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的名称

2024-08-19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的名称(精选18篇)

篇1: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的名称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的名称

公文的名称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名称。名称就是事物的概念,事物的称号。公文作为国家管理的一种工具,也有自己的名称。如命令、决定、通知、章程、条例、计划、总结等都是公文的名称。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把这些具体的公文名称统称为文种。

1957年10月,国务院秘书厅《关于公文名称和体式问题的几点意见(稿)》指出:“不同的公文名称,反映着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也反映着行文机关之间的关系和发文机关的权限范围。划清各种公文名称的使用界限,正确地使用公文名称,对于做好文书处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一份文件的名称并不是随意确定的,它是根据发文机关的权限、发文机关和收文机关之间的关系以及发文的具体目的和要求而确定的。各种不同的文件名称,可以概括地表明和反映各种文件的不同性能和不同作用,有利于机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实现文书处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现行机关的行文,必须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本机关的职权范围,所处的.地位与发文的目的,正确地使用文件名称,不能滥用。否则,就会妨碍收文机关对文件意图的准确理解,影响文件的及时处理。例如,对于要向上级领导机关请示的问题,如果不使用“请示”,而错误地使用了“报告”这一文件名称,就可能造成上级领导机关认为是一般性的工作报告,不需要作答复,而没有及时处理,以致耽误了工作。再如,同不相隶属的机关联系工作问题,即使发文机关的级别比受文机关级别高一些,也不能使用“命令”、“指示”,因为这不符合本机关的职权范围和所处的地位,而应当使用“公函”。又如,有的机关发文,不分什么内容和性质,总是使用“通知”这一名称,这样也就失去了以文件名称来概括和提示文件意图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对统一公文的名称非常重视。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班颁布了《公文处理暂行办法》,规定公文名称为7类12种,即①报告;②签报;③命令;④批复;⑤通报,通知;⑥布告、公告;⑦公函、便函。此后,国务院办公厅在1957年、1981年、1987年、1993年又先后四次对公文处理办法进行修改调整。在1993年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经修订后重新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将现行国家行政机关的公文文种调整为12类13种,即:①命令(令);②议案;③决定;④指示;⑤公告、公告通告;⑥通知;⑦通报;⑧报告;⑨请示;⑩批复;⑾函;⑿会议纪要。

以上党政领导机关用法规性文件的形式发布的主要的公文文种都具有法规的严肃性。其所属的、有关的各级机关组织在行文时都必须严格遵守,不能违反,因而被称作法定公文文种。这些法定的公文文种都具有独立对外行文的资格,可以使用套红的“文件版头”德文,通常称之为“红头文件”;机关中还有一些其他常用的应用文种,如计划、总结、方案、细则等。此外,在企业单位和涉外机构,根据其业务工作范围的特殊需要而专门形成和使用的专业文种。这些文种的使用范围和写作要求将在以下有关章节中分别叙述。

篇2: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的名称

为了让写作爱好者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历史上公牍的种类、用途及其演变情况,现以近人徐望之《公牍通论》中所列九十余种从三代到清末民初的公文体制为基础,参照明代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和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中有关同一体裁的介绍,并征引近人许同莘《公牍学史》一书中的有关论述以及《辞源》和其他史籍中的资料,相互补充,撮为此篇,共介绍古代公文一百余种。其中可能有疏漏讹误或注释不解切之处,尚祈不吝指正。

一、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

【典】典常。是记述的古代帝王法文书,如《尚书》中的《尧典》、《舜典》。

【谟】臣下为君主就国家大事进行策划谋议的文件。如《尚书》中的《大禹谟》、《皋陶谟》。

【训】是国君教导臣下的文辞。始见于《尚书?盘庚》:“予告汝训汝”。孔安国《尚书序》解释曰:“教导之文曰训”。有时以下戒上也可用训,如伊尹对太甲所云,也称《伊训》。

【诰】教告众民,昭告诸候,禁戒、受命之辞。如《尚书》有《汤浩》、《大诰》、《酒诰》,汉唐时代还偶尔使用,宋代则用为授予官职的文书。

【誓】宣誓文辞,如出师告祭天地,登坛誓师和征讨敌人的.檄文。《尚书》有《甘誓》、《汤誓》、《牧誓》。

【命】是命官之辞,大曰命,小曰令。王言同称命,有的用以命官,如《尚书》中的《说命》;有的用以封爵,如《尚书》中的《微子之命、《蔡仲之命》;有的用以饬职,如《尚书?毕命》;有的用以赏赐,如《尚书?文候之命》。秦并天下,改命为制。

【令】小于命,始见于《尚书?同命》:“发号施令”。上古只有帝王对臣下的言词称为令,秦代以后王太子诸候王对下属都称为令。

【教】始见于《尚书?尧典》“敬敷五教”,韦昭《国语》注:“五教,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秦制,王候所下达的文书称为教,大臣也可以使用,汉代薛宣以条教著称,《汉书》曾录存其《下贼曹橼教》是一篇体贴下属的教令。隋代公候封郡县者,亦用教。

【方】用木板写的文书。《仪礼?聘礼》篇:“不及百名书于言”。如果写在竹简上,就称为方策。《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又作方册。周代以后不用。

【简】竹片做的文书,孔颖达说:“简之所容,一行字耳。”一行可尽者书之于简,数行可尽者之于方,方所不容者,书之于册。古代又以“简书”为军事上紧急求救的文书。

【契】券据,这是公文中最早的一种,从象形文字“丰”开始,一根竹片上刻了许多道,用以记事立信。周代用作讼狱的判词,后来发展为两件文书用同一内容分刻期旁,合起来方完善。这是后世契据的前身。周代券据又有名傅别的,意谓傅(附)着约束于文书,分别为两。

篇3: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的名称

研究会秘书处联系,索要正式邀请函。

通讯地址:河北省唐山市龙泽路51——1号

中国公文写作研究会邮政编码:063000

联系人:李玉娟(研究会秘书)

联系电话:13315583662 15132550167传真电话:(0315)5900765

电子邮箱(E—mail):zggwxzyjh@163.com

篇4: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的名称

【关键词】指令性;知照性;语体;词汇特征;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公文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依托于一定的社会环境、技术手段、制发单位、工作缘由、制度规范。近年来,从语体角度对公文进行的研究越来越多:对某词类在公文中的运用的研究,如刘玉福(2007)对公文语体专用词语的研究;对公文下位语体的研究,如曾凡云(2010)探讨副词在通知类行政公文中的分布等。虽然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很少,但给我们展示了各种语体研究的方法,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狭义的公文专指国家有关部门正式规定的公文文种。笔者参照最新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文种,同时参考《现代公文写作与公文处理简明教程》对公文的分类,将其归纳为7大类,指令性公文与知照性公文就是其中的两类。前者是由党政领导机关制发,用以确定工作的开展和对重大事项做出安排的公文;后者是用来在特定的对象中通知事项、通报情况、提出要求的公文。本文结合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对两类公文的词汇特征作定量的统计与分析,以考察其语体方面的差异。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语体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发现和思路,为应用写作的教学提供帮助;也希望能为公文工作者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词语提供参考意见。

二、语料的选用和方法

语料来源主要取自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标注语料库;少量取自中国知网,是对前者的补充。为了体现公文的总体特征,本文选取语料时,尽量使其内容丰富、层次多样,使得语料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经过对语料的筛选,所得语料总字数为87661。为了减少影响研究的干扰因素,保持平均每篇语料约为1000字,每小类的总字数约为1万字。

三、指令性公文与知照性公文词汇特征的统计与分析

两类公文在词汇特征方面的异同主要体现在词长分布、词类选择、词语运用等方面。

(一)词长分布

如表2所示,两类公文的词长分布并不均匀。双音节词最多,单音节词次之,单双音节相加,比例约为90%;三音节词与四音节词则少得多;五音节及以上的词主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加利福尼亚州等,所占比例更小。

指令性公文双音节词所占比例高于知照性公文,单音节词比例则相对较低。而单音节词比双音节词更具口语色彩,可以说明,前者的书卷化程度高于后者。这与其受文对象及权威性特点有关,前者的受文对象一定,主要是国家机关、行政机关等,而后者的受文对象广泛;前者权威性、强制性、严肃性较强,一经发布,其下属机构必须严格遵守,认真落实,不得违背。如命令(令)就是权力威望的体现,“令行禁止”“军令如山”即表明了命令的权威性、强制性。因此,指令性公文的书面用语、双音节词较多。

指令性公文和知照性公文的平均词长分别为1.82个音节和1.84个音节,前者稍低于后者。一般来说,平均词长越小,表明文中的长词越少,文本也就更加通俗易懂,可读性越强,语言变化更少。因此,指令性公文长词较少,用词变化较少,文本可读性较强。这与对指令性公文四音节及以上音节的统计结果一致,其所占比例低于知照性公文。

(二)词类选择

不同的词类在文本中的使用频率是构成文本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对比分析两类公文的词类选择,可进一步了解两者文本风格的异同。

从图1可知,两类公文的词汇密度相近,实词所占比例差异不明显,均约为85%。其中,名词和动词所占比例高,比例之和约为65%;形容词、副词和代词等比例小。拟声词、叹词在语料中没有出现,与袁辉、李熙宗在《汉语语体概论》中提到的拟声词和叹词基本不存在于公文语体之中的结论一致。

为了进一步考察两类公文在词类方面的特点,我们又对其中的一些词类作了具体的对比与分析。名词和动词在所有词类中占比较高,所以两者比例的高低更能说明各类公文的语体特点。两类公文名词、动词的对比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看出指令性公文的名词和动词的型/次比较低,使用的词型较少,这也说明其内容较为集中。其名词和动词占总词次的比例高于知照性公文,因为它的实用性强,制发目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更多的动词来做出决策、下达命令等。名词出现频次较高的有:国家、企业、农业、人民、问题等。这些词语的高频出现再次验证了公文本身固有的性质,为人民解决实际问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频出现的动词有:要、是、有、发展、应等。指令性公文严肃、庄重、原则性强,选用词语必须明确表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因此,常用“要”“应当”等能愿动词。

两类公文的虚词使用情况差别不大。助词在虚词类中比例最高,分别为7.22%和6.87%,主要是“的”的频次最高;“将、进一步、已”等副词在两类公文中大量出现,一方面使得语篇带上了较浓的书面语体色彩,另一方面,这些意义单一、在古汉语中常用的副词的使用,使语言更为典雅、庄重。公文中的陈述句最多,但却很少使用语气词,且只是在“通报、通知、决议、决定”等文种中出现了表示语气的“了”。介词在两类公文中出现频率相当,相对其他虚词小类高。高频使用介词是由公文语言的简洁性、严肃性、固定性特点决定的。介词具有引介对象的作用,介词结构能使语言表意更加准确、明了(图2)。

知照性公文涉及较多的时间、地点、具体的场景,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如通知所办理的事项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受文机关要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成。因此,知照性公文中会有较多的处所词、时间词、数词、量词等,如表2,知照性公文中这些词所占比例远远高于指令性公文。

(三)词语运用

简洁明了的公文,才易于让人们看懂,才能得以更好地贯彻执行,充分发挥其效用。公文语言的简洁主要体现在其语言结构和表达上,使用成语、习用语、文言词语、缩略语等正好可以满足这些需要(图3)。

从图3可知,指令性公文的成语、习用语、文言词语所占比例都高于知照性公文,成语、习用语的比例较高,从上文对四音节词的统计也可以看出。现在的文章很少使用文言,但在公文中还保留了一定的文言成分,如文言词语、文言句式。公文表达出的庄重色彩、简明特性一定程度上也是得益于此。缩略语由较长的语词缩短省略而成,因此可使语篇简明,而模糊词语的恰当使用,也能使语言更加准确,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因此,指令性公文更为简明扼要。

对超用词、罕用词、词型覆盖面等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语料内容方面的差异。指令性公文的超用词比例较高,罕用词较少,词型覆盖面稍大,说明其词型使用集中,同一个词型的复现率高。超用词多、罕用词少,则其词型变化就较小,词型覆盖面较大。对两类公文词型覆盖面的统计,也显示前者的词型覆盖面高于后者。

四、结语

通过对指令性公文与知照性公文词汇特征的计量对比与分析,发现在词长分布方面,两类公文的词长分布不均匀。前者双音节词占比高于后者,单音节词占比低,这可以说明,前者的书卷化程度略高于后者。在词类选择方面,名词和动词在实词中占比较高。前者名词和动词的型/次比较低,使用的词型较少,说明其内容较为集中;后者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因此处所词、时间词、数词、量词等出现较多。在虚词中,“的”的高频出现,使得助词的比例较高;其次是介词,使用介词结构可以满足公文简洁性、严肃性等特点的需要。在词语运用方面,恰当地使用成语、习用语、文言词语等使得两类公文的语言简明、准确。关于超用词、罕用词和词型覆盖面的统计,也表明指令性公文的内容较为集中。

参考文献

[1]刘玉福.公文语体专用词语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2]曾凡云.副词在通知类行政公文中的分布考察[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3).

[3]陆亚萍,詹丹,张彪.应用文写作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4]《现代公文写作与公文处理简明教程》编写组.现代公文写作与公文处理简明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5]袁晖,李熙宗. 汉语语体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附注: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语体多维度、多特征计量研究”[项目编号:13CYY038]的资助。

篇5: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的名称

公文具有上传下达、互通情报、宣传教育,作为工作依据和凭证,规定人们行为规范等作用,是公务员系统、事业单位等从事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办公的常用工具。所以,无论是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的公共基础知识、军转干考试等无不涉及公文应用与写作这一块。它可能出现在行政职业能力传有常识判断、申论公文写作、综合应用能力试卷的文书改错等。公文写作复习说难不难、说易不易,下面以公文写作第一步——文体区分来说明。

一、常见公文文体的区分

学习公文写作的第一步是要能够区分在何种情况下用何种文体,首先需要将学过的几种文体进行分类,在党政机关常用的`14种文体中,着重要区别的有这么几对:请示和报告、公报和公告、通告和公告、指示和意见、决议和决定等。

1.请示和报告的关键区别在于时间和语气的不同,请示是询问请准的语气,发生在事前,报告则是陈述语气,写作时间不定。

2.公报和公告的区别在于两者涉及的内容范围有所不同,公告是告知单独事件,而公报则涵盖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一般比公告的事件复杂。

3.通告和公告的区别是公告比通告告知的范围要大,所涉及的事件要更为重要。

4.指示与意见都是指导工作的公文,区别在于指示是上级对下级,而意见的行文方向不限。

5.决议和决定的区别在于决议通过的事项要更宏观,一般决议要由会议通过。

6.其他的几种文体,如会议纪要是专门与会议相关的;批复是与请示成对出现的;通知和通报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函的使用较为广泛,特别是在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命令必然是上对下,而且有很强的权威性。

二、公文格式新标准

【口诀】

《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9704-代替《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的新标准,可归纳为如下口诀:

主题词儿不再标:删除主题词格式要素

密级紧急左上角:密级、紧急程度从右上角改为左上角

印章署名要齐全:增加发文机关署名格式要素

成文日期用数字:成文日期用阿拉伯数字标注

公文页码不可少:增加页码格式要素

【修订内容】

本标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GB/T 9704-1988进行修订。

本标准相对GB/T 9704-1988作如下修订:

(1)将原标准名称《国家机关公文格式》改为《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

(2)删去原标准中的引言部分;

(3)删去原标准中与公文格式规定无关的一些叙述性解释;

(4)对公文用纸的幅面尺寸作了较大调整,将国际标准A4型纸作为用纸纸型;删去国内16开型纸张的相应说明;

(5)对公文用纸的页边尺寸作了较大的调整;

(6)不设各标识域,而按公文眉首、主体和版记三部分各要素的顺序依次进行说明;

(7)增加了公文用纸的主要技术指标;

(8)增加了印刷和装订要求;

(9)增加了每页正文行数和每行字数以及各种要素标识的字体和字号;

篇6: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的名称

规范性公文是以强制力推行的用以规范各种行为规范的文件。

一、规范性公文的结构

(一)总体结构

规范性公文一般均包括:文件标题、发布或通过或批准的日期、章题(必要时还有节题)、正文。

1.文件标题一般由事由(问题)、文种两部分组成。事由应确切而概括地反映文件的主要内容,指明被规范的对象,如《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必要时还应在事由前面加上介词“关于”“对”等,如《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印章的规定》。文种应直接接续在事由后面标出,必要时在其前后加限定词“暂行”“试行”“实施”“补充”“若干”等,如其加在文种之后,应写作“××部公文处理办法(试行)”。在特别需要表明和强调文件权威性的情况下,标题中也可标明作者,如《国务院关于省、市、自治区排列顺序的规定》。

2.发布或通过或批准的日期即公文经权威性机构或组织审议通过或批准生效的时间,需将这一时间标注在标题之下并用圆括号括入,可标作“(××××年 ×月×日)”“(××××<机关名称>××××年×月X日发布)”或“(× ××大会×××年×月×日通过)”等。

3.章题即文件需划分为若干章表述时,每一章的标题、章题必须确切概括反映章内的内容。

4.正文即文件的主体部分,规范的具体内容均在此表达。

(二)正文的结构

规范性公文的正文一般均有:制定目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有关定义、主管部门、具体规范、奖惩办法、施行日期、施行程序与方式、有关说明等。

1.制定目的。就是指制发文件者的动机及所要实现的结果。

2.制定依据。就是指制发文件的前提条件与根据。

3.适用范围。就是对文件有效适用对象范围的规定,表明文件对何种人及事物具备有效的约束力。

4.有关定义。就是指对文件中根据实际需要而创设或使用的有关名词术语含义的规定。

5.主管部门。即对文件的.执行或监督执行负有直接和主要责任的机构或组织。

6.具体规范。即文件的主体内容,明确规定支持、保持、发展什么,限制、禁止和取缔什么,规定机关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与有关人员的作为和不作为。

7.奖惩办法。即有关奖励与惩罚的具体方式、程序、措施的规定,必要时还包括对申诉程序和机构作出的规定。

二、规范性公文的写作要求

1.维护文件的高度一致性

规范性公文的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法律、其他法规、规章以及党的方针政策、上级机关与同级机关

的有关规定保持一致;与自己制定的并尚有执行效用的其他有关规定保持促进一致;与制定机关的职

权相一致;本文件的上下文之间,对同一概念的表述词语相互一致。

2.维护文件的高度严密性

严密性指文件结构与语言表达具有周密严谨有效的特点。

3.维护文件的条理性

规范性公文的层次分明、理序顺畅、分类合理、主题突出、排列合理有序,只有维护条理性,才能保持各部分内容的系统性与连贯性,避免出现脱节现象。

4.维护文件的简明性

规范性公文必须明确周详,便于理解、记忆和执行。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不作详尽的列举和解释。文字尽量简洁精确、高度概括、言简意明。

5.维护文件的稳定性

规范性公文一经公布生效就应在一定时期内都具有可行性,不能朝令夕改,变化无常,为维护这种稳定性,在写作前应作充分的调查研究,发扬民主,广泛吸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6.维护文件的连续性

篇7:公文知识:公文的稿本

1.草稿

也称未定稿,是公文最原始的非正式文稿,供讨论、征求意见、修改审核和审批用的稿件。公文的草拟者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修改,按照内容的成熟程度,可以分为一稿、二稿、三稿、修改稿、讨论稿等。内容未正式确定,不具备正式公文的法定效用。

2.定稿

也称签发稿,是指经审阅修改并且内容已经确定的,由机关单位负责人签发或经一定会议讨论通过正式生效的文稿。定稿已履行法定生效程序,具备正式公文的法定效用,是印制正本的标准依据,一经确定,非经法定作者的允许,任何人不得对其随意修改,否则视为无效。

3.正本

是根据定稿制作的供主要受文者使用的正式文本。正文内容必须是对定稿的完整再现,外形格式规范,并且有签署或者印章,以表明公文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具有正式公文的法定效用,并且也具备公文全部生效标志。

4.副本

是正本的副件或复制本,是对正文内容的再现,主要用来参阅、备查。包括正本复份和公文复制本。

正本复份(与正本同时印刷):在外形上是对正文的再现,基本上没有区别,只在送达对象和使用目的上有所不同,正本送达主送机关(公文的主要受理机关),供对方直接办理;副本送达抄送机关,供其了解内容或由本机关留存备查、归档等,不用直接办理,是具备正式公文的法定效用。

篇8: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的名称

一、讲根源、重依据, 增强文章说服力

古代公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喜欢运用开篇叙述前代圣主的成功案例, 或本朝先君的先进经验, 或先人们留下的实效理论, 文中阐明现实状况, 通过前后异同的对比与分析, 文末推出本人观点主张的写作套路。李斯的《谏逐客书》一开篇连着点出秦国四个先王任用客卿而使秦有“富利之实”、“强大之名”的历史事实, 然后讲到今日秦王所喜爱的声色娱乐均来自外域而非本地的现实, 使“然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所轻者在于人民也”形成极其强烈的对比, 最后顺势推出自己“今逐客以资敌国, 损民以益雠, 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求国无危, 不可得也。”的主要观点, 即是这种写作思维模式的典型体现。同样的, 王安石在《乞制置三司条例》以“窃观先王之法”、“今天下财用窘急无余”、“臣等以谓”这样的句式放在段落叙述的开头, 将文章明显地区分为三个部分, 亦是这种思维模式的直白展现。

的确, 这样的思维定势属于最稳妥的论述规则。前代圣主与本朝先王是当世君主无法诋毁与磨灭的对象, 他们的丰功伟绩则极大地刺激着当世君主的政治野心和治国理想, 甚至直接就是模范与标榜。所以这样的叙述无论虚实、正误都只可能起到规诫而非谬论的效果。在此基础上, 当今现实自然就成为了可比拟的对象, 在“乱”与“治”的实质差别中顺势推导出个人观点和主张的正确性与可行性也就顺理成章。如此一条道走下来, 写作者思维缜密无把柄, 即便不被统治者认同也不至于引来杀身之祸。作为理学名臣的姚枢能在汉族文人动则得咎的元世祖朝起到匡正救世, 实现其“以道为己任”的政治理想, 看他的《劝成德政疏》就知道, 这样“”三段论”式的论证思维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早已没有了过去那种一言不合、动则得咎的写作危机, 但是对于效率的追求必然要求现代公文写作有一语中的、一言得势的说服力, 而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言无力, 不知道如何以理服人, 所以学习并借鉴古人对于根源、依据的讲究是大有裨益的。

二、明做法, 细操作, 彰显文章实用性

应用文的本质在于“应用”, 或者说实用性, 行文目的的实现与否是衡量一份应用文书写作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作为公务处理必备工具的公文写作对于行文目的和实用性的强调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古代, 公文是公务处理的最主要手段, 文章的实用性不仅决定着文章本身的质量, 甚至还影响着写作者的身家性命, 因此, 通过“明做法, 细操作”来增强文章的实用性, 亦成为了古人看重的一种思维模式。

朱熹的《劝谕救荒文》采取分条列项的方法, 就应对旱灾提出了五条有力措施, 当中涉及到朝廷、长吏、官府、“日前伤灾人户”、“上户有力人家”、“贫民仰下户”等六类主体, 讲到不可流移、引水灌溉、接济本家地客、余米粜买、求助却不闹事抢夺、补种荞麦大小麦等各种具体做法, 还制定了赏罚规定, 合情合理又周到细致, 完全可以实现其既抗旱救灾, 又“下结民心, 消其乘时作乱之意”的实际目的。许同莘在《公牍学史》中说朱熹之公文“区画详尽, 凡事之先后缓急, 以及此事将来之利害, 他人所不措意者, 靡殚精竭虑而以至诚出之。”可见其对于公文具切实操作性、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视。

王守仁的《预行南京各衙门勤王咨》也极好地体现了古人的这一思维特色。宁王造反, 为了及时平叛, 巩固明王朝统治, 王守仁在文中体现出了一个军事家、思想家的杰出才华。从战争形势到战略部署、从守到攻、从单打独斗到约会湖湘, 作出了正确的预见与详尽的安排。公文发出后的结果是用了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 他就生擒了宁王, 平定了叛乱。可见“言为心声”、“知行合一”是被理学家用到了现实的公文写作之中的。

参谋职能是现代秘书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但是当代大学生, 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提出观点的同时, 对于具体的操作形式和步骤却往往难有实事求是的设计与规划, 反映到文章写作中来则表现为公文书写时的空洞、空泛与空白, 因此古代公文这种重实用、细操作的思维特征对于我们今天提升公文写作的实效意义, 提高公务处理的速度和效果, 自然也是极有借鉴意义的。

三、讲心理, 渲情感, 强化文章接受性

除了“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则是公文价值实现的另一重要法门。古人讲忠君爱国, 实在指的不仅是行为, 更加是形而上的情绪。通过情感的渲染强化文章的接受性, 从而实现公文的行文目的, 也就成为了古人写作公文的另一重要思维模式。

李密的《陈情表》历来被视为“以情动人”而实现行文目标的典范。为了尽力说明自己因为赡养祖母而无法承旨做官的苦衷, 李密使用了大量渲染煽情的句子。“臣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 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劲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茕茕独立, 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 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以至后世评论家以“读《陈情表》不落泪为不孝”。除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苦情, 李密亦没有忘记表达自己对于皇帝的忠情:“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保养刘之日短也。”“愿陛下矜愍愚诚,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 臣当陨首, 死当结草。”由此, 文章的渲情可谓两全其美, 就皇帝而言, 这就叫“忠孝两全”。所以, 表上之后, 晋武帝的接受自然反馈为“密不空有名者也。嘉其诚款, 赐奴婢二人, 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也是“说情”的杰作, 但二者抒情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前出师表》被浓浓的亲情与恩情所包裹, 往昔刘备的“三顾”之恩带来了今日诸葛对于刘禅胜似叔侄、堪比父子的殷殷亲情, 以及由此而下自然流露的托孤重情;《后出师表》让人感叹的却是一种被言被谗, 殚精竭虑却不受信任的伤情, 以及更多世事难为、年华舍去、尽心力而已矣的悲情。可不管哪种情, 渲染得恰到好处, 不仅能让读者唏嘘感怀, 也完全能实现“言标著事序, 使之明白, 以晓主上, 得尽其忠, 曰表。”的行文主旨。

此外, 胡铨的《戊武上高宗封事》, 愤虽多, 忠更溢, 虽过于偏激, 但表达出的却是大部分人的实情;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为渲情甚至不惜夸张作假, 但是人们还是可以很轻易地为其对于李唐王朝的忠情义愤所打动。

可见, 古代公文情感的充溢确能对说理起到相当的辅助作用, 现代公文虽更讲究程式化、格式化的简洁与质朴, 但“人同此心, 情同此理”的古语告诉我们, 通过文字适当地表现情感对于文章的接受与行文目的的实现并非无有益处。

总之, 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将古代公文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受众定位为上级, 很多时候直面的就是皇帝本人, 皇权的威慑力使得古代知识分子在进行公文写作时不得不保持着高度的谨慎和细腻, 再加上公文“为用而写”的本质及其在解决现实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上的实效意义, 使得公文写作必然将文章的说服力、接受性和实用性摆在首位。这样的思维定位对于同样以实现行文目的为根本的现代公文不仅是适用而且是应当强化的。同时, 讲根源、重依据、明做法, 细操作、讲心理, 渲情感的思维技巧与具体操作方式对于现代公文写作而言也都有值得借鉴并应合理使用的意义。基于此, 笔者以为, 我们完全有必要向抱持着“我是现代人, 何必读古文”的现代高职学生加重对于古代公文阅读价值的审视, 师于古而用于今, 真正切实提高这些“准”现代秘书从业人员的文书写作能力。

摘要:虽然说现代汉语早已取代了文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的主导应用, 但是古代作者在公文构造上所体现出来的那些诸如讲根源、重依据, 增强文章说服力;明做法, 细操作, 彰显文章实用性;讲心理, 渲情感, 强化文章接受性等称得上群体性的思维模式仍然值得现代公文写作者深入探讨并借鉴使用。

关键词:古代公文,现代写作,思维模式,借鉴

参考文献

[1]卢如华, 张艳辉.文案阅读与评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2]张金涛, 常林瑞.中国历代文书[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6.

[3]王铭.公文选读[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0.

[4]裴艳生.历史文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5]吴光等.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6]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一卷本)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7]周忠元, 张磊.中国古代“人品与文品”理论的衍变[J].东方论坛.2007 (5) :46-51.

[8]付传.公文的逻辑诉求及构建方略[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9 (7) :178-180.

篇9:谈公文写作的创新

某种意义上,公文的规范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撰写者的主观能动空间,但这并不妨碍公文写作的创新,并不应该成为公文千篇一律、千文一面的理由,作为一种写作活动,创新是它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写作。相反,在一定的规则和规定范围内进行公文写作,要求撰写者应有更高的创造才能,写出来的公文才能独具特色,让人耳目一新,真正起到实施行政管理的作用。另外,尽管公文有一定的规范要求,但这主要是针对公文的格式和表达形式而言,现实工作中,公文所反映的内容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照搬现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如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不同,工作条件或工作重心的改变、文化背景方针政策的改变等等,这些都是公文写作要创新求变的内容。因此,公文形式是规范的,但这种规范和创新并不冲突,随着内容的不断变化,公文形式也必须相应地发展。有不少人认为公文写作,无需技巧、无需新颖,只要“依样画葫芦就行”。殊不知,葫芦变化千万端,不同的作者“依样”所画“葫芦”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公文创新是必须的,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安排和语言表述等方面。

一、材料的创新

绝大多数情况下,公文写作都属于主题先行的写作,由相关机关部门确定主题,撰文者在某个主题范围内运笔,这种情况下,在主题上有所突破较难。但是我们在选取能够表现主题的材料时,却可以从不同角度来选取。例如本院XX级学员参加了公安部大练兵的汇报演练,有多名学员立功受奖,之后在其写作的典型材料中有一篇非常突出。同样的训练作者却写出了新意,原因在于他选取的角度就很新颖,他从自己作为一名旗手的角度展开,尽管全篇仍然是写训练的刻苦与辛苦,但运笔行文中紧紧围绕“旗手”的责任与担当来写,抓住自己训练中为了举好手中之旗的几个典型细节,写出了精彩。当然,这种情况下公文选材的创新,指的是广泛意义上的公文,包括典型材料、调查报告等,在这些文种中,撰写者发挥和选择的余地还是比较大的。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狭义层面上的机关公文,如请示、通知等,材料的使用只有一个角度。因为公文的主旨是服务于某一个具体的工作目的的,写作活动被限制在某一特定的背景之下,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使用上也就有了自己的特殊性和规定性。它们的材料新颖,更多的指时间要新,这样才能与公文的实效性强这一特点相一致。此外,对于公文撰写者来说,公文材料的创新要求作者具有捕捉问题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指的是善于发现被人忽略、或被人误解的重要事实。同样也指善于发现或提炼解决当前各种困难和矛盾的新鲜经验,善于发现和捕捉能给人们以启迪的新思想,深刻地揭示人们观念上的新变化,善于发现和表现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对人们有较大激励作用的典型人物等等。敏感使写作者产生积极的写作思维,在尽人皆知微不足道的现象中发现异常;或者走出老思路,寻找反映材料的新角度;或者用新的方法做出新的概括。如果缺少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许多有价值的选题或材料,便会从手中悄悄地溜掉。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到实际的具体的工作中去,及时了解工作的新进展、出现的新问题以及新近涌现出来的人和事,积极动脑,勤于思考,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力求材料“新”的一面。

二、结构的创新

公文是文章,公文写作需要技巧,这就要创造,无创造谈不上技巧。但是在公文写作中,每一种公文文体的结构有相对稳定性,具有一定模式,如请示的写作,不论内容写什么,在结构上都涵盖三方面:请示的缘由、请示的事项和请示的结束语,并且这三个方面的前后顺序不可改变。尽管如此,公务文章的结构仍可求“新”,或者说仍需求“新”。

这种“新”,首先体现在不同的文种之间,它们在模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如“报告”有报告写法,“通知”有通知写法,“雷池难越”。这种“新”,还体现在同一文种中,由于写作内容和目的不同,即使同一文种,文章的结构模式也不能一概而论。如通报,既有表扬和批评性通报,又有情况通报,而这二者在结构上是迥然不同,相差甚远,写作时绝不能套用彼此的结构模式。又如军队机关公文中的命令,多由发布命令的缘由,命令的事项、希望和要求三部分组成,具体运用时如果生搬硬套当然没有错,但要达到高水平、高质量恐怕很难。毛泽东同志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其结构同样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但三部分内容浑然一体,文章犹如大河奔流一泻而下,显示出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不可抗拒的力量。不难想象,如果在写作时完全按命令固有的结构去写,把三个部分分得非常清楚,文章就不会产生这种效果。另外公务文书结构的外部形态中,开头、主体、结尾在文面上该如何安排,其中的起承转合等方面都充满着创造性劳动,这一切大有创新的余地,为公文撰写者提供了创新的广阔空间。

总之,公文写作需要套用结构模式,但又不能拘泥于结构模式。

三、语言的创新

公务文书在语言运用上多数属于事务性语体的范畴,这种语体在风格上往往表现为庄重、平实、明快、简约的特征。公文有一套自己专用的词语来适应实用的需要。比如说常用一些专用词语、文言词语,一些常用的“的”字短语;在句式上,常常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等等。公文语言的这些特点,是公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特征。但背景千差万别、内容丰富多彩的公文不能都是一个套路,否则就会呆板僵化走入死胡同。公文语言也需要创新,公文语言的创新能够很好地体现公文写作的创造性。

公文的语言创新是指公文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要与时俱进使用能够体现执政者、管理者的新理念的术语,以体现公文语言的政治色彩和时代色彩,增强公文语言的表现力。如目前公文中频频出现的“和谐社会”、“菜篮子”、“豆腐渣工程”、“挑大梁、走前头”等表意明确、语言简洁的新提法,让人印象深刻,对增强公文的表现力和执行力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此外可以在公文中使用一些具有正面思想的流行语、网络语言等“新鲜”语,既通俗易懂,又能为文章增添生动活泼的气息。近年非常流行的“给力”一词,就经常出现在一些机关单位的公务文书中。但使用这些流行语,需要把握使用的一个“度”,这是公文写作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知道,公文写作,其内容、语气应和制发者的地位相称,用语要和写作者的身份、受文对象、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客观环境和谐一致、恰到好处。特别要注意,一些不合规定、表意不清的词语不应以创新做借口出现在文章之中,如在我们的习作中曾有过“立体交叉式的谈心活动”等语言,此类词语不是创新,而是生造。公文语言的创新绝非是语言的生编乱造。

公文的语言创新是指我们在坚持“辞达而已矣”古训的同时,对语言的合理运用,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准确的表情达意。如:“通过学习,青年人克服了娇气,树立了志气;中年人消除了怨气,振作了士气;老年人减少了暮气,增添了朝气。” 这句话中,虽没有华辞丽句,但通过词语之间合理的搭配、同义词的对比,使语言配合得当,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

公文写作的创新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有限”是指公文选择必须严格遵循结构格式要求,不能随意改变。说它“无限”,是指撰写者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借用自己的智慧,写出一篇美而实用的文章。

篇10: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的名称

一、公文写作,是指公文的起草与修改,是撰写者代机关立言,体现机关领导意图和愿望的写作活动。

公文写作包括起草初稿、讨论修改、形成送审稿的整个过程。在机关起草的实践中,起草公文的任务可以由一人承担,也可以由多人承担,这主要取决于公文的`重要程度和机关的文书人员队伍条件。

二、公文质量直接关系到机关的工作效率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问题,关系到公文本身的效用问题。

公文质量主要体现在公文的思想内容与文字表达两个方面。在思想内容方面,应该政策性强、针对性强、科学性强。在文字表达方面,应该结构严谨、语言精当、行文规范。

三、公文写作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六个方面:

(1)被动写作,遵命性强。

(2)对象明确,针对性强。

(3)集思广益,群体性强。

(4)决策之作,政策性强。

(5)急迫之作,时限性强。

(6)讲究格式,规范性强。

四、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

(1)要保证公文内容在政治上的正确性。

(2)要实事求是,在业务上符合客观规律。

(3)在文字表述上准确、鲜明、生动、符合语法逻辑。

(4)公文起草要符合统一规定的体式与程序。

(5)要注意选用书写的载体材料与字迹材料。

五、公文写作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是:

(1)明确发文主旨。

(2)收集有关材料。

(3)拟出写作提纲。

(4)认真起草正文。

(5)反复检查修改。

六、公文写作人员的素质修养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政治素质好。

(2)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

(3)熟悉业务和机关工作情况。

(4)有较宽的知识面。

(5)有较好的文字功底。

七、公文写作人员加强修养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完善自我,勇于创新。

(2)博览群书,增长知识。

篇11:公文知识:公文的开头写法

公文开头是对全篇内容的高度概括和主题思想的集中反映,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因此,根据文种的不同,公文开头应交代制发公文的根据、目的;概述有关情况,交代公文制发背景;以简要文字揭示全文主题;阐述基本观点;直接点明结论;表明批准、批转或转发的态度。

二、常见开头方法

1.背景式。这种公文的开头叙述了时间、单位、地点、人物和事件等情况。其特征是有“目前”和“20××年”之类时间状语。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春季防火工作的紧急通知》:

近期,云南、四川、贵州、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发生多起建筑物和森林火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指示精神,为切实做好春季防火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2.根据式。又称文件式。这种公文的开头,常用“根据”、“据”类格式用语,往往只是一句话。如下文的报告:

根据农村信用社自查报告省联社《关于开展制度执行年活动的通知》精神,联社领导高度重视。现将此次活动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

3.目的式。这种公文的开头常用介词“为”、“为了”来说明目的。如《国务院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本)的通知》的开头:

为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切实转变政府投资管理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现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

4.意义式。这种公文的开头采用议论表达方式,常用“是”作谓语。如《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草案)〉的议案》的开头就是这样: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税收担负着十分繁重的任务。

5.组合式。在现实工作中,党政机关公文的开头即缘由常常是综合式的,也就是说包括了情况式、文件式、意义式、作用式、说明式、目的式等开头方式的综合运用。需要注意的是,综合式不可能包罗无遗,往往只是其中两三种的组合。如:《朝阳区政府关于举办第一届社区篮球赛的通知》:

为了贯彻落实我市“文体兴市”的要求,加强本区文体事业发展,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本区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本区将于6月举办第一届社区篮球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篇12:公文写作基础:公文的文体和格式

公文的文体,指公文的表达方式。公文属应用文体,应具有应用文体的基本属性,即具有直接应用性,从本质到现象,从总体到细节的全面真实性与严格遵守国家统一规定,保证公文内容完整、标记明显的格式规范性。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应用文,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

第一,公文被规定以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即白话文)作为必须使用的符号系统。白话文具有通俗易懂、语义确切的优点。

第二,公文兼用说明、叙述、议论三种表达方式。这是因为公文内容的表述,必须做到事理结合,除去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作出叙述与说明以外,还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论证,以表明作者的观点与态度。只是不同文种因其性质与行文目的不同而在三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上,各有侧重。如规范性、公布性文件侧重于说明的方式;工作报告、会议纪要侧重于叙述的方式;而内容复杂的公文,如调查报告,则需同时兼用三种表达方式。

篇13:学习军用公文写作的体会

一、进一步提高了军用公文写作的思想认识

军用公文是军事系统办理公务的公文, 是从行政公文中派生出的一个分支, 具有领导指导、联系知照、宣传教育和依据凭证四个作用, 是军队各级机关行使职能的重要手段, 是保证军队系统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工具。从工作角度看, 机关人员作为党委的参谋助手、部队的顾问帮手、业务上的行家里手, 必须学习好、运用好这一工具;从个人角度看, 这也是机关人员自身理论素养、思想修养、思维方式, 文化底蕴、文化能力以及写作习惯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反映和体现。只有重视学习, 努力把自己的根基夯实, 以厚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知识储备、规范的写作习惯做支撑。才能真正运用和驾驭好军用公文这一工具。

二、进一步掌握了军用公文写作的方法要素

一是注重政治性。这是由军队性质所决定的, 党指挥枪是我军的军魂, 党绝对领导下的军队, 必须以党的方针政策, 指导各项工作, 各项建设。军队公文中每个观点、每个论据、每项措施和每一个要求, 都必须符合党中央, 中央军委战略意图, 符合国家改革, 发展, 稳定大局的总体要求, 符合军队建设发展要求, 强烈的政治性是军用公文的根本特征。

二是注重针对性。起草上报和下发的军用公文, 其主要目的, 是在于推动工作, 必须紧贴实际提出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 如果完全照搬照抄或空想臆断, 与本单位的情况不符不容, 军用公文也就失去了存在意义。

三是注重操作性。军用公文拟制成稿, 必须要让受理机关或部队明确要“干什么”和“怎么干”这些基本的问题, 不能都是空旷的表态, 否则会出现文件上墙头、政策空挂的现象, 即看了感觉都对, 但无法贯彻落实或正确解答。

四是注重效率性。军用公文写作有很强的时间概念和效率概念。对于军队这一特殊武装集团来讲, 无论是作战还是训练, 无时无刻不体现着效率。时间就是胜利, 时间就是生命, 起草军用公文尤其是战时, 或执行险, 难, 艰巨任务的时候, 更要讲究时效。

五是注重规范性。一方面体现在文体格式上, 军用公文不同于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 而是表现出明显的模式特征, 具有规定的格式, 约定俗成的模式, 文种格式运用必须准确无误;另一方面是叙述的内容要简易明确通俗易懂, 不能兜圈子, 宜开门见山, 不宜绕弯迂回, 宜直接明了, 不宜含蓄模糊, 宜庄重平实, 不宜过度夸张。特别是涉及一些政策性、法规性军用公文, 如果模棱两可, 执行起来必然不知所措甚至带来混乱。

三、进一步把握了军队公文写作的主要环节

首先要完整地领会领导意图。对领导意图的理解, 就是要领会、融会、发挥。所谓领会, 就是要认真地领略、体会对公文起草的意见和要求。领导对公文的交代, 有的多, 有的少;有时细致、全面。因此, 要做到全面领会, 主要是抓中心, 明确指导思想。所谓融会, 就是把领导的思想、意图同与之联系的思想观点、实际材料结合起来, 进行分析、综合、提炼、概括, 加深理解, 达到融会贯通。所谓发挥, 就是在文字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创造性, 使领导的思想、意图表达得更准确、更深刻。能做到领会、融合、发挥, 就基本上能完整准确地体现领导意图。

其次要运用科学的写作方法。写作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劳动过程, 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效率。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围绕主题, 理清思路。写公文要有提纲, 提纲就是按主题而设定的思路。提纲比较成熟, 设想的公文脉络比较清楚, 写起来就比较顺畅。二是确立观点, 用足资料。在起草时就要注意把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写进去, 修改的时候就容易得多, 毕竟压缩总比拉长和增加主动些。三是争取时间, 一气呵成。总体感觉初稿最好一气呵成, 这样既可以争取时间, 给修改审定在时间上留有余地, 又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进一步增强把文件修改好的信心。

篇14:公文写作中成语的点缀美

(一)庄重典雅之美

公文是办理公务活动的文书,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规范约束作用,必须给人以庄重严肃之感,而这种庄重严肃又不能是压抑、沉闷的,应与赏心悦目的愉悦感相结合,形成公文特有的庄重之美。

许多成语,都是从古代作品里来的,它们有的是古代寓言的缩写,有的是历史事件的概括,有的是作品中名句的摘取或节缩。它的语言保留着一定的文言成分,给人的印象是典雅、庄重,文质彬彬,古香古色。公文中适当地运用此类成语,可体现公文的权威性,增强公文的表现力。

全会号召,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继续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同心同德,排除万难,为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切闭关自守、墨守成规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一切单纯依赖外力、迷信外国的思想和行为也都是错误的。(《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上例中运用“愚公移山”、“闭关自守”、“墨守成规”等成语,使其语言言简意赅,精辟庄重,含义深刻,隽永、优美,具有雅致凝重的风姿和韵味。

(二)含蓄明快之美

这类成语一般在语句结构上和谐流畅,简洁明快,在表义方面丰富而深刻,有耐人寻味的言外之意。

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所以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更为迫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用“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来说明文化的“普及”和“提高”两种工作的关系,耐人寻味。

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方兴未艾的全球趋势。东亚合作应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温家寶总理在第八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

上例中运用“方兴未艾”、“与时俱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成语,简洁明快,表明了中国对东亚合作的态度。

(三)节奏鲜明之美

成语作为一种两两相对的四字格形式,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间,起伏有致,适合了汉民族讲究对称、喜欢对偶的民族心理,也切合了汉语这种富有音乐性语言的特点。公文中恰当运用一些成语,能增强公文语言的音乐美感,给人形式整齐、铿锵有力的美感享受。

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陈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上例中“高高在上”、“墨守陈规”、“人浮于事”、“互相推诿”、“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等成语和其他四字格词语的交替运用,音节对应整齐,韵律铿锵和谐,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一些机关乱收费、乱摊牌,甚至弄虚作假,敲诈勒索,对中央规定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当前机关作风中几个严重问题的通知》)

此例中运用“弄虚作假”、“敲诈勒索”、“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等成语来说明“当前机关作风”中的问题表现,使得行文严密简洁,词义蕴含丰富,音调和谐顺畅,具有很强的修辞表达效果。

(四)浓缩精粹之美

在文章中运用一些成语,可以使语言经济,一个简单的成语就可以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意义。公文中适当运用一些成语,可使公文语言言简意赅,文约意丰,简明扼要。

财政支出要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厉行节约。(《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用“统筹兼顾”、“量入为出”说明财政支出一方面要全面筹划,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语言言简意赅,精粹有力。

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戒骄戒躁,励精图治,知难而进,坚持不懈地做好工作,绝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期望。(《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戒骄戒躁”、“励精图治”、“知难而进”、“坚持不懈”等四个成语连用,体现了政府工作的责任心和决心,语言高度浓缩,使人享受到用语上的一种精美之感。

在公文写作中,如能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使公文语言表达趋于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和节律感,从而极大地增强其修辞效果。当然,公文中成语的运用应注意要有所选择:首先要弄清语义,注意语义的褒贬色彩,要注意精选,防止滥用,不能只为追求成语的表意的简洁凝练而硬凑或堆砌成语,否则就往往会因辞害义,事与愿违。

篇15: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的名称

广西公共基础知识公文写作:公文基础知识

【导语】公共基础知识考察的范围较广,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科技、管理、人文和公文写作等等,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公文写作:公文基础知识。

1.公文

国家机关和其它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

(1)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它社会组织。(2)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3)公文是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4)公文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之一。2.公文历史发展脉络

原始社会:结绳记事→商代后期:甲骨文书→秦汉:“书” “奏”→辛亥革命以后:《公文程式》。

3.文书、文件和公文(1)文书

可以作为所有文件材料总称,既可指公务文书,也可以指私人文书,是一个整体概念。最早出现于西汉。

(2)文件

广义上说:它同文书一样,既可指公务文件,也可指私人文件,有时也可以指文件材料的总称。

狭义上说:主要是指机关、组织制成和发布的具有固定格式和文件版头的正式行文。出现于清末。

(3)公文

指各机关单位为了办理公务而形成的文件材料。出现于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在机关单位中三者都是指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工作活动中形成和处理的收来文件、发出文件以及机关内部所使用的文件材料,即公务文书。

以上内容来自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备考公共基础知识提供备考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

本文来自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

篇16: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的名称

1.公文文体

应用文体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殊属性主要有:直接应用性、全面真实性、结构格式的规范性。公文属于特殊应用文,其区别于一般应用文的特殊性特征表现为: ①被强制性规定采用白话文形式;

②兼用议论、说明、叙述三种基本表达方法。

2.公文结构

公文的基本组成部分有:标题、正文、作者、日期、印章或签署、主题词。

篇17:公文写作基础知识:公文的名称

1.函

函是商洽性文件的一种,用于平行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

2.函的分类

(1)发函

发函的正文主要包括:行文的目的和原因,即为什么要提出协商讨论有关问题或提出请求批准的事项;需要询问、商议或批准的具体问题和事项,向对方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意愿和方案,陈述有关理由、依据和背景材料;提出希望或要求,如“请复文”“请予批准”“望予合作”等。有时以“此致”“特此函告”等结尾词作结。向对方请求批准的发函的正文与请示的组成情况相近。

(2)复函

篇18:试谈公文写作的技巧

那么如何才能撰写一篇高质量的公文呢?笔者认为应掌握如下几个技巧:

一、“言必知意”

公务文书是机关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和意图而制发的。因此, 公文落笔起草之前, 首先要明确发文的具体目的和意图, 也就是“知意”。这是公文写作的前提条件。古人主张写文章要“意在笔下”, “以文传意”。如果事先没有很好地弄清发文的目的, 没有很好地理解发文的意图, 就无法动笔。即便文件拟写出来了, 也会出现文不对题, 词不达意。到头来还得费大力气返工修改。

要“知意”, 通常应当事先请示有关领导, 明确下面的几个意图:

1、此文发文准备使用什么文种, 是拟写一个规定、办法, 还是写一个通知。

2、要明确发送和阅读的对象是什么范围, 是向上级领导机关汇报, 还是向下级所属单位部署工作。

3、要明确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写什么。

若是汇报情况, 主要应反映什么问题;若是请示事项, 主要需要领导机关答复或解决什么问题。

4、要明确发文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是要求各级机关遵照执行, 还是要求知晓了解, 仅供参考等等。总之, 就是要明确这个发文想采取什么方式、对谁、讲什么问题, 具体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意图。只有在动笔写作之前, 首先明确了发文意图, 写作时才能做到胸中有数, 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是一条不可忽视的前提和条件。

二、“言必唯实”

公务文书与文学作品不同, 撰写公文不能像作家进行创作那样, 可以塑造典型人物, 虚拟情节。公务文书作为机关办事的依据和推动机关工作的重要工具, 要求公文的内容必须从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 讲究实事求是, 这是公文写作的质量保证。

例如:撰写向上级领导机关汇报工作情况, 反映问题的公务文书, 必须如实、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 有一说一, 决不能弄虚作假, 任意夸大, 也不许报喜不报忧, 掩饰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如果不“唯实”而“唯虚”的话, 执行者在执行中就会出现偏差, 这不仅会给工作带来困难, 更重要的是将影响发文机关的形象, 削弱其号召力和凝聚力。

三、“言必有度”

“言必有度”, 指的是公文写作必须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颁布的法律和行政法规, 决不可超出政策法规的界限。做到不走样、不超权、不越级, 有“法度”。公文写作必须准确无误地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与上级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同时, 撰写公文要注意政策的连贯性和上下左右的关系, 不使公文发出后出现前后矛盾, 互相“打架”的现象。还要掌握分寸, 按照本单位的职责范围行文, 不超越职权行文。总之, 公文的写作必须做到“言必有度”, 这即是机关一切工作的基本准则, 也是确保公文发挥效用的关键。

四、“言必有序”

“言必有序”指的是公文写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格式进行, 不得另搞一套。

公务文书的特定格式, 这是它区别一般文章的重要标志。写作一般文章, 如记叙文, 可以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或倒叙或插叙, 以避免形式单一。而公务文书的写作都讲求格式化、程序化, 就是说, 公务文书的每一种都有特定格式, 写作公文时必须按照规定的统一格式和程序进行。

公文的格式一般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印章、发文年月日、抄送单位、公文编号、机密等级等。可见, 撰写公文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 以保证公文的正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公文在处理中真正做到及时、准确、安全, 才能充分发挥公文的上传下达, 领导指挥等作用, 从而促使办公室工作顺利开展。

摘要: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 在行使管理职权、处理日常工作时, 都必须以公文为基本的工具。党组织所制定的方针、路线, 要靠公文传达、贯彻;各级政府的政策、法令, 要靠公文宣传、实施;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种种方法、措施, 也要靠公文进行布置、安排。作为从事公文写作的同志, 如果掌握了公文写作的技巧, 在具体写作中必能事半功倍, 撰写出高质量的公文。

关键词:公文,写作,技巧

参考文献

[1]周姬昌, 《写作学高级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年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我与书的故事作文下一篇:大学社团期末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