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现状调查

2024-08-14

青少年犯罪现状调查(精选6篇)

篇1:青少年犯罪现状调查

xx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调查报告

一、xx基本情况:xx位于xxx。Xxz镇(村)县、xx个行政村xx个社区,常住人口xx万人。

二、xx青少年基本情况:2011年10月13日-20日,为全面掌握和分析xxx农村青少年思想状况及违法犯罪情况,xx综治办抽调xx名干部组成专题调研组,并以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发放问卷调查表等方式走访了xxx个行政村两个社区,摸底调查出16周岁至25周岁的青少年共xx人,其中在本市区内就业xx人、在家待业或务农xx人,因市内劳动力接近饱和而外出就业xx人、在校xx人、出国xx人、参军xx人、收监xx人、过世xx人、在逃xx人、劳教xx人、留学x人。

近年来xx青少年违法犯罪10人,犯罪趋势逐渐递减,三、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

(一)、主观因素。

一是心理上的不稳定性。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陷入误区。二是生理上的不成熟性。容易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上的不平衡,加上青春期知与行的差距,形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生理因素。三是犯罪机遇因素偶发性。容易受外界原因激情冲动或被动地、不自觉地卷入违法犯罪活动。

(二)、客观因素。

(1)青少年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吃苦耐劳的精神力日益薄弱,在亲朋好友的介绍下到外地务工。在外容易受到环境及周边人员的影响,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身边教育。由于征地、拆迁造成农田减少等原因,许多家长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及闲散青年真多,缺乏父母的管教,加之法律意识淡薄、又易受到他人的教唆。

(3)社会大环境影响。城市化、人口流动及社会结构变动,造成就业、就学、福利、娱乐等各方面的一些不均等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干扰社会生活。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一些青少年思想偏差、行为失范,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的有所增多。

四、提出遏制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办法、对策

(一)、向镇农民及村民开展法制宣传,是家长有一套合理的教育方法,并充分发挥村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的积极作用。

1、家长要注重孩子的交友的情况,及时与学校的沟通。从小事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预防和矫治,但切莫采用暴力手段解决,而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思想,如果父母的话他们听不入耳,可以设法找一些孩子能接受的亲朋好友从旁劝导。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召开的不定期家长座谈会,听取孩子的近况并积极的采取适当合理的措施。

2、村委会要关注、关心“留守孩”。据不少犯罪的青少年讲:父母外出打工,他们有过被遗弃的感觉,有困难、困惑不知向谁倾诉,定期组织活动让农村中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回家看望孩子,同孩子一起参加互动,加强与子女感情的交流,共青团成员、村妇女主任、村治保主任可组织成立学生学习小组,召集村里的“留守孩”参加,相互间进行生活帮助及感情交流,必要时请班主任对“留守孩”倾注更多的关爱,尽量使其融入学校大集体。

(二)、学校应采用多种方式教育陶冶青少年的德行。

1、教师教育与时俱进,改善育人方法,多奖励美德,教师可采取适当合理的惩罚手段。在教学上,可以模拟生活中的逆境、挫折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关键在于自己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培养青少年健康的性格。

2、学校开设法制课程,加强对中小学生和教师的法制培训教育。通过走出去(旁听审判、听取少年犯的反思)请进来(开法制讲座、模拟法庭)等法制学习方式,增强学生法制意识。

(三)、采用多种措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1、在法律救助保障方面,进一步完善对青少年各项权利的保护力度,保障青少年的受教育的权利,减少农村教育费用减轻学业负担,加强社会保障力度。

2、进一步整治学校周边环境,镇派出所不定期对校园周边的网吧和电子游戏室经营场所进行检查,取缔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黑网吧”;推广一批内容健康的网站,净化青少年网上空间。并在学校附近设治安值勤室或报警点,加强校园周边的巡逻;

3、加强挽救已失足的农村青少年,对判处非监禁刑的青少年,组织其参加农村或村委会的义工、帮工、法制学习等各种活动。

(四)、针对农村青少年数量多,而职业教育又较为薄弱,农村青少年就业时都缺少一技之长的现状。采取以下措施:

1、开辟青少年教育新领域,加强农村网站建设,用丰富的内容吸引青少年,增强对社会的服务和对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功能,免费提供培训和就业信息,建立健全青少年就业培训服务网络,切身服务于农村青少年的需求。

2、积极为青少年创造条件,聘请农村中的能工巧匠作为师傅定时、定点开设讲座,利用假期举办假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充分利用假期让农村青少年学会一门谋生的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最终改善农村整体经济结构。

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创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把农村在校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并让他们学有所成,就业时有一技之长。

篇2:青少年犯罪现状调查

近来,青少年品德不良和违法犯罪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青少年犯罪从总体上呈现居高不下的局面。早在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率约为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而到70-80年代初,数量已有所上升,增为70%以上。以上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我们在心痛之余有了许多的忧虑。我们这一代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是祖国的脊梁,更是托起祖国明天的希望。但是如果按这样的发展情况下去,将来有多少建设者?为了中国在21世纪里能够在世界的舞台上放出更耀眼的光芒,我们每个人都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采访、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使全社会和家庭都充分重视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共同帮助青少年增强法制观念。

调查过程:

为了解我市品德不良少年和未成年罪犯的情况,我到本市有关部门进行采访。在采访中,我得到了这样几组数据,在2000年,市检察院共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批捕的案件达40多件,涉及90多人,其中未成年人48名,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案48件133人,其中未成年人66名;诉至法院41件96人,其中未成年人55名。这些数据再次震惊了我们,同时也促使我们进一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根源。通过对有关调查结果的分析,我认为青少年犯罪有着各种原因:

一、主观原因:

1)法制观念淡薄。

法制观念淡薄是青少年犯的显著征之一。他们对是非颠倒或模糊,在他们的心中,没有一杆秤来衡量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对、是错,没有一条明显的界限来区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是一味追求自己强烈的个人欲望和私利。例如:“某学生,因为要玩电子游戏,于是偷了亲戚家的几百元,当事后问他时,他却说:”我只是自己亲戚家中拿了几百元而已,以后还给他们就行了,我又

没犯罪。“这些学生局限于书本知识,虽然知道杀人、抢劫是犯罪行为,但是对“偷”的认识却是很局限的,所以该学生才会认为在亲戚家拿钱是“合法”的。

2)为了兄弟的哥们义气。

有些青少年认为“敢于打群架,拿刀杀人”就是“勇士”,会帮朋友、哥们摆平事情的人光荣,只有这样才能被人尊敬,而那些暴力影片,例如香港红及一时的“古惑仔”也是他们模仿的对象,为了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而不惜违法违纪,为了所谓的“江湖义气”而不惜伤害无辜,直到被告上被告席还不知道自己已经犯法。例如:某学生,明知自行车是同学偷来的,但是为了替自己朋友保密,还把它藏在自己的家中,事发后被公安人员抓获,真是江湖义气害人。

3)道德观念不强

这些青少年本来是不属于少年犯一类的,因为他们没有作案动机,但是内心的空虚,寂寞使他们想干些刺激的事情来填补这个空虚,于是,他们不惜违法乱纪,把自己的兴奋、痛快建立在别人的痉上。社会的公德早已被抛在九宵云外。可悲的是他们仍执迷不悟。

二、客观的因素

1)受不良朋友的互相影响

学生间,“传、帮、带”的影响,可以说是直接的,不良的道德行为给学生直接提供了反面的榜样,使学生“近墨者黑”,最终形成恶性群体。

2)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上的影响是本质的。据调查,发现将近有60%的犯罪青少年与游戏机、电脑游戏和一引起不法网吧内提供的暴力影片、黄色网站有关,青少年富于幻想,易冲动,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所以很容易会在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下走上犯罪的道路。除了以前的黄色书刊,录像带,又有了黄色网站,这些“黄毒”大量上市,对青少年进行了直接的毒害。而一些舞厅,游戏室也向未成年人敞开大门,屡禁不止,成了青少年的“泥潭”。

3)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时时刻刻在影响、教育着孩子,调查中发现,来自离异家庭或不和睦家庭,这类家庭的子女因父母长期不和,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变得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对周围所有的人不满,偏激的心理,仇视别人,漠视别人的关心,最终走上违法的不归路。

4)学校教育不力的影响

目前,虽然学校德育工作有所加强,但不少学校还是老一套,没有有效地根据学生的心理辅导也不够重视,以至于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不到矫正和及时的治疗。致使一些心理偏差的学生,一失足是成千古恨。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建议与措施

1)希望有关学校和社会能够通过和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宣传,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是非观念。多搞一些模拟法庭这样形象生动的普法教育活动。对于一些学校不妨举办一个“法制宣传周”活动。

2)希望有关部门要对黄色刊物、音像制品,网站等。“黄色垃圾”进行严历查处、清理,让青少年有一个文明、纯净的生活、学习环境。多建设一些有益的环境场所,增加青少年的学习氛围,从多方面来得到教育。

3)希望家长们能在平时多关心下一代成长、教育,加强相互的沟通,在平时多多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打麻将,说脏话等等,时时刻刻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篇3:青少年犯罪现状调查

一、庆阳市青少年犯罪现状及特点

(一)庆阳市青少年犯罪的外部特征

通过在庆阳市7县1区各级法院调查,庆阳市青少年犯罪率与前几年相比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犯国家刑法规定重罪的人数越来越多,恶性案件发生率逐渐提高,犯罪年龄小龄化,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具体分析,庆阳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具体表现出以下特征:

1. 从犯罪年龄分析,逐渐趋向低龄化。

根据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统计,在2004—2006年罪犯构成情况进行调查中发现,30岁以下罪犯和20岁以下罪犯总数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004年80.1%和22.4%,2005年82.4%和26.2%,2006年83.3%和23.7%,从数字上可以看出,青少年罪犯在罪犯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存在着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20岁以下罪犯已达到罪犯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2. 从犯罪形式分析,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

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三五成群,拉帮结伙,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

3. 从受教育程度分析,犯罪青少年主体上存在较低的知识层次。

在对1/3的犯罪青少年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8.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2.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4%、文盲占31.6%。

4. 从犯罪手段分析,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

暴力抢劫犯罪比例居首,根据统计数据和调查获取的结果比例显示,犯罪青少年主要以财产犯罪为主,排在前五位的犯罪类型依次是:抢劫、强奸、盗窃、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杀人。

5. 从犯罪身份分析,辍学青少年人数居多,青少年犯罪随意性强。

在对2004—2007年216名犯罪青少年调查访问中了解到, 一部分在作案前很少有明确的目的, 这种随意性是由于他们思想认识不够成熟造成的。

6. 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

究其原因为:首先是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翁作案手法,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通过对犯罪青少年的采访调查及与其家庭主要成员交谈,了解到庆阳市犯罪的青少年主要表现出以下几种心理特征:

1. 道德价值认知倾向性错误。

青少年三种错误观念是:亡命称霸的英雄观, 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和低级的生活观。

2. 情感不稳定且粗俗易冲动。

首先,犯罪青少年情感体验具有低级性和庸俗性。其次,他们具有情感发生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第三,他们具有情感的孤独性和偏执性。

3. 信念缺乏问题严重。

犯罪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患有信念缺乏症。“近墨者黑”,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无政府主义“自由观”,理想信念歪曲,缺乏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意识。

4. 意志特征异常性强。

目的选择的异常性。就犯罪青少年的意志选择来看,他们行为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体的异常需求,而他们的异常需求却又是社会不能也不应满足的。对这种异常需要的追求,必将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因而具有严重的反社会性质。不良行为习癖化。一旦不良行为成为一种习癖,就会经常受情绪冲动和欲望驱使而违法。

5. 行为残忍、偶发性强。

青少年犯罪的类型比较集中,以偷盗扒窃为主,打架行凶次之,侮辱妇女再次。其犯罪行为表现出四个特征。第一是偶发性强;第二是犯罪行为的模仿性强;第三是多种犯罪行为集于一身;第四是犯罪手段凶狠。

二、庆阳市青少年犯罪成因分析

(一)社会不良现象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一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上学的兴趣,就业困难,使一些青少年整日无所事事,久而久之走上邪道;二是影视、互联网传播不健康、暴力、淫秽等丑恶的东西,致使青少年人生观扭曲而违法犯罪;三是社会的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的影响;四是社会上偷盗、抢劫、黄赌、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的潜移默化。

(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对青少年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

1. 残缺家庭。

残缺家庭对青少年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 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过早地失去了父母的关爱, 有的甚至失去了经济上的依靠,这一切严重地阻碍了健康成长, 诱发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

2. 家庭暴力。

是指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生活在习惯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的青少年,形成了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一旦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了,遇上了犯罪动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

3. 不正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1)过分溺爱子女。(2)对子女放任不管。(3)用武力高压的手段惩治不听话的子女,动辄拳脚相加。(4)互相矛盾的教育。(5)期望过高。

4. 有缺陷的父母。

处于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家庭教育往往先天不足,在学校、社会还可能因家庭缺限受到歧视,过早地流入社会,养成不良恶习直至违法犯罪。

5. 经济贫困的家庭。

这类家庭中的青少年很容易过早地涉足社会,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他们中的很多人误入犯罪群体中,而且违法犯罪的意识很浓厚,难于改造。

(三)学校缺乏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有些教师歧视后进生,甚至是人格侮辱,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身心健康,在校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学习,极易走上邪路。

(四)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原因

庆阳市地处陕甘宁三省区的交界处,外来人员较多,许多流窜犯罪人员混杂其中。民族结构复杂,形成了多种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再加上生活条件艰苦,人文气息淡薄,导致青少年人格不健全,抵制不良风气的能力差,这是引发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客观原因。

三、预防和防止庆阳市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一)坚持预防为主的教育措施

1. 保护性预防。

这些措施包括:应加强有关青少年保护的立法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习惯,禁止侵蚀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传播;打击教唆、引诱、胁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动。

2. 堵塞性预防。

主要包括:加强学校、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 控制性预防。

针对有明显犯罪倾向或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采取的帮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帮教小组;送工读学校教育;加强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访考察。

4. 改造性预防。

政法机关以生产劳动为主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术教育,使有违法犯罪的人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 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最为之关键的影响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从家庭抓起。

2. 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在校园教育方面,除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学校还应加强法制教育,使青少年在安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安全防范管理体系,最终从体制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

3. 为青少年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起来的。所以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4. 为青少年成长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1)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全面教育。(2)争取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司法机关对青少年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学校定期联系,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

5. 团组织充分发挥青年阵地先进性作用,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各级团组织应用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问题,要不断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活力的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

总之,庆阳市青少年犯罪的防治应该以预防为主,全社会成员及学校家庭参与,实行对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消除各种消极影响,建设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巧云, 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预防[J].思想政治课教育, 2007, (4) :46-47.

[2]黄云龙, 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0.

[3]杜言敏, 俞国花.构建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的思考[J].青少年犯罪, 2005, (2) .

[4]赵山明, 赵汗青, 张喜转.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的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7) :3300-3302.

[5]苏红, 刘少军.整合社区资源预防青少年犯罪[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 (2) .

[6]关颖.城市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M].北京:群众出版社, 2004.

[7]周路.青少年罪犯群体人生轨迹实证研究[J].青年研究, 2000, (311) :43-46.

[8]Shaffer Devid 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邹泓, 等.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9]吕勤, 陈会昌, 等.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 2000, (326) :130-132.

[10]吴宁.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分析的社会控制理论解读[J].理论与改革, 2007, (5) :139-140.

[11]张拓.浅谈“电子海洛因”对青少年的危害及开展社区教育的途径[J].职业与教育, 2003, (18) .

篇4:青少年性犯罪调查报告

关键词:青少年;性犯罪;预防对策

近年来,我国司法机关办理的青少年性犯罪呈现出快速上升態势,有些青少年的性犯罪行为十分恶劣,挑战着公众容忍的底线和法律的权威。因此,有必要高度重视青少年性犯罪问题,分析此类犯罪的特点、原因、研究预防青少年性犯罪的有效对策。

一、A县留守女童被性侵案件的情况分析

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A县检察院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性犯罪案件24件33人,其中青少年性犯罪案件9件11人,占性犯罪案件的33.33%。具体分析,青少年性犯罪主要呈以下特点。

1.犯罪年龄普通偏小

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A县发生的性犯罪中,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达5人,占青少年性犯罪总人数的45.45%,其中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为3人,占青少年性犯罪总人数的27.27%。

2.犯罪者受教育程度较低

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孩子辍学失学,过早进行社会,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走上歪路。在A县青少年性犯罪的案件中,具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为2人,占青少年性犯罪总人数的18.18%,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为9人,占青少年性犯罪总人数的81.82%,而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为零。可见,青少年的文化程度越低,自身的低控制力越弱,越容易实施性犯罪。

3.作案手段日趋残忍

青少年性犯罪者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过分宠爱他们使他们产生了偏激、自私、缺乏同情心的性格,这种性格在作案中就表现为采用暴力、胁迫等极端手段,而且容易造成被害人自杀、自残、怀孕等恶劣后果。因此,青少年强奸、轮奸、奸淫幼女、抢劫强奸等恶性案件频发、高发。在A县青少年性犯罪的案件中,轮奸案件为3件,奸淫幼女为4件,造成被害女性怀孕2件。

4.青少年性犯罪团伙化明显

青少年由于年龄小,心理、智力尚不成熟,往往不敢独自实施犯罪,为了壮胆,他们寻找臭味相投的同龄人甚至成年人组成犯罪团伙实施性犯罪。在A县青少年性犯罪的案件中,团伙作案为3件,占总件数的33.33%。

5.犯罪对象具有特定性

青少年由于发育不完全无法与成年人对抗,故他们往往针对未成年女性下手实施性犯罪。在A县青少年性犯罪的案件中,被害人为不满18周的未成年人女性7人,其中不满14周岁的幼女为4人。

二、青少年性犯罪的原因

1.性发育早熟而性心理不成熟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的性早熟期为十五、六岁。青少年因为自身生理发生变化,对性行为感觉刺激、好奇、冲动、神秘和向往。但是他们的性心理还没有成熟,他们对性行为是否合乎法律和道德的标准缺乏评判的能力,对性行为的控制能力和保护意识差,加上在生活中受到色情文化的误导,使青少年面对诱惑不能把握自己,从而走向了性犯罪的邪路。

2.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性教育缺失

和谐美满的家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到冲击,结婚、离婚、分居、出轨等现象屡出不穷,在家庭的破碎和单亲家庭生活的青少年,他们无法得到家庭的情感营养,甚至受到家庭暴力、虐待,他们的心理极其压抑急需发泄不满情绪,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导,十分容易滑入到性犯罪的深渊中去。

有些家庭虽然完整但是家长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性教育是邪恶的东西不予教授。青少年们在心理和生理上对性知识十分可求,于是他们会自己摸索研究,由于控制力差和好奇心强,往往会受到不良文化的而误导做出违法的事情。

3.色情文化的消极因素影响

色情文化是指借助语言、文字、图像等工具表现“性作为”事件,其对性快感和性欲过度宣扬,从而不正当地激起人们的性需求,足以导致普通人腐化堕落,而又没有多少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文化糟粕。城市中按摩发廊、洗浴中心、各式会所随处可见,这里面潜藏着大量的性交易活动,这样容易让青少年误认为性交易都是合理合法的,因此他们会更加好奇、更想尝试性行为甚至实施性犯罪。

同时,由于网络发展迅速及网络监管不到位,网络上色情资源的极度泛滥,各类色情网站层出不穷,各种隐蔽的色情资源也潜藏于互联网上。有的借助于小说,有的借助于动漫、高清视频、QQ聊天,大胆露骨地描绘着色情内容,吞噬着青少年的灵魂,让青少沉迷其中而无法自拔。色情文化泛滥摧毁了道德对青少年性欲的约束。色情文化让青少年的性道德意识发生了扭曲,他们因此是非不分,法律意识淡薄,最终走上性犯罪的道路。

4.学校教育理念落后,性健康教育滞后

虽然我国开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大多数学校仍然坚持分数至上的教育理念,老师们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方面的教育。于是不少青少年法律观念淡薄,对犯罪没有罪恶感,对犯罪行为无控制能力和判断能力,及其被人引诱实施犯罪行为。

学校对性知识、性教育缺乏必要的重视程度,性教育的内容少,定位低,而且局限于生理卫生方面,完全不能满足学生对性知识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无法从正当渠道获取性知识,他们反而从色情网站和色情刊物上学习性知识。而色情网站和色情上的性知识往往是错误的、极端的、诱人犯罪的,让青少年认识上以为性行为是随意,从而大胆实施性行为甚至性犯罪。

三、青少年性犯罪的预防对策

预防青少年性犯罪要采取积极的战略思想,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立体的预防体系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笔者根据青少年性犯罪的现状及原因,试图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方面提出预防对策。

1.加强家庭性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家庭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当担负起孩子的性教育启蒙老师的重任,以正确的言传身教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正确对青少年实施性教育,家长们自身要提高自身的性知识和性观念,加强对性道德的学习,从而形成对性和性教育的正确理性认识。

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们应当认真倾听青少年的倾诉,选择适当的语言和适当的方式,正面地回答青少年的提问,科学系统地向他们叙述性知识,从而促使孩子对性有正确的认识。对青少年出现的早恋行为要有宽容之心,家长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耐心地对他们讲道理,而不能一味地加以反对和斥责,这样容易会引起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他们为了发泄不满情绪,通过其他不正规方式如色情书刊和色情影片等获取错误的性知识,从而走上性犯罪的道路。

2.加强学校性教育,着重教授性道德和性心理知识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重要场所,但现实是绝大多数中小学甚至大学都未开设性教育课程,因此青少年无法从正当途径學习性知识。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性教育,这样可以使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对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有效的预防青少年性犯罪的发生。

加强性教育,要加强青少年性道德教育。青少年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期。对于正处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来说,加强性道德的培养,可以使青少年的人格成熟和性成熟,从而自觉预防性犯罪。同时,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性意识进行正确的引导,提高青少年对性心理的适应性,倘若任由青少年对性的好奇心发展不加引导,青少年则容易走上性犯罪的道路。同时,学校可以设立性心理咨询中心,对青少年的性困惑进行性心理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心理。

3.加强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法律宣传工作

社会要承担起陶冶青少年情操的重任,想方设法提供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精神粮食,加强建设青少年文化修养的基础设施则。鼓励青少年去有益的场所,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精神修养,丰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让青少年在休闲时间不去想入非非,从而预防了青少年性犯罪的发生。

篇5:青少年犯罪调查

犯罪特征鲜明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以侵财型犯罪为主,此类占批捕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65%,以抢劫和盗窃最突出,其次是以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犯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较常见,三年共批捕杀人、伤害、强奸、抢劫、绑架等五类暴力犯罪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920人。赖某某等3人(年龄在14-17岁不等)为抢摩托车,以雇车为名将载客司机谢某某骗到偏僻路段,用西瓜刀将谢某某砍死后,骑着抢来的摩托车逃离现场,荒唐的是,作案前3人还模仿电影里的镜头,特地到城里买了一块手表,看杀一个人要花多长时间。黄某某仅仅因其父不肯给他200元“出门打工费”,便当场用水果刀将其父刺伤致死。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类型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类型,如绑架、投毒、妨害公务、非法拘禁、破坏生产经营等犯罪,特别是与网络有关的犯罪明显增加,如利用网络进行强奸、诈骗等。姜某某通过玩网络游戏认识浙江的网友楼某某后,多次以做生意急需资金为由向楼某某“借”(实为诈骗)了70多万元用于挥霍。

青少年犯罪的手段向成人化、智能化发展。一些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明显增强,利用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实施犯罪。黄某某、刘某某、罗某某(均为17岁)等人疯狂盗窃作案14起,案值达5万余元,他们分工明确,事先踩点,选好作案目标,戴手套作案,作案不留痕迹,加大了侦查机关的破案难度。

在作案时,有的青少年往往不计后果,采取残忍手段。陈某某、黄某(两人均为18岁,已于今年10月被执行死刑)伙同郭某某、林某某、林某某经多次密谋,事先便踩点好埋尸地点,绑架了小学六年级学生连某,采取先“撕票”后勒索30万元现金的手法,用尼龙绳残忍地将连某活活勒死。周某某等九人受色情影片、书刊的影响,经预谋,在一周末晚上,由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将其初中女同学江某某等3人骗出喝酒,九犯罪嫌疑人对三少女轮番敬酒,后不顾江某某的苦苦哀求和反抗,对江某某实施了轮奸。

青少年犯罪的方式以结伙或共同犯罪为主,出现了帮派苗头。主要表现在抢劫、抢夺、绑架、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犯罪中,基本上都是2个人以上共同作案,在批捕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占了62%。从结伙类型来看,社会青年易与有前科的人结伙,在校生易与辍学生结伙,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感染,互相提供信息、技术,作案的动因、能力、频度大大提高。17岁的胡某某和16岁的赖某某因不服其同伙被人欺负,邀集一伙人,携带马刀等凶器,对中学生谢某等十人恣意砍、打,致使谢某等7名学生不同程度被砍、打伤(其中一名重伤者达六级伤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青少年模仿港澳台的黑社会组织,组成具有黑社会萌芽性质的犯罪团伙实施犯罪活动。2002年查处的“蝎子帮”,就是由6名16至20岁的青少年(其中一名为女性)组成,他们设立“帮主”、“堂主”,在当地发展成员43名,疯狂实施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主体呈现男性化、低素质化,无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犯罪突出。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90%以上为男性。因近年来开展青少年犯罪预防和维权活动主要是以学校为依托,在校生犯罪率较低,仅占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1.2%。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一大部分为无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三年共批捕无业青少年犯罪嫌疑人323人、外来务工青少年犯罪嫌疑人256人。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法制意识差,基本属于学校的流失生、辍学生或社会上的“问题青年”,为了满足私欲或追求剌激,走上了犯罪道路。

犯罪成因多样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有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黑网吧”有抬头之势,超时营业、接纳未成年人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网吧经营者以电脑学校、职业技术培训班等为名,“挂羊头卖狗肉”,极具隐蔽性。走私、盗版音像制品活动猖獗,其内容往往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以青少年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有害卡通画册和淫秽“口袋本”图书屡禁不止,违规经营歌舞厅、录像厅和淫秽色情表演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青少年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模仿欲望,难以抵制不良诱惑,容易走向犯罪。

不良家庭环境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师长,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会造成子女的心理障碍,以致诱发违法犯罪。放任型家庭使青少年缺乏家庭必要的管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溺爱型家庭对孩子百般溺爱,易使孩子任性娇纵、我行我素。粗暴型家庭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暴自弃,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不顾子女的内心感受,经常对子女大打出手。父母自身素质偏低型家庭忙于做生意或沉溺在酗酒、赌博、搓麻将上,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还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性教育采取回避的方法,缺乏用科学方法加以正确引导,使孩子不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另外,家庭的变故,如父母离异、死亡及

父母犯罪等,都有可能会使子女失去家庭的温暖和精神支柱,产生孤傲冷漠、报复等病态心理,有的甚至过早辍学流入社会,与社会不良青年结群而误入歧途。

学校对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疏忽,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许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德育教育,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疏于管理、教育。有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后进生”无人过问或受老师及同学的冷眼看待,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前途丧失信心,出现厌学、辍学现象,最终脱离学校,走入社会。流入社会后,校外教育工作又没有跟上,无人管理,从而使这些青少年滑坡堕落的危险性大大增大。

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成长因素也不容忽视。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育期,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和正确的理想、道德观念,缺乏是非曲直的判断力,容易感情冲动而失去理智和控制,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致产生犯罪动机。

犯罪预防任重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也必须从多方面下手,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进行立体的多方位治理,治标和治本相结合,以教育为本,预防为主,才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

第一,要从家庭入手,家长对子女必须真正承担起法定义务和社会道德义务。应恩威有节,循循善诱,使子女懂世事,有礼节,且坚强务实,会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会理智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同时,家长要特别注意子女的不良倾向,及时加以诱导和释疑,使其明白发展下去的后果,教会子女正确思考和面对人生。

第二,要从社会入手,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当前文化市场存在的“黄”、“赌”、“毒”泛滥之状况,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整顿,加强监督检查。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应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净化我们的社会环境。

第三,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控制教育。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时刻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经常性地进行法制教育,以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有意识地磨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来充实自己。

第四,要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青少年犯罪后,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能弃之不理,应结合他们具有的可塑性强、易改造的特点,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把着眼点放在对他们的感化、挽救上,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

第五,社会各部门应加强联系,建立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体系。对青少年犯罪的控制与预防,单凭某一个部门的努力是难以奏效的。这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形成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工作网络,使“花儿”不再过早凋零。

篇6:预防青少年犯罪调查总结

为此,温州市瓯海区团委曾在区人民法院九楼会议室召开由瓯海团区委牵头召开瓯海区社综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第一次全体成员(扩大)会议。会议强调,专项组各成员单位要充分认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战略意义,切实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从源头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发生,着眼于和谐稳定,加强协调配合,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专项工作,提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为辖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社会现状

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渐突出。如何有效的预防、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当务之急。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称,“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进一步增加。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十五”期间,中国青少年人口总量由低谷开始爬升进入一个稳步上升期,而目前中国整体犯罪率,包括青少年犯罪率都处于上升状态,因此未来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青少年是一个民族的希望,用法律来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用教育来预防青少年犯罪,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宋庆龄先生曾经说过,什么事情都可以等待,但少年儿童的教育不能等待。因此,加强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研究已是刻不容缓。二.调查方式

这次调研活动采取了召开座谈会、询问犯罪嫌疑人,访问教师,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由于接触面广,了解了较多的实情。三.调查结果

四.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

有关资料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2、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

3、犯罪年龄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4.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我国青少年犯罪时利用一些新兴的科技成果,如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活动。专家认为,随着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各种智能化犯罪手段通过诸多途径,会纵横交错地影响青少年犯罪手段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5.地市闲散和流动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新焦点。

据公安部门调查,流动在大中城市的外地青少年人口的数量近年来增长较快,除了随其在该市打工的成年亲友流入外,有些是厌学、失学或受不法分子欺骗被迫滞留的。由于这些青少年只能做一些报酬很低的工作,甚至可能找不到工作。

五.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大多数犯罪是由外在的不良因素和行为人内在的主观不良因素与行为人内在的主观不良因素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的产物。外在客观因素只是犯罪的条件,而内在主观不良因素的犯罪的根据,也就是说,行为人在外部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与社会要求,特别是刑事法律要求相抵触的心理,是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根本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客观因素是复杂的,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它不仅不会是产生犯罪现象的根源,反而为逐步消除犯罪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前提。我国由于还存在着剥削阶级意识形态,以及小、私有经济的形式和观念,特别是在信仰的坚定性上,是非的辨别能力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荣辱界限上,导致了少数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偏离社会的要求,形成信仰危机,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等不良品质,诱发了不少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2)外来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腐蚀。随着我国对外政策的开放,旅游事业的发展,使我国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增多,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完善以及随着对外开放而带来的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思想文化也随之渗透进来,在一些青少年中产生了不良影响。如一些人由于传看黄色书刊,淫秽录像等物品,追求性刺激。这种欲望若失去控制,就会发展到调戏、侮辱、强奸妇女。如少年犯乔某,年仅14岁,因看淫秽录像,便欲一试,持刀对一少女进行了强奸,然后进行宣扬。

(3)实际工作中的缺点。个别领导的官僚主义,只注重经济效益,不注重思想教育,使矛盾激化,酿成犯罪。近几年来,我们宣传发家致富的多,讲勤劳守法的少;讲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多,普及深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少;对违纪职工经济制裁的多,思想疏导工作的少。在社会调查中发现,多数学校在初中设立的生理知识课程只是走马观花,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教学疏导;而在青少年生理发育调查中表明,大多数青少年在小学毕业便已经达到了性的成熟,由于我国现阶段属于发展时期,快速的信息流通、信息共享更催使青少年在懵懂时期对性产生了一种“渴求”,但是没有正确的疏导教育,这对青少年行为准则的形成都起着不良影响。

(4)两劳人员就业问题。我国虽然在大力发展生产,广开就业门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满足不了青少年就业要求,特别是两劳人员,他们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安置,已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一个潜在因素。例如:有一起盗窃案件过程中被告人王某、张某(均属两劳人员)陈述,释放两年多,户口入不上,就业无着落,社会递冷眼,长期无所事事,感到自己是社会上多余的人,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情绪,怨天尤人,对社会现实不满,继而又进行社会报复,重操旧业,走上犯罪道路。庭审时,表示认罪伏法,只要求释放后,政府能给入上户口,安排个工作就行。

第五,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风气虽然是宏观社会现象,但由于青少年的家庭、邻里、同辈群体受当前社会风气的影响程度不同,所以,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也有差异。然而,总的来说,任何人也不会脱离受宏观社会风气影响的微观氛围,因此也会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如当前严重存在的腐败及色情文化等社会现象。

2.家庭因素

(1)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家庭开始小家庭化;因为各种娱乐项目的增多,家庭成员之间感情淡漠,沟通减少;同时,离婚和单亲家庭开始大量出现,给家庭带来了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另外一方面,青少年处于人生的生长期,未成年人的理解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却很强;因而,家长的不良行为也是诱发子女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2)随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人心,人们的道德观念开始出现矛盾,成年人思想开始冲击家庭这一社会基本单元。于是父母的观念开始与“标准观念”出现裂痕。由于社会信任度的降低,“以牙还牙”等生存教育方式也大行其道。曾有报纸报道,北京房山区少年韩某的父亲听说儿子被人欺负之后,居然伙同几个大人为儿子撑腰报仇,结果造成了同学被捅死的悲剧。这些与传统的仁、义、礼、信分道扬镳的观念显然也助长了青少年犯罪的气焰。

(3)而在部分所在的地区,家庭教育由于父母文化水平相对城市较低。许多父母信奉“不打不成器”、“树大自然直”等传统观念,对于子女要么教育方法粗暴,要么溺爱袒护,要么放任不管,不懂得也不善于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教育子女。在这种教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辩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就相对差些,盲从或愚昧者相对的较多些。

3.学校教育因素:

(1)政治课教学和学生的思想训练脱节。政治理论课是学生形成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但是,多年来由于有些学校强调以教学为中心,片面理解成以智育为中心,管教不管导,教书不教人,放松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把注意力只放在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忽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教育,形成单打一的局面。有的老师对双差生放任不管,甚至讽刺挖苦,使他们既得不到尊重,又看不到前途,最后失去信心,不求上进,互相学坏而滑入邪道。

(2)各种教学同班主任的工作脱节。学生的思想教育应该寓于各科教学之中。可是某些学校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完全推到班主任身上,这样,班主任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学生思想工作依然显得很薄弱。

(3)性知识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脱节。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发育提前,大部分在初二进入“危险期”。可有些学校生理卫生课在初三或高一才开始讲,这就出现了学生生理发展与性知识教育不同步的现象,导致性教育流于形式。

(4)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脱节。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贯彻连续性和一致性的原则。只有学校与家庭、社会结合起来,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加以教育。可是,现在这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已经严重分离,协同不起来,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4.青少年自身的一些因素

(1)青少年由儿童向成年人过度时期,正是青春期发育的变化时期,心理学家称为“危险年龄”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生理发育迅速,身体开始趋向成熟,个人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追求欲望,表现过分固执,缺乏自控能力。一旦感情冲动,便会不顾一切,铤而走险。

(2)青少年犯罪与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在动机的形成方面是有区别的。年轻人感到最重要的问题是他们的地位不稳定。因此,他们要全力争取得到承认,争取得到象征声望和地位的东西,在成人的浅意识中,不承认青少年是一种独立的群体,更不承认他们的文化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而青少年人却总希望与成年人不分高低,并驾齐驱。出于这个动机,他们的举止行为便带有骄傲自大,喜欢表现的倾向,目的无非是引起成人世界的注意。他们会以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引人注目的方式表现他们的集体,证明他们已经“成人”,为了吸引他人注意,或者为了表示自己的这一特殊动机,他们就可以对任何人干出违法犯罪的蠢事,或者说这也是对成人世界的报复。

(3)青少年最苦恼的莫过于感到自己无所事事。因此,他们之间也互相制造矛盾、摩擦,以次消遣度日。他们入世不深,妄想在犯罪的实践中探求其行为所能达到的极限。

六.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治理和预防建议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从苗头抓起,抓紧抓实,才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1、加强法制教育。第一、学校要适当增加法制、思想道德教育课时,采取多种形式,可举办专题法制讲座,参观法制图片展览,旁听法庭审判,邀请表现好的犯人现身说教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和政治思想觉悟,以期收到明显的效果。第二、学校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在教育方法和策略上,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给予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足够的关心和爱护,注意学生的心理活动,改进教育方法,不要歧视有问题的学生,要积极引导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在目前情况下,可以让一些责任心强、学生信任、懂心理学的教师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及时消除一些学生的不良心理。第三、学校最好采取封闭式管理,减少外界的干扰。绝不允许学生在外租房居住,由学校统一安排食宿;建议封闭通过县一中路段,防止外人随意进出校区。第四、学校尽量少用开除的方式处理有问题学生,把他们推向社会是不明智之举,这样不但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可能给社会造成更大危害。第五、老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要形成制度,多进行家访,及时召开家长会。平时以电话、书信的形式与家长联系。要办好家长学校,积极指导家长搞好子女的家庭教育。

2、努力改造社区环境。首先,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加强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倡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关心和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第三、治安部门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净化学校周边环境,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第四、县上要努力争取尽快建成青少年活动中心,并投入使用。县一中应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免费对学生开放其计算机房,并尽快多建设一些体育活动场所。第五、文化部门对网吧等场所应进行严管重罚,坚决制止诱惑、唆使、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行为。加强学校教育。3.学校是未成年人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是衔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学校应坚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端正办学思想,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抓。一是要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抓好多方面的教育,既要抓思想政治教育,又要抓道德法制教育;既要抓文化科学教育,又要抓行为准则教育,使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增强道德、法制观念,明辨是非。二是要加强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感,切实改进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学校和老师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的学生负责,在善于发现和培养少数优秀人才的同时,更要以最大的精力,关心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对后进生和失足生,应该满腔热情地、诚恳、耐心、细致地帮助、教育,而决不能嫌弃、厌恶、歧视,更不能随意开除。三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担负起家庭教育指导者和社会教育者的角色,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才。

4.积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要大力开展“五好家庭”(家庭团结好、尊老爱幼好、发展经济好、遵纪守法好、邻里关系好)创建活动,大力表彰教子有方的家长。营造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作为家长,首先要改变教育孩子的错误观念,多与孩子沟通,多与学校联系,不要以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第二、家长要起好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要加大对孩子的监护力度,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动向和去向。多留些时间陪伴孩子,要用爱心去感化孩子。

七.总结

上一篇:口语交际与习作下一篇:好玩的游泳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