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评估法律文本

2024-08-13

艺术品评估法律文本(共4篇)

篇1:艺术品评估法律文本

资信评估业务协议

甲方:

乙方:浙江信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为了促进“信用绍兴”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更好地取得金融机构和有关单位的协作、支持,双方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委托乙方开展2010的企业资信评估业务,同时委托乙方到有关金融机构咨询信贷情况。

二、甲方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

三、甲方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及时为乙方提供资信评估业务所要求的以下资料:

1、《组织机构代码证》正本复印件;经2010年检合格的《营业执照》正本复印件;企业原信用等级证书复印件; 法定代表人的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投资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正本复印件或出资人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2008、2009和10的会计报表,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必须提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2010审计报告;

2、企业主要领导成员学历证书和技术职称证书复印件;

3、2010年或2011年企业财产投保单复印件;

4、2009或2010改制、增资扩股(须附验资报告)及更名情况说明和批准文件;

5、企业2010工作总结和2011工作计划;

6、企业产品技术及质量认证书复印件;企业资质证书、从业许可证(专营证)、工商行政部门颁发的“重合同、守信用”等荣誉证书复印件。其他能证明企业资信状况和体现管理素质的有关证书资料复印件。

四、乙方在审核甲方提供资料的基础上,评估出企业资信等级,并对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五、企业名称及其资信等级将在媒体上公告。

六、甲方按收取标准支付评级费。

七、评审后乙方向甲方颁发资信等级证书。如甲方对所评定的资信等级有异议,在得知评估结论15日内提出复评要求,并提供必要的补充资料。

八、如一方违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九、本协议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章):乙方:浙江信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0575-88377487

2011年月日2011年月日

篇2:艺术品评估法律文本

关键词:法律翻译,求同型近义词,求异型近义词,特殊法律词汇

一、前言

《法律——英国政治中的理论与实践》是西方法治基础理论研究的代表性作品。作者杰里米·沃尔德伦是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 是与富勒 (Lon L.Fuller) 、庞德 (Roscoe Pound) 、罗尔斯 (John Rawls) 、德沃金 (Ronald Dworkin) 等英美法理学大家齐名的杰出法哲学家。该书主要通过将法律理论与英国政治的现实问题相联系, 阐明法律理论不仅是枯燥的概念研究, 而且具有一定生命力, 因为平息很多政治争论都离不开法律哲学。该书最新版本出版于2005年。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 将这一作品译介到中国对我国法治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8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 (David Hume) 说:“法与法律制度是种纯粹的语言形式。法的世界肇始于语言, 法律是通过词语订立和公布的。法律行为和法律规定也都涉及言辞思考和公开的表述和论辩, 法律语言与概论的运用, 法律文本与事实相关的描述与诠释, 立法者与司法者基于法律文书的相互沟通, 法律语境的判断等, 都离不开语言的分析。”法律离不开语言, 法律翻译是法律在语际间的交换, 而词义辨析是语言研究绕不开的问题, 因此法律翻译应注重词义辨析。

二、译例分析

笔者将用以下的例子说明法律文本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法律专有名词的翻译、普通词汇的特殊法律含义以及求同求异型同义词的翻译。

(一) 法律专有名词

翻译法律专有名词时, 译者应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文献资源等, 在系统全面了解掌握了专有名词中的深刻内涵后, 方可着手翻译。译者若是望文生义或字对字词对词的简单对应, 读者将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或是张冠李戴破坏了法律翻译的最基本要求——精确性。

例1:Highbury magistrates

海布里是地名, 是英国伊斯林顿伦敦自治市的一个区。magistrates最基本的意思是法官, 前文如是说“When Pedro appeared before the Highbury magistrates…”, appear before有出庭的意思, 译者开始想当然以为出庭的话肯定是在海布里地方法院, 于是猜想magistrates或许可以换译成法院。

查阅《元照英美法词典》, 发现其对magistrates有一种解释是“治安法官;基层司法官员”。一般指具有有限管辖权的、地方性的初级法官。在英国, 通常称治安法官, 为对刑事或准刑事案件具有简易裁判权[summary jurisdiction]的司法官员, 一般包括两类:一是荣誉治安法官[honorary magistrate], 由太平绅士[justices of the peace]组成;一是领薪治安法官[stipendiary magistrate], 通常被任命于人口较多的地区履行职责, 其权限比普通的太平绅士要宽。在英国, magistrate还常用于这些词组中, 如police magistrate, metropolitan magistrate, magistrates'courts, resident magistrate (用于爱尔兰) 等。

根据以上资料介绍, 译者可以确定正确译法应为“海布里治安法官”。而整句话应为“佩德罗出庭接受海布里 (Highbury) 治安法官 (magistrates) 审理……”。

例2:High Court

High Court在汉语表达中有“高级法院、最高法院、高等法院”三种译法。本译文语境中事发地点是伦敦, 因此应查阅资料确定英国法律英语中对high court的统一译法。

通过查阅文献, 译者发现英国高等法院 (High Court of Justice, England) 是英国最高法院两个组成部分之一。根据1873年《审判实施法》之规定而设立。此前英国没有单一的高等法院, 仅有众多独立的法庭。根据1971年《法院法》 (1972年起生效) , 高等法院分设御座法庭、大法官法庭和家事法庭三个法庭, 每个法庭又分设属法院和专门法院。高等法院通常在伦敦开庭, 其所属各庭的法官也到其他城市巡回审判。而英国最高法院 (Supreme Court of Justice, England) 由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组成的英国高等司法机构。根据1873年《审判事实法》之规定而设立。最高法院在司法系统中的地位不是最高一级, 其上还有行使最高司法权的上议院——是民事、刑事案件的最终上诉机关。和郡法院一样, 它是初审民事法院, 就法律问题受理治安法院和郡法院的上诉案件。1971年英国颁布《法院法》 (1972年起生效) 后, 最高法院的名称已被取消, 分成两套法院系统。民事法院系统最低为郡法院, 上为高等法院及其巡回法庭, 再上为上诉法院的民事庭;刑事法院系统最低为治安法院, 上为刑事法院, 再上为上诉法院刑事庭。两套系统的最终审级是英国上议院。

准确系统地理解了“英国高等法院”和“英国最高法院”两个法律概念以后, 译者就能确定High Court的准确译法了, 即“高等法院”, 而非“最高法院”。

(二) 普通词汇的特殊法律含义

有些词汇对法律专业者或从事法律工作者与对普通读者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 我们可以称之为具有普通词形态而无普通词意义的法律词汇。在翻译时, 译者需要保持警惕, 不能想当然地将这些词汇理解成日常的意思, 而是要在多次查阅相关资料后选用最恰当的词汇表达。

例1:technicality

该词字面上有两大类意思:一是技术性, 而是专门性。《柯林斯英汉汉英双解大词典》: (尤指法律的) 技术性细则。例句:The earlier verdict was overturned on a legal technical. (较早的裁决因法律上的一项技术性细则而遭到推翻。) 《21世纪大英汉词典》:1.技术性, 专门性;2.技术细节, 专门性事项;3.法律根据。维基百科对technicality没有专门解释, 而对legal technicality有这样的解释:The term legal technicality is a casual or colloquial phrase referring to a technical aspect of law.The phrase is not a term of art in the law;it has no exact meaning, nor does it have a legal definition.It implies that strict adherence to the letter of the law has prevented the spirit of the law from being enforced.而《元照英美法词典》中尚未收录这个词, 或许可推测该词比较新, 也或者是不仅被应用于法律领域, 还被用于其他领域。

根据上文, 译者可以总结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 本文作者认为案例中主人公佩德罗是钻了法律条文的空子 (即警察在依法逮捕可疑人员时须口头上告知当事人其被捕的事实及原因) 才免于受罚。因此, technicality可译为“技术性细节”, 但译者认为在法律文本中technicality具有特殊法律意义, 如果译成“技术性条款”更佳。

例2:determination

determination的普通意义是决心, 但法律上也有判决、裁定、中止的意思。根据上下文, “该案例涉及了要求警察尽量像普通公民一样服从于法律基本规则的判决 (或决心) ”。该句子的主干结构是”该案例涉及了判决 (或决心) ”。很明显, 这里determination是“判决”之意, 而非“决心”。

译者在翻译时不能只局限于词语或词组平时常用的意义, 因为有时经常使用的普通词并不表示普通意义, 而有法律方面特定的含义。

(三) 求同、求异型近义词

“求同型近义词”, 目的是为了使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不被曲解。对此类词的处理较为容易, 只要取其相同的含义即可, 如null and void, terms and regulations, provisions and stipulations分别译为“无效、条款、规定”。然而, 多数近义词并列使用则是为了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别意义, 可将其归类为“求异型近义词”, 其目的是使原文意思表达更加完整、准确, 如obligation and liability, interpretation and construction可分别译为“义务和责任、理解和解释”。

例1:conviction and sentence

整句话是这样的, “首席大法官莱恩 (Lane) 推翻了佩德罗的conviction and sentence。”译者初步判断, conviction和sentence明显是近义词, conviction侧重于“定罪”的“罪”, 而“sentence”侧重于最后的判决, 因此conviction and sentence在这里是为了求异。再根据上文提到的“佩德罗出庭接受海布里 (Highbury) 治安法官 (magistrates) 审理, 被判有罪并处以50英镑罚金”, 译者可以一一对应, 将conviction对应“被判有罪”, 而sentence其实对应“处以50英镑罚金”, 所以, 将conviction and sentence判断为求异同义词又多了一份依据。

例2:arrest or detention

整个语境是这样的, “...physical detention is or is not regarded by that officer as a formal arrest or detention.”其中, arrest和detention是近义词, 但略微有些差异, arrest通常译为“逮捕”, detention通常译为“拘留”。拘留与逮捕的区别不大, 因为即使警察组织某人的行动以限制其人身自由的方式只有几分钟的时间, 在有些理论家的观点中, 这种行为也构成逮捕, 但大多数人和法官则认为如果警察的行为适当, 那么进行有效的街上的盘查并非逮捕。

因此, 在这里arrest or detention更准确的译法是“逮捕或拘留”。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 译员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决策。表面看来, 法律语言束缚译员, 使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其实不然。法律语言准确但不乏弹性, 译员还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法律译员所面对的是两种法系和语言体系的挑战, 要解决这些矛盾和差异, 有时须充分发挥创造性, 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寻求切入点, 或是在译语中创造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这种创新并非自作主张, 而是根据交流需要主动采取某些策略, 在囿于法律、语言、文化等因素构成的框架内积极而有限地进行创造。

结语

本文结合杰里米·沃尔德伦《法律》一书的翻译实践, 归纳了法律文本翻译中三类词汇特征, 并作了相应的词义辨析。通过此种归纳, 笔者认为法律文本翻译中应当特别注意这三类词汇的辨析。法律文本的类型多样, 本文采用了专业性和学术性更强的法律 (法哲学) 学术专著, 意在强调跨学科、学术性强的翻译实践中译者翻译所应当着重的内容。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译者与作者之间的“理解-解释”活动。理解的对象是文本, 解释的受众是读者。法律文本翻译亦复如是。正是通过这种不断的“理解-解释”活动, 翻译尤其是法律翻译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桥梁才被不断凸显出来。

参考文献

[1]马莉.法律语言翻译的文化制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2][爱尔兰]杰里米·沃尔德伦.法律:七堂法治通识课[M].季筏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3]Jeremy Waldron.The Law (Theory and Practice in British Politics) .Routledge, 2005.

[4]李克兴, 张新红.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篇3:英译法律文本名词化研究

关键词 CTEPL 名词化 语料库

20世纪初,语言学家便开始关注名词化。Jesperson①研究了名词化的构成及功能。Halliday②认为名词化是实现语法隐喻最强大的手段之一。此类研究有的从成因角度,有的从构成及功能视角,范围从科技扩展到外贸、法律等。值得一提的是,名词化易被误解成动词或形容词转化派生为名词。事实上名词化不仅包括动词和形容词,还包括短语和小句。戴维③把名词化定义为“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从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本文自建语料库CTEPL,借助Paraconc软件研究法律英译文本的名词化特征,旨在为法律翻译及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1 名词化分类

众多学者曾就名词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类,或从词汇层面,或从句法层面。笔者考察CTEPL发现,法律文体尤其是法律法规由于其客观严谨等特征,形容词或副词的名词化较少见,大多为动词、短语及小句的名词化。本文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对名词化作出如下分类:

1.1 动词名词化

动词名词化即汉语动词或短语转化为英语名词或短语。动词名词化又因其结构不同分为以下几类:

(1)汉语动词转化为英语名词或动名词。转化后其词缀包括“-ence”“-ion”、“-ing”等,如“现存(presence)”、“授权(authorization)”。这类名词化中有的是汉语动词转换成英语名词,有的则变为动名词,如“保留(banking)”。

(2)汉语动词转化为英语名词后,译者为其新增了动词,构成动词短语。如“模拟(perform simulation)”,译者为其增加了动词“perform”。

(3)汉语动词转化为英语介宾短语,即“名词+ of”,如“实施(implementation of)”“许可(permission of)”。此类名词化在CTEPL中大量出现。

1.2 动词短语名词化

(1)汉语“动词+名词”转化为英语“名词+介词+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如“收购旧车(purchase of older vehicles)”,动词“收购”被名词化了。

(2)汉语动词短语转化为英语“介词+名词”,如:“经认可(after authorization)”。

1.3 其它词类名词化

汉语其它词类转换为英语连词短语,如“因……(as a result of)”“除……之外(with the exception of)”等,译者用其来代替“because”、“except”等。

1.4 小句名词化

汉语句子多以动词为中心,且多小句,重点内容常置句末;而英语以名词为中心,关键信息常置句首以示突出强调。考察CTEPL发现,汉语中诸多小句被压缩为名词化短语并作英语句子的新成分,使其变得简洁,重点信息一目了然。以下例句均摘自CTEPL:

①本法未规定者,适用其他法律之规定。(17字)

译句:The regulations of other laws shall apply to those matters not regulated by this Act.(15字)

汉语第一小句本身含主谓宾,英译后其宾语变为整个英语句的宾语;第二小句“其它法律之规定”本为“适用”的宾语,英译时升级为整个句子的主语,实现级差转移,把重要信息置句首以示突出强调,句子结构也更紧凑。

②既存之固定污染源因采行防制措施致实际削减量较指定为多者,其差额经当地主管机关认可后,得保留、抵换或交易。(52字)

译句:Those existing stationary pollution sources that, as a result of the adoption of control measures, achieve actual emissions reduction quantities greater than designated reduction quantities may bank, offset or trade the difference after authorization by the local competent authority)。(41字)

“因采行防制措施”本为原因状语从句,动词“采行”被名词化为“the adoption of”,成为由“as a result of”引导的插入语;第二分句“经……认可”本为时间状语,英译时压缩为“after authorization by”并置于句末,而“may bank, offset or trade…”才是句子真正的谓语和宾语,其它动词被名词化后减少了英语谓语动词的数量,突出重要信息,句子结构更为紧凑。

2 定量研究

利用Paraconc软件检索发现,在容量超过15万字的CTEPL中,“the”占库容的2.62%,其次“of”占1.53%。这两个看似普通的词,却在名词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上节中指出,汉语中动词、短语或其它词类英译时被名词化为介宾短语“the+名词+of”,可见其重要性。实词中“shall”居首,占0.75%。用Paraconc检索还得出,动词名词化这一类中仅以“-ion”结尾且涉及名词化的词比例达1.59%,超过了频数居第二的“of”;仅仅是单个动词名词化这一类,其总频数达4.13%,大大超过频数第一的“the”。由此可见,CTEPL中大量存在名词化现象。

3 名词化的功能

(1)专业性。名词化过程使语法结构变复杂,这种高度隐喻化的语篇“将专家与外行区分开来”。④(2)客观公正性。名词化把大量动词和小句压缩转化为名词或词组,这种去动词化和去主观性的特征可规避法律制定者的主观意图,使其客观公正。(3)简洁性。名词化过程减少了谓语动词的使用,使句子更加简洁紧凑。(4) 正式性。名词化后单词和句子长度都有所增加,词汇和语法结构变复杂,把专家与外行区别开来的同时,也使其显得更加正式。其它语类如儿童文学等,其名词化则不如法律文本典型。

4 结语

篇4:法律文本中shall的翻译

【关键词】shall 情态动词 法律英语 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37-02

一、引言

法律英语是一种具有法律专业技术特征的行业语言,与普通英语相比,在句法结构和用词等方面,法律英语都有其自身特点。大量使用情态动词是法律英语最明显的特征之一[1]。根据一些学者[2]基于法律英语语料库的研究,许多法律文本中大量出现情态动词,而在所有情态动词中,shall的使用频率最高,故可将shall称作法律英语中最重要的情态动词之一。

对法律文本中的情态动词尤其是shall的准确翻译在翻译界一直是一个难点[3][4]。在对英文法律文本的翻译中,尚无一个完全对等的词汇能准确地翻译出shall要表达的具体含义[5]。在法律英语中shall的作用和所表达的意义不局限于单一一种,因此在将其翻译成中文时,至今尚无确定译法,也还缺乏系统的论述[6]。

基于以上所阐释的情态动词shall在法律英语中使用频率高及翻译难度大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正确理解、翻译法律英语中的情态动词shall,运用归纳法总结不同语境中shall所表达的不同含义,还试图结合适当的法律文本实例提出一些翻译策略。

二、shall的翻译处理方法

1.法律英语中的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是语气词,用于行为动词前,表示说话人对这一状态或动作的看法和主观设想。在法律英语中,法律的授权、禁止和强制等意思常需借助情态动词来进行表达[7]。法律语言具有规定性和强制性,其中的情态动词主要表述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以及权利和义务的程度、范围[8],与普通英语中情态动词表达的含义有所不同。法律文本中,情态动词表示的含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必须严格遵照执行;不具强制性,应在一定条件下执行;表示推荐;提出建议、希望以及表达可能性等[1][2]。由于情态动词的主观性和所表示语气的多样性,其语义自然具有不确切性。而这种不确定性使从事法律英语翻译的译者、教师和学生难于把握情态动词的理解与翻译,给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困扰。

2. Shall在法律英语中的翻译

作为法律英语中核心的情态动词之一,shall在法律文本中使用范围较广、使用频率较高,根据《布莱克法律词典》第八版[9]对shall的释义,其意义如下:①Has a duty to; more broadly, is required to. ②Should. ③May, when a negative word such as not or no precedes shall, the word shall often means may. What is being negated is permission, not a requirement. ④Will. ⑤Is entitled to. Only sense 1 is acceptable under strict standards of drafting. 从以上释义可以看出,在严格意义的法律起草中,只有shall的第一层表示“命令”的意义是被公认接受的。另根据《朗文法律词典》第六版[10]对shall的释义“When used in drafting, the word suggests an imperative, a command”可以看出,该词典同样认为在法律起草中,shall表示“强制性”、“命令”。

根据以上权威法律词对shall的专业释义,并基于对国内外多部宪法及法律法规中shall的使用和翻译的研究,本文将shall的运用及翻译方法归纳为以下三大类:

(1)shall翻译为“应”、“应当”、“应该”、“须”或“必须”等,表示“权利”、“责任”、“义务”和“命令”的法律含义,带有指示性和强制性。

1)当以强烈语气规定当事人强制履行的义务或表达命令时,shall的对应翻译为“须”、“必须”等。

例1 原文: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出或者罢免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上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11]

译文:Local peoples congresses at and above the county level elect, and have the power to recall, presidents of peoples courts and chief procurators of peoples procuratorates at the corresponding level. The election or recall of chief procurators of peoples procuratorates shall be reported to the chief procurators of 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s at the next higher level for submission to the standing committees of the peoples congresses at the corresponding level for approval.endprint

例2 原文:驻军人员除须遵守全国性的法律外,还须遵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12]

译文:In addition to abiding by national laws, members of the garrison shall abide by the laws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这两处法律条例均规定当事人所必须遵守的法律义务,强制语气较为强烈,因而shall对应的翻译为“须”。

2)当shall规定当事人的法律义务、受法律保护的权利等,且语气较为缓和时,shall的对应翻译通常为“应”、“应当”或“应该”等。

例3 原文: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13]

译文:An enterprise shall allocate funds for their workers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the State, in order to carry out vocational skill training and continued education among the workers.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了企业在职业培训中承担的法定义务,此处对义务的规定命令语气稍缓和,故可将对应的shall译作“应当”。

例4 原文:In suits at common law, where the value in controversy shall exceed twenty dollars, the right of trial by jury shall be preserved, and no fact tried by a jury, shall be otherwise reexamined in any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an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the common law.[14]

译文:在习惯法的诉讼中,其争执价额超过二十美元,由陪审团审判的权利应受到保护。由陪审团裁决的事实,合众国的任何法院除非按照习惯法规则,不得重新审查。

本修正案明确规定了陪审团一方的权利受到美国宪法保护,第二个shall表达了此种法律含义,其中文译本将此shall译作“应”。

(2)shall不译,包括三种情况:

1)在具有较长实效性的法律条文例如宪法等中,shall不译。统治者们期待公民将其制定的法律视为亘古不变的真理并不加时限地予以遵守。因此,即使不出现“应该”、“必须”等情态动词,一些法律条文仍具有强制性、命令性,对公民起到制约作用。通常,这些法律文本为一个国家的根本性法律,例如:

例5 原文: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11]

译文:The regulations on the exercise of autonomy and other separate regulations of autonomous regions shall be submitted to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for approval before they go into effect. Those of autonomous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shall be submitted to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eoples congresses of provinces or autonomous regions for approval before they go into effect, and they shall be reported to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for the record.

例6 原文:All legislative powers herein granted shall be vested in a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shall consist of a Senate and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15]

译文: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

在这两部宪法的许多条文中,shall都采用不翻译的处理办法。

2)表示决心、肯定、强调,起修饰作用,强调法律的崇高、庄严性,不译。如学者Frederick Bowers所述,“shall”被当作是具有法律权威特征的一种象征[1]。例如:

例7 原文:It shall be unlawful for any Federal, State or local government agency to deny to any individual any right, benefit, or privilege provided by law.[16]

译文:任何联邦、州或当地政府机构否认法律赋予任何人的任何权利、权益等都是违法的。endprint

在该处,shall无任何明确表示义务的含义,而更多的是表修饰的成分。它能体现出某种崇高、庄严的意味,从而将某条法律或条款赋以权威感。

3) 跟在shall之后的动词本身能表达权利、义务或责任,或主句的基本结构为“shall+be+predicative”时,不翻译。例如:

例8 原文: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12]

译文: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 foreign affairs relating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本法条英译本中“Shall+be+responsible”这一语法结构中shall不翻译,中文条文中该结构仅表达表语“负责”之意。

例9 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12]

译文: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shall protect the right of private ownership of property in accordance with law.

本法条英译本中shall之后跟“protect”这一实意动词,该词本身能够明确表达香港特别行政区保护的义务及责任,因此无需将对应的shall译成中文。

(3)情态动词“shall”的否定形式“shall not”,常被译作“不得”。例如:

例10 原文:……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17]

译文:…provided that the amount shall not exceed the likely loss resulting from the breach which was foreseen or should have been foreseen by the breaching party at the time of conclusion of the contract.

“shall not”的翻译较固定,常译作“不得”,该类例子在英文法规里比比皆是。

三、总结

总之,情态动词shall在法律英语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它可以表示法律强制的命令、规定的义务,可以表示法律赋予的权利和自由,此时shall应译作“应”、“应当”、“应该”、“须”或“必须”等;shall也可以仅作为修辞成分出现,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崇高性,此时不译。译者应根据shall所表达的具体含义采用不同的理解方法和翻译策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保证法律语言的精准性。这使得许多法律文本中频繁出现的情态动词shall给译者带来了不少麻烦。陈小全和刘劲松认为,我国法律法规英译文本中存在大量shall的误用或滥用,不利于读者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有损法律语言的规范性,违背了法律起草“表达一致”的原则[18]。目前,英语国家存在一种去shall化的趋势。许多简明英语专家都认为由于shall的误用或滥用,它已经失去了法律文本中情态动词的价值,无法体现更加清晰或精确的作用[19],因此全面禁止shall的使用或许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20]。

在这种去shall化的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中国法律翻译界更应明确法律翻译要求准确性高这一重要特点。因而,在翻译法律文件中的shall时,必须联系上下文,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原文中shall具体表示的含义。如此才能保证译文最大程度地准确表达出法律规定的精神和内容,从而维护法律文件的权威性,构建和谐民主的法治社会。

参考文献:

[1]施蕾. 法律英语中的情态动词 “shall” 及其翻译[J]. 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2): 122-123.

[2]胡丹. 基于法律英语语料库的情态动词的研究[J]. 山东外语教学, 2011, 32(1): 23-27.

[3]李霞. 法律英语翻译中 shall 用法小议[J]. 科教文汇, 2009 (24): 175-175.

[4]江前良. 涉外经济合同范本[M]. 北京:北京法律出版, 1996.

[5]许加庆. 法律英语文本中情态动词 shall 的用法及翻译[J]. 学理论, 2009 (11): 189-190.

[6]李克兴. 英语法律文本中主要情态动词的作用及其翻译[J]. 中国翻译, 2008, 28(6): 54-60.

[7]李剑波, 钟夏. 法律英语中情态动词 Shall 和 May 的翻译[J]. 美中外语, 2007, 4(6): 39-43.

[8]宋雷, 张绍全. 英汉对比法律语言学: 法律英语翻译进阶[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9]Garner B A, Black H C. Black's law dictionary(8nd ed.) [M]. St. Paul, MN: Thomson/West, 2004.

[10]Curzon L B, Richards P. The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w(6nd ed.) [M]. Pearson Education, 2002.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英文对照)[EB/OL]. http://www.law-lib.com/lawhtm/1982/2530.htm.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EB/OL]. http://www.cpd.com.cn/gb/flfg/2003-04/11/content_1787.htm.endprint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四十七条) [EB/OL]. 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yingyu/yingwenfagui/jx2014081914105966472685.shtml.

[14]《美国宪法第七修正案》[EB/OL].http://www.lvshionline.com/wenda/9963.html.

[15]《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EB/OL].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WNa7oOQEPDhAAI1PxrGy93clmUpoEOObOMBT5Hww3_Y-ckmT2Z_ojWRffMJgBgWhitkd7WHXCoeKG38YTcFZxsKgRL_1ykqdfHQTVER4t4_.

[16]《隐私法案》(Privacy Act of 1974)(第七章)[EB/OL]. http://www.baike.com/wiki/%E3%80%8A%E9%9A%90%E7%A7%81%E6%B3%95%E6%A1%88%E3%80%8B.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中英文对照)[EB/OL].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aTq6cI7Gfe79ywVl2Va1c3L4F2X5P-nY5Es_Khp_MTsCT_PGOOENvq6wMEPloeQnrDkibtooVtwc0xyew-hjESR_fzIvnh5dwxqtridNxjq.

[18]陈小全, 刘劲松. 法律文本中 shall 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 中国翻译, 2011, 32(3): 63-67.

[19]Asprey M M. Shall must go[J]. Scribes J. Leg. Writing, 1992, 3: 79.

[20]Garner, A. Bryan. A Dictionary of Modern Legal Usage (2nd ed.) [M]. New York: Oxford UP, 1995/2003.

上一篇:竞聘面试的8分钟陈述下一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