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区财政发展篇

2024-08-07

年鉴区财政发展篇(共5篇)

篇1:年鉴区财政发展篇

xx年鉴《xx区财政发展篇》

2xxx年财政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区委确立的建设生态经济强区的工作部署,圆满完成了全年财政收入任务和各项财政工作目标,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财政支出保障重点突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有力的促进了我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壹、财政收支情况

2xxx年,全区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完成xxxxx万元,完成预算的100.2,较2xxx年增收xxxx万元,增长31。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是:工商税收xxxxx万元,可比增长25.6;农业税完成xxx万元,降低3.8(农村税费改革调减);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收入xxx万元,可比增长49.5;行政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完成xxxx万元,与2xxx年持平;专项收入xxx万元,可比增长27.7;其他收入xx万元;基金预算收入xxx万元。

全区财政支出xxxx万元,完成预算的99.7,较2002年增支xxxx万元,增长22.6。增资较大的主要原因:一是人员支出增加近xxxx万元;二是市财政下达专项资金较多,共计xxxx万元,较2xxx年增加xxxx万元;三是安排区重点项目和应对突发事件资金xxxx多万元。

贰、发挥财政职能,支持经济发展

2xxx年,一方面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我区的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2xxx年共争取国债补助资金xxxx万元,主要用于小流域治理、xx水库等重点建设项目。积极申报我区的优势项目,争取上级支持,市财政投入xxx万元在我区率先启动大绿工程,使我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观。同时,财政扶持有优势、有特色,并对区域经济带动较大的农业产业快速发展,拨付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工程等支农资金xxx万元。另一方面,支持和促进xx开发区等园区建设,通过财政政策倾斜和奖励等办法,引导和激励街镇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和催生了一批新的收入增长点。

三、建立公共财政,推进财政改革

依照公共财政理论,加大了财政改革力度,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已初步建立起公共财政框架。一是实行地税属地管理,建立分税制财政体制。二是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停征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在全区建立街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全区85村组的财务已纳入中心管理。三是社会保障实现规范化管理。继续完善以养老、失业、住房、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管理,确保低保资金公正公开发放,做到“应保尽保”,并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四是制定了工资统一发放办法,使工资统发制度更加完善。

四、严格预算约束,调整支出结构

2xxx年,在支出方面,坚持“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有保有压”的原则,统一实行“零基预算”,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满足了区、街(镇)两级政府正常运转,保障了重点项目支出,促进了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一是社会保障支出大幅提高。2xxx年社会保障支出xxxx万元,我区财政负担的社会保障对象已达到xxxxx人。二是科技教育支出比重稳步上升。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全年共用于教育支出xxxx万元,比2xxx年增加xxxx万元。三是大力支持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四是国债转贷项目支出明显加快。五是行政管理费支出增长势头有所减缓。

五、源头治理腐败,促进廉政建设

政府采购范围进一步扩大,实行规范化管理。出台了具体的操作规定,对政府采购的范围、计划编制、采购程序、采购方式、采购监督等整个操作过程起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进行了xx次面向社会公开论价的集中采购活动,全年采购预算xxxx万元,实际采购支出金额xxxx万元,节约资金xxx万元,节约率为13.93。

强化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加强会计监督。制定了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了收支行为。杜绝不合理支出xx余万元,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各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实行了以加强管理为主,日常稽查、专项检查、重点抽查相结合的办法,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进一步规范收费票据的领购、使用、缴销和监督管理,坚持票据领购、使用、核销登记制度,对罚没票据进行“以旧换新”,防止出现罚没收入的坐支现象。

局内廉政建设实行制度化管理。一是建立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科、所长与局领导签订《领导干部家庭廉洁责任书》;二是以预防为主,印发了《财政局2003年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重点的通知》和《财政系统预防职务犯罪的通知》,极大的增强了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

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制定了全年详细的政治学习计划,建立职工个人学习档案,并把每周三的政治学习情况当作个人全年考核的一项重点内容。开展“双为双依”学习教育活动,制定下发了《财政局干部行为准则》,鼓励年轻同志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学历教育,提高自身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注重日常的各种培训,系统的学习了wto、财政法规、办公自动化等知识。采取“送出去,迎进来

”的做法,以学习促工作,不断提高财政干部队伍素质,为更好地完成各项财政任务和开展各项财政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xxx年,财政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其中财政信息工作、人事教育统计工作、会计管理工作、预算外资金收支决算及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支统计报表、农业税收决算等工作被西安市财政局评为先进单位,会计核算中心被xx市人事局、xx市财政局评为全市财政系统先进集体。

撰稿人:xxx电话:xxxxxxxx

《年鉴《区财政发展篇》》

篇2:年鉴区财政发展篇

【概况】

2011—2015年,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全县发展总体思路,大力培育财源经济,不断加强收入征管,突出抓好资金争取,加大财政监督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财政管理绩效,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201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 亿元,较2010年的 亿元增长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亿元,较2010年的 亿元增长 ;争取中省资金 亿元,较2010年的 亿元增长 ;地方财政支出达到 亿元,较2010年的 亿元增长。

2011年初,财政局机关内设政秘股、综合股、预算股、国库股、行政政法股、教科文股、经济建设股、农业股、社会保障股、会计股、县财税监督检查办公室11个股室,行政编制18名。财政局下设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税收管理局)、企业财务管理所、生产资金管理所、财政干部培训中心(中华会计函授学校陇县函授站)4个事业单位,代管县级机关会计核算中心、县政府采购中心2个县属事业单位。2013年4月,撤销县级机关会计核算中心,组建县国库集中支付局,隶属财政局领导;县人民政府采购中心更名为县政府采购中心,县生产资金管理所更名为县生产资金管理中心。2013年9月,契税、耕地占用税征管职能移交

地税局,农业税收管理局机构撤销。2015年,县政府办下发财政局“三定”方案,核定财政局主要职责是:⑴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财政、税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拟订本县财政、预算、国库管理、政府采购、地方税收、财务会计、国有资产管理、政府债务管理方面的制度和办法,按规定报请上级批准后监督执行。⑵拟订财政发展规划、计划,编制并组织执行政府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检查预算执行情况,编制决算。⑶受县政府委托,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全县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财政决算。组织制定经费开支标准、定额。负责审核批复部门(单位)预决算,全面公开预决算信息。指导镇财政管理工作。⑷按照规定权限,审核并上报我县地方税收的减、免、缓事项。⑸负责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按规定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及其他非税收入。管理财政票据。承担彩票管理有关工作。⑹负责财政国库管理工作,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负责监督管理政府采购工作。⑺负责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经费管理、基本建设预算审批。承担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的征集、更新及申报工作。负责财政资金的分配、拨付、监督和绩效管理工作。负责全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工作。⑻组织实施社会保障资金(基金)财务管理制度,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县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及医疗卫生支出。⑼负责统一管理政府内外债务,按规定管理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赠)款。⑽按规定管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负责资产调拨、清

查登记、报废、核销的审批工作。负责罚没财物的处置工作。⑾负责县本级企业国有资本收入和支出管理。组织实施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负责管理政策性金融业务和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⑿负责管理全县会计工作,宣传贯彻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监督和规范会计行为,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和会计信息化。⒀监督检查财税法规、政策执行情况,承担财政收支预算执行、财政资金绩效、重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会计监督检查工作,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⒁完成县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核定财政局机关内设政秘股、综合股、预算股、国库股、行政政法股、教科文股、经济建设股、农业股、社会保障股、会计监督股10个股室。核定财政局行政编制16名。财政局下设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库集中支付局、财政干部培训中心、企业财务管理所、生产资金管理中心5个事业单位。代管1个县属事业单位县政府采购中心。2015年12月,局机关及下属单位共有工作人员88人。

2011—2015年,财政局连续五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市级平安单位、市级园林式单位荣誉,2013年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受到财政部通报表彰,2015年荣获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全国第二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命名,先后13次受到省财政厅表彰,连续五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组织收入】

大力培育煤炭、乳业、烤烟以及房地产、新能源等骨干财源,不断完善抓收入目标责任制,全面推行综合治税,切实加强税收及非税收入征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2011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较上年增长 %;2012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增长 %;2013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增长 %;2014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增长 %;2015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 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较上年增长 %。【支出管理】

强化预算约束,优化支出结构,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工资、保重点、保稳定、促发展。2011年,全县地方财政支出 亿元,较上年增长 %;2012年,全县地方财政支出 亿元,增长 %;2013年,全县地方财政支出 亿元,增长 %;2014年,全县地方财政支出 亿元,增长 %;2015年,全县地方财政支出达到 亿元,较上年增长 %。【资金争取】

充分发挥财政部门职能作用,加强与省市业务上级的联系、沟通,坚持不懈地做好转移支付资金争取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各业务部门建立项目库,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及专项资金争取工作。2011年,共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及项目资金 亿元,较上年增长 %;2012年,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及项目

资金 亿元,较上年增长 %;2013年,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及项目资金 亿元,较上年增长 %;2014年,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及项目资金 亿元,较上年增长 %;2011年,共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及项目资金

亿元,较上年增长 %。

【重点项目融资】

完善陇县国有资产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平台,采取BT、BOT、PPP模式、银行贷款等多种途径,积极开展重点项目融资工作,破解发展资金不足难题。20

年,为 融资 万元。2014年,为关山快速旅游干道建设融资 万元。2015年,为关山景区开发建设融资 万元。【支农惠农】

认真落实各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通过惠农补贴“一卡通”信息系统,及时将退耕还林、粮食综合补贴、良种、地膜玉米、农机具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兑现到位。2011年,共发放各项涉农补贴资金 万元,2012年发放 万元,2013年发放 万元,2014年发放 万元,2015年发放 万元。及时安排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园区建设、畜牧养殖基地、小水重点县、小流域治理、天保工程、移民搬迁、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扶贫开发等重点项目资金,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2011年,全县共安排农林水支出 亿元,较上年增长 %;2012年安排农林

水支出 亿元,增长 %;2013年安排农林水支出 亿元,增长 %;2014年安排农林水支出 亿元,增长 %;2015年安排农林水支出 亿元,较上年增长 %。【支持社会事业发展】

及时安排中小学危房改造、班班通、农村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县体育场建设等项目资金,提升全县教育、体育、文化设施装备水平。及时安排资金,全面落实各项教育免费、救助、资助政策,实施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免费开放,不断提高教育、文化、科技事业单位经费保障水平,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发展。2011年,全县共安排教育、文化、科技支出 亿元,较上年增长 %;2012年安排 亿元,增长 %;2013年安排 亿元,增长 %;2014年安排 亿元,增长 %;2015年安排教育、文化、科技支出 亿元,较上年增长 %。【支持保障改善民生】

及时拨付资金,支持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大病救助、城乡低保、临时救助、困难抚恤、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性住房、住房公积金、就业培训、创业扶持等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2011年,全县共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支出 亿元,较上年增长 %;2012年安排 亿元,增

长 %;2013年安排 亿元,增长 %;2014年安排 亿元,增长 %;2015年安排 亿元,较上年增长 %。【支持副中心城市建设】

多方筹措资金,大力支持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和启动了滨河大道、景观水面、社火文化广场、集中供热、棚户区改造、东部商务区、南岸新城、工业园区建设等一批重点项目,县城整体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及时安排资金,支持实施快速旅游干道、关山景区开发建设、龙门洞景区提升、秦源文化产业园等重点工程,提升县城文化品味,加快了旅游产业发展。2011年,全县共安排城市建设、旅游开发方面的支出 亿元,较上年增长 %;2012年安排 亿元,增长 %;2013年安排 亿元,增长 %;2014年安排 亿元,增长 %;2015年安排 亿元,较上年增长 %。【财政监督检查】

认真开展财政供养人员核查、小金库专项治理、财政资金安全大检查等活动,组织开展专项资金、专项经费检查 次,对 个预算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检查,共查处、纠正违规问题 起,进一步规范了全县财经秩序。抓好依法理财试点工作,2014年9月顺利通过省财政厅组织的检查验收。坚持抓好财政系统内审、规范权力运行工作,确保了财政干部、财政资金“双安全”。【落实八项规定精神】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县实施意见精神,修订完善财政局机关管理“十项制度”,制订下发全县公务接待、会议费、差旅费、资产配置等管理办法,建立“三公”经费月报制度,加强监督、厉行节约,坚决控制“三公”经费、会议费等一般性支出。2013年全县“三公”经费支出 万元,较上年减少 %;2014年全县“三公”经费支出 万元,较上年减少 %;2015年全县“三公”经费支出 万元,较上年减少 %。【会计基础管理】

坚持搞好会计从业资格证管理、会计人员教育培训、会计准则制度贯彻落实工作。2011年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 人,会计人员教育培训 人次;2012年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 人,会计人员教育培训 人次;2013年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 人,会计人员教育培训 人次;2014年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 人,会计人员教育培训 人次;2015年办理会计从业资格证 人,会计人员教育培训 人次,到年底全县持证会计人员达到 人。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从2014年开始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建立了完整的预算编制体系。从2014年开始,大力推行财政预决算及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信息公开,到2015年,全县财政预决算及部门预决算、“三

公”经费信息全部通过县政府网站向社会公开。从2015年开始,推行零基预算改革,打破了基数加增长的预算编制模式。从2014年开始,根据省、市统一部署,对连续结转两年以上的专项资金、项目实施结余资金全部收回财政统筹安排。通过逐项目核查、清理,2014年共盘活存量资金 万元,2015年盘活存量资金 万元,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2011年9月,召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动员会,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由原来8个单位扩大到19个单位。2012年9月,县政府召开全县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扩大到县级所有预算单位。2013年,撤消县级机关会计核算中心,组建国库集中支付局,原核算中心代管的记账业务全部交回各预算单位。同年,公务卡系统开始上线运行。2014年,将各镇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实现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覆盖。结合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全面清理、合并财政专户和各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共撤消、合并财政专户 个,撤消各预算单位银行账户 个。到2015年,全县国库集中支付资金额达到 万元,利用公务卡办理业务 笔,涉及资金 万元。【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建立政府采购预算,全面公开政府采购信息,依法规范

政府采购流程,积极推行电子化采购,做到公平采购、阳光采购。2011年政府采购 笔,资金额 万元,平均节支率 %;2012年政府采购 笔,资金额 万元,平均节支率 %;2013年政府采购 笔,资金额 万元,平均节支率 %;2014年政府采购 笔,资金额 万元,平均节支率 %;2015年政府采购 笔,资金额 万元,平均节支率 %。【非税收入管理改革】

2011年11月,省财政厅在我县召开了非税收入征缴系统培训会。随后,我县确定在13个单位开展非税收入征缴方式改革试点。2012年6月,非税收入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全县 个预算单位实施了非税收入征缴方式改革。到201 年,全县 个执收单位全部按新的管理方式运行,当年共完成非税收入 万元。【农村综合改革】

坚持抓好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和资金管理,2011年实施“一事一议”项目 个,完成投资 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 万元;2012年实施“一事一议”项目 个,完成投资 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 万元;2013年实施“一事一议”项目 个,完成投资 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 万元;2014年实施“一事一议”项目 个,完成投资 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 万元;2015年实

施“一事一议”项目 个,完成投资 万元,其中财政奖补资金 万元。加强镇财政所管理,规范镇村会计集中核算,2013年经省财政厅检查验收,全县12个镇及关山管委会财政所全部建成标准化财政所。大力开展农村干部、财务人员惠农政策、会计业务培训,五年累计培训 人次。【公务用车改革】

2015年 月,县委、县政府启动公务用车改革,专门成立公务用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财政局。经调查摸底,全县共有公务用车 辆,列入第一批改革范围的共 辆。6月底,各单位除保留一辆应急车外,其余车辆全部封存。12月,经过充分论证、测算,研究制定并上报了我县公务用车改革实施方案。【国有资产管理】

各预算单位核销、调拨固定资产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严格依法、依规处置企业国有资产,杜绝国有资产流失。督促各预算单位将资产变动信息及时录入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做到账实相符。2015年底,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总额 亿元,其中土地资产 亿元,房屋 亿元,其它资产 亿元;县属企业国有资产总额 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总额 亿元,负债 亿元。【农业综合开发】

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职能由县扶贫办移交财

篇3:年鉴区财政发展篇

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支出政策

1.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为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硬件环境。首先必须要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区域开发的战略意义。其次, 依照分阶段实施不同区域政策的思路, 目前应该把省里的区域开发资金, 集中用于落后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考虑到省里资金的合理分配问题, 在进一步提高省政府投入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比重的同时, 可进行方法上的创新。比如, 采取将这笔资金改作为政府利息补贴, 或社会投资补贴的形式, 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两翼和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2. 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投入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改善地方社会公共服务状况。当前, 我省区域差距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 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区“省民待遇”差距悬殊。要不断缩小这种差距, 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就必须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及时调整财政投资方向, 优化支出结构,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事业的投入。在目前体制下, 应通过更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 逐步使不同地区的居民均可享受到水平大体相当的基本社会福利或公共服务。为此建议:第一, 根据国家的工资政策和两翼、山区市县的平均收入水平, 参照省级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水平, 核定人员经费的最低标准, 这样有利于留住人才和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第二, 设立社会发展转移支付, 主要是对落后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国民教育、社会保障、区域危机管理等, 通过省里专项资金转移支付, 提高应有的服务水平, 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在社会发展上的全面差距。

3. 支持珠三角产业园区转移的投入

积极推动珠三角产业转移。通过“环珠三角”的理念, 积极引导和促进珠江三角洲产业向山区转移。由东西两翼和山区提供土地和劳动力, 由珠三角地区提供资金和技术共建工业园区, 通过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的创新机制, 鼓励资源型等产业从珠三角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转移。同时, 省政府应该在东西两翼和山区规划、建立相应的产业转移园区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 配套一定的财政拨款、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政策, 引导珠三角的企业在产业转移上尽可能向这些地区转移。

4. 提高劳动力技能素质的投入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劳动力是一个重要因素, 而劳动力技能素质的高低更是关键。通过在东西两翼及山区一些地区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 建立示范性高中、构建东西两翼及山区高中教育发展新机制, 并建立服务全省的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建立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机制, 建立全方位的人才流动机制等各种有效手段, 全面提高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劳动力素质。

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收入政策

1. 实行更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的分税制

1994年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后果是“财权上升, 事权下放”, 不仅增强了对地方政府收入的控制, 而且转嫁了大部分支出责任,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建议: (1) 进一步理顺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政府间的财权与事权关系, 合理划分各级收入。实行更为科学、合理的税种划分办法和转移支付方式、技术。 (2) 必须建立以县级政府为核心转移支付对象的规范的地方转移支付体制。规范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逐步构建县级最低财力保障机制。 (3) 将“各自为政”的部门转移支付并入政府转移支付体系, 由财政部门基于统一的预算框架和政府的整体战略目标, 实施集中统一的政府间转移支付。

2. 由省财政承担欠发达地区出口退税

从2004年起, 国家实行新的退税政策, 其总体指导思想为“新帐不欠, 老帐要还, 完善机制, 共同负担, 推动改革, 促进发展”。其中, 一项重要的措施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的出口退税新机制, 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 对超基部分的应退税款, 由中央和地方按75%和25%的比例共同负担, 完善出口退税机制。新的出口退税机制虽然能够极大的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 但此措施势必加大地方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财政压力而引发新的问题。比如我省的揭阳等市基本上需要向省级财政借钱才能维持基本的运转, 根本无力支付这部分支出。建议省政府在贯彻中央的出口退税政策时, 分类指导, 对于我省东西两翼和广大山区实行特殊政策, 由省财政承担其出口退税的税金, 加大对我省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支持, 鼓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 扩大出口。

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1. 进一步施行激励性转移支付政策的同时,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一般转移支付

改革过去完全按基数法进行地方政府间财力分配的做法, 实行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政策, 建立“确定基数, 超增分成, 挂钩奖罚, 鼓励先进”的激励型转移支付机制, 促进县市经济的发展。同时, 还要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目前我省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相对很小, 这就使转移支付对欠发达地区进行财政扶持的作用难以发挥。加大一般转移支付力度, 扩大其规模。现阶段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以现有的转移支付额度为基数, 按固定额度逐年递增;二是按一定比例与省财政可供财力挂钩。相对而言, 第二种方法较有弹性, 省财政集中的财力越大, 用于地区财力均衡的力度越大。另外, 还要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利用财政工具对市场需求进行直接启动, 运用特定区域的政府投资和政府采购, 直接启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需求, 促进这些区域经济增长和整体经济的区域性结构转换。

2. 进一步完善对口支援, 建立稳定可靠的横向转移支付

我省现时的转移支付是以省的纵向转移支付为主, 同时也应该适度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的横向转移支付。我省珠三角与两翼山区的市县间经济协作一向具有较好的历史基础, 建议省以原有的经济协作关系为基础, 组织珠三角与两翼山区的各个市县建立市县间的转移支付制度。市县间转移支付制度应当以对项目的专项补助为主, 尽量达到双方互补、共同受益的效果。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口支援, 即经济发达或实力较强的一方对经济不发达或实力较弱的一方实施援助的一种政策性行为, 是由省政府主导, 各市县为主体的一种模式。

3. 建立专项扶贫开发转移支付

建立对欠发达地区的专项财政转移支付, 主要用于对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科技、扶贫、社会保障、农业开发等重要事业发展的投入。而对于专项转移支付要在解决事权的基础上控制规模, 优化结构。现存专项转移支付种类名目繁多, 管理混乱, 要对这些项目进行归类合并, 进一步简化结构。另一方面要加强专项转移资金的监督、审查, 防止资金被截留挪用, 提高透明度有利于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分配、使用的全过程监管, 完善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制度。每一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设立、审批和分配, 要做到有合理明确的分配依据、有操作规程, 坚持公开、公正、透明、效率的原则, 保证专项资金真正用到提供特定公共服务上来。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预算政策

设立“区域协调发展委员会”或“区域协调发展基金会”, 或类似的区域开发的统一协调机构或基金会, 以协调政府部门开发欠发达地区的工作, 并通过集中掌握开发基金, 负责开发计划的落实执行。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大大减少以往在山区扶持中, 因省直职能部门资金分割而出现“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情况, 体现集中财力解决主要矛盾的区域开发导向。更为关键的是, 这样可以更好避免项目或资金运作过程中, 上级部门“设租”和下级单位“寻租”的弊端, 提高援助基金的使用效果。

为体现工作的中立性和超脱性, “区域协调发展委员会”可以由省里一位主要领导挂帅, 省发改委牵头, 会同财政、教育、科技、交通、水利、环保等主要部门组成, 负责两翼和山区开发的统一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工作。“区域协调发展基金”由“区域协调发展委员会”委托省财政厅代管, 所有项目和资金集中调配, 统筹使用。而基金来源可以考虑一是省财政每年一般预算的3%拨入, 二是省财政每年发行的一定的区域发展建设公债, 三是可以考虑发行区域发展建设彩票。另外, 考虑到我省东翼、西翼、北部山区的区域差异, 可以在统一的区域开发协调机构和基金会下面设立相应的分支机构, 更有利于工作的进行。

参考文献

[1]王金波: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财政政策的支持.科技创新导报, 2007 (32)

[2]彭月兰陈永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思路.财政研究, 2004 (12)

篇4:年鉴区财政发展篇

吕悦:好的。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开展工作的第一年。中设协将加强行业调研、扩大行业宣传、凝聚行业力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在调研活动中发现,近年来勘察设计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行业地位的边缘化、作用弱化的情况也非常明显,社会对于勘察设计行业的作用不了解,非常需要大力宣传我们的行业。但由于勘察设计行业覆盖面大、涉及行业众多,一些行业的基础数据缺乏,使得大家对行业的整体情况不了解,对外宣传工作受到一定影响。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在开展调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启动《中国勘察设计年鉴(2010)》(以下简称《年鉴》)的编撰工作,将此项工作作为行业发展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希望以此为开端逐年记录并积累行业基础史料,为行业宣传提供素材,为系统研究行业发展轨迹提供和依据和参考。

记者:请问此次《年鉴》编写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年鉴》的出版对于行业又有什么重要意义?

吕悦:此次《年鉴》编写工作有四个主要目的:1.汇总反映行业总体情况,记录行业发展轨迹;2.反映行业实力,凝聚行业力量,提升行业地位;3.反映行业发展方向,为企业工作提供参考;4.反映企业成绩,扶优扶强。《年鉴》的意义在于通过《年鉴》的出版准确反映勘察设计行业的现状、荟萃年度的成果为各级领导和相关单位管理与决策提供服务。同时也为了展示行业风采、凝聚行业力量团结广大勘察设计工作者继续开拓奋进、创新发展。

记者: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年鉴》编写的过程。

吕悦:今年2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批准年鉴编写计划,确定了《年鉴》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办,由《工程建设与设计》杂志负责具体的编写工作。

3月17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以中设协字[2011]16号文件的形式向全行业发布通知,标志着《年鉴》编纂工作正式启动。3月18日,专门为《年鉴》收集资料服务的网上征集系统正式上线。同时《年鉴》编写组也正式成立。

4月22日,协会召开了“《年鉴》编纂工作研讨会”。在京的21家同业协会的专家代表到会,对《年鉴》的编写计划进行了评议,并对编写工作提出了建议。

5月《年鉴》进入资料收集阶段,8月进入最后的编辑、校阅和设计阶段。

10月15日,《年鉴》定稿,付印。

11月25日,在深圳召开“《中国勘察设计年鉴(2010年)》专家研讨会”。

11月26日,举行《年鉴》的首发仪式,《年鉴》正式出版。

记者:年鉴主要涵盖了哪些方面内容?

吕悦:本《年鉴》主要包括了领导讲话、行业概况、行业综述、优秀展示、特载、大事记和附录等章节。

“领导讲话”部分主要收集了行业主管领导在2010年主要行业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以突出年度工作的重点。

行业概况主要表现了行业的总体情况,包括全行业主要统计数据,协会及各分会、工作委员会的情况和年度主要工作,并重点收集了协会五届理事大会的主要情况。

行业综述主要通过各行业及各地方主要数据指标,各同业协会的工作情况以及代表性企业情况的介绍来全面展现勘察设计行业的总体情况。

优秀展示部分主要刊载了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等行业知名人物和年度主要奖项的获奖情况,宣传先进、扶优扶强。

特载部分分别刊载了2010年行业主要的政策文件及发展研究报告、调研报告等重要文献,以供读者参考。

大事记部分汇集、盘点了年度主要事件。

附录部分收集刊登了行业年度中发布的主要标准,拥有的专利、专有技术和技术专著等内容。

记者:请总结一下这部《年鉴》的特色之处?

吕悦:我们在《年鉴》编写的过程中借鉴了其他年鉴的经验,同时根据行业特色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我们注意在《年鉴》编写中突出实用性、服务性和创新性三个方面。

1.实用性。《年鉴》汇集2010年行业主要的工作成果,内容选择时注意了为各单位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帮助的目的。在编辑中,我们注意概括性和代表性,对收集来的大量资料优中选优、压缩篇幅、避免罗列,出版时压缩在630页篇幅,力求精致、便于查阅、收藏。

2.服务性。《年鉴》在内容安排和编辑出版方面突出了为行业服务的功能。如提供基础数据,理清行业“家谱”、“家底”,为企业工作提供参考,为了解行业、宣传行业服务;收集专利、专有技术为行业技术交流服务;收集知名人士为行业宣传、提升行业地位服务;发布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优秀展示为行业扶优扶强、推荐优秀企业服务。

3.创新性。此次《年鉴》在资料收集和内容发布等方面做了探索和创新。

1)多渠道收集方式

本次《年鉴》资料收集采用网上征集,与各同业协会专家、参编单位提供行业性材料相结合的办法。“网上征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收集了企业获得的专利1272项,拥有的专有技术408项,2010年颁布的各项标准325个,行业技术专著26部,企业开展的课题研究611项等一批鲜活的一手资料。

2)独家内容的发布

(1)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资料收集

从1991年首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评出,至今已经有7批,共有407位勘察设计专家获得大师称号。但目前,尚无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情况完整的统计。由于此次是第一次编辑《年鉴》,因此我们藉此机会收集了228位历届大师资料,在《年鉴》中发布以飨读者,这在行业内尚属首次。

(2)发布各地营业收入20强的数据

历年行业营业收入百强排名等资料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指针,此次在相关单位的配合下,我们整理发布了各省市营业收入20强的数据,以便读者对各地的行业情况有所了解,此次工作也属首次。

3)出版形式

《年鉴》采用了全彩印刷和大12开的特殊开本,使得《年鉴》在内容实用的基础上又不失新颖的形式。

记者:请您谈一下此次《年鉴》编写工作的感受,对今后《年鉴》编制工作有何设想?

吕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此次《年鉴》编写得到了全行业的支持与配合。住建部的有关领导非常重视年鉴工作,建设部原常务副部长叶如棠为《年鉴》题词“设计创辉煌年鉴谱春秋”,有关司局积极提供素材支持《年鉴》编写。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王素卿理事长十分重视《年鉴》编辑出版工作,多次在不同场合宣传《年鉴》的意义,呼吁大家支持《年鉴》的编写工作。王子牛秘书长和齐继禄副秘书长亲自指导编写工作,协会秘书处为年鉴整理并提供了大量资料。而各省市主管部门、各同业协会和广大勘察设计单位也积极提供材料、支持配合《年鉴》工作。共有31个省市、46家地方与行业的同业协会、48为专家、200余家设计单位共同参与了编写工作,《年鉴》工作正是得到了全行业的关注与支持,才得以顺利出版。同时,我还感受到大家对《年鉴》非常期待,有的专家指出,《年鉴》行业研究需要、行业宣传需要、企业发展需要,希望尽快出版。正是行业的强烈需求使我们更觉得重任在肩。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年鉴》的编写工作,并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内容,使之更加实用和充实。同时,我们《工程建设与设计》杂志也将对《年鉴》中反映出的行业情况和需求进行跟踪报道,对突出的问题持续呼吁,使《年鉴》真正为行业工作服务。

篇5:年鉴区财政发展篇

关键词:政府审计效能,财政资金运行安全,统计分析,非线性关系

一、政府审计效能的评价指标及其统计分析

政府审计效能是指政府审计的效果和能量。其中, 效果是指政府审计的效率和结果;能量是指政府审计所释放出来的社会能量, 亦称社会震慑力。政府审计效能是政府审计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根本保证。评价政府审计效能的指标主要有:问题金额处理率、审计案件处理率、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

(一) 问题金额处理率及其统计分析

问题金额处理率是指已得到处理的问题金额占政府审计 (含审计调查, 下同) 发现的问题金额的比率。所谓问题金额, 是指政府审计发现的存在违规、管理不规范、损失浪费等现象, 需要上缴财政、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归还原渠道、调账处理或自行纠正的金额。所谓已得到处理的问题金额, 是指落实审计处理结果的过程中实际已上缴财政、归还原渠道、调账处理或自行纠正的金额。问题金额处理率反映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得到处理的程度, 是政府审计效能的重要体现。问题金额处理率越大, 说明政府审计效能就越好。

根据2004-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审计问题金额处理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 总体上看, 审计问题金额处理率呈上升的势头, 说明2003-2007年这5年中, 政府审计效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这可能是因为这一时期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的被审计单位加大了问题金额的处理力度。

(二) 审计案件处理率及其统计分析

审计案件处理率是指已得到处理的案件数占政府审计移送司法机关、纪检监察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处理的案件数的比率。审计案件处理率反映政府审计移送处理的案件数得到有关部门处理 (重视) 的程度, 是政府审计效能的重要体现。审计案件处理率越大, 说明政府审计效能就越好。

根据2004-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审计案件处理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2003-2007年的5年中, 全国审计机关审计案件处理率都在三分之一上下徘徊不前 (其中2005年稍低) , 说明这5年中, 从审计案件处理率来看, 政府审计效能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这可能是因为政府审计移送 (建议) 处理的案件往往涉及到相关的单位和人员, 有的甚至还可能需要进入司法程序, 处理起来比较复杂而且耗费时间, 因此导致审计案件处理率比较低。

(三) 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及其统计分析

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是指被有关领导、部门或单位批示、采用的审计工作报告、信息的数量占政府审计提交的工作报告、信息数量的比率。政府审计提交的工作报告、信息主要包括专题或综合性报告、审计调查报告、信息简报等。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反映政府审计提交的工作报告、信息的质量和被开发利用的程度, 是政府审计效能的重要体现。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越大, 说明政府审计效能就越好。

根据2004-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 总体上看, 政府审计效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这可能是因为这5年中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的被审计单位对政府审计的工作报告和信息的重视程度逐年在加强, 或者是政府审计的工作报告和信息的可利用价值在逐年增加。

综合上述三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发现, 从2003年到2007年, 政府审计效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说明政府审计受到关注的程度在提高;但反映政府审计效能的三个比率都比较低, 说明政府审计效能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政府审计还需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可利用价值。

二、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性的评价指标及其统计分析

从政府审计的角度看, 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是指财政资金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发生问题金额和审计案件。评价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性的指标主要有问题金额比率、问题金额增长率、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审计发案率、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增长率、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

(一) 问题金额比率及其统计分析

问题金额比率是指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占政府审计全部金额的比率。这个指标反映了政府审计的全部金额中存在违规、管理不规范、损失浪费等现象的金额所占的比重, 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的一个静态指标。一般来说, 问题金额比率越大,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就越小。

由于2004-2008年的《中国审计年鉴》未披露审计金额, 所以, 本文未能进行问题金额比率的统计分析。这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局限之处。

(二) 问题金额增长率及其统计分析

问题金额增长率是指本期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比基期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的增长率, 它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的一个动态指标。一般来说, 问题金额增长率越大,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就越小。但在问题金额总体增长的趋势下, 能够减缓问题金额的增长速度也有助于改善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问题金额增长率= (本期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基期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 /基期政府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根据2004年-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年-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审计问题金额增长率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 总体上来看, 2003-2007年的5年中, 问题金额的环比增长率出现大幅度波浪式的变化, 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各年政府审计的金额 (年鉴未披露, 故有遗憾) 大小不同, 从而导致问题金额的大小也不同;二是各年政府审计的力度和深度 (或者说是政府审计的严厉程度) 不同, 也可能导致问题金额的大小不同;三是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很不稳定, 恶化和好转的程度都比较明显。

(三) 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及其统计分析

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是指本期政府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比基期政府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的增长率, 它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的一个动态指标。一般来说, 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越大,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就越小。但在户均问题金额总体增长的趋势下, 能够减缓户均问题金额的增长速度也有助于改善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 (本期政府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基期政府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 /基期政府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根据2004-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审计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 2003-2007年, 户均问题金额环比增长率出现大幅度波浪式的变化, 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各年政府审计中的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大小不一样, 从而导致户均问题金额的大小也不一样;二是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很不稳定, 恶化和好转的程度都比较明显。

(四) 审计发案率的统计分析

审计发案率是指政府审计移送或建议有关部门处理的案件数与审计单位个数的比率, 它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的一个静态指标。一般来说, 审计发案率越高,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就越小。

审计发案率=政府审计移送或建议有关部门处理的案件数/审计单位个数。根据2004-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审计发案率如表6所示。

从表6可知, 2003-2005年的审计发案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上升速度不快, 说明这三年间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有逐年变小的趋势, 其中2005年变小的趋势稍微明显;2006-2007年的审计发案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但下降速度也不快, 说明这两年间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得到了轻微的改善, 其中2007年改善的程度稍微大一些。

(五) 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增长率及其统计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增长率是指本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人均问题金额比基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人均问题金额的增长率, 它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的一个动态指标。一般来说, 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增长率越大,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就越小。但在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总体增长的趋势下, 能够减缓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的增长速度也有助于改善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经济责任审计人均问题金额增长率= (本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人均问题金额-基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人均问题金额) /基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人均问题金额。

从表7可知, 人均问题金额环比增长率在2003-2005年这三年中都呈上升的趋势, 而在2006年-2007年这两年中则都呈下降的趋势。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被审计单位规模大小不一样, 从而导致人均问题金额也不一样;二是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在2003-2005年这三年中确实在逐年变小, 而在2006-2007年这两年中则确实在逐年变大。

(六) 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的统计分析

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是指本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比基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的增长率, 它是衡量财政资金运行是否安全的一个动态指标。一般来说, 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环比增长率越大,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就越小。但在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总体增长的趋势下, 能够减缓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的增长速度也有助于改善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 (本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基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 /基期政府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户均问题金额。根据2004-2008年《中国审计年鉴》披露的审计工作统计数据, 计算出2003-2007年全国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户均问题金额增长率如表8所示。

从表8可知, 户均问题金额环比增长率在2003-2005年这三年中都呈上升的趋势, 而在2006-2007年这两年中则都呈下降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人均问题金额环比增长率的波动原因一样, 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被审计单位规模大小不一样, 从而导致户均问题金额也不一样;二是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在2003-2005年这三年中确实在逐年变小, 而在2006-2007年这两年中则确实在逐年变大。

综合上述五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发现, 2003-2007年间, 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以2005年为界线, 前三年逐年恶化, 但恶化的程度不大;后两年有所改善, 但改善的程度不显著。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出现恶化或改善, 一方面与宏观经济形势有关;另一方面与政府监管和单位监督有关。

三、结论和建议

2003-200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 问题金额处理率、审计案件处理率和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总体上都呈上升的趋势, 说明在此期间政府审计效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三个比率都比较低, 五年中的问题金额处理率主要分布在40-60%之间, 审计案件处理率主要分布在30-40%之间, 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主要分布在40-50%之间, 说明政府审计的效能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而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则以2005年为界线, 前三年逐年恶化, 但恶化的程度不大, 说明政府审计效能的逐年改善对2003-2005年间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性的恶化程度可能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后两年有所改善, 但改善的程度不显著, 说明政府审计效能的逐年改善对2005-2007年间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性的改善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总的看来, 政府审计效能的改善有助于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但两者并不呈明显的线性关系, 说明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政府审计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建议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审计机关、财政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所有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 加大审计案件的处理力度, 进一步提高审计案件处理率;深化审计工作报告信息的开发利用程度, 进一步提高审计结果的公告率、审计案件的曝光率和审计工作报告信息被批示采用率;重视审计处理结果的落实情况, 强化审计处理结果落实的责任制度、跟踪制度, 进一步提高审计案件处理率, 从而进一步改善政府审计的效能, 充分发挥政府审计对财政资金运行安全的保障作用, 同时采取其他有效措施, 共同维护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韦德洪, 覃智勇, 唐松庆.政府审计效能与财政资金运行安全性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 2010, (3) :9-14.

[2].唐建新, 古继洪, 付爱春.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理论基础和作用路径[J].审计研究, 2008, (5) :29-32.

[3].张庆龙, 谢志华.论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J].审计研究, 2009, (4) :12-1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年鉴区财政发展篇】相关文章:

区工商联工作年鉴范文07-21

2007年《四川农村年鉴》中江篇05-12

年鉴讲稿06-07

财务年鉴08-20

大学年鉴06-05

地方综合年鉴08-07

年鉴怎么写范文05-20

老龄工作年鉴范文05-29

怎么撰写年鉴范文06-05

怎么编写年鉴范文06-05

上一篇:资质挂靠战略合作协议下一篇:新来的程序设计师行吗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