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1

2024-08-10

世界文化遗产1(精选6篇)

篇1:世界文化遗产1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长城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500字兵马俑

一座城,一座神秘莫测的城,红墙高耸、角楼巍峨,百姓不能踏入半步的城。它的记忆,只属于皇帝。这就是故宫。

故宫,旧称紫禁城。地处北京市中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9),历时建成。为明、清两代帝王处理朝政,以及皇室成员居住、游玩、奉神的地方,被视为“天地会合,阴阳交泰”之处。先后有24位皇帝(其中明朝14帝,清朝10帝)在此统治了中国近5。它的总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楼阁8700多间。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走近故宫,满目都是金黄的屋顶,朱红的宫墙,在阳光的照耀下,黄色的琉璃瓦熠熠发光,闪烁着夺目的.金光;原本暗红色的高墙也明亮了起来。徜徉在故宫里,仿佛置身于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活生生的历史从这里走了出来,古老的建筑焕发了新的生机。到了傍晚,夕阳西下,朱门金钉,红墙黄瓦,让这座宫殿变得庄严,又充满了神秘色彩。

故宫最美的时候,是在大雪过后。一场大雪,让故宫沉寂了下来,一改往日的金碧辉煌,红墙黄瓦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艳丽夺目,让人看了忍不住要走进它,却又不舍得破坏那份安宁。

大人们行走其中,会谈论历史的盛衰。而孩子们走进其中,大多都会被大殿屋檐上一些小兽所吸引,指指点点,叽叽喳喳地探究着小兽的来历。其实这些小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琉璃屋檐兽。在古代,宫殿檐角上的神兽数量是由建筑的规模和等级来决定的。一般以1、3、5、7、9这五个奇数为准。而太和殿在三个大殿中地位至尊,檐角安放了10个神兽,在古建筑中是独一无二,象征着十全十美和至高无上。位于最前端的是骑凤仙人,据说是齐⊥醯幕身。之后的这十个神兽依次为象征帝王的龙,百鸟之王的凤,勇猛威严的狮子,象征忠勇吉祥的海马,象征尊贵的天马,能够防灾灭火的押鱼,护佑平安的狻猊,象征公正的獬豸,寓意除祸灭灾的斗牛和能够降魔庇灾的行什,它们都无比威严。在统治者的心目中,它们会和他一起镇守江山,反映了统治者祈求天助的心愿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闭馆的时间到了,工作人员推动厚重的城门,随之就会听到一个沉重的声音,那声音如此厚重,似乎在诉说故宫几度荣光几度蒙尘的历史。逛故宫,就如同翻阅一本历史书,展现了宫廷文化以及民族的信仰与审美,也再现了帝王之家的日常生活。其中还有更多故事,等待我们挖掘和探索。

篇2:世界文化遗产1

午门有五个门洞,可是从正面看,似乎是三个,实际上正面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开在东西城台里侧,一个面向西,一个面向东。这两个门洞分别向东、向西伸进地台之中,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左右掖门平时不开,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大典时,文武百官才由两掖门出入。

午门正中门楼左右的两座阙亭,内设钟鼓。何时鸣钟,何时击鼓,都有规定。皇帝祭祀坛庙出午门鸣钟;皇帝祭祀太庙时击鼓;皇帝升殿举行大典时则钟鼓齐鸣。

篇3:浅谈庐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庐山座落在祖国大陆中部的江西省九江市南部, 北边连着长江, 东边衔接潘阳湖, 南边依着滕王阁, 西边邻着京九铁路, 有着极佳的地理位置优势。庐山区长约25km, 宽20km, 高山总面积302km2。庐山有近100座山峰。其中最高峰是海拔1474m的大汉阳峰。浑然天成的自然山水风光为庐山加分不少, 但庐山不仅只有美景, 更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地区。

1.1 自然资源

庐山处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 降水量充沛, 年降水量近2000mm, 气候舒适, 尤其夏季非常凉爽, 是避暑胜地, 冬季更是白雪皑皑, 宛若童话中的冰雪世界。四季温度变化较大, 云雾缭绕, 宛如仙境, 奇妙无穷。有时山上暗无天日, 而山下则是细雨纷纷, 颇有情趣。庐山植物种类丰富, 由于自然条件如此湿润, 植物生长十分茂盛。

庐山多有悬崖峭壁, 奇峰秀岭, 沟壑岩洞, 大有湖光山色, 飞泻瀑布, 小有河流溪涧, 所以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山峰、堑谷、岩洞、怪石、瀑布、溪涧、湖潭、温泉等构成庐山特有的自然景观。

1.2 地理特征

庐山, 耸峙于江西九江市庐山区, 相对海拔1200~1400m, 山体面积282km2, 景区森林覆盖率达76.6%。著名景点有五老峰、石涧瀑、芦林湖、险峰, 从东北向西南蜿蜒约25km, 宽约15km。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带, 山势宏伟, 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名山, 是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

庐山地形的成因是地质运动所为, 它地处断裂带, 周围断层颇多且规模较大。庐山地形非常复杂, 正是这样复杂的地形组成了各种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 比如瀑布、岩洞、溪流等等。由此可见, 庐山的地质旅游资源是非常完整且系统的, 而且非常久远, 内容极其丰富。

2 庐山文化遗产资源

庐山文化遗产主要分为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表达、民间科技、社会习俗、认识记录几个方面。有形物质文化遗产中又包括:遗址遗迹、建筑物、纪念性景观、地方土特产品、文献与遗物几方面, 具体有形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下:

庐山遗址遗迹中包括古人类生活遗址 (如亭子墩新石器晚期村落遗址) 、军事遗址、古战场 (如庐山植物园内的日军轰炸弹坑) 等。

建筑物有宗教庙堂 (如东林寺、罗汉寺、白龙坛、广佛寺、天王庙、太乙宫等一百多个) 、佛塔 (如舍利塔、天池塔、普超塔等十几个) 、碑林 (如白鹿洞碑刻等六处) 、历史建筑小品 (如琵琶亭、静观亭等几十处) 、传统建筑 (如匡庐诗社等) 、桥梁 (华封桥等十多处) 、近现代建筑 (如波黎公馆等十多处) 等。

纪念性景观包括洞穴 (如莲花洞等十多处) 、泉 (如墨仙泉等十多处) 、水井 (如金井、修井炼丹井) 、岩石 (如刘仙石等) 、潭池 (如出木池等十多处) 等。

地方土特产品包括菜品饮食 (如石鱼、云雾茶、石鸡、石耳) 、手工艺品 (如星子金星砚) 等。

文献与遗物包括古旧图书资料 (《庐山志》等) 、宗教典籍 (《华严经》等) 、书画 (五百罗汉图、唐伯虎《庐山图》等) 。

3 庐山文化遗产保护

3.1 庐山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3.1.1 法律不健全。

虽然2006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 说明了我国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 可是仍然没有达到法律高度。另外关于江西省下达的关于文物保护的文件, 没有制定详细的符合当地现状和地方特点的措施, 《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内也没有具体指出文化遗产的损坏惩罚及处理办法。

3.1.2 管理体制混乱。

从古至今, 庐山在直属管辖范围方面一直比较混乱, 近代以来, 前前后后调整多达20次。“一山多治”的尴尬局面, 把庐山从一个整体变得支离破碎, 导致资源浪费, 并且损害了人们对庐山的地理认知。

3.1.3 人口压力问题。

山上常住人口, 加上外来人口和游客, 给庐山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且人们的遗产保护意识薄弱, 使得资源上的损耗及环境污染等方面都不容小视。庐山周边区域的城市化发展也在逐年提高, 山上和周边人口数量带来的压力已经非常之大, 人们生活用地比如农田菜地的开垦, 工业上工厂的建立及污染物的排放都不同程度地给庐山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负面影响。

3.1.4 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虽然在很多方面能为城市带来很大的正面影响, 但是旅游业对于文化遗产的负面影响也不容轻视, 游客对于文物的直接破坏表现在:攀爬拍照、乱写乱涂鸦乱刻字、乱扔垃圾、折损植物等等方面;间接破坏表现在:汽车尾气污染、白色污染、水污染以及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等。

3.1.5 自然因素影响。

如2005年9月受台风影响, 庐山出现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暴雨, 使得多处景点遭到洪水、泥石流的破坏。对于自然界来说一些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如风化现象、微生物的生长、温度的变化、风雨、湿度等等, 但对于文化遗产而言可能是慢性毒药。

3.2 庐山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针对上面谈到的关于遗产保护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对策:

3.2.1 普查文化遗产。

关于庐山世界文化遗产普查, 是由主管部门组织对庐山的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一次全面的大调查运动。这样不仅能系统地认知, 更可能深入发掘一些未知的文化遗产, 甚至还能更加详细地获悉每个资源每件遗产的说明, 统筹规划, 查漏补缺。庐山遗产种类繁多, 这样能使我们对它有一个通透的了解。

3.2.2完善法律法规。关于这点, 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比较成功的案例。比如意大利, 一直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早就颁布了许多法令来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这是我们不得不认真学习。从专业的角度来说, 立法体系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两方面问题。首先国家层面上, 我国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相对落后, 至今连一套完整的“国家文化遗产登录法”都没有定制。其次在地方层面上, 可效仿四川省颁布的《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 针对庐山区, 江西省也可颁布类似“江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规, 对庐山风景区的所有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保护。

3.2.3 平衡各主体利益。

文化遗产保护中利益相关群体很多, 从政府各部门到当地居民、企业、个体经营户、游客等等, 都是风景名胜区的利益关系者。各利益主体所关注的问题不同, 他们有的注重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有的是关注旅游业带来的利润最大化, 有的是关注自然风光, 如何权衡各关系之间与文化遗产的利益关系, 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3.2.4 优化管理体制。

庐山的管理是“一山多治”的混乱局面, 必须统筹规划。从上级到下级系统的管理, 从大局出发, 摒弃私念, 加大政府部门的管理力度, 多方配合, 一起共同创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和庐山风景区现状的合理的管理制度及体系, 是当下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3.2.5 研究保护技术。

不光是从立法和管理体制上说, 我们还应加强技术层面上的保护措施。技术保护的话我们主要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需要培养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利用教育资源优势, 多方位培养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科技学科专业人才;其次要运用传统保护技术的同时开发新型现代的保护技术, 比如在遗产保存方面互联网、3D立体模型、数字图像技术等等。

4 结论

庐山有着悠久历史文化遗产, 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个“世界文化景观”, 以其特有的自然风光迅速成为了国内炙手可热的旅游胜地。如何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背景下, 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努力保护文化遗产不受破坏, 可持续发展利用庐山文化遗产资源, 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问题。经过对庐山的现状调查, 分析出庐山在文化遗产保护下所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关于解决和发展庐山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我相信, 根据这些措施不仅能对庐山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帮助, 还能给国内其他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摘要:庐山于1996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也是孕育中国文明的“摇篮”, 这里的佛教、道教庙观、白鹿洞书院, 都独立且各具特色地藏在庐山这一自然美景当中, 集美学和文学于一体的庐山, 更是利用其神秘而独特的美丽吸引着各地游客。因此, 在发掘庐山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 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 严重影响了庐山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如何将我们的文化遗产资源持续利用下去成为了当下必须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庐山,世界文化遗产,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钧辉.庐山旅游地质资源及开发远景[J].江西地质科技, 1995, 22 (4)

[2]陈耀华, 赵星烁.中国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49

[3]郑艳萍.庐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6

篇4:世界文化遗产1

中国现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0处,稳居世界前列。从1987年中国第一次有了世界遗产到今天,20余年过去了,社会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在不断的深化,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北京明清故宫持续扩大开放区域

2012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劃》编制工作正式启动。规劃以2004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劃大纲(2002~2020)》为基础,将解决故宫112公顷土地上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质和每一平方米建筑的合理利用问题。目前,故宫博物院正努力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抓紧制定《故宫保护条例》,以实现对故宫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有效控制。

近些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有序开展古建筑全面修缮工程,持续扩大开放区域,使开放参观面积由目前的45%扩大到76%。经过精心整修的皇极殿已向观众开放。未来,还将开放慈宁宫、寿康宫、慈宁花园等组成的西部区域;端门城楼、大高玄殿将作为数字博物馆对外开放;南部将形成以午门城楼及东西雁翅楼、武英殿和文华殿为主体的大型博物馆展览设施群。为解决院内一些部门占用古建筑办公而对古建筑造成损害、古建筑亟需腾退整修的问题,故宫博物院正在建设西河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力争在2016年实现红墙内无办公科研场所。

故宫博物院为期7年的藏品清理工作已经顺利完成,确定馆藏文物总量为180万7558件。为解决古建保护与展厅现代化要求的矛盾,故宫博物院建设了完全达到博物馆温度、湿度、安全控制标准的现代化展厅一午门展厅。

目前,故宫博物院正着手对所有展厅中的展柜、台座等进行全面排查,逐步更新,以实现对展厅内文物的全面抗震防护。对地下文物库房进行升级改造,争取根据不同质地文物藏品的保藏条件要求,实现温度、湿度的调控功能分区。同时,建设第三期地下文物库房,配套复建内务府建筑,增加文物储藏保管功能,逐步减少并最终弃用地面文物库房,整体提升文物藏品保存条件。针对大量院藏文物濒临腐蚀、锈蚀等严重自然损坏状况,将建立大型综合文物修复中心,根据文物藏品性质设置各类保护修复室。

2011年12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信息化平台”,对文物建筑、室外陈设、植物动物、环境质量、游客动态、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馆藏文物、非古建筑、监测保障等进行监测。针对游客动态,故宫博物院提前制定节假日观众接待预案,以加强值守力量、设置缓冲区域、畅通出入口和通道、调整开放通道作为应对措施,未来将根据监控,对超大客流进行分解疏导和科学控制。

故宫博物院正在规劃包括地库风冷系统改造、报警联动处置系统建设、消防设施改造、高压管网建设、午门安检前移、建立故宫应急指挥中心、采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安全防范、彩钢房拆除、灭火救援能力建设等内容的安全防范新系统。通过技防、人防、物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安全防范工作水平。

莫高窟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保护

2003年甘肃省政府颁布实施《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专项文物保护法规之一。2011年出台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劃(2006~2025)》。敦煌研究院据此制订了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劃定了2万余公顷的遗产区,10万余公顷的缓冲区。

为保护莫高窟的突出普遍价值及其真实性、完整性不受破坏,敦煌研究院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施条件,通过承担国家重要科研课题,系统分析威胁莫高窟文物保存的各种风险因素和产生机理,解决保护中的关键问题;与多家国内外保护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理念。采取科学的工艺对本体的壁画和崖体等实施保护,并形成了保护技术规范。共修复壁画约3100平方米,加固崖体长1700米。对影响环境保护的风沙危害,采取固沙、阻沙综合治理措施使得窟区积沙量减少70%以上。敦煌研究院还在壁画和塑像、洞窟内环境、窟区气象和地质环境、风沙、游客、安全防范等方面利用先进技术开展实时监测工作,对有可能造成破坏的潜在因素进行预控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敦煌研究院始终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保护。开展莫高窟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进行游客承载量研究,召开“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总结研究成果,根据洞窟壁画的内容和年代、保存现状、洞窟容积、位置,以及游客量变化等,制定游客预约制并及时调整洞窟开放策略,确保石窟处于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放管理状态。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在面对游客逐年增加的挑战时,为有效减缓洞窟开放压力,保护洞窟,充分展示遗产价值,尝试采用数字化虚拟洞窟的展陈方式。

长城:21196.18千米总长度的调查与认定

长期以来,长城保护是中国文物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国务院先后将山海关、嘉峪关、八达岭等多处长城重点段落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人民政府也将长城相关遗迹分别公布为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九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长城保护条例》,为加强长城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保障。

为应对长城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消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长城的威胁,国家文物局制定《“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开展资源调查和建立记录档案、编制保护规劃、建立法规制度、理顺管理体系、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实施抢救维修、依法加强监管、加大经费投入等九项工作。“十一五”期间在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中安排5亿多元用于长城保护工程,确保了长城资源调查、重要段落保护维修等工作的顺利完成。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导各地实施了山海关等一批长城重点段落的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消除了一批重大文物安全隐患,为长城等大型文化遗址的抢救维修创造了新鲜经验。

nlc202309031135

2007年至2010年,国家文物局联合国家测绘局组织开展全国性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长城资源调查分为明长城资源调查和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资源调查两个阶段开展。长城资源调查由文物部门通过田野调查确定并记录长城本体、附属设施、相关遗存等的保存状况、保存环境及保护管理状况;在此基础上由测绘部门测定长城资源的长度、位置等测量数据,并建立长城信息系统。通过长城资源调查,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新发现。

在长城资源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于2011年6月份启动长城认定工作。通过长城认定,将进一步明确各类长城相关遗迹作为长城遗产的重要属性,解决“什么是长城”这一关键问题,并将各类长城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围。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认定意见,将能够准确掌握辖区内的长城资源情况,依法落实《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确定的长城“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明确每一处长城遗产的保护管理责任,解决“谁来管理”的问题。

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完成长城认定的批复工作,共认定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3个县域内分布的春秋战国、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辽、金、明等历代长城墙体10053段,壕堑1762段,单体建筑29507座,关堡2210座,相关设施189处,共计43721处长城遗产。调查认定的长城总长度21196.18千米。

苏州古典园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

在中国现有的30处世界文化遗产中,苏州古典园林的监测工作一直走在前列。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体系较完善、功能科学的监测体系。建立了一套三级管理的分级管理体系。从苏州市世界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到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再到园林局下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各古典园林管理处,形成了苏州市域范围内上下联动及时、协作处置有效管理体系。

为保障监测工作的有效实施,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于2008年出台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管理工作则(试行)》,并于2011年修订成为苏州市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遗产监测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报送、预警处理等相应职责,确保监测工作有章可循。同时,通过数年的摸索,研究制定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植物、陈设、游客量监测工作规程》和《预警指标值与预警(草案)》,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监测工作例会制度、培训制度等切合实际需要的配套内容。制定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工作总体方案,确定了监测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三个全方位”,即:全方位数据采集、全方位实时记录、全方位监测预警,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遗产监测远中期规劃和近期分步实施计劃。

在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监测的过程中,注重科技提升。一是与有关大专院校合作,研究多种手段对遗产实施监测的方法,研究三维扫描仪在古典园林保护中的运用。二是与信息科技公司紧密合作,利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自主开发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软件,研究出一套符合苏州古典园林特点的监测软件和监测指标、监测预警标准,力求监测手段科技化,监测数据科学化,监测结果时效化,为逐步实现从传统到数字化和现代化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从确保世界遗产原真性的目的出发,以“原法式、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为标准,结合遗产维修工程的实践,摸索苏州古典园林维修工程的监测方法,2007年编制《世界遗产维修课题大纲》,2008年实施耦园案例的“维修工程监测研究”;2010年完成以留园曲溪楼维修工程监测工作。四是加强对国际文件和动态的研究,2009年完成了国家文物局下达《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定期报告(2003~2008)》试点研究课题的任务,得到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认为具有在全国遗产地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2011年被确定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单位。

遗产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监测信息,苏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承担着信息维护及发布的信息中枢职能,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实时采集与发布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人工监测巡视、发布巡视报告、编辑监测预警信息专刊等工作弥补网络平台信息的不足;除此之外,还结合信息科技的发展,积极研究平台功能的提升,架构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网络,并对采集的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类研究,走出一条从全方位信息采集到以遗产价值影响因素重点梳理、从摸家底到抓关键,从图文并茂到三维测量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在实现遗产价值的全方位监测的同时也为各级各部门的管理评估工作提供了详实的信息;还为传统技艺流失、保护修复专业人才流失的可预见影响因素做好了必要的信息储备。

大足石刻:石质文物保护的示范工程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典范。长期以来,大足石刻研究院先后完成各类文物保护项目20余项,在一定程度上使石刻病害得到有效遏制。在保护修复中,坚持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材质创新。如在大足宝顶山石刻观经变龛危岩抢险加固、地狱变相龛及合利塔防风化保护、九龙浴太子龛渗水治理等多项保护工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技术措施均处于国内石质文物保护的领先水平。尤其是正在开展的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更是提高了大足石刻乃至全国石质文物保护的科研水平。

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52年)年间,造像集雕刻、贴金、彩绘等多种工艺手段于一身,病害极其复杂,多达34种,是一项集保护修复与研究于一体的大型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国内外文物保护工程中罕见。

2008年7月~2011年1月,针对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复杂问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共同完成千手观音保存现状调查,岩石、彩绘和金箔的病害机理研究,雕刻岩体稳定性测试与评估研究,工艺调查研究,三维信息留取与虚拟修复效果研究,微环境监测,岩土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凝结水监测分析研究,修复材料研究,贴金层保护修复试验研究,修复试验,修复试验效果跟踪监测等12个子项的前期研究工作。

该工程涉及千手观音造像占崖面积88m2(展开面积约220m2)的830只手、272件法器、5尊雕像的石质、彩绘、金箔的34种复合病害,包括除尘、加固、补形、彩绘修复、贴金层修复等多项内容。2011年4月18日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等业内技术人员组建20余人的主体修复团队,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总体修复方案》,科学、审慎、系统地推动修复工作。按“自上而下”的修复思路,将本体修复分“上、中、下”3层进行,2011年7月至今已完成上层约20m2(242只手、9只手臂及66件法器)单只手和法器修复方案编制、表层不稳定金箔层揭取及处理、揭金后现状评估、裸露基岩脱盐、彩绘加固回贴、风化石质加固和残缺石质补形,以及修复档案资料留存等工作,并及时对修复效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为下层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现已全面展开本体中层的修复工作。

篇5: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7月19日我和爸爸妈妈一早就坐上了大巴,一路上穿过隧道,越过大山。经过6个小时的路程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世界遗产三清山。

我们坐着高山缆车来到了半山腰,徒步走了2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山顶。哇,太美了!有着各种各样的奇松怪石,最有代表性的有蟒蛇出山,司春女神的爱情故事,整个人就像到了仙境一般。

这次旅行虽然有点辛苦,但是景色非常迷人真叫人留恋往返。

篇6: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大唐盛世,何等辉煌,可谓当时的闻名大国,许多外国使者来华,唐国无不持以一种“恨不得把所有的文化都传给你一样”,那种以强扶弱的态度,除了龙的传人,还有谁能真的做到?郑和下西洋,多次去到非洲东部与东南亚,都带着精兵锐器,却没有恃强凌弱,想一想,麦哲伦等环游世界的人物,至少也都立过好几个殖民地吧!可中国,自始至终都没有在外国立过一个殖民地,这就是龙的传人啊!他们在强盛时没有去想统治世界,而选择了去帮助弱国,帮它们,助它们强盛,这就是龙文化!

清明之时的闭关锁国,却是使世人忘却了以前中国对他们的好!鸦片战争的硝烟打醒了一时犯愚的龙的传人,美、英、法、德、俄、日等等国家,在我们国土上肆意妄为,可又何曾想过他们曾也与中国有过友谊之邦,也曾如手足般一齐团结合作过,也曾有过一段美好的共同回忆,可当我们“虎落平阳”时,他们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骑在了我们的头上,肆意占领我们的土地,随意杀害我们的百姓!甚至日本在我国南京残害了将近三十万的人民!换作任何其它一个国,我想也必然会等候在暗夜中突然咬上仇恨的脖子,一击丧命,可中国并没有,这,便是龙文化!

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是东方沉睡的一条龙,在他未苏醒前,谁都不要去打扰他!”确实,中国自成立以来,进步可谓是神速,数领域已达到世界前列,CDP也已仅低于美国!这便是中国,这,便是龙文化!

而如今,我们仍在和一些需要帮助的国家合作,并且也并为和那些欺凌过我国的国家“礼尚往来”,而是不计前嫌,但我们也绝不会忘记国耻!这,便是龙文化!

上一篇:经典歌曲:Home,Sweet home歌词「可爱的家英文版」下一篇:聘任仪式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