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社区商业调查报告

2024-08-16

成都社区商业调查报告(通用8篇)

篇1:成都社区商业调查报告

成都社区商业调查报告

一、社区商业研究背景

(一)社区商业基本概念

1、社区商业定义

社区商业是指以社区内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优化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提供日常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属地型商业。社区商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内的居民,应具备行业齐全、服务配套的特点,并以先进的商业业态和优美的商业环境,在满足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更注重提供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多样化、个性化的综合消费。

2、社区商业分类(图略)

3、社区商业功能(图略)

(二)国外社区商业发展概况

由于国外城市居民大量居住在郊区,社区商业非常发达,例如美国2000年社区商业的零售额就占了国家零售消费品总额的40%,而中国目前还不到10%。国外的社区商业主要以购物中心的形式出现,尤以社区型购物中心所占的份额最大。购物中心是一种现代的零售业态,是一个由零售商店及其相应设施组成的商店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和管理,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核心商店,并有众多小商店环绕。购物中心有宽敞的停车场,其位置靠近马路,顾客购物来去便利。国外社区商业中心一般都实行开发和经营分离的做法:开发商负责前期开发,经营商负责租赁经营,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

(三)国内社区商业发展概况

我国的社区商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商业主要以历史形成的沿街商铺为载体。这种商业形式是自然形成的缺乏统一规划,业态档次普遍较低,社区商业功能不全。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商业房地产的逐渐成熟,社区商业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国内出现了一大批“购物中心”、“生活广场”、“娱乐休闲一条街”等众多社区商业项目。国内的社区商业设施正朝着成为一种综合建筑、景观、空间、声音的体验式场所,一种为社区居民创造的拥挤热闹的场所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社区商业普遍带有浓厚的住宅底商特点(为了保持良好的居住和绿化环境,上海浦东越来越多的住宅区淘汰了住宅底商,而采取集中式购物中心模式),与国外成熟的社区商业模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四)国内社区商业发展趋势

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社区商业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目前国内发达城市的社区商业主要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这也是发达程度较低城市的发展方向。

1、政府对社区商业的规划力度加强。我国商务部今年4月下发了《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推动我国社区商业发展;

2、购物中心造就大型社区商业。如沃尔玛购物广场已进驻成都交大-九里堤社区,并将于2006年上半年开业;

3、便利店、生鲜超市是社区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7-11便利店、冠军生鲜超市等新兴业态目前已进驻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

4、社区商业开始细分市场。由于消费者根据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文化修养、价值观念、社会阶层、生活方式等可以细分为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群体意味着不同的消费需求、消费心理、消费动机和消费结构,社区商业在开发时就必须考虑商业的业态配比和商业组合;

5、专业化操作是社区商业成功的保证。商业地产的核心其实是商业,地产只是商业的载体,经验丰富的招商营销以及商业管理团队对于社区商业的成功开发起着比较关键的作用。

二、成都社区商业概况

随着成都市中心城区的商业设施已接近饱和,竞争日趋白热化,企业的经营业绩也难以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外迁和新建居住区不断增多,这些区域的商业设施相对不足,市场空间和消费需求巨大,这种新的消费需求需要新的商业形式来承接,社区商业恰恰顺应了这种需要。另一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日益提高(见下左图),消费需求与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居民对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的社区商业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社区商业正成为成都市流通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已在提升城市商业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贯彻执行《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成都于6月21日举办了“首届社区商业高峰论坛”,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城市社区商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同时也为成都今后社区商业的打造指明了新的方向。此次会议上,蓝波湾(蓝谷地的社区商业配套项目,见下右图)被评为中国首个“全国社区商业示范项目”,对社区商业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图略)

成都市作为全国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社区商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已覆盖便利店、连锁超市、餐馆、美容美发、茶楼、干洗店、彩扩、快递、报刊、家政、维修等

各种生活服务项目,全市城区的324个社区共有社区商业网点33912个。各类商业网点的具体数量见下中图。(图略)

三、成都典型社区商业调查

本次调查共选取了成都市东、西、南、北四个区域各种档次共六个社区,主要对这些社区商业的业态分布、租金水平、经营特点等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分析中可以了解成都社区商业的现状,从而用于公司进行社区商业开发时的参考。

(一)金沙园社区

金沙园社区2002年由宏信房产开发,其社区商业部分水景商业街进行了统一规划,目前居民总体入驻率不高,人气明显不够,商气不足。该社区商业呈现出如下特点:

1、金沙园商铺空置率较高,根据调查,商铺出租率仅62%,主要原因有五个:①目标消费群体支撑有限;②商铺供应

体量过大;③缺乏统一经营管理;④西单百货和超市对其造成的分流影响;⑤步行街不能通车,消费引导不足。

2、社区商业业态分布特点

虽然该社区商业涵盖了居民生活所必需的大多数业态,并且有亲子园、汽车俱乐部等新兴业态,但业态仍显得不够丰富,商源质量也显得一般,品牌商家数量有待提高;

餐馆、食品、茶楼等业态店铺数量较多,与建筑适合经营餐饮、消费群体的消费力较强、成都餐饮业较发达等因素有关;

建材、装修店铺数量较多主要是因为该小区为新兴社区,居民陆续入驻,对该类服务的需求较大,随着入驻率提高,该类业态的比例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由于空铺较多,能存活下来的店铺业态多为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业态,如餐馆、茶楼、食品等业态,从而说明这类业态是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度最高的业态,可作为招商时重点考虑的对象之一。

(二)外双楠社区

本次调查主要以云影路、云霞路和逸都路的临街商铺为主,业态较齐全,居民消费水平较高,消费力较强。从其业态分布来看,该社区商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以云影苑为代表的社区商铺进行了统一规划,业态较丰富,商铺装修呈现出一定的档次,品牌店较多;

2、服装类店铺数量超过了餐馆的数量,说明周边居民对“穿”的重视程度较高,这也是该区域人群消费水平高,生活质量高的标志之一;

3、逸都路与二环路交界处有伊藤洋华堂二号店,大卖场对调查区域内的业态有一定的影响,与大卖场呈现互补性的业态如美容美发、餐饮等较稳定,而服装鞋帽等类型的商铺换手率较高,多靠经营特色、品牌效应等生存。

(三)玉林社区

本次调查主要对玉林老区的玉林北路、东路、中路和玉林新区的玉林西路进行了调查,老区和新区的业态、档次呈现出鲜明的对比,玉林新区分布着王府花园、梧桐世家等中高档楼盘,而玉林老区的住宅则显得较为陈旧。该社区商业的特点如下:

1、该社区是成都最成熟的居住区之一,人口密度大,业态丰富,商铺档次较高,商业气氛较浓,以餐饮、服装、精品店、便利店为主;

2、在商铺租金方面,玉林老区商铺一般为35~80元/㎡•;月,而玉林新区商铺租金可达150元/㎡•;月,从此也可看出商铺租金与区域居民消费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3、从业态分布来看,服装类仍然比例最大,其次是餐饮,该区域餐饮经营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效应,其辐射作用吸引了整个成都市的消费人群;房屋中介店铺较多,主要是因为该区域居住环境成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小资一族到该区域居住,二手房交易活跃;休闲娱乐业的比例也较大,除周边区域外,其他区域的消费人群也对玉林片区也乐此不彼;

4、该区域的成熟度高和消费力强吸引了一些特色店和新型业态进驻该区域,如位于玉林东路的彩色钥匙店、玉林中路的特百惠家居连锁店等;

5、该社区商业以临街底商为主,也有象玉林生活广场、富和城等独立商业楼盘。

(四)桐梓林社区

该社区属成都的高档社区,本次调查以桐梓林东路和桐梓林北路为主,分布有中华园各期、锦绣花园、世纪锦苑等高档楼盘,成功人士、外籍人士居多,消费力强大。

1、从业态分布来看,服装类店铺数量遥遥领先,这与该区域人群消费能力、消费意识、生活方式直接相关,其次是餐饮、食品,有一些异国情调和风味的餐厅如和风亭日本料理,家政服务在该区域的需求较大,店铺数量较多;

2、休闲、娱乐、美容美体类店铺数量较多,这类业态在该区域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例如有四川首家专业的男士美容店(卡瑞杰专业男士美容SPA健康会馆);

3、中华园商铺以环绕中华园各期的临街商铺为主,此外还有独立的商住楼,可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业态的商家的需求。

(五)红花社区

本次调查主要对红花北路、红花南路、红花东路、红花西路的社区商业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该区域的社区商业缺乏规划,显得较为落后,商铺装修档次都较低,业态丰富性差,主要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最急需的的相关购物需求及服务需求为主,档次稍高的购物、休闲、娱乐等业态基本是空白。

(六)莲花社区

1、本次调查主要围绕莲花北路、海椒寺街、莲桂西路、莲花南路、莲花东路、莲花西路围成的区域进行,该社区属城东的中低档社区,居民消费能力有限。社区商铺多为住宅底商,档次不高,业态丰富性较差。

2、餐饮在该区域的比例较大,最典型的是位于莲花南路的好吃一条街,这条街上分布着各类餐饮商家20余家,据商家反应生意比较火暴,可谓该区域的一道特色风景线,这与该区域居民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有关。

3、根据调查,该区域品牌商家较少,主要有宝岛眼镜、海王星辰药店、时代新华音像店、玉林串串香、莱美大药房、新一佳超市(8800㎡)、红旗连锁等;商铺租金上,莲桂西路上商铺租金一般为25~35元/㎡•;月,其他位置商铺的租金也与这个水平接近,只有海椒寺街、莲花北路附近的商铺租金较高,可达60~70元/㎡•;月。

四、成都社区商业调研结论及开发建议

(一)调研结论

◆宏观社区商业

1、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网点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便利性和多样性,从而使其与其他商业形态相比具有更强的亲和力;

2、我国的社区商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住宅开发相比滞后较严重,与社区需求之间也存在脱节现象,规划不足,缺乏统一管理,政府支持力度应加强;

3、我国的城市发展特点(城市居民从郊区流向城区,从老城区流向新城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社区商业的发展特点,我国的社区商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集中在城区范围之内,这与国外的社区商业有着明显的不同。

◆成都社区商业

1、伴随房地产业与城市规模的扩大,除春熙路、盐市口、骡马市三大核心商圈外,成都逐步形成了城市次商圈,如科华商圈、红牌楼商圈、双楠商圈、金沙商圈、会展商圈、九里堤商圈、建设路商圈等,社区商业即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2、成都市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商业虽然能为居民提供便利性购物和服务,但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以传统业态为主,缺乏统一管理,影响了社区商业的快速发展;

3、社区商业的档次、进驻品牌、业态丰富程度等与社区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结构等表现出了较高的吻合度,既体现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体现了“适者生存”;

4、从各社区商业业态来看,餐馆、茶楼等业态表现出了较高的市场需求度,店铺数量一般都位于各社区业态的第一和第二位,这主要是受整个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成都的餐饮业较发达,也与成都“休闲之都”的称谓有关;

5、中高档社区的服装等零售业态较为活跃,而中低档特别是低档社区的餐饮业态所占比例较大,这反映了不同阶层居民的消费趋势,收入较低的消费群体,把“吃”放在首位,而收入较高的消费群体,不仅关注“吃”,还要追求“穿”、“耍”,这部分消费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低,这正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体现;

6、各社区的房屋中介店铺数量都较多,这主要是因为成都房地产发展态势较好,二手房交易活跃,且有利可图,催生了众多的房屋中介商;

7、由于对社区商业的看好,部分超市等大卖场逐渐进驻各居民社区,象伊藤洋华堂进驻外双楠、家乐福进驻桐梓林、西单商场进驻金沙商圈、沃尔玛进驻交大-九里堤片区(2006年上半年开业)等,这些大卖场进驻社区既为社区商业带来了人气,同时也给社区商业的业态分布带来一定的影响;

8、社区商业的发展历程与其住宅交房、装修时间、入住率紧密相关,交房初期,建材、家装、家居、食品等的市场需求度较高,而随着居民入住率提高,这类业态的比例会逐渐降低,购物、餐饮、家政服务等业态的比例相应地逐渐提高,入住率过低将严重影响社区商业的经营。

篇2:成都社区商业调查报告

引言

近俩年成都商业地产发展的状况分析,其增长与住宅增长呈明显差异,甚至有回落的趋势。商业地产在经过它短暂的“暴力式”疯涨后,在进入到规范、有序的发展环节时,其矛盾和运营缺点就会集中暴露出来,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投资商业地产就需要客观的分析市场的投资潜力和可行性。

结语

商业地产方兴未艾,商业地产利益诱人,但商业地产并不是简单的“商业+房地产”,它在理念、设计、招商、运营、管理等方面构成自身的一个价值链,其开发应重点认清商业的内在规律。商业物业的价值体现是通过最终的经营利润是否最大化体现出来的。不论在何种运营模式下,坚持只租不售的经营模式是理性的开发商必须认识到的。所以我们不能失去理智,我们应该谨慎观察、理性对待,也许明天成都商业地产就是“柳暗花明”。

从光华片区商业的经营状况来看,水木光华项目的商业项目经营状况较好,其项目内的菜市场以及商业楼目前入住率均达到90%以上,商业楼主要引入大型餐饮、部分生活配套超市等;成都花园商业铺面的经营状况也较好;反之,靠近金沙板块的博瑞都市花园目前的商业经营状况不甚理想,大面积的商业空置,部分经营的商业铺面也仅为档次较低的餐饮以及部分社区配套,由于博瑞地产商业项目的空置以

及优品道的开发,目前博瑞都市花园商业楼二楼作为博瑞地产的办公物业使用;

从光华片区未来的商业竞争来看,主要物业为优品道项目的商业物业,供应总体量10万㎡左右,且该项目与大型连锁——易初莲花达成了20年的经营协议,随着该项目的呈现以及易初联花的入住,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社区商业的生存,金沙、光华片区内的社区小型商业铺面的发展前景堪忧;

金沙片区目前大部分商业项目处于空置状态,大量的商业项目在短时间内上市,造成目前市场上区域商业竞争激烈,同时产品同质化现象异常严重,该区域内目前呈现的项目除金沙国际商城外其他项目的经营均举步维艰;

金沙园的社区规模和商业体量是三个楼盘中最大的,该区域由于住宅社区入住率较低,其商业部分有两条划分社区的商业步行街以及社区四周临街的商铺。前期该项目的商业项目引进了诺玛特入住,但经营状况不佳;随着诺玛特自身的原因从金沙园商业楼退出后,金沙园大面积的商业楼目前一直处于空置状态,对商铺投资者的信心打击较大;

目前在经营的商铺中,以金沙园三期大华朗晴居的商铺租售率最

高,其与金沙西园相对的临街商铺,出租率达到了80%。经营的主要为部分社区配套商业以及针对周边建筑工地而设置的低档次餐馆;空置率最高的是金沙园北侧的商铺,除与青羊大道、芙蓉路相交汇的路口处有部分商铺经营外,其余大部分商铺处于空置状态。

金沙园一二三期住宅总体量达到20万平米左右,配置了大体量的商业铺面,但随着竞争能力超越社区商业的金沙国际商城引入西单商城,正式进入经营状态开始,金沙园周边的社区商铺经营举步维艰;目前总体商业经营率约40%,一二三期目前在经营的商铺总面积约为12000㎡。以三期大华晴朗居出租率最高,达到约70%。其余项目的商业物业基本上全部处于空置状态。

金沙片区由于受到来自于光华大道以及羊西线商气的分割以及阻隔,区域内的商业经营状况一直不好;未来发展中,该区域将受到来自于光华大道通车后的强大压力,因此,区域内的商业经营前景亦存在较大的风险。

篇3:成都社区商业调查报告

资料与方法

60岁以上老年人150例, 女120例, 男30例, 均测定骨密度后确诊为骨质疏松患者, 其中DR片示椎体压缩性骨折51例。年龄60~82岁, 平均 (72.3±7.4) 岁。

方法:根据调查内容自己设计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人口基本信息、收入、支出、住房和环境情况、娱乐活动、合并慢性疾病情况、体检情况。通过专门调查员进行提问和登记。收集病员近期骨密度检查报告 (必须是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结果) 和胸腰椎DR片判断有无合并椎体压缩性骨折。

统计学方法: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并输入数据, 然后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 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并用%进行比较。根据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合并压缩性骨折情况进行分组, 比较不同组间生活状况的差异。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结果

人口基本信息:全社区调查60岁以上有骨密度和胸腰椎DR片的老人共150例, 女120例, 男30例, 年龄60~82岁, 平均 (72.3±7.4) 岁。

收入和支出情况:在被调查老年人中, 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养老金110例 (73.3%) , 劳动收入15例 (10.0%) , 家庭其他成员供养18例 (12.0%) , 商业保险7例 (4.7%) 。本年度月均总收入500元以内28例 (18.7%) , 501~1 000元36例 (24.0%) , 1 001~1 500元70例 (46.7%) , 1 501元以上16例 (10.6%) 。本年度基本生活消费支出500元以内41例 (27.3%) , 501~1 000元70例 (46.7%) , 1 001元以上39例 (26.0%) , 见表1~3。

家庭住房面积和环境满意度情况:在被调查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人群中, 40 m2以下17例 (11.3%) , 41~60 m238例 (25.3%) , 61~80 m255例 (36.7%) , 81~100 m240例 (26.7%) , 见表4。

娱乐活动:健身、跳舞或唱歌唱戏33例 (22.0%) , 打牌、麻将或下棋23例 (15.3%) , 看电视31例 (20.7%) , 读书、写作或画画13例 (8.7%) , 旅游11例 (7.3%) , 聊天39例 (26.0%) 。两组休闲娱乐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68, P=0.001) , 骨质疏松组健身跳舞唱歌组、旅游组、聊天组明显多于骨质疏松骨折组。而骨质疏松骨折组多在家看电视, 见表5。

合并慢性疾病情况: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有63例 (42.0%) , 患糖尿病27例 (18.0%) , 肺病25例 (16.7%) , 癌症1例 (0.7%) , 高血压18例 (12.0%) , 高血脂12例 (8.0%) , 无慢性病4例 (2.7%) 。

体检情况:1年体检1次57例 (38.0%) , 若干年体检1次69例 (46.0%) , 从来不常规体检24例 (16.0%) 。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 人类生存期的延长, 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及生存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4]。老年期是人生中重要时期, 由于机体机能不可避免减退, 其生理和心理状态都会发生重要的变化, 提示此人群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老年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静悄悄的疾病, 其发病率在老年慢性疾病中位居前位。其严重并发症即脆性骨折, 导致患者丧失活动能力, 因卧床与外界隔离, 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因此合并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患者更是公共卫生关注重点人群。

通过对成都某社区老年人群的生活状况调查, 我们可以看到老年人经济来源以离退休养老金为主, 购买商业保险的人数占少数。国内相关报道显示城市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退休金或养老金, 且多数人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不足以养老所用[5]。月收入大多为1 001~1 500元, 而月支出以501~1 000元居多。住房面积以61~80 m2居多, 娱乐活动亦聊天者为多。合并慢性疾病调查中可见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占42.0%, 体检大多数是若干年体检1次。总体来看, 大多数老年人生活消费支出偏低, 生活娱乐略显单调。合并慢性疾病多, 以心脑血管疾病为多。这和国内报告情况类似[6,7,8], 上海金山社区调查显示89.3%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 在SF-36单因素分析中是否患有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说明在我国大多数地区, 慢性病仍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 预防和控制老年人慢性疾病必定成为社区关注的重要课题。

针对上述调查结果, 社区服务中心可以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 开展科普知识讲座, 营造适合老年人需要的公益活动, 丰富老年人的娱乐生活, 指导老年人合适地锻炼, 更好地提高其身心健康素质,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老年人从事业余锻炼程度越高, 其生活质量就越高[9]。还有研究表明太极推手有很好的预防骨质疏松症的效果, 与钙剂联用更佳[10]。

调查以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骨折对人群分组, 比较两组生活状况。两组在经济来源、月均收入和支出、住房面积方面,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休闲娱乐方面,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析可能与严重骨质疏松合并骨折者活动能力减退、影响其健身、旅游等运动, 而且骨折后患者外出活动受影响, 与外界接触聊天机会减少, 此组人群大多在家中看电视。由此认为骨质疏松患者, 需加强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应将有骨折、活动能力差的老年人列为重点服务对象, 在身心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以提高其生活质量。社区护理服务中的健康教育是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经济、有效的手段[11]。国内有报告显示经6个月社区护理干预 (包括系统的健康宣教、饮食干预、运动干预、服药指导、心理干预、骨折预防指导和对家属的宣教工作) 后, 干预组患者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干预组经系统的社区护理干预,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2]。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是老年人致残和死亡的首要原因[13]。有调查表明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较低, 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中心理维度和生理维度得分比较低, 表明疾病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4]。髋部骨折的生活质量调查显示, 32%对生活稍不满意, 23%认为骨折给生活带来了一定的痛苦, 6%认为生活相当痛苦[15]。因此社区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应该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人群。

注:两组经济来源比较, P>0.05, 均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经济来源, 购买商业保险者最少。

注:χ2=2.800, P=0.424, 两组月总收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都是以1 001~1 500元收入居多。

注:χ2=6.062, P=0.05, 两组月支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以500~1 000元支出居多。

注:χ2=2.263, P=0.52, 两组居住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大多数居住面积为61 m2以上。

综上所述, 关注老年人生活状况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改善措施在成都社区服务中心是非常必要的, 积极创造条件, 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本调查因为样本量尚相对较少, 因此有必要增加调查人群数量, 以更好地反映目前社区老年骨质疏松及骨折人群的生活状况, 以便及时发现社区工作的新重点。

摘要:目的:调查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生活状况, 为改善其生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老年骨质疏松患者150例, 通过问卷调查其生活状况。结果:成都社区老年人经济来源主要是离退休养老金, 休闲娱乐方式以聊天为主, 体检次数以若干年1次为主。骨质疏松组和骨质疏松骨折组比较仅在休闲娱乐方面有差异。结论:老年人生活消费支出偏低, 生活娱乐略显单调, 合并的慢性疾病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 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更需要社区工作人员的对其身心关怀。

篇4: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关键词: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76-01

一、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一)成都市居民锻炼情况总体分析。通过调查发现,成都市居民总体锻炼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44.%,这一比例相对理想,但是符合国家锻炼标准的锻炼人数只占锻炼人数的24.%,大部分的锻炼者没有达到预定的锻炼效果;每周锻炼在三次或三次以上的只占锻炼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出现严重的锻炼不足,锻炼效果不佳的现象,这可以体现出成都市社区体育开展效果不明显,社区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相当缺乏和专业素质不突出等等问题。

(二)成都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分析。成都市居民参加锻炼的目的与动机中“增强体力和健康”占所调查人数的80%,这也是其他地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排在第二位的“养成锻炼习惯”其次是“结交朋友”等。这也从客观上要求城市社区体育的建设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社区建设带来挑战和压力。如体育设施的增加、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社区经费的增加以及社区体育管理的进一步完善等等。

(三)成都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效果分析。成都市城市居民参与锻炼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在以上分析中显示44%的调查者参加了体育锻炼。通过调查对象调查,其中22%的人群锻炼后精力充沛;15%的锻炼后身体得到明显改善。有41%的锻炼后没有明显变化;22%的人锻炼后没有任何变化。大部分对他们没产生多大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接近总调查锻炼人数的63%的居民,体育锻炼效果不显著。再加上调查中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就可以知道成都市社区体育在社区开展得不是很理想。

(四)成都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体育的消费情况。通过对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分析,其居民的体育消费情况如下:调查中40%的居民不参加体育锻炼,对体育的消费很少;而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者中不到1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40%;100-2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6%;300-4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19%;400-500元/年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8%;500元/年以上的体育消费占总锻炼人数的5%。这种体育消费呈“金字塔”式的结构图可以看出,由于受经济发展和居民收支情况的影响较大,体育消费的能力不足。

(五)城市社区居民选择场所情况分析。通过调查显示成都市社区中参加体育锻炼者选择社区进行锻炼的人数占总锻炼人数的21.%。还有79%的人没有在社区进行体育锻炼。有的选择学校进行锻炼,有的选择健身房;还有选择其他场所进行锻炼的。主要原因为社区的场地太拥挤、体育设施不够、社区环境太差、没有专人指导等等导致锻炼效果不明显。

二、影响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因素

(一)成都市体育社会化程度不高。目前,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基层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大,体育社会化程度较低。政府在体育社会化的作用应该是倡导、动员和政策支持,以及监督评价。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平台,鼓励社区体育指导员参与社区体育的工作中,用政策去促进社区体育资源的聚集。

(二)成都市居民的文化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人们的体育参与程度与其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在调查的成都市社区居民中,参加体育互动的主要人群是在校学生,其次是老年人,社区居民和中年人锻炼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组织必须加大宣传,使人们对体育能有个正确而又清晰的认识。

(三)管理职责不明确。成都市现行的行政职能当中,基本的行政单位是社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在理论上社区体育的管理者应当是社区的居民自治组织。但是现有的社区居民自治与真正代替政府和企业承担社会赋予的管理责任还有较大差距,突出的表现为社区居民委员会职责模湖,工作方式带有较浓厚的行政色彩。社区居委会的任务繁多、事务繁重弱化了居民自治的管理职能,同时也会削弱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很难为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投入更多的精力,而且专业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不高,这是不容事实。

(四)體育活动的需求不足。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并不高,这对社区体育的发展势必会起到阻碍作用。社区居民的闲暇时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多。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体育的需求,但是,社区居民的闲暇时间参加的活动很多,并不一定参加体育锻炼,所以怎样去引导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刺激社区居民对体育的需求这也是一种现实因素。增加社区体育指导员,这是相当关键的一步,增强社区居民对体育本身价值的认识,使他们自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五)成都市社区体育资源相对匮乏。社区体育资源的匮乏,在西部地区特别突出。突出的表现在:体育设施的匮乏、经费的短缺以及场地设施的兴建、添置、维修等都需要经费的投入;人力资源的匮乏也相当严重,突出的表现为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社区体育管理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只有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这种因素就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成都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情况、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参加体育活动的效果、参加体育的消费情况和选择场所情况分析,认为:成都市体育社会化程度不高、居民的文化水平不高、管理职责不明确、体育活动的需求不足、体育资源相对匮乏。所以建议应在:提高社会体育化、提高居民的体育文化素养、提高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丰富体育资源等方面进一步改善,以形成成都市居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排球教研室

参考文献:

篇5:成都社区商业调查报告

——以四川大学和成都体育学院为例

(四川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64)

摘要:成都市高校体育开展状况良好,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社区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四川大学和成都体育学院为例,对两所高校与其周边社区体育的互动现状进行走访调查研究,最终提出实现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有效措施,从而推动社区体育的蓬勃发展,也为高校体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区体育;互动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45-01

一、相关概念

高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一部分,它是指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社区体育是指以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要、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地开展的区域性体育。

二、目前两所高校体育开展的现状

成都体育学院是专门的体育院校,多数学生都是体育运动及体育教育方向专业的。学生及老师主要是通过课内外以及到健身俱乐部锻炼。我们还随时能看到校外人士出现在该校并参与运动。该校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齐全,运动技术、知识及理念都比较领先;校内的运动场所及设备齐全;运动人才众多;体育师资力量雄厚,并为社会培养着大量的优秀体育工作者。

学校经常开展体育比赛,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竞争中来,在比赛中总结经验,有针对性地训练,提高运动技能和经验。

四川大学是一所综合院校,学校专业多,学生多,学生主要通过体育选修课以及到体育俱乐部中锻炼。该校体育学院没有招收本科部的学生,体育学习开展主要是教师通过选修课对学生进行技术及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及体育研究生部的学生的宣传并与其他学院学生进行交流。

研究生及留学生没有开设体育课,他们的体育活动主要是自行锻炼。校研会及各学院分会每年会组织多次不同的运动比赛,让同学们有一个共同的舞台交流展示,相互学习。四川大学有充足的运动设施及场地,丰富的师资力量,学校每年都会组织运动会并承办大型体育比赛,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体育知识讯息。并为学生从事体育方面的科研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三、两所高校周边社区体育开展的现状

1.社区体育的开展形式

两所高校周边的社区体育开展主要是居民进行晨练或晚练,内容多是太极类运动,健身舞,武术、空竹,不乏习练者沿河边或在公园内散步、慢跑等;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各社区内的运动器材的增多,有的就直接利用小区内的运动器械进行健身;有些事业单位还会定期组织比赛。

2.社区体育的参与人员

调查显示,坚持自身参加晨练和各种体育锻炼活动的老年人居多,女性多于男性,多数青少年缺乏体育锻炼,很少一部分人到健身俱乐部健身。

3.社区体育的现有场地设施情况

由于过去城市建设中忽视居民区健身活动场地的整体配套设施建设,造成目前居民区的体育场地局限,运动场地拥挤,器材设备紧张。相当比例的居民只能在阳台或街道路边锻炼。另外,周边的健身俱乐部不多,很多市民也不愿花钱健身,造成辖区内场地更加拥挤。

四、两高校体育与周边社区体育的互动现状

据了解,两高校与周边社区的体育互动较少。有些居民区没有或缺少场地,小部分人进入到该两所高校,利用舒服的场地和器材锻炼。在社区的一些赛事活动中,裁判工作是在高校学生的协助下完成的。

在空余时间很多居民都只是赖在家里或小区内,他们没有意识要到高校校园里与学生一起运动,感受学生给他们带来的激情。

很多体育专业及体育爱好的同学在课堂之余就不再做任何与体育相关的事了。他们所学的知识就局限在了学习过程中,没有做到学以致用,只有极个别的同学把自己推荐到健身俱乐部做教练。很多同学没有想到到社区根据已有的知识给居民做健身指导,来提高自身的能力。

明显的看出两高校与周边社区体育的互动是不足的。

五、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意义

1.加大高校体育运动场馆及场地向周边社区开放,不仅能使校内的少数闲置场地得到有效利用,而且居民也有更多的场地参与运动;适当合理的收费能使建设场地的高额费用得到一定的弥补。

2.学校体育教育本身就是为社会服务的,加强二者的互动,可以让学校及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推动高校建立更好的体育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走向社区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很好的实践,还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的名誉,变相地增多学生的就业机会。

3.有了高校学生深入社区的指导,能大大提高居民健身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青春活力的大学生的带动,更能激发他们运动的激情,火热的场景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顺应了新一轮全民健身的推广。

六、加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的措施

社区和学校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如场地、器材、人员、群众、行政手段等方面的条件综合有效的利用和实施。高校要树立大体育的意识,搞好校内体育工作的同时,还应为社区体育出谋献策并积极参与,为国民体质的提高尽一份力;利用在师资上的优势,给予社区相应的培训,如裁判法,组织赛事的原则等;或着直接组织相互间的比赛,鼓励学生到社区做运动指导及裁判工作;还必须有政府和有关部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七、结语

体育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体育社会化进程促进了高校体育教育与社区体育的紧密联系,有效地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功能的实现,并丰富了社区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社区体育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制约,本市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还不够,高校体育应当在社区体育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这为最终实现全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春兰.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及建议[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9(5):89-90

[2]高玉洲.融合高校体育资源促进社区体育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01

[3]仇刚,等.合理利用高校体育文化资源,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发展[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4,5(1):76-77

[4]姜全军、马亦梅.城市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0

[5]董春华、刘兵.上海市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现状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1-24

*作者简介:李鲁云,(1988—)女,山东人四川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

篇6:社区商业需求调查问卷

尊敬的业主:

为了能给您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方便您的日常家居生活,共同建设我们将根据您的需求引进一些生活配套服务项目。下面将占用您1分钟时间,做一个简单的需求了解,感谢您为幸福社区建设提出宝贵意见:

1.您家常住在我们玲珑湾的家庭成员是?

□ 二人世界□三口之家□ 三代同堂□ 家族大院

2.您觉得我们玲珑湾现在的配套服务有哪些您是不满意的?

□ 品质无法满足个人需求□ 商品和服务品类太少

□ 价格高于小区外商铺□ 不喜欢小区内的消费氛围

□ 其他

5.您最希望我们小区引进哪些配套服务?

日用产品类:

□生鲜产品□日用超市□特产店□水果店

□糕点店□干洗店□化妆品店□鲜花礼品教育培训类:

□外语培训□育婴培训□舞蹈培训□乐器培训

□健身会所□美容康体□球类培训

生活配套类:

□家政服务□净菜配送□宠物之家□社区诊所□汽车美容□儿童服饰□美发美甲□美容康体

□休闲茶吧□银联终端□咖啡厅□品牌服饰

□社区食堂其他需求

篇7:社区商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模版)

现代服务代表专业组

(2014年6月13日)

为促进我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现将宝坻区社区商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逐步发展,诞生了越来越多人口密集度较高的小区,消费者慢慢从单位人变成社区人,人们大量的经济活动都将在社区内完成,“小区经济”应运而生,符合社区居民就近购买家具日常生活用品的习惯以及省时省事、方便快捷的客观要求的社区店,渐渐成为社区居民综合消费的重要载体。本次调研共调查50个小区,45家社区店。

二、存在问题

1.盲目集中,少数店铺盈利低甚至亏损

不可否认,社区店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具有非常可观的前景,但是在我区的社区店发展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决策非常盲目,选址呈现扎堆现象,如:宝境栖园小区,在门口一个排面就有4家社区店,其中3个甚至比邻而居;有的社区却呈现真空状态,如:金水湾小区、书香园小区、-1-

龙熙帝景等等。很多社区店由于地理位臵集中导致客源分散,销售额低下,并没有进入理想的盈利状态。

调查45家社区店基本情况

2.产品结构过于雷同,产品更新率低

社区店的日常经营主要是食品和日用品,其中60%以上为食品。我区社区店普遍存在着“小超市”的风格,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缺乏有竞争力、有特色的产品,在商品结构上与中小型超市严重雷同,过于大众化,因而缺乏竞争力。社区店作为超市的补充形式,应该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才能创造出自身的优势,扭亏为盈。

3.附加服务太少,盈利项目不足

一般情况下,社区店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商品销售及各种增值服务,成熟市场中的社区店,约1/3的利润来自于为消费者提供的增值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卖即食食品、加热食品、送货上门;代收缴水费、电费、电话费、网费;代收快递、干洗、预定飞机票、火车票等等。由于提供这些服务必须符合严格的条件且手续复杂,因而目前仅有少数社区店能提供上述服务。

4.缺乏有效地物流系统和信息系统

社区店对流通量大的商品和具有明显销售时段特征的商品,往往要求一日三配到四配,这对社区店的物流配送系统和信息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对于个体社区店来说,没有信息系统和物流系统的有力支撑,对于销售具有时段特征的商品,只能凭经验一次性配货,售完为止,往往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最新需求。

5.店铺管理不规范,食品安全无保障

目前我区社区店有的并不符合社区店标准,如:中天小区一家社区店,把自家住宅用房当做店铺。除此之外,很多社区店的蔬菜水果等商品并没有做上架处理,一些小商店里销售的散装粉条、馒头、面包、腌菜等产品都属于三无产品,食品安全现状堪忧。

三、几点建议

1.做好社区店网点规划

做好社区店网点规划工作,有利于加强社区店网点的合理布局,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促进社区店网点全面、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建议规划局、商务部门按照市商务委打造“15分钟商圈”规划要求,更合理地对社区店进行布局,避免扎堆现象和空白点的出现。

2.选择适当的产品和服务

目前我区社区店大多产品结构雷同,产品更新率较低。社

区店要在大超市夹缝中闯出一片天,必须走本土化、特色化经营路线,“便利”和“与消费者近距离”应该是社区店最大的特点。可以在生活必需品做主打的同时,加大即食食品、新奇特的小商品的比重,积极开发特色型、便利型商品,保持产品更新率,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增加消费者的新鲜感。同时提供各种多元化的增值服务,如打印、购票、缴费、寄存等。

3.建立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

完善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是社区店完美经营的基础条件。社区店具有显著的规模小,种类多,库存能力极弱,配送频次高的特点。依托完善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和现代物流技术,可以极大地降低社区店的流通成本,实现零售终端优势。因此,社区店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区店特点的“拆零配货”型物流配送体系,或者利用第三方物流,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配送方案,满足小规模分散化配送需求,节省物流配送成本,形成核心竞争力。

4.研究制定社区连锁店扶持政策

社区店是零售业态的一个必然发展方向,但却并不意味着只要开社区店就会成功,特别是对于那些单打独斗没有自身品牌的社区店,最致命的在于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很难整合到一些有价格优势的产品,这使得很多店面从开始就处于亏损状态,而且开得时间越长,亏得就越多。而社区连锁店本身拥有采购、渠道、品牌等诸多优势,能很好的避免这一问题,建议

政府给予社区连锁店资金、选址方面的政策支持。

5.加强对社区店的规范管理

篇8:成都社区商业调查报告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1.1.1 地点

根据成都市经济发展状况,把20个区县划分为三个圈层,在每一个圈层中选取3~5个新农村社区,每个新农村社区选取1个相邻普通农村社区作为对照,共选取24个社区作为调查现场。

1.1.2 调查对象

在24个社区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20~40名18~70岁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问卷,共有548份有效问卷。新型社区居民304人,对照社区居民244人,两种社区居民的性别、年龄构成比无显著差异。采用目的性非概率性抽样方法抽取12名新农村社区居民,进行深入访谈。

1.2 调查方法

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课题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预调查后进行修改与补充。调查方式为询问、匿名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健康有关知识及生活方式、卫生服务可及性等。定性调查则更加深入了解居民入住农村新型社区后生活方式的改变。首先制订访谈提纲,内容包括新农村建设前后环境变化、生活方式和行为改变等。对每一位调查对象进行录音访谈,每天调查结束后审阅问卷,统一标准,同时整理录音资料。

1.3 资料的分析与整理

采用Epidata3.02数据库软件录入调查问卷内容,两人同时录入并且进行数据校正。用SAS8.2对数据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录音资料,由参加调查的调查员进行转录,建立电子文档。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此次调查一共发放556份调查问卷,回收548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女性占65.51%,男性占34.49%。548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50岁,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18岁。主要原因是农村中外出务工青壮年较多,导致留守在家的居民女性、老年人和儿童居多。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89.80%的调查对象学历在初中或初中以下,14.14%的调查对象为文盲;最高学历为大专,仅占整个调查对象的1.64%。

2.2 健康相关知识

在调查问卷涉及的6项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中,两种类型社区居民的调查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农村社区居民对烟草危害及菌痢、艾滋病、乙肝的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33.66%的女性调查对象清楚烟草的危害,47.63%的调查对象清楚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只有38.69%的调查对象清楚乙肝传播途径,28.62%的调查对象认为乙肝为肠道传染病。(表1)

2.3 健康相关态度

20.07%的调查对象认为吸烟是必要的人际交往工具,认为每年应该至少测量一次血压的人占71.17%,10.77%的调查对象认为肥胖无所谓。两种类型社区居民三项健康相关态度认同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4%的居民认为病死家禽可以食用,新农村社区居民认同率为7.89%,明显低于普通农村社区居民17.21%,该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4 健康相关行为

每天坚持刷牙两次、单独使用毛巾、饮用生水、菜板生熟分开、饭前便后洗手5项健康相关行为,新农村社区居民均好于普通农村社区居民,调查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对象总体吸烟率为25.91%,两不同类型社区居民吸烟率没有差异。男性吸烟率为67.20%,女性为4.18%,男女吸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2名吸烟者中,最多的每天吸40支烟,最少的每天吸1支,平均12支。(表3)

经调查了解新农村社区居民的卫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自来水的接入,很多居民养成了经常洗手、经常洗澡和每天刷牙的习惯;集中居住区公共设施的修建也培养了居民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加了身体锻炼的时间,丰富了锻炼的方式;家庭居住环境的改善也使居民的家庭卫生习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主要包括家庭清洁卫生、家庭饮食结构调整等。仅靠环境改善是远远不够的,居民一些错误的健康态度和行为仍难以改变,很多居民对随地吐痰、乱倒垃圾的习惯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2.5 健康保健状况

新农村居民血压测量、乙肝疫苗接种率均优于普通农村社区居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农村社区提供的卫生服务可及性也优于普通农村社区,82.24%的新农村社区居民能在步行10分钟到达最近的医疗机构,而66.39%普通农村社区居民能够在10分钟内到达最近的医疗的机构。居民在搬迁入住新社区后,距最近的医疗机构的平均步行时间为8分钟,82.24%的新农村社区居民能在10分钟内得到医疗卫生服务;在搬迁前,即分散式居住时距最近医疗机构的步行时间为22分钟,31.8%的居民距最近卫生服务机构的步行时间超过30分钟。经两组之间u检验,得u值=10.26,P<0.05,两组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表4)

3 讨论

新农村社区居民同普通农村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并无明显差别,都处于较低水平。究其原因,大部分新农村居民是由原有农村居住地迁往新型社区,本身文化程度及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新型社区并未增加健康知识获取途径,健康知识尤其对慢性病、急性传染病等了解不多,而健康知识的缺乏也直接影响居民的健康相关态度[3]。

新农村社区的修建中包含大量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如统一的自来水管网、排污管道、垃圾收运体系,使得现有社区卫生环境同居民原居住环境得到大大改善。居民的卫生习惯在新的环境中慢慢发生变化,自来水的接入明显改善居民刷牙、洗手习惯[4]。访谈中很多居民谈到他们都改掉了乱扔垃圾的陋习,主要原因是现有良好的社区卫生环境使居民自觉认识到乱扔垃圾是一种坏习惯。同时受到“同伴效应”的影响,其他人良好的卫生习惯也会使居民的卫生习惯得到改变,家庭的卫生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很多新建住房铺设了地板或地砖,居民自觉养成经常打扫住房卫生的习惯。天然气的引入也使得炊火方式得到根本转变。清洁、卫生的能源取代原来煤炉和柴草高污染能源。厨房的卫生环境改善也导致居民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养成,提高了居民食品安全性,从而保障居民的身体健康。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得到明显提高,他们距最近的医疗机构步行时间由原来的22分钟缩短到8分钟。

虽然良好的社区卫生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居民的卫生习惯,但仅靠环境改善是远远不够的。新型社区居民和原农村社区居民健康知识并无明显提高,仍存在很多错误的行为,随地吐痰、乱倒垃圾的习惯很多居民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⑴动员全社会力量,让健康教育走进社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协会搭台,多方参与,媒体放大”的原则。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尤其是基层卫生机构应承担更多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把健康教育走进社区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建立考核体系,抓住需求结合实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⑵提高新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应主动寻找居民。新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居民卫生服务可及性,但居民自身健康保健意识仍较低,主要是由居民自身的健康保健意识不足所致。因此,社区医疗机构应摒弃传统医疗思想,即坐等病人,而应更多深入社区,主动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⑶加强新型集中居住区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一些新型集中居住区虽然建立较为完善配套的公共设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整个社区的环境卫生仍然堪忧。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政府部门应该投入更多精力,不能只管建设好新型集中居住社区,更应该关心新型社区的运作和良性发展。

摘要:目的评估成都市新农村社区居民健康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入住前后生活方式的变化。方法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548位居民进行调查,对12位居民进行深入访谈。结果居民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新农村社区居民刷牙、洗手、单独使用毛巾等健康行为明显好于普通农村社区居民。结论新农村社区建设未能明显提高居民健康相关知识和态度,但提高了居民健康相关行为。

关键词:新农村,知信行,调查

参考文献

[1]夏真芳,刘达伟.重庆三峡库区移民前后生活质量对比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5):662-665.

[2]吕学梅,陈国勇.农村居民慢性病知信行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2004,6(11):76-79.

[3]田本淳,吕书红,张继彬,等.健康促进小学学生健康知信行及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8):914-917.

上一篇:银行资本管理试题下一篇:写亲爱的老师范文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