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2024-08-06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策略(共10篇)

篇1: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生自己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识,既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又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那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怎样才能将探究学习真正落实到位?以下我就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尝试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动手激趣,重视第一个探究性实验

七年级上册教材共有探究性活动57个,本册教材安排了6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每个探究基本上都包含了科学探究的6个步骤。由于探究的内容不同,各个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侧重点不一样。本书第一个探究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无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材料用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都没有难度,组织实验也不受实验器材和装备的影响。从实验设计本意理解,也并不是要求学生严格按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去一一完成,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重点理解变量和初中阶段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只允许出现一个变量。在教学中个人认为,教师在实验中无论学生选择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中的哪一个因素进行探究都是可以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不同的组探究不同的变量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不仅

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为使实验设计更加完善,教师及时给予点拨:(1)需要做对照实验吗?需要探究几个变量?这么多变量需要设计几组对照实验?要几个实验装置?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然后教师讲解探究实验重点在于控制变量法,每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控制一个变量,其余条件都相同。这次活动需要较长的观察时间,教师要有耐心,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这样,一则学生有成功感;二则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授人以渔,规范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

无论学习什么,方法最重要,探究性实验亦如此。教材专门安排了《探索生命的方法》这节内容,编排了实验法研究的示例——“蛆是从哪儿来的”,并归纳出实验法研究的七个步骤。本人认为,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注重七个步骤的记忆而忽略七个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思维顺序,不能只注重探究过程的完整性而忽略各步骤的独立性。

所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本人重点结合已做过的探究性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比对课本示例,完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中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从而建立完整的探究思维顺序。要建立完整的探究思维顺序,本人有意识地设计了针对思维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不急于让学生一下子设计出完整的探究性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分散教学难点,而且可以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实际教学中,本人感觉到实验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而明确实验变量是实验设计的关键,也是学生实验设计的难点。

本人根据课本中提供的不同的探究实验,使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实验变量确定的方法,总结实验变量确定的方法。

方法一:直接从实验目的获取。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什么?(光)

方法二:分析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推出。如: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首先演示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别泡在浓糖水和清水中的萝卜条所呈现的不同现象。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浸在不同溶液中的萝卜条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如果将已经皱缩变软的萝卜条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浓糖水和清水有何区别?萝卜条的细胞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实验原理是细胞吸水或细胞失水,找出实验变量——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主要在实验设计中理解“什么是对照”、“什么是干扰因素”、“如何巧妙地设置对照组”、“如何避免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等关于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思路。掌握了实验设计的关键,一举突破了实验设计的难点,所以对紧接其后的探究性实验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训练,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没有训练,就不能形成能力。真正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在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

1.完成教材安排的探究性实验,从感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验的目的改变实验材料或重新设计。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一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实验中增加将天竺葵的叶片与银边天竺

葵叶片直接进行对比实验,用淀粉的产生部位同时也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以试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探究思维训练,从理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目前,围绕学生探究能力训练的试题不少,选择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为背景的探究试题效果更好,也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生物学知识、事实和材料为背景编制训练题。在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无疑是对生物教师提出的一个更高要求。

只要我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开始重视,以方法入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多创设探究思维训练情境,学生才能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完善生物学知识体系,才能使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充满活力

篇2: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2010-07-20 21:16:25)转载教育 ▼

标签:

通过两年的研究,我们总结优化了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如下:

(王更强 东莞市第一中学 523129)

摘要: 本文分析了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首先是优化实验教学目标,从而优化教学设计,其次是优化实验教学模式。通过五大措施优化高中生物探究实验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关键词: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 教学模式 优化策略

1.当前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生物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对我市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调查,发现当前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与教师、学生有关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教师分不清实验的性质是探究还是验证,教学目标不明确;二是教师的实验教学组织能力差,对实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设计不科学、组织不到位;三是学生的操作技能差,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以上问题的解决,唯有让教师理解实验的本质,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首先要优化实验教学目标,其次要优化实验教学模式,巧妙安排教学过程,才能有效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科学的素养。2.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学生生物实验技能方面只给出了描述性的指导原则,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进行具体化;目前对学生实验技能训练和发展的目标没有人进行全面提炼和整理,形成相应的目标体系。我们以“基于方法观传授知识、基于过程观培养能力、基于综合性提高创新意识”为实验教学理念,构建了“一条主线、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目标新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探究实验和创新设计实验三个层次实施实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明确了实验教学的目标,才能科学地进行生物实验教学的设计。因此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我校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我们全面地整理和细化了实验教学目标,形成我校生物实验教学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目标强调的是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领域目标则注重科学价值、科学态度等的培养。3.优化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及策略 3.1优化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

通过两年的研究,我们总结优化了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如下:

从以上教学程序上可以看出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主要特点有:该实验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实验设计(生物实验的思想方法),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实验设计、创新实验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精神等。强调探究问题的环节,以问题为先,以探究为主,强调探究是对所研究问题的学习,同时也是对探究过程的学习。其主要特征是:重情景,重设计实验,重发现新问题,重评价等。3.2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核心是实验设计,指导学生探究实验关键要优化以下几个环节: 3.2.1优化“实验前教师的预实验”

教师对实验的预习其实质就是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进行预实验,教师对该实验操作的干扰因素、过失因素、实验操作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结论、实验的改进方法等就有全面的掌握和理解,从而为教师进行实验规划准备、实验组织、实验操作、实验设计研发及实验教学评价等教学过程提供一手材料,为正式的实验教学扫清障碍。3.2.2优化设计“图表式实验学案”

课前预习,是教学活动的开始,是学生主体参与的首要环节。“图表式实验学案”,将实验流程完整的地展现给学生,对学生预习实验进行全程指导,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结论呈现出来,同时教师对实验关键点给予提示,这种方式比常规的带着问题看书预习要清晰明了,便于抓住实验预习的要点,这样能让学生自主地主动参与实验预习,能最大地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3.2.3优化“提出问题” 探究始于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确定一个可通过实验探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可检验的假设,既是进行探究性实验的前提,也是进行实验探究的难点。具体难在设计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法和对学生提问的反馈。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教师能把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训练学生运用简化和提炼的策略,对教师提供的背景资料和问题情境进行解读,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指导学生合理运用“提出问题”的策略:通过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发表自己的见解,收集汇总学生的各种问题,然后训练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重新组合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处理各种问题,最终学生就能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提炼出很有创意的问题,如《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学生通过思考提出了许多的问题:(1)“能用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2)“高温和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一样的吗?高温会不会使酶失活?低温呢?”(3)“多高的温度会使酶失活呢?如何确定出这个温度?”,(4)“使酶活性达到最高的最适温度到底是多少?”由此看出,学生对于温度影响酶活性地探究并不是“浅尝则止”,而是“渐入佳境”了,提出的问题探究价值也越来越高。3.2.4优化“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联系问题和结论的重要途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十分重要,设计实验方案其实质是解决一个实验问题,关键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方案,而不是代替学生去制定实验方案,我们主要训练学生运用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实验设计。

首先建立问题的框架,明确实验设计的重点和关键,如正确陈述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自主设计合理的对照实验,正确描述观察或测量变量的方法,清晰列出重要的步骤和材料,预测实验结果,制定观察记录表等。

其次是抓住实验设计的核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运用求同法、求异法、剩余法、共变法确定实验的变量和孤立变量;训练学生运用对比的科学方法建立对照实验;精心设计实验步骤第一步是“共性处理”、第二步是“变量处理”、第三步是“显示差异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不断修正改进原来的实验方案;训练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方法看待自己的实验,评估实验的局限性。3.2.5优化“交流评价”

实验探究的目的并不在于全班得到统一的实验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在“交流评价”环节我们比普通的实验多一个交流模块,一般有两个交流模块,一个放在实验前,交流个人提出探究问题及设计的实验方案,重点评价学生能否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进行猜想和假设;另一个则放在实验操作之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交流以及对实验中的各种特异情况作进一步的探究。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重点评价学生:能否独立正确的完成实验操作方法:能否科学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地记录实验的数据:能否对实验现象或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或概括出实验的结论;能否与他人交流成果且有所获益等。另外我们设置了成果展示栏,对学生的优秀实验报告,课外实验探究,创新实验设计、研究性成果进行展示汇报,让学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快乐,更激发他们参与实验的热情和参与实验探究的激情。

实验中有很多现象并不象预设的一样,对新生成的实验问题,学生不能根据现象作出结论判断,教师通过交流评价环节,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实验分析,通过层层分析,步步推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然后提出新问题,并且自主设计新的实验进一步探究解决,作出合理解释。如有一组学生在探究用淀粉酶探究PH值对酶活性影响时,观察到淀粉酶在碱性条件下溶液遇碘不变蓝。实验出现的“意外”是否说明“淀粉酶在碱性条件下活性很高”呢?该组同学为了找出原因,积极展开了进一步的探究;首先,从实验结果溶液不变蓝,提出第一个新的设想:“试管中的淀粉被完全分解了吗?”他们改用斐林试剂检测,并没有观察到砖红色沉淀,得出结论:“淀粉没有被分解”。那么是什么原因阻止了淀粉和碘液的显色反应呢?考虑到加HCl与加NaOH实验组之间唯一区别在于pH值不同,该组同学提出第二个设想:“碘液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和淀粉反应?”他们先往该试管的溶液中加入1mLHCl溶液用以中和NaOH溶液,再滴加碘液,此时溶液变为深蓝色。于是实验出现“意外”的原因终于大白了,是检测的试剂选择不当,碘液会与NaOH反应,本实验应该选择斐林试剂进行检测比较合适。

从2005年新课程在我校实施以来,我们就把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作为一项课题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获东莞市普教系统科研成果一等奖;教师参加省市优质课比赛一人获省一等奖,两人获市一等奖;教师论文发表4篇,12篇获奖;共拍摄了四节实验录像课;学生参加东莞市科技小论文比赛有10多篇获一等奖;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项获省一等奖,二项获市二等奖;总之,实验教学的功能要得到最大的发挥,一定要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事实上,优化实验教学目标和优化实验教学模式是最基本的优化策略,因为优化实验教学目标才能优化教师的教学设计,才可以规范教师的实验教学行为,优化实验教学模式才可以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才可以改进学生学习的方式。为此,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实验教学的规律和优化策略吧!

参考文献:

篇3: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一、精心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 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自主探究, 发展思维能力。

案例1: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

首先利用图片展示鱼类的生活环境, 再引导学生讨论鱼类对水生生活的适应, 进而组织学生从体型、呼吸、运动等方面展开本实验的探究活动。在各环节中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 降低学生对教材抽象内容理解的难度。如在探究呼吸系统的适应性特征时笔者就设置了下列问题串: (1) 观察口与鳃盖后缘张合的动作, 口与鳃盖是不是同时张合的? (2) 用镊子轻轻掀起鳃盖, 观察鳃的形态和颜色, 对照鳃的结构图, 想一想, 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 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3) 将墨水慢慢滴在鱼的口前方, 观察墨水是怎样流动的?又如讲授“鱼的侧线”这部分内容时, 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我们已知鱼是高度近视的, 可他们畅游在珊瑚礁间却不会触礁, 这是为什么呢?

以上问题情境的设置, 既给学生探究指引了方向, 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对探究性实验的有效完成起了推进作用。

二、鼓励探究性实验的创新设计,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初中生物教材中编制了很多探究性实验, 有很多实验的材料或方法留有重新设计的空间。笔者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案例2:蒸腾作用的探究性实验设计。

教材中提到“植物吸收的水分大约99%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出去”, 并设计了一个探究性实验:选取一盆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阔叶植物, 用一个不漏气且干燥的透明塑料袋套在几片叶子上, 袋口扎紧。对植物浇水后, 将它放在阳光或温暖的地方, 过一段时间, 就可看到塑料袋的内壁上有许多水珠, 这说明植物进行了蒸腾作用。

该设计没能证明蒸腾作用散失水分所占的比例。对此学生提出了质疑, 并设计出各种探究方案。下面是学生讨论后设计的实验: (1) 取一带有阔叶的植物枝条; (2) 取一量筒装入一定量水; (3) 将枝条插入量筒, 并用橡皮泥密封量筒口; (4) 将插有枝条的量筒放在透明密封的玻璃瓶中, 瓶底部铺一定量的Ca O (用于吸收蒸腾散失的水分) ; (5) 过一段时间, 测量Ca O质量, 其增加的质量即是吸收的水的质量, 也是蒸腾作用散发的水分, 据此可计算出蒸腾比例。

三、多途径拓展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 有时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广阔的视野是激发学生质疑的基础和源泉,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储备。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可利用多种资源来拓展学生视野,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 利用兴趣小组, 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入学时, 每班都编好小组, 每组四五人, 小组成员自由组合, 选好组长。各组根据组员的兴趣围绕教学内容在课外自主进行活动, 每隔一段时间教师安排一节讨论课, 让各组交流各自的成果和收获, 学生在辩论中相互启发, 共享成果。

案例3:探究蚂蚁是如何觅食的。

各组通过讨论, 提出不同的假设: (1) 蚂蚁依靠视觉觅食。 (2) 蚂蚁依靠嗅觉觅食。根据假设, 设计实验, 材料可选用红糖和白糖以及白糖和木屑来进行探究。通过观察最后得到蚂蚁是依靠嗅觉来觅食的。

2. 本地生物资源的调查。

教材中安排有很多调查活动, 如调查校园植物种类、校园生态系统、农贸市场中的经济植物等。这类调查学生很感兴趣, 都能独立完成, 这既能丰富学生的生物学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外阅读指导。

利用学校图书馆,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查阅资料, 扩大视野, 丰富生物学知识。还可鼓励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收集和处理资料, 为课上利用信息、探究问题作准备。

四、分析实验数据, 学会反思, 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在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教学中,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品质很重要。初中生由于缺少体验, 往往会受假设的影响, 将实验数据有意无意地向假设靠拢。孰不知, 假设的正确与否就是要靠实验数据来证明的。所以要教会学生分析数据, 反思实验过程, 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案例4:探究水温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学生分组实验结束后, 在统计数据时, 发现有两组实验数据和其他小组有明显差异, 学生提出作为无效数据处理, 但笔者认为这是一次科学训练的绝佳机会, 就让这两组先反思实验设计, 看实验方法是否不当, 在排除这种可能后, 就让这两组重新实验, 得到了和其他小组一致的数据。在分析错误数据产生的原因时, 认为主要还是主观臆断作怪。通过反思, 学生对实验的严谨性有了深刻的体会, 提高了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有效性。

篇4: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识,既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又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怎样才能将探究学习真正落实到位?以下我就在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尝试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动手激趣,重视第一个探究性实验

传统的生物实验一般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开发,也减少了学生探索与发现知识的机会。由于探究的内容不同,各个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侧重点不一样。本书第一个探究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无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材料用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都没有难度,组织实验也不受实验器材和装备的影响。从实验设计本意理解,也并不是要求学生严格按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去一一完成,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重点理解变量和初中阶段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只允许出现一个变量。

若变换一个角度把适合研究探索的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恢复生物探究性的本来面貌,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了探究的欲望,也就产生了探究的动力,真正由被动接受者上升为主动探究者。

教师在实验中无论学生选择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中的哪一个因素进行探究都是可以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为使实验设计更加完善,教师应及时给予点拨:需要做对照实验吗?需要探究几个变量?这么多变量需要设计几组对照实验?要几个实验装置?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然后教师讲解探究实验重点在于控制变量法,每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控制一个变量,其余条件都相同。这次活动需要较长的观察时间,教师要有耐心,安排足够的时间。这样,一则学生有成功感;二则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有一个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焦点,最好是一个能引起学生惊奇的事件或现象。(2)学生具有探索求异的自由。(3)有一个能激励思维活跃的环境氛围。一般由一个惊异事件或现象开始教学,接着让学生对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是”或“不是”之类的假设,学生对观察结果做出推测性解释后,能进一步设计实验,检验自己做出的假设,从而获得探究性实验的结果。

三、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标

任何教学都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初中生探究性实验教学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实施探究性教学程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核心,决定实验教学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四、科学训练,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没有训练,就不能形成能力。真正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在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

1.完成教材安排的探究性实验,从感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验的目的改变实验材料或重新设计。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一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实验中增加将天竺葵的叶片与银边天竺葵叶片直接进行对比实验,用淀粉的产生部位同时也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以试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探究思维训练,从理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目前,围绕学生探究能力训练的试题不少,选择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为背景的探究试题效果更好,也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生物学知识、事实和材料为背景编制训练题。在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无疑是对生物教师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

只要我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开始重视,以方法入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多创设探究思维训练情境,学生才能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完善生物学知识体系,才能使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李永恒.浅谈初中生物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4(2).

篇5:如何进行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

龙山县湾塘乡初级中学 李湘军

人教版初中生物新教材中有很多探究性活动,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在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如何将探究学习组织好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这是我们教师值得探讨的课题,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做好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七年级上册第一个探究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无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材料用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都没有难度,组织实验也不受实验器材和装备的影响。从实验设计本意理解,也并不是要求学生严格按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去一一完成,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重点理解变量和初中阶段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只允许出现一个变量。在教学中个人认为,教师在实验中无论学生选择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中的哪一个因素进行探究都是可以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不同的组探究不同的变量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为使实验设计更加完善,教师及时给予点拨:(1)需要做对照实验吗?需要探究几个变量?这么多变量需要设计几组对照实验?要几个实验装置?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然后教师讲解探究实验重点在于控制变量法,每一组对照实验只能控制一个变量,其余条件都相同。这次活动需要较长的观察时间,教师要有耐心,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这样,一则学生有成功感;二则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基本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引导学生熟悉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

无论学习什么,方法最重要,探究性实验亦如此。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注重七个步骤的记忆,而忽略七个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思维顺序,不能只注重探究过程的完整性而忽略各步骤的独立性。所以在教学中重点结合已做过的探究性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比对课本示例,完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中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从而建立完整的探究思维顺序,有意识地设计了针对思维操作技能的强化训练。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不急于让学生一下子设计出完整的探究性实验,这样不仅可以分散教学难点,而且可以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实际教学中,实验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而明确实验变量是实验设计的关键,也是学生实验设计的难点。

我们可以根据课本中提供的不同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实验变量确定的方法,总结实验变量确定的方法。

方法一:直接从实验目的获取。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什么?(光)

方法二:分析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推出。如: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首先演示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别泡在浓糖水和清水中的萝卜条所呈现的不同现象。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浸在不同溶液中的萝卜条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如果将已经皱缩变软的萝卜条放在清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浓糖水和清水有何区别?萝卜条的细胞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实验原理是细胞吸水或细胞失水,找出实验变量——细胞外界溶液的浓度,主要在实验设计中理解“什么是对照”、“什么是干扰因素”、“如何巧妙地设置对照组”、“如何避免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等关于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思路。掌握了实验设计的关键,一举突破了实验设计的难点,所以对紧接其后的探究性实验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训练,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没有训练,就不能形成能力。真正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在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

1.完成教材安排的探究性实验,从感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验的目的改变实验材料或重新设计。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一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实验中增加将天竺葵的叶片与银边天竺葵叶片直接进行对比实验,用淀粉的产生部位同时也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以试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探究思维训练,从理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目前,围绕学生探究能力训练的试题不少,选择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为背景的探究试题效果更好,也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生物学知识、事实和材料为背景编制训练题。在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无疑是对生物教师提出的一个更高要求。

篇6: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亲爱的同学,你好!初中生物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是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内容,我们需要你的帮助,来了解初中生物探究实验的学习现状。请你积极配合,谢谢合作!

年龄:性别:班级:

()1.你喜欢上生物实验课吗?A.非常喜欢B.喜欢C.一般D.不喜欢()2.生物实验课中,你更喜欢哪种类型的实验?

A.探究实验B.验证实验C.演示实验D.课外实验E.其他()3.你上实验课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A.对实验内容感兴趣B.可以提高能力C.为了完成任务D.为了考试()4.做实验前,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对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等进行预习?A.看教科书B.通过预习实验报告册C.看教科书与网络相结合D.不预习()5.你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实验前收集资料的任务吗?A.能B.大部分能C.少部分能D.不能()6.你愿意自己设计并完成实验吗?

A.很愿意且是这样做的B.很愿意但很少有机会C.一般D.不愿意()7.你能发现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吗?

A.能够发现问题,可以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B.能够发现问题,可以提出很多问题但不知道有没有价值C.能发现问题,但提不出问题D.很难发现问题

()8.你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吗?A.全部能B.大部分能C.少部分能D.不能()9.实验操作中,遇到对意外情况时你会

A.沉着冷静,自己处理恰当B.在周围同学的帮助下能够处理C.在老师的帮助下处理D.手忙脚乱,不知所措()10.实验中,你怎么观察与记录?

A.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观察仔细,能用恰当的方式详细记录B.能描述实验现象,科学性、逻辑性强

C.能描述实验现象,但未记录D.只是做完实验,未认真观察,也不记录()11.实验操作结束,你会收拾实验台吗?

A.每次能将实验台恢复原状B.大多时候都会收拾,不一定恢复原状C.偶尔收拾D.不收拾

()12.对于实验结果你会认真分析并得出结论吗?

A.每次都会,即使失败了,也会找出其中的原因B.如果实验成功了,会分析并得结论C.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实验会分析D.不分析,操作完就行了

()13.在实验中,当实验不成功或有异常现象时,你是A.按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操作规范反复实验,再分析结果

B.认真思考并与同伴共同分析C.寻求老师帮助,找出问题所在D.不放在心上()14.实验结束后,你能不能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A.能思考得失,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B.经过一次探究过程和他人交流后,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C.在老师的提示和他人的质询后,提出探究的问题D.提不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15.在小组实验中,你合作的情况是

A.积极配合,与小组其他成员相处融洽B.合作一般C.有时各做各的D.不合作

()16.你能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吗?A.能B.大部分能C.少部分能D.不能()17.你希望生物探究实验课的评价方式应该是?

A.既有动手操作,又有笔试的部分B.动手实践C.笔试D.最好不要考查()18.如果有生物实验课外探究小组,你是否愿意参加?

A.非常愿意B.看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C.不太愿意D.不愿意()19.你认为探究实验对提高你的生物成绩有帮助吗?

A.有很大帮助B.有一点帮助C.没什么帮助D.没帮助是浪费时间()20.你对现在生物实验课时安排的看法是?

A.太少了,没有充分的时间探究B.合适C.较多D.无所谓()21.对你来说,目前教材中的探究实验的难易程度如何?A.大部分很难B.一部分难C.一般D.容易

()22.你所在的班级是否实行学生实验技能的考核与评价?如有,以什么方式进行?A.平时的实验的平均成绩B.期末考一次实验操作C.期末考一次开放的实验探究题D.没有专门考查过()23.你对生物探究实验不感兴趣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可多选)

A.生物实验内容枯燥,操作步骤繁琐,难度大B.老师授课方式不恰当,不能引起学生兴趣

C.觉得生物探究实验没有实际意义D.学校生物实验设备不完善,不能满足要求E.其他(请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哪些因素可以激发或保持你生物实验的学习兴趣?(可多选)

A.学校提供更好的实验环境,多举办生物实验竞赛活动,并给予一定奖励

篇7: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作者: 阳廷强(初中生物 资阳市初中生物512班)评论数/浏览数: 5 / 1214 发表日期: 2012-10-26

11:06:45

| 优秀

初中生物 探究性实验 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案例《根对水分的吸收》

一、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无机盐需要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要正确理解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必须先了解细胞吸水的原理。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又是微观的生理过程,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次探究实验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影响以及对生活中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例的分析来正确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对科学探究实验操作、过程、方法有了初步基础,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初步了解了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实验的能力;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探究、交流

五、教学过程

1、感受生活 发现问题

课前准备:上节课结束前,我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做两样菜: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并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2、引发探究 设计实验

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时盘中的水从哪里来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

(1)、通过课件展示我给同学们提供的实验材料用具,还有许多学生自备的材料。

(2)、学生自愿分组 设计实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目的要求、过程与方法等设计一种可行的探究方案。

在学生热烈讨论过程中,我倾听、微笑、点头,并未过多干预。【宽松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

3、实施实验 探究交流(1)、动手实验

各小组根据本组共同讨论的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活动。自己选择实验材料、用具,分工合作:测量尺寸、配制溶液、绘制表格、记录数据„„,嫣然是一个个小科学家。很快同学们把处理好的材料分别放入清水、浓盐水中浸泡。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第三小组选用萝卜不新鲜,我没有制止他们,希望他们从中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2)、预测结果

在等待浸泡材料的这段时间,我组织学生统计各小组用的材料,并引导他们猜一猜可

能有几种情况发生。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很快猜测出:细胞可能吸水,也可能失水。我提示:有没有可能出现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的现象?学生虽不敢肯定,却也激发了探究兴趣、增强了求知欲。(3)、交流讨论

各小组在认真地观察讨论后,第一小组的同学首先介绍了他们的实验过程:把新鲜的萝卜切取大小粗细相等的两根长条,用尺子量量萝卜条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再分别将萝卜条放入盛有清水和浓盐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萝卜条,用手捏捏硬度,再用尺子量量长度,发现清水浸泡后的萝卜条变硬变长,浓盐水浸泡后的萝卜条变软变短。“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不是偶然现象?”我话还没说完,其他小组同学都说不是偶然现象,因为他们发现“虽然选用的材料不同,经清水浸泡后都变硬了,经浓盐水浸泡后都变软了,这不可能是巧合,肯定有其规律。为了找到其中的规律,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除了上述现象外,你还有什么新发现?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又活跃起来。

生甲(第四组):我们组把试验材料在实验前后称了称,发现放入盐水中的萝卜条试验后重量减轻了,而清水中的萝卜条实验后重量都增加了。真没想到他们还用了天平!

生乙(第二组):我们组还发现实验后清水的液面下降,而浓盐水的液面上升了。

我禁不住为他们的细心认真而鼓掌。在他们的提示下,其它小组同学又开始认真观察了。达到共识后,我引导学生把所有问题联系在一起思考: 浓盐水中:实验材料变软、变轻、变短、液面上升; 清水中:实验材料变硬、变重、变长、液面下降。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很快得出:细胞在浓盐水中失水,而在清水中吸水的结论。而实验中唯一的实验变量是溶液的浓度,所以实验材料发生不同变化的原因是溶液浓度不同引起的。我们共同分析后得出结论: 当细胞液浓度>细胞处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整个讨论过程中,第三组的同学都没怎么说话。“老师,我们组的实验效果为什么一点也不明显?”我一直在等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是啊,怎么回事?”我故意说:“大家一起帮他们分析分析,看能不能找出失败的原因。”同学们从实验材料到溶液的配制,从测量的精确度到浸泡的时间等一一分析讨论,最后终于找出他们用的实验材料(萝卜条)不新鲜,其中的细胞大多已经没有生命的活性,进一步说明了植物死细胞与水的关系和活细胞与水的关系不同。此时同学们更加兴奋,自己找到答案比老师讲解更易接受。

实验进行到此,我觉得很成功,但对于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的现象,同学们显然没有注意到,为了让学生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全面理解,我进上步引导:“你知道日常生活中,蔬菜水果是怎样保鲜的吗?”同学们又热烈讨论起来,谈了各种保鲜的方法。其中一位同学谈到用保鲜膜,我抓住这一契机说:“利用保鲜膜,能不能对开我们的实验进行改进?” 张莉同学:“对了,用保鲜膜我们就不用量尺寸了,只要把实验材料其中一份放在保鲜膜内,最后直接比较就行了。”“想一想,放在保鲜膜中的材料吸水还是失水?为什么?”我进一步提示。学生很快悟出:放在保鲜膜内的材料既不失水也不吸水,因为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相等。

4、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最后运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细胞吸水与失水,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为了能将本节课所学知识应用、创新,我鼓励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问题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同学们还真提出了许多问题: 人吃咸菜多了为什么口渴?

夏天喝高浓度饮料为什么越喝越渴?

打点滴时,盐水或葡萄糖溶液浓度过大行不行,为什么?如果改成无菌水注射行吗,为什么?

如果把盐水浸泡后变软的材料再放入清水中,把清水浸泡后变硬的材料再放入盐水中,结果又会怎样?„„

5、小结与反思

篇8: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一、重视问题情境设计, 引领精彩问题思绪

1. 根据心理特点, 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求知欲望

初中学生一般都有这样的心理特点:好奇心强、求知欲旺, 特别是对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很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 充分利用生物本身的趣味性, 创设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究,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乐于接受自己或别人探究、发现的结论, 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整节课中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 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 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 激发学习兴趣。制造知识的矛盾冲突, 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使之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 情境诱导实验, 提高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 有许多活动是通过实验来进行的。这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多创设趣味性较强、学生易于进行实验探究的问题来诱导学生, 激发其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动手实验, 亲身体验, 既主动获取了知识, 又提高了学习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 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科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激励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教学走出教室、走出校园, 使之融于绚丽多彩的自然界、融于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中、融于日新月异的当代科技。

二、利用网络教学环境, 构建自主探究方式

网络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研讨问题的能力。例如:教科书中比较简单地介绍某一生物知识点时, 教师讲解学生还难以理解时, 教师便可以充分利用信息量丰富、适合学生自学的网络环境, 设计探究课题, 让学生自主探究。例如, 在学习《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节课时, 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酸雨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酸雨对环境会造成什么危害?我们该如何预防和杜绝酸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等, 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 自主查找所要的资料、图片等, 从而对防治酸雨现象也提出有效措施, 并对这些措施进行认真地分析和比较, 找出各自的优缺点。最后提出用怎样的方法来测定空气中的SO2, 学生相互讨论研究,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案。

多媒体辅助探究教学。其图文并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给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 言简意赅的解说, 悦耳动听的音乐, 打破了人们在认识自然界时空上的限制, 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网络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 既增大课堂容量, 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的兴趣。这样学生对生物现象、生物规律等的理解和掌握将经历“好奇—不满足—求知欲望更强烈”的和谐过程, 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会自觉融入到问题中, 学生也从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可见, 构建网络环境, 把网络作为可操作的探索工具, 学生会有更多的动手、动脑和思考机会, 从而进行主动探究学习。

三、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实施发展性学习评价

1.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提问要想引起学生的大胆探索与回答, 需要教师用心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会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并把心融入到主动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去。实践表明, 教师提问时, 如能关注、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 会促使课堂气氛变得和谐、融洽, 教学便能达到双赢效果。例如, 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 教师不要立刻对其作出评价, 可以给他一个台阶下, 换一个相对较简单的问题, 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如果问题过难过大, 教师可利用探究提问序列性的特点, 注意启发引导学生, 将它分成若干较易较小的问题, 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这既可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又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让课堂充满生机, 使师生双方始终处于平等、民主、自由、公正、宽容的环境中, 同时形成“伙伴”关系, 双方互相接纳、互相理解、互相敞开, 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真正摆正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2. 发展性评价对于调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其良好的探究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1) 及时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时刻关注着自己, 关注自己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态度。及时的评价能使学生经常反思自己, 矫正自己, 还能使其在教师对同伴的评价中获得比照与提高。

(2) 合理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重结果而轻过程, 应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评价的依据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程度、贡献程度、学习态度、情感价值体现、方案设计、实验报告、课堂提问、书面测试等。实践证明, 合理的评价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平时参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的积极性, 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

(3) 公正评价:学生通过努力, 在探究性学习所取得的哪怕是点滴成绩都需得到教师的认可与肯定, 教师绝不能厚此薄彼, 只见大森林, 不见小树林。

(4) 鼓励评价:教师以认真的态度, 欣赏、褒扬、肯定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让学生在鼓励中不断获取自信, 不断探究, 不断成长。

(5) 多元评价:采取个人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等多种方法, 突出评价的鉴赏、导向、激励功能, 促进学生相互学习, 让学生的探究性行为沿着科学、正确的道路前行,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恰当评价他人的能力, 并且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成功的满足。

四、余留课堂探究韵味, 延续课外探究空间

理想的教学不应仅仅是满足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 教师应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 可以为以后的课堂教学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使学生有“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之感, 自始至终主动参加探究活动。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课堂教学中设计探究活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课后让有兴趣的小组对其他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这一环节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 同时又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 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探究活动中获取的知识,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过程不一定强求学科知识, 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 探究性学习活动并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达到课程目标。一切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让学生能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方法都应该提倡。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5.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3.

[4]汪忠, 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5]王永胜.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1.

[6] (美) W.James Popha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C].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1.

篇9: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关键词】探究性 实验教学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交流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04-01

探究性实验是高中生物实验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借助有效的教学策略让探究性实验更好地开展。下面就高中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误区结合生物探究教学的一般过程,谈谈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误区:一是“课题”--什么问题都要探究,教师弄不清楚什么问题需要探究、值得探究;二是“过程”--重形式轻主体,探究过程中教师不重视学生主体对探究过程的体验,忽略学生的主体,开展形式化的探究;三是“评价”--重认知轻情意,评价只关注学生认知的发展,忽视学生探究兴趣、学习态度、科学方法、创造精神以及情感价值观等情意方面的发展。

二、探究性实验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一)“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

探究始于问题,如何“提出问题”呢?首先要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泼的生物课堂教学氛围,把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质疑、讨论,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倾听学生的不同观点;其次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一般途径:(1)透过现象,分析原因;(2)通过类比,找出异同;(3)通过归类,提出问题;(4)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象或经验中发现问题。此外,可以把生物课堂延伸向社会、生活,拓宽问题来源的渠道,可采用学生自我设问、学生之间设问、师生之间设问等方式,当然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发表自己的见解,收集汇总学生的各种問题,然后训练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重新组合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来处理各种问题,最终学生就能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提炼出很有创意的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的教学策略

猜想与假设是生物科学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如何指导学生“猜想与假设”呢?1.让学生独立进行假设、猜想。要让学生充分假设,不受形式逻辑的约束而自由地进行思考,体现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2.提供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机会。由于“假设与猜想”是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教师应尽量提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机会,既要充分调动学生大胆思考、敢于创新,想出各种的观点,参与各种的讨论。3.教给学生猜想的方法:(1)利用日常经验或事实进行广泛猜想;(2)抓住生物概念和规律的特征进行有效猜想;(3)采用常见的生物方法(如观察法、实验验证法等)进行形象猜想。

(三)“设计并进行实验”的教学策略

设计实验方案其实质是解决一个实验问题,关键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方案,而不是代替学生去制定实验方案。首先建立问题的框架,明确实验设计的重点和关键,如正确陈述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自主设计合理的对照实验,正确描述观察或测量变量的方法,清晰列出重要的步骤和材料,预测实验结果,制定观察记录表等。其次是抓住实验设计的核心,引导学生能从新的观点、新的角度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即善于多解、求异、求新,富有灵活性、新颖性、创造性。学生明确实验方法和步骤后,开始亲自动手实验并要独立地完成实验操作过程。此时,教师要巡视学生实验操作过程,及时纠正操作不规范的同学的错误,在全班强调普遍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规范化地操作。与此同时,对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实验方法的创新和改进给予鼓励、支持和引导,使课堂呈现出紧张有序、渴求未知、积极探索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四)“分析、论证”的教学策略

不论实验成败与否,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分析呢?

1.教给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思路和方法:(1)学会数据分析的思路,对数据进行比较,寻找数据的规律;(2)学会数据的处理方法,通过人工或计算机软件运用数据、图表等方式来描述实验结果和有关信息。2.让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以致于提出新问题。

(五)“交流与评价”的教学策略

“交流评价”环节一般有两个,一个放在实验前,交流个人提出探究的问题及设计的实验方案,重点评价学生能否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另一个则放在实验操作之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交流以及对实验中的各种特异情况作进一步的探究。具体策略:1.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进行评价,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研究的不足。反思探究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是否合理、简捷,有没有违背科学探究的规则以及反思探究结论。2.小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亲自体会、感受和收获,在小组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认真体会别人的意见中的道理,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3.教师要及时评价,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重点评价学生:能否独立正确的完成实验操作方法;能否科学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地记录实验的数据;能否对实验现象或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或概括出实验的结论;能否与他人交流成果且有所获益等。另外通过设置成果展示栏,对学生的优秀实验报告,课外实验探究,创新实验设计、研究性成果进行展示汇报,让学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快乐,更激发他们参与实验的热情和参与实验探究的激情。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学生有所进步或取得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惟一指标。如何提高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性是一个等待我们不断实践,努力探索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吴姚.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M].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2]秦海.基于典型案例的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4(10).

[3]龚彩霞.生物教学生活化——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有效性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篇10: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但就一年多来我们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重教轻学倾向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新课标实施的一个主要的“瓶颈”。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仍然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具体教学策略。

备课——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我们首先应进入“探究”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备课的过程应成为我们探究的过程。教学实践中我们摸索了这样的备课探究思路: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收集整理相关信息资料→研究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基础→设计问题→寻找探究点→设计课堂具体探究过程。

目前的新课标教材有多个版本,不同的版本编写上存在一定差异,在备课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某个版本的教材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而是根据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要解决的重点难点。也就是说我们要以课程标准的理念备课,而不是以教材的理念备课。

为使探究教学在课堂中切实可行,我们的备课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由于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自主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它应该遵循引导、合作、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二是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陈述性知识只能采用部分探究,实验性知识、策略性知识采用完整探究。三是从探究方式的角度,可采取“问题”驱动式探究,小组互动式探究,实验探究等。

备课时应密切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合作,为此我必须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将教师组织活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进行对照、比较,看看教学活动的安排是否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情景、问题、探究点的设置是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法是否建立在学法基础上,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是我们设计的“细胞增殖”教学中,实施“情景——问题”驱动式自主探究过程的部分片断。如:

(1)从细胞变化的角度分析,生物体为什么能由小长大?

(2)情景铺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

这种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以学生认知结构内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生物事实材料,创设铺垫型的问题情境。学生一般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的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类型的新问题,从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乎情意的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导课——激发学生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如在学习“矿质营养”前,可以这样设问导课:① “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 ②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郊区蔬菜或花卉基地了解“无土栽培技术”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

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探究来自问题,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堂提问还要注意“度”要适中,即学生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解决的问题。有些较难的问题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

但对于过于简单的,甚至只要求学生回答是与否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也不宜当作探究性教学的问题。

调控——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

对于目前的大班制授课,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称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只有在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才有实现“自主探究”的可能。

但自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及时调控,做到收放自如。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已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地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

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适时给予启发,搭一个“脚手架”,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或子目标,引导学生继续探究。调控的宗旨是使学生在探究的气氛中学习,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

小结――归纳与发散并举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小结都应努力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者的“角色”上,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多讨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课堂

用心

爱心

专心

结尾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小结是活化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好时机。结合具体、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时得当的点拨、引导,使学生“居高临下”地俯视生物知识,有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被肢解了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又起到思维辐射的作用。

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明确结论的运用条件与范围。对结论的解释,不要讲得太绝对,要留有探究的空间。要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所谓“收”,将讨论、实验的结果要归纳整理;所谓“放”,课后布置的思考题具有开放性,布置的练习作业具有多样性,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实际背景中,用课内得到的结论去解释实际问题,解决后续知识,完成从实践——认识——具体的实践,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使小结做到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并举。

总之,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自主探究教学又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用心

爱心

上一篇:新学期新气象班会报道下一篇:北京印刷学院育人标兵公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