准化材质,遵循经济实用的原则,尽量降低展具的成本,加强对展具的`多次利用,避免采用一次性的展具,做好展具的循环利用和回收利用[3]。

2.3装饰与绿色设计

在校史馆的装饰设计中,音响和影视设计非常关键,通过良好的音响设计可以调节参观者的情绪,丰富空间,同时烘托气氛。但是校史馆中的音响数量不能设置太多,并且音响播放音乐的时间要严格控制,音响播放的音乐要合理选择,音乐要和校史馆的空间主题相适应。校史馆中的影视设计能够丰富信息的含量,强化展示的信息,增强展示的亲切感。此外还要做好绿化设计,通过绿化设计来活化空间,净化室内空间的空气,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营造一种良好的艺术氛围。校史馆空间绿化设计主要利用水、植物、石头等自然材料来美化室内的空间,室内绿化设计应该从风格、色彩和形态等方面和室内的环境协调好,起到回归自然和锦上添花的作用。

3结语

高校校史馆空间设计是高校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现代人们非常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因此高校校史馆空间设计中,应该做好绿色设计,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制定设计措施,确定校史馆的空间设计风格,处理好环境和空间的关系,展具设计遵循经济实用的原则,重视绿化设计,通过绿化设计来净化空气,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1]毛颖.高校校史馆室内空间照明生态设计分析[J].时代报告,,22(8):102~103.

[2]王星岩.北京市大学校园绿化空间的生态化设计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篇6:论现代城市建筑设计

论现代城市建筑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在大量的`城市建设实践过程中凸显了诸多问题,城市建筑与城市相互之间的脱节就是其中重要的问题之一.文章从城市建筑设计出发,寻求缓解建筑与城市之间矛盾的办法,探索促使二者有机契合的有效途径.作 者:潘贤 作者单位:广州南方电子工程设计院,广东,广州,510055期 刊:中国科技博览 Journal: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2010,“”(6)分类号:X2关键词: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 城市建筑 城市功能

篇7:建筑空间论的读书笔记[模版]

建筑空间论的读书笔记要怎么写呢?下面为大家带来的是建筑空间论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建筑空间论的读书笔记【1】

《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为意大利有机建筑学派理论家布鲁诺·赛维的建筑理论名著。

书中分析了西方建筑史上各种风格建筑类型的空间特点和发展过程,一再强调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和灵魂。并且对建筑做了各方面的解释,包括政治、哲学和宗教、科学、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解释,以此来探讨建筑做空间方面的解释与其他解释的关系,并得出建筑空间的解释才是建筑艺术的一种根本解释的终极结论。

因为建筑的社会内容、心理作用、形式效果都体现为空间形式,要解释空间必然要囊括建筑物的方方面面,而对建筑的各种解释最后又会回归到对建筑本质——空间的解释中来。

这本书给我教化最深的应是第四章,讲历代的空间形式。从空间的角度来分析建筑,可谓见解独到。对我而言,谈到欧洲古典建筑首先关注的会是柱式,以及如同雕塑般的精雕细琢,但赛维却从空间的角度出发,指出希腊建筑的高超之处在于将人体尺度的绝妙应用,但缺憾的是忽视了内部空间。希腊建筑神庙几乎是一座雕刻品,他的内殿简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因为宗教仪式都在神庙周围进行。例如帕提农神庙当属于“非建筑”作品,应把它作为雕刻杰作而不是建筑来鉴赏。而罗马的内部空间设计规模宏大,形式多样,这些建筑是真正伟大的建筑。古罗马的特点在于构思的静态,不论方形、圆形,其共同规律都是对称性,与相邻空间成对立关系„„

从前虽是懂得空间的意义,却不知如何构筑空间,如何去表现空间,赛维的这本书当是给我点燃了一盏明灯。

建筑空间论的读书笔记【2】

建筑空间和建筑实体相互结合形成了完美的建筑,因此建筑美也包含了空间美和实体美。实体美是外在的、开放的,空间美是内在的、含蓄的。一般说来,像国外集中型的建筑,整体集聚成庞大的体量,建筑的体量美、形体美给人较强的冲击力,在这里实体美是占主导地位的。而像中国木构架体系这样的离散形的建筑则与此相反,由于单体建筑体量不大,结构相似,建筑组群由多座单体建筑组合而成,内向庭院的整体空间景象成为建筑表现的主体,主建筑和附建筑都成了庭院空间的构成因子。在这里空间美就上升到了主导地位。中国传统建筑是土木为材所形成的木构架建筑体系,由于建筑材料自身物理属性的影响和限制,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不向超长的高度发展的体制。但建筑要满足多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就必须有满足它的足够的空间。为解决这一矛盾,中国传统建筑走上了群体组合的发展道路,通过建筑物的群体组合来延伸、扩大空间。空间组合通过引导、联系、过渡、集合、总结等方式进行,因此,人置身并行进在建筑的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的空间序列在我们面前不断呈现。

建筑,不仅用来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面且还要用来满足整个社会的各种需要。由于社会向建筑提出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建筑类型。各类建筑由于功能要求的千差万别,反映在形式上也必然是千变万化的。

组成建筑最基本的单位,或者说最原始的细胞就是单个的房间,它的形式—包括空间的大小、形状、比例关系以及门窗等设置,都必须适合于一定的功能要求。然而就一幢完整建筑来讲,功能的合理性却不仅仅有赖于单个房间的合理程度,而且还有赖于房间之间的组合。相反地,同一功能要求也可以用多种形式的空间来适应。

建筑,既然是为人提供一定的物质空间环境,而人又是不能脱离开社会而孤立地存在的,因此我们还应当看到建筑功能与社会的联系。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社会财富集中于少 数统治阶级手中,建筑作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主要是用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就是说,它首先必须用来满足统治阶级对它提出的功能要求。

一般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都必须同时满足人们对它提出的物质功能和精神感受这两方面的要求,并且以这两方而的因素作为基本内容而谋求与之相适应的建筑形式。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居于决定的地位。具体到建筑活动,正如前而已经分析过的,功能作为建筑的首要目的。它的发展不仅带有自发性,而且又与社会的发展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就成为最活跃的因素。正是由于功能的要求和推动,才促进了工程结构的发展,全部建筑历史的发展过程也雄辨地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在古代,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根本不可能获得较大的室内空间,因而就大大地限制了人们在室内活动的可能性。

近代建筑的发展也令人信服地表明了功能对于工程结构的推动作用。在扩大空间方面 协调统一性,这反映在外部形式必然符合于均衡、稳定的原则;各部分往往具有合理的形状 和比例关系,各种构件的组合往往具有强烈的韵律感„„,这些,都是和形式美的原则不相冲突的。

新的材料和新的结构方法要求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这就必然导致对于传统形式的否定,这种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这种变革。当然,新材料与新 结构的出现与建筑形式之间的统一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又是一 个创造的过程。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建筑实践活动,特别是意大利J建筑师奈尔维的许多创作,对于谋求新结构和建筑形式之间的统一性,对于我们都是很有启发和参考价值的。

在讨论功能与空间的关系时,已经具体地分析过一定的功能必须要求有一与之相适应的 空间形式。然而,能否获得某种形式的空间,却不单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而主要是取 决于工程结构和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所需要的那种空间将要变成 幻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内容和形式看成是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事物的形式是由它的内容决定的。功能既然作为人们建造建筑的首要目的,理所当然地是构成建筑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它必然要左右建筑的形式,关于这一点是确定不移的。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却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尤其不能用简单化的方法来硬

篇8:论建筑系馆的空间设计论文

摘要: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主要是指对给水管道、排水管道等进行设计。对建筑工程而言, 给排水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其不仅影响着建筑工程的供排水、水处理情况, 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工程的使用安全。与此同时, 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设计, 也是我国各个高校建筑给排水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而设计理念则是建筑给排水课程进一步发展的思想基础。由此可见, 只有合理的设计理念, 才能保证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专业性与实用性, 进而促进我国高校给排水工程专业教学的完善, 更好地满足社会与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文简单介绍了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关键要素以及现状, 并且对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主要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期进一步优化并完善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专业教学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工程; 课程设计理念; 关键要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的工程建设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建筑工程不仅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交通运输,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现如今, 建筑工程的质量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 我国各个高校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专业的教学中, 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严重影响着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的质量。为了改善这一现状, 保证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 可以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与市场的实际发展需求, 必须对给排水工程的设计理念进行研究, 明确高校给排水专业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鉴于此, 对高校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设计理念进行探究,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实际情况

为了提高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专业性以及实用性, 在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将社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1]。现阶段, 尽管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教学设计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受到种种客观因素以及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 其实际的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 目前我国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图形绘制软件的实际应用较差

由于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 使我国逐渐步入了信息化时代, 这种时代背景下,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技术的实际发展需求, 满足建筑工程施工设计要求,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要将计算机软件系统在绘制图形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2]。借助计算机不仅能够增强图形绘制的效率, 同时也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图形绘制的准确性。但是, 这种绘制方法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即计算机复制与拷贝的容易性, 极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绘制抄袭等问题。

(二) 学生自身思想认知的欠缺[3]

一般情况下, 我国大部分高校均是在学生的基础课程完成之后, 再开始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 且该课程大多开设在大三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就业、考研或者出国, 大多数学生对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均持敷衍的态度, 没有在思想层面上给予该课程足够的重视, 导致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学生上课态度散漫、敷衍了事。

(三) 课程教学缺乏创新

在这个知识即竞争力的时代, 社会上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之下, 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课程设计也要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 在设计的课程设计过程中, 采取有效措施发散学生思维, 扩展其知识面, 进而增强其创新能力[4]。但是,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最终目标, 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而进行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课程设计, 更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 使得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设计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二、高校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主要设计理念

(一) 学科交叉理念

高校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课程设计, 采用学科交叉理念,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为满足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 高校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课程设计, 加强与其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实现同类学科之间的知识互补。利用学科交叉理念进行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 需要与以下几方面进行融合: (1) 可以与土木工程学科相结合。建筑给排水工程, 主要是对建筑内部的水系统进行设计, 对其传输、净化、处理环节进行设计, 而此过程需要土木工程学科知识进行支持。在进行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时, 需要将土木工程的知识融入其中, 结合建筑市场的实际情况, 从而去优化课程内容。 (2) 可以与水利工程专业相融合。高校建筑给排水工程与水利工程在学科研究上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二者研究的对象是相同的, 都是以水为研究主体[6]。 (3) 能够与环境工程学科相融合。建筑给排水工程研究的主体对象是水循环系统, 而水循环系统对城市环境具有重大影响。因此, 再进行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时, 需要考虑环境工程, 从而去设计环保的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学科, 水环境是其主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对于水处理与污染治理, 都是水环境研究的重点。而建筑给排水工程中要对污水进行收集与处理, 需要环境工程学科的知识进行支持。

(二) 环保节能理念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高校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课程设计, 需要与节能环保理念相融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再加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 目前环保节能这一理念已经深入我国的`各行各业, 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也不例外。采用环保节能的理念进行给排水课程设计, 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 充分使用节水设备。对于给排水工程的水循环系统, 水龙头需要选择节能环保型, 水压在0.1MPA范围内, 水流量每秒在0.154L之内。水龙头的水嘴密封性要达到标准, 从而有效的控制出水量。 (2) 节能设计。热水的供应, 是给排水系统中设计的关键环节。其需要充分的利用热能, 需要考虑热能的供应方式。对于建筑实施热水的供应, 温度在60度左右最为适合。主要是由于热水能够杀死水管内的细菌, 还能够避免热能的损失, 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再进行回水系统设计时, 需要利用计算机技术, 计算ER值, 从而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3) 管材的选择。对于管材的选择, 推荐使用优质塑料的管材, 其能够避免生锈, 防止腐蚀现象的发生, 适合长期使用。值得注意的是,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手段, 不断的培养并提高学生对环保理念的认识。只有提高了认识与重视的程度, 才能将环保节能这一理念贯彻应用在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过程中, 进而更好的响应可持续发展理念, 为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保障。

(三) 设计者责任心认知

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 最重要的应该便是设计人员的责任心。责任心不仅是每一名参与设计的人员个人素养以及职业道德的一种体现, 同时也是建筑给排水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 每一项建筑、工程的完成, 最不可或缺的便是每一个设计师对该专业设计的责任心。高校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 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基础上, 也要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作为教学重点。具体来说, 教师可以选择几个生活中由于责任心缺失, 而导致建筑给排水工程出现质量问题, 进而对威胁社会以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案例进行讲解, 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设计人员责任心的重要性, 督促其自身不断增强职业道德, 进而为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提供安全方面的保障。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关键要素, 同时对现阶段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现存的主要问题:图形绘制软件的实际应用较差以及课程教学缺乏创新。在此基础上, 深入分析研究了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主要设计理念:学科交叉理念、环保节能理念以及设计者责任心认知。总而言之, 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课程设计, 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 并且根据社会与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对其进行完善与优化。

参考文献

[1]白梦竹.关于建筑给排水工程及节能理念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 (28) .

[2]封声凤, 罗金连.浅谈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的设计理念[J].经营管理者, (5) .

[3]李丹.BIM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 2016 (12) .

[4]杨冬.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设计常见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J].江西建材, 2016 (23) .

[5]钟达理, 吴黎.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四川水泥, 2015 (3) .

上一篇:一年级班会课教案下一篇:公司员工2014年安全教育培训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