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课教学计划

2024-08-15

音乐鉴赏课教学计划(通用8篇)

篇1:音乐鉴赏课教学计划

音乐鉴赏课教学反思

向明阳

10月19日赴常德参加省教科所组织的湖南省第四届‘’新课程、新理念‘’中小学音乐教学即观摩活动。音乐课《感受自然》和 西风的话 给我的启发很大。总的说来,这两节课上得较成功,教师语言表达感召力很强。尽管两节课各有特点,风格不一,都体现了课改后的音乐课教师开始注重音乐教学中审美的教育价值趋向,突出教学中的音乐审美性,深入挖掘音乐教学资源中的音乐审美要素。如:将围绕学习材料中的审美要素的体验和表达设计出明确的学习行为渗透在教学目标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揭示学习内容中审美因素,课堂中的语言美,选择美的音像,动作美,音乐作品处理美等。两为教师将这些点滴的美贯串整节课中,使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和感受得到步步深入。在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追求以音乐为主体,追求教学环境的美和学习过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设计了适合学生课堂参与音乐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听,看,唱,舞,表演,创作等,使学生在音乐活动实践中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更多的美,在追求美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享受美,在表现美的过程中创造美!

我对这两节课最突出的感受是:在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构思上两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理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比较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富有时代感。如:同时把听音练习、情绪感受等“双基”很巧妙地融入聆听欣赏中,并将其与歌唱、表现和评价几个环节构成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体验,获得对音乐知识的认识与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比较注意渗透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学生看指挥唱,看指挥进行创作表现,引导学生把握歌唱的力度与控制气息运用等都做得很好。从教育手段上看课件制作是教师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精心雕琢,体现“无言的教育”和“有声的教育”不同教育功能的并举与统一。我想,如果每位音乐教师都坚持这样设计教学,实施教育,相信音乐鉴赏的学习对高中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必然会与音乐审美素养同步得到提升。

这样的研究很有必要

一年来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音乐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如何利用教材和组织好音乐教学活动等很多老师都积累了自己的成功经验,探索出新的教学方式与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在形式多样、方法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一味地追求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形式的多样和翻新现象仍屡见不鲜,在这些热热闹闹的教学的后面存在着很多令人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市音乐教研室组织“同课异构”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借班授课的形式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式要考虑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水平,注重了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根基贴近常态教学的教学研究,明确了当前音乐教学研究的方向,为一线普通教师提供了教学研究的新途径和方法。两位教师的可贵之处在于帮助学生们进行音乐鉴赏时,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创设多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掌握。尤其是李亚宾老师对教材把握得很正确,把学生引导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老师很有亲和力,在教授过程中走到学生当中,缩短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这也是李老师所占有的优势,学生觉得很新鲜,注意力也相对要集中些。试想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受到感染、没有参与其中、没有感受到、体验它音乐学习的乐趣,教师无论怎样强调和讲解可能都是苍白和无用的。过去对于音乐课学生兴趣不大,对教材中的音乐不屑一顾;他们热衷于流行歌曲、偶像歌星,对他们如数家珍似的能为教师报出一长溜的、我听也没听过的歌名及某某歌星所唱,而对音乐课上教师竭尽所能讲解的歌(乐)曲却模糊不清,甚至毫无印象……什么原因呢?

两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提出问题的都是教师,还没有达到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度,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还不够充分。在学生自我评价这一方面也体现得不够。听了两节课我手到了很大的启发,感觉以往我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中的自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充耳不闻,学生对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对音乐课的热情。我想音乐课应该让学生自己感受音乐,激发和提高他们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生动的教学内容吸引他们喜欢音乐课!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篇2:音乐鉴赏课教学计划

一、课堂教学:

高一年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对音乐有兴趣,特别对流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因此在音乐课起始课上,我就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

此外,在音乐欣赏课上我还加入了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4、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二、课堂管理: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

不足:对于学生的一些扰乱课堂的行为批评力度不够。总以为学生不是恶意,只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致使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恃无恐。因此,今后应特别注意赏罚分明、把握尺度。还有,幽默力量运用不够。

三、课外活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按学校的计划,举办了各种有意义的的文艺活动,如校园歌唱比赛,音乐知识竞答等等。

四、考试:

为了使音乐考试不流于老套、死板,使学生能更自然地表现音乐,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也为了让我对每位学生有个基本的了解,这学期的音乐考试我采用了:让学生选择一种表演方式,即唱、奏、舞等来表现,通过学生的表现情形来打分。也希望音乐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悦的享受!

篇3:音乐鉴赏课教学计划

然而,笔者曾在普通高中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发现中国传统音乐部分的教学并不尽如人意。有的教师以个人喜好为中心,更多选择西方和中国当代音乐作品进行教学;有的教师虽努力尝试进行传统音乐的教学,但由于教学效果不好,而不得不选择放弃或压缩学时容量。

作为长期从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高校教师,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些策略,尽管所涉内容多以东北地区为例,但笔者仍希望能为各地的中学音乐课程中的传统音乐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一、正确认识传统音乐的精髓所在

我国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划归传统音乐的范畴。正因为传统音乐距离当代生活遥远,加上审美观念、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所以有些高中音乐教师认为这些内容太“陈旧”,与现在的快节奏、动感强劲的、追求旋律“好听”的品味相差甚远,这些观念与学生的认知不谋而合。

由此,要顺畅地进行传统音乐教学,先要解决教师对传统音乐的观念和认识问题。以京剧为例,若教师能掌握我国各剧种很讲究的唱腔设计、板式运用、曲牌联缀等诸多戏曲音乐的规则和方式,就能真正感受到传统音乐的艺术特征和优势,发自内心地热爱传统音乐。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要通过不断自学、自觉地来完成。只有在专业提升和认知加强后,通过实践教学,将这份“传统音乐的好”与对“传统音乐的爱”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也感同身受。如此一来,传统音乐教学内容自然能顺畅进行,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入”到传统音乐的“戏”中

1. 创设文化情境

东北地区传统音乐与当地的文化风俗、风土民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传统音乐,可先以学习本地传统音乐入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普通高中的学生皆为“本地人”。他(她)们从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对周围的生活环境非常熟悉,民俗节庆的方式从小耳濡目染,方言土语的表达方式也非常习惯和了解……恰恰这些,又是传统音乐学习中不可不知的外在文化因素。如听到《丢戒指》中的“手心儿”、“戒指儿”的儿化音唱法,学生会觉得非常正常;若换成普通话的“手心”和“戒指”,听起来既觉得“没有东北味儿”,也明确了东北小调独树一帜的风格特色。由此,学生即会感受到方言音韵对民歌风格形成的深刻影响。

文化情境的创设,还可以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如果说本地学生对本地的文化风俗有所了解、进而能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本地域传统音乐的话,对于其它地区的传统音乐的理解,如何也能够做到感同身受,教师借助于投影、多媒体课件,或直接采用一段恰当的视频资料讲解,相信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材中的第二单元涉及到西北代表性的山歌歌种———信天游和花儿,附赠的教学光盘的作品音频皆为原生态唱法,即学生会认为“很土”、“发笑”的唱法。此时,借助视频创设文化情境的方式就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王向荣是当代一位优秀的信天游民歌手,在《陕北歌王王向荣》的专题视频中,除以对王向荣的访谈为主线外,镜头中还纪录了外在景观,如王向荣的家乡———一个贫瘠、满眼充满着黄土枯树、荒凉破败的马茹圪垯村(隶属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沟沟壑壑、连绵不断的高梁坡峁,祖祖辈辈的当地人受生存地貌和生活环境所致,为了排遣寂寞、宣泄无奈,孕育了“天空中自由翱翔的歌声———信天游”歌种。学生在视频里可以看到太阳直射下的黄土高坡、低矮的窑洞、脸上重重刻着岁月痕迹的村民及每人都能随嘴哼唱几句的信天游,此景此情,学生不能不为这画面所触动。为了排遣忧愁和宣泄情感以及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信天游追求高亢、沧桑、酣畅淋漓的音乐风格及呼喊式的真假声唱法的审美情趣,学生自然而然会理解并喜欢上这种传统音乐形式的“土”,触类旁通,其他歌种、尤其是歌唱方式也会接受和喜欢。

视频的引入,可以使不同地域、不同格调的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更鲜活和直观,尤其是现代的传媒制作技术非常精良,会大大提升《音乐鉴赏》课的教与学的质量。由此,“提倡学生自主性参与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提倡学生收集、查阅、整理材料(包括网上下载),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新课标理念才会真正在学生的实践性学习中反应出来。而此时学生的学习状态一定是主动、如饥似渴的。

2. 创设故事情境

一直以来,戏曲音乐是音乐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痛的教学内容。故事情境的创设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海岛冰轮初转腾》是京剧剧目《贵妃醉酒》中的著名唱段。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是多种艺术表演形式的钟爱题材,主要有昆曲《长生殿》、电影《杨贵妃》(1955年,日本)、电视剧《杨贵妃密史》(2010年)等。《海岛冰轮初转腾》表现的是杨贵妃得知唐玄宗失信宠幸梅妃时所表现出失落、无奈的心情。先放电影或电视剧此节的片段,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所了解。然后,教师结合唱段表演做进一步的解析:此唱段采用了歌唱性很强、有丰富表现力的四平调声腔。四平调与二簧腔的旋律风格相近,表现深沉、思索、抒情、劝慰等情绪尤擅,所以在表现杨贵妃自怨自伤惆怅万千的心境时,京剧有着其它艺术表现形式不可替代的表现力。若放在电影或电视剧这类体裁中,此段情节未必会达到如此传神的效果。如此一来,学生不但熟悉了故事情节,而且通过观摩唱段表演,还会理解到特定的戏剧情境中,戏曲的表现远比影视更有效,同时,也理解了戏曲音乐的艺术表现特点。

参考文献

篇4:高校音乐鉴赏课创新教学探析

关键词:高校音乐;鉴赏课;创新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音乐鉴赏课程能夠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促使学生树立自信,推动其获得全面发展。但当前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效果,并非很乐观,需要广大教师积极采取措施,创新教学方法。

一、高校音乐鉴赏课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有待改善

音乐鉴赏课一般作为高校的任选课或者限选课,其选修率比较高。纵观全国普通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多问题。在课程时间设置上,音乐鉴赏本身课程内容繁杂,细分可以包括声乐、器乐、作曲、舞蹈。其中,声乐又包括民歌、戏曲、歌剧、艺术歌曲鉴赏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存在一定的讲解难度,然而由于其课时很有限,要想在限定的课时内,完成音乐鉴赏教学,难度比较大。并且受教师教育背景影响,在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中一般会选择教师比较擅长或者比较喜欢的内容进行讲解,如,西方古典音乐、中国民乐等,而目前学生对于具有悠久年代性的音乐创造背景、创作目的等,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难以真正投入到音乐鉴赏课程学习活动中。

(二)教学方法运用不规范

目前,高校音乐鉴赏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普遍,甚至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将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形象地展现出来,声图并茂。但是在目前来看,各大学校的音乐教师队伍中,较为年轻的教师,对于多媒体教学的掌握相对熟练,但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和教学方法的把握上,就不如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从而就造成了年轻老师音乐教学有趣却稍显空泛,资深老师教学有质量却无趣的矛盾。另外,在不同学校之间多媒体音乐鉴赏教学的适用程度也存在差异,在教学实践中,缺少统一的规范。

(三)教学中缺乏情感互动

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电子课件充斥课堂的现象,教师将课件和多媒体资源作为了课堂的万能必备品,从而缺少了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音乐鉴赏教学中,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是很重要的过程,其中离不开教师的讲解,教师的范唱,教师对乐器类进行操作示范等,甚至还需要实践活动中师生的互动交流。教师用乐器给学生亲身教学,更能够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单纯的使用多媒体而缺乏情感交流,只会让教学活动变得空洞乏味,不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掌握。

二、高校音乐鉴赏课创新教学的有效举措

(一)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审美体验

1、优化多媒体教学方法

音乐鉴赏教育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音乐鉴赏教学中应该将这一理念贯穿始终,并将音乐的审美体验,渗透在音乐鉴赏知识的学习以及音乐鉴赏技能的掌握过程,潜移默化的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审美意蕴,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使得抽象的音乐生动化、形象化,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知识的趣味、生动和魅力,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音乐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并且促使自身健全人格的形成。例如,在对音乐作品解读中引入“人”的概念,将作品中具有的情绪或感情,如甜蜜、忧伤、激奋等,与现实生活和人文环境相结合,利用信息资源以及多媒体,将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故事进行有效融合,形成故事,并用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将音乐“故事”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拉近作品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

2、创建音乐实践平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积极带领学生开展音乐课外实践活动,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课外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风景优美的地方,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产生情感共鸣,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内涵的感悟。还可以举办音乐创作活动,让学生参与到音乐的感知和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实践提供实践平台,如,提供相应的场地、设施、协助人员等,让学生在指导老师或者乐队指挥的带领下,完成音乐创作活动。而通过参与这些音乐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促使他们勇于表现自己,从而提升操作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增强音乐鉴赏作品的特色

1、民族特色

中国的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它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对于学生来说,民族音乐经常出现在平时的生活中,耳濡目染,对于民族音乐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再通过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讲解,深化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从而也能够通过对民族音乐知识的把握,加强对其他音乐形式的理解,在整体上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

2、时代特色

大学生生活在时代前沿,偏向于新生事物的了解和追逐,因此在对音乐鉴赏作品进行解读中,注重加入时尚因素和流行因素,抓住作品的时代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有计划和有安排的将现代音乐流派、现代音乐作品纳入讲解范围,更好地把握大学生的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

三、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音乐鉴赏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教学重点。教师应注重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让学生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杨延宁.普通高等院校音乐鉴赏课教学探讨[J].艺术教育.2011(04)

[2] 马晓霜.简论音乐鉴赏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音乐时空.2013(16)

篇5:高中音乐鉴赏课德彪西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一个独立的“印象主义——德彪西”单元,专门介绍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德彪西,结合欣赏他的作品交响音画《大

海》的第一乐章,介

识,加

表人物——德彪西的认识。德彪西是印象主义的代表,现代音乐的先驱。而印象主义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桥梁。在前面几个章节,学生已经逐一认识了从巴罗克时期的巴赫、到古典主义时期的贝

芬、再

期的舒

特、肖

邦、李

特,这一单

元的出

现正好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的学习对学生把握欧洲音乐的历史脉络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印象主义音乐文化;开拓视野,树立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感受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比较、探究、合作,让同学们对印象派风格有所把握。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应用其他艺术形式(图画、散文等)表现音乐

;通过音乐基本表现要素的对比,比较分析音乐。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赏析交响素描《大海》第一乐章《海上——从黎明到中午》,从旋律音色等表现要素上感受体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表现音乐。

理论依据:新课标中“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和“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教学难点:如何在一堂课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正确把握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

理论依据:新课标中提出“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四、教法:律动法、对比法、迁移表现法、讨论法

五、学法: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采用探究性音乐学习法、参与音乐体验法、小组合作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钢琴

音响设备

七、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本节的总体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充分挖掘探究性音乐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以音乐为本,在体验聆听的基础上,设计具有探究性还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并用多种形式表达鉴赏体验。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师生双向互动和教学相长的过程。

(二)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是:

导入新课,揭示主题→交流探讨,展示主题→走进音乐,深化主题→拓展探究,表现(拓展)主题→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主题

1、创设情景:播放张雨生《大海》音乐片断。请学生用一些词或句描述印象中的海。

2、播放德彪西交响音画《大海》第一乐章的音乐片断,思考问题:音乐片断描写的是怎样的大海?

这段音乐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引出课题:①、什么是印象主义音乐?②、谁是德彪西?

让学生以收集到的关于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的相关资料为基础发言和展示。

3、学生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式交流,学生代表发言

二、走进音乐深化主题

4、播放《大海》第一乐章音乐片断,对比赏析《黎明前的大海》乐段与《中午时分的大海》乐段,并附两幅大海图。

学生思考:

(1)、判断两幅图片分别对应哪个音乐:根据具体的情况做适当的补充,并做引导分析

(2)、德彪西描写大海的基本方法是什么,是什么因素引起大家的联想分析主题音乐

(3)、分析主题音乐

(4)、完整听赏《大海》解说版

(5)、再次聆听听《大海》

学生从音色、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列表比较分析音乐是如何表现平静与波涛汹涌的大海(课件展示)。

在学生复听音乐的过程当中,分做画、写散文诗、律动三组

本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比较法是音乐教学的一种特殊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审美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分析与评价音乐的能力。

同时,根据课标中“坚持以聆听为主”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一系列的音乐实践活动,实现了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5、完整听赏《大海》解说版

6、复听《大海》

三、扩展探究,表现主题

7、对比欣赏德彪西的《月光》与贝多芬的《月光》

8、让学生课前收集两个作曲家作品《月光》相关资料

3、印象主义音乐特点的归纳判断题

四、归纳总结,升华主题

篇6:音乐鉴赏课教学计划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音乐;

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鉴赏能力”

需要学生结合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功能,对音乐作品产生一定的情感感受和价值取向。小学阶段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黄金时期。但是现在的小学生对“美与丑,善与恶”的鉴别能力不够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学。面对这种现实,音乐教师要结合时代的教学元素,努力培养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从音乐学习中懂得是非,培养他们对音乐的艺术感知力。

一、注重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意识

音乐这门以往被定性为“副科”的课程,在新课改之后逐渐受到各大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的好时期。教师要为他们打开音乐之门,注重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的鉴赏意识。我们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启发者和领导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音乐元素,才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从本质上训练学生的鉴赏技巧。“元素”是一首歌曲的灵魂,不同“曲风、格调、形式”的音乐作品,都具有不同的音乐元素。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歌曲之中的音乐元素,让学生意识到音乐艺术知识对自身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充分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唱歌”是每个小学生都必备的技能,对他们今后走入职场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好的音乐课程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感染学生的心情,带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我们要注意不断扩展音乐教学题材,给孩子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不能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唱会“歌”的层面上。新时期的音乐教育,旨在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理解歌曲里的丰富内涵,唱出歌曲的情感和意境。教师毕竟比孩子们接触过更多的音乐作品,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音乐元素,通过“图片、视频资料”等,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曲调的内涵,赋予音乐栩栩如生的形象。

二、引入时代乐器,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随着新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乐器”也是可以引入音乐课堂中的。特别是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教师应该给孩子们营造一种轻松的音乐学习氛围。“口琴、风琴、竖笛”等都有各自的特点,都是非常适合小学生的乐器。如果学生不知道怎样去演奏这些乐器,教师可以播放教学视频,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也能通过这个过程了解和掌握每个孩子的音乐学习基础,有效扩大音乐鉴赏教育的受众群,制定出更加完善的音乐教学计划。有的乐器演奏形式比较独特,而且受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比如“京剧”,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当前的小学生不知道这些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甚至有陌生感和距离感,找不到学习的感觉。在讲授《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一定的乐器教学,让学生表演《唱脸谱》,帮助学生掌握每个音谱的发音特点和规律。有的电影里也有京剧的片段。比如《霸王别姬》和《贵妃醉酒》等,都可以激发孩子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享受不同音乐之乐,感受到音乐元素的时代感。通过这种乐器教学,一方面能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音乐鉴赏知识,还能为学生提供他们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开展课堂表演,训练学生的音乐鉴赏技巧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离不开表演活动。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小学生,“光说不练假把式”,只有适当的开展课堂表演,训练学生的音乐鉴赏技巧,才能发挥音乐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有的孩子喜欢静静地坐着听音乐,学乐理,但是遇到实际的音乐作品,却不知道怎样去感受其中的艺术情怀。音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音乐作品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歌曲演唱活动和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各种音乐形象。音乐历史源远流长,“善、恶、美、丑、爱、恨”等都可以通过音乐作品展现出来。通过有效的音乐鉴赏课,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力,让学生在努力的同时发挥音乐天赋,把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和传统教学课堂不同,这种“表演形式”的教学方法,能扩大音乐鉴赏课的普及面,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表演,释放他们的音乐技能,让每个孩子都可以加入到表演的过程中,训练他们的胆量。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栏或者音乐广播站,向学生介绍音乐鉴赏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音乐互动的崭新平台。当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重要价值,便能积极主动的融入到日常的表演活动中,配合教师的教学进程。

总而言之,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小学生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是教学时代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新时代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我们要立足于新时期的课堂,注重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的鉴赏意识。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最关键的时期,只有不断完善音乐内容,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才能让“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学生的心”,从本质上训练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7:音乐鉴赏课教学计划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教学‛中‚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寻求知识,教师则由教学的主体转化为学习的辅助者,而学习者成为教学主体的变化势必引起音乐教育方法的重大变革,学习者的主导地位必须在新的教学方法中得以体现。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鉴赏课教学又将如何呢?针对以上几点,笔者从自身学习经历和实习经历出发,深入探讨新课程标准下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内涵和先进性,并从中得出自身心得体会。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法;以人为本;教学实验

On music appreciation coure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bstract

Human-oriented idea in the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 has made the students to change from passive to positive and the teachers are form teaching subject to teaching assistance.The change of the students’ role must lead to a revolu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students’ leading position should be embodied in the new teaching method.Then, what about the musical appreciation couse unden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these questions, the writer has made a deep analysis of the musical appreciation course from his own experience.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humanist-oriented;teaching experiment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鉴赏课教学之我见

音乐学 李百凯 0403402050

引言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性情陶冶的熔炉。‛生活需要音乐。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而独具魅力,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代替的。一位西方哲人曾说过:人类把握和认识客观事物的钥匙有三把,一是文字,二是数字,第三就是音符。可见,欣赏音乐对于人类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成为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人类历史的经验表明,无论是哪一社会,哪一社会组织,甚至哪一正常个人,都不能没有音乐。可见音乐在客观上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现在,人们获得音乐认知的途径有很多,这就使人们获得音乐认知能更便捷,内容更广泛。人们参与音乐的主要方式是音乐欣赏,而不是直接参与。因此音乐欣赏活动的研究与分析也成为了许多教育学家的话题。脱离了音乐欣赏,离开了听众,音乐的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就会失去意义。音乐的美以及包含在音乐作品中的价值和内涵都需要在欣赏过程中得到最终的实现。任何音乐作品都要经过欣赏才能真正成为一部现实的艺术作品。所以,我们必须把音乐欣赏活动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认清音乐欣赏活动的内在规律。

随着旧的教学大纲从音乐教学中退出,新课程标准顺应时代进步和教育需要广泛应用于教学工作,新的试验教材也突破了旧的传统教材的模式,提出以审美为核心,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即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活动,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似乎都忽视了‚以人为本‛这个中心,以致隔离了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抛开了学习者,当然就难以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因此音乐教学中应做到:一.以尊重学习者为出发点;二.培养创新教育观;三.积极倡导音乐生活观。

新的教学标准和新的教材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同时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是不是也该换一种与之对应的方法呢?是的,而且是必须的,及时的。新的教学方法应摒除旧教学大纲前提下的诸多不足,应以学生为本,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主创新,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一言以概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自主学习和自我创新,教师进行辅助工作,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之前旧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在我脑子里的边界非常模糊,没感到太大的区别。教育实习期间听取了大量关于音乐鉴赏教学的优质公开课和高中音乐教学的示范课,并结合了一下自身的经历,再加上多次的实践,感到两者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是颠覆性的,因此笔者在这里就想总结一下,自己重新定位一下的同时也给别人做一个虽浅陋但笔者希望会有用的参考。

一、寻找提高学习者音乐鉴赏学习兴趣的因素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笔者有幸担任了实习学校普通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工作。在音乐鉴赏教学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习者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好习惯,为终生爱好音乐奠定基础。[1]‛把培养学习者的音乐兴趣,树立终生学习的愿望作为目标提出,可见音乐兴趣对于音乐鉴赏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在学段目标中把激发和培养学习者对音乐的兴趣,保持和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提到了首位。

音乐兴趣,是指人在积极接触和认识音乐时的一种心里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有了强烈明确的指向性和探究性。在音乐鉴赏课程教育中,学习者对音乐的兴趣是其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学习者如果没有音乐兴趣,音乐课就如同虚设。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其重点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是音乐兴趣的培养,如果没有音乐兴趣做基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基本技能任务就很难完成。就终身音乐教育而言,音乐兴趣是学习者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即学习者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与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动力和催化剂。因此,音乐兴趣应该是学习者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

那么,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下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实施中,诱发、培养、发展学习者音乐兴趣的因素有哪些呢?为求究竟,笔者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进行了第一次调查实验: 教学实验一:

笔者先抽取了两个班,一个文科班和一个理科班共120人进行了书面的问卷调查,问题是:请问能让你在音乐鉴赏课上产生或提升音乐兴趣的因素有哪些?将结果进行统计后又在120中随机抽取了20人进行了座谈,以便于客观、全面的了解能让他们增强音乐兴趣的因素,在他们的积极配合下有结合了一下笔者自己多年来的音乐学习,最后还请教了几位教学经验丰富、有相当资历的音乐教师,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教学实验结论一:

首先,施教者应该对音乐教学充满激情,对音乐爱之如痴。如果施教者自己对音乐教育态度冷漠,在施教过程中表现的疲疲塌塌、松松垮垮、随随便便,那么被施教者也很难对音乐产生兴趣,一定要表现出施教者对所授内容是感兴趣的。

其次,‚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老师要为学生探求创新地学习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和环境氛围,让学生感性地接触活动内容,再进行理性的加工准备。[2]‛确实,培养学习者音乐鉴赏兴趣应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因为兴趣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教室的布臵应该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诗意,诱人遐想;音乐家的画像,音乐格言的挂贴应具有视觉欣赏的意义,让学习者走进音乐教室后有一种舒适愉快的感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对学校音乐鉴赏教育来说,整个校园也应该营造一个大的音乐学习环境,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播放一些抒情性、叙事性、赞美性等舒缓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学习者的神经思维,愉悦学习者的身心,利用学校广播站还可以开办一些音乐专栏,如‚音乐欣赏知识讲座‛、‚点歌台‛、‚音乐评论‛、‚我与音乐‛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广播栏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鉴赏音乐的稳定兴趣。

再者,各中小学及高等教育学府应该成立各种音乐团队,如合唱团、民族管弦乐队、管乐团、管弦乐团、舞蹈兴趣爱好小组等,给学习者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此外还应该组织各种音乐活动的竞赛,如个人的声歌类、舞蹈类、器乐类等,团体类竞赛如班级合唱比赛、音乐知识竞赛、音乐类报刊创编比赛等,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参与意识和表演欲,还可以在竞赛的同时发觉有潜力的音乐学习者。

另外,‚在教学中在教学中感受与鉴赏是互相关连的,音乐是最能直接感染和打动人的。要通过相关的服饰、道具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投入到音乐中发挥其想象力,引导学生去鉴赏、感受音乐作品的风格、意境,悟出其中的道理。[3]‛在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施教者应具有美的仪表、良好的教态、生动的语言、正确的讲解、优美动听的歌声和伴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激发、培养、发展学习者的音乐兴趣。

最后,‚专业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欣赏存在很大偏差,最明显的问题是轻视通俗音乐,漠视通俗音乐文化的存在。[4]‛新概念音乐欣赏应把通俗的音乐与古典的、传统的音乐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艺术化的欣赏。执教者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学习者对流行音乐感兴趣,那施教者就可以利用这个兴趣点让学生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有哪些有点与不足?然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的概念以及流行音乐的历史。施教者不可以不顾学习者的兴趣一味的排斥与贬低流行音乐,反而可以抓住学生喜爱流行音乐的兴趣特点,让学习者了解更多的音乐知识,从而拓宽其音乐视野,提高学习者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为了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笔者又对其进行了实践: 验证试验一:

在5个不同班级的音乐鉴赏课上,首先笔者将课堂从堆满书籍的教室搬到了音乐气息浓厚的艺术楼钢琴房,抛弃了板凳转为席地而坐。放松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已经让学生开始摒弃以前的被动应付状态,变得积极主动而活跃。上课的过程中笔者不仅加入了跟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如在讲蒙古‘呼麦’艺术时提到了青年歌手大奖赛中的呼麦歌手),还穿插了几个互动的小游戏(如分声部合唱脚本中的旋律片段),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下课时由以前的慵懒困乏变成了如今的意犹未尽。这样理论联系实际,证明了调研结果的正确性。

二.重视培养学习者的审美能力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习者的高尚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点是审美性,它是通过音乐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是以艺术化的音响之美感染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审美意识,而后潜移默化地美化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美化其言谈举止。[5]‛审美教育是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及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音乐在实施美育中有着特殊的重要的功能,他通过多种题材或体裁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习者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

所谓‚艺术就是感情[6]‛,而音乐美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方式。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而审美情感的获得主要是从音乐审美愉悦体验中得来,只有让学习者亲自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才可能产生审美愉悦。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音乐课程辅德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音乐课程的内在本质价值——审美价值;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联想、想象、创造、情感等审美体验;淡化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创造力、开发潜能、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诸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忽视音乐的审美育人目标,忽视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从而导致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音乐课程审美性、艺术性的严重丧失。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音乐鉴赏课程的内在价值,提高学习者的审美能力呢?为了让理论更有说服力,笔者又进行了弟二次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二:

调查对象是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的音乐老师,因为高三是高考年级,老师和学生都处于应试状态,所以考虑到结果的客观性,先不对其进行这方面的调研。利用课余时间,笔者分别到了两个年级的音乐教研组,对音乐老师们进行了请教和沟通,期间笔者发现年轻老师对本人提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心得比较多,而有的老教师对此好像很不屑,笔者私下做了了解,那几位老教师在学生中的口碑很不好,而且教学成绩也是倒数的。这也算是笔者这次试验实验的一个小插曲吧,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新教学方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经过两天的讨论和综合,以下的结论得到了两个音乐教研组老师们的认可: 教学实验结论二

首先,必须加强音乐鉴赏教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把感受与鉴赏的内容也摆在了首位。确实,音乐欣赏鉴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富有感染力,音乐知识面最广的一种形式,音乐鉴赏教学在学校教育中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由于音乐本身存在着不具向和无语义的美学特征,所以在音乐鉴赏教学中还能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音乐鉴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主体,它不仅可以发挥施教者个性化的创造潜力,而且可以让学习者在赏析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丰富审美情感、提高感受与鉴赏能力。穆塞尔曾说过:‚音乐教育的中心是欣赏课,假如我们不能创造欣赏课,我们就马上变成了不过是训练者不过是教窍门的教师,而不是教育工作者了。[7]‛所以感受和体会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鉴赏是最主要的途径。音乐新课程加强音乐鉴赏教学,不仅仅是音乐鉴赏教学本身的需要,而且也是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的需要。因为音乐鉴赏教学无论对音乐表现活动的开展还是音乐创造的进行,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音乐鉴赏活动中,学习者往往能够自觉自愿的,有时甚至是不知不觉的进行音乐表现与创造。人们对音乐形象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进行着审美再创造,从中获得音乐审美愉悦,进行审美再创造,学习者在审美活动中不断的肯定自我和实现自我,这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其次,‚聆听者、聆听背景以及音乐内容三者间的关系是:聆听者的个性以及他(她)们对聆听活动的自主程度都影响其情感体验,聆听背景与音乐内容共同影响聆听者的情感体验。[8]‛所以,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施教者应该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激发学习者的‚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围绕一个‚情‛字,把学习者导入一个统一的氛围之中,产生人与人,人与音乐情感上的共鸣效应。例如通过创设愉快的音乐氛围,利用形式多样的新课导入,通过施教者的演唱和演奏,通过施教者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等手段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情‛,使学习者情绪受到感染。音乐的本质特征在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生活,音乐创造的一切手段,都是为了表现这一本质特征而服务的。‚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活动的本质特征,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欣赏活动的主要目的。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应加强理性认识,反复聆听感知音乐;提倡主动参与;加强人文艺术修养。[9]‛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处处突出情感因素,才能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三.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体验、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单纯的、主动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受教育者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习者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的得到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中,音乐鉴赏课应怎样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呢?为此笔者又进行了第三个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三:

利用实习期间教师大会的机会,在单位领导的帮助下,笔者邀请了几位资历高和成绩好并深受学生爱戴的几位老师进行了座谈。虽然老师们分别教授不同的科目,但领导和老师对这个研究题目的重视,老师们几乎是知无不言,老师们精准的用语和几十年实践让笔者受益匪浅,真的是胜读十年书!三个小时的时间转眼就过了,怀着激动的心情笔者即刻对谈话内容进行了总结整理,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最终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教学实验结论三:

首先,要求施教者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在教学行动上产生相应的变化。音乐教学长期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施教者始终把自己看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形象,把学习者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收器,前人经验和知识的储存器。这种‚凝固的课程教材体系,不能及时地反应当代科学发展观的新材料新成就,学生学习的主要是前人留下来的‘昔日信息’,学生成了一个被动的‘信息受纳器’,因而面对大量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会变得一筹莫展[10]。‛在课堂式教学中,施教者是课堂的主体,学习者一味的模仿,循规蹈矩,被动接受音乐知识,使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遏制。所以便出现了学习者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实际上,这种课堂教学没有尊重学习主体,忽略学习者的音乐潜质和成长能力,甚至是在扼杀‚创造力‛。在音乐新课程下音乐鉴赏课的实施中,施教者的角色应由‚传授知识者‛变为学习者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施教者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手段。

其次,在音乐教学中应尊重学习者的需要。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承担责任的需要、关注和尊重学习者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尊重学习者,更多的欣赏与鼓励学习者,将人生美好的前景展示在他们面前,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教育取得成功的秘诀。再者,应重视音乐教学的网络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教育与学习也有了新的发展契机。‚多媒体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能够优化音乐教学手段,丰富音乐教学资源,创建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学情景。[11]‛学习者在课堂上面对的不再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架钢琴、一台录音机,而是一个信息资源极为丰富、视野极为广阔,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且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教学的方式是一种自助式的无边界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掌握了研究性学习和资料搜集的手段,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另外,应提倡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的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首先是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结合。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把舞蹈、戏剧、美术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习者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的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习者更形象的接触音乐。

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的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教学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段落教学相沟通;音值和节奏等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以与自然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及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和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一定的音乐与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特征、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和地理课的教学也能有机结合。比如,‚音画舞结合的欣赏,符合学生思维带有形象性的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12]‛

最后,在音乐教学中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创建良好的民主教学环境,应该是把课堂交给学习的主体——学习者,使他们由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信息加工者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如让学习者自选歌曲或乐曲进行演唱和欣赏。各种媒体所传播的不同风格的音乐给学习者的音乐生活带来很大的选择空间。施教者应该尊重学习者的选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和内容健康的流行歌曲向老师推荐,只要情趣高雅、格调高昂的流行歌曲都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学唱,如《同一首歌》、《爱我中华》、《一个真实的故事》等。

让学习者自行收集资料也有利于创建音乐教学的民主环境。在欣赏教学中,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来感知、欣赏,使学生首先获得‚感性认识‛,课堂中再让学生们交流信息。‚感性与理性是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倾向,前者‘求动’,试图从动态角度把握生命的整体过程;后者‘求稳’,试图从静态角度确定生命形成成分。两种倾向在音乐认识活动中以赏和析的方式并存,并贯穿在全面、完整的认识音乐过程中,缺一不可,共同发挥作用。前者把音乐作品感知为生命的整体,后者帮助人们理解作品的形式特征和结构性质。[13]‛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收集的大量资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开阔了施教者的视野,便于挖掘出更新更广的内容。四.评价对音乐教学的作用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评价被用来进行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和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导,旨在促进发展。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习者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习者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体改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的实现其自身价值。‚艺术评论必须建立在艺术鉴赏的基础上,是对鉴赏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同时艺术评论自身又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实用性的特征。[14]‛

传统评价往往用行为目标作为判断的依据,而行为目标是有结果取向的,它重视的是学习结束后的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过去的评价不管你的音乐特长如何,不是一首歌、一条视唱曲,就是做一张枯燥无味的乐理试卷就算是本阶段你的最终音乐成绩。考试的方法简单、内容贫乏、评价十分随意,这样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教学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音乐课程评价形式必须多元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只有通过这些评价方式的结合,才能准确公正的评价一个学习者。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又能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施教者教学的积极性。鉴于音乐课一周一节,音乐教师的课时量较多,如果建立传统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方法,一个教师要掌管数百个文件袋,这不太可能,也很难操作。要按照音乐中欣赏、歌唱、舞蹈、乐理、器乐特长一项项来考察也不现实,更不科学,这样的话不仅历时较长,况且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要采取一种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才更简便、明晰又便于操作呢?怎样把评价融进音乐鉴赏教学的全过程呢?为此笔者做了第四次意见的征集,对象是笔者实习所在学校所有的音乐教师。针对上述三个问题笔者征求了所有音乐教师的意见,最后将结果进行了汇总和总结,得出了几个方案,又经过向资历较老的教师的请教和数次的修改,以下的方法被老师一致认为是较科学、可行性较强的方法: 教学实验四: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五线谱本,要求是第一页为个人档案,贴上照片,写清班级和姓名。包含的内容有:我的兴趣爱好、我的音乐特长、我的音乐资料库、本学期音乐得分、学期总结(又分为我对自己说,老师对我说,家长对我说),要求学生的个人档案设计只要包含这些内容,但排版设计要求个性化。个人档案的背面就是每堂音乐课所获得的原始分数,即成绩栏。要求学生从第二页开始些课后记录,谈谈自己在这堂音乐课有什么感想与收获,或者对老师提一些建议。课堂偶尔有一些随堂联系,就从五线谱本的最后一页开始做。例如教师播放五首器乐曲,要求学生写出分别是由哪些乐器演奏。让学生动笔写就是等于给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因为平时不写,有些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答案就让其他同学回答了,这样就剥夺了他们思考的权利。

期末考试学生可以自选一种方式进行。考试菜单有演唱、演奏、欣赏、舞蹈、相声、小品、课本剧、音乐常识,可以单选也可以多选。欣赏和音乐常识作为笔试,其它项目的考试以班级音乐会的形式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进行。然后学生在‚我对自己说‛这一栏中填上自我评价,‚父母对我说‛这一栏要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做一个评价,最后把乐谱本收上来,教师再参考学生的各个方面,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写在‚老师对我说‛这一栏中。验证试验四:

为了验证这种方式的实际可行性和学习者是否会接受,笔者利用上课的机会对5个班级共计260人进行了口头的调查询问,发现赞同的有230人,不臵可否的有20人,持反对意见的只有十人。说明了这种评价方式得到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习者的肯定。

这种评价方式既尊重了学习者的个体性,又发挥了他们的主观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的挖掘了学习者的潜力,让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为学习者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论:

综上所述,要做好现阶段的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必须明确一点就是‚以人为本‛,学习者是教学的主体。首先要培养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旨在培养学习者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善用及时准确的评价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或者因人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施教者教、学习者学的教学方法和相应的教学计划。简言之,应在教学过程中认真的总结和研究,为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鉴赏课教学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

‚音乐欣赏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为各年龄阶段的、终生性的、广泛性的、社会性的、最为方便普及又可行的形式。[15]‛音乐鉴赏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不仅会扭转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被动局面,将教学主体由施教者变为学习者,还在一定基础上促进了全民学习热情,极大的提高了学习者的积极性。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类大学生,我们应当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ISBN7-04-012342-8.p30.[2]梁兆芬.论音乐欣赏中创造性表现的学习指导[J].中国音乐教育.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2004年第8期.CN11-2543.p2.[3]余玲.音乐课堂教学的感受、鉴赏、创造与能力[J].湘江歌声.湖南音乐艺术出版社.2002年第6期.CN43-1086.p27.[4]徐元勇.音乐是认识、欣赏?还是感受、体验?[A].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1004-2172(2004)02-04.p66.[5]柳良.培养音乐审美意识与高师音乐理论课教学改革[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CN51-1067.p83.[6]罗丹.罗丹艺术论[M].[7]陈曼君.中等学校音乐教学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ISBN7-4320-2630.p76

[8]钱丽娟.日常音乐聆听中的情感(上)[A].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津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2005年第1期.1008-2530(2005)01-0089-07.p42.[9]侯新兰.浅议音乐欣赏教学[J].音乐教育与创作.音乐教育与创作杂志社.2006年第5期.CN34-1432.p30.[10]朱则平.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ISBN7-5622-2794-2.p5.[11]薛晖.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音乐教育与创作.音乐教育与创作杂志社.2007年第2期.CN43-1432.p36.[12]张新民.强化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素质[A].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2000年9月第版.ISBN7-103-02131-7.p387.[13]柳良.综合的‚赏析‛[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编部.2002年第1期.CN51-1067.p83.[14]郑锦扬.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ISBN978-7-04-020775-0.p106.[15]吴跃跃.音乐欣赏与素质教育[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ISBN7-5405-1606-8.p1.致 谢

篇8:新课标下的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

音乐感受能力是指学生对音乐的情绪体验能力, 是一切音乐能力的核心与前提。而情感是音乐的生命, 只有在感受中才能得到渲泄。音乐教学作为以情感人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载体, 没有情感就无法让学生感受音乐, 更谈不上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教学的主导者身份, 用自己的激情来带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的心灵在音乐学习中感悟升华, 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音乐素质。但在以往的音乐教学实践中, 很多时候都会忽视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共振, 下面我们来看同一教学内容的两个片段。

(一) 音乐欣赏《瑶族舞曲》———片段1

1. 组织教学。

师:今天,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乐曲 (板书课题———《瑶族舞曲》) , 请同学们安静地听, 边听边思考这首乐曲表现了什么内容, 可分几个乐段, 每个乐段分别是什么样的情景。

2. 整体欣赏。

(1) 教师放录音, 学生欣赏。 (同时教师手拿指挥棒, 随乐曲充满激情地舞动双手。学生坐在位上, 一边听录音一边欣赏教师的指挥。)

(2) 欣赏后谈话,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乐曲的结构及其所表现的内容 (教师加上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朗诵词, 随音乐朗读, 学生听) , 并拿出挂图让学生说出主奏乐器的名称 (这时学生很兴奋, 纷纷按照自己的想象说出一件件乐器的名称, 包括民族乐器) 。教师在明确答案后, 在黑板上写出了乐器名称。

3. 分段赏析。

教师用钢琴流利地范奏各旋律的主题, 让学生随琴视唱。

4. 小结, 下课。

从这节课中, 我们看到教师无论是在语言、教态, 还是专业基本功上都得到了尽情发挥, 教学过程富有激情, 而学生只是作为观众在欣赏, 没有投入到音乐之中。但当学生在表现出对乐器的兴趣时, 教师又只一带而过, 没有相机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乐器的音色及其表现力。

(二) 音乐欣赏《瑶族舞曲》———片段2

1. 情景导入。

播放音乐, 投影美丽的瑶家山寨景色。

2. 聆听与感受。

师:今天, 我们一起到一个美丽的民族去看一看, 和那儿的人民一道载歌载舞来欢庆他们的节日。 (有感情地直入主题)

(1) 整体感知 (初听) 。多媒体再次播放音乐, 投影美丽的瑶家山寨景色, 学生边听边看。听赏完音乐以后, 请学生自由谈感受。师:大家都说得很好, 我们再想一想, 在整首乐曲中, 都是采用的相同的情绪和速度吗?生:不是, 有一段是优美抒情的, 还有一段变得很欢快, 后面又重复了一遍。师:这样说来, 你们一共听出了有几个部分, 是吗?生:是的。师:很好, 这首乐曲就是三部曲式构成的。那么不同情绪的音乐表现的分别是什么内容?我们再听听好吗?

(2) 分段赏析 (复听) 。教师用电子琴模仿对应的主奏乐器音色, 让学生边听边用打击乐伴奏或自己用竖笛吹奏, 每听一段, 就一起交流感受。

通过两个案例的比较, 可以看出:音乐教学中必须强调师生的情感互动, 只有师生情感的和谐统一, 加上音乐这种有效的催化剂,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驱动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音乐教学如何让学生获得真正的体验?我认为:必须在课堂中给学生留出自由活动空间,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 通过师生双边活动,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学习音乐文化, 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因为人的体验不是从认知加工系统得来的, 而是个体在同音乐相适应的切身体验中发展而来的。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动, 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 才会有所体验。教师通过开放课堂教学, 保持空间及时间上的灵活性, 利用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强调学生的“六动”, 使学生在音乐魅力的驱使下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动心, 在体验音乐中加强自己情感的主动性。如我在上《中国民歌》欣赏时, 其中的《澧水船夫号子》采用了一种综合体验环节, 让学生创造性地通过体验来切身实地地了解旧社会船夫们的悲惨生活。我用多媒体剪辑了一些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景, 加上船夫号子有力的吆喝, 放给学生欣赏。同时, 学生在许多影视中也都看到过, 旧社会船工行船, 是以吆喝来指挥的, 如“开船、扯帆、拉纤、靠岸”等。我在教学中, 把全班按照座位顺序分成几个音乐小组, 进行音乐情境的活动体验, 让学生自己设计与行船有关的情节, “当一回船工”, 随着音乐边律动, 边跟着吆喝, 不仅仅是让学生聆听旧社会船工痛苦的呻吟, 感受他们所在时代给予的沉重压力, 还很自然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音乐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场所, 既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又使音乐素质好一些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组织能力得到了提高。

歌剧欣赏是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它的博大精深不是一两节课, 一两句话就能让学生理解的。记得在欣赏《饮酒歌》结束后, 我先简单地讲解了一下剧情, 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出歌曲的情绪, 各小组的展示让我赞叹不已, 有的小组在这首歌之前配上深情的朗诵词, 有为庆祝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讴歌的, 有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而盛赞的, 他们用最美好的语言表现出对生活的信心, 有的小组用打击乐中的小碰铃伴奏, 还解释说:“这是人们举杯相碰时发出的美妙乐声。”且不说他们是否听懂了歌剧, 但这样美的创意, 便是学生对音乐情绪情感的最好理解, 我十分激动地表扬了这几个小组:“你们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 这些创意连我都没想到, 真了不起!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精彩的表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对所听音乐的独立的感受与见解, 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 以利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

上一篇:我班“动物册”下一篇:更新办公设备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