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长期规划

2024-08-19

教育信息化长期规划(共8篇)

篇1:教育信息化长期规划

安宁市人民医院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

一、背景

近年来医院各项业务逐年迅速增长,加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院的管理不断规范化,在临床、护理以及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逐年提升,同时医院自身面临的患者的需求、社会保障部门付费方式的改革等,都要依托医院信息化和自动化。

同时,随着医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医院采取信息手段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不断改善医院临床工作和管理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为配合医院未来发展战略,促进医院更好、更快地发展,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制定本规划。

二、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一)省内现状

目前,在国家加强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下,县级医院均在强化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将原来单一的收费及物资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系统向以病人为中心、集合“一卡通”系统、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PACS、LIS以及电子病历等快速推进。

(二)本院现状

我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由于院领导十分重视,基本达到目前省内的先进水平。除一卡通系统尚未投入使用外,上述的各项信息化工作已经完成,使用正常。

三、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紧密围绕医院发展战略,以医院发展规划为依托,以实现数字化医院为目标,不断完善医院信息系统,结合卫生部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有关规定,对医院未来三年左右的建设目标和重点工作提出以下安排意见:

(一)强化临床应用功能

未来医院的管理将从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迈进,从传统的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迈进,社会保障对医疗的付费方式也将逐步进入一疾病诊断组付费方式(DRGs)改变,因此,医院在以下两个方面也将出现重大改变: 1 临床路径方面

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将极大地改变以往临床医师的经验治疗、习惯治疗行为,转为采用医院或者科室甚至全国统一的标准化治疗。其优点是规范化的治疗可以缩小不同医院之间技术差异,避免医患纠纷、费用的差别等。为DRGs付费打下良好基础。管理工作方面

医院管理更加重视各种信息资源的应用,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质量管理方面,将更加突出信息系统的作用。以信息系统为依托,杜绝核心制度执行不力、及时发现存在问题以及各种隐患,将极大地提高临床诊疗工作的质量,确保患者生命健康和安全。

(二)以流程管理为突破,进一步强化费用、物资管理 社会保障部门的付费方式改变,将极大地促进医院在优化诊疗流程方面,采用全国统一的临床路径,对相关诊断组疾病进行规范的治疗。可以减少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随意性,极大地减少过度检查、过度医疗等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本院的医疗水平,保证患者的合理医疗支出,从而也保证了医院的合理的经济利益。

(三)具体项目 医疗信息的第三方保管

医院信息系统数据采取第三方保管,将极大地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法律证据的作用将得到行馆部门的认可。同时,采取第三方保管的方式,也将改变医务人员的侥幸心理,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执行病历书写等相关规定,提高书写的及时性,从而避免避免各类因书写不及时导致的医患纠纷。从根本上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医疗安全。电子病历与电子签名

电子签名也是保证电子数据真实可靠的有效手段,采用电子签名已经保存的数据将不能进行修改,具有与手写病历文书形同的效力。采用电子签名也将极大地提高医务人员执行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提高医护质量和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移动查房系统

移动查房系统是医院实现无纸化医疗的重要环节,可以为医师及时提供大量诊断、治疗、药物、检查以及患者疾病诊断、疗效等相关信息,提高患者疾病诊治水平,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4 以医疗质量监控为目标的控制软件的应用于开发

医疗质量的提高,需要大量的统计资料,并将这些资料与自身历史资料和其他医疗机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从而不断改进本院的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

抗拒药物检测和重点疾病诊疗检测是医院下一阶段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完善软件的检测功能,将为质量监管部门提供及时的、完整的监控数据,从而能够及时分析出科室存在的问题和整改重点、难点,有效保证医院各项医疗活动有序、规范展开。麻醉工作站

医院麻醉工作站的投入使用将进一步规范麻醉医师、护士在手术过程中的诊疗行为,保证患者围手术期的医疗安全,也是医院实现无纸化办公的重要环节。全成本核算系统 7 人事管理系统 8 公共卫生接口 9 互联网接口

篇2:教育信息化长期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事业中的先导作用,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新课程改革做出积极贡献。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原则,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普及与提高、研究与推广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科研活动,进一步密切教育科研同教育决策、教育实践的关系。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为主。在应用研究中强化理论对教改实践探索的指导作用,避免研究的盲从性与低效性。提倡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相结合,鼓励广大教师学习和运用当代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使教育科研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坚持从课堂出发,从教师出发,从实践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教师的发展为基础,以学区的发展为目标,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要让教育科研成为学生的科研,教师的科研,群体的科研,课堂的科研。

二、总体目标

1.培养和造就“名师”工程,形成一支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能独立进行教育研究的高素质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在省、市县有一定影响的科研型名师,使我校成为教师培训基地。

2.创造出有特色教学体系,创以严谨求实,勤奋开拓的教学特色;创主体教育的德育工作特色;创改革现代课程体系的课程特色。

3.扩大教育交流与合作,与全国示范性名校横向联合交流,加强教学、教研、管理等方面的合作。

4.教育信息化达到较高水平,成为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

三、主要任务

1.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决策,是基础教育跨世纪的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也是教科研工作研究的重点内容。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按照教育督导评估反馈的意见,深入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全面落实《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紧紧抓住关键环节,力争全面突破和进展。把学校建成名副其实的“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的国家级示范性学区。德育改革:坚持“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形成人人重视德育,人人参与德育的良好局面;构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系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高度重视、深入开展礼仪课程;探索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课程改革,实施教育部组织的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初步形成新的课程教材体系。要积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建成一批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创新教育。继续深化“创新教育整体改革”,下大力气营造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氛围,鼓励广大师生的创新活动;构建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评价制度。探索科学的评价办法,构建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以学分为计量单位,给学生予相应的等级评价,力求多层次、多方位地了解和评价学生,建立有效的督促和激励机制。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科研工作的永恒主题。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科研工作的永恒主题。创建示范性要求造就一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育思想端正,为人师表,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为此,将实施师资建设“五个一”工程:坚持一个方向即德才兼备,培养高尚师德和精良业务;抓好一个环节,即继续教育;突出一个重点即青年教师的培养;健全一个机制即自我发展机制;启动一个工程即名师工程,发现培养一批在省、市、县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加强师德建设:要提高以德治教的自觉性,始终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强化全员继续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特别要以计算机操作技能为重点,使教师根植于宽厚的业务知识基础上,定位于教育的宏观坐标之内。加强新教师培养,抓紧青年教师是学区的一项突出的战略重点,要通过建立“师徒”关系,由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让新教师实现“一年入门,三年合格,五年胜任”。

健全教师自我发展机制。学区以教育科研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促队伍建设,全校90%以上的教师都要参与一个以上研究课题,并争取在国家、省、市、县立项。通过教育科研,建设研究型、具有创新思维,能带动学区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师队伍。启动名师工程。“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是我校创建示范性学区的一项重要任务。学区要认真选定对象,制定培训计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为中青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成才拔尖创造条件。同时,还要从其中培养一批省、市、县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名校出名师,名师出名校,让“名师效应”点燃希望之光。

3.增强教科研意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研带教改,以教改促科研,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办学道路。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与研究,特别要加强对学科之中如何关注学生积极的人生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研究;要加强对鼓励学生创新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研究。并教科室外牵头,成立相应的课题组,加以深化研究。要进一步完善“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三级教研网络,充分发挥教科室对教学研究的指导和服务作用,引导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切实做到“在研究状态下教学”,并通过教学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继续加强对县级骨干教师立项的研究,确保按时顺利结题。在此基础上,争取做到课题研究校本化,研究解决学区层面所面临的问题,教师碰到的共性问题,实现教师教育科研校本化、普及化。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教育科研管理条例》,加强对常规教研和课题研究的指导和管理,为学区教育科研能够科学规范有序进行提供有力的保障。以新课程改革实验为契机,加大力度,做好新课改的通识培训,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学区教育教学工作。

4.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

自2011年以来,建立了以蓝田县玉山中学为阵地,共同发展的区域教育协作模式。要认真总结校对校互帮互学的经验,接受兄弟校干部来校岗位见习、交流管理经验,探索教学模式,开设观摩教学课、教学研讨会、教学开放周、出版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提供教育教学的文字和音像资料等方式帮助,带动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按照输出理念、输出管理、输出经验、输出精神的原则,发挥好辐射作用。

四、具体安排及重点工作

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学区“十五”期间发展规划,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力争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加强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的良性激励竞争机制;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注重教学全过程、多层面的监控,确保毕业班终端显示有突破;抢抓机遇,改善学区办学条件,如改建音乐室、自然实验室、多媒体室、劳技室、图书馆等;

反思前一阶段工作的得与失,积极发扬优点,及时改正不足,进一步明晰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力争使学区办学水平及层次再上新台阶;强化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完善优绩优酬、奖惩分明的民主测评机制;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的团队功能,确保毕业班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想方设法,改善现有办学条件,如改建会议室、体育活动室、网络教室,建设校园网等;精心建设特色系列校园文化,凸显德育传统及育人氛围,继续开展好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综合实践 活动;积极推进省、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并举,形成阶段性成果。

对照本校的规划,认真查找差距,冷静分析得失,加快发展步伐,确保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以优良的办学实绩迎接百年校庆;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加强教师教育工作,树立良好师德形象,整体提升师资层次;强化教学常规管理,逐步建构并完善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教学管理体系及具体操作模式,保证毕业班终端显示的高质量;积极争取上级的关心、支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如扩建操场、建设校史室等;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形成特色鲜明、有较大影响的办学品牌,继续培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力点;高品位、高水平地做好省、市、县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的研究工作,切实挖掘、总结实践中的有益经验,力争拿出丰硕的研究成果,并适时推广。

篇3: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建议

总体来说, 我们认为中国教育改革应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是继续坚持普及义务基础教育, 把重心放到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二要发现和培养特色人才和高水平人才。

目前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在于发现和培养特色和高水平人才, 而通过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可以带动基础教育中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也有利于两个目标。

我国几十年高等教育走的主要是大众化、批量化的普及道路。这对于当时的情况, 有一定道理, 但出现一些偏向。现在, 为了平衡发展, 高等教育亟需提高。教育改革是我国历史上必须迈出的一步, 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 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迫切任务。

33年前, 邓小平作出“恢复高考”这一果敢的改革决策, 为我国的快速发展培养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提供了人才基础。适合时代需要、着眼未来的教育改革, 也同样是未来中华腾飞的保证。

特色和高水平人才是中国发展所必需

中国的发展, 对拔尖和特色人才有明显的需求。粗放和初步的发展, 一般普及教育的人才可以起很大作用。要赶上和在某些方面领先国际前沿, 逐步掌握发展的主动和一些主导权, 发现和培养在世界范围还堪称高水平的人才尤为重要。

而中国现状正如温家宝总理和钱学森先生的对话所反映的:几十年来拔尖和特色人才匮乏。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们就难以改变中国在大多数领域步西方后尘, 长期缺乏主动、难以掌握主导。比如, 美国的微软、谷歌等公司领先我们, 我国的相关产品就必然受其导向。这样的问题最明显表现在经济和科技领域, 也同样存在其他领域。其根本, 是因为我国缺乏有特色的、拔尖的创新人才。人才不能领先, 导致了其他方面不能领先。

我们赞同高校既有普及也有提高的功能, 也支持继续做好高等教育的普及。但是, 从我国古代和近代高等教育起初几十年的精英教育, 我国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高等教育普及化, 从上世纪50年代到最近十几年, 重点都是普及, 而提高为次要。

拔尖和特色人才匮乏既相对于国家目前和今后的迫切需求, 相对于近十几年高等教育在普及程度的加快和改进, 也相对于原西南联大等学校的成就。在艰苦情况下, 我国可以出现赵元任、陈省身、钱学森、杨振宁、李政道、王浩、钱钟书等人才。而条件好很多的现代, 在绝对人数和相对世界的比率上, 我们出现的特色和拔尖人才很少, 如果相对我们大学生、研究生数量, 比率就更低。

不是因为我国没有这样的人才, 而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不能积极发现他们、不支持他们的成长。我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善于被动接受、缺乏自主的学生, 这样的特点反映到科研人员身上就是缺乏创新意识, 能够做技术过硬的技师, 却成不了科学领袖。如果不能深刻反省我国教育体系, 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我们的教育体系, 可能会埋没更多现代和将来存在的拔尖和特色人才。

如果不进一步改革教育体系, 不仅会导致我国失去一些应该发现的特色和拔尖人才, 而且将导致教育的幼稚化。上级教育部门对下级的管理太多、太细, 如此逐级下传, 反映了一种不信任, 也就使得下级不能成熟。比较而言, 我国培养出来的中小学和大学毕业生, 相对西方国家的同龄人, 常常显得思想和行为较为幼稚。其根源, 是因为教育部门没有发挥学校自主性、学校没有发挥老师自主性、老师没有尽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本来应该自主、自身负责的, 却习惯性依赖和仰仗老师和家长, 造成我们的学生幼稚化。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培养出的年轻人进入社会也偏幼稚, 本来应该以成人姿态负责、理性处理事情, 有相当多人处理起来像小孩、非理性、无规范。因此, 教育不发挥学校自主性, 也造成一些不足够成熟的、偏于依赖或怨人的人群过多, 而以成熟心态负责解决问题的人群偏少, 导致社会进步缓慢。

有关高等教育改革的四点意见和建议

1.保证教育公平, 继续国家办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增加中央的教育经费是保证不同阶层、不同地区得到教育公平之必需基础。这些增加的经费, 不能简单重复, 而是应用到改善基础教育、和改革高等教育等实处。发展教育是国际公认的国家发展的保证。我们比较中外教育体制可以发现, 国家办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之必须, 也是教育资源社会公平配置的基本保证。我国应该继续以国家支持为教育的支柱, 而不走西方部分国家私人办精英高校的道路。我国不应该出现因为其家庭收入而不能获得高等教育的现象, 这不仅是社会不公, 也是和自然界失去生物多样性一样, 失去人才多样性。多样性的人才来源, 是国家发现和选拔人才的重要资源, 是国家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鼓励大学竞争, 国家宏观选择。逐步让高校自主。先选择一批高校, 给予自主权, 实现理事会管理。由相关人士和有关单位代表组成理事会直接管理。招生、课程设置、毕业等教育和学科建设都交给学校。国家管经费、规范、学生工作。国家通过参与理事会和经费调节, 间接管理和任命校长。国家也可通过法规和政策划定高校的底线和边界。国家不给出上限, 而让自主办学的高校竞争, 通过竞争, 出现特色办学、特色人才。国家出上限、出简单化的目标都会矮化高校、让高校走上窄路。国家让学校竞争, 可以使其能够达到的上限出乎意料地高, 而各个高校办学的道路越来越广。不要担心动荡。时代不同了, 现在很多学生最关心的是毕业后第一个职位的工资, 而不同于二三十年前学生关心的。国家也要相信经过上百年发展的高校, 可以作为“成人”来自主管理。有个比喻:书店以前是开架的, 其后几十年怕人民群众偷书, 书店封架。书店重新开架是经过犹豫和领导层争论, 开架后, 结果图书失窃并非严重问题。既然书店可以相信一般群众顾客, 教育管理部门也应该相信经过国家发展风雨、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 (包括教育管理部门人才) 的大学校领导和教授们。

3.建设一流大学, 加强研究教育。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正确的目标, 是发展所必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受制于两个条件:研究不是一流, 教育不是一流。为了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可以采取三个具体措施: (1) 给予一批高校科学研究专项经费, 其量为高校的一个学院相当于科学院一个研究所的研究经费。科学院在各个学科有多个研究所, 而高校一般只有一个相应的学院。给高校的研究经费还帮助和促进国家培养人才, 是经费的恰当应用。也与国际一流大学在世界上承担前沿自由探索研究一致。 (2) 中国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 可以单独或者联合参与创办新的小型高水平的大学。我国十几年来增加的大学, 主要是普及。新型高水平大学极少。研究所的领域和教育比较接近, 参与办学可以起到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投资的作用, 而且有中国科大成功的先例可循。 (3) 为了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国家需要支持一批教学人才, 保证其待遇, 使研究型大学中教学得到保证。国家也需要以科研经费换科研人员的教学时间, 让他们省出申请经费的时间认真参与教学改革。

4.大学中学联动, 提倡特色拔尖。大学水平提高, 和中小学教育有关。如果中小学只提倡和鼓励总分高, 缺乏特色和专长, 高校工作就很难。如果高校只看高分, 中学就不能脱离考试的指挥。一些高校和中学已经接触, 希望联动, 为我国发现和培育特色和拔尖学生。如果国家给予政策和支持, 可以局部选择性地开始一些联动。从中学开始, 实行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允许和鼓励拔尖和特色人才成长的关键。对学生个性化教育, 就需要学校允许和鼓励。中学的鼓励如果得不到大学的承认, 就无法开展。而大学如果接受千篇一律的学生, 个性化教育困难就比较大。中学大学联动可以解决这个两难。

当自主办学的高校增多以后, 完全自主招生, 出现各自特色, 也将影响中小学教育, 使中小学不再以简单总分为惟一标准, 而是有不同特色的学生, 被高校录取。 (本文节选自2010年1月11日饶毅、施一公在国务院座谈会上的发言编辑:何乐)

摘要:我国教育改革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是继续坚持普及义务基础教育, 把重心放到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二要发现和培养特色人才和高水平人才。目前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在于发现和培养特色和高水平人才, 而通过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可以带动基础教育中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也就可以有利于两个目标。

篇4:“民办教育”博弈教育中长期规划

5月20日14时20分,北京会议中心六号楼一楼会议室内,著名教育家、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正在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初稿)》(以下简称纲要)第十章——办学体制改革——逐字逐句读出。事关自身命运,与会者全体埋头记录。

这是第五届全国部分省市民办教育协会协作会的会场,不出与会者的意料,“实行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将民办学校分成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从这位副部级干部这里脱口而出。

在念初稿第十章之前,陶西平告诉与会者:“既然大家对‘分类管理的意见比较集中,这个问题也的确关键,那么我读完之后,大家就只围绕这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其他问题因为时间的原因不作涉及了。”

江苏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马自雄在14时32分第一个发言,他有备而来,直言“如果分类管理实施,将是最近7年间对民办教育的第六次冲击”。一时间,附和者众。

两种声音

马自雄以无锡金桥双语实验学校董事长的身份,已经在5天之前来过一次北京,参加21世纪教育研究院舉办的“如何振兴民办教育”论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他坦承,尽管自己身在民办教育界17年,但近来对民办教育的宏观政策却有些不摸底,来京参加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论坛,实际上就是想“探探风向”,毕竟,“如何振兴民办教育”研讨会打着为《纲要》建言献策的名头。

“如何振兴民办教育”的第二项主题正是“分类管理”是否需要实施,只是,阵营的明显分野让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都有些吃惊。

在“分类管理”讨论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袁绪程第一个作主题发言,“中国民办教育投资多,捐资少,主要是体制问题,产权没有明晰”,“随着民办教育做大,遇到困境时,潜伏的产权问题(土地、税收减免)都会浮上水面”,“以民办非企业法人地位为例,我们历来在这方面的制度就不清楚,而美国的学校是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登记;应该让举办者自己选择是办公益性教育(免费)还是私人品(收费)”,“我有两点建议,第一,修法修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第二,民办教育体制改革进行试点,在一些地区重新进行界定,对非营利的,政府要给予扶持”。

与会者数十人,具有政府和学界身份的与会者,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袁绪程的意见。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纲要》起草者之一王烽首先发言附议。王烽说:“我和我身边的人一致认为,分类管理势在必行。”

站在这一阵营对立面的,是民办教育出资人这一团队。马自雄在列举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7年间民办教育所受到的5次冲击之后表示,《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关于民办学校、民办教师地位上的“平等宣示”始终未能兑现,民办教育一直是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下与公办学校竞争。平等尚未兑现,又何谈加强规范管理?

次日,马自雄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明言,7年前出台民办教育促进法,主题在于“促进”,寄望民办教育做大做强;如今,目标没有实现,就要改弦更张,未免在逻辑上混沌不清。

他在2007年曾经收到过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问卷调查:如果实施分类管理,你选择做营利性学校还是做非营利性学校?马自雄犹豫再三,在非营利性一栏打了钩。

据他所知,当地几乎百分百的民办教育出资人作出了和他一样的选择。无独有偶,5月20日,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王世虎在协作会上透露,上海也曾做过类似调查问卷,99%的被调查者选择去做非营利性学校,“问题是,目前中国99%的民办教育出资人的真实心态是希望营利的。”

“我们在基层工作的人,会觉得上面的人,包括一些学者和官员太书生气。”马自雄说,“如果你忽视两个截然对立的99%,就等于忽视社会基础,杨东平不是说中国还没到捐资阶段嘛!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连投资教育都举步维艰呢!那么,如果你硬要实施分类管理,带来的效果只有一个,大伙一起做假账,一起应对工商和税务的稽查。这将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也给腐败提供了机会。”

一轮“上书”

5月20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的民办教育协会协作会,马自雄决定参加。这天一大早,马自雄给《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打来电话:“今天下午的会议,我们会达成一个共识。”

这个共识,就是“公车上书”。

5月18日中午,接马自雄外出吃饭的朋友熟知医改内幕,他建议马自雄,不妨依托协会,联合民办教育界上书中央、上书教育部,以反映民办教育界在这次教育中长期规划中的呼声,“医改的部分市场化转向正是依托于此,两家医药协会在开完会员大会之后的‘上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马自雄听后连称“这是个好主意”。

当晚,马自雄在登上返回无锡的火车之前,打电话给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柴纯青,将自己的设想和盘托出,获得柴的支持。返回无锡后,马自雄随即与江苏省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朱晓春取得联系,请朱代为联络其他省份民办教育界代表,朱一口答应。

一如会前的“安排”,马自雄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读完《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第十章有关体制改革的内容之后第一个发言,直言“分类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仅就产权的界定就不是那么简单”。

在他看来,后来的投资办学乃至新近开始在东南沿海出现苗头的捐资办学产权尚好界定,但中国民办教育的第一阶段——储备金办学阶段产权很难界定。产权界定困难,分类管理自然无从谈起,“很多事情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有些问题也需要先放一放,等时机成熟再说”。

话音未落,他的观点就获得与会所有代表的支持,湖北、河北、上海、河南等地的民办教育协会代表纷纷发言支持马自雄的意见。而马言犹未尽,他建议:“大家今天的话题高度一致,应该由主办方根据记录整理出一份文件,作为我们民办教育界对分类管理、对教育中长期规划的集中意见,上报给教育部乃至中央。”这份建议,同样得到全场一致的支持,负责承办此次会议的东道主、北京市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马学雷说:“这事情,我来办,先交给陶西平会长,请他代为上呈。”

多个难题

此时,陶西平已经有事先行离开了北京会议中心,在离开之前,他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分类管理远未到定局的地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一些领导就明确表示反对”。陶西平以前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曾经任职。

实际上,目前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5月15日的民办教育研讨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柴纯青转述了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主任卢干奇对分类管理的意见:一、赞成分类管理,与国际接轨;二、选择做营利或非营利学校,由学校自己申请;三、如果分类管理实施,先要澄清“属性”,“民办非企业法人”问题必须要解决。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一位参与过义务教育法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起草的官员后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承认,尽管很多官员和学者赞成实施分类管理,但条件恐怕尚未成熟,“产权和会计师制度都还没跟上”,“民办非企业法人不仅仅存在于教育一个领域,单凭教育部门的力量,要动《国务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显然不现实”,“实施分类管理,还必须修订义务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这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他的建议是,“现在最好还是找一个民办教育发达的省份先做一下试点”。至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内部关于分类管理的争论,这位官员表示,现在分类管理究竟实施与否远未定局,有争论很正常。一旦定局,“我们会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和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改之时,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两度被提上议事日程,在两部法律最初的文稿中,也曾出现“分类管理”的字样,但最终被否决。此番《纲要》中第3次出现这一字眼,能否通过尚难断言。

篇5:安全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

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等一系列安全生产重要文件,切实抓好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减少道路运输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目标,特制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

一、培训对象

本规划所指的安全教育培训对象为本公司所属安全安全管理人员和驾驶员、押运员等全体从业人员。

二、培训目标

五年内使全体管理人员全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成为安全管理的内行,具备较高的安全管理水平。全体从业人员法制意识、安全意识和文明交通意识明显增强,安全技能明显提高,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因从业人员违法、违章或违反操作规程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或安全责任事故明显减少。

三、培训方式

(一)安全管理人员培训

1、学历培训。学历培训是安全管理教育培训的基础。安排和鼓励全体管理人员通过电大、函大或自考等方式进行学历培训。经公司安排进行学历再教育的公司适当解决其学习费用,并保证学习时间,争取五年内全体安全管理人员达到大专以上文化水平。

2、短期培训。积极参加省、市、县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安全教育短期培训。

3、以会代训。按时参加交通运输局、县运管所组织的安全教育培训会和安全例会以会代训。

4、集体学习。本公司安委会或安办组织的集体学习培训,每月进行一次,全体管理人员参加,时间不得少于4小时。

(二)从业人员培训

1、安全例会。安全例会每月进行一次,每年进行12次,全体驾驶员、押运参加。

2、小组学习。根据我公司从业人员较为分散的实际情况,将从业人员分为三个学习小组,由组长进行召集,组织学习,每周一次,每不得低于2小时。

3、印发资料。对国家新出台的公路运输方面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时印发书面学习资料,发给从业人员学习。

4、短信平台和电话会学习。每周编辑危险品运输安全方面的短信发给从业人员,每月不得少于4次。需及时传达的政策通过电话会传达学习。

5、专家授课。每年邀请具有公路运输安全知识的专家、学者和或驾校教师对从业人员进行2次安全知识专门培训。

四、培训内容

1、法律法规培训。国家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公路运输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公路运输安全基本知识培训。包括公路运输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危险货物装卸、运输、储存的相关安全知识。

3、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的安全生产各专项活动相关内容的培训。

4、警示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将公路运输特别是危险品运输中的安全事故案例作为教育培训内容,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警示教育。

5、阶段性培训内容。分不同阶段确定培训的具体内容。冬、春季要抓好应对冰雪天气、防冰冻、防滑、防雾、防火等安全行车知识培训;夏、秋季要抓好应对高温季节和汛期防泥石流、塌方、防洪、防滑等安全行车专业知识培训。同时,要抓好各阶段及各类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

五、考核和奖惩

将管理人员安全学习和教育培效果作为对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年终评选先进个人的重条件或提升使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对学习效果突出的,给予适当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对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要进行考核,每年进行闭卷书面考试2次,半年总结会和年终结会时进行。将考试的结果作为员工使用的重要依据,凡当年安全知识培训考试1次不合格的调换工作岗位,2次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

六、基础建设

五年内建立一个安全教育培训中心,配备安全教育培训专职教员1人,兼职教员2人,建设一个面积约100㎡、能容纳200人的安全教育培训室,配备较先进的音响影视设备。同时,办好图书室,方便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学习查询。

七、组织领导

建立安全教育培训的常设机构,不断修订完善安全教育培训的各项规章制度,分制订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建立安全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公司成立“安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由公司总经理任组长,分管安全工作的副总经理任副组长,设安全教育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于安全科,为安全教育培训的常设机构,负责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和计划的具体实施。

XXX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篇6:教育信息化长期规划

期规划纲要》——保障措施

根据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为实现未来5~15年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发展目标,采取下列保障措施。

(一)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管理调控的主导作用,制定政策法规,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与制造能力,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围绕重大科技战略目标,组织技术联盟、产业协作,联合各方力量,举全国之力进行重点突破;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推进科研基础平台建设和共享机制、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完善科技法规与政策环境

加强信息产业科技法规、政策的研究,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运行中的引导、支持和保障作用,整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团结协作,促进科技与产业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加强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推动《信息产业科技促进法》的制定工作,以此作为信息产业科技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的龙头,统领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工作,指导和规范信息产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一步完善实施发展“十一五”重大专项所需的优惠政策,制定鼓励新兴科技发展的政策。

(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

针对信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加大国家财政预算对信息产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在中央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重大专项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重对企业科研的投资。相关地方政府也应按照相应比例安排专项研发经费。建立信息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投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进一步拓宽信息产业投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

(四)完善信息技术创新投入的保障机制

深化信息技术创新投入资体系改革,优化投资结构,支持和保障重点信息技术突破。

对于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和市场前景的信息技术与产品,建立兼顾信息产业基本技术投入和专项技术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投入有选择地支持行业共性技术及重点项目;通过积极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的约束机制,明确投资责任主体,提高投资回报率;通过政策法规,维护规范的投资市场秩序,激励社会科技投入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的市场环境;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建立政府投入的监管与评价体系。

(五)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信息产业领域高级专家。建立实施不同类别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技术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组织模式。结合信息产业发展战略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大海外顶尖人才的引进力度,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国家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网络信息系统。建立并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和环境,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高级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在重大项目中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优秀人才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加强人才资源管理的组织建设,做好人才发展的规划、储备、培训和再教育;统筹专业方向,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人才在数量、素质、结构和地区的协调发展。调整人才结构,构建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岗位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形成人才方面的合力。

(六)实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

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增强保护意识;强化知识产权法制建设和实施力度,通过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严格知识产权执法,保护技术创新者的技术创造热情。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造活动,鼓励国内企业积极申请专利和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大幅度提高专利的拥有数量与质量。推动企业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使之逐步成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实施主体。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

进一步完善信息产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强化中介服务,建立信息技术专利数据库,研究国外信息产业知识产权法律政策,进行知识产权态势分析,提供专利检索和预警信息服务。通过制定鼓励技术转让政策,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转让利益的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转让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的产业转化。

(七)积极实施自主创新的标准化战略

积极实施自主创新的标准化战略,及时跟踪国际信息产业技术标准的发展动态,支持企业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和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建

立组成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自主制定的技术标准,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并快速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管理与机制创新,形成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运行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普及标准化教育,加强标准的验证及符合性测试手段建设,建立标准通报、咨询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标准实施与监督体系建设,提高信息技术产品与信息服务质量总体水平。

(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篇7:艺术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

青河中心校

2010年9月 艺术教育五年发展规划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扎实推进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结合我镇实际,现制定《青河希望小学艺术教育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加快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深化体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普及和发展农村艺术教育为重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弘扬我镇的优秀文化艺术,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分校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真抓实干,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我校艺术教育再上新台阶。

一、发展目标

第一步:2010年至2012年在全校进一步加大普及艺术教育力度,按百所艺术学校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开展进行多种艺术活动,使全校学生普遍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组织开展适合本校特点的小学艺术系列教育的研究,进行中、低、高各段系列艺术教育研究的试验,抓好普及的基础上抓出办好几项适合本校情况,深受社会群众欢迎的艺术教育特色,成为校内外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的窗口。

第二步:2012—2015年,认真抓好中、低、高各段艺术教育衔接工作,逐步建成具有本校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小学艺术教育体系,同时,在普及的基础上,深化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大面积提高课堂艺术教学的质量和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的水平。

二、主要任务和实施要求

(一)管理方面

建立有效的学校艺术教育管理体系,是抓好我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保证。

1、行政管理

①建立艺术教育领导机构,负责全校艺术教育的领导、管理和协调工作。

②领导机构任务:检查学校贯彻执行美育与艺术教育方针、政策和行政法规,拟定学校艺术教育的规划和实施艺术教育的工作计划,统筹安排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2、教学管理

教导处负责本校艺术教学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安排艺术教学工作,负责检查艺术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组织艺术教学的研究交流。

3、强化管理机制

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机制要健全强化,切实抓好管理的各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每学年对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一次,对开展得好的个人或集体进行表彰,并及时总结经验交流推广,对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得不好的加以有效的督导,及时帮助促进。

4、培训管理干部

加强艺术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提高艺术教育管理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水平。适时外出观摩学习,以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水平。

(二)教学方面

学校艺术教学包括课堂艺术教学和课外艺术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普及艺术教育的主渠道,抓好课堂教学,艺术教育的普及才能有保证,艺术教育的质量提高才有保证,为了提高音乐、美术、书法等各类艺术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今后三年内必须做到:

1、明确基本要求

①学校艺术工作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大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通过教师的艺术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使他们树立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品德、智力、体力等全面和谐发展。②艺术教师要认真负责地按照课标要求,根据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本校学生实际组织教学;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艺术兴趣,加强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③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发展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尚的艺术教育,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扩大他们的艺术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形成艺术教育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系列要求,努力体现艺术教育各学龄阶段之间衔接和不同特点,保持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统一课程设置

按照委颁《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开设音乐、美术必修课,开足开齐。

3、加强课外和校外艺术教育活动

课外和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是课堂艺术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它对于扩大学生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培养学生 的艺术特长,具有课堂艺术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课外和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校外教育阵地,组织学生艺术社团或艺术活动小组,举办专题艺术讲座,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艺术兴趣与特长,优化他们的文化教育环境。为此,我们努力做到:

①加强活动的协调和管理 由校艺术教育委员会领导,指导和协调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兴趣组负责人具体负责,切实保证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的健康开展。

各兴趣组具体负责要做好协调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在支持、配合、参与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②明确开展活动的要求

课外和校外艺术教育活动要坚持面向大多数学生,有目的、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要坚持自愿与鼓励,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内容要健康高尚、形式要丰富多彩,要做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要因地制宜,不断开辟课外校外艺术的教育活动的渠道,争取社会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文艺阵地,发挥专业艺术团体和专业文艺工作者的作用。

③努力创办活动的特色

在普及、巩固和完善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抓好书法、、绘画、舞蹈等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艺术项目,每年举办一次师生艺术节,对全校优秀的文艺节目和艺术项目进行汇展,并评选表彰。

4、抓好艺术教育的考核工作 考核评估是改进艺术教学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手段,是端正艺术教育方向,提高艺术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必须做到:

①艺术必修课是期末和毕业考核的科目。考核成绩应记入学生成绩册,教师应按《课程标准》认真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知识和能力的考核,对确有艺术专长的学生在升学招生时应予推荐。

②学校每年应对全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一次自评,自评主 要内容是《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检查评估指标体系》。

5、重视发展和培养艺术人才

①艺术教育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同时,重视因材施教,注意发现和培养在艺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他们发展艺术特长。

②成立学生艺术团,教师艺术团,加强培训,提高水平,定期为广大师生演出,参加艺术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人才。

(三)加快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步伐

艺术师资是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关键,配备合格的艺术师资是学校开设艺术课程,保证艺术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加强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艺术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艺术教育活动质量的关键问题。

1、明确师资建设的重点和方针

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是我校艺术教育师资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首要问题是按规定配齐配足艺术教师,方针是:一手抓新师资的培养,一手抓在职教师的培训,切实抓好师资的管理,努力提高艺术教师的素质。

2、师资建设主要任务

配备合格的艺术师资,聘用热爱艺术教育事业为人师表,具有较为全面的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道德和文化素质,掌握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具有从事课堂艺术教学和组织、辅导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的能力的艺术教师。

3、师资的培养和培训措施

①明确艺术教育必须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采取联合办学、委托代培、“以老带新”、在职函授等多种方法培养艺术教师。

②加强艺术教师的业务进修。经常举行艺术教学各种形式的评课,竞赛活动,不断提高艺术教师的业务素质。发现并培养骨干教师,认真总结经验,交流推广先进经验,促进艺术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艺术教学改革的发展。

③学校艺术教育委员会要高度重视,支持,配合学校艺术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社会艺术部门、艺术团体的重要作用,引进和发挥艺术工作者的示范、指导作用。

④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需要,可聘请专业文艺工作者担任进修、培训班和学校艺术课的兼职老师,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的兼职指导,对聘任的兼职教师要发给聘书,按规定付给报酬,各有关部门要给予积极支持。

4、稳定师资队伍的措施

①尊重学校艺术教师的劳动,确认他们在社会和学校中的应有地位。学校在奖励、提职、提薪等方面一视同仁。对在艺术教育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者,应授予各种荣誉称号或给予奖励。

②为艺术教师提供基本的工作条件,尽可能改变他们的工作环境,支持和鼓励并妥善安排艺术教师进修、观摩学习、科研和创作的时间和经费。

(四)教学设备器材

配备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设备器材,是学校开展学校艺术教课学,外艺术教育活动的物质保证和基本条件,力争在2013年学校分期分批达到国家规定的艺术教学设备器材的基本要求。

1、配备的基本要求

①应有专用的艺术教室或活动室。

②配备教学键盘乐器、收录机、录音磁带、小画报、手工工具教学挂图、画具材料等。

③教师用具应配教材与教学资料录音带,写生画箱、画架、画板、圆规、丁字尺、三角板、写生教具、绘画工具材料等;

2、配备措施

①向上级报批,或自己外出购置。②把艺术教学和课外艺术教育活动所需的用具购置纳入学校核定的教学经费分配方案。保证艺术教学资料和设备器材维修方面的经费。(如乐谱、琴弦、画具、材料等)

③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积极性,充分利用物力、财力,努力创造条件,自制一些艺术教学器材和用具,以补充教学设备的不足。

(五)科学研究

1、基本要求

①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立足现实,面向学校实际,着重研究学校艺术教育中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当前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教改实验,总结并推广先进管理,教学经验,加强对美育和学校艺术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②各年级、各艺术教育活动项目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开展艺术教育科学研究,学校教科室应建立艺术教育研究组,组织和指导全校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

2、组织课题研究

①进行小学艺术教学改革实验与研究,提高课堂艺术教学的质量和课外艺术教育活动的水平。

②开展艺术教学中贯彻德育的研究,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和德育功能。

③开展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的研究和实验。④开展小学低、中、高系列艺术教育的研究。

⑤进行学生艺术教学考核标准,考核方法的改革试验和研究。⑥小学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

3、开展交流活动

为交流学校艺术教育的科研成果和教改经验。每年召开艺术教育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拟定学校艺术节的时间同时进行)。

篇8:教育信息化长期规划

关键词:规划纲要,阶段特征,发展目标,人口因素

目前, 国家正在组织力量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这是未来十几年指导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因此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就纲要涉及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仅供决策者参考。

一、规划纲要应准确把握新阶段教育的新特征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 中国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具有不同于以往教育的鲜明特征。

从价值取向上看, 新阶段教育应着力体现教育主体维度。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以往教育对人的主体性维度关注较少, 要么政治价值观占主导, 要么社会价值观占主导, 教育本体价值问题始终游离于教育目标之外。当今教育不仅要体现外在功能, 更要促进人的内在发展, 新的规划纲要在对教育本体价值体认上, 理应表达出应有的理解和作为。

从发展方式上看, 新阶段教育应着力体现内涵发展。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核心目标是加快教育普及, 在这一目标引领下, 我国由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大国, 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5年。然而, 有学上的矛盾基本解决后, 上好学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 规划纲要在强调教育普及的同时, 应着力解决水平问题, 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 加快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从政策导向上看, 新阶段教育应着力体现公平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虽然目前我国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 但教育机会不均等和非均衡协调问题还普遍存在。比如, 全国普通中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最高与最低的省市之比是6.2:1;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 分别是城乡平均水平的87%和82%;农村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中, 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比城市分别低21和38个百分点。新的纲要有理由把教育公平性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通过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用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

从改革的侧重点看, 新阶段教育应着力破解矛盾的深层维度。我国教育在短时期内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也必然会伴随着不少新的问题, 改革难度明显加大。比如, 近一个时期民办教育问题增多, 反映出办学体制改革的不完善和不规范;义务教育免费后, 由于经费保障机制在一些地方难以落实, 带来新的办学经费不足问题;推行多年素质教育, 学生课业负担仍然十分沉重等等, 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新的纲要中有所体现并逐步加以解决。

二、规划纲要应科学确定教育发展的新目标

规划纲要将确立到2020年的教育发展目标。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关于2010年、建党一百周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新三步走”的目标要求, 2020年是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 其目标是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那么, 2020年教育发展的目标应该怎么确定?对于这个问题, 目前有三类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作为社会整体发展目标的组成部分, 教育目标应与社会整体目标相一致, 在称谓上应该称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其理由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从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了系统描述, 其中专门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提出新要求, 提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这些要求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合为一体的, 因此教育不论是在称谓还是在内涵上都不宜再出新词。

第二种观点认为, 2020年规划纲要应明确提出“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因为确立这一目标既必要, 也有可能。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看, 教育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 国家要实现现代化, 教育必须率先实现现代化, 教育必须适度超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发展的目标。从外在需求看, 要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也应该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步伐。从可能性上看,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可望对教育提供更大的支持, 加上受教育人口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为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持这种观点者尽管在对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内涵和标准的理解上还不尽相同, 但普遍认为应强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理念。

第三种观点认同教育适度超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目标的看法, 但在称谓上不赞同“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这种提法。因为现代化是个动态过程, 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建议采用“教育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类似表述。

本人建议采纳第二种意见, 在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已经比较充分, 关键是要明确内涵与标准。

据有关研究表明, 到2010年我国主要教育指标将达到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在这个基础上,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 达到同期中等发达国家的基本发展水平, 确立这样一个目标是比较适宜并完全有可能实现的。所谓“基本发展水平”, 就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底限发展基准, 我们把这个目标界定为“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据中科院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对中等发达国家的界定, 预计到2020年这些国家教育发展的主要可测量指标的最低水平为: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超过70%, 而目前我国是4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2007年度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显示, 目前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是73%, 发展中国家平均为32%) ;义务教育完成率在97%左右, 目前我国超过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85% (欧盟提出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完成率至少达到85%) , 我国目前是60%;中小学教师平均受高等教育年限在3.5年左右, 而目前我国大体在2.5年左右;小学平均班级规模小于30人, 目前我国30%的班级在45人以上。可见,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任务还十分艰巨。当然, 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还不仅仅限于这些指标, 还有一些不可测量的指标, 比如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 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些反映人文发展水平的指标更能反映教育现代化的本质, 应该成为这次纲要规划的重点。

需要说明, “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在现代化程度上还有所不同。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 到本世纪中叶, 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 基本实现现代化。这表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是达到世界中等国家发展水平 (平均发展水平) , 而初步实现现代化则是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基本发展水平 (底限发展水平) , 也就是刚刚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基本门槛。

三、规划纲要应充分估计人口变化带来的新问题

未来十几年人口因素的变化, 是任何一项规划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对教育而言, 人口变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 从全国总体情况看, 学龄人口呈现略有下降的趋势。据测算, 到2020年, 小学学龄人口将减少680万左右, 减少量占目前在校生的6.3%;初中学龄人口将减少2400万左右, 减少量占目前在校生的40%;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将减少2000万左右, 减少量占目前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0%。学龄人口的变化给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一方面, 受教育人口的减少缓解了教育财政压力, 有利于巩固“普九”成果, 并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另一方面, 有利于实行小班化教学, 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非常有利。需要强调的是, 未来十几年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时期, 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5%, 因此特别要注意一些地方打着生源不足和规划城镇布局的旗号, 借机削减各级各类学校规模, 从而造成教育资产的流失。事实上, 随着人口政策的调整和人口峰值的波动, 学龄人口还会出现回调, 2010年之后小学学龄人口回升问题首先出现。因此, 在规划纲要制定中, 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引起的相关问题予以格外关注。

二是, 从学龄人口构成看,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将对城市教育带来很大压力。与全国学龄人口总体下降情况有所不同, 一些城市由于流动人口集聚带来学龄人口增加的问题。据有关统计, 2010年义务教育学龄段的务工农民子女可能达到1600万左右, 其中跨省流动的约600多万。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行, 预计到2020年这个数字仍会有较大幅度增加。目前, 北京流动人口子女有40万, 其中小学在校生中流动人口子女占40%;上海有38万, 占城市在校学龄人口的30%以上;天津有近14万, 占城市在校学龄人口的16%;重庆有20万 (部分属于本市进城农民工子女) , 占城市在校学龄人口9.2%。流动人口的流入地多集中城郊结合部, 有的区县非户籍学生占在校学生的60%以上, 再加上这些地区面临小学入学和人口出生的小高峰, 造成校舍和师资的高度紧张, 也给当地教育财政带来很大压力。此外, 由于流动人口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盲目性, 给教育规划和资源配置造成一定困难。

鉴于非户籍学生入学涉及受教育权和教育公平这一根本性问题, 建议新的纲要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 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原则, 另一方面也应切实考虑流入地在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方面的实际能力, 明确提出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以转移支付或者购买教育券形式, 对流入地给予适当比例的补贴, 分担这些地方在财政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困难。同时, 适度超前规划义务教育后非户籍适龄学生的教育途径, 防止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和不安定因素。

三是, 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和老龄人口的增加, 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将由理念层面进入到实践操作层面。预计到2020年, 我国人口将达到14.6亿左右, 其中25岁至64岁劳动力人口增加近1亿, 达到8.25亿左右, 继续教育的任务非常艰巨。此外, 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 (65岁以上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 , 2006年的人口抽样显示, 全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上升到9.2%, 在一些中心城市老龄人口比例更高, 北京达到11.2%, 天津是10.6%, 上海则达到14.4%。由于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 老龄人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而目前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难以满足发展需要。

如果说过去几年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 是以素质教育为主题, 落实“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大任务, 那么未来十几年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完善终身教育”, 形成“一个主题”、“四大任务”, 从而将伴随一生的终身教育真正付诸实践。建议这次纲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1) 理顺管理体制。目前对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体制, 宣传部门、文明办和教育、劳动等部门似乎都在管, 但由于责任不甚明确, 使得这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 建议尽快明确体制和相关部门责任。 (2) 明晰体系构成。根据国内外经验, 该体系建设应立足以国民教育体系为依托, 以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为重点, 以在职学习提高为主体,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形成职前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沟通、有组织教育与自主学习相互补充的发展格局。 (3) 落实保障机制。一方面要梳理并切实落实已有的政策 (比如, 地方政府人均1元钱用于社区教育;企业要拿出一定经费专门用于人员培训等) , 另一方面要把终身教育体系设施建设、人员配备、运行经费等, 切实纳入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范围。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2006年)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2007年)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坚定信念自会成功下一篇:安全督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