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反思教学

2024-08-09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反思教学(共10篇)

篇1: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反思教学

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反思教学

【摘要】 解题教学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数学课上几乎每节课都涉及到解题教学,对数学概念、定理、公理、法则等的考查也是落实到解题上,而解题反思是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根据数学解题教学现状和教学实践表明,引导反思是必要和可行的。那么,在我们摒弃了“题海”战术,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教学时,就更应该注意解题教学的艺术,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 高中数学;解题教学;反思能力;思维发展 1 数学反思的基本内涵

“顾名思义”,“思”是指“心”上有块“田”,那么,“反思”就是指“田上有颗“心”。不断地“反思”就是指在“心田”上长出更多的“心”。这样,“心心之火就会燃为燎原之势,创新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地创“心”(反思)。

“扪心自问”、“反求诸己”,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反映了古人的“反思”意识。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波利亚说,“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遗漏了解题中一个重要而且有效的阶段,通过回顾完整的解答,重新斟酌、审查结果及导致结果的途径,他们能够巩固知识,并培养他们的解题能力”。曹才翰先生认为“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这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则把“反思”这一教学理念提到了应有的高度:“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评价应关注学生能否不断反思自己的数学学习过程,并改进学习方法”。标准的这一提出,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有学后反思的意识及能力。而这恰是我们所要提倡和引导的。

解题反思能力是对解题活动的反思,主要包括对题意理解的反思、试题涉及知识点的反思、解题思路形成的反思、解题规律的反思、解题结果表述的反思及解题失误的反思。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迁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2 培养解题反思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如何解数学题,教会学生“数学地思维”。学数学,就要解数学题,数学解题学习对学生巩固知识、培养素质、发展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并非通过传授获得的,而是通过培养而逐步发展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认为在要求学生解题时,应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发现规律,不断鼓励学生对讲评内容,尤其是自己出错的知识点进行“二次思维”。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印象,避免重蹈覆辙。因此,学生在解题中要具备反思的能力和养成反思的习惯,经常进行自我诊断和反思,引导学生反思是有效提高解题效率的重要措施。3 培养解题反思能力的途径

目前数学教学最薄弱的正是数学的反思性学习这一环节,而它又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最要的环节,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高中生必须要经过多次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即坚持反思性数学学习,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笔者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觉得有以下途径可以实施反思。

3.1尝试错误,反思纠正

现代心理学表明: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是紧密相连的。笔者在平时的解题教学过程中,采用正误对比,设置陷阱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让他们自己发现暴露出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去反思问题的根源,看清问题的实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122232n2lim3nn案例1:试计算:

同学甲:先除下来,再拆成和的形式就行了。

即:原式=nlim123limn+n2lim3n+n2n2n3=0+0+0=0 这一回答并没有引起任何争议,大家表现的很平静,问题似乎圆满的完成了,平静的湖面没有泛起一点涟漪,此时,我突然提出“既然甲同学先除再求和,要是先求和再除,结果一样吗?”看到同学一个个很狐疑,很快同学乙回答道: 原式=nlim1n(n1)(2n1)11116(1)(2)lim3nnn=3 =n6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发现上述两个同学的解法中,甲同学用的是“和的极限等于极限的和”的运算法则,而乙同学是对已知数列进行求和再求极限,似乎都没什么问题,但结果不同,说明两种解法中至少有一种解法是错误的,这一对比势必引起学生的好奇,反思,认识上产生了巨大落差,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后,很自然地探寻得出法则的实质。3.2 挖掘内涵,反思发现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挖掘题目内涵找出新问题。案例2:[数列例题]一个等差数列的第6项是5,第3项和第8项的和也是5,求这个等差数列前9项的和? 此题要学生解出答案并不难,若仅仅解出答案,则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我在讲评时,点击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反思。

师:“这里的数字5重要吗?”,“S9=0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经过思考,学生甲:“5”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阿a6=a3+a8”,S9=0根本原因是a5=0.于是学生联想到等差数列的性质,有如下巧解: 因

a6a3a8a5a6, 得a50

所以S9(a1a9)99a502.师:“能推广吗?”

很快地,不少学生便独立地给出了下面的简单推广:

an为等差数列,若anamap则S2(mnp)10m,n,pN.,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横向的反思, 再问:“等比数列有类似的结论吗?”基础好一点的m,n,pN ,则aaaaTp学生便能得出: n为等比数列,n为其前n的积,若nmT2(mnp)11.通过以上教学,由特殊到一般,由等差数列到等比数列,由单一到综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交叉、汇合,提供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素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3.3 展示常规,反思本质

在平时解题教学中,对例题,习题,作业的学习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展示通性,通法,从建构学的角度可以使学生做一个题,明白一类题,抓住一串题,培养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目的.案例3:(1)设点A,B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BM相交于点M,且4它们的斜率之积是9,求点M的轨迹方程。(2)设点A,B的坐标分别为(-5,0),(5,0)。直线AM,BM相交于点M,且它们的斜率之4积是9,求点M的轨迹方程。

学生很容易求出轨迹方程,若教师点评到此为止,则失去了课本两题的典型性和示范性,其实老师可将本例加以改造,展示试题通性、通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改为1::动点M到两点A(a,0)和B(-a,0)连线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k(k0), 求动点M的轨迹? 解:设动点M的坐标为(x,y),则

KAMyyy2KBMk2xa,xa所以xa2 即x2y21a2ka2(xa)有:

①当k<-1时, 点M的轨迹为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且以AB为其短轴(A,B两点除外,下同不予重复)

②当k=-1时, 点M的轨迹为以AB为直径的圆

③当-10时 , 点M 的轨迹为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且以AB为其实轴

改为2::动点M到两点A(0,a)和B(0,-a),(a>0)的连线斜率的乘积为定值k(k0), 求点M的轨迹? 改为3::动点M到两点A(m,t)和B(n,t)的连线斜率的乘积为定值k(k0), 求点M的轨迹? 通过对习题的归类、改造,揭示两题的本质,展示通性、通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螺旋式上升。这样的反思有助于思维合理化、精确化、概括化。3.4 设计变式,反思归纳

变式思维的认识依据是事物间有相似性,进行变式的训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能使学生抓住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总结,激发学习动力。

解题教学中若能改变原题的结构或其他方面,往往可使一题变一串,有利于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提高应变能力,防止定势思维的负面影响,并要思考与该题同类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其解法,找出解答这一类题的技巧和方法。解题后要把解题中所联系到的基础知识与各知识有机地“串联”成知识线,“并联”成知识网,有利于提高分析和归纳的思维能力。

案例4:某射手每次射击击中目标的概率是0.8,求这名射手在10次射击中,恰好8次击中目标的概率?

分析: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使学生处理这类独立重复试验问题不进入程式化硬套公式,我进行以下变式教学,引起学生反思,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有更细更好的理解。

变一:某射手每次射击击中目标的概率是0.8,求此人射击6次中3次命中且恰有2次连续命中目标的概率?

变二:某射手每次射击击中目标的概率是0.8,求此人射击6次中3次命中且不连续命中目标的概率?

分析:这是附带条件的独立重复试验问题,三题比较,反思本质,总结独立重复试验概率公式P(n=k)中,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恰好发生哪k次呢?它有几种可能的情况,由以上变式,使学生能通过反思,理解,在解决这类概率问题时,要注意k次有无限制条件,切忌硬套公式。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变式题组,可以通过反思,进行分析归纳汇总,有哪些同类型的问题?常见的有哪些形式?应分别采用哪些不同的处理方法?注意的关键点又是什么? 3.5引导多解,反思角度

我们在提问、举例、讲评数学问题时,要倡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训练,并根据所教对象和内容的特点,精心创设一个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由浅入深、多层次、多变化的问题情境,启发探索,诱导反思,养成多角度分析数学问题的习惯。

案例5: 当x=1时,二次函数f(x)有最小值1;若把f(x)的图象向下移动3个单位,此时函数的图象与x轴相交,并截得x轴上一段线段长为4个单位;求函数f(x)的解析式。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图象移动前后所对应的两个函数f(x)、g(x)之间的关系为f(x)=g(x)+3。其次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函数g(x)所满足的三个条件,并从中探索解题的方法。

方法一,如果三个条件理解为图象过三点(1,-2),(-1,0),(3,0),由y=g(x)=ax2+bx+c,求出a,b,c;

方法二,如果理解为图象是抛物线,其顶点是(1,-2),且过点(-1,0),由y=g(x)=a(x-1)2-2,求出a。

方法三,如果理解为方程g(x)=0的两个根为-1,3,且函数y=g(x)的图像过点(1,-2),由y=g(x)=a(x+1)(x-3),求出a。最后可解得f(x)=0.5x2-x+1.5。

从二次函数g(x)解析式的三种形式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待定系数法这一数学方法,而不停留在单纯的解题上。

在解题训练时要求学生不能仅满足于一种解法,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其他解法。通过讨论与交流,从中鉴别各种方法的作用与最佳方法,并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解题的核心问题与共同本质。我有时宁可让学生少做些题,但要求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方法做好某些题。

通过此法,教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变异。3.6 鼓励质疑, 反思批判

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的程度,是否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我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怀疑的意见,注意引导和启发,提倡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35cosB5,13,求cosC 案例6 :<三角作业>:⊿ABC中,34512sinAcosAcosBsinB5可得5;由13可得13,发现大部分学生如此解:由

sinAcosC进而可求1656cosC65或65。在作业讲评中,先把上述解法拿出来展示,显然大家都认为错了,但不知错在何处? 那好,检验不如计算,用计算器分别验算两组A,B,C的大小,几分钟后,不少同学开始恍然,但还没大悟,既然有增根,非得用计算器,能用估算法来判断吗? 继续讨论,有个别同学开始面露微笑,一学生提出观点:

332BA或A4。44,同理可知52可知:由

3415AcosAcosC4不可能!即5取不到。故只有一解65 由AB知:sinA 通过作业的分析、讨论、讲评,鼓励学生对结论的可靠程度进行怀疑,以严谨的学术观点审视,在独立分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来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取值范围,严密论证了三角函数值取值的可能性。3.7指导小结,反思脉络

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并不等于这个问题思维活动的结束,而是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开始,如果此时停止了这个问题的思维活动,将错过反思的大好良机,只解决了“怎样做?”等问题,而没有解决“是否解中有错?”“为什么这样解?”“还能怎样解?”等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在不失时机的解后反思才能得到解决,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思维过程的再验证、再认识,使自己对数学概念、定理、方法等各个方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极大的提高思维水平。

对数学解题反思可以思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小结:

①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即解题过程中,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题干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能较快地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在解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样改正的?

②对解题方法与技能的反思:即解题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是否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如果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问题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等等。

③题目立意的反思:即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意义?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4 两点说明

1、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要与数学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两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才能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取得好的效果。

2、反思只是手段,而且它的实质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种意义上,反思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到好处才好。同时反思的程度也是以解决问题为标准,也就是说,问题解决了,一次反思相应结束,而且反思的问题应该是经过选择的具有一定意义的问题,而不是缺乏应有价值的问题。

篇2: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反思教学

解题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文/赵英敏

摘 要:反思是对自身思维结果或行为结果的重新认知和检验的过程,是人类得以不断进步的关键。解题反思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的反思不仅是对某道题的事后总结和思考,而且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态度。主要探讨了解题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简单方法。

篇3: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反思教学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培养学生解题反思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 高中学生解题反思的意识不强, 反思的能力也普遍偏低, 而且他们很多时候都不会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 仅仅是以获得正确答案就满足了。面对这种情况,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反思, 从而增强学生对解题过程和结果的反思意识和能力, 促使学生养成对学习过程经常进行反思的好习惯, 习惯一旦养成, 对学生一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笔者认为, 教师在培养学生解题反思能力时, 自身也要做到如下几点:

1. 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

即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有强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解题反思的意识更好地带到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 从而逐渐形成解题反思的意识, 这本身也是教师去引导和培养学生解题反思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2. 创设反思情境, 增强学生解题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授予者, 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一些问题反思的情境, 从而活跃学生的反思活动。同时, 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宜的问题情境以促进学生进行反思, 因为设计的问题太难或者太易都会无法让学生的反思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 教师还要构建一个和谐、信任、民主的课堂师生关系, 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反思活动, 这也更有利于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3. 加强对学生反思活动的监督。

在培养学生解题反思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监督, 这也是培养学生解题反思能力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例如在笔者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就要求学生必须定期就他自己的解题反思过程用日记或者其他形式记录下来。后来的实践结果证明这种方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时的出错率大大降低, 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二、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解题反思能力的提高, 除了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外, 还需要学生自己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整个解题反思过程的核心, 也是提高学生解题反思过程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教师的观念、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 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普遍偏低, 认为数学知识内容是枯燥、乏味的, 从而造成他们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强, 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解题反思能力是一个“疑问——示范——训练——反思”的过程,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 它能够使学生逐渐改变对数学的错误认识, 也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 解题反思能力的提高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是极其有帮助的。在培养学生解题反思能力的过程中, 笔者认为学生自己也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努力:

1. 善于在反思中概括总结。

经常在反思中进行概括总结是学生形成解题反思意识的重要方式, 对构建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也非常有效, 而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是提高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有力保证。

2. 在反思中力求举一反三。

学生进行解题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正确的答案, 而是通过解题能够使自己对某一数学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举一反三的解题过程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学习过程, 它能使学生对某一数学知识能够有更深、更广的认识, 也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 这样学生的解题反思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总之, 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不能只是满足于寻求正确答案, 而要在解题后多进行反思和总结, 从而获得更多的解题经验和教训, 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都是大有帮助的。此外, 教师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解题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根海, 赵菁蕾.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 (4) .

[2]张平.谈高中数学解题后的反思[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 (1) .

[3]俞成刚.对高中数学解题反思的几点看法[J].考试周刊.2009 (41) .

[4]赵宏渊.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反思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1) .

[5]赵开霞.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 (学术教育) .2010 (6) .

篇4: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反思教学

一、题后反思的现状分析

高三一轮复习目前已经开展了一个学期,每个同学都做了大量的练习,但仍普遍存在:“前学后忘,反复犯错”的现象。对这种现状,我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面批面改、查漏补缺,以及优生学情的对比,探究了其根源所在:大部分同学欠缺了一个环节——解题后的反思。许多同学热衷于做大量习题,而不肯在反思上下工夫。对错解认识不足,只停留于表象,认为老师已经订正过了,自己当时就会做了,就算掌握了。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下,目前中学数学反思教学基础非常薄弱,教师追求课堂的高密度,学生埋头做题,讲究的是熟能生巧,教师很少反思教学过程,学生很少反思学习过程,结果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题后反思的意义

解数学题,有时由于审题不确、概念不清、考虑不周或计算出错,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即学生解数学题,不能保证一次性正确和完善。所以解题后,必须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和评价,对结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可是目前许多同学都把完成作业当成是赶任务,结果产生大量谬误。导致不少同学只满足于一知半解,解完了事,不加探索回顾,任其漏洞百出。这种错误思想和做法,像蛀虫一样严重侵蚀着学生的思维品质,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培养题后反思的积极意义及其重要性,必须引起教师在教学中的足够重视。

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途径繁多,但最终却能殊途同归。即使一次性解题合理正确,也未必能保证一次性解题就是最佳思路、最优、最简捷的解法。不能解完题就此罢手,如释重负。应该进一步反思,探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问题,开拓思路、沟通知识、掌握规律、权衡解法优劣,在更高层次更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摸索、总结,使自己的解题能力更胜一筹。

三、题后反思习惯的培养

首先,可以通过行之有效地教学策略和教学措施来培养解题反思习惯。其次,可以通过例题展示思维过程,练习题变式教学,使知识横向类比、纵向类比,使知识融会贯通。也可以通过习题课让学生交流反思体会,不断尝试推陈出新。还要对题意理解、解题思路、表述过程、解题规律、问题结果、数学思想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的反思。让学生体会解题带来的乐趣,享受探究带来的成就感。长此以往,就可以逐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學习习惯。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离不开反思。解题后反思可使所学知识浑然一体,达到知识的再现与重组,使方法最优化。反思是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是使思维升华的重要法宝。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家渠高级中学)

篇5: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反思教学

1高中物理课程分析

高中物理课程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培养学生初级物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客观物理世界规律以及物理抽象理解能力。现行高中物理课程教材以经典物理学基础知识为主,其中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以建立学生物理思维为主要目标。由于初中教学方式与高中教学方式的不同,导致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的学习习惯,加上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之间连贯性不大、逻辑性更强,导致一些原本初中物理学习较好的学生在升入高中后物理成绩一直不高。这是由于高中物理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物理基础思维、灵活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善于总结物理规律。

2.高中物理解题能力培养

了解高中物理特点及其对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物理解题能力是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成绩的基础。针对高中物理教学大纲要求可以明确高中物理解题能力提高培养的主要方向。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要求学生对定理、定律等烂熟于心,方便解题过程中对于定理、定律的应用。其次加强高中物理的归纳总结,对章节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对于相似定律进行有方法的区别,可以促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于各个定理定律的应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反向思维能力,在正解找不到解题方向时,可以从反方向进行反推后,找出正解关键。

2.1高中物理解题思维培养――解题能力提高的基础

由于高中物理课程对于学生物理解题思维要求的提高,使得高中物理课程教学必须从学生物理解题思维培养着手,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高中物理解题思维是对基础物理定律定理的应用,是在对物理基础知识熟悉的基础上,通过正向思维、反向思维、发散思维、隔离思维、整体思维、图像思维等思维方法对题目进行解答的综合各种思维方式的思维。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对各种思维方式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进行讲解,以此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

2.2高中学生物理兴趣培养――解题能力提高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关键,是学生学习物理最好的老师。通过高中物理兴趣培养,可以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通过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使物理理论与日常生活常见事物、情景进行联系,调动学生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物理兴趣有着极大的帮助。通过兴趣的提高与培养,促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2.3高中物理解题能力提高――计算题的解题方式

高中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要通过兴趣培养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在此基础上,通过物理思维方式找出解题方向。无论是力学题、电学题,在进行有一定难度的计算题时,认真审题是解题的关键。通过认真的审题找出题目中给定的各个条件,然后通过不同思维方式,找出解题方向。然后进行画图,通过画图建立直观的物理情景。物理计算题一般采用两种解题方法,解析法和综合法。前者是利用物理公式,一步一步地从已知向未知求解,后者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列出物理方程式求解。在实际做题时,不但要对物理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数学推理能力,通过双方面的作用来提高解题能力。

在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摒弃初中学习过程中罗列公式、生搬硬套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解题步骤与思路的应用,以此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3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分析

许多学生在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中常常会发现上课时对于老师教学的课程能够听懂,但是一旦做题就会发现无从下手。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进行典型题型的联系,不能掌握高中物理题的规律,没有将高中物理基础牢固掌握造成的。针对这样的情况,学生促要从基础理论记忆、做题积累、各章节内容综合以及提高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熟记基本概念、规律以及基础结论,以此保障在解题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有很好的掌握,利于解题方向与关键点的发现。同时在记忆的基础上,要注重日常学习中的`解题积累以及知识点的积累。通过日常解题中对于不同类型题目的解答以及解题过程和总对于知识点的分类整理,促进记忆的加深,加强记忆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并将这些知识与基础共识、定理、定律联系起来,通过有思考性的积累促进解题能力的提高。

高中物理解题能力是将上述多方面知识进行综合的一种体现,将有关内容进行关联。在解题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将整个题目进行分解,按照不同的内容找出解题的突入点,利于题目的解答。在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综合的基础上,要将这些知识实际应用到解题过程中,提高解题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找出题目是力学、热血、光学还是电磁学内容,然后再针对这一内容找出解题的关键。现代高中物理要去学生具有综合的分析解题能力,因此常常在一道题目中会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内容。例如:在电磁学题目中加入力学知识,以电磁学施加给小球一个力,通过这个力使小球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小球撞击另一个小球,使力传导。这样的题目加大首先要求学生对于电磁学基础知识、公式熟练掌握,同时好要求对力学知识的应用有一定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综合各项内容的、需要对基础进行牢固掌握、并具有物理思维的一项长期工作。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通过不断的积累,从简单到复杂的进行联系,以达到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

结论:

现代高中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是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解题中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高中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工作,不仅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同时还需要学生对基础知识、思维等进行自我训练。通过辑思维能力、逆向思考与逆向公式应用等提高解题思维。通过多方面的训练以及积累,促进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牢固掌握高中物理基础,为高等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子欣。高中物理思维培养[J]。高中教学研究,,2.

[2]梁华。高中物理学习方式方法分析[J]。现代教育资讯,,12.

[3]李焱桦。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J]。师范教育,2007,7。

[4]孙德龙。高中物理教学方式方法论[J]。教育信息,2008,5。

篇6: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反思教学

甘肃省正宁县第一中学郭永红745300***

摘要:对于高中阶段而言,数学学科的学习具有一定难度,高中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解题能力方面进行训练时,需要对传统训练方式进行调整,避免通过题海战术等对学生进行训练;变式训练的方法可以对传统解题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改变,并且可以使学生解题训练效果明显提高,为学生减轻压力的同时可以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因此已经被我国广大一线教师广泛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教学;变式训练;研究

若想使学生数学学科的成绩得到提高,需要对学生解题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因此高中教师在以往的解题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然而这种做法不但无法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及精力,基于此,教师将变式训练的方法应用到教学工作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最终使解题教学达到应有效果。

一、变式训练方法

通过对原有题目内容进行形式的改变,为题目添加一些干扰因素等即为变式题目的设置过程,学生在进行解题时需要对无用的干扰信息进行过滤,从而对问题的本质进行了解并加以分析,最终完成对排除干扰信息后的标准题解答,下面将对训练方法方面内容进行分析:

(一)变式训练中对题设不做过多变动,对问题进行调整

教师利用变式训练对学生解题能力进行训练时,可以不对题设内容做过多变动,仅对问题进行调整,例如,教师为学生布置例题中,给出椭圆方程,然后可以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调整:第一,根据椭圆方程这一已知条件,让学生求一个点M与F1及F2两个焦点形成的连线成90度;第二,在椭圆方程这一条件未做改动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改进,将问题改变为:当F1MF2大于90度,M点的横坐标所在的区间为?第二点中问题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第一点的启发,将直角作为参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解题教学时,可以向学生讲授很多解题方法,其中几何法是比较容易掌握且比较简单的一种;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变式训练可以使学生对问题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为解题方面提供更多思路。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延伸,例如在椭圆方程中,将某一

x2y2数值进行调整,但是保证题设的背景未做过多变动,比如将1中的a

ab进行改变,变为n2+1,在原题目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坐标的求解,而在变式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n的取值进行求解;教师对学生进行该题目的解题教学变式训练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对两者解题方法的统一性进行了解和掌握,保持M与两焦点形成的直线成90度即可求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使学生加入到问题的编制过程中,对问题的本质不做改动,仅仅改变设问,并且在题目中增加干扰因素使问题难度系数得到提高,最终完成编写工作,而学生通过参与这一过程也会对变式训练、解题技巧等方面有更好的把握,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二)应用变式训练时将题设与问题都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在上一点中笔者对椭圆相关问题的解题教学进行分析,在保证题设未变的基础上仅对问题进行调整,除上述改动方法外,人们可以对题设进行调整,例如将椭圆变为双曲线,求双曲线上存在一点M,并且M与两焦点形成的直线互成90度角,将问题设置成M点与x轴相距多少?在该类变式训练中,教师在学生原本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及解法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多锻炼,使学生的潜力被充分发挥;通过解题教学中的变式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探究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最终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及学习成绩得到明显提高。

(三)变式训练中在不改变本质的情况下对表达方式进行调整

高中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解题教学时,可以通过变式训练的方式对学生解题能力进行训练,教师可以对题目中的知识背景不做过多变动,对表达方面的文字描述内容进行调整,下面将就这一方面内容进行举例说明:

存在两个已知点A(-5,0)以及B(3,0),如果存在一个移动的点M(x,y)与两个定点形成的AMB维持在90度,那么M点的轨迹方程是什么?

第一种变式:经过A(-5,0)的动态直线与经过B(3,0)动态直线之间形成90度的直角关系,那么垂足M轨迹为?

第二种变式:存在两个已知点A(-5,0)以及B(3,0),如果存在一个移动的点M(x,y)符合MAMB的关系,那么M轨迹为?

学生需要在变式训练中进行思考,看穿变式及原题之间的本质是相同的,仅仅在表达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学生需要将干扰因素进行过滤,了解到以AB作直径的圆即为M点的运行轨迹;在第二个变式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求解,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将知识进行结合,对思维能力方面进行培养,使学生可以利用活跃的思维进行问题的思考;变式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潜力被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最终使学生创新能力有所提高,使解题教学的效果大幅度提升。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数学解题方面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变式训练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解题能力的培养,以变式训练取代原有题海战术可以使学生的压力减小,并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使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本文对变式训练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希望相关教学工作者可以对文中内容进行借鉴,使学生的解题能力、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提高,达到解题教学目标。参考文献:

篇7: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反思教学

教师如何走新课改

肖梅芳(广东省和平县福和高级中学)

一、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高耗低效”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现在的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很大一部分也是在小学就开始补英语,一直到进入大学。这其间将近有十多年的时间,老师教,学生学,课后补,而最终却大都是收效甚微。我就经常听到家长无奈地说:“英语到底要怎么才能学好啊?我们的孩子也认真学了,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请老师补课,可是英语成绩怎么都没有提高呀?”学生也叫苦不迭,他们也花时间了,结果却是单词句型老记不住,英语思维欠缺,考试成绩永远是那么差,没有起色。英语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仅仅有一小部分学生(有些班级甚至只有三四个)能够跟着老师互动,大部分的是到了英语课就是sleepy的状态。即使是考了100多分的,听说能力也极差,几乎也是哑巴英语的效果。就这样,令人汗颜的教学效果!我们高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归咎于小学和初中的英语基础教育不好而继续无动于衷,我们应该反思在教学中存在的误区,然后转换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

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新课改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理念,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可是,只要高考存在,学校就要比成绩,教师就要抓成绩,无法避免应试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在互相听课时也看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们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了。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自主和合作。例如,在我校本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后,然后由某一教师上示范课时,教师也尝试着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可是,我们的学生似乎也不明白自己到底要自主学什么,合作讨论什么。给予他们这样的时间,学生们的合作也不够主动,有些在自己看书,有些则在低头无语,有些在谈论无关的内容。大部分学生还是等待老师的传授、归纳,个别也能在这个时候回答老师的问题。遗憾的是,最多也只是用“Yes”或“No”来表现出课堂的互动。课堂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为主体,学生们没有自主学习和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课堂教学效果依然很差。

2.对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高中英语新课改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我们几乎所有的英语教师仍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对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语法、词汇知识讲解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教学现象很普遍。一方面,不少高中英语教师仍以讲解语法、词汇知识为主,学生听、说、读、写的课内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听不懂,讲不出”。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许多教师只侧重课文内容的分析,未能结合课题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延伸性话题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信息并组织讨论,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运用缺少实践的环境,导致学生不能熟练地运用学过的语言知识以口头形式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因为学习条件有限和学习习惯,我们的学生在完成课文阅读之后,除了完成试卷上的阅读内容之外,几乎没有进行课外拓展性的阅读。这样,他们的英语思维没有得到训练,英语的词汇量也偏少,从而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远远达不到大纲要求的相应水平。这样的教学效果,即使是我们县城高中的高材生与外面的考生相比也是相形见绌。我所教的2009届的一个学生当年英语考分为115分,可算是理想的成绩了。但是,当他进入大学之后的第一次英语考试成绩仅仅57分(100分卷)!接着的英语学习叫苦不迭,因为他的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远远跟不上其他同学。而这样的情况,是我们的许许多多的考生进入大学之后面临的相同的困难。

三、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行为,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县城的普通高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很低。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要想在英语课堂上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那简直是纸上谈兵。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是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从音标、语法、词汇、句型都一一给学生归纳。所以,教师们在讨论到教学内容和进度时都是这样说的“我第三单元已经上完啦!”或者“第四单元我打算用一周的课时上完”。这样的话语无不深刻地反映出教师的主宰地位,也就是说并不是学生学完了某单元内容而是教师上完了。事实上,语言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面对表情冷漠呆滞的、愁眉苦脸的、消极学习的学生,老师应该从所谓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传授者的身份中走出来,用心去教学,调整教学行为,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当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培养者,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教师的引导和启迪的价值。我是这样来改观以往消极的教学模式的: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偏低而且参差不齐,课前预习很重要。我要求学生一定要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时要做到学会借助一些教辅或者课本后的注释自学难句难点,确保预习的有效性。预习也是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训练。同时,在预习时生词一定要注音标,注音标有利于学生对单词的识记,而且还利于课堂的朗读或者问答活动,最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预习,学生们对上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英语课堂上就自然能比较轻松地根据教师的安排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也能进行一些合作性学习活动。在合作性学习活动时尤其要关注同桌之间的合作,同桌之间能合作了才能开展小组学习活动。因为个体差异,难免有些学生对于合作学习是无动于衷的,那就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互相学习,团结协作完成任务。学生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就是一种愉快的学习过程,他们就能体验到学习的一种成就感,教学效果自然就能有所提高了。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一字不漏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新课改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侧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的实际水平很低,我们往往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去根据学生已有的语言能力去设计教学活动。我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创设听、说、读、写的语用环境的:1.我坚持课堂上尽量多用英语教学,避免大部分地使用汉语教英语。我们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唯一接触到说英语的就是英语老师了,如果我们教师都不说,他们课后还能听谁说去?2.坚持让学生多利用早读时间多听课文。课文内容是学过的,听起来难度就降低了。让学生多听课文,熟悉语音语调,同时又复习了课文内容。在完成听力部分的相关的听力练习时,在第三遍核对学生的答题信息时,尽量在课件中把听力材料呈现给学生,学生读一遍材料之后再听,确保学生清楚这一节课听了什么,避免在听力课时像轰炸机一样地轰炸学生而不管学生是否实现了听力的训练效果。3.纠正学生不良的课堂学习习惯。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英语课堂上有三类学生:一是孜孜不倦地做笔记的,这类学生为学习型。他们不一定要和老师互动,只想把一切都记录下来,那样就心理安慰了,似乎抄写下来之后就是学到了东西,有了收获。二是抬头望着老师抱着双手无动于衷的,我觉得这是源于学生喜欢被动地接受信息,好像看电视一样在看老师的表演,他们就根本没有输出信息的欲望。三是纯粹搞不懂老师在说什么,又不敢睡觉的麻木型(对这部分学生我也确实没辙)。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课堂上总是要求学生和我一起动脑、动口、动手。也就是和我一起在这节课中表演,而不是观望者或书记员,从而最大幅度地争取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四、提高思想认识,因材施教,做教育改革的实施者,以实际行动走进新课改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该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潮流之中。课程改革中,每一位英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真正地成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而不是观望者。每一次课程改革,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最佳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具体的运用过程当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达到具体的教学目的,因材施教,以实际行动走进新课改。

参考文献:

篇8: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反思教学

一、当前数学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社会当前的发展趋势是信息电子时代, 而数学与计算机的组合技术更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由此, 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中数学的知识是今后面临社会所必不可少的部分, 但是部分学生忽视了数学基础教学的学习和巩固, 其原因有很多. 一是由于初中时期学过, 就放松了对此知识的掌握; 或者对课本上的概念知识没有了解, 上课也没有认真听讲, 导致掌握的知识一知半解、模糊不清; 二是对于知识的运用不灵活, 没有将新旧知识相结合, 更好的进行举一反三, 浪费时间和精力等等, 这些方面都影响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 因此, 教师应在学习中更多的给予学生关注, 帮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成绩. 新课标改革下实施的数学教学方案, 要求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及能力培养的传统基础上, 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模式的改进, 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能力[1].

二、不等式教学中的解题思想探究

本章主要探讨绝对值不等式的概念和解题思想.绝对值就是指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其具有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通过分析这两种方法, 分类解决问题, 从而找出最适合自身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例如解不等式|x-9|<|x-1|这道数学问题, 通过分析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的解题思想, 进行分类讨论, 利用绝对值的含义, 对x的范围求解, 具体过程可分为:方法一, 根据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绝对值与平方的运算等价, 将算式转换成 (x-9) 2< (x-1) 2推得x>5;方法二, 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解答, x-9的距离大于x-1的距离, 通过画出坐标轴标定对应点, 算出两者距离相等的点在x=5处, 对应此距离的范围必然在x的左边的点集, 所以最终结果为x>5.通过这种方法的应用可解出等式的根.在分类讨论中进行绝对值的求解问题要注意对x的范围求取交集, 对于最终讨论后的结局求取并集, 通过这种思想方法的解题思路, 运用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将十分简便.

三、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题思想探究

一元二次方程在初中的时候学生对此都已有了解, 对于新接触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则有所不同, 一般形式为ax2+ bx + c > 0 或ax2+ bx + c < 0 两种形式. 通过了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和二次不等式间的关系, 解决此类问题. 具体步骤可简化为: 把所给出的不等式转换成一般形式, 再判断所给出的二次函数对应的根的情况, 且有跟则算出根的值, 画出所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象, 根据图象求出不等式的解集. 例如解不等式x2-5x > 0 这道问题, 可将此一元二次不等式化成一元二次方程x2- 5x = 0, 计算 Δ, 确定方程的根为0 和5, 根据“大取两边, 小取中间”的二次函数图象, 可以明确其解集. 解答含有参数的不等式时, 要根据分类讨论的思想, 确定分类的标准, 通过分析进行分类讨论. 解答思路更明确, 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四、函数的定义域的解题思想探究

学生对于高中函数的定义域学习需要详细了解, 这是学生对于高考知识中较易忽略的知识点, 从而丢失分数. 函数是建立在非空数集A到非空数集B的一个映射, 而把非空数集A就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也就是说只有作用在数集A内的元素才有意义, 通过运用不等式的解题方法进一步深化函数定义域的求解问题, 了解其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 例如对于函数这道问题, 要使上式有意义, 就必须满足2x -x2≥0, 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 解得0≤x≤2, 故得函数的定义域为{ 0≤x≤2} , 对于未给出二次函数系数的相关问题, 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结合具体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分析和判断从而解决问题, 并通过举一反三可求得分段函数、复杂函数的定义域求解问题, 不断拓展知识面, 分步学习, 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2].

五、对数及其运用的解题思想探究

对数作为一种新接触的知识, 学生理解相对困难, 但只要打好基础, 了解对数的概念和运算性质以及同底公式的求解这些知识, 今后的学习将十分容易. 其在不等式求解和对数方程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了解对数的性质, 对数的相加 ( 减) 等于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 除) , 而且只能进行加减运算, 不能进行乘除运算. 对数只能同底的进行运算且底数不参加运算, 不同底的对数要化为同底的进行计算. 例如求解对数不等式这道问题, 需要将两边同时化成以x为底的对数进行比较, 即转化成, 分析x的取值, 若x大于0 小于1 则比较指数的大小, 指数大的值小; 同理, 若x大于1, 则指数大的值大, 通过进行分类讨论进行求解, 综合分析问题.

综合上述,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基础教学的学习是学好知识的最重要的一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 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完善教学方案, 因材施教, 要着重加强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讲解具体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 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和感悟, 对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知识和使用数学解题方法有更透彻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水平, 拓展知识的层面, 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而达到更高的教学效率.

摘要:传统教育模式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扩展的发挥, 导致课堂效率低, 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现象.本文主要研究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解题思想问题, 结合具体实例讲解相关知识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想, 探究在基础知识中所包含的原理和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细致学习、灵活运用的好习惯.

关键词:高中数学,基础知识,解题思想

参考文献

[1]朱小俊.关于高中数学解题通法的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 2011:41.

篇9: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反思教学

一、注意学科相通,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储备深入浅出地讲解复杂的地理知识点

比如在讲气压带、风带在全球的分布前,给他们回忆数学中的轴对称知识;在讲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前,给学生引入物理中的比热的概念;在讲绿色植物的生物循环前,给学生描述语文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般情境;在讲昼夜半球和晨昏线前,给学生简单复习平面几何知识;在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前,可先鼓励学生看相关的书籍,比如《哥白尼》《宇宙的奥秘》等,甚至可以看看与此相关的科教片《宇宙大爆炸》,或者是大部分男生喜欢的科幻电影,比如《旅行到宇宙边缘》等,培养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兴趣,到教师上课讲解的时候,很多内容就会变得生动形象了。

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和举例也要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其实地理知识并不全是晦涩难懂的,如果教师总是卖弄口头表达功夫,将一些简单的知识人为地复杂化,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学生们会越学越糊涂。比如在讲授自转偏向力知识时,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好一个蒙眼布,到了该知识点的时候,找一名或几名学生在蒙眼的状态下自己做实验。一般教室里铺有瓷砖,可以选择一条瓷砖间的直线,让蒙眼的学生直行,看看是不是还能直线前进,还是会偏向一边?偏向哪一边?这样就将自转偏向力的知识生活化、简单化了,相信学生们课后会乐于做这样的实验,记忆也深刻。再比如,可让学生每次在自来水龙头下洗手后,观察水是怎样流进下水口的,这样的时针旋转方向和气旋、反气旋的水平气流运动方向是什么样的关系?

可见,课堂上很多晦涩难懂的知识,放在生活中去理解会变得简单形象,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告诉学生怎样将难懂的知识通过科学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呈现出来。

三、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或动态化,深入浅出

传统的课本知识呈现最多的是文字,其次是图形,很多信息无法最大限度地形象化、动态化。此时,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课本内容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最简单的就是PPT,文字处理可用记事本、写字板、Word、WPS等,图形图像处理可用PhotoShop等,动画制作可用Animator Pro、3DS MAX、Maya、Flash等,声音处理可用Audition(Cool Edit)、Wave Edit等,视频处理可用Ulead Media Studio、Adobe Premiere、After Effects等。

在必修三本书中,尤其是必修一,关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要用多媒体的,多媒体能将公转和自转完美结合起来;再比如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运动和地球上昼夜半球的关系,通过多媒体演示就非常形象;再比如锋面雨,冷暖空气的前进,暖气团的抬升,雨后气团的离开,用动画演示,使学生置身于故事的情节当中,复杂的知识简单了,更难得的是,知识还变得有趣了。需要指出的是,多媒体仅是教学手段,用以辅助教学目标的完成,不能喧宾夺主,否则热闹是热闹了,学生们却遗忘了该掌握的学科知识。

四、讲解题目时,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所学地理知识,以点及面、深入浅出

在讲解高一一套模拟试卷的选择题时,图中的数字代表中国某种灾害的发生频次(%),问这种灾害可能是哪种?90%的学生认为看起来确实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沿海的洪涝。但是,正确答案却是干旱。这令很多学生感到很意外,不知道其原因。这时候笔者问了他们一个最简单的地理问题,他们随即恍然大悟,肯定不是洪涝。笔者的问题是这样的:“如果这是洪涝,为什么我们上课重点分析的淮河洪涝在此幅图没有体现?”学生一看,淮河流域果然没有数字,代表淮河流域此灾害的频次较低,那应该就不是淮河了。所以,这就是地理解题中的深入浅出。你未必立刻知道哪个是正确答案,但是你可以通过平时对典型知识的积累,将最易选错的答案排除掉。就本题而言,华北地区的“春雨贵如油”,长江中下游的“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等均可作为得到干旱这个答案的知识储备。

学习本身不是难事,关键是要找对学习的方法。地理学习也不例外。地理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教育案例写作与研究[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余文森.听课评课教学断想[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篇10: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的正式启动,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教师,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数学教学应从那些方面进行反思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理念上反思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奋斗。

二、学习过程上反思

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习的教育观转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方式、方法上反思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鲜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拓潜能。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教育思想?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四、教学过程上的反思

教学过程反思包括课前温课中的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4.1 课前温课中的反思

课前温课中的反思主要是:(1)对新的课程改革,如何突破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方法,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改进教法,优化教法。(2)教学情境设计是否符合实际(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实际、生活生产的实际等),是否有利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解决问题。(3)对所选材料要“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取其长处,去其糟粕,避免差错。4.2 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具体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4.3 课后反思 教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节课留下些许遗憾在所难免。课后可在新知导语、课堂氛围、学生思维、板书设计,课件应用等方面做出反思。课后反思可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

五、数学实习和数学探究中反思

数学实习、数学探究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数学实习和数学探究重在让学生动手实践,尝试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重在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重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成为学生实习和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引导和帮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发现和提出研究课题,特别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组织和鼓励学生组成课题组合作的解决问题;指导和帮助学生养成查阅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在计算机网络上查找和引证资料的习惯。

总之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愿我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

上一篇:地产销售主管述职下一篇:企业信息化建设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