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24-08-14

实事求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精选10篇)

篇1:实事求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事求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学号:111309034 班级:电商2班 姓名:王志亮 内容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全面改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大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我们正站在校园与社会的边缘,我们肩负着重任,然而,许多大学生依旧荒废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关键词:实事求是 社会主义 手段 思想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认识国情,最重要的是搞清楚现实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和它的变化。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地、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才正确地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引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也有一个如何认清国情、正确判断我国社会所处历史方位的问题。像中国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时间不长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对它的基本国情应该怎样认识?我们党一直进行着极其艰苦和有益的探索,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总的来说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还不是直接的实践问题,他们在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提出过一些原则性的设想,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但对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三大曾从我国人口结构、工业发展水平、地区发展状况、科学教育文化发展等几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某些错误观点出发。

案例:国离发达国家有多远。2005年2月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国家,到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综合经济水平相当于2002年美国的水平,进入世界前40名;然后再用50年,进入世界前10名。“报告”提醒人们要充分认识,中国从经济欠发达国家迈向发达国家仍任重道远。

(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工作作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实践反复地证明:凡是贯彻执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革命和建设就胜利发展,反之,就会遭受挫折。1958年至1960年在我国实施的“大跃进”运动,由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实事求是地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导至了我国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市场物资供应紧缺,人民生活极度困难。面对这场“大跃进”运动给中国经济建设带来的严重失误,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制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于1960年间停止了“大跃进”运动,纠正了这种失误的继续,并确立了1961年至1965年对我国国民经济实行调整的重要举措。本文试图从历史角度对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确立国民经济调整中的方针、政策以及所起的作用,作一粗浅的分析。

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经过一段思考的过程,邓小平在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了的决定性因素。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2007年10月,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比昂、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些论述,进一步强调了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也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四)实事求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联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党的十三大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基础,详细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不是主要矛盾。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正确认识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是我们观察当代中国问题的根本立足点。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同时又拒绝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一切要符合实际,必须从实际出发,要搞好一切基础。从而达到社会主义。

(五)当代人们要做到实事求是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这就为大学生改正偏移的观念,为大学生今后的成长指明了道路。而实事求是做人就是我们大学生的根本。

要做到实事求是,就是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用“事实求是”为标准来约束与纠正自己的行为举止,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都要清清楚楚。同时,要在明确自身的前提下,为自己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和追求,做好职业规划,并为了这个目标理想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能力。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习上、生活上、道德上,事事求真;与时俱进,放眼未来,走出属于自己的成才之路!

篇2:实事求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事求是的坚持

(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吹响了新世纪伟大进军的号角。为了顺利推进这场伟大的进军,全会郑重地把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问题提到全党面前,强调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实事求是。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继续前进,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也要不断继续前进。当前,我们正实事求是规划着祖国的“十五”,憧憬着风光无限的未来,党的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把握时代特征,放眼世界局势,规划中国发展,科学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一个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十五”的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建议》从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重要方针的确定,到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科技教育、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民生活等方面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问题的提出,无不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无不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同样的,要把五中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也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作出的科学判断。怎样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人们存在着或“左”或右两种错误的认识。一是认为,公有制为主体是一个数量的概念即国有经济的比重必须在一切地区、一切部门及至一切行业中占绝对优势,进而重新建立“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二是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个体经济、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迅速发展,股份制企业不断升温,担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到底能不能巩固,是否已经“私有化”,个别人甚至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是全盘私有化。为了正本清源、明辨是非,需要对基本经济制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阐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针对当时的国情,首先从所有制关系入手,在广大农村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并积极推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继续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党的十五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2、坚持真理,是党的一贯方针。“四人帮”被粉碎后,由于“两个凡是”的阻扰,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未得到完全恢复,使党的事业继续受损。1977年春,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公开指出坚持“两个凡是”是错误的,是不面对事实的。同年夏天,他在给党中央的信中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次年即1978年5月,邓小平同志以其超凡的气魄,积极倡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之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中央工作会会议上,邓小平同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题,做了专题报告,进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由于邓小平同志为“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导致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博得喝彩、赞成。至此,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才得以真正的恢复和发扬。党的工作重点才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迅速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工作历程看,邓小平同志已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邓小平同志还深刻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到了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时,邓小平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加以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了。他明确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这就是我们的思想路线。”回顾改革开放20年来,各条战线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由于我们国家执行并且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的结果。正如邓小平同志经常强调:“过去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的那样,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按照总设计邓小平同志所制定的“三步走”的模式,奋勇前进。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看我们党对

实事求是的坚持

如何结合实际,清醒地、准确地判断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理论失误,就是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一个经过很短时间就能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导致对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估计偏高,制定了一些脱离实际的政策,干了一些超越阶段的事情。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既有正确的认识,也有失误和挫折。1998年12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取得胜利。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上和实践中发生的一些严重失误,归根到底都是由干脱离了这个实际;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二十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理论上和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归根到底都是由于符合了这个实际

一、艰辛探索: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深化过程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的艰辛探索,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结晶。

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之前的新民主主义时期,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公私合营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共同发展,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非公有制占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这种所有制结构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在一段时间内,由于我们对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不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我国处在社会主义什么阶段等基本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所有制关系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搞“穷过渡”,致使所有制关系政策上出现了偏差。政策上的偏差,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探索、逐步完善的过程。从“必要补充”到“基本方针”,从“基本方针”到“基本经济制度”,从“坚持和完善”到“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这是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实践经验,从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作出的科学决策。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新发展。

邓小平理论是继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之后而诞生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它包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国情,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手抓,两手硬”、“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打开国门”、“抓紧建设,不搞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国两制,推进统一”和“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笔者不想面面俱到,本文就“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和“抓紧建设,不搞争论”这两个命题着重进行阐述。

一、实事求是,坚持真理。

1、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党的思想路线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对“实事求是”一语的理解,我们可以追逐到远古的汉朝、大唐和晚清时代。三个朝代一个共识:是一个形容治学态度非常严谨的学术名词。而对其语进行哲学论证并赋予新的科学含意的创立者,应当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那是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就首先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一概念:“共产党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1940年初,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著《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再次使用了这个概念。他深刻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才能够引导我们民族到解放之路。”到1941~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困苦的时期,党中央在延安开展了整风运动,毛泽东同志发表了许多文章及讲话,系统地论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同志具体分析了这事求是与主观主义的根本对立。他把“学风”定位于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思想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上,这就极大丰富了“实事求是”这个学术概念的内涵。毛泽东同志还给“实事求是”下了这样一个全新的科学定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 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通常讲的规律性;„求‟就是要求我们深钻研究。”实事求是就是在这样飞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完善和提高,进而升华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当历史车轮滚到20世纪50年代的后期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党逐渐背离了实事求是这一条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特别是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唯心主义横行,形成上学业猖獗,中华民族陷和了深重的灾难,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使刚刚走向繁荣的祖国倒退了至少20年。

篇3:实事求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本清源——时事教育是一门什么课程?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时事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开展以当前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时事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时事教育是必修课,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时事教育属于德育课程,教育的技术形态上偏向于综合实践,在课程设置上一般归为学校课程,那究竟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生品社”)这些课程有什么关系呢?

一方面,在课程性质上,时事教育是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指向的教育,无论是“品德与社会”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还是“品德与生活”的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都决定了时事教育隶属于 品生品社课程范畴。“实践性”要求注重学习中的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扩展知识和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性”要求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实践性、综合性”迫切要求我们把品生品社课程与生活、与 社会密切结合起来,这个结合点就是我们的时事教育。

另一方面,课程目标“旨在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的公民目标的指向。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坚定地说,小学时事教育是品生品社的一部分,也是品生品社课程的源头另一股清泉。

思考一:时事教育目标如何明晰化?

实践策略:实事求是、育人为本、去伪存真。

我们的孩子成长在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加迅捷,传播渠道更加多样,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他们获得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时事教育之目标指向就是从这“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突出有利教育资源,摒弃一些思想“杂草”,此之谓“去粗取精”;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一些重大事件的本质,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此之谓“去伪存真”。

存什么“真”呢?首先应“时事求是”。时事教育求的就是一个“是”。“是”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日,从正(变形)。“日”指“太阳”。“正”指“标准”“基准”。“日”与“正”联合起来表示太阳位于空间基准点,引申为“正确”“合理”。通过时事这个窗口了解社会,可纠正学生的某些错误认知。比如前不久,有两个小学生相约自杀,遗书称想穿越到清朝。这恐怕就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从而不辨是非、不分真伪之故。这样的时事,经过班级同学们的讨论,自然会明白何是何非,何真何伪。其次,可以拓展知识面。时事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学习这些知识,相当于给孩子们种下一门门学科的兴趣的种子、填充一个个知识库,坚持下去,孩子的知识面慢慢就会扩大,从而变成一个博学的人。最后,教给一种方法,培养一种能力。所谓百炼成钢,思维只有在不断撞击中才有火花,只有不断强化才能成为思想,从而指导自身行为。这样的思想就是价值观,它的正确与否,对成长的过程起决定的作用,往往取决于从小能否培养一种正确看待事物的能力。时事教育就能扩展其思维空间,锻造其分析能力,这个过程多了,他们的思想觉悟就会走向成熟。

这三点就与我们课标中三个维度的总目标相契合: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为此,我个人对时事教育的定义是:以当前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为教育资源,理论联系实际,帮助被教育者透视社会热点,正确认识形势,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提升被教育者理性分析问题、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能力的教育,是德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与资源性内容。

思考二:时事教育内容如何系统化?

实践策略:与“时”俱进、“教”罗万象、去粗取精。

时事教育的资源内容广泛但零散,教育效果好但时效性强,并且无统一教材,内容系统化、完善化极难。时事教育内容究竟如何系统化呢?主要还是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这两方而进行系统化训练与实践:一方面,对被教育者而言。内容如何系统化是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被教育者精心挑选时事教育的资源,这种挑选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同时也更需要教育者对孩子的引导。实施方式也要做相应的适应。另一方面,对教育者而言。因为是儿童的时事教育,所以这对时事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应加强形势政策和国情教育,提高他们开展时事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平时必须多看新闻,留意社会生活和身边的事,关注社会和国家的热点,不断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法规、路线方针以及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掌握政治前沿理论,加强学习,为在德育中更好地利用时事教育资源提供可靠的保障。

思考三:时事教育形式如何活动化?

实践策略:源头活水、万紫千红、“趣”意盎然。

首先,时事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而品生品社课程是德育的国家课程。我们在品生品社课程中将时事教育要以各种形式融入教学实践中,主要是品生品社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开发,以课时目标为指引,有意识地从时事中寻找资源。我们还发现品生品社的综合实践内容一般都与时事有关,至少是参与社会生活、感悟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些都让品生品社这门课程“活在当下”。

诚然,时事教育必须有的放矢,“的”是要明确的。目标的明晰,落到实践中就在于活动的引导。对小学生进行时事教育大有可为。我校不少的教师都曾尝试过“新闻小广播”“我身边的故事”,组织学生开展“天下百晓生”活动、制作“新闻周刊”“新闻报”等,效果也不同,当然多数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又比如,利用班会等集体活动模拟国家各部委的“新闻发布会”,让学生当一当“各报记者”或“新闻发言人”。也可尝试开办新闻“联”播、“深度调查”等,让孩子讲一讲自己近期所关注的某则时事新闻,或根据新闻事件发表一下感想;或根据时事,开一个专题的班队会,如中国梦;再比如,在校园或教室开辟报栏之类的“新闻眼”,张贴一些报纸的重要新闻或开放多媒体中新闻条目,让学生们能看到并了解当天或近期的国家大事;能与时事教育结合的科目与时事新闻渗透;当然别忘记了组织学生到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现场教学,提高时事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些活动初步构成了时事教育的一个体系,在内容实现系统化的基础上必将绽放出时事教育在德育中那种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篇4:实事求是与实用主义比较研究

关键词:实事求是;实用主义;价值观;经验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66-02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立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推进作风建设的讲话中,强调“三严三实”,其中“三实”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继承和发展。

实用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个哲学流派,它强调实践在哲学中的决定性意义,认为行为、实践是人类谋生的主要手段,开拓、创新才能获取人生幸福,而生活的最高目标在于获取成效。从注重实践、讲求实际这一点来看,二者在形态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也有人把种种唯利是图等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行为称之为“实事求是”。对二者加以比较研究,厘清二者关系,有利于在理论上深刻认识,有利于把握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思想渊源的异同

实事求是吸收中国古代求实精神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的概括,实用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实证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二者都与西方近代哲学有一定的思想渊源的关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想渊源有两个:其一是中国传统的求真务实的思想。实事求是首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朝著名学者颜师古注:“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现代意义上的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确立和阐发的。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直接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邓小平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的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实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思想渊源一般认为有三个:一是英法等国的经验论传统,实用主义者大多明确承认自己的经验论立场。二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及其对这一理论的阐发。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生物是按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自然法则而实现进化的。实用主义集大成者杜威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进化论思想对其后的哲学发展发生了深刻影响。实用主义第三个思想渊源是康德和黑格尔哲学。实用主义先驱艾默生(R.W.Emerson,1803-1882)认为唯心主义优于唯物主义,他强调哲学的实际效用,认为对真实的理论的检验就在于看它能否解释各种现象。

二、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异同

实事求是和实用主义都是对既有的观念或理论的突破,都注重实际、注重现实,但二者产生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实践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照抄苏联经验,不注重中国革命实际,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运用产生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也曾经脱离中国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情,照搬照抄苏联经验,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致使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70年代“两个凡是”的观点和其后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也是教条主义思想观念的突出表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又一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睹目的伟大成就。

实用主义产生于美国,而美国是一个从殖民地发展起来的工农业大国,从殖民时期起,大量的欧洲、非洲以及亚洲移民移居到北美,他们注重实际,反对空谈,讲求实效,开拓进取,抓住机会,努力竞争。实用主义从哲学高度概括了美国人竞争、务实、效用至上等思想观念。实用主义代表人物威廉?詹姆士认为:“实用主义则决然地将哲学教授们所喜爱的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惯抛在一边,它拒绝了抽象和不充分的东西,拒绝了字面上的解决,拒绝了不好的先验的理由,拒绝了固定的原则、封闭的体系与虚构的绝对和起因,它追求具体和恰当,追求事实,追求行动与力量。”[2]

三、真理观的异同

在真理观方面,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实用主义都反对把现成的理论教条化,强调真理的效用。实事求是体现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它把效用作为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用主义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它把“效用”绝对化,认为“有用就是真理。”

实事求是真理观强调效果,讲求实效。但“实事求是”的“是”的基本内涵指的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对“是”的认识就是真理。也就是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3]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所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不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它强调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用主义者片面强调真理的效用,在他们看来,作为真理的概念、理论的真假,完全取决于这些概念或理论的实际效果或者说“兑现价值”。实用主义代表人物詹姆士认为:“真理就是有用,有用就是真理。”[5]杜威进一步发挥了詹姆士的真理观,他认为真理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工具。新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理查德·麦凯·罗蒂继承了实用主义真理观,他认为:“确切地说,‘真这个词仅仅是用来表示给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的信念的一个赞美词,这些信念对我们来说似乎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6]可见,实用主义的真理观与实事求是思想的真理观有着本质的不同。

四、价值观的异同

在价值观方面,二者都把求实、创新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但是实事求是价值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其价值标准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实用主义价值观中的价值主体是抽象的个人,实用主义否认价值标准的客观性。

实事求是价值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和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的对与不对的标准。”[7]

在实用主义价值观中,价值的主体是抽象的个人,而其价值标准则是个人利益最大化。他们把追求满足个人信仰、感觉经验需要的成功和利益作为最高目标,把个人的成功和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实用主义价值观体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个人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

人类社会生活具有客观实在性,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摈弃虚无缥缈的幻想、脱离实际的观念、玄而又玄的教条,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务实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必备的基本思想观念。但另一方面,人类不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存在,还是文明意义上的存在、社会意义上的存在和历史意义上的存在。这就决定了人不能只考虑个体自身的利益,不能把“有用”绝对化,在追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兼顾他人的、社会的、人类的甚至自然界的利益,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威廉·詹姆士.詹姆士集[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6—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70.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

〔4〕柏元海.实事求是与詹姆士实用主义比较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9,(5):31.

〔5〕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54—55.

篇5:实事求是与形式主义

实事求是,虽然只是寥寥四字,但意义却是深远的,“实”即客观实际、“事”即不断变化的事物、“求”即能动地探索、“是”即客观规律。

“实事求是”是一个唯一能够把认识和实践引向正确道路的向导。有些“实事”是具有强大的稳定性的,但更多的“实际”却是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并且纵横交错、互相制约着的。不同的人们面对不同的实际,同一个人面对已经变化了的实际,如何才能做到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既不犯经验主义错误,又不犯本本主义错误;既不做尾巴主义者,又不做盲动主义者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不实事求是,而只是追求表面光鲜的形式主义,必然会导致全盘皆输的悲惨局面。这让我想起了建国初期的共产风,浮夸风等不良风气。在国民经济极度不发达的情况下,就想使中国从一个半封建半资本的国家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在科技水平严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下,就要求钢产量在短时间内超越英国„„只想搞共产主义的形式,却没有实事求是地考虑到经济发展的规律,没有认识到到达共产主义社会是需要一个艰辛的过程,其严重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了。

而与之相反是邓小平同志实事求是的改革开放。在中国经济接近全面崩盘的时候,他没有拘泥于教条地执行马克思主义。而是冒着极大的风险,顶着国内计划经济忠实者的种种阻力,富有创造性的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我国的主要矛盾调整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大搞经济建设。他常说: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就是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让我国的经济逐渐复苏,成为今天国际社会的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无数的事实都说明了:实事求是是现代最具科学性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是的方法是有用,具有时代感,因为它们都是从实事中作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概括或抽象,并有助于预测和解决现实的甚至是将来的问题。然而在社会生活当中,人们总能感觉到有这样一个影子吸附在一些工作中,它推不开,挥不去,今天赶跑了它,明天又冒出来,这个影子就是形式主义。下面是一些现实生活中很容易见到的例子:

(青海西宁市)在我们这里,一些上级部门的“送温暖”活动形式主义色彩很浓:“送温暖”前好几天就给我们打招呼,大家早早就行动起来,打扫卫生,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欢迎横幅,忙得不亦乐乎。有时还动用小学生,让他们冒着寒风拍手欢迎“送温暖”的人。基层单位一般要事先摆好桌椅板凳,布置好现场,摆上香烟水果,唯恐招待不周。这还不算,“送温暖”者来时一大帮人马,大车小车,前呼后拥,随行的摄像师、摄影师照个不停,捕捉每一个“细节”。

(某公安人员)记得我在蔡家庙派出所任所长时,大清查当晚没有抓到人,就根据领导指示到看守所将已批准劳教的五名劳教人员带到所上,为其宣布劳教决定并进行录像上报。刚宣布完时,一劳教人员对我讲:“所长,劳教决定需要宣布多少次,都已经给我宣布五次了。”(某人大代表)有个地方要对党的生活搞生活痕迹管理,一切组织活动必须纸上有记录,有的单位根本没活动,结果每月领导检查,就让搞文字的人编造一个,熬了几个通宵之后,叫上令上级眉开眼笑的记录,什么某某书记说,某某支委表示,某某党员认为,编造得像真事一样,有声有色。厚厚的学习材料交上去了,真正的学习效果无人过问。

说起形式主义,几乎人人反对,因为它只有虚,它没有实,耗费财力、物力、精力,贻误办事时机、妨碍办事效率。更为严重的是,作为一种风气,它侵蚀党的机体,破坏经济建设。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搞形式主义不仅是 自欺欺人,而且劳民伤财,对党的事业是十分有害的”。他谆谆告诫全党,要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克服形式主义,最根本的是要刻苦学习革命理论,特别是用唯物辩证法改造世界观,摒弃个人主义的私心杂念,以党的事业为重,以部队建设为重,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 谁都知道,形式主义并非今天才有,我们也不是今天才反。说也奇怪,不管是学校、企业还是政府机关,对形式主义总是情有独钟。形式主义好像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怎样反对打压,似乎都无济于事。

不可否认这跟我国的文化有一定的渊源,但这必然不可能是主要的原因。然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原因有三:

1、一些干部只搞所谓对上负责,不想为老百姓办实事,也是产生形式主义的温床。一些干部整天想的是“广播有声、报上有名、领导心上挂上号”。

2、形式主义是和官僚主义结伴而行。机构臃肿、冗员充塞,有庙就有神,有神就显灵,形式主义就在这里得以滋生繁衍。而它们的本质都是个人主义。

3、过去光从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上来纠正形式主义,忽略了思想观念和工作机制导向上的原因。搞自我感觉良好的行为准则和规则,必然派生出表面上轰轰烈烈的形式主义。

篇6:实事求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负责施工的各级管理人员需要把文明施工与安全施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将安全文明施工贯穿于施工全过程,

2.施工经理协同相关人员要坚持经常检查安全文明施工情况,定期评比、奖惩分明、层层落实,使现场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文明施工水平上。

3.项目开工前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制定详细的安全文明施工措施和办法,经主管领导批准后认真执行,施工班组月度计划任务书中也应写入文明施工要求。要做到图纸、措施、设备材料、机具、劳动力五落实方可施工。

4.施工道路应保持畅通,设置明显的路标,不应在路边堆放设备、材料等物品,因工程需要切断道路前必须经项目部经理批准,并采取相应措施后实施,以保证正常交通,尤其要保证消防通道畅通无阻。

5.土方工程在施工前应有切实可行的存放和弃土方案,不得随意堆放。

6.工程项目的工序安排应合理,衔接紧密,各工程配合得当,做到均衡施工。

7.建筑、安装工程应采取措施尽量减少立体交叉作业。如必须进行立体交叉作业时应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止高空坠落的措施。

8.严格把好设备运输、检查、存放、起吊、安装等各道工序关。避免设备发生损坏、被腐蚀及落入杂物等问题,以免引起安全事故。

9.施工作业区要配置足够的照明设施,并根据工程需要及时调整,同时需要配备维护人员保持照明设施的正常使用,

10.施工区范围内的沟道、地面无垃圾、每个作业面都要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剩余材料要堆放整齐、可靠,废料需及时清理干净。

11.施工现场中的焊接场地无焊条或焊条头。焊接设备尽量集中布置,统一布线,完工后焊接线、氧气、乙炔空瓶全部收回。

12.项目工程师应与施工单位协商,根据具体情况划分禁烟区,并设立明确禁烟标志。

13.施工区内各类脚手架必须由专业架子工搭设和拆除,各类脚手架要结构合理、牢固,经检查合格后挂牌,标明责任人,承载能力和使用期限。特殊类型脚手架应由专业人员设计,经批准后搭设。

14.施工用电源要集中布置统一接线,标识清楚,明确责任人,定期检查维护。

15.沟道、孔洞、平台、扶梯等处要有安全可靠的永久或临时栏杆或盖板,设立明显标志和安全警告牌。

16.施工机械要进行定期检查与保养,安全制动装置必须完善,由项目工程师负责定期检验,经试验合格后发放合格证。严禁施工机械非正常运行。

17.施工现场的起吊机械不允许超铭牌使用,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超铭牌使用时,必须由使用部门制定详细的安全技术措施,并经项目部经理与主管副总批准后方可施行。

18.项目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人员需要对机械驾驶与操作人员定期进行审验与考核,持证上岗,杜绝无证操作。

19.项目施工时不准随意在设备、结构、墙板、楼板上开孔或焊接临时结构,必要时要取得项目工程师的认可,办理有关手续并出具书面通知后方可实施。

20.安全文明施工的各级管理机构应开展内容充实的安全与文明施工活动,并有详细齐全的活动记录。

21.施工现场设有足够的卫生设施,由专人负责保持内部清洁。

篇7:实事求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项目部需要建立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和组织机构,职责落实到部门和人,并确保正常开展工作,

2.施工经理需要建立安全文明施工的规章制度和基本措施,得到相应领导机构的批准后付诸实施。

3.在施工组织中明确安全文明施工的规划、组织体系、职责,

施工总平面规划布置要考虑安全文明施工的需要,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按照施工组织的要求执行。

4.施工现场的材料、土方、设备等堆放合理,各种物资标识清楚,排放有序,并要符合安全防火标准。

5.场区施工道路畅通,路面平整,施工区域形成围栏或围墙。

6.施工用电及管道系统要布置合理、安全,场地排水与消防设施完备,能够满足施工需要。

7.施工用机械、设备完好、清洁,安全操作规程齐全,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后持证方可上岗,并熟悉机械性能和工作条件。

篇8:实事求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实事求是, 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 对“实事求是”一次给与了一种全新的阐释。毛泽东把“实事”解释为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从“实事”出发, 就是从客观存在出发, 这就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观点;把“是”解释为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即客观规律性;把“求”解释为“研究”, 并将其放在“实事”与“是”的之间, 把二者联系起来, 表明一定要从实际出发, 找出固有的规律性, 以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这样既唯物又辩证的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使之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二、实事求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承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 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 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 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 这个精髓, 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 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 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 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 等等, 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 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等,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习总书记提出的“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针对的是普遍的政治文化, 反对政府官员陷入到清谈文化中, 尤其陷入到意识形态的教条之中, 而对解决具体问题一筹莫展。“谈”与“干”, 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继续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要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把实事求是体现到各项工作中去。

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 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亦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事求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 各种各样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风险同在。如何迎接新的挑战, 抓住历史的发展机遇, 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最起码的官德底线, 最能检验和锤炼党性就是要讲实话。讲实话需要一份原则、勇气和坦荡, 因为实情有时可能会触及自身、家人、朋友抑或某些“小圈子”的既得利益;有时一条真实而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可能会挑战领导的权威;只有磊落的人格才能产生实诚的话语, 赢得真挚的民心。

近几年来, 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 我们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快增长, 物价基本稳定,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劳动集体争议、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数量开始下降, 社会治安状况好转等等。但也要清醒地看到, 伴随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 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环境保护等方面, 产生了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 由此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 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更要清醒地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 清醒地认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 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 从而进一步增强实事求是的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

总之,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才能使全体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坚持实事求是, 才能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 不断解决新课题, 开拓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毛泽东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3]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篇9:实事求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关键词】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指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即毛泽东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其核心为实事求是。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解决土地革命中的政策问题,为了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了总结有效的战略战术,从而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并在《 反对本本主义》 一文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的科学论断。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毛泽东同志写下了《 实践论》 、《 矛盾论》 等著作。标志着以实事求是为特色的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形成。

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又作了《 改造我们的学习》 、《 整顿党的作风》 、《 反对党八股》 以及《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等重要报告。在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同志精辟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思想路线,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根本点,概括为“实事求是”,并对此作了科学的解释。

在“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同志明确地把实事求是的作风规定为我们党的三大作风的第一条。至此,毛泽东历来倡导的实事求是这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就在全党确立起来了。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随着发展着的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个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其核心仍为实事求是。

2.1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恢复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把握实事求是这一理论核心,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作出了初步的、系统的科学回答,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

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冲破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的任务。

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地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的新规律所取得的成就,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翻开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篇章。

2.2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国际国内情况的新发展,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从而为党和党所领导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江泽民同志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跟与时俱进相提并论,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一步增添了新内涵。“三个代表”是运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内涵研究国内外以及党内当代重大问题而形成的创新理论。

2.3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进行了创造性升华

胡锦涛同志强调:“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作为我们党的崭新理论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具有求真务实的理论品质。“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 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形成了实事求是的重要理论成果。

总结

历史以无可争辩的史实证明:如果不坚持“实事求是”,就不可能产生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就必然还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期;如果不坚持“实事求是”,就不可能形成邓小平理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灿烂的成就;如果不坚持“实事求是”,也同样不可能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的伟大复兴可能还会经历更长的历史时期。因此,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已经指导而且必将继续指导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让我们继续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奋力拼搏、锐意进取,为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毛泽东选集》第3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篇10:实事求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性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上一篇:提问和阅读理解下一篇:秋季学期小班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