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2024-08-1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通用11篇)

篇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浅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云县茶房乡茶房完小教师 肖聪贤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是在数学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自觉、积极地掌握系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提高觉悟的活动。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课堂教学的成败也是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客观依据。尤其在当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广大教师在数学教学改革第一线所遇到的:“想改,但不知怎样改,渴求具体改革措施和方法”的实际状况,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任务,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精心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怎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现将在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探讨中的主要体会分述如下:

一、优化导入

好的新课引入不仅是新、旧知识的纽带,承上启下的桥梁,更应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想像力,激励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就如何进行新课的引入,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供同行们参考.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始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设置活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下开始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与学生交往,教师最重要的两个品质是‘亲切和热心’,教学中要使学生尽可能少地感受到威胁,因为在自由、轻松气氛下,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三)巧用旧知,设置悬念,让学生在“启”、“发”氛围中学习。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

(四)开门见山,让明确学习内容和目标后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不教,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比较适合用开门见山这种导入方式。

同一个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同样的导入方式不一定适用于不同的老师和学生,以上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研究,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二、优化过程,诱导创新。

持“以学为本”,真正摆正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深化教学教改的急切呼唤。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家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体现自我。

(一)、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1.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

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课堂气氛是民主、和谐、愉快的,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才能使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积极的情感可以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促进了学生的强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主体意识。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老师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可望可及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略有指导,能给每个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

2.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

学生的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设计出适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像数学家那样猜想、发现真理,不但使学生理解学习材料,使他们的思维能力获得较快的发展,而且能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优化思维过程,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实现素质教育,就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恰当地训练,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思维训练是在于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能力,它的训练是科学,方法是高效的,是符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策略的理论,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细心地体会,在学习中及时总结,经常经验交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其目的在于防止教学中只重视思维结果的片面做法,在思维训练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法,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思维课训练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有效的优化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的动态化,使实际的优化课堂教学表现出更多的灵敏性。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在课堂提问中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适当的优化方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课堂优化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使课堂优化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动力!

篇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中,大多数人都认识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在判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上具有重要作用,但究竟应该确立什么样的目标,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往,人们主要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知识特别是教材内容的掌握上,对教材以外的目标考虑较少。当前,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越来越强调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发展包含三个方面:

1.基础目标

指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所明确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基本学习能力和相应的思想品德。它是国家对未来公民提出的最一般要求,是教学质量的最基本体现。基础目标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应具体明确,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反映各门学科的不同特色。

2.提高目标

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主体性是学生作为认识、实践和自身发展主体的本质属性,是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发展目标主要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方面。自主性又称独立性,指不受外部强迫与控制,独立、自由地控制自己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为,集中表现为自尊自信、自我调控、独立判断决断、自觉自理等。主动性是对现实的选择和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上,主动性强调学生有高的成就感,强的竞争意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主动积极地参与及强的合作交往能力。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主体性强的学生不仅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如爱标新立异,爱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喜欢出“新点子”等,而且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体验目标

好的课堂教学注重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创造或成功的心理体验,感受到课堂生活的乐趣和愉悦。

(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材,从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目标出发,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好的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具有如下特征:

1.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结构。同时,教学内容应充实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2.教学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3.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一方面,从科学理性出发,努力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并具有科学意识、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从人文性、社会性出发,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意志、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关注群体间的社会交往和课堂教学环境的潜在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4.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学生主动学习

现代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1.学生主动参与

现代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内部和外部活动的基础上,主动用现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外部世界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形成独立获取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和人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根据人们对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研究的结果,一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为整节课的1/2以上,学生参与程度比较高的课应有2/3以上的学生主动参与时间。有的教师可能认为,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讲课也是在动脑,也是在参与。因此,只要老师讲得好,学生一样能学到丰富的知识。一般而言,学生仅听教师讲课,往往是被动参与,它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

2.合作学习

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非常关注课堂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并积极建立群体间的合作学习关系。其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在“权威、顾问、同伴”三重角色的选择中,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两种关系的处理中,形成良性发展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合作、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好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学习主体的过程,它通过多样、丰富的交往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须注意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应让学生在实质性的讨论中真正地交流想法、丰富见解。

3.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好的课堂教学非常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调节,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承认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不搞“填平补齐”,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可能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潜在优势,不追求每个学生各方面的平均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区别指导,分层教学,而不是按统一模式去塑造学生,使学生实现有差异的发展。4.鼓励创新

在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

(四)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教学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没有较强的基本教学能力,即使教学目标确定得再合理。教学内容再科学,教学手段再先进,也无法产生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教师较强的教学能力也是好的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的教学能力表现在:

1.课堂驾驭能力

能较好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监控,根据课堂上不同的情况调节课堂教学节奏,教学容量适当,教学结构清楚,时间安排合理,课堂应变能力强。

2.实践操作能力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演示实验以及教具的运用适时适度,且操作规范熟练。

3.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语言规范、精练、简明、生动;板书板画设计合理,字体规范。

篇3:高中数学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一、班级教学

班级教学是集体教学的一种形式之一,也是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采取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选择和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就应该充分发挥出班级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有效弥补其存在的缺陷,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提高班级教学质量,为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以苏教版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学为例。为了提高学生整体数学水平,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教学内容形成一定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检查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教师提问:“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有什么区别?”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回答:“一元二次不等式求出来的是未知数的取值范围,而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是未知数的具体数值。”由于学生众多,集中全体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尤为困难,而采用提问教学方式,通过个别提问,就可以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然后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利用自由提问时间,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展现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对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水平的重要目标。

由此可见,班级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高效的班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还需要发挥班级教学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采取班级教学时,还需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征和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班级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二、课外教学

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形式。将课外教学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学的重要作用,为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以“概率”教学为例,本单元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易于理解,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剖析例题和作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为此,教师将全班学生均匀分组,对每组学生提出的共同要求就是探究教学内容,真正掌握教学内容。学生以组的形式在课外进行探究性学习,由学生自主探究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外教学结束后,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体现出了学生个体差异特征,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都存在差异,因此统一的教学模式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其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差异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必须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特征的存在,充分利用复式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习水平层次相同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仍然以“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为例。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对至少两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分层,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难度,这样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受新颖教学方式的吸引,学生对学习数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有效集中了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注意力,对提高学生数学水平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在复式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有的学生甚至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充当教师的助手,在参与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篇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自始至终都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活动情境对学生活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情境创设,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唤起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心向,指引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以及师生共同展开的活动内容。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情境创设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如下方式:

1.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情境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时,用多媒体播放“小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四只小动物从同一条起跑线起跑,分四个道次沿椭圆形跑道跑一圈,再回到同一个终点,谁先回到终点就为第一。运动会是学生生活中很熟悉的活动,它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真实自然。课的开始用学生熟悉的事例设计了一场不公平的比赛,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发现比赛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比赛公平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创设情境

适当应用游戏创设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如一年级上册的“数学乐园”,教材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融入活动之中,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中再现数学知识。在“走数字迷宫”“对口令”“送信游戏”“投篮比赛”“起立游戏”等游戏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这样轻松自由的教学形式中,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3.用模拟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认识人民币后,教材呈现了一个商店的模拟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扮演售货员与顾客,学生在取币、换币、找币的活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了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纯地听听练练,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应用、巩固了数学知识,还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实践探究,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别于一般的数学课,其更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在实践体验中感受数学方法、思想,发现数学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独立探究

让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这一环节,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决定探索方向,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独立进行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探究活动。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看一看 摆一摆”时,安排学生用小棒摆平面图形。之前,学生已学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角等平面图形,这些图形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表象。活动课要求学生独立用小棒把这些图形拼摆出来,实际上就是把学生已经形成的对这些图形的表象具体化,加深对已学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如三角形有3个角,正方形有4个直角,用2根小棒可以拼成一个角的形状,用6根小棒可以摆出一个长方形,等等。而用6根小棒拼成一个六边形的操作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会摆基本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2.小组探究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上通常会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面对面地积极互动,可使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清晰,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例如,在教学“掷一掷”时,可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2人负责轮流掷骰子,1人负责记录,1人负责求和,另1人负责监督,组长负责分配任务、汇总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探索原因时学生产生了困惑,我适时点拨:“关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掷骰子的两位同学最有发言权。”学生1:“和是5、6、7、8、9这些数的组成比较多,掷到的机会多,可能性就大。”学生2:“和是2、3、4、10、11、12这些数的组成比较少,掷到的机会少,可能性就小。”

教师也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采用更简便、更直观的方式来呈现以上结果(如下表)。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对“可能性”的理解就不仅停留在有限次实验的结果上,而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汇报交流,有效互动

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充分交流的机会是《课标》提出的基本理念,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全面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交流中有效互动、共同提高,真正实现“以活动促发展”。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时,我有意不将最佳方案的获得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而是让学生不断经历方法优化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得出多种精彩的方案设计:(1)一个一个通知,共要15分钟;(2)把15人分成3组,每组5人,先将电话打给3个组长,再由3个组长分别通知4个组员,共要7分钟;(3)把15个人平均分成5组,5个组长再分别通知2个队员,要7分钟;(4)把15人分成4人、4人、4人和3人,前面3个组长分别通知3个人,第4个组长通知2个人,6分钟通知完;(5)把15人分成三组,分别是6人、5人、4人,共用6分钟;(6)把15人分成5组,分别是5人、4人、3人、2人和1人,要5分钟;(7)每个队员接到电话后都继续通知后面的队员,用4分钟就能通知16个人,而且不用计算(最佳方案)。这样的教学中,打电话的方案从低层次的“逐个通知”到较为常规的“分组通知”,从“平均分组”到“分组可以有不同”,从“老师、组长不空闲”到“每个接到通知的人都不空闲”,学生充分体会了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的思想,并体会运筹思想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这得益于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交流的机会,从而达到“资源共享,有效互动,促进生成”的目的。

四、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活动结束前的总结能使活动更深化、更有价值,有助于学生回顾梳理整个研究过程,明确探究方法,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乐趣。例如,四年级上册“你寄过贺卡吗”的总结环节,可让学生谈谈:贺卡和环境有什么关系?你还有什么问题和好的建议?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应重视设计课后实践作业。这项作业可以对课内活动做有效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实践与学习。如“你寄过贺卡吗”的课后实践作业:(1)查阅资料、收集数据,应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找一找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浪费资源的问题;(2)在社区开展假日小队活动,以各种形式(如作版面、黑板报、演讲等)宣传环保知识。使学生通过活动由认识到行动,由从自我做起到影响周围的人,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目光,增强环保意识,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落实的过程有很大的探究空间。我们应不断研究、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使实践活动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篇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备课 1专研教材2 了解学生3 制定教学计划 二

上课

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

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传授课、复习课、技能课、检查课。

根据课内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可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等

上好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 三

作业检查与批改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四

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的意义: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他们能够独立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习惯。2 做好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工作,包括解答疑难问题,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缺课学生补习。为有探究兴趣的学生提供研究指导,帮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五

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 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内涵:个别教学制的产生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适应的。在古代的东西方,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都是个别教学制。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个轮流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

评价:优点: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不足:难以完成系统化,程序化传授知识的任务。一名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因而教学效率不高。2班级授课制

定义: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产生与发展:17世纪,乌克兰兄弟会学校兴起了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后经赫尔巴铁的发展而实践定型。评价: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复制教学

不足: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3分组教学制

定义:分组教学制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历成绩吧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一般可分为2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胡欧学习成绩编班

内部分组: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能力学习成绩等编组

评价:优点 1能较好地照顾个别差,重视学生的个别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不足:1对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鉴别不一定科学。却要按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2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被分到所谓快班好班的学生容易骄傲自满,被分到所谓慢班普通版的学生就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3 在分组教学的问题上,家长、学生、教师和学校四方的意见很难达成一致。4 由于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为了确保学生在分组教学中能收到恰当的教育,分组就必须经常进行,情况一变就要重新分组,教育管理上比较麻烦。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篇6: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时,更新教育观念迫不及待 ,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1、提倡“多样化”算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题,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能留给学生思考空间、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各种计算 ,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即使学生的方法幼稚、不成熟,但评价要有角度,要从学生思考角度来看,学生在思考中,经历了一个探究过程,且学生的方法更加符合儿童认识水平。

对于各种方法,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样做的?如果„„怎么样?出现什么错误了?你认为哪个方法更好?对于最优方法,主张让学生自己反思、评价并进一步探索,让学生在选择中选择,在合作中合作,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数字化”生成

现代数学教学重心发生变化,即注重“数字化”生成。教师不能把所有精力花在传授专业知识上,而要在研究学习上下功夫,教会学生会学。“数字化”生成也就是把实际问题数字化,运用数字、图形、符号表示生活实际问题。、关注“大智慧”发展

“大智慧”就是指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特点,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更多地关注有价值思维的发展。

虽然学生的想法不尽完善,但他的思考方式别出心裁,这位老师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大智慧”的发展。、倡导“发展性”评价

国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 , 发展性评价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即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和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发展性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

更值得注意是:老师应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本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由此,老师要善于“推迟判断”,把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允许存入“问题银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并允许他们重新“支取”,重新解答,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种“问题存取”与“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自

意识,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5、加强“实践性”活动

篇7: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是什么

标准答案: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种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应用。只有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于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一般来说,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总是同教学方法的改革乃至整个教学体系的改革融为一体的。在教学实践中,人们很难将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截然分开,只是为了理论研究的方便才把它抽出来做为独立的范畴分别考察。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及整个教学活动模式的关系,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与否,对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效果具有直接的意义。采取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还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以及种种新形式的尝试,主要是围绕着如何使教学活动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即如何“因材施教”而展开的。当代各国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发展的教学活动模式。而这些探索主要集中在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及相应的方法改革上,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活动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利用个别化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在利用个别化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发挥哪些方面的作用?

1、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学习活动和各种不同内容、不同媒体的学习资源。

2、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较小的独立步子,每个步子一般只包含单个知识点,方便学生学习。

3、为学生设计一些阶段性的任务或者活动,并通过学生在阶段性活动或任务中的表现,检查学生对内容的掌握程度。

4、教师要给予学生有关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

5、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与学生接触,诊断他们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和强化。

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搭便车”现象,即个别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时缺乏主动性或干脆袖手旁观,坐享其成;或者有的学生表面上看参与了活动,实际上却不动脑筋,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发生?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避免合作学习出现“搭便车”现象:(1)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以游戏竞赛法、直观教学法、参观体验等手段,促使学生在合作中积极参与。(2)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和分工。(3)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并给学生一些合作技巧上的指导(4)在评价和奖励机制上,破除“平均主义”的做法,通过个人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对小组进行评价和奖励的同时,对小组中的个人也进行评价和奖励,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反馈。

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功能及特点有哪些?

多媒体网络教室又称网络机房或网络教室,是目前国内各类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网络教学系统。它集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演示室等功能于一体,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若干台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的网络设备互联成小型的教学网络,为提高教学质量、建构协作化学习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它的特点如下:(1)多媒体演示教学。教师可以将来自网络服务器和教师机硬盘或光盘中的多媒体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传送给学生,进行演示教学;也可以将教师机或任一学生机的屏幕内容传送给某个、某组或 全体学生;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操作同一终端将操作示范发送给某个、某组或 全体学生;可实现全动态图形、图像、视频和声音的实时同步发送。(2)分组教学。教师可以选择某个、某组或全体学生进行教学。(3)监听监视。教师可以循环方式自动轮流监视每个学生的学习、操作情况,可以调回任一个学生的屏幕内容进行监视。(4)交互式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举手方式与教师联系,进行实时交互式的教学。(5)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选择脱机状态进行单独学习,也可以自己调用文件服务器内的信息资源进行学习。(6)语言辅导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耳机 / 话筒通话。教师可以发布信息,也可以接受学生的意见或问题,进行语言指导。(7)网上学习。网络教室和校园网相连,并连接到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上,学生可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8)资源共享。可提供文件服务器、打印、传真等多种设备和各类信息资源的共享。(9)进行教学测试和信息反馈分析。学生可以自己调用网络服务器上的试题库进行自学、自测,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以便调整学习的进度。

BBS(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牌系统)是Internet非常常用的网络服务功能之一。师生可以利用BBS服务进行信息实时交换,在BBS中组织沙龙、讨论各类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等。在应用BBS组织主题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哪些问题?

篇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一、在数学活动中感知

由于小学生感性大于理性, 接受抽象事物的能力差,学习动机与兴趣往往是直接受外界影响而产生的. 因此, 数学课堂中的导入至关重要,它往往决定着学生能否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 运用恰当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情境.

如:苏教版新教材第一册《分类》:在引入“分类”这一课题时,先问:“你们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然后出示一组照片,“这是老师去超市买东西时拍的几张照片 ,你们想不想看 ? ”从而引起小朋友们的欲望,接着展示超市中实物分类摆放的照片. 让小朋友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总结他们的发现:超市里的东西都是按一定的类别分开放的,于是就很自然地引入课题:“分类”. 在此过程中,利用照片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认识到什么是分类.

数学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数学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将它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

二、在数学活动中领悟

数学知识充满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作为数学教师, 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组织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锻炼机会.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 自己的身边, 明确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鼓励学生把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生活,去发现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知识.

如:在设计《分类》的操作训练时,我让同学们扮演超市收银员,“今天,老师要请几个小朋友来当一回收银员,看看谁最称职. 你们注意过超市里的收银员阿姨是怎么把你买的东西装袋的吗? 是不是都放在一个袋子里的? 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再动手. ”小朋友们很开心,也很热情. 他们像模像样地扮起了收银员:把杯子、毛巾、牙刷等日用品归为一类,放在一个袋子里;把话梅、果冻、薯片等食品放在另一个袋子里;又把铅笔和本子放在了一起. 这样,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简单的分类.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先让小朋友对自己铅笔盒里的各种文具进行分类,再通过小组活动,鼓励小朋友想出多种分类方法:既可按种类分,也可按颜色分. 在学生初步感知这种分类思想后,再动手分颜色、形状异同的学具. 在实物分类与数学分类的衔接过程中,以领为方法、悟为结果,举一反三,让学生充分领悟到了分类的作用与方法.

三、在数学活动中创新

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涉及我们熟悉的生活, 因此,在适当的时候, 教师就有必要把教室变成小朋友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在这个“场所”里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了《认识平面图形》之后,设计实践活动:用同样长的小棒摆四边形. 先提问:以一根小棒为一边,摆一个四边形要用几根小棒? (4根)那摆两个四边形呢?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8根,而有学生却提出只用7根就能摆出两个四边形,大家看完他摆的发现:他的两个四边形中有一条边是公用的. 利用小朋友的这个发现, 提出问题:“在同一平面上,摆四个四边形,最少用几根小棒?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渐体会到:公共边越多,用的小棒就越少. 于是,大多数学生就直接用12根小棒摆出了4个四边形:________.

在数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创新的过程中学会迁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能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在数学活动中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的多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再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类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能利用这种数学意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所以,在配合教学进度的前提下,有计划地为学生设计一些“生活数学”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去完成.

如:在教学苏教版新教材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之后,布置课后实践:带着爸妈去书店买文具,用10元钱买1块橡皮和5枝铅笔,要求小朋友帮售货员阿姨算出橡皮和铅笔的总价,以及找钱的数额. 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请小朋友们汇报自己的购物经历,交流各自的计算过程. 这次活动,使小朋友对元和角的关系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还让学生学会了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加减以及乘法计算在生活中的作用. 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进一步拓展在应用中生成数学问题,从已知向未知转化,将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篇9:探讨小学数学思维的基本表现形式

关键词:数学化;凝聚性;互补与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03-01

小学数学是一本比较讲究思维教学的基本学科。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对于熟记概念,理清逻辑关系,开阔学生解题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思维在学生学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重的,梳理思维表现的基本形式,能帮助学生去繁除难,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一、基本表现形式之一:思维纯数学化

众所周知,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正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就努力改变传统数学教育严重脱离实际的弊病而言,这一做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更为深入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在此又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即应当如何去处理“日常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即使就最为初等的数学内容而言,我们也可清楚地看到数学的抽象特点,而这就已包括了由“日常数学”向“学校数学”的重要过渡。例如,在几何题材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清楚地知道,我们的研究对象并非教师手中的那个木制三角尺,也不是在黑板上或纸上所画的那个具体的三角形,而是更为一般的三角形的概念,这事实上就已经包括了由现实原型向相应的“数学模式”的过渡。再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时,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圆的半径、直径的求法,圆的周长的求法,圆的面积的求法,圆柱的侧面积的求法。因为这些知识是相互联系非常密切的,是由浅入深的知识网。在哪一步摔了跤,都不能顺利解题。因为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教数学、学数学,就有章可循了。数学上的每个知识点,都是互相联系的,我们必须打好每一步的基础,一步踩不实就会踏空,后果是严重的。因此,我们必须按数学的自身特点为小学生打好数学基础。

二、基本表现形式之二:数学思维的凝聚性

由以下关于算术思维基本形式的分析可以看出,思维的分析相对于具体知识内容的教学而言并非某种外加的成分,而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正是现代关于数学思维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即指明了所谓的“凝聚”,也即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化,构成了算术以及代数思维的基本形式。这也就是说,在数学特别是算术和代数中有不少概念在最初是作为一个过程得到引进的,但最终却又转化成了一个对象──对此我们不仅可以具体地研究它们的性质,也可以此为直接对象去施行进一步的运算。例如,加减法在最初都是作为一种过程得到引进的,即代表了这样的“输入——输出”过程:由两个加数(被减数与减数)我们就可求得相应的和(差);然而,随着学习的深入,这些运算又逐渐获得了新的意义:它们已不再仅仅被看成一个过程,而且也被认为是一个特定的数学对象,我们可具体地去指明它们所具有的各种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从而,就其心理表征而言,就已经历了一个“凝聚”的过程,即由一个包含多个步骤的运作过程凝聚成了单一的数学对象。

三、基本表现形式之三:数学思维存在互补与整合

以上关于“过程——对象性思维”的论述显然已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互补与整合这一思维形式对于数学的特殊重要性。以下再以有理数的学习为例对此作出进一步的说明:首先,我们应注意同一概念的不同解释间的互补与整合。具体地说,与加减法一样,有理数的概念也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商、算子或度量等等;但是,正如人们所已普遍认识到了的,就有理数的理解而言,关键恰又在于不应停留于某种特定的解释,更不能将各种解释看成互不相关、彼此独立的;而应对有理数的各种解释(或者说相应的心理建构)很好地加以整合,也即应当将所有这些解释都看成同一概念的不同侧面,并能根据情况与需要在这些解释之间灵活地作出必要的转换。其次,我们应注意不同表述形式之间的相互补充与相互作用。这也正是新一轮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突出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于实践活动(包括感性经验)构成了数学认识活动的重要基础,合作交流显然应被看成学习活动社会性质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因此,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上述的主张就是完全合理的;然而,需要强调的是,除去对于各种学习方式与表述形式的直接肯定以外,我们应更加重视在不同学习方式或表述形式之间所存在的重要联系与必要互补。这正如美国学者莱许所指出的:“实物操作只是数学概念发展的一个方面,其他的表述方式──如图像、书面语言、符号语言、现实情景等──同样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篇10: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根据团章规定,每一个团员都必须编入团的一个支部,参加团的组织生活,接受团组织的教育和监督。团支部必须把严格团的组织生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建立和健全团的组织生活制度。

团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要讲求针对性,即针对团支部的工作和团员的思想实际,为提高团员的思想觉悟和基本素质服务。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⒈帮助团员加深对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的理解。团支部应在组织生活中经常组织团员学习党的有关文件和中央关于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的重大决策,使广大团员能够随时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本职工作中发挥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⒉对团员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共青团是当的助手和后备军,担负着为党培养和输送新鲜血液的光荣任务。团支部应在同级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组织团员学习党章、党内有关文件和党组织推荐的优秀共产党员的模范事迹,使团员比较全面地理解党的性质、任务、纲领和最终目标,激励团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积极向党组织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

⒊对团员进行团的知识和团的传统教育。团支部应通过团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团员学习《团章》、团的历史和团的传统,经常对团员进行团的性质、任务,团员的权利、义务以及团内组织纪律教育,增强团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促使团员按照团组织有关规定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履行团员义务,更好地在青年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⒋组织团员开展团内批评和自我批评。团支部应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针对团内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分清是非,纠正错误。对于犯错误的团员,团组织应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组织团员对其所犯错误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帮助他们认识 和改正错误,并根据《团章》规定进行必要的组织处理,从思想上、组织上纯洁团的组织。⒌组织团员讨论团的工作任务,检查团员完成团的工作任务情况。团支部应发动团员讨论和制订团的工作计划及其实施计划的措施;检查和总结团员执行团支部决议,完成团的工作情况,表扬先进,督促后进;讨论和研究青年中对于团的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改进团的工作的依据。在团的组织生活中,团支部还应及时了解团员在工作、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并努力帮助解决。

(三)团支部组织生活的形式有哪几种

团支部在选择确定团的组织生活形式时,要根据组织生活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目的来确定。团支部组织生活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⒈团课。团课是共青团组织对团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团的基本知识教育的主要形式,要提高团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团课的主要内容有:帮助团员学习马列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系统地讲解《团章》的基本内容和团的传统,对团员进行团员的权利、义务和团的组织纪律教育;组织团员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提高团员的思想觉悟;宣传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和方针,要求每一个团员做党的政策的坚定拥护者和自觉的实践者。团课内容的安排要从实际出发,讲究针对性、系统性的计划性,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充实和调整,力求避免空的教条主义做法;

⒉民主生活会。民主生活会是发扬团内民主,健全团内正常的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从思想上纯洁团的组织,增强团内的团结,提高团组织的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团员学习和实践民主的课堂。共青团民主生活会的主要内容是在团内开展思想交流和批评与自 我批评,克服团员中的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倾向。通过共青团民主生活会,使团员在总结经验、改正缺点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开好民主生活会,最重要的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⒊各种形式的学习。各种形式的学习主要是指团支部组织的以提高团员思想理论水平为主要目的的各种学习活动。各种形式的学习是共青团组织生活的主要的经常性内容之一,开展学习活动主要有以下五种:(1)灌输式学习。灌输式学习就是以授课、讲座等方法对团员 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使团员了解和掌握 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阅读式学习。阅读式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团员了解团内外 政治、经济形势,开阔团员的视野;(3)讨论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是调动团员学习积极性 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一般以主题讨论为主;(4)参观式学习。参观式学习就是组织团员外出参观学习,通过走出去的办法,解决团员思想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5)调查式学习。调查研究是团员学习的重要形式,团员在调查中,一方面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分析研究问题,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使团员在改革实践中受到教育;

⒋开展活动。共青团组织生活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进行。团支部 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开展多种活动,如主题演讲会、报告会、知识竞 赛,或谈心交流、结对互帮互助等,使团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更加丰富,路子更加宽广,既 拓宽了团员的视野,也使团的组织保持了生机与活力。

⒈建立团的组织生活制度,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团支部应以制度的形式对团的组织生活的内容、形式、时间及参加组织生活的要求做出明确规定,保证组织生活的落实。但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断发生变化的新情况,如生产(工作)任务调整、人员结构变动等,进一步充实、调整团的组织生活制度。组织生活制度一经确立,就成为团内的一项纪律,每个团员必须遵守。团支部应把团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情况,作为考核团员的重要内容。当然,团支部在执行组织生活制度过程中,应灵活掌握,根据便于组织、富有实效的原则,掌握好活动内容的灵活性,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对制度的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全面总结,及时修订,使之不断完善; ⒉重视主体的作用。团员是组织生活的主体,只有经常保持和不断提高团员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充分发挥团员在组织生活中的主观能动性,组织生活才能充满活力和生机; ⒊团的组织生活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杜绝形式主义的东西,使活动内容有针对性,力求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团员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

篇1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沭阳县教研室 徐梓让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之态,一言堂不见了,课堂不再沉闷,老师敢于放手乐于尝试,学生勇于发言敢于挑战,课堂很热闹甚至于掌声不断!课堂教学改革确实进入深水区,已经不再是微观意义上操作层面的“小动作”,有的好像已经是彻底的、根本性的革命行为,甚至于是以颠覆传统为目的。初看令人鼓舞,细看有点担心,研究一下,误区也还不少。笔者认为,新课程的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还是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新、只唯实”,一些为改而改,为热闹而设的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升素养未必有什么效用。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形式颇受推崇,但又觉似是而非,为些,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结合我们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引发的思考,提点看法与同行商榷。

一、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教学组织形式同教学方法及整个教学活动模式的关系,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合理与否。

班级授课也称为班级教学,是学校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一种教学形式,按照年龄或程度把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的具体形式可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全班上课,这是使用最为普遍的班级教学形式;第二种是班内小组教学,不完全打破班级,而暂时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小组,由教师规定共同的学习任务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学习;第三种是班内个别教学,教师花一定时间以一对一的形式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辅导。

(一)班级授课式

1、班级授课式的特点

(1)以“班”为人员单位,学生在班集体中进行学习,班级人数固定且年龄和知识水平大致相同;

(2)以“课时”为时间单位,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有统一的起止时刻和固定的单位时间;

(3)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方法、手段综合在“课”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过程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班级授课式的优点

(1)一位教师能够同时教很多学生,有助于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2)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可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完整系统;(3)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有利于教学管理;

3、班级授课式的局限: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教师在单纯讲授,特别是在演讲时,难以获得关于学生产生误解和遇到困难的反馈信息;

(二)小组合作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最被推崇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有人说是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北京大学教育技术手册载:“小组合作学习是根据一定的情况,将学生分成一定形式的小组,教

6、复习巩固

让学生自已对照目标,进行检测,以确认目标的达成。这一阶段,学生将对照课堂开始时师生共同制定的训练目标,看一看是否完成目标。同时通过练习,检测自己是否完成目标。对还不理解的问题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解决疑点,完成训练目标。

四、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的讲解与学生读书相结合

要求学生逐字逐句认真阅读课本,按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看一边参与讨论;教师紧扣重点、难点进行适当的讲解,并须做出清晰、简洁的总结。教师的工作就是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答案进行概括、升华,使学生每学习一个问题时能真正有所得。

2、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

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重视信息反馈。

教师的个别指导是指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与障碍时给予及时的点拨与指导,从而使学生克服困难。如果将学生的自学与教师的指导割裂开,单纯使用一种形式,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都是弊大于利的。

3、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问难相结合

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质疑。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求知欲更为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能从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从被动的去学转变为主动地去学。

4、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

在学生看书、自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手脑并用,提炼出重要内容,在不解之处标上记号;组织讨论,寻找依据,对讨论中产生的正确与错误的想法与结论多问个为什么,让学生逐步掌握认真看书的方法。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打破以往单纯注重班级整体教学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对深层次引发学生考,培育学习探究能力具有其它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课题都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它最多是课堂教学的可采取的形式之一,而不可能是唯一的形式,对此,我从教者必须有清醒认识。

上一篇:五年级数学《位置》下一篇:党团知识竞赛题库(团知识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