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关于加快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的若干意见

2024-08-14

渭南市关于加快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用6篇)

篇1:渭南市关于加快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的若干意见

渭南市关于加快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的若干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商标战略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10)8号),加快实施商标品牌战略,进一步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城市建设,营造我市积极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渭南经济快速发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商标品牌战略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目标,坚持“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原则,大力培育高知名度商标群体,加快建立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商标注册体系,面向市场、运行高效的商标运用体系,制度健全、执法有力的商标保护体系,科学规范、协调有序的商标管理体系,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商标服务体系,促进渭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商标品牌战略目标

到2015年底,力争把我市建设成为全省商标注册、管理、运用和保护制度完善、效能领先的商标战略实施先进城市。具体目标是:

(一)注册商标数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形成一批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商标群体。到2015年底,全市商标注册年均申请量130件以上,注册商标总数超过2100件,其中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数不少于200件、服务业注册商标数不少于150件;境外注册商标总数超过20件;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地理标志有新的突破。到2015年底,新增行政认定驰名商标3件,驰名商标累计超过4件(含行政认定和司法认定);新增陕西省著名商标50件,累计超过130 件;认定渭南市著名商标100件,累计超过200 件。

(二)商标战略运用效果明显。企业管理和运用商标的能力明显增强。对维护商标权益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运用商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提升,培育、发展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驰名、著名商标。

(三)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业集群品牌基地。企业国内和国际商标注册数量稳步增长。国内注册商标总量与我市总体经济规模相适应;国际注册商标数量与我市的对外贸易地位相适应,拥有自主商标的出口产品和服务所占对外贸易份额大幅提升。

(四)全社会商标意识普遍提高。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逐步形成。市场主体商标意识明显强化,尊重和保护商标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基本形成,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的健康消费理念进一步增强。商标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有效衔接,商标侵权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三、商标品牌战略任务

(一)深入开展商标知识宣传工作。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将商标法律法规和基础知识宣传纳入普法、科普宣传计划,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络、专家讲座等多种媒介和形式,大力宣传商标知识,宣传实施商标战略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努力增强广大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商标意识,积极营造尊重知识产权、重视商标战略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积极推进商标注册工作。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整合产业资源优势,采取行政指导和政策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各类商标注册。凡是有市场前景可以注册而未注册的商标(包括产品商标、服务商标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工商部门要积极引导、督促和帮助企业做好商标注册工作;对有一定知名度的老牌子、老字号的产品与服务,要支持其尽快申请商标注册;着重推进特色农产品商标建设。引导、扶持农产品生产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注册使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对具有原产地特征的农副产品,指导有关农产品行业协会申请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培育一批品牌涉农企业和品牌农产品基地,走“商标支农、商标兴农、商标富农”之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着力提升商标知名度和美誉度。建立政府主导、主管部门负责、新闻媒体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商标宣传工作体系。市、县两级新闻媒体要集中进行群体性、专题特色广告宣传,通过强化商标文化形象的策划与传播,提升企业商标的知名度;加快建立企业信用体系,提升企业信用自律水平和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增强和维护企业商标的市场美誉度。

(四)充分发挥企业在商标战略实施中的主体作用。工商部门要着力引导企业树立强烈的自主品牌意识,积极推进商标、字号一体化战略。工业企业要以商标为抓手,加快产业转型,培育自主品牌。农副产品生产企业要积极申请产品和地理标志注册,农业休闲观光企业要积极申请服务商标注册,大力推行“公司+商标(地理标志)+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服务业企业和传统老字号企业要积极发展品牌连锁经营,加快推进集团化、品牌化和规模化建设。

(五)加强对商标无形资产的管理和利用。由工商部门牵头进行商标价值评估试点和推广,促进企业商标价值的开发利用。各有关部门及各类市场主体要强化对商标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对具有重要价值商标的企业并购、改制、合资等活动,要实施商标无形资产评估,避免商标无形资产流失。支持企业以商标为纽带,通过投资入股、许可使用(如授权贴牌、品牌连锁)、质押融资等方式,实现商标价值的转化、利用和提升。抓好闲置商标资源的盘活利用,建立互联网商标交易平台,积极牵线搭桥,促进闲置商标向省内外企业的转让和使用,将无形资产转变为有形的物质财富,提高注册商标资源的利用率。

(六)全面加强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健全注册商标专用权保护机制,完善举报制度,简化举报程序,方便商标权利人投诉。加大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保护力度,建立工商行政管理商标行政执法与商标司法保护相结合的维权打假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区域内外打假维权机制。区域内定期开展专项联合执法行动,对商标侵权案件高发的重点行业、领域和地区开展集中整治,对恶意侵权、重复侵权以及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案件加大曝光和惩处力度,涉嫌犯罪的司法机关要及时处理。对于发生在区域外的商标侵权行为,工商、公安、法院等部门要不断建立和完善投诉举报、网上跟踪、异地查询、异地取证等域外维权机制,竭力为本市企业减轻和挽回经济损失,维护商标专用权。

四、商标品牌战略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坚持“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企业主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整合各方资源,深入做好商标战略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分类指导、资源整合、舆论宣传、效能监督、考核奖励等工作。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要明确工作要求,制定具体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商标品牌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商标品牌发展目标考核机制。将商标品牌发展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将申请注册商标及申报认定中国驰名商标、陕西省著名商标、渭南市著名商标工作作为对各部门经济工作的考核重点,加强跟踪督促,落实奖惩制度。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制定推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相关优惠政策,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合力构建争创品牌、保护品牌、服务品牌的支持保障体系,为驰、著名商标企业创造一个健康有序、适度宽松的发展环境。

五、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有关扶持政策

设立渭南市商标品牌发展专项基金。市财政每年列支一定资金,对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突出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奖励。

(一)积极扶持农产品商标注册。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种植养殖专业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等申请农产品商标的,在申请办理商标注册手续后,由企业所属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汇总上报,县级财政应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同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商标代理机构,加大对涉农商标的服务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注册代理费用,减轻涉农企业商标注册成本。

(二)对驰名、著名商标进行奖励。从2011年起,凡新创为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市政府一次性奖励30万元;凡新创为陕西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万元;凡新创为渭南市著名商标的企业,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给予一定数额的一次性奖励,具体奖励数额由各县、市、区自行确定。对驰、著名商标企业的奖励统一由市、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当年情况,汇总上报市、县两级政府统一拨付兑现。

(三)对获得驰名商标和省市著名商标认定的企业,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技术改造、融资贷款、重点物资运输、用电、技改贷款等方面要给予优先安排。

(四)对商标发展成绩突出的企业,优先推荐参加省优秀企业评选,并推荐其经营者参加省优秀企业家和国家、省、市级劳动模范评选。

渭南市驰著名商标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快实施全市商标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树立品牌意识,提升商标知名度,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结合地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国驰名商标是指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或商标评审委员会认定的商标;

陕西省著名商标是指由陕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的商标;

渭南市著名商标是指由渭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的商标;

第三条 奖励标准:

(一)从2011年起,对首次新创中国驰名商标的商标所有人,一次性给予每件商标30万元的奖励;

(二)对首次新创陕西省著名商标的商标所有人,一次性给予每件商标10万元的奖励;

第四条 奖励办法:

(一)对有效期满后,延续认定的驰著名商标,不再奖励;

(二)在同一获得驰著名商标的,按照最高级别奖励;

(三)对首次新创渭南市著名商标的商标所有人,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给予奖励,具体数额由各县、市、区自行确定;

(四)渭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所有人名单进行核定,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报市政府备案,进行表彰奖励。

第五条 市财政每年按照市政府奖励名单核审奖励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将奖励金直接拨入商标所有人的账户;

第六条 获得奖励的驰著名商标所有人要珍惜荣誉,自觉维护品牌形象,奖励资金应当用于商标广告宣传和品牌市场开拓。

第七条 本办法自2011年12月1日实施,有效期5年。

篇2:渭南市关于加快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的若干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延安市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的若干意见》已经市政府

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三月十二日

延安市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的若干意见

为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荐、扶持、培育一批品牌企业和名优产品,充分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管理办法》、《陕西省著名商标认定与管理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以下若干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市情实际,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坚持“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积极营造有利于商标品牌建设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社会环境,不断提高商标注册总量,集中精力培育、保护、扶持和发展一大批竞争优势明显的品牌产品、品牌商标、品牌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建立和完善全市商标品牌培育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地理标志商标、陕西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企业,努力使品牌经济成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有效抓手。各级政府要加强扶持和引导,做到“四个提高”。一是提高企业和各类市场主体对实施商标品牌战略重要性的认识,使争创商标品牌成为自觉行为;二是提高注册商标的总数和门类,实现由以单一的商品商标向特色农副产品商标、旅游商标、服务商标、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全面发展,不断增加我市注册商标总量;三是提高企业和商标持有人的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四是提高企业创立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的能力,促进注册商标向著名商标、著名商标向驰名商标发展。具体工作目标:

──注册商标。全市每年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商标15件以上。

──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证明商标)。重点做好“洛川苹果”、“甘泉豆腐干”、“延长西瓜”、“延川红枣”、“黄龙核桃”等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申请注册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著名商标。全市每年争创5件以上陕西省著名商标。

──驰名商标。全市力争在3-5年内实现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三、主要任务

实施商标品牌战略,要根据全市经济发展布局,认真把握品牌培育的重点,突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商标,着力培育一批品牌企业和名优产品,努力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建立健全品牌战略服务体系。按照专业化、市场化的标准要求,积极培育以品牌

宣传、资金融通、技术咨询、标准制定、质量检测、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大力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为延安名牌产品的创立、发展、壮大提供多层次、多功能、多渠道的服务。

(二)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要立足于企业发展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引导企业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以市场为导向,以打造知名品牌为核心,以著名、知名商标产品为纽带,从企业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品牌延伸战略、商标战略和资本运营战略,不断提升品牌档次,争创陕西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进一步加快企业发展。引导企业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完善企业管理,作为创名牌的重要基础和根本途径。推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品牌经营能力。鼓励企业积极采用科学管理方法,建立和完善质量改进激励机制,借助监督检查、市场准入等行政措施以及标准、计量、认证等技术手段,组织开展以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质量保证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效益、争创名牌产品、争创质量管理先进企业为主要内容的“三提高、二争创”活动。

(三)进一步加强地方优势特色产品商标品牌的申报注册和保护工作。本着巩固壮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优势产业的原则,重点抓好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能源化工、绿色产业、红色旅游以及建材、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和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围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效益农业发展需要,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手工业户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推广 “公司+商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大户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创牌经营和品牌运作,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产品改良和新产品开发,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产销一体化经营、连锁经营,培育一批国家级农产品品牌,扶持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稀”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引导各革命旧址、旅游景点做好旅游、文化商标品牌的申报注册和保护工作。

(四)扶持发展名牌企业。整合企业资源,引导中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向“高、精、尖、专”方向发展,并为大企业、名牌企业服务,形成大、中、小企业有机结合、专业分工的企业组织结构。帮助产品质量好、市场前景广、商业信誉高、发展后劲强的企业,申请商标注册,积极开展争创著名、驰名商标工作。引导以品牌和资产为纽带,加快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步伐,支持拥有名牌称号或著名、驰名商标的企业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与市内、省内、国内大企业合资合作,吸引战略投资者加盟。支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开展资本经营,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名牌企业的金融服务,推动银企合作。

(五)不断提升我市区域品牌和行业品牌的凝聚力。在打造品牌企业和名优产品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树立我市优势特色产品、重点行业和整体区域的良好形象。要通过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式运作,充分利用名牌的聚合效应,实现产品、企业品牌与区域行业品牌的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提升产品、企业、行业的知名度,提高对省内外和国内外技术、资本、人才等资源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商标品牌在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驱动作用。

四、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市上成立商标品牌战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拟订和修订我市商标品牌发展战略,并对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进行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在市工商局下设办公室,负责商标品牌的培育、推荐、认定、宣传等日常工作,市工商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各县区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或实施方案,认真落实商标品牌战略责任制。全市要建立健全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各级组织领导体系,形成统一协调、责任明确、齐抓共管、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延安市商标品牌战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张西林市政府副市长

副组长左新文市政府副秘书长

刘一良市工商局局长

成员刘晓军市财政局副局长 朱勇市科技局副局长 古益明市商务局副局长 马发义市农业局副局长

张振明市林业局副局长

任智鹏市文化局纪检组长

纪根亮市文物局副局长

崔泉平市旅游局副局长

霍彩琴市广电局副局长

石毅市公安局副局长

郭耀斌市质监局政治部主任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把商标品牌战略和商标法律法规宣传列入全市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宣传计划,落实宣传任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一是日常宣传。各级工商部门要结合日常巡查、专项整治、案件回访、企业年检等工作不失时机地向企业开展商标知识、商标法律法规和争创知名、著名、驰名商标重要意义的宣传,进一步增强全民的品牌意识。举办多种形式的商标培训和研讨班,对企业有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和策略的能力。二是座谈交流。各级工商部门每年都应召开1-2次由企业法定代表人及商标主管人员参加的座谈会、研讨会,让企业代表讲述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典型事例和成功经验,探讨解决企业创品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现身说法,面对面交流,切实增强宣传效果。三是媒体宣传。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抓住每年“3.15”、“4.26”宣传日等重大活动和节点,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各级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在引导企业争创品牌商标工作中充分履行岗位职责。工商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引导企业申请注册商标和创立高知名度商标,切实做好企业申报知名、著名、驰名商标的指导和服务工作。经贸部门在指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要将企业商标列入重要的资产组成部分,防止企业在资产重组中出现商标资源流失。财政、税务、银行等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制定和落实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信贷方便等政策措施,建立运用商标进行投资、抵押等融资活动的有关制度,为驰名、著名、知名商标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融资服务。质监部门要积极扶持、帮助和指导品牌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优质服务,着力构建争创品牌、保护品牌、服务品牌的支持保障体系,为企业创造一个健康有序、适度宽松的发展环境。

(四)加强保护,打击侵权。各级工商、公安、检察、质监、文化监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情况通报、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切实提高执法效率和工作水平。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行商标监督管理的职能,加大对假冒注册商标及其它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开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专项执法行动,切实维护商标权人的合法权益。公安机关要加强对商标犯罪案件的侦查,加大对商标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司法机关要加强对商标违法案件的审判,严厉打击假冒注册商标的犯罪行为,为注册商标所有人提供有力的司法保护。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有关行业组织要积极指导企业在广告宣传、产品包装、服务场所和贸易活动中正确使用商标,加强自我保护。

(五)加强扶持,全力保障。设立延安市商标品牌建设发展基金,市财政每年列支一定资金,作为商标品牌战略实施工作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商标品牌的培育、推荐、认定和宣传。对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商标持有人)、首次取得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或

篇3:渭南市关于加快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的若干意见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当前,世界经济深刻变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外贸竞争优势弱化,我省国际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偏低,竞争力不强。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培育我省国际自主品牌,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坚持实施国际自主品牌发展战略,以打造自主品牌为引领,以强化自主创新为核心,以推行国际标准、国际认证为基础,搭建载体平台,完善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社会服务的联动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国际自主品牌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质量档次提升,加快培育以品牌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促进外贸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增强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提升我省出口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工作目标。用3—5年的时间,全省出口企业国际商标注册率由目前的不足20%提高到40%以上;重点培育500个山东省国际自主品牌,打造50个产业聚集度高、带动作用强的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的地域品牌;加工贸易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比由目前的不足20%提高到30%,国际品牌产品出口占全省比重力争达到20%以上;提升“山东出口农产品安全示范省”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商标运用与品牌提升的融合发展之路,加快推动创新成果向国际自主品牌转化。支持企业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提升内在素质。支持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运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质量、档次和技术含量,推动传统产业向国际同行业的中高端迈进。支持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与产品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相关的设计制造环节的自主知识产权或技术成果占有量。支持传统外贸产业利用资本市场收购兼并和重组改造,着力构建产学研贸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在机电、纺织服装、轻工、生物医药、石油化工及农产品等重点出口领域、地区和龙头企业建立实验室、研发中心、品牌孵化推广中心,夯实国际自主品牌发展的基础。(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商务厅、省质监局、省知识产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大力推广国际标准和国际认证。主动适应出口目标市场行业及产品标准需求,努力研制开发一批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技术质量标准。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和国内先进标准的研发和制修订工作。在重点产业形成一系列国际先进、国内一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标准,提升自主品牌的国际认可度。支持企业对标和接轨国际一流标准,开展马德里体系、欧共体协调局、比荷卢联盟等境外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实行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国际标准认证。加大国际标准认证的推广力度,支持企业开展各类国际认证活动,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和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取得产品质量专项认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整合检测资源,引进第三方认证机构,提高企业国际认证的便利化水平。深入推进“中韩食品安全示范区”建设,推动鲁韩加强实验室合作,推进双方检测结果互认。(省科技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知识产权局、省贸促会、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着力拓展品牌国际营销渠道。培育打造重点行业知名国际自主品牌,推动品牌企业联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节点城市、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和自贸区市场设立山东品牌常年展销中心或公共海外仓,优化海外市场布局。集中办好日本大阪山东商品展、山东品牌产品中东欧展览会,打造我省自主国际品牌的海外展示平台。在国外举办的专业国际展会、中国品牌海外展中设立山东国际自主品牌专区,树立我省自主品牌形象。支持品牌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东盟博览会等境内国际展会,提高在我省举办的国际性展会中品牌企业的参展比重。支持开展工贸联营,通过定牌生产、监制生产等形式,拓展自主品牌外销渠道。鼓励企业与国外渠道商合作,发展品牌连锁经营,建立多层次的出口销售体系。引导品牌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打造中国制造金字品牌,带动技术、设备、半成品和原材料出口,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支持品牌企业通过自建、合资、合作等方式在目标市场建立销售、服务、配件供应、用户培训和信息反馈“五位一体”的营销网络,实现由一般贸易向本地化运营转变。(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农业厅、省外办、省贸促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支持企业开展品牌国际并购。引导品牌出口企业通过自创、收购、代理国际品牌等模式,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骨干优势企业通过股权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实施高端整体并购,获取国外高端品牌、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销售渠道。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并购拥有核心技术的欧美中小企业,取得其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并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自主品牌的“含金量”。推动有条件企业与全球知名跨国公司深度合作,以信用许可方式租用或公用品牌,以国际一流标准为引领,倒逼自身技术、质量、管理和服务的不断提升。(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质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创新“互联网+品牌”等品牌营销新模式。综合运用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新兴业态打造面向海外推广山东品牌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阿里巴巴、敦煌网等具有丰富国际客户资源的跨国电商企业合作,以我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农产品示范区为基础,设立山东品牌产品馆,打造具有山东整体特色的自主品牌产业集群,实现“线上产业链、线下产业园”国际营销模式。支持企业在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建立公共海外仓、产品分拨中心,通过实体店与B2B、B2C网络销售的结合、品牌虚拟经营、新型生活体验馆等多种方式,健全品牌产品海外营销渠道,融入境外零售体系。支持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加强品牌建设,开展境外商标注册,打造“前店后厂”的出口产业链。(省商务厅、省工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对国际自主品牌的宣传培训。新闻宣传、媒体等单位要主动参与策划,以论坛、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总结、宣传、推广各类市场主体的好做法和国内外的好经验,在全社会形成“对外有影响、对内有特色、月月有活动”的国际自主品牌宣传推广大格局。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的推介和传播,加强对重点自主品牌在质量、信誉和服务等领域的宣传力度,通过开设海外贸易窗口、建设产品展览展示中心、利用多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等手段,提高自主品牌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借助和发挥驻外商务机构作用,为自主品牌企业海外推广提供更多的贸易投资和交流合作机会。加强对企业品牌设计、研发、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国际认证、品牌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等的培训,提升品牌创建的整体水平。(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知识产权局、省委外宣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强化知识产权的培育和保护。把创建国际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有机结合起来。支持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构筑企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完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培育专利、商标、著作权等代理服务机构,提高知识产权的管理与服务水平。提升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支持企业开展维权工作,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涉外维权援助力度。(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工商局、省知识产权局、省贸促会、济南海关、青岛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完善“省级—市级—县级”自主品牌梯队培育机制,推动相关区域、产业的国际自主品牌建设发展。商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国际自主品牌培育工作协调机制,各部门要按照“目标一致、集中投入、合力建设、渠道不变”的原则,整合促进国际自主品牌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措施及资金,形成国际自主品牌培育工作的合力。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实际,落实工作措施,积极为国际自主品牌培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省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健全公共服务。支持品牌运营、质量咨询、认证等专业机构,开展品牌管理咨询、市场推广等专业服务,帮助企业制定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和品牌管理体系。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作用,建立健全国际自主品牌保护机制,完善海外市场信息和预警平台建设。加强自主品牌培育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高等院校、职业学校、技工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作用,推动校企合作,培养品牌策划、国际营销、设计、标准化管理等专业人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知识产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大资金支持。统筹利用各级相关财政资金培育国际自主品牌,支持重点品牌企业开展境外商标、专利注册申请、标准认定、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兼并和收购境外品牌等。支持品牌企业开展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品牌企业的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对在境内外相关展会中开展的品牌推广、宣传等活动给予支持。金融机构在信贷、证券、保险等政策上向品牌企业倾斜,优先提供各项增值服务和融资便利。(省财政厅、省金融办、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保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动贸易便利化。对重点培育的国际自主品牌企业优先办理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和原产地证书签证等手续。根据自主品牌企业及产品的实际情况,帮助优先获得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和一类企业资质。支持自主品牌企业享受进出口货物通关便利措施,支持自主品牌企业享受进出口货物检验检疫通关一体化等优惠措施。针对自主品牌企业特点,“量身定做”适应其进出口和生产需要的监管和检验检疫模式。(省口岸办、省贸促会、青岛海关、济南海关、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篇4:渭南市关于加快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的若干意见

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坚持需求导向。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着力破除科学家、科技人员、企业家、创业者创新的障碍,着力解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制约,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坚持遵循规律。根据科学技术活动特点,把握好科学研究的探索发现规律,为科学家潜心研究、发明创造、技术突破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把握好技术创新的市场规律,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手段,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让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

——坚持人才为先。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培养、用好、吸引各类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强化激励机制,给予科技人员更多的利益回报和精神鼓励;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和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创新作用,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坚持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统筹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合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

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

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研究降低侵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门槛,调整损害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完善权利人维权机制,合理划分权利人举证责任。完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明确商业秘密和侵权行为界定,研究制定相应保护措施,探索建立诉前保护制度。研究商业模式等新形态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完善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审合一”,积极发挥知识产权法院的作用,探索跨地区知识产权案件异地审理机制,打破对侵权行为的地方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将侵权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记录。

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

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建立鼓励创新的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及时发现和制止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

打破地方保护,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规定和做法,纠正地方政府不当补贴或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探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

改革产业准入制度,制定和实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对未纳入负面清单管理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创新产品建立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多种渠道增加审评资源,优化流程,缩短周期,支持委托生产等新的组织模式发展。对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领域实行有针对性的准入政策。改进互联网、金融、环保、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监管,支持和鼓励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

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

改革产业监管制度,将前置审批为主转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鼓励创新的产业政策导向。强化产业技术政策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明确并逐步提高生产环节和市场准入的环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质量和安全指标及相关标准,形成统一权威、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体系。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强制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加强产业技术政策、标准执行的过程监管。强化环保、质检、工商、安全监管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

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篇5:渭南市关于加快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的若干意见

武政〔2007〕64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商标是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经销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能够与他人的商品或者服务相区别的可视性标志;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企业进入市场和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标志;是企业科技水平、管理水平、文化理念等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商标品牌更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名片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核心竞争力的代表。近年来,我市商标品牌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目前为止,我市拥有有效注册商标累计近3万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件、湖北省著名商标68件。但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注册商标、驰著名商标的拥有量偏少,商标品牌知名度偏低,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目标要求差距较大。为了实施商标品牌战略,进一步提升我市商标品牌的竞争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驰名、著名商标,充分发挥商标品牌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推进创新武汉、和谐武汉建设,实现我市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战略目标,经研究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商标品牌培育工作,努力增加注册商标总量,优化注册商标结构。中心城区和经济开发区要重点引导扶持高新科技企业、现代服务企业、先进制造企业申请注册商标;远城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引导和推动涉农企业及农村相关组织申请注册涉农商品商标,积极申报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鼓励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对按照《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议》一次在5个(含本数)以上国家成功注册商标的企业,按每件注册商标1000元给予奖励(奖励办法另行制订,下同)。要以引导扶持中小企业申请注册商标作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壮大。争取在5年内,全市商标申请注册量年增长20%,其中,高新科技、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涉农等商标所占比例有明显提高,以商标形式核准注册的地理标志实现零的突破。

二、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要按照“全面引导、重点跟踪、择优扶强”的原则,做好宣传、引导和跟踪服务,指导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争取在5年内认定武汉市著名商标300件以上,推荐认定湖北省著名商标200件以上,争取中国驰名商标的拥有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一番,使总数量达到20件以上。要采取有效措施将武汉老字号纳入商标法律保护体系,引导老字号企业申请注册商标,正确使用、依法许可和转让商标,鼓励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做大做强老字号品牌。

三、制定《武汉市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启动武汉市著名商标认定工作。通过制定《武汉市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明确武汉市著名商标认定的机构、条件、程序以及保护措施等,以尽快形成我市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争创地区著名商标,实施商标战略层级化发展的工作格局。

四、建立商标品牌培育发展激励机制。对我市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湖北省著名商标、武汉市著名商标认定的企业,由市人民政府分别一次性给予企业10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专项奖励;对以集体商标或者证明商标形式成功注册地理标志的组织一次性奖励20万元。同时获得上述两项以上奖励的按最高级别予以奖励,不累计奖励。

五、鼓励驰名、著名商标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积极支持驰名、著名商标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或者与科研单位建立联盟体系,对利用新技术成功开发出新产品并形成生产能力的驰名、著名商标企业要优先给予奖励;在政府的科技扶持计划中,优先对驰名、著名商标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驰名、著名商标企业使用技术更新改造项目贷款贴息资金。

六、支持驰名、著名商标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对驰名、著名商标企业所需的进出口配额,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优先予以安排;对驰名、著名商标企业申请广交会、中博会及其他国内外交易会摊位,优先予以安排并给予适当的摊位费补贴;对在目标市场投放广告、设立境外营销或者服务

机构的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对驰名、著名商标企业给予优先安排。

七、制定出台企业投资、融资优惠政策。鼓励我市企业以商标品牌作为无形资产投资,允许企业以驰名、著名商标的商标权作为非货币出资,按不超过注册资本40%的比例予以核准登记。鼓励武汉地区金融机构为我市驰名、著名商标企业提供以商标知识产权为担保的信贷融资业务,使驰名、著名商标企业的商标品牌这一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八、鼓励采购本市驰名、著名商标商品。政府采购部门应当将我市驰名、著名商标商品纳入政府采购重点产品目录,政府采购活动中,在质量、性能、服务、价格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先采购本市驰名、著名商标商品。

九、加强对商标品牌的保护。依法严厉打击假冒商标、商标侵权等商标违法行为;继续加大对商标侵权违法犯罪案件的侦办力度。

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升我市驰名、著名商标品牌形象。充分发挥新闻、网络及其他媒体的作用,为我市驰名、著名商标企业和商品提供优质的宣传服务;利用现有户外广告资源,集中宣传展示我市商标品牌形象;结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及其他大型活动,积极开展商标法律知识宣传咨询活动,增强社会各界的商标品牌意识。

十一、建立市商标品牌协会组织。成立市商标品牌协会,充分发挥其在提高企业商标品牌意识、增强企业商标使用的自律行为、促进企业商标品牌建设经验交流、推动企业商标维权工作以及盘活全市商标资源等方面的作用。

十二、各司其责,市区联动。各区人民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实施区级商标品牌战略,并将推动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纳入区级绩效目标管理。市人民政府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制定具体的落实意见,共同推进商标品牌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三、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组织机制。建立市实施商标品牌战略联席会议制度,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召集人,各有关职能部门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办事机构设在市工商局,具体负责我市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

篇6:渭南市关于加快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的若干意见

陕政发【2012】12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渭南地处陕晋豫三省结合部,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省向东开放的战略门户,区位优势明显,各类资源富集,历史文化厚重,人民勤劳智慧,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促进渭南加快从传统农业大市向新型工业城市转变,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总体经济实力,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开放开发,现提出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

一、凝聚各方力量,建好陕西东大门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发挥区位、人文、资源三大优势,突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提升交通、水利、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四大保障能力,强化开放开发、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三大动力,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领,大产业支撑,板块化推进,集群化发展,努力建设经济实力较强、人民生活富裕、文化魅力彰显、生态环境优美的新渭南,打造现代开放、文明靓丽、活力创新的陕西东大门。

(二)战略定位。

——关天战略门户。依托承东接西的区位优势,面向大中原,融入大西安,连结陕晋豫,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提升城市整体实力,使渭南成为关天经济区发展的新亮点,成为展示陕西对外开放形象的新窗口。

——生态田园新城。按照“生态化﹑低碳化﹑宜居化”的发展理念,坚持山水城田林统筹规划、城镇与农村一体布局,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优美小镇与乡村田园和谐交融、自然生态与城市建筑相互映衬的秦东生态田园城市群。

——东西合作高地。坚持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园区,打造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第一阶梯,瞄准国际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加强战略合作,扩大招商引资,发展壮大先进装备制造、现代能源化工、新材料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新型工业城市,培育陕西新的增长极。

——现代农业基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坚持“龙头引领、园区承载、品牌培育、科技服务”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做强优质粮食、有机果品、设施蔬菜和现代畜牧四大产业,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西部一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国际旅游胜地。弘扬“华夏之根、文化之源、河山

圣地、人文渭南”品牌,构建“南山、东水、北人文、西航空”秦东四大旅游板块。推进文化旅游生态大融合,营造大水大绿大景区,打造自然山水与历史人文交相辉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三个大幅提升、四个翻一番、两个确保”,即产业发展实力大幅提升,城镇化水平和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达到35000元和10000元,分别较2010年翻一番;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20万吨以上,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924万亩,真正建成经济结构优化、人民生活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优美的陕西东大门。

到2020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产业支撑能力明显提高,秦东生态田园城镇群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65%,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完善协调,建成繁荣兴盛的富裕东大门、人文绿色的文明东大门、幸福安全的和谐东大门、创新开放的活力东大门。

(四)空间布局。按照“中心带动、轴带发展、板块推进”的发展战略,形成“一核五极两带”空间开发格局。“一核”,即渭南中心城市,重点提升城市品位和辐射带动能力。“五极”,即韩城、蒲城、华阴、富平、大荔5个副中心城市,着力构建各具特色的组团式增长极。“两带”:

一是陇海沿线现代产业发展带,构建产业与生态融合发展经济大走廊;二是西禹高速沿线特色经济发展带,着力打造现代煤化工、通用航空、冶金建材、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聚集区。

(五)战略重点。

——推进西渭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西安辐射带动作用和渭南的土地、资源等优势,促进一体化发展。推动两市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输气管网、通信网络全面对接。创新合作模式,积极吸引和利用西安的科技、教育、医疗、人才等资源,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引导西安高端化工、机械制造、食品纺织等产业向渭南有序转移,提升产业布局的互补性。

——加快富平建设与发展。发挥紧邻西安的优势,参照西安城区发展政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将西安城际铁路、公路主通道、电力电网、产业布局等延伸富平统筹规划建设,赋予富平在土地储备、城市建设、招商引资、社会管理等方面更加灵活的政策。“十二五”期间省级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富平建设与发展。鼓励省级有关部门围绕小城镇建设、社会管理、园区开发、产业培育、民生改善等方面在富平开展试点示范,把富平建设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重要承接区、全省城乡统筹示范区、东西部产业合作示范区、西北知名的工业精细加工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

——支持韩城可持续发展。积极支持韩城市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实行省内“计划单列城市”试点。“十二五”期间省级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韩城城市建设。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和用地指标适度向韩城倾斜,支持煤炭、钢铁、电力等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把韩城打造为黄河沿岸中等规模的新型工业强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二、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六)做强能源化工产业。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建设西卓、山阳、王峰等现代化矿井,实施渭北老矿区挖潜改造,稳步提高煤炭产能,打造关中煤炭生产基地。深度转化能源资源,重点建设韩城等矿区煤矸石发电和煤层气抽采利用项目,加快实施秦岭电厂扩建、富平热电联产等一批电源项目,建设渭南煤化工园区,促进甲醇制烯烃(DMTO)三代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承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基本化工原料发展下游深加工产业,大力开发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醋酸醋酐、丁二醇、丙烯酰胺等化工产品,完善化肥、煤制醋酸等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构建现代煤化工接续基地。到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3000万吨,能源化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七)整合提升优势特色产业。以陕钢集团龙钢公司为

龙头,开发特种钢、优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建设西部千万吨钢城。以金堆城钼业集团为龙头,加快建设国家级钼及钼化工、钼合金产业聚集区,打造“中国钼谷”。培育集勘探、采选、冶炼、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黄金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黄金产业基地。推进铝电一体化,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及冶金化工废渣为原料的新型建材。壮大生物制药产业,开发现代中药、医药保健品以及绿色农药。

(八)做大物流业和人才技能密集型产业。加快物流园区、果蔬冷链物流、粮油物流、棉花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引进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重点建设潼关物流港、卤阳湖快递物流园区、富平陕汽物流园、韩城龙门物流中心、大荔汽车货运物流园以及农产品物流设施等项目,尽快形成高效便捷、功能完备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终端环节加工业、大型企业配套组装加工业,以及轻纺电子等技能密集型产业。支持壮大个性化设计、技能培训、中介咨询等服务业。拓展皮影、石刻、陶艺等技能型文化艺术产品市场。

(九)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土方机械、冷热连轧设备、凹版印刷机械、新型煤化工装备、垃圾资源化设备等产品的市场份额。培育新能源产业,推进半导体照明、太阳能电池、高能蓄电池、光伏太阳城、光电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有序发展风能、生物质发电和地热能利用。大力发展通用航

空产业,推进集通用飞机制造、航空物流、航空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延伸钼、铝、镁合金等新材料产业链,积极开发硅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新型材料产业示范基地。

三、积极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十)加快建设辐射周边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渭南实施“东进北扩”战略,拉大城市骨架,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华县撤县设区,形成“一城三区五组团”格局。启动建设西(安)临(潼)高速公路改造和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支持韩城、蒲城、华阴、富平、大荔五个区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加强澄城、合阳、潼关、白水等县城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生产要素高效聚集和生产力合理布局,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力争2015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万以上,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8%左右。

(十一)推进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积极推进渭南—华阴、富平—蒲城、韩城—合阳—澄城等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实现城乡产业、设施、服务和生态建设一体化,打造集城市现代气息和乡村秀美风光于一体的示范区。实施华山统筹城乡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工程。全力支持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鼓励各县(市、区)选择基础较好的城镇重点培育,打造一批地域特色明显、经济实力较强、公共服务完善的明星

镇。健全户籍、社保、医疗、教育等配套政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搞好村居规划,整合村居用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着力提高粮食蔬菜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十二)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及加工业。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稳定优质小麦播种面积,扩大玉米、红薯等优质杂粮基地,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20万吨以上,巩固“陕西大粮仓”地位。积极发展大豆、花生、“双低”油菜等专用油料生产。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搞好大中型灌区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业,扶持发展一批年产值过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大荔农业科技园区、华阴农垦区和富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形成西部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和全省绿色食品新城。

(十三)提升果蔬畜牧产业化水平。优化品种、扩大规模,打造绿色安全蔬菜新名片。重点支持苹果、酥梨、花椒、柿子、冬枣等特色果品生产,加快渭河沿岸和渭北蔬菜产业带建设,形成300万亩水果、250万亩干杂果和100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服务全省的“菜园子”。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工程,重点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形成百万只奶山羊基地县和百万头生猪、十

万头奶牛、十万头肉牛生产大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特色饮料、专用面粉、文化名酒等食品加工业,打造绿色安全、高效优质的“大厨房”。

五、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国际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

(十四)全力建设华山世界一流精品景区。加快华山景区综合开发,实施华山索道、文化创意园、论剑主题公园及西岳庙保护性开发项目,积极打造标志性大型实景演艺,打响“华山论剑”国际知名品牌。加强少华山、御温泉、太华湖等周边旅游景区开发,形成集观光游览、户外运动、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华山”旅游发展格局。做好华山申遗、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推动华山旅游集团上市。

(十五)高起点打造黄河旅游板块。整体谋划黄、渭、洛三河文化和山水风貌大景区建设,重点实施韩城禹门口、洽川湿地、大荔沙苑、潼关三河口等一批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串珠式大水大绿主题旅游景观带。积极开发温泉养生、探险漂流、农事体验、民俗娱乐、古城观光等新型旅游产品,完善秦东旅游大环线,打造黄河风情旅游精品线路。

(十六)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施“寻根谒圣”系列文化旅游工程,深度开发司马迁祠、韩城古城、梁带村遗址、仓颉庙、唐帝王陵、杨公祠、潼关古城、魏长城遗址、党家村民居、朝邑古镇、“天下第一仓”等人文景区。大力支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加快文化创业创意园区建设,打响富平石刻、华阴老腔、华县皮影、韩城行鼓、蒲城麦秆画、澄城剪纸、合阳线戏、同州梆子等民间艺术品牌,加大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支持渭南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升文化产业实力和影响力。

六、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保障能力(十七)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大力推进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通用机场为主的交通设施建设,强化渭南连接南北、辐射东西的交通枢纽地位。充分发挥郑西客运专线和陇海铁路运输大通道作用,尽快建成西安至太原客运专线、西安至合肥铁路复线、108国道渭南至大荔一级公路、潼关至西安八车道高速公路以及连接渭南的西咸北环线,加快推进渭南—玉山、华阴—韦庄、蒲城—白水、合阳—凤翔等高速公路建设,抓紧108国道大荔—韩城和310国道渭南—华阴一级公路改扩建、沿黄公路以及西安—阎良—富平城际铁路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以低空空域改革为契机,发展壮大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加快建设电力外送通道和煤气管网工程,完善电网建设,形成以330千伏变电站为核心的九大供电区。

(十八)建设坚强安澜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以“二华夹

槽”为重点,支持渭南搞好水利建设。实施渭河南山支流治理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抓好渭河下游综合整治和“二华”干沟蓄洪建湖工程,在“二华夹槽”地带建成集调蓄洪水、水源涵养、水生农业、农田灌溉、旅游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人造湖泊。加快推进以城市段为重点的渭河防洪治理,力争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建设滨河生态休闲走廊,打造关中水乡。重点支持洛惠渠加坝加闸、大峪河“引干入支”、抽黄供水等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43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统筹利用黄河、渭河、洛河水资源,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加快解决剩余17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推进“五大灌区”节水改造和配套联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好农业灌溉设施建设项目,力争“十二五”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85万亩。加强洪水监测预警和应急避险系统建设,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

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十九)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依托山体、河流、干渠等生态空间,形成以“一山(秦岭)、一塬(渭北台塬)、三河(黄、渭、洛)”为主体的生态网络构架。支持渭南加快黄河、渭河、洛河及秦岭北麓、渭北丘陵沟壑区五大生态区建设,推进城市森林化、城镇园林化、乡村绿荫化等九大林业生态工程,加强黄河湿地等保护区建设,治理渭北旱塬水

土流失区,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和平原绿化工程,启动建设黄、渭、洛滩涂绿化工程,营造渭北旱塬干杂果林带,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道生态景观。

(二十)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按照中心城区“园在城中”、周边城镇“城在园中”、农村地区“村园交融”的总体布局,建设中心城市“一河两岸”水景生态区和绿色长廊,打造“河绕城郭、人水相亲”的生态田园城市。推进蓄水建湖、活水兴城和造林绿化、森林围城工程,规划建设主城区“东湖西海”、渭水生态园、沋河三角洲生态区以及卤阳湖开发区天骄湖、天子湖、天卤湖和华县太华湖、少华湖、大荔沙苑湖,实施“引水进城”和“引黄入渭”、“引清济沋”以及平原水库等水利工程。高起点建设绿色园艺、文化公园等一批标志性工程,把渭南建成秦东明珠城。

(二十一)努力创建低碳城市。支持渭南申报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打造国际低碳技术应用与投资示范区。加强煤炭、电力、冶金、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低碳技术应用,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支持合阳煤炭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加快农村沼气、秸秆等生物质能和韩城煤层气、风能等清洁能源开发,积极开展渭南中心城市地热能供暖、太阳能屋顶光电一体化示范项目。支持渭南申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搞好潼关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试点。实施渭南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30万千瓦以上火电企业燃煤机组

和水泥厂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渭河污染治理等项目。

八、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二十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积极支持办好渭南师范学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组建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打响“渭南技师”品牌,将渭南打造为全国知名的职业教育基地。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加快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省级部门、科研院校(所)人才对口支援工程。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养老服务设施机构建设,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市中医院和市妇幼保健院升级“三甲”,全面实施县医院标准化建设,力争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改善乡镇卫生院、院前急救、卫生监督设施,配备乡、村卫生技术人员,逐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构建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重点建设市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逐步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乡乡有文体中心,村村有公共活动设施。力争到2015年,社会事业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二十三)创新社会管理。支持渭南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就业服务体系。支持开展医保经办机构城乡统一和食品安全属地化监管改革,健全各级政府一站式便民服务工作机

制。强化城乡社区服务功能,规范发展各类专业服务机构。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妥善解决库区移民等遗留问题,切实解决进城落户和务工农村居民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支持渭南完善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煤矿、烟花爆竹等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打造企业安全生产、群众平安生活的模范地区。

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最大限度释放发展潜能(二十四)努力拓展开放平台。建立完善产业转移推进机制,鼓励与发达地区建立产业联盟和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省上对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项目给予适当贴息。积极推进陕西—深圳合作,建好富平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支持渭南办好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推进卤阳湖开发区创新管理模式。规划建设渭南海关、出口加工区和陆港保税区。依托优势农特产品和能源资源类工业产品,打造外贸出口示范基地。加强与山西运城、临汾及河南三门峡的合作,打造陕晋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二十五)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开展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引资考核及奖惩试点,统筹协调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引进和落地工作。创新招商模式,从单纯引资向引进资金、技

术、人才和管理相结合转变,从传统单一项目招商向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转变,积极扩大招商引资规模,重点引进世界五百强企业、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坚持不懈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涉外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开放开发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

(二十六)大力推进科技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区域科技资源整合,把渭南纳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试点范围,重点实施10个资源转化重大科技专项、20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30个重大科技专利产业化专项和40个骨干企业研发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型农技农资连锁服务“大荔模式”示范工程建设。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试验一批改革项目,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实施“扩权强镇”改革试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力争培育3—5个地方财政收入过5亿元的经济强县。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加大小微企业培育力度,激发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力争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保障措施

(二十七)财政税收政策。“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支持东大门建设,将渭南上缴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省级留成部分全部返还。2015年底前,在渭南行政区域内的煤炭生产企业按照税前每吨10元的标准提取生态补偿

基金,由渭南市统筹安排,重点解决资源所在地群众利益补偿、沉陷区治理及民生改善等问题。进一步加大对渭南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提高县级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对渭南各县(市、区)污水处理项目和秦岭北麓渭河支流综合治理项目的支持,省上将渭南水利建设基金返还比例提高至50%。积极争取国家设立三门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基金。“十二五”期间省财政每年专项安排500万元配套资金支持潼关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加大对渭南科技统筹创新工程支持力度,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给予一次性300万元奖励,对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规定标准的,按超出部分2%给予不超出100万元的奖励。

(二十八)投资金融政策。省级基本建设投资和各类专项资金适度向渭南倾斜。中央安排我省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给予渭南相应倾斜。对在渭南设立或迁入的金融机构总部、区域总部,省财政给予一定数额资金补助。支持渭南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组建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引导发展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鼓励省内担保机构对渭南符合条件的企业银行贷款优先提供担保,扩大政策性苹果保险试点范围。支持“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模式创新试点,建立帮助地方企业

实现直接债务融资的长效机制,推动地方政府、企业共同出资建立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发展基金。优先支持渭南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加快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在渭南开展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加快发展完善资本、产权、技术、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完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的政策,提高农村贷款比例。

(二十九)土地政策。加大对东大门建设用地的倾斜力度,适度增加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安排渭南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将县城和重点镇列入全省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优先保障重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承接产业转移及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建立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加快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预审和审批。加大矿产资源勘查项目支持力度,推动小秦岭金矿区整装勘查与开发。鼓励渭南市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矿业经济。支持渭南开展未利用土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改革和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确保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收益权益。调整整合农场和劳教场所等用地,提高闲置土地利用效率。

(三十)组织领导。省政府成立推进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做好日常工作。省级各有

关部门要从自身职能出发,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渭南市要成立相应机构,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切实推动陕西东大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上一篇:大专院校学生自我鉴定模板下一篇:旋挖桩施工质量控制