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6年全市计生业务工作会上的意见讲话

2024-08-06

在2006年全市计生业务工作会上的意见讲话(精选6篇)

篇1:在2006年全市计生业务工作会上的意见讲话

在2006年全市计生业务工作会上的意见讲话

在2006年全市计生业务工作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宣传教育、政策法规、奖励扶助、规划统计讲四点意见,供作参考。

一、以转变群众婚育观念为出发点,着力构建良好生育文化环境

人口和计划生育是一场长期的移风易俗的思想革命,是先进生育文化战胜

陈腐生育文化的长期斗争过程。计划生育工作要坚持宣传教育为主,突出政治思想工作,着力转变群众落后的婚育观念,以其劝导力、说服力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力量来影响和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道德觉悟和文明程度。经过坚持不懈的宣传教育,广大群众的婚育观念必将逐渐发生深刻而彻底的转变。中宣部、国家人口计生委等12个有关部委的社会团体,决定在2006——2010年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主要任务有五项:第一,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促进生育文明;第二,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第三,加强独生子女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第四,普及生殖健康知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2006年主题活动:关爱女孩与社会性别平等。2007年主题活动:人口素质与独生子女教育。2008年主题活动:婚育道德与家庭幸福。2009年主题活动:生殖健康与生命质量。2010年主题活动:生育文明与和谐社会。为此,讲以下四点:

1、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四个到位”

各地应该始终把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提高群众家庭生活质量,促进群众生育观念转变,提升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来抓,做到常抓不懈,保证“四个到位”:一是组织到位。各镇街应调整充实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领导小组,相关部门明确分工,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党政一把手要坚持亲自抓,负总责,重大活动亲自参加,难点问题亲自解决,形成党委统揽、主管负责、主管主抓、部门配合、各司其职的工作运行机制。二是措施到位。把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作为考核指标,村、社评选表彰先进、衡量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到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有婚育新风、关爱女孩指标;政治教育有婚育新风、关爱女孩内容;文化活动有婚育新风、关爱女孩节目;检查评比有婚育新风、关爱女孩开展情况。三是投入到位。按照“办公自动化、教育立体化、服务网络化”的要求,镇(街)人口计生办配备微机、摄像机、电视机、录像机等电教教学设施,满足开展工作的需要。四是落实到位。各镇(街)要补充完善《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的实施意见》,并在每年的工作中,都要把开展这两项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安排部署,做到年初有安排、阶段有检查、年底有考评,保证活动的落实。

2、健全宣教网络,发挥“四个功能”

为使人口计生宣教网络化,充分发挥舆论阵地的宣教功能。一是发挥镇人口学校的功能。每年对所属计生干部和村社干部进行一次人口理论知识培训,不断强化人口安全意识。二是发挥生殖健康服务站的教育功能。采取文字宣传与图片展览、播放录像与宣传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对育龄群众开展教育。三是发挥咨询热线的解惑功能。利用电话、闭路电视,开设人口访谈、生殖健康图片、青春期保健、避孕指南、优生优育优教等站点、栏目,及时为群众提供服务。四是发挥宣传载体的导向功能。举办计划生育知识竞赛,开展“五好家庭”活动评选,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注重宣传形式,体现“四个纳入”好范文原创作品

一是把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纳入党委经常性宣传工作之中,同步规划。在具体工作上做好四个结合:即宣传教育与镇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宣传教育与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宣传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二是把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纳入部门、村、社的职责,同布置、同检查、同考核。三是把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纳入争先创优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评选先进的条件之一。四是把宣传教育纳入基层社会文化活动范畴,传播婚育新风,倡导家庭美德,扩大社会影响。

4、满足群众需求,做到“四个到家”好范文原创作品

各镇(街)要把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作为一个伟大而艰巨的奋斗目标来追求。对此,必须开展“四个到家”、“六进六比”活动。“四个到家”:一是把婚育新风吹到家;二是健康知识传到家;三是把技术服务做到家;四是把组织关爱送到家。“六进六比”:即思想教育进家庭,比思想觉悟;文化科技进家庭,比科学知识;法律法规进家庭,比遵纪守法;公民道德进家庭,比家风家貌;“五优”知识进家庭,比人口素质;家政知识进家庭,比家庭文明。

二、以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全面整顿计划生育秩序

当前,我

篇2:在2006年全市计生业务工作会上的意见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2009年计生工作,表彰在计生工作战线上作出积极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安排部署2010年的工作。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深化发展的一年,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继2003年我市被授予“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市”这个国家级光荣称号后,我们又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殊荣。这些成绩的取得,饱含着广大计生干部的辛劳汗水,凝聚了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辛勤工作在计生战线上的广大干部,向为计生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祟高的敬意!2010年,是我们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促进某某经济社会各项指标迈上新台阶的关键之年,而认真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构建“和谐某某”,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刚才,昌旭同志对去年工作作了总结,仁堂同志对今年的工作进行

1了安排部署,我完全赞同,各级各部门和广大计生工作者务必要认真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努力进取、开拓创新,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优良的作风、更加踏实的干劲,扎实抓好2010年的人口计生工作。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计生工作

自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以来,在广大计生工作者的努力下,我们在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人口问题依然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刚刚闭幕的市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明确了构建“和谐某某”的奋斗目标,为明年扎实走好第二步提出了更高要求。应该说,今后我们所提的发展,已不单是经济发展,而应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问题,事关某某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事关建设经济强市这个总目标的如期实现。我们必须树牢“抓计生也是抓要务,抓国策也是抓发展”的意识,真正做到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要破骄戒满。尽管我们已经摘取了国家级的多项“桂冠”,但是成绩属于过去,发展没有终点,未来仍需努力,我们要以此为动力,盯着先进不放,肩扛红旗不让,开拓进取

不停,以“零”为起点实现工作新突破。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新时期的人口计生工作,已不再是单纯的控制生育指标问题,而是要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俗点说就是要从以往的“抓、扎、罚”向“引导、服务、奖励”方向转变,要科学发展。将来衡量一个地方发展的指标不再局限于GDP,现在有了一个热门名词叫“幸福指数”,这将是衡量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我认为,要提高这个指数,很重要一条就是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合理控制人口数量,使全市上下人人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站在历史新起点,计生工作肩负新使命。我们务必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计生工作,牢固树立“两种生产”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的观念,坚持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度”,人口增长控制“低水平”,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某某”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改进工作,在创新计生工作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机制创新,形成党政领导、部门指导、各方配合、群众参与的生动格局。

一是创新完善齐抓共管机制。要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协调运作、严格监督、绩效统评的工作机制。按照“责任共负、信息共享、资源共用、文化共建”的要求,公安、工商、劳动、建设、卫生、民政、统计等部门要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认真落实法定职责,配合计生部门认真抓好相关工作,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计划生育的工作格局。

二是创新完善利益导向机制。认真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规定的优先优惠及奖励政策,从制度上保障计划生育家庭的合法权益,对计划生育家庭给予实惠。农业、信用社、水利、卫生、教育、计生等部门要在落实小康促进计划中,结合本部门实际,对计划生育家庭给予政策扶持和优先照顾,让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补助、生活上有照顾,使广大群众在思想上进一步提高认识,自觉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三是创新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重视解决计生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建立完善计生贫困家庭救助制度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资金补助制度。要把计划生育家庭保障纳入整个社会保障总体规划,不断完善与计划生育有关的养老、医疗、就业、生育等方面保障制度,促进人民群众婚育观念的转变,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三、加强领导,以抓执行力来促进计生工作上台阶 抓好人口计生工作,关键在领导、关键在落实、在执行,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落实、执行作为重点,着眼大局认真抓、尽力抓、持续抓,做到责任、人员、投入“三到位”,努力推动全市计生工作的良好开展。

一是要强化领导责任制。各级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和“一票否决”制度,市委将加大对领导干部落实计生工作的考核力度,并将其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和提拔奖惩的重要依据。各级党委、政府每年至少召开四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把人口计生工作摆上重要位臵来抓紧、抓好。

二是要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事业成败,核心在人。在稳定机构和优化人员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吸引和选拔高素质人才到人口计生事业中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计生干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是要强化工作经费落实。按照国家和省州的规定,把人均计生事业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市财政局要保证(经

费)及时足额到位,不得挪用和挤占。各乡镇、办事处也要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确保人口计生工作的需要,决不能因经费问题而影响全市人口计生工作的大局。同志们,新一年的工作任务已经明确。让我们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第三届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促进我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而开拓奋进!

篇3:在2006年全市计生业务工作会上的意见讲话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 也要清醒地看到, 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高等教育方面, 主要是标准和水平问题, 与国内外先进院校相比,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都还存在差距;基础教育方面, 最突出的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需要在现有基础上, 进一步实现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对这些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下面, 我结合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 就做好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 讲三点意见。

一、要充分认识教育事业发展正面临新的重大机遇

在新的历史阶段, 知识对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群众对高水平教育的期待越来越迫切。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 连续制定、出台《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 对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性机遇。

1.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 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 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强国必先强教, 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只有办一流教育, 才能出一流人才, 才能建设一流国家, 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举措,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体现了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远见卓识, 体现了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 必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 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 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当前, 如何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 走出经济发展的低谷, 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是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人才的争夺, 力图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 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并与60年前的社会制度转型、30年前的经济体制转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这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又一次重大抉择。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 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教育规划纲要》从2008年8月开始起草, 历时近两年时间, 汇集了全国5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 先后两次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经过国务院常务会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审议后正式颁发。《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 从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等方面对2010年到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制度设计和具体安排, 内容涉及教育改革、对外开放、重点项目建设等各个方面, 涵盖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 描绘了今后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蓝图, 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将推动真正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

4. 构筑“三个高地”、打好“五个攻坚战”, 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重要精神, 着力构筑“三个高地”, 全力打好“五个攻坚战”。今年上半年,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06亿元, 同比增长18%, 增速位居全国第二;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01亿元, 增长35.2%;工业总产值8069亿元, 增长34.9%;固定资产投资2939亿元, 增长3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亿元, 增长19.0%;实际到位外资59亿美元, 增长20.0%, 经济社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国内外实践表明, 一个城市的崛起往往与教育的发展, 特别是大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天津市建设我国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的进程, 也必将是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现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 必将是教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

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责任, 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以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为动力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今年下半年, 既是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冲刺阶段, 也是谋划“十二五”规划和未来十年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与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对天津工作提出的“四个着力”工作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与坚持“三服务”、推动教育系统全年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体现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举措和实际行动上, 把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到新水平。

1. 深入学习领会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这是全市教育战线当前的首要任务。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要按照教育部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 抓紧制定学习方案, 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班、宣讲团等多种形式, 组织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 深入了解全国和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深入了解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深入了解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战略任务, 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各区县和学校要充分利用暑期, 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学习讨论,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教育系统掀起学习规划纲要的高潮, 显著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2. 高水平制定我市教育发展规划。

这是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要瞄准国内外先进地区和一流院校, 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研究制定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年纲要、“十二五”规划和一批专项方案。要坚持远近结合、详略结合, 十年重在五年、五年重在前三年的可操作意见, 八个方面的发展任务按照分工都要认真研究, 提出具体方案。针对我市实际情况, 突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重点,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发动广大师生员工提出意见建议, 使规划的制定过程成为集中各方智慧、凝聚发展共识、创新改革思路的过程。要坚持体现天津特色, 努力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规律、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与天津城市定位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

3. 加快海河教育园区建设。

今年初, 我市与国家教育部签署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以及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新校区两个协议。要抓住有利时机, 进一步加快海河教育园区建设, 保进度、保质量、保安全, 确保年内高标准完成园区一期工程。要统筹协调7所职业院校年底整体搬迁、平稳入驻, 实现规模效应和集约办学。要进一步研究120多所中职学校的资源整合, 搭建职教资源共享平台, 增强竞争能力。要加快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新校区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 力争早日开工。

4. 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要按照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职业教育优化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要求, 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 组织专门班子研究政策措施。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 办好广播电视教育、老年教育, 构建终身学习、全民学习体系, 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提高全市的文明程度。要鼓励多方面力量投资办学, 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逐步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5. 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每一个单位、每一所学校都要研究国内外同类院校的办学经验, 不断深化管理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学思结合, 知行并重,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大学软件学院的建设, 创新了企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认真探索, 办出水平和特色。对《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十个方面的重点改革项目和即将出台的相关配套措施, 要主动对接、钉紧靠上, 争取把天津作为试点, 争取在资金、项目和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帮助。要大力推进教育对外开放, 采取多种办学形式, 学习引进先进教学方法, 不断扩大留学生规模, 提高境外办学水平。

6. 促进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转化。

强化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结合, 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滨海新区龙头项目, 组织科研攻关, 不断转化一批成熟的项目, 确定一批新的项目, 筹备一批前瞻性的项目, 形成科技项目的“三个一批”, 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实现产业化, 变为现实生产力, 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为天津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做出贡献。继续办好六大产学研联盟, 落实科技特派员计划,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7. 加快实施校园环境提升工程。

要按照全市奋战300天的部署要求, 进一步明确校园环境提升工程的进度要求和质量标准, 认真做好首批10所高校校园环境提升工作。要总结前期工作经验, 制定完善下一步规划设计方案, 继续实施道路整修、架空线入地、秋植绿化等工作, 建立健全日常维护和管理。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 逐步把校园建成全市环境最优美、最靓丽的地方。要及早动手, 加快大运会场馆建设, 全力做好大运会各项组织筹备工作。继续做好大学债务化解的后续管理, 推进医科大学、工业大学、理工大学、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新校区建设。

8.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认真落实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 组织召开我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 交流经验, 制定出台具体措施。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继续搞好9月份新学年第一课的教育, 组织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巡回报告活动, 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天津, 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密切关注师生思想动态, 主动释疑解惑, 加强心理疏导, 化解矛盾纠纷, 最大限度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多方面为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感染力。

9.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要围绕学习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和10月份即将召开的全市教育大会精神, 把创先争优内化为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和科研工作的动力。要从实际出发设计争创载体, 根据各单位的发展规划确定争创目标和工作重点, 根据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情况确定争创形式。市委教育工委、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全市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 按照“五个好”、“五带头”的标准, 围绕学校中心工作, 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保证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实际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1 0. 确保校园和谐稳定。

要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十项措施, 细化测评指标体系, 组织督促检查, 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班子、评价办学成果的重要依据。要抓紧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继续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管理, 在上半年工作的基础上, 全面落实资金、人员, 加强人防、技防,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 加强对学校门卫、在建工程、公共设施等重点部位安全隐患的排查, 做好暑期学生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要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宗教等问题, 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监管, 及时封堵有害信息, 把问题解决在发生之前, 把各种可能影响校园和谐稳定的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要加强领导班子、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 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 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关键在领导班子, 关键在各级干部, 关键在广大教师。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进一步提高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的水平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为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 要树立战略眼光。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 坚持教育家的思维和视野, 把学校的建设置于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来认识和研究, 置于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全局下来思考和定位, 置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下来谋划和推动, 引领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要坚持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善于总结发扬自己的成功经验, 善于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 善于消化吸收再创新, 着力增强领导班子的改革创新能力、办学治校能力、和谐校园建设能力, 充分发挥引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作用。

2. 要聚集和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关键力量。引进一个优秀人才, 可以形成一个团队, 带动一个学科;大批优秀人才的聚集, 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校整体发展水平。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求贤若渴的感情、千方百计的招法, 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创新人才, 构建人才集聚、服务和创业的平台,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鼓励创新, 善待挫折, 宽容失误, 激励成功, 尽心竭力帮助解决学习、科研、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学校能解决的绝不拖延, 解决不了的请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负责研究协调, 统筹安排, 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3. 要着力干事创业。

各级领导干部是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的落实者, 是各自区域和学校的战略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 也是教育教学科研等具体工作的管理者。要大力提倡勤学善思、锐意进取的作风, 只争朝夕、雷厉风行的作风, 团结协作、艰苦务实的作风, 亲力亲为、钉紧靠上的作风, 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 把精力放在抓落实中, 及时研究解决制约教育发展、影响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办成一批有利于当前和长远发展的实事好事。要强化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个体系, 在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等方面明确责任领导和部门, 明确时间进度和量化指标, 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都能按时间节点顺利推进。

广大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 引导广大教师更加重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用事业凝聚教师、用实践培养教师、用真情激励教师, 全心全意教书育人,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提高教师地位, 维护教师权益, 改善教师待遇, 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尊重教师、教师全身心服务奉献社会的浓厚氛围。

篇4:在2006年全市计生业务工作会上的意见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旅游工作会议。对于桂林市的旅游工作,不仅仅旅游从业人员高度关注,全国全区也给予高度关注。今天的旅游工作会议,也是桂林市最大的专项工作会议之一。我们经常说,桂林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一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近20万人。从这点看,桂林市的旅游业要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人数上讲,已经看到端倪了。从过去的一年,桂林市在旅游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来看,也实现了这一点。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扎实工作,桂林旅游业在过去一年取得新成绩

新成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旅游经济的角度来讲,过去的一年实现了新跨越。无论是旅游人数、旅游收入还是旅游收入占GDP比例上,都实现了新跨越。去年自治区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我们是218亿元,约占全区的五分之一;入境旅游人数约占二分之一。从旅游经济角度来看,桂林旅游无疑在全区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从桂林旅游产业的发展角度,在过去的一年也取得新突破。无论在旅游景点景区建设,还是观光度假休闲以及农家乐的发展方面;无论是县域旅游,无论是人数、人次,还是旅游产品多样化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阳朔、兴安获得一等奖,龙胜、资源、恭城应该是第二梯队,其他县的旅游业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三是在旅游标准化建设方面,在过去的一年取得新成绩。去年,阳朔作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农业休闲会议也在阳朔召开),兴安乐满地作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企业。两个试点,在过去的一年,为全国旅游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四是在旅游市场、旅游秩序和旅游队伍建设方面,过去的一年也取得新成绩,为桂林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五是在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上,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最值得肯定的。作为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载体,也是重大基地,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去年7月正式动工。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桂林市旅游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去年桂林市几大重要的、事关桂林旅游事业发展的重大活动,自治区都专门派出领导参加。世界旅游城奠基仪式,郭声琨书记、马飚主席亲自参加奠基和揭幕。第二届桂林国际旅游博览会,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自治区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石生龙,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余远辉,自治区副主席高雄等领导亲自参加开幕式。过去的一年,桂林旅游事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特别是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和桂林世界旅游城建设的推进,都因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旅游局、博览局等多个部门的大力支持。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和直接参与的部门和单位,特别是一线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导游等辛勤工作密不可分。对于过去一年全市旅游事业发展和旅游产业所取得的成绩,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的会议,表彰了去年取得优异成绩的县区及旅游先进集体,通过表彰和奖励对旅游业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于桂林旅游发展,我们尽管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于一些突出的问题,大家讲得比较多。在这里,我再简要讲一下。

1、随着形势的发展,旅游产业已成为许多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现在无论有没有旅游资源的城市都在大力发展旅游,由此带来资源配置和游客分流的激烈竞争。在这种多方竞争的环境下,怎样争取更多客源来桂林旅游,是我们在旅游人数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已意识到并多次强调这个问题。去年实现旅游人数2700多万人次,对于全市总人口只有500多万人的城市来说,容量已经很大了。今年还提出了旅游人数按照10%的比例增长,实际上,从城市游客容量来看,已经有一定的局限了。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怎样在这么大的游客量的基础上提升旅游的效益和质量,这是我们客观存在的问题。

2、随着形势的发展,旅游景点景区的建设在旅游产品结构上还不尽合理。不少旅游设施和旅游景点景区,有些老化了,有些设备比较陈旧,服务标准跟不上,这也是我们在旅游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3、我们面临着旅游市场竞争、新的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开发和老的景点景区老化等问题,创新手段的方式方法和政策扶持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亟待改善和加强。

4、桂林作为最早开放的一批旅游城市,在旅游体制机制和旅游市场管理上还需要完善理顺。这也是全国老的旅游城市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和突破的瓶颈问题。所以,满意度调查都会集中在这些旅游对外开放比较早的、旅游名气很大的城市上,而不是新兴的开发一两年的城市。正是由于我市旅游开放早、旅游发展比较长,我市在旅游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不足和漏洞会更容易发现。事实也证明,我们确实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漏洞。

5、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城市,在旅游人才培养教育等方面,虽然资源很丰富,但是跟形势发展的要求和旅游产业需求,还是有欠缺的。

正因为这样,我们要对桂林旅游有新的认识,要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加深入研究,抢抓旅游发展机遇,更好地发挥优势。只有这样,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桂林旅游业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才能抢占旅游发展高地在广西率先建成旅游强市。

二、抓住重点,实现桂林旅游事业发展的新突破

刚才讲的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扎实工作,使旅游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面对过去的成绩,我们既要认真总结,更要坚定信心,抓住重点,使桂林旅游事业和旅游产业在新的一年有新突破。关于这一点,我重点讲三个方面。一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作用;二是全力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特别是推动世界旅游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管理,实现旅游市场管理新突破。

第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积极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国家旅游局在此基础上专门下发了通知,提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旅游要与文化等相关产业大融合,形成相互繁荣相互推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国家旅游局的通知强调,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充分说明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我市2008年提出“文化立市,旅游兴市”战略,把文化工作和旅游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几年旅游发展的实践和旅游与文化的发展充分说明,旅游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国家旅游局的通知要求,全国旅游业要站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旅游业,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项工作作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传播功能,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传承功能,充分发挥旅游对文化的激发功能,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外交流的优势。今年,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重点,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通过旅游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旅游文化共同发展的格局。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9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可见,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的推进,对桂林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要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精神,深入推进旅游与文化的大融合。

在最近召开的文化与旅游结合工作座谈会上,大家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有些是我们正在做的,有些是需要加快发展的。大家提出,一是要打造旅游系列品牌,打造旅游演艺产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引导旅游产品开展品牌化经营;二是要加快推进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举办文化旅游项目推介,提升文化旅游企业档次和文化品位;三要深度开发旅游工艺品,加强文化旅游产品市场的推广;四要积极加快培育旅游文化人才。这几个方面是今年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需要突破的重点,这也是桂林市具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桂林旅游资源有文化、历史、山水、民俗等等,要很好地梳理,在这个基础上,升华细化4条发展轴带、打造三大特色产品、三大水陆游线、七大旅游品牌等。旅游发展要评说论道,需要召开专题研讨会,旅游产业发展更需要我们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第二,要全力推进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世界旅游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这项工作,去年做了很多努力。关于《总体方案》,国家方面正在论证。从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来看:第一个方面要积极争取各项政策出台,第二个方面要把工作重点转到不等不靠,按照现在已经制定的政策内容,先行先试。去年,市国土局在积极争取旅游产业用地试点城市方面取得了突破进展,今年我们拿到了试点城市。这个试点城市,对旅游事业和产业发展、旅游用地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作用。这就是不等不靠的一个例子。如果要等到政策都批下来再去做,那就晚了。我们必须借鉴兄弟省、市在旅游建设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既要积极争取上级给我市正式批复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同时今年工作重点要转移到加快试验区各项工作先行先试上来,不等不靠,加快我们自己的工作。第三个方面是世界旅游城建设。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按照“一点三星三区”规划及27个功能区,按照这样一个集旅游发展之大成的规划加快建设。我们相信,在全市共同努力下,世界旅游城的建设将会为桂林市今后旅游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第四个方面,要按照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世界旅游城规划建设要求,加快推进旅游项目建设。这一点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旅游事业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要求。

第三,要切实破解漓江保护与发展难题,保护好桂林旅游这张中国名片。要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切实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难题。最有代表性的,是漓江景区。去年国家旅游局检查了一些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及旅游景区,特别是5A级旅游景区。大家看到了,有一些城市的旅游星级宾馆饭店已经摘牌,一些5A级景区已经明令限期整改,包括炒的最厉害的嵩山少林寺景区。去年内部通报的,就是漓江5A级旅游景区。内部通报内容针对几个方面:漓江游览秩序,主要表现在游船硬件设施和服务标准没有达到要求;漓江水域管理,主要是竹筏、河道挖沙及沿岸景观破坏的问题,还存在飞钩挂船的现象;漓江游览码头建设管理标准化方面,还没有达到要求,老化、陈旧,不符合5A景区要求。去年8月份开始,我们对漓江5A景区进行了专项整改。尽管取得一定成效,市政府领导也多次去国家旅游局汇报工作,得到国家旅游局认可,但是按照5A景区标准,有些方面还是没有做到。今年要按照国家旅游局提出的要求,按照桂林市打造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要求,下大力气提升旅游市场的秩序和质量。

一是要创新管理体制。整合涉及漓江景区的市、县(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能及行政资源,明确管理主体,推进漓江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开发、利用、经营等一体化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漓江景区管理条块分割,责、权、利不清的问题;二是要全力推动漓江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漓江流域旅游的经营管理力度,调整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充分照顾各方利益;理顺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体制,做到标本兼治、疏堵结合、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管理规范、奖惩并举等等,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要在确保旅游安全的前提下,解决漓江沿岸农民走发展旅游致富的问题;三是要健全漓江景区行政执法体制。要按照刘君书记的指示,“码头和游船整改由交通局负责,杜绝河道挖沙由阳朔、雁山两县区政府负责,竹筏问题的解决由阳朔、雁山两县区党委、政府负责”,“对漓江整改会议决定的事项要一项一项抓落实,涉及到的各部门和阳朔、雁山两县区必须无条件执行,谁影响5A景区谁负责”。今年,要在继续深入实施科学保护漓江六大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漓江景区旅游秩序管理的力度,力争今年在漓江景区管理秩序和管理体制上取得新的突破。

三、解放思想,强力推动旅游业取得新发展

1、要以抓项目促进旅游业新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强旅游项目建设做了专门部署。进一步抓好落实规划,推动发展,把项目作为载体,抓紧抓好落实。特别是对旅游试验区、世界旅游城、各县区在旅游项目建设上,要加快推进。在投资导向、招商引资、基础建设、资源整合、市场推广等方面充分发挥项目的推动作用。旅游产品开发要坚持高品位、高起点,通过高水平规划设计,突出特色,提升品位,规划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和具有一流水准的精品项目,扶持发展一批乡村旅游、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把我市旅游资源打造成自然景观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的旅游胜地。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支撑能力。加快桂林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旅游专用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增强旅游对外集散辐射能力。要坚决杜绝资源浪费,今后凡涉及旅游的建设项目,在发改部门立项前应先征求旅游部门的意见(《自治区旅游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有关部门审批属于旅游发展规划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应当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使之符合旅游行业的相关标准要求,避免非标准化建设和同质化建设,确保资源合理利用,规范行业发展。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宁可不开发。各县区、各相关部门一定要目光高远,绝不能为了各自的地方利益和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要加强旅游项目储备。广开项目源,建好项目库,超前谋划储备一批市场前景好、拉动作用强的旅游项目。对旅游项目要实施动态管理,搞好定量、定性分析,选择那些增值性高、成长性强的好项目优先立项、优先开发。

2、要以转变方式推动旅游业新发展。全面开展旅游综合改革试验,首先就要转变桂林旅游的发展方式,老城区以创新为主,新城区以项目建设为主,各县区以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主。一是要做大做强产业主体。旅游市场主体是旅游业的根本。引导扶持旅游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方式做大做强,重点培植一批龙头企业。促进旅游、餐饮、酒店实行产业集群式、品牌化发展。引导旅行社向集团化、网络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鼓励大型企业集团进入旅游业,引导社会资金向符合旅游产业发展方向、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领域投入,充分发挥旅游业拉动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作用。着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水平、能力、素质,大力推进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旅游人才队伍。要发展一批旅游新业态,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温泉康体、文化创意、养生疗养等新兴旅游产品。大力发展智能旅游和旅游电子商务,鼓励开展旅游网络营销、网络预订、网上支付等在线服务,积极申报“国家旅游信息化试点城市”,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二是要全面提升城市中心区旅游吸引力。进一步配套完善市中心区的文化旅游元素和休闲服务设施,把一些景点景区、街区串联打包,在桂林城打造“最美城市中心文化旅游休闲区”,使之成为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新载体和新的旅游消费热点,提升桂林城市中心区的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是要做好旅游活动策划;四是要创新旅游营销模式。针对旅游是典型的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的特性,创新营销手段,全面提升桂林旅游推广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整合全市旅游行业资源、文化资源、外宣资源和新闻资源,全市联动、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提升桂林旅游的知名度。继续加强“联盟营销”这一新的营销手段,加强与航空公司、境内外旅游机构的营销合作,进一步发挥好境外桂林旅游大联盟的作用,联手做好桂林旅游营销推广。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提升桂林国际影响力,借力拓展境外旅游市场。

3、要以增强合力推动旅游业新发展。旅游业关联性强、牵涉面广,发展旅游仅仅依靠旅游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各自工作职能和特点,找准切入点,抓住突破口,从不同途径、不同层面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发改部门要重视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拟定年度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和基本建设计划时,优先将旅游项目列入重点项目行列,积极争取旅游项目资金;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向上争取旅游资金;建规部门在城镇规划建设的时候要结合旅游发展,充分考虑旅游功能,在环境营造、建筑立面控制等方面满足旅游发展的要求,城乡风貌改造要融入旅游元素;国土部门要支持旅游建设用地的使用,重点支持世界旅游城建设用地,同时加大景区土地收储力度,筹措发展资金;交通部门要将旅游公路建设优先列入规划,抓紧做好重点景区道路立项,加快在建旅游公路建设;金融部门要对旅游项目建设给予信贷扶持;宣传、文化部门要将旅游宣传作为外宣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旅游宣传和新闻报道,对我市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加强和指导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农业部门要加强特色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人事、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劳动部门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市、县两级旅游局作为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工作的主动权,与上级主管部门搞好沟通,与同级部门搞好协调,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都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能,全力支持和配合旅游工作。全市上下形成部门齐抓共管、扶持旅游产业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篇5:在2006年全市计生业务工作会上的意见讲话

---在全市林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林业局长 XXX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全市林业工作会议,是在“十五”目标圆满完成,“十一五”刚刚开始的重要时候召开的。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认真总结经验,科学谋划未来,推进林业建设跨越式发展,为建设和谐XX再立新功。

“十五”工作总结

近五年来,我市林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林业厅的具体指导下,认真落实我市林业建设“十五”计划,全面完成了各项任务指标。全市重点工程累计投入达4.8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58.97%,增长3.44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达2942万立方米,净增91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到10.15亿元,恢复到禁伐前水平。过去的五年,林业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投入加大;生态建设深入推进,成绩斐然;林业产业蓬勃兴起,初具规模;林业改革全面展开,有所突破。总体来讲,我市林业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态势。

一、推进重点工程,加强生态建设

五年来,我市实施的重点工程主要有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市区视野区生态治理工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这些工程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态恶化的趋势,实现了治理大于破坏,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如期完成视野区生态治理工程规划任务:1999年,为加快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将市区视野区生态治理工程纳入了市政建设五大重点工程。2001年,为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遵循“先绿化后改造,先覆盖后提高”的原则,市局调整思路,突出重点,将工程造林规划范围内的马兰山、三堆子、枣子坪、渡口桥南等宜林地段作为造林绿化重点区域。2003年完成“三年栽上树”的阶段目标,经过两年的抚育管护,林相有明显提升,2005年实现了“五年绿起来”的总体目标。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32万亩,累计投入824万元。为全面提升城市形象,绿化美化视野区景观,各区县也开展了大规模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和封山禁牧工作,“6.29”雨季万人植树活动已经坚持七年,市、县及大企业建设起了绿化示范点。

(二)广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十五”期间,严格按照国家、省有关退耕还林政策规定,在“统一规划,成片治理,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指导下,切实把握“林权是核心,给粮(钱)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这几个主要环节,通过各工程县(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工程得以广泛实施,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8.4万亩,其中生态林15.77万亩、经济林2.63万亩,完成退一还二荒山造林20万亩,新增林地38.4万亩。工程涉及59个乡(镇)、360个村、2013个社、60010户农户,经年度检查验收合格后,将粮食补助和现金补助全额及时兑现到了农户。退耕还林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近2.365亿元,工程为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初期实施的工程特别是经济林已见成效,我市的茶叶、芒果、枇杷、核桃、青椒等产业的发展壮大都得到了退耕还林政策的有力推动。2005年,在省上初步方案不安排我市退耕还林指标的情况下,我们千方百计争取了两万亩指标,为打造百里生态走廊,稳定移民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天然林保护工程成效显著:五年来,我们继续按照“严管林,质为先,慎用钱”的要求进行工程建设,加大了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和公益林营造力度,全面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一是层层落实管护责任制,按照“六定两落实”即定四至、定面积、定人员、定责任、定报酬、定期考核,将每一块森林资源的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落实到山头地块。聘请1380余名专职、临时管护员对林地实施了常年有效管护。管护面积达705.8万亩,为省林业厅下达计划的142.4%,占全市林地面积的85%。二是在公益林建设中,严格管理,加强监督,严把设计关、种苗关、验收关,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十五”期间,完成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49.99万亩,为任务的100.81%;完成飞播造林57.4万亩,为任务的103.6%;完成封山育林57.12万亩,为任务的107.5%,各年度人工造林当年平均成活率均在85%以上。三是 “防火、防病虫、防盗砍滥伐”的三防体系得到加强,森林防火连续5年将火灾损失率控制在0.5‰以下,森林病虫害成灾率仅为0.6‰,林政案件查处率达96%。

(四)野生动植物保护有长足进步:“十五”期间,编制了《XX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总体规划》,新建省级二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坡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海塔、平地、中坝三个自然保护小区。目前,全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4.4%,提前完成到2010年的建设规划。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利用,从无到有得到发展,到2005年我市共有经营户26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有1200余只。完成了我市古树名木的普查、建档和挂牌工作,对黄桷树、XX和桂圆等17种、1850株名木古树进行了挂牌保护。野保协会工作得到加强,落实了会员免费或半费参观动物园优待协议,开展了野生动植物普查、“速丰绿业”首次野生动物狩猎、抗击非典“珍爱生命,拒食野生动物”等等系列宣传活动,提高了市民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

二、坚持依法治林,保护森林资源

依法行政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制社会的根本要求。我们坚持依法治林的主要法律有《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四川省绿化条例》等等法律法规。通过对法律法规的充分运用,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一)加强体系建设,落实依法执政:一是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实施纲要》精神,2002年,市局将法制工作从其他处室独立出来,单独成立政策法规宣传处,成为全省四个拥有法制部门的地市州林业局之一。2004年,盐边县和仁和区林业局先后成立了专门法制机构,其他县(区)也配备了兼职法制员。同年,仁和区林业局被确定为全省林业综合执法试点单位,2005年又被确定为国家林业综合执法试点单位。二是对市林业执法稽查大队和普威林业局等4个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单位,依法委托或授权其行使行政执法权,确定了林业行政执法资格;实行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统一持全国《林业行政执法证》开展执法工作,对没有取得执法证件的人员取消其执法资格。三是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坚持合法与合理、效能与便民、监督与责任原则,完善了林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范林业行政许可受理、审查、听证、决定和对被许可人的监督检查行为,依法对林业行政许可和收费项目进行了清理、汇总和公示,对行政许可23项、行政收费19项,全部纳入了市政务中心林业局窗口办理。2005年,市局荣获全国林业法制工作先进集体,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市级林业局。

(二)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我市森林公安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了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了林区社会治安的稳定。一方面通过办大案,侦破了一批重特大毁林犯罪刑事案件,打击了破坏森林资源的气焰。比如,2001年,侦破盐边林业局1997、1998年度滥伐林木特大案件,并顺案追踪挖出了力马乡特大盗伐林木案;2002年,破获粟泽彬重大盗伐林木团伙案;2003年,侦破东区银江镇陈家垭口电焊失火发生的森林火灾案;2005年,侦破大黑山省级森林公园双家湾沟森林火灾案。另一方面,结合林区实际情况,针对重点地区、热点问题,认真开展各类专项行动,先后有“天保行动”、“破案攻坚战”、“春雷行动”、“追逃行动”、“森林火案专项整治行动”、“猎鹰行动”、“平安林区整治行动”、“米德杉保卫战”、“打击盗伐林木种植烤烟”等等。五年来,全市森林公安机关共受理各类案件1680件,查处1607件,查处率为95.7%。其中:破获森林刑事案件212件(重特大案件36件)。查处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人员1905人,收缴大量木材和野生动物,累计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652.7万元。

(三)林地征占用和林木采伐得到规范:持续开展了全市范围内的林地清理整顿活动。自2000年《森林法实施条例》颁布以来,结合我市矿业秩序整顿,查处违法占用林地152宗,关闭矿山5家,责令停产整顿30家,补办用地手续22宗。规范了征占用林地程序,出台了《关于规范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程序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征占用林地手续办理程序、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权限、征占用林地补偿补助费用标准以及其它涉及征占用林地的相关事项。五年共依法审核审批上报征占用林地项目269宗,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2249万元。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十五”期间省林业厅共下达我市限额指标蓄积10.5万立方米,实际消耗总量占指标的86%,未出现超限情况。为配合“横板房”改造工作,下达了3.9万立方米的农民自用材指标,保证了全市3092户改造户的用材需要。采伐过程严格执行林木采伐管理规定,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监管,没有出现滥伐现象。在《XX市林木采伐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规范林木采伐上报文件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下,我市成功实施了人工商品林采伐和招投标开展小蠹虫防治采伐试点工作。

(四)森林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分布面积235万亩,主要包括小蠹虫、松毛虫、XX树蛀干害虫等虫害。根据实际情况,我市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并形成了有价值的经验。一是加强监测,发现和掌握有害生物的危害规律,采取有效的治理办法和最佳的治理时机;二是多方引智,借鉴先进的防治技术。比如,聘请英国资深昆虫专家贝尔曼博士对小蠹虫防治提供针对性建议,邀请法国专家吉拉德.朱伯特先生设计紫茎泽兰综合治理方案;三是通过实践否定成本高,实施困难,效果不佳的传统方案,找到实施相对有效的新办法。比如,对小蠹虫的治理我们采用物理清除替代喷射药物的化学方法,得到国家专家的肯定。五年来,我市森林病虫害平均监测覆盖率达99%、检疫率达97%、防治率达90%,这些指标都远远高于省定目标。对我市云南松危害严重的小蠹虫防治面积达到179万亩,基本控制了爆发蔓延的势头。

(五)森林防火取得较好成绩:“十五”期间,森林防火在气候条件十分不利,火源控制难度极大的严峻形势下,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市共发生森林火灾304次,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年均森林火灾损失率为0.21‰,远低于省下达的1‰的指标。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是实施了重点火险区专项治理工程,大量森林防火项目的建设,极大提高了对森林火灾的防控水平。二是防火队伍体系得到加强。2003年组建成立了武警XX市森林支队,下设两个大队,共有官兵200余人,充实了我市防火力量。各区县、森工企事业、部分乡镇组建了专业扑火队。三是森林防火宣传不断得到强化,发放挂历、围裙等宣传形式效果很好,“12119”专用电话畅通了森林防火报警渠道。四是全面层层落实防火责任制,防火预案、扑火协调指挥机制、计划烧除、铲割防火线等预防措施得到广泛实施。在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我市森林防火战线的同志也付出了鲜血乃至生命的代价。五年来,因扑火直接死亡1人,重伤4人(2人医治无效死亡),轻伤10人。

三、强化保障措施,加快林业发展

(一)林业企事业改革稳健推进:随着林业建设以木材生产为主转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林业企事业单位的改革一直在全方位深入推进。

顺利实施事业单位改革,分批完成了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市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市国营林场总场等8个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和建立了聘用制度。通过转换用人机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现用人上的公开、公平、公正,促进单位自主用人,保障职工自主择业,维护了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

积极推进森工企业改革,森工改革主要围绕减少富余职工,开展内部机制改革,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确保社会稳定等方面进行。通过下岗分流、转产和提前退休等措施,两个大森工的在职职工已由天保工程实施时的1602人,降到目前的599人。两局累计进行一次性安置302人,目前还有282人将进行一次性安置。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两大森工开展了企业内部改革,实行了定岗定员、竞聘上岗、岗位工资、待岗工资等做法,激发了内部活力。经过反复磋商,剥离企业社会职能工作有了一定进展,今年6月以前将全面完成医疗卫生单位与企业的全面分离,按属地管理原则转由地方政府管理。学校、公安剥离工作正在协调之中。两大森工的不稳定因素很多,既有历史的遗留问题,也有改革带来的新矛盾,稳定工作难度很大。市局及企业采取了积极预防的措施,千方百计把对立情绪化解在基层。市局经常到基层召开座谈会,直面群众,倾听意见,解释安置、医保、社保、福利政策,宣传林业改革形势,得到了广大森工职工的理解,森工系统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我们还积极向上争取职工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四项保险。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森工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目前,职工医疗保险已经启动,为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林业管理体制改革有所突破:为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森林资源向森林资本转变,加快林业发展,我市在林业管理体制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主要包括落实林权、推行业主造林、社会参与森林资源管护、改革采伐制度等方面,出台了《XX市工程造林管理办法》、《XX市营造林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XX市森林管护招投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各种改革措施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贯彻和执行,比如,众恒集团将所属林权进行抵押,开创了我市将森林资源转化为森林资本的先例;盐边县小蠹虫虫害木采伐面向社会进行招投标,体现了政企分开,政府职能归位的新理念;中坝乡将集体林转给亿锦公司管护经营,开创了集体林管护改革的新路子。

(三)科技推进林业发展:我市林业科技以干热河谷造林技术研究为重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研究和新技术推广,为我市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初步统计,我市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0%以上。“十五”期间,林业科技在研项目31项,按计划完成20项。《澳洲坚果适应性研究》、《XX干热河谷植被建设对策研究》、《XX印楝引种试验示范》等五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些研究成果在市区视野区生态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此外,亚热带植物标本园完成了对原品质差、效益低的水果品种改造,现有亚热带植物标本园、葡萄、芒果、荔枝品种和管理技术示范园和澳洲坚果种子资源库已有相当规模,将为林业生态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品种丰富的优良树种。

(四)争取项目资金减免债务负担:除国家对林业进行大规模的工程投入外,我市还积极申报项目用于林业建设。“十五”期间,据不完全统计,共争取省上项目10余个,争取项目资金1156.6万元。主要包括XX苏铁自然保护区基本建设、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公安部分)、森工饮水工程、植被恢复费等项目。这些项目对改善我市林业基础设施,提高办公效率,实施科学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有关政策,我市积极开展了森工企业金融债务免除工作。经统计,天保工程区森工企业金融债务免除额度将达 6552万元。2005年,国营林场总场1811万元的债务免除已获国家、省级批准,目前正在办理相关手续。通过清产核资,盐边林业局清除外债1762万元。

(五)预防为主搞好执法监察:为全面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精神,市林业局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XX市林业局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和《XX市林业局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两个制度规定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廉洁自律意识,坚持立党为公、勤政为民,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并规范了林业局工作人员行政管理行为。天保及退耕还林两大工程是国家工程,投入资金很大,为确保资金安全,我市开展了预防两大工程职务犯罪研讨会,并制定了系列的预防制度。2004年,全省组织的“两大工程”执法交叉检查组充分肯定了我市的执法监察工作。目前,我市没有发现在“两大工程”中存在违法犯罪行为。

(六)新型林业产业得到发展: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是林业的两翼,必须平衡发展,林业建设才能相互促进,互为保障。在以木材生产和加工为主的林业传统产业萎缩以后,“十五”期间新型林业产业有所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经济林及林木种苗基地快速发展。全市经济林面积达1.7万公顷,初步形成了以仁和区中坝、总发为中心的澳洲坚果种植基地,以大田为中心的优质石榴基地,以大龙潭、总发、金江、金河一带为重点的优质芒果基地,以米易安宁河、盐边三源河河谷地带、二滩库区为中心的优质早春枇杷基地,以红格片区为中心的优质脐橙基地,以国胜为中心的茶叶基地。全市拥有林木种苗繁育基地508公顷,其中重点工程骨干苗圃8个,母树林、采种基地5个。二方面,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蓬勃兴起,初步形成以速生丰产坑木、蕃麻、印楝等多起工业原料林基地,面积已达2万多公顷。三方面,林产加工业在结构调整中逐渐恢复,涉及茶叶、蚕桑、果品、苗木花卉、养殖、森林食品、药业、木竹材加工、林化产品、生态旅游等多个产业领域。总体来看,林业产业已走出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单一形态的传统林业产业模式,呈现出生态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型林业产业的雏型和发展方向已展现在我们面前。

四、主要的经验和体会

(一)林业建设需要国家投入作为基本保障:“十五”期间,生态建设成为林业的中心任务。2003年,中央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林业的公益属性要求国家的无偿投入。1998年天然林禁伐以后,林业产业步入低谷,小型森工纷纷倒闭,大型森工生存艰难。正是由于国家投入巨资开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减免森工企业的巨额债务,才使得生态建设有了保障,森工企业得以生存。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在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项目中累计投入近5亿元。我们认为,由于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建立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国家对林业将继续保持高投入,林业的地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生态建设投入会更加具有保障。

(二)林业建设要面向社会考虑农民及业主利益:由于重点工程的建设和新型林业产业的发展,林业已由封闭走向了开放,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因此,我市对林业管理体制和林业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深入的改革。林木采伐面向社会,种苗市场全面放开,重点工程实行招投标,积极推进林地流转,探索集体林管护方式等等改革和变化,使林业呈现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一切的变化都是从考虑资源的有效配置,考虑农民及业主的利益,促进社会参与林业建设出发。我们认为,农民和业主将是林业建设的主要力量,这种变化在未来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三)林业建设要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林业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我们做到了将林业建设与全市中心工作的紧密结合。全市要加强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我们修改了市区视野区生态治理方案,实现“三年栽上树,五年绿起来”的目标,加快了城市美化步伐。解决三农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年年争取退耕还林指标,推进集体林管护试点,加快小桐子、块菌、青刺果、茶叶等产业的开发,积极支持烤烟发展、横板房改造。为配合白马铁矿、西攀高速公路、攀田高速路公路、桐子林电站等重点工程建设,我们强化服务,提前介入,积极做好林地征占用工作。为“迎冬旅、创国优”,我们加强了红格至格萨拉百里生态走廊的绿化和管护。我们认为,“有为才有位,有位才有为”,在以后我们只有将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这两项基本任务与全市中心工作有机结合,林业的发展才会更快更好。

(四)林业建设要加强对工程质量的指导和监管: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在植树造林方面,做到“六个坚持”,即严格作业设计审批制度,坚持作业设计的法定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实行阶段检查验收,坚持质量认证制度;强化种苗管理,坚持“两证一签”制度;明确责任,坚持进行施工记录;搞好宏观指导,坚持实行目标管理;加大工程质量监控力度,坚持实行监理制。强化科技支撑,突出坚持原则,即坚持造林重点向河谷地区转移的原则,实施造林攻坚;坚持遵循“先绿化后改造,先覆盖后提高”的原则,逐步实现绿化、美化、彩化XX;坚持遵循植被演替规律原则,不断探索和总结适宜干热河谷造林的新经验。在资源管理方面,严格贯彻“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要求,坚持了行之有效的管护模式,即按照“一分一合,责任明确;强化监管,形式灵活;加强考核,突出重点”的二十四字方针,对森林资源所有权和管护权实施分离,把林下资源开发权与管护权结合起来,定四至、定面积、定人员、定责任、定报酬、定期考核,将管护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人头,确保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市林农交错、经济发展迅猛、资源林政管理,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关系地方、企事业和千家万户的利益,管理压力大;二是我市属于地理位置特殊的干热河谷带,造林不易,投入相对不足,造林绿化难度大;三是林业人才、技术缺乏,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大资源、小产业的矛盾突出,发展压力大;四是林业还处于社会发展的较低层次,体制性障碍较多,管理体制改革和森工企业改革任务依然艰巨,工作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改革和稳定压力大。

“十一五”工作规划

当前,林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生态需求上升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林业,社会各界更加关注生态建设。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一,林业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呈现出盛世兴林的大好局面。我市为推进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林业产业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和大力的扶持。在大好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谱写林业新的篇章。

一、林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第一屏障,创造山川秀美自然风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出发点,走以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共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培育和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较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二、林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一要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并重。把生态建设作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小桐子、块菌、速生丰产林等生态产业,为林业建设增添活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二要坚持改革和开放并重。进一步解放思想,调整生产关系,大力推进林业依法行政,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林业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确保林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改善林业对外开放环境,吸引全社会以及国外各方面关注和投资林业建设,给林业带来更多的资金、技术,带来丰富多样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极大地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三是坚持项目带动和全社会办林业并重。一方面继续依靠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另一方面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四是坚持森林资源培育和森林资源保护并重。紧紧抓住社会对林业的需求转变、国家对林业投资增加、社会化办林业积极性空前高涨的有利时机,全力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我市干热河谷、视野区森林分布较少的现状;同时不断巩固森林培育的成果,重点保护好重点林区、保护区、观光旅游区内森林资源。

(二)主要目标:到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0%左右,有林地面积增加到37万公顷,森林蓄积达到3342万立方米,林业累计生产总值实现2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增长150元。全市基本消灭荒山,市区视野区荒山实现基本绿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进一步加强,林分质量逐步提高,森林的综合效能较好地发挥。森林实现分类经营,生态面貌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森林综合服务业全面发展,林下资源综合利用、林化产品开发、商品林培育、地方特色的林果、林药等基地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初步形成产业产品结构合理,区域优势明显,主导产业突出,有一定竞争实力的林业产业体系。

三、林业建设重点工作

(一)以重点工程为载体,继续抓好生态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市区视野区生态治理工程“三大工程”均已实施多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按照国家和市里的总体规划,这些工程还将继续实施。为确保已有的建设成果,继续提高生态建设质量,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成功的、规范化的做法,另一方面针对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1、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要加强对管护责任制落实情况的检查,认真执行管护责任制的招投标办法,切实将管护工作落到实处;公益林的建设重点要从营造向封育转变,在全面消灭宜林荒山荒地的基础上,加大封育力度,对低效林分进行改造,提高森林质量;在管护体系上要放开,探索社区共管的新模式,集体林的管护要面向社会、面向农民;要切实巩固停采成果,严格执行分类经营的原则,禁止对天然林的蓄意采伐,严厉打击破坏天然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彻底理清各类统计数据,做到心中有数,报送口径统一。

2、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要认真搞好工程的成果普查,制订措施,争取政策,巩固退耕还林特别是生态林成果,真正做到“退得下,不反弹”;扶持农户进行经济林补植、改造,确保“富得起”;在严格保护退耕农户利益的前提下,提倡大户成片规模开发;坚持生态优先原则,适度争取任务,严禁毁林退耕;严格执行兑现政策,坚决查处挤占、克扣、截留和挪用补助金的行为。

3、扩大视野区生态治理范围:要进一步延伸治理线路,重点实施机场路、密地至金江、雅江桥至红格沿线;提高原有实施区域的工程质量,达到由覆盖到绿化、彩化的效果;争取管护资金,落实管护单位,避免有建设无管护的状况,保护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

4、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要推进苏铁自然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筹备建立云南梧桐自然保护区;加强二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白坡山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落实保护人员和经费;继续开展野生动植物的普查,做好越冬候鸟监测;积极发展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规范经营利用行为。

5、全面完成各类营造林项目:完成绿色通道643公里、林带580公里、农田防护林网1667公顷、生物防火带6719公里、森林抚育6665公顷、低效林改造2000公顷。

(二)以重点项目为依托,突出抓好林业产业:目前,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林产业格局已不存在,以生态经济为特征的新型林产业逐渐兴起,为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气候条件,发展新型林产业的潜力十分巨大,突出抓好林业产业发展是今后林业工作十分重要的方面。

1、科学做好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我市适宜发展的林业产业项目很多,但土地资源相对不足,产业规模不大,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因此,科学规划和引导显得格外重要和紧迫。

(1)在干热河谷区,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形成以仁和区的中坝、总发为中心的澳洲坚果基地,以大田为中心的优质石榴基地,以大龙潭、总发、金江、金河一带为重点的优质芒果基地,以米易安宁河、盐边三源河河谷地带为中心的优质早春枇杷基地,以红格片区为中心的优质脐橙基地;二是加快发展以小桐子、速生坑木林为主的工业原料林;三是以全市各重点工程骨干苗圃为基础,进行工厂化育苗,推动苗木和特色花卉生产向现代产业化方向发展。

(2)在中低山多效兼营区,一是大力发展以核桃、板栗、青椒、蚕桑、茶叶等为主的经济林;二是加强薪炭林建设,缓解农村能源问题,减轻对天然林的压力;三是进行以块菌为主的菌类、森林蔬菜等林下资源开发,培育新兴产业。

(3)在中高山重点生态区,一是大力进行生态旅游开发,以二滩森林公园至格萨拉景区一线为重点,辐射周边景区;二是开展林下资源的综合利用,以现代产业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2、切实落实促进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挥体制促动、典型带动、市场驱动和政策推动的作用。在稳定所有权,放活经营权的基础上,彻底打破所有制界线,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激活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动力。在资源利用、资金和信贷支持、税收负担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一视同仁,放宽私营企业参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市场准入条件。深化林地产权制度改革,以林地使用权物权化为方向,稳定所有权,完善承包权,放活经营权,保护经营者的处置权和收益权。推动森林资源向森林资本转变,培育活立木市场,建立森林资产评估机构,促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以此为突破口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林业产业建设。

(2)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拟定与产业特点相匹配的经济调节政策和资源管理政策,通过技术服务、资金和信贷支持、税费减免、融资改制等多种有效措施,扶持龙头企业,开发生产名牌产品,以龙头企业带动林业产业发展。重点扶持一批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瞄准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加强技术改造,加快规模扩张,打造林业企业的“旗舰”。聚合新的生产要素,大力开发项目,培育新的更大规模产业龙头。强化林农合作组织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林业企业一体化建设息息相关,是龙头带基地、联农户的重要纽带,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形式,是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必由之路。要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作为林业企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逐步将目前分散的专业户联合起来,组建合作经济组织。

(3)加强林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一是要加强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培训,为林业产业建设、兴办龙头企业培养大批现代管理人才创造条件;二是要加强中高级科技人才的培训培养,尤其要加强林业、生物能源、生物化工、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等科技专业人才的招聘、引进、培训培养,为林业产业化建设奠定人才基础;三是要加强县乡党政干部的培训培养,基层干部不仅要提高政策法规和理论水平及领导组织能力,也要熟悉一点森林食品、药物、林产品加工、花卉苗木、森林生态旅游方面的业务知识,充分发挥党政干部对林业产业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4)确定重点发展项目,加大招商力度: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我市确定小桐子、块菌、青刺果、紫胶、松香及生态旅游为重点发展项目。要作好项目的科学论证、详细规划和宣传包装,采取“走出去”的主动姿态,吸引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来我市投资。要具有发展烤烟的长远目光,借鉴发展烤烟锲而不舍的精神来推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小桐子、块菌、青刺果、紫胶的建设要分别达到产业化规模,并以此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三)以体系建设为基础,增强林业发展动力:抓好生态,壮大产业,是林业工作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两大目标,还必须加强体系建设,为林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

1、深入推进依法治林:要建立健全林业法制工作机构,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严格执法主体资格,规范行政许可事项,加强对林业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备案和执法监督,全面推进林业综合执法工作,加强生态保护和法制宣传,切实搞好“五五”普法,普及市民生态道德意识和依法治林观念,把林业建设的全过程纳入法制轨道。同时,要坚持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察审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2、深化林业改革:继续完善林业管理体制改革,抓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推动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继续推进森工企业和国有林场改革,按照主辅分离的原则,推进森工企业改制,在剥离企业社会服务职能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实行分块突破,对兴办的产业和多种经营项目,采取资产重组、股份合作、技术改造等方式,使其成为独立核算的经营主体。国有林场改革要走分类经营的路子,进行股份制改造,兴办家庭林场,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3、规范林政资源管理:在大型林地征占用过程中,要加强林业部门的作用,严格执行林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林地补偿费、林木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落实到林权所有者手中;探索林下资源开发、活立木移栽管理新机制;全面完成林权颁证工作,积极推进林地流转,建立适合我市特点的林地流转机制,为搞活林区经济创造条件;规范林产品经营活动,建立统一林产品交易市场;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禁止指标串用,额度不得超过省上下达的年度指标。

4、提高森林防火能力: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汲取教训,严防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要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强化预防,从“重打轻防”转向“重防轻打”,推广计划烧除和铲割隔离带等积极预防措施;要加强领导,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责任,总结“冬旅会”期间的超常规经验,并推广为日常性做法;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初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森林火情监控系统,完善森林火灾扑救系统;要研究新造林地增多、进入林区人员日益频繁、林区可燃物堆积增厚、森林火灾由季节性向全年性转变的趋势等造成森林防火工作压力增大的新问题,做好应急预案的修订和演练。

5、完善有害生物防治体系:未来发生有害生物入侵的机率将加大,必须把森防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加强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防治法规体系建设,制订处置外来生物应急预案;创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制,逐步推行防治工程的招投标制;推行生物防治和无公害防治,大力营造混交林,坚决遏制林业有害生物高发势头;扩大检查渠道,加强对攀钢、电信、电力包装材料的检疫,全面开展种苗的产地检疫;重点开展小蠹虫、紫荆泽兰、苗圃病虫害和XX树虫害防治,严防松材线虫病对我市森林优势树种云南松的威胁;积极开展项目申报和引智工作,实现科学防控。

6、加快科技和资源的转化:以生态治理重点工程、林业产业重点实施项目、重大森林灾害防治技术为研究重点,加快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实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0%以上,林业重点工程科技成果推广率达80%以上。加快培育和发展为林业服务的各类民间商会、行业协会等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森林资源勘测、评估、交易机构,推进森林资源向森林资产转变。

7、加强基础体系建设:一要加强林业站、科技推广站、森防站“三站”建设,增强基层力量,落实林业管理、科技传播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二要强化森林武警、森林消防、林业执法稽查、森林公安、木材检查等五支队伍的建设,提高防范和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能力。三要加强机关队伍建设,继续转变机关作风,以建设高效、廉洁、勤政、务实、学习型机关为目标,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确保“十一五”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OO五年工作简要总结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顺利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全市林业以“迎冬旅、创国优”为主线,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加速推进产业发展,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好成绩,为“十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积极“迎冬旅 创国优”,全力打造百里生态走廊

在“迎冬旅创国优”工作中,林业系统承担了打造亮点,提升和保护百里生态走廊生态景观的重要任务。年初,市局就明确把建设红格—格萨拉“百里生态走廊”作为2005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市林业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都向这一线倾斜,着力打造精品,打造亮点。

(一)结合重点工程,完善景观:百里生态走廊有相当长的路线农耕地较多,景观比较破碎。为提高景观的延伸性和整体感,市里要求加大退耕还林力度。省上初步计划,2005年只解决各地历年超计划实施部分。由于我市没有超计划实施,省上就没有安排我市当年的计划。市局经过反复的争取,取得了2万亩的任务。工程重点安排在了红格、得石、渔门、格萨拉沿线,种上了枇杷、木豆等混交林,既能较快改善景观,又有长远效益。此外,在百里生态走廊沿线完成荒山造林1.2万亩,在渔门、敢鱼、新民、红格等乡镇打造四个成片“亮点”,在机场路建设了XX特色景观林和“共青林”。苏铁保护区制作了XX苏铁盆景、明信片门票和XX苏铁徽章等旅游纪念品,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完善了标识、标牌建设等,保证了科普区具备初步接待游客的能力。

(二)实行超常举措,保护景观:通过植树造林完善景观是必要的,保护好原有生态景观也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一方面加强了森林防火工作,针对森林防火有由季节性转向长年性的趋势,全市在11月20日宣布进入防火期,比往年提前了10天。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森林防火形势和责任意识的宣传,与林区施工队伍签订责任书,补充了防火物资,提前组建了专业、半专业扑火队,推迟了计划烧除时间,明显增强了一线督查密度。在冬旅会期间,宣布防火进入防火戒严期,严禁野外用火,重点地段实行二十四小时死看死守。一系列的超常举措,顺利实现会议期间不发生森林火灾的阶段性目标。另一方面加强了日常资源管护,对生态长廊沿线的管护在人员和资金都进行了重点调整和倾斜,重新签订了森林管护合同,聘用了管护人员,新增封山育林23万亩,大大减轻了人为破坏和牲畜践踏对原有景观的破坏。

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一)大力加强森林防火:去年我市遭遇了20年来最为严重的季节性高温干旱气候。在严峻形势下,我们把森林防火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组织指挥,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经过全市各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市共发生森林火情58次,火灾损失率为0.26‰,与上一年相比上升0.16‰,仍然远低于省定目标1‰。全市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并涌现出了江运坤、舒鹏、余力、李太刚等扑火英雄。

(二)切实开展有害生物防治:按照“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森防方针,根据病虫情发生态势,实施了多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及时开展森林病虫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完成有效防治面积33万亩,绝大部分为无公害防治。开展了安宁河流域XX树蛀干害虫防治,共防治成年XX树2000株。对全市林区、苗圃范围内的菟丝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除治。

(三)查处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一年来,森林公安、资源林政管理等执法部门共破获各类案件452起,查处率为96.6%,收缴木材506立方米,野生动物211只,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281万元。

(四)继续加大林地管理力度:一方面,坚持依法管理林地资源,防止林地流失和逆转。另一方面,结合市矿业秩序治理整顿,开展了林地清理整顿工作。全年共审核审批上报办理征占用林地手续59宗,征占用林地面积54公顷,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和林地补偿补助费共计215万余元。及时兑现了攀田高速公路征用林地补偿费用。

三、积极推动重点项目,增进产业发展后劲

(一)制订发展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首次召开了全市林业产业发展会议,出台了《XX市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经济林及种苗建设、林产品加工、工业原料林培育和森林生态旅游四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建基地、扶龙头,立足优势搞开发,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命名了首批林业产业龙头企业。

(二)新项目进展顺利,前景乐观:去年国家能源办马富才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领导先后来到XX考察我市生物能源树种—小桐子,一致认同我市在开发利用小桐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明确表示将对项目进行大力扶持,迫切希望我市早日建成生物能源基地。贝克公司与我市签订了投资小桐子建设的初步协议。市局抽调精干力量专门成立了生物能源建设办公室,主抓小桐子项目。今年要建成3万亩示范基地,十年内达到300万亩规模。中意《四川西南山区林业发展、水土保持和居民生活改善项目》,也就是我们讲的块菌产业。项目总投资140万欧元,其中,意大利援助105万欧元,中方配套35万欧元。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前期项目准备,我方选派了6名项目管理和技术人员赴意大利参加了技术培训。生态和经济效益都非常好的无患子项目,租赁荒山近12万亩,种植无患子2.6万亩,生产的纯天然无患子系列产品深受好评。速丰生产用材林巨尾桉基地建设规模达1000公顷,树木长势良好。

四、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推进改革和提高执政能力

去年2月15日至12月1日,根据市委的安排部署,我局扎实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局机关及局属各企事业单位全体党员参加了学习活动。通过先进性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了党性觉悟,增强了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党纪政纪的自觉性。通过把先进性教育与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有力地推进了林业改革,提高了执政能力。

(一)改革有了新进展:米易县政府已经原则同意了普威林业局的医院移交方案,盐边县政府承诺,将适时接受盐边林业局职工医院资产及职工,企业分离社会职能迈出一大步。市国营林场总场苗木场成功改制组建了仙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平地林场和坪山林场采取职工自愿承包经营、共同经营管理的方式,盘活了林场林地资源,转换经营机制取得了实质性成果。集体林流转在仁和中坝乡开展了试点,完善了退耕还林工程大户管理办法,推行了造林作业设计专家会审制度,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得到完善。

(二)行政管理行为更加规范:通过健全制度、完善管理、改进政务服务中心林业窗口各项工作、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及时发布林业政务信息、公开办理事项、开通局长信箱等方式,进一步畅通了林业主管部门与群众沟通的渠道,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第二批4项行政许可事项纳入了政务中心,全面规范了行政收费项目,取消了部分收费项目。从严规范资金管理,从立项决策、计划下达、资金拨付、结算支付到报账审核等各个环节,都坚持严格把关,保证了资金安全运行。

二OO六年工作要点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根据省林业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市林业工作总的要求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路,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为重点,切实做好各项工作,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开好头,起好步。

一、着力抓好生态建设

(一)加大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管理力度: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管理的通知》,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天保工程政府首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森林管护责任制和部门协作制、项目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以及报账制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制度。对管护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活动,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具体的整改措施,总结出更新的管理办法。重点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加强防火队伍的建设,加大对预防措施的投入,坚持综合治理,全面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水平。继续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特别是对林区治安比较混乱,破坏森林资源比较严重的地区开展重点治理、重点整顿,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做好天保工程资金审计自查自纠工作,认真进行整改,确保通过国家审计。全面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任务,全年计划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幼林抚育1.1万亩。

(二)高标准、严要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精神,按照“巩固成果,确保质量,完善政策,稳步推进”的要求,通过开展“回头看”活动,针对存在的问题严格整改,把巩固现有退耕还林成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并纳入退耕还林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考核。进一步加强对规划设计、造林施工、检查验收、政策兑现、确权发证、抚育管护、效益监测、档案建立等关键环节的管理,高标准搞好工程建设。认真落实退耕还林现金补助政策,确保足额兑现到户;积极推进“五结合”,严禁毁林复耕,稳步提高退耕还林的生态经济效益。全年计划完成退耕还林2万亩,封山育林5万亩。

(三)继续开展视野区生态治理:今年在做好市区视野区生态治理工程验收工作的同时,对2005年营造的XX特色景观林,加强管护及病虫害防治,确保造林成果。2006年计划继续营造XX特色景观林150亩、共青林200亩。

(四)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结合“爱鸟周、世界湿地日、环保世纪行、野生动物宣传月”等专项活动,广泛开展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市民爱鸟护鸟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出台《XX市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规范市场经营管理秩序,加强执法和监管,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维护生产经营者合法利益。同时,加强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和带疫野生动物的监测和疫情检测力度,健全和完善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和工作制度,提高野生动植物疫源疫病监测能力和对突发疫情的应对能力。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宣传、考核、评估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促使我市保护区建设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

二、发展壮大林业产业

(一)大力发展生物能源产业:做好我市小桐子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加大对小桐子的研发力度,切实把小桐子作为我市一个重要的林业产业项目来抓。今年要建成3万亩小桐子示范林。

(二)积极开发林下资源:开展林下资源摸底调查,对林下资源产品和销售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掌握林下资源开发的市场动态,制定监管措施,积极推动林下资源利用和开发。

(三)抓紧发展森林旅游: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及其他重点景区为依托,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并与当地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围绕省上和各地确定的精品线路,引进社会资金,打造一批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开发,以旅游促开发,以旅游促保护。

(四)加快特色项目进程:松香、紫胶、青刺果产业在我市有独特的发展优势,要制订更为详细可行的发展规划,加快产业化进程。向国家林业局申报“块菌之乡”,提高块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扩大花卉苗木产业规模: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科技水平,拓宽市场,加大对我市林业民营企业的扶持和引导,使花卉苗木产业成为我市林业产业的一大亮点。

三、稳步推进林业改革开放

(一)扎实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认真总结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把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引向深入。依法维护林地、林木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明晰林地林木权属,争取在林权管理工作上有所突破,加快集体林林权确权发证工作,启动个人林权证和集体林分配到户的林权证颁发试点,为下一步的林地流转和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打好基础,推动森林、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为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奠定良好基础。

(二)进一步促进森工企业改制进程:改革森工现行管理体制,通过天保工程和发展后续产业,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积极争取政策,妥善解决好职工社会保障等问题,维护职工权益,构建平安林区。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支持两森工企业局妥善完成职工医院移交地方管理的后续工作。加大森工企业职工继续教育与培训的力度,减少改制阻力和不稳定因素,同时加强剥离机构的自身建设,增强其自我运转能力,实现新的发展。

(三)深入抓好国有林场的改革:扩大国有林场的改革面,推进股份制进程。在去年成功组建市仙林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平地、坪山林场经营机制转换的基础上,2006年还要完成以紫胶生产经营为主的农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改革。

(四)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拓宽视野,创新方式,主动出击,增强实效。进一步优化政策,搭建平台,推出一批上规模的产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相关投资项目,用项目实现招商。充分利用现有林地、森林、林木资源优势,立足林业企业现有的厂房、设备和场地,精心包装、储备,盘活企业资产,大力引进合资、独资等企业兴办森林旅游、林副产品、养殖业等多种林业产业。

四、不断提高机关服务水平

巩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不断增强党性。完善机关思想、组织、制度、作风、业务建设的各项措施,提高机关服务水平和执政能力。各级机关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善于抓大事、谋全局,把林业的发展放在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吃透“上情”,熟悉“外情”,掌握“下情”,把握工作主动权。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群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决定”的工作机制,把各项重大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形成上下一心干事业的强大合力。始终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抓重点、攻难点,解决好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推动各方面的工作有序进行,高效运转。加强林业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政务信息和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林业的地位和作用,宣传林业的成就和经验,宣传林业的政策和法规,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为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强化为基层、为群众服务的宗旨意识,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紧密结合实际,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时刻关注群众的切身利益、安全生产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从小处着想,从实处着眼,为群众办好事,解难题,从源头上夯实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林区的群众基础,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五不许”、“六不准”和政府采购等规章制度,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以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形象体现党的先进性,进一步密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篇6:在2006年全市计生业务工作会上的意见讲话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强化服务

努力提升全市统计工作整体水平

同志们:

这次全市统计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市委一届十一次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全省统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5年

全市统计工作,分析当前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2006年全市统计工作任务,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统计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作出贡献。下面我代表市统计局作工作报告。

一、2005年全市统计工作回顾

2005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的一年,也是胜利完成“十五”计划、编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全市统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统计局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七次、八次全会,市委一届九次、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核心,以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为重点,积极创新统计工作思路,逐步改进、完善统计方式方法,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强化服务,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效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全市统计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安排部署,全市统计系统紧张有序地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统计系统全体党员对党的先进性建设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新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机关作风和党员作风明显转变,党员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和大局意识、整体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工作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全体党员继续保持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事求是地做到了工作学习“两不误、两促进”,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推动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基本达到了中央提出的“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

(二)团结拚搏,全面完成各项常规性统计工作任务

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和协作意识,切实贯彻执行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方案,按照国家统计制度方法要求,紧紧围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这个中心,继续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以GDP数据联审为龙头,对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四个专业实行下管一级,带动各专业统计数据的审核与质量评估,确保了反映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统计数据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地完成了2004年全市统计年报工作任务,完成了2005年各项定期统计报表及抽样调查任务。为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及时了解市、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2005年经济工作目标及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基础数据,较好地发挥了统计的信息职能作用。

(三)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统计服务质量和水平

1、全面完成市、县(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任务,及时发布了《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按时完成了市、县(区)《2004年领导干部手册》资料的整理、编印、发行工作,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及时提供决策和管理所需的基础数据。

市统计局编辑出版了2004年《安顺统计年鉴》,全面、系统、真实地反映全市2004年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状况和成就,并以此为载体,扩大发行范围,对外宣传安顺。

2、按月编印市、县(区)《经济要情》、《工业生产快报》、《工业经济效益快报》等统计资料,及时反映经济运行动态。市统计局按季编印、提供了《安顺市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领导反映全省和九个市、州、地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3、严格按照工作程序,认真测算并及时提供年度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粮食总产量、畜牧业增加值、肉类总产量、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等考核指标,为市委、市政府考核各县(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做好基础工作。

4、紧紧围绕经济工作目标,密切关注经济发展态势,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强化经济预测、预警分析,积极撰写统计分析报告或信息,搞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努力提供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特别是结合实际,敏捷地捕捉苗头性、趋势性问题,积极主动地围绕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提高统计对经济动态的快速反应能力,及时上报相关的统计数据和分析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其中,有的分析报告或信息被省、市报刊或国家、省统计内部信息网采用,有的引起了市

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

2005年,全市统计系统在对经济运行态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监测和预警分析的同时,还就完成年度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应采取的对策措施提出建议,及时报当地党委、政府供决策参考,较好地发挥了统计部门的职能作用。

(四)强化统计基础工作,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搞准统计数据,既是各项统计工作的基础,也是搞好统计服务的根本。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扎实的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保证源头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全市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的落脚点在乡(镇、办事处)和企业等起报单位,去年全市各级统计部门按照“不进假数”、“不出假数”、“真实可信”的根本要求,继续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制度,规范统计基层基础工作秩序,理顺统计资料报送渠道。各县(区)统计局积极配合当地政府(管委会)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办事处)统计工作的意见》(*府办发[2005]9号)精神,做好配备乡(镇、办事处)专职统计员、落实统计工作条件等工作,加强了对乡(镇、办事处)和企业等基层起报单位经常性的统计业务指导,进一步夯实统计工作基础。西秀区建立了乡(镇、办事处)统计站,为每个统计站招考配备了2名专职统计员,其它县(区)也配备了乡(镇)专职统计员,落实了统计办公室或工作场所。全市各乡(镇、办事处)现已配备统计工作专用的计算机设备,统计基层基础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2、加强统计专业基础工作。继续把加强统计专业基础工作作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点来抓。一是进一步完善重要统计数据的审核和评估制度,确保数据来源客观真实和报表准确可靠。各县(区)统计局重点抓了数据源头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基层单位上报数据的审查;二是继续实行统计数据质量领导负责制,主管领导和分管领导对统计数据质量严格把关和监督检查。明确要求各专业统计数据上报前必须经科室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审核同意,出现重大数据质量问题相关领导必须承担领导责任;三是市、县(区)统计部门在2004年全面建立统计台帐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统计台帐;四是树立长远观念,合理安排,加强专业间的互动与协作。对专业统计人员进行适当轮岗,确保专业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

3、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整合好统计力量。搞好统计工作,不仅要靠统计部门自身努力,还需要各方面特别是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与支持。政府统计与部门、行业统计有很大的互补性,加强与部门统计工作的沟通与协调,规范部门统计方法和指标口径范围,充分发挥部门统计的作用,提高统计工作的整体水平,既是整合统计力量的方向,又是党委和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的需要。去年9月,市政府召开的全市统计工作会议,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切实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和配合,更好地发挥政府统计的职能作用。会后,市、县(区)统计局都加强了对部门统计的指导与协调力度,努力做到统计信息共享。

(五)认真组织实施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1、按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第一次经济普查。我市的经济普查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省、市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完成了以下工作任务:(1)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普查登记;(2)个体经营户、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的普查数据审核及上报(各项数据均已通过省经普办的验收);(3)按照国家、省、市的统一安排,开展经济普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工作;(4)制定普查资料开发计划(由于省经普办12月初才反馈各地经济普查数据,普查资料的编审定稿工作推迟到2006年,目前正在着手经济普查资料的开发);(5)配合省经普办完成省级经济普查数据质量抽查工作;(6)利用经济普查资料核算2004年各县(区)GDP数据,同时对1993—2003年全市GDP数据进行修正;(7)完成经济普查数据复审工作,以公报形式在《**日报》上向社会发布经济普查主要数据。

2、按要求认真组织实施1人口抽样调查。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安排和部署,我市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级调查机构的精心组织和全体工作人员的艰辛努力,数据录入审核、汇总上报工作已完成。

3、做好第二次农业普查准备工作。一是组建市、县(区)两级农业普查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二是编制农业普查总体及分年度预算,三是其他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六)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改革方案,力求做到应统尽统

1、建立GDP数据联审制度。按照国家统计局、省统计局的要求,从2005年起,市统计局建立了由县(区)统计局、市统计局有关专业人员参加的定期对县(区)GDP数据联审会议制度;市统计局对各县(区)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四个统计专业实行下管一级,建立评估管理制度,加强对县(区)专业统计数据的技术指导、管理和规范工作,保证市级专业数据与县(区)专业数据之间的衔接。

2、逐步建立第三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市统计局经过认真研究,制定相关调查方案并报省统计局和市政府批准,组织开展了旅游统计调查,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住宿业和餐饮业抽样调查,扩大了城市住户调查样本点,使统计数据更加真实可信。

3、继续组织实施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调查,积极探索、完善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调查方法。继续加强农村贫困监测、总体小康进程监测、畜牧业监测、旅游监测、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监测等统计监测,认真组织开展城镇劳动力就业情况和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配合省统计局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物资流进流出调查等工作。

(七)围绕统计工作目标,加强三项统计建设

1、加强统计法制建设,确保统计工作顺利开展。全市统计法制工作紧紧围绕提高统计法律意识、保证统计工作顺利开展、保障统计数据质量这三项主题,进一步提高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人员的法律素质,为依法行政、依法统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按照省、市有关“四五”普法验收工作的安排部署,认真对本单位“四五”普法及辖区内统计“四五”普法工作进行自查、总结,使全市统计“四五”普法工作顺利通过省、市两级普法领导小组检查验收。加大常规性统计执法检查和查处统计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全年共检查***余个单位,发现统计违法行为**件,对其中违法情节较重的**个单位进行了立案查处,当年结案**件。已结案的**件案件中,罚款处罚*件,警告处罚并限期整改*件,通报批评*件。执行完毕上年复议变更案件*件。

2、积极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市统计局重点抓了办公自动化及统计信息网站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安顺统计信息网站,加大各类统计信息的加载力度,及时更新网页,保证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发挥好信息网络在宣传统计、服务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市、县(区)统计局继续强化计算机病毒防治和安全保密意识,搞好计算机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办公自动化资源应有的作用。

3、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干部素质。坚持干部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组织在职统计干部参加全市2005年干部理论学习和《国家公务员法》知识学习及考试等,进一步提高了统计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

认真抓好统计教育培训工作,全年共组织**名在职统计人员参加统计继续教育培训及考试,组织**名在职统计人员参加统计专业技术职称考试。11月底,对全市各乡(镇、办事处)专职统计人员进行了统计业务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及考试。

2005年,全市统计系统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统计工作目标,认真传达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文件及会议精神,组织在职干部职工学习《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腐倡廉理论学习纲要》并参加知识竞答,组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形势政策宣传教育,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及部门廉洁自律工作。针对在机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逐步加以落实,认真抓好“群众评议机关”工作,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强化群众监督,加强廉政建设,杜绝和预防腐败在统计系统内部滋生。

(八)抓好党建扶贫开发及帮村工作,为民办实事

认真落实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各项目标任务,抓好党建扶贫开发及帮村工作。去年,市统计局出资****余元为**县**乡**村新建了两块永久性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一面墙;为**县筹集了****元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基金;年初组织全体职工为夹道村**户贫困农户捐款****元;“六·一”儿童节前夕筹资****余元为**村小学全体师生购买文教学习用品;9月下旬购买**套双层铁床支持**乡“两基”教育;年底又组织全体职工捐款****元、过冬衣物***件送到**村;落实了公路、人畜饮水等相关扶贫项目,积极帮助解决制约**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支持、协助、指导**村开展好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

二、当前全市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重要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统领我们各项工作的指针。新形势、新任务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要求统计准确反映市情、县(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确保“十一五”期间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增强政府对经济社会管理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各级党委、政府和综合管理部门必将要求统计部门提供精度更高、覆盖更广、更新更快的有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数据。社会各界也必将要求统计部门提供更多、更详尽的经济社会统计信息,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加。统计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统计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的高度重视。去年11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亲自听取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汇报,对经济普查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了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在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统计工作有很大进步。要求统计部门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需要,进一步完善统计体制,深化统计制度改革,改进统计手段,充实统计力量。要严格执行统计法,敢于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要更加关心和支持统计工作,切实维护统计工作的统一性和统计数据的客观性、权威性。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统计工作,***省长、***副省长等省领导多次对统计工作做出明确指示。

去年*月**日,市委书记***到市统计局调研时指出,一要进一步提高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要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三要进一步加强统计分析工作;四要进一步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尤其是基层统计队伍建设;五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月**日,市委常委会听取市统计局工作情况汇报后,要求统计工作要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全市人民的劳动成果,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可靠、可信的依据;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统计机构建设,选调人员充实统计工作队伍,发挥好基层统计工作的积极作用;要认真研究统计系统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结合我市实际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全面提高我市统计工作水平;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统计工作经费、人员、办公条件等困难,切实为统计部门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统计工作顺利开展。**月**日和**日,市委书记***两次主持召开书记办公会,*月*日、*月**日和今年*月**日,市长***三次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听取市统计局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有关统计工作事宜。各县(区)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及时研究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不仅为统计工作指明了方向,更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舞。正是因为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全体统计干部职工的勤奋工作,才有统计工作的新局面。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进一步提高为党政决策和社会公众服务的整体水平,为全面完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统计服务。

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统计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我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统计制度方法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第三产业统计调查缺口很大;三是统计数据的开发利用、统计分析研究工作还有待加强;四是全市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仍比较薄弱,特别是乡(镇、办事处)和企业。

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已将统计事业推到了时代发展的前列,全市广大统计工作者要适应形势,理清思路,认真探寻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摸清“家底”,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参考依据。各级统计部门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进一步拓宽统计调查领域,完善统计制度方法,改进统计调查手段,健全统计指标体系,把客观真实地反映全市人民的劳动成果,反映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开展统计调查和统计产品开发的努力方向。形势在发展,统计工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正确处理好上下级统计部门之间、统计局与调查队之间、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各专业统计之间的关系,密切配合,排难而进,不断开创统计事业新局面。

三、2006年的工作安排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制度的关键一年。根据全国、全省统计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今年全市统计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统计工作全局,牢固树立“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统计工作第一要务”的思想和“党委政府决策到哪里,统计部门服务到哪里”的观念,继续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中心,以提供优质高效统计服务为重点,以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动力,加强统计调查研究,不断改进统计服务内容和方式,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努力推进全市统计工作迈上新台阶。全市统计系统和广大统计工作者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这一工作思路上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全面完成统计年报和定期报表任务的基础上,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组织实施第二次农业普查

第二次农业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鉴于这次普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艰巨性,全市各级统计部门要把农业普查作为今年统计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严格按照国家、省的工作部署和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精心安排好各阶段的工作。根据省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全省农业普查工作规划》的时间安排和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各级普查机构,贯彻好普查方案,搞好普查试点,选调好普查人员,做好业务培训、宣传动员等相关准备工作。

2、抓紧落实普查经费。这次普查所需经费由各级政府共同负担,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和历次普查的经验,经费问题是全市普查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因此,各级统计部门要早打算、早汇报、早落实、早安排,尽快将普查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按时足额到位。

3、克服困难,确保普查质量。要继续发扬统计部门特别能工作、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全力推进农业普查的各项工作,并采取措施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普查圆满成功。

(二)继续做好经济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的后续工作

1、经济普查的主体工作已基本完成,但要利用好经济普查资料,还有大量艰苦细致和繁琐的工作要做。全市统计部门要按照市、县(区)领导对经济普查的有关要求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第一次全省经济普查资料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精神,认真做好经济普查的后续工作。

一是开发利用好普查成果。各级统计部门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集思广益,把重点放在深入分析国民经济发展特点、总量情况和结构变化等方面,特别是要强化对比分析,通过纵向、横向比较,发现问题、找到差距、摸清趋势,并提出有针对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二是进一步完善基本单位名录库并做好维护工作。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规定,经济普查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系统。各级统计部门要高度重视基本单位名录库建设和动态维护工作,要按照市政府的要求,落实经费,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切实把完善和维护基本单位名录库工作做好,为最终实现联网信息共享打好基础。

三是各级都要利用经济普查资料,做好历史数据的调整与衔接。

四是做好经济普查工作总结和技术总结,做好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和普查文件、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2、做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处理、分析及发布工作。一是认真完成抽样调查数据的处理和测算任务,并与人口普查数据做好衔接。二是加快人口调查资料开发利用步伐,着重加强对人口总量、人口流动、人口就业、人口老龄化、婴儿性别比等重大人口问题的研究,力争出一批有深度的统计分析产品。三是要利用抽样调查基础资料,做好人口和劳动力调查抽样框的构建工作,为今后几年的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和劳动力调查打下基础。

(三)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统计调查制度

根据省统计局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今年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建立和完善统计调查制度:

1、继续坚持和完善GDP数据联审制度及对农业、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四个专业实行下管一级的核算制度。全市各级统计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关于改进和规范我省地区GDP核算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改进地区季度GDP核算的实施办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2、建立健全第三产业统计调查制度。针对常规统计中第三产业统计调查制度不健全,存在少统、漏统的情况,按照国家、省统计局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特点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第三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在非经济普查年份开展第三产业补充调查,增加样本量、扩大调查范围,使第三产业的统计更加规范、更加健全。

3、研究建立能源消耗统计制度。配合省统计局做好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每年公布一次各地区万元GDP能耗及其降低率。

4、配合省统计局在定期报表上逐步增加和健全反映科技进步、人民生活、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统计指标;研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循环经济统计监测方法和指标体系;探索开展社情民意调查等工作。

5、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建立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和监测体系。

6、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认真研究制定专项调查方案,报上级统计部门和同级政府批准后开展好相关统计调查。

(四)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部门的立身之本。搞准统计数据,是提高统计服务质量的前提,是我们每一个统计工作者神圣的职责和首要任务。全市统计系统一定要高度重视,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以一丝不苟和严谨规范的工作方式,以依法统计的责任感严把数据质量关,以真实可信的统计数据提高统计工作的权威性。今年在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方面,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视统计信誉为生命”的主题实践活动。按照国家、省统计局的安排,今年将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开展“视统计信誉为生命”的主题实践活动,并将这个主题作为统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中心内容,全市统计系统要按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2、研究建立县级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办法,试点后逐步推开。抓好统计数据的审核与评估工作,确保提供的统计数据真实可靠。这里要特别强调,主要统计数据必须按照相关规定,报经上级统计部门审核评估认定后方可对外提供使用。

3、积极采取措施,继续加强基层统计人员业务培训工作。县(区)统计局要重点抓好数据源头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对基层单位上报数据的审查,加强和发挥统计台帐的作用,确保源头统计数据质量。

(五)进一步提升统计服务质量和水平

提高统计服务质量是统计部门的强身之路。努力提升统计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全市统计工作的重点。各级统计部门要积极做好对党政领导、政府工作部门、社会公众的服务工作,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强化统计咨询服务。提升统计服务质量,提高统计服务水平,今年要突出以下几方面重点:

1、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搞好统计分析研究。各级统计部门要紧紧围绕市、县(区)经济工作目标,密切关注经济发展态势,加强经济运行监测,认真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强化经济预测、预警分析,撰写高质量的统计分析报告,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统计精品,搞好统计部门的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今年统计分析研究的重点是,紧紧围绕贯彻市委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以及“十一五”规划,抓住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等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分析研究,及时准确地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同时,努力提高对各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统计信息的透明度,为全社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统计信息咨询服务。

2、积极拓宽统计服务领域,充分发挥统计监测职能作用。今年,将重点抓好以下监测工作:一是全市经济运行监测,二是全市总体小康进程监测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三是农村和城市贫困监测,四是生态畜牧业统计监测,五是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统计监测。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投资环境评价等工作。

全市各级统计部门要努力拓展各自的工作领域,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开展相关统计监测工作,努力为党委、政府搞好服务。

(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部门、行业统计工作

部门统计是全市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部门统计对满足宏观管理和国民经济核算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去年,全市统计系统已在加强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在此基础上,今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严格执行重要统计数据的提供和发布程序。各级统计部门要参照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建立我省重要省情省力统计数据部门会商、报告和发布制度的意见》,加强组织和协调,加强对部门和行业统计数据的使用和发布的规范化管理,对经过会商、达成共识的重要统计数据,要通过有关程序发布公告,避免数出多门和统计数据发布混乱等现象。

2、加强行业统计制度建设。要在研究制定行业协会统计活动管理办法方面迈出步伐,特别是在没有建立行业统计制度的重要领域,各级统计部门要主动协调、建立制度、加强统计。

3、加强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按照《统计法》和《**省部门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对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和备案管理,杜绝重复和不必要的调查项目,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4、建立健全信息交换制度。按照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职能的划分,健全资料交换渠道,对各部门向政府统计部门提供各项基础性资料的时间和程序做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统计部门也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综合统计数据,逐步建立起双方相互提供统计资料的制度,做到统计信息共享。

(七)切实加强各项统计基础建设

1、强化统计法制建设。统计法制工作是统计业务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今年,全市统计系统要在总结“四五”普法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五五”统计普法工作,重点加强对各级党政领导和统计人员的普法教育。积极配合国家、省统计局做好统计法律法规的修改调研工作。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工作力度,力争查处统计违法案件取得新突破。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切实提高依法统计水平,加强统计执法人员特别是县级统计部门执法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切实保证办案质量。

2、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现代统计体系必须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统计信息化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对于规范统计调查,实现数据共享,提高数据质量,改善资料提供方式,增强服务及时性等都有重要作用,对统计信息化建设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切实抓好。今年全市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一是市统计局积极争取统计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做好网络的扩建和延伸,使各项统计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使用。二是市统计局和**县统计局要提高网站质量,开展好网上办公、网上公示、网上信息发布等工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外宣传统计、对外宣传安顺。三是确保局队信息计算部门合署办公机制的有效运行,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调查队信息技术应用处(科)与同级统计局计算中心(站)合署办公的规定的通知》(国统字[2006]7号)要求,国家统计局决定各级调查队与同级统计局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开展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共同使用和管理国家统计系统统一建立的计算机网络平台与数据平台,我们要坚决贯彻执行,确保合署办公机制的有效运行。

3、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关系到源头统计数据准确与否,在统计工作中处于基础地位,非常重要。近年来,全市各级统计部门狠抓了基层基础工作,但夯实基层基础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今年,市、县(区)统计部门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放在以下方面:一是要争取必要的经费,帮助乡(镇、办事处)统计站或专职统计人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努力改善基层统计工作条件。二是要帮助乡(镇、办事处)建立、完善《统计工作目标考核制度》、《统计报表报送制度》、《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制度》、《统计数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等统计工作制度,积极推进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三是要认真研究当前乡(镇、办事处)统计工作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调查研究,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议。

4、进一步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统计事业能否兴旺发达,统计改革与发展能否取得明显成效,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关键在人,在于有一支好的统计干部队伍。高效、精干、勤政廉政的统计队伍,是我们统计事业之魂,是我们统计事业不断发展的力量源泉。全市各级统计部门必须从统计工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统计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在全市统计系统内树立起“学习、创新、服务”的意识,树立起“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比学习、比贡献”的正气,树立起“主动配合、相互协作”的良好氛围,形成有效的整体工作合力。今年要继续加强统计人员业务培训,办好统计从业资格培训和统计继续教育培训,积极组织统计人员参加统计调查分析师资格考试。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体和统计网络资源,加大统计宣传力度,提升统计地位和统计工作者形象。加强机关人事、财务、后勤管理,提高统计管理水平。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统计队伍的政治素质,使忠诚统计、乐于奉献、坚持原则、求真务实、诚实守信成为每一个统计人的自觉行动,使统计人员敢于讲真话、报实数,敢于抵制、揭发在统计上的弄虚作假行为。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共同建设富有特色和创新精神的统计文化。

全市统计系统的各级党组织,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省纪委第*次全会和市纪委第*次全会精神,始终把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这一重大任务抓紧抓好,把思想和行动切实统一到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部署和要求上来,努力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紧密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统计工作实际,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全市统计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八)处理好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局队关系

改革国家统计局直属三支调查队管理体制,是国务院加强统计工作的一项重大措施,对于推动统计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计管理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国家统计局、省调查总队的统一安排,各级统计部门要积极配合、切实做好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完成市级调查队和县级调查队的组建。

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重在整合资源,理顺关系,提高效率。局队双方统计调查分工与互补的职能没有变,需要相互协作、配合共同完成国家统计工作任务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没有变,团结合作一家亲的兄弟关系没有变。各级调查队既是国家统计局直属的调查机构,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支重要统计力量,各级地方统计局和调查队共同形成了政府统计工作的主体。如何将各级调查队和同级地方统计局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如何有效地发挥这个整体的作用,国务院文件和中组部、中编办文件以及五部委局印发的《实施方案》已有明确规定,国家统计局为此印发各项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局队业务分工,建立了联系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去年11月召开的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也对此提出了原则要求。

各级统计部门要从统计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的规定和工作会议的要求,妥善处理好局队关系。第一,各级统计局和调查队要按照分工,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和支持,加强沟通和协调,实行统计信息共享,不得重复建设和重复调查。第二,充分发挥统计联系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各级统计局对本地区统计工作负总责,各级调查队独立承担国家调查任务,工作方式上统计局以全面报表为主体,调查队以抽样调查为主体。第三,按照分工不分家的原则加强配合。全市各级统计局要继续关心、配合、支持调查队的工作,帮助调查队做好与党委、政府的沟通工作,帮助调查队落实地方抽样调查项目,协助解决经费短缺问题,及时将基本情况数据和名录库更新数据提供给调查队;调查队也要积极配合统计局做好各项调查工作,承担国家调查任务取得的有关数据在上报国家统计局的同时要及时提供给地方党委、政府和统计局。第四,各级统计局与调查队要继续发扬团结协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团结意识,在改革中进一步维护和增强统计系统的整体性,局队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一家,我们要拧成一股绳,真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市统计事业向前发展。

同志们!2006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搞好统计服务、推进统计事业更快更好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年的工作任务很重,全市统计系统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领导下,圆满完成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实现安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做出新贡献!

上一篇:研究生论文致谢查重下一篇:冲刺期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