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训练感知思维

2024-08-16

如何训练感知思维(精选9篇)

篇1:如何训练感知思维

谈如何有效地视唱练耳训练—感知音乐美

桂林市第五中学王慧

【摘要】:视唱练耳是一门综合性的技能训练。是积累音乐语汇和音乐听觉经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视唱练耳课中处于中心地位。视唱除了发展听觉和提高读谱能力处,还必须利用内在的音感、节奏感和调式感,来纯正而富于表情、正确而流畅地演唱。视唱练耳教学做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坚实堡垒,其审美教育必然是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视唱音准节奏感知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一种听觉的艺术。因此,对于听觉的训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每位学习音乐的人,都必须具备听音、辨音、识谱、视唱的能力,才能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鉴赏力、记忆力。特别是对于音乐高考考生来说,除主试科目外,视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考试要求也很高,既要唱准音高、节奏,还要富于“歌唱性”。本人通过多年的高考辅导,在视唱教学方面积累了一点点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音准的训练

1.以“歌”唱谱。在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唱不准音高的现象。而视唱又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想唱又不敢,不唱又不行,由于这种原因,导致了学生对视唱有“恐惧”心理。为解决好这个问题,我先以“歌”唱谱。在学生刚接触音乐时,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先让他们唱些儿歌,因儿歌的音准、节奏都很简单,如: 3131|555|

Mi do Mi do小 鸟 飞再把歌词换成歌谱,反复多次,对“135”三个音有了初步的概念后,让学生还用这三个音编谱、填词,通过这样训练,同学们不仅能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住这三个音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大家的学习兴趣。

2.“倒”唱。教师可先出一些简单的视唱谱,学生“顺”唱,教师“倒”唱,如:

(学生)(教师)

1—|31 31|5 5|5 5|13 13|1—||。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教师再出些较复杂的视唱谱,教师“顺”唱,学生“倒”唱,有时“倒”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实践,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教法。

3.音乐“语言化”。练“1—4”时,心里想着救护车的鸣笛声,“躲开”正好和“1—4”的音高吻合。教师即兴创作5 5• |1 41 4 |6 14|嘀嘀躲开 躲开快躲 开

以后遇见“1—4”时想着“躲开”;遇见“614”想着“快躲开”,无形中,Ⅳ级和旋各音就掌握了,同时还记住了“大切分”这种节奏。又如:“2—5”和“米花”很相似,2525 | 625|;唱“3—6”时,让学生唱三套车中第一句“冰雪”„„

米 花 米 花 爆米 花

4、用基本音级搭桥唱准变化音。单独凭记忆和感觉唱变化音难免会有偏差,我们不妨结合乐理用唱基本音级的办法,来唱准变化音就一点不难了,如要唱2#4。我们学过乐理知道2#4是大三度,根据音程的性质,可用基本音级中13套,把1唱成2相同的高度,3就成了#4的高度,#4就很容易唱准了。又如要唱2#5,先判定2#5是增四度,再从自然音阶中找增四度47,用上面办法一套#5就轻而易举地唱准了,久而久之,唱和听变化音就不成问题了。

5、具有“歌唱性”。以上各音唱准后,让学生进行创作,由易到难,首先有一个条件,自己创作的谱子自己要会唱,然后再互相唱出他们的作品,教师范唱时,一定要突出“情”字,使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作品“动听”。在视唱中,往往很多学生通过训练后,音高、节奏都有很大提高,但唱出来总是不好听,缺乏“歌唱性”,而高考恰恰强调了“歌唱性”,好多教师也忽视了这方面的训练。笔者在教学中突出了这方面的训练。唱谱时,根据旋律,展开想象。

二、节奏的训练

1.强调规范“击拍”。在视唱中,如果音高是肉,那么节奏就是骨架了。高考强调规范的“击拍”法,不能随意改变“击拍”图式,我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击拍”动作自然、舒展、大方,节奏准确、有拍点,但又不能像舞蹈一样,嘴要跟拍子唱,“击拍”不能当摆式。经我训练的学生,“击拍”都较准确。

2、节奏和旋律的交叉训练。节奏和旋律是每所音乐艺术院校练耳考试中必不可少的考题内容,重点是考查考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和音乐感受能力。在教学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学生在听单音、音程、和弦还行,可到听节奏和旋律就打折扣了。主要原因是对一些常见的节奏型比较模糊,几个小节的节奏连续敲出来,就无法记忆下去了,当然节奏乱套了,旋律也就无条理性了。节奏训练应从最基本的节奏型开始,让学生了解每拍的时值是多少,学会划单位拍。如常见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附点音符及大小切分等等。学生在训练时始终要和拍子结合模击。口中用“哒”念出节奏,特别注意不要赶拍子,要把握速度的一致性,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掌握了常见的节奏型后,再在节奏型里加上固定音高,用旋律的形式弹奏,让学生记出(或模击)旋律中的节奏。反之,熟练掌握了节奏,旋律也就随手拿来,这样长时间的训练,不但视唱水平提高了,练耳水平也飞速进步,特别是对培养音乐记忆能力大有裨益。

视唱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通过系统地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的视唱练习,使学生对乐谱具有准确的、灵敏的反应。要达到这一程度,唯有不断地勤学苦练。教师除了编写各种类型和风格的视唱教材外,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曲谱,作为教学的补充教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三、感知音乐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

音乐审美教育的起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应在培养学生对音乐基本要素,如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的听辨力和对音乐音响的综合感受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审美的整体性感知能力。学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主要表现为感知节奏、旋律、和声、音色、调式等音乐

语言要素中的美感,辨别生活中各种音乐现象的美与丑,体验音乐所蕴含的感情等方面的能力。

从生理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正常的健康人,都具有听觉能力。但是如果将音乐作为审美对象的话,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准确地感知它,人的感觉和知觉是认识客观事物密切相关的两个层次,我们通常概括地称为音乐感知能力。但严格地说,音乐的感知能力同时包含了对音乐的感觉能力和对音乐的知觉能力。前者主要包括对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乐音要素的感觉能力,而后者则是在音乐感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各种音乐基本要素的知觉能力,如旋律感、节奏感、和声感、力度感、速度感等。考入我院的大一新生大多在入校前的器乐学习中,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有过一定的培养和锻炼,但更多偏重于感觉能力的灌输。因此,进入到专业院校后的视唱练耳教学能够从很大程度上给予学生有目标、有步骤地,细致地感、知觉能力地训练和培养,充分挖掘学生听觉潜能,逐渐帮助学生养成“音乐的耳朵”。

就存在和传递方式而言,音乐是听觉艺术,要进行音乐审美活动,首先就要通过聆听途径去感知音乐,让学生学会听辨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速度、力度、调式、调性、曲式等音乐要素和音乐基本组织形式,以及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个性、不同体裁、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等的音乐作品的种种不同特征。通过这种对音响的聆听、联想,对作品的欣赏和鉴别,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与鉴赏,并逐步使音乐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所聆听到的音响看不见、摸不着,对它感受欣赏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入音乐。

音乐联想是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将音乐的某些特征和平时积累起来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有选择地建立起联系的心理过程。音乐联想能力犹如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它可以使感受到的音乐变得“具体”、“形象”。如在训练学生听辨旋律音程性质时,当大三度音程的两个音下行弹奏时,有的学生联想到平时听到的门铃声,有的学生联想到救护车的警报时等;又在训练学生节奏听记时,三连音的出现使学生迅速联想起国歌结束句中的类似音型;再如当学生听记实际音乐作品《动物狂欢节》中低音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音乐片段时,会激起对大象形象的联想„„。音乐联想能力虽然是一种重要的审美途径,但它仅是初级的基础感受能力,应该从自由联想向想象等心理过度,才有助于审美心理的发展和成熟。由于音乐的非具象性,使学生对它的直观感受产生了某些“障碍”,联想与想象在某种程度上会因作品类型不同、聆听方式不同而有所差异,有时也会受到作品标题的影响与非音乐因素的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正是音乐审美的最大优势,它可以提供给学生不受限制的欣赏空间,凭借着想象能力给音乐插上双翅,从而能够充分自由地领略音乐的美。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文化修养和音乐水平的差异,因此对同一音乐作品的想象也是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欣赏同一作品,此音响的再次响起也会在联想的作用下对欣赏者发挥作用,甚者产生时光逆流。所以,人的生活阅历越是丰富,所具备的音乐修养、知识越高,在审美中能够被引发和触动的机会就越多,激起体验也就越细微。

因此,视唱练耳教学并不是孤立地训练学生对音乐诸元素的反应,而是通过对音乐语汇的分解、剖析,从细微处刺激学生的多方感官,不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逐渐培养音乐联想的习惯,再通过人脑的二次加工,使学生展开想象,学生既可以通过表象想象出具象性的人物、景物,还能够从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审美活动有声有色,生动感人。为学生更加深刻、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逐渐成为“专业的音乐欣赏者”及日后的“专业的音乐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6:74~79

[2] 《视唱练耳基础训练及应试指导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如何训练感知思维

叶圣陶先生强调,作文关键在于学会“想心思”,即学会思维,主张想清楚了再写,要想清楚怎么样写,做到思路顺达,语言有条理。可见得思维训练是训练作文的核心,发展思维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以下是我对发展思维提高作文能力的几点想法:

一、结合阅读发展思维。阅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是熟悉语言吸收语言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发展学生语言思维的准确性。文质兼美的文章,是阅读习作的范文。阅读教学中字、词、句的理解,分段,归纳中心等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条理性,进而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懂得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材组材,怎样选段成文,转化为作文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可着重抓以下几项基本功的训练:

1、抓读的训练。首先要让学生读得好,理解得正确,并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般来说,书读得好,阅读能力高的学生文章才写得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通过让学生多读,正确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心情,把作者的语言真正学到手;

其次,要让学生读得多。平时除了上好阅读课外,注意多给学生创造读的条件,如老师可利用自修课,阅读课,课外活动等时间选出一些优秀文章读给学生听;

同学之间比一比,课外书籍谁看得多,读得好;

开展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使学生多读。形成读书风气,日积月累,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创造了条件,为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打下基础。

2、抓字、词、句的训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正确地写,正确地理解意义,句子写通顺。练习方式应多种多样,如词语归类,找反义词,选词填空、辨析、词语搭配,改错句,补充句子成份等,训练思维的正确性,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

3、抓说的训练。说话和写作两者均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在训练思维方面,说话训练体现得更直接、更明显。首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口头回答问题和复述课文的能力,要求说得清楚、明白、连贯,对说得好的同学予以及时表扬;

其次,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要与口述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正确地说话,逐渐过渡到通顺、流利地写文章,向“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努力。

二、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思维。观察是儿童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也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写作能力的必备条件。作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儿童周围的生活是丰富的,但由于年龄小,缺乏观察习惯,即使一些常见的人和事,他们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写起文章来也就言之无物,所以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没有任何确定的目标、任务,就不容易进行观察,因此,在集体活动前,我总是引导学生把观察的对象、范围要求弄清楚,把观察任务具体化。如写一次“野炊”活动,活动前,我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观察范围、任务,多注意搭灶、烧菜时的情景,遇到困难和解决问题的经过。

2、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这可以训练思维的条理性。观察景物可按方位顺序、游览顺序观察物体、人物、动植物形态时可按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观察运动着的事物按先怎么样,然后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的顺序。

3、指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在观察时,我们要指导学生仔细看、认真听,用多种感官去认识事物的特点。例如观察物体就引导学生从位置、形状、色彩、质地、光亮、结构等方面去找差异;

观察人物就要从各人的语言、行动、外貌、神态、个性等到方面去抓特点,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三、启发想象联想发展思维。作文写得是否丰富,有创新性,启发想象联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适当增加想象作文在整个作文中的比重。要让学生多写看图作文,多写描述性的续写、扩写、插写、改写,多写童话、寓言、故事、诗歌,还可以一题多写,大题小写等,从而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创造性思维。

2、加强在以真人真事为对象的写实作文中,怎样补充、生发的指导。如学写《我的课余生活》,看见题目,学生大脑中会浮现出许多活动。这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分析、筛选,哪项活动认识、感受最深,根据平时的经历,把有关材料恰当地组织起来,并作必要的补充、想象,成为一篇真实新颖的文章。这样做既训练了思维的流畅性、又训练了思维的独特性。

3、丰富课外活动,开阔视野。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威力。”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作文实践活动,寓作文于游戏或趣味活动中,如有趣的剪内贴、创造绘画、组织竞赛等。

篇3: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培养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性

在阅读教学中, 通过思维训练,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而且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其由乐思到善思。所谓良好的思维品质, 主要包括思之快、思之活、思之深、思之新。思维品质是智力品质的核心, 而智力品质是智力活动, 特别是思维活动中智力特点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思维品质的培养, 就抓住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键。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训练思的速度, 使学生的反应更加迅速。当今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人类智能的发展、知识的增长需要更多书籍加以记录传播。因此, 无限增长的书籍与有限的阅读时间构成了尖锐矛盾, 对阅读的选择、速度、效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维敏捷才能善于迅速地处理应接不暇的信息, 驾驭层出不穷的知识。思维的敏捷与记忆、联想等能力的强弱, 与听说读写技巧的熟练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各种类型思维训练都应有速度的要求。比如搞快速阅读、快速默词、快速听写、快速背诵、快速反应的训练, 既可增大阅读的信息量, 又可使大脑的反应变得更加灵敏。把思维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中, 应要求学生掌握流利和迅速的阅读方法, 学会迅速把握课文的语句, 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 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 而且联想到与所读的内容有关的某些画面、形象、事物,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迅速的判断和分析, 从而形成既用视力同时又用思想快速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二、在读写实践中培养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形成思维能力的基础, 又是认识事物的枢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是具备科学的认识能力的标志, 为言语技能的提高准备了条件。心理学家认为,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是其他一切思维的过程的基础”,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要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 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教学。但在应用中常常犯片面性的毛病, 在阅读教学中, 重分析, 轻综合, 甚至只搞分析, 不搞综合。分析文章仅仅是帮助学生达到认识文章整体的手段、途径和方法。写作教学中的情况则与此相反, 重综合, 轻分析, 不善于引导学生对表达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剖析, 不告诉他们如何将一个整体的事物分解为几个部分, 每个部分又怎样安排成若干层次。抽象是在思想上把某种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征和非本质属性或特征区分开来, 从而舍弃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 并抽取出本质的属性或特征;“概括是在思想上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许多事物, 或将某种事物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特征结合起来”, 并把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推广为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阅读教学中给各篇课文总结写作方法, 这是抽象;找出同一类课文的写作方法, 这是概括。在教学实践中, 这方面有两个偏颇:一是只满足于“一篇”的抽象, 而缺少“一类”的概括, 难以形成规律性的知识;二是为了省事, 把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答案塞给学生, 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抽象、概括的实践, 殊不知学会用什么方法得到答案比知道并记忆答案重要得多。比较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得相当普遍, 诸如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比较、章法技法的比较、题材的比较、思路的比较、正误的比较、替换的比较、删改的比较, 等等。比较又是一种写作技法, 对比、类比是比较的具体应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留心比较的方法并自觉地运用它, 既是思维的训练, 又是语言表达技巧的培养。

三、在写作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

平时在学生的作文中,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文章, 有的文思混乱, 条理不清, 有文而无章;有的思维阻塞, 思路狭窄;有的列出提纲到写文时却用不上……他们不懂得怎样去开拓思路, 不会有条理地去展开思维活动。长此以往, 就会对作文失去兴趣, 产生畏惧感。所以, 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条理性的训练。一篇优秀的作品, 无论语言运用、表现手法, 还是结构安排, 都应称得上典范。对于学生来说, 最直接的范文就是教材。因此, 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可通过范文引路, 以仿写、改写、缩写、扩写等手段进行训练。这样练笔不仅对理清原文条理大有好处, 更主要的是可增强自身思维的条理性。对于议论文也可以进行缩写练习, 归纳提要, 写提纲, 使学生逐渐熟悉抽象思维的形式, 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篇4:如何落实数学思维训练

一、备课中确立思维训练目标

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心理和心理基础。大脑的正常发育是数学思维发展的生理基础,心理发展的成熟程度是思维发展的条件。据心理学家对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发展大体上要经历从直观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三个阶段。因此,在确定思维训练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七年级着重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八年级应加强抽象能力训练,发展形式思维能力;九年级应通过数形结合和解题思路的探索活动来发展学生思维的预见性、反省性和创造性。

在备课中,具体的思维训练目标一般体现在数学思想的渗透、知识规律的探索、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如: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时,我们确定的思维训练目标是:①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变换培养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观察图形、研究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分析“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联系,渗透类比、分类、化归、数形结合的思想。③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向“会学”方向发展。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具体可行的思维训练目标,才使思维训练有目的、有方向。

二、授课中精选思维训练手段

因为人的思维具有整体性,只有各个教学环节对思维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才使思维不是零散的、片面的。因此在课堂各教学环节中安排思维训练时,要按照学生感知事物的规律和思维形成的一般过程去组织。

在新知识引入中,我们利用一种思维对另一种思维的铺垫作用,精心设计与新课密切相关,且能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的情境,如在教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我们首先让学解一元一次方程,然后将“=”改为“〉”引入新课。这样一练一变不仅让学生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转移到不等式,为新课中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解法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新知学习中,我们的训练方法是:

1、合理利用实物模像。一般在授课的起始阶段用实物,模物等形式给学生以直观形象,以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直观。如在学习“形积变形”的应用题时,我们首先用橡皮泥做一个圆柱体,然后将圆柱体变成长方体,这样学生很快感受到“物体形状发生变化了,它的体积不变”,从而准确地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

2、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仅对应用题进行了一题多解的训练,而且在几何证明中也通过画不同的图形或添不同的辅助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3、灵活开展变式训练。由于初中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变式思维较少,因此我们在讲授新知后,一般都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各种类型的题目,如填空、选择、判断、改错等,特别是对重点题目通过变换条件或变换结论或互换条件与结论等形式,进行各种变式训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不断完备,以提高解题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4、精心设计典型错例。学生在初学知识时,思维一般不深刻、不严密、易产生偏差。因此,在新知教学后,我们就针对学生易错点设计典型错例,通过剖析典型错例,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学生很容易忽视“二次项系数不等于0”,我们就专门选了一些遗忘“二次项系数不等于0”产生错误的题目让学生辨析,从而提高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5、注意总结知识规律。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纳入已有的认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为以后解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如:在学习梯形性质后,我们帮学生总结了梯形辅助线作法的口诀。即“见了梯形不要慌,好的辅助线帮大忙。过顶点平移腰,延长两腰可相交,看了腰莫忘高,有了对角线相外交”。这样学生遇到梯形的题目时,就能根据口诀灵活地选择方法。

三、学生中测评思维训练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会学”。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思维训练效果的测评,时时了解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以调整训练重点,我们在具体测评时,主要是测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测评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测评,我们一般在初始阶段看学生是否会读书,能否发现问题;再深一层,则看学生能否独立解决问题。如:考查学生是否会进行新课的预习。七年级上学期我们看学生能否说出书中所写的内容,七年级下学期则看学生能否正确解答教师出示的预习思考题。到八年级则看学生能否说出自己那样做的理由。而到九年级则看学生解决问题是否完备,是否有新发展。实践证明,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恰当引导和测评对学生思维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测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①对于有多种解法的题目看学生自己能说出几种解法。②对书上的重点题目,让学生进行变式,看谁变的题目新异,变的题目针对性强,有代表性。③定期开展数学竞赛,看学生的独立解题能力。④在数学活动课中举行数学知识的辩论赛,看学生反应问题的灵敏程度。通过多种形式的能力测评,既能发现数学特长学生,又能了解全体学生的能力情况,对进一步的思维训练有较强的指导性。

总之,数学思维训练是数学课教学的关键,只有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每项活动中,落实在每节课的各个环节之中,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安排实施,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得到获取知识的“钥匙”,变成会学习的人。

篇5:如何训练逻辑思维

另一种则必须加进执行者的创意功夫。最常见的例子是,开发新产品如果没有创意,就不可能与众不同。

如果你希望自己年薪百万以上,唯一方法就是养成工作时加点创意的习惯。也就是你必须是“知识工作者”,而不能停留在“装装配工”的阶段,也就是说要提高“策略思考能力”。

提高“策略思考能力”的方法,职场上最常用的大概就是以下三种——“多元思考法”、“逻辑思考法”、“创造性思考法”。

一、以多元思考法提高思考能力

所谓“多元思考法”,就是每件事情不要期待只有一种答案,而应多方面思考,创造复数的解决可能性。习惯多元思考法的人,不论面对任何问题都能从不同角度与观点分析,则即使再大的难题,也能找出解决办法。

那么,该如何培养多元思考能力?以下是三个不错的办法。

提醒自己不可变成“被煮熟的青蛙”

有个童话故事,主角是一只青蛙。这只青蛙不小心掉进火炉上的锅子中,因为水温20度,青蛙觉得很舒服。但慢慢的水温提高,30度、40度渐渐升上去。然而,因为水温变化缓慢,虽然觉得愈来愈热,已经习惯了的青蛙却懒得跳出来。结果,这只青蛙最后被煮熟了。

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其实也有类似状况。一旦适应了,即使环境恶化,也会认为“只要忍一忍就好”。久而久之感觉麻痹,等到问题严重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就已回天乏术。

所以,工作出现警讯时,你必须严格提醒自己,绝对不可变成“被煮熟的青蛙”。

从不同立场进行思考

一般人其实都有相当固定的思考模式。但事情一固定,就会顾此失彼,失去多元创意的弹性。

想要锻炼多元思考能力的,抛弃过去习惯、换个角度重新思考,是最根本步骤。

养成边写边思考的习惯

有好想法、好点子时随时记录下来,也是培养多元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

只在脑袋中想像,思考容易偏差、窄化。写下来则可让自己更容易掌握整体图象,发现缺点与不足之处。

2.提高逻辑思考能力

所谓“思考论理能力”,简单讲就是面对问题时不可一相情愿地埋头苦干。

至于具体的论理思考训练法,则有三种——“由宏观到微观”、“MECE”、“逻辑树状图”。

“由宏观到微观”思考法

所谓“瞎子摸象”,指没办法整体掌握事情轮廓,只好以偏盖全地错误想像。

MECE思考法

养成“由宏观到微观”的思考习惯之后,不妨进一步学习“MECE”思考模式。简单讲,所谓“MECE”就是,处理事情能够毫无遗漏、毫无重复。有“遗漏”就会错失机会;“重复”则白白浪费力气。

使用逻辑树状图

“逻辑树状图”可说是逻辑思考方法的集大成。其特点主要是能有效处理事情的“大小关系”、“因果关系”与“阶层关系”。

3.提高创造思考能力

点子不多、思考能力不强的人在企业界很容易被淘汰。如何提升自己的创造与思考能力呢?以下是三种不错的做法。

经常脑力激荡

一般人之所以点子不够多,主要是受“常识”与“成见”不当影响。而破除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活用“脑力激荡”。

许多企业喜欢用脑力激荡方式,推出新的工作方案,规划未来发展方向。

进行脑力激荡时必须:一、就让各种点子尽量跑出来,二、模仿“接龙”方式,局部改良别人点子,形成新的创意。比如,讨论“空罐子的使用方式”这个课题时,有人说用来“装水”、当作茶杯。此时就可从“装”这个字延伸想到不只“装水”,也可“装土”,也就是当作盆栽。然后同样的道理,也能用来装烟灰,变成“烟灰缸”……可能性其实是无限的。

点子一出来,就加以整理

根据研究,思考新点子,可让右脑活性化;整理点子的过程属于论理,则能促进左脑活泼。因此,想出点子之后加以整理,即可同时训练左脑与右脑。

更何况,点子必须经过评量以及其他人的考验。如果没有记录、整理,便会失去接受考验的机会。这样的点子通常用处不高。

进行“重点化”与“分类”

活用点子,一定要经过“重点化”与“分类化”过程。

“重点化”方面,首先应区别“有用的点子”和“没用的点子”,并且将各种点子排定优先顺位,最有用的先挑出来。

其次,“分类”必须把性质类似的点子放在一起,如此才能清楚呈现点子的特色。

脑力激荡是否一定要聚集许多人在一起才能操作?其实不然,即使一个人也能达成脑力激荡的效果。

篇6:如何训练思维反应能力

做学问也好,做人也好,一定要虚心,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加虚心向一些成功人士或者是前沿领域的专家来学习和讨教,他们的很多想法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

走出去开阔视野

我们的视野需要不断开阔,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出去,跟别人多学习,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好的做法和方法,为我们所用,这样,才能激发我们的思维更加超强和创新。

多学习提高素质

学习才是硬道理,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让我们的思维得到更加新鲜的刺激,也才能在这样的刺激中,逐渐让我们的思维得到更好的训练和提高,所以,不要荒废学业。

通过实践锻炼能力

我们应该多进行时间锻炼,在这种锻炼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更多的理论,因为实践才能检验理论,如果找到理论的优势和不足,那么就可以为我们所用,所以,不要忽视实践的作用。

篇7:孩子灵活思维如何训练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反映。孩子的思维,一般随着动作的发展和语言的产生,逐渐地萌生、发展,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3岁前,孩子的思维是和动作联系在一起,叫直觉行动性思维。

家长要善于让孩子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社会中去观察。儿童期正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神秘,总想问个“为什么?”家长要正确诱导,千万不可因怕麻烦而对孩子的提问不理不睬,更不应压制和训斥。因为孩子提出疑问是认识深化的阶梯,也是创造发明的先导。

由提问,可以获得许多知识。解答孩子的疑问时最好鼓励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寻找答案。如孩子问:“水和冰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冰棍到嘴里变成了水呢?”你可以先不回答他,而帮孩子做个小试验,在一个小盆里,放上水,然后放到冰箱的冰室中去,过一会儿再取出来,小盆里的水便变成了冰,然后再把小盆中的冰放在火上加热,又变成也水,沸腾后还变成了蒸气,一会儿盆里的水就干了。然后,启发孩子“水变冰,冰变水,和什么有关系?”孩子慢慢会想到与温度有关系。再启发他:“由水变成汽是否也和温度有关系呢?”他会说:“也是和温度有关。”这不算完,孩子会马上联系到“水蒸汽在温度(低温)的影响下还会变成水”。

这时再给孩子做个试验:在一杯冒汽的热水杯上放一块玻璃板,一会儿在玻璃板上就布满了小水珠。经过这些科学小试验,孩子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有时孩子提出的问题,即便给他解答,他受年龄限制也不一定能理解,这时可以告诉他,这个问题等你长大了就会理解了。使他产生了控索的欲望。

家长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发散性思维,即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如“哪些东西是圆的?”哪些东西是方的?水有哪些用处?等等。看看孩子能讲出什么?不要嫌他罗嗦,讲得越多越好。家长要特别注意幼儿的独特见解,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鼓励,激发他们思维的发展,由直觉行动性思维逐渐发展为具体形象性思维,直到发展为抽象逻辑性思维。

2-3岁宝宝的思维记忆能力的训练

①图象记忆。让孩子看一张画有数种动物的图片,限定在一定时间内看完,开始时时间可长些,逐渐减少看的时间,然后将图片拿开,让孩子说出图片上有哪些动物,如果孩子记住的不多,还可以教他使用一些记忆的方法如,有翅膀、能飞的有哪些?

②数字记忆。虽然此时小儿对数的概念还不清楚,但机械记忆能力强,通过数字记忆练习,可强化小儿机械记忆能力,如可教小儿记门牌号、电话号码、历史年代等各种数字材料。

思维能力的训练:

①归类练习。可教小儿根据事物的某些性质练习分类。可按声音分类,将能发出声音和不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归类,还可按颜色、形状、大小、用途分类等等,以提高小儿归纳、概括的能力。

②发展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意造成一些明显的错误,让孩子去发现,并鼓励他说出错误所在及解决办法,以训练小儿分辨问题的能力。

培养2-3岁宝宝的逻辑顺序思维

精细动作能力可达水平

1.通过盖瓶盖来加强宝宝手部的精细动作。

2.通过倒米和倒水来加强宝宝手部的精细动作。

3.让宝宝按照顺序套桶。

具体做法

1.加强宝宝手的操作能力。在宝宝真正形成大小、多少概念的基础上,再教宝宝给物品配对。先配形状大小的同类物,如塑料瓶和瓶盖,即大瓶配大盖,小瓶配小盖,以及为两只鞋、袜、手套配对,动物亲子配对等。

2.让宝宝玩倒米和倒水的游戏。家长用两只小塑料碗,其中一只放1/3碗大米,让宝宝从一只碗倒进另一只碗内,练习至完全不洒出来为止。再学习用两碗倒水。

3.让宝宝按照顺序套桶。让宝宝按大小顺序套上6~8层的套桶,能分辨一个比一个大的顺序,而且手的动作协调,能将每一个套入,并且摆好。

大肌肉运动能力可达水平

1.教宝宝学会用足尖走路。

2.训练宝宝走平衡木。

3.教宝宝做模拟操。

具体做法

1.家长可以教宝宝用足尖走路。继续训练宝宝走路能力,如在地面上划一条S形曲线,让他用足尖走在线上,完成得好,给予奖励。

2.训练宝宝走“平衡木”。家长可以把长方形的8块砖放平,铺上15厘米宽的木板做成平衡木,让宝宝在上面行走。开始可以扶手保护,反复练习,至行走自如。

篇8:如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

(一) 创设情境, 合理想象

在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课文的特点, 创设一定的情境, 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丰富想象力的平台。首先,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发现和创设情境。其次, 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独辟蹊径, 标新立异。即使学生的想法荒唐, 教师也要先肯定, 然后再引导他们一步一步走向正确。例如, 《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的结尾写道:“友人惭,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而不顾。”讲到这儿, 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请大家想象一下, 假如你是陈太丘的朋友, 此时你会怎样做?学生各抒己见, 就此情境展开了讨论, 为文章补充了好多种结局, 并且通过表演的形式将友人的神态和做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 只要教师用心去挖掘, 肯定会给学生提供许多丰富的可供他们想象的情境, 从而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 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诗形象地写出了客观事物多面性的特征。为了较全面地把握客观事物, 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多视角, 从而获得认知的自由和创作的灵感, 从平淡中见奇趣, 于单一中见丰富。例如, 在讲《盲人和他的影子》这篇文章时, 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我先让学生站在盲人影子的角度去挖掘主题, 学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是快乐幸福的。我又让学生从盲孩的角度去归纳主题, 学生得出了这样两个结论:第一, 每个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 都要积极、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 这样你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第二, 弱势群体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 这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 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 发挥想象, 给课文安排不同的结局

给课文安排不同的结局是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在《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中, 故事结尾是皇帝知道自己没有穿衣服, 但为了顾及面子, 装出更加骄傲的神情, 坚持举行完了游行大典。我让学生发挥想象, 给文章安排不同的结局。有学生写道:“皇帝听了小孩的真话后, 面带惭色,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荒唐与愚蠢, 再也不把心思放在新衣服上了, 于是痛下决心, 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整顿军队、治理朝政、安抚百姓上面。从此以后, 这个国家在皇帝的精心治理下, 变得繁荣昌盛, 人民安居乐业, 呈现出一派繁荣祥和的景象。”也有学生写道:“皇帝仍然酷爱新衣, 整天在更衣室里, 不理朝政。从此以后, 军队颓废, 战斗力不强, 老百姓生活贫困, 大家都怨声载道。最后, 邻国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将这个国家一举消灭。”这种练习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还起到了深化课堂知识的作用。

二、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

(一) 与课文教学相结合的口头作文训练

课文为口头作文训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学生既可以对课文进行片断模仿, 也可以进行扩展描述, 还可以进行接续补充。口头作文练习一般都是即兴发言, 教师出题后, 给两三分钟的准备时间, 然后请学生作答。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深思熟虑、反复推敲, 他们既要想得快, 又要想得好, 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经常进行口头作文练习, 无疑对学生思维的条理化和周密化, 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 我在讲《蚊子和狮子》这则寓言故事时, 就引导学生进行了反方向创编。这则寓言讲述的是蚊子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打败了比自己强大的狮子, 但却因为骄傲而落入蛛网的故事。讲完这篇课文后, 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寓言结尾时蚊子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了, 不料被这个小小的蜘蛛消灭了。”看来蚊子是活不成了, 咱们能不能在保持原文中心思想的前提下, 让蚊子不死, 而是记住这个教训, 受到深刻教育呢?我说完之后, 学生都陷入了沉思, 几分钟过后,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来补充。这些增补的情节, 既在我的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 新颖而奇特。学生讨论得兴趣盎然, 课堂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二) 在书面作文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我主要让学生练习写话题作文, 我特别重视学生作文立意和形式的创新。以“家”这个话题为例, 我告诉他们, 通常看到这个题目, 大家会马上想到自己的家, 这是常规思维。而创新就要突破这一简单的思维模式, 将思维发散出去, 转变视角, 可以写动物的家, 也可以写班级这个大家庭, 还可以写地球、国家等。除了立意创新之外, 我还很重视形式的创新, 要求学生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经过这样的鼓励与练习, 学生的作文不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而是新颖独特。我的学生特别喜欢写童话, 在他们的作文中, 我真地感觉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潜力是无穷的。

三、知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在教学中, 生字词也是不容忽视的, 这一环节的教学同样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每篇文章之前, 我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弄清生词的意思, 然后要求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 选择文章中的几个生词, 把它们连成一段话, 要求有一定的情节。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实践与理论均证明, 教师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才能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了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那么, 他就会以这种创造性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了语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摘要: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本文中笔者主要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和基础知识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篇9:刍议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阅读教学 作文训练 培养思维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训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呢?笔者从以下两方面谈点个人的认识,旨在抛砖引玉。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曾说过:“读文章可以这样读: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粗读一遍的目的在于对这篇文章能粗知大意,得其梗概。想一遍就是想那个大意和梗概。再去细读,才知道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当深入揣摩。这样,收获会更大些。用这样的一些步骤来读文章,对锻炼思路是很有好处的。”①初读课文,学生能凭着以往的阅读经验和背景知识去了解基本内容,体会语言特色,把握材料的重、难点,感知文章内在的情感和联系,从而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2.激发兴趣、大胆质疑,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在阅读中,教师能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灵活机动地控制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进行学习,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采取多种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实质,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开启思维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广开言路、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探索知识,拓展思维的空间。

二、利用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利用写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为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内心积蓄的自然宣泄,是表达内心世界对客观世界感受的一种欲望或兴趣,它对训练学生思维帮助很大。还应“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②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首先要科学地安排作文训练,布置一定数量的散文和诗歌写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利用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在作文评改时,教师评阅的单一方式可变为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作文评改中认真思索,发现优缺点,谈出自己的见解。由于学生的写作水平、认识能力、鉴赏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评改作文时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存在不同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应给予鼓励,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从而使作文教学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利用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钱学森曾说过:“灵感的孕育也有一个过程,只不过不在意识范围之内,而在意识之外,在潜意识里,当酝酿成熟,却突然沟通,涌现于意识,成为灵感。”现在大脑科学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对灵感思维的上述认识,给我们的教学尤其作文教学带来颇多的启迪。如果说灵感是一种普遍的思维形式,那么它同样存在于学生的作文活动之中。如果说灵感是一种有规律特点可循的思维形式,那么能不能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感思维,又通过灵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回答是肯定的,作文是学生最有创造性也最需要直接综合把握的活动之一,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作文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来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教师应十分珍惜和敏锐捕捉学生作文中迸发的灵感思维火花,使之得到肯定、发挥和强化。学生的灵感思维火花,可能见于局面,也可能见于口头;可能见于全篇,也可能见于文章的一个方面、一段语句。但不管见于何种形式,不管是大还是小,都具有创造性,都值得珍惜。这种火花,突如其来,稍纵即逝,因而教师无论是在作文教学指导中,还是在作文评改中,都应有高度的敏感,及时捕捉,热情肯定。有时这种火花可能和谬误以致荒唐一起迸射,这就需要教师细心发现,善于引导,并沙里淘金,去伪存真,让真金放光。如果简单的否定,轻率的忽视,都会导致学生大脑中冒出的灵感思维火花熄灭,都会有损于学生的创造自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师应积极有效地将思维训练贯穿于各项具体的语文活动中,并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我相信,只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坚持不懈地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放飞学生的思维,学生一定会孕育思维的蓓蕾,开出思维之花,结出思维之果。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M].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简爱读书笔记作文1000字下一篇:班级辅导者会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